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际策略与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论文文献综述)
贾存爱,潘建虎,苏银娜[1](2019)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交际策略能力的培养》文中研究指明大学生英语交际策略能力成为衡量高等院校英语教学质量的标尺之一。在高校教学中,对交际策略能力的培养常常被教师和学生所忽视,导致学生的交际策略能力发展不足。要培养学生运用各种交际策略的意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需要从以下两点着手:一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成就策略知识教学,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二是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注重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交际策略能力。
刘萌[2](2021)在《英语初学者合作学习的行动研究:从小组活动、学习者主体性和英语交际能力角度》文中研究表明
袁雪[3](2021)在《北京市某民办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根据语用学理论(Pragmatics)和二语习得理论(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小学阶段是进行系统化语言学习的关键期。语用学强调的就是提高语言学习者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语言交流的能力,这一点在新课标中也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为“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当前教师在教学中需着重开展的一项任务就是要提高小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英语交际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诸多因素,最为主要的是语用能力。实际上,在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更关注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较少考虑到英语交际中的规范,对语用能力的培养和引导相对弱化,造成学生在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甚至语言离格的情况,使英语交际难以为继,语用能力习得成效不明显,小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难以提升。在英语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培养小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现已成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和导向。鉴于此,笔者通过在北京市某民办小学为期四个月的英语教学与管理实践,观测并收集有效课堂教学案例40余条,分析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用语言原则时存在的问题,根据所发现的问题提出并优化教学策略。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拟从语用学理论中探讨在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关联原则三条主要语用原则下,北京市某民办小学教师对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进一步探究如何将语用学理论与小学英语教学策略相结合,提高语用能力培养成效。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语用学及相关科学理论的同时,对民办小学教师的英语课堂进行教学观摩,分析记录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培养小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教学策略。本文共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文献综述,在阐述了本文的理论基础的同时,分析整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界定核心概念,确定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阐述三条主要语用原则及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和要求。第三部分分析40余条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案例,根据三条语用原则分析教师对培养小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根据第三部分内容,进一步提出优化小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教学策略。第五部分结语,总结研究结果,反思研究过程中的不足。
沈倬丞[4](2021)在《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立德树人被确立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水平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根本举措,并引领着我国当前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高中俄语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使命,俄语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获得走向世界的语言基本技能,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这一途径去了解外部世界,理解多元文化,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成为具有高度文化自信和开阔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接班人。2018年1月,我国颁布了新版《高中俄语课程标准》,提出“高中俄语课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充分发挥俄语课程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核心思想。三年多来,《高中俄语课程标准》框架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已建立或还需要哪些完善机制”等问题吸引着越来越多研究者的目光,也成为当前我国俄语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和核心论题之一。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学习离不开对于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它承载着从目的语文化视角整合文学、地理、历史、文化等跨学科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异域文化,进而发挥认识世界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俄语教育不仅需要培养能理解文化多元性,具有开放包容意识以及“和而不同”价值观的人才,更需要培养能在跨文化交际中传播中华文化的公民。为此,高中俄语学科依据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核心素养框架下提出“文化意识”要素,将其与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共同整合成学科核心素养。这也对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文化意识培养的内涵和重要性,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并开发适配新理念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以高中俄语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为切入点,在维果茨基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引领下,依据《高中俄语课程标准》,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PISA全球素养框架》构建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并依据该观测体系编制调查问卷和课堂观察量表,据此对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状况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的培养建议,力求从理论和实践角度为俄语学科文化教学和核心素养培养提供有益参考。