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池甘油注射液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三叉神经池甘油注射液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一、三叉神经池注射甘油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锐[1](2021)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近期疗效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本文通过收集经皮球囊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病例,分析疗效情况、相关并发症情况及相关因素,探讨该手术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近期疗效。[方 法]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一科2018年9月-2020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21 1例作为为临床数据,分析患者手术中、术后疗效情况及相关并发症情况,并根据患者术后疗效,对患者年龄、性别、疼痛分布区域、病程长短、既往手术史、困难穿刺及球囊形状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 果]1.本次统计共有21 1名PTN患者行经皮球囊压迫治疗,治疗有效为202例,有效率为95.7%,其中186例患者术后疼痛即刻得以缓解。16例患者疼痛未立即缓解,其中10例患者发生疼痛的延迟缓解,均在2周内自行缓解,后期随访均未发作,6例患者术后仍感患侧疼痛,次日疼痛完全消失,考虑术后伤口疼痛或疼痛延迟缓解。球囊形状为梨形者198例,其中1例患者术后仍感疼痛,其余患者术后感疼痛消失。球囊形状为类梨形者9例,其中,4例患者术后仍感疼痛。球囊形状为非梨形患者4例,术后疼痛均未见明显缓解。7例患者穿刺进针过程非常困难,反复调整得不到满意形态,其中3例患者曾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本次研究随访过程中5例患者出现疼痛复发的情况,均发生在一年内,一年复发率为2.4%。统计学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疼痛侧别、疼痛分布区域、病程长短对PTN患者术后疗效无明显影响(P>0.05),球囊的形态对PTN患者术后疗效影响较大(X2=132.2,P<0.001),典型梨形患者的疗效明显高于类梨形及非梨形的患者。困难穿刺难以形成满意的球囊形状,对术后疗效有影响(X2=37.09,P<0.001)。2.PBC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术后患者患侧面部麻木,21 1例患者中,共计有202例(95.7%)患者出现了患侧面部麻木,其中感觉减退伴感觉异常患者2例,2例患者感觉异常均于1周内消失。患者面部麻木感会逐渐恢复,术后半年麻木感逐渐改善或耐受良好,重度麻木患者麻木感明显减轻。132例(62.5%)患者在穿刺及球囊压迫过程中出现三叉神经抑制反射。有115例(54.5%)患者在PBC术后出现患侧咀嚼肌无力,随访观察,术后2至3月该症状逐渐恢复,半年后患者咀嚼肌肌力基本恢复正常。口角疱疹共有69例(32.7%),多发生于术后1至3天,约1-2周好转。PBC术后观察到有4例暂时性复视,未予特殊处置,均在3周内症状消失。术后头痛、患侧面部肿胀疼等症状,在给予对症治疗后,多在1至3周内逐渐恢复正常。本组患者病例中未见任何如脑脊液漏、角膜反射减弱、消失,颅内出血、颅内感染、颈内动脉瘘等严重的并发症,也均无致死、致残等严重并发症。[结 论]经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特点。手术创伤小,适合临床应用。球囊形状对球囊压迫术疗效影响较大,术中球囊呈梨形时,术后疗效好,疗效明显优于类梨形的患者,球囊非梨形时,效果较差。困难穿刺易致球囊形状不满意。

朱冬冬[2](2021)在《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的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对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PBC)与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的临床疗效进行探究,为临床上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患者的个体化手术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2018年10月~2020年3月收治的6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PBC组),另31例患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MVD组),对两种手术方案的两组患者术后行BNI评分、观察它们的术后疼痛改善情况,将手术持续时间和住院治疗时间及所花费用进行比较,并对二者术后不同的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微血管减压术组患者中:术后立即无明显疼痛患者27例,2例患者术后有比较轻微的疼痛感,1例患者术前疼痛感剧烈、术后比术前痛感明显减轻,且这30例患者术后均不需要其他缓解疼痛的辅助治疗。即有效例数30例,1例无效。术后发生暂时性听力障碍1例,听力减退2例,耳鸣2例,1例暂时性听力障碍的患者术后第2天听力即恢复至术前水平,1例听力下降术后第3个月听力恢复至术前水平,1例耳鸣症状在术后第3个月消失,另2例无变化。1例患者出现患侧三叉神经分布区的感觉迟钝伴麻木,术后10天后麻木感缓解。未出现颅内血肿及感染病例,但几乎大部分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痛及恶心呕吐,住院对症治疗后症状均消失。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组患者中:术后疼痛感完全消失者26例,6例有效,其中4例患者术后不需药物治疗,2例需口服药物辅助治疗。即有效例数32例,1例无效。其中15例出现较为明显的面部麻木,多在术后半年至1年内恢复。1例患者出现患侧咬肌无力,在术后2个月后恢复。1例患者出现口角疱疹,术后1周后治愈。也未出现颅内血肿及感染病例。PBC组和MVD组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96.97%和96.7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VD组住院费用高于PBC组[(31171.6±3356.4)元vs(20319.5±1741.4)元]、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长于PBC组[(182.6±22.2)分钟vs(37.6±8.0)分钟]、[(17.4±2.7)天vs(7.0±1.