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灯盏花注射液抗肝纤维化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翁容萍[1](2020)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脏硬度值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以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HBeAg阳性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肝脏硬度值(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等指标的关系,并分析LSM评估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为中西医结合治疗CHB以及预防肝纤维化进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次研究纳入185例HBeAg阳性CHB患者,参照2017年《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HBeAg阳性CHB患者中医证型与LSM的关系。结果:(1)不同中医证型的LSM值由高到低依次为: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湿热内结证>肝郁脾虚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中医证型间LSM值比较:肝郁脾虚证与湿热内结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湿热内结证与瘀血阻络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脾肾阳虚证与瘀血阻络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LSM值与PLT呈负相关(r=-0.210,P<0.001),LSM值与APRI指数呈正相关(r=0.512,P<0.001)。(3)LSM值在肝组织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SM值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0.803、0.793,P<0.001)。(4)以肝穿刺活检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比较LSM、APRI指数这2种无创性诊断方法对CHB明显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结果显示LSM、APRI无论单独或联合应用,均有较高的肝纤维化诊断价值。(5)不同中医证型与PLT、APRI指数、肝活组织检查的关系:PLT(P<0.001)、APRI指数(P<0.001)、肝组织炎症分级(P<0.001)、纤维化分期(P<0.001)在不同中医证型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HBeAg阳性CHB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的LSM值存在差异,以瘀血阻络证的LSM值最高。总体上LSM值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升高。(2)LSM与肝纤维化程度有较好的相关性。LSM结合APRI指数对评估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较高。(3)HBeAg阳性CHB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PLT、APRI指数、肝活组织检查均具有一定的关系。
张楚焌[2](2019)在《从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角度探讨甘参复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文中提出目的:在体与离体实验相结合,探索甘参复方对胆汁淤积型肝纤维化大鼠肝纤维化程度的影响。同时,通过观察甘参复方对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活化程度、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hospho-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p-ERK)和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表达的影响,揭示甘参复方抗肝纤维化的机制。方法:1.体内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甘参复方组,采用胆总管结扎法(bile duct ligation,BDL)制备胆汁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在2周、4周两个时间点取材。甘参复方组按前期实验确定给药剂量(25mg·kg-1)。通过HE染色观察肝组织形态学变化,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纤维组织再生情况,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表达,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内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Ⅰ,Col.Ⅰ)、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磷酸化水平的变化。2.体外实验:离体培养永生化大鼠肝星状细胞株HSC-T6(表现为活化型),观察甘参复方对HSC-T6活化的影响及其机制:(1)将甘参复方稀释成6个不同的浓度梯度,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筛选出甘参复方对HSC-T6的最佳作用浓度。(2)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甘参复方低、中、高浓度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的Col.I含量。为了进一步验证甘参复方对HSC-T6的活化影响,应用2ng·ml-1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刺激HSC-T6,将细胞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TGF-β1组和TGF-β1+甘参复方低、中、高浓度组,应用CCK-8法检测甘参复方对HSC-T6增殖的影响。用用免疫荧光法检测HSC-T6中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HSC-T6中p-ERK和NF-κB的表达。