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温洗涤红细胞肺保护液对体外循环术后肺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家鹏[1](2020)在《5%白蛋白注射液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肺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中应用5%白蛋白注射液与晶体液对患儿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lveolar-arterial oxygen difference,A-a DO2)的影响,探讨应用5%白蛋白注射液的输液方案对患儿的肺保护作用;应用家兔建立CPB动物模型,观察5%白蛋白注射液预充液对家兔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通过HMGB1/TLR4/NFкB信号通路的表达研究5%白蛋白注射液预充对CPB肺损伤的保护机制,进一步观察白蛋白使用与炎性因子及相关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在天津市胸科医院小儿外科接受心脏直视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所有患儿按照术中液体使用方案的不同分为应用5%白蛋白注射液输注组(观察组)和晶体液输注组(对照组)两组,采集记录患儿一般资料;记录围术期相关数据;采集患儿围术期血气检查数据;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建立家兔CPB动物模型,家兔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观察组(5%白蛋白注射液预充CPB管路组)和对照组(晶体液预充CPB管路组),每组5只家兔。采集家兔血样及肺组织,测定血中炎性因子TNF-α、IL-1、IL-6、IL-10,观察肺组织病理切片及测量肺湿重/干重比。通过Real-time PCR检测了5%白蛋白注射液预充组和晶体液预充组肺组织中HMGB 1和TLR4 m RNA的相对表达,通过Real-time PCR检测了肺组织中IL-1β、IL-6、IL-10和TNF-αm RNA的相对表达。结果:机械通气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短(15.1±1.6 vs 20.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液量较对照组低(219.2±78.8 vs 361.8±5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红细胞使用量较对照组低(0.7±0.2 vs1.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T2时间点观察组A-a DO2较对照组低(83.6±42.3 vs 121.9±6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3时间点观察组A-a DO2较对照组低(75.3±27.9 vs 103.1±30.3),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肺损伤相关病理结果提示两组家兔的肺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充血、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但与晶体液预充组家兔相比,白蛋白预充组家兔的肺组织充血、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相对较轻。血清IL-1、IL-6、IL-10及TNF水平比较两组家兔的血清IL-1、IL-6、IL-10及TNF水平随着CPB的进行,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家兔在T3时间点的血清IL-1、IL-6、IL-10及TNF水平均较对照组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结果提示与晶体液预充组相比,5%白蛋白注射液预充组家兔肺组织中IL-1β、IL-6和TNF-αm RNA表达明显降低,而IL-10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肺组织HMGB 1和TLR4 m RNA的表达明显降低。家兔肺组织p-NF-κB和NF-κB的表达,实验发现5%白蛋白注射液预充组家兔肺组织中NF-κB的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结论:小儿心内直视术中应用5%白蛋白注射液能明显改善A-a DO2值,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术中红细胞的应用。应用5%白蛋白注射液作为CPB预充液,可以降低CPB期间血浆IL-1、IL-6和IL-10水平,减轻肺间质水肿及炎性反应程度,起到一定的肺保护作用。5%白蛋白注射液通过抑制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减轻肺组织炎症反应,发挥对CPB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李小兵,谢业伟,沈立,李佳,张儒舫[2](2020)在《中度低温停循环结合选择性脑灌注在婴儿主动脉弓部手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中度低温停循环(moderate hypothermia circulatory arrest,MHCA)结合选择性顺行脑灌注(sective antegrade cerebral perfusion,SACP)技术在婴儿主动脉弓重建手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儿童医院心胸外科于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完成的主动脉弓病变合并心内畸形矫正的患儿50例。依据中心温度将患儿分为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a circulatory arrest,DHCA)组及MHCA组,每组25例。