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布式多计算机系统中的存储扩充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论文文献综述)
麦润河[1](2018)在《探究分布式多计算机系统中的存储扩充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文中研究指明在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分布式多计算机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一些影响存储扩充的问题制约了系统的发展,因此找到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是促进其发展的关键。本文针对挡墙分布式多计算机系统中的存储扩充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部分解决办法。
胡学庆[2](2010)在《集群环境下海量数据存储管理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石油勘探、遥感等领域中,海量数据文件经常以TB数量级别出现。在存储的过程中,时常由于单一存储设备的容量不足而导致海量数据文件无法存储,只能通过添加新的存储设备解决问题。当前许多技术都提供了将多个盘阵处理为一个虚拟盘的功能,以适应对TB级数据的存储。但这仍然不能避免多个存储系统中的“边缘”数据存储的问题,即一个磁盘系统剩余容量只能存储地震数据的一部分。其次,多种存储设备(例如磁带机)存储方法不同,造成在存储海量数据时不能统一有效的进行存储,而是需要通过转录等形式,降低了存储设备的存储效率,极大的影响了企业的工作效率。集群环境下,海量数据的存储还依赖于节点间高效的任务调度,资源的使用越平衡,作业响应时间就越短。所以一个适合的节点间任务调度算法对于缩短作业平均响应时间,提高节点资源平均使用效率进而提高海量数据存储性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以上的原因,相关领域中亟需要一种在集群环境下能够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管理的模型机制。在这种模型机制中,各种介质存储设备将进行统一存储、海量数据将跨盘跨介质存储并且采用高效的任务调度算法以缩短作业平均响应时间,提高存储效率。提出相应的跨盘存储方法和调度算法测试方案,并实现一个原型。主要研究内容:多介质存储设备统一存储机制。通过分析磁带机等多介质存储设备的存储特性,采用管道技术、进程机制以及底层IO系统调用等,屏蔽了存储设备的异构性,提出二套存储设备统一存储访问接口,最终实现了多介质存储设备的统一存储,并对一套解决方案在数据安全性和缓冲区大小等方面进行了对比。海量数据跨盘存储机制。分析了海量数据跨盘存储研究现状,采用底层文件IO存储访问接口,提出了海量数据跨盘存储访问机制,包括一套底层的文件跨盘读写接口,以及相应的配置跨盘操作系统原型,实现了海量数据的跨盘存储,并对相应存储接口进行了测试。集群环境下负载平衡调度算法。分析了基本的动态负载平衡算法,采用其中轮转法与加权法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一种负载平衡调度算法,通过对实验算法的性能对比,该算法具有响应时间短、负载平衡次数少、额外开销少等特点,最终实现了工作效率的提高。
薛凯[3](2009)在《高校统一消息服务平台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数字化校园在我国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高校信息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已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学校的各种信息发布,紧急通知,学生咨询,各种问题的解答等,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完成。但是由于学生、教师可以上网的时间、地点以及设备资源的有限性,从而使得数字化校园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有时甚至会对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造成严重影响。通过对我国高校实际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信息传播方式、渠道和特点的研究与分析,并考虑到我国高等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特色,同时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统一消息服务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经验,从而研究并实现了高校统一消息服务平台。该平台通过将网络、手机和电话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了将多种信息渠道相互融合,扬长避短,进而有效地扩展了学校内部各种信息流通的渠道和学校对外的沟通管道,为高校、学生和家长三者之间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便捷的、实时性高的、人性化的服务平台,最终做到了将多种信息渠道统一起来为高校教育服务。文章首先对使用到的相关技术进行了概述;其次介绍了平台相关的研究工作;然后描述了系统的需求,其中包括业务流程分析、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同时重点介绍了系统的设计,包括系统的设计原则、系统的总体结构、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和数据库的设计等;随后描述了系统的关键技术及系统的实现细节,包括系统的技术框架、系统的开发环境,系统公共组件的设计,重点描述了短信息服务模块、教学管理服务模块和信息统计模块的实现细节,并给出了关键代码和运行效果;最后对课题进行了总结,对课题的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吴良[4](2008)在《分布式试飞测试总线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航天产品的复杂程度和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使其日益依赖于试验和测试手段。