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BC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高于MVD组(51.5%vs 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均显着,球囊压迫术有着低风险、微创伤、短疗程、更经济的优点,而微血管减压术的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相对较低。对影像学提示有责任血管压迫、无开颅手术手术禁忌症且不排斥开颅手术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可优先选用微血管减压术。而对于身体条件差、不愿接受或不能耐受开颅手术的患者以及MVD手术后复发者,选用手术及住院时间短、创伤小、可避免开颅风险的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更为合适。

傅强[3](2020)在《针刺相关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运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针刺相关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根据分析评价结果对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针刺相关疗法进行排序,筛选出最佳干预方案,为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提供指导证据。方法: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资源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收集针刺相关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文献(RCTs)。按照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和提取信息,采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运用Stata1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不同结局指标绘制“证据网络图”、“比较-校正漏斗图”、“排序概率表”、“排序概率图”及“网状Meta分析结果表”,比较不同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共纳入69项研究,合计患者6200例,涉及14种干预措施,其中67项报告了总有效率,31项报告了VAS评分,7项报告了疼痛发生频率,19项报告了不良事件发生,8项报告了复发率。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提高总有效率方面,排名前4位的治疗措施分别为:针刺+穴位注射(SUCRA=98.0%)、电针+穴位注射(SUCRA=79.0%)、针刺+中药+西药(SUCRA=75.4%)、针刺+中药(SUCRA=73.0%)。(2)降低VAS评分方面,排名前4位的治疗措施分别为:电针+穴位注射(SUCRA=86.4%)、针刺+灸法(SUCRA=74.0%)、针刺+中药+西药(SUCRA=64.9%)、电针+西药(SUCRA=57.8%)。(3)减少疼痛发生频次方面,排名前4位的治疗措施分别为:电针+刺络(SUCRA=87.1%)、电针+穴位注射(SUCRA=78.8%)、针刺+西药(SUCRA=75.4%)、电针+西药(SUCRA=48.8%)。(4)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由高到低治疗措施分别是:西药(31.29%)、电针+西药(12.63%)、针刺+西药(9.69%)、针刺(9.04%)、针刺+中药+西药(7.30%)、电针+穴位注射(3.33%)、针刺+中药(2.17%)(5)控制复发率方面,由高到低治疗措施分别为:针刺+中药(SUCRA=88.6%)、针刺+灸法(SUCRA=76.0%)、电针+西药(SUCRA=51.2%)、针刺(SUCRA=31.8%)、西药(SUCRA=2.3%)。(6)以总有效率和VAS评分作聚类分析提示:电针+穴位注射干预措施最优。结论:在针刺相关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电针+穴位注射最优,联合疗法优于单一疗法,且安全性优于西药疗法,各类联合疗法也互有优劣。由于现有研究的局限性,本研究的结论尚需更多设计合理、方法得当的RCT进一步予以证实。

孙倩倩[4](2020)在《CT影像学引导下射频联合化学毁损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为慢性颅神经相关病理性疾病,其病因及机制尚未明确,临床治疗方法众多,但尚无一种方式能将其彻底根治。目前在疼痛科,CT影像学引导下射频及表阿霉素化学毁损治疗应用广泛。但射频治疗术后不能保证长期疗效,复发率高,表阿霉素化学毁损治疗后起效需要12周,早期疗效不佳。因此本文探讨CT影像学引导下射频联合表阿霉素化学毁损治疗PTN(Ⅱ+Ⅲ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2例收治住院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Ⅱ+Ⅲ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n=24例),A组:CT引导下经卵圆孔行下颌神经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眶下孔行上颌神经射频热凝(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FT),B组:CT引导下经卵圆孔行下颌神经PRF+圆孔行上颌神经RFT,C组:CT引导下经卵圆孔行下颌神经PRF+圆孔行上颌神经RFT+表阿霉素分别注射。分别记录三组患者术后1天、2周、6月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s,NRS)、睡眠时间,同时采用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arrrow Neurollogical Institute,BNI)分级评定标准评估患者术后临床有效率及复发情况,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及发展情况:面部感觉功能减退、咀嚼力下降、角膜炎、头痛、面部肿胀等。结果:1.