并且用ERK抑制剂PD98059和激动剂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BB,PDGF-BB)作用于HSC-T6,从不同角度观察甘参复方对p-ERK表达的影响。结果:1.甘参复方显着抑制胆汁性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的纤维组织生成:(1)HE染色显示,胆总管结扎2周后,肝细胞变性坏死,胆小管显着增生,门管区伴随大量炎症细胞浸润。4周后,肝细胞广泛变性坏死,胆小管增生更加显着,门管区周围和坏死区域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增生的纤维组织相互连接,形成“假小叶”。甘参复方能够在2周、4周明显抑制肝组织纤维增生,缓解肝脏结构紊乱以及炎症细胞浸润。(2)Masson染色显示,假手术组大鼠,仅在肝中央静脉和汇管区周围有少量纤维组织。胆总管结扎2周后,纤维组织显着增生。胆总管结扎4周后,增生的纤维组织相互连接,形成“假小叶”。甘参复方在2周和4周可以显着抑制纤维组织再生。(3)ELISA结果显示,胆总管结扎2周和4周以后,肝组织TNF-α和IL-1β含量显着增加,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P<0.001)。与模型组比较,甘参复方组肝组织TNF-α和IL-1β合成减少,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2周和4周以后,模型组肝组织Col.Ⅰ和P-ERK合成显着增加,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甘参复方在2周和4周能够显着抑制Col.Ⅰ和p-ERK合成,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甘参复方可抑制HSC-T6活化以及ERK通路的磷酸化:(1)甘参复方作用24h后,0.03125、0.0625、0.125、0.25、0.5、1μmol·L-16个浓度药物对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此基础上筛选甘参复方低(0.125μmol·L-1)、中(0.25μmol·L-1)、高(0.5μmol·L-1)三个浓度组。(2)ELISA结果显示,0.125、0.25、0.5μmol·L-1的甘参复方能够抑制HSC-T6分泌Col.Ⅰ,其中0.5μmol·L-1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3)TGF-β1显着诱导HSC-T6细胞增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甘参复方中、高浓度能明显抑制TGF-β1诱导的细胞增殖(P<0.05)。(4)经TGF-β1刺激后的细胞上清Col.Ⅰ含量以及胞内α-SMA生成显着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TGF-β1组对比,3个浓度甘参复方均能减少胶原合成和α-SMA生成(P<0.05,P<0.01)。(5)甘参复方对活化肝星状细胞NF-κB/ERK信号通路活化有下调作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甘参复方低、中、高浓度组的细胞磷酸化ERK和NF-κB表达均显着减少,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P<0.01,P<0.001)。PDGF-BB刺激后细胞p-ERK蛋白的表达升高(P<0.05),PD98059可抑制PDGF-BB诱导的ERK磷酸化。低、中、高3个浓度甘参复方组均可下调PDGF-BB诱导的ERK磷酸化,与PDGF-BB刺激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甘参复方能够改善肝脏组织形态结构,抑制胶原纤维增生,减轻肝脏炎症反应,从而达到抗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ERK磷酸化,从而抑制HSC增殖。2.甘参复方能够抑制HSC-T6增殖、α-SMA和Col.Ⅰ的表达,提示甘参复方抗纤维化的内在机制之一可能是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3.甘参复方能够抑制NF-κB的表达,且能够下调HSC-T6中ERK磷酸化水平,提示甘参复方通过抑制NF-κB表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以及由炎症激活的ERK通路,继而抑制HSC活化和增殖。
王乐,丁腾,龚伟玲,杨长花,刘峰[3](2019)在《调控TGF-β1/Smads信号通路抗肝纤维化的中药有效成分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肝纤维化是多种因素影响的肝损伤愈合反应,其形成与多种细胞因子和多条信号通路有关,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TGF-β1)是目前已知最强的促纤维化细胞因子之一,几乎参与了肝纤维化的所有关键环节。TGF-β1/Smads信号通路是TGF-β1发挥促纤维化作用最经典的途径,也是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信号通路之一,近年来就该信号通路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副作用小"的优势,在肝纤维化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中药有效成分是从中药中提取纯化的单体化合物,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已成为当今热点,运用现代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能直接阐明其作用的靶点和调控的信号通路,揭示了中药治病的机制,更有助于中药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该文总结了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结构、功能及其在抗肝纤维化进展中的应用,并归纳分析了近5年来各类中药有效成分调控TGF-β1/Smads信号通路干预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方式及其可能的机制,为靶向治疗肝纤维化的中药新药的创新开拓思路。
