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淋球菌检测方法的比较分析

两种淋球菌检测方法的比较分析

一、两种检测淋球菌方法的对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俊霞[1](2021)在《山西太原淋球菌药物敏感性分析及头孢曲松敏感性与耐药基因penA、ponA相关性的探讨》文中提出目的:1.了解山西太原地区淋球菌临床分离株对7种抗生素(头孢曲松、头孢克肟、大观霉素、阿奇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青霉素)的药物敏感性。2.探究山西太原地区淋球菌头孢曲松敏感性与耐药基因penA和ponA之间的关系。方法:1.收集2019年01月至2020年12月间,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可疑淋球菌感染的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标本,进行分离、培养鉴定;用琼脂稀释法检测淋球菌对7种抗生素(头孢曲松、头孢克肟、大观霉素、阿奇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青霉素)的药物敏感性。2.取淋球菌临床分离株,提取其DNA,扩增penA和ponA基因片段并测序;并与NCBI中已知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是否存在氨基酸置换、以及氨基酸置换与淋球菌对头孢曲松药物敏感性的关系。结果:1.45株淋球菌中均未出现对头孢曲松、头孢克肟、大观霉素耐药的菌株,而阿奇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青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5.55%、100.00%、97.78%、100.00%,其中TPNG为22.22%;PPNG为51.11%;淋球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克肟、阿奇霉素的低敏率分比为6.67%、11.11%、17.78%。2.45株菌经基因penA测序,共发现14种PBP2模式,其中有13种非镶嵌模式,1种镶嵌状模式(XXXIV,n=3);45淋球菌临床分离株中有40株菌的ponA出现L421P的突变。结论:1.阿奇霉素、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已不适用于太原地区淋球菌的治疗,而头孢曲松、头孢克肟、大观霉素仍可用于该地区淋球菌的治疗。2.(1)特定的非镶嵌状penA突变模式(XVII和XIII模式)可能在本地区淋球菌对头孢曲松敏感性降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镶嵌状的XXXIV可能与本地区淋球菌对头孢曲松的敏感性降低无关;(2)基因ponA中L421P氨基酸的置换可能对淋球菌头孢曲松敏感性影响不大。

陈佳琪[2](2021)在《淋病奈瑟菌候选外膜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免疫原性和膜定位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课题组前期从淋病奈瑟菌FA1090全基因组中筛选出的30个可能存在于细菌外膜的蛋白,分析其T细胞和B细胞表位,并进行膜定位和免疫原性的初步研究,以进一步筛选和评价其作为候选疫苗和分子诊断靶位的潜力。方法1生物信息学分析:运用Prot Param tool、Prot Scale、SOPMA和SWISS-MODEL软件分析蛋白的理化性质、亲疏水性和高级结构;运用BLASTp进行同源性分析;运用ABCpred和Bepi Pred分析B细胞表位;运用Net CTLpan和SYFPEITHI分析CTL表位;运用SYFPEITHI和Net MHCIIpan分析Th表位。2候选外膜蛋白的克隆、表达和纯化:通过基因合成及重组PCR方法构建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转入原核表达系统用IPTG诱导表达,通过镍柱亲和层析法纯化蛋白。3制备候选外膜蛋白免疫血清:将所纯化的各种重组蛋白与弗氏佐剂混匀乳化,对BALB/c小鼠进行免疫,共免疫两次,通过眼球摘取法获得免疫血清。4候选外膜蛋白的免疫原性分析和膜定位的初步研究:在酶标板中包被淋病奈瑟菌超声破碎后的全菌蛋白,用间接ELISA法检测各免疫血清中的Ig G抗体效价以初步评价其免疫原性;制备淋病奈瑟菌全细胞抗原包被酶标板,用间接ELISA法检测各蛋白免疫血清与全细胞抗原的结合能力,对蛋白是否表达于膜表面进行初步评价。结果1通过对30个候选外膜蛋白的理化性质和亲疏水性分析以及高级结构的预测,结果发现:理化性质稳定,耐热性好、抗原表位丰富的蛋白共有7个,蛋白登录号为:YP_209068.1、YP_207267.1、YP_208542.1、YP_207398.1、YP_208811.1、YP_207981.1和YP_208090.1。通过同源性分析及表位预测,发现26个同源性较高的蛋白,其中9个蛋白具有较多的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蛋白登录号为YP_208090.1、YP_208296.1、YP_208618.1、YP_208811.1、YP_208748.1、YP_208979.1、YP_207439.1、YP_207701.1和YP_209122.1。2构建了15个重组质粒,通过不同的诱导条件,其中7个蛋白表达于上清,8个蛋白以包涵体形式表达于菌体沉淀,通过镍柱亲和层析法成功获得了15个纯化蛋白。3各候选外膜蛋白免疫小鼠后均能诱导产生特异性的淋病奈瑟菌Ig G抗体,其中效价最高的是蛋白YP_208618.1,效价较低的是蛋白YP_208542.1、YP_209122.1和YP_209068.1。4免疫小鼠后获得的各候选外膜蛋白免疫血清与淋病奈瑟菌全细胞抗原均有结合,其中13个候选外膜蛋白的抗血清与阴性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韦恩分析来综合生信分析结果,发现YP_208090.1和YP_208811.1从蛋白本身的理化性质、亲疏水性、结构和表位方面考量,作为分子诊断的靶位和候选疫苗分子研究的潜力较大。对所获得的15个候选外膜蛋白的实验研究表明,YP_208618.1具有较强的诱生Ig G抗体的免疫原性。膜定位的初步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5个预测的候选外膜蛋白中有13个表达在外膜表面。其中蛋白YP_208618.1的免疫原性相对较高,与全细胞抗原的结合能力强,可能在细菌外膜的表达量较高,因而成为淋球菌候选疫苗的潜力最大。

