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谅别人就是原谅自己

原谅别人就是原谅自己

一、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论文文献综述)

杜瑶瑶[1](2020)在《道德绑架哲学批判》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科学地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道德反思逐步深入。新的道德正在日益成长和发展,而旧的道德还持续渗透在我们生活的点滴中,用过去强调的道德原则来要求新的一代人,其实是很难接受的,也就有了道德冲突。由于社会群体出现了道德迷茫,换句话说就是人们把关心别人的合法权益和损人利己的界限给弄混了,种种的道德现象在传统道德和新价值观的影响下,逐渐演变了成了道德绑架。道德绑架是社会个体或者群体(道德绑架者)以似是而非的善恶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或者道德准则,借助各类传播媒介,以社会舆论的压力,软胁迫或者软攻击去让他人(被道德绑架者)做出非自身权利义务的事情,或者中止那些和道德相冲突的行为。道德绑架看似是在提升社会道德风尚,唤起所谓在道德滑坡和道德危机中逐渐失去的德性、良知、善和道德理想,其实质是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营造了一种伪善和假道德,使人们失去理性,失去宽容的精神,导致了伦理公平的破坏;侵犯了社会群体或个人的合法权利,损害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冲击了原有的法律体系;同时也损伤了道德体系建设,助长了社会上的不良习气。面对道德绑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避免泛道德主义,尊重个体自由,塑造理性和宽容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来消解和避免道德绑架。全文由绪论和四个部分组成。绪论分析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以学理的方式阐述了道德绑架的内涵和特征,解析其概念和表现形式;第二部分深入分析出现道德绑架问题的内在原因;第三部分介绍道德绑架所造成的社会危害,以及其对道德的发展影响;第四部分阐明消解道德绑架的基本路径,重塑道德的肉和灵。

高德胜[2](2020)在《宽容美德与宽容教育》文中指出当今社会,人的活动范围、接触面前所未有地扩大,也因而更加需要宽容。对宽容的理解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但宽容的"积极概念"实际上不是宽容,而是与宽容并行的另外一些处置差异的方式。严格意义上的宽容是我虽然否定他人的观念与做法但主动选择不去干预,呈现出一种"双重否定"结构。宽容从来都不是无底限的,对不可宽容的言行宽容不是美德而是败德。宽容作为美德,体现在对多样性的保护、对他人自主的维护、对他人的善意、对自我的克制等方面。宽容是一种美德,但宽容教育却有特殊的难度。学校教育虽然有自在的宽容教育效果,但自觉的宽容教育需要从教育自身的宽容、认可性尊重的示范、开放心灵的培育、宽容教育的迎难而上等几个方面努力。

杨定明[3](2019)在《儒家文化视域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是一切社会的关系的总和,人类自出生起就离不开社会人际交往。交往不仅是人的生存条件,同时也是人的一项基本生存技能。人际交往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进行,人际交往自然也就深受这些客观条件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熏陶与教化。社会文化环境不仅对人际交往的内容产生影响,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际交往所采用的形式。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经济、信息全球化带来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的教育理念、大学生的交往观念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在现实交往实践和网络虚拟交往中,人际交往问题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对如何创造和谐人际关系感到茫然和困惑,甚至导致一些大学生因人际交往出现极端恶性事件。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到他们的成长成才。通过对交往、人际交往、马克思和哈贝马斯等关于人际交往的理论、涵化及其本质进行阐释,并通过社会调查实证,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儒家文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现状;大学生人际交往及其涵化存在问题,特别是“缺情”问题凸显以及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及涵化不足的原因。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优秀传统儒家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做人”,传统儒家文化中蕴含着怎样的人际交往精华思想,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具有怎样的当代价值?儒家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的理念、原则和途经有哪些?通过对传统儒家文化进行扬弃,将其优秀的思想精华与时俱进,与新时代相结合,实现传统儒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服务。发掘优秀传统儒家文化蕴含的“人之常情”,包含亲情、爱情、友情、“泛爱众”、爱国主义的家国情怀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同”情怀,归纳儒家文化忠恕之道、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以情絜情等儒家人情观,凸显儒家人际交往重情理念,提炼并遵循尊重与关怀、仁爱与宽容、理性与适度、明礼与重信等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主要原则。儒家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可以通过打造和谐的群体校园文化、创设充满人情味的校园文化氛围、强化网络媒介正能量导向来构建富有人情味的校园文化;通过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疏导、重课堂教学主阵地引领大学生人际交往、设计丰富多彩的宿舍书院文化来全方位涵化大学生人际交往;通过创设大学生企业实践情感交往平台、公益组织培育大学生关爱他人情感来强化大学生人际的社会关爱力;通过注重提升自我沟通素养,锻造人际交往能力,注重学向经典、行在当下,实践养成、重情至善实现自我能力与境界提升来达到大学生自我人际交往能力锻炼的目的,发挥优秀传统儒家文化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涵化大学生重情重义,从而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实现大学生和谐人际交往,以奋斗之我圆梦青春中国,为培育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努力。

