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血压与血管损害及其药物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李秀灵[1](2021)在《基于MCP-1/CCR2信号通路探讨电针对高血压病合并肥胖大鼠心脏炎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次实验拟通过针刺“足三里”、“三阴交”穴,运用健脾和胃、利水降脂的治疗原则,以心脏为研究对象,MCP-1/CCR2信号通路为切入点,观察针刺对MCP-1/CCR2信号通路及相关炎症因子IL-6、TNF-α和心脏炎症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选用10只6周龄雄性Wistar-Kyoto大鼠(WKY大鼠)设为正常组,40只雄性6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肥胖模型组、针刺组、针刺对照组。一周后正常组、模型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肥胖模型组、针刺组、针刺对照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造模成功后进行电针治疗。正常组、模型组和肥胖模型组大鼠每日绑在铁丝网上固定,不做针刺处理。针刺组采用与前三组同样的固定办法,并进行针刺治疗。针刺对照组采用与其他四组同样的固定方法,在大鼠尾部上1/3处选择一固定针刺点,其它与针刺组相同。所有治疗结束后,取各组大鼠血清、心脏组织。利用ELISA方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6的含量;HE染色观察大鼠心脏组织的病理变化;采用荧光定量Q-PCR方法检测CCR2、TNF-α、IL-6的m RNA表达;采用Werstern blot方法检测MCP-1、CCR2的蛋白含量。结果:1.血压监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肥胖模型组、针刺组与针刺对照组的大鼠血压明显升高(P<0.05);与肥胖模型组对比,针刺组大鼠的血压明显降低(P<0.05)。2.体重监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肥胖模型组、针刺组与针刺对照组的大鼠体重明显升高(P<0.05);与肥胖模型组对比,针刺组大鼠的体重明显降低(P<0.05)。3.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组大鼠的心脏组织结构未见异常;模型组、肥胖模型组大鼠心肌出现坏死情况,炎细胞浸润增多;针刺组大鼠治疗后,心肌坏死程度减轻,炎细胞浸润明显减轻。与针刺组相比,针刺对照组大鼠的心肌坏死情况明显,炎细胞浸润增多。4.Q-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肥胖模型组大鼠的心脏组织CCR2 m RNA的表达明显上升(P<0.05),TNF-α、IL-6 m 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肥胖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的心脏组织CCR2 m 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TNF-α、IL-6 m RNA表达显着增加(P<0.05)。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肥胖模型组大鼠的心脏组织MCP-1、CCR2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肥胖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的心脏组织MCP-1、CCR2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6.ELISA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肥胖模型组大鼠血清IL-6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肥胖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血清IL-6含量显着下降(P<0.05)。结论:1.减轻高血压病合并肥胖造成的心脏炎症反应,改善高血压病合并肥胖大鼠的心脏病变,是可以通过电针治疗“足三里”、“三阴交”穴,来达到抑制MCP-1/CCR2信号通路及相关炎症因子IL-6、TNF-α活性的目的。
庾雪鹰[2](2021)在《复方仙草颗粒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复方仙草颗粒对Ⅲ期糖尿病肾病(DKD)患者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胱抑素C(Cys C)、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ACR)、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TP)、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糖化血红蛋白(Hb Alc)等相关指标的影响,评价复方仙草颗粒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保护作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国际壮医医院和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肾内科门诊及住院部选取符合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且符合中医脾肾两虚、湿热瘀血证患者60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降糖、控制血压、调脂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复方仙草颗粒,两组共同疗程为12周。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β2-MG、Cys C、RBP、NAG、ACR、24h-UTP、Scr、BUN、Hb Alc,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体征和症状进行观察,对两组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治疗组89.29%优于对照组53.5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神疲乏力、尿多浊沫症状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检测指标的比较:检测指标β2-MG、Cys C、RBP、NAG、ACR、24h-UTP、Scr、BUN、Hb Alc两组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结论:1.复方仙草颗粒对脾肾两虚,湿热瘀血证的DKD有明显的疗效。2.复方仙草颗粒能降低DKD患者β2-MG、Cys C、RBP、NAG、ACR、24h-UTP、Scr、BUN和Hb Alc的水平,减轻DKD患者肾小管间质损害,具有保护肾脏的作用。
陈方旭[3](2021)在《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相关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2型糖尿病(T2DM)合并慢性肾脏病(CKD)与无CKD患者临床代谢指标的差异,并分析T2DM合并CKD患者的中医证型,探索T2DM合并CKD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为进一步防治提供客观依据。材料与方法:本文通过分析2019年12月-2020年11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中符合纳入标准的T2DM患者414例,其中T2DM无CKD组(简称T2DM组)212例,T2DM合并CKD组(简称T2DM+CKD组)202例。收集患者的临床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吸烟史、饮酒史、体重指数(BMI)、腰围(WC)、血压、糖代谢指标、脂代谢指标、肾功能相关指标;是否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动脉粥样硬化(AS)、冠心病、脂肪肝等合并症;中医症状及舌苔脉象。中医辨证分型参照200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制定的方案,将T2DM+CKD组分为阴虚燥热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阴阳两虚证4个中医证型。