三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NRS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NR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B组及C组NR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B、C组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及术后6月,A、B、C三组之间NRS评分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组得分最高,B组次之,C组得分最低,C组治疗效果最佳。2.三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睡眠时间比较三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睡眠时间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睡眠时间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一致(P>0.05),其中C组总体睡眠时间高于A组、B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及复发情况术后1天、2周、6月A组有效率分别为62.5%、58.3%、41.7%;B组有效率分别为79.2%、70.8%、66.7%;C组有效率分别为83.3%、95.8%、95.8%。术后1天,三组间相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及6月,C组有效率明显高于A、B组(P<0.05),A、B两组间相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共有6例(25%)出现复发,B组患者共有3例(12.5%)出现复发,C组没有患者出现复发。4.术后并发症在三组患者的发生发展情况三组患者均没有严重并发症出现。术后1天A组有13例(54.2%)患者出现鼻翼旁脸颊麻木感,B组及C组分别有15例(62.5%)、14例(58.3%)患者出现上颌神经支配区域面部麻木感;术后C组有3名(12.5%)患者出现轻微头痛症状,予以口服镇痛药处理后症状消失。术后三组患者均未出现咀嚼肌力下降及角膜炎等症状。术后A组、B组、C组分别有10例(41.7%)、9例(37.5%)、11例(45.8%)患者出现面部肿胀,予以局部冰块冰敷,12天肿胀消失。三组间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影像学引导下经卵圆孔行下颌神经脉冲射频、圆孔行上颌神经射频热凝联合表阿霉素化学毁损治疗PTN(Ⅱ+Ⅲ支),此方法有效结合了三叉神经自身解剖结构特殊性、生理特性以及射频技术和表阿霉素化学毁损治疗的特点,其疗效迅速,中长期疗效佳,术后并发症程度轻微,适合各年龄段患者,值得我们在今后的临床中做进一步推广应用。

夏威[5](2020)在《经皮卵圆孔穿刺球囊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通过收集采用经皮卵圆孔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病例资料,总结其疗效、并发症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探讨该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来自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一科功能神经组于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16例,所有患者均行PBC手术治疗并且接受电话或门诊随访,注意记录患者术中、术后疗效情况及相关并发症情况,并根据患者术后疗效对患者年龄、性别、疼痛分布区域、病程长短、既往手术史及球囊形状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组PBC治疗共116例PTN患者,其中,106例患者术后患侧面部疼痛完全缓解,6例患者延迟缓解,4例患者在术后第二天疼痛完全缓解,另外两例患者院内观察一周疼痛均完全缓解。4例患者疗效明显好转,这4例患者球囊形状为类梨形,4名患者既往均曾行射频消融术,在行PBC手术过程中,术者感觉穿刺过程明显困难,反复调整穿刺针不能得到满意梨形,由于手术时间过长并且操作过程中反复出现三叉神经抑制反应,反复调整不出满意球囊形状时术者选择类梨形压迫2分钟,4例患者术后疼痛范围、程度、及发作频率较术前明显减少,3例患者自觉疼痛明显缓解,可不需要口服药物治疗。PBC治疗PTN的有效率高达100%,其中疼痛完全缓解112例(96.6%),明显好转4例(3.4%),随访过程中无一例患者出现疼痛复发的情况,统计学分析结果示:PBC术后疗效与患者年龄、性别、疼痛分布区域、病程长短均无太大影响(P>0.05),球囊的形态对PTN患者术后疗效影响很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X=87.01,P<0.001)。(2)在116例经PBC治疗的PTN患者中,80例(69.0%)患者在穿刺及球囊压迫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三叉神经抑制反射,其中3例患者出现心脏停搏,停止术中操作时患者心率转复正常,术前安装起搏器或静脉注射阿托品能减少三叉神经抑制反射的发生。术后患者患侧面部麻木非常常见,101(90.2%)例患者呈现了不同程度的患侧面部麻木。采用BNI面部麻木评分对麻木程度进行分级,无严重面部麻木的患者,轻度麻木的患者有58例,中度麻木的患者有43例,在随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患者面部麻木会随着术后时间变长而逐渐减轻,几乎所有轻度面部麻木患者在3月后症状消失。有67例(57.8%)患者在PBC术后出现患侧咀嚼肌无力,随访观察术后1月该症状逐渐恢复,2至3月后患者咀嚼肌肌力基本恢复正常。口角疱疹也比较常见,共有42例(36.2%),多发生于术后1天-3天,予患者阿昔洛韦软膏外用,随访观察约1-2周好转。PBC术后观察到有两例暂时性复视未予其余特殊处置,随访2例患者均在3星期后症状消失。术后患侧面部肿胀疼痛,本组病例有11名患者发生该症状,其中9例患者因为球囊形状不理想曾反复调整穿刺针,多考虑反复穿刺时软组织挫伤肿胀或皮下小血管破裂引起,术后予患者冰毛巾冷敷1-3天后症状缓解。此次本组病例未见如角膜反射减弱、颅内血肿、颅内感染、脑脊液漏、颈内动脉瘘等严重并发症,也无致死、致残等病例。[结论]1.经皮卵圆孔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治愈率高、并发症少且安全性非常高的手术方法,适合临床应用。2.球囊的形态对PBC术后疗效影响较大,术中球囊呈梨形形态时,PTN患者术后的疗效明显高于类梨形的患者。

