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环节

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环节

一、把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中(论文文献综述)

钟柏昌,刘晓凡[1](2021)在《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理机制与4C教学模式建构》文中研究表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于国家发展、社会繁荣和个体成长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功利化的教育环境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集中体现为"窄口径"与"高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以大概念、聚类思想、深度学习和归纳思维等为理论基础,其学理机制体现在:大概念是居于课程核心位置的抽象概念,是支撑创新能力的基石;聚类思想强调解决某一类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为大概念提取奠定扎实基础,旨在实现学习的迁移应用;深度学习是形成专家知识结构的关键,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归纳思维是引导学生从聚类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的关键,旨在促使学生在思维训练中完成概念提取与内化。在该学理机制的指导下,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应以大概念为基石,由"聚类教学(C1)→概念提取(C2)→关联内化(C3)→迁移创新(C4)"四个层层递进的环节推进,最终指向创新能力培养,即所谓4C教学模式(或金字塔模型)。该模式有助于学生在"情境化→去情境化→情境化"的学习阶梯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在其实施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课程内容重组、教学过程重构以及教学评估革新等方面的复杂性带给教师的挑战。

王斯妹[2](2021)在《高中思政课议题式教学培育学生科学精神的对策研究》文中提出

蒋飞燕[3](2021)在《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演变研究(1915-1949)》文中认为鸦片战争之后,我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地社会,处于任由西方列强宰割的悲惨局面。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时刻,中国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时代难题与历史使命。为此,中国人民历尽艰难,进行了伟大卓绝的探索与抗争。在救亡图存和复兴民族的探索过程中,中国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人们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试图以科学救国,以科学实现民族的复兴。这一时期,“科学”被赋以了极大的期待。在当时中国人的眼中,科学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它不仅意味着可以制造坚船利炮,可以富国强兵,还意味着可以用以创造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由此,当时的中国人形成了独特的科学价值观,在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上都具有自己的特点。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是中国人价值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是指在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特殊时代里,中国人在以“科学”救亡图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科学的价值观念、价值思想、价值理论体系。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落后贫困时期,科学并不发达,科普程度也十分有限,当时社会各阶层状况又复杂多样,很难一一分类加以研究,只能将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的科学价值观作为典型代表加以研究。具体而言,选取的代表人物有梁启超、张君劢、胡适、蔡元培、丁文江、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等。研究认为,他们的有关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从1915年新文化运动起,“赛先生”和“德先生”逐渐广为人知,并对中华民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例如,当时的“科玄论战”对当代中国人仍然影响重大。1949年之前,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通过论战、宣传、教育等,使广大民众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认知和认同。1915—1949年期间,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是向当代演进重要而关键的一个环节,对之加以研究,对了解把握当代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对于继续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国梦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1915—1949年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的形成,除了借鉴和基于西方科学价值观之外,还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同时还赋予了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回应“救亡图存”和“自强保种”时代使命的价值期望。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价值观主要以文化科学价值观和制度科学价值观为主。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因此多种科学价值观并存。除了上述两种之外,主要还有以下三种:其一是以西方近代科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家的科学价值观;其二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价值观;其三是以新儒家哲学为代表的新儒家的科学价值观。注重科学的工具性仍是这个时期中国人科学价值观的一个主要特点。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期间的先进知识分子看重科学具有反对封建迷信、启蒙民众思想乃至变革社会制度的作用,相应的科学价值观在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人科学价值观的演变轨迹主要是中国人以“科学”作为利器,探索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走向民族复兴道路的过程。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其演变具有自身的内在逻辑,那就是当时中国人以科学为基础对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加以重新解读和选择,从而对自己国家的整体价值观、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加以重新选择。其中,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中华民族“经世致用”等文化传统观念,对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形成和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之明显地兼备了两者的特点。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历史经验证明,要使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必须经过相应的教育才能达成;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其前后时代之间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当代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是从五四新文化时期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继承发展而来,而且,在当代,这种价值观还在不断演进之中。通过梳理中国人科学价值观的演进及其得失,我们可以发现,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对处于新时代的人们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启示意义。

