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整体护理与中医理论的内涵统一性(论文文献综述)
屠思方,王会,陈烽[1](2021)在《中西医结合理念在妇幼保健院管理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医学理论历史悠久,且主要表现为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及瘥后防复,在妇幼保健管理中也十分讲究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实际临床实践工作中,妇幼保健始终将中医理论贯穿于医疗活动中,并保持现代医学诊断和治病优势,同时加入了中医"治未病"内容,做到了中西医结合。通过在妇幼保健管理工作中引入中西医结合理念,取得了较好的应用价值,且深受广大人群青睐,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赵丹[2](2021)在《中医药院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岗位胜任力要素体系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多种方法构建中医药院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岗位胜任力要素体系,明确中医药院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护士岗位所需具备的胜任力要素,从而更好地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针对性的临床实践教学,以期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客观的参考标准,进一步促进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方法:1.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及专家小组会议法形成中医药院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岗位胜任力要素体系初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专家函询问卷。2.采用德尔菲法对初步形成的中医药院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岗位胜任力要素体系进行要素筛选、修订与调整。通过德尔菲法的积极性系数、协调程度、权威程度等指标检验函询结果的可靠性,计算各级要素权重,最终形成中医药院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岗位胜任力要素体系。结果:1.文献资料分析结果基于文献分析法,检索万方、维普、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最终筛选出72篇相关文献,课题小组成员阅读全部样本文献,分别初步提取动机、技能、自我认知、社会能力、特质、伦理决策、知识、组织协调等8项一级要素,专业知识、外语水平、科研创新能力等44项二级要素。2.问卷调查结果基于问卷调查法明确一级要素内容,问卷中各选项重要程度按Likert 5级评分法表示,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各条目题项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及小组讨论,按照重要性赋值均数≥4.0确定一级要素框架为知识、技能、社会能力、特质、动机等五项。3.专家小组会议结果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基础上,邀请10位护理行业内专家召开专家小组会议,探讨专硕护士胜任力要素体系构成及各要素内涵,对专硕护士胜任力各二级要素条目按照知识、技能、社会能力、特质、动机等五个维度进行划分。最后,依据专家意见分析形成专硕护士胜任力要素体系初稿,包括知识、技能等5项一级要素,专业知识、科研能力、概念性思维等39项二级要素。4.专家函询结果基于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函询,两轮函询有效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两轮专家群体权威系数分别为0.880和0.873,变异系数分别在0.000-0.250和0.048-0.190之间,剔除要素得分<4或变异系数≥0.25的要素,并参照专家修改意见进行修改,最终确定知识、技能、动机、能力、个人特质等5项一级要素,护理学专业知识、科研和创新能力、概念性思维等31项二级要素,并根据对各要素的权重分析,明确各要素的重要性。结论:本研究对中医药院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护士岗位应具备的胜任力要素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专家小组会议讨论及德尔菲法,最终确立中医药院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岗位胜任力的要素体系,包括5项一级要素,即知识、技能、动机、能力、个人特质;一级要素下的31项二级要素,即护理学专业知识、科研和创新能力、概念性思维等。将确立的各要素进行权重分析,从而明确各要素的重要性以及中医药院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护士岗位应具备的岗位胜任力内容,为中医药院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临床实践教学阶段的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参考和依据,促进了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与职业需求的紧密衔接。