郑国富(Tey Kok Fu)[4](2019)在《核心价值教育的建构与实践 ——基于马来西亚柔佛永平中学的行动研究》文中提出在当代全球化、信息化与多元化的社会里,价值选择是多样、多重、多元的,这种状态凸显了学校核心价值教育的重要性与必然性。论文通过文献研究、学校生活的日常观察、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行动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从马来西亚柔佛永平中学的班级生活及社团生活的实际出发,对核心价值教育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讨。全文除绪论外共分五个部分(五章)。第一章对核心价值教育进行了概述。核心价值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一定的核心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的过程。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教育具有包容性、共存性、完整性、相容性、共生性及内聚性等特征。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是核心价值教育的重要起源;哲学的价值论和心理学的社会学习论是核心价值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核心价值教育对完善个体品格、提升学校文化及引导社会道德规范等方面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价值。第二章是现状调查及相关问题讨论。围绕学校环境、个体现况与社会现象进行的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的结果显示: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在办学经费、发展方向、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存在问题;信息化的社会让学生的个人主义日益膨胀,学生不懂得感恩、不愿意奉献都是学校教育面对的重要挑战;惩罚制度、行为评价与榜样示范等教育方法都有待改进。在变革的时代,学校的核心价值教育需要面对很多价值选择上的冲突,论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应该使用谁的价值”与“核心价值应该怎么教”等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第三章对核心价值教育进行了理论建构。核心价值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学校生活(班级及社团生活)来提升学生个体的生命品质,以便实现独立中学一直强调的全人教育。为了实现核心价值教育的目标,论文建构了独立中学核心价值教育的主要内容即七大核心价值:尊重、责任、诚信、正义、善良、奉献及感恩,并试图建立起这七大核心价值的内在关联。核心价值教育的实施需要遵循民主公正、独立自主、共同参与和全面发展等基本原则。第四章是对核心价值教育的实践探索。核心价值教育牵涉学校的三种主体和四种力量,主体分别是学生、导师与领导者,力量分别是个体的意志力、导师的执行力、团队的领导力以及制度的约束力,这些能力建设是实践的先决条件,对实践计划的实施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的核心价值教育通过多个实践计划来实施,这些计划包括服务学习、助学认养、校园美化、家校合作、国际交流,所有的活动都在班级生活及社团生活中展开,通过真实的体验让学生养成人的核心价值品质。论文还结合实践探讨了实施核心价值教育的具体策略。第五章分析了核心价值教育的成效,反思了核心价值教育的实践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学校的核心价值教育取得了初步成效,学校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和谐文化和办学特色,学生能够自发地组织自己的学校生活,不少教师、家长及校外人士对核心价值教育表示认同。反思学校的核心价值教育,在价值认同的难度、道德的宽容度、生活与教育的融合度、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配合度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挑战。展望未来,希望核心价值教育能够成为独立中学在公民教育上的重要补充,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行为改善。

吴应海[5](2019)在《命题作文“宽容”导写》文中认为文题人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大海不嫌川多,高山不弃尘埃",这其实说的就是宽容。宽容是一种博大的爱,宽容别人,快乐自己。请以"宽容"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思路点拨生活需要宽容,因为谁都有犯错的时候。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更需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因为这样才能包容更多的人,团结更多的人。作为个人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宽容"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宽容"的意思是人的心胸要宽广,有气