宋美丽[4](2020)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精神培养途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精神是在人类不断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对于中国的整体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建设者和后继者,高中生肩负着国家发展的希望,因此加强对学生群体的科学精神培养,既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之一。随着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以及我国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未来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并且被时代赋予了新内涵。科学精神作为我国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我国的专家学者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对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策略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就科学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生活与哲学》是思想政治课必修教材其中之一,无论是其核心内容还是教学目标都与我国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要求相契合。因此,《生活与哲学》课堂教学有责任把科学精神作为高中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素养来培养。《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对学生科学精神进行培养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科学精神意识的提高,还能在生活实际中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生活与哲学》教学实践中,科学精神的培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却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还存在着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精神培养存在的不足,本文把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与《生活与哲学》这本教材有机结合在一起,研究如何培养我国高中生的科学精神。本篇文章包括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的重难点以及创新点等方面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对论文的选题和写作过程进行了阐述。在这部分的内容中,笔者对比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其进行了简单的总结概括,以此来奠定了本文的研究基础。第二部分主要是对与科学精神相关的理论进行了总结,其中包括科学精神的内涵、基本特征以及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性。这部分还有对《生活与哲学》蕴含的科学精神进行的分析,总结科学精神在《生活与哲学》中的体现以及教材内容选取的特点。第三部分是《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科学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在这一部分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这些问题包括教学目标定位的不清晰、教学方法的选取不恰当以及教学内容挖掘的深度不够等等。第四部分是《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途径研究。这部分是本篇论文研究的重点内容,提出的具体途径包括在教学目标中使科学精神培养明朗化、凝练《生活与哲学》中有关科学精神的内容以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等等。

王萍[5](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开启了建设教育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新时代赋予新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使当代大学生担负起新时代所赋予的新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突出时代主题,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才为根本目标,促使大学生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这一目标,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必须以树立实事求是、创新超越等科学精神为前提和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培育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要求的具有科学精神的时代新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渠道,同时,其他课程与高校各部门也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各自发挥育人作用,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新时代大学生只有具备了科学精神素养,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去激浊扬清、认清新形势、应对新挑战、焕发新气象、展示新作为;才能在充满生机活力的新时代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坚定社会主义道德定力;才能在实践创新中增长才干,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本文以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当前部分大学生科学精神及科学精神培育状况,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原因,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探寻新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路径。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科学精神概述。该部分首先主要对科学的内涵作界定,而后从历史的角度、科学的构成角度及价值观角度来对科学精神的内涵进行概述;其次,结合时代发展要求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论文从实事求是精神、理性批判精神、创新超越精神、追求真理精神和奉献合作精神方面论述了新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主要内容;最后,该部分从大学生个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创新意识的提高、全面发展及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实现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论述了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的意义。第二部分:新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该部分通过分析大学生科学精神的问卷调查,发现当前部分大学生还存在着对科学精神认知不全面、封建迷信、创新意识淡薄等问题。在培育方面,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存在着与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结合少,一些高校未充分发挥好新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渠道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大学生个人未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缺乏社会实践锻炼,少部分教师对科学精神培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及高校的培育方式等有一定的联系,只有发现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科学精神。第三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路径探索。该部分主要从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等方面探索新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路径。首先,要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必须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强化科学精神教学,在实践中强化科学精神培育,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技术日趋成熟,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向着科学化方向持续改进,除了课堂教学的创新,还要探索丰富多彩的培育形式,切实运用好第二课堂和以网络空间为主的第三课堂。其次,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科学精神需要各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联动机制,共同构建新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合力。最后,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科学精神,需要教师提高对这方面培育的重要性认识,需要学生加强自我培育,同时,高校也需要完善科学精神培育方面的考核机制,并从校园文化建设、科普工作等方面来营造新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氛围,切实让科学精神扎下根来。