李佩瑶[3](2020)在《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量化分级”原则,通过现况调查及文献研究,补充乳痈(急性乳腺炎)常见症状,整合症状及体征量化标准,梳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内容与方法,构建优化版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以期进一步规范中医护理行为,提高中医护理质量,为其他中医护理方案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半结构化访谈法:通过前期文献阅读及回顾性分析确定访谈提纲,访谈北京市某三所三甲医院16例医务人员,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了解《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具体现状,分析现有方案存在的问题。2.问卷调查法:基于文献阅读并结合前期医务人员访谈结果自行研制《乳痈(急性乳腺炎)患者疾病状况调查问卷》,在研制过程中整合症状及体征量化标准;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应用自制问卷对北京市三所三甲医院乳痈患者开展调查,探索乳痈患者症状、体征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了解临床中医护理技术应用状况。3.文献研究法:基于前期问卷调查结果明确检索主题,系统地检索与研究目的有关的现代文献,按照严格的纳排标准筛选文献,对其进行内容提取及描述性分析,整理成护理要点;筛选并提取与研究目的有关教材内容,形成护理要点。4.专家共识法:通过前期发放专家咨询问卷与后期开展专家会议相结合方式,对护理要点进行筛选及讨论,确定方案症状及其中医护理技术的护理条目,使其内容条目有据可循。研究结果:1.通过访谈16例医务人员,提炼出6个主题,即乳痈患者具有方案内未提及但较明显症状,如单纯性乳汁淤积等;症状有必要进行积分量化;中医护理技术的有效性、适宜性需进一步论证;操作方法手法排乳需进一步规范化;护理效果评价缺乏客观指标支撑;中医护理方案可推广应用于门诊工作。2.通过对176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常见症状及严重程度,发生率且严重程度前4位分别为:乳房疼痛、乳房肿胀、排乳不畅、口渴;体征发生率且严重程度前4位分别为肿块、皮肤微红或焮红、体温升高、乳头破裂;中医护理技术有效程度采用百分比表示,前4位为手法排乳、中药外敷、耳穴贴压、穴位按摩。3.通过文献研究纳入手法排乳文献127篇,乳房疼痛-中药外敷13篇,乳房肿胀-中药外敷2篇,排乳不畅-中药外敷22篇,发热-中药外敷14篇,乳房疼痛-耳穴贴压24篇,乳房肿胀-耳穴贴压3篇,排乳不畅-耳穴贴压5篇,发热-耳穴贴压18篇,口渴-耳穴贴压18篇;纳入教材11部,对其进行内容提取及分析,形成护理要点。4.通过专家咨询,初步筛选为573个护理要点,根据选取专家支持人数超过一半者的护理要点原则形成专家讨论稿,经专家讨论后,确定最终的护理要点,形成中医护理方案内容。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从医务人员的改进需求及患者疾病特点出发,在原有方案的基础上整合症状及体征量化标准、完善症状及对应的中医护理技术内容,增加方案内容的适宜性、规范化,为其他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但本研究尚未进行方案的临床试点应用,后期需进一步探索临床实用性。
贾沂潼,段红梅,王一博,邢娅娜[4](2019)在《基于共词分析的中医护理研究热点分析》文中指出目的 本文采用共词分析方法探究我国中医护理领域的研究热点。方法 下载2018年10月前收录于中国知网数据库关于中医护理文献的题录信息,抽取关键词,采用自编计算机程序处理数据、构建共词矩阵,并利用SPSS 20.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基于检索到的17 076篇论文,提取高频关键词,通过共词聚类分析方法归纳出了我国中医护理发展领域的研究热点,包括中医护理干预慢性病所致的心理问题、中医护理干预主要方法与模式、脑卒中康复的中医护理、中医护理技术相关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围手术期的应用等。结论 本研究结果可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宋彩虹[5](2019)在《我国老年人安宁疗护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平均每年约增加640万,到2020年将达到2.55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7.8%左右。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疾病死亡谱也在发生变化,近几年恶性肿瘤居于老年人疾病死亡的首位,老年人对安宁疗护服务需求愈益迫切。安宁疗护起源于英国,是为临终老人及家属提供的关怀服务,使得临终老人可安宁地度过生命最后阶段,家属可尽快走出亲人逝世的阴影。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以上海市为例,选取部分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他们对于安宁疗护服务的认知情况;选取临终老人及家属、安宁护理人员、安宁疗护机构管理人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了解目前安宁疗护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二,梳理了安宁疗护在我国“本土化”过程中出现的发展模式,比如PDS模式、施氏模式及“三床联动”模式等。第三,从政策体系建设、专业队伍建设、心理服务建设和提高社会参与度等四个方面,借鉴安宁疗护发展比较成熟的英国和美国的经验。第四,基于需求层次理论、关怀科学理论和King’s达标理论,结合我国安宁疗护发展的现实需求,提出应建立“家庭—医院—社区安宁疗护服务中心”一体化的安宁疗护模式,并从基本架构、运作机制和规范要求三方面对该模式展开论述。最后,对发展我国安宁疗护事业提出如下对策建议:政府要重视法律、政策及机制建设,整合安宁疗护资源,加强安宁疗护服务的标准化建设;高校要推进安宁疗护专业建设,培养训练有素的安宁疗护专业人才;社会大众要转变传统观念,增强志愿服务意识,提高社会大众对安宁疗护的知晓度和接受度,共同促进安宁疗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高倩,李银飞,黄娟萍[6](2017)在《从和而不同的思想论中医护理的发展》文中研究表明梳理中医护理与现代护理各自的理论基础及学术思想,分析两者的不同及相通之处,总结中医护理事业发展的现状,并思考其发展的途径,指出两者之间的结合不是盲目的融合,而应该是和而不同、取长补短,从而共同为人类健康服务。
