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鱼高效养殖新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新宇,孜力汗,张宝会,杨闯,徐永平,李淑英[1](2016)在《噬菌体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迅猛,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抗生素和化学药物的长期滥用也产生了污染环境、耐药性差和威胁食品安全等诸多问题。亟待寻求一种既能有效控制海水养殖动物疾病、又环境友好的新技术、新产品,以部分或完全替代抗生素或化学药物。噬菌体是一种安全、高效、无毒无害、生态友好的疾病防治绿色产品,相继在陆生和水产动物疾病防治中应用。介绍了噬菌体生物学、噬菌体治疗及噬菌体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等最新研究进展,展望了噬菌体防治水产养殖病害的前景,以期为噬菌体治疗水产养殖疾病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张文青[2](2013)在《香鱼核转录抑制因子PaIκBα克隆与表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利用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技术克隆得到香鱼核转录抑制因子PaIκBα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PaIκBα全长序列为1341bp,开放阅读框ORF为936bp,编码311个氨基酸,5’非编码区为64bp,3’非编码区为341bp。同源性比对结果表明,香鱼IκBα基因与胡瓜鱼IκBα基因的同源性最高,为95%;其次是大西洋鲑、虹鳟、尼罗罗非鱼和鳜鱼等,同源性分别为76%、75%、70%和68%。利用vector NTI Suite7.0对香鱼IκBα和其他7种鱼的IκBα蛋白进行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核转录抑制因子IκBα在进化上比较保守,PaIκBα的降解单元为DSGLES,两个亲水性氨基酸L和E分别代替IκBα的保守降解单元DSGXXS中的两个XX,其中丝氨酸35和丝氨酸39是其磷酸化位点;PaIκBα的中间部分有五个保守的长度大约30个氨基酸的锚蛋白重复序列;C端有保守的PEST结构域,包含P(脯氨酸)、E(谷氨酸)、D(天冬氨酸)和S(丝氨酸)。利用ProtParam软件对PaIκBα蛋白进行基本特性分析,结果显示PaIκBα理论等电点(pI)为4.83,计算分子量为35137.2。在氨基酸组成上,亮氨酸数目最多,其次是谷氨酸,其他氨基酸含量较少。总的带负电荷的氨基酸残基数和总的带正电荷的氨基酸残基数分别为50个和25个。预测PaIκBα蛋白的不稳定指数为49.82,分类属于不稳定蛋白。PaIκBα的亲水性分析数值为87.49,为亲水性蛋白。TMHMM程序分析PaIκBα不存在跨膜结构。利用在线分析软件SOPMA对PaIκBα进行二级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该蛋白主要形成4种二级结构形式,分别是α-螺旋、无规则卷曲、β-折叠和β-转角。EpiLoc亚细胞定位分析显示,PaIκBα蛋白主要位于细胞质中。ExPASy NetPhos预测PaIκBα氨基酸磷酸化位点,结果显示PaIκBα有11个Ser位点,1个Thr位点和5个Tyr位点。SWISS-MODEL软件中的3维结构模型展示了香鱼核转录抑制因子的空间结构,PaIκBα蛋白的α-螺旋结构通过β-折叠在空间规则的平行排列,其中α-螺旋结构具有PaIκBα的特征结构序列——五个锚蛋白重复序。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IκBα蛋白具有明显的种族特异性,进化树按种属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分为五个大的分支。其中,香鱼与亲缘关系较近的胡瓜鱼(Osmerus mordax)、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尼罗罗非鱼(Nile tilapia)、鳜鱼(Siniperca chuatsi)、白斑狗鱼(Esox lucius)、大西洋鲑(Salmo salar)和斑马鱼(Danio rerio)等鱼类形成一个独立分支。IκBα的进化程度与物种分类地位保持一致,这表明了不同物种来源的核转录抑制因子在进化上是保守的。One-step RT-PCR分析PaIκBα在香鱼不同组织中的分布显示,香鱼的肝脏、肾脏、脾脏和鳃中PaIκBα表达水平较高,其次是肠、脑和肌肉,在心脏中表达最少。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鳗利斯顿氏菌和副溶血弧菌感染香鱼后,PaIκBα在香鱼肝脏中呈现时间依赖性表达趋势,在感染后表达量逐渐上升,达到最大值后转录水平下降,PaIκBα对脂多糖的刺激非常敏感,表达在2h即可达到最大值,试验组比空白组和对照组表达显着性增加。