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电机能耗制动网络参数分析

直流电机能耗制动网络参数分析

一、直流电动机能耗制动网络参数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晶,王丙军[1](2021)在《应用CAN直流驱动自卸车电传动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指出直流驱动系统的传递效率高且成本低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重载运输式自卸车辆。根据直流驱动系统的能量传递路径和结构特点,采用双控制器与显示器相结合的方法对电传动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基于整车体量大、控制单元多的特点,采用CAN总线通信设计将各单元实现分布式结构设计。基于控制系统的功能,对各部分控制原理进行分析,并对串励直流电动机的启动、调速、制动等功能控制进行设计。基于分析结果,搭建系统主、从控制单元电路,并分别采用试验模拟控制系统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分析结果可知,系统的控制结构简单高效,信号通信流畅;主回路控制模型工作正常,达到了预期的设计效果;保护和检测电路能让系统更加安全的工作;为此类车辆设计生产提供参考。

刘培祥[2](2020)在《四轮独立驱动铰接车辆转向节能控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环保及能源问题的加剧,工程车辆也逐渐迈入了新能源时代,四轮独立驱动铰接转向车辆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相比于传统的集中式驱动铰接转向车辆,四轮独立驱动铰接转向车辆各车轮转矩独立可控,具备独特的动力学控制优势和充分的节能潜力。铰接转向车辆通常采用液压转向系统进行转向,该系统能够快速、灵活的完成车辆转向,但也存在能耗高、效率低的缺点。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差动协同转向,是一种基于四轮独立驱动铰接转向车辆各车轮转矩独立可控的优势提出的车辆转向节能技术,通过在铰接转向车辆前后轴施加差动转矩,使车辆前后车体分别形成一个绕各自质心的附加横摆力矩协助液压转向系统完成铰接转向车辆转向。差动协同转向在保证车辆驱动功率不变、不改变车辆行驶状态的前提下实现车辆转向节能,为铰接转向车辆节能优化指出了新的方向。本文在总结铰接转向车辆和直接横摆力矩控制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四轮独立驱动铰接车辆差动协同转向策略。根据差动协同转向策略的需要,对铰接转向车辆运动学、动力学和液压转向系统进行理论分析。提出了差动协同转向系统的控制思想和前提条件,理论分析了差动协同转向的可行性。基于AMESim软件建立了铰接转向车辆仿真平台并搭建了铰接转向车辆物理样机,分别进行了仿真试验和物理样机试验,结果验证了差动协同转向的可行性和节能效果。制定了差动协同转向控制策略,从理论上分析差动转矩轴间分配系数对于驱动系统能耗影响,通过仿真试验得到了差动转矩轴间分配系数的优化结果;讨论了差动协同转向对车辆运动的影响,并以此制定了差动转矩优化函数,得到了最优差动转矩MAP。设计了差动协同转向控制系统,介绍了差动协同转向的滑移率控制策略。最后,为了更好的验证本文所提出的差动协同转向控制策略,建立了基于MATLAB/Simulink和AMESim的联合仿真模型,针对轮式装载机的低车速快速转向和高车速低速转向两种典型工况进行了对比仿真试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差动协同转向能够在保证不改变车辆行驶状态的前提下实现车辆转向节能,同时,仿真结果也说明差动协同转向系统在装备车辆时不需要对驾驶员进行额外培训,差动协同转向也不会影响驾驶员的驾驶感受,这是本系统的显着优点。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3](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指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张云[4](2020)在《基于STM32的电动船舶驱动控制与远程监控》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目前江河湖泊游船和小型运输船舶采用柴油驱动污染环境以及电动车驱动控制结构复杂和能耗大等问题,本文以小型游船和运输船为对象,研究开发一种结构简单,控制方便的电动船驱动控制系统,再根据船舶运行中不能随意靠岸,遇到故障必须具有早期预警和远程应急处理的需求,将工业中的远程监控系统应用于电动船舶驱动控制,使之具有较高的自我救助能力,从而为电动船舶的商业化应用提供高可靠性和实用性的技术支持。考虑到船舶的应用环境和应用条件,对高可靠性和操作简单,在故障情况下能够自救的高适应性特点,本研究在对比现有各种电力电子技术方案的基础上采用了一种以硬开关加逻辑控制的方案,实现操作简单,可靠性高和具有很强的自救能力的有级调速控制方案,实现了低能耗和控制简单可靠的电动船舶驱动控制系统。通过对嵌入式系统扩展无线通信模块,运用云平台技术实现对电动船舶的远程监控,可以实现在一定区域内对多条运行的船舶的运行数据采集、故障检测和电量计算等信息管理和控制功能。为电动船舶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基于实验室前期相关课题的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直流有刷电动机机械特性和转速控制特性进行分析,从直流有刷电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分析,根据瞬时状态建立直流电动机的微分方程,得到直流电动机的传递函数,分析对比直流有刷电机串电阻调速和调压调速的优缺点,分析铅酸蓄电池的充放电原理以及失效机理。据此提出本课题研究的控制方法所要解决的问题。