苏琯钊[6](2020)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对在本院接受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PMC)的62例患者进行随访,并作回顾性分析,总结整理PMC手术成功的影响因素及术后产生的并发症,分析并发症产生的原因,为以后的手术治疗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本院所采用PMC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62例病例,对这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随访,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术中反应等因素进行分析,归纳其对于手术成功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结果:6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中,PMC术后疼痛即刻缓解者61例(98.4%),疼痛无缓解者1例(1.6%)。术后半年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BNI)疼痛预后分级:Ⅰ级者54例(87.1%),Ⅱ级者2例(3.2%),Ⅲ级者2例(3.2),Ⅳ级者0例,Ⅴ级者4例(6.5%)。术后同侧感觉异常者59例,占95.2%;同侧咀嚼肌无力者60例(症状多于3个月内缓解或良好耐受),占96.8%;术后口角疱疹5例(术后1周左右恢复),占8.1%;展神经麻痹者3例(其中2例于术后1周恢复正常,另1例术后3个月有所好转),占4.8%。术中发生三叉神经抑制反应者59例,占93.7%。本组患者平均住院3.5天,无听力、视力下降者,未发现颅内血肿,无死亡病例。年龄、球囊压迫时间对术后疼痛缓解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叉神经痛病程、疼痛属支、球囊大小、球囊形状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PMC手术治疗效果明显,术后疼痛缓解率可达98.4%。2、PMC术中三叉神经抑制反应可以作为穿刺针成功进入卵圆孔的指标之一。3、PMC术后并发症大多较为轻微,可在一定时间内恢复或耐受。4、球囊压迫时间低于2分钟,易导致三叉神经痛复发,选择适当的球囊压迫时长有助于减少PMC术后疼痛复发。5、就年龄因素而言,低于65岁者与高于65岁者相比,PMC手术预后较好,复发率较低。6、本组病例未发现三叉神经痛病程、疼痛属支、球囊大小和形状等因素对于PMC术后疼痛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无影响。

赵永辉[7](2019)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及随访研究》文中认为三叉神经痛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颅神经疾病之一,国际头疼协会将其定义为:阵发性的面部撕裂样、刀割样疼痛,疼痛分布于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多支,有扳机点,洗脸、刷牙等因素可诱发,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及生活。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神经血管冲突是导致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由于血管对三叉神经的长期压迫,导致三义神经发生脱髓鞘病变,诱发神经的异常“放电”,引起三义神经痛。基于对三义神经痛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飞速发展,微血管减压术已经成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法,但是微血管减压手术对医生的手术水平、手术室设备及对疾病的理解程度要求较高,在微血管减压术的临床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问题。因此,我们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多个临床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回顾性临床研究。本系列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与非典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的对比研究目的: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主要方法,但不同临床症状特点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疗效不一,本文通过比较典型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的术后疗效,探讨影响微血管减压术疗效的症状学因素,以达到术前筛选合适患者、规范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适应证,提高手术疗效目的。方法:收集201 1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有完整随访资料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369例。按照症状学分类,分为典型及非典型三叉神经痛,其中典型三叉神经痛236例,非典型患者133例,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经微血管减压术后12个月随访,典型组患者疼痛的痊愈147例(62.28%)、部分缓解80例(33.89%)、明显减轻6例(2.54%)、无效3例(1.27%),疼痛缓解率为96.18%(227/236)、总有效率为 98.73%(233/236);非典型组患者术后疼痛痊愈 16例(12.03%)、部分缓解 24 例(18.05%)、明显减轻 78 例(58.65%)、无效15例(11.28%),疼痛缓解率为30.08%(40/133)、总有效率为88.72%(118/133)。典型组患者疼痛的缓解率和治疗的总有效率均显着高于非典型组患者,P<0.0 5;认为统计学结果具有差异。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明显优于非典型组患者。