所有患儿均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行一期手术治疗。主动脉弓重建过程中采用低温停循环技术,通过无名动脉SACP(25~40 ml·kg-1·min-1)的CPB管理方法。心肌保护采用康斯特器官保护液(HTK液)。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术中、术后指标。结果两组均无与CPB相关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两组患儿年龄、体重、病种、术前肝肾功能及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PB时间MHCA组较DHCA组明显缩短[(120.00±22.60)min比(137.40±22.88)min,P=0.019];术后24h胸腔引流量及正性肌力药物评分MHCA组较DHCA组明显减少,分别为[(49.84±20.66)ml比(78.20±52.31)ml,P=0.03;(9.72±2.47)分比(12.24±3.07)分,P=0.004]。结论在婴儿主动脉弓重建手术中,采用DHCA或MHCA结合SACP的技术均能均减少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不增加术后其他并发症。MHCA可减少CPB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及术后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量。
张莉[3](2019)在《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的血液保护作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的血液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11月-2018年6月在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就诊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32例。患者在深低温停循环和选择性脑灌注下行升主动脉、主动脉全弓置换和象鼻子支架植入术(孙氏手术)。患者性别不限,年龄18岁-65岁之间。将患者随机分为分离组(P组,n=16)和对照组(C组,n=16)。分离组在麻醉诱导后至全身肝素化前行自体血小板分离术及术中自体血回收,对照组只进行术中自体血回收。于麻醉诱导后(T1)、CPB前(T2)、关胸前(T3)、术后24h(T4)和术后48h(T5)各时点中心静脉抽血检测血红蛋白、游离血红蛋白、血小板数、红细胞数、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等,抽取动脉血检测动脉肺泡氧分压差;记录麻醉诱导后和关胸前的ACT、凝血四项和血栓弹力图的值,记录术中和术后输血量,术后48h引流量、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低氧血症发生率、血液透析率、再次开胸率和脑卒中发生率。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后并行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分离组采血情况:分离组的总采血量(1457±231)ml,自体贫血小板血浆(710±170)ml,自体富血小板血浆(105±29)ml,自体浓缩红细胞(600±121)ml;(3)两组患者的术中的异体血使用情况:分离组使用的异体红细胞和血小板较对照组少(P<0.05),两组的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和自体洗涤红细胞的使用量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异体血使用无明显差异(P>0.05)。(4)两组患者的游离血红蛋白和动脉肺泡氧分压差在T4和T5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数、血红蛋白和炎症因子在T1-T5无明显差异。(5)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和关胸前的ACT、凝血四项和血栓弹力图的值无明显差异(P>0.05)。(6)分离组术后拔管时间和ICU停留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分离组的血液透析率较对照组少(P<0.05),低氧血症发生率较对照组少(P>0.05);两组患者的48h胸腔引流量、术后脑卒中和再次开胸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自体血小板分离术能保护血小板功能,减少急性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的术中异体血使用量。自体血分离技术不影响患者术中凝血功能。自体血小板分离术能减少血浆中的游离血红蛋白的浓度,血液透析率明显降低。自体血小板分离术能降低术后动脉肺泡氧分压差,改善术后肺部氧合情况,患者拔管时间和ICU停留时间缩短。
唐维,李亮,李宪[4](2016)在《输注洗涤红细胞在临床治疗中的价值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输注洗涤红细胞在临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收治已输注洗涤红细胞的患者81例为观察组,收治同种疾病输全血的患者79例为对照组,比较输血后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及输血不良反应。结果:输注洗涤红细胞的疗效与输注全血疗效相近(P>0.05),但输血不良反应明显减低(P<0.05)。结论:输注洗涤红细胞临床价值良好,能够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宋彩玲[5](2014)在《前列地尔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前列地尔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外科在体外循环条件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病人,两组病人的年龄、体重、性别比例、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无显着差异(P>0.05)。