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注射治疗腰痛腿痛32例疗效分析

硬膜外注射治疗腰痛腿痛32例疗效分析

一、硬膜外腔注药治疗腰腿痛32例疗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沙昊[1](2020)在《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评估腰椎管狭窄症硬膜外注射治疗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 的]腰椎管狭窄症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腰椎管结构异常,引起腰及下肢疼痛的临床常见疾病之一。硬膜外注射治疗是目前在临床应用较广泛的一种手段,但对于治疗后疗效的评估,目前只有主观的VAS评分,缺乏客观指标。本实验旨在通过行红外热成像检查,比较患者硬膜外注射治疗前后红外线热图的温度变化,来评价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疗效评估上的临床意义。[方 法]选取来我科就诊,明确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且同意行硬膜外注射治疗的患者40例,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55~75岁,平均年龄(65.23±4.66)岁,病史1~10年,病程(4.49±2.29)年,对患者在术前、术后24h、术后48h行红外热成像检查,分别采集其术前、术后24h、术后48h患病侧及对称健侧的温度、ART值及患者VAS评分,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平P<0.05为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 果](1)患者术前、术后24h、术后48h患侧下肢温度均低于健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患者术前、术后24h、术后48h患侧下肢ART值均低于健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患者术前、术后24h、术后48h患侧下肢△ART值逐渐减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患者术前、术后24h、术后48hVAS评分逐渐减小。(5)患者术前、术后24h、术后48h患者VAS评分和患侧下肢温度无相关性,P>0.05。[结 论]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辅助VAS评分客观地评估患者治疗后病情变化情况,给临床医师评估患者术后疗效提供了新的方法和依据。

张寒[2](2019)在《针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模型神经传导速度、P物质影度响度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针刺治疗,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大鼠神经传导速度是否基本恢复正常,脊髓和下丘脑P物质含量是否降低;通过光镜观察治疗前后L5神经根形态学变化,探讨针刺对神经修复的作用;通过对疗效的分析,进一步证明经穴的特异性。材料与方法:健康SD大鼠雄性40只,为SPF级,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正常组(n=10)、模型组(n=10)、肾俞组(n=10)、非经非穴组(n=10)。正常组不造模、不予针刺、正常饲养。模型组造模方法:麻醉后断尾,切开尾部椎间盘,取髓核制成混悬液。对L4-L5棘突间隙进行穿刺,使用9号腰椎穿刺针实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将自体髓核混悬液注射入大鼠体内。造模后正常饲养。肾俞组造模方法同模型组,造模3天后针刺大鼠肾俞穴,每天一次,治疗五次。非经非穴组造模方法同模型组,造模3天后针刺大鼠非经非穴(取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与肾俞连线中点),每天一次,治疗五次。在造模前一天、造模后三天、治疗五天后分别测量各组大鼠的热痛刺激缩爪阈值以及模型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取2mm L5神经根组织,苏木精-伊红(H-E)溶液染色,观察神经根形态改变;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P物质(SP)含量。结果:1.造模后三天,模型组、肾俞组和非经非穴组与造模前一天对比,有显着性差别(P<0.05),提示造模后热痛刺激缩爪阈值下降,正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对痛觉敏感这一特点,故造模成功;治疗五天后,肾俞组与造模后三天对比,有显着性差别(P<0.05),提示治疗后热痛刺激缩爪阈值有所提升,说明针刺肾俞穴能够缓解大鼠对痛觉的敏感,能够减轻大鼠疼痛。2.模型组、肾俞组和非经非穴组造模后三天的大鼠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大鼠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与同组造模前一天对比,有显着性差别(P<0.05),提示造模成功;肾俞组治疗五天后的大鼠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大鼠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与同组造模后三天对比,有显着性差别(P<0.05),提示治疗有效;非经非穴组治疗五天后的大鼠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大鼠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与肾俞组治疗五天后对比,有显着性差别(P<0.05),提示肾俞组治疗效果优于非经非穴组。3.神经根HE染色可见:肾俞组与模型组对比,出现再生髓鞘,整体排列规律,大小一致,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细胞水肿不明显;而非经非穴组与模型组对照,依然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细胞界限不清楚,大小不一,排列不规则,细胞水肿明显。提示针刺肾俞穴能有效减轻神经根的炎性反应与水肿。4.模型组、肾俞组和非经非穴组的脊髓P物质和下丘脑P物质含量与同部位正常组P物质含量对比,有显着性差别(P<0.05),提示P物质含量增高,造模成功;肾俞组的脊髓P物质和下丘脑P物质含量与同部位模型组P物质含量对比,有显着性差别(P<0.05),提示脊髓P物质和下丘脑P物质含量明显降低,治疗有效;非经非穴组的脊髓P物质和下丘脑P物质含量与同部位肾俞组P物质含量对比,有显着性差别(P<0.05),提示肾俞组对脊髓P物质和下丘脑P物质的含量的改变明显高于非经非穴组,证明针刺肾俞穴对疼痛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非经非穴。结论:1.大鼠进行造模后,热痛刺激缩爪阈值较正常大鼠明显降低,对痛觉存在过敏反应,故非压迫性LDH髓核突出大鼠模型建立成功。2.通过针刺肾俞穴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模型神经传导速度有明显的改善,说明针刺肾俞穴能够改善神经的传导功能。3.通过针刺肾俞穴治疗后,大鼠模型的脊髓和下丘脑P物质含量显着降低,说明针刺肾俞穴具有一定的镇痛抗炎作用。4.通过光镜观察各组治疗前后L5神经根形态变化,治疗后的神经根形态较治疗前有明显的修复作用,与模型组和非经非穴组对比亦有明显的促进神经根修复作用。5.通过针刺疗效分析,肾俞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非经非穴组,说明针刺肾俞穴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更好的治疗作用,进一步证明经穴的特异性。