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分布式处理技术的发展,为研究先进的实时分布式机载试飞测试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机载试飞测试系统有别于其它测试系统,通常采用分布式的构架,而且对系统总线的要求相当苛刻,它不仅要求总线上的数据传输有实时性,而且对带宽的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国内外的不少试飞测试系统都是采用专用的总线,这些专用的总线,技术保密、没有采用通用的传输介质,给用户的功能扩展及系统集成带来麻烦。以太网是时下比较流行和实用的数据传输方式,虽然它具有数据传输冲突的问题,但可以通过分时传输机制来解决。解决了数据传输冲突的以太网完全可以胜任飞机试飞测试,而且以太网技术比较成熟、速度快、成本低廉、通用性强,为试飞测试系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本课题研究的分布式试飞测试总线系统就是基于以太网设计的。本课题综合飞机试飞的实际要求,以以太网技术、分布式技术、时钟同步技术、总线技术和FPGA技术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分布式试飞测试总线系统的构架方案,完成通用硬件平台设计及其功能实现。本论文重点解决通用的FPGA硬件平台的构架、内外总线的定义与设计、数据采集与PCM输出以及时钟同步的设计等问题。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在深入研究现有的试飞系统的基础上,参照先进的KAM-500试飞系统,提出了一种分布式试飞测试总线系统的体系结构,分析了其硬件系统的构成,完成了系统控制板卡、功能模拟板卡和内总线底板的硬件电路板设计,实现了小型化的试飞测试总线系统的硬件平台。②研究现有测试总线结构的基础上,利用以太网设计外总线,实现采集单元的同步控制与数据传输,并采用分时传输机制,避免数据传输冲突;利用现场总线思想设计内总线,实现采集单元内数据传输,内总线设计用硬件模块实现,使数据传输达到更高实时性和更小的抖动。这样的总线结构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③系统控制板卡在SOPC系统下,实现本地数据与其它采集单元的数据交换和数据传输的分时控制,并以自定义逻辑的方式实现内总线数据的传输与控制;PCM板卡和AD板卡以硬件功能模块实现数据的采集和输出。④时钟同步也是试飞系统的关键技术,以往的试飞系统都采用IEEE1588标准实现时钟同步,虽然它能达到很好的同步,但它实现比较复杂,特别是在没有操作系统的情况下。本系统的时钟同步在SOPC系统下实现,采用IEEE1588标准的思想,对其进行裁减和改良,使其实现简单。最后对本论文研究的分布式试飞测试总线系统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试飞系统的构架灵活合理;系统硬件合理,通用性强;外总线通信分时控制以及内总线通信的FPGA实现使数据传输更稳定可靠;时钟同步算法精度高,满足系统实时性要求。该系统现已在飞机试飞测试中试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柳小青[5](2007)在《税收征管系统中数据复制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不仅在理论上日趋成熟,而且在网格计算、Internet应用、数据仓库等方面得到越来越广泛深入的应用。由于分布式数据库具有地理位置的分布性,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何有效解决好数据的一致性问题,是确保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发挥作用的关键。数据复制是分布式数据库应用程序中常用的一种数据拷贝技术,其作用是提供数据副本于多个主机上,为分布式环境中信息的发布提供快速有效的手段,在确保数据的同步、一致性的同时,还可以提高数据查询存取的性能,使远程用户能在本地引用复制的数据完成分布式操作,减少网络和中心数据库服务器的负载。本论文在现有地税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根据目前重庆市地税局的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现状,深层次分析了系统数据复制的需求,探讨了地税部门建设分布式数据库的方法和步骤,设计了税务分布式数据库的数据模型和体系结构,给出了征收系统数据复制的设计原则、实现方法。为此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①分析了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特点,分布式数据库的分类、体系结构、模式结构及其优缺点,需要注意的问题,为征收系统的分布式数据库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②阐述了数据复制的概念、数据库复制的基本原理,深入研究了各数据库厂商数据复制技术的现状,对当前主流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复制技术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列举了数据库复制的常用方法、类型,分析了数据复制冲突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案。③介绍了地税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背景,并对其功能作了一个简单的概述,阐述了该系统的分布式数据库设计原则,给出了系统分布式数据库的具体设计方案,简介了系统的数据备份方法。④基于重庆市地税局的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详细分析了数据复制的需求和设计原则,提出了数据复制解决方案,并给出了详细的实现方法。
李真春[6](2006)在《基于ADO.NET的分布式产品知识库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分布式产品知识库系统是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一个的重要研究课题,深入研究分布式产品知识库系统对于提高企业的信息化程度、生产效率以及市场竞争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出发,对分布式产品知识库进行了研究。分布式产品知识库系统能解决组织机构分散而数据需要相互联系的问题,具有负载均衡、可靠性高,可扩展性好的特点。分布式产品知识库的建立,能加速企业之间信息的快速流通,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产品的设计成本。传统的集中式数据库系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信息化的需要,必须采用全新的分布式系统来提高对这个领域的支持能力。 要使分布式产品知识库系统能够很好的支持企业之间的紧密协作,必须建立一套低成本、高效、可靠的知识库模型。