实验组:在麻醉诱导后5min由中心静脉泵入前列地尔2ng/Kg.min,直至手术结束;对照组不予此处理。两组分别在下列时间点采集桡动脉血标本:(1)麻醉诱导后5min(切皮前)(T1);(2)停体外循环后2小时(T2);(3)停体外循环后4h(T3);(4)体外循环后12小时(T4)用ELISA法检测血浆TNF-a,IL-6,IL-8的含量。测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吸入氧浓度(FiO2)以计算评估氧合指数(OI)和呼吸指数(RI)。结果:1两组间患者炎症因子IL-6,IL-8及TNF-a的含量及呼吸功能指标氧合指数OI以和呼吸指数RI在T1时点均无显着差异(P>0.05)。2IL-6的变化:对照组与实验组在T2-T4时点的IL-6浓度与术前T1时点相比明显升高(P<0.01),实验组在体外循环后T2-T4时点的IL-6血浆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3IL-8的变化:对照组与实验组在T2-T4时点的IL-8浓度与术前T1时点相比明显升高(P<0.01),实验组在体外循环后T2-T4时点的IL-8血浆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4TNF-a的变化:对照组与实验组在T2-T4时点的TNF-a浓度与术前T1时点的血浆浓度相比明显升高(P<0.01),实验组在体外循环后T2-T4时点的TNF-a血浆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5氧合指数OI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OI在体外循环前T1时点无差异(P>0.05),两组在体外循环后,T2,T3,T4时点与术前相比OI值下降(P<0.01),实验组在T2,T3,T4各时点OI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6患者RI值比较:两组患者RI在体外循环前T1时点无差异(P>0.05);两组在体外循环后T2-T4各时点与术前T1时点相比明显升高(P<0.01),实验组在T2,T3,T4时点RI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CPB可以导致机体发生炎症反应。在CPB过程中应用前列地尔可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降低血浆TNF-a,IL-6,IL-8水平,减轻肺损伤,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具有较好的肺保护作用。
周嚷[6](2013)在《体外循环肺损伤机制及肺保护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的应用有力地促进了心内直视手术的广泛开展,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而并发症和病死率大大降低。然而CPB术后肺损伤仍时有发生,特别是先心病合并肺高压的年幼患儿及重症患者,严重时可引起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甚至死亡,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因此如何预防CPD术后肺损伤及进行肺保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近年来有关CPB所致肺损伤机制及有关保护措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CPB肺损伤的发生机制1.1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CPB时血液与非生理性异物(CPB管道、氧化器等)表面接
王勇[7](2013)在《缺血预处理对体外循环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肺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对犬体外循环肺缺血再灌注后的保护作用及水通道蛋白1(AQP1)的表达,来探讨CPB肺损伤的机制。方法:实验用健康杂种犬12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n=6)和缺血预处理组(Y组,n=6)。两组动物均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25mg-kg-1)麻醉固定后行气管插管,股动、静脉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开胸后分离左、右肺动脉并建立犬体外循环模型。C组在左肺行缺血再灌注,Y组在阻断左肺动脉前进行肺缺血预处理。于体外循环管道建立后转机前(T1)、阻断左肺动脉前(T2)停机时(T3)、停机后2h(T4)取肺组织及动脉血,行动脉血气分析计算呼吸指数(RI)和氧合指数(OI),开放左肺动脉行再灌注2.5h后,左肺及右肺肺功能变化比例的计算。取肺组织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AQP1蛋白质表达,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实验结束前分别对左右肺灌注5%的小牛血清蛋白检查肺水通透性。结果:(1)呼吸功能参数变化:两组体外循环前T1时点P(A-a)O2、RI和OI无明显变化(P>0.05)。组内比较:与T1时点比较,两组T3、T4时点P(A-a)02和RI逐渐升高,0I逐渐降低(P<0.05);组间比较:与对照组相比,预处理组T3、T4时点P(A-a)、02和RI明显低于对照组,OI则相反(P<0.05)。(2)肺组织AQP1蛋白质表达的变化:两组犬体外循环前肺组织AQP1蛋白质表达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组内比较:两组CPB后各时间点较CPB前AQP1蛋白质表达量逐渐下降(P<0.05)。组间比较:与对照组相比,预处理组T3、T4时点AQP1蛋白质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肺泡液体清除率:停机2h后,与对照组比较,预处理组肺泡液体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肺湿质量/干质量比测定:两组犬阻断左肺动脉前T1、T2时点肺组织肺湿/干比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组内比较:与T1时点比较,两组T3、T4时点湿/干比逐渐上升(P<0.05)。