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市场部分商品行情(论文文献综述)
白明[1](2021)在《稳定大宗商品价格既要治标又要治本》文中指出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蹦极跳"。去年年初,世界经济无疑受到了疫情扩散影响,国际市场对于大宗商品行情走势十分看淡,大宗商品价格曾经一度十分低迷,国际石油价格甚至出现"倒给钱"式的负值。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率先复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仅缓过气来,而且不断走高。比较有代表性的商品是铁矿石,今年5月初的价格一度到达每吨233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
吴健[2](2020)在《现货电子交易诈骗的司法认定 ——以“南京亚太诈骗案”等三个案例为视角》文中研究说明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互联网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日益紧密,催生了很多新兴产业,传统的商品现货交易也站上“互联网+”的风口,现货电子交易正在成为商品现货市场的一种新型主流交易模式,推动了现货市场的快速发展。但是,近年来涉及现货电子交易的刑事案件也趋于高发态势,现货电子交易诈骗犯罪案件激增。现货电子交易诈骗作为电信网络诈骗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具有涉及地域广、涉案金额大、被害人众多等网络诈骗犯罪的基本特征,社会危害性显着。由于现货电子交易专业性强,行为人以现货交易为幌子,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以平台交易为手段,在不接触被害人的情况下骗取被害人财物,犯罪手段更加复杂和隐蔽,现货电子交易诈骗案件的侦破和审理面临很大困难。而且,因对现货电子交易行为性质的不同理解,司法实践中对组织虚假现货电子交易行为的定性、诈骗共犯以及诈骗数额认定等问题存在较大的争议,甚至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况。“南京亚太”谢某等人诈骗案、“榆林农惠”朱某等人诈骗案及“天矿所”徐某等人非法经营案是近年来司法实践中涉及虚假现货电子交易犯罪的典型案例,本文以该三个案例为视角对现货电子交易诈骗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三个案例基本案情的介绍,梳理出三个案例的争议焦点和分歧意见,即以欺诈手段组织虚假现货电子交易行为如何定性、共同犯罪及犯罪数额如何认定,然后就案件争议焦点和分歧意见展开法律分析,从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入手,围绕非法占有目的和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欺诈行为等重点展开,并结合具体案情,分析总结现货电子交易诈骗的犯罪模式,即搭建(挂靠)平台——使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手段诱骗客户注册开户入金——恶意指导客户操作(或者操纵交易行情)导致客户亏损——瓜分被害人损失,对照诈骗罪的基本结构,以此论证现货电子交易诈骗的成立,进而分析讨论诈骗共犯、诈骗数额的认定问题,比较分析现货电子诈骗与非法经营间的关系。通过充分的法理分析,论证虚假现货电子交易的诈骗本质,再回到三个案例本身,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司法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参考,帮助解决现货电子交易诈骗案件的定性争议、诈骗数额认定等审判实务问题,准确认定犯罪,统一法律适用。
任瑞峰[3](2015)在《基于数据驱动的Y公司大宗商品套利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宗商品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从现货交易到中远期合约交易,再到期货交易的发展过程,从不标准的现货商品到标准化的期货合约,套利行为也一直伴随着大宗商品市场的发展。Y公司作为大宗商品的贸易企业,从简单的买卖投机交易,到适当的卖出套期保值,到现在的套利交易,不仅降低了大宗商品的行情波动风险,也大大扩大了该公司的业务规模,Y公司已经成长为比较成熟的大宗商品贸易企业。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工业制造型企业产能过剩严重,对大宗商品的需求也在逐步减少;在大宗商品的现货市场,价格越来越透明,现货交易量也呈逐步萎缩的趋势,Y公司的业务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之下,唯有深入挖掘数据才能发现更多的盈利机会,特别是对大宗商品套利行为的研究和运用。套利行为本身就是基于数据之上,基于数据驱动的大宗商品套利策略研究,是以Y公司的实际业务作为研究对象,从变化的数据中发现并形成相关的套利模型,同时,发现影响大宗商品市场相关的经济数据,以此判断大宗商品的走势,再根据大宗商品的走势选择相关的套利模型,从而成为了Y公司持续发展的动力。基于数据驱动的大宗商品套利策略重点从三方面进行研究:其一是期货与现货基础上的期现套利策略,Y公司是以现货为主的大宗商品贸易企业,所以期现套利对Y公司而言非常重要;本文根据Y公司的运作特点,制作了系统性的套利模型,并在案例基础上制定了相关的套利策略。其二是不同市场基础之上的跨市套利策略,以金属市场为例,重点研究国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的套利机会,确定指标体系并跨市套利模型,跟踪两个市场或多个市场的交易数据寻找套利机会,从而形成适合Y公司的跨市套利策略;其三是对经济数据与套利行为的研究,重点研究PMI、PPI、CPI以及美元指数等对大宗商品市场走势的影响,这些因素都是影响大宗商品走势的重要因素,相关性极高,有正相关也有负相关,根据宏观政策和经济数据判断大宗商品的行情走势,从而选择不同的套利策略进行操作。