本文从在集成的异构数据库基础上建立分布式数据库出发,使用ADO.NET完成数据访问,并使用Web Services提供异构数据库之间的数据转换服务。在此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分布式数据库的数据查询、数据一致性的维护和数据冲突的解决,并提出了几种有效的解决方法。同时深入研究了ADO.NET架构和Web Services,提出采用数据适配器来完成异构数据库之间的映射,并开发了一个具体的数据适配器模型。概括起来为以下几点: 1、采用一主多从的模式解决数据冲突; 2、采用两阶段提交方法和复制服务器方法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3、采用调节器实现异构数据库的集成; 4、采用数据适配器完成数据的查询和转换;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本文设计了一个具体的企业之间产品信息共享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设计了系统数据库、相关存储过程、数据访问层和数据转换服务层,以实例来说明了整个系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最后本文对分布式产品知识库系统的的前景提出了展望。
曾碧卿[7](2005)在《分布式计算中并行I/O调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分布式计算系统越来越成为高性能计算的一种重要形式,分布式计算系统中并行I/O理论与技术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深入地研究了并行I/O数据文件分配存储和访问调度策略,提出了并行I/O数据文件分割、分配存储方法,其中包括了大型数据文件的分割策略和大量小型数据文件的分组策略,对数据存储资源的可扩展算法进行了研究,并对数据的访问调度和多维数据的分配存储与访问提出了新的算法。 本文针对分布式计算并行I/O中大型数据文件的分布存储,提出了数据分割存储的新方法,即已知知识的文件拆分与分配策略(KKFDA),它能够保证在将大型数据文件分割为文件数据块存储时,保证文件分布存储方式与访问方式的一致性,提高磁盘本地命中率、降低数据访问延迟。 本文针对由大量小文件组成文件组的分配存储问题,在研究相应数据文件分发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二种具有可扩展性的策略,即可用百分比决策(APD)和分段选择与可用百分比决策相结合(CSSAPD)的自适应数据分配策略。另外,考虑对每个磁盘上文件服务时间变化的优化,本文还提出了一种新的应用于分布式计算环境的启发式文件分类分配策略(HFSA)。它在保证系统负载基本均衡的前提下,按相似的访问服务时间对每个待分配的数据文件进行磁盘分配,使服务时间相同或相近的文件分配到同一个磁盘上,这样就能够降低每一个磁盘上文件服务时间的变化,提高分布式计算系统的性能。 本文在并行I/O访问策略方面提出了自适应平等划分I/O调度(AEQUI)和二次调度自主维护负载平衡动态I/O调度(DIO TSMB)二种新策略。自适应平等划分I/O调度策略在进行并行I/O访问的负载平衡时,既考虑了未分配的I/O请求在I/O服务器上进行平等的分配,又考虑到了已经分配到某一台I/O服务器上任务处理的实际情况,是一种有效的新方法。DIO TSMB是基于负载平衡策略中的接收者驱动策略提出来的,应用于分
夏娜[8](2005)在《分布式智能系统中联盟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大规模复杂的分布式智能系统中,多个智能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合作尤为重要,也是难点问题。经典的大系统理论缺少有效的方法。本文基于Agent理论的联盟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协作算法、策略,从而为实际应用系统的研制和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依据。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1) 在计算资源受限环境下有效的Agent联盟生成算法。针对具体任务,动态选择和激活适当的Agent组成任务求解联盟,从而以最优的配置和最高的效率完成任务,这是多Agent系统(MAS)运作的重要方式。如何在计算资源受限的实际系统中快速生成面向任务的最优Agent联盟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蚁群系统的Agent联盟生成算法。在求解过程中蚂蚁倾向于选择曾经合作过并且合作效果比较好的Agent组成联盟,充分实现了熟人机制;创新地引入第二种信息素“内激素”对蚁群算法进行改进,使之不再易于陷人局部极小,提高了解的质量,加快了收敛。另外,该算法在求解任务集的最优联盟序列时,基于蚁群系统的学习能力可以有效减少联盟生成的搜索时间和计算量,可实现性好!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在计算资源受限环境下较好地解决面向复杂任务分布式智能系统如何自组织,最优化协调、合作的问题。 (2) 有效的联盟形成的效用划分策略。联盟完成任务可以获得一定的效用,甚至可能有额外效用。在MAS中,管理者为鼓励Agent结盟,必须指定一种合适的效用划分规则。设计了基于利益均衡的联盟形成效用划分策略,在非减性效用分配等原则的基础上,提高了对额外效用划分的合理性,在面向任务的领域中有利于全局优化联盟的形成。同时,在本文策略下形成的联盟具有Nash平衡意义下的稳定性。该效用划分策略为设计分布式智能系统的进化机制提供了依据。 (3) 适合于分布式智能系统的通信模型。顺畅的通信是智能子系统之间协作的基础。设计了一种Agent分层命名与定位机制来解决位置透明通信问题;在KQML语言的基础上扩充其行为原语,构造了适合于联盟协作的内容层描述语言,以保证智能子系统对所传输的信息进行无歧义的语义理解,从而构建了适用于分布式智能系统的通信模型。 (4) 针对制造系统的两个关键问题:供应链伙伴选择、收益分配,应用Agent联盟生成算法以及效用划分策略,设计了相应的求解方案,并验证了其有效性。同时,采用Visual C++语言编制了敏捷供应链决策支持系统ASCDSS。