李艳[6](2019)在《中西宽恕教育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现时代,国际社会正在经历着大的变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是社会变革的必然趋向。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以来,如何在国际社会变革的浪潮中,求同存异、携手共进解决人类面临的“顽疾”,寻找和谐、融合的生存与发展路径,再一次引起各领域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广泛关注。显然,通过中西教育比较,有助于促进中西文化融通和思想碰撞,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本文以对中西宽恕教育文献解读和对中西宽恕文化阐释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从理论研究、思想源流、内涵、教育过程、教育方法五个方面,就中西宽恕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论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缘起、目的与意义、思路与方法、研究过程。第二、第三和第四部分,分别比较了中西宽恕教育的理论研究、思想源流、内涵、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第五部分,从宽恕教育的理念、过程、方法等层面展望了中国宽恕教育的发展愿景。

呼玉琳[7](2019)在《宽容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宽容的关注,是多元价值背景下的今天,对如何解决矛盾冲突,如何在多元发展中保持个性,如何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这些问题的积极回应。宽容是建立在世界多样性、人的差异性、真理的相对性的客观因素的基础上,以及对人自身认识能力有限的清楚认识之上,体现出的一种通达明智的生活态度选择和人生价值追求。宽容蕴含着对人性本身、对社会和世界发展的深刻思考,其深刻的精神内涵已然成为当今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成为社会和谐共生的重要道德保障,对宽容的重视更是世界普遍伦理建立的内在要求。宽容诞生于西方宗教学说,现已逐渐扩展到其他世俗学科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并对这些学科领域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那么,担负着促进社会进步和培养自由而完整的“人”的教育事业同样也需要宽容精神的滋养。教育活动的目的和归宿是“人”,教育的目的定位于人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逐渐丰满个性的形成,从关注外部世界转而关注人本身,关注人的自身价值的培育和弘扬,关注人精神层面的建构。正是因为每个生命个体的差异性、生动性与独特性决定了每个教育对象都是具有丰富多样的可塑性与无限可能性的鲜活的生命个体。所以,为学生的自由成长营造一个宽容的、富有弹性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宽容品质,引导他们用正面、包容、豁达的眼光来面对世界的丰富和个体的差异,是宽容教育的目的和使命。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这部分主要交代了研究的缘起,以及对国内外关于“宽容”“宽容教育”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最后对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是宽容的哲学基础。从哲学的人性论、本体论和认识论三个层面对宽容的哲学理论基础进行阐释。第三部分是宽容教育的内涵、价值及其特性。首先对宽容教育作了概念界定和对宽容教育的基本内涵作了合理解释;其次,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和谐社会的促进、良好教育秩序的构建以及良好人际关系建立四个层面对宽容教育的价值进行详细阐述;最后,对宽容教育的特性进行说明,宽容教育是一种把“人”当作最终目的的教育,对“人”的尊重和不羞辱是实施宽容教育的前提。第四部分是对宽容教育的现状进行审视,主要分为“缺失”宽容和“误解”宽容两个部分。首先,从教育价值取向、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对宽容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宽容“缺失”的具体表现进行阐释;其次是宽容教育的“误读”,包括误解宽容的真正内涵,采取冷漠、迁就甚至纵容的方式,以及误把宽容教育当作传授宽容教育知识的教育来对待。第五部分是宽容教育的价值取向。从教育价值追求、教育制度的执行、教学方式的实际操作、教育主体关系的转向四个方面对教育把“人”当作最终目的的价值取向进行说明。第六部分是对宽容教育的合理限度进行讨论。首先,确立了宽容的防线是“公正”,通过基于选择自由和个人责任的“私人生活领域”与基于道德约束和法律惩罚的“公共生活领域”两个领域对宽容教育的合理限度进行讨论。

李垚[8](2019)在《我国同性恋伦理境遇研究 ——基于某个案调查》文中研究说明同性恋现象一直处于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人们曾经对这一现象较为宽容。但因孝道文化、廉耻伦理、社会风气、民族宗教等原因,同性恋群体是一种亚文化群体是偏离主流文化存在的。当今,社会大众依然对同性恋者特殊的恋爱方式存在着偏见与歧视。社会异性恋群体占主导地位,对同性恋者侮辱与排斥的态度,造成同性恋者长期处于一种伦理道德的困境之中,并且对同性恋者本身也有着强大有力的伦理枷锁在束缚着他们。本文通过三大方面分析同性恋群体发展状况及其境遇表现、同性恋伦理评价原则与影响要素、同性恋伦理建设基本维度。并运用LGBT群体个案,其个案访谈运用伦理学视角进行,描述与分析因素,试图论述同性恋者伦理境遇表现、伦理境遇要素和伦理建设基本维度。个案访谈归入附录之中。同性恋群体发展状况及其境遇表现,主要阐述中西方同性恋群体发展状况与境遇表现,境遇表现为同性恋疾病传播问题、传统家庭观念的冲击、同性恋婚姻问题。同性恋伦理评价原则与影响要素,伦理评价原则为自愿原则、隐私原则、不伤害原则,影响同性恋伦理境遇要素为文化因素、社会因素、认知因素。同性恋伦理建设的基本维度,主要运用伦理学原理阐释同性恋者的自我约束与社会大众对待同性恋群体的原则和态度。同性恋群体由于不同异性恋群体的性行为方式以及心理上漫长的自我认同等等,面临着自我否定、压力与痛苦的伦理困境,而同性恋者也常常在苦恼、压迫和存亡中挣扎。为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引导同性恋者的自律,促使社会大众对同性恋现象保持公正、宽容的态度,使同性恋者走出伦理境遇,融入主流社会之中。

