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小学艺术课教学的艺术性(论文文献综述)
吴秉旭[1](2021)在《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发展素质教育,教育部提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并提倡在中小学探索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的实践。高中各学科己经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三大主要维度。《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学科核心素养,但与高中的课程目标是一脉相承的,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2011)》明确提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可见,初中音乐课程与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社会媒体的音乐文化生活中,呈现出雅俗交织、美丑难辨的复杂情形,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音乐欣赏教学,给教师们带来一些困扰。音乐教育如果不适应这种新的形势,课堂音乐欣赏教学如果不密切结合课外音乐教育环境,给学生必要的指导,那就难以达到音乐欣赏的审美教育目的。有效引导学生用审美的能力去鉴别、选择、品味各种多元化的音乐,这是音乐教育值得探讨的、有意义的课题。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对于音乐欣赏教学的深入研究不足,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深入具体研究的问题。本研究的基本问题是:1.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现状如何?2.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有哪些?3.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有哪些?基于现有的研究,以及对音乐课程相关理论与初中音乐课程的理解,本研究结合《标准》关于音乐素养、学段目标、内容标准的相关表述,构建了初中阶段的音乐核心素养框架。本研究将初中音乐核心素养内涵理解为: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音乐的审美感知、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创造能力、文化理解等音乐核心素养。音乐欣赏课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音乐欣赏教学是初中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通过在初中这一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可以为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本研究采用质化研究的取向,通过课堂观察、访谈、案例分析的方法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分析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及其对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状况。对有代表性的4节常规课和6节优质课的课堂观察和深入分析,对教师、学生和教研员的访谈,发现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发现实践教学与《标准》和音乐核心素养要求的差距,面对现实应当解决哪些问题。通过研究发现主要有哪些可以有效提高初中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可行策略,深入探究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并提出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改进建议。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1.教研员和中学音乐教学名师对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认同度高。通过分析音乐教师常用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和优质录像课中运用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发掘切实可行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以解决初中音乐教师设计和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困扰。2.教师在优质课中运用音乐教学策略的特征:(1)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与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适合度高;(2)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关注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但对学生文化理解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够充分;(3)优质课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类型较丰富;(4)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都较充分;(5)优质课中有效组合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方式较多。3.有效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有:操作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体经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文化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听觉分析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情境游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情境感悟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类比学习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题发展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在对优质课的分析中,新发现了有效的、创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组合作体验与探究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信息延伸与探究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问题引导聆听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联觉辅助聆听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交流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合作探究发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4.一些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体现了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操作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体经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听觉分析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交流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的运用,促进了学生对音乐的持续兴趣、审美感知、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创造能力等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但对学生文化理解音乐核心素养发展有所欠缺。5.影响初中教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对核心素养及音乐欣赏教育价值的认同;教师的音乐专业素养;教师的艺术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教师教学知识与技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教师对学生知识和态度与特质的了解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音乐课程改革;媒体文化;教育行政的政策和教研员的专业支持等。在以上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提出音乐欣赏课教学可供参考的教学策略改进建议:1.教学策略选择与有效实施应指向整合的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策略;3.注重多种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充分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4.将教学策略与环境因素有机融合。
