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快乐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必要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静[1](2021)在《关于将生存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中可行性分析》文中指出在高等教育以及体育教学不断改革创新背景下,通过将生存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具体实践当中,既是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的重要选择。为此,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将生存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当中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生存教育与高校体育在育人目标上具有一致性,生存教育与高校体育在教学内容上具有一致性,生存教育与高校体育所需要的设施具有一致性。建议:在高校体育教学要树立正确的生存教育教学观念,完善体育课程中生存教育的内容体系,加大生存教育的资源投入,建立和完善生存教育评价体系。
潘红霞,刘从梅,闫松[2](2021)在《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是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融合的必然趋势,是推动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根本需求,能更好满足大学生的体育学习需要。目前,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已取得一定成就,但问题同样存在,建议高校成立虚拟仿真体育教学系统研发小组,努力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增强虚拟仿真教学系统的共享性,降低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应用成本;未来进一步持续完善可用于高校体育教学的虚拟仿真教学系统。
荀丽娟[3](2021)在《大理大学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校公共体育课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实践性强,不仅要承担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任务,还肩负着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感、意志品质、社会适应行为的责任。在全员育人理念的指导下,为了更好地发挥公共体育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需深挖公共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探寻公共体育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两门课程同向同行,更好的发挥育人作用。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三种研究方法,在认真阅读和梳理了大量有关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文献后,总结现下已有的经验,以大理大学为调查个案,重点对公共体育课教师、体育学院行政管理人员进行深入访谈,同时选取不同学科类别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收集到有效问卷653份,通过对访谈材料、问卷数据的分析,旨在了解目前大理大学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现状,为文章提供现实写作基础。高校公共体育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共同的育人目标,有效的将两者结合,实现“课程育人”,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有利于更好的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文章撰写过程中以理论的概述——现状及原因的分析——对策的探析为主线,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以理论概述为主,分析了高校公共体育课及课程思政的内涵和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第二章以大理大学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发展的调查数据为基础,一是分析了教师、学生对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认知情况;二是总结了教师在公共体育课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的具体形式;三是对目前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的实效进行提炼;四是结合现实生活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第三章结合大理大学目前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正确认识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建立健全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制度规范、加强对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监督管理和评价、经常性开展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经验交流、公共体育课教师如何增强课程思政能力五个大的方面分析了大理大学如何继续有效推进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
罗天雪[4](2021)在《重庆大学体育舞蹈选修课的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育舞蹈选修课的开设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并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良好形体塑造等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以重庆大学体育舞蹈选修课的开展现状为研究对象,重庆大学舞蹈选修课学生及教师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重庆大学体育舞蹈选修课教师是一支学历较高的中青年师资队伍,职称结构较为合理,专业对口,但性别失衡情况非常严重,以女性教师为主。2.学生性别失衡较为严重,以女生为主;男生参与体育舞蹈选修课的动机是为了学分,女生主要动机为塑造良好形体和提高气质风度;参与摩登舞项目的学生人数较多,不同性别学生在选修课课程项目的选择上相差不大;学生对教师评价以“一般满意”为主,对课程评价以“比较满意”为主,女生对教师和体育舞蹈选修课的评价比男生更高。3.体育舞蹈选修课开展场地为室内固定场地,整体设施齐全;体育舞蹈选修课课程课较少;教学中常用教学方法以学生的模仿和教师的示范为主,教师对于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重视不高;体育舞蹈选修课项目开设较为单一;教学内容包含基木身体姿态练习、步伐组合练习、套路组合练习、专项理论知识四个部分,辅助教学内容仅开设有芭蕾形体操,辅助教学单一。4.重庆大学体育舞蹈选修课开展环境SWOT矩阵包含3个优势(配备专业师资队伍、学校体育舞蹈氛围好、场地设施条件好)、3个劣势(师资性别比例严重失衡、选修课学生性别严重失衡、课程安排与实施问题)、2个机遇(体育舞蹈的受欢迎程度提高、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2个挑战(其他体育项目选修课的威胁、学生兴趣不高)。5.基于对重庆大学体育舞蹈选修课的SWOT分析,提出以下建议:改善体育舞蹈师资性别比例失调问题;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优化体育舞蹈教学内容体系;完善体育舞蹈教学场地设施;提升体育舞蹈课程科学性;加强体育舞蹈宣传推广
