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前牙埋伏阻生的诊断及正畸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武孝芬[1](2020)在《正畸治疗埋伏牙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对各种原因导致的无法自行萌出的46颗埋伏牙进行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开窗,运用正畸牵引治疗,观察治疗前埋伏牙的发生情况、治疗后牙根长度的变化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统计牵引成功率,分析影响开窗牵引治疗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探讨正畸治疗埋伏牙开窗牵引临床适应症的选择以及手术开窗的部位及时机。旨在为临床上埋伏牙的正畸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通过曲面断层片、CBCT等影像资料确诊的埋伏牙患者(第三磨牙除外)33例,初诊时年龄825周岁,平均13.6周岁,共计46颗埋伏牙。男性患者15例,平均年龄12.1周岁,共有埋伏牙22颗;女性18例,平均年龄14.9周岁,共有埋伏牙24颗。其中上颌尖牙21颗,上颌中切牙17颗,上颌侧切牙4颗,上颌第二前磨牙1颗,下颌第二前磨牙2颗,下颌第一前磨牙1颗。样本纳入标准:1、埋伏牙对侧同名恒牙已萌出超过六个月;2、牙齿完全埋伏于骨组织内,不能够自行萌出;3、X线片示根尖孔已闭合,或根尖孔未闭合但存在埋伏牙位置异常,不能正常萌出;4、无重度牙周疾病及外伤史;5、经患者签字同意后采用手术开窗正畸牵引治疗;6、排除拓展间隙后可自行萌出的埋伏牙。治疗开始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以及CBCT,运用mimics20.0软件建立三维数字模型。观察埋伏牙的牙位、发育情况、埋伏深度以及与邻近组织的位置关系。运用口外开窗辅助正畸牵引的方法治疗,治疗结束之后常规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判定治疗效果,记录埋伏牙牵引成功率。分析影响埋伏牙牵引成功的因素及其相关性。判定牵引成功标准为:埋伏牙齿完全牵出;牙根吸收小于根长的1/3;牙髓活力正常;松动度<2mm;牙龈退缩不超过牙根颈1/3;邻近组织无炎症反应;邻近牙齿无明显吸收。不符合以上标准记为失败。结果:1.本研究病例中,上颌尖牙的埋伏牙病例数最多,在埋伏牙总数中占45.7%,其次是上颌中切牙,占37%;上颌尖牙中,斜向阻生位最多见,在上颌尖牙埋伏牙总数中占66.7%;上颌中切牙中,水平阻生位最多见,在上颌中切牙埋伏牙总数中占47%;2.本研究中4颗前磨牙选择牙槽嵴顶切口(拔牙创)闭合牵引,42颗前牙中,19颗行唇侧开放牵引,4颗行唇侧闭合牵引,19颗行腭侧开放牵引。共计44颗埋伏牙牵引结果符合成功标准,其余2颗不符合成功标准,认定为失败;根尖孔闭合组10颗埋伏牙,2颗牵引失败,8颗牵引成功,其中1颗出现轻度牙根吸收(变化量<根长的1/3),根尖孔未闭合组36颗均牵引成功,未出现明显牙根吸收;3颗弯根埋伏牙,2颗牵引成功,1颗失败;观察牙龈外形恢复情况,牙槽嵴顶闭合牵引恢复效果最好,唇侧开放牵引牙龈外形恢复欠佳。3.运用SPSS软件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开窗位置、牙根发育程度的牵引成功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显示根尖孔未闭合组较闭合组牵引成功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口外开窗辅助正畸牵引治疗对各个位置埋伏牙的治疗显着有效,对于水平低位合并多个埋伏牙阻生以及倒置阻生的埋伏牙患者需要谨慎牵引;2.根尖孔未闭合组较闭合组牵引成功率高,牙根尚未发育完全是埋伏牙牵引成功的有利因素,且对于合并牙根弯曲的埋伏牙,在牙根发育早期行牵引治疗有利于牙根在正常的位置继续发育完成。3.除第三磨牙和多生牙外,在正常牙位中,上颌尖牙的埋伏阻生最常见,其中以上颌尖牙的斜向阻生最为多见;其次是上颌中切牙的埋伏阻生,其中以上颌中切牙的水平阻生最为多见。
吴滢倩[2](2020)在《应用不调指数评价替牙期错(牙合)畸形早期矫治效果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回顾性研究旨在应用不调指数(Discrepancy index,DI)定量评价替牙期错(牙合)畸形早期矫治效果,并对早期矫治结果作进一步分析。资料与方法:回顾2015年3月到2020年3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口腔科就诊,被诊断为替牙期错(牙合)畸形的患儿共87例,按照纳入标准最终纳入32例(男21例,女11例,初诊时平均年龄7.91±1.44岁)。应用DI指数对这些患者初诊及正畸结束时的口腔模型、曲面断层片、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矫治前后的差异。结果:1、矫治后的平均DI指数较正畸前显着降低了3.94分(P<0.0001)。其中矫治后的覆盖评分、拥挤度评分和其他评分较前分别显着降低了1.72分(P<0.0001)、0.63分(P<0.5)和0.68分(P<0.05)。而覆(牙合)、前牙开(牙合)、后牙开(牙合)、咬合关系、后牙反覆盖、后牙正锁(牙合)、ANB评分、SN-MP评分和IMPA评分正畸前后改变无统计学差异。2、矫治后SN-MP的测量值较前增大了0.72°(P<0.05),IMPA的测量值较前减小了3.38°(P<0.01)。但ANB的测量值正畸前后改变无统计学差异。3、安氏Ⅰ类错(牙合)矫治后平均DI指数均较前降低3.22分(P<0.05),其中覆盖评分较前降低了2.00分(P<0.01)。4、安氏Ⅱ类错(牙合)矫治后平均DI指数均较前降低4.09分(P<0.05),其中咬合关系评分较前降低1.46分(P<0.05)5、安氏Ⅲ类错(牙合)矫治后平均DI指数均较前降低4.33分(P<0.05),其中覆盖评分较前降低2.33分(P<0.05)。结论:1、总体而言,替牙期早期矫治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错(牙合)畸形情况,降低日后治疗的难度。早期矫治对前牙覆盖的改善较为明显,也可有效改善颌骨垂直向关系和下前牙长轴的倾斜程度。2、替牙期早期矫治对各安氏分类错(牙合)具有不同改善作用,其中对安氏Ⅰ类错(牙合)和安氏Ⅲ类错(牙合)的覆盖改善较为明显,对安氏Ⅱ类错(牙合)的咬合关系改善较为明显,整体对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改善最为显着,可减小后续治疗难度。3、DI指数可以作为替牙期错(牙合)畸形早期矫治的评价方式,为早期矫治的错(牙合)畸形类型选择提供参考。
