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倩[1](2020)在《重庆市水资源压力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和人类生存发展的支撑因素,在水资源总量一定的条件下,水资源供给一方面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另一方面,人口数量的日益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加深了地区水资源问题,使得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以及供给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区的发展水平。重庆市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和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加上重庆市岩溶地貌发育广泛,大大降低了地区水资源的利用率,使得水资源的利用缺口大。水资源压力作为表征地区水资源短缺情况的重要指标,常用于分析地区水资源状况和可持续利用情况,因此本文在水资源压力理论基础上,从人口、经济和生态三个系统构建水资源综合压力模型,对2003-2016年重庆市水资源压力情况进行了时间和空间上的综合分析,并在水资源压力基础上,从水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分别选取了降水量、城市用水普及率和污水处理率等12个指标,运用典型相关分析得到重庆市水资源压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因地制宜提出缓解地区水资源压力的建议,得出了以下结论:(1)2003-2016年,重庆市水资源人口压力和生态压力受水资源总量年际变化差异的影响,呈现“M”型发展趋势,人口压力指数大于生态压力指数,且均不存在水资源人口压力和生态压力,历年均值分别为-0.82和-1.98;水资源经济压力指数呈逐年降低趋势,而且在2009年之后重庆市也不存在水资源经济压力;由于水资源经济压力指数的持续降低及长期没有生态压力,使得重庆市水资源综合压力指数呈现降低趋势,受水资源人口压力和生态压力的影响,重庆市历年来也不存在水资源综合压力。(2)从水资源压力子系统的分布特点来看,水资源人口压力和经济压力的空间分布相反,表现为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高,地理位置好,地形较平坦的都市发达经济圈水资源人口压力高,经济压力相对较低,渝西经济走廊次之;而人口稀疏,经济发展落后,地势较高的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水资源经济压力较大,但人口压力小。水资源生态压力和综合压力变化特征与人口压力相似。整体来说,都市发达经济圈仍存在较高的水资源人口压力,渝西经济走廊也存在人口压力隐患;水资源经济压力呈现下降趋势,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分别于2007年、2009年和2011年后均不存在水资源经济压力,而且各区域多数年份不存在水资源生态压力和综合压力。与重庆市平均水平相比,水资源压力结构的地区分异明显,表现为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的水资源人口压力问题和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水资源经济压力问题。(3)典型相关分析将水资源经济压力从水资源压力系统中单独划出来,认为影响重庆市水资源经济压力的主要因素有万元GDP用水量、第三产业GDP占比、城市用水普及率、污水处理率、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生态环境用水率,其中万元GDP用水量与水资源经济压力呈正相关关系,其他因素呈负相关关系。影响重庆市水资源人口压力和生态压力的主要因素是地区的降水量,载荷值达-0.64,呈负相关,相对于人口的增长,降水量对水资源人口压力的影响更大。(4)根据重庆市水资源压力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水资源压力的影响因素,因地制宜的利用地区资源,提出相对应缓解水资源压力的建议:都市发达经济圈和渝西经济走廊可在水资源总量和人口数量两方面进行调节和控制,比如提高降水的利用率,合理利用过境水,建设海绵城市,政府的人口政策导向等;渝西经济走廊还要重视地区经济的发展,可增大第三产业比重,提升地区城市化水平;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要在保持不存在人口压力的情况下,增加地区劳动力,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政策吸引外来人口和资金,政府出面进行投资、扶贫,发展旅游业等,提高地区的经济水平。
黄春波[2](2019)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三峡库区森林景观调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系统服务是保障人类生存及生活的基础,已成为风景园林学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研究的热点和新方向。当人们偏好于某种特定的生态系统服务时,可能会对降低其他服务类型的供给水平,如何调控景观的数量和空间结构并协调多项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以满足人类福祉需求是当前景观规划与管理的主要难题。三峡库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和生态经济区,其生态环境对长江中下游的人居环境和经济建设意义显着。然而,过去几十年的频繁的人类活动及库区崎岖的地理环境特征显着增加了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不确定性。本文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以人地矛盾突出的三峡库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结构-过程-功能”理论并以“功能需求-格局调控-服务预测”思路,整合野外实测数据、多源遥感数据和历史气候资料等,综合运用统计分析、空间分析和模型模拟等手段,系统地解析了库区20002015年间的景观演变过程,以汇水过程、水土过程、大气过程、生物过程和人文需求为主线选择了水质净化、土壤保持、气体调节、生境质量和休闲娱乐五种关键服务并定量评估了它们的时空演变特征,识别了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空间热点,模拟和预测了2030年库区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在景观调控中的应用并提出了森林景观结构优化建议,为库区生态恢复和森林景观管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方面支持。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三峡库区地形和土壤空间异质性明显,气候因素空间分布差异大但时间变化不剧烈。库区地形表现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东陡西缓、北陡南缓”分布特征,而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海拔、坡度的增加而增加。气候因素中,年均气温呈“东低西高、中部有热点”分布特征,年降雨呈“中部高、南北低”分布特征,年辐射呈“北高南低”分布特征。20002015年间库区年均温和年辐射缓慢增长、年降雨缓慢减少,但三种气候因素的变化率均未通过95%置信水平的t检验。(2)20002015年间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剧烈,库区由农业景观向森林景观过渡。植被景观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转移特征,大部分森林的面积在20002005年显着增加,而混交林覆盖率的增长主要发生在20052010年。林地集中分布库区东北部高海拔、陡坡区域,农耕地主要分布中低海拔、地势平坦的平行岭谷区,这些分布特征可能有助于控制山地泥沙产流并提升作物产量。造林、退耕、蓄水和城市扩张是三峡库区过去15年的典型景观演变过程。诸如退耕还林等生态恢复活动主要发生在5001000 m和15°25°区域,蓄水和城市建设主要发生在<500 m高程带和5°10°坡度带上,这种异质空间上的景观演变过程有效缓解了生态修复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用地冲突。(3)生态环境因素对景观格局的影响显着。