黄宇[4](2018)在《恩替卡韦联合肝宁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恩替卡韦联合肝宁方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评价中药肝宁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尝试对其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进行初步探讨和阐释,寻求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纤维化和降低肝硬化发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90例符合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受试者据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A组)、西医对照组(B组)和中医对照组(C组)各30例,A组受试者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0.5mg/d口服,同时服用肝宁方;B对照组受试者只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0.5mg/d口服,C对照组只给予服用肝宁方;三组受试者前期均给予保肝降酶药物治疗,疗程为6个月。采用量表方法分别对三组受试者治疗前、治疗后心理状态、社会功能和中医证候积分等进行评测,同时收集三组基本人口学资料,治疗前、治疗后生化指标(病毒学、肝功能和肝纤四项)、肝硬化发生率、安全系数及不良反应等进行比较分析。运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各项指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心理状态评分改善情况比较:组内比较:三组受试者治疗后各项目评分结果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较西医对照组和/或中医对照组改善心理状态效果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社会功能评分(SDSS总分)改善情况比较:组内比较:三组受试者治疗后SDSS总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较西医对照组和/或中医对照组改善SDSS总分效果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中医症候评分改善情况比较:在中医症候疗效方面,经X2检验,三组受试者愈显率(痊愈+显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441,P=0.001<0.05),且在三组受试者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改善受试者中医症候疗效最明显。在中医症候积分及总积分方面,组内比较:三组受试者治疗后各中医症候积分及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较西医对照组和/或中医对照组改善中医症候效果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肝组织纤维化分期(Ishak评分系统)有效率改善情况比较:在各主要生化指标方面:组内比较:三组受试者治疗后各主要生化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较西医对照组和/或中医对照组改善主要生化指标效果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肝组织纤维化分期疗效方面:经X2检验,三组受试者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73,P=0.039<0.05),且在三组受试者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改善受试者肝组织纤维化分期疗效最明显。5.B超分级有效率改善情况比较:经X2检验,三组受试者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01,P=0.025<0.05),且在三组受试者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改善受试者B超分级疗效最显着。6.FibroScan有效率比较:经X2检验,三组受试者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47,P=0.038<0.05),且在三组受试者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改善受试者FibroScan疗效最明显。结论:恩替卡韦联合肝宁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整体疗效好、安全性可靠,可明显改善受试者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以及肝纤维化指标,延缓甚或阻滞肝纤维化向肝硬化的发展进程,通过中西医优势互补实现综合兼顾、辨证施治,为开发和应用全新的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为防治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向肝硬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临床思路和治疗方案,可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应用。
刘璇[5](2018)在《大黄廑虫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瘀血阻络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大黄?虫丸联合恩替卡韦与单独使用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瘀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科学客观地进行评价,探索出能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安全又可行的方案,延缓肝硬化进程,为建立乙肝肝硬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所选病例均来自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9月至2017年7月在肝病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患者,共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瘀血阻络证患者60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例。对照组仅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每日0.5mg,晨起7:30空腹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予大黄?虫丸(3g/丸),每日12g,早、晚8:00分服。两组均以12周为1个疗程,总疗程24周。治疗前后分别观察记录患者中医症状积分、肝功能水平(AST、ALT)、血小板计数(P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肝脏硬度数值(LSM)、肝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的数值变化及安全性指标。