因此,对于典型三叉神经痛我们首选微血管减压术作为主要外科干预手段,对规范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适应证提供了参考,进而优选患者进行微血管减压术,从而更好的发挥其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对提高治愈率、节省医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价值目的:目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及评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探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有完整随访资料的9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磁共振扫描结果包括T1、T2、3D-TOF及 3D-FIESTA序列,术前应用3D-slicer软件对磁共振扫描结果进行三维可视化重建,评判三叉神经周围有无血管压迫及责任血管来源,并与术中实际观察结果比较,评价二者的一致性。结果: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诊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否存在血管压迫的灵敏度为98.87%(88/89)、特异度为100%(1/1);与术中观察结果相比,术前诊断责任血管来源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875,并且可以模拟手术入路,为术者提供三维可视化的影像资料,指导微血管减压术的实施。结论: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可以很好的显示三叉神经与责任血管的关系,具有较好的灵敏度与特异度,与术中结果比对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该技术操作方便、实用性强,可以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第三部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单纯静脉压迫所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及随访研究目的:微血管减压术已被证实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以往的大多数报道主要为由责任血管为动脉引起的三叉神经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静脉压迫也可能是导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目前相关报道较少,本研究拟探讨单纯静脉压迫所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行MVD治疗的临床特点及疗效,以提高诊疗此类患者的能力。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回顾性分析了单纯静脉压迫引起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5年的微血管减压术经验,共34例仅由静脉引起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我们分析其症状、手术情况、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结果:单纯静脉压迫与动脉压迫为责任血管的三叉神经痛有不同特点,显微血管减压术同样可取得满意疗效。在所有34例患者中,19例(55.88%)患者为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第二支最常受累。大多数静脉压迫程度是Ⅲ级(20/34,58.82%)。岩静脉及其分支是最常见的责任血管(21/34,61.76%)。静脉压迫位于三叉神经根出脑干端10例(29.41%),18例(52.94%)压迫三叉神经脑池段,以及1 1例(32.35%)压迫麦克尔腔。随访结果显示26例(76.47%)患者痊愈,4例(20.59%)患者部分缓解,2例明显减轻(5.88%),1例患者无效(2.94%)。并发症中脑脊液漏的发生率最高(5.9%),无死亡病例。结论:静脉压迫三叉神经是三叉神经痛的致病原因之一,静脉可以是直接的责任血管。显微血管减压术对单纯静脉压迫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第四部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并发症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总结术后并发症及处理策略,筛选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达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提高手术疗效的目的。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有完整随访资料应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 369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并分别进行单因素卡方检验,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从而筛选影响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患者术后12个月随访有效351例,无效18例;暂时性并发症有面部麻木22例(5.96%)、平衡障碍5例(1.36%)、头晕及头痛31例(8.40%)、脑脊液漏9例(2.44%)、颅内感染8例(2.17%)、癫痫发作1例(0.27%),发现并发症后积极对症处理,症状均有所好转或痊愈;永久性并发症为面部麻木19例(5.15%)、听力下降和耳鸣6例(1.63%)、头晕2例(0.54%)、平衡障碍4例(1.08%)、听力丧失3例(0.81%)、死亡1例(0.27%)。单因素分析显示三叉神经痛的疼痛类型、术前影像学检查有无血管压迫、受压部位及术中是否存在责任血管是影响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效果的因素。多因素结果显示,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无血管压迫和无明确责任血管相对典型三叉神经痛、有血管压迫和存在明确责任血管发生预后无效的风险分别为8.032(95%CI:3.827-16.842)倍、3.939(95%CI:2.505-6.195)倍和 9.134(95%CI:4.295-19.426)倍。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其中非典型临床表现、无血管压迫和非动脉因素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对微血管减压术后并发症及处理策略的归纳总结对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疗效具有重要意义。