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培训系统的思想

麦当劳培训系统的思想

一、由麦当劳培训制度所想到的(论文文献综述)

王彬[1](2019)在《面向中国市场的MT品牌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品牌是企业核心价值的体现,消费者通过品牌或者品牌产品的使用形成满意,然后围绕品牌形成消费经验,存储在消费记忆中,为将来的消费决策形成依据。一些企业不仅为自己的品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更赋予了美好的情感,或代表了一定的文化,使品牌或品牌产品在消费者或用户心中形成了美好的记忆,比如“麦当劳”,人们对这个品牌会感到一种“美国文化”、“快餐文化”,会联想到一种质量、标准、卫生,也能由“麦当劳”品牌激起儿童在餐厅里尽情欢乐的回忆。大多国际性企业非常注重品牌建设,良好的品牌也成为其开拓国际市场的一张名片。在2018年BRANDZ全球最具价值品牌百强的企业中,上榜的中国企业已有14家,而这一数字在2007年,只有4家中国企业上榜,品牌正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从国家层面上,在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转变,即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以推动消费升级、品牌升级、经济升级转型为己任,以时代使命为己任,确保了“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相统一。央视推出的“国家品牌计划”,也是这两种效应相统一的一次实践,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广告投放,让企业实现单纯的市场销售,更重要的是,央视通过最优质的资源,服务于中国当代最好的一批企业,让他们成长的更快、做的更大更强,然后成为家喻户晓、成为能够代表这个国家的最好品牌。美国牛排世家MT从创建以来整整四十年,除在美国本土约70家门店外,剩余的主要分布在亚洲,MT现正积极拓展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中国市场目前的餐饮消费需求持续增加,以及中产阶级的扩大,加上对外出就餐需求的增加,加上西餐市场的空间,种种利好因素,使得MT非常看好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即使目前中国下调了经济增速,但与同行业相比,仍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本文先是回顾了品牌管理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为本文提供理论知识。接着分析中国餐饮行业的竞争环境。然后介绍了MT品牌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和企业文化,描述了MT在中国市场的品牌发展策略,以及对公司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在研究方法上,本文综合运用了包括文献查阅法、图表分析法、定性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及USP理论,SWOT分析法。本文首先对MT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介绍,接着介绍了MT在中国的营销发展历程和营销模式,第三章,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其品牌发展进行了全面分析,外部环境的优势,外部环境的风险,内部优势和内部劣势,接着分析了品牌在发展过程当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最后,通过对人、财、物、市场营销几个方面来探讨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品牌发展的提升策略。

黄浩[2](2018)在《海底捞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海底捞,短短20多年的时间内,由一家名不见经传只有一家门店的火锅企业,迅速成长为拥有300多家直营门店,50000多名员工,2500多万用户全国性的连锁餐饮企业及国际知名的餐饮企业,其成功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注重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同时,根据市场行情变化,审时度势采取相对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做出准确的市场品牌定位,推出卓有成效的市场营销策略组合,进而在激烈的餐饮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本文采用理论结合实际案例的分析方法,运用市场细分与定位、4p、4Cs及网络营销等理论作为理论支撑,运用文献法、实地调研法、数理法、典型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遵循理论指引-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逻辑思路来论证,通过对海底捞的市场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对餐饮行业甚至其他行业有所启示和借鉴。全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选题的背景、意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创新点进行概述;第二部分对研究所运用到的相关理论和概念进行界定和阐述;第三部分首先对海底捞的发展状况做了基本介绍,然后从宏观环境、微观环境两个角度,对当前海底捞的国内市场营销环境进行了剖析,明确了海底捞的市场营销策略现状,进而从从服务营销、网络营销、品牌营销等多个方面,对海底捞市场营销策略进行详细的总结和分析;第四部分通过问卷设计,市场调研等方式,分析了海底捞在营销领域的优势,结合调研内容给予综合性的判断;第五部分针对调研的结果,分析了海底捞在营销领域存在的问题,第六部分针对海底捞目前市场营销现状和问题,给出了一些改进的具体建议;第七部分在前面分析论述的基础上,总结了几点海底捞市场营销策略的经验启示,旨在为我国餐饮企业营销发展有指导意义。