组间比较:与对照组相比,预处理组T3、T4时点湿/干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5)肺功能变化比例:左肺动脉再灌注2.5小时后与基础值比较。组间比较:预处理组肺顺应性、氧合指数及呼吸指数的恶化程度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对照组左肺顺应性、氧合指数及呼吸指数的恶化程度较对照组右肺明显增高(P<0.05)。(6)肺组织光镜下病理改变及病理评分:光镜学结果:两组实验犬CPB前肺组织结构清晰,肺泡腔内未见填充物、间隔无明显增宽;CPB后,肺泡毛细血管扩张,炎性细胞浸润增加,肺泡腔见水肿液;T3、T4时点肺组织结紊乱,肺泡壁部分断裂、间隔逐渐增宽、毛细血管扩张明显,局部肺泡腔塌陷,肺泡腔见水肿液及红细胞。病理切片评分:两组犬阻断左肺动脉前T1、T2时点肺组织病理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组内比较:与T1时点比较,两组T3、T4时点病理评分逐渐增高(P<0.05);组间比较:与对照组相比,预处理组T3、T4时点病理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缺血预处理可降低CPB犬呼吸指数,提高其氧合指数、肺的动态顺应性。改善犬的肺功能,减轻犬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对犬CPB肺有一定的保护作用。(2)CPB导致肺损伤时,肺AQP1表达下降;缺血预处理可使肺AQP1表达增加,提高肺泡液体清除率,AQP1可能参与了CPB肺损伤机制。
任王胜[8](2011)在《体外循环中肺动脉灌注和间断肺通气的肺保护作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同时肺动脉灌注4℃含氧冷血和间断肺通气对体外循环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例符合条件的心脏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肺保护组(n=15):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期间经肺动脉间断灌注4℃含氧冷血,并在灌注期间给予间断肺通气;对照组(n=15):常规行心脏手术。记录呼吸机支持时间;分别在体外循环前和体外循环结束即刻及结束后1、6h测氧合指数(OI)、呼吸指数(RI)、肺气道阻力(Raw)和肺静态顺应性(Cstat)。体外循环结束30分钟后,取右上肺小块标本,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肺组织形态学改变,并用原位末端标记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肺内实质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术后肺保护组呼吸机支持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肺保护组CPB结束后1、6h氧合指数、肺静态顺应性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呼吸指数、肺气道阻力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肺组织病理显示肺保护组损伤明显比对照组减轻。肺保护组肺内实质细胞凋亡率为(9±2)% ,而对照组肺内实质细胞凋亡率为(1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动脉含氧冷血间断灌注及间断肺通气对CPB肺损伤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廖健毅[9](2010)在《阿魏酸钠对体外循环血管内皮功能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阿魏酸钠(Sodium Ferula,SF)对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矫治手术围手术期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内皮素(endothelin ,ET-1)和循环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CEC)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阿魏酸钠的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阿魏酸钠组(S组)和对照组(C组)各30例。两组均于CPB下行心内直视手术,S组于体外循环开始前静滴阿魏酸钠注射液8 mg/Kg,C组予以等量平衡盐溶液,观察两组辅助循环时间、心脏复跳时间、心血管用药情况,并检测CPB前(T0)、CPB30分钟(T1)、CPB结束时(T2)、手术后2小时(T3)、手术后6小时(T4)五个时间点血浆NO和ET浓度,以及T0和T2两个时间点的CEC数变化。结果:两组病人CPB结束时(T2)与CPB前(T0)比较CEC浓度均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T0间比较差异不明显,T2之间比较S组CEC升高幅度明显被抑制,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CPB前(T0)血浆NO浓度水平差别不大,CPB30分钟(T1)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S组略高,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时间点两组NO浓度均有所上升,但均低于T0,差异明显,两组间比较S组NO降低程度比C组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病人CPB前(T0)血浆ET-1浓度水平差异不明显,CPB30分钟(T1)均稍有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后ET-1升高明显,有显着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S组T1、T2、T3、T4时间点均低于C组,其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或P<0.01)。两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循环(CPB)手术可造成以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为代表的血管舒张因子/收缩因子分泌失平衡状态,循环内皮细胞(CEC)数明显增加,证实CPB后存在着血管内皮功能的损伤/激活。阿魏酸钠组术后NO下降幅度,ET、CEC升高的幅度,明显较对照组小,阿魏酸钠可有效拮抗ET的分泌,促进NO的生成,对儿童体外循环手术有较好的血管内皮功能保护作用。其机制主要与阿魏酸钠改善内皮细胞分泌平衡、清除自由基、防治脂质过氧化损伤、抗炎及抗细胞凋亡等作用有关。
