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形式“跨”的民间文学翻译

文化形式“跨”的民间文学翻译

一、文化形态“十字架”跨越的民间文学翻译(论文文献综述)

田耀收[1](2021)在《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1902-1917)白话翻译小说语言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急剧发展变化的时期,其语言的新旧系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学界对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语言有所关注,但缺乏系统的量化研究。本文以类比语料库作为研究工具,重点描写、分析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的词汇和语法特征,运用多元系统理论和语体机制理论来分析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语言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研究发现:第一,清末民初的白话翻译小说词汇呈现以下三个特征:1)包容性;2)过渡性;3)试验性和新颖性。该时期的白话翻译小说从文言中吸收了文言虚词、实词、成语及仿造的四字格,增加了白话翻译小说典雅的色彩;从外来语中吸收了人名、地名、实物等专有名词,为白话翻译小说增添了异域色彩;从方言土语中吸收了儿化、口语化的词语,为白话翻译小说带来鲜活的口语色彩。该期白话翻译小说词汇中存在大量消隐词和过渡词。词汇运用上存在大量的仿词和造词现象,代词和量词的使用出现很多新颖的用法。当时的翻译家们大胆地进行着一场词汇“试验”。第二,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的语法呈现以下特征:1)欧化;2)不完备性。清末民初的白话翻译小说已经初步呈现欧化的特征,该特征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以形合为主要造句方法的西方语言影响;不完备性特征主要受制于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第三,与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白话文类似,新文化运动时期白话文也具有书面化与通俗化并存、过渡性与包容性兼具的特点。这两个时期白话文在造词方法、代词使用、量词使用、欧化等方面具有一定延续性,其白话文同时具有语言试验和语言革新的特征。总之,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语言在传统白话的基础上吸收了文言、口语、方言、外来语中大量有益的语言成分,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语体,即“准现代汉语”语体。这种新语体的形成过程中翻译起到了重要作用。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实践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白话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张艳波[2](2021)在《当代乌克兰国家认同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认同问题是关系国家合法性存续基础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战略性问题。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可逆转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家的界限变得更容易被打破,各国人民之间的联系交流变得更容易,人们接收多元化信息的渠道变得更畅通,自由化思想随之出现并对国家认同进行弱化和解构,由此产生不同程度的国家认同危机,成为威胁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建构稳固的国家认同,妥善应对国家认同危机是各国面临的现实性问题,是对国家治理能力的考验。当代乌克兰国家认同源于其千年历史发展进程。基辅罗斯被认为是乌克兰历史的重要开端,奠定了乌克兰国家认同的根基,封建国家基辅罗斯的村社制度、维彻(市民大会)等社会制度以及集体主义、君权神授等都是乌克兰国家认同形成的重要历史基因。蒙古、波兰、立陶宛等外族入侵给乌克兰的历史、民族、宗教、社会带来深刻影响,尤其深刻改变了国家制度、军事体系,拓宽了乌克兰人对世界的认识。带有截然不同的东、西方特征的外族入侵和统治为后来东部乌克兰、西部乌克兰之间的差异性发展道路埋下伏笔。向往精神自由和政治自由,以松散、随机的集体约束机制争取民族独立的“哥萨克”群体,在其发展存续的历史上形成了独特的群体性认同,这种群体性认同折射出的精神特质被认为是乌克兰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也是促进乌克兰民族意识觉醒以及民族认同发展的动力因素之一。俄罗斯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奠定了今天乌克兰东西部历史、民族、宗教、文化、价值观的地域性分布特征,两个外族的同化和统治既造成乌克兰民族身份认同的错乱与迷失,同时在与外族统治者的相互斗争和碰撞的过程中也反向推动了部分乌克兰人民族意识的清晰与强化。苏联的成立与解体让包括乌克兰在内的加盟共和国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国家认同重构与解构过程,即从各自原本分散的民族认同建构起统一的“苏联国家认同”,再到统一的“苏联国家认同”崩塌瓦解,重构各自的“民族国家认同”过程,苏联时期的某些特殊政策也为乌克兰民族国家认同的强化提供了条件。苏联解体后,国家认同问题贯穿于乌克兰国家独立转型的全过程。诸多乌克兰自身因素影响其国家认同建构,导致国家认同危机,甚至严重威胁其国家统一和安全,其中包括:宪政制度和政党体制的缺陷;国家在不同阶段截然不同的政治导向;民众历史文化认同的模糊性;民族、宗教构成的复杂性和对抗性;主体民族乌克兰族未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量,难以抵挡和应对认同的分化;非主体民族俄罗斯族的民族认同感超越国家认同存在,造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巨大的反向张力;东部、西部、中部在历史、民族、宗教、文化、经济方面的巨大差异性、矛盾性导致地域之间严重的利益分歧和冲突裂痕,致使地域认同高于国家认同等等。除上述内部因素外,全球化带来的现代国家治理难题、乌克兰身处大国博弈的战略要冲、与俄罗斯之间复杂的历史和文化纠葛也是影响乌克兰国家认同的重要外部因素。针对乌克兰国家认同危机,历届乌克兰政府采取了改革政治体制、语言政策、宗教政策、教育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予以应对。在保护乌克兰国家语言地位,保护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大力培养青少年国家认同感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就目前乌克兰国家认同形势来看,其面临的危机问题依然严峻:政治制度依然存在弊端,政治集团之间斗争仍旧激烈,国家的施政纲领和施政权威频繁遭遇挑战,普通民众的政治权利受限;经济严重衰落,人口外流严重,社会矛盾重重,综合国力急剧下降;历史虚无主义和修正主义泛起,社会价值观深受西方国家同化侵扰;东部顿巴斯问题异常复杂难解等等依然严重威胁统一的国家认同的形成和稳固。在全球经济和安全形势不断变化,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背景下,乌克兰国家认同危机呈加剧趋势。本篇论文以当代乌克兰国家认同问题为研究对象,从历史角度深入梳理、分析乌克兰国家认同的形成过程,着重讨论当代乌克兰国家认同危机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参考借鉴各国研究者关于国家认同的理论概念,探究当代乌克兰强化国家认同的实践。论文由绪论、四章和结语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论文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与论文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思路和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一章主要阐述国家认同理论,包括国家认同涵义、构成体系以及国家认同建构的方式和途径、问题与挑战;第二章从历史维度梳理、分析乌克兰国家认同问题的起源和形成过程,为后续理解当代乌克兰国家认同危机产生的历史成因做伏笔;第三章从国家认同的建构体系,包括政治制度认同、历史文化认同、宗教和民族认同以及地域认同等方面,论述当代乌克兰国家认同危机的现状,分析国家认同危机成因;第四章从制度、教育、大众传媒等角度,阐述当代乌克兰强化国家认同的实践。结语部分为全篇论文的总结。