郑媛琳[3](2018)在《深圳麦当劳公司商业模式的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商业模式是描述企业如何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和获取价值的简化模型。好的商业模式能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帮助企业更好地服务客户、获得回报。但任何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都是特定商业环境的产物,若商业环境发生变化,则商业模式也应与时俱进,进行调整,从而在当下的竞争形势下更好地向顾客传递价值。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西式快餐行业的深圳麦当劳公司。在2014年以前,依靠“麦当劳”品牌效应,尽管采取了较为谨慎的、以直营店为主的经营模式,但由于定位、业务系统等方面的优异表现,深圳麦当劳公司的商业模式仍显得较为成功,在业绩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近年来,西式快餐行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出现了显着变化,消费升级、体验式消费和外卖点餐兴起等外部经营环境;而公司内部环境上也出现了巨大变化,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的股权归属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中信集团入主、“麦当劳”改名为“金拱门”、新的总公司在经营战略发生重大调整。以上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巨大变化,要求深圳麦当劳公司对商业模式进行合理的调整,实现与时俱进,来应对日新月异的行业变化。本文研究从深圳麦当劳公司的商业模式改进的需求进行着手,参考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商业模式的概念和要素构成等方面的理论,以“魏朱商业模式六要素模型”为理论基础,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流程,对深圳麦当劳公司的商业模式进行现状梳理、环境分析、问题分析,并总结标杆企业的成功经验,最终本文从定位、业务系统、关键资源能力、盈利模式、自由现金流结构和企业价值六个方面,设计出改进的商业模式方案。改进方案被总结为“轻资产方案”,其核心思路在于:定位以90后、00后青少年为主要目标消费者;业务系统方面,经营模式以加盟店为主,业务运作强调改进餐厅体验、优化麦乐送业务布局和顾客体验;盈利模式以加盟费、特许经营费和租金净收入为主;自由现金流结构进行优化,自由现金流规模增大、增速加快、资金回收更快、资本消耗更少、资金结构更加健康;在轻资产模式运作下,深圳麦当劳公司的企业价值会大幅提升。按照本文所设计的商业模式改进方案,深圳麦当劳公司能够实现“轻资产”运营,公司可以更加专注于品牌建设、供应链建设和店铺数量扩张,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王雪纯[4](2018)在《创业企业品牌形象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创业企业正大量出现和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产品创业、智能产品创业等为代表的新兴创业企业与传统企业存在着巨大差异,他们具有着特有的成长和发展规律,因此不能照搬传统企业的模式和发展思路。与此同时,消费群体也正在发生着变化,80后、90后群体渐渐成为主流消费者,他们需要被满足的不仅是产品质量和实际功能,还有更多精神层面的需求。创业企业面对着自身人力财力的缺乏和市场巨大的竞争压力,早一步开启品牌战略有助于吸引消费者,抵御同行的竞争,招揽到专业人才,更可以为企业在创业融资增强竞争力。设计对于品牌形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科技发展媒体渠道不断增多的今天,传统的视觉识别系统已经无法完全涵盖品牌形象展示的内容。在具体的建立和执行上,新兴品牌与传统品牌也因其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传统企业通常在产品线已经完善或企业慢慢发展壮大后才进行品牌的建设。而对于从零开始的创业企业来说,需要尽快建立并执行品牌策略。如何建立统一的品牌形象规范,又如何更好的实践和运用这套规范来为企业服务也是这些新兴创业企业面临的问题。本文将根据品牌设计知识,利用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路,使用文献研究、市场调研、实例分析总结、用户调研等方法,针对时代特性和创业企业自身特性,总结出适用于创业企业快速建立和展示品牌形象的要点。设计实践部分根据创业企业品牌形象设计的内容和要点,进行智能茶具产品项目的品牌形象设计。

