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繁重监护任务的护理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厉燕,奚慧琴,王芳,刘晓倩,李文婷[1](2021)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临时监护室的应急管理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武汉要求上海六家医院迅速组建一支临时的监护室护理团队。为保证危重患者护理质量,增强协作能力,建立护理管理核心组、梯度护理小组及功能岗小组、弹性制排班等,进行科学合理的护理人力资源分配,建立了一支监护室护理团队。同时为保证护理质量,通过开展危重患者护理技能培训、加强护理人员心理支持等方法,保证了监护室护理团队的高效性和稳定性。
王霜霜[2](2021)在《基于中国本土化视角在职护士心理资本构成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基于积极心理学及积极组织行为学理论的发展,结合本土文化情境及护士职业特点,探询我国护士的积极心理资本构成。方法:采用文献回顾和质性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采用文献检索,以获取国内优秀护理工作者的事迹访谈和文字报道资料;再采用质性访谈方法,拟定访谈提纲,目的性的选取保定市三所医院的优秀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转录音频资料转为文字资料,运用NVivo12.0 plus软件采用主题分析法分析我国本土化的护士心理资本构成。结果:(1)通过对中国知网、万方医学数据库进行标题、关键词、摘要的检索,共收集符合本研究目的报道文献35篇。(2)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共获得访谈资料22份,约108497字,平均每份访谈资料36分钟。(3)通过对访谈资料及文献资料的分析归纳,得出了本土护士心理资本二阶三因素结构,具体为:工作任务型心理资本(沉着稳重、工作沉浸、坚韧、乐观、自我效能、职业责任感、适应)、人际沟通型心理资本(包容、奉献、谦虚、团体感)、学习发展型心理资本(反思、学以致用、主动作为、创新力)。(4)将护士心理资本定义为中国文化背景下护士在完成护理工作、进行有效沟通以及规划个人发展的过程中所拥有的一种可开发、可测量对提升个体竞争力有促进作用的类状态积极心理力量。结论:在护士心理资本的要素中,工作任务型心理资本与西方“四因子”心理资本相似,人际关系型心理资本具有本土气息,学习发展型心理资本呈现了护士群体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的群体特殊性。基于我国本土化视角结合护士群体特点研究了护士心理资本的本土化构念,为全面认识我国护士群体的心理资本特征和后续开发制定本土化的护士心理资本评价工具提供依据。
吴宏涛[3](2020)在《护理信息系统创新性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进需求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了解护理信息系统创新性使用行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2.了解护士对护理信息系统创新性使用行为的认知体验和改进需求。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回顾法、问卷调查法和质性访谈法,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护理信息系统创新性使用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护理信息系统使用行为现状与影响因素调查,本阶段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中文版《信息系统使用行为问卷》、《护士信息能力调查问卷》、《护士自主学习能力调查问卷》、《中国职业紧张调查问卷》、《护士组织创新氛围量表》对符合条件的郑州市三家医院的430名临床护士开展调查,了解护士NIS使用行为现状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第二部分:护理信息系统创新性使用行为的认知体验研究以“护理信息系统创新性使用行为的体验和改进需求”为主题制作访谈提纲,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符合访谈条件的一线护理人员14人,医院信息科人员3人进行访谈,通过访谈了解护士对NIS创新性使用行为的认知体验,进一步掌握护士对改进NIS创新性使用行为的切实需求,以弥补单一研究方法的不足。结果本研究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采用频数、率、百分比对样本的一般资料的构成进行统计描述,均数、标准差、多元回归分析对样本的量表得分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平α=0.05,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采用AMOS24.0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本研究中所涉及的多个中介效应的进行检验,结果如下:1.护士护理信息系统使用行为得分为(26.832±3.691)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探索型使用行为得分为(3.38±0.74)分,处于中等水平;2.在个体特质的影响因素中,性别、年龄、学历、职称、职务、工作年限、使用系统时间对NIS创新性使用行为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1);3.护士信息能力、护士自主学习能力、护士职业紧张反应、护士组织创新氛围感知各维度均对NIS创新性使用行为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4.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P<0.01)、护士信息能力中的“护理信息意识”(P=0.01)、“护理信息管理能力”(P=0.05)、“护理信息操作能力”(P<0.01),护士自主学习能力中的“自我动机信念”(P=0.018),护士职业紧张反应量表里的“认知行为紧张反应”(P<0.01)、“心理紧张反应”(P=0.008)、“身体紧张反应”(P=0.044),护士组织创新氛围里的“创新激励”(P<0.01),9个变量进入回归模型(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5.护士信息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职业紧张度、组织创新氛围与护理信息系统创新性使用行为关系模型的构建和验证显示:组织创新氛围对NIS创新性使用行为的总效应和直接效应均显着,护士信息能力(76.8%)和职业紧张度(12.0%)的间接效应显着,自主学习能力(-23.9%)的间接效应不显着;结合以上直接效应检验的结果可知,护士信息能力和组织创新氛围对NIS创新性使用行为的影响更为主要。6.