陈克新[4](2011)在《2010年中国大宗商品市场分析及2011年展望》文中研究表明2010年,中国大宗商品市场显着升温,整体呈现四大特点:国内需求拉动整体消费旺盛增长;产量大量释放,产能过剩问题缓解;材料成本推动,价格行情振荡上行。展望2011年中国大宗商品市场,将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欧美国家债务危机,成为笼罩经济复苏的巨大阴影,世界经济二次探底风险依然存在。受其影响,国际市场大宗商品行情遭遇重大冲击,并使得国内价格宽幅振荡。一、2010年中国大宗商品市场显着升温
刘庆柏[5](2010)在《我国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作为全球诸多大宗商品的最大消费国或进口国,由于没有掌握大宗的国际定价权,因此要随时无奈承担国际市场投机涨价的风险,成为了国际大宗商品涨价风潮的最大受害者。在付出惨重代价的同时,发展衍生品市场、争取国际定价权已经成为再也无法回避、需要从国家经济安全高度来看待的问题,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本文对大宗商品定价权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深入探析了我国大宗商品定价权缺失的原因,并结合理论与实证的分析,并从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的角度分别给出可行的建议和战略选择。本文共分七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为是导论。这一章是本文的总领章节,包含了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创新与不足、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论文的结构框架。第二章是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的内涵解析。本章主要是对大宗商品定价权及相关问题的内涵进行详细阐述,并基于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分析了大宗商品定价权的地位。最后提出了在分析大宗商品定价权问题时存在的误区。第三章是大宗商品定价机制及其演变过程研究。首先对完全市场条件下和非完全市场条件下大宗商品的定价机制进行了研究,随后分析了国内外大宗商品定价机制的演变过程。衍生品市场的出现和完善不仅改变了大宗商品的定价机制,并且随着衍生品市场的蓬勃发展,其在大宗商品定价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第四章是我国大宗商品定价能力现状分析。本章首先探讨了我国大宗商品定价能力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随后辩证的分析了我国在争取定价权过程中已取得的成果,并基于以上分析,总结了我国大宗商品定价能力缺失的内外部原因。第五章是我国期货市场在大宗商品定价中影响力的实证研究。本章采用计量经济学中GARCH模型、ECM模型和IS模型的方法,实证检验了开放前后中国期货市场波动性、信息传导能力和信息市场贡献度的变化,我们发现对外开放总体上增加了期货市场的波动性,增强了信息的有效性,我国期货市场价格发现能力有所增强。第六章是提高我国大宗商品定价能力的战略与对策研究。本章主要做了两方面的研究,一是基于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思考,构建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中心的战略研究;二是提高我国大宗商品定价能力的对策研究,并提出了“三级管理”的思想。第七章是主要结论与未来展望。通过全文的分析,在本章中对主要结论进行了总结。在未来展望方面,我国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主要将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如何化挑战为机遇,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卜轶彪[6](2009)在《饲料原料2008年供需状况及未来价格趋势》文中研究指明12008年国内粮食供需状况1.1粮食丰收,消费稳步增长,供需基本平衡据国家统计局公报,2008年粮食种植面积继续有所增加,秋粮和夏粮均获丰收。粮食总产为52500万t,粮食消费量为51750万t,当年产大于需750万t。1.2国内食用植物油产量依然不足初步估算,2008年国产油料榨油可达到950万t,比上年增产60万t。国内食用植物油消费继续保持增长势头,预计达到2285万t,当年产需缺口1335万t。由于食用植物
温宝[7](2008)在《我国争取精铜国际定价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的现实中,一国生产或者消费的战略性大宗资源或商品关系到国计民生,但远不能再单纯地由国内市场的供求关系或者政府的政策偏好来决定,而是需要在价格形成机制中考虑到来自各个直接或间接参与方的市场供求、政府政策、结算规则、谈判方式、贸易惯例、衍生产品市场交易等多方面的因素。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更深入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战略性资源的国际定价权问题日渐突出。近年来,在一些战略性大宗资源和商品的国际市场交易中,我国作为最大的国际买家却在定价上几乎没有发言权,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因此,深入了解这些因素对于产品定价,将对规避宏观经济风险,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稳定健康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马歇尔价格均衡理论定性分析了影响国际铜价价格的供求基本因素,指出了供求两大基本因素影响下当前国际精铜价格变化趋势。接下来进行了我国国内精铜供求因素分析,着重了分析了我国供求在国际总量中的地位及我国当前精铜产业所面临的问题。然后使用多元时间序列统计方法定量分析了LME与上海期货交易所期铜价格相互引导性,进而对中国争取国际精铜定价权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之后根据可行性分析结果,提出了当前争取精铜国际定价权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并针对不利条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研究。在对策中,主要是从期货和现货两个角度进行,期货方面主要是期货国际化和交易所市场化,现货方面是如何发展我国精铜工业提高议价能力。