论文的绪论部分阐述选题背景、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提出三个研究问题。在此基础上陈述研究方法,设计研究基本步骤和整体框架,确立了基础研究、实证研究以及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三个部分,共七章内容。基础研究包括文献综述、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文献综述主要阐述中外学界在核心素养及培养、文化意识概念及内容方面的研究。梳理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领域、研究问题和研究成果,提出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的状况和趋势,以明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着重探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本文研究的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在文化意识范畴内梳理文化、意识和文化意识概念,辨析与之内涵相近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概念,为后续研究统一概念基础;理论依据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作为基本理论,将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作为文化意识培养总体依据,从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言语活动理论、跨文化交际学相关理论作为具体教学建议提出的理论基础。实证研究部分由第四、五、六章构成,它承接论文基础研究并为结论构建提供事实依据。第四章主要剖析《高中俄语课程标准》中对文化意识的内容描述、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和学业质量水平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将其整合成具体化、结构化内容体系,借鉴《PISA全球素养框架》相关内容确定60个具体观测点,作为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的基本依据;第五、六章依据所构建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深入教学一线,通过对我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所高中40节俄语课程进行课堂观察,获取当前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状况的一手资料,借助统计学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为论文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第七章为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路剖析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导致问题的原因,提出研究结论。依据研究结论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既有综合性又有针对性,既有宏观方向性又有微观可操作性的培养建议。
高雯怡[5](2021)在《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文中认为英语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信息交流手段之一,而口语交际能力又是学习英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口语交际教学能够有效地让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语感,提升其英语综合素质。研究表明,人的一生当中6-12岁这一阶段,语言中枢神经十分发达,是语言学习比较快的时期,这也是适龄儿童学习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开始阶段。本文主要通过对上海某地区各小学在校教师的调研取证,数据分析和去实地亲身了解实际情况,了解低年级小学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同时根据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针对性的解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小学低年级的口语交际课堂的教学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达到培养和提高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技巧和综合素质的目标。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以上海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如下五点:(1)教学目标未全面落实;(2)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3)教学方法缺乏创新;(4)教学过程缺乏新意(5)教学评价不全面。研究探究了以上现状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1)低年级英语课堂教学课时不足;(2)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和资源利用不充足;(3)缺乏教师口语交际教学培训;(4)缺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评价体系。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依据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建构主义理论与二语习得理论的理论基础,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了改进举措:(1)利用多种途径开展口语交际活动;(2)充分挖掘教材及其他资源;(3)通过培训丰富教师的口语交际教学方法;(4)制定科学、有效的口语交际能力评价体系。
楚慧杰[6](2021)在《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文中认为英语写作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与英语听、说、读技能相比,英语写作过程具有更复杂的心理、语言学和文化等机制,因而英语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我国中学英语教师的难题。伴随着21世纪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学科育人理念的深入,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如何解决传统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试价值倾向、过度依赖某种方法或模式和缺乏语言实践活动等问题,建构以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以发挥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提升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成为21世纪英语写作教学转型的研究课题。