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家族性房颤致病基因

科学家发现家族性房颤致病基因

一、我科学家发现家族性心房颤动致病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刘杨[1](2021)在《心血管疾病的新希望-PCSK9抑制剂》文中提出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人数每年都在增加,且发病年龄逐渐变小。作为冠心病的基础用药,降脂药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其中以他汀类降脂药作为首选。但近年来,他汀类降脂药因为副反应及耐受剂量等问题,已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2003年加拿大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前蛋白转化酶,即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PCSK9),自此关于PCSK9及其抑制剂的研究从未停止过。而PCSK9抑制剂因其降脂效果显着、不良反应少,逐渐被广大的临床医务工作者所接受,可以单独使用或者和他汀类、依折麦布等降脂药联合使用。且近年来研究发现,PCSK9抑制剂不仅能降低血液中的血脂水平,还在抗炎、抗血栓形成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使之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方向、新希望。

郑小乐[2](2017)在《心肌梗塞中miRNA表达和调控网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约22个核苷酸非编码小RNA,一般会导致靶基因沉默或降解,调节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及凋亡。早在20年前,miRNA就已被确定为与多种心血管病变相关的复杂生物过程的关键调节因子,包括左心室肥大,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高血压和心律失常。此外,由于发现血液中存在循环miRNA,miRNA已被作为新的生物标志物,特别是在心肌梗死(MI)和心力衰竭中。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miRNA在MI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但是至今,miRNA与MI相关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清晰。本研究意在寻找miRNA在MI疾病中的调控和影响机制,通过对10个MI患者和10个正常人的血液样本进行第二代高通量小RNA测序,在显着差异miRNA中发现hsa-miR-30d-3p,hsa-miR-146b-5p,hsa-miR-451a,hsa-miR-30e-5p,hsa-miR-125a-3p在心血管相关疾病中表达异常,其中hsa-miR-451a被明确报道在MI患者中表达异常。而hsa-miR-1275,hsa-miR-1260a,hsa-miR-1260b,hsa-miR-877-3p的靶基因也与心血管疾病相关,并且这四个miRNA在本研究中是第一次被预测与心肌梗塞疾病相关,可能有助于对整个MI病理过程的研究。新预测的novelmir370,可能是未被人们发现的与MI相关的全新的miRNA。最后构建MI相关的miRNA、靶基因及通路互作网络图,为能够清晰了解MI的分子相互关联的生物过程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本次研究,希望能够为进一步研究miRNA对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作出贡献,为miRNA作为MI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依据。