陈佳婕[3](2021)在《自动化解脲脲原体/微小脲原体联合检测与生殖道病原体感染疾病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脲原体是女性下生殖道常见的一类寄生物或共生物,是引起泌尿生殖系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病原体之一。脲原体感染的妇女除了可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外,还有极大的可能会将病原体传染给性伴侣。脲原体感染也是引起不育、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怀孕妇女若感染脲原体,还可能导致胎膜早破、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产后感染等不良妊娠后果,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目前已知与人类致病有关的脲原体分为2个生物群,14个血清型。其中生物Ⅰ群即为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包括基因组较大的10个血清型:分别是2、4、5、7、8、9、10、11、12和13;生物Ⅱ群即为微小脲原体(Ureaplasma parvum,Up),包括基因组较小的4个血清型:1、3、6和14。但目前临床上采用的检测试剂盒无法区分解脲脲原体与微小脲原体,国际上对于两种生物种群致病性的强弱差异研究匮乏,且微小脲原体与生殖系统感染的疾病相关性研究报道也较少。本研究采用由凯杰公司提供的最新研发的解脲脲原体/微小脲原体的联检试剂盒,与配套的全自动核酸提取纯化分析仪,对临床已确定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患者进行两种病原体的分群/联合检测。研究中建立了核酸自动化提取与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的标准化流程,相比于一直沿用的“金标准”培养方法,新方法不仅缩短了检测周期,同时能有效避免污染和假阴性。进一步采用标准化流程分析了 321例生殖系统感染的患者样本,包括男性样本48例,标本种类为尿道拭子;女性样本273例,标本种类为宫颈拭子。同时以55例健康人群为对照样本,其为女性宫颈拭子样本。针对联检试剂盒检测获得的结果,以患者与正常人、患者性别、患者年龄、患者所患的疾病种类为基线,分析了这两种不同病原体与这些基线之间的统计学关系。统计结果表明: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解脲脲原体Uu和微小脲原体Up的p值均小于0.05,且男性感染Uu相对较多(26/48,54.17%),而女性则以Up感染为主(230/273,84.25%),但这两种病原体的感染与男性和/或女性之间的不同年龄段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在男性所患疾病的统计分析中,两种病原体Uu和Up的p值均小于0.05,这说明在本次研究所收集的男性患者样本中,涉及炎症、不育及其他三大类疾病,病原体的感染均具有明显的指向性;而在女性患者样本所涉及的疾病分类中,Uu的感染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Up的p值则小于0.05,则说明在女性的某一类或某几类疾病中,Up是其特定的感染病原体。随后利用了不同性别及所患的不同疾病建立了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发现微小脲原体与男性不育以及女性不孕之间存在着统计学关系(p<0.05)。细菌性阴道炎(BV)是女性泌尿生殖道的常见疾病,研究中我们同时分析了这两种病原体与女性细菌性阴道炎的相关性。在273例女性检测样本中,共有224例完成了细菌性阴道炎的检测,而BV和Uu/Up相关性统计分析中p值均大于0.05,说明无论是Uu还是Up,均与BV的感染不具有相关性。以上这些结果的获得,为解脲脲原体与微小脲原体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也为临床进行这两类病原体检测的必要性给出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刘经纬[4](2021)在《应对淋病一线药物耐药的策略初探 ——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的快速检测及庆大霉素的药物敏感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 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第一节 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临床分离株的基因分型[目的]头孢曲松是淋病治疗时最后的一线经验性药物。本研究对中国常规淋球菌耐药监测中发现的头孢曲松高水平耐药的BJ16148克隆,进行基因分型研究。[方法]采用纸条梯度扩散法检测该头孢曲松耐药株,对阿奇霉素、大观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和头孢克肟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 n,MIC),同时使用淋球菌多抗原测序分型、多位点测序分型和淋球菌耐药位点测序分型进行基因型别的鉴定。[结果]此头孢曲松MIC为0.5mg/L的BJ16148菌株,阿奇霉素的MIC为0.25mg/L,大观霉素的MIC为16mg/L,四环素的MIC为4mg/L,环丙沙星的MIC为>32mg/L,头孢克肟的MIC为lmg/L。经过分子分型鉴定,多抗原测序分型为3435型,多位点测序分型为1903型,淋球菌耐药位点测序分型为233型,其中头孢曲松耐药相关的penA基因为60型。[结论]本研究发现的头孢曲松高水平耐药的淋球菌菌株与2015年日本发现的头孢曲松耐药的FC428克隆同源。第二节 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克隆的检测技术建立[目的]目前在全球多个地区已发现了同一型别的头孢曲松耐药株,本研究建立一种能快速识别此耐药淋球菌克隆的分子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实时荧光PCR的原理,针对淋球菌porA和penA两段基因上的特定序列进行检测技术的建立开发,并验证和评估双检方法的可行性和检测限。[结果]本研究建立的双检方法可检测出相应的基因片段,对淋球菌和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的检测限约为160拷贝/反应。[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能同时检测淋球菌和全球传播的头孢曲松耐药克隆快速的双检方法。此方法有较好的检测效能,可开展下一步的评测实验。第三节 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的分子检测方法的比较[目的]比较四种针对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的分子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临床适用场景。[方法]根据文献的描述,分别建立检测耐药流行株的普通探针法,锁核酸(Locked Nucleic Acid,LNA)探针法和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igh Resolution Melting,HRM)法。选取国内已发现的18例阳性样本和分属不同penA基因型别的51例阴性样本,评估四种检测方法的准确性。[结果]四种方法的敏感性都为100%。探针方法检测阴性样本时,LNA探针法产生较多假阳性结果,普通探针法次之,双检方法中未出现假阳性。HRM法中,所有阳性样本的熔解温度介于78.25℃至78.95℃,小于阴性样本最低的熔解温度79.35℃,可将熔解温度设定为79℃以区分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结论]四种方法都能较准确的检测出全球传播的头孢曲松耐药的淋球菌克隆。在大批量筛查检测时推荐采用HRM法,在临床快速检测时推荐采用双检方法。第二部分 淋球菌对庆大霉素的药物敏感性监测第一节 大连地区淋球菌对庆大霉素敏感性的初步研究[目的]在淋球菌耐药形势严峻的背景下,为了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选择,本研究初步检测了大连地区收集的淋球菌临床分离株的敏感性特征。[方法]选取2016-2018年,大连市皮肤病医院收集的120株淋球菌临床分离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对庆大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统计3年间的MIC是否存在差异。[结果]120株淋球菌中未发现对庆大霉素耐药的分离株,其中103株(85.8%)对庆大霉素敏感(MIC≤4mg/L),17株(14.2%)对庆大霉素中敏(MIC为8mg/L)。3年间的淋球菌菌株对庆大霉素的MIC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连地区收集的淋球菌临床分离株,对庆大霉素的敏感性较高,且不随年份变化。可扩大样本量检测,以了解庆大霉素在我国的临床应用潜力。第二节 中国淋球菌对庆大霉素敏感性的横断面研究[目的]本研究评估我国的淋球菌临床分离株,对庆大霉素的敏感性,以及庆大霉素和与头孢曲松、阿奇霉素和大观霉素等抗生素的药敏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了中国7个省或直辖市的470株淋球菌临床分离株,对四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并分析不同药物敏感性之间的关联。[结果]庆大霉素的MIC介于1mg/L至8mg/L,未发现耐药株。19(4.0%)株对头孢曲松耐药,73(15.5%)株对阿奇霉素耐药。7株淋球菌同时对头孢曲松和阿奇霉素耐药,其中6株对庆大霉素敏感性高。庆大霉素的MIC和各抗生素的耐药状态之间不存在关联。[结论]体外药物敏感性研究发现我国淋球菌对庆大霉素的敏感性较高,可开展下一步的临床试验以评估治疗效果。此外,我国淋球菌对一线治疗用药头孢曲松和(或)阿奇霉素的敏感性逐渐降低,亟需监测敏感性变化情况。