戴从容[3](2021)在《谢默斯·希尼与爱尔兰民间文学》文中研究说明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的诗歌创作深受爱尔兰民间文学的影响,除了圣诞节谣曲产生的零散影响外,爱尔兰的自然诗、地名诗和幻景诗均对其产生了比较系统的影响。自然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希尼翻译和改写的斯维尼系列诗歌之中,在改写时希尼尤其突出了其中的自然因素,而对原诗的基督教因素有所遮蔽。希尼写过很多地名诗,更为推崇那类偏重自然地貌而非历史文化的地名诗。幻景诗主要与詹姆士党人的失败联系在一起,以悲伤格调为主,但是希尼的幻景诗却赋予了象征爱尔兰的女性更大的力量和坚定的性格。

冯雅馨[4](2021)在《试析近代早期(1534-1662)英国宗教政策的演变 ——以《公祷书》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

李震[5](2021)在《《正道启蒙》跨文体翻译与基督教本色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国女作家莫蒂母的一部儿童福音故事集《将明篇》,"行旅"到近代中国后先后由6位来华传教士翻译成9种不同版本,其中尤以宾为霖之《正道启蒙》最受欢迎。然而,译本在目标读者、文体、语言和内容等多方面却发生了变异。这既是原作内容和译者翻译动机驱使的必然结果,亦与近代中国小说的文体特征和文学场密切相关。此外,为实现与中国民众的"视界融合",《正道启蒙》的基督教呈现明显的本色化特征。因此,《正道启蒙》是跨文体跨文化跨宗教对话的一部范本。