李颖[9](2019)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宽容教育》文中研究指明宽容意味着人类主体对它之外的合理存在的尊重、理解,它是人类主体本该具有的宽厚豁达的生活观念、思维方式。宽容符合当前时代发展要求,从国际环境看,和平与发展一直是时代的主题。至今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探究其中的原因就是国与国之间的不宽容态度。从国内环境看,我国正致力于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宽容精神,缺乏宽容精神,目标很难实现。我国的高中生是生活在国际社会中的人,属于国家的一员,为了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必须具有宽容品质,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作为提高思高中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德育课程,势必要承担起通过宽容教育培养高中生宽容品质的责任。本文通过梳理分析以往学者对宽容、宽容教育的研究成果,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探讨和研究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宽容教育,文章内容主要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通过绪论的形式介绍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标及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分为两小部分即宽容和宽容教育。在引出宽容教育之前,分析宽容的思想发展史、含义、价值、限度。接下来顺理成章地分析宽容教育,包括宽容与教育的辩证关系、宽容教育的含义、宽容教育与教育宽容的关系。第三部分,先从中国社会、高中生、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的发展角度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实施宽容教育的必要性进行探讨,再从人文精神、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等角度分析实施的可行性。第四部分,从课程本身的目标、内容、教学时间和空间,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单向灌输的教学过程、对学生的评价、处理学生问题的态度等方面分析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实施宽容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五部分,为进一步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实施宽容教育的效果,结合前面几部分的研究,提出有关策略。

黄海霞[10](2019)在《斯坎伦契约伦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斯坎伦是当代平等自由主义的契约主义代表,是“社会正义”旗帜下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斯坎伦的契约伦理思想自面世以来,就在当代西方伦理学界引起极大反响。他关于道德哲学问题的根本性解答对道德哲学的发展状况和方向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他的契约伦理思想实现了对罗尔斯契约论思想的阐发、辩护、修正和补充,有效填补了从康德的个人道德到罗尔斯的制度道德之间关于人际道德问题的理论空白,基本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契约论到当代契约主义的转化,奠定了他在当代伦理学界的重要地位。在罗尔斯《正义论》的基础上,斯坎伦以功利主义伦理学为批判对象建立起一个框架清晰、内容详实的道德理论体系。这套理论的建立以理由为逻辑起点、正当为基本原则、道德动机为核心基础,重点解答关于道德的基本特性问题。他认为道德理论所要回答的问题主要是道德行为的对错问题,如果一个行为没有人能合理拒绝,那么这个行为就是对的,而没有人能合理拒绝的理由实际就是人们在充分知情且不被强迫的前提下,达成的普遍一致的结果,即契约。斯坎伦将契约精神重点应用于责任伦理领域,他从微观的人际层面入手,着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责任。正因如此,斯坎伦渴求塑造一个追求平等、尊重言论自由、重视诚信、崇尚宽容的和谐社会。斯坎伦的契约伦理思想受到学界赞誉:一方面,避免了传统契约论所暴露出的弊端,实现了传统契约论的现代转型;另一方面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一条关注人际伦理责任的新途径。然而,其理论也不免遭受质疑。如:作为斯坎伦契约伦理思想逻辑起点的理由是否是最基本且不可还原的概念;划分“合理的”和“不合理的”的界限模糊;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能否求得共同认知。不过,正是这些质疑提醒我们,对斯坎伦契约伦理思想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和完善。

二、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论文提纲范文)