本此访谈的目的在于了解护理信息系统创新性使用的心理期待和改进需求,通过对访谈资料深入分析、总结,本研究提炼出4个主题,13个亚主题:(1)护士对NIS的有用性、易用性感知不佳;(2)护士对NIS创新的知识不足;(3)护士对NIS组织支持不足;(4)对相关培训的期待。结论1.接受调查的两家医院护士的NIS使用行为较好,但探索型使用行为有待提升;2.个体因素中性别、年龄、学历、职称、职务、工作年限、使用系统时间对NIS创新性使用行为有显着影响,其中性别影响更为突出;3.护士信息能力、护士职业紧张度、护士自主学习能力、护士组织创新氛围均对NIS创新性使用行为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护士信息能力中的“护理信息意识”、“护理信息管理能力”、“护理信息操作能力”,护士自主学习能力中的“自我动机信念”,护士职业紧张反应量表里的“认知行为紧张反应”、“心理紧张反应”、“躯体紧张反应”,护士组织创新氛围里的“创新激励”8个因素对NIS创新性使用行为的影响更为突出;4.组织创新氛围对创新性使用行为的总效应和直接效应均显着,护士信息能力和职业紧张度的间接效应显着,护士信息能力和组织创新氛围对NIS创新性使用行为影响最为突出。5.护士需要开展改进NIS创新性使用行为的培训,并需要多部门的支持。
郭佳[4](2020)在《ICU护理用药过程中断现状观察及干预指标的制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ICU护理用药过程中断事件发生频率、来源、类型、结局的现状。通过Delphi专家咨询法编制ICU护理用药过程中断干预条目,探索ICU护理用药过程中断事件的有效管理方法,为护理中断事件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咨询学科领域专家,形成完善的研究方案,构建研究组。最终确立研究分为两部分:观察部分和干预框架构建部分。(1)观察部分使用“ICU护理用药过程中断事件观察表”对山西省某两所三甲医院ICU护士用药过程所发生的护理中断事件进行观察,主要观察医嘱处理、药物配制、给药执行三个环节,并统计观察结果。(2)干预框架构建部分通过文献检索和访谈初步构建ICU护理用药过程中断干预指标条目池,再进行两轮Delphi专家咨询,完成指标的增删修订,并在第二轮咨询后采用均数法计算指标权重,形成最终的ICU护理用药过程中断事件干预框架。并使用初步形成的干预量表,对综合医院ICU护士长进行预调查,完成量表的信效度检验。结果:1.观察部分(1)共观察34名ICU护士648h,观察并记录到3433次护理用药过程中断事件,发生频率为5.30次/h。医生(22.8%)、护士同事(21.9%)和患者(20.1%)是ICU护理用药过程中断事件主要来源;ICU护理用药过程中断事件以侵扰型(47.5%)最为常见;ICU护士在接到中断任务后立即开始第二任务(42.0%)的最多;ICU护理用药过程中断结局大部分为消极型(87.5%)。(2)研究中没有观察到用药错误的发生。2.干预框架构建部分(1)纳入16名专家,两轮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71和0.73,专家权威程度可接受;Kendall’s W检验结果显示,第二轮一、二、三级指标协调系数(W)分别为0.431、0.355、0.478,专家一致性均可接受;两轮咨询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3.8%与100%,回收问卷均有效。两轮专家中分别有8位及2位提出了修改语言、增删内容等建设性意见。最终确定的一、二、三级指标分别为6个、17个和49个,采用Delphi法均数法获得各指标的权重,采用乘积法计算二、三级指标的组合权重。(2)使用初步形成的干预量表,对全国范围内来自21个区域综合医院ICU的127名护士长进行预调查。使用相关系数法对条目进行筛选,删除1条与总分相关性较低条目,余48个三级条目。检验信效度良好。结论:1.ICU护理用药过程中断发生率较高,以医嘱处理及给药执行最为突出;医师、护士及患者是ICU护理过程中断主要来源,多数护士被中断后会立即开始第二任务,应进行针对性预防;ICU护理用药过程中断多数可造成消极结局,控制其不必要的发生对提升ICU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预试验后确立ICU护理用药过程中断事件干预条目,包含6个一级条目,17个二级条目,48个三级条目。经过分析,得出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结果表明需从组织制度、安全文化、工作协作、能力建设、风险管理及人员管理进行策略构建,形成完整的指南,并进行制度化干预,以降低ICU护理用药过程中断的发生率,减少其所致的不良事件。
孔悦佳[5](2020)在《山东省两地市三甲医院监护室护士关怀能力与共情疲劳现状及相互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型护理模式应运而生。我国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中提出,应“加强护理内涵建设”,深化“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大力推进优质护理服务。人文关怀已成为现代护理不可缺少的主题。重症监护病房作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场所,要求护士具有更高的人文关怀能力,但监护室封闭、压抑、高负荷的特殊工作环境又对护士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护士出现不同程度的共情疲劳现象,不利于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因此,了解监护室护士关怀能力与共情疲劳现状,找出二者间相互关系,为医院管理者制定更为科学的护理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对提供高效、优质护理服务,改善护患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以及实践指导作用。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调查监护室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与共情疲劳现状,分析不同特征的监护室护士在人文关怀能力与共情疲劳程度上存在的差异。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监护室护士关怀能力与共情疲劳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影响其人文关怀能力与共情疲劳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及管理策略。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关怀能力问卷(Caring Ability Inventory,CAI)与职业生活质量量表(Professional Quality of Life,ProQOL)对山东省济南、青岛两市6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583名监护室护士的关怀能力与共情疲劳现状进行调查。