制定观察Excel数据库,应用统计软件SPSS 26.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两组间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者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T2DM合并CKD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T2DM合并CKD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中医证型与各因素的相关性。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一般情况比较:T2DM+CKD组年龄、病程、腰围、收缩压均大于T2DM组,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吸烟史、饮酒史、体重指数、舒张压无明显差异(P>0.05)。2.两组化验指标比较:T2DM+CKD组FPG、TG、UA、SCr高于T2DM组,e GFR低于T2DM组(P<0.05);两组患者Hb A1c、FCP、TC、HDL-C、LDL-C无明显差异(P>0.05)。3.两组合并症情况比较:与T2DM组相比,T2DM+CKD组合并DR、DPN、冠心病的比例升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合并AS、脂肪肝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4.T2DM+CKD组危险因素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程、SBP、UA、合并DR、合并冠心病为T2DM合并CKD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5.T2DM+CKD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气阴两虚证93例(46.04%)>阴虚燥热证42例(20.79%)>脾肾气虚证39例(19.31%)>阴阳两虚证28例(13.86%)。6.T2DM+CKD组中医证型与各因素相关性:阴阳两虚证年龄、病程、SCr高于阴虚燥热证、气阴两虚证和脾肾气虚证(P<0.05);阴阳两虚证、气阴两虚证SBP高于阴虚燥热证(P<0.05);阴阳两虚证e GFR低于阴虚燥热证、气阴两虚证和脾肾气虚证,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T2DM合并CKD患者年龄偏大、糖尿病病程较长、合并高血压、DR、DPN、冠心病比例高。2.T2DM合并CKD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气阴两虚证>阴虚燥热证>脾肾气虚证>阴阳两虚证。气阴两虚证是T2DM合并CKD最常见的中医证型,阴阳两虚证可能受年龄、糖尿病病程影响更大。3.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合并DR、合并冠心病可能是T2DM合并CKD发生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
范泸韵[4](2021)在《儿童大动脉炎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及基于宏基因组学与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分析的大动脉炎患者肠道菌群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儿童大动脉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背景及目的: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起病的大动脉炎(儿童大动脉炎)是儿童或青少年人群中唯一的大血管炎。其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尚不明确,目前仅在全球17个队列、共计445例儿童大动脉炎患者中报道,存在较高不良预后风险。本研究旨在构建中国人群儿童大动脉炎队列,描述其临床病程,随访疾病结局,评估结局相关预后因素;研究进一步聚焦于合并高血压住院及随访期间行介入治疗的特定亚群,分析其临床及预后特征,以期助力于儿童大动脉炎的早期诊断及有效临床管理。方法:研究连续入选了自2002年0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首次住院的儿童大动脉炎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特征等资料。随访大动脉炎相关结局,包括再次住院及大动脉炎相关不良事件,后者定义为血管并发症、疾病再活动、或全因死亡;高血压相关结局,即血压控制达标;介入治疗相关结局,包括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与再次介入治疗。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变量与血压控制或介入治疗的关联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进行大动脉炎相关结局与介入治疗结局的预后因素评估。结果:首先,研究共纳入101例患者(女性,76.2%),中位发病年龄为14岁(四分位数间距,interquartilerange(IQR),12-16)。常见临床表现包括高血压(70.3%)、血压不对称(55.4%)、血管杂音(51.5%)等,以肾动脉(62.4%)、腹主动脉(42.6%)、锁骨下动脉(43.6%)、颈动脉(42.6%)受累多见。主要治疗特征包括激素(78.2%)、抗血小板(72.3%)、再血管化治疗(57.4%)。随访2.4(IQR,0.7-6.1)年期间,三例患者死亡,不良事件和再次住院分别见于44.6%和37.6%的患者。三年无不良事件生存率和无再次入院生存率分别为55%(95%CI,44.3%-67.3%)和60.2%(95%CCI,49.9%-72.5%)。体重指数(风险比(hazardratio,HR)=0.49,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30-0.81,p=0.005)、脑卒中(HR=7.37,95%CI2.35-23.1,p=0.001)、再血管化治疗(HR=0.51,95%CI 0.27-0.94,p=0.032)是不良事件的预后因素。年龄(HR=0.81)、肾动脉受累(HR=0.49)、C反应蛋白升高(HR=2.49)是再次住院的预后因素(p<0.05)。第二,共计71例(男性,28.2%)患者住院时合并高血压。相较于不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该人群处于活动期、合并系统性症状、或出现间歇性运动障碍、晕厥等肢体或脏器缺血性症状的比例较低(p<0.05),而更多接受了再血管化治疗(66.2%vs.36.7%,p=0.006)。影像学分型以局限性腹主动脉和/或肾动脉受累的IⅣ型为主(50.7%vs.6.7%,p=0.001)。肾动脉受累(78.9%)是儿童大动脉炎合并高血压的主要因素。中位随访三年期间,血压控制达标和不良事件分别见于53%和39%。三年无不良事件生存率为63.0%(95%CI48.1%-74.7%),优于不合并高血压的人群(p=0.014)。介入治疗(比值比(odds ratio,OR)=3.46)、基线收缩压(OR=0.96)与血压控制独立相关(p<0.05)。最后,中位随访3.1年期间,共计69例患者(121个病变)接受了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6.7%。介入治疗与男性(OR=0.27,p=0.035)以及Ⅳ型受累(OR=17.92,p=0.001)相关。男性与再次介入治疗风险呈正相关趋势(HR=3.22,p=0.05)。提示介入治疗的主要临床特征包括继发于肾动脉(59.4%)或中段主动脉(14.5%)狭窄的高血压、心力衰竭(21.7%)、间歇性运动障碍(21.7%)。自介入治疗至末次随访中位2.88年期间,共计28例患者中36个病变出现术后并发症、17例患者中22个病变行再次介入治疗,以肾动脉或者中段主动脉为主。三年无术后并发症生存率和无再次介入治疗生存率分别为59.5%(95%CI,44.9%-71.5%)和75.4%(95%CI,60.5%-85.3%)。术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HR=0.31),合并外科手术治疗(HR=26.5),以及介入治疗失败(HR=3.65)是术后并发症的预后因素(p<0.05)。入院时继发于高血压的眼底病变(HR=3.41)和肺动脉高压(HR=3.64)是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因素(p<0.05)。结论:儿童大动脉炎死亡率可达3%,均在出院后第一年发生。近45%的患者三年内可能出现不良事件或再次住院。