(1)道德绑架哲学批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 选题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
        1. 国内研究情况
        2. 国外研究情况
    (三) 研究方法
    (四)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 道德绑架的概念界定
    (一) 道德绑架的内涵和主要特征
        1. 道德绑架的概念
        2. 道德绑架的特征
    (二) 道德绑架的表现类型
        1. 按道德绑架中的主体分类
        2. 按道德绑架的对象(客体)分类
        3. 按道德绑架的行为分类
    (三) 道德绑架与道德评价的相似性与区别
        1. 道德绑架与道德评价的相似性
        2. 道德绑架和道德评价的区别
二、 道德绑架的成因探究
    (一)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至上主义影响
    (二) “文革”时期的道德绝对主义遗风
    (三) 改革开放以来的道德滑坡冲击
    (四) 媒体的责任失范
三、 道德绑架的主要社会危害
    (一) 制造道德判断的逻辑混乱
    (二) 助长社会戾气,消解社会宽容精神
    (三) 抹杀道德与法律的界限,造成道德认知的混乱
四、 消解道德绑架的基本路径
    (一) 抛弃泛道德主义
    (二) 培养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
    (三)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实践
    (四) 提倡必要的道德宽容精神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2)宽容美德与宽容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 宽容的“消极概念”与“积极概念”
    (一) 宽容的“消极概念”
    (二) 宽容的“积极概念”
二、 作为美德的宽容
    (一) 对多样性的保护
    (二) 对自主性的维护
    (三) 对他人的善意
    (四) 对自我的限制
三、 宽容教育之难
    (一) “不顾是非”
    (二) “对人不对事”
    (三) 儿童的“未定性”
四、 自在的“宽容教育”
    (一) 强制接触的“宽容教育”效应
    (二) 对家庭、地方之见的超越
五、 自觉宽容教育的基本理路
    (一) 教育的宽容
    (二) 以认可性尊重促宽容
    (三) 开放心灵的培育
    (四) 宽容教育的迎难而上

