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南非橡胶工业经贸合作商机无限(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露[1](2021)在《金砖国家外国投资企业所得税优惠实体法律制度比较研究》文中指出
王益地[2](2020)在《A公司合成橡胶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A公司是一家合成橡胶流通环节企业,主要销售中石化、中石油等大型石化企业生产的顺丁橡胶和丁苯橡胶。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需求出现萎缩。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下游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对合成橡胶需求出现较大幅度的减少,在合成橡胶市场供应过剩的背景下,市场竞争变得异常激烈。面对新的市场形势,A公司产品结构不合理、定价机制及营销政策不灵活、营销渠道有限、营销服务缺失等问题开始显现出来,内忧外患的情况下,销售额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如何调整营销策略,走出困境成为A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查阅了国内外关于合成橡胶产品营销方面的研究文献,应用PEST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A公司经营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以及竞争结构,并对A公司合成橡胶产品的营销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应用STP理论对合成橡胶行业进行市场细分,结合A公司的自身状况,对目标市场进行重新选择和定位,建立新的营销体系。以4P营销理论为基础,结合A公司的营销现状和问题,对营销策略进行优化和完善,提出了集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服务的一体化营销方案。并从组织架构、人员素质、绩效考核和激励制度、财务风险管控制度、营销文化等方面出发,对营销体系进行全面的提升,以保证新的营销策略得以有效实施。本文通过对新形势下A公司合成橡胶产品的营销策略进行研究并提出优化方案,有效提升了A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了市场占有率,把A公司打造成合成橡胶原材料一站式采购服务商,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也为化工品供应链企业调整营销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
潘春阳[3](2018)在《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汽车产业合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汽车产业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金砖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虽然中国汽车产销量在世界上排名靠前,然而汽车主要是面向国内销售,汽车出口量非常低,说明中国汽车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并且普遍缺乏技术含量。巴西、俄罗斯、印度及南非都是世界重要的汽车消费市场,同时也是中国密切的合作伙伴。因此,中国应该首先加强与这些国家的汽车产业合作,从而提高汽车产业竞争力与发展水平。本文首先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现状,阐述了相关理论,并且介绍了产业竞争性与互补性的测算方法。相关理论包括比较优势理论,波特钻石模型以及国际产业分工合作理论,运用这些理论分析了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汽车产业的比较优势以及合作条件。之后对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汽车产业合作现状进行了研究。目前,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汽车贸易、投资合作较少,技术研发领域合作不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缺乏合作,汽车相关产业方面合作也比较少,这些都是当前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汽车产业合作中的问题。随后本文基于波特钻石模型分析了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汽车产业的竞争力及投资环境。经济环境、产业政策、市场需求、外国直接投资以及劳动力资源为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汽车产业合作提供了条件。但是目前中国研发投入比较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影响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合作水平与质量。然后对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汽车产业的竞争性与互补性进行了研究。当前,虽然中国汽车产品在其他金砖国家普遍缺乏比较优势,但依然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因此,中国应该提高汽车产业发展水平,从而满足其他金砖国家对汽车的要求。最后,针对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汽车产业合作中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拓展汽车产品贸易合作途径,促进汽车产品贸易合作;开拓其他金砖国家电动汽车市场,促进电动汽车领域合作;根据各国优势产业,促进汽车相关产业合作;提高汽车研发投入,促进核心技术的联合研发;重点发展一到两个汽车品牌,提高自主品牌竞争力。
阮如朋(Nguyen Nhu Bang)[4](2017)在《中越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互补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越两国依山傍水,经贸和文化交往历史悠久,自1991年两国关系恢复正常化之后,两国致力于发展双边经贸合作关系,扩大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双边经贸活动取得了显着成绩。到2003年,中国越居越南最大贸易合作伙伴,位居第一大进口国和第三大出口国,并从2004年起成为越南对外贸易的主要合作对象,超过日本位居越南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新时期以来,越南农产品的主要跨境出口地就是中国,2010年-2015年,越南农产品对华出口额以每年约36%的增长率高速增长,年度对出口总额占据越南同类产品对外出口额的34%。大米、蔬菜水果、木薯等富有越南农产品是销往中国市场的主要品种。本文在已有的优秀研究基础上,对有关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的文献进行总结,提出中越农产品在贸易往来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利于找出关键因素给出具体的解决措施,有利于着眼于宏观角度的问题解析。