因此,为顺应时代发展和教育教学理念更新对英语学科写作教学改革的需求,本研究在基于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践的反思、深化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的需要及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思考之上,采用多学科视角,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及个案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在理论基础阐释和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构建“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对拓宽我国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视域、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写作教学观和形成个人的英语写作教学实践理论、以及丰富我国外语写作教学的理论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分析了英语写作教学的基本概念,认为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就是通过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应对社会、生活和学习所需的书面交流的技能,培养学生能够通过书面语言自由表达意义和进行交流的能力。英语写作教学对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促进语言知识内化和思维发展、重建学生的可能生活有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上,从写作的心理过程、语言哲学依据、文化基础和教学法基础四个部分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重点探索:揭示了英语写作的心理过程机制;语言的结构(语形)、语言的意义(语义)和语言的使用(语用)等语言逻辑关系;英语写作超越“工具性”通达“人文性”的文化内蕴,进一步明晰了英语写作教学的本质内涵;同时,从“方法论”的角度对英语写作教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后方法论”视角的必要性,为构建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为进一步厘清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建构的现实基础和实践依据,本研究通过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英语写作教学的育人价值、教学活动过程和教学方法等维度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展开调查。调查分别发放了 343份教师问卷和700份学生问卷,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发现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全面育人价值尚未落实;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功利化倾向明显,侧重应试训练;中学英语写作教学重形式,忽视了学生的活动与体验。经分析认为,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知识本位”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应试教育现象普遍存在,教师缺乏系统的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本研究在阐述理论基础和揭示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从教学理念、方法论和实现途径三个方面对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进行探索:一是对“知识为本”和“素养为本”两种不同课堂教学价值取向进行对比和分析,提出英语写作教学应坚持“素养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及其教学;二是在阐释“后方法”是对“方法”的一种超越与重建,后方法视角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是一种不局限于理论原则、注重情境、重视教师进行理论建构和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本的教学的基础上,倡导英语写作教学应打破以往英语写作教学中“迷信”某种固定原则、方法或模式的传统,建立一种强调教学活动的情境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方法论视角,以复杂性的思维审视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而解决写作教学实践中教师所遭遇的困境;三是提出了实现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的三个关键途径:提倡写作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出应通过写作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学习活动对学生写作技能的获得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写作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并提出英语写作是基于跨文化理解的表达。对以“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的探讨,既需要从多学科的理论角度对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进行深入剖析,也需要基于教学实践进行反复、不断的探索。本研究对此进行尝试,以期望能探索出一条有助于全面提升我国中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写作教学之路。
陈济豪[7](2021)在《高中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英语教学理论的发展和世界交往的日益密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学生初步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对不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高中英语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基本的语言知识教学上,还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本次研究对实习学校高一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英语教师进行访谈。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期待回答以下问题:1.高中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如何?2.高中生学习英语文化知识的途径有哪些?3.教师如何培养高中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经过对该校高一年级297个人有效样本的研究,笔者发现:1.高一年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差,学生普遍对基本的英语跨文化交际策略等方面的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2.高一年级学生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教师对于课文和习题中文化知识的讲解。3.高一年级的英语教师认为英语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生英语成绩提高没有直接帮助,少数教师认为学习英语知识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通过对教师的访谈,笔者发现在课堂上,高一年级的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小组学习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课后,教师会通过读书报告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张帅[8](2021)在《通过BP辩论培养高中生口语交际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口语交际能力在高中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也是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语文课标中提到,辩论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方式。BP辩论在全世界广为流行,也被广泛运用于英语口语教学中,但是在语文教育中鲜少有过尝试。基于此,笔者将研究内容确定为“通过BP辩论培养高中生口语交际能力研究”,探索在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如何组织BP辩论以培养高中生口语交际能力,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首先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口语交际能力的阐释,分析出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包括倾听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应对能力。