(2)对电动船舶的驱动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核心控制方法为基于一种外围的开关电路,通过单片机控制来实现大功率和高可靠性的直流电机调速,成本较低,且对使用环境和电机机械结构没有限制,并且在调速过程中能够实现电池能量均衡,提高电池的利用效率。在MATLAB软件上搭建控制电路模型,进行仿真验证。(3)对STM32控制器无线通信的开发,结合嵌入式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使之成为可以接入网络的网关设备。对电动船舶驱动控制系统与远程监控进行软件和硬件的设计,硬件设计包括控制电路、驱动电路、采集电路、保护电路、通信电路等,软件设计包括对电机和蓄电池的数据采集、蓄电池剩余电量估算程序、主程序和中断子程序的设计,以及设计搭建云平台信息传输系统,将网关设备采集到的数据解析封装成MQTT协议,发送至指定的云服务平台端口,上传至云平台数据库中,完成数据的传输。通过云服务平台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移动客户端使所需要的数据可以显示在APP界面上,完成数据的远程监控。(4)基于硬件和软件设计,搭建电动船舶驱动控制和远程监控系统测试平台,完成了对电动船舶的驱动控制以及蓄电池的轮换使用系统测试,证明了基于STM32的外围开关网络控制的直流有刷电机调速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并使蓄电池组内的电池剩余电量接近,提高了电池组的能量利用率,降低了成本。并且完成了网关设备和云平台的通信测试,验证了网关设备接入网络与通信的可靠性,通过Android技术的开发,完成了基于APP的数据远程监控。

简建平[5](2020)在《电动葫芦变频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电动葫芦作为起重机核心部件,作为工业生产制造、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装备,其不仅需要满足企业内的基本物料搬运功能,还需要配合现场需求实现特定功能以提高生产、搬运效率。电动葫芦以变频器作为控制方式的核心元件,不仅实现负载运行平稳、高效、可靠、故障率低等,其可编程性和丰富、强大的通讯功能为未来电动葫芦、起重机的种种特定功能需求提供完美解决方案。本文依据变频器在电动葫芦控制系统的特殊应用性,为保障负载的运行安全和运行效率地提高,以及现场特殊需求,控制系统实现了:(1)系统有起升电机刹车状态监控功能,以保障负载的安全;(2)在保障负载安全前提下,起升机构的高效运行;(3)负载运行中、满载制动或再起动时,无“溜钩”情况发生;(4)两台电动葫芦平衡提升负载功能;同时,根据电动葫芦中平移机构和起升机构的负载特性,设计了不同的变频控制方式,围绕该变频控制系统,详细介绍了系统中电机、变频器、制动电阻等选型计算;最后根据实际项目需求,对变频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调试并取得了比较圆满的效果。

潘宣伊[6](2019)在《基于VVVF的城轨车辆牵引传动控制技术及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大都采用电能作为动力来源,通过交流牵引电机驱动列车运行,部分城市采用更先进的直线电机牵引。本文以多数城轨交通所选的交流牵引机车为载体进行研究。随着经济发展及城市的扩大化,大众对轨道交通的需求更加迫切,乘客对所乘车辆速度及舒适性的要求日益提高,为了兼顾行车速度和乘车舒适性,对车辆的结构设计及牵引电机的控制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交流牵引控制系统的控制技术进行分析及优化,确定交流牵引系统的择优控制方式。在交流牵引系统的调速过程中,每一个速度点都要对应一个合适的输出力矩,采用VVVF(Variable Voltage and Variable Frequency)变频调速系统进行牵引电机的转速控制可以达到这一要求。基于PWM方式的VVVF调速控制系统是一种开环控制方式,在牵引传动调速过程当中,可以保证定子频率变化不超过电动机颠覆点的要求,不影响车辆调速时牵引系统的稳定性,缩短车辆启动和制动、调速的动态响应时间。控制方法选择磁场定向矢量控制方法,在传统SPWM控制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加入SVPWM控制技术。SPWM技术以电源为出发点,只能生成一个可调频可调压的波形,当牵引电机参数变化后,VVVF控制系统无法进行实时调整,电机参数发生变化,输入电源不变,导致参数不匹配,影响电机调速稳定性。选用基于SVPWM方式的VVVF控制系统,可以随时检测控制系统当中,电气参数的振荡,当检测到系统电压,或者负载电压不在稳定状态下,基于SVPWM方式的VVVF控制系统会展现其闭环控制的控制特性,将车辆的速度以及牵引电机的输出力矩作为被调量,并作为闭环控制中的反馈信号,进行闭环控制,达到对系统的变化量做出快速的响应的目的。为了实现城轨车辆交流牵引系统的闭环控制,达到一种高性能运行状态,在控制系统的设计中,根据牵引系统的特点,可以设置不同的闭环控制反馈量,其中一种是将力矩作为反馈信号,力矩值的获得可以通过检测系统直接测定,或者结合系统特点进行估算,然后将这两种方法得到的力矩值输入到闭环控制环节的力矩调节器当中,通过差分运算,得到闭环控制系统中的偏差信号。还可以通过间接的测量与给定信号相关的物理量,如气隙磁通、定子电流,测量其实际值,将其作为反馈信号也可以达到控制牵引电机输出力矩的目的。城轨车辆交流牵引系统性能的优劣取决于牵引电机性能的优劣,牵引电机动态性能越好,调速系统调速时间和调速的稳定性越高。现阶段,城轨车辆牵引系统中的控制方式有两种,分别是采用矢量变化思想的磁场定向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为了实现交流牵引系统在调速过程中的良好的电机牵引特性,本文将重点研究基于SVPWM调制技术的磁场定向矢量控制方式,判断此种控制方式是否能实现高性能的交流牵引调速。在证明基于SVPWM调制的磁场定向矢量控制方式的过程中,将会使用MATLAB/SIMULINK进行系统城轨车辆交流牵引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并进行验证性试验,通过分析仿真实验波形来验证矢量控制方式在城轨交流牵引系统中的可行性。