兰青青[6](2020)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实施劳动教育的价值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劳动教育因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重要的教育意义,一直成为其他学科教学实践中协同育人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是根据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新课程标准要求,融合劳动教育的内容、途径、评价特点,将思想政治学科育人要求与劳动教育相融合,从思想政治学科已有的教学形式、核心素养培育、劳动教育内容出发探索培育学生的劳动价值观的学科育人途径。在大量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多种研究方法,分析了目前劳动教育的优势和不足,从课程参与、认同度、学科迁移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等维度来分析劳动教育不足的原因、影响因素、特点和趋势,找出了目前影响劳动教育深入开展的因素:学校层面,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不能保证;部分课程实施内容设置不符合学生的劳动认知规律;课时设置不足影响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形成,教师层面,课程活动实施形式散漫;缺乏有效评价机制;劳动教育素养不高。学生层面,劳动认知偏差严重,劳动时间不足,课程期待不足。最后,本文结合劳动教育以及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相关研究,提出了以下解决策略:第一,深入研习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理念,包括树立“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教育理念;学科知识逻辑与生活实践逻辑并重;尊重劳动客观规律与重构劳动价值观环节并重;活化课程内容,将劳动教育融入核心素养培育;努力探索本土劳动资源,开发学科特色校本课程。第二,结合社会发展,树立新时代劳动观,包括通过学科教学和议题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劳动观;重视工匠精神传承与创新;注重劳动情绪素养培育,重视新时代劳动法治意识培养,注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第三,丰富劳动教学形式;着力议题式教学探索,包括深入结合思想政治课课程内容,精选劳动型议题;议题选取的原则;优化劳动议题设计;精创劳动议题教学情;情境设计要结构化,情境难易要适当;精设劳动过程评价形式,减少分值评价注重构建评价标准,开发评价形式构建评价共同体。

孟凡明[7](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政策文本。如何实现由作为政策文本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转换为高中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方面需要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进行学理性分析,以期形成某些学术共识和共通话语,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核心概念、目标、内容和实施做深入的理论分析,以期避免经验化理解的狭隘性。科学精神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理性维度,尤其突出高中生公民教育的思想性,是培育其他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和思想保证。为此,本文从前提性分析、本体性分析和条件性分析三个层面来探讨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问题。第一部分探讨科学精神素养的内涵、要素和特点。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是指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学习以及相关学科活动的参与,学生逐渐形成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性思维,掌握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基于人民立场的集体主义,初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科学精神素养所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念,自觉践行集体主义是科学精神素养所追求的必备品格,形成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性思维构成科学精神素养的关键能力,上述三者构成了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的基本要素。本文着重分析了科学精神素养的批判性、历史性、价值性。第二部分探讨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而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是科学精神素养教育具体目标的核心要素。根据2017年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结构的规定,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的课程内容可划分为必修课程内容、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和选修课程内容。必修课程内容集中体现在模块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模块4“哲学与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集中体现在模块3“逻辑与思维”的辩证思维部分,选修课程内容集中体现在模块3“历史上的哲学家”。本文研究没有局限于课程标准相关表述,而是力图从内在逻辑及教学问题角度深入分析。第三部分从课堂教学与教师发展两个方面来探索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的实施策略。在课堂教学策略方面,科学灌输马克思主义,引导高中生把握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遵循深度学习的教学要求,提升高中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构建对话倾听的师生关系,创建理性包容的教学氛围。本文提供了一则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课例——“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重点强调思辨性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师发展策略方面,高中思政课教师应该学好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也应该超越经验化教学定势,涵养教育理性思维。