丁菊玲[9](2005)在《一种基于人工免疫的网络入侵动态取证方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计算机犯罪活动越来越猖獗,防火墙和IDS 在一定程度遏制了黑客入侵,但是高明的入侵者防不胜防,作为主动防御技术的计算机取证技术的出现弥补了传统网络安全防御手段的缺陷。然而,传统的计算机取证技术都是一种静态方法,其研究与网络监控如入侵检测技术脱节,网络攻击发生之后,提取的证据非常有限,而且不能对付高明的黑客,对取证人员的要求非常高,过多地依赖取证人员的工作经验。人工免疫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应用的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尤其是在IDS上。然而,以往的研究缺乏对自体的动态描述,定义的自体都是静态的,而且收集的自体是庞大的,缺乏严格的定量描述,造成较大的随意性。基于以上所述,本文将计算机取证技术与网络监控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免疫的网络入侵动态取证方法。本文首先从网络安全研究现状出发,介绍了计算机犯罪的发展情况,指出计算机取证技术研究的必要性。文章对计算机取证技术做了探讨,分析了传统的静态计算机取证技术,并将静态取证技术与动态取证技术进行了比较。文章从理论上详细地对基于人工免疫的动态取证技术进行了阐述。建立了网络入侵监控中有关自体、抗原的动态演化数学模型,提出了基于抗原提呈的计算机动态取证模型,给出了具体刻画自体、抗原随时间变化的递推方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免疫细胞的耐受、生命周期以及免疫记忆等动态模型及其递推方程,探讨了证据的存档及其呈供方法等。最后本文对模型进行了仿真试验,并通过对比实验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多样性、实时性和自学习、自适应性能力。具体来说,本文的主要贡献有: 从理论发展和应用产品方面,分析比较了国内外计算机取证技术的研究现状; 分析了人工免疫系统在网络安全领域中的应用; 分析了目前现有的计算机取证技术,对比了静态计算机取证与动态
周健良[10](2004)在《远程监控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在安全监控、生产过程监控、住宅小区监控等领域,远程监控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远程监控系统以其远距离监控的独特优势逐渐赢得了广大客户的青睐。随着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微处理器性能的极大提高,远程监控系统的应用模式有了新的改变,其应用前景及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泛,对其进行深入的应用研究很有必要,并将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课题以重庆市上界高速公路监控系统为背景,构建了一个基于C/S结构的远程监控系统。 文章首先从远程监控系统的监控方式分析入手,提出了系统的总体方案。接着在研究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和统一建模语言(UML)的基础上,应用面向对象思想,采用UML软件建模工具对高速公路监控系统软件进行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建立了远程监控系统的通用类库,设计了系统的数据库,重点分析设计了其中的路段通信模块,论述了系统平台的选择和路段通信模块的实现方案等,展示了该套远程监控系统的软件实现过程。最后深入研究了实现过程中使用的多线程编程技术和开发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与设计综合了网络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面向对象设计方法、数据库设计、多线程编程等技术。通过对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的分析设计及实现,用实例说明了将UML应用于远程监控系统分析设计中的可行性及其方法。研究了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监控方式的融合及其在远程监控系统中的应用,并就系统实现过程中碰到的多线程同步等难点问题,深入地探讨了多线程编程技术及其解决方法,这些都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工程推广使用意义。
二、分布式多计算机系统中的存储扩充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布式多计算机系统中的存储扩充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1)探究分布式多计算机系统中的存储扩充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分布式多计算机系统的含义 |
二、常见的分布式多计算机系统中的存储管理 |
(一) Mach操作系统 |
(二) Amoeba操作系统 |
(三) 其他操作系统 |
三、分布式多计算机系统中存在的存储扩充问题 |
四、分布式多计算机系统中存储扩充问题的解决办法 |
五、结束语 |
(2)集群环境下海量数据存储管理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海量数据存储机制的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海量数据跨盘存储研究现状 |
1.2.2 集群环境下负载平衡算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任务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任务 |
1.3.3 论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多介质存储设备统一存储机制 |
2.1 概述 |
2.2 多介质存储设备统一存储体系结构 |
2.3 多介质存储设备统一存储驱动层—管道解决方案 |
2.3.1 管道和进程介绍 |
2.3.2 管道驱动解决方案 |
2.4 多介质存储设备统一存储驱动层—系统调用解决方案 |
2.4.1 系统调用介绍 |
2.4.2 系统调用驱动解决方案 |
2.5 驱动层解决方案的对比 |
2.5.1 缓冲区 |
2.5.2 数据安全 |
2.6 多介质存储设备统一存储方法层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海量数据跨盘存储机制 |
3.1 概述 |
3.2 海量数据跨盘存储机制的体系架构 |
3.2.1 用户配置跨盘信息模块 |
3.2.2 跨盘文件信息模块 |
3.2.3 海量数据跨盘存储策略 |
3.3 海量数据跨盘存储机制的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集群环境下节点间负载平衡 |
4.1 概述 |
4.2 一种存储集群的任务调度算法和负载平衡策略 |
4.2.1 集群环境概述 |
4.2.2 负载平衡策略 |
4.2.3 任务调度算法 |
4.2.4 任务再分配 |
4.2.5 性能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海量数据跨盘存储机制系统原型 |
5.2 海量数据跨盘统一存储方法 |