相关分析结果表明7种生态环境因素间存在显着共线性问题,借助主成分分析提取2个主成分并通过最大方差旋转使高程、起伏度、坡度和土壤有机碳集中载荷在旋转主成分RC1上,而多年平均年均温、多年平均年降雨和多年平均年辐射集中载荷在旋转主成分RC2上,并分别定义为地形因子和气候因子。以它们为自变量、景观面积比例为因变量的线性回归结果表明,植被景观的模型R2较高,而非植被景观的模型R2较低。因此,植被的分布特征能被地形因子和气候因子有效的解释,而建设用地和裸地景观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强以致回归方程的解释率较低。(4)五种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在过去15年间缓慢增长,且水平和垂直空间分布上均呈现显着的异质性。基于InVEST模型的水质净化服务评估得知,非点源污染呈“东低西高、北低南高”的分布特征,且随着高程、坡度的增加而降低。基于RUSLE模型的土壤保持服务评估结果显示库区年均土壤流失量约35.72 t·ha-1·yr-1。基于CASA模型的气体调节服务评估结果显示,多年平均NPP约560.52 gC·m-2·yr-1。受气候因素的综合影响,库区西南部沿长江两侧、中海拔和中坡度区域的气体调节服务能力较高,但高海拔、陡坡区域的气体调节服务增长速度最快。基于InVEST模型的生境质量和休闲娱乐服务评估结果显示,生境质量和休闲娱乐均分别呈线性和指数增长。此外,人文条件对休闲娱乐服务的影响大于自然资源。(5)过去15年,库区生态系统服务对景观演变的响应剧烈。植被景观在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方面的供给水平较高,但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有限。森林是生态系统服务最重要的供给者,不同森林类型间服务供给有差异。冗余分析结果显示,两条RDA轴累计方差高达95.94%,RDA1对水质净化、土壤保持、生境质量的解释能力较强,且与库区森林覆盖率呈正相关,而与农耕地面积呈负相关;RDA2能有效解释休闲娱乐,且与建设用地面积呈正相关。对应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等生态恢复措施是水质净化、土壤保持、生境质量和气体调节四类服务得以提升的主要原因,而生态恢复和城市建设共同提升了库区休闲娱乐服务。(6)生态系统服务相互关系复杂,但它们的累积效应和变化速率表现较强的一致性。水质净化、土壤保持、气体调节和生境质量间呈显着正相关,它们与休闲娱乐间呈显着负相关。冗余分析结果显示,水质净化、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在时间变化上具有较强同步性。三种生态系统服务流中,同属本地流的生境质量和休闲娱乐表现出极强的负相关,前者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更严重,而后者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更严重,这种情况导致零和博弈的产生。同属定向流的水质净化和土壤保持均基于汇水过程,因此呈现出较强的时间同步性和空间一致性。此外,定向流和全球流之间也有较强的协同关系,且植被恢复措施显着提升了它们的供给水平。(7)多项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密切相关,这些关系可归结为时空尺度耦合下的权衡和协同作用,且对时间演变和空间尺度异常敏感。多项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相关系数的时间变化特征表明,随着时间推移生态系统服务间的协同/权衡关系从无关逐渐过渡到显着。基于网格、小流域和区县的多尺度效应服务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网格和小流域尺度下多项服务间的相关系数较小但关系显着,区县尺度下多项服务间的相关系数更大但关系并不显着。此外,本地流的最适宜分析尺度为网格,而定向流动基本分析单元为汇水区。(8)借助CA-Markov模型预测2030年三峡库区景观格局得知,森林的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能综合影响生态系统服务的发挥。根据生态型EG、经济型EM和生态经济型EE三种数量需求和生境质量Hab、休闲娱乐Rec和定向流DF三种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空间热点设置组合得到9种情景。结果表明,数量需求对未来景观格局的影响更大,生态型有效调控各类森林比例,经济型有效调控建设用地比例,而生态经济型兼有以上两种的数量变化特征。预测并比较9种情景下的其未来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水平得知,EGDF情景的水质净化潜力最高,EGHab和EGDF情景的生境质量显着高于其他情景,EMRec情景对休闲娱乐服务的提升显着高于其他情景。综上可见,虽然生态系统服务空间热点对景观格局的调控能力有限,但配合该空间需求的设置能在弥补和提升关键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水平低和存在严重权衡等不足。
边燕燕[3](2019)在《三峡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研究综述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三峡地区是我国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一个大型水利工程深度影响区,还是一个多省份交界处的相对落后边远区。通过发展生态经济,实现该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一直是各方学者关注的热点。梳理历年研究文献发现:三峡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思路、发展内容、发展特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但"三峡地区"的地理范围不清晰,对新形势下三峡地区发展生态经济的深入研究较欠缺。
苏科,黄志亮[4](2019)在《底子薄、空间窄、生态弱地区发展中政府—市场角色定位研究——以三峡重庆库区为例》文中认为三峡重庆库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受到经济底子薄弱、发展空间狭窄和生态环境脆弱三重叠加约束,这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中必须攻克的难题。破解三重约束叠加难题必须正确定位政府和市场在发展中的角色和地位,具体而言,在当前三峡重庆库区追赶全国人民平均生活水平这一特殊时期,应采取政府主角—市场配角模式,三箭齐发:破解经济底子薄弱难题,必须建立内生动力培育长效机制并推动库区经济高质高速发展;破解发展空间狭窄难题,必须跳出库区,在重庆全域范围内来重构生产力和城乡大格局;破解生态环境脆弱难题,必须由长江中下游生态受益区对三峡地区生态建设进行补偿。同时,要积极育新育大育强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库区微观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王宝义[5](2018)在《高效生态农业研究的计量分析与文献综述》文中提出高效生态农业本质上属于生态农业的范畴,是生态农业的升华和提高,是一种高质量的发展模式,它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文章基于CNKI文献数据库,利用CNKI及Cite Space工具对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高效生态农业研究具有明显的实践导向特征,但研究总体上还相对不足;高效生态农业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特征,农业科技和经管科学领域对其关注较多;浙江大学等机构是研究的重要基地,但总体上长期持续追踪研究还相对薄弱;研究形成了高效生态农业、生态农业、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等主题核心,不同主题间形成了不同的网络关联关系,展现出一些热点和趋势。
朱邦耀,宋玉祥,李汝资,李国柱,卢万合[6](2015)在《基于分形理论的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体系研究》文中指出以渝东北三峡库区11个区县为例,基于分形理论从城镇体系规模结构方面,计算了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体系的首位指数,城市规模分形分布的分维数;从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角度,计算了其空间结构的关联维数.结果表明: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体系存在空间分形结构和分形特征;城镇体系首位城市万州的垄断特征不明显,中间位序城市数目较多,人口分布比较均衡;城镇空间布局较为分散,空间关联程度一般.最后基于分形理论的测算与分析结果,从优化区域内城镇体系结构和功能角度,提出了培育万州增长极、开发沿江城镇带、建设特色小城镇和完善交通与信息网络等建议.