(3)儒家文化视域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的基本理论阐释
    第一节 交往及人际交往概述
        一、交往的本质及特征
        二、人际交往特征及分类
        三、人际交往的素质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特点及社会文化背景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及特点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四种偏向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观念变化
        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社会文化因子
        五、大学生良善人际交往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应然
    第三节 涵化及儒家文化
        一、涵化的内涵
        二、涵化即文化涵养教化
        三、涵化与儒家文化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关乎其成人成才
    第一节 人际交往与人的成人成才理论支撑
        一、交往助推人“全面而自由发展”
        二、交往“以确立统一、有序的社会规范为归宿”
        三、儒家“君父同伦”人际血缘亲情
    第二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关乎其成人
        一、人际关系是人生中的重要财富
        二、人从对象中反观自己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再塑其品性
    第三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其成才
        一、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助推其成才
        二、大学生不良的人际交往阻碍其成才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及涵化现状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
        一、大学生样本的基本情况
        二、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
        三、儒家文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现状
    第二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及其涵化存在问题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中个体自我修养不足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矛盾性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缺情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及涵化不足的原因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观念障碍
        二、个体自我认知偏差
        三、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
        四、网络信息弱化人际交往
        五、媒介宣推不力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涵化凸显重情理念
    第一节 情为何物
        一、情及人情
        二、人情共同性
        三、情为爱
    第二节 儒家人情观
        一、儒家为人情创设理论基础
        二、儒学人情基本原则
    第三节 儒家及当代社会人情观
        一、中国古代社会富有人情味
        二、儒家人情观的负面影响
        三、当代社会市场经济冲淡人情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原则
    第一节 尊重与关怀
        一、尊重原则
        二、关怀原则
    第二节 仁爱与宽容
        一、仁爱原则
        二、宽容原则
    第三节 理性与适度
        一、理性原则
        二、适度原则
    第四节 明礼与重信
        一、明礼原则
        二、重信原则
第六章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涵化路径
    第一节 构建富有人情味的校园文化
        一、打造和谐的群体校园文化
        二、创设充满人情味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强化网络媒介正能量导向
    第二节 全方位涵化大学生人际交往
        一、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疏导
        二、重课堂教学主阵地引领大学生人际交往
        三、设计丰富多彩的宿舍书院文化
    第三节 强化社会关爱力
        一、创设大学生企业实践情感交往平台
        二、公益组织培育大学生关爱他人情感
    第四节 大学生自我人际交往能力锻炼
        一、大学生自我沟通素养与能力锻造
        二、大学生自我能力与境界提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核心价值教育的建构与实践 ——基于马来西亚柔佛永平中学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生活价值的反思: 生命意义为何流失
        (二) 学校生活的审视: 独中生的行为问题
        (三) 建构文化的使命: 独中生的生活世界
        (四) 理想的学校教育: 回归生命的完整性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 品格教育研究
        (二) 价值教育研究
        (三) 核心价值教育研究
        (四) 现有研究的评价
    三、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的背景
        (二) 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核心价值教育概述
    一、核心价值教育的概念
        (一) 价值与核心价值的界说
        (二) 核心价值教育的涵义
        (三) 核心价值教育的特点
    二、核心价值教育的提出
        (一) 核心价值教育的时代背景
        (二) 核心价值教育的科学依据
    三、核心价值教育的价值
        (一) 完善个体品格
        (二) 提升学校文化
        (三) 引导社会道德
第二章 现状调查及问题讨论
    一、调查设计
        (一) 个案说明
        (二) 调查目的
        (三) 问卷设计
        (四) 调查过程
        (五) 调查对象
        (六) 样本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 学校环境的分析
        (二) 个体的现状分析
        (三) 社会现象的认同
        (四) 在调查中的发现
    三、问题讨论
        (一) 谁是学校的主体?
        (二) 核心价值怎么教?
        (三) 人的生活是个别的存在还是社群的集合?
        (四) 人的教育是现在的需要还是未来的准备?
第三章 核心价值教育的理论建构
    一、核心价值教育的目标
        (一) 强化学校生活的地位
        (二) 提升个体生命的品质
        (三) 改善学校办学的成效
        (四) 实现全人教育的理想
    二、核心价值教育的内容
        (一) 尊重
        (二) 责任
        (三) 诚信
        (四) 正义
        (五) 善良
        (六) 奉献
        (七) 感恩
        (八) 七大核心价值的相互关系
    三、核心价值教育的原则
        (一) 民主公正原则
        (二) 独立自主原则
        (三) 共同参与原则
        (四) 全面发展原则
第四章 核心价值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核心价值教育的能力建设
        (一) 个体的意志力
        (二) 导师的执行力
        (三) 团队的领导力
        (四) 制度的约束力
    二、核心价值教育的实践计划
        (一) 服务学习计划
        (二) 助学认养计划
        (三) 校园美化计划
        (四) 家校合作计划
        (五) 国际交流计划
    三、核心价值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 从现有的资源中来树立精神文化
        (二) 善用学校的偶发事件来进行教育
        (三) 合理化地运用各种教育规章制度
        (四) 在学校生活中引入核心价值教育
        (五) 引领社群大众参与核心价值教育
第五章 核心价值教育的实践成效与反思
    一、核心价值教育的实践成效
        (一)初步形成了学校和谐文化和学校办学特点
        (二) 激发了学生自发性的建构自己的学校生活
        (三) 获得了社群对学校办学与核心价值的认同
    二、核心价值教育的实践反思
        (一) 教师专业的助力与教育改革的阻力
        (二) 价值认同的难度与个体的道德宽容
        (三) 生活简单化与教育高效化的共同性
        (四) 功利化重现现象与家校合作的难度
    三、核心价值教育的未来展望
        (一) 扩大教师教育专业的要求
        (二) 推进学生行为评价的改善
        (三) 作为国家公民教育的补充
        (四) 为终身教育提供延续机遇
        (五) 为教育转型提供合理依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1) 中学生核心价值素养的问卷调查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命题作文“宽容”导写(论文提纲范文)