后期对6家医院的护理部主任及部分监护室的护士长(共12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SPSS25.0对资料进行录入与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及单因素对比分析;采用AMOS23.0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建模,分析监护室护士关怀能力与共情疲劳程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根据前期的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研究结果(1)监护室护士关怀能力与共情疲劳总体现状583名监护室护士的关怀能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且各维度得分不均衡。CAI总分为199.31±21.91,其中,认知、勇气、耐心维度的得分及条目均分依次为76.90±9.41,61.90±9.80,62.00(58.00,65.00)。监护室护士的共情疲劳现象较普遍,超过75%的护士存在中等或较高程度的倦怠与继发性创伤应激现象。ProQOL量表同情心满足、继发性创伤应激、倦怠三个维度的得分依次为31.77±8.57,23.00(20.00,27.00),25.30±6.17。(2)监护室护士关怀能力特点人口学信息方面,不同性别、年龄、学历、职务与聘用方式的监护室护士在CAI总分及各维度的得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女护士勇气维度得分以及CAI总分高于男护士;年龄大的护士,其认知、勇气、耐心维度得分及CAI总分较年龄小的护士更高;研究生学历的护士 CAI总分与各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大专与本科学历的护士;护士长在认知维度,耐心维度的得分以及CAI总分高于普通临床护士与带教老师;工作量及收入方面,护理清醒患者数、护理昏迷患者数、月均税前收入不同的监护室护士在CAI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日均护理清醒患者数为3人时,监护室护士的认知维度得分最低;日均护理昏迷患者数≥3人的监护室护士,耐心维度得分及CAI总分最高。(3)监护室护士共情疲劳特点人口学信息方面,不同学历、职称、职务与聘用方式的监护室护士在ProQOL量表不同维度得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研究生学历、职称为主管或主任护师、职务为护士长的监护室护士在同情心满足维度得分最高,倦怠维度得分最低;正式编制的监护室护士在继发性创伤应激维度得分最低。工作量及收入情况方面,日均护理患者数、护理昏迷患者数、排班制、每周工作小时数、每周夜班小时数及月均税前收入不同的监护室护士在ProQOL量表的维度得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均护理患者数少于3人的护士,倦怠维度得分最低;今日或昨日护理昏迷患者数在3人及以上的护士,继发性创伤应激维度得分最高;8小时与12小时排班制的监护室护士继发性创伤应激维度得分更低;每周工作时长超过50小时的护士,同情心满足维度得分最低,倦怠维度得分最高;每周夜班时长少于12小时的护士,同情心满足维度得分最高,倦怠维度得分最低;税前收入低于10000元的护士同情心满足维度得分最高,继发性创伤应激维度得分最低。(4)监护室护士关怀能力与共情疲劳间相互关系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在两量表的维度之间存在以下关系:认知正向影响同情心满足与继发性创伤应激(β=0.698,P<0.001,β=0.766,P<0.01),负向影响倦怠(β=-0.157,P<0.001);勇气负向影响同情心满足与继发性创伤应激(β=-0.336,P<0.01;β=-0.677,P<0.001),正向影响倦怠(β=0.367,P<0.05);耐心负向影响同情心满足与继发性创伤应激(β=-0.005,P<0.001,β=-0.663,P<0.01),正向影响倦怠(β=0.364,P<0.001)。关怀能力正向影响共情疲劳(β=0.614,P<0.001)。即关怀能力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共情疲劳增加0.614个标准差。结论与建议所调查两地市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监护室护士的关怀能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且认知、勇气、耐心三个维度得分不均衡。监护室护士共情疲劳现象普遍,程度较严重。不同学历、职务、工作量以及月均税前收入的监护室护士,关怀能力与共情疲劳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监护室护士的关怀能力对共情疲劳存在正向影响。建议如下:(1)护理管理应工作贯彻人文关怀理念,对于监护室护士合理的个人需求应给与充分的关注与尊重;(2)适当提高监护室护士的薪酬水平;(3)增加监护室的护理人力配置,减轻护士工作量;(4)鼓励监护室护士提高学历水平;(5)护士长在科室管理工作中扮演好帮扶人的角色。
汤圣兰[6](2020)在《成人ICU患者身体约束缩减方案的构建》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成人ICU患者身体约束缩减方案,明确身体约束的管理、教育及具体流程的实施,为临床开展身体约束缩减项目提供可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基于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法,检索国内外中英文数据库及相关指南网站,获取并评价成人ICU身体约束的相关文献,进行证据的提取、汇总及分级,经课题研究小组讨论,拟定方案初稿。2.应用德尔菲法对省内危重症领域的16名临床专家进行2轮函询,通过对函询结果的可靠性分析,确立方案终稿。研究结果:1.共有29篇文献纳入最终研究,其中临床实践指南3篇,临床实践标准3篇,JBI证据总结1篇,系统评价及综述7篇,原始研究15篇;初步制定的成人ICU患者身体约束缩减方案涵盖了身体约束的管理、教育培训、评估、替代措施及身体约束的实施五方面内容。2.两轮专家函询的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函询意见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9和0.91,专家函询意见的协调系数为0.158-0.340(P<0.01);第二轮函询各项指标的重要性变异系数为0.00-0.19、可操作性变异系数为0.05-0.24;最终确立的方案共包含5个维度和40项具体指标内容。研究结论:本研究基于循证和德尔菲法构建的成人ICU患者身体约束缩减方案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合理性,对临床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指导意义。
