一、野战防空政治工作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唐沙沙[1](2020)在《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变化发展,补充革命队伍,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团结教育青年知识分子的新政策,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在延安革命的大熔炉里,在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下,纷纷克服了价值观多元、理想信念动摇、实践经验不足等缺点,自觉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承担起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新中国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发展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深入挖掘和总结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成功经验,以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以及开展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理论借鉴和方向指引。本篇论文在搜集和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首先结合延安时期特定的历史环境和青年知识分子的特点,深入分析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背景和理论依据。其次围绕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以及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成才要求,阐述了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及其展现出的目标明确、内容少而精、重视实用的显着特点。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延安时期党在开展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的求实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等基本原则,论述了党在实践中运用的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启发式教学与榜样示范相联系、个体自我教育与集体互助学习相联结等主要方法和学校教学载体、实践活动载体、文艺活动载体等有效载体。最后分析了延安时期党开展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中国革命胜利、革命根据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青年知识分子成长成才等方面的历史价值以及对当前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启示,以期能够为新时期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高校程改革及青年的全面发展提供可借鉴之处。
黄毓森[2](2019)在《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现代战争与经济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战争,是人类社会一种复杂且特殊的交往形式,其发展演变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战争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不同的因素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战争造成不同的影响。经济,作为一种基础性的影响因素,则在战争的各个方面发挥着更为根本性、基础性的作用——无论是整体战略的确定、作战对象的认定,抑或是作战手段、作战模式的选择,无一不受到经济的影响与制约。与此同时,战争也会对经济产生深刻影响。本论文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出发,对现代战争的经济动因、经济基础、经济成本以及经济收益等方面展开论述。论文从自然空间利益、社会空间利益、认知空间利益三个层面出发,对战争的动因展开探讨。通过分析,论文认为现代战争的动因尽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利益网络的交融而显得愈发多元,但归根结底都是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随着现代战争技术含量的持续提升,战争对社会经济支撑的要求也正日益提高。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是基于知识的信息经济发展模式,而非过去那种基于原料与劳动力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这一深刻转变,也会对建立于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战争产生诸多影响。