高血压,肾动脉受累,抗炎、抗血小板、再血管化治疗是儿童大动脉炎的核心临床、影像和治疗特征;其中肾动脉受累和再血管化治疗与预后改善相关;而体重指数降低、较年轻的入院年龄、合并脑卒中、C反应蛋白升高可提示不良预后风险。相较于不合并高血压的人群,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大动脉炎临床特征不典型,以局限性Ⅳ型受累为主,无不良事件生存更优。肾动脉狭窄是儿童大动脉炎导致高血压的主要病因。三年血压达标率约50%,介入治疗或有助于血压改善。超过2/3的儿童大动脉炎患者需行介入治疗,术后三年无并发症生存率为59.5%。男性、入院时出现眼底病变、肺动脉高压可提示术后并发症风险。中段主动脉和/或肾动脉狭窄是需要行介入治疗的主要病变,也是出现术后并发症或再次介入治疗的主要病变,需要密切监测。术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或有助于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第二部分:肠道微生态与大动脉炎的关联分析背景及目的:大动脉炎是一类罕见的、病因不明的慢性进展性血管炎,以主动脉及其一级分支受累多见,常兼具心血管疾病与炎症免疫相关疾病的特征。近期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作为环境因子,或可参与调节肿瘤、心血管疾病、系统性炎症性或自身免疫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发展。特定菌种单独或联合代谢物(或脂质)可以作为生物标记物有效诊断并区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临床亚型。本研究旨在鉴定大动脉炎特征性的肠道菌群、代谢物与脂质,分析上述特征与大动脉炎临床表型的关联,并评估其诊断效能。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09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57例大动脉炎受试者和按照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以~1.5:1的比例进行匹配的来自体检人群的健康志愿者40例(阜外队列)。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比对分析其粪便样本的肠道菌群的结构及功能特征。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和脂质组学分析鉴定大动脉炎血浆和粪便样本的代谢物与脂质特征,并且评估代谢物或脂质介导的肠道菌群特征与大动脉炎临床表型的关联。进一步纳入经混杂校正后、与大动脉炎临床表型直接或间接关联的差异菌种,评估其诊断大动脉炎的效能,并在独立队列(山西队列,山西省人民医院,15例大动脉炎受试者,9例健康志愿者)中验证。结果:首先,研究基于Bray-Curtis距离进行β多样性检验可有效区分阜外队列大动脉炎患者与健康对照(Adonis分析,p=0.016)。采用回归函数envfit分析了大动脉炎临床特征与肠道菌群结构的关联,鉴定到白介素-2R和疾病病程与菌群结构存在显着相关(p<0.01)。基于Wilcoxon秩和检验的差异菌属或菌种,进一步采用MaAsLin2进行混杂校正后,鉴定到八个菌属与十六个菌种与大动脉炎显着相关。第二,菌群功能注释鉴定到34个大动脉炎关联通路,主要与能量供应,辅因子、载体、维生素合成,核苷和核苷酸合成,细胞壁合成,磷脂合成,含硫化合物代谢,以及4-氨基丁酸分解相关。第三,联合应用OPLS-DA模型、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临床表型关联分析筛选、随机森林模型鉴定到具有较高诊断效力的七个血浆代谢物集群与十一个血浆脂质集群,八个粪便代谢物集群与十五个粪便脂质集群,功能注释与甘油磷脂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卟啉和叶绿素代谢,磷酸戊糖途径,精氨酸生物合成,鞘脂类代谢等通路相关。第四,采用Spearman偏相关分析,筛选与包括疾病活动度或炎症评估、血管受累情况、预后评估及随访不良结局在内的大动脉炎临床表型直接相关,或通过差异代谢物集群或脂质集群介导而间接相关的差异肠道菌群特征。最后,根据上述筛选后的菌群特征构建随机森林模型,共计十个菌种包括未分类埃希氏菌(unclassified Escherichia),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小韦荣球菌(Veillonella parvula),副血链球菌(Streptococcups arasnanguinis),唾液链球菌(Streptococcus salivarius),克雷伯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产甲酸多尔氏菌(Dorea formicigenerans),青春双岐杆菌(Biifdobacterium adolescentis),毛螺科菌7 1 58FAA(Lachnospiraceae bacterium 7 1 58AA)和毛螺科菌 5163FAA(Lachnopiraceae bacterium 5163FAA),可有效诊断大动脉炎,以阜外队列为发现队列的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2.1%和98%,以山西队列作为独立验证队列的曲线下面积可达94.8%。结论:本研究首次在鉴定到可有效诊断大动脉炎的十个差异菌种。上述菌种与疾病活动度或炎症评估、血管受累情况、预后评估及随访不良结局等大动脉炎临床表型直接相关、或通过代谢物或脂质介导而间接相关。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菌种和/或代谢物(或脂质)作为大动脉炎临床表型的潜在生物标记物的可能,以及上述特征在大动脉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闫冰青[5](2020)在《子痫前期孕妇血尿PLGF、sFlt-1的表达的水平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孕妇血尿中胎盘生长因子(PLGF)及可溶性酪氨酸激酶1(sFlt-1)的表达水平与子痫前期发病之间的关系,为临床预判子痫前期的发生提供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06月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产前检查的孕2834周的60名正常妊娠孕妇和住院分娩的孕2834周的60名子痫前期孕妇的临床资料,将正常妊娠孕妇作为对照组,子痫前期孕妇作为研究组,根据诊断标准将研究组分为子痫前期组(35名)和重度子痫前期组(25名),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组患者的血清及尿液中PLGF及sFlt-1的水平。结果(1)一般资料:三组患者的年龄、孕周、孕次、产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分析。(2)研究组血清PLGF、sFlt-1、sFlt-1/PLGF比值平均值是[26.70(31.80)]pg/ml、[423.50(655.63)]pg/ml、[13.320(145.090)];尿液PLGF、sFlt-1、sFlt-1/PLGF比值平均值分别是[30.00(15.98)]pg/ml、(235.85±33.95)pg/ml、[7.330(9.16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重度子痫前期组血清PLGF、sFlt-1、sFlt-1/PLGF比值平均值分别是(5.85±2.83)pg/ml、(1065.88±150.42)pg/ml、[162.990(103.850)];尿液PLGF、sFlt-1、sFlt-1/PLGF比值平均值分别是(16.83±4.07)pg/ml、(263.74±27.49)pg/ml、(16.582±4.392);与子痫前期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4)研究组血清PLGF水平与尿液相比,P=0.609>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sFlt-1水平与sFlt-1/PLGF比值平均值均高于尿液,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研究发现正常妊娠组、子痫前期组与重度子痫前期组孕妇血清、尿液中PLGF和sFlt-1的表达水平及sFlt-1/PLGF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GF表达水平在子痫前期患者体内低于正常妊娠孕妇,sFlt-1水平及sFlt-1/PLGF比值高于正常妊娠孕妇,有显着差异,进一步表明子痫前期的发生与发展可能与该类因子的表达失衡有关,PLGF、sFlt-1及sFlt-1/PLGF比值可望作为妊娠早中期评估孕妇子痫前期发生的指标。