张青[5](2020)在《一种新的淋病奈瑟菌丝氨酸蛋白酶自转运蛋白的功能及致病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课题组前期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NGO2105蛋白可能是淋球菌中一种新的丝氨酸蛋白酶自转运蛋白,本课题拟对NGO2105蛋白是否具有丝氨酸蛋白酶自转运蛋白特征及其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研究,为深入了解淋球菌的致病机理和探寻新的蛋白疫苗靶点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原核表达NGO2105蛋白passenger结构域截短蛋白并制备多克隆抗血清,用于定位分析。通过缺失突变的方法构建淋球菌ngo2105基因缺失突变株,以pCTS32质粒构建ngo2105基因回复菌株。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Western blot技术分析NGO2105蛋白的表面定位和分泌特征。利用点突变技术将NGO2105蛋白酶活性催化三联体结构中的267位丝氨酸突变为丙氨酸,以验证其丝氨酸蛋白酶活性是否参与passenger结构域的酶切与分泌过程。进一步将大肠杆菌自转运蛋白Hbp的passenger结构域与NGO2105蛋白的translocator结构域融合,通过分析Hbp的passenger结构域蛋白表面定位,以验证NGO2105蛋白translocator结构域是否具有转运异源蛋白的功能。利用人宫颈癌上皮细胞探究NGO2105蛋白在淋球菌黏附及侵袭过程中的作用,同时研究抗NGO2105抗体和抗passenger抗体对细菌黏附的抑制能力。利用雌激素处理的小鼠淋球菌阴道感染模型,研究NGO2105蛋白在淋球菌定植过程中的作用,同时分析抗NGO2105抗体在抑制淋球菌定植中的作用。结果:成功表达、纯化出NGO2105蛋白passenger结构域截短蛋白,免疫小鼠后可获得效价达到5.12×105的多克隆抗血清,可满足后续实验要求。成功构建了ngo2105基因缺失突变菌株和ngo2105基因回复菌株。流式细胞技术及Western blot技术分析结果显示NGO2105蛋白定位于菌体表面,并通过自体水解切割,分泌至外环境。成功构建了NGO2105 S267点突变菌株,Western blot分析显示S267A点突变后NGO2105蛋白passenger结构域不能被水解切割分泌至培养基,流式细胞分析显示点突变后NGO2105蛋白仍可定位于细菌表面,提示NGO2105蛋白的丝氨酸蛋白酶活性介导passenger结构域的自体切割及分泌过程。成功构建Hbp蛋白passenger结构域与NGO2105蛋白translocator结构域的融合蛋白,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及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分析显示Hbp蛋白passenger结构域定位于细菌表面,提示NGO2105蛋白translocator结构域具有转运异源蛋白的功能。细胞黏附侵袭实验结果显示淋球菌ngo2105基因缺失突变株的黏附、侵袭能力相对于野生株显着下降,抗NGO2105抗体和抗passenger抗体能够抑制淋球菌的黏附作用。小鼠阴道定植实验结果显示淋球菌ngo2105基因缺失突变株在体内的定植能力较野生株显着下降,抗NGO2105抗体能够抑制淋球菌阴道内的定植能力。结论:本研究证实NGO2105蛋白符合自转运蛋白分泌特征,是淋球菌中一种新的丝氨酸蛋白酶自转运蛋白。该蛋白在淋球菌的黏附、侵袭及小鼠阴道内定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淋球菌致病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毒力因子。抗NGO2105抗体能有效抑制淋球菌的黏附能力及在小鼠体内的定植能力,提示NGO2105蛋白可能是一种潜在的蛋白疫苗靶点。