观察结束后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两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67%,对照组为66.67%,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肝硬度数值(LSM):治疗12周与24周时,组内比较,治疗组对LSM的改善优于同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12周时,对LSM的改善与同组治疗前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时,对LSM的改善优于同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12周和24周时,对LSM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肝门静脉内径与脾脏厚度:治疗12周与24周时,组内比较,两组肝门静脉内径与脾脏厚度改善均优于同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12周时,两组对肝门静脉内径与脾脏厚度改善效果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时,治疗组对肝门静脉内径与脾脏厚度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PLT和APRI指数:治疗12周时,组内比较,两组在改善PLT和APRI指数上与同组治疗前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对改善PLT和降低APRI指数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24周时,组内比较,两组在改善PLT和APRI指数上优于同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对照组在改善PLT和APRI指数上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症状积分和证候疗效、肝功能:治疗12周和24周时,组内比较,两组症状积分和证候疗效、肝功能的改善均优于同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12周和24周时,症状积分和证候疗效、肝功能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一般生命体征、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肾功能、心电图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结论:大黄?虫丸联合恩替卡韦在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瘀血阻络证患者具有较好疗效,能缓解患者瘀血阻络症状,减轻肝脏炎症,且在抗肝纤维化、缩小肝门静脉内径和减少脾脏厚度上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肝硬化进程,较单纯西药治疗效果明显。该方案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脏疾病的优势和特色,临床上值得应用推广。
黄宇,邓鑫,梁健[6](2018)在《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尽管目前已有诸多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纤维化的综述文章,但多是分别单纯的罗列出中医和西医各自的治疗进展,尚未有真正研究"中西医结合"者。而纯粹从药物角度出发,仅针对乙肝肝纤维化的文章更是罕有。该文从临床应用角度出发,综述近十年来运用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将历年来各家各门的经验方法加以分类、归纳和总结,最终得以把握其历史脉络,并预测其发展方向。传统经方联合有效抗病毒药物是当今研究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热点和重点,而中药单体联合应用核苷酸类似物则是其中卓有成效的方法,无疑是今后抗乙肝肝纤维化的必然趋势。
徐列明[7](2013)在《改善肝脏微循环障碍的必要性和相关中药的筛选》文中研究表明慢性肝病常伴有肝脏微循环障碍,使得血液流动减慢甚至流量减少,导致门静脉高压。改善肝脏微循环与干预细胞外基质代谢在抗肝纤维化中具有同等的地位。现代医学的微循环障碍与中医学的瘀血含义有相同之处,应用有抗肝纤维化作用的活血化瘀中药或成分能够改善肝脏微循环、降低门静脉高压。介绍了体内外实验研究中药及组分改善肝脏微循环的作用及机制。
柴玲霞,孙钧[8](2013)在《干扰素α联合灯盏花治疗慢性肝炎肝纤维化29例》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干扰素α(IFNα)联合灯盏花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9)和对照组(n=27),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IFNα肌注,每次50μg,隔日1次,疗程3个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将50mg灯盏花素注射液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每日1次,4周为一疗程,一般3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结束后以下指标:①肝纤维化血清学: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Ⅲ),Ⅳ型胶原(ⅣC);②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红素(SB))。[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除Ⅳ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三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肝功能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ALT、AS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FNα联合灯盏花能更好地阻断或逆转肝纤维化的形成与发展。
谢绍武[9](2012)在《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范围内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约3.5亿人,是人类最常见的病毒性感染之一,其中大部分分布在亚洲地区。我国属于HBV感染高发区,2006年卫生部关于全国1~59岁人群乙型肝炎等有关疾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携带率达7.18%,总数约1.2亿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3000万,其中10%~20%可发展为肝硬化,1%~5%可演变