谢宏博(Hung-Po Hsieh)[3](2019)在《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指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向后方突出,压迫神经根、脊髓,导致脊髓或神经根营养障碍,继而产生炎症,引起相关神经卡压或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病理机制包括神经压迫机制、炎性化学神经根刺激、自身免疫机制。主要病理过程是腰椎间盘部分纤维环破碎,髓核等相关组织在挤压的作用下,向脊柱的后方突出甚至膨出,对神经根产生刺激、压迫,出现神经根的炎症,造成神经根的营养供应、神经传导特性的损伤,导致腰痛及下肢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据相关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由于现代人、生活习惯及工作环境的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趋于年轻化。美国相关的研究机构发现,九成的成年人都有过腰腿痛的不愉快经历,而其中,就有20%的腰痛患者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不可忽略的影响。不断增加的发病率,不仅给个人带来较大困扰,也给国家的医疗费用带来极大的负担,且降低社会总体工作效率。如何预防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医者关注的重点。现代医学目前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只能起到止痛对症处理的作用,虽然近期疗效较好,但不良反应大,比如长期大量服用止痛药易产生耐药性,且易对胃黏膜有不可逆性的损害。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在治疗痛症方面有独特优势。在祖国医学中,此病是隶属腰痛病的范畴。古代医籍里面中并没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个病名,对此病的记载,主要通过对以腰痛为主的症状,如“腰痹”、“腰腿痛”等来认识的。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以肝肾不足,尤以肾虚为甚或亏虚为本,同时也与外伤、瘀血、气血不足、外邪等其他诸多方面的因素紧紧关联。针灸能够能疏通局部气血,通经络,能够缓急止痛,且止痛效果较快,往往能取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辨证取穴的前提下,常见的取穴的方法有,联合夹脊穴的局部针刺、阿是穴针刺和循经取穴。针刺常常与电针配合,灸法在临床上用的也是比较频繁,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方法还有推拿手法,通过整脊、推拿、复位、按摩等不同的手法来操作并调整患者的腰椎关节组织、局部肌肉等,从而达到理筋整复,疏通经络气血,使得达到内外平衡。此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其他中医治疗方法,还有牵引、热敏灸疗法、热敷等。临床上单独运用一种疗法治疗的比较少,往往是将几种治疗方法联合运用,包括联合西医的方法如封闭疗法等,以达到更好的疗效。现有研究表明,针灸在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症状方面,具有一定效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病情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优势。针灸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上具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具有多样性的方法,有大量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证明了针灸疗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氏头皮针为已故名老中医方云鹏教授所创立的一种全新形式的针刺方法。该针法将传统针灸理论与现代全息理论及神经解剖学相结合,其核心内容是伏象与伏脏理论。方云鹏教授认为伏象与伏脏是“诸经皆同于脑”的总经络、总中枢。伏象穴区对称地分布在颅骨骨缝的周围,整个身体各部位相应的刺激点都规律地分布于穴区内,这些刺激点构成了人体的缩影,伏于矢状缝、人字缝及冠状缝。伏象是人体“阳气中枢”,统领全身阳经,具有引导和调整全身阳气活动,调节全身脏腑功能的作用。选取方氏头皮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乃取“头为诸阳之会”之意,下病取上,通调经气,通脉止痛。“靳三针”疗法,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靳瑞教授创立的针灸处穴流派,是岭南针灸学派的重要学术内容,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靳三针”中每一种疾病的针灸处方,大多有三个穴位起到主要治病作用,即“主穴”作用,靳瑞教授将这些穴位进行总结,并由此为基础总结出固定的针灸处方,逐渐形成现在成熟完善的“靳三针”学术体系。其配穴原则遵循传统,以脏腑辩证及分经辨证为主,手法包括入针,行针和补泻手法。遵循“两神合一、用意在针、缓慢进针、得气为度”。腰三针,是靳三针理论体系中重要的一组穴位,具有显着临床实用价值、疗效的穴组。腰椎间盘突出症,其病位在督脉之上,肝肾不足,复感外邪,邪气搏于腰脊,导致气血不同而致气滞血瘀,局部经脉闭阻,不通则痛。传统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是督脉生发的必然结果,脑肾相济,针刺头部腧穴或者说相应脑部功能区的投影点,能通过相应的经络联系,产生得气感,使气血到达病所,气行则血行,气血荣润,正气充足,则疾病亦能痊愈。在方氏头皮针的理论中,头皮针的针刺点、针刺区域不仅是医者的治疗点,亦是疾病反映在体表的外在表现。头穴是调节各脏腑系统功能的高级调节系统,针刺头部腧穴可通调经气,调达脏腑。腰三针在华佗夹脊穴周围,向内连于督脉,向外链接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和膀胱经皆在腰部行走,通过对腰三针进行针刺,可以达到气至病所,通调膀胱经以及督脉的气血,改善腰部的经气,起到镇痛的作用。方氏头皮针联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优势在于上下配穴,通调督脉,激发阳气,通络止痛。腰三针通调经脉,活络止痛,方氏头针生发清阳,调神止痛。二者配伍形神兼治,通督调神,使得背腰部阳气生发,气血调达,经络通畅,调神止痛。本研究依据临床经验,旨在客观评价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为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理论和循证医学证据。目的:观察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JOA评分、McGill评分及临床疗效,探讨方氏头皮针联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作用机理及治疗优势,为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一定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病例选择:本试验所纳入的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2018年12月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9例,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予不同干预措施,其中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组(简称结合组)33例、方氏头皮针组(简称头针组)33例,腰三针组(简称腰针组)33例。2.治疗方法:结合组予针刺方氏头皮针联合腰三针治疗:选穴:伏象腰部、倒象下部、倒脏下焦、肾俞穴、大肠俞穴、委中穴;头针组予方氏头皮针治疗;腰针组予腰三针治疗。3.疗程:三组均每周治疗3次,2次治疗间隔时间大于等于1天,2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4.疗效评定:对所以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JOA评分、McGill评分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估,以此评价三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和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干预之前,三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等)均具有可比性(P>0.05),经过三种不同治疗方法干预后,对其JOA评分、McGill评分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对比结果如下:1.JOA评分两个疗程治疗后,3组患者JOA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提高,且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组的JOA评分与方氏头皮针组、腰三针组相比,提高的幅度较大,差别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McGill 评分两个疗程治疗后,3组患者McGill评分较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下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分析则显示,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治疗组和方氏头皮针组、腰三针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3.疗效评定两个疗程治疗后,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组、方氏头皮针组、腰三针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0.91%、78.79%、75.76%。经Kruskal Wallis H秩和检验统计比较,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组、方氏头皮针组、腰三针组的临床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总体疗效不全相等。结论:本项研究发现方氏头皮针疗法、腰三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均能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二者联合使用可以获得更为显着的临床效果,可以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整体症状得到缓解,改善患者相关体征,恢复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张立生[4](2018)在《1988年我国首次全国疼痛治疗专题学术会议纪实》文中提出我国麻醉学领域的疼痛治疗很早就已开始。据报道, 不少医院麻醉科在上世纪50年代曾采用腰部硬膜外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部交感神经节阻滞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我也曾以神经破坏药酚甘油在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注射治疗宫颈癌或胸腹部癌性疼痛。改革开放后, 我有机会到国外访问, 受到国外麻醉科开设疼痛治疗业务的启发, 在我退休前十年, 学术研究和工作方向转到了疼痛学研究。于1986年秋季在我院开设疼痛