庞语墨[5](2020)在《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传统的五人制篮球为基础发展得到的三人制篮球,是一种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三人制篮球运动指的是在半场开展的“三对三”的运动,不但有着五人制篮球的基本特征,同时具有独特的优势,表现为趣味性与游戏性强、周期短、场地要求不高、对抗性小、适宜大众参与等,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三人制篮球,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已经在全球得到推广,在2010年的新加坡青奥会上首次被纳入正式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并成功进军第32届东京奥运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目前,我国三人制篮球在社会体育、学校体育中也得以迅速推广,参与的人群越来越稳定。三人制篮球比赛机制已经在高校建立,各个高校对具有高水平的篮球教练员与篮球教师进行培养,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校园篮球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三人制篮球的广泛开展要求体育院系在此方面必须迅速做出反应,培养能够适应大众三人制篮球运动和学校三人制篮球运动的教学训练人才。河南大学正在加快双一流高校的建设步伐,加强了师资、设施等的建设,这为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提供支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分析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必要性,从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优势、机遇等方面全面分析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可行性,最终研究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面对的挑战及应对挑战的对策。主要结论如下:1.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是有必要的:一是三人制篮球和五人制篮球在规则、人数、场地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二是三人制篮球运动的开展是国家篮球发展战略的要求,表现在群众体育的需求、学校体育的需求、竞技体育发展的需求等;三是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具有重要价值,主要表现为三人制篮球具有育人价值、教学价值,通过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能够提高正确认识对待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篮球课程资源,为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创新提供借鉴,也能促使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对三人制篮球的技战术研究、教学实践研究以及科学研究等走在河南省的前列。2.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是可行的:一是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面临着机遇: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篮球市场发展的需求、阳光体育运动的大力推进;二是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存在优势:雄厚的篮球师资队伍、优良的篮球教学传统、丰富的学生资源、良好的篮球氛围、完善的篮球场地设施等。3.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展望:三人制篮球是注重个人能力和短时间内判断能力,强调简单配合以及考验全队默契的一个项目,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可以在平时教学训练中加强一些个人技术训练,以及两个人之间的技战术配合,可以增加一些锻炼彼此之间默契的运动和游戏。4.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一是三人制篮球认识存在误区;二是三人制篮球技战术的研究存在不足;三是三人制篮球竞赛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四是其他体育项目对三人制篮球的影响;五是其他体育比赛对三人制篮球比赛的影响。5.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对策:一是基于“终身体育”的理念,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二是不断提高三人制篮球在河南大学的普及率;三是不断提高三人制篮球宣传力度,为三人制篮球教学营造氛围;四是积极开展三人制篮球比赛,“以赛促学”;五是加强对三人制篮球的理论研究;六是学院领导给予大力支持;七是优化三人制篮球教学;八是增加经费投入,完善三人制篮球教学场地设施。由此提出以下建议:1.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对三人制篮球运动的宣传力度加大,为开展三人制篮球创造良好的氛围,对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充分的激发,使学生主动参与三人制篮球运动。2.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对于篮球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将三人制篮球运动的更多的技战术融入到篮球教学中,使学生的实战能力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加深对三人制篮球技战术的研究,通过技战术的完善,推动三人制篮球运动的开展。3.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师要增加对三人制篮球方面的学术研究,比如增加在理论知识、技术动作以及战术等方面的研究,从而提高三人制篮球相关的教学业务能力。4.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积极举办关于三人制篮球的比赛,使组织三人制篮球运动赛事的能力增强,规范三人制篮球比赛,明确比赛的制度建设。5.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增设一些有关三人制篮球运动的裁判培训课程、比赛规则培训课程等,使篮球裁判的执裁能力提高,将三人制篮球的比赛规则传递给更多人。6.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研室需要高度重视开展三人制篮球运动,为三人制篮球运动的开展提供科学管理,确保三人制篮球运动项目更好地进行,为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增添提供保障。