第五部分、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神经节治疗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或复发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神经节治疗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或复发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采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技术治疗的15例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或复发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疗效。结果:本组患者平均住院5天,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出现。术后1 3例患者疼痛完全缓解,1例偶尔疼痛,不需服药,1例服药后疼痛可以控制。术后患者患侧面部感觉减退11例,咀嚼肌无力9例,口角疱疹6例,经对症处理及康复治疗后多于1-6个月内好转或消失。平均随访21.6个月,复发3例。结论: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神经节由于其操作安全、快速、微创、有效,以及患者可以在全麻无痛下进行等优点可作为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或复发三叉神经痛的一种理想的微创补救治疗手段。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成果包括:1.通过对患者术前症状学特点的综合评估、分析不同亚型患者的术后疗效,规范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适应症;2.通过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进行术前精准评估,使患者得到准确诊断,并为手术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3.通过对特殊责任血管导致的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进行归纳总结,认为单纯静脉压迫也可以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责任血管,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安全、有效;4.通过对微血管减压术后并发症进行详细分析,提出相应预防及处理策略;5.通过对患者临床资料与随访资料的综合分析,应用相应统计学方法,得出非典型临床表现、术前影像学检查无血管压迫和术中无明确责任血管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6.对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或复发的三叉神经痛患者提出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对拒绝再次行MVD手术的患者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是一种合理的补救治疗措施。本课题研究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对术前、术中及术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多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归纳,可进一步规范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适应证,提高手术疗效,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并使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或复发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

王宏[8](2019)在《三叉神经痛困难减压手术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及目的: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最常见的面部疼痛综合征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广泛应用于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当中,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简单、安全的成熟的技术。但临床上手术操作时,因为特殊血管压迫、解剖结构异常、局部严重粘连等原因,部分MVD存在一定难度,称为困难减压。然而,由于困难减压病例数量较少,关于减压的技术方法并未形成共识,临床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各家报导也并不一致。本研究通过对我中心的近年治疗、随访的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压迫造成的TN的MVD手术和MVD术后复发TN的再次手术两类困难减压数据的研究,探讨此类MVD手术指征、技术方法,并提出改进方案。研究方法:本研究分别纳入23例VBA压迫引起的TN及20例MVD术后复发TN患者,分别行MVD及神经松解术治疗。对前者,手术显示第五颅神经的根进入区(REZ),以及迫使神经往小脑幕移位的大而弯曲的椎基底动脉,即责任血管,特氟隆毡被放置在脑干和责任动脉之间,而不是插入神经和动脉之间,从而使该动脉向颅底和斜坡移动。采用(Barrow neuroinstitute,BIN)疼痛强度量表评估手术结果。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5个月。对于后者,手术均通过原切口进行,建议适度的神经松解术以减少并发症。仍然采用BNI疼痛强度量表评估术前疼痛和术后结果。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9.5个月。研究结果:这些患者术前BNI疼痛评分范围为IV到V。23例VBA压迫患者术后19例(83%)无疼痛,无需药物治疗(BNI疼痛评分:I);4例患者局部疼痛缓解(BNI疼痛评分:II-III),其中3例在3个月内完全缓解。成功率为96%。随访3例患者(13%)出现疼痛复发(BNI疼痛评分:III,1例;IV,1例;V,1例),其中1例接受了第二个微血管减压术。轻度三叉神经感觉减退是8例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4例有永久性面部感觉减退。