刘学明[7](2020)在《某三甲医院病区护士转岗倾向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本研究采用问卷形式调查某医院病区护士转岗倾向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构建基于精细化管理理论的绩效精细化护理管理模式,实施干预,观察其对病区临床护士转岗倾向的影响效果。方法 2018年10月至2018年11月,选取唐山市某三甲医院病区工作的护士,采用修订的护士转岗倾向量表、护士工作满意度量表、绩效薪酬满意度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病区护士转岗倾向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依据可干预因素,构建基于精细化管理理论的绩效精细化护理管理模式,在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对护士进行干预实践。主要内容包括:增加病区护士收入、提高夜班护士待遇、绩效管理权重向工作强度大、风险高的科室倾斜、临床一线护士岗位调整方案等几个方面。干预措施施行1年后,再次对病区护士进行转岗倾向、工作满意度、绩效薪酬满意度三方面评价。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病区护士转岗倾向现况:病区护士转岗倾向总分(10.83±3.25),转岗可能性维度得分(5.71±1.78),转岗动机维度得分(5.12±1.69),病区护士整体转岗倾向较高。2影响病区临床护士转岗倾向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职称和工作年限与护士转岗倾向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支持与护士转岗倾向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科室类别、值夜班、是否发生过护患纠纷、工作强度、加班、对护士长管理的满意程度与病区护士的转岗倾向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工作满意度、护士绩效薪酬满意度与转岗倾向相关,相关系数在-0.46至-0.54之间。3影响病区临床护士转岗倾向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绩效薪酬满意度、值夜班、护士工作满意度、家庭支持和加班是病区护士转岗倾向的影响因素(P<0.05)。4基于精细化管理理论的绩效精细化护理管理模式的干预效果:结果显示,干预1年后病区护士转岗倾向显着降低(P<0.05),平均转岗率从1.74%降至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工作满意度、护士绩效薪酬满意度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病区护士转岗倾向总分(10.83±3.25),病区护士整体转岗倾向较高。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绩效薪酬满意度、值夜班、护士工作满意度、家庭支持和加班是病区护士转岗倾向的影响因素(P<0.05)。3基于精细化管理理论的绩效精细化护理管理模式能有效降低该院临床病区护士的转岗倾向。图2幅;表18个;参188篇。
温弗乐[8](2020)在《基于控制感视角的护士创新行为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我国三级综合性医院病房护士创新行为现状,构建并验证基于控制感视角的护士创新行为影响机制理论,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干预方案,且检验其可行性和初步效果,为丰富护士创新行为理论、加强护士创新行为、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促进护理学科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通过文献回顾厘清影响护士创新行为的个体因素、工作因素、与组织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初步构建基于控制感视角的护士创新行为影响机制理论模型;(2)以我国东、中、西部9个省/直辖市18家三级综合性医院3659名执业注册病房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护士创新行为量表、心理资本问卷、护士组织支持问卷、工作控制量表中文修订版进行调研,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该理论模型进行检验;(3)形成以提升护士创新行为为目的的工作控制感干预方案初稿,经专家会议法进行方案论证和确立;(4)选择上海地区1家三级综合性医院对该方案进行初步应用,并初步评价其效果和可行性,为护理创新实践管理提供依据。结果:(1)我国三级综合性医院护士的创新行为、工作控制感、心理资本、组织支持感均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工作控制感得分较低;西部地区护士创新行为、工作控制感、心理资本、组织支持感的得分均低于中部和东部地区护士;(2)工作控制感、心理资本对护士创新行为有直接正向作用,组织支持感可对护士创新行为有间接正向作用,整体模型可解释护士创新行为的47.2%,其中工作控制感对护士的创新行为的效应最大(0.487),高于组织支持感(0.381)及心理资本(0.434)的作用。(3)干预方案初步应用结果显示干预可提升护士的工作控制感水平,对护士创新行为中的取得支持维度有效;且护士对方案接受度较好、总体评价积极,方案可行性较强。结论:我国三级综合性医院护士创新行为仍处于中等水平,尚有较大提升空间。构建护士创新行为影响作用模型明确了组织支持感、心理资本、工作控制对护士创新行为具有积极影响,工作控制感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以提升创新行为为目的的工作控制感干预方案可以提升护士工作控制感,对护士创新行为有一定积极作用,其适用性和可行性得到了初步验证。
毕家驷[9](2020)在《重症监护病房护士临床警报管理行为意向问卷的编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编制重症监护病房护士临床警报管理行为意向问卷,为未来分析重症监护病房护士临床警报管理行为、构建临床警报管理干预方案打下基础。方法: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半结构访谈8名医务工作者,并形成问卷的初级条目池;对护理管理、危重症护理、危重症医学及护理科研领域的10位专家进行德尔菲法函询,根据界值法对条目进行筛选,根据专家意见对条目进行修改、删除,确定测试问卷;向某三甲医院370名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发放问卷,采用临界比值法、相关系数法、共同性与因素负荷、信度分析完成量表的项目分析,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对量表的结构效度进行评价,采用内容效度指数对量表的内容效度进行评价,采用Cronbach’sα系数、Spearman-Brown折半信度及Guttman折半信度进行信度评价。结果:在质性访谈中,共计整理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意向4个类目、27个条目,拟定初级条目池;德尔菲法专家函询结果显示,专家权威度为0.810,经过两轮德尔菲函询,各条目平均得分为4.86±0.32,变异系数平均得分为0.07,各条目变异系数均小于0.3,最终形成24个条目的测试量表;信效度检验结果显示,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最终产生4个公因子、20个条目的问卷,累计贡献率为67.66%;SCV-I/UA为0.80,I-CVI为0.801.00,S-CVI/Ave为0.96;Cronbach’sα系数为0.938,SpearmanBrown折半信度系数为0.875,Guttman折半信度为0.866。结论:本研究编制了《重症监护病房护士临床警报管理行为意向问卷》,由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及意向四个维度、20个条目组成,各维度符合计划行为理论框架要求,可用于对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临床警报管理行为调查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建议推广使用。