曹勇[2](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指出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李敬睿[3](2021)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实践探究 ——以小学五年级《制作电子报刊》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日益促进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微课以其“短小精悍”特点成为进行翻转课堂教学的助学工具,将微课融入到翻转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本研究以沈阳市X小学为实践学校,针对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单一,课堂操作演练时间不足等问题,提出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实践研究。本研究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后,对微课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等方法进行研究;对微课、翻转课堂和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了概念界定,并对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本研究对实验研究背景、研究步骤和信息技术课程现状进行分析,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构建基于微课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和自主学习平台;选用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一模块《制作电子报刊》中三节内容作为案例,开发自主学习资源微课和习题的设计及制作;选择信息技术水平趋于一致的两个班级开展实验研究,实验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对照班沿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案例实施结束后,教师分析了学生课中作品和模块作品,学生进行了检测卷的测试,教师将收集到的两个班检测卷成绩录入到SPSS软件中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作品完成的数量和作品完成的质量及检测卷成绩要优于对照班,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在课中操作练习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为今后的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提供了借鉴经验。
黄雪纯[4](2021)在《我国部分高校校园排舞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社会对于健康问题的关注点逐渐聚焦在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上。通过对各项调查数据深入分析后发现,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变得薄弱,已成为不争的既定事实。为解决这一现状,教育部实施了“体育、艺术2+1”项目,并深化“体育课程一体化”体系的推广,即通过学校的体育、艺术教学平台,促使每个学生从幼儿体育到大学体育的体育学习具有整体性和一致性,进而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随着排舞在我国的推广范围扩大,受众群体增多,排舞开始向学校体育引进。目前高校学生对体育运动及健身健美的需求不断扩大,排舞引入高校,符合学生增进健康、愉悦身心、塑造形体、改善心肺功能等锻炼身心的需要。研究目的:本研究为了解我国高校校园排舞开展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发现高校校园排舞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目的是通过本研究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排舞,并投入到排舞学习、锻炼中来,扩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在全国高校成功推广排舞的经验加以总结,更好地将排舞从社会体育向学校体育中引进,开辟出更加全面有效的排舞发展道路,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多元化,丰富学校体育的内容和形式,为继续推动全国校园排舞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和对策。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进行深入的分析调查,探究高校校园排舞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因此笔者选取了全国8所高校内共495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高校内排舞参与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了解途径、参与动机、满意程度、练习频率的统计,以及排舞课程的开展组织形式、场地设施情况、师资队伍情况,学生参与排舞运动的比赛情况和练习风格进行了调查分析,找出高校校园排舞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积极探索校园排舞的推广途径与方法,以便更好的为校园排舞未来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论:1、目前我国各高校校园排舞开展的基本情况主要是:参与校园排舞的男女生性别比例不均衡;高校学生主要是通过老师同学推荐的途径了解校园排舞;高校学生参与校园排舞以锻炼身体为主要目的,对于校园排舞的满意程度较高,大多数学生每周会固定练习排舞;2、校园排舞的课程设置以选修课为主;场地选取大多为室内;参与排舞比赛的高校学生人数也在逐年递增,且涉猎各类排舞风格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3、我国校园排舞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师生对排舞项目的认知不足,没有很好的对排舞和广场舞进行区分;缺乏专业的排舞老师,学校对校园排舞支持力度不足;校园排舞理论发展滞后于实践;校园排舞的推广中忽略了其艺术性本质的问题;4、针对校园排舞开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校园排舞未来的发展需要校方的支持,提供一定的资金帮助;大力加强排舞师资力量建设,扩大排舞教练员、裁判员培训覆盖面,加大新媒体宣传力度;深入排舞科研,完善排舞教材编撰,校园排舞开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力推广校园排舞线上教学,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设校园排舞课程;校方多引进排舞公益讲座,学校之间加强沟通交流,组织举办校际排舞联赛,扩大校园排舞受众群体;校园排舞要更多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融合创新。通过优化我国校园排舞开展情况,以此促进社会排舞和校园排舞协同发展,共同推动我国排舞项目的深入推广。
徐在贵[5](2021)在《初中武术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树立学科融合理念”“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从国家层面指明了当前学科美育渗透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种发展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意识、塑造高尚人格的教育方式,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项育人指标,应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之中。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是一项富有传统美学精神与美育内容的课程,具有很大的美育渗透优势。因此,在武术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既有助于传承中华美学精神,培养学生高尚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发挥武术“以美育人”功能,深化武术教育改革,推动学校美育建设发展。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跨学科研究法等,以现代美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初中学生心理特征等为理论基础,对初中武术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进行研究,基于当前上海市初中武术课程实施与教学现状,对“渗透什么”“怎样渗透”等问题展开较为深入的探讨。第一,基于对武术教学特色、美育渗透特点、初中学生心理特征的深刻把握,指出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目标指向,即发展武术审美能力,体悟并掌握武术初级拳术;培养武术审美意识,品味并领会武术审美意蕴;培养高尚人格素养,学习并传承武术文化精神。相应的渗透内容应包含三大类:可直观感知美感形式的武术形象美、需深层品味审美内涵的武术意蕴美、能潜移默化审美情感的武术精神美。其中形象美包括民族风情、传统韵味的工艺形象美,身匀体健、形美神盈的身体形象美,灵活轻巧、技为艺用的技击形象美等;意蕴美包括以形传神、气韵生动的演练气韵美,敬重自然、崇尚和谐的文化意象美,情景相融、物我同一的哲思意境美等;精神美包括勇武刚强、自强不息的尚武精神美,宽厚仁德、尊师重道的崇德精神美,匡扶正义、忠义爱国的侠义精神美等。