王豫[7](2019)在《城市轨道交通再生能馈技术及装置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全国城市地铁自2008年以来快速发展,行业上升迅猛。作为昆明的首条地铁线路-昆明轨道交通6号线工程在2011年开通。截止2019年昆明地铁已经开通运营1号线一期工程以及呈贡支线、2号线一期工程、3号线、6号线一期工程共计四条线路,开通线路长度达到88.7km,全部车站共计57个,当中换乘站2个。随着地铁线网的初步形成和运营线路增多,如何有效控制运营成本越来越成为管理核心。电能作为地铁各专业设备和系统的动力,研究如何更加绿色高效的利用电能。研究利用地铁交通的电能并进行升级,是当前最热的前沿和应用。本文以地铁供电系统的电客列车牵引和制动能耗为研究对象,谈论了采用交流电机电客列车的制动特性及再生制动电能的产生。因为城市地铁中站间距非常短,车站设置较为密集,列车在运行过程中存在频繁的动车与停车。在列车电制动时产生非常可观的再生制动能量,因为目前直流牵引设备中均采用二极管单向导通整流,列车再生制动产生的能量无法反馈到中压交流网侧进行二次使用,多采用制动电阻将电能转化为热能释放的形式,这样还加大了车站环境控制与通风设备的压力以及负荷消耗。针对再生制动能量的利用,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对再生制动电能三类9种使用方案进行了优缺点分析,最终根据昆明地铁3号线实际工程需要选择35k V中压系统回馈方案。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了35k V中压系统回馈方案的仿真模型建立,通过仿真证明了电压控制对35k V中压系统的回馈效果,并且在回馈过程中的稳压效果良好,论证了该方案的功能和效果。本文最后根据昆明地铁3号线实际情况,对再生能馈设备工程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总体设计研究,对再生能量回馈设备的技术需求和控制要求做了设计与分析。对最终工程实际应用效果进行数据分析,验证了35k V中压系统回馈方案的良好效果,以及运行过程中的一个案例分析,总结了再生能馈装置在运行使用方面的经验。

刘俊龙[8](2019)在《电控电动无级变速执行机构设计与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CVT)的速比通过执行机构的调节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连续变化,从而能够使发动机更多的工作在理想的工作区域,达到改善汽车动力性和经济性的目的。目前CVT的执行机构多为电控液压系统,由于CVT的速比控制和夹紧力控制对液压系统的流量和工作压力有较高的要求,使得液压系统要消耗较多的功率,是CVT传动效率较低的原因之一。电控电动执行机构消耗的能量相对较少,因此研究采用电控电动执行机构代替电控液压执行机构的机电控制CVT,对于提高CVT的传动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一种双电机机电控制CVT的电控电动执行机构为研究对象,以改善CVT的工作性能为目标,开展了基于该机电控制CVT执行机构的设计方法与控制方法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比较分析了电液控制CVT、单电机机电控制CVT和双电机机电控制CVT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可知三种CVT都是基于金属带式无级变速装置的,但是采用了不同的执行机构。然后对金属带式无级变速装置的传动机理进行了分析,说明了CVT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运动学和力学关系。最后为了说明双电机机电控制CVT在传动效率方面的优势,建立了简化的CVT传动效率计算模型,在ECE和EUDC工况下比较了三种CVT的传动效率,比较发现电控电动执行机构消耗的能量明显少于电控液压执行机构,单电机机电控制CVT由于从动带轮夹紧力不可调的原因,其传动效率并不是很理想,而双电机机电控制CVT的传动效率相对其他两种CVT的传动效率更高,因此对于双电机机电控制CVT电控电动执行机构的研究是必要的。(2)本文对机电控制CVT的电控电动执行机构进了设计和优化。首先分析了电控电动执行机构主要零部件的特性,包括直流电动机、齿轮副、丝杆螺母机构和碟形弹簧。然后在发动机和无级变速装置参数选定的前提下,以动力可靠传递和CVT的能量损失最少为目标,设计了双电机机电控制CVT执行机构的结构性能参数,并通过仿真验证了所设计参数的有效性。然而单纯根据发动机输出转矩设计的双电机机电控制CVT执行机构,在循环工况下存在从动带轮夹紧力可调范围小的问题,基于此问题对双电机机电控制CVT执行机构进行了优化设计,统计分析多种循环工况下从动带轮需求夹紧力,调整了各变形量下碟形弹簧的目标弹力,然后利用遗传算法对执行机构进行了优化设计,仿真分析发现,优化后从动带轮夹紧力可调范围明显增大,最大处增大了约83%。(3)本文分别建立了双电机机电控制CVT速比控制执行机构模型和从动带轮夹紧力控制执行机构模型,并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了双电机机电控制CVT的仿真模型。仿真分析了双电机机电控制CVT的速比和从动带轮夹紧力的动态响应特性:速比和从动带轮夹紧力能够很好的被控制,执行机构电动机的输入电压和输出转矩存在突变的现象,而输出转速和负载转矩变化相对平滑。对速比和从动带轮夹紧力动态响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仿真分析,发现速比响应速度与速比变化方向有关,并且随着从动带轮夹紧力的变化,速比的响应速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另外初始速比对速比响应基本没有影响,从动带轮夹紧力动态响应受到速比和初始主动带轮夹紧力的影响。(4)针对双电机机电控制CVT自身的特性和汽车对它的要求,对它的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设计了基于PID改进算法的速比控制器,应用了微分先行和积分分离的方法;设计了基于自抗扰控制技术的从动带轮夹紧力控制器,包括过渡过程、跟踪微分器、非线性状态误差反馈控制器和扩张状态观测器;并通过仿真证明了PID改进算法和自抗扰控制技术在双电机机电控制CVT中的有效性。