欧闪[10](2020)在《新疆四所三甲医院专科护士高级护理实践现状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专科护士的高级护理实践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分析现存问题;了解新疆四所三甲医院的护理管理者对专科护士的培养-使用-管理情况。以期为进一步提高专科护士的培养、使用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8年3月2019年5月,采取典型抽样法抽取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的四所三甲医院,对研究对象进行整群抽样。采用《专科护士一般资料调查表》、《专科护士高级护理实践内容调查表》调查了897名专科护士的高级护理实践情况。采用《新疆三甲医院专科护士培养-使用-管理现状调查表》调查了医院的培养-使用-管理情况。同期,采用半结构访谈法对护理部主任(4名)、科护士长和护士长(8名)、专科护士(28名)进行深入访谈。定量资料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描述、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定性资料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1.专科护士工作领域:共涉及20种,其中前三位是ICU 317人(35.3%);急诊急救155人(17.3%);手术室117人(13.0%)。2.专科护士的工作开展情况:认为医院重视及以上的占94.4%;能够发挥角色功能的占79.4%;工作压力增加的占63.0%,能够解答相关专科知识的占89.2%。专科护士的日常工作中最多的是参与临床常规护理,占81.4%;最少的是参与组织、筹备院内外相关专科教育活动,占8.1%。3.专科护士的高级护理实践现状:专科护士高级护理实践内容自评量表总分为(3.03±0.63)分;应变性维度条目均分最高(3.24±0.81)分;临床探究维度条目均分最低(2.75±0.87)分。学历、职称、专科工作年限、专科资质证书年限、专科证书等级、总的继续教育频次、平均月收入、管理者、医院重视程度、发挥角色功能、专科护理门诊是ANP的主要影响因素。4.四所三甲医院的培养-使用-管理现状:四所三甲医院中获批的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是自治区级或兵团级;SN选拔条件中学历要求大专及以上,继续教育频次为1-2次/年;开展专科护理小组活动;设置专科护理岗位;在待遇上有不同程度的倾斜;共开展了3种类型专科门诊。5.访谈结果:深入访谈共提取三个范畴与高级护理实践相关的14个主题群。(1)护理部主任:专科护士的数量不断增加,使用情况需进一步提高;部分医院设置专科护理岗位,但仍有待明确;重视专科护士的培养质量并开展高级护理实践活动;在绩效、评价与考核能力体现方面具有困难和挑战。(2)科护士长及护士长访谈:实践能力普遍提高;工作任务相对繁重;在管理、科研方面有困难和挑战。(3)专科护士访谈:主要从事直接护理实践活动;教育和指导具有专科性、策略性、效益性;参与管理以科护士长和护士长为主;在咨询领域不断拓展;在医疗系统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医院开始重视科研的同时专科护士也逐步认识其重要性;在临床中面临的阻碍因素。结论:1.专科护士的专科工作领域符合国家基本要求,但仍需进一步扩展。2.专科护士的工作开展已经开始体现高级护理实践内容;并且已经具备高级护理实践的能力,但其临床探究能力仍相对薄弱。3.学历、职称、专科工作年限、专科资质证书年限、专科证书等级、总的继续教育频次、平均月收入、管理者、医院重视程度、发挥角色功能、专科护理门诊是SN开展高级护理实践的影响因素。4.医院开始重视专科护士的培养质量;但专科护士的岗位设置有待进一步明确,这是医院管理着和专科护士共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二、繁重监护任务的护理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繁重监护任务的护理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临时监护室的应急管理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冠肺炎重症监护病房的组建 |
1.1 建立ICU护理核心管理组 |
1.2 护理人员构成 |
2 护理管理 |
2.1 防护培训及管理 |
2.1.1 防护管理 |
2.1.2 培训及考核 |
2.2 危重症患者护理管理 |
2.2.1 制定危重症护理核心技能培训计划 |
2.2.2 教学和质量持续改进 |
2.3 护理人员管理 |
2.3.1 建立梯度护理小组 |
2.3.2 建立功能岗位小组 |
2.3.3 责任制护理 |
2.3.4 弹性制护理人力资源调配 |
2.4 特殊技术专业小组 |
3 护理人员心理支持 |
3.1 后方援助与保障 |
3.2 一线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 |
3.3 心理疏导小组 |
3.4 心理疏导 |
4 讨论 |
4.1 线上理论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
4.2 线上理论学习实施效果评价较好 |
4.3 心理干预可有效稳定护理人员心理状态 |
4 小结 |
(2)基于中国本土化视角在职护士心理资本构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心理资本产生的背景 |
1.1.2 我国的文化特征和政策的影响 |
1.1.3 护士群体发展趋势及自我提高的内在需求 |
1.2 研究现状 |
1.2.1 心理资本的概念 |
1.2.2 心理资本的属性 |
1.2.3 心理资本的构成 |
1.2.4 心理资本的测量工具 |
1.3 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文献资料收集 |
2.1.1 研究方法 |
2.1.2 研究过程 |
2.2 访谈资料收集 |
2.2.1 研究方法 |
2.2.2 访谈对象 |
2.2.3 研究工具 |
2.2.4 半结构式访谈 |
2.2.5 访谈资料整理 |
2.3 资料分析 |