陈晗[6](2020)在《衣原体噬菌体PhiCPG1衣壳蛋白VP1对沙眼衣原体抑制作用的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由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引起的泌尿生殖道感染是目前国内外发病率最高、并发症众多、病程反复难愈的一类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STDs)。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统计,2018年女性衣原体感染率为692.7/100000,男性衣原体感染率为380.6/100000,女性衣原体感染率是男性的两倍。由于大多数Ct感染者无明显症状,Ct引起的最初损害往往被忽视,尤其是对于感染率更高的女性来说更是可以引起严重并发症,如盆腔炎,异位妊娠等。近年来,抗生素治疗Ct感染的有效抑制率显示出降低的趋势。虽然有相关动物模型和人体研究表明疫苗是可行的,但目前还没有关于针对治疗Ct感染有效疫苗的报道。噬菌体疗法在临床上用作治疗慢性、持续性或抗生素抵抗的细菌感染已有多年的历史,但目前针对Ct的特异噬菌体还尚未被发现。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豚鼠包涵体性结膜炎衣原体(Guinea Pig Inclusion Conjunctivitis Chlamydia,GPIC)噬菌体PhiCPG1衣壳蛋白VP1对体内外沙眼衣原体感染均有显着的抑制效应。我们通过Inter Pro网站预测到了VP1蛋白上第18-476位氨基酸位点是VP1蛋白的功能结构域并构建出了VP1功能结构域截短蛋白VP1C,发现其对E型Ct抑制效果明显优于VP1蛋白。同时,也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性病门诊Ct泌尿生殖道感染病人的临床标本中筛选出了Ct特异噬菌体衣壳蛋白VP1可能的基因序列,与目前已发现的6种衣原体噬菌体衣壳蛋白VP1的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相似度可达97%-99%。[目的]设计构建出一种针对Ct具有高效且特异抑制作用的重组蛋白,为Ct感染治疗抵抗探索新的解决方法。[方法]分别诱导含有6His-VP1-pET30a(+)和6His-VP1C-pET28a(+)的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大量表达出保持结构和功能的VP1和VP1C蛋白;用带Ni+的His.Bind亲和树脂纯化重组蛋白并通过梯度透析复性,SDS-PAGE凝胶电泳及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鉴定重组蛋白的表达及纯化;将纯化后的VP1、VP1C蛋白和杆菌肽分别与八种不同血清型Ct(D、E、F、G、H、I、K、L1)标准株于室温下预孵育3h后接种至Hela细胞,同时设置八种Ct感染对照组,48h后间接免疫荧光染色计数包涵体;将临床标本中筛选出的沙眼衣原体特异噬菌体衣壳蛋白VP1可能的基因序列与PhiCPG1衣壳蛋白VP1基因序列进行BLAST比对找出差异基因位点。在VP1C蛋白基因片段的基础上改变上述差异基因设计出VP1Cm蛋白的基因序列;利用基因合成的方法构建重组质粒6His-VP1Cm-pET28a(+)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感受态细胞中,经抗生素抗性平板筛选,内切酶双酶切鉴定及核苷酸序列测定验证重组VP1Cm蛋白基因;VP1Cm蛋白的表达纯化与鉴定过程同上;BCA蛋白定量法测蛋白浓度;CCK-8法测定一系列稀释浓度的VP1、VP1C、VP1Cm蛋白及杆菌肽对Hela细胞的细胞毒性并由此所得结果确定后续实验最适干预浓度范围;将相同浓度的VP1、VP1C、VP1Cm蛋白、杆菌肽及PBS溶液分别与E型Ct标准株于室温下预孵育3h后接种至致密单层的Hela细胞中,同时设置E型Ct感染对照组,48h后间接免疫荧光计数包涵体数,比较VP1、VP1C和VP1Cm蛋白对E型Ct的抑制作用;分别将相同浓度的VP1、VP1C、VP1Cm蛋白和杆菌肽与淋球菌菌液混合后均匀涂布至巧克力平板,48h后计数菌落数,观察VP1、VP1C、VP1Cm蛋白及杆菌肽对淋球菌生长的影响。[结果]在相同干预浓度时,功能结构域截短蛋白VP1C蛋白对八种不同血清型Ct的抑制作用均优于PhiCPG1衣壳蛋白VP1(P均<0.0001)。VP1蛋白对八种血清型Ct抑制率分别为:78.19%,76.20%,77.89%,62.55%,64.60%,85.10%,73.97%,72.14%。VP1C蛋白对八种血清型Ct抑制率分别为:94.63%,85.13%,86.21%,81.46%,75.20%,89.64%,79.69%,74.91%。杆菌肽对八种不同血清型Ct抑制作用均不明显(P均>0.05);在VP1C基因序列基础上成功设计出VP1Cm基因序列,并成功表达纯化出VP1Cm蛋白;在相同浓度时,蛋白VP1、VP1C和VP1Cm对E型Ct的抑制率分别为76.20%、85.13%和90.01%,蛋白VP1Cm对E型Ct的抑制作用优于蛋白VP1(P<0.0001)和VP1C(P<0.01);杆菌肽对淋球菌有明显抑制作用(P<0.0001),而蛋白VP1、VP1C和VP1Cm对淋球菌没有明显抑制作用(P均>0.05)。[结论]功能结构域截短蛋白VP1C相较于PhiCPG1衣壳蛋白VP1对Ct抑制作用的优势具有普遍性;经设计过的蛋白VP1Cm对Ct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蛋白VP1及VP1C;蛋白VP1、VP1C和VP1Cm对Ct的抑制作用具有特异性。