第二,通过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调查上海市初中武术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现状,分析武术课教师的基本情况、态度与实践行为等,揭示出初中武术美育渗透教学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即教师美育认识不足,美育渗透实践能力偏低;教学内容设置失衡,重技能教学轻美育教化;教学活动形式单一,缺乏相应的方法与措施;美育渗透研究薄弱,缺少可借鉴的实践案例等问题。第三,针对以上问题,结合目标指向与渗透内容特点,研究提出以下路径。(1)通过开展自我教育和美育培训,拓展教师审美基础知识与能力;深入美育研究和教学探析,提高教师美育渗透认知与理念;丰富审美实践和审美经验,提升教师审美实践能力与技巧等途径,培养和提升教师的审美素养。(2)通过以形象美贯穿教学常规与教学过程,打造形式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将意蕴美诉诸艺术手法与形式题材,营造充满艺术气息的教学氛围;以精神美勾连历史典故与民俗文化,塑造传承文化精神的教学理念等思路,设计与编排初中武术教学中的美育内容。(3)通过创设武术审美情境,促进学生的武术审美感知与体悟;开展武术审美训练,激发学生的武术审美创造与表现;丰富武术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武术审美趣味与理想等方式,丰富与拓展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活动方式。(4)通过完善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评价机制;美化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教学环境;提高学校对武术美育渗透的支持度等路径,营造与完善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内外环境。
高鑫蕊[6](2021)在《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流行乐队的教学实践探索 ——以保定Y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流行乐队社团组建作为探索与践行学校“五育”并举素质教育精神的一项举措,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高中流行乐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高中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可行的、且受学生喜爱的一种新的社团形式。而这种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较为重要的一方面。同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文件,也着重强调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在提高全体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从而在具有优秀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校园文化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空间与舞台。通过流行乐队的发展,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来说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它能够对高中生进行审美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可以达到全人的教育。此研究以高中流行乐队为载体,美育为依托,教学实践为路径试图探究出高中流行乐队这种社团形式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更适合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透过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对流行乐团的教学实践进行改革与探索,是此研究的核心内容。更好地进行流行乐队的教学实践探索,保定Y中学流行乐队成立于2012年,至今已有9年的发展,社团共有58人,组建之初是为了进一步加速校园艺术社团多元化进程,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如今流行乐队的存在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喜爱,参与人数也逐渐增多,为学生提供舞台和实践的空间也越来越多。随着乐队的发展,通过本研究的深入探索,其教学模式需要进一步的提升,根据对学生乐队学习情况的调查也发现了此社团一直处于学生成员自管理的状态,无论是在乐队管理还是乐队训练等方面,都有一个教学改革的空间。本研究鉴于这样一个条件下,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为了流行乐队开展的更好,更贴近于学生,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力图总结出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得依然如故的流行乐队焕然一新,从而促进了该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使其成为学生自身整体基本素质成长和提高的阵地。本研究以保定Y中学为实践对象,对该校的流行乐队进行教学实践探索。采用个案研究法、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分析法,对流行乐队在高中校园的教学实践进行了考察、分析与研究。力图总结出更为有效的针对高中流行乐队训练的方式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此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阐述了校园文化与中学音乐社团的理论概述,为流行乐队实践活动在高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章通过对学校流行乐队的深入调查与分析,了解了乐队学生的学情以及乐队实践的发展现状;第三章是在此基础之上对流行乐队的教学实践探索,总结出针对乐队各乐器演奏训练的方式方法,以及在提升阶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第四章是对流行乐队教学实践的反思以及组建后的成效,结合有关教学实践所存在问题,具有针对性的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探索,有效地解决了乐队社团存在的部分问题,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更愿意参加社团活动,对于克服困难的意识有了明显的变化,学习态度也愈来愈积极。由此可见流行乐队的实践活动作为学生自身整体基本素质成长和提高的阵地,它不仅为高中生提供了音乐实践机会,还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再单一,同时也对高中生心理、学习上的减压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地推动意义。
陈美颖[7](2021)在《微视频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在中学化学微视频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以江西省“名师杯”优秀作品为例》文中认为微视频教学资源经历了教育影视资源到网络视频教学资源再到微视频教学资源的发展历程,加之政策的推动,我国掀起了微视频教学资源建设的热潮。同时,有关微视频教学资源评价、基于第三方视角对微视频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践检验的相关研究、评价指标体系学科化的探索较少。据此,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数据统计分析法和比较法,将高加友学者建立的微视频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于江西省首届“名师杯”107个化学微课大赛作品的评价。在分析评价者间的评分信度、各项指标占比等数据,比较两个不同微视频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得到结论如下:通过研究发现,高加友微视频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可用于化学微视频评价,评价结果可靠。不同的微视频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对相同的作品进行评价,得到了较为相似结果,因此有必要将微视频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与江西省“名师杯”化学微课大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归纳二者的共同特征,找到优秀微视频的共同特点。同时比较发现内容设计、知识结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二级指标评价结果一致性系数较低;课程描述和动机兴趣两个二级指标对于不同等级作品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此外,评价者反馈显示微视频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化学学科本质的内容呈现。因此,笔者探索了更加适用于化学微视频教学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评价数据和评价者反馈,探索了更加适用于中学化学微视频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其评价结果和评价体验较修改前有所提高。并提出了有关化学微视频制作的建议,具体为“以具有代表性的化学微视频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为参考”、“注重课程的具体描述”、“注重激发学生的动机兴趣”以及“体现化学学科本质,培养化学思维”。