5.2.1 lf_open(打开文件) |
5.2.2 lf_close(关闭文件) |
5.2.3 lf_read(由已打开的文件读取数据) |
5.2.4 lf_write(将数据写入已打开的文件内) |
5.2.5 lf_lseek(移动文件的读写位置) |
5.2.6 lf_del(删除文件) |
5.3 海量数据跨盘存储方法测试 |
5.3.1 测试概述 |
5.3.2 测试方案 |
5.3.3 测试结果 |
5.4 集群任务调度算法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3)高校统一消息服务平台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统一消息服务发展现状 |
1.3 本选题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本课题涉及的相关技术介绍及知识概述 |
2.1 J2EE相关技术 |
2.1.1 Servlet技术 |
2.1.2 JSP |
2.1.3 JavaBean |
2.2 WEB SERVICES |
2.3 XML技术 |
2.4 AJAX技术 3 平台相关研究 |
3.1 WEB应用框架的研究 |
3.1.1 应用框架的重要性 |
3.1.2 本平台WEB框架的相关技术 |
3.2 权限管理技术 |
3.2.1 访问控制的基本思想 |
3.2.2 访问控制策略 |
3.2.3 现有权限管理的缺陷 |
3.2.4 XML与数据库技术相结合的权限管理的介绍 4 高校统一消息服务平台分析与设计 |
4.1 需求分析 |
4.1.1 功能需求 |
4.1.2 性能需求 |
4.2 建立系统用例模型 |
4.2.1 获取执行者 |
4.2.2 获取系统用例 |
4.2.3 系统用例模型 |
4.3 总体设计 |
4.3.1 设计原则 |
4.3.2 系统软件体系结构 |
4.3.3 网络拓扑结构 |
4.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5 系统业务流程 |
4.6 系统类图设计 |
4.6.1 系统视图层类图 |
4.6.2 系统业务层类图 |
4.6.3 系统数据访问层类图 |
4.7 数据库设计 |
4.7.1 设计原则 |
4.7.2 设计基本步骤 |
4.7.3 主要数据库表结构 |
4.8 系统开发环境 5 高校统一消息服务平台的实现 |
5.1 公共组件的实现 |
5.2 系统登录主界面 |
5.3 主要模块实现 |
5.3.1 短信息平台模块 |
5.3.2 日程安排模块 |
5.3.3 常用服务模块 |
5.3.4 信息统计模块 |
5.3.5 天气信息服务 |
5.3.6 文档管理 |
5.3.7 平台权限管理 6 论文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分布式试飞测试总线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试飞测试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分布式实时系统研究现状 |
1.1.2 现场总线技术的研究现状 |
1.1.3 时钟同步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 课题来源、研究内容和意义 |
1.2.1 课题来源 |
1.2.2 研究内容和设计目标 |
1.2.3 研究意义 |
1.3 本文结构 |
2 分布式试飞测试总线系统技术简介 |
2.1 分布式系统 |
2.1.1 分布式系统概述 |
2.1.2 分布式系统的结构/分类 |
2.1.3 分布式系统的特征 |
2.2 总线技术 |
2.2.1 总线的基本概念 |
2.2.2 总线操作 |
2.2.3 现场总线 |
2.3 时钟同步 |
2.3.1 网络时间协议NTP |
2.3.2 简单网络时间协议SNTP |
2.3.3 IEEE1588 标准 |
2.4 FPGA 技术在试飞系统中的应用 |
2.4.1 FPGA/SOPC |
2.4.2 NiosⅡ嵌入式处理器 |
2.4.3 Avalon 总线 |
2.4.4 IP 核和自定义逻辑 |
3 分布式试飞测试总线系统硬件设计 |
3.1 分布式试飞测试总线系统分析与设计 |
3.1.1 分布式试飞测试总线系统概述 |
3.1.2 分布式试飞测试总线系统模型 |
3.1.3 分布式试飞测试总线系统体系结构 |
3.1.4 分布式采集单元 |
3.2 系统控制板卡 |
3.2.1 系统控制板卡方案与选型设计 |
3.2.2 系统控制板卡硬件电路设计 |
3.3 功能模拟板卡 |
3.3.1 功能模拟板卡方案与选型设计 |
3.3.2 功能模拟板卡硬件电路设计 |
3.4 内总线底板 |
3.5 本章小结 |
4 分布式试飞测试总线系统的总线设计 |
4.1 总线拓扑结构 |
4.2 内总线 |
4.2.1 内总线设计要求 |
4.2.2 内总线指令格式定义 |
4.2.3 内总线信号端口定义 |
4.2.4 内总线工作原理 |
4.2.5 内总线工作时序 |
4.3 外总线 |
4.3.1 外总线设计要求 |
4.3.2 外总线网络体系结构 |
4.3.3 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 驱动 |
4.4 本章小结 |
5 分布式试飞测试总线系统各板卡功能设计 |
5.1 系统控制板卡功能设计 |
5.1.1 系统控制板卡功能体系结构 |
5.1.2 系统控制板卡工作流程 |
5.1.3 系统控制板卡系统配置信息定义 |
5.1.4 自定义内总线逻辑设计 |
5.1.5 外总线功能设计 |
5.2 PCM 板卡功能设计 |
5.2.1 PCM 板卡功能体系结构 |
5.2.2 PCM 板卡功能配置信息定义 |
5.2.3 PCM 板卡工作流程 |
5.2.4 PCM 板卡各功能模块设计 |
5.3 AD 板卡功能设计 |
5.3.1 AD 板卡功能体系结构 |
5.3.2 AD 板卡功能配置信息定义 |
5.3.3 AD 板卡工作流程 |
5.3.4 AD 板卡各功能模块设计 |
5.4 采集单元的同步 |
5.4.1 试飞系统的时间定义 |
5.4.2 IEEE1588 标准同步原理 |
5.4.3 IEEE1588 标准的精简与同步的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6 系统功能实现与验证 |
6.1 系统的验证平台的搭建 |
6.1.1 系统控制板卡的SOPC 构架 |
6.1.2 PCM 板卡的FPGA 构架 |
6.1.3 AD 板卡的FPGA 构架 |
6.2 系统性能测试与分析 |
6.2.1 内总线性能测试与分析 |
6.2.2 外总线性能测试与分析 |
6.2.3 时钟同步性能测试与分析 |
6.2.4 PCM 性能测试与分析 |
6.2.5 AD 性能测试与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税收征管系统中数据复制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来源 |
1.4 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组织 |