王玲莉[7](2014)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河湖泊与人类的存续与发展、文明的孕育和传承、经济的发展与繁荣,都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都与江河湖泊结下了不解之缘,例如英国的泰晤士河孕育出全球最早的工业化国家,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德国的莱茵河段、法国的罗纳河和塞纳河、加拿大的圣劳伦斯河以及俄罗斯的伏尔加河及沿岸地区等,都成为早期工业发展的摇篮。而与之相比,洞庭湖吞吐长江,汇聚四水。岳阳、常德、益阳三市,围绕洞庭湖而倚湖相望,洞庭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且湖南省早在2009年就提出建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纵观中外,这是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兼顾城乡统筹、惠及子孙后代的必然要求。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必然成为湖南省最具开发潜力和对全省经济最具带动作用的区域,而要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兼顾经济和生态环境,在加快经济发展和坚持“一湖清水”之间找到平衡点,所以,探索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能够互适应、相互促进和相互协调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当前理论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文章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现状做了比较全面的概述,并着重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2)基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构成要素、内容以及分析工具构建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系统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建构了组合评级系统模型、AHP层次系统模型和灰色系统模型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程度和水平进行分析和评价。为了检验评价模型的准备性和科学性,本文选取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一手真实经济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3)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体系的科学而合理分析,构建其支撑体系。本文提出了包括进行合理的规划、积极发展生态文明、建构完善的信息平台、加强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引进建设型人才、建设生态型新农村、完善生态税收政策、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以及生态行政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本研究采取了理论研究与实证验证、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生态产业学、生态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建构分析框架,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和灰色系统综合评价模型,通过个案分析和实际调研走访,开展了实证研究与对策研究。
廖兰[8](2013)在《科学发展观视阈下建设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峡库区成库以来,在国家和重庆市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帮助下,库区在经济、环境、社会建设等方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安定和谐。但是,在库区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随着库区的发展,旧的问题尚未妥善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涌现。比如,传统经济发展观导致经济发展与环境和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产业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差距日益拉大等。作为长江上游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库区的和谐、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关系整个长江上游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倡导科学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和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从三峡库区自身的自然和社会状况出发,建立起覆盖三峡库区城乡的生态经济区是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目前库区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三峡库区的建设现状出发,阐明了建立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重大意义,全面分析了库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科学发展的视阈提出了建立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对策及建议。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相关概念界定。这部分主要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包括对生态经济区提出、含义及特点的界定,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提出、特点及范围的界定。厘清概念是研究的前提,因而这一部分是全文研究的基础。第二部分:建设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重大意义分析。构建库区生态经济区,有利于三峡地区乃至整个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构建库区生态经济区,有利于确保三峡工程的永久性效益;构建库区生态经济区,有利于提高库区人民生活水平。这部分是本文研究的前提,也是本文选题的重要依据,也是本文进行课题研究的前提。第三部分:科学发展观视阈下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成就、问题及原因分析。这部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三峡工程建成后,国家和地方政府一直在探索库区可持续发展之路,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由于三峡库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库区的发展陷入了困境,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从多角度归纳和分析库区建设的现状及问题,能够支撑起整篇文章的框架,为第四部分对策的提出埋下伏笔。第四部分:科学发展观视阈下建设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战略研究。这部分是整篇文章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所有关于三峡库区的研究中,生态经济区的研究成果极少,因而这部分是文章的核心和亮点所在。本文以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为视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提出构建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对策,试图勾勒出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基本蓝图,为相关部门和机构提供参考。