论文从战争物质生产、军事人力资源、战略战术制定三个方面出发,对现代战争的经济基础进行探讨。在人类的军事实践活动中,战争并非完全被动地决定于社会经济状况,同时也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影响。战争的社会经济功能具有双面性。一方面,战争会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负面、阻滞的影响;另一方面,战争也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促进作用。这是战争与经济辩证关系研究最为基本的思考起点,也是战争与经济辩证关系研究的逻辑基础。按照时间维度展开,论文对现代战争准备期间——进行期间——结束之后的经济成本进行分析,并通过对现代战争的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的多维度透析,以更为全面深刻地认识战争的经济成本。与此同时,论文还从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经济发展动力的增强以及军事技术的先行发展与社会转移三个方面展开,具体分析战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在总结分析现代战争的动因、经济基础以及战争的经济成本与经济收益的基础上,论文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在未来应该以怎样的思维、怎样的方式来实现富国与强军的有机统一,走好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张中燕[3](2018)在《城市人民防空体系规划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我国周边的国际环境变得异常复杂,影响我国战略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完善的人防防护体系是一个国家提高生存能力和保存战争实力的重要保障,而城市人防工程规划可以更有效的指导人防工程建设,保证人防工程建设有重点、有计划的实施。它确定了规划时期内城市人防发展水平、建设重点、布局和步骤等,它可以保证城市人防建设有重点、有秩序的合理发展,可以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和重点目标防护有计划实施,依法建设、使用和管理;可以保证人防建设和城市建设特别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基本保持同步、协调发展。本文结合我国城市人防工程规划及建设的实际情况,引用平舆县人防工程规划编制的实例,分析说明了人防工程体系建立的方法和内容,包括城市总体防护布局原则,重点防护目标的确立及防护措施,战时人员的疏散及掩蔽方式,人防工程量的预测方法,城市人防工程的布局原则,近远期建设目标的确立,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模式和重点,同时归纳总结了各类用地配建人防工程的管控标准,并对人防工程之间的连通控制标准与方式以及普通地下室的临战加固措施有了进一步的探索。
陈邦瑜[4](2018)在《有限进攻性权力政治与印度对外安全行为关联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下,国家间构成了一幅追求权力政治的图谱。出于自身安全和发展的考虑,有些国家的权力政治角逐带有明显的防御性思维,而有些国家为了实现自身国家宏大战略,彰显着明显利益最大化的进攻性思维,也有些国家根据自身实力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对自身进攻性权力政治进行了一定的约束,形成了有限的进攻性现实主义权力政治思维。国家必须依靠自身的权力(即实力)才能更好地维护既有的权力和利益或者获得更大的权力和利益。由国家实力(主要指经济实力)界定的国家权力是一个国家制定对外权力政治目标的基础,国际环境也是该国制定对外权力政治目标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国家权力政治目标是其开展多样化对外行为的动力源,而对外行为是实现国家权力政治目标的手段。在国家的对外安全行为中,军事冲突和武装威慑是其展现对外权力政治目标意志力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对于印度而言,独立后,印度历届政府都承袭了“有声有色”的大国梦想,大国梦成为了历届政府的无形指挥棒。在不同时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起伏和相对其他国家而言经济实力强弱的不同,印度领导人根据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制定了不同权力政治目标,也采取了目标相适应的对外安全行为。尼赫鲁时期(1947-1966),冷战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为印度确立强国目标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国内政治较为稳定的印度凭借相对强盛的国家经济实力基础确立了“第三权力大国”目标。为此,印度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不结盟安全外交,积极实施对朝鲜战争的调停外交,同时也因为领土争端与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发生军事冲突。这一时期,印度的对外安全行为以权力政治目标为导向,对外安全外交合作为主,军事斗争为辅。英迪拉·甘地和拉吉夫·甘地时期(1966-1990)时期,美苏两国的争霸态势复杂多变,出现了较长时间的苏攻美守局面。