董金铭[8](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对核心素养的探讨也如火如荼。科学精神素养作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强调重塑学生在认识社会和参与社会时的思维方式、实践能力和行为价值取向,是学生达成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素养的前提条件,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一环。因此,本文围绕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科学精神素养这一主题展开探究与论述,在教育实习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剖析当前思想政治课堂中培育学生科学精神素养时存在的不足及成因,并以此提出相应的培育对策。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的理论基础及重要性。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科学精神素养指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及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并具有理性批判、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和价值导向的特点,强调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有助于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实现自我发展,有助于达成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目标,还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第二部分,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的现状进行分析。本文基于教育实习和实地调研发现,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科学精神素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体现在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科学精神素养,思想政治教师也具备了一定的培育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的意识和能力。但仍然面临着诸多不足和挑战,主要表现在教师对科学精神素养较难准确把握、教师对教材中蕴含的科学精神素养培育的内容缺乏深度开发、教师在科学精神素养培育中缺乏有效的方式和在评价中缺乏科学精神素养导向等等,其中,思想政治教师自身科学精神素养状况、传统教学观念和评价体系等因素都限制了科学精神素养的培育。第三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的培育实施策略,是本文的重点内容。本部分基于研究现状提出五大策略,包括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师队伍的科学素养;明确教学目标,找准科学精神的落脚点;整合教学内容,革新科学精神的培育基础;改进教学方式,提高科学精神的培育成效;优化教学评价,注重科学精神素养导向。并结合大量课例分析和案例展示,着重对教师培育层面展开了全面系统的策略分析,致力于将科学精神素养落实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孙树彪[9](2019)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事关当代教育发展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述,深刻诠释了内涵式教育的本质使命是培养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所以在新形式下如何发挥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已成为当前高校发展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要求,它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立德树人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精神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的变革,先进的生产力必然产生先进的社会思想和文化,开辟了人的发展新路。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人”和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被提上了日程。具备社会主义觉悟,德才兼备的劳动者是民族振兴的重要资源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内涵式发展中立德树人工作显得非常重要。立德树人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会更好地弘扬中国精神,反对西方和平演变和改革开放中产生的功利主义等腐朽思想,能有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发展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持。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形态,而人的发展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内容,贯穿社会历史发展的始终,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最终目的。内涵式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精神资源,是教育最本质的精神力量和构建社会主义新文明的关键,显示了大学生命力的根本所在,贯彻了党的群众路线,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会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新时期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对新时期高校及相关社会领域的发展起到了价值导向功能。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和方法,创新点与难点。第二部分是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之路。主要阐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说明了内涵式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和科教兴国战略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履行教育本身立德树人使命的需要,对突破传统外延式教育发展模式局限有着积极作用。第三部分则为“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基本内涵。科学地分析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内涵,阐释了“立德树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和立德树人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第四部分是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承担的重大使命。结合现实需要论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培养人和人才的重要性。明确了高等教育中人是目的,人的价值导向等问题,并进一步阐明了人和人才二者的关系。第五部分论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要素。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新形势下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系统分析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问卷法和多学科综合研究法,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并结合现实需要,有针对性地探讨了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和优化途径,明确了新时期立德树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尝试从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角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罗巧[10](2019)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书育人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书育人规律是人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总结创造出来的,是指在以“书”育人的教学实践中,某些相对稳定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在“重复作用”反复影响教学活动和育人活动。本研究采取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方法、质性分析研究法、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法等主要方法,总结概括出这种相对稳定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以为思政课教学实践提供可能的理论服务。本研究从研究当代社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书育人规律研究的迫切需要到探究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与挖掘古今中外主流意识形态理论教育教学规律及相关思想资源;再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书育人规律的表述、功能、作用与价值等基础理论到关照现实研究实现教书育人的路径,系统地论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书育人规律。具体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书育人规律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管理教学及其相互关系去分析和表述的。即理论教学的教书育人规律表述为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紧紧围绕思政课的特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实现理论教育与价值教育相统一;实践教学的教书育人规律表述为说理和感化相统一、言教与身教相统一、教书实践与育人实践相统一;管理教学的教书育人规律表述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统一、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统一、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这三大教书育人规律既各有侧重点又共同之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管理教学最终是为了达到育人的目标,而理论教学是为了达到理论教育与价值教育相统一;实践教学是为了达到实践教学与实践育人相统一;管理教学是为了达到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相统一。该规律具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四大功能,具有提升教师自身品德、拓展教师教学能力、增加教师教学自信三大作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科学性,增强其吸引力三大价值。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管理教学三个维度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书育人。