2 分布式数据库基本理论 |
2.1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定义及其特点 |
2.1.1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定义 |
2.1.2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特点 |
2.2 分布式数据库的分类 |
2.3 分布式数据库的优点 |
2.4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体系结构 |
2.4.1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体系结构 |
2.4.2 分布式数据库模式结构 |
2.5 分布式数据库的缺点 |
2.6 小结 |
3 数据复制的研究 |
3.1 数据复制概述 |
3.1.1 数据复制定义 |
3.1.2 复制的优点 |
3.1.3 数据复制分类 |
3.1.4 数据复制变化捕获方式 |
3.1.5 数据复制更新方式 |
3.2 数据复制现状 |
3.2.1 Oracle 复制技术 |
3.2.2 SQL Server 复制技术 |
3.2.3 Sybase 复制技术 |
3.2.4 D82 复制技术 |
3.2.5 MySQL 复制技术 |
3.3 数据冲突及其解决方案 |
3.3.1 数据增加冲突 |
3.3.2 数据更新冲突 |
3.3.3 数据删除冲突 |
3.4 小结 |
4 税收征管系统中的分布式数据库设计 |
4.1 重庆市地方税收征收管理系统简介 |
4.1.1 《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背景 |
4.1.2 《税收征收管理系统》的功能 |
4.2 地税征收系统数据库设计的原则 |
4.3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 |
4.4 系统分布式数据库的设计 |
4.5 数据的分布 |
4.5.1 数据划分 |
4.5.2 数据划分方式 |
4.5.3 系统数据的分布 |
4.6 系统的数据备份 |
4.7 本章小结 |
5 税收征管系统中数据复制解决方案 |
5.1 数据复制需求 |
5.2 数据复制设计原则 |
5.3 数据库复制系统组成 |
5.4 数据库复制系统实现 |
5.4.1 市局下发数据至区局复制设计 |
5.4.2 区局上传数据至市局复制设计 |
5.4.3 区县局之间的数据复制 |
5.5 本章小结 |
6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基于ADO.NET的分布式产品知识库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分布式产品知识库系统的发展背景 |
1.2 ADO.NET 的简介 |
1.3 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
1.4 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1.5 课题支撑 |
第2章 分布式产品知识库的构成 |
2.1 分布式产品知识库的模型 |
2.2 分布式产品知识库的特点 |
2.3 分布式产品知识库研究的基本方法 |
2.4 本章小节 |
第3章 分布式产品知识库关键技术研究 |
3.1 分布式环境下的数据冲突及解决方案 |
3.1.1 数据冲突的解决 |
3.2 分布式产品知识库的数据一致性及维护方法 |
3.2.1 两阶段提交方法 |
3.2.2 复制服务器方法 |
3.3 异构分布式数据库的系统集成 |
3.3.1 异构数据库的差异 |
3.3.2 异构数据库的分类 |
3.3.3 实现异构分布式数据库集成的技术关键 |
3.3.4 异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4 分布式产品知识库数据适配器的研究 |
3.4.1 ADO.NET 访问数据的通用方法 |
3.4.2 分布式数据库的查询 |
3.4.3 数据访问实例 |
3.4.4 基于.NET 的三层结构设计技术 |
第4章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
4.1.1 系统数据库共享数据的设计 |
4.1.2 数据库存储过程、函数的设计 |
4.2 数据适配器中数据访问层的设计 |
4.2.1 配置web.config |
4.2.2 连接数据库 |
4.2.3 读取数据 |
4.3 数据适配器中数据转换服务层的设计 |
4.4 本章小节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分布式计算中并行I/O调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插图目录 |
表格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分布式计算中对并行I/O的需求 |
1.2 并行I/O调度策略简介 |
1.2.1 并行I/O |
1.2.2 并行I/O研究中的主要技术问题 |
1.3 课题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3.1 选题背景 |
1.3.2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5 论文的组织 |
第二章 并行I/O调度策略研究现状及进展 |
2.1 并行I/O与分布式并行计算技术研究 |
2.1.1 并行I/O技术研究 |
2.1.2 分布式并行计算技术的发展 |
2.2 现代磁盘技术的发展 |
2.2.1 磁盘的架构及其运行 |
2.2.2 影响磁盘运行的制约因素 |
2.2.3 磁盘技术的新发展 |
2.3 存储与计算分离的研究 |
2.3.1 传统存储方式的缺陷及其解决办法的提出 |
2.3.2 存储与计算分离的可实现性 |
2.3.3 存储与计算分离的实现方式 |
2.3.4 存储与计算分离后的存储模式 |
2.3.5 存储与计算分离后的计算模式 |
2.4 并行I/O数据文件分布存储调度策略 |
2.4.1 关键问题研究 |
2.4.2 并行I/O数据文件分割分配策略 |
2.4.3 并行I/O数据文件分组分配策略 |
2.5 并行I/O数据文件访问调度策略 |
2.5.1 关键问题研究 |
2.5.2 并行I/O数据文件访问调度策略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并行I/O数据文件分割分配策略 |
3.1 概述 |
3.2 已知知识的文件拆分与分配策略(KKFDA) |
3.2.1 KKFDA的基本思想 |
3.2.2 KKFDA文件拆分方法的选择 |
3.2.3 KKFDA文件分配方法 |
3.2.4 实例分析 |
3.3 性能比较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并行I/O数据文件分组分配策略 |
4.1 分布式可扩展的数据分组分配策略 |