曾媚,张德庆[3](2020)在《口腔正畸配合外科导萌手术治疗上前牙阻生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口腔正畸配合外科导萌手术治疗上前牙阻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上前牙阻生患者7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外科导萌手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口腔正畸治疗。比较2组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 30%,高于对照组的75. 68%(P <0. 01);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 70%,低于对照组的21. 62%(P <0. 05);观察组治疗方法、日常能力、美观度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 <0. 01)。结论口腔正畸配合外科导萌手术治疗上前牙阻生临床效果较好,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
王雪花[4](2019)在《口腔正畸治疗上前牙阻生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上前牙阻生应用口腔正畸治疗的效果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9年5月温县人民医院收治的上前牙阻生患者70例进行分组研究,以随机抛硬币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用外科导萌手术治疗,观察组则加用口腔正畸治疗。评价两组效果,记录并发展情况,并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更高(P<0.05);观察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前牙阻生应用口腔正畸联合治疗,相比外科导萌手术治疗可以明显提高临床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应用。
刘彩霞[5](2019)在《成人安氏Ⅱ1类和安氏Ⅱ2类错(牙合)低角患者上颌尖牙区牙槽骨形态的CBCT测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CBCT及Invivo5.3测量软件,对成人安氏Ⅱ1类和安氏Ⅱ2类错(牙合)低角患者的上颌尖牙区牙槽骨形态进行测量分析,为正畸临床尖牙移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患者影像资料,年龄在18岁35岁之间,临床诊断为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首先使用Winceph8.0软件分析患者头颅侧位片,以FMA角[21](眶耳平面-下颌平面角)为标准,筛选出FMA角<22°的低角病人;再根据磨牙关系,前牙覆盖关系选出符合标准的患者96例,分为两组:安氏Ⅱ1类组(55例),安氏Ⅱ2类组(41例),使用Invivo5.3测量软件对符合实验标准的CBCT数据进行测量。测量指标有:牙与牙槽骨的关系(牙轴与唇侧骨皮质的夹角,牙轴与腭侧骨皮质的夹角),牙槽骨的厚度(唇侧牙槽骨皮质距根尖的水平距离,腭侧牙槽骨皮质距根尖的水平距离,根尖水平唇腭侧骨皮质的水平距离),牙槽骨的高度(唇侧牙槽脊顶距根尖水平的垂直距离,腭侧牙槽嵴顶距根尖水平的垂直距离,阻力中心距根尖的距离),牙根移动范围(牙根唇侧旋转角度,牙根唇侧旋转距离,牙根腭侧旋转角度、牙根腭侧旋转距离,总旋转角度,总旋转距离)。每项测量项目分别测量3次,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完成,然后取平均值。将测量数据录入SPSS 20.0软件,对组内上颌左、右两侧尖牙测量数据进行两两配对t检验处理,比较组内左、右两侧尖牙测量项目是否具有差异性,若左、右两侧尖牙测量数据具有差异性,则对组间尖牙测量数据处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者秩和检验;若左、右两侧尖牙测量数据没有差异性,则左、右侧数据合并处理,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结果:1.成人安氏Ⅱ1类组、安氏Ⅱ2类低角患者各自组内上颌左、右两侧尖牙测量数据无统计意义(P>0.05);2.成人安氏Ⅱ1类组和安氏Ⅱ2类组低角患者上颌尖牙测量项目中唇侧骨皮质夹角、根尖水平唇侧牙槽骨高度、阻力中心到根尖的距离、根尖唇侧旋转角度、唇侧旋转距离无统计学意义(P>0.05);3.成人安氏Ⅱ1类组低角患者上颌尖牙根尖水平唇侧骨皮质距离和根尖水平腭侧牙槽骨高度大于安氏Ⅱ2类组;4.成人安氏Ⅱ2类组低角患者上颌尖牙腭侧骨皮质夹角、根尖水平腭侧骨皮质距离、根尖水平总牙槽骨厚度、根尖水平腭侧旋转角度、根尖水平总旋转角度、根尖水平腭侧旋转距离、根尖水平总旋转距离大于安氏Ⅱ1类组。结论:1.成人安氏Ⅱ类低角错(牙合)畸形患者上颌尖牙区左、右两侧牙槽骨形态无明显差异;2.成人安氏Ⅱ1类低角错(牙合)畸形和安氏Ⅱ2类低角错(牙合)畸形上颌尖牙区牙槽骨形态有差异,腭侧形态差异大于唇侧;