氯化钠对香鱼PaIκBα基因的表达影响不明显,除了在24h,试验组比对照组PaIκBα的表达明显增加外,其他的时间点均无显着性差异。给香鱼饲喂黄芪多糖3天后,试验组香鱼PaIκBα的转录水平上升,到第9天PaIκBα的转录水平达到最大值,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PaIκBα的表达量显着性增加,而后PaIκBα的转录逐渐下调。半定量技术检测香鱼受到细菌感染、脂多糖、氯化钠刺激及黄芪多糖饲喂后肝脏中PaIκBα的表达模式表明PaIκBα在香鱼的免疫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范慧慧[3](2012)在《香鱼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及性别相关标记的筛选》文中认为香鱼(Pleccoglossus altivelis)是一种小型名贵的经济鱼类,因能散发出阵阵清香味而得名。近二十年来,由于酷捕滥捞、水质污染、水利设施建筑以及江河溪流挖沙等原因,野生香鱼在我国频临绝迹。为了保护香鱼种质资源和满足消费者需求,人工养殖香鱼逐渐发展起来。但是在养殖过程中香鱼出现品质下降,抗病性差等问题,因此分析和评价香鱼种质资源状况迫在眉睫。另外,香鱼雌鱼比雄鱼个体大,生长速度快,如果能够实现全雌鱼养殖,将大大提高香鱼的经济效益。本研究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分析香鱼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同时利用该技术寻找香鱼性别相关的特异性标记。研究的结论如下:1.从63对引物中筛选出15对扩增效果较好的引物,对香鱼养殖群体的30个个体进行了AFLP分析,获得了889个扩增位点,380个多态性位点,不同引物组合间多态位点比例介于27%~70%之间,平均多态性位点为42.74%。个体之间的Nei氏基因多样性指数H变动在0.0727~0.2724,平均值为0.1454。Shannon氏指数I在0.1111~0.3971之间,平均值为0.2174。与同样使用AFLP技术分析的其他鱼类相比,表明香鱼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因此,保护香鱼种质资源及通过遗传改良等措施丰富香鱼遗传多样性刻不容缓。2.利用相同的63对AFLP引物对香鱼雌雄各15个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性别特异性条带筛选。最终,在E-ATG/M-CTG引物组合中扩增出1条大小为141bp左右的雄性特异性条带。将该条带和日本学者在E-AT/M-CTG引物中获得的雄性特异性条带进行分别回收、克隆、测序,发现两条带序列一致,为同一条带,大小为139bp。根据该条带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四对20bp左右的引物,在雌雄个体的基因组中进行PCR扩增,都获得相同大小的目的条带。分别回收测序雌雄个体的目的条带,发现序列完全一致,没有任何碱基差异。表明该AFLP标记无法成功地转化为简单的SCAR标记。3.采用MSAP技术对香鱼雌雄各15个个体的DNA甲基化进行分析。8对引物共扩增出343个位点,甲基化位点为200个,占总位点数的58.31%;甲基化多态性位点为172个,占总位点数的50.15%。雌雄群体的甲基化水平较高,平均分别为57.31%和55.32%;甲基化多态性位点分别为46.57%和42.55%。香鱼的DNA甲基化模式以全甲基化为主。雌雄群体之间的甲基化差异条带,个体之间甲基化位点差异显着,这种差异与性别不连锁。因此,本研究仍然无法获得导致AFLP标记无法成功转化的真正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刘春荣[4](2010)在《福建水库渔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多地少,食物结构单一,粮食自我供应不足,农民收入偏低,长期制约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福建水域资源条件优越,水库渔业历史悠久,充分利用资源,合理规划,科学进行渔业增养殖,对于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增加食物来源,改善食物结构,优化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福建省发展水库渔业的优势与意义,指出水库渔业发展中存在着生产缺乏规划,产权不明晰,养殖不合理,环境污染较明显,社会化服务不完善,渔民权益保障不力的困难和问题,结合当地发展现状,提出了水库渔业发展应以发展“生态、安全、高效渔业”为目标,坚持合理进行开发规划,科学发展增养殖。坚持制度创新,支持发展;规划创新,有序发展;机制创新,提升发展;管理创新,规范发展;服务创新,促进发展;推动水库渔业全面可持续发展,促进福建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实现福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做出更大的贡献。