刘建军[5](2018)在《非骨损性腰腿痛给予中医理疗联合硬膜外腔注药治疗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非骨损性腰腿痛给予中医理疗联合硬膜外腔注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14例非骨损性腰腿痛患者,按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6例单纯给予中医理疗治疗,观察组5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硬膜外注药治疗,观察与对比两组愈显率。结果观察组愈显率(94.83%)相比对照组(83.93%),明显高于后者(x2=5.79,P<0.05)。结论针对非骨损性腰腿痛患者,采用中医理疗联合硬膜外注药治疗,疗效佳,临床应用价值高。

吴大胜,刘娜,宋永光,宫小文,刘焱[6](2016)在《经皮硬膜外腔镜下行腰骶神经粘连松解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评价应用硬膜外腔镜行腰骶神经粘连松解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127例腰及(或)下肢疼痛患者,应用硬膜外腔镜行腰骶神经粘连松解术。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3个月、6个月VAS评分及治疗后3个月改良Macnab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VAS评分显着降低,(P<0.05)。术后3个月改良Macnab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硬膜外腔镜行腰骶神经粘连松解治疗腰腿痛有良好疗效,是一种可供临床选用、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王晓丽,朱士合[7](2012)在《腰腿痛患者硬膜外腔药物应用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并探讨硬膜外腔用药对治疗腰腿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1年5月来兴隆县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120例腰腿痛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采用硬膜外腔用药的方式进行治疗,穿刺定位于腰椎病变一见习常规硬膜外,之后在硬膜外腔注入复合液,包括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6100mg,维生素B121.0mg,曲安奈德40mg,碳酸氢钠(5%)2ml,利多卡因(2%)100mg。注入治疗每两周一个疗程,每疗程注入2次,在1~3个疗程之后观察对治疗腰腿痛的疗效。对照组采用常规服药的方式进行治疗,同样在1~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在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硬膜外腔用药患者的总有效率达到93.1%,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为61.3%,两组对比治疗效果显着。结论硬膜外腔用药对治疗腰腿痛有明显的疗效,因此应在临床实践中加以运用并推广,促进腰腿痛患者的早日康复。