曹莹[7](2017)在《穴位艾灸对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以宫颈癌行同步放化疗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形式了解患者住院期间的疲乏状态,并通过穴位艾灸的方法,观察患者在同步治疗期间各时间点癌因性疲乏的评分变化,探讨穴位艾灸对宫颈癌行同步放化疗的患者癌因性疲乏及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本研究运用Colaizzi资料分析法对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闵行分院放疗科收入的12例宫颈癌行同步放化疗的患者进行访谈,收集数据并分析。运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收入已确诊宫颈癌且需行同步放化疗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艾灸组和假灸组实施护理干预,每组患者40例。艾灸组予百笑灸固定于预选的穴位后并点燃施灸,假灸组在百笑灸底部垫以纸片后点燃施灸。两组患者在行护理干预的同时,均给予宫颈癌常规放化疗护理。两组均从放疗第一天开始进行穴位艾灸,艾灸的穴位为关元、气海、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每天1次,每次20分钟,艾灸治疗持续至治疗方案结束后3天。分别于放疗前1天(干预前)、放疗第15天(干预中期),以及整个治疗方案结束后3天(末次干预)为时间点,对患者进行评估。干预前后,运用焦虑自评表(SAS)、抑郁自评表(SDS)、匹兹堡睡眠(PSQI)评分表以及癌症疲乏量表(CFS)进行评估,并做对比分析。本研究数据均使用Epidata 3.0录入数据后导入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质性研究结果:通过对12位宫颈癌行同步放化疗的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患者对疲乏症状的认识。归纳出癌因性疲乏在同步放化疗的宫颈癌患者中普遍存在且多维度、癌因性疲乏有相关的伴随症状、癌因性疲乏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癌因性疲乏影响患者的睡眠、患者存在对疲劳症状理解的误区、患者需要社会支持、患者有向医务人员寻求缓解疲乏症状的诉求等7个主题。2.临床研究结果:(1)癌症疲乏量表评分(CFS):艾灸组患者CFS在干预中期时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干预时较干预前显着降低(P<0.01);假灸组患者CFS在干预中期和末次干预时均较干预前显着升高(P<0.05或P<0.01)。组间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C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中期和末次干预时艾灸组患者CFS均较假灸组显着降低(P<0.01)(2)CFS躯体、情感、认知维度分析:艾灸组患者躯体维度、情感维度和认知维度评分在干预中期时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躯体维度、情感维度在末次干预时较干预前显着降低(P<0.01);假灸组患者躯体维度、情感维度和认知维度评分在干预中期和末次干预时较干预前升高(P<0.05或P<0.01)。组间比较显示,末次干预时艾灸组患者躯体疲乏评分、情感疲乏评分和认知疲乏评分较假灸组显着降低(P<0.05)。(3)焦虑自评量表(SAS):艾灸组患者SAS在干预中期和末次干预时较干预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灸组患者SAS在干预中期和末次干预时较干预前显着升高(P<0.01)。组间比较显示,干预中期和末次干预时艾灸组患者SAS较假灸组显着降低(P<0.05 或 P<0.01)。(4)抑郁自评量表(SDS):艾灸组患者SDS在末次干预时较干预前降低(P<0.05),假灸组患者SDS在干预中期和末次干预时较干预前显着升高(P<0.01)。组间比较显示,干预中期和末次干预时艾灸组患者SDS较假灸组显着降低(P<0.01)。(5)匹兹堡睡眠评分(PSQI):艾灸组患者PSQI在干预中期和末次干预时较干预前显着降低(P<0.01),假灸组患者PSQI在干预前、干预中期和末次干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干预中期和末次干预时艾灸组患者PSQI较假灸组显着降低(P<0.05 或 P<0.01)。[结论]本研究运用中医理论结合中医适宜技术,明确了穴位艾灸可以有效降低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症状并提高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睡眠质量、缓解其焦虑情绪与疲乏症状。
张艳琴[8](2016)在《关于培养中医思维在临床护理中应用的思考》文中认为中医思维是中医的灵魂,是中医学习的核心内容。它源于中国哲学,使中医学从天人相应、五脏一体和形神统一的角度去认识人体和疾病,并把临床医疗视为一种谐调活动及过程,辨证论治、辨证施护是其医疗实践的方法论。中医思维贯彻整个中医学中,指导着中医的理论、诊断、治则、护理。中医思维的形成直接影响着一名中医学者素质的修养,是决定其中医护理技
杨义惠[9](2016)在《参加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项目的体会》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中医理论与技术解决我院老年骨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并将在培训基地学习掌握的优势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结合我科(老年骨科)的特点,开展了适宜的中医护理特色技术,取得了显着的效果。