乐小亮[5](2010)在《中国野生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指出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为东亚特有的一年生两侧洄游鱼类,自古被视为水中珍品,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近些年来,由于环境污染、水利建设阻隔、挖砂采矿破坏香鱼产卵场和酷鱼滥捕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国野生香鱼资源迅速枯竭。了解物种的分类地位和野生种群的遗传变异是物种有效保护和种质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但目前中国香鱼分类地位不明,遗传背景不清。本文分析了中国沿海7个地理群体116尾香鱼线粒体控制区、ND2基因全序列和ND4基因部分序列,结合日本香鱼2亚种的相关序列,探究中国香鱼的分类地位,评估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进化潜力,为香鱼的人工增殖放流、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人工养殖优良种质资源的挑选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如下:1.识别了中国香鱼线粒体DNA控制区中的终止序列区、中央保守区和保守序列区,确定了一系列保守功能单元(ETAS、CSB-F、CSB-E、CSB-D、CSB1、CSB2和CSB3等)的一般形式,发现ETAS序列中有TACAT和ATGTA、ATGG和CCAT两组反向互补序列,可形成稳定的双茎环结构,构成强终止信号;同时在控制区的3’和5’端有重复序列,中部则存在poly(T)结构。另外还发现中国香鱼ND2基因密码子第三位点进化最快、第二位点最保守,且在密码子碱基的组成和同义密码子的使用上具有显着的偏倚性(Bias)。2.在基于线粒体ND4基因的NJ系统树中,中国香鱼与日本香鱼指名亚种(P.altivelis altivelis)聚类成一个分支,而日本琉球香鱼亚种(P.altivelis ryukyuensis)则聚类成另一分支,形成明显的2个谱系;表明中国香鱼隶属香鱼指名亚种(P.altivelis altivelis)而不是一个新的亚种。3.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分析表明,中国7个香鱼群体形成2个明显的谱系,一支是由全部由丹东香鱼组成,另一支则由其它6个群体所有单倍型组成;谱系间几乎没有基因交流(Fst=0.58228,Nm=0.36),并符合地理隔离模式。单倍型网状支系图也分为相应的2个支系。分子变异分析(AMOVA)表明62.40%的变异来自于组内,种群内的变异仅占有29.43%。在随后的ND2全基因和ND4基因序列分析中都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说明中国香鱼在遗传结构上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丹东群体有别于其它香鱼群体。中国香鱼可界定为2个进化显着单位,二者分化时间大约为晚更新世(Late Pleistocene)时期(约0.022-0.030Mya前)。丹东、杨家溪、东张水库和东兴香鱼可作为4个管理保护单位。4.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由于ND2基因全序列和ND4基因部分序列的变异位点较少,进化速率较慢,不能完全反映中国香鱼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但总的来说,中国香鱼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表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与低核苷酸多样性并存的特征,表明中国香鱼可能经历过瓶颈效应或奠基者效应,短期内通过变异积累了足够的单倍型多样性,却来不及积累核苷酸多样性。其中以丹东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而以广东某地群体最低。由于香鱼是冷水性鱼类(适宜水温为15~25℃),日本香鱼和丹东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且明显高于中国其他香鱼群体,推测后者可能起源于北方。5.歧点分布图、Tajima’s D和Fu’s Fs中性检验结果都表明,在中国7个香鱼群体中,仅丹东群体历史上发生过种群扩张,而中国香鱼作为一个大的群体没有发生过扩张。丹东群体扩张时间大约为距今6000~8000年,表明全新世(Holocene)时期大规模的海侵(transgression)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北方香鱼群体的种群扩张。6.序列分析表明,3种分子标记都能够较好地揭示中国香鱼的遗传结构。ND4基因在揭示中国香鱼分类地位时,具有比控制区序列更高的解析度,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香鱼控制区序列中产生大量的回复突变(back mutation),从而模糊了香鱼亚种间的分类关系;ND2基因序列是否具有同样的解析度则需要与日本香鱼序列比较。控制区序列则更能揭示群体的遗传变异,是研究香鱼遗传多样性较为可靠的分子标记。