张舵[6](2020)在《高校体育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体育发展模式发生了转变,开始实践探索基于数据挖掘下的体育发展,收集和分析高校体育生的运动习惯与兴趣点,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与技能提升提供实质性帮助。对此,论文基于大数据视角,分析了高校体育应用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的必要性,同时论文提出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应考虑到大数据系统容量问题、大数据系统安全问题及大数据系统的灵活性等。最后,论文结合体育课程分析、学生体育兴趣导向及体育教学反馈闭环三个方面,探讨了高校体育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的应用过程。
叶俊[7](2020)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体育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强身健体的素质作用,融入德育、价值观、道德理想信念的元素,在体育教育时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程思政”是一种创新的教学理念,它主要是指在坚持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基础上,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精神与其他课程和教学相结合。2019年3月18日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等精神,再次强调落实立德树人应作为学校教育根本任务,构建学校教育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在课程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各类课程同向同行,落实立德树人。因此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同时,如何深入挖掘学校体育课程教育、体育专项教学环节育人功能,形成体育课程教学协同育人格局,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体育教学全过程。体育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教育意义,能与思政教育相互促进,通过体育教学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经过研究目前许多体育专家提出“课程思政”理念与体育教育都是通过相互支持实现课程情感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目的之一,后者是前者的手段。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都会有意识在课程设计和课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但部分教师处于被动状态,为了完成目标而去做,缺乏主动意识。体育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缺少主动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无法体现体育教学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等,探讨了体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和内容,能够起到育人的目的。本文着重对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其与实现途径的关系进行了梳理,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广西高校体育教育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协同育人作用进行了分析,通过“课程思想”的理念让体育教育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逐渐从对象、目的、内容融合起来,把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融入到体育课程。有助于学生更直观、生动的去体验到内化为精神品质、人生价值观。通过加强体育教师政治素养、做好教学大纲、创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途径将体育教育与“课程思政”相融合。
郭峰[8](2020)在《慕课在上海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中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科技和教育领域的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慕课作为互联网+教育的产物,重新定义了教师和学生角色,MOOC术语2008年提出后,该课程模式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盛行,MOOC在中国同样受到了很大关注。上海师范大学2018级本科生公共体育慕课改革,以实现公体慕课现代化教学为目的,采用学校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模式,将公共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作为公共体育慕课的教学内容,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和实验法对该研究进行分析,将2018级本科生作为实验组,2107级本科生采用常规教学,作为对照组,慕课实施后,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慕课在上海师范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结果:1.慕课教学模式的特点,给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工作者带来全新的教学视角和思考,同时也对公共体育教师的自身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就学生慕课满意度而言,整体呈现较好的评价。3.公共体育慕课课程学习的学生有4846人,总学习时长达678.44小时,平均课件完成度为92.8%。4.慕课实验后学生在课后对体育内容讨论的差异性进行卡方检验,卡方值为19.781,P=0.003<0.05,数据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教师是慕课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公共体育课的任课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更新理念。2.慕课短视频的教学模式是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的,但课程内容和服务器的反映速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内容的清晰易懂和授课内容是否有帮助是影响满意度两个最重要的因素。3.通过慕课的碎片化学习,学生碎片化观看和阅读的学习行为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共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可以节约体育资源,在课堂中留有更多的时间给老师指导学生练习。4.