孙梅[6](2019)在《应用口腔正畸治疗上前牙埋伏阻生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探讨应用口腔正畸治疗上前牙埋伏阻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6月收治的上前牙埋伏阻生患者70例,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正畸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外科导萌手术的治疗方法,正畸组采用口腔正畸的治疗方法,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正畸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8.24%,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4.28%,正畸组的不良反应产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结合上前牙埋伏阻生患者的病情和需求,采用口腔正畸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显着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田丽丽[7](2018)在《口腔正畸治疗上前牙阻生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口腔正畸治疗上前牙阻生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上前牙阻生患者86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外科导萌手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手术治疗基础上联合口腔正畸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满意度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成功率为95.56%,只发生2例牙龈炎症,无咬错和牙列紊乱发生,不良发生率为4.44%;对照组患者治疗成功率为53.66%,发生5例牙龈炎症,8例咬错和6例牙列紊乱,不良发生率为46.34%。观察组患者治疗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24~36个月,观察组患者平均治疗时间和破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咀嚼功能和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前牙阻生采用口腔正畸治疗可提高治疗成功率,降低不良发生率,促进前牙的萌出,提高患者满意度。
李靖玉[8](2018)在《口腔正畸治疗上前牙埋伏阻生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探讨口腔正畸治疗上前牙埋伏阻生的临床效果,以便于为今后上前牙阻生患者的治疗提供比较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方便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月该院收治的上前牙埋伏阻生患者36例进行研究讨论,所有患者采取口腔正畸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采取口腔正畸治疗上前牙埋伏阻生患者,显效的有22例,有效的12例,无效的2例,总有效率94.4%(34/36),发生异常情况的有5例,发生率为13.9%(5/36)。结论对于上前牙埋伏阻生的患者,采取口腔正畸治疗,效果显着,可以减少患者出现异常,并且该方法治疗起来安全性较高,受到很多患者和医护人员的青睐,值得在今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和推广。
杨学广[9](2018)在《上颌尖牙埋伏阻生的病因机制及正畸诊断治疗》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上颌尖牙埋伏阻生是临床上较常见的错畸形,其病因复杂,类型多种多样,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不仅影响牙列完整性,同时影响了患者的口腔功能、美观和心理健康,甚至引起邻牙牙根吸收、牙齿脱落等,使得矫正治疗变得更为复杂,在临床正畸治疗中为了创造良好咬合功能,改善前牙美观,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选择应尽可能保留尖牙。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革新,锥形束CT(CBCT)的应用更加准确的描述埋伏阻生尖牙的三维位置,本研究拟对侧切牙牙根吸收的临床特征进行探讨,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对上颌尖牙埋伏阻生的病因机制做一综述,分析尖牙埋伏阻生对邻牙牙根吸收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相应的依据。目的本研究主要利用锥形束CT三维成像技术,对上颌近中向埋伏阻生尖牙引起的同侧切牙牙根吸收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以评估正畸治疗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预后,为正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30例青少年上颌近中向埋伏阻生尖牙伴同侧切牙牙根吸收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锥形束CT数据,获取Mimics17.0软件进行三维成像,对上颌近中向埋伏阻生尖牙所致同侧切牙牙根吸收的临床特征展开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女性更容易发生上颌近中向埋伏尖牙伴同侧切牙牙根吸收,其中安氏Ⅱ类错颌畸形占53.3%;而尖牙牙尖位置大部分位于侧切牙长轴的接近中间部分,占78.6%;尖牙与切牙牙根接触占90.5%;而唇腭侧阻生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上颌近中向埋伏阻生尖牙导致的同侧切牙牙根吸收主要出现在安氏Ⅱ类患者当中,多发于女性,侧切牙发生吸收较多,而中切牙更易出现重度吸收。