4.1.1 并行I/O与数据分配策略概述 |
4.1.2 可用百分比决策自适应数据分配策略的基本思想与实现 |
4.1.3 分段选择与可用百分比决策相结合自适应数据分配策略 |
4.1.4 性能比较与分析 |
4.2 启发式文件分类分配策略(HFSA) |
4.2.1 模型描述 |
4.2.2 HFSA的基本思想 |
4.2.3 HFSA算法的实现 |
4.2.4 HFSA的理论分析与实例 |
4.2.5 实验及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分布式计算中并行I/O数据文件访问调度策略 |
5.1 并行I/O访问的自适应调度策略研究 |
5.1.1 概述 |
5.1.2 目前的并行I/O调度方法 |
5.1.3 自适应平等划分I/O调度策略 |
5.1.4 实验及结果分析 |
5.2 DIO_TSMB:分布式并行I/0中新型动态数据调度算法 |
5.2.1 概述 |
5.2.2 并行I/O调度策略的研究现状 |
5.2.3 DIO_TSMB调度算法基本思路与实现 |
5.2.4 实验及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多维数据并行I/O分配存储与访问调度策略研究 |
6.1 多维数据并行I/O研究概述 |
6.2 多维数据分配现状与新策略研究 |
6.2.1 多维数据分配存储研究现状 |
6.2.2 多维数据拆分循环分配策略的提出 |
6.3 相关的理论基础 |
6.3.1 基本定理 |
6.3.2 数据访问成本分析 |
6.4 步长值H_1的选定方法及HSPHM策略的提出 |
6.5 实验及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及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进一步研究工作 |
7.2.1 分布式计算环境中并行I/O技术的进一步研究 |
7.2.2 并行I/O技术在P2P中的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博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发表论文及科研获奖目录 |
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
2.攻博期间公开发表(或录用)的相关论文 |
3.科研获奖情况 |
(8)分布式智能系统中联盟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目录 |
插图清单 |
表格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Agent和多 Agent系统 |
1.1.1 智能Agent |
1.1.2 多Agent系统 |
l.1.3 Agent联盟机制 |
1.2 分布式智能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1 分布式智能控制系统 |
1.2.2 敏捷制造系统 |
1.3 分布式智能系统中的关键问题 |
1.3.1 协调合作算法 |
1.3.2 效用划分策略 |
1.3.3 通信机制 |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课题来源 |
1.4.2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论文组织 |
第二章 计算资源受限环境下的联盟生成算法 |
2.1 引言 |
2.2 改进型蚁群算法求解单任务 Agent联盟 |
2.2.1 问题描述 |
2.2.2 相关工作 |
2.2.3 蚁群算法 |
2.2.4 基本蚁群算法求解Agent联盟 |
2.2.5 算法的改进 |
2.2.6 算法描述 |
2.2.7 实验结果 |
2.3 基于蚁群算法的多任务联盟串行生成算法 |
2.3.1 相关工作 |
2.3.2 多任务的调度 |
2.3.3 算法描述 |
2.3.4 与相关算法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联盟形成的效用划分策略 |
3.1 引言 |
3.2 问题描述 |
3.3 相关工作 |
3.3.1 Shapley值法 |
3.3.2 非减性效用分配法 |
3.4 基于利益均衡的联盟形成策略 |
3.4.1 新策略的理论基础 |
3.4.2 基于利益均衡的联盟形成策略 |
3.4.3 与相关方法的比较 |
3.5 进一步改进方案 |
3.5.1 方案设计 |
3.5.2 性能分析 |
3.5.3 模糊评判Agent能力贡献 |
3.6 联盟形成的Nash平衡问题 |
3.6.1 联盟的稳定性 |
3.6.2 Nash平衡与稳定性 |
3.7 本章小结 |
3.8 联盟的生成、形成及任务完成 |
第四章 分布式智能系统的通信 |
4.1 引言 |
4.2 Agent通信模式 |
4.2.1 无通信模式 |
4.2.2 消息模式 |
4.2.3 方案传递模式 |
4.2.4 黑板模式 |
4.2.5 Agent通信语言模式 |
4.3 分层命名与定位机制 |
4.4 基于 KQML的Agent交互 |
4.5 KQML行为原语的扩充 |
4.5.1 新的KQML行为原语 |
4.5.2 语义描述 |
4.6 通信模型 |
4.7 实验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敏捷供应链决策支持系统 |
5.1 引言 |
5.2 伙伴选择 |
5.2.1 决策模型 |
5.2.2 求解方案设计 |
5.3 收益分配 |
5.3.1 决策模型 |
5.3.2 求解方案设计 |
5.4 敏捷供应链决策支持系统 |
5.4.1 系统构成框架 |
5.4.2 ASCDSS中对象属性定义 |
5.5 系统简介 |
5.6 实例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SCDSS数据库中企业信息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一种基于人工免疫的网络入侵动态取证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背景 |
1.2 课题来源 |
1.3 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 |
1.4 本文工作 |
1.5 论文结构 |
1.6 小结 |
2 计算机取证技术 |
2.1 计算机取证概述 |
2.1.1 计算机取证定义 |
2.1.2 电子证据 |
2.1.2.1 电子证据概述 |
2.1.2.2 电子证据特点 |
2.1.2.3 电子证据处理 |
2.2 静态计算机取证技术 |
2.2.1 取证原则 |
2.2.2 取证步骤 |
2.2.3 常用静态取证工具 |
2.2.3.1 一般工具 |
2.2.3.2 专用工具 |
2.2.3.3 行业标准 |
2.2.4 取证模型 |
2.3 动态计算机取证技术 |
2.3.1 取证原则 |
2.3.2 取证步骤 |
2.3.2.1 证据的获取 |
2.3.2.2 证据的转移 |
2.3.2.3 证据的存档 |