周可[7](2020)在《淋球菌penA等位基因对头孢曲松耐药与生物适应度相关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 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镶嵌型penA基因突变株构建目的:构建交换镶嵌型penA10.001和penA 60.001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突变株方法:构建大肠杆菌重组质粒pUC57-penA10.001-kanarpsL-down和pUC57-penA60.001-kanarpsL-down,采用二次同源重组反向筛选完整交换两株临床分离菌株SZ20(penA60.001)和SRRSH78(penA10.001)的镶嵌型penA基因。结果:通过二次同源重组反向筛选方法成功将对头孢菌素高度耐药的SZ20(penA 60.001)的镶嵌型penA基因置换成SZ20(penA10.001)突变株,同样原理将对头孢曲松敏感性降低的SRRSH78(penA10.001)的镶嵌型penA基因置换成SRRSH78(penA60.001)突变株,通过PCR验证后并予以全penA基因序列测序验证。结论:采用含有双重抗生素筛选标记的重组质粒进行二次同源重组反向筛选法不带入任何影响淋球菌其他外源基因精准置换淋球菌镶嵌型penA基因。第二部分镶嵌型penA基因突变对淋球菌头孢曲松高度耐药及体外生物适应度代价相关研究目的:通过对比研究含有penA60.100的FC428克隆株与全球广泛传播含有penA10001的头孢曲松低敏菌株对头孢曲松耐药影响及生物适应度差异方法:使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转化成功的淋球菌野生株SZ20(penA 60.001)/突变株SZ20(penA10.001)和野生株SRRSH78(penA10.001)/突变株SRRSH78(penA60.001)对头孢克肟、头孢曲松MIC值,使用普通液体培养法测定不同时间淋球菌野生株SZ20(penA 60.001)/突变株 SZ20(penA10.001)和野生株 SRRSH78(penA10.001)/突变株SRRSH78(penA60.001)生长情况,在液体培养环境中加入压力胁迫条件测定不同时间段淋球菌野生株SZ20(penA 60.001)/突变株SZ20(penA10.001)和野生株 SRRSH78(penA10.001)/突变株 SRRSH78(penA60.001)的生长情况,使用spots assay测定淋球菌野生株SZ20(penA 60.001)/突变株SZ20(penA10.001)和野生株SRRSH78(penA10.001)/突变株SRRSH78(penA60.001)在压力胁迫条件生长活力,使用普通液体培养体外竞争实验及压力胁迫条件体外竞争实验比较淋球菌野生株SZ20(penA60.001)/突变株SZ20(penA10.001)和野生株SRRSH78(penA10.001)/突变株SRRSH78(penA60.001)适应性生长能力。结果:在对淋球菌野生株SZ20(penA 60.001)/突变株SZ2(penA10.001)和野生株SRRSH78(penA10.001)/突变株SRRSH78(penA60.001)对头孢菌素MIC分析表明,含有penA60.001的突变体与含有penA10.001的异基因突变体相比,头孢曲松和头孢克肟的最小抑制浓度(MICs)高8至16倍。进一步的生物适应性分析表明,单株体外液体生长和竞争是相同的等基因笔A等位基因交换突变体。然而,在高浓度的棕榈酸或石胆酸存在下,当作为单株生长时,含有pe0nA 60.01的突变体生长得更好,而含有等生penA10.001的突变体则更好。相反,penA 10.001突变体在竞争中生长时,在较低浓度的棕榈酸及胆酸环境下超过了penA 601.00突变体。结论:等位基因penA60.001对FC428克隆的头孢曲松耐药性至关重要,而其对生物适应度的影响取决于特定的生长条件。第三部分镶嵌型penA基因的淋球菌野生株与突变株体内竞争实验目的:成功建立淋球菌动物感染模型并比较淋球菌野生株SZ20(penA60.001)/突变株SZ20(penA10.001)和野生株SRRSH78(penA10.001)/突变株SRRSH78(penA60.001)在体内竞争情况。方法:使用清洁级BACL雌性小鼠发情前期予以雌激素皮下注射,建立小鼠阴道感染淋球菌动物模型。在已建立的动物模型分别进行淋球菌野生株SZ20(penA60.001)/突变株 SZ20(penA10.001)和野生株 SRRSH78(penA10.001)/突变株 SRRSH78(penA60.001)体内等量侵染,共在2组小鼠中进行,每组选择6只小鼠,侵染成功后每日取小鼠阴道样本进行比较,观察体内竞争生存情况。结果:在淋球菌野生株SZ20(penA 60.001)/突变株SZ20(penA10.001)等量侵染小鼠组,平均感染时间为4.5天;在野生株SRRSH78(penA10.001)/突变株SRRSH78(penA 60.001)等量侵染小鼠组,平均感染时间为5.5天,在侵染SZ20小鼠组内显示突变株SZ20(penA10.001)体内定植和存活优于野生株SZ20(penA60.0011);在侵染SRRSH78小鼠组内显示野生株SRRSH78(penA10.001)体内定植和存活优于突变株SRRSH78(penA60.001)。结论:总之等位基因penA 60.0011在小鼠体内模拟生物适应度较等位基因penA10.001较弱,与体外压力胁迫条件培养及体外竞争实验结果不一致。