一名患者逐渐丧失听力,以及其他暂时性的神经功能障碍,包括面部无力、复视和一些小脑症状,这些症状都在3到10周内消失。20例术后复发患者中,18例(90%)在12-61个月的随访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BNI疼痛评分:I),2例(10%)取得了较好的效果(BNI疼痛评分:II-III)。5例(25%)患者术后出现面部麻木。其他并发症包括面部无力(3例)、听力损失和耳鸣(1例)、暂时性共济失调(1例)、感染(1例)和术后出血。在第二次手术的病例中,发现2例静脉漏诊。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病例在第二次手术中均发现特氟隆粘连,但未发现新的责任血管或特氟隆移位。结论:对于VBA扩张延长引起的TN,MVD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由于需要更为广泛蛛网膜分离,其并发症多于MVD治疗小动脉引起的三叉神经痛。应开发具有更好组织相容性的新材料和更优的综合减压方式,以提高结果和减少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对于MVD术后复发TN,特氟隆粘连逐渐被认为是主要原因,大多通过再次神经松解获得良好的预后。并发症,尤其是面部麻木,仍然是个问题,但一些外科技术有助于降低其发生率。

韦刚[9](2019)在《三叉神经痛的外科治疗进展》文中提出三叉神经痛指局限在三叉神经支配区内的一种反复发作的短暂性阵发性剧痛,是一种常见的面部疼痛性疾病,三叉神经痛的外科疗法主要包括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温控热凝术、Meckel’s球囊压迫术和Meckel’s甘油注射、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伽马刀治疗及微血管减压术。笔者将目前临床应用的三叉神经痛外科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李升,徐志辉,杨明华[10](2011)在《三叉神经痛药物封闭治疗的系统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借鉴循证医学的方法,对三叉神经痛封闭治疗的药物使用情况及疗效进行系统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及万方数据,以"三叉神经痛"、"封闭"、"药物"中英文为主题词检索查找有关三叉神经痛封闭治疗的相关文献,检索截止时间为2010年4月,纳入关于三叉神经痛封闭治疗的相关文献,对使用的药物及其疗效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在已发表的文献中,共检索到196篇中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及文献质量评价标准,最后纳入文献26篇,目前三叉神经痛封闭治疗的主要药物有无水乙醇封闭治疗、甘油封闭治疗、维生素B12封闭治疗、抗生素封闭治疗、氯丙嗪封闭治疗以及一些中药的封闭治疗,采取的研究方式大多为病例报告,均有一定的效果,且副作用相对较小。结论封闭治疗效果较为肯定,且无明显创伤,对年龄偏大或有其它疾病不适于手术者,为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措施,但目前国内研究水平较低,还需改进研究方法,提供更高级别的临床证据。

二、三叉神经池注射甘油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叉神经池注射甘油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近期疗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本人简历
致谢
综述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3)针刺相关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三叉神经痛的研究概述
        1.1 历史沿革与流行病学
        1.2 三叉神经解剖概述
        1.3 定义及分型
        1.4 病因及发病机制
        1.5 诊断及鉴别诊断
        1.6 治疗
    2 祖国医学对三叉神经痛的研究概述
        2.1 历史沿革
        2.2 病因病机
        2.3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分型
        2.4 治则治法
        2.5 针刺治疗TN优势
第二章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文献排除标准
        1.3 文献来源与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1.5 文献质量评价
        1.6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2.4 网状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三叉神经痛治疗现状
        3.2 网状Meta结果分析
        3.3 研究局限性
        3.4 研究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4)CT影像学引导下射频联合化学毁损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1.2 入选与排除标准
    1.3 仪器设施及药品
    1.4 治疗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术前、术后 NRS 评分的比较
    2.2 三组患者术前、术后睡眠时间的比较
    2.3 三组患者术后临床有效率及复发情况
    2.4 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发展
3 讨论
    3.1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研究现状
    3.2 不同射频技术在PTN的作用特点及及治疗效果
    3.3 表阿霉素化学毁损在PTN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
    3.4 本研究的不足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5)经皮卵圆孔穿刺球囊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Summary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References
综述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进展