徐宁[9](2013)在《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三峡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驰名中外的长江三峡是世界级的自然奇观,三峡地区又是长江经济带中的薄弱环节,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实施使这一地区更受到世界的瞩目,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生态保护等问题都已成为世界级的问题,充分发挥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不断寻求这些问题的解决途径,对构建和谐三峡意义十分重大。构建和谐三峡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种社会整合和社会关系平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多方面努力.力求达到各种资源有效整合并使各种关系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为明确提出构建和谐三峡的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构建和谐三峡,关系到三峡库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当下学术界的研究主要围绕和谐三峡库区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关于构建和谐三峡库区的内容的研究以及构建和谐三峡库区的对策建议等方面展开,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整体看来,在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三峡的对策研究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本文详细地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三峡的一系列对策,本文框架结构如下:第一部分:对和谐三峡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解析了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三峡的关系,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三峡的指导思想,构建和谐三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目标,为下一步的研究铺垫了良好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分析研究了构建和谐三峡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问题及其原因,主要从构建三峡库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社会发展的和谐三个方面进行梳理总结。首先分析了构建和谐三峡所取得的成就,在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取得的成就有:水污染得到有效防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初有成效:启动生态修复建设工程;相关政策的调整减轻了库区生态环境压力;实施试点示范“7+1”专项计划。在人与人的和谐方面,总结出顺利完成三峡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和三峡移民总体态势稳定和谐的成就。在社会发展的和谐方面取得的成就有:三峡库区经济飞速发展:三峡库区投入强度加大;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对口支援助推发展;和谐三峡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其次,分析了构建和谐三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问题有:三峡库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能和谐共融;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维持恶化现状,人与自然不和谐。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的问题有:三峡库区移民信访量居高不下;三峡库区移民群体性事件频发;三峡移民犯罪现象时有出现。在社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很低;产业空虚问题严重;社会事业发展落后。最后,对构建和谐三峡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三峡水库的兴建是其根本原因;非自愿移民是其直接原因;对移民补偿不到位是其政策原因;构建前期没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是其认识原因。第三部分:从具体操作层面详尽地提出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三峡的对策,和谐三峡作为一个有机系统要充分发挥其整体效益,保证和促进其构建活动的顺利推进,就需要在遵循科学发展观指导的基础上从全局整体的高度进行系统建构。首先,提出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构建和谐三峡的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具体对策是:全面建设和谐三峡的生态屏障区;建立和谐三峡生态文明体系;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和谐三峡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提出坚持以移民为本是构建和谐三峡的基本出发点,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具体对策是:完善和谐三峡移民信访制度;建立和谐三峡移民稳定预测系统,减少不和谐的群体性事件;打击三峡库区黑恶势力,维护和谐三峡移民安全;完善和谐三峡移民社会保障和就业政策;加强和谐三峡移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移民的思想素质。再次,提出以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构建和谐三峡的基础,实现社会发展的和谐,具体对策是:构建基础设施体系;培育特色产业;建设和谐三峡新农村;增加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健全和谐三峡经济社会发展投入的长效机制:坚持统筹兼顾,是实现三峡库区社会和谐的根本方法。
李佛关[10](2012)在《基于区域产业特质的企业品牌策略研究——以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为例》文中指出区域产业特质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外部来源,对区域产业内企业的品牌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企业在进行品牌的建构过程中应该对它们给予充分的考虑。以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为例,从地域条件、产业状况和区域品牌三个方面研究库区、库区产业及两者的特质情况,结果表明:创建品牌、依靠品牌塑造产品的差异化才是企业增强竞争力、提升利润的有效途径。
二、构建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建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重庆市水资源压力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核算方法 |
2.1.1 水资源压力指数 |
2.1.2 典型相关分析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人地协调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