郭莉[5](2014)在《从下岗女工到“麦工”:一项关于上海阿姐被动个体化与自我再造的民族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基于上海某麦当劳阿姐群体的都市民族志田野研究,试图解释劳动力市场化转型对中国个体化的影响。研究考察了国企女工从单位体制脱嵌成为“下岗女工”,在劳动力市场中沉浮后,再入嵌成为“麦工”的过程,借助个体化理论分析框架,以时间序列为轴,从宏观制度变迁、价值观念和自我认知变化、个体日常行动策略三个层面,理解和解释中国个体化起点、动力机制、主要特征及其后果。研究发现,国家主导性与个体的被动性是中国个体化区别于西方社会的突出特征。基于中国农村的研究,阎云翔认为个体的崛起是个体化体现在社会结构的主要后果,本研究则发现以城市下岗再就业到跨国连锁快餐业的女工群体为例,社会结构也体现出另外群体个体的失落现象。个体选择更少,个体利益和意志更少得以表达。阎指出中国式个体化的另一个特征是“缺失个人主义的个体化”,本研究发现就职于全球性、标准化企业的群体,内化了部分西方个人主义价值,同时不容忽视的还有集体主义余音,形成了更为复杂的混杂式自我。暂且称之为“集体-个人主义自我”,作为对中国个体化的补充。研究还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劳动力市场化过程中,集体主义价值观念下的劳动者转变为自由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这个过程发生的劳动意义去传统化造成劳动者的价值和意义丧失感,对中国社会造成深远影响。

周广远[6](2013)在《黑龙江BX牛业有限公司绩效考核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与竞争。科学、高效的管理策略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绩效考核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基础性工作。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并合理、有效地实施,能够促进企业提高绩效水平、实现战略目标。本文主要运用绩效考核、平衡计分卡的基本理论,采用访谈、问卷调查、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使用EXCEL、SPSS等统计软件,全面、系统地分析了BX公司绩效考核的现状及其效果,得出BX公司绩效考核体系中存在员工对绩效考核认识不足、考核指标缺乏科学性、考核目的简单化、考核过程缺乏有效沟通、考核结果公正和公开度不足、考核后缺少绩效反馈、缺少绩效考核结果的申诉机制等几方面问题;本文紧密结合BX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针对绩效考核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运用描述性分析、因子分析,得到了BX公司的关键成功因素和20项关键绩效指标,在此基础上提出BX公司绩效考核体系改进对策,其中最核心的是绩效考核指标的优化方案,本文重新设计了公司内部高、中层管理者的绩效考核指标。论文最后论述了BX公司加强培训增强员工的绩效考核观念、综合运用绩效考核结果、确保考核过程的公正性、注重考核过程中的有效沟通、及时进行绩效结果的反馈、建立绩效考核结果申诉机制等保障性措施。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根据BX公司的实际情况,找到绩效考核体系问题并提出改进、保障措施,使该公司的绩效考核体系发挥最大的激励作用;真正使相关理论服务于企业的发展。

洪浩瀚[7](2011)在《在上海当“麦工”一种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与洞见》文中提出本论文以2008至2010年间在上海静安区和黄浦区的麦当劳多家门店所进行的田野研究为基础,对上海“麦工”群体的日常工作做出详尽的描述。并检视其员工在日常工作环境中所采取的一系列调适性策略,来探讨”麦工”(Mcjobs)在全球化和地方转型特殊语境中的多重含义。本研究发现初步表明,上海的“麦工”世界,不是为精英话语所制造出的符号,而是实在的一道文化生态景观。通过运用社会学想象力,本文作者着眼于主导和型塑“麦工”世界的两股结构性力量即跨国主义和地方转型,在考察和分析普通麦工的地域文化认同、价值观念和工作策略的同时,强调社会分层和城市生活方式日趋多元对于麦工体验过程的关键作用。

王可[8](2011)在《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市场经济和民办教育的不断发展下,教育培训行业拥有蓬勃的朝气和无限的前景,而市场竞争是不断加剧、愈发残酷的,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教育培训机构在不断的经受考验和洗刷。中国需要一个适合国情的教育培训行业,需要一个满足市场需求又能健康发展的教育培训行业,作为教育培训行业的重要组成细胞---教育培训机构,他们也深知肩上的重担和无比的压力,能在市场竞争中立足,能打败竞争对手,赢得消费者是他们共同的目标。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是中国最盛名和影响力最大的教育培训机构,距今走过了18年的历程,它的历史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本文选取产品营销的角度,对新东方的产品---课程的营销进行综述和分析。全文总共分为六章。前两章,对写作背景,行业背景,企业情况进行了基本介绍。对教育培训产品的营销进行了基本闸释。第三章,对新东方产品营销策略成功经验进行分析,并且对其他营销策略的运用进行了总结。