2.3.1 分析方法 |
2.3.2 分析过程 |
2.4 质量控制 |
2.4.1 研究效度的保证 |
2.4.2 提高研究严谨性的策略 |
2.5 伦理原则 |
2.5.1 知情同意原则 |
2.5.2 保密原则 |
2.5.3 无害原则 |
2.6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访谈资料的基本特征 |
3.3 典型陈述句形成 |
3.4 形成主题 |
3.4.1 形成一阶主题 |
3.4.2 反向检验主题 |
3.4.3 形成二阶主题 |
3.5 我国本土护士心理资本构念 |
3.5.1 工作任务型心理资本 |
3.5.2 人际关系型心理资本 |
3.5.3 学习发展型心理资本 |
第四章 讨论 |
4.1 工作任务型心理资本的构成分析 |
4.2 人际关系型心理资本的构成分析 |
4.3 学习发展型心理资本的构成分析 |
4.4 我国护士本土心理资本概念的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创新性与局限性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性 |
5.3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护士心理资本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护理信息系统创新性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进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立题依据 |
1.2 相关概念及定义 |
1.3 国内外文献回顾 |
1.4 小结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3 理论依据 |
4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护理信息系统创新性使用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工具 |
5 资料收集 |
6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7 伦理原则 |
8 质量控制 |
结果 |
1 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
1.1 研究对象社会人口学资料构成 |
1.2 护理信息创新性系统使用行为结果 |
1.3 人口学特征对护理信息系统创新性使用行为影响的结果 |
1.4 护士信息能力得分结果分析 |
1.5 护士自主学习能力得分结果分析 |
1.6 护士职业紧张反应统计结果 |
1.7 护士组织创新氛围统计结果 |
2 各量表维度得分对护理信息系统创新性使用行为影响的比较分析 |
3 护理信息系统创新性使用行为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 |
4 护士信息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职业紧张度、组织创新氛围与护理信息系统创新性使用行为关系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
4.1 模型假设 |
4.2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护理信息系统创新性使用行为的认知体验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访谈提纲 |
4 资料收集与处理 |
5 伦理原则 |
6 结果 |
7 讨论 |
总结与思考 |
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护理信息系统创新性使用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简历 |
致谢 |
(4)ICU护理用药过程中断现状观察及干预指标的制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ICU护理用药过程中断现状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本部分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工具 |
1.4 成立研究小组 |
1.5 观察方法 |
1.6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研究对象一般特征 |
2.2 护理用药过程中断频率 |
2.3 护理用药过程中断来源 |
2.4 ICU护理用药过程中断事件类型 |
2.5 护士应对方式 |
2.6 护理用药过程中断事件结局 |
3 讨论 |
3.1 ICU护理用药过程中断事件的基本情况 |
3.2 ICU护理用药过程中断护士的应对方式需调整 |
3.3 ICU护理用药过程中断多消极结局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ICU护理用药过程中断干预指标的研究 |
1 构建ICU护理用药过程中断干预指标条目池 |
1.1 本部分研究目的 |
1.2 基线审查 |
1.3 ICU护理用药过程中断应对策略条目池 |
1.4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Delphi专家构成情况 |
2.2 Delphi法指标体系构建过程评价 |
2.3 专家函询结果 |
2.4 预试验 |
3 讨论 |
3.1 ICU护理用药过程中断干预指标构建安全性评价 |
3.2 ICU护理用药过程中断干预指标内容分析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结论 |
1 结论 |
2 创新之处 |
3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山东省两地市三甲医院监护室护士关怀能力与共情疲劳现状及相互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现状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资料来源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资料收集方法 |
2.1 抽样方法 |
2.2 文献研究法 |
2.3 现场调查法 |
3. 资料分析方法 |
4. 质量控制 |
5. 技术路线 |
结果与分析 |
1. 调查监护室护士基本情况 |
2. 监护室护士CAI得分评价结果 |
2.1 总体评价结果 |
2.2 不同个人情况监护室护士CAI得分比较 |
2.3 不同工作情况监护室护士CAI得分比较 |
3. 监护室护士ProQOL得分评价结果 |
3.1 总体评价结果 |
3.2 不同个人情况的监护室护士ProQOL得分比较 |
3.3 不同工作情况的监护室护士ProQOL得分比较 |
4. 关怀能力与共情疲劳相互关系分析 |
4.1 CAI验证性因子分析 |
4.2 ProQOL验证性因子分析 |
4.3 监护室护士关怀能力与共情疲劳间相互关系 |
5. 定性访谈结果 |
讨论 |
结论与建议 |