梁健,周小潇,邓鑫,吴发胜[10](2012)在《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肝纤维化指肝组织内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成分过度增生和异常沉积所导致的肝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改变的病理变化。肝纤维化是由于多种致病因素引起肝脏的损伤和炎症所共有的病理特征,也是向肝硬化等进一步发展、恶化的重要中间环节。我国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达2000万人之多,为我国的重大传染性疾
二、灯盏花注射液抗肝纤维化临床疗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灯盏花注射液抗肝纤维化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脏硬度值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 研究设计及对象 |
2 西医诊断标准 |
3 中医证型辨证标准 |
4 纳入标准 |
5 排除标准 |
6 中医证型判定 |
7 检测指标及方法 |
8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1.1 CHB患者性别分布 |
1.2 CHB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
1.3 CHB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
2 CHB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肝脏硬度值的关系 |
3 CHB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PLT、APRI指数的关系 |
4 CHB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肝穿活检病变特征的关系 |
5 LSM值与PLT、APRI指数的关系 |
6 LSM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的关系 |
7 LSM、APRI指数评估明显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CHB的认识 |
2 祖国医学对CHB的认识 |
2.1 CHB病因归属 |
2.2 CHB的中医证型研究 |
3 HBeAg阳性CHB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
4 HBeAg阳性CHB中医证型与LSM的相关研究 |
4.1 Fibroscan的工作原理 |
4.2 中医证型与LSM的关系分析 |
5 HBeAg阳性CHB中医证型与其它理化指标关系的研究 |
5.1 中医证型与γ-谷氨酰转肽酶的关系 |
5.2 中医证型与血小板、APRI指数的关系 |
5.3 中医证型与肝纤四项的关系 |
5.4 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的关系 |
6 LSM与 PLT、APRI指数的关系 |
7 LSM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的关系 |
8 LSM、APRI指数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
9 CHB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10 存在的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从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角度探讨甘参复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技术路线图 |
实验一 甘参复方对胆汁淤积型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肝纤维化程度及ERK磷酸化的影响 |
材料 |
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二 甘参复方对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影响 |
材料 |
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三 甘参复方对肝星状细胞NF-ΚB/ERK通路的影响 |
材料 |
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调控TGF-β1/Smads信号通路抗肝纤维化的中药有效成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肝纤维化的发生 |
1.1 HSC的活化 |
1.2 ECM合成与降解失衡 |
2 TGF-β1/Smads信号通路 |
2.1 TGF-β1概述 |
2.2 Smads蛋白概述 |
2.3 TGF-β1/Smads信号通路 |
3 中药有效成分调控TGF-β1/Smads信号通路抗肝纤维化 |
3.1 黄酮类 |
3.1.1 黄芩苷、黄芩素 |
3.1.2 紫花牡荆素 |
3.1.3 水飞蓟素 |
3.1.4 二氢杨梅素 |
3.1.5 灯盏花素 |
3.2 生物碱类 |
3.2.1 氧化苦参碱 |
3.2.2 川芎嗪 |
3.3 醌类 |
3.3.1 丹参酮ⅡA |
3.3.2 大黄素 |
3.3.3 紫草素 |
3.4 酚酸类 |
3.4.1 姜黄素 |
3.4.2 阿魏酸 |
3.5 苷类 |
3.5.1 橙皮苷 |
3.5.2 芍药苷 |
3.5.3 黄芪甲苷 |
3.5.4 栀子苷 |
3.6 多糖类 |
3.6.1 虫草多糖 |
3.6.2 黄芪多糖 |
3.6.3 狗肝菜多糖 |
3.6.4 香附多糖 |
3.6.5 夏枯草多糖 |
3.7 萜类 |
3.7.1 人参皂苷Rd |
3.7.2 熊果酸 |
4 讨论 |
4.1 中药有效成分调控TGF-β1/Smads信号通路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方式 |
4.2 中药有效成分调控TGF-β1/Smads信号通路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构-效”关联分析 |
(4)恩替卡韦联合肝宁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1.2 病例一般资料 |
2 诊疗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脱落标准 |
2.6 疗效评定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调查表选择 |
3.2 分组方法 |
3.3 给药方法 |
3.4 测评方法 |
4 观察指标(所有检查均在本院检验科进行) |
4.1 病毒学及肝功能指标 |
4.2 肝纤维化四项及肝脏硬度值 |
4.3 肝硬化发生率、安全系数及不良反应 |
5 结果 |
5.1 病例一般资料 |
5.2 临床疗效评价 |
5.3 对肝硬化发生率、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的观察 |
6 讨论 |
6.1 西医关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研究和认识 |