通过慕课的学习,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习兴趣存在差异,慕课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李小芳[9](2020)在《“三生教育”理念融入高校体育社团的路径研究》文中提出“三生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是新时代政治思想教育新的理念,在大学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成人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高校体育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可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根据自愿的原则主动参加体育社团开展的各项活动,能补充高校体育课程的不足,通过将“三生教育”理念融入高校体育社团的活动当中,实现理念与实践同步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其健康人生的形成。因此,本文以“三生教育”理念融入高校体育社团的路径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三生教育”理念融入高校体育社团的路径进行探索,以攀岩社团、棒球社团、跳绳社团为个案进行分析,将理念运用到实践当中。研究表明:1、大学生对“三生教育”理念的认识不足,且受学校领导组织机制、社团服务支持体系、教师的教育理念等多方面的影响。2、社团自主性、自愿性的特点与“三生教育”理念的核心价值相契合,社团的实践活动、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宣传手段都为“三生教育”理念的融入创造良好的条件。3、运用启发式、领会式、情景式、体验式、讲授式等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感,激发学生探索有利生存手段,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达到尊重生命、学会生存、热爱生活的目标。4、运用生命教育手段、生存教育手段、生活教育手段进行教学,大学生具备快速识别危险并自救的能力,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生活态度积极乐观、生活质量明显提高。5、“三生教育”理念的实现,需要以身体为载体,以社团项目中的极限运动“攀岩”、时尚运动“棒球”、传统运动“跳绳”为例,运用具体运动项目与“三生教育”理念相结合,是“三生教育”理念实现的最优路径。
张庭[10](2020)在《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引入运动教育模式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发展历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辉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大学生,推进了“健康中国”建设的前进步伐。但随着时间的积淀,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传统的传习式教学模式已逐渐显露出许多问题与诟病,如: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过于重视终结性评价等。所以,本文将运动教育模式引入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教学中,旨在探索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引入运动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及其对比传统教育模式与运动教育模式对大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方面的影响。从而为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引入运动教育模式进行教学实验研究,研究认为:(1)运动教育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都能够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但传统的传习式教学模式与运动教育模式对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提升均无明显帮助,且两种教学模式之间也不存在显着性差异。(2)在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教学中,运动教育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更能提升大学生运动技能的水平。研究发现实验后班级A(对照班)和班级B(实验班)60名同学的健美操技能成绩均得到了大幅提升,成绩结果分别为70.5±2.1和85.3±2.5*,而且班级B(实验班)的健美操技能水平高于班级A(对照班),运用统计学方法检验结果显示p<0.05,存在显着性的差异。(3)在大学生运动参与方面,实验后班级A(对照班)的体育学习兴趣的总体均值得分为78.9566,班级B(实验班)的体育学习兴趣的总体均值得分为86.4307,班级B(实验班)的均值得分高于班级A(对照班)的得分,且存在显着性的差异,也就是说,在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教学中,运动教育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更能提升大学生运动参与兴趣的水平。(4)运动教育模式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通过运动教育模式在体育课堂中的运用,加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与同学之间的沟通配合增加,并在沟通交流之间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体现出了体育锻炼对于改善心理健康的问题和提高人际交流的积极影响,不断增进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5)在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教学中,运动教育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更能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的能力。研究发现,实验之后班级A(对照班)的社会适应能力均值得分为28,班级B(实验班)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均值得分为31,二者相差3分,且卡方检验值P值<0.05,存在显着性差异。
二、论快乐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必要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快乐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必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将生存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中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存教育的特点 |
二、将生存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可行性 |
(一)生存教育与高校体育在育人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
(二)生存教育与高校体育在教学内容上具有一致性 |
(三)生存教育与高校体育所需要的设施具有一致性 |
三、将生存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对策 |
(一)在体育教学中增强生存教育观念 |
(二)完善体育课程中生存教育的内容体系 |
(三)加大对于生存教育的资源投入 |
(四)建立和完善生存教育评价体系 |
四、结语 |
(2)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虚拟仿真教学系统的内涵及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