目的在于推动中越双边经贸活动,尤其是农产品经贸合作的有序进行。文中分析了当前中越两国农产品跨境交易的现实情况,重点探究了双方在农产品贸易中各自的优势和资源的互补性,通过相似度指数分析了双方产品的竞争性,通过比较优势指数研究了各自的产品优势条件,比较了双方农产品在第三国以及国际市场的竞争实力,对双方贸易产品互补性的主要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了阐述。根据文中的分析比较笔者认为,尽管双方在农业领域存在竞争关系,然而更加具有互补性,尽管双方交易的产品具有同质性问题,然而彼此的优势产品类别不同,使相互的竞争性得到了弱化。从另个角度看,双方的主要交易品种具有很好的互补性,可以取长补短各取所需,因此扩大双方的农产品经贸市场份额意义非凡。文中针对中越双方农产品经贸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市场交易的基本特点和现况,制定了可操作性的改进措施,指明了双方避免竞争、增强互补的农产品经贸策略。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中越两国在出口产品结构方面较为相似。肉与鱼类水生动物制品、鱼类水生动物产品、蔬菜与水果制品、蔬菜类、谷物类等。(2)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结果表明,近年来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指数又很大幅度的变动,而越南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指数变化幅度小。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结果表明中国在农产品贸易过程中,在鱼、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杂项子仁及果实;活树以及其他活植物、根及块茎、食用蔬菜一直具有比较强的优势。越南在蔬菜、水果和谷物上有比较强的优势。(3)中越两国农产品贸易的相似指数呈现着不断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农产品种类比较相似,因此这两个国家的竞争较为激烈,但是如果保障出口市场的差异性,那么两者就能够尽量避免直面冲突以及直面的竞争。(4)通过分析G-L指数,我们可以发现,B值的水平在0.4-0.6之间,既没有趋近1,又没有趋近0,表明两国间同时存在产业内和产业间贸易。(5)中越两国的TII指数在整体上呈现出较高的态势,中国对于越南的TII指数为20.8,而越南对中国的TII指数则达到了 49.6,两国的TII指数相差越大,则表明两国之间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总体而言,中越两国在农业产品的合作上较为密切。
陈永华(Chan Wing Wah)[5](2017)在《中、印(尼)关系中的印尼中华商会》文中提出中国人移民外地的历史悠久而且漂洋过海无处不到,所谓“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华人移民异地先侨居,後发展为落地生根,与当地非华族主体共存共荣,渐次融入主流社会。他们把中国文化习惯、物质文明带到异地,经历多年累积构建而成当地多元化民族和多元文化的一分子。同时华侨散布各国,进一步把中国文化发展为世界性的中华文化。对海外华侨华人的历史研究可追朔100年前之清末民初。但由於华侨华人事务、活动繁多,分布的地域国家也非常广泛。於是有着众多可供历史研究的选材下,多数学者的着作是华侨在某国家、某地区生活状况的国别史,或是专科领域的教育、媒体、经济、宗教和社团等,或是专题专案的关於成功企业家、革命家(对中国近代政治而言)、某类物质文明或个别乡族文化。对於海外中华商会或某国家中华商会的专门研究是稀少。发掘海外中华商会的重要性,是近年的事。中国在开放改革後,市场经济重新成为中国经济的另一半。商业活动、商人和商会又在国内蓬勃起来,连带推动对近现代中国商业活动和商人组织的经济、社会功能的研究。对中国的商业、商人、商人组织的活动和历史展开研究,除了在中国近现代史有学术价值外,实际重要意义是帮助中国寻找一条合适自已的经济发展之路。在20世纪末的90年代,着名历史学家章开沅领导团队对中国商会历史作出大规模系统性的研究,继而引发连串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商会研究热潮。进入21世纪,全球急速一体化使中国对世界经济开放的政策加大力度。政府修改了 20世纪90年代的“引进来、走出去”的被动战略转变为21世纪的主动方式“走出去、引进来”。在上世纪末,中国“崛起”的现象已引起西方国家的关注,在未来10年中国对全球的经济影响力再度攀昇是可以预期的。另一个影响中国和印尼的关系而又与印尼中华商会相关的是世界华人经济的崛起。中、印两国政府都非常重视与世界华商网络接轨。同时段中国商会学者也发现中国的商会组织随华侨移民海外,并且已经自然发展成为遍布世界各地的海外中华商会网路。他们在中国商会的档案中也发现中国的商会与各地海外中华商会曾经有着长期紧密的关系和通讯。因而在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内着名华侨历史研究大学的支持下对海外中华商会(南洋区)的专门研究。南洋区是中国人最早移民也是最多华侨的地域,其中以印尼为最突出。估计印尼华人人口在1000万以上,是中国以外最大华人族群的居住国,当地华商更是印尼经济的主力。可是至今对印尼中华商会的研究是稀少。在众多印尼国别史上,学者往往侧重於教育、经济、宗教等明显社会议题的论述。即使在社团的研究论着中,有关印尼中华商会的内容也是稍有涉及,通常是放在业缘社团中的一栏目,给予小篇讨论。从而忽视了中华商会对中国、印尼关系和印尼华人近今100多年历史的重要贡献。论文是采用“总体式”专题研究的方法。印尼中华商会定义为:由印尼华侨华人在印尼成立的商会,组织成员为华商,商会主要服务对象为华侨华人,并承传着中华文化。总体史强调宏观的、综合的、长时段的研究。把握和审视是宏觐的,切入是微观的,描述是全方位的,观察包括了“时段性”和“统合长时段”性两种。在研究分析时也可用历史学、国际关系学的理论和方法。具体的说,论文是对印尼中华商会和活跃其中的商人进行研究。透过对印尼中华商会的研究看中国政府、印尼政府和印尼华侨社会三者之间复杂的联系,看印尼中华商会与上述三个政社群体之间的关系,看印尼中华商会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论文选择了“中、印关系”作为宏观环境的切入角度,以在过去115年内中、印关系和中华商会的重要事件作为分时段的指标。经过四章的“时段”性分析,清楚显示了印尼中华商会在不同的时段,都对中国近现代史里的中、印关系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些时段,她的角色扮演和功能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对中、印关系中的三大政社群体,中国政府,印尼政府和印尼华人都有着强大的影响力。最後,综合各时段的研究结果显示出一个动态式的观察来,它成为评论印尼中华商会对中、印关系的总体作用的基础。在中国、印尼近今115年的历史里,两国的内、外政局急剧变化带动着中、印关系的起伏。生存在中、印两国之间的印尼华侨华人固然是两地关系的重要元素之一。在20世纪前,印尼华侨可以说是中、印关系的始祖。到了清末之後,中国和印尼两地政府才成为中、印关系的主导者。由清末至1958年,当时代表着华侨的总机构-印尼中华总商会承担着重大的时代任命,带领着印尼华族在异国生存,维繋着与中国、印尼两国政府和华侨民间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後进行社会主义建国,政府没有使用印尼中华商会在中、印关系里发挥功能。