杨波[8](2012)在《骶管注射疗法中激素种类、浓度及碱化溶液选择的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一、糖皮质激素是骶管注射疗法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也是最易滥用导致诸多临床意外发生的药物。糖皮质激素具有保钠排钾的作用,易导致钠水潴留,以及引起肝脏肿大和哮喘等不良反应,不同的激素引起以上不良反应的程度不同。为此,考察不同的糖皮质激素在骶管注射疗法中的安全性十分必要。但既往文献多为临床病例的报道或不同激素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基础研究匮乏。故本课题组设计实验一主要研究临床常用激素泼尼松、地塞米松、及曲安奈得硬膜外腔注射对SD大鼠肾上腺皮质功能及形态学的影响,为规范化的激素安全选择与药物配伍提供实验依据。二、骶管注射疗法是从麻醉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普遍认为骶管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理是通过糖皮质激素注入硬膜外腔直接阻断疼痛的传导通路,阻断化学刺激因了对神经根的刺激,并抑制无菌性炎症,消除水肿及抑制粘连而达到治疗目的,以致临床上有人随意加大局麻药或糖皮质激素的用量,以期增加临床疗效。关于麻药用量的安全性已有相关的深入研究,且已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但关于激素的用量,由于其部分不良反应并非立即出现,比如对血糖、血脂及电解质的影响等,需要经过数天甚至数周才有一定变化,故有许多医师盲目加大激素的用量,甚至将两种激素一起使用,对于激素的用量没有严格的控制。针对以上情况设计实验二主要研究硬膜外腔注射不同浓度泼尼松对SD大鼠血糖、血脂及股骨头形态学的影响,为硬膜外注射激素的浓度选择提供实验依据。三、目前,注射不同的复合药物用于临床治疗各种顽固性疼痛已成为疼痛治疗的常用方法之一。且运用肌电图等检查手段对骶管注射前后患者神经、肌肉功能进行的研究,已进一步证实了骶管内药物注射疗法是肯定的。常用的复合药液一般多从神经根阻滞、炎症消除、血管扩张、粘连剥离及神经营养等角度考虑,但也有学者从改变骶管内环境的pH值角度着手,在治疗药液中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钠直接提高pH值,通过减轻局部组织酸中毒,降低H+和局部致痛物质的生成,以增强治疗效果。根据pH值的分配学说,如果pH值越大,则离解度越小,非离子状态的局麻药物浓度就会愈高,继而抵达神经细胞发挥作用的非离子局麻药物明显增多,最终使局麻药物的起效时间和阻滞完全时间均明显缩短。这种碱化溶液疗法从临床报道看来也的确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此碱性液体是否会对硬膜外腔内的组织结构产生不利影响,尚缺乏基础实验的支持,故本课题组设计实验三初步地探索硬膜外腔注射碱化溶液对SD大鼠神经根功能及组织学的影响,为硬膜外注射碱化溶液提供依据。方法:一、将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前3组为实验组,其中第1组为泼尼松组,硬膜外腔注射醋酸泼尼松+利多卡因+生理盐水,比例为1ml:2ml:17m1;第2组为地塞米松组,硬膜外腔注射地塞米松+利多卡因+生理盐水,比例为lml:2m1:17ml;第3组为曲安奈得组,硬膜外腔注射醋酸曲安奈得+利多卡因+生理盐水,比例为lml:2m1:17m1.第4组为对照组,硬膜外腔注射利多卡因+生理盐水,比例为2m1:18ml,各组药液用量均为1ml/kg/次。第5组为正常组,仅参与麻醉,不做其他任何处理。实验组与对照组硬膜外腔给药每周1次,连续注射3周,注射及评估方法参照文献介绍的硬膜外穿刺造模及评估方式,将药液由腰椎5、6间隙注入到大鼠硬膜外腔。第4周统时间段采取大鼠血液,离心后仔细收集上清,用大鼠皮质醇(Cortisol)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血清中皮质醇含量。并取各组大鼠双侧肾上腺固定于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常规方法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并测量肾上腺皮质厚度及束状带所占的比例。所有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One-way ANOVA LSD法)进行统计处理,比较各组大鼠血清皮质醇含量均数,肾上腺皮质厚度及束状带所占比例。二、将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前3组为实验组,分别为泼尼松低、中、高浓度组,其中泼尼松低浓度组的药物配伍为醋酸泼尼松+利多卡因+生理盐水,用药比例为lml:2ml:17ml,泼尼松中浓度组的药物配伍为醋酸泼尼松+利多卡因+生理盐水,用药比例为2ml:2ml:16ml,泼尼松高浓度组用药配伍为醋酸泼尼松+利多卡因+生理盐水,比例为4ml:2ml:14ml。第4、5组分别为对照组和正常组。对照组硬膜外腔注射利多卡因+生理盐水,比例为2ml:18ml,各组药液用量均为lml/kg/次。第5组为正常组,仅参与麻醉,不做其他任何处理。实验组与对照组硬膜外腔给药每周1次,连续注射3周,第1次治疗前及每次治疗后1周均取血1次,连续对比观察各组的血糖(GLU)、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的变化,于第4周用过量的10%水合氯醛麻醉处死所有实验大鼠,取双侧股骨头,福尔马林溶液固定,脱钙,清水浸泡过夜,梯度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所有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3.0软件数据的方差分析进行分析。组内不同时间点之间采用多重比较方法(LSD方法)。用药前的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方差比较;用药后同一时间点的组间比较由于需要考虑用药前的因素,故采用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分别为实验组,即碱化溶液组,不加碱化溶液的对照组,以及正常组。碱化溶液组的药物配伍为地塞米松+利多卡因+生理盐水+碳酸氢钠,用药比例为lml:2ml:12ml:5ml,对照组的药物配伍为地塞米松+利多卡因+生理盐水,用药比例为lml:2ml:17ml,各组药液用量均为lml/kg/次。正常组仅参与麻醉,不做其他任何处理。实验组与对照组硬膜外腔给药每周1次,连续注射3周。测量实验前及第4周大鼠对机械刺激缩爪阈值,与马尾神经传导速度,并于第4周将经电生理检测完毕的大鼠取各组大鼠脊膜脊髓及神经根固定于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常规方法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用药前的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方差比较。用药后的组间比较由于需要考虑用药前的因素,故采用协方差分析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一、第1、4、5组均分别与第2组、3组比较,血清皮质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的肾上腺组织HE染色观察测量显示,2组和3组的束状带所占皮质的比例与1、4、5组相比下降明显(P<0.01)。实验过程中动物死亡数:第3周(即第2次注射后)泼尼松组死亡大鼠1只,地塞米松组和曲安奈得组均先后死亡2只,均表现为腹部膨隆,尸检发现腹部大量腹水,肠管胀气,推测应是钠水潴留引起的心衰致死。对照组与正常组各有1只大鼠死于实验过程中麻醉药物过量。二、(1)泼尼松高浓度组和中浓度组用药后1周GLU即明显高于其他各组;(2)高浓度组的血清CHO, TG均在用药后1周其升高趋势就开始明显高于其他各组,用药后2周达到峰值,中浓度组CHO, TG用药后2周其升高变化趋势高于低浓度组、对照组和正常组,而低浓度组相对于对照组和正常组也有轻微升高血清TG的作用;(3)高浓度组股骨头出现空骨陷窝,骨小梁排列紊乱,变短变细的情况比中、低浓度组更多见、更严重。实验过程泼尼松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各有1只大鼠出现钠水潴留且均死亡,对照组和正常组各有1只大鼠由于麻醉药物过量致死。钠水潴留的大鼠均表现为腹部膨隆,尸检发现腹部大量腹水,肠管胀气。三、实验前后各组大鼠机械刺激后肢缩爪阈值及马尾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组神经根病理切片也未见明显损害改变。在实验过程中碱化溶液组中的钠水潴留发生率较其他组别高,有4只大鼠出现钠水潴留,其中3只死亡,而对照组中有2只出现钠水潴留且均死亡,正常组有1只大鼠由于麻醉药物过量致死。钠水潴留的大鼠均表现为腹部膨隆,尸检发现腹部大量腹水,肠管胀气,推测应均为钠水潴留引起的心衰致死。结论:一、硬膜外腔注射对全身影响大的长效激素,如地塞米松和醋酸曲安奈得会引起雄性SD大鼠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并导致肾上腺组织学上的萎缩改变,而使用对全身影响较小的中效激素醋酸泼尼松不会引起此类变化,可能是由于长效激素的半衰期时间较长,连续给药导致药物浓度蓄积过高,长期抑制肾上腺的正常功能所致,也可能是由于不同的激素其效价不同引起。而且醋酸泼尼松引起钠水潴留风险较低,故进行硬膜外腔激素注射治疗时,选用以局部效应为主的中效制剂醋酸泼尼松,相对于对全身影响较大的长效制剂地塞米松和醋酸曲安奈得而言更为安全。硬膜外激素注射还存在一些少见的、潜在的、甚至严重的神经系统、周围组织器官及其他系统等并发症,如脑和脊髓梗塞、硬膜外血肿、椎间隙感染、月经紊乱、过敏等。部分并发症机制仍不清楚,有待进一步探讨。面对以上的不安全因素,应该尽快制定一套标准的规范化操作程序来指导临床应用。在以后的科研实践中关注硬膜外注射的基础研究,并在将来的临床试验中运用标准统一的疗效监测指标与时间评估终点,且长期观察临床反应的相关因素,并比较不同组别之间的效果差异,建议多个临床中心联合研究,集合有效的资料进行循征医学分析,用科学的结论指导临床应用。二、高浓度泼尼松硬膜外腔注射对血糖、血脂产生不良影响,并使股骨头产生类似坏死的病理学变化,故行硬膜外腔类固醇激素注射治疗疼痛相关疾病时,应注意严格把握适应症,对于糖尿病患者,肥胖或血脂较高的患者,以及严重的骨质疏松,主要靠单侧股骨头负重,应力较为集中的患者应慎用硬膜外类固醇激素治疗,并注意不可多次注射。在多次硬膜外腔注射的其他患者中,应注意常规监测血糖、血脂、血小板及血浆黏度等这些对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防治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便捷指标。就目前的研究结果,硬膜外腔少次低浓度的激素使用是更为安全的选择。三、碱化药液组、常规硬膜外注射药液的普通对照组在实验前后神经根功能未发生明显敏感或迟钝的改变,也未见到明显的神经根组织学损害。表明本实验组及对照组的药物组成并不会造成明显的神经根功能及组织学影响,是相对安全的药物选择,即碱化溶液骶管注射不会造成神经根功能及组织学的有害影响,可作为安全的配方选择。但由于长效激素有易导致钠水潴留的可能,若再加入碱化溶液更容易导致体内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紊乱,从而引发钠水潴留或使钠水潴留的情况加重。考虑到钠水潴留风险的存在,相信通过减少目前临床常规的5%碳酸氢钠5ml的用量能降低此类风险的发生,至于具体的理想用量需进一步的基础实验及临床研究指导,从而更好地在安全的前提下发挥其临床价值。