刘辉[8](2006)在《浅谈外贸企业员工的培训》文中认为
白明[9](2006)在《从进口原油、铁矿石和铜的贸易看中国如何取得国际定价权》文中研究指明
刘英奎[10](2003)在《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研究》文中提出一、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引起了我对中国企业“走出去”问题,即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的思考。 一是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中国企业应如何应对其机遇和挑战。据统计,2001年全球大约有跨国公司6.5万家,它们拥有约85万家国外分支机构,其产值已占世界总产值的1/3以上,其内部和相互间的贸易已占世界贸易额的60%以上,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90%左右。世界货物、资金、人员、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日益频繁,进而促进了世界各国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整个社会福利的提高。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可获性大大提高,各国经济发展对本国资源的依赖程度进一步降低。在经济全球化的汹涌浪潮中,尤其是随着中国的入世和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外商到中国投资的热情进一步高涨,已经成群结队地来到中国。国内企业该怎么办?是在国内市场上偏安一隅被动挨打,还是走出国门主动出击,到国际市场与跨国公司展开竞争?这一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二是生产能力过剩、内需不振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市场开始出现整体供大于求的格局。从1998年以来内贸部公布的中国主要商品的供求平衡情况资料看,其中供过于求的比例分别为:1998年上半年为25.8%;1999年上半年为72.1%,下半年为80.0%;2000年上半年为78.36%,下半年为79.64%。市场供过于求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面对这种严重的生产过剩,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由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非均衡主要是产业结构变化滞后于需求结构的变化造成的,因此不可能完全依靠国内自我发展来彻底解决,而必须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来实现。 三是自然资源短缺问题成为制约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另一瓶颈。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率较低,矿产资源品位较低,尤其是部分战略资源严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据预测,按现有的资源利用方式,预计到2010年国内45种主要矿产资源约有1/2不能满足需要。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国门,通过对外投资方式,获取国外矿产资源以补充国内资源不足,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是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比例失衡。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但是,完全意义上的开放应该是双向的开放,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走过了一条以“引进来”为主的发展道路,吸引了大量外资,对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截止2002年12月底,全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24196个,合同外资8280.6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4479.66亿美元。1994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世界第二大国,200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527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相比较而言,对外投资对我国国民经济却无足轻重。最新国际投资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吸纳国外投资与发展对外投资应形成合理比例。国际投资经验表明,—个成熟的经济体系,引进外资额与对外投资额的比例一般以100∶110为宜。据《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研究,各类国家引进外资与海外投资的比例,发达国家为100∶140,发展中国家为100∶18,而我国仅为100∶8。与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与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企业“走出去”还有不小的差距,这和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很不相称。面对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发展的趋势,我国有必要加快海外投资的步伐,使得国民经济能够长期、健康、协调发展。 