3.1 自然条件概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地形地貌 |
3.1.3 气候和河流 |
3.2 社会经济概况 |
3.2.1 人口概况 |
3.2.2 经济概况 |
3.3 水资源概况及利用情况 |
3.3.1 水资源现状 |
3.3.2 供水量和用水量 |
3.3.3 废污水排放量 |
3.3.4 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4 数据来源 |
第4章 重庆市水资源压力及时空演变分析 |
4.1 重庆市水资源压力分析 |
4.1.1 水资源人口压力指数分析 |
4.1.2 水资源经济压力指数分析 |
4.1.3 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分析 |
4.1.4 水资源综合压力指数分析 |
4.2 重庆市水资源压力的地区差异分析 |
4.2.1 三大经济区水资源压力的时间演变分析 |
4.2.2 三大经济区水资源压力的空间演变分析 |
第5章 重庆市水资源压力影响因素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
5.1 水资源压力影响因素的典型相关分析 |
5.1.1 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 |
5.1.2 结果分析 |
5.2 重庆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建议 |
5.2.1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
5.2.2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2)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三峡库区森林景观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 |
2.0 地理位置 |
2.1 生态区位 |
2.2.1 生态脆弱区 |
2.2.2 生态屏障区 |
2.2.3 生态经济区 |
2.2 自然环境状况 |
2.2.1 地形与土壤 |
2.2.2 气候概况 |
2.2.3 生物概况 |
2.3 社会经济状况 |
3 生态环境特征及景观演变过程解析 |
3.1 引言 |
3.2 研究数据与方法 |
3.2.1 生态环境数据及其处理 |
3.2.2 遥感数据源及景观分类 |
3.2.3 景观演变解析方法 |
3.2.4 统计分析方法 |
3.3 生态环境因素分布和变化特征 |
3.3.1 地形土壤空间分布特征 |
3.3.2 气候时空变化特征 |
3.4 景观数量结构变化特征 |
3.4.1 景观总量特征 |
3.4.2 变化速率和转移特征 |
3.5 景观空间结构变化特征 |
3.5.1 景观空间分布及时空异质性特征 |
3.5.2 景观演变和典型生态过程空间分布特征 |
3.6 景观格局指数变化 |
3.6.1 类别指数变化特征 |
3.6.2 景观指数变化特征 |
3.7 景观分布与生态环境因素间的关系 |
3.7.1 相关分析 |
3.7.2 主成分分析 |
3.7.3 回归分析 |
3.8 讨论与小结 |
3.8.1 气候时空演变特征 |
3.8.2 景观阶段性变化特征 |
3.8.3 景观演变的空间异质性 |
3.8.4 景观格局演变特征 |
3.8.5 景观分布对生态环境因素的响应 |
3.8.6 研究局限和不确定性 |
3.8.7 本章小结 |
4 水质净化评估及其变化特征 |
4.1 引言 |
4.2 研究方法与数据源 |
4.2.1 模型及算法简介 |
4.2.2 模型参数及数据输入 |
4.2.3 统计分析方法 |
4.3 三峡库区非点源污染物浓度评估 |
4.3.1 氮和磷污染浓度及其时间变化特征 |
4.3.2 非点源污染多尺度时空变化特征 |
4.3.3 非点源污染垂直空间异质性 |
4.3.4 氮和磷污染相关关系研究 |
4.4 景观演变与水质净化服务间的关系 |
4.4.1 各植被景观的水质净化服务变化特征 |
4.4.2 景观演变对水质净化服务的影响 |
4.5 讨论与小结 |
4.5.1 污染物评估结果及阶段性变化特征 |
4.5.2 非点源污染空间分布特征 |
4.5.3 水质净化服务变化特征对尺度的响应 |
4.5.4 水质净化服务对景观演变的响应 |
4.5.5 研究局限与不确定性 |
4.5.6 本章小结 |
5 土壤保持评估及其变化特征 |
5.1 引言 |
5.2 数据源与研究方法 |
5.2.1 土壤保持评估 |
5.2.2 RUSLE模型参数简介及计算 |
5.2.3 统计分析方法 |
5.3 三峡库区土壤流失评估 |
5.3.1 土壤流失评估 |
5.3.2 多尺度空间变化特征 |
5.3.3 垂直空间异质性 |
5.3.4 土壤流失和保持的相关性 |
5.4 景观演变与土壤保持服务间的关系 |
5.4.1 各植被景观的土壤流失、土壤保持量变化特征 |
5.4.2 景观演变对土壤保持量的影响 |
5.5 讨论与小结 |
5.5.1 RUSLE模型及土壤流失评估 |
5.5.2 土壤流失与保持的数量、空间关系 |
5.5.3 土壤保持服务现状及时空变化特征 |
5.5.4 土壤保持服务对景观演变的响应 |
5.5.5 研究局限与不确定性 |
5.5.6 本章小结 |
6 气体调节评估及其变化特征 |
6.1 引言 |
6.2 数据源与研究方法 |
6.2.1 CASA模型简介 |
6.2.2 NPP评估验证 |
6.2.3 统计分析方法 |
6.3 NPP评估及其变化特征 |
6.3.1 NPP评估结果验证及时间变化特征 |
6.3.2 NPP多尺度空间变化特征 |
6.3.3 NPP垂直空间分布异质性 |
6.4 景观演变与气体调节服务间的关系研究 |
6.4.1 各植被景观的NPP变化特征 |
6.4.2 景观演变对气体调节服务的影响 |
6.5 讨论与结论 |
6.5.1 CASA评估结果及NPP阶段性变化特征 |
6.5.2 NPP空间异质性及其变化特征 |
6.5.3 气体调节服务对景观演变类型的响应 |
6.5.4 研究局限与不确定性 |
6.5.5 本章小结 |
7 生境质量评估及其变化特征 |
7.1 引言 |
7.2 数据源与研究方法 |
7.2.1 生境质量评估模型 |
7.2.2 数据源与参数设置 |
7.2.3 统计分析方法 |
7.3 三峡库区生境质量评估 |
7.3.1 生境质量评估及其时间变化特征 |
7.3.3 生境质量多尺度空间变化特征 |
7.3.3 生境质量垂直空间异质性 |
7.4 景观演变与生物多样性保育服务间的关系 |
7.4.1 各植被景观的生境质量变化特征 |
7.4.2 景观演变对生物多样性保育服务的影响 |
7.5 讨论与小结 |
7.5.1 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 |
7.5.2 生境质量对景观演变的响应 |
7.5.3 研究局限与不确定性 |
7.5.4 生物多样性保育和恢复的启示 |
7.5.5 本章小结 |
8 休闲娱乐评估及其变化特征 |
8.1 引言 |
8.2 数据源与研究方法 |
8.2.1 模型简介 |
8.2.2 休闲娱乐服务评估 |
8.2.3 统计分析方法 |
8.3 三峡库区休闲娱乐服务评估 |
8.3.1 多元回归方程 |
8.3.2 休闲娱乐服务评估 |
8.3.3 多尺度休闲娱乐服务空间变化特征 |
8.3.4 休闲娱乐服务空间异质性 |
8.4 景观演变与休闲娱乐服务间的关系 |
8.4.1 各景观类型的休闲娱乐服务变化特征 |
8.4.2 景观演变对休闲娱乐服务的影响 |
8.5 讨论与小结 |
8.5.1 休闲娱乐服务评估及其时间变化特征 |
8.5.2 休闲娱乐服务空间异质性及其变化特征 |
8.5.3 休闲娱乐服务对景观演变的响应 |
8.5.4 研究局限与不确定性 |
8.5.5 本章小结 |
9 生态系统服务相互关系及权衡热点研究 |
9.1 引言 |
9.2 数据源与研究方法 |
9.2.1 研究数据源 |
9.2.2 统计分析 |
9.3 生态系统服务间的关系 |
9.3.1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指标间的相关性 |
9.3.2 生态系统服务相关关系的时间演变特征 |
9.3.3 生态系统服务流之间的关系 |
9.4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热点 |
9.4.1 相关关系的空间分布特征 |
9.4.2 权衡热点空间分布特征 |
9.5 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 |
9.5.1 生态系统服务对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的响应 |
9.5.2 不同景观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簇 |
9.6 小结与讨论 |
9.6.1 生态系统服务间的相互关系 |
9.6.2 权衡特征及空间热点 |
9.6.3 生态系统服务簇 |
9.6.4 研究局限与不确定性 |
9.6.5 小结 |
10 情景模拟与生态系统服务预测 |
10.1 引言 |
10.2 研究方法 |
10.2.1 设置情景方案 |
10.2.2 CA-Markov模型与参数介绍 |
10.2.3 生态系统服务预测 |
10.2.4 统计分析方法 |
10.3 模型模拟与评估 |