双电机机电控制CVT的速比控制和从动带轮夹紧力控制之间存在耦合关系,基于该耦合关系提出了一种速比控制策略,以提高机电控制CVT的速比响应速度,仿真结果表明基于耦合特性的速比控制策略在速比增大时响应速度提高了14%。机电控制CVT连续速比控制策略下,微小的节气门或车速波动,都会引起速比的波动,这对变速器和汽车都是不利的,为了解决该问题,提出了速比分级控制策略,并对机电控制CVT速比分级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速比分级控制策略能够有效的消除速比波动的问题,并且没有对整车性能产生不良的影响。(5)搭建了基于MATLAB/Simulink和DSPACE的单电机机电控制CVT试验台架,应用该试验台架,对单电机机电控制CVT的传动效率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电液控制CVT硬件在环试验台获得的电液控制CVT的传动效率进行了比较,从侧面验证了双电机机电控制CVT在传动效率方面的优势;通过台架试验对单电机机电控制CVT的速比响应特性进行了研究,验证了文中的PID改进控制算法和自抗扰控制算法,间接说明了双电机机电控制CVT电控调动执行机构在速比控制和从动带轮夹紧力控制方面的可行性。

张翠娥[9](2019)在《APM牵引供电系统仿真研究》文中提出旅客捷运系统(Automated People Mover,简称APM)是一种中低运量、可快速穿梭运输、全自动无人驾驶的轨道交通系统,现已广泛应用于国外许多大型枢纽机场,国内各机场APM线路也基本都处于规划、预留或在建中。牵引供电系统是APM整体项目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供电质量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将直接影响系统是否能够正常运行,而根据具体线路特点,在新建APM线路之前对比选择合适的供电方案对节省项目总体投资及提高系统供电质量等至关重要。与城轨和电气化铁路不同,APM系统供电方式包含三相交流制与直流制两种,且不同供电制式的适用距离、复杂程度以及供电质量各有优劣,目前还比较缺乏有效的供电方案优选方法,因此本文在传统综合评价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并建立了一套适用于APM系统供电方案优选的辅助决策体系。首先对APM供电系统的基本结构进行概述,简要介绍了高压电源系统供电方式及动力照明系统组成,重点分析牵引供电系统采用不同供电制式的优缺点,并对其牵引变电所的设置原则、牵引网类型和运行方式加以介绍。其次在充分了解系统各组成部分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采用Simulink软件分别搭建了三相交流和直流牵引供电系统的仿真模型,主要包括外部电源、牵引变电所、接触轨及车辆系统这四部分。之后以广州珠江新城APM系统为例,根据其线路特点提出了 3种供电方案,仿真分析了系统在单列车运行工况、多列车运行工况及牵引变电所故障退出运行时接触轨上电压分布情况和列车牵引电机状态,结果表明各方案中接触轨电压变化与实际情况相符且均满足线路允许的波动要求,电机转速在系统正常运行时均能稳定在额定值左右,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靠性及安全性。最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与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所设计的供电方案进行优选,综合技术及经济两方面,确定了 7项评价指标,并根据三相交流和直流供电方式的特点计算各指标权重及相应的隶属度,进而得出了较优的供电方案,为以后新建APM系统牵引供电方案的选择提供科学的依据。

韩灏[10](2019)在《采煤机电液复合制动协调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煤机在大倾角工作面上作业时,为防止其发生溜车事故,采煤机在停车时需要进行驻车制动。随着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变频技术在采煤机牵引电动机调速中的应用,采煤机在水平工作面工作时如需进行停车,则利用牵引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的回馈制动进行停车制动。而采煤机在倾斜工作面停车后,由于牵引电动机的回馈制动在停车以后即失去作用,如不进行驻车制动则会发生溜车,为防止采煤机在倾斜工作面发生溜车,在采煤机牵引电机轴上安装液压制动器进行采煤机驻车制动。采煤机在倾斜工作面工作时的情况分为制动和启动两种,采煤机的制动情况分为爬坡时停车制动及下坡时停车制动,而采煤机的启动又分为爬坡启动和下坡启动。为有效协调采煤机在不同工作情况下的制动及启动,本文提出一种电—液复合制动的采煤机制动方案,通过采用制动力固定分配的方法对左右两牵引电机的制动力以及电机制动与液压制动的制动力进行有效分配,采煤机电—液复合制动系统能够利用牵引电机回馈制动最大限度地对制动过程中的能量进行回收。同时,提高采煤机电制动系统与液压制动系统的匹配度,能够尽可能减少液压制动器的磨损,以提高采煤机液压制动系统的可靠性。本文以大倾角工作面上的采煤机电—液复合制动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以1940型采煤机为例,详细分析采煤机牵引工作部分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其次,分析并计算采煤机的制动力矩,为采煤机电—液复合制动系统中液压制动系统的制动力分配奠定基础。再次,分析计算采煤机所受牵引力,为采煤机电—液复合制动系统中的电机回馈制动系统制动力分配提供依据。最后,分别基于Simulink和AMESim对采煤机变频调速系统和采煤机的液压制动系统进行验证和仿真分析研究。通过对原有的定量泵液压系统进行改进,将原液压制动系统升级为变量泵负载敏感液压制动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负载敏感液压制动系统的响应速度比普通液压制动系统(定量泵液压系统)快,这样便有效提高了电机制动系统与液压制动系统的匹配度。本文在对采煤机电—液复合制动系统制动力分配时采用左右两牵引电机轴之间制动力固定分配比的分配方法,以及对采煤机电机制动系统与液压制动系统的制动力进行固定分配比分配。并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优化采煤机电—液复合制动系统的制动力分配比,最后通过在采煤机爬坡试验台上的实验验证了仿真的正确性,采煤机电—液复合制动系统的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