朱睿[6](2021)在《许地山与文学研究会》文中研究说明

徐书艳[7](2021)在《东方与西方的多重镜像:现当代小说中的传教士形象》文中指出

王雪媛[8](2021)在《维·伊万诺夫诗歌创作的神话原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赞嘎[9](2020)在《《溜溜的黑骏马》可译性限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对民间故事集《溜溜的黑骏马》的搜集整理和价值做了详细介绍,再以《溜溜的黑骏马》汉译本为例对民间故事的可译性限度进行系统性的说明,总结归纳出译文的优缺点和蒙译汉时使用的方法、技巧,从而说明汉译蒙时所面临的问题。本文由绪论、正文(三章)、结论、参考文献等几个部分组成。绪论,主要陈述本论文的选题原由、研究现状、创新之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文本。第一章《溜溜的黑骏马》汉译概况,主要介绍搜集整理者、译者、汉蒙版本的《溜溜的黑骏马》。第二章《溜溜的黑骏马》词语汉译,主要以绰号、地名、感叹词、专有名词、阿拉善方言词为参考对象,对原文和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其翻译方法,提出相应观点。第三章《溜溜的黑骏马》可译性限度,主要以蒙古族和汉族两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为背景,列出其中不可译性与可译性因素,结合实例分析译者在译文中使用的翻译技巧与方法。最后以《溜溜的黑骏马》为例,整体概括民间故事的可译性限度问题。结论部分,概括总结汉译蒙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针对问题提供解决方法,以及自己翻译剩余故事时的心得体会。

王巳龙[10](2020)在《特定符号在藏文化语境中的表达研究 ——以“龙”(“鲁”与“珠”)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鲁”((?),kLu)和“珠”((?),vBrug)是藏语言当中,表达龙符号所指的两个符号能指。本文借助符号学的阐释路径,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范式及研究方法,以藏文化语境中的龙符号“鲁”和“珠”为研究对象,对特定符号在藏文化语境当中的表达进行了多角度的聚焦研究。研究首先对基本概念进行了力求科学合理的界定。本研究所立足的基本语境是藏文化语境。构成藏文化语境的主体和必要条件是藏文化,以藏文化为主体建构的语境可以生成藏文化语境。广义上的藏文化语境涵义较为宽泛,它不以地理位置、语言文字、人种体质或族属认同当中任何单个要素为唯一约束,而是一个需要在所有向度上进行综合讨论的概念。藏文化语境既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应当存在非此即彼的精确界限,而是相对模糊的动态的叙述范围,需要依据多因素进行综合判定。作为本文研究的对象能指符号,“鲁”符号所指范畴十分宽泛,且其概念和形象,在历史上呈现出变化状态,因此一个“鲁”符号表达是否属于龙,应当根据其外形形象、叙事话语体系及其叙事中与人的关系和互动模式进行判断。“珠”符号所指范畴相对确定,但同样具有多重含义,亦在表意方面存在变迁。本文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鲁”、“珠”与龙符号的范畴进行归纳总结,以定量指标作为参考因素进行辅助判断,定性地界定了相对明确的龙符号及龙符号丛概念。基于明确的龙符号丛概念,在藏文化语境的边界条件下,本文首先对藏文化语境当中龙符号在文本当中所呈现的形象进行了归纳总结和文化定位。藏文化语境中的龙符号文本主要分为口传文本、典籍文本、视觉文本和行为文本几大类,其中符号的赋值则依附于文本成为能够被解释的呈现状态。龙符号的形象描述,在不同类型文本当中有不同的展示。对不同类型文本中龙符号形象的考察,即是将龙符号在文本中的解释意义还原为文本意义进行复原和呈现。龙符号在文本意义当中的呈现,是符号发出者赋予符号的意图意义进入文本之后,在文本当中的表达。宗教文本和世俗文本中龙符号表达的意义不同;个体创作文本和群体创作文本中龙符号的表达也存在差异。龙符号在行为文本中的表达亦有其特征属性。龙符号表达的核心是表达主体,而表达的动机和功能比表达生成的文本及其中的符号形象是否遵循事实或是否符合约定俗成的一般逻辑更为重要。对符号表达的分析是通过文本意义反向追溯并分析阐释叙述主体意图意义的过程。藏文化语境中的龙符号在发展历史中,除了持续的文化变迁外,还发生了两次文化形象的跃迁。其中人格化龙形象的生成体现了藏区社会的超现实话语向人类主体的理性社会之转型;汉族龙形象进入藏文化龙符号丛则表明跨语境文化交流由自发自觉活动转而成为系统化的主动社会策略。本文同时也将多民族、多文化的龙符号表达作为藏文化语境下龙符号研究的平行参照物。龙符号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国各民族话语体系的叙事中,藏文化语境当中的龙符号表达存在一定的共性要素,更有其突出的独属特点。龙符号在藏文化语境下的叙事是作为行为主体的人类以符号为媒介进行的表达,其叙事生成的阐释体现出人类在其所处社会语境中的功能需求。龙符号叙事在藏文化语境中的呈现以及动态变化,实际上是人在构建文化语境时对语言策略的实践。