1.1 虚拟仿真教学系统的内涵 |
1.2 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
(1)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融合的必然趋势 |
(2)推动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根本需求 |
(3)利于更好满足大学生的体育学习需要 |
2 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 大部分高校不具备自主开发虚拟仿真体育教学系统的能力 |
2.2 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成本相对较高 |
2.3 可用于高校体育教学的虚拟仿真教学系统仍不够完善 |
3 促进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对策建议 |
3.1 高校成立虚拟仿真体育教学系统研发小组,努力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
3.2 增强虚拟仿真教学系统的共享性,降低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应用成本 |
3.3 高校未来进一步持续完善可用于高校体育教学的虚拟仿真教学系统 |
4 结语 |
(3)大理大学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调查法 |
五、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评述 |
第一章 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概述 |
一、相关概念阐释 |
(一)公共体育 |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 |
(三)课程思政 |
(四)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 |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特点 |
(一)健身性 |
(二)普及性 |
(三)实践性 |
(四)基础性 |
(五)灵活性 |
(六)主体性 |
三、课程思政的特点 |
(一)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 |
(二)协同育人的核心理念 |
(三)立体多元的教育结构 |
(四)显隐结合的教育方法 |
(五)严谨的方向性导向 |
(六)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形式 |
(七)强烈的教师个人育人意识 |
四、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意义 |
(一)有助于更好地落实“三全育人”工作 |
(二)有助于提升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育质量 |
(三)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
(四)有助于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 |
第二章 大理大学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调查及其分析 |
一、调查开展情况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过程 |
二、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现状 |
(一)师生对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认知 |
(二)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具体形式 |
(三)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取得的实效 |
三、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课程思政建设力度不够 |
(二)课堂教学尚存在不足 |
四、影响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因素 |
(一)制度因素 |
(二)教师因素 |
(三)学生因素 |
第三章 大理大学推进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发展的思考 |
一、加强学习,正确认识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
(一)学习文件精神,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本质 |
(二)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具有其独特性和一定优越性 |
(三)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工作覆盖面广,影响重大 |
(四)防止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出现片面错误做法 |
二、建立健全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制度规范 |
(一)建立健全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责任人制度 |
(二)建立健全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教师培训制度 |
(三)建立健全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 |
(四)建立健全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激励机制 |
三、加强对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监督管理和评价 |
(一)公共体育课教师选聘须将思想政治工作能力作为考核要素 |
(二)要按相关制度要求加强对课程思政工作的监管考核 |
(三)要把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作为常规工作常抓不懈 |
(四)将课程思政列为公共体育课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 |
(五)树立典型,宣传表彰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优秀教师 |
四、经常性开展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经验交流 |
(一)建立校内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交流平台 |
(二)建立校外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交流平台 |
(三)公共体育课教师有意识主动开展非正式的交流 |
五、公共体育课教师增强课程思政能力的有效途径 |
(一)加强师德修养,提高热爱学生的能力 |
(二)扩充知识和视野,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
(三)参加培训研修,不断提高课程思政的能力 |
(四)加强与学生交流,提高课程思政的针对性 |
(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
(六)挖掘鲜活题材,增强课程思政工作的感染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重庆大学体育舞蹈选修课的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体育舞蹈概念及分类 |
2.1.2 关于体育舞蹈在高校开展的必要性研究 |
2.1.3 关于体育舞蹈在高校开展的可行性研究 |