杜春晓[9](2012)在《硬膜外腔药物注射对SD大鼠肾上腺皮质功能、股骨头及腰椎神经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骶管注射疗法安全、快速、有效,广泛用于腰骶椎管内病变的治疗,但临床用药没有统一规范,在用药种类、用药配伍、PH、用药剂量及注射速度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骶管注射疗法的并发症低血压、感染、过敏、月经紊乱、短暂性失明、截瘫、神经根损伤、甚至死亡等时有报道,临床随意的配方用药是发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应该对该疗法众多配方的安全性进行研究,筛选出最佳配方,以使骶管注射疗法疗效最优,并发症最低。预实验选择临床常用12组药物配伍,分别行SD大鼠硬膜外腔药物注射,处死后显微镜下观察大鼠肾上腺、股骨头及腰椎神经的病理改变,筛选出病理变化最大组。正式实验选择预实验病理变化最大组,细分为6组,分别行SD大鼠硬膜外腔药物注射,测量血清皮质醇变化,处死后显微镜下观察肾上腺、股骨头及腰椎神经形态学改变,以分析该组各药物对大鼠的影响。方法:预实验选取临床常用醋酸曲安奈德、地塞米松、醋酸泼尼松龙、丹参注射液、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药物,按不同配伍分为12组:组1:2%利多卡因+生理盐水;组2:组1+维生素Bl+维生素B12;组3:地塞米松注射液+组1;组4:地塞米松注射液+组2;组5: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组1;组6: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组2;组7: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组1;组8: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组2;组9:丹参注射液+组1;组10:丹参注射液+组2;组11:地塞米松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组2;组12: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组2。按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20mag、地塞米松注射液25mg、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80mg、丹参注射液8ml、2%利多卡因5ml、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1mg,每组均加生理盐水致30ml的比例配伍。所有配伍统一采用0.2ml/只/次注射用量。分别对26只雄性SD大鼠进行L5-6椎间隙硬膜外腔药物注射,每周1次,连续注射3周,第4周统一处死,取肾上腺、股骨头、腰椎,行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正式实验选取预实验第6组,将其细分为6组:组1:利多卡因、维生素B1、维生素B12、生理盐水;组2:组1加醋酸曲安奈德;组3:组2减维生素B12;组4:组2减维生素B1;组5:组2减维生素B12、维生素B1。组6为空白组。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2只。行SD大鼠L5-6椎间隙硬膜外腔注药,按醋酸曲安奈德20mg、2%利多卡因5ml、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1mg,每组均加生理盐水至30ml的比例配伍。所有配伍统一采用0.2ml/只/次注射用量。每周1次,连续注射3周,第4周测血清皮质醇浓度,并随机抽取4只大鼠处死,取肾上腺、股骨头、腰椎神经,行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结果:1预实验1.1存活情况:第2次注药后3天,组5死亡1只、组6死亡2只大鼠;注药后第5天,组6又死亡1只;第3次注药后1日,组4死亡1只;注药后2日,组3死亡1只;注药后6日,组12死亡2只。剩余大鼠大多体毛不光泽,肌肉消瘦,兴奋性较低,部份大鼠食欲不振,形色萎靡。1.2切片观察:第1组大鼠肾上腺皮质束状带与网状带宽度比(束网比)约为2:1,各带界限清晰,高倍镜下观察各层细胞排列规则,仅见少量细胞核固缩、碎裂、溶解;股骨头骨小梁完整无断裂,少量脂肪细胞存在,营养血管丰富;腰椎神经:雪旺细胞均匀排列,髓鞘无肿胀。第2组大鼠肾上腺皮质束网比约为2.5:1,余同1组;骨股头观察结果同第1组;腰椎神经偶见髓鞘肿胀,余同第1组。第5组肾上腺偏小,束网比为1-1.5:1,束状带最窄处约等于球状带,束网边界不清晰,束状带细胞大量水肿,核固缩、碎裂、溶解;股骨头骨小梁变疏变细、偶有断裂,大量脂肪细胞存在,血供稍减少;腰椎神经较多髓鞘肿胀、雪旺细胞坏死。第7组肾上腺、股骨头、腰椎神经观察结果同第1组。第8组肾上腺、腰椎神经观察结果同第1组;股骨头有较多脂肪细胞存在,骨小梁变细,有断裂。第9组肾上腺、骨股头观察结果同1组;腰椎神经偶见雪旺细胞核变大,余同第1组。第10组肾上腺观察结果同1;股骨头较多脂肪细胞存在,骨小梁变细,有断裂;腰椎神经观察结果同第9组。第11组肾上腺体积较大,束网带界限不清较重,余同1;股骨头有较多脂肪细胞存在,骨小梁排列紊乱,骨小梁变疏变细,有断裂,营养血管较少;腰椎神经血管较少,较多髓鞘肿胀。第12组肾上腺明显变小,束网界限严重不清淅,束状带很窄,部份区域几乎没有,束状带大量细胞核固缩、碎裂、溶解;骨小梁同11组;腰椎神经很少血管,大量髓鞘肿胀。第3、4、6组大鼠过早死亡,无切片观察记录。2正式实验2.1存活情况:注药后第1周,第5组有3只大鼠先后死亡,尸检见:双肺鲜红,下腔静脉右心房入口处充血肿大如心脏大小;注药后第2周,第4组有3、5号大鼠死亡。3号尸检见:腹部膨胀,大肠肿胀明显,内含大量气体。胃胀明显。肝心淤黑,肺腥红。5号尸检见:肾脏淤黑,胃肠有胀气。肝有淤斑,心肺淤黑。第3组,第5组亦有2只大鼠萎靡;注药后第3周,第2组有2只,第3组有1只大鼠死亡,尸检见:腹部明显肿胀,较多腹水,胃及大肠肿胀明显并充满气体,肝、肺、心淤黑,下腔静脉入心处胀大。2.2外观及活动:第1组、6组:食欲旺盛,眼睛有神、反应敏捷,体毛光滑,肌肉平满、活动有力,身无伤痕,尾不弯曲,天然孔腔无分泌物,无畸形,粪便黑色呈麦粒状;第2、3、4、5组:体毛不光泽,肌肉消瘦,兴奋性较低,部分大鼠食欲不振,形色萎靡。2.3解剖学观察:第2、3、4、5、组:部份大鼠心、肺、肝脏淤血,下腔静脉近心房部肿大:胃肠胀气,腹水增多;肾上腺变小。2.4血清皮质醇含量:醋酸曲安奈德组、维生素B12组与其余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2.5切片光镜下观察2.5.1肾上腺第6组:肾上腺皮质束网比约为1.77:1,各带界限清晰,高倍镜下观察各层细胞排列规则,偶见束状带细胞核固缩、细胞凋亡第1组:肾上腺皮质束网比约为1.27:1。各带界限较清晰,高倍镜下观察各层细胞排列规则,少量细胞核固缩或破裂、溶解。第2组:多数肾上腺明显减小,束网比约为0.56:1。束网边界不清晰,最窄处束状带几乎没有。大量束状带细胞肿胀,细胞核固缩、破裂、溶解。第3、4组:束网比分别约为0.57:1、0.59:1,观察结果基本同第2组。第5组:肾上腺未明显偏小,束网比约为1.02:1。束网边界不清晰,较多束状带细胞肿胀,细胞核固缩、破裂、溶解。2.5.2股骨头第6组:几乎无脂肪细胞,营养血管丰富,骨小梁排列规则、无断裂,骨细胞正常。第1组:基本同第6组。第2组:大量脂肪细胞存在,营养血管变细减少,骨小梁变疏变细、偶有断裂,部分骨细胞肿胀,细胞核破裂、溶解。第3组:较多脂肪细胞存在(较第2组少),营养血管变细减少(较第2组稍轻),骨小梁变疏变细、偶有断裂,部分骨细胞肿胀,细胞核破裂、溶解。第4组:基本同第3组。第5组:稀疏脂肪细胞存在(较第3、4组少),营养血管未明显减少,骨小梁变疏、偶有断裂,偶有骨细胞肿胀,细胞核破裂、溶解。2.5.3腰椎神经第1、6组血管较多,雪旺细胞均匀分部,偶见髓鞘水肿。第2、3、4组雪旺细胞分部较稀,部分轴突消失、髓鞘水肿。第5组雪旺细胞分部较稀且明显混乱,较多轴突消失及髓鞘水肿。结论:1预实验长效糖皮质激素醋酸曲安奈德组5、组6大鼠肾上腺、股骨头病理变化较大,部分腰椎神经亦有损伤。丹参注射液配伍水溶性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组11及配伍悬浊液糖皮质激素醋酸曲安奈德组12均有肾上腺、股骨头显着病理改变及部分腰椎神经损伤。单纯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组7病理改变轻微。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配伍维生素组8病理改变不明显但较组7严重。单纯的丹参注射液组9病理改变不明显。丹参注射液配维生素组10病理改变不明显但较组9严重。2正式实验维生素B1、B12单独应用于硬膜外腔注射未引起明显的病理变化。醋酸曲安奈德硬膜外腔注射可明显降低大鼠血清皮质醇含量,与维生素B12合用更会加重皮质醇的降低,而维生素B1则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醋酸曲安奈德硬膜外腔注射可引起SD大鼠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维生素B1、B12与醋酸曲安奈德合用,会加重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醋酸曲安奈德硬膜外腔注射是导致大鼠股骨头发生病理变化的主要原因,维生素B1、B12的单独对股骨头影响不大,但其与醋酸曲安奈德合用会明显加重病理改变。醋酸曲安奈德硬膜外腔注射是导致大鼠部分腰椎神经发生病理变化的主要原因,维生素B1、B12与醋酸曲安奈德合用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其引起的病理变化。