二、文化形态“十字架”跨越的民间文学翻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化形态“十字架”跨越的民间文学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1902-1917)白话翻译小说语言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问题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文言与白话
        1.4.2 欧化和欧化白话文
        1.4.3 翻译语言与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
    1.5 研究设计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清末民初白话文研究现状
        2.1.1 清末民初白话文个案研究
        2.1.2 清末民初白话文和五四白话文运动关系研究
    2.2 语料库翻译学在语言研究中的进展
        2.2.1 国内外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现状
        2.2.2 基于语料库的汉语译文语言特征研究现状
    2.3 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目录整理研究综述
    2.4 小结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多元系统理论
    3.2 语体机制理论
    3.3 语料库翻译研究范式
    3.4 小结
第四章 语料库研制
    4.1 语料库设计
        4.1.1 建库目的与语料库类型
        4.1.2 语料库规模与代表性
    4.2 语料的选择
    4.3 语料采集和整理
    4.4 语料检索与提取
    4.5 小结
第五章 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词汇研究
    5.1 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语言基本统计信息
        5.1.1 词类分布及词频数
        5.1.2 句子数和句子长度
    5.2 文言文系统对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词汇的影响
        5.2.1 文言虚词在语料库中的频次
        5.2.2 单音节词的大量使用
        5.2.3 文言实词对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的影响
        5.2.4 成语及其他四字格
    5.3 口语、方言系统对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词汇的影响
        5.3.1 口语化表述
        5.3.2 儿化
        5.3.3 通俗化与书面化
        5.3.4 过渡性词语
    5.4 外来语系统对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词汇的影响
    5.5 代词
        5.5.1 人称代词考察
        5.5.2 指示代词“这么”、“那么”及其变体
        5.5.3 并存用法
    5.6 量词
        5.6.1 量词正名历程
        5.6.2 量词的型符和类符
        5.6.3 过渡性量词
    5.7 特殊的造词方法
        5.7.1 叠字、叠词、对立语
        5.7.2 并合、化合
        5.7.3 仿词
        5.7.4 拟声和绘景
    5.8 小结
第六章 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语法研究
    6.1 欧化
        6.1.1 主语和系词
        6.1.2 形合句子
        6.1.3 关系词和连接词
        6.1.4 可能式
        6.1.5 “让”字句
        6.1.6 名词复数标记
    6.2 语法规范问题
        6.2.1 否定副词
        6.2.2 V+介词(在)结构
    6.3 “把”字句
    6.4 “同”字句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发现
    7.2 问题回答
    7.3 研究贡献
    7.4 研究局限
    7.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清末民初白话翻译小说统计
    附录2 新文化运动时期原创小说语料来源信息
    附录3 新文化运动时期翻译小说语料来源信息
    附录4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汉语词性标记集(VERSION 3.0)

(2)当代乌克兰国家认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四、论文思路与结构
第一章 国家认同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国家认同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国家认同的构成体系及建构方式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乌克兰国家认同问题的历史追溯
    第一节 古罗斯时期
    第二节 外族入侵时期
    第三节 哥萨克时期
    第四节 俄罗斯帝国统治时期
    第五节 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时期
    第六节 苏联时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乌克兰的国家认同危机
    第一节 政治制度认同危机
    第二节 历史文化认同危机
    第三节 民族和宗教认同危机
    第四节 地域认同危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乌克兰强化国家认同的实践
    第一节 发挥制度作用,平衡国家认同要素
    第二节 发挥教育作用,培养国家认同观念
    第三节 发挥大众传媒作用,优化国家认同环境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3)谢默斯·希尼与爱尔兰民间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自然诗
二地名诗
三幻景诗

(5)《正道启蒙》跨文体翻译与基督教本色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一部儿童故事集的近代中国“行旅”
二、从儿童故事集到小说的文体跨越
三、《正道启蒙》的基督教本色化
四、结语

(9)《溜溜的黑骏马》可译性限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原由
    二、研究现状
        (一)民间故事的翻译研究状况
        (二)蒙古文民间故事汉译研究
    三、创新之处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田野调查法
        (三)比较研究法
        (四)描述性研究法
    六、研究文本
第一章 《溜溜的黑骏马》汉译概况
    第一节 《溜溜的黑骏马》原文及其搜集整理者
    第二节 《溜溜的黑骏马》汉译本及其译者
    小结
    注释
第二章 《溜溜的黑骏马》的汉译
    第一节 尊称的翻译
    第二节 绰号的翻译
    第三节 地名的翻译
    第四节 感叹词翻译
    第五节 阿拉善方言词的翻译
    小结
    注释
第三章 《溜溜的黑骏马》可译性限度
    第一节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第二节 《溜溜的黑骏马》之可译性限度
    第三节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小结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试译)
致谢