二、直流电动机能耗制动网络参数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流电动机能耗制动网络参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应用CAN直流驱动自卸车电传动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控制系统设计
    2.1 控制系统结构
    2.2 串励直流电动机
        2.2.1 串励直流电动机的起动
        (1)降压起动
        (2)电枢回路串电阻起动
        2.2.2 串励直流电动机的调速
        (1)改变端电压调速
        (2)改变β调速
        2.2.3 串励直流电动机制动
3 控制系统设计
    3.1 主控制系统设计
    3.2 从控制器设计
    3.3 发电机励磁控制器
4 实验平台验证
    4.1 主回路试验分析
    4.2 辅助回路试验分析
5 结论

(2)四轮独立驱动铰接车辆转向节能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新能源轮式装载机发展现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铰接转向车辆技术研究
        1.3.2 直接横摆力矩控制技术研究
        1.3.3 现存研究的不足之处
    1.4 差动协同转向概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铰接转向车辆动力学建模
    2.1 整车运动学分析
        2.1.1 转向液压缸长度分析
        2.1.2 转向时液压缸力臂分析
        2.1.3 转向时车体角速度分析
        2.1.4 转向时车轮速度分析
        2.1.5 转向时车轮转向半径分析
    2.2 整车动力学分析
        2.2.1 坐标系定义
        2.2.2 模型假设
        2.2.3 车辆模型自由度分析
        2.2.4 车体动力学模型
        2.2.5 轮胎模型
        2.2.6 液压转向系统压力
        2.2.7 电机模型
    2.3 液压转向系统动力学分析
        2.3.1 液压转向系统基本原理
        2.3.2 优先阀原理
        2.3.3 转向器原理
        2.3.4 转向器动力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差动协同转向机理分析及可行性验证
    3.1 以转向节能为目的的差动协同转向机理分析
    3.2 仿真平台的搭建及可行性仿真验证
        3.2.1 仿真软件介绍
        3.2.2 铰接转向车辆模块
        3.2.3 液压转向系统模块
        3.2.4 转向节能可行性仿真验证
    3.3 物理样机搭建及可行性试验验证
        3.3.1 物理样机设计开发
        3.3.2 转向节能可行性试验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差动协同转向控制策略设计
    4.1 差动转矩轴间分配策略分析
        4.1.1 驱动系统能耗变化理论分析
        4.1.2 轴间分配系数对转向能耗影响仿真分析
    4.2 差动转矩优化控制策略制定
        4.2.1 影响因素分析
        4.2.2 优化函数的制定
        4.2.3 差动转矩优化MAP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差动协同转向控制系统仿真验证
    5.1 差动协同转向控制系统
        5.1.1 差动协同转向控制器模型
        5.1.2 滑移率控制模型
    5.2 仿真对比验证
        5.2.1 低车速快速转向工况仿真分析
        5.2.2 高车速低速转向工况仿真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研究成果
致谢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4)基于STM32的电动船舶驱动控制与远程监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蓄电池电动船舶的研究现状
        1.2.2 调速系统研究现状
        1.2.3 远程通信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电动船舶驱动控制系统性能分析
    2.1 直流电动机的特性分析
    2.2 直流有刷电动机的转速控制特性分析
        2.2.1 电枢串电阻调速特性与能耗分析
        2.2.2 改变端电压调速特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STM32的电动船舶驱动控制及远程监控系统研究与分析
    3.1 影响电动船舶蓄电池能量利用效率的因素分析
        3.1.1 铅酸蓄电池的充放电机理
        3.1.2 铅酸蓄电池的失效机理
        3.1.3 实验电池性能参数
    3.2 直流有刷电动机驱动控制策略
        3.2.1 直流有刷电动机分级调速系统说明