张文娟[3](2016)在《基于系统药理学方法的心胃同治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血管疾病和胃病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它们在临床上往往同时发生,具有很高的共发性。现代医学已经发现心血管疾病与胃病之间具有密切的病因学关系,但是这两类疾病之间是如何联系及其相关生物学基础尚缺乏深入研究。通过对中医药治疗这两种疾病的应用研究,发现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草药,往往也可以用来治疗胃病,同时,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复方,也可以用来治疗胃病。而用来治疗胃病的草药和复方往往也可以用来治疗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和胃病相关联的分子机制是什么?为什么同样的中药可以同时用来治疗这两种疾病呢?针对该科学问题,我们开展了系列研究,具体如下:一、从生物学角度,研究了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等31个不同类型)和胃病(如慢性胃炎等13个不同类型)相关联的分子机制。首先,通过疾病蛋白-蛋白互作(PPI,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网络分析发现:1)与心血管疾病(31个不同类型)相关的基因共计288个,与胃病(13种不同类型)相关的基因有353个,两类疾病所共有的基因有47个,如ACE(angiotensin I converting enzyme)同时与心力衰竭和胃癌相关。2)通过进一步基因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心血管疾病和胃病相关的基因参与到相似或相同的生物进程中,如: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细胞坏死和对细胞外刺激的响应等。3)通过心肌病和胃炎相关micro RNA调控网络分析发现,两病共同相关的micro RNA主要集中在细菌响应、免疫、TNF信号转导等进程中。以上结果揭示了两类疾病之间有密切的生物学联系。二、从治疗角度,开展了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和胃病的作用机制研究。1)首先,系统分析了115味治疗心血管疾病和163味治疗胃病的草药,Fisher检验表明心血管疾病和胃病的草药具有显着的相关性。2)随后,统计了临床所有的中成药,发现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复方中有68.75%的草药具有治疗胃病的功能,而治疗胃病的复方中有80.60%的心血管疾病草药,该结果高度显示了心血管疾病和胃病的治疗上存在密切联系。三、为了进一步揭示心胃同治的分子机制,选取一种治疗慢性胃炎的经典方—三合汤,开展了系统药理学研究。1)通过ADME系统分析,获得了三合汤中的59个潜在的活性分子构建的药效分子群,比如如M01(木樨草素)、M02(槲皮素)、M03(异鼠李素)、M08(高良姜素)、M16(香附子烯)和M52(丹参酮IIA)等。2)通过基于系综相似度方法(WES)的药物打靶分析,发现了70个靶蛋白,其中同时与两种疾病相关的靶标有9个:AR(雄激素受体)、ESR1(雌性激素受体)、ACHE(乙酰胆碱酯酶)、NR3C1(糖皮质激素受体)、GLO1(乙二醛酶I)、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9)、CYP2A6(细胞色素P450 2A6)、PLA2G2A(磷脂酶A2类IIA)和PLK2(Polo-样激酶2)。3)通过靶标-通路网络富集分析,发现该复方中的草药活性分子作用于多个通路,包括:钙离子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和血管平滑肌收缩等。4)通过组织器官特异性归属分析发现,三合汤中活性分子作用靶标能够靶向于心脏、胃、胸腺和全血等组织,从而达到心血管疾病和胃病的共同治疗。5)网络药理学分析进一步表明了三合汤复方通过多靶标的协同作用,共同治疗心血管疾病和胃病。6)通过大鼠心肌缺血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发现三合汤复方显着降低心肌细胞的病变程度,显着升高血清中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明显降低肌酸激酶(CK)、环磷酸腺苷(cAMP)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证明了其潜在生物学机制。综上所述,本研究借助系统药理学方法,揭示了心血管疾病和胃病相关联的潜在分子生物学机制;同时通过对中药复方的研究,阐明了中药异病同治理论的潜在科学内涵,为探索人类复杂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对促进新药开发有重要意义。

赵贵英,张树庸[4](2011)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进展2010(下半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0年下半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领域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层出不穷。美国《科学》杂志评出了2010年十大科学突破,其中生命科学就占了八项,这足以说明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速度。