胡丽娟[6](2020)在《甲状腺功能正常的T2DM患者血清FT3水平与DR发生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甲状腺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于南昌大学一附院内分泌科病房住院治疗的463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入院后2日之内进行病史采集、多种临床指标检测并数据记录: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治疗情况、既往史、实验室检验指标及眼底照相等数据。选取年龄≥18岁同时排除了甲状腺功能异常、临床资料不完整等因素最终有414例纳入本研究。将入组的甲状腺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眼底检查和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分为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Non-diabetic retinopathy,NDR)组、背景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Background DR,BDR)组和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R,PDR)组。根据FT3、FT4、TSH四分位水平分别分为四组;比较FT3、FT4、TSH各分组现患率是否存在差异及不同TSH,FT3,FT4,HbA1c和TPO-Ab组与DR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分析FT3与其他临床特征的相互关系,分析甲状腺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因素。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 22.0版软件进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共收集463例患者资料,排除资料不全及甲状腺功能异常者,共41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273例,女性141例,平均年龄为57.67±10.90岁,平均病程为9.39±6.43年,HbA1c在4.416.9%之间。NDR组142例、DR组272例,其中BDR组215例和PDR组57例。(2)DR与NDR患者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比较: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收缩压、舒张压、HbA1c、2hPBG、FBG、TG、TC、LDL-C、HDL-C、TPO-Ab、Tg-Ab、TSH、FT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R组血清FT3水平低于N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尿病病程明显长于、胰岛素使用率明显高于NDR组,统计学意义显着(P<0.01)。(3)不同血清FT3水平与DR的关系:T2DM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风险在四组不同FT3分位之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随着血清FT3水平的升高而下降。高分位FT3水平的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是低分位患者的0.448倍(Ptrend=0.018)。(4)低分位FT3水平的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是高分位患者的2.231倍。按性别分析,当2pg/ml<FT3<2.52pg/ml时男性发生DR风险高(OR=3.088,95%CI:1.2807.448,P<0.05),女性患者则不存在高的视网膜病变风险(P>0.05)。在校正了糖尿病病程、收缩压、舒张压、年龄、HbA1c、TG、TC、LDL-C、HDL-C等因素后仍支持此结果。因此,当血清FT3水平越接近正常值下限时,T2DM中的男性患者发生DR的风险越高。(5)不同FT4分位及不同TSH分位之间T2DM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风险无显着性差异(P值分别为0.239、0.690)。(6)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FT3与FT4、体重、舒张压、吸烟史呈正相关,与DR、性别、HDL-C、TPO-Ab呈负相关。FT4与HbA1c、FPG、体重、舒张压、有无使用二甲双胍呈正相关,与TSH、性别呈负相关。TSH与性别呈正相关,与FT4、吸烟史呈负相关。DR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DR与糖尿病病程、有无使用胰岛素呈正相关,与FT3呈负相关。(7)以有无DR为因变量,以血清FT3水平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未校正其他因素时,血清FT3水平与DR的发生相关(P<0.05)。而在校正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收缩压、舒张压、血糖、血脂、HbA1c、吸烟史、有无使用胰岛素、他汀药、二甲双胍、高血压患病率、脑梗塞患病率、高脂血症患病率因素后,血清FT3水平与DR无相关性(P>0.05)。结论:(1)甲状腺功能正常的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FT3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无相关性。(2)病程越长、体重越轻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风险越高。病程、体重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3)T2DM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患者的性别、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等因素关系密切,同时糖尿病病情的控制情况也会影响甲状腺激素水平,因此要重视甲状腺功能的定期筛查。
李文静[7](2020)在《尿白蛋白/尿肌酐比与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相关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尿白蛋白/尿肌酐比(UACR)与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LEAD)的关系,探讨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相关因素,有助于及早进行临床预防与干预糖尿病慢性血管并发症。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1月于安徽省立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577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纳入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史、入院时的血压及实验室各项检查结果),根据的ABI结果(即ABI≤0.90,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分为下肢动脉病变组(LEAD组、ABI≤0.90),无下肢动脉病变组(N-LEAD组、ABI>0.9),根据UACR分为3组,分别为:I组正常蛋白尿组(UACR<30mg/g Cr)、II组微量蛋白尿组(30mg/g Cr≤UACR<300mg/g Cr)和III组大量蛋白尿组(UACR≥300mg/g Cr)。结果1.本文中2型糖尿病患者577例,LEAD组有105例,N-LEAD组有472例,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异常率约18.2%。其中正常蛋白尿I组LEAD的发生率为11.57%(39/337),微量蛋白尿II组LEAD的发生率为27.11%(45/166),大量蛋白尿III组LEAD的发生率为28.38%(21/74),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N-LEAD组比较,LEAD组患者年龄、病程、吸烟率、收缩压(SB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UA)、血肌酐(s Cr)及尿白蛋白/尿肌酐比(UACR)均高于N-LEAD组,肾小球滤过率(e GFR)则低于N-LEA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舒张压(DBP)、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UACR与SBP、Hb A1c、s Cr、血UA、年龄及病程呈正相关,与e GFR和ABI呈负相关。