五是中国外贸出口深受贸易保护主义的侵害。随着世界生产力的迅速扩张,许多国家商品供过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国际市场的争夺也更加激烈,从而导致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一些国家频繁利用技术和环境壁皇等非关税措施对商品进口设限;有些国家甚至违背世贸组织规则,滥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韦糙贸易摩擦;不少国家则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组成区域性贸易保护屏障,阻碍外部产品进口。因此,各国之间贸易摩擦此起彼伏。这使得中国出口商品深受其害。据夕阻贸部统计,从1979年至2001年3月底,中国共遭受概起反倾销调查,涉及金额100多亿美刃.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内遭受反倾销指控最多的国家。面对这种贸易格局,通过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越过各种贸易保护壁垒,扩大我国产品国际市场份额,是我国企业新世纪应采取的一项重要战略。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我选择了“中国企业实施去出去战略研究”作为论文选题,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对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有所帮助。 具体地说,论文的选题具有如下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论文的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国内理论界、产业界对于“引进来”的重要性已有充分的认识,“引进来”的实践成绩斐然,“引进来”的理论更是异彩纷呈。然而,我国成功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企业屈指可数,关于“走出去
二、国际市场部分商品行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市场部分商品行情(论文提纲范文)
(2)现货电子交易诈骗的司法认定 ——以“南京亚太诈骗案”等三个案例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案件基本情况简介及争议焦点 |
(一) 案件基本情况简介 |
1、“南京亚太”谢某等人诈骗案—正规现货平台勾结做市商操控交易行情 |
2、“榆林农惠”朱某等人诈骗案?——自建交易平台操控现货行情走势 |
3、“天矿所”徐某等人非法经营案—以反向指导等手段蓄意扩大客户损失 |
(二) 争议焦点及分歧意见 |
1、以欺诈手段组织虚假现货电子交易是否构成诈骗罪 |
2、是否属于共同犯罪 |
3、诈骗数额如何认定 |
二、案例相关问题的法理分析 |
(一) 现货电子交易诈骗的成立 |
1、非法占有目的的刑事推定 |
2、欺诈行为的认定 |
3、欺诈行为与被害人损失的因果关系认定 |
(二) 现货电子交易诈骗共同犯罪的认定 |
1、共同犯罪的成立 |
2、犯罪集团及行为人地位作用的认定 |
(三) 现货电子交易诈骗数额的认定 |
1、诈骗数额的认定标准 |
2、现货电子交易诈骗数额的具体认定方式 |
3、共同犯罪中诈骗数额的认定 |
(四) 现货电子交易诈骗与非法经营的区分 |
三、案例评析与结论 |
(一) 本文三个案例各被告人均构成诈骗罪 |
1、各被告人共同实施了欺诈行为 |
2、各被告人均具有非法占有客户资金的目的 |
3、被害人因被告人的欺诈行为陷入认识错误而遭受损失 |
(二) 案例中被告人构成共同犯罪且系犯罪集团 |
(三) 诈骗数额的具体认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数据驱动的Y公司大宗商品套利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思路 |
2 主要理论和文献综述 |
2.1 国外理论和文献综述 |
2.2 国内理论和文献综述 |
3 大宗商品市场和套利概述 |
3.1 大宗商品市场概述 |
3.2 大宗商品套利的种类和应用 |
4 Y公司套利交易的特点和运作 |
4.1 Y公司实行套利业务的背景 |
4.2 Y公司的套利现状及操作流程 |
4.3 Y公司套利业务的有效性评价 |
5 Y公司套利策略研究 |
5.1 期货与现货数据基础上的期现套利策略 |
5.1.1 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 |
5.1.2 期现数据的收集与跟踪 |
5.1.3 案例分析及套利策略制定 |
5.2 不同市场数据基础上的跨市套利策略 |
5.2.1 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 |
5.2.2 跨市交易数据的收集与跟踪 |
5.2.3 案例分析及套利策略制定 |
5.3 宏观数据基础上的套利策略选择 |
5.3.1 PMI数据与大宗商品走势分析 |
5.3.2 CPI和PPI数据与大宗商品走势分析 |
5.3.3 美元指数与大宗商品走势分析 |
5.3.4 大宗商品走势与套利策略的选择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我国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论 |
1.3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二章 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的内涵解析 |
2.1 大宗商品的内涵解析 |
2.2 大宗商品定价权问题的内涵解析 |
2.3 大宗商品定价权的地位分析——基于国家经济安全的视角 |
2.3.1 经济安全的内涵分析 |
2.3.2 定价权问题属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范畴的原因分析 |
2.4 对大宗商品定价权问题认识的误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大宗商品定价机制及其演变过程研究 |
3.1 大宗商品定价机制研究 |