陈松林[6](2007)在《水产生物技术研究的回顾、最新进展及前景展望》文中提出1简要回顾水产生物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以水产生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水产业应用为目的,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为主体的综合性技术体系。水产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
马维波[7](2007)在《复方中草药对香鱼部分免疫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提出本试验以香鱼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子浓度梯度法,试验组和对照组各设三个平行组,每组试验鱼为50尾。将复方中草药以0.5%、1.0%、2.0%剂量加入到基础饲料中,以基础饲料为对照,饲喂香鱼,35d的生长试验结束后,分别测定:香鱼的体增重、肝脏系数、脾脏系数;血细胞吞噬活性;血清、鳃丝、肌肉、肝脏、肾脏和脾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溶菌酶(LSZ)、磷酸酶的活性。探讨对香鱼生长发育、部分生化指标及免疫机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香鱼采食试验饲料后,0.5%和1.0%组中草药剂量对香鱼的脾脏系数和头肾系数与对照组相比显着提高(p<0.05),2%组剂量无显着提高(p>0.05)。三组剂量对香鱼体增重均有增高,但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2)血清、鳃丝、肌肉、肝脏、肾脏和脾脏中SOD活性升高、MDA活性下降,1.0%剂量时血清、脾脏和肾脏中SOD活性最高(P<0.01),2.0%剂量的添加对各组织SOD活力的提高没有1%添加剂量的提高幅度大。1.0%剂量时肝脏和肾脏中MDA活性最低(P<0.01)。(3)饲喂添加不同剂量的中草药后血清、鳃丝、肌肉、肝脏、肾脏和脾脏中CAT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1.0%剂量时鳃丝、肝脏和肾脏中的CAT活性与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4)血细胞吞噬活性(FR)和溶菌酶(LSZ)活性与复方中草药添加量有关,当添加剂量为0.5%时各组织LSZ活性增加但无显着变化(p>0.05),1.0%剂量时所测组织与对照组差异显着,其中肝脏、肾脏和脾脏与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2.0%剂量对血清和肌肉LSZ影响不明显。1.0%剂量时血细胞吞噬活性与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5)添加剂量对磷酸酶活性的影响,0.5%剂量只有肝脏中活性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其他所测组织中的ACP、AKP活性无明显增加(P>0.05),1%剂量时所测组织中的磷酸酶活性明显增加(P<0.05),其中肝脏和肾脏中AKP活性最高(p<0.01),血清中ACP活性最高(p<0.01),2.0%剂量的添加对各所测组织磷酸酶活性的提高没有1%添加剂量的提高幅度大,但比0.5%剂量效果好一些。本试验结果可以得出,适宜剂量的复方中草药的添加,能显着增强香鱼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陈百尧,唐兴本,伏光辉[8](2007)在《内陆水库网箱养殖香鱼出血病的防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香鱼对水质的要求比较高,在富营养化水体里养殖香鱼,香鱼容易出现各种病害。本文根据内陆水库网箱养殖香鱼的试验观察,从香鱼的发病症状、疾病流行情况、分析发病原因、疾病防治、分析讨论等方面介绍了香鱼出血病的相关内容。
陈百尧,唐兴本,龚琪本,时勤,伏光辉[9](2006)在《北方内陆水库网箱养殖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试验》文中提出采用活水运输,在石梁河水库网箱养殖香鱼,4只网箱养殖香鱼的密度分别为2500尾、2000尾、1500尾、1500尾,通过对养殖网箱的饵料管理、水质调控、病害防治等,香鱼苗运输14h,运输成活率100%;每只网箱产平均规格81g/尾的商品鱼分别为52.5kg、43.3kg、100.2kg、102.6kg;养成成活率分别为39.2%、47.5%、89.4%、92.6%;养成的平均饵料系数为1.75。
叶启旺[10](2003)在《我国香鱼的养殖研究现状与开发前景探讨》文中研究表明