温优良[10](2011)在《骶管注射疗法的药物配伍稳定性及临床运用规范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一、模拟临床用量,研究骶管注射疗法常用药物配伍的稳定性,克服临床实际操作中存在的盲目性和主观性,为临床安全配伍提供理论支持;骶管注射所致并发症多是由于局麻药剂量过大,配伍用药过多,不熟悉局部解剖以及穿刺过深等所致,由此避免此类操作可减少骶管注射疗法并发症的发生率。二、糖皮质激素是骶管注射疗法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也是最易滥用导致诸多临床意外发生的药物。糖皮质激素具有保钠排钾作用,大剂量应用可致血钾降低,导致低钾血症。如果激素用量太大或药物的刺激性太强,易在椎管内形成高渗透压或刺激,对神经根造成化学性刺激和脱水变性,甚至不可逆损伤,还可引起前列腺增生、过敏性皮炎、肝脏肿大和哮喘等。为此,考察糖皮质激素在骶管注射疗法中常用配伍的稳定性,为规范化的药物配伍供依据。三、骶管注射疗法是从麻醉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普遍认为骶管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理是通过糖皮质激素注入硬膜外腔直接阻断疼痛的传导通路,阻断化学刺激因子对神经根的刺激及抑制无菌性炎症,消除水肿及抑制粘连而达到治疗目的,以致临床上有人随意加大局麻药或糖皮质激素的用量,以期增加临床疗效。另外,不少学者认为注入大量的等渗药液,对硬膜外腔产生一定的冲击力和压力,有可能达到钝性的无创伤性分离粘连,推移对神经根压迫的突出椎间盘,起到所谓的“液体刀”作用。更有甚者声称中药制剂如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等,在骶管注射疗法中的作用好过糖皮质激素,完全可以取代之!通过观测骶管注射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以期探究通过增加麻醉药或糖皮质激素用量、注入大量等渗性药液或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其疗效是否优于糖皮质激素。方法:一、将骶管注射疗法常用药物配伍按照基本药物组、西药组、中药组和中西医药物组等依次分为13个小组。基本药物组为局麻药(2%利多卡因、2%普鲁卡因)与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注射液)配伍,西药组为基本药物与不同西药(维生素B、碳酸氢钠注射液等)之间的配伍,中药组为基本药物与不同中药注射剂(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等)之间的配伍,中西医药物组为基本药物与不同西药和中药注射剂之间的配伍。在室温下,分别配制各组药液后,各自在0min、30min、1.0h、2.0h、4.0h时观察其外观、pH值、紫外吸光度及不溶性微粒变化,详细的检测方法及评判标准见2005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附录ⅣA,ⅥH,ⅨC。二、本课题组在进行预实验时,曾选用醋酸强的松龙悬浊液进行配伍,发现悬浊液本身较容易影响到对溶液微粒数等的观察,且考虑到本研究所涉及的配伍组别多,所以全采用水剂的地塞米松注射液进行配伍稳定性研究,且所配伍的地塞米松注射液的剂量也是固定的。为此,参照上述骶管注射疗法中常用的药物配伍组方,把研究对象按照糖皮质激素的不同剂量、不同剂型及中西医药物配伍分为7个小组进一步进行专项研究。在室温下,分别配制各组药液后,测定在0min、30min、1.0h、2.0h、4.0h时各组的外观、pH值及紫外吸收度变化,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组配伍液中糖皮质激素的变化。三、把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A组)、地塞米松低剂量组(B组,地塞米松注射液5mg)、地塞米松高剂量组(C组,地塞米松注射液20mmg)、曲安奈德低剂量组(D组,曲安奈德注射液5mg)、曲安奈德高剂量组(E组,曲安奈德注射液20mmg)和丹参注射液组(F组,丹参注射液5ml);每组各15例,各个组别的性别、年龄、病程、突出部位分布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各个组别具有较好的均衡性。每组患者均按照各自的组方配制成总液量为20ml的溶液给予骶管注射。治疗前及治疗后即刻、1周和2周均使用改良的日本矫形外科学会(M-JOA)腰痛评分标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一、骶管注射疗法模拟临床时,13个不同配伍组别在4h内,其注射液的外观、pH值、紫外吸收度均无显着性改变;除基本药物组、西药组和中药组的简单配伍组等共5组别的不溶性微粒符合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外,其余8组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均不符合规定。二、丹参注射液和红花注射液混合配伍后立即(0min)有大量黄白色沉淀物体生成;丹参注射液组和红花注射液组各自配伍后也即有少量黄白沉淀产生,并且随着放置时间延长沉淀物增加明显。其余各组配伍后液体澄明,未见明显变色及沉淀物生成。三、除大剂量曲安奈德组出现较多肉眼可见的白色沉淀及中西医药物配伍组出现肉眼可见的大量棕色沉淀物外,其余各组别在4h内,其注射液的外观、pH值、紫外吸收度及高效液相色谱图均无显着性改变四、用甲醇配置曲安奈德,在13.15处有较大的色谱峰,峰型完美,所以用甲醇配置样品适合于曲安奈德的分析。分别于Omin、30min和1h、2h、4h进样,测得标示量平均值为99.85%,RSD=0.92%(n=5),表明配伍液在4h内基本稳定;但在配伍24h后可见曲安奈德注射液出现少量分解。五、治疗前各组患者M-JOA腰痛评分和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即刻各组患者的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降低(P<0.05),但M-JO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骶管注射治疗后,糖皮质激素各组的M-JOA评分与VAS评分比生理盐水组和丹参注射液组降低明显(P<0.01),但生理盐水组和丹参注射液组、糖皮质激素各剂量组之间的M-JOA评分与VAS评分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六、骶管注射治疗后1周,曲安奈德组的M-JOA评分与VAS评分降低程度比地塞米松组明显(P<0.05),但治疗后2周,曲安奈德组与地塞米松组的M-JOA评分与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依据M-JOA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评定标准,改善率显示:各个组别改善率均达到优良,尤其以糖皮质激素各剂量组改善尤为明显,这表明经过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疗效确切,腰椎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bility of daily living, ADL)改善。结论:一、骶管注射疗法的药物配伍越简单越稳定,不论是西药还是中药制剂随着配伍药物成分的增加其稳定性降低,中西医药物更是不宜一起配伍使用。二、骶管注射疗法的药物配伍应该严格遵循最低有效浓度和低剂量给药的原则,不宜盲目通过加大药物剂量来增强临床疗效。三、在骶管注射疗法的药物配伍中,随糖皮质激素混悬液的剂量增加其药物配伍稳定性下降,不论是水剂的地塞米松注射液,还是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混悬液均不宜与中药制剂配伍。中药成分复杂,从众多中药中选出药效肯定、持久、无不良反应且适宜众多药物配伍的药物,还有待去探索研究。四、在骶管注射疗法的药物配伍中,糖皮质激素混悬液之配伍液在4h内基本稳定,但最好现配现用。五、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骶管注射疗法中,从临床疗效观察中药制剂的作用与生理盐水无异,中药制剂在本病的治疗中仍属一种辅助作用。目前临床上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骶管注射所用中药种类较多,用中药取代激素也是一个思路,但从本课题临床观察发现此类配伍还不够成熟。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骶管注射疗法中,起关键作用的仍是糖皮质激素,且临床临床疗效与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并不明显相关,考虑到混悬液有误注血管的危险和骶管内结晶可引起的组织粘连等意外,建议临床运用中最好遵循低剂量给药和缓推水剂优先的原则。