陈惠支[8](202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艺术研究 ——以延安市宝塔区某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教学语言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对思想政治课传授知识和立德树人重任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艺术的提升为出发点,创新性地结合有声教学语言艺术和无声教学语言艺术,探索能够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更有实效、更有趣味的教学语言艺术。本研究以延安市宝塔区某中学为例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向学生发放问卷、课堂观察和与教师访谈等方法,了解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艺术运用的现状,发现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有声语言方面存在缺乏科学性和语言技巧的问题,在无声语言方面存在情绪不高、肢体动作不协调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观念、运用教学语言的能力、教学语言技巧地掌握和语言环境不利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发挥和运用,尤其是教师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和教学语言艺术技巧的缺乏,导致教学语言艺术难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展现出来。为了有效解决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水平,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教学语言艺术观念,重视教学语言的价值;培养广泛爱好、深入研究教材和自主备课,以提高教学语言艺术运用能力;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提高教学语言艺术运用技巧;营造语言环境等来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的魅力。希望能为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艺术提供可借鉴的措施。
黄知贞[9](2021)在《STEAM教育理念融入中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由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人才需求的变化是我国从职教大国迈向职教强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在此背景下,国家教育改革决心凸显,国务院于2019年1月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积极推进对职业教育的改革,促使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以期职业院校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促进下,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逐步深入,教育部于2020年1月颁布《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指导下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具备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特点,STEAM理念倡导学习过程中的跨学科性和综合性,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与STEAM教育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二者具备统整的基础。基于此,本文对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展开研究。为了探究提升中职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路径,将STEAM教育理念融入中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实践中,以验证STEAM教育理念在中职信息技术课中应用的有效性,本研究创新地将“中职信息技术课程、STEAM教育理念、地方文化”三者之间进行有机结合。在教育研究方法的指导下,结合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当地的宁红茶文化为项目教学背景,引入了STEAM教育理念跨学科整合模式及综合学习本质下的STEAM—工作坊学习框架,进行了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职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并对该教学设计进行了阐述。为了验证该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在某县级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教学实践,通过教学实践效果调查分析、理论测试对比分析、技能大赛对比分析及问卷调查结果对比分析证明了在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中融入STEAM理念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本研究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与思路、研究内容。第二章对STEAM教育理念、中职信息技术课程、项目教学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在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融入STEAM教育理念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是对STEAM教育理念在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契合性进行分析,以考证其应用是否具备必要性和可行性。基于此,第四章构建了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框架,并在该教学设计框架的指导下,将STEAM教育理念、地方文化、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三者相融合,进行了具体的教学案例设计,即“我为宁红茶做代言”项目教学案例。第五章通过选取某县级中等职业学校两个平行班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班实践STEAM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式,在对照班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演为主教学方式进行实验研究。第六章通过对实验班的教学实践评价及实验班和对照班在理论测试、技能大赛、问卷调查等途径收集研究数据,运用SPSS 20软件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STEAM理念下的项目式教学在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且将STEAM教育理念、地方文化、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三者相融合的教学方式能有效促进学生跨学科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学生的合作探究程度对STEAM教育理念下的教学实施效果具有显着性影响,教师需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实现精准而有效的教学。第七章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阐述了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下一步的研究展望。综上,本文通过对STEAM教育与中职信息技术课程进行研究,结合地方文化,提出了STEAM教育理念下的中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予以实践,为STEAM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同时为进一步推进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STEAM教育提供了可能。