不幸地,在1965年印尼军事强人苏哈托施行邀进的同化华人政策,取缔了所有华人社团包括中华商会在内。从此时计算,印尼中华商会消失了 36年,到苏哈托被推翻下台三年後的2001年才得以复办。在进入21世纪初的15年,印尼中华商会再度在中、印尼关系中发挥她专长的经济功能,成就不少中、印经济贸易合作的成绩,使印尼渡过国家经济重大危机及帮助中、印两国修补过去的历史伤痕,为两国建立全面的战略性夥伴关系出了一分力。总的来说,印尼中华商会在历史的激流里,仍能保持她在中、印关系中的重要位置是靠着他们儒商智慧和坚毅的精神。她使用“三赢”的方程式使三个主角,中国政府、印尼政府和印尼华侨社群,同得益处,其中以经济益处为最基本;并适时地调和这三方面的关系,减少矛盾冲突,加强政治互信,为华侨和中华商会寻求最大的生存空间。在21世纪未来的中、印关系,相信印尼中华商会也会采用这个曾经被长期使用并证实为有效的“三赢”方程式去做出贡献。而且在2015年中、印两国刚宣布了两国的长期经济大战略後,“一带一路”遇上“海洋经济”,明显展示了双方在国家经济发展方面有非常强的互补性。以中、印关系现时的良好走势看,印尼中华商会在调谐印尼华人与中、印政府的关系是较为容易。但印尼中华商会的三赢方案并不是必胜的。从四个歴史时段的观察,得出的结论是中华商会的作用和“三赢方案”成效与当时“印尼华人国家认同”的争议情度有密切的关系。印尼中华商会的功能作用基本上是经济性质。但在不同时段的中、印内外政治环境形成不同的中、印关系状态时,三个主角,中国政府、印尼政府和印尼华侨社群会赋予它额外的政治、外交、社会文教等其他重要任务,调教着它在不同时段的角色。印尼中华商会未来的挑战仍然是在“印尼华人的国家认同”争议。2015年7月一批“反华人”的人士组成了“原住民党”,并故意在8月17日印尼国庆日宣布,制造声势。现今世代,世界各国普遍认同国家有责任对国民作出一生的教育、照顾和保护,换取的是国民必须向国家效忠。是一种法理上的承诺。入了外国籍的华人对国家效忠必定是他们的国籍国,是法理上必须要做。如果他们的行为有损国籍国的利益时,必被定为叛国罪行。但在法理以外的感情归属,则各地民族和各人也有不同。人类的情感归属效忠对象可能是出.生国、或是居住国、或是祖籍国,甚至是宗教信仰。但不竟华人问题是两国政府和人民的敏感问题。中、印关系的三大主角,中、印两国政府和代表印尼华人的重要社圑,必须要合作,共同面对,主动地去解决这个历史遗留下来的难题。笔者以印尼中华商会为历史研究个案,在论文开始写作之前,并未感到使用“总体史”研究范式的特点和好处。但使用後,意识到它是研究专题个案的很好方法。采用了“总体史式”的方法,能把印尼中华商会的特性和历史角色看得明白,也能总结出印尼中华商会“成功”、“失败”的因素和导致她在近今115年的中、印关系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原因。继而本着“监古知今”学习历史的态度,推论印尼中华总商会在21世纪中、印关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相信此论文不单是一篇对印尼中华商会多面的专题研究,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印经济史、社会史和外交史的一篇辅助参考。
宋元祥[6](2016)在《国际化展会促橡胶企业国际化经营——观察广饶轮胎展助力橡胶产业集群发展典范作用》文中指出论述了中国(广饶)国际橡胶轮胎展的崛起过程,并系统阐述了在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汇聚产业发展力量,招商引资,促进像胶企业向国际化迈步过程中的作用。
于清溪[7](2015)在《中外橡胶工业创新三部曲(十四)——外资轮胎企业来华设厂发展引发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中外橡胶工业三部曲》系统地论述了世界轮胎120年和中国橡胶工业100年来的技术创新成就。紧密地把国外成功的创新发展事绩同国内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橡胶工业历史创新事例同当今现实创新案例相结合,各种产品创新同工艺、设备、原材料及加工方式创新相结合,企业技术创新同市场经营创新相结合,产业科技创新同机制、制度等其他各类创新相结合,从微观一直扩及到宏观,涉及整个橡胶工业技术创新的诸多方面。
张华云[8](2014)在《中国与南非经贸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中国是南非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中国市场对南非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尽管双边贸易流量在中国对外贸易总流量中的比重不是很高,但是,中南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作用也不可小觑。中南经贸关系“起步晚,发展快”。1998年中国与南非外交关系的正式建立开启了两国经济关系的新纪元,双边领域的贸易、投资、援助、承包劳务等经济合作与援助方式开始大力展开。目前,南非是中国在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国,中国是南非的最大贸易伙伴国。论文通过SWOT法分析了中南贸易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认为中南贸易发展应主要采取ST战略,另外在不同的时期可采取不同的战略,也可以在同一时期不局限于一种战略,总体上的原则就是尽量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尽可能的利用机遇,化解威胁。论文主要分为4章。第1章为导论,主要论述本文的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点和存在不足。第2章区分为建交前和建交后两个阶段概略勾勒中国现南非经贸发展的历程。第3章基于SWOT法分析中南贸易的现状,从内、外部环境方面分别分析了其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第4章则提出发展中南贸易的策略,并提出4条具体措施:加紧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拓展两国贸易合作规模、积极应对中南贸易摩擦、适度扩大对外贸易进口。
马剑锋[9](2013)在《中国与南非双边货物贸易特点及发展前景分析》文中认为中国和南非分别是亚洲和非洲的最重要的经济体,两国虽然地理距离遥远,但两国均属于新兴市场国家,贸易关系非常紧密。尽管2012年,中南货物进出口额为247.2亿美元,比2011年下降6.9%,但中国仍为南非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是南非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然而,随着中南贸易额的不断扩大,两国之间的贸易呈现出了一些特点。这些特点部分是由南非出于保护本国企业,对进口产品进行严格限制,从而每年对中国产品提出反倾销调查产生的,部分则是因为中国对南非贸易产品本身结构的不合理性导致的,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南贸易中的这些特点大多是不利于两国贸易发展的,比如总体贸易不均衡,中南两国如果对这些特点不加注意,两国贸易必然受到影响。因此,研究中南贸易的特点并探析其产生的原因,对于发展中南贸易,确保两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拟采用联合国统计署贸易数据库(UNCOMTRADE)统计数据、世界发展指标(WDI)、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及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等,对中南两国货物贸易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贸易特点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之上,笔者分析了使得中南两国在贸易中显现出来的有关两国的贸易平衡、贸易结构互补性、.