二、香鱼高效养殖新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鱼高效养殖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噬菌体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噬菌体简介 |
2 噬菌体的侵染机制 |
3 噬菌体治疗在水产养殖业的应用研究 |
3.1 副溶血弧菌的噬菌体治疗 |
3.2 嗜水气单胞菌的噬菌体治疗 |
3.3 哈维氏弧菌的噬菌体治疗 |
3.4 变形假单胞菌的噬菌体治疗 |
3.5 嗜环弧菌的噬菌体治疗 |
3.6 黄海希瓦式菌的噬菌体治疗 |
4 噬菌体用于水产养殖面临的问题 |
5 展望 |
(2)香鱼核转录抑制因子PaIκBα克隆与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香鱼的生物学特性 |
1.2 香鱼养殖中的病害 |
1.2.1 香鱼寄生虫病 |
1.2.2 香鱼细菌性疾病 |
1.2.3 香鱼真菌性疾病 |
1.3 NFκB/IκB 家族 |
1.3.1 NF-κB 蛋白家族及其结构特征 |
1.3.2 IκB 蛋白家族及其结构特征 |
1.3.3 I-κK 蛋白家族及其结构特征 |
1.4 NF-κB 信号转导机制 |
1.4.1 TNFα介导的 NF-κB 信号通路 |
1.4.2 IL-1Rs/TLRs 介导的 NF-κB 信号通路 |
1.4.3 T 细胞受体介导的 NF-κB 激活 |
1.4.4 B 细胞受体介导的 NF-κB 激活 |
1.4.5 旁路 NF-κB 途径 |
2 香鱼 PaIκBα 的基因克隆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酶与试剂盒 |
2.1.3 引物 |
2.1.4 培养基及常用试剂配制 |
2.1.5 菌株和载体 |
2.1.6 实验仪器 |
2.1.7 多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中用到的各物种 IκBα 的氨基酸序列 |
2.2 实验方法 |
2.2.1 香鱼 RNA 的提取 |
2.2.2 转录合成香鱼 cDNA 第一链 |
2.2.3 目的基因 PaIκBα 的核心片段扩增 |
2.2.4 切胶回收目的基因 PaIκBα |
2.2.5 PCR 产物回收纯化后与 pMd19-Tvector 的连接 |
2.2.6 CaCl2法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
2.2.7 重组质粒的转化 |
2.2.8 菌落 PCR 鉴定 |
2.2.9 测序 |
2.2.10 RACE cDNA 文库的构建 |
2.2.11 RACE 法扩增 PaIκBα 基因的 3’末端序列 |
2.2.12 RACE 法扩增 PaIκBα 基因的 5’末端序列 |
2.2.13 PaIκBα 基因全长序列的获得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香鱼总 RNA 提取及检测 |
2.3.2 核心片段克隆 |
2.3.3 3’-RACE 结果和 5’-RACE 结果 |
2.3.4 全长序列 |
3 香鱼 PaIκBα 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
3.1 PaIκBα 同源性分析 |
3.2 香鱼 PaIκBα 一级结构分析 |
3.3 香鱼 PaIκBα 二级结构分析 |
3.4 香鱼 PaIκBα 三级结构分析 |
3.5 PaIκBα 跨膜结构分析 |
3.6 PaIκBα 结构域分析 |
3.7 PaIκBα 亚细胞定位分析 |
3.8 PaIκBα 信号肽预测分析 |
3.9 PaIκBα 磷酸化位点预测 |
3.10 香鱼 PaIκBα 系统进化树建立 |
3.11 讨论 |
4 半定量技术检测 PaIκBα 基因的表达模式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动物 |
4.1.2 实验所用菌种等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2.1 香鱼各组织解剖及总 RNA 提取 |
4.2.2 半定量技术分析 PaIκBα 的组织表达差异 |
4.2.3 病原刺激实验 |
4.2.4 脂多糖刺激试验 |
4.2.5 氯化钠刺激试验 |
4.2.6 黄芪多糖试验 |
4.2.7 半定量检测 PaIκBα 在香鱼肝脏的表达模式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总 RNA 提取及检测 |
4.3.2 香鱼 PaIκBα 基因 mRNA 的组织表达特征 |
4.3.3 不同处理对香鱼 PaIκBα 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4.3.4 讨论 |
5 结论 |
5.1 香鱼核转录抑制因子 PaIκBα 的序列克隆 |
5.2 半定量检测 PaIκBα 的表达模式 |
5.3 半定量 RT-PCR 与荧光定量 PCR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3)香鱼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及性别相关标记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分子标记在鱼类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