通过解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口语交际部分的阐释,得出了高中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要求。再对BP辩论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BP辩论的赛制、职位分配和辩位职责、评价规则以及其主要的优势特点。其后,详细地描述了研究设计的流程、具体的操作以及实施的细节。本文随机选取了高一两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在实验班开展BP辩论,控制班则不做处理。研究周期为三个月,探究BP辩论的实施策略和培养效果。最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整理,从前后测成绩的对比,问卷结果反馈和学生的访谈结果能够得出,BP辩论能够提升倾听能力,包括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培养口语理解能力;增强表达能力,包括提升表达自信心、提升表达逻辑性、提升表达流畅度、提升副语言掌控能力;强化应对能力,包括掌握话题调整策略、学习情境适应策略。由此可见,经过BP辩论的训练,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显着提高,且提升速度更快,提高幅度更大,BP辩论能够有效地、全面地促进高中生口语交际能力发展。
邱玉琪[9](2021)在《泰国高中生汉语课堂交际意愿与口语交际能力相关性研究 ——以泰国中南部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泰国在本世纪伊始兴起新一轮的汉语热,但现阶段泰国汉语口语教育仍只关注学生“会不会说”“说得好不好”等问题,而忽略学生“愿不愿意说”的本质问题。本研究以第二外语口语交际意愿理论为指导搜集问卷资料,利用SPSS.23对泰国中南部5所高中594名学生的课堂交际意愿和口语交际能力进行统计分析,并邀请部分师生进行访谈。文章首先对泰国高中生的课堂交际意愿和口语交际能力现状进行数据分析,发现泰国高中生课堂交际意愿水平较低,且口语交际能力水平也不高。于是通过Pearson相关性检测发现泰国高中生的课堂交际意愿与口语交际能力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基于此问卷结果,本研究选取了8名学生和3名汉语教师就课堂交际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半结构化访谈,结果发现交际对象、语言态度、语言环境等因素是影响课堂交际意愿的重要因素,汉语水平是影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因素,其他因素如动机、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策略也对课堂交际意愿有影响。针对以上探讨的交际意愿影响因素,本研究为学生、教师和学校提出相关建议,如学生可以增强内在兴趣动机、积极参加汉语活动,教师可以丰富教学方法,学校可以优化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积极的语言态度等,以期解决泰国高中生“不愿说”的问题,同时提高其汉语口语交际能力。
教育部[10](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二、交际策略与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际策略与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英语教学中交际策略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交际策略能力 |
二、交际策略能力培养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
三、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交际策略能力的主要举措 |
(一)引导学生合理科学运用交际策略类型 |
(二)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
1.正确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作用 |
2.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以恰当的教学方法,将虚拟课堂与真实课堂相结合 |
(1) Boppps教学法模型 |
(2)“产出导向法”理论 |
(3)移动学习 |
(3)北京市某民办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新课标对小学生英语教学的要求 |
(二)小学是英语语用能力培养关键期 |
(三)民办小学英语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
(四)个人旨趣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
(四)理论依据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对象 |
第二章 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要求 |
一、语用原则 |
(一)合作原则 |
(二)礼貌原则 |
(三)关联原则 |
二、语用原则在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中的应用及要求 |
(一)合作原则在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中的应用及要求 |
(二)礼貌原则在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中的应用及要求 |
(三)关联原则在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中的应用及要求 |
第三章 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有效性分析 |
一、中外教师应用合作原则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中教重点讲练模式化 |
(二)外教知识讲授连贯性不强 |
(三)外教语句讲练引导不足 |
二、中外教师应用礼貌原则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中教疏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
(二)外教间接表达方式难理解 |
三、中外教师应用关联原则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外教拓展内容丰富,分散学生注意力 |
(二)中教紧抓重点,教学内容单一 |
第四章 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策略 |
一、搭建高效的双师型课堂 |
(一)教师方面 |
(二)学生方面 |
二、培养小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
(一)利用中外教师的文化背景优势 |
(二)设计多种形式的诱因 |
(三)布置开放型课后作业 |
三、加强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建设 |
(一)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
(二)教师应提高目标语语用水平 |
四、创设真实生动的交际情境 |
(一)创设话题式情境 |
(二)创设游戏型情境 |
五、云课堂等教学资源的拓展和充分利用 |
(一)教育管理部门云课堂资源的引进和优化 |
(二)教师需提高操控高科技教学设备的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АВТОРЕФЕРАТ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路径与总体框架 |
一、研究路径 |
二、总体框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外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综述 |
一、核心素养理念的研究 |
二、欧盟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
三、美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
四、俄罗斯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 |
第二节 我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 |
一、我国核心素养框架及其内涵研究 |