陈悠然[10](2021)在《余映潮古诗词教学艺术及其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的语文教育体系中,古诗词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备受师生的关注和重视,古诗词教学的研究也始终是语文学界的讨论话题。余映潮作为着名特级语文教师,数十年间专注于语文教学的研究,在其古诗词教学中,通过深入课堂实践及时掌握学情,调整教学方法,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在不懈地研究与探索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艺术。本文以余映潮的古诗词教学为研究对象,以余映潮的相关论文、专着及教学实践(课堂实录)为基本素材,结合不同时期的语文教学改革背景、中学古诗词教学现状,全面挖掘余映潮在古诗词教学当中展现的教学艺术,探索其教学艺术的运用,使余映潮的古诗词教学艺术在当下的语文教育背景下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本文主体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章,探究余映潮古诗词教学艺术的形成原因及其意义。余映潮的古诗词教学艺术是在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是其本人多年语文教育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的结晶,融合了他对语文教学的客观思考与创新突破,对古诗词教学的完善与发展具有深刻的指导与借鉴意义。第二章,提炼和总结余映潮古诗词教学艺术。语文教学艺术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审美性的特征,余映潮的古诗词教学艺术充分体现了这些特征,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鲜明的个人教学风格,主要体现在:提纲挈领,实践古诗词教学理念;创意突出,打造古诗词教学特色;艺术处理,优化古诗词教学结构;精准实效,深化古诗词教学评价。第三章,立足当前语文教育背景,萃取余映潮古诗词教学艺术的精髓,提出适应当前语文古诗词教学实际的运用策略。深入教材研读,优化古诗词教学设计;展开课中活动,助力古诗词课堂学习;积淀名师研学经验,提高古诗词教学素养。以此促进自身及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教学工作的不断完善,从而提高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二、中小学艺术课教学的艺术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小学艺术课教学的艺术性(论文提纲范文)
(1)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音乐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 |
二、核心素养的理念与实践 |
三、工作经历的启发 |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问题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核心素养及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
一、关于核心素养及其与课程关系的研究 |
二、关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
第二节 关于音乐欣赏及其教育价值的研究 |
一、音乐欣赏的理解 |
二、音乐欣赏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
第三节 关于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 |
一、音乐欣赏教学的理解 |
二、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研究 |
第四节 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 |
一、教学策略的特征 |
二、教学策略的分类 |
三、国外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研究 |
四、国内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研究 |
第五节 简要述评 |
一、有关核心素养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 |
二、关于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的讨论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质化研究取向 |
二、课堂观察 |
三、访谈 |
四、案例分析 |
第三节 研究过程 |
一、研究计划 |
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第四节 研究的效度与研究伦理 |
一、研究的效度 |
二、研究的伦理 |
第三章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音乐欣赏课程目标 |
第一节 音乐欣赏在音乐课程中的定位与目标 |
一、音乐欣赏在音乐课程中的定位 |
二、音乐欣赏课程目标的理解 |
第二节 初中音乐核心素养的构思 |
一、音乐素养在《标准》中的体现 |
二、音乐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
三、初中音乐核心素养的构建 |
四、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音乐核心素养 |
第四章 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初中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分析 |
第一节 教学案例的选择 |
一、研究对象 |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常规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析 |
一、《非洲的灵感》一课的详细分析 |
二、音乐欣赏常规课的综合分析 |
第三节 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的特征分析 |
一、教师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整体比较单一 |
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与教学内容适合度不高 |
三、教师对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价值的认识不够 |
四、很少关注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 |
第五章 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教学策略分析 |
第一节 教学案例的选择 |
一、研究对象 |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优质课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析 |
一、《永远的莫扎特》一课的详细分析 |
二、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的综合分析 |
第三节 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教学策略的特征分析 |
一、优质课中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
二、优质课中运用了多种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
三、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关注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 |
四、优质课中体现多种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有机组合 |
第六章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教学内部因素对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影响 |
一、教师对核心素养和音乐欣赏教育价值的认同 |
二、教师素养 |
三、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 |
四、对学生知识、态度和特质的了解 |
五、学校制度和教学环境 |
第二节 外部因素对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影响 |
一、音乐课程改革的影响 |
二、媒体文化的影响 |
三、教育行政的政策和教研员的专业支持 |
第七章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改进 |
第一节 教学策略选择与有效实施应指向整合的教学目标 |
一、依据《标准》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音乐欣赏课教学目标 |
二、根据学情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
三、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
第二节 依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策略 |
一、针对音乐表现要素教学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
二、针对音乐情绪与情感内容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
三、针对音乐体裁与形式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
四、针对风格与流派内容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
五、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充分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
第三节 将音乐欣赏教学教学策略与环境因素有机融合 |
一、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点 |
二、拓展教材资源,整合音乐欣赏教学内容 |
三、淡化经典与流行的界线,提升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
一、初中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存在一些问题 |