第四章,对新东方产品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四个方面:产品种类单薄,产品缺乏标准化,硬件的落后,网络营销的落后。第五章,根据理论分析和真实经验对新东方未来产品营销提出改善方法和建议,对未来产品走向,营销方法策略的采用都给出了对策。最后一章,给出研究的结论,也指出了该文章不足之处。本文最终指出,新东方应该由单纯依赖考试类产品维持赢利和声誉的企业全面发展为综合型培训机构。同时新东方应该改变单纯依靠老师赢得口碑的方式,把产品做得既高质又标准化。最后也要综合运用各种营销手段为企业服务。教育培训产品是教育培训机构的最重要的产出,研究好如何营销,可以增加市场的有力竞争,推进教育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长远的来说,也是促进市场经济环境下教育资源合理分配流动,还有优化教育环境,规范教育市场,增加社会效益。

王云美[9](2012)在《创新型企业商业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创新型企业是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大批创新型企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条件。我国确立了国家创新战略,科技部等推出了“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创新型企业研究对创建创新型企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德鲁克认为创新型企业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将要出现一种新型企业形态,创新型企业主要依靠创新而盈利、生存、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创新型企业研究是认识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本研究以创新型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目前大部分管理学者聚焦于企业创新活动的研究,而忽略了以创新型企业为对象的研究。经济学家研究创新型企业的成本收益特征,总结了企业创新成功所需的外部社会经济条件。创新型企业整体模式的研究还处于空白。本文以创新型企业的整体经营模式为研究对象,探索依靠创新而盈利、生存、发展的企业经营模式。本研究以商业模式作为研究创新型企业的理论工具。商业模式是在以网络为基础的现代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概念,对新经济下企业价值创造逻辑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度。企业商业模式的核心是外部价值链(网络)与企业内部价值链的结构与匹配。根据企业外部价值链(网络)特征,企业建立内部价值链,构建自己的外部价值链(网络),从而既能充分利用外部价值网络,也能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和能力优势,形成具有独特价值创造能力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理论为分析新经济条件下创新型企业的价值创造逻辑提供了具有深刻洞察力的研究工具。本研究总结了经济发展史中出现的四代创新型企业商业模式。他们依次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创新型企业、美国二十世纪前半页的创新型企业、日本二战后创新型企业以及美国新经济革命中的创新型企业。第一代创新型企业主要利用当地社区工匠的创新活动,第二代创新新型企业建立专业实验室研发支撑大规模生产和销售,第三代创新型企业依靠全员创新实现以核心能力为中心的经营,第四代创新型企业则专注于核心技术突破,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生产与营销,与合作伙伴共同创造并获取经济价值。从中可以看出,随着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从制造能力演化为核心能力、再到知识资产,创新型企业商业模式也从技术管理到创新管理、再到知识产权经营。四代创新型企业的演变过程表明,企业主要价值活动己经从以制造与销售过程为主的实物价值活动,过渡到以信息收集与利用为主的虚拟价值活动,最终转变到以知识创造与利用的知识价值活动。本研究提出,现代创新型企业的核心价值活动是知识创造,主要产出是知识产权。现代创新型企业的主要价值增值活动包括知识活动、创新活动、知识产权经营活动。知识活动是创新活动的微观基础,创新活动为知识产权活动提供了素材,知识产权活动贯穿于知识活动和创新活动中,一方面实现了知识与创新活动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也为知识和创新活动指明了战略方向。现代创新型企业围绕知识活动、创新活动、知识产权活动与合作伙伴形成了复杂、动态、开放的价值网络,本研究称之为知识资产价值网络。在这个网络中,现代创新型企业通过与大学、科研机构、其他创新型企业、互补资产提供者、最终消费者等合作,获取科学、技术、市场信息等,通过内部创新、合作创新、并购、产学研联盟等多种途径,创造专利、版权、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通过内部商业化、公司创业、风险投资、交叉许可、出售等多种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经济价值,形成了以知识产权为主要经营对象的企业经营模式。本研究认为,现代创新型企业的商业模式具体模块和具体表现形式与其所处的外部价值网络紧密相关。