刘天贶[10](2016)在《在职护士中医护理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内容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中医护理独具的特色适应当前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大众健康观的变化,人民群众对中医护理的需求不断增加。护士作为中医护理的践行者,应了解学习中医护理理论技术等知识,提高中医素养。而目前国内护士大多毕业于西医院校,对中医护理的认识欠缺,有必要对临床在职护士进行中医护理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以胜任中医护理工作。现今,在职护士中医护理培训多由医院自主开展,培训内容选择不尽相同,缺乏规范统一性。本研究旨在通过文献研究、小组讨论、专家函询等的方法制定出在职护士中医护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内容及相应权重,为在职护士中医护理培训实施提供内容依据和课时参考。[方法]通过检索“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相关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为拟定技术板块培训内容提供依据,通过教材、指南、文献回顾、研究小组讨论,拟定适用于护士的理论板块培训内容,基于《中医医院护理工作指南》等标准、指南、规定的原则性要求,制定德尔菲函询问卷。选择中医护理临床、教育、管理领域的专家20名进行两轮德尔菲专家函询。重要性赋值均数>4.00且变异系数<0.22,或满分频≥0.3为条目筛选的保留标准,同时结合专家意见和研究小组讨论,对条目进行删除、增加、修改。第二轮函询中加入条目的权重判定。[结果]通过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专家的工龄超过20年的占90%。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专家占95%。两轮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积极系数高。两轮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90,函询结果可信。两轮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26和0.27,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01),专家对条目认同一致性程度较高。最终筛选出中医护理培训内容4个板块“中医护理概述”“中医护理基本理论”“中医护理基本内容”“中医护理基本技术”,即为4个一级条目。其中“中医护理概述”下包含关于中医护理基本特点和原则的2个二级条目及8个三级条目,培训学时为理论2学时;“中医护理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等8个二级条目和30个三级条目,培训学时为理论32学时;“中医护理基本内容”有情志、饮食等一般护理和中医病症护理的9个二级条目、39个三级条目,学时安排为32学时,包括理论26学时,实践6学时;“中医护理基本技术”涵盖灸法、耳穴贴压、中药湿敷等11个二级条目和28个三级条目。学时安排为34学时,包括理论12学时,实践22学时。“中医护理基本技术”所占权重稍大,学时分配稍多。“中医护理基本理论”与“中医护理基本内容”权重稍小,学时分配一致。[结论]通过文献研究、小组讨论和两轮德尔菲专家函询,本研究得出了临床在职护士中医护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内容和学时设置。以100学时为基础,培训内容包括4个一级条目、30个二级条目、105个三级条目。中医护理理论内容体现中医特色和护理专业特点,以基础结合实践为原则;中医护理技术培训内容体现临床实用。整个培训内容设置,以使培训对象达到中医护理临床工作对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的基本要求为培训目标,提高培训人员的中医素养,使其具备开展临床中医护理服务所应有的知识与能力。本研究明确了中医护理知识的普及培训水平,为各医院组织进行中医护理培训提供依据。
二、论整体护理与中医理论的内涵统一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整体护理与中医理论的内涵统一性(论文提纲范文)
(1)中西医结合理念在妇幼保健院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妇幼保健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2 中西医护理内涵 |
3 管理对策 |
(1)创新管理模式。 |
(2)创新管理方法。 |
(3)全员参与,接受和不断完善中医“治未病”理念。 |
(4)重视医护合作,不断优化妇幼保健流程。 |
(5)坚持“以患者为服务中心”的核心宗旨,让患者接受中医“治未病”理念。 |
(6)中西医结合既可治病又可防病。 |
4 结语 |
(2)中医药院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岗位胜任力要素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我国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现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3)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现状调查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第二章 优化版《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构建 |