二元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2DM下肢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为增龄、病程长、有吸烟史、SBP升高、LDL-C升高、血UA升高及UACR升高(P<0.05,OR值分别为3.693、2.460、1.825、1.785、3.756、1.988、2.380)。结论1.随着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升高,ABI降低,提示尿白蛋白排泄的增加,预示着下肢动脉病变发生的风险也随之增大。2.增龄、吸烟史、病程的延长、高血压(尤其收缩压升高)、高尿酸、高血脂及尿白蛋白排泄增加均为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会芹[8](2019)在《参麻益智方联合银杏叶片治疗血管性痴呆(虚瘀肝阳证)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缺血性脑组织缺氧和出血性脑损害所导致的以认知功能缺损为主的,并伴有神经功能缺损的获得性临床综合症。因其高发病率及神经功能缺损致其高致残率,逐渐引起医学者的关注。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复杂,且目前尚无满意的治疗药物,中医学者试图从中医药多靶点、多途径、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更有效的防治方法。研究目的:1.客观评价参麻益智方联合银杏叶片对轻中度血管性痴呆(气虚血瘀,肝阳上亢证)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方面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2.探讨参麻益智方联合银杏叶片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可能性机制。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单模拟的临床试验方法,选取北京市延庆区井庄镇和沈家营镇符合纳排标准的轻中度VD患者196例,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98例。试验组给予参麻益智方(1袋/次,一日2次,冲服)联合银杏叶片(1片/次,一日3次),对照组予银杏叶片和参麻益智方颗粒模拟剂,共服3个月。试验前后检测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um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神经精神量表(Neuropsychiatric Inventory,NPI)、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中医证候量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同时检测入组患者的血、尿常规、肝肾功及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研究结果1.治疗前均衡性比较:治疗前,两组的脑CT、既往病史、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人口学特征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干预前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MMSE、NPI、ADL、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HIS、NIH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中医证候量表总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后量表测评对比:2.1神经功能方面:组内比较,治疗后NIHSS、NPI积分较治疗前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两组NIHSS积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NPI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NIHSS的疗效评估方面,两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9.41%、64.37%,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NPI积分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2在认知功能方面:组内比较,两组MMSE总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1)。在MMSE的单项积分比较中,试验组的时间定向力、即刻记忆、延迟记忆、语言理解力、视空间知觉、复述及书写积分、计算与注意力、阅读积分较治疗前均升高(P<0.01或P<0.05);而对照组的即刻记忆、延迟记忆、语言理解力、视空间知觉、复述积分较治疗前升高(P<0.01)。组间比较,疗后两组MMSE总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项比较中,两组语言理解力、复述、阅读积分、延迟记忆、书写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治疗后,两组MMSE的有效率分别为49.4%、34.5%,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3日常生活能力评价:组内比较,两组的ADL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两组ADL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疗效评估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24.7%、28.7%,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中医证候评价:(1)中医证候量表总积分比较:组内比较,两组的中医证候量表的主症、证候总分以及试验组的次症总分较治疗前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两组中医证候主症总分及证候总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中医证候量表主症单项评分比较:组内比较,试验组的主症“智能减退”、“腰膝酸软”以及“烦躁不安”的积分较治疗前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的主症“智能减退”、“腰膝酸软”以及“神情呆板、沉默少言”积分较治疗前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智能减退”和“烦躁不安”积分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中医证候量表次症单项评分比较:组内比较,试验组“喜怒不定”“口唇紫绀”、“心悸”、“夜尿”积分较治疗前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对照组的“四肢拘急少麻”、“心悸”、“耳鸣”积分较治疗前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喜怒不定”、“口唇紫绀”积分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4)中医证候各项总分疗效评比:两组的证候总分的有效率分别为67.1%、46.0%,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主症总分有效率分别为74.12%、55.17%,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学指标比较:(1)NSE:组内比较,两组NSE蛋白表达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组间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BDNF:组内比较,两组BDNF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Hcy:组内比较,两组Hcy蛋白表达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干预前后安全性检测,即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无明显变化,改变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1.中药复方参麻益智方联合银杏叶片可有效改善轻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具有营养神经,保护神经元的作用,有利于受损神经的修复。2.中药复方参麻益智方联合银杏叶片可以改善轻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VD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中医证候。3.参麻益智方联合银杏叶片安全性良好。