二、优质课与常规课中均有较丰富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 |
三、优质课中发现一些创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
四、一些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体现了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 |
五、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与实施的因素 |
第二节 建议 |
一、教师要熟知“核心素养”和《标准》的理念与要求 |
二、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成败的关键 |
三、针对学生发展目标设计有效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
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得以有效实施的保障 |
五、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是提高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
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附录二:6 节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课堂观察记录表 |
后记 |
(2)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
一、背景:设计育人 |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实践探究 ——以小学五年级《制作电子报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微课教学研究现状 |
1.2.2 翻转课堂教学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微课 |
2.1.2 翻转课堂 |
2.1.3 微信公众平台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掌握学习理论 |
2.2.3 混合学习理论 |
第3章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案 |
3.1.1 实验研究背景 |
3.1.2 实验研究步骤 |
3.2 课程前期调查与分析 |
3.2.1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喜爱程度以及自主学习环境情况 |
3.2.2 教师授课方式的情况 |
3.2.3 任务完成和学习资源使用的情况 |
3.2.4 教学评价方式的情况 |
3.3 实验教学模式构建 |
3.3.1 课前自学阶段 |
3.3.2 课中实施阶段 |
3.3.3 课后巩固阶段 |
3.4 自主学习平台的构建与资源的开发 |
3.4.1 微信公众平台的构建 |
3.4.2 自主学习资源的开发 |
第4章 《制作电子报刊》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与分析 |
4.1 案例一《艺术字》 |
4.1.1 教学设计 |
4.1.2 教学实施 |
4.1.3 案例反思 |
4.2 案例二《剪贴画和图片》 |
4.2.1 教学设计 |
4.2.2 教学实施 |
4.2.3 案例反思 |
4.3 案例三《插入表格》 |
4.3.1 教学设计 |
4.3.2 教学实施 |
4.3.3 案例反思 |
第5章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实施效果分析 |
5.1 《制作电子报刊》最终作品分析 |
5.1.1 作品完成数量分析 |
5.1.2 作品完成质量分析 |
5.2 《制作电子报刊》模块试卷分析 |
5.2.1 试卷分数段分析 |
5.2.2 试卷分数T检验分析 |
5.2.3 翻转课堂教学实施后问卷分析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1.1 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6.1.2 能够增加学生课堂上操作练习时间 |
6.1.3 促进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 B 学生《制作电子报刊》作品评价表 |
附录 C 第一模块《制作电子报刊》(上机)测试卷 |
附录 D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调查问卷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我国部分高校校园排舞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 |
1.1.2 “体育、艺术2+1 项目”的推广 |
1.1.3 排舞进校园的趋势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2.1 理论意义 |
1.2.2.2 现实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排舞 |
2.1.2 校园排舞 |
2.2 排舞的特点 |
(1)内容多样、曲目丰富 |
(2)舞步统一、不断创新 |
(3)形式灵活、观赏性强 |
2.3 有关校园排舞的价值研究 |
(1)校园排舞的教育价值研究 |
(2)校园排舞的健身价值研究 |
(3)校园排舞的文化价值研究 |
2.4 国内相关研究 |
2.4.1 排舞发展路径的研究 |
2.4.2 校园排舞开展现状的研究 |
2.4.3 有关校园排舞竞赛情况研究 |
2.5 国外相关研究 |
2.5.1 有关排舞发展的研究 |
2.5.2 有关排舞的其他研究 |
2.6 综述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3.3 研究思路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我国部分高校校园排舞的开展现状 |
4.1.1 高校学生参与校园排舞的基本情况分析 |
4.1.2 校园排舞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4.1.3 高校学生参与排舞比赛情况调查分析 |
4.1.4 高校学生练习排舞风格情况调查分析 |
4.2 我国部分高校校园排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4.2.1 师生对排舞项目的认知不足 |
4.2.2 专业排舞师资力量短缺 |
4.2.3 校园排舞理论滞后于实践 |
4.2.4 学校对校园排舞支持力度不足 |
4.2.5 校园排舞的推广忽略该项目艺术性本质 |
4.3 校园排舞未来的发展对策 |
4.3.1 扩大对排舞项目的宣传 |
4.3.2 加强专业排舞师资力量建设 |
4.3.3 促进排舞理论知识研究 |
4.3.4 加大学校对校园排舞的支持力度 |
4.3.5 校园排舞推广注重艺术性本质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我国部分高校校园排舞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
附件二 我国部分高校校园排舞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
附件三 部分访谈内容 |
(5)初中武术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有助于发掘武术审美教育功能,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塑造学生高尚品格 |
1.2.2 有助于更新武术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武术兴趣,深化学校武术教育改革 |
1.2.3 有助于完善以美育武理论,拓宽以美育人渠道,促进学校美育工作开展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学科美育渗透研究 |
1.3.1.1 武术美育渗透研究 |
1.3.1.2 体育美育渗透研究 |
1.3.2 国外学科美育渗透研究 |
1.4 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 |
1.4.1 相关概念界定 |
1.4.2 理论基础阐释 |
1.4.2.1 现代美育理论 |
1.4.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1.4.2.3 初中学生心理特征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2.1 问卷内容设计 |
2.2.2.2 问卷发放与回收 |
2.2.2.3 问卷信效度检测 |
2.2.3 实地考察法 |
2.2.4 访谈法 |
2.2.5 跨学科研究法 |
2.2.6 数理统计法 |
3 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目标指向与基本内容 |
3.1 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目标指向 |
3.1.1 发展武术审美能力,体悟并掌握武术初级拳术 |
3.1.2 培养武术审美意识,品味并领会武术审美意蕴 |
3.1.3 培养高尚人格素养,学习并传承武术文化精神 |
3.2 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基本内容 |
3.2.1 形象美:武术美感形式的直观感知 |
3.2.1.1 身匀体健、形美神盈:武术形体动作表现的身体形象美 |
3.2.1.2 灵活轻巧、技为艺用:武术演练格斗展现的技击形象美 |
3.2.1.3 民族风情、传统韵味:武术服饰器械呈现的工艺形象美 |
3.2.2 意蕴美:武术审美内涵的深层品味 |
3.2.2.1 以形传神、气韵生动:武术艺术表达蕴藏的演练气韵美 |
3.2.2.2 敬重自然、崇尚和谐:武术语言符号蕴含的文化意象美 |
3.2.2.3 情景相融、物我同一:武术审美追求蕴含的哲思意境美 |
3.2.3 精神美:武术审美情感的潜移默化 |
3.2.3.1 勇武刚强、自强不息:武术坚毅品质中的尚武精神美 |
3.2.3.2 宽厚仁德、尊师重道:武术道德情操中的崇德精神美 |
3.2.3.3 匡扶正义、忠义爱国:武术高尚情怀中的侠义精神美 |