二、我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及内涵研究 |
三、我国高中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
第三节 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综述 |
一、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内涵的研究 |
二、国外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
三、我国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一节 核心素养及其相关概念 |
一、核心素养 |
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
三、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 |
第二节 文化意识及相关概念 |
一、文化意识 |
二、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意识 |
三、跨文化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
第三节 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的文化意识概念 |
一、概念及内涵 |
二、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理论依据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观 |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溯源 |
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观点 |
第二节 维果茨基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 |
一、文化历史理论 |
二、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机制 |
三、“教育走在发展前面”思想 |
第三节 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言语活动观 |
一、言语活动理论的哲学视角 |
二、言语活动理论与外语教学 |
第四节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文化教学观 |
一、跨文化交际理论 |
二、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外语教学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 |
第一节 体系的总体设计 |
一、目的与原则 |
二、方法与路径 |
第二节 一级维度内容的提取与确立 |
一、一级维度内容的提取 |
二、体系基础框架的确立 |
第三节 二级维度内容的提取与确立 |
一、二级维度的提取 |
二、二级维度在体系中的确立 |
第四节 观测点提取及体系的初步确定 |
一、观测点提取的依据 |
二、文化知识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
三、文化理解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
四、预期达到的文化意识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
五、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的初步确定 |
第五节 体系的验证及修订 |
一、验证的前期准备与设计 |
二、观测点有效性的数据统计 |
三、专家反馈意见的汇总整理 |
四、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的最终确定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研究设计 |
一、目的与对象 |
二、方法与路径 |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实施 |
一、研究工具的制定 |
二、实施过程 |
第三节 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
二、调查问卷各维度情况总述 |
三、文化意识整体水平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四、对中俄文化知识掌握情况的数据分析及讨论 |
五、对文化理解、认知与态度呈现状况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六、对文化教学评价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七、调查问卷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
第四节 问卷调查的研究结论 |
一、学生对中俄文化知识的掌握方面 |
二、学生对俄罗斯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度方面 |
三、现时教学方法与课标要求的匹配方面 |
四、文化意识培养质量和资源分布方面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课堂观察分析 |
第一节 课堂观察的研究设计 |
一、目的与对象 |
二、方法与路径 |
第二节 课堂观察的实施 |
一、研究工具的制定 |
二、实施过程 |
第三节 课堂观察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一、数据的信度检验 |
二、数据总体情况概述 |
三、课堂观察量表内部结构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
四、对各观测点的数据分析 |
第四节 课堂观察的研究结论 |
一、对中俄文化知识讲解深度方面 |
二、对于主题和篇章中育人价值发掘方面 |
三、促进学生文化理解的手段方面 |
四、学生呈现出的总体文化意识水平方面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问题分析与教学建议 |
第一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总体问题分析 |
一、培养理念层面 |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层面 |
三、考评机制层面 |
四、群体差异化应对层面 |
第二节 文化意识培养理念与总体设计 |
一、文化意识培养的核心理念 |
二、文化意识培养的总体目标与路径 |
三、文化知识是基础 |
四、文化理解是过程 |
五、文化意识是目标 |
第三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建议 |
一、依托主题明确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目标 |
二、以语篇为文化意识培养的核心载体 |
三、寓于言语活动的主题情境教学 |
四、语言文化情境中的词汇教学 |
五、媒体资源与现代技术手段运用 |
六、课外教学活动的选择与安排 |
第四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相关支持要素 |
一、探索多元化评价机制 |
二、教师理念与技能发展的引导与培训 |
三、不同“起点”学生群体的差异化培养 |
四、教育基础薄弱地区的全方位支持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5)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关于口语交际能力内涵的研究 |
1.3.2 关于交际能力构成的研究 |
1.3.3 关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研究 |
1.3.4 关于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
1.3.5 文献述评 |
1.4 研究问题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口语交际 |
2.1.2 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
2.1.3 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二语习得理论 |
第3章 上海市Y区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调查设计 |
3.1 上海Y区基本情况 |
3.2 问卷调查设计 |
3.2.1 问卷调查的目的 |
3.2.2 问卷调查的对象 |
3.2.3 问卷调查的编制 |
3.2.4 问卷信效度检验 |
3.3 访谈设计 |
3.3.1 访谈对象的选择 |
3.3.2 访谈问题的设计 |
3.3.3 访谈的实施 |
3.4 课堂观察设计 |
3.4.1 课堂观察记录表设计 |
3.4.2 课堂观察记录实施 |
第4章 上海市Y区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调查结果分析 |
4.1 问卷调查的结果 |
4.2 访谈的结果 |