国际上,多个地区性权力力量的增强挤压了印度的国际力争拓展空间。同期,印度国内的民族、宗教矛盾相比尼赫鲁时期更为尖锐和突出。在维持总体发展的趋势下,印度经济发展经历了低速增长期。在这种情况整体局面下,印度确立了做实南亚地区霸权的权力政治目标。为此,印度肢解了巴基斯坦,吞并了锡金,出兵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建立和巩固了在南亚地区的霸主地位;在全球层面上打着不结盟运动的旗号,实施与苏联准结盟政策:在政策上积极支持裁军禁核、反帝反殖和反种族歧视,而在实际行动上却不断加强军事建设,很少采取积极有效的对外行为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反帝反殖和反种族歧视斗争。这一时期,印度的对外安全行为以强化军事实力、实施军事打击为主要的实际选择,对外安全外交与合作的选择和作用明显存在虚化现象。冷战后(1991-2014),全球多极化为多国争当世界性强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印度国内局势继续保持稳定,经济发展也顺利进入了快车道。在此背景下,印度确立了世界性大国的权力政治目标。为此,印度在全球层面突出了与美俄等大国的军事外交与合作,积极寻求对印度海军论坛、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和南亚地区合作联盟等地区性国际机制的主导权,在低烈度武装斗争基础上寻求印巴和解与和平,并且实现了公开拥有核武器的夙愿。印度这一时期的对外安全行为总体上以推进和平与合作为主,军事斗争行为的选择也明显减少。莫迪上台后,印度的经济实力已经达到世界第七位,在其第一个五年执政期内(2014-2019),将跃居第六。由于周边国家独立自主意识倾向的不断增强,印度洋战略地位凸显催生也加速了“印—太”战略概念的流行,印度将面临着以“印—太”地区为主战场的全球博弈新环境。基于印度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和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莫迪政府提出了“印度的21世纪”强国目标。莫迪的强国目标可分为南亚地区霸权、扩大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势力范围以及扩大全球影响力三个层面。对外安全行为选择上,莫迪政府为了重塑南亚霸权,怀柔政策与军事手段同时使用;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强调以军事实力为基础而开展对外安全合作;在全球范围内突出更广阔范围的安全外交与合作。这一时期,印度相比冷战后时期(1991-2014)在地区霸权权力的护持上更突出了军事手段,在“印—太”地区及全球范围内的对外安全外交和合作上更加突出军事合作和军事实力的构建。总体而言,印度历届政府在对外战略中体现了有限进攻性权力政治思维,印度的进攻性权力政治思维受到了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国际环境为实现其权力政治目标的便利性的限制。在不同的国际政治环境下,印度相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实力强弱是不同时期权力政治目标形成的基础,两者间形成了一种正相关关系:从阶段对比而言,当相对经济实力越强时,其制定的对外权力政治目标越大。在对外安全行为的选择上,当印度权力政治目标越大时,其依靠军事武装手段来实现该目标的选择越少,权力政治目标的大小与军事武装手段的选择成反相关关系;相反,当权力政治目标越大时,印度对外安全外交与合作成选择越多,两者间又成正相关关系。
彭文成,郭东明[5](2016)在《基于信息系统的机步团情报活动建模研究》文中认为根据机步团指挥信息系统一般的运作流程,结合对大量已建的指挥信息系统主要功能及作战指挥活动的总结提炼与分析,抽象出基于机步团指挥信息系统的四类基本作战指挥活动,即情报活动、决策活动、计划活动、协调控制活动。提出一种基于UML通用的、可视化统一建模语言创建情报活动模型的方法,并运用Visio2013实现了使用UML对基于信息系统的机步团情报活动模型的分析、设计的全过程。
任乾[6](2016)在《强军征程开新篇——南京军区60年辉煌历程回眸(下)》文中指出伟大的事业,离不开伟大精神引领;梦想的出发,离不开壮丽思想领航。2012年12月,初冬的岭南满目青翠、温暖如春。习主席在广州战区考察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可以说,这个梦想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也是强军梦。强国梦蕴含强军梦,强军梦支撑强国梦。习主席站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战略高度,鲜明提出党在新形势
赵荣,沙怒涛,唐亚平,叶聪阳[7](2011)在《综合保障:从条块分割到高度聚合——山西省军区探索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建设见闻之四》文中提出近年来,山西省军区按照"保障机制一体化、保障方式社会化、保障手段信息化、后装管理科学化"的建设思路,积极融合军地资源,逐步健全保障机制,不断创新保障模式,使政治工作服务保证作用发挥明显,后勤保障功能规范高效,装备保障快速精确有力,实现了综合保障从条块分割到高度聚合,为提升省军区部队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郭建跃,夏洪平,马仕府,武元晋[8](2010)在《探路者的新答卷》文中指出仲春时节,记者乘“和谐号”动车组,由京城南下,探访北京军区某集团军防空旅。时速高达240公里的列车风驰电掣,掠过华北大平原…… 5年前,军委转发了防空旅“瞄着信息化、主动有作为、科学搞建设、实干求发展”的基本经验。记者前往防空旅采访,也是一个初春,走的也?