1.1 RFLP 标记及应用 |
1.2 RAPD 标记及应用 |
1.3 SSR 标记及应用 |
1.4 AFLP 标记及应用 |
1.5 SRAP 标记及应用 |
1.6 TRAP 标记及应用 |
1.7 SCAR 标记及应用 |
2 鱼类性别相关基因及性别特异标记的研究进展 |
2.1 鱼类性别相关基因的研究概况 |
2.2 鱼类性别相关分子标记的研究概况 |
3 DNA 甲基化及MSAP 技术 |
3.1 DNA 甲基化及在性别研究中的应用 |
3.2 MSAP 技术及在DNA 甲基化中的应用 |
第二章 香鱼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AFLP 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2.2 基因组DNA 的提取 |
2.3 AFLP 反应流程及银染过程 |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香鱼基因组DNA 的不同提取方法的效果 |
3.2 AFLP 扩增 |
3.3 群体内个体间分化 |
4 讨论 |
4.1 基因组DNA 提取方法比较 |
4.2 遗传多样性分析 |
5 小结 |
第三章 香鱼性别相关标记的AFLP 筛选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香鱼基因组DNA 的提取及质量和浓度的测定 |
2.3 AFLP 反应流程及银染步骤 |
2.4 AFLP 引物组合以及目的条带的筛选 |
2.5 目的片段的回收、克隆、测序 |
2.6 序列分析及 SCAR 引物设计 |
2.7 PCR 验证及序列比较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性别相关的AFLP 标记 |
3.2 目的片段的回收、克隆、测序 |
3.3 AFLP 标记向SCAR 标记的转化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香鱼性别特异性甲基化位点筛选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香鱼基因组DNA 的提取 |
2.3 MSAP 反应流程及引物组合 |
2.4 差异性条带回收、克隆、测序 |
2.5 数据统计及甲基化位点判断 |
3 结果与分析 |
3.1 MSAP 扩增电泳结果 |
3.2 香鱼基因组甲基化水平 |
3.3 雌雄群体甲基化差异 |
4 讨论 |
4.1 香鱼基因组甲基化状态分析 |
4.2 雌雄群体之间甲基化分析 |
5 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1. 创新点 |
1.1 研究对象 |
1.2 切入点 |
1.3 与实践的联系 |
2. 展望 |
附录 I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4)福建水库渔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福建水库资源现状 |
2.1 水库及其分布情况 |
2.2 生物资源现状 |
2.3 地理及气候现状 |
第3章 福建水库渔业的历史 |
3.1 水库渔业的产生 |
3.2 水库渔业的养殖模式 |
3.3 水库渔业养殖品种 |
3.4 水库渔业的发展 |
第4章 福建水库渔业的现状 |
4.1 基本情况及特点 |
4.2 养殖现状 |
4.2.1 养殖的基本情况 |
4.2.2 主要养殖品种情况 |
4.2.3 水域资源利用不高,发展增养殖潜力大 |
4.2.4“三网”养殖还有一定的潜力 |
4.3 捕捞现状 |
4.3.1 基本情况 |
4.3.2 捕捞产量小,资源利用潜力较大 |
第5章 福建水库渔业的重要地位 |
5.1 有利于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
5.2 有利于增加食物供给,改善食物结构 |
5.3 有利于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资源 |
5.4 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
第6章 目前福建水库渔业存在的问题 |
6.1 生产缺乏规划,产权不明晰,资源浪费较为严重 |
6.2 养殖不科学,水域环境污染问题已显现 |
6.3 资金缺乏,经营方式单一,抵御风险能力弱 |
6.4 社会化服务滞后,科技水平低,产业发展后劲乏力 |
6.5 行政监管能力弱,渔民权益保障不力,影响持续发展 |
第7章 福建水库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7.1 制定政策,支持发展 |
7.2 加强规划,有序发展 |
7.2.1 加强养殖水域规划编制,合理划分养殖区域 |
7.2.2 明确水库增养殖目标及措施,充分利用水库渔业资源 |
7.2.3 积极开展放流增殖活动,努力提高水库渔业生产力 |
7.2.4 科学养殖,保护渔业水域环境 |
7.2.5 大力发展旅游渔业,努力提高水库渔业品味 |