10.4 未来景观格局预测 |
10.4.1 景观数量结构差异 |
10.4.2 景观空间分布特征 |
10.5 生态系统服务预测 |
10.5.1 各情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
10.5.2 权衡热点的生态系统服务差异 |
10.6 讨论与小结 |
10.6.1 未来景观格局情景方案特征 |
10.6.2 不同情景的生态系统服务特征 |
10.6.3 研究局限与不确定性 |
10.6.4 “功能需求-格局调控-服务预测”对景观调控的启示 |
10.6.5 小结 |
11 三峡库区森林景观调控建议 |
11.1 调控依据与原则 |
11.1.1 必要性和可行性 |
11.1.2 指导思想与目标 |
11.1.3 森林景观调控原则 |
11.2 调控方法和策略 |
11.2.1 调整性调控 |
11.2.2 恢复性调控 |
11.2.3 营建性调控 |
11.3 调控模式与建议 |
11.3.1 森林数量结构调整建议 |
11.3.2 森林空间布局优化建议 |
11.3.3 功能性植被选择及营造建议 |
12 结论与展望 |
12.1 主要结论 |
12.2 特色与创新 |
12.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主要科研经历与成果 |
致谢 |
(3)三峡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研究综述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三峡地区发展生态经济的综合研究 |
二、对三峡地区 (库区) 独立成经济区的研究 |
三、从产业的角度研究三峡生态经济 |
(一) 对生态产业体系的研究 |
(二) 对特色效益农业的研究 |
(三) 对工业生态体系的研究 |
四、从移民的角度研究三峡生态经济 |
五、从空间分区的角度研究三峡生态经济 |
六、从其他视角研究三峡生态经济 |
七、研究综述与展望 |
(一) 三峡地区的地理范围不够清晰 |
(二) 缺乏将三峡地区置于长江经济带这一发展战略视角的研究 |
(三) 缺乏区域竞争视角下的研究 |
(4)底子薄、空间窄、生态弱地区发展中政府—市场角色定位研究——以三峡重庆库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 |
1. 经济底子薄弱地区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角色 |
2. 发展空间狭窄地区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角色 |
3. 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角色 |
二、三峡重庆库区面临的三重发展约束分析 |
1. 三峡库区长期贫困落后引致的经济底子薄弱约束 |
2. 三峡库区发展的空间狭窄约束 |
(1)三峡库区特殊地理空间里的人地矛盾 |
(2)库区发展空间狭窄致使大量人口流出重庆库区 |
3. 三峡库区发展的生态环境脆弱约束 |
(1)三峡库区产业发展的生态约束 |
(2)三峡库区城镇化建设的生态约束 |
4. 三重约束叠加对三峡库区发展造成的难题判断 |
三、政府主角—市场配角:破解三峡重庆库区三重发展难题的学理探析 |
1. 破经济底子薄弱约束难题需政府主角—市场配角 |
(1)学理依据:经济底子薄弱地区的追赶型发展中需要政府发挥更大作用 |
(2)经验依据:曾经贫穷落后的韩国在政府主导作用下的追赶型发展 |
2. 破三峡重庆库区发展空间狭窄约束难题需政府主角—市场配角 |
(1)学理依据:突破发展空间狭窄约束需政府发挥决定作用 |
(2)经验依据: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发展中的市场—政府作用 |
3. 破生态环境脆弱约束难题需政府主角—市场配角 |
(1)学理依据: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需政府发挥决定性作用 |
(2)经验依据:福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经验 |
4. 政府—市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主配角关系的总体学理分析 |
5. 三重约束叠加和受时间限制共同指向政府—市场主配角 |
四、确立政府与市场的定位,破解库区三重约束难题的政策建议 |
1. 确立政府在三峡重庆库区经济追赶时期建立内生动力培育长效机制并推动高质高速发展过程中的主角地位,攻克长期积累的经济底子薄弱难题 |
2. 必须跳出库区在重庆全域范围内来重构生产力和城乡发展大格局,确立政府在这样的经济结构性变革方面的主角地位,攻克发展空间狭窄的难题 |
3. 必须由长江中下游生态受益区对三峡库区进行生态补偿,确立政府在生态保护和生态积累方面的主角地位,攻克生态环境脆弱难题 |
4. 确立市场在攻克三重约束叠加难题过程中的配角地位,积极育新育大育强库区市场主体 |
5. 确立市场在攻克三重约束叠加难题过程中的配角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库区微观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
(5)高效生态农业研究的计量分析与文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总体状况和样本选择 |
(一) 研究的总体状况 |
(二) 样本选择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动态分析 |
(一) 文献基本情况分析 |
(二) 文献引用情况分析 |
(三) 研究热点分析 |
四、文献综述 |
(一) 概念特征代表性观点 |
1. 概念内涵。 |
2. 理念特征。 |
(二) 高效生态农业实践发展研究综述 |
1. 浙江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
2.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
3. 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
4. 其他地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研究综述。主要包括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海市、江苏省等的研究。 |
(三) 高效生态农业其他方面研究综述 |
五、简要评论 |
(6)基于分形理论的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及其分形特征 |
1.1 研究区域概况 |
1.2 城镇体系的首位分布特征 |
1.3 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分形特征 |
2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及其分形特征 |
2.1 分析模型构建 |
2.2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研究 |
3 结论与对策 |
3.1 结论 |
3.2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体系结构的优化对策 |
3.2.1 加快城镇体系增长极的培育 |
3.2.2 开发建设沿江城镇带,带动全区城镇体系发展 |
3.2.3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建设农村特色小城镇 |
3.2.4 建设和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通讯网络 |
(7)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生态经济 |
1.2.2 区域经济 |
1.2.3 生态产业 |
1.2.4 生态经济区 |
1.3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 |
1.3.2 国内研究 |
1.3.3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的研究述评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总体框架 |
1.6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二章 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
2.1 循环经济理论 |
2.1.1 循环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
2.1.2 循环经济对产业发展的支撑 |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由来 |
2.2.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 |