吕娟[10](2017)在《探讨口腔正畸对上前牙埋伏阻生的治疗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上前牙埋伏阻生应用口腔正畸疗效。方法从2017年4月12月我院口腔科接受就诊的上前牙埋伏阻生患者68例进行本次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将采用外科导萌手术治疗的3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口腔正畸固定技术治疗的3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对两组的疗效。结果采用口腔正畸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91.18%,不良反应率为8.82%;采用外科导萌手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有效率为73.53%,不良反应率为23.53%;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具有很大差异(P<0.05)。结论口腔正畸治疗上前牙埋伏阻生的疗效很好,不仅对周围牙齿的损伤少,而且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也少,属于治疗上前牙埋伏阻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上前牙埋伏阻生的诊断及正畸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前牙埋伏阻生的诊断及正畸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正畸治疗埋伏牙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设备和材料 |
3.方法 |
3.1 资料收集 |
3.2 治疗过程 |
3.2.1 制定治疗计划 |
3.2.2 拓展间隙 |
3.2.3 手术开窗 |
3.2.4 正畸牵引 |
3.2.5 调整咬合与保持 |
3.3 统计分析 |
3.3.1 埋伏牙的发生情况 |
3.3.2 评价治疗效果 |
3.3.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埋伏牙的发生情况 |
2.口外开窗辅助正畸牵引治疗埋伏牙的治疗效果 |
2.1 牵引治疗结果 |
2.2 治疗前后埋伏牙的牙根长度变化情况 |
2.3 弯根埋伏牙的牵引情况 |
2.4 牙龈外形的恢复情况 |
3.口外开窗辅助正畸牵引治疗埋伏牙成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 |
3.1 根尖孔闭合组与未闭合组埋伏牙牵引结果 |
3.2 青少年组与成人组埋伏牙牵引结果 |
3.3 男性组与女性组埋伏牙牵引结果 |
3.4 唇侧开窗与腭侧开窗埋伏牙牵引结果 |
讨论 |
1.埋伏牙的流行病学现状 |
2.埋伏牙的病因 |
3.埋伏牙的诊断 |
4.埋伏牙的治疗 |
5.埋伏牙牵引治疗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年龄因素对埋伏牙牵引的影响 |
5.2 牙根发育情况对埋伏牙牵引的影响 |
5.3 埋伏牙位置对牵引结果的影响 |
5.4 唇腭侧开窗对于埋伏牙牵引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典型病例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2)应用不调指数评价替牙期错(牙合)畸形早期矫治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病例选择 |
2.2 研究工具与材料 |
2.3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3.1 测量误差分析 |
3.2 头影测量结果 |
3.3 DI指数评分结果 |
3.4 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早期矫治前后差异 |
3.5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早期矫治前后差异 |
3.6 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早期矫治前后差异 |
4 讨论 |
4.1 早期矫治前后各项目评分变化 |
4.2 早期矫治前后头影测量结果变化 |
4.3 早期矫治前后DI指数变化 |
4.4 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早期矫治前后差异 |
4.5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早期矫治前后差异 |
4.6 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早期矫治前后差异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临床病例报告 |