贸易地位等方面的特点的限制性因素,并针对这些限制两国贸易发展特点形成的因素提出了对策建议。本文采取比较分析和归纳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广泛的收集资料和数据,在参考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如下六个部分对中南贸易特点及前景分析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导论。说明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和背景、相关文献综述、研究目的和方法、框架结构、研究内容的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双边贸易理论基础。介绍了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和超保护贸易理论,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中国与南非双边货物贸易现状与特点。通过两个部分即中国和南非双边货物贸易现状和中国与南非双边货物贸易特点,对中南两国货物贸易的发展及其成果进行了回顾,对两国贸易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当前两国自建交以来贸易关系与贸易领域的变化。第四部分,影响中国与南非双边贸易的限制性因素。着重分析了中南两国各自对两国贸易产生影响的限制性因素。中国方面主要是政府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中国出口的产品过于轻型化、中国企业对南非市场缺乏远见性;南非方面主要是南非的反倾销措施阻碍了两国贸易发展、南非的政策调整增加了中国企业投资的不确定性、南非缺乏矿业技术人才等。第五部分,针对中南贸易的建议。着重就第四部分影响中南贸易的限制性因素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其中包括中国应建立有利于中国企业对南非贸易的宏观调控机制、应优化对南非出口商品结构、应加强对南非贸易企业的培训指导、积极应对南非反倾销、积极应对南非的政策调整、加快推进中南人力资源项目等。第六部分,中南贸易的发展前景分析。首先根据中南两国近十年的贸易数据利用经常市场份额模型对两国贸易潜力进行了分析,其次对中南两国贸易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最后,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通过相关数据分析,文章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首先,中南两国双边贸易规模大,增长快,且两国在近十几年的贸易往来中交替出现贸易逆差。其次,中国与南非的之间的贸易无论是在出口还是在进口上均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中南经济的持续增长会推动双边贸易的持续增长,两国的双边贸易潜力尚未充分发挥,仍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最后,本文创新之处在于本文试图从发展历程、外贸政策、贸易结构、区位因素等多角度研究中南两国的双边贸易发展问题,同时采用经常市场份额模型对中南贸易的前景进行了预测。但由于笔者研究水平以及研究时间的限制,文章中对贸易特点的总结并不全面,只是选取了部分代表性特点加以讨论,需要在今后研究中进一步学习和努力。
马凌[10](2013)在《美国对黑非洲政策研究:1940到1960年代末》文中研究说明从19世纪末起,随着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美国也开始走上海外扩张之路。黑非洲是世界资源的宝库,美国对黑非洲的财富抱有强烈的觊觎之心,但面对黑非洲被欧洲列强瓜分完毕的现实,美国根本无法染指,美国无疑是西方列强向黑非洲扩张中的迟到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美国提供了介入黑非洲的历史机遇,从20世纪40年代起到战后60年代末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变化,美国最终达到了全面介入黑非洲的目的。二战前美国是黑非洲事务的局外者,而进入60年代后美国成为了黑非洲事务的主角之一,美国实现了战前就怀有的开放黑非洲门户的目标,但美国对黑非洲的介入历程经历了一个曲折而又复杂的发展过程,总的来说这一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二战期间,战争爆发后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英、法等殖民宗主国因为有求于美国,从而使美国获得了介入黑非洲的机会。在军事方面,出于援助盟国的需要,美国在战时通过一条横贯黑非洲的空运航线向中、苏、英三国输送各种飞机和军用物资。此外由于美国参战后军工生产的需要,殖民宗主国在黑非洲工业原料供应问题上与美国展开了积极的合作,从而使美国与黑非洲建立起紧密的军事联系。在经济方面,美国经济势力趁战时欧洲殖民宗主国有求于美国而向美国打开黑非洲殖民地大门之机,积极向黑非洲进行经济渗透。从而使美非之间的经济联系显着增强。但美国的经济渗透引起了英、法等国的不满和抵制,美欧在黑非洲产生了尖锐的经济矛盾。而在政治方面,罗斯福政府参战初期积极倡导黑非洲殖民地的非殖民化,企图借助非殖民化问题瓦解欧洲国家的殖民体系,以便由美国取而代之。但到战争末期出于战后遏制苏联的考虑,美国因为美欧合作抗苏的需要在非殖民化问题上态度转向消极。第二阶段是二战结束到50年代初,因为二战美国对黑非洲的介入成功的实现了从无到有,而战后执政的杜鲁门政府继续了罗斯福政府的介入政策。但由于冷战的开始美国出于冷战中盟国合作的需要在欧非之间走了一条平衡两者的道路。在黑非洲的非殖民化以及南非种族隔离这两个非洲敏感问题上,美国采取了支持殖民宗主国和南非白人政权的保守政策。但在经济扩张方面,杜鲁门政府积极加强对黑非洲的经济渗透,美国通过向西欧国家提供贷款为交换条件,迫使英法在多边自由贸易方面向美国做出重大让步,使得美国成功削弱了殖民宗主国以往的经济限制。另外第四点计划也被美国应用到黑非洲,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第四点计划在黑非洲的实施更多的是经济目的,美国第四点计划在黑非洲的实施主要为了扩大黑非洲市场,但由于美欧之间因经济利益分歧致使第四点计划收效不大。除此之外美国出于冷战的战略需要,积极笼络埃塞俄比亚,向其大力提供军事援助,以使埃塞俄比垭成为美国扼守红海航线以及防卫黑非洲不受共产主义势力渗透的坚固堡垒。第三阶段是50年代中后期,在艾森豪威尔执政前期,由于美国强化了反苏反共的冷战战略,使得美国完全用一种冷战思维来考虑黑非洲政策。在非殖民化问题上美国出于冷战需要,仍然坚持支持西欧国家。另外在南非种族隔离问题上艾森豪威尔政府尽管不像杜鲁门政府那样公开袒护南非白人当局,但仍然用一种隐蔽的保守方式来袒护南非。但到了艾森豪威尔执政后期由于黑非洲民族独立浪潮的兴起,非殖民化已成大势所趋,使得美国在欧非之间犹豫不定。此外加纳独立后美国立即加纳渗透,但由于美国仍然顾及冷战中的盟国合作关系,因此在介入加纳问题上采取了一种被证明是失败的有限介入政策。但与政治方面形势截然不同的是,50年代在经济方面,美国与黑非洲之间的经济联系有了大幅度增强。艾森豪威尔政府虽然在政治问题上过于保守,但在经济渗透问题上则延续了杜鲁门的积极进取的做法,而由于殖民宗主国在经济方面人为障碍的减弱,使得美国在对黑非洲的贸易与投资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展。