二、把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把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中(论文提纲范文)

(1)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理机制与4C教学模式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时代价值
二、创新能力的内涵辨析及其培养模式
    1. 创新能力的内涵
    2. 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三、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质及其路径
    1. 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质
    2. 深度学习促进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要求
四、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教学模式构建
    1. 聚类教学(C1)
    2. 概念提取(C2)
    3. 关联内化(C3)
    4. 迁移应用(C4)
五、4C教学模式的案例诠释
六、实施4C教学模式需正视的问题
    1. 教学内容重组的高难度与教师素养的不足
    2. 教学过程的重塑与传统教学思维的惯性
    3. 大概念教学下的评估具有复杂性

(3)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演变研究(1915-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需
        (二)科学价值观理论发展之需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三、概念界定
        (一)科学
        (二)价值和价值观
        (三)科学价值观
        (四)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
        (五)分期说明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1章 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演变的特殊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
    一、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演变的特殊历史背景
        (一)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
        (二)近代科学价值观范式的转向
        (三)科玄论战与科学万能观念的胜利
    二、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的理论渊源
        (一)中国传统的科学价值观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价值观
        (三)西方的科学价值观
第2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
    一、文化科学价值观
        (一)文化科学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二)文化科学价值观的总体特征
    二、制度科学价值观
        (一)制度科学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二)制度科学价值观的总体特征
第3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
    一、自然科学家的科学价值观
        (一)自然科学家科学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二)自然科学家科学价值观的总体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价值观
        (一)马克思主义者科学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者科学价值观的总体特征
    三、新儒家的科学价值观
        (一)新儒家科学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二)新儒家科学价值观的总体特征
第4章 1915—1949 年科学价值观演变的轨迹和内在逻辑
    一、1915—1949 年科学价值观演变的特点
        (一)始终与中国救亡图存的道路探索紧密相联
        (二)“科学”与“技术”混淆并存且“重术轻学”
        (三)重科学的工具性而轻科学精神
    二、1915—1949 年科学价值观演变的主要轨迹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
    三、1915—1949 年科学价值观演变的内在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促进了科学价值观的演变
        (二)科学价值观的演变渗透了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精神
        (三)科学价值观的演变观照了救亡图存的科学诉求
第5章 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演变的立场和当代启示
    一、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演变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一)坚定人民立场是科学价值观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
        (二)坚持唯物史观是科学价值观发展进步的正确出路
    二、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演变的当代启示
        (一)科学价值观的成熟与完善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
        (二)正确科学价值观的树立必须经过理论与实践教育
        (三)科学的精神价值观需要进一步培育与强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4)《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精神培养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相关研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研究重难点
        2.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科学精神相关内容概述
    (一)科学精神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1.科学精神的内涵
        2.科学精神的基本特征
    (二)《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1.有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2.有助于扩展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途径
        3.有助于强化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效果
        4.有助于培养学生适应并融入社会能力
    (三)《生活与哲学》教材内容与科学精神的契合点
二、《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
        2.教师自身科学精神匮乏
        3.学生学习兴趣缺乏,影响了良好师生关系形成
        4.教材内容挖掘不够
        5.教学方法陈旧
    (二)《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精神培养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应试教育的影响
        2.部分教师自身科学精神有待提高
        3.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影响
三、《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主要途径
    (一)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把科学精神的培养明朗化
        1.知识培养:掌握科学精神内涵
        2.能力培养:紧扣科学精神培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升华科学精神的培养
    (二)不断提升教师的科学精神,有效发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主导作用
        1.掌握科学精神内涵
        2.参加与科学精神相关的专业化培训
        3.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三)注重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多方面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1.善于利用教材中有关科学精神的课程资源
        2.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体悟科学精神
        3.通过时政教育,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