4.2.1 教师对学生英语口语交际培养重要性认识程度较高 |
4.2.2 教师对学生英语口语交际培养的目标界定不明晰 |
4.2.3 教师培养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方法单一 |
4.2.4 学生和班额因素共同影响教师口语交际教学现状 |
4.2.5 教师口语交际教学培训的需求和现状不匹配 |
4.3 课堂观察的结果 |
4.3.1 一年级课堂观察记录描述及分析 |
4.3.2 二年级课堂观察记录描述及分析 |
4.3.3 课堂观察记录表的总体分析 |
第5章 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
5.1.1 教学目标未全面落实 |
5.1.2 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 |
5.1.3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
5.1.4 教学过程缺乏新意 |
5.1.5 教学评价不全面 |
5.2 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5.2.1 低年级英语课堂教学课时不足 |
5.2.2 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和资源利用不充足 |
5.2.3 缺乏教师口语交际教学培训 |
5.2.4 缺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评价体系 |
第6章 完善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建议 |
6.1 利用多种途径开展口语交际活动 |
6.1.1 课堂交往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
6.1.2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
6.1.3 在教学中巧用儿歌、游戏等方式 |
6.2 充分挖掘教材及其他资源 |
6.2.1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
6.2.2 钻研教材,挖掘隐性内容 |
6.2.3 吃透教材,创新教学设计 |
6.2.4 结合生活实际,调整教学内容 |
6.3 通过培训丰富教师的口语交际教学方法 |
6.3.1 开展理论培训,提高教师意识 |
6.3.2 开展实践培训,丰富教学方法 |
6.3.3 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教学针对性 |
6.4 制定科学、有效的口语交际能力评价体系 |
6.4.1 基于课标制定评价目标 |
6.4.2 基于学情确定评价维度 |
6.4.3 基于主题细化评价任务 |
第7章 结语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反思 |
7.2.1 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
7.2.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7.2.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调查问卷(教师) |
附录 B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C 课堂观察记录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由 |
一、源于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践的反思 |
二、基于深化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的需要 |
三、出于对英语写作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思考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概念与价值 |
第一节 英语写作的概念 |
一、写作的概念 |
二、第一语言写作、第二语言写作与外语写作的区别 |
三、英语写作的概念 |
第二节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概念 |
一、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概念及目的 |
二、英语写作教学与阅读及口语教学的关系 |
第三节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价值 |
一、夯实学生写作基础,为其终身发展做准备 |
二、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 |
三、发展学生思维 |
四、全面提升英语教学水平 |
五、重建学生的可能生活 |
第二章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写作的心理机制 |
一、写作的心理转换理论 |
二、写作过程的“阶段模式” |
三、写作过程的“认知模式” |
四、知识陈述和知识转换模式 |
第二节 写作的语言哲学依据 |
一、语言逻辑概述 |
二、乔姆斯基的“生成转换语法”及其“语言能力” |
第三节 写作的文化基础 |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
二、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 |
第四节 写作的教学法基础 |
一、几种主要的写作教学法 |
二、“后方法”语言教学 |
第三章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调查工具 |
第二节 调查过程与结果分析 |
一、调查过程 |
二、结果分析 |
第三节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一、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全面育人价值尚未落实 |
二、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功利化倾向明显,侧重应试训练 |
三、中学英语写作教学重形式,忽视了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
第四节 归因分析 |
一、“知识本位”教学思想根深蒂固 |
二、应试教育现象普遍存在 |
三、教师缺乏系统的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
第四章 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理念 |
第一节 素养为本的价值取向 |
一、“知识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 |
二、“素养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 |
第二节 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目标 |
一、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教学的具体要求 |
二、课程标准中的文化知识与英语写作教学 |
第五章 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方法论:后方法视角 |
第一节 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要义 |
一、后方法教学与折中主义教学 |
二、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要义 |
第二节 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特征 |
一、情境性 |
二、开放性 |
三、创造性 |
第三节 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学生与教师 |
一、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者 |
二、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教师 |
第六章 实现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关键途径 |
第一节 尊重学生主体,激发写作兴趣 |
一、写作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
二、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写作兴趣 |
第二节 通过活动提高写作能力 |
一、活动及英语学习活动 |
二、英语写作学习活动 |
三、注重“学习活动”设计的英语写作课堂教学 |
第三节 培养中学英语写作中的跨文化理解 |
一、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
二、基于跨文化理解的英语写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致谢 |
(7)高中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文化 |