黄明方[5](2010)在《CXCL16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遗传易感性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CXC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是新近发现的趋化因子CXC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它以可溶性及跨膜表达两种形式存在。研究发现,CXCL16具有趋化因子、清道夫受体及粘附分子等三种分子的功能,提示CXCL16/SR-PSOX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起重要作用。最初的体外试验显示,在人及鼠动脉粥样病变中均可检测到CXCL16的高表达。随后的体内试验发现,CXCL16/SR-PSOX可介导T细胞粘附到内皮,驱使T细胞迁移,刺激细胞增殖,促发平滑肌细胞的炎症表型,介导巨噬细胞摄入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所有这些效应均被认为是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令人不解的是,在鼠动脉粥样动物模型中发现,CXCL16缺失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损大小,提示其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但它唯一的受体却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另外,对循环水平CXCL16/SR-PSOX检测发现,血浆CXCL16浓度与冠心病的关系也是有争议的,既有阳性相关、阴性相关,还有研究显示与冠心病无关,新近还有研究显示其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长期死亡率相关。至此,CXCL16/SR-PSOX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起何种作用,是致病因素、还是其生物学标志,甚至是抗动脉粥样作用目前仍未完全清楚。CXCL16的基因变异可能会调节其表达水平及蛋白功能。一项研究显示位于CXCL16第4外显子的一个单核苷酸多态与虽与冠心病无关,但与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严重性有关。但该研究仅研究了一个多态,显然不足以完整的反映CXCL16基因变异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并且该研究样本量较小,且尚无中国汉族人这方面的资料。目的首先,我们以HapMap数据库为基础选择CXCL16基因的标签SNPs,在一大型病例-对照研究中分析CXCL16的常见多态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其次,在亚组病例中检测血浆CXCL16水平,探讨其与CXCL16基因型之间的关系。方法:(1)研究对象自2006年6月2009年3月,从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病房选取1176例冠心病患者为病例组,850例冠脉造影阴性者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年龄29岁75岁,均为汉族,无血缘关系,来自于中国东北地区,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亚组研究对象选自2008年5月2009年3月于原研究队列,由160例首次发作的急性心肌梗死和160例冠脉造影完全正常者组成。亚组中病例组和对照组在年龄(≤5岁)、性别、吸烟、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方面相匹配。(2)标签SNPs的选择及基因型检测基于HapMap数据库中汉族人群数据库,运用Tagger程序,以r 2≥0.80和少见等位基因频率≥5%为参数,共选择出5个标签SNPs。以PCR-RFLP法检测rs2277680基因型,以PCR-直接测序法检测rs1051009、rs3744700、rs2304973和rs2250333等SNPs的基因型。(3)血浆CXCL16水平检测急性心肌梗死组于发病12h内(1h-12h,平均5.3 h)入院即刻抽取静脉血,对照组于行冠脉造影后次日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将处理好的血浆贮藏于-80℃低温冰箱保存,标本收集齐全后统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CXCL16浓度。结果(1)研究对象的临床特征两组受试者在年龄、性别分布,吸烟、高血压和糖尿病比例,体重指数、LDL-C、HDL-C、甘油三脂和空腹血糖水平等方面均有显着差异。但亚组研究对象的各临床指标在两组间无显着差异。(2) CXCL16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所研究CXCL16各SNPs的基因型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rs3744700的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有显着差别(P = 0.001 and P <0.001, respectively),经Bonferroni纠正多重检验后,差异仍具有显着性。进一步多元回归logistic分析纠正各心血管危险因素后,GG基因型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约是T等位基因携带者(GT + TT)的1.8倍(纠正后OR, 1.77; 95% CI, 1.28-2.43; P < 0.001)。其余4个SNPs的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无显着差别。进一步分析未发现CXCL16各SNPs与冠脉狭窄的严重程度相关,也未发现与771例未服用任何降酯药物的对照组受试者的血脂谱(TG, TC, LDL-C, and HDL-C)存在相关性。(3) CXCL16基因第4内含子调节性功能元件的发掘利用Berkeley Drosophila Genome Project提供的网上剪切位点预测程序。我们发现第4内含子区域有一个剪接受体位点,其可信性评分达到1.00,并且,rs3744700位于该位点上游仅61 bp处。另外我们还发现,第4内含子区域含有多个潜在的功能调节元件,rs3744700正好位于GATA中,T>G极有可能影响其功能。(4)亚组人群的CXCL16血浆水平及其与rs3744700的相关性急性心梗患者其血浆CXCL16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 < 0.01)。但与急性心梗患者病变严重程度无关。在对照组和急性心梗组,GG型者其血浆CXCL16水平均显着高于T等位基因携带者(GT + TT) (分别为P=0.015和P=0.027)。结论CXCL16基因的rs3744700多态是中国汉族人群发生冠心病的独立的危险因子,能增加CXCL16表达的GG基因型可能会促进冠心病的发生。但其余4个SNPs与冠心病的发生无关。

韩胜红[6](2009)在《GH-IGF-I轴基因多态性及环境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GH-IGF-I轴可能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但是关于本轴基因多态性与环境因素之间交互作用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国内外罕见报道。本研究探讨GH-IGF-I轴家族基因的多态性及环境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关联,为脑卒中的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开展以医院为基础的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所有的研究对象来自于深圳三大医院,病例和对照按年龄≤5岁、性别、民族相同进行匹配,共收集384对。使用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用Taqman MGB荧光定量PCR技术及单碱基延伸技术等检测基因型。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运用Phasev2.0软件和Haploview v4.1软件进行单体型分析,运用分类树分析方法构建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的预测模型,用多因子降维法分析基因的多态位点之间的潜在交互作用。结果1.PDGF-D基因的rs7950273携带GG基因型在对照组中所占的比例比病例组高,调整混杂因素后GG基因型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因素,OR值为0.499,95%CI为0.28-0.89,并且GG基因型的胆固醇均值为1.76mmol/l高于CG+CC基因型的1.67mmol/l,胆固醇均值在不同的基因型中有统计学差异(P=0.022);2.IGF-I基因的rs6220,rs1520220和rs7965399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无关,其中rs6220和rs1520220存在完全连锁(|D’|=0.97,R2=0.94)。而调整混杂因素后CArepeat的17/17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OR 3.83,95%CI为1.12-13.01),尤其在年龄>55岁的个体中(OR 4.65,95%CI 1.60-13.51);3.运用标签SNP的策略,选出GHR基因的10个标签SNP,并探讨其基因型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关系,发现rs6451627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紧密相关;4.本研究应用分类树模型得到6个重要解释变量,即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史、吸烟、饮酒及GHR的rs6451627多态性,多因子降维法提示GHR基因的rs6451627与rs12187996存在交互作用。结论高血压病史是缺血性脑卒中首要的危险因素,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吸烟、饮酒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密切相关因素,长期有效地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积极防治冠心病,限制饮酒和吸烟和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和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主要措施。遗传因素中GH-IGF-I轴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起重要作用,对筛查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危人群有重要的意义。