第一节 文献检索范围的确定及量化标准的整合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乳痈中医护理要点的提取与整合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优化版《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形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优化版方案最终内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我国老年人安宁疗护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关于老年人安宁疗护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1.3.2 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和设计方案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安宁疗护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安宁疗护 |
2.1.2 姑息医疗 |
2.1.3 老年人安宁疗护模式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需求层次理论 |
2.2.2 关怀科学模式理论 |
2.2.3 King’s达标理论 |
第三章 我国老年人安宁疗护的历史起源与实践探索 |
3.1 安宁疗护的历史嬗变 |
3.1.1 古代安宁疗护的实践 |
3.1.2 传统思想文化与安宁疗护思想 |
3.1.3 传统中医理论下的安宁疗护思想 |
3.2 近现代安宁疗护的发展 |
3.2.1 安宁疗护政策梳理 |
3.2.2 安宁疗护实践的发展 |
3.3 当前我国的安宁疗护模式 |
3.3.1 PDS模式 |
3.3.2 施氏模式 |
3.3.3 “三床联动”模式 |
3.3.4 “家庭—社区—医护人员”模式 |
第四章 我国安宁疗护服务现状的实证分析—以上海市为例 |
4.1 调查准备 |
4.1.1 调查对象与问卷设计 |
4.1.2 调查实施 |
4.2 老年人安宁疗护服务的实证分析 |
4.2.1 基本情况分析 |
4.2.2 安宁疗护服务认知情况分析 |
4.3 老年人安宁疗护服务的案例分析 |
4.3.1 案例1:生理的折磨与家属的无奈 |
4.3.2 案例2:现实的困境与未来的希望 |
4.3.3 案例3:护理的特殊与人生的选择 |
4.4 老年人安宁疗护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1 民众对安宁疗护接受度低 |
4.4.2 安宁疗护相关政策不完善 |
4.4.3 安宁疗护护理人才缺乏 |
4.4.4 安宁疗护服务内容单一 |
第五章 老年人安宁疗护模式的国际比较分析 |
5.1 国外安宁疗护模式发展分析 |
5.1.1 英国安宁疗护发展现状 |
5.1.2 美国安宁疗护发展情况 |
5.2 国外安宁疗护实践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5.2.1 注重心理和精神关怀 |
5.2.2 建立完善的政策标准体系 |
5.2.3 组建专业的护理人才队伍 |
5.2.4 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度 |
第六章 我国老年人安宁疗护发展的目标模式 |
6.1 安宁疗护目标模式的设计原则 |
6.1.1 以人为出发点 |
6.1.2 注重伦理关怀 |
6.1.3 尊重患者尊严 |
6.2 安宁疗护目标模式的设计 |
6.2.1 基本架构 |
6.2.2 运作机制 |
6.2.3 规范要求 |
6.3 安宁疗护目标模式的SWOT分析 |
6.3.1 优势与劣势分析 |
6.3.2 机会与威胁分析 |
第七章 促进我国老年人安宁疗护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转变传统意识观念 |
7.1.1 转变传统生死观念 |
7.1.2 增强大众安宁疗护志愿服务意识 |
7.2 完善安宁疗护的政策法规 |
7.2.1 完善老年人安宁疗护的法律法规 |
7.2.2 加强老年人安宁疗护的政策建设 |
7.3 加大安宁疗护人才培养力度 |
7.3.1 重视高校安宁疗护专业建设 |
7.3.2 提高护理人员专业化水平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6)从和而不同的思想论中医护理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护理的内涵 |
2 现代护理的概念与相关理论 |
3 两者的本质联系与区别 |
4 和而不同的观点 |
5 中医护理事业发展的现状 |
6 对中医护理发展的思考 |
6.1 树立专业信心 |
6.2 加大护理人才的培养力度 |
6.3 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与优势 |
7 结语 |
(7)穴位艾灸对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概念界定 |
3.1 CRF的概念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1. 癌因性疲乏(CRF)的现代医学研究 |
1.1 CRF的提出 |
1.2 CRF的病因 |
1.3 CRF的发病机制 |
1.4 CRF的评估工具 |
1.5 CRF的临床治疗 |
2. CRF的中医药研究 |
2.1 中医对CRF的认识 |
2.2 虚劳的病因与病机 |
3. 艾灸的作用 |
3.1 艾灸的文献研究 |
3.2 艾灸的现代研究 |
4. 研究设计 |
第三章 质性研究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资料收集 |
2.2 资料整理与分析 |
3. 伦理与质量控制 |
4. 研究结果 |
4.1 主题一: 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普遍存在CRF且呈多维度 |
4.2 主题二: 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CRF有相关伴随症状与体征 |
4.3 主题三: 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CRF影响其心理状态 |