6.2 恩替卡韦关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有关依据 |
6.3 中医关于肝纤维化的研究和认识 |
6.4 肝宁方关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有关依据 |
6.5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有关依据 |
7 恩替卡韦联合肝宁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分析 |
7.1 一般资料的分析 |
7.2 临床疗效分析 |
8 恩替卡韦联合肝宁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结论分析 |
9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大黄廑虫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瘀血阻络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病例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1.1 临床表现(根据Child-Pugh分级标准) |
1.2.1.2 实验室检查 |
1.2.1.3 影像学检查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2.3 中医证候量化分级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3.3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1.4.1 随机分组 |
1.4.2 治疗方法 |
1.4.3 观察指标 |
1.4.3.1 临床症状及体征 |
1.4.3.2 肝功能检测 |
1.4.3.3 血小板计数、APRI指数 |
1.4.3.4 肝脏弹性测定 |
1.4.3.5 腹部B超检查 |
1.4.3.6 安全性指标 |
1.4.4 检测方法 |
1.4.5 疗效判定标准 |
1.4.5.1 中医证候疗效判断 |
1.4.5.2 总体疗效判断 |
1.4.6 统计分析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总体疗效比较 |
2.3 肝脏硬度数值比较 |
2.4 肝门静脉内径和脾脏厚度比较 |
2.5 血小板计数、APRI指数比较 |
2.6 肝功能比较 |
2.7 症状积分比较 |
2.8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2.9 安全性观察 |
3 讨论 |
3.1 西医对乙肝肝硬化的认识 |
3.1.1 病因及流行病学 |
3.1.2 发病机制 |
3.1.3 疾病的诊断 |
3.1.4 西医治疗 |
3.1.4.1 抗病毒治疗 |
3.1.4.2 抗肝纤维化治疗 |
3.2 中医对乙肝肝硬化的认识 |
3.2.1 病名及病因病机 |
3.2.2 中医辨证分型 |
3.2.3 中医药治疗 |
3.2.3.1 中药提取物 |
3.2.3.2 中医有效方与经验方 |
3.2.3.3 中药复方治疗 |
3.2.4 大黄?虫丸中医组方特点及现代药理研究 |
3.2.4.1 中医组方特点 |
3.2.4.2 现代药理研究 |
3.3 研究结果分析 |
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6)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可抗乙肝肝纤维化的中药剂型 |
1.1 单味中药 |
1.2 中药单体 |
1.3 中成药 |
1.4 中药复方 |
1.5 中药膏方 |
2 可抗乙肝肝纤维化的西药类型 |
2.1 抗病毒药 |
2.1.1 干扰素 |
2.1.2 核苷酸类似物 |
2.2 抗炎保肝药 |
2.2.1 降酶解毒药 |
2.2.2 保肝细胞药 |
2.2.3 抗氧化剂药 |
3 中西医结合药物抗乙肝肝纤维化的组合形式 |
3.1 中药联合抗病毒药治疗 |
3.2 中药联合抗炎保肝药治疗 |
4 小结 |
(7)改善肝脏微循环障碍的必要性和相关中药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肝脏微循环的调节 |
2 活血化瘀中药可以改善肝脏微循环 |
3 改善肝脏微循环的中药筛选 |
(8)干扰素α联合灯盏花治疗慢性肝炎肝纤维化29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医治疗 |
2 中医药治疗 |
2.1 专方、成药治疗 |
2.2 中药制剂治疗 |
2.3 复方治疗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4 问题与展望 |
四、灯盏花注射液抗肝纤维化临床疗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脏硬度值关系的研究[D]. 翁容萍.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从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角度探讨甘参复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D]. 张楚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3]调控TGF-β1/Smads信号通路抗肝纤维化的中药有效成分研究进展[J]. 王乐,丁腾,龚伟玲,杨长花,刘峰. 中国中药杂志, 2019(04)
- [4]恩替卡韦联合肝宁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D]. 黄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5]大黄廑虫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瘀血阻络证)的临床观察[D]. 刘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6]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J]. 黄宇,邓鑫,梁健. 辽宁中医杂志, 2018(04)
- [7]改善肝脏微循环障碍的必要性和相关中药的筛选[J]. 徐列明.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3(04)
- [8]干扰素α联合灯盏花治疗慢性肝炎肝纤维化29例[J]. 柴玲霞,孙钧.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3(02)
- [9]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研究进展[J]. 谢绍武.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2(12)
- [10]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进展[J]. 梁健,周小潇,邓鑫,吴发胜. 河北中医, 2012(02)
标签:中医论文; 对照组论文; 肝纤维化指标检查论文; 乙肝中药论文; 乙肝症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