向娟,王娟,张代富[7](2007)在《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年龄、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瓣膜疾病和冠心病等是房颤发生的高危因素。近年来研究发现分子遗传因素在该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房颤的分子遗传机制目前成为研究热点并已取得进展,现对分子遗传学研究中基因变异与房颤发生的相关性进行综述。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将推进我们对该疾病的认识和治疗。

新华通讯社新闻信息中心[8](2004)在《动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义汉[9](2003)在《心血管疾病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回顾最近十年心血管疾病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侧重于目前比较明确的几个心血管疾病致病基因及其座位的叙述。特别介绍了今年发现的家族性心房颤动的一个致病基因和长 QT 综合征的一个致病基因。

冯雪莲[10](2003)在《我国科学家发现家族性心房颤动基因》文中研究指明 最近,同济大学医学遗传学研究所所长陈义汉博士等与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徐世杰博士等科研工作者密切合作,找到了一个引起家族性心房颤动(房颤)的致病基因。这项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被发表在2003年1月10日出版的《Science》杂志上。

二、我科学家发现家族性心房颤动致病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科学家发现家族性心房颤动致病基因(论文提纲范文)

(1)心血管疾病的新希望-PCSK9抑制剂(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PCSK9的生理特性
2 PCSK9抑制剂的分类
3 PCSK9抑制剂的临床应用
4 PCSK9抑制剂的安全性
5 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新方向--PCSK9抑制剂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2)心肌梗塞中miRNA表达和调控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MicroRNA的生物意义
        1.1.1 MicroRNA
        1.1.2 循坏MicroRNA
    1.2 高通量测序的发展现状
        1.2.1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历史
        1.2.2 第二代测序的应用
        1.2.3 生物信息分析的发展
        1.2.4 新一代测序技术在人类医学研究中的发展
    1.3 MicroRNA在心肌梗塞疾病中的研究现状
        1.3.1 心肌梗塞
        1.3.2 MicroRNA在心肌梗塞中的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样本收集
    2.2 实验流程
    2.3 信息分析流程
        2.3.1 数据过滤
        2.3.2 数据比对
        2.3.3 小RNA分类和预测
        2.3.4 小RNA表达定量
        2.3.5 靶基因预测
        2.3.6 小RNA差异分析
        2.3.7 显着性富集分析
        2.3.8 心肌梗塞相关miRNA筛选
        2.3.9 互作网络构建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测序结果
    3.2 显着差异表达的miRNA
    3.3 显着差异miRNA的功能注释
        3.3.1 差异miRNA的靶基因GO显着性富集
        3.3.2 差异miRNA的靶基因KEGG Pathway显着性富集
    3.4 心肌梗塞相关的差异miRNA
        3.4.1 差异miRNA与HMDD数据库注释
        3.4.2 miRNA与miRDisease数据库注释
        3.4.3 靶基因与NR数据库注释
        3.4.4 靶基因的相关文献报道
    3.5 miRNA靶基因互作网络构建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基于系统药理学方法的心胃同治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疾病-疾病互作关系
        1.2.1 疾病-疾病相关基因之间的关联性
        1.2.2 疾病-疾病互作的组学关联
        1.2.3 心血管疾病和胃病的病因学联系
    1.3 复杂相关疾病药物联合治疗
        1.3.1 相关疾病的联合治疗
        1.3.2 心血管疾病和胃病在治疗上的联系
    1.4 疾病关联机制和联合治疗机制的研究方法
        1.4.1 疾病关联基因挖掘
        1.4.2 联合治疗的分子机制研究
        1.4.3 用于关联疾病的中药复方研究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方法和技术
    2.1 疾病互作研究方法
        2.1.1 疾病相关基因的关联性分析
        2.1.2 疾病相关基因的GO富集分析和通路富集分析
    2.2 药物治疗的机制研究
        2.2.1 ADME分析
        2.2.2 药物靶标识别
        2.2.3 网络药理学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心血管疾病与胃病相关联的分子机制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心血管疾病和胃病相关基因的收集
        3.2.2 心血管疾病和胃病相关基因的分析
        3.2.3 心肌病和胃炎的相关联的分子机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心血管疾病和胃病相关基因的关联性分析
        3.3.2 心血管疾病和胃病基因的生物学进程关联性分析
        3.3.3 心肌炎和胃炎的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3.3.4 差异基因的功能富集和通路富集
        3.3.5 心肌病和胃炎的网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治疗心血管疾病和胃病的草药组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草药收集和分析
        4.2.2 治疗胃病的草药的收集和分析