2.2.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
2.2.4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中国发展 |
2.3 生态系统理论 |
2.3.1 系统论的定义、特征和原则 |
2.3.2 生态系统工程 |
2.4 外部性理论 |
2.4.1 外部性的定义 |
2.4.2 外部性理论的发展 |
2.5 生态产业理论 |
2.5.1 生态农业 |
2.5.2 生态工业 |
2.5.3 生态服务业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SWOT分析 |
3.1 洞庭湖区概况 |
3.1.1 自然地理概况 |
3.1.2 产业发展概况 |
3.2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
3.2.1 优势分析 |
3.2.2 劣势分析 |
3.2.3 机遇分析 |
3.2.4 挑战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评价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1 评价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 |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
4.1.3 评价指标体系 |
4.1.4 评价指标的筛选 |
4.2 评价方法 |
4.2.1 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4.2.2 灰色评价模型 |
4.2.3 组合评价模型 |
4.3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的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内外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的经验的借鉴 |
5.1 湖北凤凰山现代生态农业园区建设经验及借鉴 |
5.2 明尼苏达矿业与制造公司清洁生产案例及经验借鉴 |
5.3 美国城郊型湖泊生态旅游开发经验及借鉴:以尚普兰湖为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构想 |
6.1 产业发展定位 |
6.1.1 发展构想 |
6.1.2 指导思想 |
6.1.3 基本原则 |
6.1.4 基本思路 |
6.2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策略与模式 |
6.2.1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策略 |
6.2.2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发展策略 |
6.2.3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
6.2.4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物流产业发展模式 |
6.2.5 洞庭湖生态服务业发展策略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推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
7.1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具体措施 |
7.2 保障性措施 |
7.2.1 构建统一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
7.2.2 探索市场一体化的有效管理机制,构建商品市场支撑体系 |
7.2.3 要构建信息、技术和管理三大平台,完善人才、研发、金融和服务四大支撑体系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全文总结和研究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科学发展观视阈下建设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一、国外对生态经济区的研究 |
二、国内对生态经济区的研究 |
(一) 生态经济区的内涵及特点及范围 |
(二) 关于构建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紧迫性和必然性 |
(三) 构建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原则和目标 |
(四) 关于构建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 |
三、亟待研究的问题 |
引言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一) 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库区的科学发展 |
(二) 有利于确保三峡库区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 |
(三) 有利于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 |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
(一) 研究重点 |
(二) 研究难点 |
(三) 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提出、内涵及特点 |
一、生态经济区的提出、内涵及特点 |
(一) 生态经济区的提出 |
(二) 生态经济区的基本内涵 |
(三) 生态经济区的特点 |
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提出、内涵及特点 |
(一)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提出 |
(二)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内涵 |
(三)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特点 |
三、科学发展对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特殊要求 |
第二章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建设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重大意义 |
一、科学发展观视阈下建设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必要性 |
(一) 国家宏观布局及三峡库区发展定位的需要 |
(二) 三峡库区生态保护的迫切需要 |
(三) 长江中上游生态保护的需要 |
二、科学发展观视阈下建设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可行性 |
(一) 三峡库区的自然环境独具特色 |
(二)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建设已有一定的基础 |
(三) 国家政策扶持 |
(四) 库区人民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态意识 |
三、科学发展观视阈下建设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意义 |
第三章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成就、问题及原因 |
一、科学发展观视阈下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成就 |
(一)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三峡库区生态保护的成就 |
(二)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经济区建设的成就 |
二、科学发展观视阈下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 发展力度不够 |
(二) 以移民为本坚持不够 |
(三) 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不协调 |
(四) 统筹规划不足 |
三、科学发展观视阈下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不够 |
(二) 政策设计和执行坚持科学发展观不够 |
(三) 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纳入科学发展观力度不够 |