范丽丽[10](2010)在《不同剂量的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患者炎症反应及呼吸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乌司他丁(Ulinastatin ,UTI)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心脏直视手术中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选择45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乌司他丁0.8万U·kg-1(U1组)及1.2万U·kg-1(U2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后切皮前(T1),及停CPB后1h(T2)、4h(T3)、24h(T4)各时点抽血用ELISA法分别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a(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浓度。同时在上述各时点记录吸入氧浓度、动脉血气及呼吸功能指标,计算氧合指数(OI)、呼吸指数(RI)、肺静态顺应性(Cs)及肺动态顺应性(Cd)的变化。结果:三组患者炎症因子及呼吸功能指标在T1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两试验组在T3~4时TNF-α、IL-6、sICAM-1血浆浓度降低,OI、Cs及Cd增大,RI值减少(P均<0.05)。在T2~3时点,IL-10血浆浓度升高(P<0.05)。在T3~4时点与U1组相比:U2组TNF-α、IL-6、sICAM-1血浆浓度降低;IL-10血浆浓度升高,OI值增大,RI值减少(P均<0.05)。在T2~3时点,U2组Cs和Cd值较U1组均增大(P<0.05)。结论:在体外循环过程中,所有病人均发生炎症反应。在体外循环期间,乌司他丁1.2万U·kg-1及0.8万U·kg-1能明显抑制促炎症因子的产生,上调抗炎因子的释放,减轻肺损伤,改善CPB术后肺功能。在体外循环肺保护方面乌司他丁呈剂量效应关系。
二、低温洗涤红细胞肺保护液对体外循环术后肺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温洗涤红细胞肺保护液对体外循环术后肺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5%白蛋白注射液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肺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5%白蛋白注射液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肺保护作用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对象 |
1.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1.2 结果 |
1.2.1 基本信息 |
1.2.2 两组术中输液量比较 |
1.2.3 两组患儿围术期血气分析相关指标的比较 |
1.3 讨论 |
1.3.1 关于基本资料的讨论 |
1.3.2 关于两组患儿术中相关容量数据比较的讨论 |
1.3.3 两组患儿围术期血气分析主要数据分析 |
1.3.4 两组患儿ICU留驻时间与总住院分析 |
1.3.5 本观察的不足之处 |
1.4 小结 |
二、家兔CPB模型下肺损伤的系统性炎性因子表达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家兔CPB模型的建立 |
2.1.3 样本采集方法 |
2.1.4 炎症细胞因子检测ELISA |
2.1.5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家兔肺组织病理切片检测结果 |
2.2.2 家兔血清相关炎性因子检测 |
2.3 讨论 |
2.3.1 实验动物的选择 |
2.3.2 肺组织发育特点与肺损伤的关系 |
2.3.3 炎性因子与组织损伤的关系 |
2.3.4 研究的不足之处 |
2.4 小结 |
三、家兔CPB肺损伤模型下HMGB1/TLR4/NFкB信号通路的表达 |
3.1 实验对象和方法 |
3.1.1 实验动物 |
3.1.2 实验方法 |
3.1.3 Western Blot方法 |
3.1.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3.1.5 统计学方法 |
3.2 结果 |
3.2.1 5%白蛋白注射液预充减轻家兔肺组织中炎症因子的表达 |
3.2.2 5%白蛋白注射液对CPB肺损伤的保护是通过抑制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
3.3 讨论 |
3.3.1 IL-1β、IL-6、IL-10和TNF-αm RNA的相对表达 |
3.3.2 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与肺损伤过程 |
3.3.3 不足之处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CPB期间输血相关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的血液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对象选择 |
2.1.2 随机分组 |
2.1.3 麻醉方法 |
2.1.4 CPB 方法 |
2.1.5 自体血小板分离 |