此外艾森豪威尔政府由于更加重视冷战高潮到来后在非洲地区遏制共产主义的渗透,在对埃寒俄比亚军事援助问题上表现得十分积极,美国出于防止共产义势力通过穆斯林反对派向埃塞俄比亚进行渗透的考虑,大力援助埃塞俄比亚使之成为,非洲之角坚固的反共堡垒。第四阶段是从60年代初到60年代末,进入60年代后随着欧洲殖民帝国彻底倒溃,美国得到了趁虚面入的机会。而执政的肯尼迪和约愉逊政府也适时把握住了机会,积极向黑非洲进行全面介入。为了笼络非洲人民,美国在非殖民化问题上改过去的保守态度转而采取积极支持民族自决的政策。而且美国还调整了在南非种族隔离问题上的态度,开始对其实行有限施压。此外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为了建立美国在黑非洲地区的优势地位,既排斥西欧也遏制苏联。美国利用欧洲殖民宗主国以行经济障碍的消失全面向黑非洲进行经济扩张,从而使美国与西欧国家展开激烈的经济竞争。但肯尼迪和约翰逊都未忽视冷战,在苏联向黑非洲渗透之时,美国为保证黑非洲继续站在西方一边,通过援助黑非洲国家和直接介入非洲热点地区的方式与苏联进行对抗。而到了60年代末左右,由于美国在黑非洲政治、经济方面地位的全面提升,美国实现了由黑非洲局外人到主角的转变。但由于黑非洲政治、经济价值对美国核心利益的有限性以及西欧国家传统影响力的存在,最终形成了美欧共同主宰黑非洲政治、经济命运的局面。
二、中国南非橡胶工业经贸合作商机无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南非橡胶工业经贸合作商机无限(论文提纲范文)
(2)A公司合成橡胶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1.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营销组合理论 |
2.2.2 目标市场营销理论 |
2.3 分析工具 |
2.3.1 PEST分析法 |
2.3.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 |
第3章 A公司合成橡胶产品营销环境分析 |
3.1 A公司简介 |
3.1.1 公司基本概况 |
3.1.2 公司组织机构 |
3.1.3 公司经营模式 |
3.2 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策与法律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环境分析 |
3.2.4 科技环境分析 |
3.3 行业环境分析 |
3.3.1 合成橡胶行业发展现状 |
3.3.2 合成橡胶产能分布情况 |
3.3.3 合成橡胶市场流通环节分析 |
3.3.4 合成橡胶行业发展趋势 |
3.4 竞争结构分析 |
3.4.1 供应商 |
3.4.2 客户 |
3.4.3 潜在进入者 |
3.4.4 替代品 |
3.4.5 现有竞争者 |
第4章 A公司合成橡胶产品营销现状及问题 |
4.1 A公司合成橡胶产品营销现状 |
4.2 A公司合成橡胶产品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
4.2.1 产品结构不合理 |
4.2.2 定价机制不灵活 |
4.2.3 终端客户比例偏低 |
4.2.4 过分依赖上游供应商 |
4.2.5 营销政策不灵活 |
4.2.6 营销服务缺失 |
4.2.7 销售人员素质及专业技能不高 |
4.2.8 资金对营销的支持不足 |
第5章 A公司合成橡胶产品营销策略设计 |
5.1 营销策略设计原则与步骤 |
5.2 STP策略 |
5.2.1 市场细分 |
5.2.2 目标市场的选择 |
5.2.3 市场定位 |
5.3 营销组合策略 |
5.3.1 产品营销策略 |
5.3.2 价格营销策略 |
5.3.3 渠道营销策略 |
5.3.4 促销营销策略 |
5.3.5 服务营销策略 |
第6章 A公司合成橡胶产品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6.1 完善营销组织架构 |
6.2 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 |
6.3 建立科学的营销考核和激励制度 |
6.4 建立财务风险管控制度 |
6.5 整合营销文化 |
第7章 结论 |
7.1 总结与展望 |
7.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汽车产业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汽车产业贸易合作研究 |
1.2.2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汽车产业投资合作研究 |
1.2.3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汽车产业技术合作研究 |
1.2.4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汽车产业投资环境研究 |
1.2.5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产业竞争性与互补性测算方法 |
2.1 理论基础 |
2.1.1 比较优势理论 |
2.1.2 波特钻石模型 |
2.1.3 国际产业分工合作理论 |
2.2 产业竞争性与互补性测算方法 |
2.2.1 贸易竞争力指数 |
2.2.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2.2.3 双边范围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2.2.4 贸易互补性指数 |
2.2.5 贸易特化系数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汽车产业合作现状 |
3.1 双边合作现状 |
3.1.1 双边贸易合作 |
3.1.2 双边投资合作 |
3.1.3 双边技术合作 |
3.1.4 其他方面的合作 |
3.2 合作中的问题 |
3.2.1 汽车产品贸易合作较少 |
3.2.2 新能源汽车领域缺乏合作 |
3.2.3 汽车支持性产业合作较少 |
3.2.4 缺乏汽车技术研发合作 |
3.2.5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缺乏国际竞争力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汽车产业竞争力与投资环境分析 |
4.1 生产要素条件 |
4.1.1 研发投入 |
4.1.2 资本流入 |
4.1.3 劳动力资源 |
4.2 需求条件 |
4.2.1 市场需求量 |
4.2.2 人均GDP对汽车销量的影响 |
4.3 支持性产业 |
4.3.1 汽车零配件产业 |
4.3.2 钢铁产业 |
4.4 产业竞争优势 |
4.4.1 市场集中度 |
4.4.2 国际市场占有率 |
4.5 产业政策 |
4.5.1 巴西汽车产业政策 |
4.5.2 俄罗斯汽车产业政策 |
4.5.3 印度汽车产业政策 |
4.5.4 中国汽车产业政策 |
4.5.5 南非汽车产业政策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汽车产业竞争性与互补性测算 |
5.1 贸易竞争力指数 |
5.1.1 巴西汽车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 |
5.1.2 俄罗斯汽车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 |
5.1.3 印度汽车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 |
5.1.4 中国汽车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 |