3.1.1 完全市场条件下大宗商品定价理论 |
3.1.2 非完全市场条件下大宗商品定价机制 |
3.2 大宗商品定价机制的演变过程 |
3.2.1 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机制的演变过程——以石油、铁矿石为例 |
3.2.2 我国大宗商品定价机制的演变过程与国际比较 |
3.3 衍生品市场在大宗商品定价中的作用与其发展 |
3.4 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大宗商品定价能力的现状分析 |
4.1 我国大宗商品定价能力的现状 |
4.2 我国在大宗商品定价中存在的问题 |
4.3 我国在争取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的探索与成就 |
4.4 我国大宗商品定价能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
4.4.1 我国大宗商品定价权缺失的内部原因分析 |
4.4.2 我国大宗商品定价权缺失的外部原因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我国期货市场在大宗商品定价中影响力的实证研究 |
5.1 理论基础 |
5.2 研究方法 |
5.3 实证分析 |
5.3.1 数据选择 |
5.3.2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提高我国大宗商品定价能力的战略与对策研究 |
6.1 构建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中心的战略研究——基于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思考 |
6.1.1 国际定价中心的理论分析 |
6.1.2 构建大宗商品定价中心的可行性分析 |
6.1.3 构建我国大宗商品定价中心的可行性措施 |
6.2 提高我国大宗商品定价能力的对策研究 |
6.2.1 宏观层面的把握——基于宏观经济与政府层面的思考 |
6.2.2 中观层面的促进与指导——基于行业协会的思考 |
6.2.3 微观层面的努力——基于企业层面的思考 |
6.3 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未来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获得的主要成果情况 |
致谢 |
(7)我国争取精铜国际定价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写作的背景与意义 |
1.1.1 论文写作的背景 |
1.1.2 论文写作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写作的总体思路与方法 |
1.3.1 论文写作的总体思路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基本理论综述 |
2.1 相关概念解释 |
2.1.1 国际价格 |
2.1.2 国际定价权 |
2.2 马歇尔价格均衡论 |
2.3 期货价格相关理论 |
2.3.1 期货市场价格的产生 |
2.3.2 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际铜价形成基本因素分析 |
3.1 国际精铜市场分析 |
3.1.1 国际需求 |
3.1.2 国际供给 |
3.1.3 国际贸易 |
3.2 国内精铜市场分析 |
3.2.1 国内精铜需求分析 |
3.2.2 国内精铜供给分析 |
3.2.3 中国铜资源国际贸易分析 |
3.3 国际精铜价格体系 |
3.4 影响精铜价基本因素分析 |
3.4.1 供求因素表现为库存的影响 |
3.4.2 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 |
3.4.3 用铜行业发展趋势变化的影响 |
3.4.4 铜生产成本的影响 |
3.4.5 基金交易方向的影响 |
3.4.6 相关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 |
3..47 汇率变动的影响 |
3.4.8 进出口政策和替代产品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争取精铜国际定价权可行性研究 |
4.1 中国争取精铜国际定价权必要性分析 |
4.2 上海期精铜价格与LME期精铜价格相互引导性分析 |
4.2.1 统计方法:多元时间序列分析 |
4.2.2 数据来源 |
4.2.3 分析步骤 |
4.2.4 实证分析 |
4.3 我国争取精铜国际定价权有利条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争取精铜国际铜定价权对策 |
5.1 期货市场国际化 |
5.2 交易所市场化 |
5.3 提高中国精铜产业议价能力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10)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背景和意义 |
第一章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背景 |
1.1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
1.2 入世对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影响 |
1.3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为“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
1.4 小结 |
第二章 “走出去”战略的形成、内涵与意义 |
2.1 “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与形成 |
2.2 “走出去”战略的内涵 |
2.3 “走出去”与“引进来”的辨证关系 |
2.4 对外直接投资与外贸、外汇、外援等的关系 |
2.5 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 |
2.6 小结 |
第三章 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现状与特征 |
3.1 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