2.1.4 体育舞蹈课教学手段方法研究 |
2.1.5 体育舞蹈课程建设研究 |
2.1.6 体育舞蹈课师资研究 |
2.1.7 体育舞蹈课程教学质量评价 |
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2.3 评述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重庆大学体育舞蹈选修课开展现状分析 |
4.1.1 重庆大学体育舞蹈选修课师资情况 |
4.1.2 重庆大学体育舞蹈选修课学生情况 |
4.1.3 重庆大学体育舞蹈选修课场地设施情况 |
4.1.4 体育舞蹈选修课课程设置情况 |
4.1.5 体育舞蹈选修课教学方法情况 |
4.2 重庆大学体育舞蹈选修课开展环境SWOT分析 |
4.2.1 重庆大学体育舞蹈选修课开展优势因素分析 |
4.2.2 重庆大学体育舞蹈选修课开展劣势因素分析 |
4.2.3 重庆大学体育舞蹈选修课开展机遇因素分析 |
4.2.4 重庆大学体育舞蹈选修课开展挑战因素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访谈提纲 |
(5)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关于三人制篮球起源与发展的研究 |
1.3.3 关于三人制篮球特点的研究 |
1.3.4 关于三人制篮球运动价值的研究 |
1.3.5 关于三人制篮球在高校开展的研究 |
1.3.6 关于三人制篮球教学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三人制篮球与五人制篮球的差异 |
3.2 国家开展三人制篮球运动情况 |
3.3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现状 |
3.4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必要性 |
3.4.1 我国三人制篮球发展战略的需求情况分析 |
3.4.2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价值 |
3.5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可行性 |
3.5.1 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机遇 |
3.5.2 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优势 |
3.5.3 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研究展望 |
3.6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面对的挑战 |
3.6.1 三人制篮球认识的误区 |
3.6.2 三人制篮球技战术研究的不足 |
3.6.3 竞赛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
3.6.4 其他体育项目对三人制篮球的影响 |
3.6.5 其他体育比赛对三人制篮球比赛的影响 |
3.7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对策 |
3.7.1 基于“终身体育”的理念,优化体育教学内容 |
3.7.2 不断提高三人制篮球在河南大学的普及率 |
3.7.3 加大三人制篮球宣传力度,为三人制篮球教学营造氛围 |
3.7.4 积极开展三人制篮球比赛,“以赛促学” |
3.7.5 加强对三人制篮球的理论研究 |
3.7.6 学院领导大力支持 |
3.7.7 优化三人制篮球教学 |
3.7.8 增加经费投入,完善三人制篮球教学场地设施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必要性访谈提纲(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师、教练) |
附录 B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可行性访谈提纲(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师、教练、分管领导) |
附录 C 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访谈提纲(其他高校篮球教师、教练) |
附录 D 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必要性访谈提纲(获得过三人制篮球比赛冠军的运动员) |
附录 E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项技术引导课程教学大纲 |
附录 F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篮球选修课教学大纲 |
附录 G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篮球必修(普修)课程教学大纲 |
附录 H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专项技术与理论教学大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高校体育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在高校体育应用的必要性 |
(一)可动态收集高校体育信息,避免体育数据资源浪费 |
(二)契合“终身体育”理念,可实现大学生体育差异化教学 |
(三)可改善高校管理体制,促进高校体育的有效发展 |
二、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在高校体育中的应用 |
(一)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应具备的前提条件 |
(二)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在高校体育各环节的应用 |
1. 在高校体育课程分析上的应用 |
2. 在学生体育兴趣导向上的应用 |
3. 在体育教学反馈闭环上的应用 |
结语 |
(7)“课程思政”背景下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关于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途径研究 |
2.2.3 关于体育教育践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研究 |
3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方法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对象 |
3.3 主要研究方法 |
3.3.1 文献资料法 |
3.3.2 案例分析法 |
3.3.3 问卷调查研究法 |
3.3.4 访谈法 |
4 “课程思政”背景下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要求 |
4.1 “课程思政”背景下广西高校体育教育的指导价值 |
4.1.1 体育教育与“课程思政”育人的理想信念融合 |
4.1.2 体育教育教学方式更具创新性 |
4.2 “课程思政”背景下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因素 |
4.2.1 体育价值观中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 |
4.2.2 体育教学中的育人方式更易被学生接受 |
4.2.3 “课程思政”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形式 |
5 “课程思政”背景下广西高校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 |
5.1 “课程思政”指导理念在体育教育育人的意义 |
5.1.1 培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
5.1.2 大学生心理自我调节的需要 |
5.2 “课程思政”理念对广西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分析 |
5.2.1 遵守道德规范价值 |