        3.2.2 直流有刷电机调速控制原理分析
    3.3 直流有刷电动机调速控制仿真分析
    3.4 基于物联网的电动船舶远程监控系统的实现
        3.4.1 远程监控系统结构与原理
        3.4.2 通信协议在系统中的实现
    3.5 本章小结
4 系统软硬件设计
    4.1 主控芯片选型
    4.2 继电器电路
    4.3 采样电路
        4.3.1 电压采样和信号调理电路
        4.3.2 电流采样和信号调理电路
    4.4 驱动电路
    4.5 电源电路
    4.6 4G通信电路
    4.7 RS485串口通信
    4.8 SPI FLASH存储电路
    4.9 辅助电路
        4.9.1 按键电路
        4.9.2 LED指示电路
    4.10 软件设计
        4.10.1 直流有刷电机调速系统软件设计
        4.10.2 智能网关软件设计
        4.10.3 云平台软件设计
        4.10.4 用户终端设备接入设计
    4.11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与数据分析
    5.1 直流有刷电机调速系统试验测试
        5.1.1 直流有刷电机调速系统搭建
        5.1.2 直流有刷电机调速系统试验分析
    5.2 远程监控系统数据传输测试
    5.3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5)电动葫芦变频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电动葫芦控制系统现状与趋势
    1.3 变频调速在电动葫芦控制系统的趋势
    1.4 本课题的工作内容和意义
2 电动葫芦变频调速技术
    2.1 电动葫芦结构简介
    2.2 电动葫芦调速方式
        2.2.1 直流调速
        2.2.2 交流调速
    2.3 变频调速技术
        2.3.1 变频器的构成
        2.3.2 变频器的控制方式
        2.3.3 制动单元与制动电阻
    2.4 本章小结
3.电动葫芦变频调速方案
    3.1 电动葫芦负载特性及控制需求
    3.2 电动葫芦驱动变频控制方案
        3.2.1 主回路和控制回路
        3.2.2 驱动电机功率选型
        3.2.3 驱动变频器选型
    3.3 电动葫芦起升机构变频控制方案
        3.3.1 主回路和控制回路
        3.3.2 起升电机功率选型
        3.3.3 起升变频器选型
        3.3.4 功能应用设计
    3.4 本章小结
4.系统设计及应用
    4.1 客户现场需求
    4.2 系统分析与设计
    4.3 系统设计
        4.3.1 变频器主要参数设计
        4.3.2 电机选型以及变频器参数设置
        4.3.3 PLC S7-200功能与编程
    4.4 本章小结
5.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基于VVVF的城轨车辆牵引传动控制技术及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城轨车辆交流牵引传动技术
    2.1 城轨车辆交流牵引工作原理
    2.2 城轨车辆交流牵引系统
        2.2.1 城轨车辆直流供电系统
        2.2.2 受流设备
        2.2.3 城轨车辆变流技术
    2.3 城轨车辆传动系统
        2.3.1 交流牵引电机特性
        2.3.2 交流牵引电机的选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轨车辆牵引控制系统
    3.1 轨道车辆牵引传动控制方法
    3.2 交流牵引传动控制理论分析
    3.3 牵引控制系统
        3.3.1 变流器模块
        3.3.2 牵引控制单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交流电动机的矢量控制
    4.1 交流电动机矢量控制的构想
    4.2 交流电动机的矢量变换
        4.2.1 坐标变换
        4.2.2 交流电机的数学模型
    4.3 SVPWM技术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矢量控制系统仿真模型的设计与实验
    5.1 矢量控制系统仿真模型建立
        5.1.1 整体模型
        5.1.2 矢量控制系统仿真模型
    5.2 仿真结果及分析
        5.2.1 仿真结果
        5.2.2 结果分析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1 高压电源电路
附录2 牵引主回路
附录3 控制回路
附录4 异步电动机控制系统仿真模型
附录5 矢量控制框图

(7)城市轨道交通再生能馈技术及装置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概况及列车牵引制动原理
    2.1 引言
    2.2 外部电源及供电方案
    2.3 35KV中压网络
    2.4 牵引供电系统
    2.5 列车牵引及制动
    2.6 昆明地铁3号线供电系统结构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再生能馈方案比选
    3.1 引言
    3.2 再生能馈方案比选
    3.3 再生能馈方案比选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MATLAB的再生能馈系统仿真分析
    4.1 引言
    4.2 系统主电路仿真模型搭建
    4.3 系统控制电路仿真模型搭建
    4.4 系统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3号线再生能馈设备的总体设计研究