    References
致谢

(6)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 一般资料
    1.3 手术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2.2 PMC手术预后影响因素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7)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及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第一部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与非典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的对比研究
    前言
    一般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References
    附图表
第二部分、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价值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References
    附图表
第三部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单纯静脉压迫所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及随访研究
    前言
    一般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References
    附图表
第四部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并发症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References
    附图表
第五部分、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神经节治疗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或复发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References
    附图表
综述
    References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英文文章一
英文文章二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三叉神经痛困难减压手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椎基底动脉引起的三叉神经痛的血管减压
    1.1 前言
    1.2 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第二章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的再次手术治疗
    2.1 前言
    2.2 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三叉神经痛的外科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射频神经节消融术
2 Meckel’s球囊压迫术
3 Meckel’s甘油注射
4 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
5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6 微血管减压术

(10)三叉神经痛药物封闭治疗的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TN常用药物封闭治疗分析
        2.2.1 无水乙醇封闭治疗
        2.2.2 甘油封闭治疗
        2.2.3 维生素B12封闭治疗
        2.2.4 抗生素封闭治疗
        2.2.4. 1 阿霉素
        2.2.4. 2 链霉素
        2.2.5 氯丙嗪封闭治疗
        2.2.6 复方麝香注射液封闭治疗
        2.2.7 其他药物的封闭治疗
        2.2.7. 1 鱼肝油酸钠
        2.2.7. 2 肉毒杆菌毒素
        2.2.7. 3 联合使用可乐定、芬太尼和布比卡因
3 讨论

四、三叉神经池注射甘油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近期疗效探讨[D]. 李锐.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2]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的观察[D]. 朱冬冬.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针刺相关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D]. 傅强. 暨南大学, 2020(03)
  • [4]CT影像学引导下射频联合化学毁损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D]. 孙倩倩.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 [5]经皮卵圆孔穿刺球囊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D]. 夏威.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6]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D]. 苏琯钊.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 [7]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及随访研究[D]. 赵永辉. 山东大学, 2019(02)
  • [8]三叉神经痛困难减压手术的临床研究[D]. 王宏.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9]三叉神经痛的外科治疗进展[J]. 韦刚. 华夏医学, 2019(05)
  • [10]三叉神经痛药物封闭治疗的系统分析[J]. 李升,徐志辉,杨明华. 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标签:;  ;  ;  

三叉神经池甘油注射液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