    (四)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科学精神
        1.运用议题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
        2.运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体验科学精神
        3.运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具体感受科学精神
    (五)进一步优化评价机制,保障科学精神培养落到实处
        1.改进教师考核制度
        2.健全学生评价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5)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重点难点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六)创新之处
一、科学精神概述
    (一)科学与科学精神
        1.科学
        2.科学精神
    (二)新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主要内容
        1.实事求是精神
        2.理性批判精神
        3.创新超越精神
        4.追求真理精神
        5.奉献合作精神
    (三)新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
        2.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3.有利于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
        4.有利于创新型国家目标实现
        5.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新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现状分析
        1.大学生科学精神的问卷调查结果
        2.大学生科学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
        3.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二)大学生科学精神存在问题的原因
        1.部分大学生未树立正确世界观
        2.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锻炼
        3.部分学校培育途径传统单一
        4.个别教师缺乏对科学精神重要性的认识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路径探索
    (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强化科学精神教学
        1.强化“原理”课的科学精神教学
        2.强化“概论”课的科学精神教学
        3.强化“纲要”课的科学精神教学
        4.强化“基础”课的科学精神教学
        5.强化“形势与政策”课的科学精神教学
    (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中强化科学精神培育
        1.在课堂实践教学环节中强化科学精神培育
        2.在校园文化教育实践中强化科学精神培育
        3.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强化科学精神培育
        4.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科学精神培育
    (三)实现新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多方联动
        1.发挥其他课程的教书育人作用
        2.发挥管理人员的管理育人作用
        3.发挥服务人员的服务育人作用
    (四)营造新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良好氛围
        1.进一步推进科普工作
        2.提高科学精神培育的认识
        3.加强包含科学精神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
        4.完善包括科学精神内容的考核评价机制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思想政治课程中实施劳动教育的价值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思想政治教学实践新要求
        (二)劳动教育落实新维度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比较研究法
    四、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思想政治课程实施劳动教育的价值及策略研究理论基础
    第一节 劳动教育内涵及要求
        一、劳动教育的内涵
        二、劳动教育的时代要求
    第二节 新课程标准中的思想政治课程内涵及特征
        一、思想政治课程内涵
        二、思想政治课程新特征
    第三节 思想政治课程中实施劳动教育的价值及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中的劳动思想及价值
        二、思想政治课程中实施劳动教育的价值
        三、思想政治课程中实施劳动教育的特征
第二章 高中劳动教育现状调查
    第一节 高中劳动教育现状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概况
        二、调查结果
    第二节 高中劳动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一、现状分析
        二、存在问题
    第三节 高中劳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对全面发展教育目标认识存在偏差
        二、学校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影响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开展
        三、学生对于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存在刻板印象
        四、活动型课程评价形式规范性影响教育效果
第三章 思想政治课程实施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策略
    第一节 深入研习课程标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一、树立综合性、活动型的学科课程理念
        二、树立劳动教育与学科核心素养协同育人理念
        三、树立有劳动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理念
    第二节 结合社会发展,培育新时代劳动观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劳动观
        二、重视新时代劳动法治意识培养
        三、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第三节 丰富劳动教学形式,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一、加强劳动教育实践资源开发
        二、精创劳动议题教学模式
        三、精设劳动过程评价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研究述评
        (二)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目标和内容研究述评
        (三)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实施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概述
    一、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的内涵
        (一)作为科学家专业素养的“科学精神”
        (二)作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科学精神”
        (三)作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科学精神”
    二、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的要素
        (一)智育层面:关键能力
        (二)德育层面:必备品格
        (三)理想层面:正确价值观念
    三、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的特点
        (一)批判性
        (二)历史性
        (三)价值性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一、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目标和内容确立的基本依据
        (一)促进新时代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施水平的重要要求
    二、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的具体目标
        (一)认知目标: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二)能力目标:描述、解释、选择和评价能力
        (三)价值目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的内容体系