赵云虎[8](2019)在《抗淋球菌CppB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由于淋病奈瑟菌的高变异性和高感染率,淋病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简便快速诊断是控制其广泛转播的重要手段。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制备抗淋病奈瑟菌隐蔽性质粒蛋白B(CppB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建立一种基于荧光微球的免疫层析试纸条快速检测淋球菌感染。方法筛选并收集广东省皮肤病医院2017年微生物室分离的115株淋病奈瑟菌和93株非淋球菌,共16种常见致病菌,并经qRT-PCR验证淋球菌cppB基因的广谱性和特异性。以酶切酶连的方式构建重组质粒pGEX-6P-1-cppB,并通过PCR和D NA测序验证重组质粒。以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表达GST-CppB融合蛋白,使用GST-SefinoseTM试剂盒获得纯化的GST-CppB融合蛋白,并通过SDS-PAGE和We stem Blot验证融合蛋白。将纯化的GST-CppB融合蛋白免疫雌性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并通过间接ELISA测定单克隆抗体的亚型和效价,通过Western Blot鉴定单克隆抗体的反应性和特异性。以单克隆抗体为检测抗体,喷涂多克隆抗体(兔源)为检测线(T线),喷涂羊抗鼠IgG为质控线(C线),建立基于荧光微球为信号的免疫层析试纸条,并验证试纸条的灵敏度、特异性和稳定性。结果 qRT-PCR检测淋病奈瑟菌cppB基因的阳性率为96.52%(111/115),特异性为100%,证明cppB基于普遍存在于淋球菌中,而不存在于其他常见致病菌(0/93)。PCR扩增证明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GEX-6P-1-cppB,DNA测序后比对证明插入pGEX-6P-1质粒中的cppB基因与GeneBank公布的cppB基因序列(FMSZ01000040.1)完全一致。SDS-PAGE染色结果表明,经诱导后的重组宿主能够大量表达GST-CppB融合蛋白,Western Blot(以GST抗体为一抗)结果与SDS-PAGE的结果一致。纯化后的GST-CppB融合蛋白经染色后证明,已获得纯度较高的GST-CppB蛋白。通过杂交瘤技术获得4种单克隆细胞株,其亚型分别为2株IgG1(FH1,G3),1 株IgG2a(C11),1 株IgG2b(E1),所有单抗的效价均大于1:64000,其中MAb-E1的效价最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Ab-F11对淋病奈瑟菌的反应性最好,阳性率可达87.83%(101/115),特异性为100%,与qRT-PCR验证cppB基因的结果就有一致性。另外,我们发现了 CppB的突变体,命名为CppB-2。与正常序列相比,CppB-2基因缺失54bp,位于429-482,导致CppB-2蛋白仅为21.93kd,略低于CppB(23.94kd)。荧光微球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CppB蛋白的灵敏度为20ng/ml,检测淋病奈瑟菌的灵敏度为1x105CFU/ml,且试纸条的阳性率为82.61%(95/115)。与Western Blot结果一致的是,常见的致病菌在免疫层析试纸条上均为阴性,表明试纸条也具有高特异性。结论CppB蛋白在淋病奈瑟菌中普遍存在,可作为区分淋球菌和其他常见致病菌的靶标,基于CppB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免疫层析试纸条,有望成为筛查淋病的重要工具,但敏感性尚待提高。

王雁,包杰[9](2018)在《不孕不育者SAT法和尿液快速检测法检测淋球菌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比较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技术(SAT)和尿液快速检测法在淋球菌(NG)检测中的诊断价值,以选择更为准确、快速、实用的临床检测方法。方法采集本院就诊的不孕不育对象200例,每例分别进行SAT法和尿液快速检测法检测,每例另取1份分泌物拭子标本做分离培养金标准对照用。结果 SAT法阳性率为22.00%,快速法阳性率为26.00%,其中疑似标本SAT法与快速法阳性率分别为39.00%、44.00%,无症状标本SAT法与快速法阳性率分别为5.00%、8.00%。SAT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00%、97.50%,尿液快速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00%、92.50%,SAT法与尿液快速法的敏感性均较好,SAT法的特异性高于尿液快速法。结论 NG在不孕不育人群中隐性感染不容忽视,加强就诊对象NG的筛查、诊治和预防,确保优生优育。SAT技术精准、特异,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性,是适合实验室诊断的检测方法。

张宏萍,包杰[10](2018)在《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技术和尿液快速检测法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人群中淋球菌检测的应用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比较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技术(SAT)和尿液快速检测法在淋球菌检测中的诊断价值,以选择更为准确、快速、实用的临床检测方法。方法:采集某站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人群200例,每例分别进行快速法和SAT法检测,每例另取1份分泌物拭子标本做分离培养金标准对照用。结果:快速法阳性率为28%,SAT法阳性率为22%,其中疑似标本快速法与SAT法阳性率分别为44%、39%,无症状标本快速法与SAT阳性率分别为12%、5%。尿液快速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90%,SAT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97.5%。结论:尿液快速法与SAT法的敏感性均较好,SAT法的特异性高于尿液快速法。尿液快速法简单、灵敏,可作为基层单位大批量体检标本的初筛方法,SAT技术精准、特异,针对可疑标本配合使用可以帮助临床综合诊断,提高淋球菌检测的准确率。