7.2.6 适度开展渔业捕捞,推行负责任水产捕捞模式 |
7.3 创新机制,提升发展 |
7.4 严格管理,规范发展 |
7.5 完善服务,促进发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5)中国野生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香鱼概述 |
1.1 香鱼生物学 |
1.2 国内外香鱼研究概述 |
1.2.1 香鱼分类地位的研究 |
1.2.2 香鱼遗传多样性研究概述 |
1.2.2.1 国外香鱼遗传多样性研究概述 |
1.2.2.2 国内香鱼遗传多样性研究概述 |
1.2.3 小结 |
2 遗传多样性及其研究方法 |
2.1 遗传多样性概念 |
2.2 遗传多样性研究常用的分子标记 |
2.2.1 RFLP |
2.2.2 RAPD |
2.2.3 AFLP |
2.2.4 SSR |
2.2.5 DNA序列分析法 |
3 鱼类线粒体DNA分子简介 |
3.1 鱼类线粒体DNA分子的一般结构 |
3.2 鱼类线粒体DNA分子的特征 |
3.3 鱼类线粒体控制区的一般特征 |
3.4 鱼类线粒体ND2和ND4基因的一般特征 |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研究方法 |
2.1 香鱼DNA的提取及检测 |
2.2 PCR扩增 |
2.3 扩增产物测序 |
2.4 数据处理 |
2.4.1 序列比对及人工校对 |
2.4.2 控制区结构分析 |
2.4.3 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 |
2.4.4 系统发育树及网状支系图 |
2.4.5 种群历史动态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控制区全序列分析 |
1.1 香鱼线粒体控制区全序列特征 |
1.1.1 香鱼线粒体控制区的组成 |
1.1.2 香鱼线粒体控制区的结构 |
1.2 香鱼群体遗传多样性 |
1.2.1 单倍型分布情况 |
1.2.2 香鱼的遗传多样性指数 |
1.3 香鱼群体遗传结构 |
1.3.1 遗传距离 |
1.3.2 群体间系统树 |
1.3.3 香鱼系统发育树 |
1.3.4 遗传分化系数和基因流 |
1.3.5 地理隔离模式 |
1.4 香鱼的种群动态 |
1.4.1 中性检测 |
1.4.2 歧点分布 |
1.4.3 单倍型间网状支系分析 |
1.5 分子变异分析 |
1.6 中国香鱼的分类地位 |
第二节 ND4基因片段分析 |
2.1 香鱼线粒体ND4基因序列特征 |
2.2 香鱼群体遗传多样性 |
2.2.1 单倍型分布情况 |
2.2.2 遗传多样性指数 |
2.3 中国香鱼的分类地位 |
2.3.1 群体间系统树 |
2.3.2 香鱼系统发育树 |
第三节 ND2基因全序列分析 |
3.1 香鱼线粒体ND2基因全序列特征 |
3.1.1 香鱼ND2基因序列组成 |
3.1.2 香鱼ND2基因密码子偏倚性分析 |
3.2 香鱼群体遗传多样性 |
3.2.1 单倍型分布情况 |
3.2.2 香鱼的遗传多样性指数 |
3.3 香鱼群体遗传结构 |
3.3.1 遗传距离 |
3.3.2 群体间系统树 |
3.3.3 香鱼系统发育树 |
3.3.4 遗传分化系数和基因流 |
3.4 香鱼的种群动态 |
3.4.1 中性检测 |
3.4.2 单倍型间网状支系分析 |
3.5 分子变异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中国香鱼分类地位的讨论 |
4.2 中国香鱼的群体遗传结构 |
4.3 中国香鱼的遗传多样性 |
4.4 中国香鱼的种群历史动态 |
4.5 三种分子标记功能比较 |
4.6 中国香鱼遗传多样性保护策略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水产生物技术研究的回顾、最新进展及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简要回顾 |
1.1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水产生物技术处于发展的早期 |
1.2 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产生物技术研究处于平稳发展期 |
1.3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006年年底,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水产生物技术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
2 国内水产生物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2005-2006年) |
2.1 水产动物功能基因的筛选与克隆 |
2.2 分子标记的筛选与应用 |
2.3 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育种 |
2.4水产养殖动物胚胎干细胞的培养和细胞库的建立 |
2.5 渔用基因工程产品和疫苗的研制 |
2.6 鱼类低温生物工程研究 |
3 展望和预测 |