韩丽丽[9](2019)在《颈动脉狭窄腔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认知及再畅通性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颈动脉狭窄腔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认知及再畅通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70%的患者135例,将患者随机分为颈动脉支架植入治疗组(简称支架组)和药物组治疗组(简称药物组),其中药物组患者60例,支架组患者75例,对不同治疗方法患者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临床疗效、再通畅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MMSE评分(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MoCA评分(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FTT评分(Finger Tapping Test,FTT)、TMT-A所需时间(Trail Making Test A,TMT-A)、TMT-B所需时间(Trail Making Test B,TMT-B)、WAMS评分(Wechsler adult memory scale,WAMS)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治疗后支架组患者的MMSE评分、MoCA评分、FTT评分、WAMS评分均显着高于药物治疗患者,TMT-A和TMT-B所需时间明显少于治疗前(P<0.05);并且,支架组患者在治疗后的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时间点上MMSE评分、MoCA评分、FTT评分、WAMS评分均显着高于药物治疗患者,TMT-A和TMT-B所需时间明显少于药物治疗组(P<0.05)。2.支架治疗组支架植入后MMSE评分、MoCA评分、FTT评分、WAMS评分、TMT-A和TMT-B所需时间在1个月后差异达到显着水平,而药物组在服药后3个月才达到显着水平。3.支架组75例患者在治疗后6个月内,颈动脉TIA(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新发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0%和4.00%,而药物组60例患者在6个月内颈动脉TIA新发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6.7%和36.67%,统计分析显示药物组颈动脉TIA、脑卒中、新发脑梗死发生率现在高于支架组(P<0.05)。4.手术治疗75例患者中,极好51例,好15例,较好6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0%(72/75);药物治疗60例患者中,极好30例,好9例,较好3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0.0%(42/60)。手术治疗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药物治疗患者(P<0.05)。5.支架组颈动脉支架植入后颈动脉狭窄程度由(82.43±8.28)%,降低为(5.76±4.78)%,差异显着(P<0.05),而药物组颈动脉狭窄程度由(83.28±10.52)%降低为(80.47±9.58)%,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和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呈显着的正相关性,颈动脉支架植入技术能够显着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颈动脉再畅通性,因此临床应该及早干预颈动脉狭窄患者,从而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熊丹[10](2018)在《天麻芎苓止眩片对高血压肾病治疗作用机制及肾脏保护效应相关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观察和客观评价天麻芎苓止眩片治疗高血压肾病肝火亢盛、痰热内蕴型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2、观察天麻芎苓止眩片对高血压肾病大鼠肾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治疗作用机制;3、观察天麻芎苓止眩片对高血压肾病肾脏损害的保护效应,为该复方用于高血压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方法:1、观察天麻芎苓止眩片治疗高血压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高血压肾病相关指标的变化;2、天麻芎苓止眩片对干预后SHR大鼠进行血压与体重监测24小时尿收集,检测尿蛋白;采集干预后SHR大鼠的腹主动脉血液检测氧化应激相关指标、AngⅡ、血清BUN、SCr与β2-微球蛋白等指标;取干预后大鼠肾脏组织,通过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等研究方法,对干预后大鼠肾脏肾脏组织TGF-β1、NF-κB、Smad4、Smad7、MMP-9、TIMP-1 蛋白表达及 p-Smad2/3、Smad2/3 磷酸化水平、TGF-β1、NF-κB等指标进行检测,并进行肾脏组织的形态学观察。结果:第一部分:天麻芎苓止眩片治疗肝火亢盛、痰热内蕴型高血压肾病的临床研究1、天麻芎苓止眩片组、洛汀新片组、联合治疗组(天麻芎苓止眩片联合洛汀新片组)的高血压肾病患者经治疗后均可显着地降低血压,肾功能显着改善,但联合治疗组高血压肾病患者经治疗后上述指标的改善更为显着。2、天麻芎苓止眩片组、洛汀新片组、联合治疗组(天麻芎苓止眩片联合洛汀新片组)的高血压肾病患者在治疗前的血肌酐、尿素氮水平、β2-微球蛋白、血清胱抑素C、血浆内皮素-1、血管紧张素-Ⅱ、血浆NADPH氧化酶活性及ROS水平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但经治疗后三组患者均有显着改善,其中联合治疗组高血压肾病患者经治疗后上述指标的改善更为显着。3、天麻芎苓止眩片对高血压肾病的治疗与保护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体内氧化应激水平进而保护肾血管内皮细胞相关。第二部分:天麻芎苓止眩片对高血压肾病动物模型治疗机制及肾脏保护效应实验研究1、天麻芎苓止眩片可降低SHR血压,并具有一定的利尿作用相关,并可明显减少蛋白尿水平以及改善肾功能。2、天麻芎苓止眩片可显着降低SHR大鼠体内氧化应激因子水平、血清及肾脏AngⅡ水平、炎症因子水平、肾脏组织TGF-β1阳性表达水平、Samds系因子表达水平等;形态学方面,天麻芎苓止眩片可明显改善动物模型的肾脏组织纤维化、间质炎细胞浸润、基底膜糖蛋白沉积、足突细胞吞噬及融合。3、天麻芎苓止眩片对高血压肾病SHR大鼠的治疗与保护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SHR肾脏内氧化应激及炎性浸润,继而改善高血压肾病引起的肾脏组织纤维化;天麻芎苓止眩片亦可能是通过改善SHR肾脏内氧化应激从而降低SHR血浆及肾组织AngⅡ水平,继而影响TGF-β1及其下游相关信号通路来发挥抗肾纤维化作用,达到改善SHR大鼠肾组织病理改变的作用。结论:天麻芎苓止眩片有效地改善肝火亢盛、痰热内蕴型高血压肾病患者的中医证候表现及临床症状,并能较好地改善肾脏纤维化程度,氧化应激作为肾脏炎性浸润、肾脏纤维化的始动因素参与高血压肾病肾脏损害,天麻芎苓止眩片的抗炎性浸润、抗肾脏纤维化效应可能是得益于其强大的抗氧化能力。