4.4 主题四: 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CRF影响其睡眠 |
4.5 主题五: 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存在对疲劳症状理解的误区 |
4.6 主题六: 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需要社会支持 |
4.7 主题七: 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有向医务人员寻求缓解CRF的诉求 |
5. 探索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缓解CRF的临床干预方法 |
5.1 建立支持系统,促进有效沟通 |
5.2 给予心理干预,鼓励患者表达 |
5.3 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疲乏症状 |
5.4 完善疲乏评估,全程跟踪评价 |
6. 小结 |
第四章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终止及脱落标准 |
1.5 样本量计算 |
2. 试验设计 |
2.1 随机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干预方法 |
2.4 艾灸不良反应及处理 |
2.5 质量控制 |
2.6 统计分析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临床资料的收集 |
3.2 主要测量指标与测量工具 |
3.3 主要测量指标采集时间 |
4. 技术路线 |
第五章 研究结果 |
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量表评分的比较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FS疲乏量表评分的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S评分的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DS评分的比较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的比较 |
第六章 讨论 |
1. 选穴依据 |
2. 穴位艾灸的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可降低基于常规护理基础上的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的CRF症状 |
2.1 穴位艾灸对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疲乏程度的影响 |
2.2 穴位艾灸对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焦虑状态的影响 |
2.3 穴位艾灸对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抑郁状态的影响 |
2.4 穴位艾灸对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
3. 中医护理操作技术运用于护理临床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将成为未来护理发展方向 |
第七章 结论与运用 |
不足与创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关于培养中医思维在临床护理中应用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培养中医思维在临床护理中应用的重要性及意义 |
2 如何培养中医思维 |
2.1 激发和培养护士对中医护理的学习兴趣 |
2.2 医院成立中医特色小组,建立平台,让热爱中医的护士有展现的舞台。 |
2.3 学习有中医特色健康指导,实施辨证施护,丰富了护士宣教内容,增加了护患沟通,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护士增加了成就感。 |
2.4 与医生做好沟通,各种病种建立中医操作流程与规范,加强中医传统思维优势 |
(9)参加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项目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护理特点在老年骨科中的体现 |
1.1 整体观念 |
1.2 辨证施护辨证论治是中医精神实质,辨证施护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护理方法。辨证就是将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辨清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何病、何证。施护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老年病人多为虚证,运用中医理论,对老年骨科病人实施辨证施护,从情志调护、生活起居、饮食调护、调养生息等方面对病人进行辨证护理,确保病人早日康复。 |
2 中医思维在老年骨折病人症状护理中的应用 |
3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在老年骨科病人中的应用 |
3.1 子午流注指导下耳穴压豆联合腹部场效应预防老年骨折病人便秘 |
3.2 中医艾灸治疗仪艾灸足三里提高老年骨折病人的机体抗病能力,促进病人康复 |
3.3 吴茱萸穴位贴敷涌泉穴改善老年骨科病人睡眠质量 |
(10)在职护士中医护理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内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国内外在职护士培训现状 |
1.1 在职护士培训对临床护理提升效果显着 |
1.2 国外各专科在职护士培训现状 |
1.3 国内在职护士的培训现状 |
2 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的研究与制定 |
2.1 培训内容研究以目标为基础与前提 |