3.1 重要水产养殖生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
3.2 重要水产养殖动物分子育种技术 |
3.3 水产养殖生物遗传多样性评价及种质鉴定用分子标记的筛选 |
3.4 基因工程育种技术 |
3.5 细胞工程育种技术 |
3.6 基因工程抗病药物和疫苗的研制 |
3.7 水产养殖动物低温生物工程技术 |
4 结语 |
(7)复方中草药对香鱼部分免疫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概况 |
1.1 香鱼养殖概况 |
1.2 水产动物的免疫系统 |
2 中草药添加剂以研究现状 |
2.1 中草药添加剂的优点 |
2.2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 |
2.3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作用机理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4 试验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对香鱼体长于体重的影响 |
3.2 蛋白质测定结果 |
3.3 SOD测定结果 |
3.4 MDA测定结果 |
3.5 CAT测定结果 |
3.6 LSZ测定结果 |
3.7 AKP测定结果 |
3.8 ACP测定结果 |
3.9 FR测定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对香鱼免疫器官和体增重方面的影响 |
4.2 SOD和MDA方面的影响 |
4.3 LSZ的影响 |
4.4 CAT的影响 |
4.5 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4.6 FR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内陆水库网箱养殖香鱼出血病的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症状 |
1.1 运动与摄食 |
1.2 体表 |
1.3 解剖 |
2 疾病流行情况 |
3 发病原因分析 |
4 疾病防治 |
4.1 预防 |
4.1.1 做好网箱下水前的准备工作 |
4.1.2 药物预防 |
4.1.3 控制养殖密度 |
4.1.4 勤洗刷网箱 |
4.2 治疗预先试验 |
4.3 出血病的治疗 |
5 分析与讨论 |
5.1 用药时间与方法 |
5.2 防止疾病蔓延 |
5.3 减少抗药性 |
5.4 及时分箱 |
5.5 注意营养均衡, 减少饵料浪费 |
(10)我国香鱼的养殖研究现状与开发前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的现状 |
1.1 人工苗种培育 |
1.2 香鱼人工养殖 |
1.3 香鱼人工增殖放流 |
2 发展趋势 |
2.1 适应性强、保藏时间长 |
2.2 养殖技术已突破 |
2.3 市场广阔 |
2.4 效益较高 |
2.5 发展潜力大 |
3 对策 |
3.1 加强繁殖保护、尽快开展香鱼的放流移植驯化 |
3.2 建立与养殖生产相适应的专业服务机构 |
3.3 进一步推广健康和生态养殖模式 |
3.4 要建立生产资金保障体系 |
3.5 要建立养殖生产的配套体系 |
3.6 要建立香鱼养殖的科研体系 |
3.7 进一步开拓市场 |
四、香鱼高效养殖新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噬菌体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李新宇,孜力汗,张宝会,杨闯,徐永平,李淑英.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6(05)
- [2]香鱼核转录抑制因子PaIκBα克隆与表达[D]. 张文青. 宁波大学, 2013(08)
- [3]香鱼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及性别相关标记的筛选[D]. 范慧慧. 宁波大学, 2012(03)
- [4]福建水库渔业发展研究[D]. 刘春荣. 集美大学, 2010(05)
- [5]中国野生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遗传多样性分析[D]. 乐小亮. 暨南大学, 2010(10)
- [6]水产生物技术研究的回顾、最新进展及前景展望[J]. 陈松林. 水产学报, 2007(06)
- [7]复方中草药对香鱼部分免疫生化指标的影响[D]. 马维波. 吉林农业大学, 2007(04)
- [8]内陆水库网箱养殖香鱼出血病的防治研究[J]. 陈百尧,唐兴本,伏光辉. 江西水产科技, 2007(01)
- [9]北方内陆水库网箱养殖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试验[J]. 陈百尧,唐兴本,龚琪本,时勤,伏光辉. 江西水产科技, 2006(03)
- [10]我国香鱼的养殖研究现状与开发前景探讨[J]. 叶启旺. 淡水渔业, 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