2.3.2.4 证据的调查分析 |
2.3.2.5 证据的呈供 |
2.3.3 取证模型 |
2.3.3.1 利用IDS 取证 |
2.3.3.2 利用蜜罐取证 |
2.3.3.3 基于WEB 的网络入侵检测取证 |
2.3.3.4 基于人工免疫的动态取证 |
2.4 证据分析 |
2.5 动态取证与静态取证的比较分析 |
2.6 计算机取证中存在的问题 |
2.7 小结 |
3 人工免疫系统原理 |
3.1 生物免疫系统原理 |
3.1.1 生物免疫机制 |
3.1.1.1 免疫耐受 |
3.1.1.2 免疫应答 |
3.1.1.3 免疫反馈 |
3.1.2 生物免疫系统的主要特点 |
3.1.2.1 耐受性 |
3.1.2.2 学习与认知 |
3.1.2.3 分布性 |
3.1.2.4 鲁棒性和适应性 |
3.1.2.5 多样性 |
3.1.2.6 自平衡性 |
3.1.2.7 自组织性 |
3.2 人工免疫原理 |
3.2.1 人工免疫研究概况 |
3.2.2 人工免疫中主要算法 |
3.2.2.1 否定选择算法 |
3.2.2.2 克隆选择算法 |
3.2.2.3 动态克隆选择算法 |
3.2.2.4 本文采用的算法 |
3.3 小结 |
4 基于人工免疫的网络入侵动态取证 |
4.1 方法概述 |
4.2 模型理论 |
4.2.1 符号定义 |
4.2.2 定量描述 |
4.2.2.1 自体动态演化模型 |
4.2.2.2 抗原动态演化模型 |
4.2.2.3 动态取证模型 |
4.2.2.4 动态耐受模型 |
4.2.2.5 成熟细胞生命周期 |
4.2.2.6 动态免疫记忆模型 |
4.3 模型设计 |
4.3.1 名词解释 |
4.3.2 设计目标 |
4.3.3 结构模型 |
4.3.3.1 网络监控 |
4.3.3.2 提取证据 |
4.3.3.3 证据传输 |
4.3.3.4 证据封装 |
4.4 小结 |
5 实验及分析 |
5.1 仿真实验 |
5.2 实验结果 |
5.3 结果分析 |
5.4 小结 |
6 结束语 |
附录1 作者研究生阶段科研经历 |
附录2 作者研究生阶段论文发表情况 |
独创性声明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远程监控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意义和研究背景 |
1.2 远程监控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本人的主要工作及成果 |
1.4 论文内容安排 |
第2章 监控系统的总体方案 |
2.1 监控系统的设计目标 |
2.2 系统总体设计原则 |
2.3 系统的拓扑结构设计 |
2.3.1 分布式监控系统 |
2.3.1.1 分布式监控系统的结构 |
2.3.1.2 分布式监控系统的优缺点 |
2.3.2 集中式监控系统 |
2.3.2.1 集中式监控系统的结构 |
2.3.2.2 集中式监控系统的优缺点 |
2.3.3 上界高速公路监控系统拓扑结构设计 |
第3章 远程监控系统的分析设计 |
3.1 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方法 |
3.1.1 面向对象方法 |
3.1.2 统一建模语言UML |
3.1.3 UML实际建模过程 |
3.2 远程监控系统的分析设计 |
3.2.1 远程监控系统的系统需求 |
3.2.2 远程监控系统的需求分析 |
3.2.3 系统的模块划分 |
3.2.4 远程监控系统设备类图设计 |
3.2.4.1 元件标准类库 |
3.2.4.2 高速公路监控系统中的设备类库 |
3.2.5 系统的用户接口设计 |
3.2.6 监控系统数据库设计 |
3.3 路段通信模块的分析与设计 |
3.3.1 路段通信模块的系统需求 |
3.3.2 路段通信模块的需求分析 |
3.3.3 通信模块的设计 |
3.3.3.1 通信模块流程 |
3.3.3.2 通信协议设计 |
3.3.3.3 通信模块线程设计 |
3.3.3.4 通信模块降档模式设计 |
3.4 隧道现场监控系统的设计 |
3.4.1 隧道现场监控系统概述 |
3.4.2 隧道现场监控系统的设计 |
3.4.2.1 PLC软件设计 |
3.4.2.2 隧道现场工控机软件设计 |
第4章 远程监控系统的实现 |
4.1 系统平台的选择 |
4.1.1 系统软件 |
4.1.2 可编程控制器的选型 |
4.1.2.1 可编程控制器概述 |
4.1.2.2 系统中PLC的选型 |
4.1.3 现场总线的选择 |
4.1.3.1 现场总线技术概述 |
4.1.3.2 系统选用的现场总线 |
4.2 远程监控系统的组件和部署 |
4.3 路段通信模块的实现 |
第5章 多线程技术在系统中的应用 |
5.1 多线程编程技术 |
5.1.1 概述 |
5.1.1.1 线程概念 |
5.1.1.2 多线程的优缺点 |
5.1.2 线程间的通信 |
5.1.3 线程间的同步 |
5.2 DELPHI对多线程的支持 |
5.2.1 DELPHI下多线程编程的实现方法 |
5.2.2 TThread类的优点 |
5.2.3 TThread对象的使用 |
5.3 难点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
5.3.1 线程中安全释放问题 |
5.3.2 避免性能问题 |
5.3.2.1 互斥量的正确使用 |
5.3.2.2 瞬时过载问题及解决 |
5.3.3 Sleeping-Barber问题在系统中的应用 |
5.3.4 线程死锁问题 |
5.3.5 多线程的调试 |
第6章 结论 |
6.1 全文总结 |
6.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分布式多计算机系统中的存储扩充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探究分布式多计算机系统中的存储扩充问题及其解决办法[J]. 麦润河. 计算机产品与流通, 2018(02)
- [2]集群环境下海量数据存储管理技术的研究[D]. 胡学庆. 东北石油大学, 2010(03)
- [3]高校统一消息服务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 薛凯. 西安理工大学, 2009(S1)
- [4]分布式试飞测试总线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D]. 吴良. 重庆大学, 2008(06)
- [5]税收征管系统中数据复制技术研究与实现[D]. 柳小青. 重庆大学, 2007(05)
- [6]基于ADO.NET的分布式产品知识库的研究与实现[D]. 李真春. 武汉理工大学, 2006(08)
- [7]分布式计算中并行I/O调度策略研究[D]. 曾碧卿. 中南大学, 2005(06)
- [8]分布式智能系统中联盟机制研究[D]. 夏娜. 合肥工业大学, 2005(03)
- [9]一种基于人工免疫的网络入侵动态取证方法[D]. 丁菊玲. 四川大学, 2005(08)
- [10]远程监控系统研究与应用[D]. 周健良. 西南交通大学,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