4 初中武术教学中美育渗透的现状与困境分析 |
4.1 上海市初中武术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现状 |
4.1.1 初中武术课教师基本情况 |
4.1.2 初中武术课教师美育渗透态度与了解程度 |
4.1.3 初中武术课教师的美育渗透实践 |
4.1.4 初中美育渗透实践结果的归因探讨 |
4.2 初中武术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困境 |
4.2.1 教师美育认识不足,美育渗透实践能力偏低 |
4.2.2 教学内容设置失衡,重技能教学轻美育教化 |
4.2.3 教学活动形式单一,缺乏相应的方法与措施 |
4.2.4 美育渗透研究薄弱,缺少可借鉴的实践案例 |
5 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实施路径 |
5.1 培养与提升初中武术课教师的审美素养 |
5.1.1 开展自我教育和美育培训,拓展教师审美基础知识与能力 |
5.1.2 深入美育研究和教学探析,提高教师美育渗透认知与理念 |
5.1.3 丰富审美实践和审美经验,提升教师审美实践能力与技巧 |
5.2 设计与编排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基本内容 |
5.2.1 以形象美贯穿教学常规与教学过程,打造形式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 |
5.2.2 将意蕴美诉诸艺术手法与形式题材,营造充满艺术气息的教学氛围 |
5.2.3 以精神美勾连历史典故与民俗文化,塑造传承文化精神的教学理念 |
5.3 丰富与拓展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活动方式 |
5.3.1 创设武术审美情境,促进学生的武术审美感知与体悟 |
5.3.2 开展武术审美训练,激发学生的武术审美创造与表现 |
5.3.3 丰富武术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武术审美趣味与理想 |
5.4 营造与完善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内外环境 |
5.4.1 完善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评价机制 |
5.4.2 美化初中武术美育渗透的教学环境 |
5.4.3 提高学校对武术美育渗透的支持度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流行乐队的教学实践探索 ——以保定Y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校园文化与中学音乐社团的理论概述 |
第一节 校园文化与中学音乐社团的概念界定 |
一、校园文化的概念 |
二、中学音乐社团的相关概念 |
第二节 校园文化的功能 |
一、人才培养功能 |
二、价值引领功能 |
三、人的社会化功能 |
四、团体凝聚功能 |
五、人格塑造功能 |
第二章 保定Y中学乐队实施现状调查分析 |
第一节 学校发展概况 |
一、学校简介 |
二、组建乐队缘由 |
三、乐队的师资现状 |
第二节 对学生乐队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 |
一、问卷设计 |
二、问卷调查与分析 |
三、问卷问题整理归纳 |
第三章 流行乐队的教学实践探究 |
第一节 准备阶段,诱导学生学习动机 |
一、乐队成员的选拔与管理 |
二、曲目的选择 |
第二节 实施阶段,乐队基本训练 |
一、乐队主唱的训练 |
二、乐队各个乐器的训练 |
三、乐队合奏的训练 |
第三节 提升阶段,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
一、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力 |
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 |
三、提高学生即兴创造能力 |
第四章 流行乐队教学实践的成效与反思 |
第一节 流行乐队教学实践的成效 |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二、教师对乐队的认可 |
三、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 |
第二节 流行乐队教学实践的反思 |
一、乐队曲目的选择 |
二、乐队合奏的排练 |
三、乐队的实践活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学生乐队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倔强》排练总谱 |
致谢 |
(7)微视频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在中学化学微视频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以江西省“名师杯”优秀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研究 |
1.2.1 微视频教学资源的变革历程 |
1.2.2 微视频教学资源的研究热点 |
1.2.3 网络课程评价研究 |
1.2.4 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评价研究 |
1.2.5 微视频教学资源评价研究 |
1.2.6 文献研究小结 |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 |
2、研究理论 |
2.1 研究理论基础 |
2.1.1 微型学习理论 |
2.1.2 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多元评价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微视频 |
2.2.2 教学资源 |
2.2.3 微视频教学资源 |
2.2.4 微视频教学资源评价 |
3、高加友微视频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在化学微视频评价中的应用实例 |
3.1 评价对象、评价者和评价标准 |
3.1.1 评价对象—江西省“名师杯”中学化学微课大赛作品 |
3.1.2 评价者——学科、技术相关人员 |
3.1.3 评价标准—高加友微视频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
3.2 评价总体设计 |
3.2.1 评价准备阶段 |
3.2.1.1 化学微视频作品和高加友微视频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预处理 |
3.2.1.2 评价者进行相关培训 |
3.2.2 评价实施阶段 |
3.2.3 数据处理阶段 |
3.3 微视频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总体分析 |
3.3.1 信度分析 |
3.3.1.1 评价者间的信度分析 |
3.3.1.2 评价者评价结果与赛事评委评价结果的一致性分析 |
3.3.2 不同等级作品各维度差异总体分析 |
3.4 微视频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各维度应用情况分析 |
3.4.1 目标内容维度分析 |
3.4.1.1 目标内容维度评价者间信度分析 |
3.4.1.2 目标内容维度不同等级作品差异分析 |
3.4.2 教学实施维度分析 |
3.4.2.1 教学实施维度评价者间信度分析 |
3.4.2.2 教学实施维度不同等级作品差异分析 |
3.4.3 技术艺术维度分析 |
3.4.3.1 技术艺术维度评价者间信度分析 |
3.4.3.2 技术艺术维度不同等级作品差异分析 |
3.4.4 教学效果维度分析 |
3.4.4.1 教学效果维度评价者间信度分析 |
3.4.4.2 教学效果维度不同等级作品差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两套微视频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 |
4.1 评价指标的比较分析 |
4.1.1 一级指标比较分析 |
4.1.2 二级指标比较分析 |
4.2 指标权重比较分析 |
4.2.1 一级指标权重比较分析 |
4.2.2 二级指标权重比较分析 |
4.3 评价标准比较分析 |
4.3.1 指标说明比较分析 |
4.3.2 评价得分比较分析 |
4.4 微视频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其他相关因素的比较分析 |
4.5 优秀微视频的共同特点 |
4.6 本章小结 |
5、适用于中学化学微视频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 |
5.1 评价者访谈记录 |
5.2 微视频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修改 |
5.3 修改后的微视频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实际应用检验 |
5.4 有关化学微视频的制作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6、结论与反思 |
6.1 结论 |
6.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A-总分表 |
附录B-总分秩次表 |
附录C-目标内容维度秩次表 |
附录D-教学实施维度秩次表 |
附录E-技术艺术维度秩次表 |
附录F-教学效果维度秩次表 |
附录G-四个评分一致性系数较低的二级指标修改后秩次表 |
附录H-化学微视频教学资源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
(8)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艺术研究 ——以延安市宝塔区某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点 |
1.研究内容创新 |
2.研究方法创新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艺术相关概述 |
(一)教学语言艺术相关概念界定 |
1.教学语言 |
2.教学语言艺术 |
3.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艺术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艺术的特征 |