5.1.5 南非汽车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 |
5.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5.2.1 巴西汽车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5.2.2 俄罗斯汽车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5.2.3 印度汽车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5.2.4 中国汽车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5.2.5 南非汽车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5.3 双边范围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5.3.1 中国汽车产品在巴西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5.3.2 中国汽车产品在俄罗斯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5.3.3 中国汽车产品在印度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5.3.4 中国汽车产品在南非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5.4 贸易互补性指数 |
5.4.1 中国与巴西汽车产品贸易互补性指数 |
5.4.2 中国与俄罗斯汽车产品贸易互补性指数 |
5.4.3 中国与印度汽车产品贸易互补性指数 |
5.4.4 中国与南非汽车产品贸易互补性指数 |
5.5 贸易特化系数 |
5.5.1 中国与巴西汽车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 |
5.5.2 中国与俄罗斯汽车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 |
5.5.3 中国与印度汽车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 |
5.5.4 中国与南非汽车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促进汽车产品贸易合作 |
6.2.2 加强电动汽车领域的合作 |
6.2.3 促进汽车支持性产业的合作 |
6.2.4 加强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的研发合作 |
6.2.5 发展优势汽车产业,提高自主品牌竞争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4)中越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互补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数据来源及技术路线 |
1.4.4 创新点及不足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农产品的界定与分类 |
2.1.2 贸易竞争性的界定 |
2.1.3 贸易互补性的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竞争优势理论 |
2.2.3 产业内贸易理论 |
2.2.4 绝对优势理论 |
2.2.5 要素禀赋理论 |
2.2.6 需求相似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中越农业及农产品贸易现状分析 |
3.1 中越农业发展现状 |
3.1.1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 |
3.1.2 越南农业发展现状 |
3.2 中越农产品贸易现状 |
3.2.1 中越农产品出口及双边贸易现状 |
3.2.2 中越农产品贸易的市场结构分析 |
3.2.3 中越农产贸易商品结构 |
3.3 本章小结 |
4 中越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分析 |
4.1 贸易竞争力指数 |
4.1.1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说明 |
4.1.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计算 |
4.2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分析 |
4.2.1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说明 |
4.2.2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计算 |
4.3 中越农产品贸易竞争性相似度分析 |
4.3.1 中越农产品出口相似度分析 |
4.3.2 出口结构相似程度下降的原因 |
4.4 本章小结 |
5 中越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分析 |
5.1 中国与越南互补的农产品种类 |
5.1.1 互补农产品种类的确定 |
5.1.2 中国与越南双边农产品贸易互补的解释 |
5.2 贸易互补性指数 |
5.2.1 贸易强度指数(TII) |
5.2.2 贸易互补性指数(TCI) |
5.2.3 产业内贸易指数 |
5.3 本章小结 |
6 中越农产品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6.1 越方存在的问题 |
6.2 中方存在的问题 |
6.3 双方存在的问题 |
6.4 本章小结 |
7 中越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
7.1 政策因素 |
7.2 人民币升值 |
7.3 越南第二次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 |
7.4 文化及消费心里 |
7.5 本章小结 |
8 促进中越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建议 |
8.1 对越方的建议 |
8.1.1 建立安全控制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 |
8.1.2 加强基础建设,提高通关能力 |
8.1.3 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积极性 |
8.1.4 提高机器设备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 |
8.1.5 提高交通运输能力 |
8.2 对中方的建议 |
8.2.1 放宽对越农产品进口限制 |
8.2.2 提高通关效率 |
8.2.3 规范信息平台 |
8.3 中越双方共同改进之处 |
8.3.1 改善双边农产品贸易结构 |
8.3.2 统一完善双边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 |
8.3.3 加强中越双方市场深入了解状况 |
8.3.4 加强打击走私的工作 |
8.3.5 抓住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契机 |
8.3.6 进一步强化中越区域性经贸合作 |
8.3.7 提高中越农业产业规模化程度 |
8.3.8 发挥农产品贸易互补作用 |
8.4 利用“一带一路”战略促进中越农产品贸易合作 |
8.4.1 中越贸易要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统筹规划 |