    5.1 引言
    5.2 再生能馈装置应用分析
    5.3 再生能馈装置总体设计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3号线再生能馈装置运行分析
    6.1 引言
    6.2 再生能馈回馈设备效果验证
    6.3 运行实例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8)电控电动无级变速执行机构设计与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机电控制CVT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电控制CVT结构现状
        1.2.2 机电控制CVT传动特性研究现状
        1.2.3 机电控制CVT控制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机电控制CVT传动机理研究
    2.1 前言
    2.2 三种CVT结构特性分析
    2.3 金属带式CVT传动机理
        2.3.1 运动学分析
        2.3.2 力学分析
    2.4 三种CVT传动效率特性对比分析
        2.4.1 CVT传动效率模型
        2.4.2 三种CVT传动效率特性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电控电动执行机构设计方法研究
    3.1 前言
    3.2 电控电动执行机构主要组成部件特性
    3.3 带轮夹紧力的确定
    3.4 电控电动执行机构碟形弹簧设计
    3.5 速比变化率的确定
    3.6 电动机械传动系统设计
    3.7 仿真分析
    3.8 电控电动执行机构参数优化
        3.8.1 问题的提出
        3.8.2 双电机机电控制CVT执行机构结构参数优化
        3.8.3 优化结果仿真分析
    3.9 本章小结
4 电控电动执行机构动态响应特性分析
    4.1 前言
    4.2 电控电动执行机构动力学模型
        4.2.1 速比控制执行机构动力学建模
        4.2.2 夹紧力控制执行机构动力学建模
    4.3 电控电动执行机构响应特性仿真分析
        4.3.1 仿真工况设定
        4.3.2 从动带轮夹紧力响应特性分析
        4.3.3 速比响应特性分析
    4.4 电控电动执行机构动态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4.4.1 速比动态响应影响因素
        4.4.2 从动带轮夹紧力动态响应影响因素
    4.5 本章小结
5 机电控制CVT控制方法研究
    5.1 前言
    5.2 机电控制CVT的控制目标
    5.3 机电控制CVT速比控制研究
        5.3.1 机电控制CVT速比控制系统模型
        5.3.2 机电控制CVT速比控制器设计
        5.3.3 速比控制仿真分析
    5.4 机电控制CVT从动带轮夹紧力控制研究
        5.4.1 从动带轮夹紧力控制系统模型
        5.4.2 从动带轮夹紧力控制器设计
        5.4.3 从动带轮夹紧力控制仿真分析
    5.5 速比和从动带轮夹紧力综合控制研究
        5.5.1 速比和从动夹紧力的耦合特性分析
        5.5.2 基于耦合特性的综合控制算法
        5.5.3 综合控制仿真分析
    5.6 机电控制CVT速比分级控制
        5.6.1 问题的提出
        5.6.2 机电控制CVT速比离散化
        5.6.3 速比分级控制仿真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试验研究
    6.1 前言
    6.2 试验台设计
        6.2.1 电液控制CVT硬件在环试验台
        6.2.2 机电控制CVT试验台
    6.3 机电控制CVT试验与分析
        6.3.1 传动效率试验
        6.3.2 速比响应试验
    6.4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
    7.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与继续研究方向
        7.2.1 论文创新点
        7.2.2 继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
    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D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9)APM牵引供电系统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2 APM供电系统概述
    2.1 高压电源系统
        2.1.1 集中供电方式
        2.1.2 分散供电方式
        2.1.3 混合供电方式
    2.2 牵引供电系统
        2.2.1 牵引供电系统构成
        2.2.2 牵引变电所
        2.2.3 牵引网
        2.2.4 牵引供电系统运行方式
    2.3 动力照明供电系统
        2.3.1 降压变电所
        2.3.2 动力照明配电系统
    2.4 本章小结
3 APM牵引供电系统建模
    3.1 外部电源模型
    3.2 牵引变电所模型
        3.2.1 三相交流供电制式
        3.2.2 直流供电制式
    3.3 接触轨模型
        3.3.1 交流接触轨
        3.3.2 直流接触轨
    3.4 车辆模型
        3.4.1 交流牵引
        3.4.2 直流牵引
    3.5 本章小结
4 APM牵引供电系统仿真分析
    4.1 供电方案设计