创新点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成人ICU患者身体约束缩减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概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缩减身体约束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缩减身体约束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基于循证构建成人ICU患者身体约束缩减方案初稿 |
1.3.2 基于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确立成人ICU患者身体约束缩减方案终稿 |
1.4 技术路线 |
2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
3 初步构建成人ICU患者身体约束缩减方案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检索策略 |
3.2.2 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 |
3.2.3 文献筛选 |
3.2.4 文献质量评价与资料提取 |
3.2.5 证据汇总 |
3.3 质量控制 |
3.3.1 研究者的自身准备 |
3.3.2 控制选择偏倚 |
3.3.3 控制实施偏倚 |
3.4 研究结果 |
3.4.1 文献筛选结果 |
3.4.2 文献质量评价及资料提取结果 |
3.4.3 证据汇总结果及方案初稿 |
4 形成本土化的成人ICU患者身体约束缩减方案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2.1 拟定专家函询问卷 |
4.2.2 遴选函询专家 |
4.2.3 函询过程 |
4.2.4 数据的统计分析 |
4.2.5 指标筛选标准 |
4.3 质量控制 |
4.3.1 编制函询问卷 |
4.3.2 专家遴选 |
4.3.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4.3.4 资料整理 |
4.4 研究结果 |
4.4.1 函询专家的基本情况 |
4.4.2 第一轮函询结果 |
4.4.3 第二轮函询结果 |
4.4.4 两轮函询结果的可靠性指标 |
4.4.5 确立方案终稿 |
5 讨论 |
5.1 构建成人ICU患者身体约束缩减方案的意义 |
5.2 循证研究的科学性分析 |
5.3 德尔菲专家函询的可靠性分析 |
5.3.1 函询专家的代表性 |
5.3.2 函询专家的积极程度 |
5.3.3 专家意见的权威程度 |
5.3.4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
5.3.5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
5.4 方案的具体内容分析 |
5.4.1 管理层面对于缩减身体约束的干预 |
5.4.2 缩减身体约束相关的教育培训 |
5.4.3 身体约束风险因素的评估 |
5.4.4 选择合适的身体约束替代措施 |
5.4.5 身体约束的规范实施 |
6 总结 |
6.1 研究的结论 |
6.2 研究的创新性 |
6.3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7)某三甲医院病区护士转岗倾向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调查研究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方法 |
1.1.3 统计学方法 |
1.1.4 质量控制 |
1.1.5 技术路线 |
1.2 结果 |
1.2.1 病区护士一般资料 |
1.2.2 病区护士转岗倾向状况 |
1.2.3 影响病区护士转岗倾向的单因素分析 |
1.2.4 影响病区护士转岗倾向的多因素分析 |
1.3 讨论 |
1.3.1 病区护士转岗倾向的现况分析 |
1.3.2 病区护士转岗倾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
1.3.3 不足与展望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类实验性研究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干预方法 |
2.1.3 统计学方法 |
2.1.4 质量控制 |
2.1.5 技术路线 |
2.2 结果 |
2.2.1 病区护士一般资料 |
2.2.2 干预前后病区护士转岗倾向状况比较 |
2.2.3 干预前后病区护士绩效薪酬满意度状况比较 |
2.2.4 干预前后病区护士工作满意度状况比较 |
2.2.5 干预前后病区护士转岗趋势变化 |
2.3 讨论 |
2.3.1 绩效精细化护理管理模式的构成优势 |
2.3.2 绩效精细化护理管理模式干预效果 |
2.3.3 不足与展望 |
2.4 本研究的创新性 |
2.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3章 综述 护士流失现象的相关研究进展 |
3.1 护士流失现象概述 |
3.1.1 相关概念 |
3.1.2 护士流失现状 |
3.1.3 护士流失原因 |
3.1.4 病区护士流失造成的影响 |
3.2 控制护士流失的护理管理 |
3.2.1 人力管理相关举措 |
3.2.2 绩效管理相关举措 |
3.3 其它相关管理理论研究 |
3.3.1 绩效管理 |
3.3.2 精细化管理 |
3.4 存在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护士一般资料问卷 |
附录 B 护士工作满意度量表 |
附录 C 绩效薪酬满意度量表 |
附录 D 转岗倾向量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8)基于控制感视角的护士创新行为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核心概念界定 |
1.5.1 护士创新行为 |
1.5.2 工作控制感 |
1.5.3 心理资本 |
1.5.4 组织支持感 |
1.6 论文章节安排 |
1.7 技术路线 |
2.基于控制感视角的护士创新行为作用机制的理论诠释 |
2.1 护士创新行为的文献回顾 |
2.1.1 护士创新行为的概念 |
2.1.2 护士创新行为的测评工具 |
2.1.3 护士创新行为前因变量研究 |
2.1.4 护士创新行为相关理论研究 |
2.1.5 小结 |
2.2 基于控制感视角的护士创新行为影响机制的理论诠释 |
2.2.1 工作控制感的内涵、测评工具及其与创新行为等变量的关系 |
2.2.2 心理资本的内涵、测评工具及其与创新行为等变量的关系 |
2.2.3 组织支持感的内涵与创新行为等变量的关系 |
2.3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概念框架 |
2.3.1 场动力理论 |
2.3.2 工作需求-控制-支持模型 |
2.3.3 资源保存理论 |
2.3.4 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3.基于控制感视角的护士创新行为影响机制实证研究 |
3.1 第一部分:工作控制量表的汉化与修订 |
3.1.1 研究目的 |
3.1.2 研究方法 |
3.1.3 研究结果 |
3.1.4 讨论 |
3.1.5 小结 |
3.2 第二部分基于控制感的护士创新行为影响机制研究 |