        (一)必修课程内容:模块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模块4“哲学与文化”
        (二)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模块3“逻辑与思维”
        (三)选修课程内容:模块3“历史上的哲学家”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坚持科学灌输马克思主义,引导高中生把握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遵循深度学习的教学要求,提升高中生的理论思维能力
        (三)构建对话倾听的师生关系,创建理性包容的教学氛围
    二、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的教师发展策略
        (一)学好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二)超越经验化教学定势,涵养教育理性思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及反思
    附录二 教育反思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8)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案例分析法
        3.调查法
    (四)创新之处
        1.拓展研究维度
        2.挖掘研究深度
一、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素养的内涵及培育的重要性
    (一)科学精神的一般内涵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素养的内涵及特点
        1.科学精神素养的内涵
        2.科学精神素养的特点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科学精神素养培育的重要性
        1.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
        2.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目标
        3.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的现状分析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现状调查分析
        1.调查对象及研究工具
        2.高中生科学精神素养现状调查数据
        3.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科学精神素养培育现状调查数据
    (二)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科学精神素养取得的成效
        1.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科学精神素养
        2.思想政治教师具备一定的培育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的意识和能力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科学精神素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科学精神素养存在的问题
        2.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科学精神素养问题成因分析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的实施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师队伍的科学精神素养
        1.提高思想政治教师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素养重视度
        2.提升思想政治教师自身科学精神素养
        3.聚焦科学精神素养,全面加强对教师培育能力的培训
    (二)明确教学目标,找准科学精神素养的落脚点
        1.明确价值取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基于课程目标,找准科学精神素养与教学内容的契合点
    (三)整合教学内容,革新科学精神素养的培育基础
        1.深度挖掘教材内容,理清教学思路
        2.基于教材二次开发,突出教学重点
        3.结合实际延伸教材,丰富课程资源
    (四)改进教学方式,提高科学精神素养的培育成效
        1.围绕议题,在思维推进中培育科学精神
        2.强调辨析,在思辨质疑中培育科学思维
        3.创设情境,在问题情境中构建科学精神
        4.优化案例,在案例探究中感悟科学精神
        5.巧设活动,在综合实践中外化科学精神
    (五)优化教学评价,注重科学精神素养的价值导向
        1.明确学生科学精神素养水平的评价标尺
        2.完善对学生科学精神素养培育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3.完善高中生对自我科学精神素养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9)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比较研究法
        1.3.3 问卷调查法
        1.3.4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1.4 创新点与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难点
第2章 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之路
    2.1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念界定
        2.1.1 “内涵式发展”概念的词源学考察
        2.1.2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概念的逻辑分析
        2.1.3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构成要素
    2.2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现实依据
        2.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立德树人”
        2.2.2 高等教育在新形势下承担的重大使命需要“立德树人”
        2.2.3 破除传统外延式教育发展模式的局限需要“立德树人”
    2.3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理论依据
        2.3.1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彰显“立德树人”
        2.3.2 科教兴国战略彰显“立德树人”
        2.3.3 “四个全面”的教育理论彰显“立德树人”
第3章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基本内涵
    3.1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提出
        3.1.1 市场经济道德困境对教育的冲击
        3.1.2 教育的工具理性局限
        3.1.3 内涵式发展是提出“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前提
    3.2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内涵分析
        3.2.1 “立德树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3.2.2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立德树人”的理论依据
        3.2.3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
    3.3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基本原则
        3.3.1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原则
        3.3.2 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3.3.3 德育优先教育原则
第4章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承担的重大使命
    4.1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培养“人才”
        4.1.1 高等教育服务社会需要“人才”
        4.1.2 科学技术是“人才”的内在规定
    4.2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培养“人”
        4.2.1 高等教育中“人是目的”
        4.2.2 人文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
    4.3 培养“人才”与培养“人”的关系
        4.3.1 “人”决定“人才”的价值导向
        4.3.2 “人才”是“人”的实践形态
        4.3.3 “德才兼备”是两者的统一
第5章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要素
    5.1 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文精神