贝德勒·普耶洛夫斯基[9](2009)在《日落共青城Ⅵ 风起于青萍之末》文中认为N本文内容来自英国剑桥金融建设国际问题研究所研讨报告,本刊发表此文并不代表赞成或证实其看法。在北京的军事学说中,中国人民解放军(PLA)自1949年以来曾经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第一次是在苏联的帮助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开始进行的,到1962年左右为止。而第二次的大规模现代化建设,是自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5年至1989年,这一阶段中国主要开展与西方国家的军事合作。第二阶段则是在1990年后,这一阶段北京与莫斯科恢复军事合作。
许三飞[10](2008)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防和军事建设的创新发展与启示》文中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解放军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相统一的原则,着眼于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瞄准世界军事发展前沿,坚持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军和武警部队紧紧围绕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向信息化整体转型,国防综合实力和军队作战能力显着提高,实现了历史性跨越。30年来的生动实践和辉煌历程,给我军未来发展提供了最可宝贵和最富生命力的历史启迪。
二、野战防空政治工作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野战防空政治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研究的方法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之处 |
(一)研究的重点 |
(二)研究的难点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背景及理论基础 |
一、延安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基本概况 |
(一)延安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内涵 |
(二)延安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特点 |
二、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背景 |
(一)革命形势发展和革命任务变化的现实需要 |
(二)补充革命队伍和提高党员素质的客观需要 |
(三)团结和改造青年知识分子的实践需要 |
三、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 |
(二)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 |
第二章 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及特征 |
一、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 |
(一)克服小资产阶级意识,树立无产阶级思想 |
(二)激发革命斗志,宣传鼓动群众 |
(三)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
(四)培养人才干部,壮大革命力量 |
二、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
(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时局形势教育 |
(三)群众观和劳动观教育 |
(四)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教育 |
三、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显着特点 |
(一)目标明确 |
(二)内容少而精 |
(三)重视实用 |
第三章 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及载体 |
一、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
(一)求实性原则 |
(二)民主性原则 |
(三)层次性原则 |
(四)激励原则 |
二、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
(一)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法 |
(二)启发式教学与榜样示范相联系的方法 |
(三)个体自我教育与集体互助学习相联结的方法 |
(四)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补充的方法 |
三、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
(一)学校教学载体 |
(二)实践活动载体 |
(三)文艺活动载体 |
(四)大众传播载体 |
第四章 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启示 |
一、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价值 |