2.1.2 跨文化交际能力 |
2.2 跨文化交际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2.2.1 国外研究 |
2.2.2 国内研究 |
2.2.3 国内外研究趋势分析 |
2.3 高中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2.3.1 研究现状 |
2.3.2 发展趋势 |
第三章 高中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设计与实施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2.1 调查问卷对象选择 |
3.2.2 访谈对象选择 |
3.3 研究工具 |
(1)测试卷 |
(2)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3)教师访谈提纲 |
3.4 研究过程 |
第四章 数据分析 |
4.1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1.1 语言能力 |
4.1.2 策略能力 |
4.1.3 跨文化知识 |
4.1.4 跨文化态度 |
4.1.5 跨文化意识 |
4.2 学生文化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分析 |
4.2.1 单选题 |
4.2.2 多选题 |
4.3 教师访谈分析 |
4.3.1 教师对于英语跨文化知识交际知识的关心程度 |
4.3.2 英语文化知识学习和英语学习的关系 |
4.3.3 文化背景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知识教学方式 |
4.3.4 教师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理解 |
4.4 成因分析 |
4.4.1 从教师角度看待影响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成因 |
4.4.2 从学生的角度看待影响高中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成因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发现 |
5.1.1 能力现状 |
5.1.2 学习方式 |
5.1.3 培养方式 |
5.2 解决措施 |
5.2.1 立足教材结合课外阅读 |
5.2.2 总结句式句型 |
5.2.3 充分利用多媒体 |
5.2.4 总结常用表达方式 |
5.2.5 增加视听说类课程 |
5.2.6 开发第二课堂 |
5.3 本文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自测量表 |
附录二 学生文化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三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8)通过BP辩论培养高中生口语交际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
1.2.1 研究现状 |
1.2.2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核心概念界定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5.1 研究创新 |
1.5.2 研究不足 |
2 高中生口语交际能力和BP辩论内容阐释 |
2.1 口语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和培养要求 |
2.1.1 口语交际能力构成要素 |
2.1.2 高中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 |
2.2 BP辩论相关内容 |
2.2.1 BP辩论的赛制 |
2.2.2 BP辩论辩位和职责 |
2.2.3 BP辩论的相关规则 |
2.3 BP辩论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优势 |
2.3.1 即时组织开展,程序操作简单 |
2.3.2 结合演讲辩论,强化培养效果 |
2.3.3 创设多样情境,培养角色意识 |
2.3.4 内容开放多元,激发学生兴趣 |
3 研究设计与实施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工具 |
3.3 研究设计 |
3.3.1 研究计划 |
3.3.2 BP辩论的组织策略改进 |
3.4 实施过程 |
3.4.1 数据收集情况 |
3.4.2 研究实施情况 |
4 结果整理与分析 |
4.1 问卷调查结果 |
4.1.1 研究前问卷调查情况 |
4.1.2 研究后问卷调查情况 |
4.2 口语交际测评结果 |
4.2.1 数据概况分析 |
4.2.2 研究前两个班级口语交际能力的同质性检验 |
4.2.3 实验班口语交际能力前测与后测的对比分析 |
4.2.4 实验班和控制班口语交际能力后测对比分析 |
4.3 访谈结果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分析 |
5.1.1 BP辩论提升倾听能力 |
5.1.2 BP辩论增强表达能力 |
5.1.3 BP辩论强化应对能力 |
5.2 研究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致谢 |
(9)泰国高中生汉语课堂交际意愿与口语交际能力相关性研究 ——以泰国中南部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交际意愿 |
2.1.1 交际意愿概念 |
2.1.2 第二语言交际意愿发展模型 |
2.1.3 课堂交际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
2.2 交际能力 |
2.2.1 交际能力概念 |
2.2.2 口语交际能力划分 |
2.3 课堂交际意愿与口语交际能力关系研究 |
2.3.1 国内研究 |
2.3.2 国外研究 |
第3章 研究方法 |
3.1 定量研究 |
3.1.1 课堂交际意愿量表 |
3.1.2 口语交际能力量表 |
3.2 定性研究 |
3.2.1 学生及教师访谈问卷 |
3.3 泰国五所高中数据收集 |
3.4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章 结果分析及讨论 |
4.1 泰国高中生课堂交际意愿与口语交际能力研究结果讨论 |
4.1.1 泰国高中生课堂交际意愿不强 |
4.1.2 泰国高中生口语交际能力较弱 |
4.1.3 泰国高中生课堂交际意愿与口语交际能力呈强正相关关系 |
4.2 课堂交际意愿影响因素讨论 |
4.2.1 汉语水平 |
4.2.2 语言环境 |
4.2.3 语言态度 |
4.2.4 动机 |
4.2.5 性别 |
4.2.6 交际对象 |
4.2.7 其他 |
第5章 提高泰国高中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相关建议 |
5.1 研究讨论 |
5.2 对学生的建议 |
5.2.1 转变学习策略,夯实汉语基础 |
5.2.2 参与汉语活动,激发交际意愿 |
5.2.3 保持积极语言态度,充分利用教师资源 |
5.2.4 增强内在兴趣动机 |
5.3 对教师的建议 |
5.3.1 加强交际意愿引导,保证充足的汉语输入和输出 |
5.3.2 巧用任务教学法,多角度充实汉语课堂 |
5.3.3 采用分组教学模式,以强带弱 |
5.4 对学校管理者的建议 |
5.4.1 采用沉浸式教学模式,辅以汉语活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四、交际策略与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英语教学中交际策略能力的培养[J]. 贾存爱,潘建虎,苏银娜. 传媒与艺术研究, 2019(03)
- [2]英语初学者合作学习的行动研究:从小组活动、学习者主体性和英语交际能力角度[D]. 刘萌. 青岛大学, 2021
- [3]北京市某民办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D]. 袁雪. 大理大学, 2021(08)
- [4]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D]. 沈倬丞.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D]. 高雯怡.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D]. 楚慧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7]高中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研究[D]. 陈济豪.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8]通过BP辩论培养高中生口语交际能力研究[D]. 张帅.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9]泰国高中生汉语课堂交际意愿与口语交际能力相关性研究 ——以泰国中南部地区为例[D]. 邱玉琪. 浙江科技学院, 2021(04)
- [10]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