文题
思路点拨
素材链接
点击
点击
点击
佳作展示
点评

(6)中西宽恕教育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需要
        1.1.2 面对伤害中西社会道德心理的差异
        1.1.3 中国宽恕教育的现实窘境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过程
2 中西宽恕教育的理论研究比较
    2.1 中西宽恕教育研究缘起的比较研究
        2.1.1 西方宽恕教育研究缘起
        2.1.2 中国宽恕教育研究缘起
        2.1.3 中西宽恕教育研究缘起的比较
    2.2 中西宽恕教育研究现状的比较研究
        2.2.1 西方宽恕教育研究现状
        2.2.2 中国宽恕教育研究现状
        2.2.3 中西宽恕教育研究现状的比较
3 中西宽恕教育的思想源流和内涵比较
    3.1 中西宽恕教育思想源流的比较研究
        3.1.1 西方宽恕教育思想源流
        3.1.2 中国宽恕教育思想源流
        3.1.3 中西宽恕教育思想源流的比较
    3.2 中西宽恕教育内涵的比较研究
        3.2.1 西方宽恕教育内涵
        3.2.2 中国宽恕教育内涵
        3.2.3 中西宽恕教育内涵的比较
4 中西宽恕教育的过程与方法比较
    4.1 中西宽恕教育过程的比较研究
        4.1.1 西方宽恕教育过程
        4.1.2 中国宽恕教育过程
        4.1.3 中西宽恕教育过程的比较
    4.2 中西宽恕教育方法的比较研究
        4.2.1 西方宽恕教育方法
        4.2.2 中国宽恕教育方法
        4.2.3 中西宽恕教育方法的比较
5 中国宽恕教育的愿景展望
    5.1 宽恕教育理念层面
    5.2 宽恕教育过程层面
    5.3 宽恕教育方法层面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宽容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1.1 “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唤宽容精神
        1.1.2 教育领域宽容研究成果“阙如”
        1.1.3 教育生活世界“不宽容”现象较严重
        1.1.4 现实教育生活中“误读”宽容较普遍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关于宽容的研究
        1.2.2 关于宽容教育的研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2 宽容的哲学基础
    2.1 宽容的人性论依据
        2.1.1 人的差异性
        2.1.2 人的有限性
        2.1.3 人的凡俗性
    2.2 宽容的本体论依据
        2.2.1 文化多样
        2.2.2 真理多维
        2.2.3 价值多元
    2.3 宽容的认识论依据
        2.3.1 认识的相对性
        2.3.2 认识的局限性
        2.3.3 认识的可错性
3 宽容教育的内涵、价值及特性
    3.1 宽容教育的内涵
    3.2 宽容教育的价值
        3.2.1 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3.2.2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3.2.3 构建良好教育秩序
        3.2.4 建立良好人际交往
    3.3 宽容教育的特性
        3.3.1 宽容教育是一种不羞辱人的教育
        3.3.2 宽容教育是一种有尊严的教育
4 宽容教育的现状审视
    4.1 宽容教育“缺失”
        4.1.1 教育价值取向“目中无人”
        4.1.2 教育内容可选择性欠缺
        4.1.3 教学方法较“死板”
        4.1.4 师生关系僵硬
        4.1.5 学生评价“一把尺子”
    4.2 宽容教育“误读”
        4.2.1 误解宽容,采取仁慈、迁就、冷漠甚至纵容
        4.2.2 误将宽容教育当作传授宽容教育知识的教育
5 宽容教育的价值取向
    5.1 教育价值取向回归“人”
    5.2 教育制度“温暖”人
    5.3 教学方式与人“对话”
    5.4 促成教育中“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变
6 宽容教育的合理限度
    6.1 “公正”是宽容的防线
        6.1.1 公平原则
        6.1.2 对等原则
    6.2 “公私分明”原则
        6.2.1 基于选择自由和个人责任的“私人生活领域”
        6.2.2 道德约束和法律惩罚的“公共生活领域”
    6.3 关于宽容教育限度的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我国同性恋伦理境遇研究 ——基于某个案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研究创新点
2 同性恋群体发展状况及其境遇表现
    2.1 同性恋群体发展状况
        2.1.1 西方同性恋群体发展状况
        2.1.2 中国同性恋群体发展状况
    2.2 境遇表现
        2.2.1 同性恋疾病传播问题
        2.2.2 传统家庭观念的冲击
        2.2.3 同性恋婚姻问题
3 同性恋伦理评价原则与影响要素
    3.1 伦理评价原则
        3.1.1 自愿原则
        3.1.2 隐私原则
        3.1.3 不伤害原则
    3.2 影响同性恋伦理境遇的要素
        3.2.1 文化因素
        3.2.2 社会因素
        3.2.3 认知因素
4 同性恋伦理建设的基本维度
    4.1 对待同性恋群体的原则
    4.2 对待同性恋群体的态度
    4.3 同性恋者自我道德约束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宽容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目标及意义
        1. 研究目标
        2. 研究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四) 研究方法
        1. 文献阅读法
        2. 跨学科研究法
        3. 观察法
二、宽容与宽容教育概述
    (一) 宽容
        1. 宽容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内涵界定
        2. 宽容的价值
        3. 宽容的限度
    (二) 宽容教育
        1. 宽容与教育的辩证关系
        2. 宽容教育的含义
        3. 宽容教育与教育宽容
三、宽容教育纳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 宽容教育纳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必要性