二、两种检测淋球菌方法的对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种检测淋球菌方法的对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太原淋球菌药物敏感性分析及头孢曲松敏感性与耐药基因penA、ponA相关性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前言
第一部分 山西太原地区2019 年至2020 年度淋球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淋球菌头孢曲松敏感性与耐药基因penA、ponA之间关系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淋球菌对头孢曲松的低敏耐药现状及新药研发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淋病奈瑟菌候选外膜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免疫原性和膜定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或课题资助情况
缩略语中英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淋病奈瑟菌外膜蛋白候选疫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1 实验材料
        1.1.1 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
        1.1.2 蛋白信息
    1.2 方法
        1.2.1 外膜蛋白理化性质及亲疏水性分析
        1.2.2 外膜蛋白高级结构分析
        1.2.3 外膜蛋白同源性分析
        1.2.4 外膜蛋白的B细胞和T细胞表位分析
    1.3 结果
        1.3.1 理化性质及亲疏水性分析结果
        1.3.2 高级结构分析结果
        1.3.3 同源性分析结果
        1.3.4 T细胞、B细胞表位分析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淋病奈瑟菌外膜蛋白候选疫苗的免疫原性及膜定位的初步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试剂配制
        2.1.4 试验菌株
        2.1.5 试验动物
    2.2 方法
        2.2.1 外膜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2.2.2 抗原的制备
        2.2.3 动物实验
        2.2.4 免疫原性分析
        2.2.5 膜定位的初步研究
        2.2.6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重组质粒的阳性鉴定
        2.3.2 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结果
        2.3.3 淋病奈瑟菌全细胞抗原制备结果
        2.3.4 免疫原性分析结果
        2.3.5 膜定位初步研究的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淋病奈瑟菌常见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自动化解脲脲原体/微小脲原体联合检测与生殖道病原体感染疾病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1章 绪论
    1.1 解脲脲原体的发现与发展
        1.1.1 支原体简介
        1.1.2 解脲脲原体的发现与命名
        1.1.3 解脲脲原体的形态与结构
        1.1.4 解脲脲原体的感染与危害
        1.1.5 流行病学分析
        1.1.6 解脲脲原体的基因分型
    1.2 解脲脲原体与微小脲原体
        1.2.1 如何区分解脲脲原体与微小脲原体
        1.2.2 解脲脲原体与微小脲原体的感染差异
        1.2.3 解脲脲原体亚型的致病性
    1.3 检测方法
        1.3.1 实验室检测方法
        1.3.2 PCR方法检测解脲脲原体/微小脲原体
    1.4 课题研究意义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5.2 课题创新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剂盒的研发
        2.1.1 引物设计
        2.1.2 试剂盒组分
    2.2 试剂盒储存、运输条件及有效期
    2.3 实验配套检测仪器
    2.4 试剂盒检测原理
    2.5 检验方法
        2.5.1 样本处理(样本处理区)
        2.5.2 扩增试剂准备(PCR前准备区)
        2.5.3 分液和加样(样本制备区;此步骤由QIAsymphony AS完成)
        2.5.4 PCR扩增(检测区)
        2.5.5 仪器检测通道选择
        2.5.6 样本设定
    2.6 临床样本的收集
        2.6.1 样本采集、存放及运输要求
    2.7 实验室各区域内的必备物品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试剂盒性能验证检测及检测结果判断
        3.1.1 最低检测线验证
        3.1.2 重复性验证
        3.1.3 符合率验证
        3.1.4 干扰物质及治疗药物影响
        3.1.4.1 干扰反应研究用样本选择及制备
        3.1.4.2 实验方法
        3.1.5 阳性判断值和参考区间
        3.1.6 检测结果的判读
        3.1.7 检测方法应用的局限性
    3.2 临床样本的分类统计
        3.2.1 按患者/正常人检测结果分类统计
        3.2.2 临床样本按性别分类统计检测结果
        3.2.3 临床样本按年龄分类统计检测结果
        3.2.4 临床样本按疾病分类统计检测结果
    3.3 临床样本检测结果的统计学分析
        3.3.1 患者/正常人结果统计分析
        3.3.2 患者按性别联检结果统计分析
        3.3.3 男性患者按年龄检测结果统计分析
        3.3.4 女性患者按年龄检测结果统计分析
        3.3.5 患者(不分男/女)按年龄分类检测结果统计分析
        3.3.6 男性患者按所患疾病将检测结果进行统计
        3.3.7 女性患者按所患疾病将检测结果进行统计
        3.3.8 回归统计分析
    3.4 女性Uu/UP感染与细菌性阴道炎的相关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讨论
    4.1 检测技术平台特点和试验注意点
    4.2 解脲脲原体微小脲原体联检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4.3 解脲脲原体/微小脲原体联检的社会意义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卷内备考表

(4)应对淋病一线药物耐药的策略初探 ——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的快速检测及庆大霉素的药物敏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 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第一节 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临床分离株的基因分型
        引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克隆的检测技术建立
        引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节 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的分子检测方法的比较
        引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淋球菌对庆大霉素的药物敏感性监测
    第一节 大连地区淋球菌对庆大霉素敏感性的初步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中国淋球菌对庆大霉素敏感性的横断面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论文相关综述 全球淋球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监测网络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
    庆大霉素治疗淋病及药物敏感性监测的进展
    淋球菌对阿奇霉素耐药现状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论文相关论着
    在读期间已发表的文章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改良的微量稀释法用于淋球菌药敏检测的多中心评估研究
    深圳市2010-2017年淋球菌药敏和分子流行病学监测
    在读期间参加的会议和培训班
    在读期间参加的现场实习
致谢