二、高血压与血管损害及其药物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血压与血管损害及其药物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MCP-1/CCR2信号通路探讨电针对高血压病合并肥胖大鼠心脏炎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治疗对高血压病合并肥胖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2)复方仙草颗粒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 选取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要点 |
2.3 研究对象选取标准 |
2.4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
2.5 研究对象的脱落 |
2.6 研究对象的伦理学审查 |
2.7 研究步骤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1 治疗前一般情况 |
2 结果 |
2.1 复方仙草颗粒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
2.2 复方仙草颗粒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
2.3 复方仙草颗粒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相关理化指标的影响 |
第三章 讨论 |
一、西医对DKD的认识 |
1 DKD患者肾脏结构和功能的表现 |
2 DK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2.1 糖代谢紊乱 |
2.2 血流动力学改变 |
2.3 氧化应激反应 |
2.4 细胞因子 |
2.5 炎症反应 |
2.6 高血压 |
2.7 遗传因素 |
3 DKD肾小管间质损害的相关标志物 |
3.1 β2-微球蛋白(β2-MG) |
3.2 N-乙酰-β-D-氨基葡萄苷酶(NAG) |
3.3 胱抑素C(Cys C) |
3.4 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
3.5 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ACR) |
4 现代医学对DKD治疗的研究 |
4.1 控制血糖 |
4.2 降低血压 |
4.3 降低血脂 |
4.4 抗氧化应激 |
4.5 抑制糖基化终末产物 |
4.6 抑制多元醇代谢通路 |
4.7 抑制蛋白激酶C |
二、祖国医学对DKD的认识与研究 |
1 历代医家的认识 |
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 阴虚燥热 |
2.2 脾肾亏虚 |
2.3 气阴两虚 |
2.4 肝肾两虚 |
2.5 瘀血组络 |
2.6 湿热内蕴 |
3 中医治疗DKD的探讨 |
3.1 辨证论治 |
3.2 经方 |
3.3 中成药 |
3.4 单味中药 |
三、复方仙草颗粒对DKD的作用 |
1 复方仙草颗粒的组成及方解特点 |
2 复方仙草颗粒的药物分析研究 |
四、研究结果分析 |
1 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积分 |
2 改善患者肾小管间质功能 |
五、安全性评估 |
第四章 问题及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糖尿病肾病对肾小管间质损害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相关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肾脏病研究近况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儿童大动脉炎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及基于宏基因组学与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分析的大动脉炎患者肠道菌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关键词) |
英文摘要(关键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儿童大动脉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
背景 |
研究方法 |
受试者入选 |
影像学检查 |
基线资料收集 |
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 |
随访与结局指标 |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一) 101例儿童大动脉炎的临床及预后特征分析 |
(二) 儿童大动脉炎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
(三) 儿童大动脉炎患者的介入治疗特征与预后分析 |
讨论 |
(一) 101例儿童大动脉炎的临床及预后特征分析 |
(二) 儿童大动脉炎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
(三) 儿童大动脉炎患者的介入治疗特征与预后分析 |
研究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肠道微生态与大动脉炎的关联分析 |
背景 |
研究方法 |
研究人群和研究设计 |
研究队列临床资料收集 |
DNA提取与宏基因组测序 |
代谢组学及脂质组学分析 |
数据分析 |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大动脉炎患者与健康对照的临床特征 |
大动脉炎肠道菌群的结构特征 |
大动脉炎肠道菌群的结构特征与临床表型的关联 |
大动脉炎肠道菌群的功能特征 |
大动脉炎代谢物和脂质特征 |
大动脉炎肠道微生物结构特征与代谢物和脂质特征的关联 |
大动脉炎肠道菌群特征用以疾病诊断及验证 |
讨论 |
研究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大动脉炎研究进展 |
引言 |
流行病学特征 |
病因与发病机制 |
诊断与疾病活动度评估 |
治疗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子痫前期孕妇血尿PLGF、sFlt-1的表达的水平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4 分组标准 |
2 方法 |
2.1 血压的测量方法 |
2.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处理 |
第2章 结果 |
1 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
2 对照组与研究组血清PLGF、sFlt-1及sFlt-1/PLGF比值比较 |
3 对照组与研究组尿液PLGF、sFlt-1及sFlt-1/PLGF比值比较 |
4 子痫前期组与重度子痫前期组血清PLGF、sFlt-1及sFlt-1/PLGF比值比较 |
5 子痫前期组与重度子痫前期组尿液PLGF、sFlt-1及sFlt-1/PLGF比值比较 |
6 研究组血清与尿液之间PLGF、sFlt-1及sFlt-1/PLGF比值比较 |
第3章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甲状腺功能正常的T2DM患者血清FT3水平与DR发生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相关疾病定义 |
2.2 研究方法 |
2.2.1 记录患者一般情况 |
2.2.2 生化指标的收集 |
2.2.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检查 |
2.3 统计方法 |
2.4 统计分析与质量控制 |
2.5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3章 结果 |
3.1 血清FT3、FT4、TSH的正态性检验 |
3.2 DR组和NDR组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 |
3.2.1 DR组和NDR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的比较 |
3.2.2 DR组和NDR组患者的甲状腺功能的比较 |
3.3 不同血清FT3、FT4、TSH水平与DR患病率的关系 |
3.4 不同血清FT3、FT4、TSH水平与DR的风险比较 |
3.5 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与DR的相关性分析 |
3.6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影响因素的筛选 |
4.2 甲状腺激素与DR的关系 |
4.2.1 血清FT3与DR相关联的可能机制 |
4.2.2 血清FT4与DR不相关的原因分析 |