3.2 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现状与特征 |
3.3 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发展现状与特征 |
3.4 小结 |
第二部分 “走出去”战略的理论基础 |
第四章 马克思主的国际投资理论 |
4.1 马克思的国际投资理论 |
4.2 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国际投资理论 |
4.3 对马克思主义国际投资理论的简要评价 |
第五章 国际投资宏观理论 |
5.1 麦克杜格尔的国际投资利益分配模型 |
5.2 小岛清的比较优势投资理论 |
5.3 阿利伯的货币区域理论 |
5.4 邓宁的投资发展阶段论 |
第六章 国际投资微观理论 |
6.1 垄断优势论 |
6.2 巴克利和卡森的内部化理论 |
6.3 弗农的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6.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第七章 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理论与中国学者对“走出去”战略的研究 |
7.1 小规模技术理论 |
7.2 技术地方化理论 |
7.3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
7.4 中国学者对“走出去”战略的研究 |
7.5 小结: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 |
第三部分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模式研究 |
第八章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状况 |
8.1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阶段 |
8.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的特点 |
8.3 小结 |
第九章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模式选择 |
9.1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产业选择 |
9.2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区位选择 |
9.3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股权模式选择 |
9.4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管理模式选择 |
9.5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营模式选择 |
9.6 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组建“战略联盟”发展模式的选择 |
9.7 小结: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选择 |
第四部分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障碍及其主要对策 |
第十章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障碍分析 |
10.1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国际障碍 |
10.2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国内障碍 |
第十一章 进一步推动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对策 |
11.1 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
11.2 政府应采取的对策 |
11.3 企业应采取的对策 |
11.4 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应采取的对策 |
11.5 小结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国际市场部分商品行情(论文参考文献)
- [1]稳定大宗商品价格既要治标又要治本[J]. 白明.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21(06)
- [2]现货电子交易诈骗的司法认定 ——以“南京亚太诈骗案”等三个案例为视角[D]. 吴健. 安徽大学, 2020(08)
- [3]基于数据驱动的Y公司大宗商品套利策略研究[D]. 任瑞峰. 宁波大学, 2015(03)
- [4]2010年中国大宗商品市场分析及2011年展望[J]. 陈克新. 中国采购发展报告, 2011(00)
- [5]我国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研究[D]. 刘庆柏. 南京财经大学, 2010(06)
- [6]饲料原料2008年供需状况及未来价格趋势[J]. 卜轶彪. 猪业科学, 2009(01)
- [7]我国争取精铜国际定价权研究[D]. 温宝.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06)
- [8]浅谈外贸企业员工的培训[J]. 刘辉. 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 2006(04)
- [9]从进口原油、铁矿石和铜的贸易看中国如何取得国际定价权[J]. 白明. 中国物价, 2006(03)
- [10]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研究[D]. 刘英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03)
标签:大宗商品现货电子交易平台论文; 套利策略论文; 套利定价理论论文; 套利定价模型论文; 现货商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