        4.2.3 治疗心血管疾病和胃病相关草药的关联性分析
        4.2.4 治疗心血管疾病和胃病的草药在中成药中的应用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治疗心血管疾病和胃病草药的性味归经性质分析
        4.3.2 治疗心血管疾病和胃病草药的关联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合汤治疗心、胃疾病的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三合汤的研究思路
        5.2.2 三合汤中的分子数据库构建
        5.2.3 活性化合物筛选
        5.2.4 药物靶标识别
        5.2.5 网络药理学分析
        5.2.6 实验验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三合汤的潜在有效活性成分的分析
        5.3.2 胃病相关的化合物-靶标网络
        5.3.3 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化合物-靶标网络
        5.3.4 靶标-通路网络分析
        5.3.5 靶标的GO富集分析
        5.3.6 化合物-靶标-器官网络分析
        5.3.7 三合汤治疗大鼠心肌缺血疗效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5)CXCL16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遗传易感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正文
    1 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3 主要溶液配制
    实验方法
        2.1 外周血基因组DNA抽提
        2.2 连锁不平衡特征和标签SNPs的选择
        2.3 基因定型分析
        2.4 血浆CXCL16 水平检测
        2.5 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础临床特征
        3.2 CXCL16 基因各SNPs的基因定型结果
        3.3 CXCL16 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
        3.4 CXCL16 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3.5 CXCL16 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相关性分析
        3.6 CXCL16 基因第4 内含子调节性功能元件的发掘
        3.7 亚组人群的CXCL16 血浆水平及其与rs3744700 的相关性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6)GH-IGF-I轴基因多态性及环境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PDGF-D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IGF-1基因的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GHR基因的多态性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GH-IGF-1轴基因多态性及环境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联合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后续深入研究方向
综述 相关候选基因在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附录一 学位申请人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二 脑卒中个案调查表
致谢

(7)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心房颤动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2 基因多态性与心房颤动研究进展
    2.1 离子通道基因多态性
    2.2 缝隙连接蛋白及缝隙连接蛋白基因多态性
    2.3 RAS基因、ACE 基因及其他基因多态性
3 问题与展望

四、我科学家发现家族性心房颤动致病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 [1]心血管疾病的新希望-PCSK9抑制剂[D]. 刘杨. 重庆医科大学, 2021
  • [2]心肌梗塞中miRNA表达和调控网络研究[D]. 郑小乐.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3]基于系统药理学方法的心胃同治分子机制研究[D]. 张文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3)
  • [4]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进展2010(下半年)[J]. 赵贵英,张树庸.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1(02)
  • [5]CXCL16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遗传易感性的研究[D]. 黄明方. 第四军医大学, 2010(06)
  • [6]GH-IGF-I轴基因多态性及环境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韩胜红.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1)
  • [7]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J]. 向娟,王娟,张代富.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7(06)
  • [8]动态[J]. 新华通讯社新闻信息中心.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4(02)
  • [9]心血管疾病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A]. 陈义汉.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专辑, 2003
  • [10]我国科学家发现家族性心房颤动基因[J]. 冯雪莲. 自然科学进展, 2003(03)

标签:;  ;  ;  ;  ;  

科学家发现家族性房颤致病基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