从宏观上分析,企业外部价值网络包括产业价值网络、互补资产价值网络与创新价值网络。现代创新型企业通过建立自身的产业价值网络、互补资产价值网络、创新价值网络、内部价值链等形成自身商业模式,产业价值网络决定了创新领域与市场潜在规模,互补资产价值网络决定了企业知识产权商业化的途径,创新价值网络决定了企业获取外部创新的水平与效率,内部价值链则是企业实现上述各个价值网络定位的核心保障。现代创新型企业商业模式的各个模块需要相互匹配,即产业价值网络、互补资产价值网络、创新价值网络与内部价值链等需要相互支持。现代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表现为商业模式变革,变革的方面包括产业价值网络、互补资产价值网络、创新价值网络以及内部价值链等模块及其匹配结构。现代创新型企业利用创新价值网络进行高效创新的模式包括内部创新、指挥家式创新、网络创新,利用互补资产网络进行知识资产高效商业化的模式包括内部商业化、指挥家式商业化、平台商业化。现代创新型企业根据自身能力和外部网络特征决定最适合的模式,形成了其自身具体商业模式。本研究采用跨案例研究对上述创新型企业商业模式理论进行实证分析。本研究以宝钢集团、展讯通信、Infinity基金为案例研究对象,分别作为传统钢铁产业、新兴通信产业、金融产业的代表,通过二手数据采集与深度访谈相结合,分析了宝钢集团的发展过程和“精品+规模”模式、展讯通信的“大陆+硅谷”模式和Infinity基金的“知识产权银行”模式,验证了创新型企业三阶段演化模型,证实了现代创新型企业的商业模式核心模块和商业模式具体类型,并讨论了创新型企业定义、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型企业培养等问题。

任凯[10](2010)在《SOP在哈威物流公司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的食品冷链还未形成体系,数以亿吨计的食品在运输过程中都需要保鲜,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之间差距都非常明显。在相当程度上,冷链物流发展的严重滞后影响了食品产业的持续发展。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管理制度,国内冷链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很难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而差距集中体现在操作流程的规范程度上。本文对世界领先的冷链物流企业哈维物流公司在SOP方面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哈威集团于1974年成立于美国芝加哥,在供应链管理和冷链物流方面拥有领先的地位。本文研究涉及到了哈威物流公司日常营运的数个关键环节,其中包括收货环节、存货环节以及运输环节等。通过对该公司在各个环节对于SOP的应用分析,提出若干个目前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SOP的新增频率不能匹配业务的发展速度,部分SOP条款不能适应现有操作流程,SOP的培训力度不够以及SOP的执行需要加强等。在列举了诸多问题点之后,本文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且最终提出相应改善措施,例如增强SOP与业务的匹配性,将SOP的更新工作落实到日常工作,加强SOP培训以及确保SOP被严格执行等,以期SOP在冷链物流企业日常营运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由麦当劳培训制度所想到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由麦当劳培训制度所想到的(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中国市场的MT品牌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及参考文献综述
    2.1 品牌概念
    2.2 国外品牌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2.3 国内品牌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2.4 针对餐饮品牌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2.5 相关理论和模型
        2.5.1 品牌DPM模型
        2.5.2 品牌“三度”
        2.5.3 品牌差异化策略
    2.6 研究评述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T品牌在中国市场运作现状分析
    3.1 MT品牌简介
    3.2 MT品牌国外发展历程
        3.2.1 1978年品牌初创期
        3.2.2 2012年被L集团收购
    3.3 MT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历程
        3.3.1 中国大陆品牌运营方FWM集团
        3.3.2 品牌方L集团
        3.3.3 品牌方与运营方的关系
        3.3.4 发展历程
    3.4 MT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运营情况
        3.4.1 MT管理架构
        3.4.2 获奖情况
        3.4.3 服务产品
        3.4.4 MT的目标顾客群体