    4.2 交流牵引供电系统仿真
        4.2.1 单列车运行工况仿真
        4.2.2 多列车运行工况仿真
        4.2.3 牵引变电所故障仿真
    4.3 直流牵引供电系统仿真
        4.3.1 牵引变电所空载运行仿真
        4.3.2 单列车运行工况仿真
        4.3.3 多列车运行工况仿真
        4.3.4 牵引变电所故障仿真
    4.4 本章小结
5 APM牵引供电方案的综合评价
    5.1 层次分析法
        5.1.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5.1.2 层次分析法建模步骤
    5.2 模糊综合评价法
        5.2.1 模糊综合评价基本原理
        5.2.2 模糊综合评价建模步骤
    5.3 基于AHP和FCE法的APM牵引供电方案优选
        5.3.1 确定综合评价指标
        5.3.2 建立层次分析结构图
        5.3.3 计算各评价指标权重
        5.3.4 构建评价指标隶属度函数
        5.3.5 APM系统供电方案的综合优选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采煤机电液复合制动协调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采煤机变频调速技术
        1.3.2 采煤机液压制动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采煤机制动系统分析
    2.1 采煤机牵引部的结构及原理
        2.1.1 采煤机牵引部介绍
        2.1.2 无链式采煤机行走部
        2.1.3 电动机回馈制动
    2.2 采煤机液压制动器原理
        2.2.1 制动器工作原理
        2.2.2 液压制动器主要参数
    2.3 采煤机受力分析
        2.3.1 牵引阻力的计算
        2.3.2 采煤机最大牵引阻力估算方法
    2.4 采煤机惯性负载的计算
        2.4.1 转动惯量计算方法
        2.4.2 惯性负载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采煤机电—液复合制动系统建模
    3.1 采煤机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模型的建立
        3.1.1 矢量控制的概念
        3.1.2 异步电动机数学模型
        3.1.3 异步电动机三相动态模型数学表达式
    3.2 坐标变换
        3.2.1 坐标变换基本思路
        3.2.2 三相-两相变换(3/2变换)
        3.2.3 静止两相-旋转正交变换(2s/2r变换)
    3.3 采煤机牵引电动机调速模型建立
    3.4 采煤机液压制动系统模型建立
        3.4.1 采煤机液压系统原理
        3.4.2 采煤机液压制动系统仿真分析
        3.4.3 采煤机负载敏感液压制动系统模型建立
        3.4.4 负载敏感变量泵模型
        3.4.5 负载敏感阀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采煤机电—液复合制动系统协调控制研究
    4.1 采煤机制动系统的性能指标
        4.1.1 能量回收率
        4.1.2 液压制动系统的发热量
        4.1.3 采煤机电—液复合制动系统制动距离
    4.2 分析系统参数对评估指标的影响
        4.2.1 采煤机制动能量回收
        4.2.2 采煤机制动距离
    4.3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采煤机电—液制动力优化分配
        4.3.1 设计变量
        4.3.2 粒子群优化算法
        4.3.3 采煤机爬坡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取得的成果

四、直流电动机能耗制动网络参数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CAN直流驱动自卸车电传动控制系统设计[J]. 王晓晶,王丙军.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21(01)
  • [2]四轮独立驱动铰接车辆转向节能控制[D]. 刘培祥. 吉林大学, 2020(08)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4]基于STM32的电动船舶驱动控制与远程监控[D]. 张云.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5]电动葫芦变频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D]. 简建平.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基于VVVF的城轨车辆牵引传动控制技术及仿真研究[D]. 潘宣伊. 吉林大学, 2019(03)
  • [7]城市轨道交通再生能馈技术及装置应用研究[D]. 王豫.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5)
  • [8]电控电动无级变速执行机构设计与控制方法研究[D]. 刘俊龙. 重庆大学, 2019(01)
  • [9]APM牵引供电系统仿真研究[D]. 张翠娥.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10]采煤机电液复合制动协调控制研究[D]. 韩灏. 太原科技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直流电机能耗制动网络参数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