(一)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
(二)促进了革命根据地繁荣发展 |
(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四)促进了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成才 |
二、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启示 |
(一)高度重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二)与时俱进地设置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三)因时而变地创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2)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现代战争与经济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rt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战争动因的研究 |
1.2.2 关于战争经济基础的研究 |
1.2.3 关于战争经济成本与收益的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架构 |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战争与经济理论概述 |
2.1 战争的经济本源 |
2.1.1 战争的经济根源 |
2.1.2 战争的经济起源 |
2.1.3 战争的经济动因 |
2.2 战争的经济基础 |
2.2.1 武器装备生产以社会经济状况为基础 |
2.2.2 军事人力资源以社会经济状况为基础 |
2.2.3 军队作战方式与组织结构以社会经济状况为基础 |
2.3 战争的社会经济功能 |
2.3.1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破坏 |
2.3.2 对社会制度变革的催化 |
2.3.3 对技术进步的牵引 |
第三章 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现代战争动因 |
3.1 自然空间利益 |
3.1.1 自然资源控制权 |
3.1.2 战略通道控制权 |
3.2 社会空间利益 |
3.2.1 地缘政治主动权 |
3.2.2 经济秩序主动权 |
3.2.3 科技发展主动权 |
3.3 认知空间利益 |
3.3.1 社会安全认知 |
3.3.2 意识形态传播 |
3.3.3 战略威慑效应 |
第四章 现代战争的经济基础 |
4.1 战争物质生产的经济基础 |
4.1.1 军事工业生产能力 |
4.1.2 民用部门生产能力 |
4.1.3 国家战争动员能力 |
4.2 军事人力资源的经济基础 |
4.2.1 军事人员的队伍规模 |
4.2.2 军事人员的职业技能 |
4.2.3 军事人员的身体素质 |
4.3 战争形态演变的经济基础 |
4.3.1 军事战略的制定 |
4.3.2 战争样式的变化 |
4.3.3 军队体制的变革 |
第五章 现代战争的经济成本 |
5.1 战争准备期间的经济成本 |
5.1.1 战争准备期间的人员成本 |
5.1.2 战争准备期间的物资装备成本 |
5.1.3 战争准备期间的经济发展间接成本 |
5.2 战争进行期间的经济成本 |
5.2.1 战争进行期间的人员成本 |
5.2.2 战争进行期间的物资装备成本 |
5.2.3 战争进行期间的经济发展间接成本 |
5.3 战争结束后的经济成本 |
5.3.1 战争结束后的人员成本 |
5.3.2 战争结束后的社会重建成本 |
5.3.3 战争结束后的经济发展间接成本 |
第六章 现代战争的经济收益 |
6.1 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 |
6.1.1 经济发展安全环境的改善 |
6.1.2 社会制度的变革 |
6.1.3 军事人员与设施的社会转移 |
6.2 经济发展动力的增强 |
6.2.1 社会消费需求增加 |
6.2.2 拉动社会就业增长 |
6.2.3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
6.3 军事技术的先行发展与社会转移 |
6.3.1 军事技术的先行发展 |
6.3.2 军事技术社会转移的价值运动 |
6.3.3 军事技术社会转移的溢出效益 |
第七章 对中国特色富国强军之路的启示 |
7.1 以国家发展利益为国防建设的根本指向 |
7.1.1 确立与和平发展相适应的军事战略 |
7.1.2 建设与和平发展相适应的军事力量 |
7.1.3 统筹运用军事力量营造有利战略态势 |
7.2 建设支撑世界一流军队的现代化国防工业体系 |
7.2.1 系统论视角下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
7.2.2 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内涵剖析 |
7.2.3 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实现路径与政策举措 |
7.3 走军民融合道路实现富国强军 |
7.3.1 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是军事力量建设的未来走向 |
7.3.2 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
7.3.3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基本抓手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3)城市人民防空体系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背景 |