2.2 培训内容的制定受教育培训价值观的影响 |
2.3 在职护士培训内容的制定 |
3 中医护理与临床应用 |
3.1 中医护理的特色与国民认知需求现状 |
3.2 中医护理临床应用现状 |
3.3 中医护理与现代临床护理目标的契合 |
3.4 国家对中医护理发展的重视和政策支持 |
4 中医护理在职培训现状 |
4.1 相关标准指南对中医护理培训的规划和要求 |
4.2 中医护理培训开展的必要性 |
4.3 需要接受基础中医护理知识培训对象相对较多 |
4.4 中医护理在职培训开展状况 |
4.5 中医护理在职培训面临的主要问题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相关概念 |
3 理论依据 |
3.1 诺尔斯成人学习理论 |
3.2 目标模式理论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5 研究方法与内容及技术路线 |
5.1 研究方法与内容 |
5.2 成立研究小组 |
5.3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在职护士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培训内容初步构建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3 研究程序与结果 |
3.1 培训内容的构建原则 |
3.2 相关标准、指南的回顾与分析 |
3.3 中医护理技术文献计量学分析 |
3.4 中医护理理论与中医护理内容的文献回顾分析 |
3.5 研究小组讨论 |
3.6 第一轮问卷的形成 |
第二部分 在职护士中医护理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内容的确定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函询专家确定方法 |
2.2 问卷函询方法 |
2.3 统计方法 |
3 质量控制 |
3.1 函询表编制 |
3.2 专家的选择 |
3.3 调查过程 |
3.4 数据整理录入 |
4 研究结果 |
4.1 专家基本信息 |
4.2 专家的积极性 |
4.3 专家的权威程度 |
4.4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
4.5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
4.6 第一轮专家函询结果 |
4.7 第二轮专家函询结果 |
讨论 |
1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分析 |
2 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分析 |
2.1 文献研究法的可靠性 |
2.2 专家的积极性 |
2.3 专家的代表性 |
2.4 专家的权威程度 |
2.5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3 本研究构建在职护士中医护理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内容的特点 |
3.1 培训内容函询问卷构建基于行业要求与文献研究 |
3.2 培训内容函询结果最终体现中医护理和临床实用的特点 |
结论与建议 |
1 结论 |
2 研究局限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在职护士中医护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内容研究》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2 《在职护士中医护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内容研究》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论整体护理与中医理论的内涵统一性(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西医结合理念在妇幼保健院管理中的应用[J]. 屠思方,王会,陈烽.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3)
- [2]中医药院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岗位胜任力要素体系构建[D]. 赵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3]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D]. 李佩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基于共词分析的中医护理研究热点分析[J]. 贾沂潼,段红梅,王一博,邢娅娜.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9(26)
- [5]我国老年人安宁疗护模式研究[D]. 宋彩虹.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9(06)
- [6]从和而不同的思想论中医护理的发展[J]. 高倩,李银飞,黄娟萍.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7(24)
- [7]穴位艾灸对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效果研究[D]. 曹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11)
- [8]关于培养中医思维在临床护理中应用的思考[J]. 张艳琴. 基层医学论坛, 2016(S1)
- [9]参加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项目的体会[J]. 杨义惠. 全科护理, 2016(25)
- [10]在职护士中医护理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内容的研究[D]. 刘天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