二、硬膜外腔注药治疗腰腿痛32例疗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硬膜外腔注药治疗腰腿痛32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评估腰椎管狭窄症硬膜外注射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针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模型神经传导速度、P物质影度响度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概况
        一、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认识
        二、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与经络的认识
        三、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的研究概况
        一、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义
        二、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三、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认识
        四、椎间盘退变因素
        五、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相关解剖生理的认识
        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
        七、现代医学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病例收集
        一、研究对象
        二、诊断标准
    第二节 研究内容
        一、试验方法
        二、治疗方案
        三、注意事项
        四、不良反应及处理
    第三节 疗效观察
        一、观察指标
        二、疗效评定标准
        三、评价时点
        四、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
第三章 临床研究结果与统计分析
    第一节 基本情况对比
        一、三组患者性别比较
        二、三组患者年龄比较
        三、三组患者病程比较
    第二节 疗效分析
        一、下腰痛评分标准(JOA评分)
        二、疼痛问卷简表(McGill量表)
        三、三组治疗后疗效评定比较
    第三节 讨论
        一、研究内容的选题依据
        二、方氏头皮针联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依据
        三、方氏头皮针联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选穴依据
        四、方氏头皮针联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制
        五、统计结果分析
        六、本研究创新性
        七、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中文详细摘要