8.4.2 利用“一带一路”战略不断扩展贸易合作领域 |
8.4.3 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切实解决中越贸易发展的具体问题 |
8.4.4 中越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开展贸易往来的战略构想 |
8.5 本章小结 |
9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中、印(尼)关系中的印尼中华商会(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绿起和意义 |
(一) 选题缘起 |
(二) 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 海外华侨华人研究 |
(二) 中国商会研究。 |
(三) 海外中华商会研究 |
(四) 研究状况的结论 |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一章 二战结束前的中、印(尼)关系与印尼中华商会 |
第一节 中国、印尼两地的内、外政治环境(1900-1945) |
一、中国的内政、外交 |
二、荷兰及其印尼殖民政府的政治环境 |
第二节 二战结束前的中、印(荷政府)关系(1900-1945) |
一、中国的印尼政策 |
二、印荷政府对华人政策的改变 |
三、中国、印荷政府在印华事务上的角力 |
四、中国、印荷政府关系的改善 |
五、印尼华侨社会状况 |
第三节 印尼中华商会的孕育与诞生 |
一、印尼中华商会的孕育 |
二、印尼中华商会的成立 |
第四节 中国、印荷政府合作下的印尼中华商会 |
一、南京国民政府加强对印尼中华商会的管理 |
二、荷属东印度中华商会联合会的成立 |
第五节 印尼中华商会二战前的发展及其功能作用 |
一、中国政府在印尼的华侨事务机构 |
二、印尼华侨的“市民社会”管治核心 |
三、印荷政府的辅助管治工具 |
四、华侨”认同中国”的重要推动者 |
第六节 印尼中华商会的抗日运动与在日治时期所受的迫害 |
第七节 对抗的中、印(荷政府)关系中的印尼中华商会 |
第二章 二战结束後中、印(尼)关系及复办的印尼中华商会 |
第一节 中国、印尼的内、外政治环境(1945-1965) |
一、中国的国内政治环境 |
二、中国的外在政治环境 |
三、印尼的独立战争和“指导民主”时代 |
四、印尼的外在环境 |
第二节 二战结束後的中、印(尼)关系(1945至1965) |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印尼外交与侨务管理 |
二、新中国的印尼外交与侨务管理(1949-1965) |
三、印尼开国政府的对华政策 |
四、印尼华侨社会的急剧变化 |
第三节、二战结束後复办的印尼中华商会 |
一、取代印尼中华会馆的印尼中华总会 |
二、复办的印尼中华商会与新办的中华总会的关系 |
三、印尼中华商会联合会的成立宗旨、组织、活动、人事布局 |
四、印尼中华商会联合会的关键人物分析 |
第四节、印尼各地区中华商会重光後的复办 |
第五节、印尼中华商会的衰落与分裂 |
一、印尼中华商会的衰落 |
二、印尼中华商会的分裂 |
第六节、印尼中华商会被查封与历史中断 |
一、印尼中华商会被查封 |
二、印尼中华商会的历史中断 |
第七节、复杂多变的中、印关系中的的印尼中华商会 |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角度 |
二、印尼华侨社会的角度 |
三、印尼政府、印荷政府、印尼民众的角度 |
四、新中国政府的角度 |
五、印尼中华商会在中、印关系的整体作用 |
第三章 世纪之交的中、印关系与印尼中华商会再次复办 |
第一节 中国、印尼的内、外政治环境(1992-2004) |
一、中国的国内政治环境 |
二、中国的外在政治环境 |
三、印尼的国内政治环境 |
四、印尼的国外政治环境 |
第二节 世纪之交的中、印(尼)关系(1992-2004) |
一、中国的印尼外交 |
二、印尼的中国外交及华人政策 |
三、印尼华人社会的正向转变 |
第三节 印尼中华商会第二次复办的土壤和经过 |
一、印尼中华商会第二次复办的政治土壤 |
二、印尼中华商会第二次复办的经过 |
第四节、印尼中华总商会的早期活动与初步成绩 |
第五节、印尼中华总商会的重要领导人 |
一、印尼中华总商会首任总主席陈大江 |
二、印尼中华总商会首任执行主席杨克林 |
三、印尼中华总商会首任常务副总主席张锦雄 |
第六节 风雨同舟的中、印关系中的印尼中华商会 |
第四章 21世纪初中、印关系与印尼中华总商会 |
第一节 中国、印尼的内、外在政治政环境(2004-2015) |
一、中国的大国兴起和新的对外经济策略 |
二、印尼的快速经济增长与打造海洋大国经济 |
第二节 21世纪初中、印关系(2004-2015) |
一、战略夥伴关系 |
二、全面战略夥伴关系 |
第三节 世界华人经济的崛起与中、印关系 |
一、世界华人经济的崛起与世界华商大会的成立 |
二、世界华商大会与中国经济发展 |
三、世界华商对印尼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四节 印尼中华总商会的革新扩展 |
一、印尼中华总商会的变革更新 |
二、领导印尼中华总商会改革的重要人物 |
第五节 印尼中华总商会与世界华商大会的接轨 |
第六节 印尼中华总商会的政、商、社关系 |
一、印尼中华总商会的活动分析 |
二、印尼中华总商会与其他华人社团的关系 |
第七节 战略性伙伴的中、印关系中的印尼中华总商会 |
一、21世纪初中、印经贸成绩 |
二、“一带一路”遇上“海洋大国经济建设” |
三、世界华商大会扩展对中、印关系的帮助 |
四、印尼中华总商会在中、印战略性伙伴关系的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目录 |
附录 |
论文後记 |
(6)国际化展会促橡胶企业国际化经营——观察广饶轮胎展助力橡胶产业集群发展典范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担当产业升级推手——由量变到质变, 展会助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
2 汇聚产业发展力量——从跟随到领跑, 依靠产业集群办展渐入胜景 |
3 引得进来走得出去——从招商到跨国, 橡胶企业国际化迈步在前 |
(7)中外橡胶工业创新三部曲(十四)——外资轮胎企业来华设厂发展引发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8欧盟轮胎大厂除米其林外姗姗来迟, 但近年正加大投资力度, 加快步伐, 奋起急追 |
外资拾遗12倍耐力轮胎发展状况及海外战略 |
外资拾遗13大陆轮胎发展状况及海外战略 |
9印度轮胎企业实行国际化的发展战略, 也在窥视中国市场, 陈兵欲动 |
1 0企业对比 |
11引发思考 |
1 2中国橡胶企业“走出去”发展建言 |
1 2.1走出去办厂要“四有” |
1 2.2世界级轮胎企业的支撑是大而强 |
1 2.3轮胎企业国际化的途径 |
(1) 雄厚资金力 |
(2) 先进技术力 |
(3) 强大市场力 |
(4) 科学管理力 |
(5) 企业优秀文化力 |
(8)中国与南非经贸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2章 中国与南非经贸发展历程 |
2.1 建交之前中南贸易缓慢起步 |
2.2 建交之后中南贸易快速发展 |
第3章 基于 SWOT 的中南贸易现状分析 |
3.1 优势分析 |
3.1.1 中南经济互补性强 |
3.1.2 中南两国社会需求潜力较大 |
3.1.3 中南双国具有良好的政治基础 |
3.2 劣势分析 |
3.2.1 中南贸易结构单一 |
3.2.2 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够强 |
3.2.3 中国到南非投资存在一定风险 |
3.3 机遇分析 |
3.3.1 建立多元、稳定的国际贸易关系的需求 |
3.3.2 中南同属于金砖国家 |