5.2.2 心理调节价值 |
5.2.3 核心凝聚价值 |
5.2.4 广西高校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社会价值观的培养 |
6 “课程思政”背景下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
6.1 “课程思政”是体育教育协同育人的升华 |
6.1.1 体育教学模式更具多样性 |
6.1.2 体育教学内容更具直观性 |
6.1.3 体育课堂组织形式多样性 |
6.2 体育教育可为大学生心理素质奠定坚实基础 |
6.2.1 体育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
6.2.2 体育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 |
6.2.3 体育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
6.3 体育教育为大学生提供了社会角色的体验 |
7 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现状分析 |
7.1 体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 |
7.1.1 体育教师对“课程思政”了解情况 |
7.1.2 体育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 |
7.1.3 体育教学目标加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可行性 |
7.1.4 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体育文化中的表现情况 |
7.1.5 体育教学评价中“课程思政”教育因素价值 |
7.2 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 |
7.2.1 爱国主义教育 |
7.2.2 合作精神教育 |
7.2.3 竞争意识教育 |
7.2.4 规则意识教育 |
7.2.5 意志品质塑造 |
7.3 广西高校体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7.3.1 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渗透意识不强 |
7.3.2 体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实效性不高 |
7.3.3 体育教学中融合方法过于单一 |
7.3.4 体育教育课程考核方式有待提高 |
8 “课程思政”背景下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策略 |
8.1 广西高校体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 |
8.1.1 体育教师要提高自身政治素养 |
8.1.2 做好高校体育教学大纲的顶层设计 |
8.1.3 创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 |
8.1.4 建立高校体育思政教育评价体系 |
8.2 发挥课余体育活动对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作用 |
8.2.1 加强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中的自我教育 |
8.2.2 提高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
8.2.3 课余体育能够使大学生更明确地认识自我 |
8.3 在体育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
8.3.1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节的建设 |
8.3.2 发掘体育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 |
8.3.3 教师以身示范,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
8.3.4 通过组织体育比赛进行“课程思政”的教育 |
8.3.5 运用榜样效应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 |
8.3.6 拓宽学校体育文化宣传途径 |
9 结论与建议 |
9.1 结论 |
9.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课程思政”背景下广西高校体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的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附录2 “课程思政”背景下广西高校体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的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附录3 “课程思政”背景下广西高校体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的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8)慕课在上海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中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
1.1.2 慕课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应用的意义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慕课的起源 |
2.2 在线教育的发展 |
2.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3.1 慕课的概念 |
2.3.2 公共体育课程的概念 |
2.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4.1 国外研究综述 |
2.4.2 国内研究综述 |
2.5 公共体育慕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
2.5.1 慕课的内涵和基本特点 |
2.5.2 公共体育慕课教学模式的优势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访谈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慕课的实验设计 |
4.1 慕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开发 |
4.1.1 教学内容的开发 |
4.1.2 慕课内容的选择 |
4.2 公共体育慕课的制作流程 |
4.2.1 慕课定位 |
4.2.2 视频策划 |
4.2.3 影像摄制 |
4.2.4 视频剪辑 |
4.2.5 平台上线 |
4.3 实验对象、时间 |
4.3.1 实验对象 |
4.3.2 实验时间 |
4.4 教学过程的控制与组织实施 |
4.4.1 教学的实验控制 |
4.4.2 教学的组织实施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公共体育教师慕课素养水平的分析 |
5.1.1 公共体育教师文化素养水平的分析 |
5.1.2 公共体育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水平的分析 |
5.1.3 公共体育教师教学理念的分析 |
5.2 公共体育慕课授课效果分析 |
5.2.1 实验后学生学习效果分析 |
5.2.2 实验后学生文本反馈分析 |
5.2.3 授课效果及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 |
5.3 学生碎片化学习行为的分析 |
5.3.1 学生移动终端使用情况分析 |
5.3.2 学生碎片化学习结果分析 |
5.4 慕课教学模式学习兴趣的分析 |
5.4.1 在线教育对学生体育理论学习兴趣的分析 |