1.1.2 国外城市人防工程建设 |
1.1.3 国内城市人防工程建设及相关理论 |
1.1.4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第2章 城市总体防护体系的建立 |
2.1 防护结构的建立 |
2.1.1 防护分区的确立 |
2.1.2 城市总体防护原则和城市建设中的总体防护要求 |
2.2 人员疏散 |
2.2.1 疏散目的、原则、时机 |
2.2.2 疏散对象和比例 |
2.2.3 疏散方案 |
2.3 避难场所的规划 |
2.4 重要目标的防护 |
2.4.1 重要目标确定原则 |
2.4.2 重要目标的防护措施 |
2.5 人员掩蔽方案 |
2.5.1 掩蔽原则和时机 |
2.5.2 掩蔽措施 |
2.6 组建专业队 |
2.6.1 组建原则 |
2.6.2 专业队职责 |
第3章 城市人防工程控制体系的建立 |
3.1 人防工程控制体系 |
3.2 城市人防工程建设量的需求预测 |
3.2.1 指挥工程的需求预测 |
3.2.2 医疗救护工程的需求预测 |
3.2.3 人员掩蔽工程的需求预测 |
3.2.4 防空专业队工程的需求预测 |
3.2.5 配套工程的需求预测 |
3.3 各类用地配建人防工程管控 |
3.3.1 结合居住用地配建人防工程 |
3.3.2 结合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配建人防工程 |
3.3.3 .结合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配建人防工程 |
3.4 人防工程规划与布局 |
3.4.1 规划布局原则 |
3.4.2 适建性分析 |
3.4.3 人防工程布局规划 |
第4章 城市人防工程建设 |
4.1 人防工程与地下空间综合利用 |
4.1.1 综合利用原则 |
4.1.2 结合形式 |
4.1.3 人防工程平时功能利用引导 |
4.1.4 地下空间兼顾人防工程引导 |
4.2 连通控制 |
4.3 普通地下室临战加固 |
4.4 人防工程平战转换 |
第5章 案例分析—平舆县人防工程规划 |
5.1 规划范围、期限及人口 |
5.2 人防工程防护分类 |
5.3 城市防护结构分析 |
5.4 组织指挥体系 |
5.5 通信警报体系 |
5.6 人口疏散体系 |
5.7 避难场所规划 |
5.8 重要目标防护 |
5.9 专业队组建 |
5.10 人防工程需求预测 |
5.11 人防工程布局规划 |
5.12 近期人防工程规划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有限进攻性权力政治与印度对外安全行为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的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的议题与假设 |
三、研究现状 |
(一) 国内外关于印度对外战略的研究 |
(二) 国内外关于印度外交关系的研究 |
(三) 国内外关于对外(安全)行为的研究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
五、全文结构内容 |
第二章 理论分析框架:有限进攻性现实主义权力政治与国家对外行为 |
一、概念解析 |
(一) 权力、政治权力与权力政治 |
(二) 国家行为、国家对外行为与国家对外安全行为 |
二、有限进攻性现实主义的权力政治观 |
(一) 现实主义的四种权力政治观 |
(二) 有限进攻性现实主义的权力政治观 |
三、有限进攻性现实主义权力政治与对外行为的关联性 |
(一) 有限进攻性现实主义权力政治与国家对外行为 |
(二) 有限进攻性现实主义权力政治与印度对外安全行为的关联性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独立后印度权力政治目标的演变 |
一、尼赫鲁时期印度争做“第三权力大国”(1947-1966) |
(一) 平衡于美苏之间,谋求与美苏同等的权力地位 |
(二) 谋求第三世界领导权 |
二、“英-拉·甘地”时期印度要做实地区权力霸主( 1966-1990) |
(一) 谋求对巴基斯坦的绝对权力优势 |
(二) 推行“印度版的门罗主义”,谋求南亚霸权 |
(三) 觊觎印度洋的海洋霸权 |
三、冷战后印度争做世界性权力大国(1991-2014) |
(一) 扩大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力 |
(二) 获取公开的核威慑权 |
(三) 增强对印度洋的控制力 |
(四) 提高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 |
四、莫迪时期“印度的21世纪”强国目标(2014-2017) |
(一) 实施“邻国优先”政策,强化地区霸权 |
(二) 扩大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权力范围 |
(三) 借力大国外交,扩大全球影响力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影响印度权力政治目标确立的主要因素 |
一、经济实力是印度权力政治目标确立的基础 |
(一) 尼赫鲁时期印度的经济发展状况(1947—1966) |
(二) “英—拉·甘地”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1966—1990) |
(三) 后冷战时期印度的经济发展成就(1991-2014) |
(四) 莫迪时期印度经济的新发展(2014-2017) |
二、国际环境是印度确立权力政治目标的外部条件 |
(一) 尼赫鲁时期的国际环境(1947-1966) |
(二) “英-拉·甘地”时期的国际环境(1966-1990) |
(三) 后冷战时期的国际环境(1991-2014) |
(四) 莫迪时期的国际环境(2014-2017)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权力政治目标下印度对外安全行为的选择 |