4.3 糖尿病病程与DR的关系 |
4.4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方式与DR的关系 |
4.5 体重与DR的关系 |
4.6 不足之处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7)尿白蛋白/尿肌酐比与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相关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参麻益智方联合银杏叶片治疗血管性痴呆(虚瘀肝阳证)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重要的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从中医五脏探讨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机 |
1. 血管性痴呆病位在脑,虚于五脏 |
2. 血管性痴呆实于瘀血、痰饮、浊毒,不离脏腑功能失调 |
3. 脑为元神之府与五脏神密切相关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血管性痴呆神经功能缺损预测因子的研究进展 |
1. 血清学相关指标对血管性痴呆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
2.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对血管性痴呆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
3. 从影像学上分析脑梗死与血管性痴呆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研究内容与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试验方法 |
4. 依从性的调控 |
5. 统计方法 |
6. 临床试验流程 |
7. 临床研究结果 |
8.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中医对血管性痴呆证型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参麻益智方组方特点 |
3. 参麻益智方药物有效成分及其药理研究 |
4. 参麻益智方联合银杏叶片在改善VD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方面的影响 |
5. 参麻益智方联合银杏叶片对VD患者认知方面的影响 |
6. 参麻益智方联合银杏叶片在改善VD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的影响 |
7. 参麻益智方联合银杏叶片在改善VD患者中医证候方面的作用 |
8. 参麻益智方联合银杏叶片对VD患者血清Hcy水平的影响 |
9. 参麻益智方联合银杏叶片对VD患者血清NSE、BDNF水平的影响 |
10.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颈动脉狭窄腔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认知及再畅通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和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xD;$#xA;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天麻芎苓止眩片对高血压肾病治疗作用机制及肾脏保护效应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天麻芎苓止眩片治疗肝火亢盛、痰热内蕴型高血压肾病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给药方法 |
1.3 实验药物 |
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1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比较 |
2.2 血压 |
2.3 尿样本测定 |
2.4 血肌酐、尿素氮、血清胱抑素C、血β2微球蛋白测定 |
2.5 24h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
2.6 血浆内皮素-1(ET-1)、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测定 |
2.7 NADPH氧化酶 |
2.8 活性氧(ROS)含量检测 |
2.9 蛋白质羰基含量检测 |
3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 |
5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天麻芎苓止眩片对高血压肾病动物模型治疗机制及肾脏保护效应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及实验干预药物制备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动物的分组及给药 |
1.5 实验动物灌胃 |
1.6 实验动物标本留取 |
2 指标测定 |
2.1 实验动物血压、体重监测及24h尿收集及相关指标测定 |
2.2 血肌酐、尿素氮与β2-微球蛋白水平测定 |
2.3 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测定 |
2.4 大鼠血清中血管紧张素(AngⅡ)测定 |
2.5 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肾脏组织TGF-β1、NF-κB水平 |
2.6 Western blot法检测肾脏组织TGF-β1、NF-κB、Smad4、Smad7、MMP-9、TIMP-1蛋白表达及p-Smad2/3、Smad2/3磷酸化水平 |
3 肾脏组织形态学观察 |
3.1 石蜡切片制作 |
3.2 HE(Hematoxylin-Eosin)染色 |
3.3 各组大鼠肾脏组织Masson染色 |
4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高血压与血管损害及其药物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MCP-1/CCR2信号通路探讨电针对高血压病合并肥胖大鼠心脏炎症的影响[D]. 李秀灵.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复方仙草颗粒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 庾雪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相关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型研究[D]. 陈方旭.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儿童大动脉炎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及基于宏基因组学与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分析的大动脉炎患者肠道菌群研究[D]. 范泸韵.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5]子痫前期孕妇血尿PLGF、sFlt-1的表达的水平及意义[D]. 闫冰青.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6]甲状腺功能正常的T2DM患者血清FT3水平与DR发生的相关性分析[D]. 胡丽娟. 南昌大学, 2020(08)
- [7]尿白蛋白/尿肌酐比与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相关因素的研究[D]. 李文静.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8]参麻益智方联合银杏叶片治疗血管性痴呆(虚瘀肝阳证)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D]. 张会芹.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9]颈动脉狭窄腔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认知及再畅通性的临床研究[D]. 韩丽丽.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10]天麻芎苓止眩片对高血压肾病治疗作用机制及肾脏保护效应相关研究[D]. 熊丹.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