3.2.1 研究目的 |
3.2.2 研究设计:横断面调查 |
3.2.3 研究方法 |
3.2.4 研究结果 |
3.2.5 讨论 |
3.2.6 小结 |
4.以提升创新行为为目的的护士工作控制感干预方案的构建 |
4.1 研究目的 |
4.2 以提升创新行为为目的的护士工作控制感干预方案的构建与修订 |
4.2.1 干预方案的制定原则 |
4.2.2 干预方案的目标 |
4.2.3 方案构建的依据和设计思路 |
4.2.4 基于工作控制的护士创新行为干预方案初稿 |
4.2.5 基于工作控制的护士创新行为干预方案修订 |
4.3 基于工作控制的护士创新行为干预方案确定 |
4.3.1 专家主要意见整理 |
4.3.2 基于工作控制的护士创新行为干预方案修订稿 |
4.4 讨论 |
4.4.1 本研究的干预方案具有科学性 |
4.4.2 本研究的干预方案具有可行性 |
4.5 小结 |
5.以提升创新行为为目的护士工作控制感干预方案的初步应用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方法 |
5.2.1 研究场所 |
5.2.2 研究对象 |
5.2.3 干预实施过程 |
5.2.4 评价指标 |
5.2.5 数据收集 |
5.2.6 数据分析 |
5.2.7 质量控制 |
5.2.8 伦理考虑 |
5.3 结果 |
5.3.1 样本纳入情况 |
5.3.2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5.3.3 干预效果分析 |
5.3.4 干预过程评估 |
5.4 讨论 |
5.4.1 以提升创新行为为目的的护士工作控制感干预方案可行性较好 |
5.4.2 干预可有效提升护士工作控制感水平 |
5.4.3 干预对护士创新行为有一定积极影响 |
5.5 对护理管理的启示 |
5.6 局限性 |
5.7 小结 |
6.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
(9)重症监护病房护士临床警报管理行为意向问卷的编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临床警报管理的现状 |
1.1.2 临床警报管理不当的危害 |
1.1.3 护士行为在临床警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
1.1.4 临床警报评价工具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 理论框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研究方法 |
2.1 质性研究 |
2.1.1 研究对象 |
2.1.2 样本选择 |
2.1.3 研究方法 |
2.2 德尔菲法 |
2.3 量表检验 |
2.3.1 研究对象 |
2.3.2 问卷发放与回收 |
2.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4 质量控制 |
2.5 伦理原则 |
第3章 结果 |
3.1 质性研究结果 |
3.1.1 被访谈者一般资料情况 |
3.1.2 主题提取结果 |
3.2 初级条目池的形成 |
3.3 德尔菲函询结果 |
3.3.1 专家一般资料 |
3.3.2 专家积极性 |
3.3.3 专家权威系数 |
3.3.4 第一轮函询结果 |
3.3.5 第二轮函询结果 |
3.4 问卷检验 |
3.4.1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一般情况 |
3.4.2 项目分析 |
3.4.3 探索性因子分析 |
3.4.4 效度分析 |
3.4.5 信度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条目建立过程的讨论 |
4.1.1 维度及条目的建立 |
4.1.2 量表信效度的验证 |
4.2 各维度内容的特点 |
4.2.1 态度维度的特点 |
4.2.2 主观规范维度的特点 |
4.2.3 知觉行为控制维度的特点 |
4.2.4 意向维度的特点 |
4.3 研究不足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
致谢 |
(10)新疆四所三甲医院专科护士高级护理实践现状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5 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工具 |
2.4 资料分析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2.6 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专科护士的一般资料 |
3.2 专科护士高级护理实践内容现状 |
3.3 四所三甲医院专科护士培养-使用-管理现状 |
3.4 四所三甲医院访谈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专科护士的专科工作领域还需进一步扩展 |
4.2 专科护士的工作开展已经开始体现高级护理实践内容 |
4.3 专科护士高级护理实践的情况分析 |
4.4 专科护士高级护理实践的影响因素分析 |
4.5 专科护士的培养-使用-管理情况是实现高级护理实践的必要条件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下一步计划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四、繁重监护任务的护理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临时监护室的应急管理效果分析[J]. 厉燕,奚慧琴,王芳,刘晓倩,李文婷.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1(07)
- [2]基于中国本土化视角在职护士心理资本构成研究[D]. 王霜霜. 河北大学, 2021(11)
- [3]护理信息系统创新性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进需求研究[D]. 吴宏涛. 郑州大学, 2020(02)
- [4]ICU护理用药过程中断现状观察及干预指标的制定[D]. 郭佳.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5]山东省两地市三甲医院监护室护士关怀能力与共情疲劳现状及相互关系研究[D]. 孔悦佳. 山东大学, 2020(02)
- [6]成人ICU患者身体约束缩减方案的构建[D]. 汤圣兰. 湖州师范学院, 2020(12)
- [7]某三甲医院病区护士转岗倾向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研究[D]. 刘学明.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8]基于控制感视角的护士创新行为影响机制研究[D]. 温弗乐.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9]重症监护病房护士临床警报管理行为意向问卷的编制研究[D]. 毕家驷. 吉林大学, 2020(08)
- [10]新疆四所三甲医院专科护士高级护理实践现状的调查分析[D]. 欧闪. 石河子大学, 2020(08)
标签:心理干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