(5)一种新的淋病奈瑟菌丝氨酸蛋白酶自转运蛋白的功能及致病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技术路线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衣原体噬菌体PhiCPG1衣壳蛋白VP1对沙眼衣原体抑制作用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VP1和VP1C蛋白对八种不同血清型沙眼衣原体抑制作用的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细胞株、菌株、沙眼衣原体株
        1.1.2 试剂及液体配置
        1.1.3 仪器与耗材
        1.1.4 实验方法
    1.2 结果
        1.2.1 重组蛋白VP1与VP1C的表达与纯化结果
        1.2.2 重组蛋白VP1与VP1C的浓度测定
        1.2.3 VP1和VP1C蛋白对八种不同血清型沙眼衣原体的影响
    1.3 讨论
        1.3.1 重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1.3.2 VP1和VP1C蛋白对八种不同血清型沙眼衣原体的抑制作用
    1.4 小结
二、VP1Cm—一种对沙眼衣原体高效抑制蛋白的设计与构建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相关试剂、仪器与耗材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VP1Cm基因序列的设计结果
        2.2.2 重组6His-VP1Cm-pET28a(+)质粒的鉴定结果
        2.2.3 重组蛋白VP1Cm的表达与纯化结果
        2.2.4 VP1Cm、VP1、VP1C及杆菌肽作用浓度的确定
        2.2.5 VP1、VP1C和 VP1Cm蛋白对E型沙眼衣原体抑制作用的比较
    2.3 讨论
        2.3.1 VP1Cm基因序列的设计
        2.3.2 对照组的选择
        2.3.3 VP1、VP1C、和VP1Cm蛋白和杆菌肽干预浓度的确定
        2.3.4 VP1Cm蛋白对E型沙眼衣原体抑制作用的优势
    2.4 小结
三、VP1、VP1C、VP1Cm蛋白和杆菌肽对淋球菌生长的影响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相关试剂、仪器与耗材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VP1、VP1C、VP1Cm蛋白和杆菌肽对淋球菌作用的比较
    3.3 讨论
        3.3.1 淋球菌菌种的保存
        3.3.2 VP1、VP1C、VP1Cm蛋白对Ct抑制作用的特异性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噬菌体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淋球菌penA等位基因对头孢曲松耐药与生物适应度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镶嵌型penA基因突变株构建
    前言
    第一章第一节 构建含有镶嵌型结构penA10. 001及penA60. 001重组质粒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一章第二节 镶嵌型penA基因重组质粒转化淋球菌菌株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章 镶嵌型penA基因突变对淋球菌头孢曲松高度耐药及体外生物适应度代价相关研究
    前言
    第二章第一节 交换镶嵌型penA基因的淋球菌突变株对头孢菌素的敏感性测定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章第二节 交换镶嵌型penA基因的淋球菌突变株对抗菌化合物敏感性测定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章第三节 交换镶嵌型penA基因的淋球菌突变株压力环境液体培养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章第四节 交换镶嵌型penA基因的淋球菌突变株琼脂点板实验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章第五节 交换镶嵌型penA基因的淋球菌野生株与突变株体外竞争实验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章 镶嵌型penA基因突变体内生物适应度代价相关研究
    前言
    第三章第一节 淋病奈瑟菌感染动物模型建立
        引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章第二节 交换镶嵌型penA基因的淋球菌野生株与突变株体内竞争实验
        引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论文相关综述 淋球菌头孢菌素耐药克隆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研究生在读期间参加学术活动情况
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课题
致谢

(8)抗淋球菌CppB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菌株来源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淋球菌的分离培养
        2.3.2 qRT-PCR验证淋球菌cppB基因
        2.3.3 重组质粒pGEX-6P-1-cppB的构建与鉴定
        2.3.4 pGEX-6P-1-cppB质粒的提取
        2.3.5 CppB蛋白的诱导表达
        2.3.6 CppB蛋白的纯化及鉴定
        2.3.7 淋球菌CppB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2.3.7.1 细胞融合前免疫
        2.3.7.2 间接ELISA检测效价
        2.3.7.3 细胞融合
        2.3.7.4 杂交瘤的克隆化和冻存
        2.3.7.5 单克隆抗体的生产
        2.3.8 淋球菌CppB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2.3.8.1 单克隆抗体的亚型测定
        2.3.8.2 单克隆抗体的效价测定
        2.3.8.3 Western Blot鉴定抗体的反应性和特异性
        2.3.9 单克隆抗体的初步应用
        2.3.10 荧光微球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建立
        2.3.10.1 荧光微球偶联单克隆抗体
        2.3.10.2 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组装
        2.3.10.3 试纸条灵敏度、特异性和稳定性的测定
3 结果
    3.1 淋球菌cppB基因的广谱性和特异性
    3.2 pGEX-6P-1-cppB的构建与鉴定
    3.3 CppB蛋白的诱导表达、纯化及鉴定
    3.4 单克隆抗体的分型和效价
    3.5 单克隆抗体的反应性和特异性
    3.6 单克隆抗体的初步应用
    3.7 免疫层析试纸条灵敏度和特异性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一 个人简历
附二 致谢
附三(综述) 免疫分析方法在淋病诊断方面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9)不孕不育者SAT法和尿液快速检测法检测淋球菌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
    1.2 样本采集
        1.2.1 拭子标本采集
        1.2.2 尿液标本采集
    1.3 试剂与方法
        1.3.1 试剂
        1.3.2 方法
        1.3.2. 1
        1.3.2. 2
        1.3.2. 3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结果判断
        2.1.1
        2.1.2
        2.1.3
    2.2 尿液淋球菌快速法和SAT检测结果比较
        2.2.1
        2.2.2
3 讨论

(10)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技术和尿液快速检测法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人群中淋球菌检测的应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
    1.2 样本采集
        1.2.1 拭子标本采集
        1.2.2 尿液标本采集
    1.3 试剂与方法
        1.3.1 试剂
        1.3.2 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结果判断
    2.2 尿液淋球菌快速法和SAT检测结果比较
3 讨论

四、两种检测淋球菌方法的对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太原淋球菌药物敏感性分析及头孢曲松敏感性与耐药基因penA、ponA相关性的探讨[D]. 王俊霞. 山西医科大学, 2021
  • [2]淋病奈瑟菌候选外膜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免疫原性和膜定位的初步研究[D]. 陈佳琪. 大理大学, 2021(09)
  • [3]自动化解脲脲原体/微小脲原体联合检测与生殖道病原体感染疾病的应用研究[D]. 陈佳婕.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4]应对淋病一线药物耐药的策略初探 ——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的快速检测及庆大霉素的药物敏感性研究[D]. 刘经纬.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5]一种新的淋病奈瑟菌丝氨酸蛋白酶自转运蛋白的功能及致病作用研究[D]. 张青.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6]衣原体噬菌体PhiCPG1衣壳蛋白VP1对沙眼衣原体抑制作用的优化[D]. 陈晗.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淋球菌penA等位基因对头孢曲松耐药与生物适应度相关研究[D]. 周可.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8]抗淋球菌CppB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建立[D]. 赵云虎. 安徽医科大学, 2019(12)
  • [9]不孕不育者SAT法和尿液快速检测法检测淋球菌比较[J]. 王雁,包杰.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18(07)
  • [10]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技术和尿液快速检测法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人群中淋球菌检测的应用比较[J]. 张宏萍,包杰.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8(06)

标签:;  ;  ;  ;  ;  

两种淋球菌检测方法的比较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