一、争做“第三权力大国”目标下的对外安全行为(1947-1966) |
(一) 以全球层面的安全外交与合作为主 |
(二) 以地区层面的领土军事斗争为辅 |
(三) 尼赫鲁时期对外安全行为的特点 |
二、做实地区权力霸主下的对外安全行为(1966-1990) |
(一) 以地区军事斗争与武装威慑为主导 |
(二) 以跨地区的准军事结盟为支撑 |
(三) 全球层面安全外交与合作的弱化 |
(四) “英—拉·甘地”时期对外安全行为的特点 |
三、争当世界性大国目标下的对外安全行为(1991-2014) |
(一) 提升全球层面的军事外交与合作 |
(二) 努力主导跨地区安全合作机制 |
(三) 在低烈度武装斗争基础上开展地区和平外交 |
(四) 建立核武装,提升本国军事实力 |
(五) 后冷战时期对外安全行为的特点 |
四、“印度的21世纪”强国目标下的对外安全行为(2014-2017) |
(一) 怀柔政策与军事手段并用,重塑南亚霸权 |
(二) 突出在“印-太”地区的军事安全合作 |
(三) 以安全合作为重点,深化拓展全球外交 |
(四) 莫迪时期对外安全行为的特点 |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一、本研究的发现 |
(一) 有限进攻性权力政治思维主导着独立后印度的对外战略 |
(二) 印度对外安全行为的选择路径遵循“实力--目标--对外安全行为”的逻辑 |
(三) 印度国家实力的强弱与印度权力政治目标成正相关关系 |
(四) 印度对外权力政治目标与对外安全行为中军事武装手段的运用成反相关关系 |
(五) 地区霸权是印度有限进攻性权力政治目标的“底线” |
(六) 控制印度洋是印度实现全球权力政治目标的关键 |
二、本研究未尽之处及今后研究方向 |
(一) 对外安全行为对促进印度实力增长和权力政治目标实现的有限作用论述尚浅 |
(二) 国内政治因素对权力政治目标制定与对外安全行为选择的影响论述不足 |
参考文献 |
着作类 |
一、中文着作(含译着、研究或咨询报告) |
二、外文着作(含研究或咨询报告) |
论文类 |
一、中文论文(含学位论文) |
二、外文论文(含网络和报刊文章) |
网站类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5)基于信息系统的机步团情报活动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基本概念 |
1.1 指挥信息系统 |
1.2 基于信息系统的机步团情报活动 |
1.3 UML语言之顺序图 |
2 基于信息系统的机步团情报活动模型 |
2.1 情报活动元素聚合 |
2.2 情报活动功能用例图模型 |
2.3 情报活动顺序图模型 |
3 结语 |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防和军事建设的创新发展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30年来的建设成就 |
1. 军事指导理论实现新飞跃 |
2. 思想政治建设开创新局面 |
3. 军队职能使命拓展新领域 |
4. 军事法制建设呈现新气象 |
5. 军事人才培养结出新硕果 |
6. 军队体制编制塑造新形态 |
7. 军事训练模式加速新转变 |
8. 军事装备体系孕育新突破 |
9. 军事保障能力完成新跨越 |
1 0. 国防后备建设取得新进步 |
二、基本经验与启示 |
1. 秉承政治与军事相统一,始终坚持推进“三化”全面协调发展 |
2. 秉承富国与强军相统一,始终坚持推动“两个建设”协调发展 |
3. 秉承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道路 |
4. 秉承精兵与利器相统一,始终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战斗力 |
5. 秉承精神与物质相统一,始终坚持推动军事软实力科学发展 |
6. 秉承一专与多能相统一,始终坚持提高核心军事战略能力 |
四、野战防空政治工作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 唐沙沙.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2]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现代战争与经济关系研究[D]. 黄毓森.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3]城市人民防空体系规划研究[D]. 张中燕. 郑州大学, 2018(03)
- [4]有限进攻性权力政治与印度对外安全行为关联性研究[D]. 陈邦瑜.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2)
- [5]基于信息系统的机步团情报活动建模研究[J]. 彭文成,郭东明.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16(11)
- [6]强军征程开新篇——南京军区60年辉煌历程回眸(下)[J]. 任乾. 铁军, 2016(04)
- [7]综合保障:从条块分割到高度聚合——山西省军区探索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建设见闻之四[J]. 赵荣,沙怒涛,唐亚平,叶聪阳. 华北民兵, 2011(09)
- [8]探路者的新答卷[N]. 郭建跃,夏洪平,马仕府,武元晋. 解放军报, 2010
- [9]日落共青城Ⅵ 风起于青萍之末[J]. 贝德勒·普耶洛夫斯基. 海陆空天惯性世界, 2009(02)
-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防和军事建设的创新发展与启示[J]. 许三飞. 学习与实践,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