(10)特定符号在藏文化语境中的表达研究 ——以“龙”(“鲁”与“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龙的研究
        二、关于藏族龙神崇拜或信仰的研究
        三、关于藏文化中神灵的研究
        四、关于特征文化符号的文化研究
        五、关于藏族“龙”的主要观点和争议
    第三节 主要方法与素材
    第四节 创新点
第一章 基本概念界定
    第一节 藏文化语境的范畴
        一、藏区、藏地和青藏高原
        二、藏民族及其文化来源
        三、藏文化语境
    第二节 “鲁”、“珠”与“那伽”辨析
        一、“鲁”的释义及概念
        二、“珠”的释义及概念
        三、“那伽”的定义、概念及形象
        四、“鲁”、“珠”、“那伽”与龙的符号化阐释路径
    第三节 龙的符号丛
        一、真实存在的动物形象
        二、虚构的超现实形象
        三、变幻之龙:真实与虚构结合的锚点
    第四节 龙符号的文本
        一、狭义文本
        二、广义文本
第二章 藏文化文本中的龙形象
    第一节 龙的口传形象
        一、民间歌谣、故事与古代神话中的龙
        二、口传史诗《格萨尔》中的龙
        三、当代民间口头传说中的龙
    第二节 龙的典籍形象
        一、龙的宗教典籍形象
        二、龙的世俗典籍形象
        三、非虚构典籍中的龙
    第三节 龙的视觉形象
        一、平面视觉的龙
        二、立体视觉的龙
        三、动态视觉的龙
    第四节 龙的行为文本形象
        一、与龙有关的日常行为
        二、与龙有关的非日常行为
        三、龙的其它行为文本
第三章 龙符号在藏文化语境中的表达
    第一节 早期、中期和晚期的龙
        一、早期的龙
        二、中期的龙
        三、晚期的龙
    第二节 世俗文本的龙叙事表达
        一、群体创作文本
        二、个体创作文本
        三、非原创文本
    第三节 宗教文本的龙叙事表达
        一、宗教-宗教文本
        二、宗教-世俗文本
        三、世俗-宗教文本
    第四节 民俗仪轨中对龙的表达
        一、龙在日常生活中的表达
        二、龙在非日常活动中的表达
        三、日常与非日常的链接
第四章 “龙”符号所指的变迁
    第一节 文化形象的变迁和跃迁
        一、术语借用:跃迁
        二、文化形象的跃迁
        三、龙的两次形象跃迁
    第二节 “鲁”:从泛灵到厉神
    第三节 “珠”:从雷声到瑞兽
    第四节 “鲁”家族的构建
    第五节 龙王龙女:龙的人格化
        一、佛教文本中的“龙女”
        二、藏文化中的拟人龙神
        三、藏文化语境中的龙王和龙女
第五章 多文化的龙叙事表达
    第一节 汉族的龙叙事
        一、以应龙为代表的先秦龙
        二、以黄龙为代表的经典龙
        三、皇权之龙和人格化的龙
    第二节 西南各少数民族的龙叙事
    第三节 台湾地区的龙叙事
    第四节 西方的龙叙事
        一、泛基督教叙事中的龙
        二、邪恶之龙
        三、“屠龙”的叙事
第六章 藏文化语境下龙符号叙事的解读与阐释
    第一节 崇拜与畏惧:万物有灵的龙
    第二节 交流与供奉:自成一统的龙
    第三节 调伏与教化:护持教法的龙
    第四节 文化建构中的语言策略
结论
    一、龙符号的判定
    二、龙符号的形象、表达及文化跃迁
    三、意义、启示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一览
致谢

四、文化形态“十字架”跨越的民间文学翻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1902-1917)白话翻译小说语言特征研究[D]. 田耀收.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 [2]当代乌克兰国家认同问题研究[D]. 张艳波.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 [3]谢默斯·希尼与爱尔兰民间文学[J]. 戴从容. 跨文化研究, 2021(02)
  • [4]试析近代早期(1534-1662)英国宗教政策的演变 ——以《公祷书》为中心的考察[D]. 冯雅馨. 浙江大学, 2021
  • [5]《正道启蒙》跨文体翻译与基督教本色化[J]. 李震. 中国翻译, 2021(04)
  • [6]许地山与文学研究会[D]. 朱睿. 西北大学, 2021
  • [7]东方与西方的多重镜像:现当代小说中的传教士形象[D]. 徐书艳.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8]维·伊万诺夫诗歌创作的神话原型研究[D]. 王雪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9]《溜溜的黑骏马》可译性限度研究[D]. 赞嘎.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10]特定符号在藏文化语境中的表达研究 ——以“龙”(“鲁”与“珠”)为例[D]. 王巳龙.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文化形式“跨”的民间文学翻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