2.1.6 手术过程 |
2.1.7 术中输血指征 |
2.2 观察指标及标本处理 |
2.2.1 观察指标 |
2.2.2 标本收集和保存 |
2.2.3 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检测 |
2.2.3.1 试剂盒组成 |
2.2.3.2 试剂盒性能 |
2.2.3.3 实验原理 |
2.2.3.4 操作前准备工作 |
2.2.3.5 操作步骤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患者一般资料特点 |
3.1.1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 |
3.1.2 分离组的分离资料统计 |
3.2 患者异体血输注情况 |
3.3 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数量变化 |
3.4 凝血功能检测结果 |
3.5 fHb、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和炎症因子 |
3.5.1 fHb |
3.5.2 肺泡动脉氧分压差 |
3.5.3 炎症因子改变情况 |
3.6 术后相关指标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参考文献 |
附录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前列地尔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肺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体外循环所致肺损伤以及肺保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体外循环肺损伤机制及肺保护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CPB肺损伤的发生机制 |
1.1 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
1.2 缺血再灌注损伤 |
2 肺损伤的保护措施 |
2.1 药物保护 |
2.2 CPD装置及技术的改进 |
2.3 肺通气方式 |
2.4 缺血预处理及肺动脉灌注 |
3 小结 |
(7)缺血预处理对体外循环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缺血预处理对CPB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与AQP1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体外循环中肺动脉灌注和间断肺通气的肺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2.1. 麻醉和CPB 方法 |
1.2.2. 综合肺保护法 |
1.2.3. 肺功能测定 |
1.2.4. 肺组织学 |
1.2.5. 肺实质细胞凋亡率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指标 |
2.2. 肺功能指标变化 |
2.3. 肺组织学改变 |
2.4. 肺实质细胞凋亡率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1. CPB 肺损伤的发生机制 |
2. 围手术期肺保护的进展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9)阿魏酸钠对体外循环血管内皮功能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不同剂量的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患者炎症反应及呼吸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仪器设备和试剂 |
3. 研究内容 |
3.1 麻醉及体外循环方法 |
3.2 分组及给药方法 |
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3.4 标本与数据收集 |
3.5 血液标本的实验方法与步骤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四、低温洗涤红细胞肺保护液对体外循环术后肺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5%白蛋白注射液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肺保护作用研究[D]. 刘家鹏.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2]中度低温停循环结合选择性脑灌注在婴儿主动脉弓部手术中的应用[J]. 李小兵,谢业伟,沈立,李佳,张儒舫.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20(03)
- [3]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的血液保护作用[D]. 张莉. 南华大学, 2019(01)
- [4]输注洗涤红细胞在临床治疗中的价值分析[J]. 唐维,李亮,李宪. 中国社区医师, 2016(18)
- [5]前列地尔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肺损伤的保护作用[D]. 宋彩玲. 河北医科大学, 2014(09)
- [6]体外循环肺损伤机制及肺保护的研究进展[J]. 周嚷. 中国医药指南, 2013(18)
- [7]缺血预处理对体外循环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D]. 王勇. 遵义医学院, 2013(S1)
- [8]体外循环中肺动脉灌注和间断肺通气的肺保护作用[D]. 任王胜. 南京医科大学, 2011(11)
- [9]阿魏酸钠对体外循环血管内皮功能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D]. 廖健毅. 苏州大学, 2010(01)
- [10]不同剂量的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患者炎症反应及呼吸功能的影响[D]. 范丽丽. 新疆医科大学,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