    3.5 MT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品牌策略现状
        3.5.1 品牌推广
        3.5.2 品牌定位策略
        3.5.3 强化品牌效应
        3.5.4 新型市场的崛起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T品牌中国市场运营的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
        4.1.1 政治环境
        4.1.2 经济环境
        4.1.3 社会环境
        4.1.4 科技环境
    4.2 行业环境
        4.2.1 餐饮业发展历程
        4.2.2 商场及同城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4.3 MT品牌在中国市场运营的SWOT分析
        4.3.1 优势
        4.3.2 劣势
        4.3.3 机遇
        4.3.4 威胁
    4.4 MT品牌在中国市场运营的SWOT综合分析
第五章 MT品牌在中国市场运营存在的问题分析
    5.1 品牌定位不合理
    5.2 品牌运营缺乏本土化
    5.3 品牌忠诚重视不够
    5.4 品牌会员系统混乱
    5.5 产品线过多
    5.6 品牌推广与传播
        5.6.1 品牌传播较少
        5.6.2 品牌宣传混乱
    5.7 品牌建设人才缺乏
第六章 MT品牌在中国的策略优化
    6.1 品牌提升目标
    6.2 目标定位提升策略
        6.2.1 目标市场再细分
        6.2.2 功能诉求—由“饱腹”转向“吃食品安全和健康”
    6.3 品牌推广与传播提升策略
        6.3.1 提升品牌传播力
        6.3.2 拓宽品牌宣传渠道
    6.4 本土化策略
    6.5 客户关系管理
        6.5.1 客户系统对接
        6.5.2 客户分级
        6.5.3 会员权益优化
    6.6 客户忠诚度提升策略
    6.7 人力资源的保障
    6.8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海底捞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
    第三节 研究的框架和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内外餐饮行业文献理论
    第二节 相关营销理论
第三章 海底捞市场营销策略现状及分析
    第一节 海底捞火锅概况
    第二节 海底捞宏观环境分析
    第三节 海底捞微观环境分析
    第四节 海底捞服务营销策略分析
    第五节 海底捞网络营销策略分析
    第六节 海底捞品牌营销策略分析
第四章 海底捞营销调研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调研目的
    第二节 问卷设计
    第三节 问卷分析
第五章 海底捞市场营销遇到的新问题
    第一节 菜品原材及加工过程缺乏追溯和监督
    第二节 营销行为与当地消费者需求不适
    第三节 服务创新不足与菜品价格偏高
    第四节 营销服务人才培养不足
    第五节 移动互联网营销手段滞后
第六章 海底捞市场营销改进策略及建议
    第一节 坚持绿色餐饮营销理念,加强食材的管控
    第二节 坚持以人为本营销理念,加速本土化进程
    第三节 加快服务营销价值创新,促进产品优势拓展
    第四节 加强营销业务培训,注重人才队伍挖掘与培养
    第五节 加强网络营销管理,打造职能运营平台
第七章 海底捞经验对餐饮业发展的启示
    第一节 立足客户细节需求、重视客户营销体验
    第二节 追求特色营销服务、提高营销服务质量
    第三节 注重员工核心要素、营造企业良好文化
结论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深圳麦当劳公司商业模式的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2 理论概述与文献综述
    2.1 商业模式理论概述
    2.2 魏朱六要素商业模式模型的理论介绍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2.3.1 商业模式文献综述
        2.3.2 魏朱六要素商业模式文献资料
3 深圳麦当劳公司的经营现状与商业模式介绍
    3.1 深圳麦当劳公司经营现状及财务状况
        3.1.1 深圳麦当劳公司简介
        3.1.2 深圳麦当劳公司的发展战略
        3.1.3 深圳麦当劳公司的产品售卖方式
        3.1.4 深圳麦当劳公司财务状况
    3.2 基于魏朱六要素模型的深圳麦当劳公司现有商业模式介绍
        3.2.1 定位
        3.2.2 业务系统
        3.2.3 关键资源能力
        3.2.4 盈利模式
        3.2.5 自由现金流结构
        3.2.6 企业价值
4 深圳麦当劳公司的经营环境分析及商业模式问题分析
    4.1 深圳麦当劳公司的经营环境分析
        4.1.1 政策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社会环境分析
        4.1.4 技术环境变化
    4.2 深圳麦当劳公司内部经营环境的变化
        4.2.1 内部控股投资人的更换
        4.2.2 麦当劳公司战略的进一步调整
    4.3 基于魏朱六要素模型的深圳麦当劳公司商业模式问题分析