1.思想性和教育性 |
2.科学性和启发性 |
3.生动性和审美性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语言艺术的重要意义 |
1.有利于理清教学内容 |
2.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
3.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艺术研究的理论依据 |
1.认知发展理论 |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3.学习动机强化理论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艺术运用现状及问题 |
(一)调查情况说明 |
1.问卷说明 |
2.问卷统计 |
3.访谈说明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艺术运用存在的问题 |
1.语言深奥,缺乏科学性 |
2.表述随意,缺乏语言技巧 |
3.情绪低沉,肢体动作不协调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缺乏教学语言艺术的原因分析 |
(一)缺乏科学的教学语言艺术观念 |
1.对有声教学语言的重视不够 |
2.忽视了无声教学语言的重要价值 |
3.缺乏长期提升教学语言艺术的信念 |
(二)运用教学语言艺术的能力不足 |
1.教学语言文化修养不高 |
2.对教学内容的钻研不够 |
3.缺乏自主备课的能力 |
(三)缺乏教学语言艺术技巧 |
1.教学语言艺术的储备不足 |
2.教学语言艺术培训机制不健全 |
(四)受地方方言环境影响大 |
1.缺乏良好的普通话环境 |
2.缺乏普通话运用的监督环境 |
四、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艺术的策略 |
(一)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学语言艺术观 |
1.重视思想政治课教学有声语言 |
2.充分认识无声教学语言的重要作用 |
3.贯彻终身学习教学语言艺术的理念 |
(二)提高政治课教师运用教学语言艺术的能力 |
1.培养广泛爱好,提升文化修养 |
2.深入研究思想政治课教材 |
3.提升自主备课能力 |
(三)学习教学语言艺术技巧 |
1.灵活运用有声教学语言 |
2.精心设计无声教学语言 |
3.完善学校培训机制 |
(四)营造使用普通话的教学语言艺术环境 |
1.创设普通话语言环境 |
2.形成普通话语言监督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STEAM教育理念融入中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概述 |
一、研究背景 |
(一)政策促进 |
(二)现实需求 |
(三)STEAM教育与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之间的联系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信息技术课程现状分析 |
(二)STEAM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五、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一)STEAM教育理念 |
(二)中职信息技术课程 |
(三)项目教学 |
二、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做中学”理论 |
(三)STEAM教育理论 |
第三章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与STEAM教育理念的契合性分析 |
一、中职信息技术课程融入STEAM教育理念的必要性 |
(一)中职学生脱离学习困境的现实要求 |
(二)中职信息技术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真实诉求 |
(三)贯彻落实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迫切需求 |
二、中职信息技术课程融入STEAM教育理念的可行性 |
(一)教学目标的互通性 |
(二)教学内容的相融性 |
(三)教学方法的同源性 |
(四)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
(五)可调用资源分析 |
(六)小结 |
第四章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案设计 |
一、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源由 |
二、构建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框架 |
(一)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框架 |
(二)案例设计——以“我为宁红茶做代言”为例 |
第五章 STEAM 教育理念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
一、教学实验设计 |
(一)教学实验目的与假设 |
(二)教学实验类型的确定 |
(三)教学实验对象的选择 |
(四)教学实验无关变量的控制 |
二、教学实验实施 |
(一)教学时间地点 |
(二)教学实施准备 |
(三)教学案例实施 |
第六章 STEAM教育融入中职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
一、教学实施效果调查分析 |
二、理论测试对比分析 |
三、技能大赛对比分析 |
四、调查问卷对比分析 |
五、实验结论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学习基础调查表 |
附录3 中职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情感态度调查问卷 |
附录4 学生自评表 |
附录5 教师评价表 |
附录6 理论测试题目 |
附录7 修水中专“学全会、提技能、爱中华、扬国威”作品竞赛方案 |
附录8 修水中专技能大赛评分标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10)余映潮古诗词教学艺术及其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余映潮古诗词教学艺术的形成及其意义 |
第一节 余映潮古诗词教学艺术形成的原因 |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改革 |
二、余映潮的语文教学实践 |
第二节 余映潮古诗词教学艺术的意义 |
一、形成有效教学指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
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 |
三、引导教师有效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
第二章 余映潮古诗词教学艺术 |
第一节 提纲挈领,实践古诗词教学理念 |
一、充分多样的学习活动 |
二、丰厚实用的课堂积累 |
第二节 创意突出,打造古诗词教学特色 |
一、简明高效的板块化思路设计 |
二、“一线串珠”式的主问题设计 |
第三节 艺术处理,优化古诗词教学结构 |
一、简洁自然的导入艺术 |
二、淡而无痕的过渡艺术 |
三、利落凝炼的收束艺术 |
第四节 精准实效,深化古诗词教学评价 |
一、课堂活动的细节评点 |
二、课堂学习的效果评价 |
第三章 余映潮古诗词教学艺术的运用 |
第一节 深入教材研读,优化古诗词教学设计 |
一、研读文本,多角度切入思考 |
二、设计思路,全方位落实目标 |
三、巧设问题,深层次探讨交流 |
第二节 展开课中活动,助力古诗词课堂学习 |
一、以读带析,品味诗词意蕴 |
二、以写巧练,提升思维品质 |
三、精“评”点拨,助于诗词鉴赏 |
第三节 积淀名师研学经验,提高古诗词教学素养 |
一、丰富文言知识储备,充实教学素材 |
二、重视教研资料积累,开阔教学视野 |
三、训练教学基本技能,提升教学水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中小学艺术课教学的艺术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D]. 吴秉旭.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实践探究 ——以小学五年级《制作电子报刊》为例[D]. 李敬睿. 沈阳大学, 2021(09)
- [4]我国部分高校校园排舞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黄雪纯.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5]初中武术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D]. 徐在贵.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6]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流行乐队的教学实践探索 ——以保定Y中学为例[D]. 高鑫蕊.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7]微视频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在中学化学微视频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以江西省“名师杯”优秀作品为例[D]. 陈美颖. 江西师范大学, 2021(09)
- [8]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艺术研究 ——以延安市宝塔区某中学为例[D]. 陈惠支. 延安大学, 2021(11)
- [9]STEAM教育理念融入中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探究[D]. 黄知贞.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10]余映潮古诗词教学艺术及其运用研究[D]. 陈悠然.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