病例一 |
病例二 |
病例三 |
病例四 |
病例五 |
综述 错(牙合)畸形评估指数及其在早期矫治评价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3)口腔正畸配合外科导萌手术治疗上前牙阻生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3]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效果比较 |
2.2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2.3 治疗满意度比较 |
3 讨论 |
(4)口腔正畸治疗上前牙阻生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并发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评价标准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比较两组临床效果 |
2.2 比较两组并发症 |
3 讨论 |
(5)成人安氏Ⅱ1类和安氏Ⅱ2类错(牙合)低角患者上颌尖牙区牙槽骨形态的CBCT测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设备 |
2.1.1 计算机 |
2.1.2 软件 |
2.2 实验样本 |
2.3 实验方法 |
2.3.1 模型确认 |
2.3.2 头颅侧位定位片的拍摄要求 |
2.3.3 CBCT数据采集要求 |
2.3.4 实验分组 |
2.3.5 测量平面的确定(以安氏Ⅱ~2类上颌右侧尖牙为例) |
2.3.6 测量标记点、线的确定 |
2.3.7 测量项目的确定 |
2.4 统计分析 |
2.4.1 信度分析 |
2.4.2 统计分析 |
第3章 实验结果 |
3.1 测量的可靠性分析 |
3.2 成人低角安氏Ⅱ~1类和安氏Ⅱ~2类组内比较 |
3.2.1 成人低角安氏Ⅱ~1类上颌左、右尖牙测量项目比较 |
3.2.2 成人低角安氏Ⅱ~2类上颌左、右尖牙测量项目比较 |
3.3 成人低角上颌尖牙安氏Ⅱ~1类和安氏Ⅱ~2类组间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测量方法的选择 |
4.1.1 CBCT技术的选择 |
4.1.2 测量项目的选择 |
4.2 尖牙的选择 |
4.3 安氏Ⅱ~1类和安氏Ⅱ~2类错(牙合)的正畸牙移动 |
4.3.1 牙槽骨对正畸牙移动的限制 |
4.3.2 安氏Ⅱ~1类和安氏Ⅱ~2类错(牙合)的正畸牙移动 |
4.4 测量结果的异同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病例报告1 |
病例报告2 |
病例报告3 |
病例报告4 |
病例报告5 |
(6)应用口腔正畸治疗上前牙埋伏阻生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指标观察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8)口腔正畸治疗上前牙埋伏阻生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疗效判断标准 |
2 结果 |
3 讨论 |
(9)上颌尖牙埋伏阻生的病因机制及正畸诊断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语缩略词索引 |
综述 上颌尖牙埋伏阻生的病因机制及正畸诊断治疗 |
1 上颌尖牙的埋伏阻生常见病因机制 |
2 牙根吸收 |
3 研究方法 |
4 正畸治疗中伴随牙根吸收时的预防方法 |
参考文献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临床数据统计与分析 |
4 典型病例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探讨口腔正畸对上前牙埋伏阻生的治疗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
2.2 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 |
3 讨论 |
四、上前牙埋伏阻生的诊断及正畸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正畸治疗埋伏牙的临床研究[D]. 武孝芬.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2]应用不调指数评价替牙期错(牙合)畸形早期矫治效果的研究[D]. 吴滢倩. 浙江大学, 2020(02)
- [3]口腔正畸配合外科导萌手术治疗上前牙阻生效果观察[J]. 曾媚,张德庆.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0(05)
- [4]口腔正畸治疗上前牙阻生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并发症的影响[J]. 王雪花. 临床研究, 2019(11)
- [5]成人安氏Ⅱ1类和安氏Ⅱ2类错(牙合)低角患者上颌尖牙区牙槽骨形态的CBCT测量分析[D]. 刘彩霞. 南昌大学, 2019(01)
- [6]应用口腔正畸治疗上前牙埋伏阻生的临床效果观察[J]. 孙梅.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9(04)
- [7]口腔正畸治疗上前牙阻生的效果分析[J]. 田丽丽.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8(19)
- [8]口腔正畸治疗上前牙埋伏阻生的临床效果分析[J]. 李靖玉. 中外医疗, 2018(13)
- [9]上颌尖牙埋伏阻生的病因机制及正畸诊断治疗[D]. 杨学广. 郑州大学, 2018(01)
- [10]探讨口腔正畸对上前牙埋伏阻生的治疗效果[J]. 吕娟.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