        4.3.1 业务系统问题——特许加盟店问题与麦乐送业务问题
        4.3.2 盈利模式问题——过于依赖直营店盈余收益
        4.3.3 自由现金流存在结构问题与风险问题
        4.3.4 企业价值问题——直营店为主导致开店计划风险较大
5 深圳麦当劳公司的商业模式改进方案设计
    5.1 其他公司商业模式改进策略对深圳麦当劳公司的启示
        5.1.1 深圳肯德基的商业模式改进策略
        5.1.2 北京麦当劳的商业模式改进策略
        5.1.3 启示总结
    5.2 基于魏朱六要素模型的商业模式改进方案设计
        5.2.1 定位
        5.2.2 业务系统
        5.2.3 关键资源能力
        5.2.4 盈利模式
        5.2.5 自由现金流结构
        5.2.6 企业价值
    5.3 改进后的商业模式的评价
        5.3.1 已有的改进成效
        5.3.2 尚未改进之处介绍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创业企业品牌形象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品牌设计研究现状
        1.3.2 创业企业发展现状
        1.3.3 创业企业品牌形象设计现状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5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 创业企业品牌形象设计的必要性
    2.1 创业企业的定义
    2.2 创业企业发展特点
    2.3 创业企业生存现状
    2.4 创业失败案例列举
    2.5 通过品牌突破创业瓶颈
        2.5.1 用品牌打动消费者
        2.5.2 品牌应对山寨抄袭
        2.5.3 品牌对投资的吸引力
        2.5.4 品牌对企业内部的作用
第三章 品牌形象设计方法
    3.1 品牌形象设计的定义
    3.2 企业形象识别体系
        3.2.1 理念识别MI
        3.2.2 行为识别BI
        3.2.3 视觉识别VI
    3.3 品牌形象设计流程
        3.3.1 设计调研
        3.3.2 品牌定位
        3.3.3 品牌命名
        3.3.4 设计实施
        3.3.5 测试和修正
    3.4 品牌的重新设计
        3.4.1 内部因素
        3.4.2 外部因素
第四章 创业企业品牌形象设计现状
    4.1 创业品牌实例分析
        4.1.1 寻蜜人生创业团队
        4.1.2 我想认识你创业团队
        4.1.3 小结
    4.2 创业企业品牌建设的不足
        4.2.1 品牌定位模糊不清
        4.2.2 品牌形象投入不足
        4.2.3 品牌视觉形象混乱
        4.2.4 品牌保护能力不足
    4.3 影响创业企业品牌建设因素
        4.3.1 科技发展
        4.3.2 受众变化
        4.3.3 公司自身特点
第五章 创业企业品牌形象设计要点
    5.1 建立品牌的时间
    5.2 设计内容的更新
    5.3 品牌手册的设计
        5.3.1 品牌手册的意义
        5.3.2 品牌手册的要求
        5.3.3 品牌设计手册的内容与形式
第六章 创业品牌设计实践
    6.1 背景概述
    6.2 行业环境调查
    6.3 用户调研
        6.3.1 选择用户调研方法
        6.3.2 访谈脚本制定
        6.3.3 调研结果整理
    6.4 品牌定位
    6.5 品牌形象设计方案
        6.5.1 品牌命名
        6.5.2 品牌符号设计
        6.5.3 品牌设计手册制定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问题及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5)从下岗女工到“麦工”:一项关于上海阿姐被动个体化与自我再造的民族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引言:选题的背景
        一、宏观社会背景
        二、本议题的关注点
        三、选题的现实契机
    第二节 相关理论文献回顾
        一、个体化理论
        二、学者们对于中国个体化研究的理论贡献
    第三节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研究问题
        一、个体化理论的分析框架
        二、研究问题
    第四节 论文的篇章结构
    注释
第二章 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方法:都市民族志研究
        一、以一家麦当劳店为基础田野的都市民族志
        二、本研究考察维度和考察要素
        三、对于日常生活实践的关注
    第二节 田野数据收集策略
        一、现场参与式观察
        二、传记性访谈(autobiographical ethnography)
        三、案头研究
        四、文本内容分析
    第三节 研究对象、地点的选取
        一、阿姐们
        二、阿姐们经历的曲折性
        三、阿姐群体的多元性
        四、其他研究对象
        五、为什么选取上海麦当劳作为研究田野?