(5)非骨损性腰腿痛给予中医理疗联合硬膜外腔注药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6)经皮硬膜外腔镜下行腰骶神经粘连松解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 3治疗方法
2结果
3讨论

(8)骶管注射疗法中激素种类、浓度及碱化溶液选择的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硬膜外腔注射不同糖皮质激素对大鼠肾上腺皮质功能及组织学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硬膜外腔注射不同浓度泼尼松对大鼠血糖、血脂及股骨头组织学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硬膜外腔注射碱化溶液对大鼠神经根功能和组织学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综述
    一、骶管注射疗法中糖皮质激素的应用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二、经骶管硬膜外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统计学证明

(9)硬膜外腔药物注射对SD大鼠肾上腺皮质功能、股骨头及腰椎神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硬膜外腔药物注射对大鼠肾上腺、股骨头、腰椎神经病理影响的预实验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结论
    第六节 不足与展望
第二章 硬膜外腔药物注射对大鼠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第三章 硬膜外腔药物注射对大鼠股骨头的形态学影响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第四章 硬膜外腔药物注射对大鼠腰椎神经的形态学影响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附件

(10)骶管注射疗法的药物配伍稳定性及临床运用规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骶管注射疗法的药物配伍稳定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糖皮质激素在骶管注射疗法中的配伍稳定性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骶管注射疗法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综述
    一、骶管注射疗法药物配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础研究和非手术治疗进展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统计学证明

四、硬膜外腔注药治疗腰腿痛32例疗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评估腰椎管狭窄症硬膜外注射治疗中的应用[D]. 沙昊.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2]针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模型神经传导速度、P物质影度响度的实验研究[D]. 张寒.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3]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谢宏博(Hung-Po Hsieh).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4]1988年我国首次全国疼痛治疗专题学术会议纪实[J]. 张立生. 实用疼痛学杂志, 2018(04)
  • [5]非骨损性腰腿痛给予中医理疗联合硬膜外腔注药治疗的临床分析[J]. 刘建军.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61)
  • [6]经皮硬膜外腔镜下行腰骶神经粘连松解疗效分析[J]. 吴大胜,刘娜,宋永光,宫小文,刘焱. 吉林医学, 2016(05)
  • [7]腰腿痛患者硬膜外腔药物应用的疗效分析[J]. 王晓丽,朱士合. 医药论坛杂志, 2012(06)
  • [8]骶管注射疗法中激素种类、浓度及碱化溶液选择的安全性研究[D]. 杨波. 南方医科大学, 2012(04)
  • [9]硬膜外腔药物注射对SD大鼠肾上腺皮质功能、股骨头及腰椎神经的影响[D]. 杜春晓. 南方医科大学, 2012(04)
  • [10]骶管注射疗法的药物配伍稳定性及临床运用规范化研究[D]. 温优良. 南方医科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硬膜外注射治疗腰痛腿痛32例疗效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