第四章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构建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战略举措 |
一、科学发展观是构建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指导思想 |
(一)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经济区的要求相契合 |
(二) 科学发展观是建设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必然要求 |
二、以发展为导向,加强和完善三峡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
(一) 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二) 加强库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
三、以移民为本,加大政策投入力度,科学规划库区发展 |
(一) 以移民为本,清理、整合现行政策资源 |
(二) 以移民为本,争取新政策 |
(三) 以移民为本,进行科学规划 |
四、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根本宗旨,组织实施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
(一) 发展生态农业 |
(二) 发展生态工业 |
(三) 发展生态旅游业 |
五、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统筹库区发展 |
(一) 统筹库区人与自然的发展 |
(二) 统筹库区经济——生态——社会建设 |
(三) 统筹库区的城乡发展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9)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三峡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现状 |
(一) 研究成果 |
(二)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研究特色 |
(一) 选题具有时代性 |
(二) 论证视角具有创新性 |
(三) 对策具有可行性 |
第一章 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三峡的关系 |
一、和谐三峡的提出及基本目标 |
(一) 和谐三峡的提出 |
(二) 构建和谐三峡的基本目标 |
二、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三峡的指导思想 |
三、构建和谐三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任务 |
第二章 构建和谐三峡的成就、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一、构建和谐三峡的成就 |
(一) 构建三峡库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取得的成就 |
(二) 构建三峡库区人与人的和谐取得的成就 |
(三) 构建三峡库区社会和谐取得的成就 |
二、构建和谐三峡存在的问题 |
(一) 三峡库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不和谐因素 |
(二) 三峡库区人与人之间存在不和谐因素 |
(三) 三峡库区社会存在不和谐因素 |
三、构建和谐三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构建前期没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是其认识原因 |
(二) 非自愿移民是其直接原因 |
(三) 对移民补偿不到位是其政策原因 |
(四) 三峡水库的兴建是其根本原因 |
第三章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三峡的对策思考 |
一、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
(一) 全面建设和谐三峡的生态屏障区 |
(二) 建立和谐三峡生态文明体系 |
(三)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和谐三峡的可持续发展 |
二、坚持“以移民为本”,实现人与人的和谐 |
(一) 完善和谐三峡移民信访制度 |
(二) 建立和谐三峡移民稳定预测系统,减少不和谐的群体性事件 |
(三) 打击三峡库区黑恶势力,维护和谐三峡移民安全 |
(四) 完善和谐三峡移民社会保障和就业政策 |
(五) 加强和谐三峡移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移民的思想素质 |
三、坚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和谐 |
(一) 构建基础设施体系 |
(二) 培育特色产业 |
(三) 建设和谐三峡新农村 |
(四) 增加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 |
(五)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
(六) 健全和谐三峡经济社会发展投入的长效机制 |
(七) 坚持统筹兼顾,是实现三峡库区社会和谐的根本方法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10)基于区域产业特质的企业品牌策略研究——以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库区及其产业特质情况介绍与分析 |
(一) 地域条件 |
1. 三峡文化。 |
2. 库区独特的自然资源情况介绍。 |
(二) 产业状况 |
1. 库区三大产业构成及其基本情况。 |
2. 基于库区资源条件的产业发展模式。 |
(三) 区域品牌 |
三、基于库区产业特质的企业品牌建设策略和思路 |
(一) 积极创建企业品牌, 增强企业竞争力 |
(二) “生态”是企业品牌建设的一个亮点 |
(三) 企业品牌建设应融入三峡文化 |
(四) 企业品牌建设应凸显地域要素 |
(五) 加强对使用同一区域品牌背书的企业或生产者的规制工作 |
(六) 库区旅游企业应加强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 |
四、结语 |
四、构建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市水资源压力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张倩. 西南大学, 2020(01)
- [2]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三峡库区森林景观调控研究[D]. 黄春波.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3]三峡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研究综述与展望[J]. 边燕燕.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9(02)
- [4]底子薄、空间窄、生态弱地区发展中政府—市场角色定位研究——以三峡重庆库区为例[J]. 苏科,黄志亮. 西部论坛, 2019(04)
- [5]高效生态农业研究的计量分析与文献综述[J]. 王宝义.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8(03)
- [6]基于分形理论的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体系研究[J]. 朱邦耀,宋玉祥,李汝资,李国柱,卢万合.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 [7]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研究[D]. 王玲莉.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8)
- [8]科学发展观视阈下建设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研究[D]. 廖兰. 西南大学, 2013(06)
- [9]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三峡的对策研究[D]. 徐宁. 西南大学, 2013(12)
- [10]基于区域产业特质的企业品牌策略研究——以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为例[J]. 李佛关. 经济与管理,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