        5.1.1 人文精神概念的界定
        5.1.2 内涵式教育发展的人文精神基础
        5.1.3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思想品德
        5.1.4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政治价值观
        5.1.5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审美价值观
    5.2 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科学精神
        5.2.1 科学精神概念的界定
        5.2.2 内涵式教育发展的科学精神标准
        5.2.3 培育“为真理而真理”的科学观
    5.3 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精神
        5.3.1 大学精神概念的界定
        5.3.2 内涵式教育发展的“大学精神”理想
        5.3.3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精神的塑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10)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书育人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梳理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研究评述
    1.3 相关概念分析
        1.3.1 规律
        1.3.2 教书育人规律
        1.3.3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书育人规律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创新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创新
第二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书育人规律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
    2.1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教书育人规律的思想
        2.1.1 唯物辩证法关于规律的理论
        2.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1.3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
        2.1.4 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思想
    2.2 思想资源:中国传统社会教书育人规律的论说与探寻
        2.2.1 因材施教、不愤不启的教书育人思想
        2.2.2 教学相长、有教无类的教书育人思想
        2.2.3 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育人思想
    2.3 思想借鉴:西方社会教书育人规律的探索与贡献
        2.3.1 遵从自然法则的教书育人思想
        2.3.2 生活教育的教书育人思想
        2.3.3 道德教育的教书育人思想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书育人规律的表述
    3.1 理论教学的教书育人规律
        3.1.1 以立德树人为中心
        3.1.2 紧紧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点
        3.1.3 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
        3.1.4 理论教育与价值教育相统一
    3.2 实践教学的教书育人规律
        3.2.1 言教与身教相统一
        3.2.2 说理与感化相统一
        3.2.3 实践教学与实践育人相统一
    3.3 管理教学的教书育人规律
        3.3.1 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统一
        3.3.2 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统一
        3.3.3 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相统一
    3.4 三大教书育人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3.4.1 三者的联系
        3.4.2 三者的区别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书育人规律的功能、作用、价值
    4.1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书育人规律的功能
        4.1.1 政治教育功能
        4.1.2 思想教育功能
        4.1.3 道德教育功能
        4.1.4 法制教育功能
    4.2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书育人规律的作用
        4.2.1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4.2.2 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
        4.2.3 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自信
    4.3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书育人规律的价值
        4.3.1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
        4.3.2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性
        4.3.3 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书育人规律的对策
    5.1 从理论教学维度遵循教书育人规律
        5.1.1 坚持教书育人的地位
        5.1.2 把握教书育人的原则
        5.1.3 完善教书育人的方法
        5.1.4 追踪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前沿
        5.1.5 增强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5.2 从实践教学维度遵循教书育人规律
        5.2.1 平衡与兼顾知识传授与品德培养的目标
        5.2.2 寓实践育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
        5.2.3 注重教学实践中学生成长成才实效
    5.3 从管理教学维度遵循教书育人规律
        5.3.1 构建课堂管理长效机制
        5.3.2 完善教师管理长效机制
        5.3.3 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
    5.4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并发表的研究成果

四、把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中(论文参考文献)

  • [1]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理机制与4C教学模式建构[J]. 钟柏昌,刘晓凡.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1(04)
  • [2]高中思政课议题式教学培育学生科学精神的对策研究[D]. 王斯妹.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演变研究(1915-1949)[D]. 蒋飞燕.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4]《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精神培养途径研究[D]. 宋美丽.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研究[D]. 王萍.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6]思想政治课程中实施劳动教育的价值及策略研究[D]. 兰青青.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7]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研究[D]. 孟凡明. 西南大学, 2020(01)
  • [8]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研究[D]. 董金铭.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9]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D]. 孙树彪. 吉林大学, 2019(02)
  • [10]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书育人规律研究[D]. 罗巧.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环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