3.3.3 中非合作论坛 |
3.4 威胁分析 |
3.4.1 部分国家炒作“新殖民主义” |
3.4.2 中南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增加 |
3.4.3 中南贸易中中国的比较竞争优势在逐步消失 |
第4章 发展中南经贸关系的策略 |
4.1 加紧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提升对南贸易技术含量 |
4.2 拓展中南贸易合作规模 |
4.3 积极应对中南贸易摩擦 |
4.4 适度扩大对南贸易进口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9)中国与南非双边货物贸易特点及发展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方法 |
1.4 本文框架结构 |
1.5 本文创新及不足之处 |
2. 双边贸易理论基础 |
2.1 绝对优势理论 |
2.2 比较优势理论 |
2.3 要素禀赋理论 |
2.4 超保护贸易理论 |
3. 中国与南非双边货物贸易现状与特点 |
3.1 中国和南非双边货物贸易现状 |
3.1.1 中南双边贸易态势分析 |
3.1.2 中南双边货物贸易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
3.2 中国和南非双边货物贸易特点 |
3.2.1 中南贸易的依存度较高 |
3.2.2 中南贸易结合度并不高 |
3.2.3 中南贸易产品结构比较单一 |
3.2.4 中南两国经济互补性较强 |
3.2.5 中南两国贸易总体发展不平衡 |
4. 影响中国与南非双边货物贸易的限制性因素分析 |
4.1 中国方面的主要因素分析 |
4.1.1 中国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影响了双边贸易 |
4.1.2 中国出口产品结构的轻型化导致对南非出口增长乏力 |
4.1.3 中国企业对南非市场缺乏远见性 |
4.2 南非方面的主要因素分析 |
4.2.1 南非的反倾销措施阻碍了两国贸易发展 |
4.2.2 南非政策调整增加中国企业投资不确定性 |
4.2.3 南非缺乏矿业技术人才不利于本国矿业产品升级 |
5. 针对中南贸易的建议 |
5.1 中国应建立有利于对南非贸易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 |
5.2 中国应优化对南非出口商品结构 |
5.3 中国应加强对南非贸易企业的培训及指导工作 |
5.4 中国应采取建设性措施应对南非反倾销 |
5.5 中国应积极应对南非的政策调整 |
5.6 中国应加快推进中南人力资源项目 |
6. 中南贸易的发展前景分析 |
6.1 中南贸易的潜力分析 |
6.2 中南两国贸易发展前景展望 |
6.2.1 友好的政治关系促进两国贸易 |
6.2.2 商品结构互补利于两国贸易 |
7.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美国对黑非洲政策研究:1940到1960年代末(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黑非洲地区的介入 |
1.1 战时美国对黑非洲地区的军事介入 |
1.1.1 战时美国在黑非洲地区空中交通线的建立 |
1.1.2 战时美国军工生产对黑非洲工业原料的需求 |
1.2 战时美国对黑非洲地区的经济介入 |
1.2.1 美国经济势力对黑非洲地区的介入 |
1.2.2 美国与英、法在黑非洲地区的经济矛盾 |
1.3 战时美国对黑非洲地区的政治介入 |
1.3.1 战争前期美国在非殖民化问题上的积极态度 |
1.3.2 战争末期美国在非殖民化问题上态度转向消极 |
1.4 本章小结 |
2 杜鲁门政府对黑非洲地区的继续介入政策 |
2.1 杜鲁门政府在政治层面上对黑非洲地区的保守政策 |
2.1.1 美国在黑非洲非殖民化问题上的保守政策 |
2.1.2 美国对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庇护政策 |
2.2 杜鲁门政府在经济和军事上对黑非洲的渗透 |
2.2.1 战后初期美国多边自由贸易计划的制定及在黑非洲的实践 |
2.2.2 杜鲁门政府第四点计划在黑非洲的实施 |
2.2.3 美国对埃塞俄比亚的经济和军事援助 |
2.4 本章小结 |
3 艾森豪威尔政府在介入黑非洲时政治上的摇摆以及经济和军事上的进一步渗透改策 |
3.1 艾森豪威尔执政前期美国对黑非洲的政治保守政策 |
3.1.1 艾森豪威尔政府在非殖民化问题上的保守态度 |
3.1.2 艾森豪威尔政府在南非种族隔离问题上的中问道路政策 |
3.2 艾森豪威尔执政后期美国在政治层面上对黑非洲的摇摆政策 |
3.2.1 美国在黑非洲非殖民化问题上的犹豫不决 |
3.2.2 美国对加纳的有限介入 |
3.3 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黑非洲地区经济和军事渗透的继续扩大 |
3.3.1 美国与黑非洲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 |
3.3.2 美国与埃塞俄比亚军事合作的扩大 |
3.4 本章小结 |
4 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通过全面介入建立了美国在黑非洲的优势地位 |
4.1 美国在政治层面上对黑非洲政策的全面调整 |
4.1.1 美国在非殖民化化问题上的积极支持态度 |
4.1.2 美国对南非白人政权的有限施压 |
4.2 美国在黑非洲的排欧与反苏行动 |
4.2.1 美国对黑非洲的经济扩张及与西欧国家的竞争 |
4.2.2 美国在黑非洲遏制苏联的行动 |
4.3 美国主导下美欧共同控制黑非洲国家命运 |
4.3.1 美国主导下美欧合作掌控黑非洲国家的政治前途 |
4.3.2 经济领域内美欧共同主宰黑非洲局面的形成 |
4.4 本章小结 |
5 综论 |
5.1 美国黑非洲政策的历史轨迹 |
5.2 对未来其他大国黑非洲政策的历史借鉴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 |
后记 |
四、中国南非橡胶工业经贸合作商机无限(论文参考文献)
- [1]金砖国家外国投资企业所得税优惠实体法律制度比较研究[D]. 张小露. 西南大学, 2021
- [2]A公司合成橡胶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王益地. 华侨大学, 2020(01)
- [3]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汽车产业合作研究[D]. 潘春阳. 河北大学, 2018(12)
- [4]中越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互补性研究[D]. 阮如朋(Nguyen Nhu Bang). 东北农业大学, 2017(12)
- [5]中、印(尼)关系中的印尼中华商会[D]. 陈永华(Chan Wing Wah). 华中师范大学, 2017(12)
- [6]国际化展会促橡胶企业国际化经营——观察广饶轮胎展助力橡胶产业集群发展典范作用[J]. 宋元祥.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16(13)
- [7]中外橡胶工业创新三部曲(十四)——外资轮胎企业来华设厂发展引发的思考[J]. 于清溪.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15(11)
- [8]中国与南非经贸关系研究[D]. 张华云. 吉林大学, 2014(03)
- [9]中国与南非双边货物贸易特点及发展前景分析[D]. 马剑锋. 东北财经大学, 2013(07)
- [10]美国对黑非洲政策研究:1940到1960年代末[D]. 马凌. 武汉大学,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