5.4.2 学生公共体育慕课理论课学习兴趣的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三生教育”理念融入高校体育社团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概述 |
2.1.1 三生教育 |
2.1.2 社团 |
2.2 国外研究综述 |
2.2.1 “三生教育”理念相关研究综述 |
2.2.2 体育社团的相关研究综述 |
2.3 国内研究综述 |
2.3.1 “三生教育”理念相关研究综述 |
2.3.2 体育社团的相关研究综述 |
2.3.3 “三生教育”理念与体育活动的相关研究综述 |
2.4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三生教育”理念融入高校体育社团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1 社团成员对“三生教育”理念的认识 |
4.1.2 “三生教育”理念融入体育社团遇到的问题 |
4.2 “三生教育”理念与高校体育社团的关联分析 |
4.2.1 “三生教育”理念与高校体育社团的内在共同点 |
4.2.2 “三生教育”理念与高校体育社团的互促意义 |
4.3 “三生教育”理念融入高校体育社团的路径探索 |
4.3.1 树立社团管理者主导性的“三生教育”理念 |
4.3.2 建立社团成员“三生教育”观念的五级管理体制 |
4.3.3 整合优化“三生教育”理念的内容 |
4.3.4 探索多元、有效的“三生教育”理念的教育手段 |
4.3.5 个案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致谢 |
(10)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引入运动教育模式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缘由 |
1.1.1 是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步伐的需要 |
1.1.2 是顺应大学生对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现实需要 |
1.1.3 是对国际视域下运动教育模式盛行的思考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 |
第2章 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回顾 |
2.1 对已有研究文献的脉络梳理 |
2.2 相关概念的研究 |
2.2.1 教学模式 |
2.2.2 体育教学模式 |
2.2.3 运动教育模式 |
2.3 国外有关运动教育模式的研究 |
2.3.1 国外有关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 |
2.3.2 国外有关运动教育模式的应用研究 |
2.4 国内有关运动教育模式的研究 |
2.4.1 国内有关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 |
2.4.2 国内有关运动教育模式的应用研究 |
2.5 文献述评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运动教育模式的相关理论探讨 |
4.1.1 运动教育模式的目标、内容及特征 |
4.1.2 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引入运动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
4.1.3 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引入运动教育模式的作用与价值 |
4.2 实验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
4.2.1 大学生身体素质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4.2.2 大学生运动技能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4.2.3 大学生运动参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4.2.4 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4.2.5 大学生社会适应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4.3 将运动教育模式引入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的举措 |
4.3.1 基于高校层面的引入举措 |
4.3.2 基于教师层面的引入举措 |
4.3.3 基于学生层面的引入举措 |
4.4 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4.4.1 运动教育模式实验项目的局限性 |
4.4.2 运动教育模式实验样本量的局限性 |
4.4.3 运动教育模式实验过程数据收集的局限性 |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 B 《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评分标准》 |
附录 C 《第三套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二级规定动作成绩评价表 |
附录 D 《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 |
附录 E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
附录 F 《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四、论快乐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必要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将生存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中可行性分析[J]. 李静. 体育风尚, 2021(11)
- [2]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潘红霞,刘从梅,闫松.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1(03)
- [3]大理大学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研究[D]. 荀丽娟. 大理大学, 2021(10)
- [4]重庆大学体育舞蹈选修课的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D]. 罗天雪.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2)
- [5]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D]. 庞语墨. 河南大学, 2020(06)
- [6]高校体育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研究[J]. 张舵. 科幻画报, 2020(10)
- [7]“课程思政”背景下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研究[D]. 叶俊. 南宁师范大学, 2020(02)
- [8]慕课在上海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中的实证研究[D]. 郭峰.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三生教育”理念融入高校体育社团的路径研究[D]. 李小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2)
- [10]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引入运动教育模式的实验研究[D]. 张庭.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