        1. 宽容教育符合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发展要求
        2. 高中生的宽容品质符合其身心健康发展需要
        3. 宽容教育适应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转变教学观的需要
    (二) 宽容教育纳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可行性
        1. 人文精神的倡导为宽容教育创造社会氛围
        2.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与宽容教育内在统一
        3.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宽容教育内容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实施宽容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存在的问题
        1. 教宽容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动力不足
        2. 宽容地教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表现不突出
    (二) 原因分析
        1. 宽泛而不积极的德育课程本身
        2. 重智而功利化的社会思想
        3. 紧张而沉闷的学校教育氛围
        4. 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自身的内在原因
五、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有效实施宽容教育的策略
    (一) 加强宽容教育的课程建设
        1 完善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要求
        2 将系统全面的宽容内容纳入高中思想政治教材
    (二) 培养具有宽容精神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师队伍
        1. 形成宽容教育理念
        2. 提高教师宽容教育专业素养
        3. 厘清宽容教育的维度
        4. 掌握宽容教育原则与方法
        5. 创造宽容教育环境
    (三) 提供宽容教育的外部支撑
        1. 营造宽容的文化氛围
        2. 给予宽容教育支持和帮助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斯坎伦契约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研究缘由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
    四、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斯坎伦契约伦理思想的产生背景
    第一节 斯坎伦契约伦理思想的现实背景
        一、物质欲望的满足凸显精神世界的空虚
        二、工具理性的发展磨灭价值理性的意义
        三、个体意识的觉醒冲击共同体权威的禁锢
    第二节 斯坎伦契约伦理思想的理论背景
        一、对功利主义理论的猛烈批判
        二、对契约主义思想的继承发展
        三、对社群主义思潮的合理借鉴
第二章 斯坎伦契约伦理思想的方法论基础
    第一节 理由:斯坎伦契约伦理思想的逻辑起点
        一、标准规范性的理由
        二、敏于判断的态度
        三、理由的双重特点
    第二节 正当:斯坎伦契约伦理思想的判断依据
        一、没有人能有理由拒绝
        二、能否合理拒绝的依据
        三、原则判断与行为判断
    第三节 道德动机:斯坎伦契约伦理思想的核心基础
        一、道德的重要性和优先性
        二、形式上与实质性的说明
        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
第三章 斯坎伦契约伦理的规范要求
    第一节 平等
        一、自然平等、神学平等、权利平等
        二、反对不平等的理由
    第二节 信守诺言
        一、操控与对期望的尊重
        二、实现他人的期望
    第三节 言论自由
        一、三方利益理论
        二、密尔原则
    第四节 宽容
        一、“纯粹宽容”及其价值
        二、宽容之难
第四章 斯坎伦契约伦理思想的评析
    第一节 斯坎伦对契约伦理思想的发展
        一、缔约背景:从虚拟到现实
        二、基本概念:从理性到理由
        三、道德本质:从权利到责任
    第二节 对斯坎伦契约伦理思想的质疑
        一、“理由”的合理性不明
        二、“合理的”与“不合理的”界限模糊
        三、寻求共同认知难以实现
    第三节 斯坎伦契约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一、支持言论自由和反对自由言论
        二、强调彼此认同和承担伦理责任
        三、肯定人的价值和追求道德平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论文参考文献)

  • [1]道德绑架哲学批判[D]. 杜瑶瑶. 延安大学, 2020(11)
  • [2]宽容美德与宽容教育[J]. 高德胜. 全球教育展望, 2020(05)
  • [3]儒家文化视域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研究[D]. 杨定明.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4]核心价值教育的建构与实践 ——基于马来西亚柔佛永平中学的行动研究[D]. 郑国富(Tey Kok Fu).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5]命题作文“宽容”导写[J]. 吴应海.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9(10)
  • [6]中西宽恕教育比较研究[D]. 李艳.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7]宽容教育研究[D]. 呼玉琳.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8]我国同性恋伦理境遇研究 ——基于某个案调查[D]. 李垚.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6)
  • [9]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宽容教育[D]. 李颖.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斯坎伦契约伦理思想研究[D]. 黄海霞.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原谅别人就是原谅自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