    第四节 研究反思
        一、研究者的身份问题
        二、研究的伦理问题
        三、研究方法创新反思
        四、采集个人生活史中对于“集体记忆”的处理方法反思
    注释
第三章 麦当劳—理解中国人个体化的窗口
    第一节 麦当劳的典型性意义
        一、从第一现代性的福特主义“快餐工厂”到全球最大的快餐连锁企业
    第二节 中国社会的麦当劳化
        一、麦当劳中国发展简史
        二、加盟连锁的加速度极其后果
        三、“大众化”本土化路径
    注释
第四章 断裂:骤然的脱嵌与失落的个体
    第一节 上海国有企业改革与下岗女工的“脱嵌”
        一、引子
        二、国家主导的国有企业改革
        三、产业工人下岗
        四、“结构性失业”与“结构性失语”
    第二节 下岗女工主观意识层面的去“传统化”过程——从“单位人”到“市场人”
        一、“打破大锅饭”——集体主义的去“传统化”
        二、邓时代集体主义除魅的深化——“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三、下岗女工责任与风险内化——低文化等于“低素质”
    第三节 失落的个体:非自愿性脱嵌与社会底层的重构
    注释
第五章 流动:劳动力市场中的焦虑群体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中的双重挤压
        一、自由劳动力市场对下岗女工的排斥性
        二、外来务工人员对下岗女工就业形成的竞争与压力
        三、焦虑的群体
    第二节 下岗女工生存策略
        一、寻求市场缝隙中的工作机会
        二、社会支持计划中寻求工作机会
        三、人际关系网络的重要支持作用
    第三节 身份之争及其意义
        一、“国企职工身份”
        二、“上海人”的户籍身份之争
    本章总结
    注释
第六章 蜕变:“麦当劳人”的再生产
    第一节 标准化的企业管理制度
        一、引子:刘阿姐开早铺
        二、麦当劳圣经:《标准化管理手册》
        三、标准化的岗位管理体系
        四、标准化的操作要求
        五、严格的监管制度
    第二节 企业文化对“麦工”的自我再塑作用
        一、品牌口号“我就喜欢!”传达的西方自我概念及其“自反性”特征
        二、“更好的我!(Better Me)”
        三、员工招聘及培训口号:“发现自己!”(我的另一个另一半)
    第三节 “阿姐麦工”身上体现的集体主义余音
        一、“挣表现”的阿姐们
        二、制造的归属感与流动率的降低
        三、重“人情”,拉“关系”
    第四节 总结:从“麦工”的再生产探讨标准化、全球化对个体化的影响
    注释
第七章 从劳动者到劳动力:劳动力市场化转型与劳动意义丧失感
    一、一个下岗女工的自杀事件
    二、集体主义时代劳动者意义与劳动的神圣感
    三、讨论:从劳动者到劳动力一脱嵌过程中工人劳动意义的丧失
    注释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发现
        一、国家主导性与个体的被动性是中国个体化的突出特征
        二、“过渡性政策”体现出的自反性特征
        三、个体的崛起还是个体的失落?与阎云翔商榷
        四、集体主义余音、西方个人主义价值混合体的个体化与多元的自我形式
        五、劳动意义的去传统化及其深远影响
    第二节 本研究的贡献和局限
        一、本研究的贡献
        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黑龙江BX牛业有限公司绩效考核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2章 BX 公司绩效考核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BX 公司基本情况
    2.2 BX 公司绩效考核的现状
    2.3 BX 公司绩效考核效果调查
        2.3.1 访谈调查
        2.3.2 问卷调查
    2.4 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2.5 BX 公司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
        2.5.1 员工对绩效考核认识不足
        2.5.2 绩效考核指标缺乏科学性
        2.5.3 考核结果仅与薪酬挂钩
        2.5.4 考核结果公正、公开度不足
        2.5.5 绩效考核过程中缺少沟通、反馈
        2.5.6 缺少评估结果的申诉机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BX 公司绩效考核体系改进对策研究
    3.1 绩效考核体系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3.1.1 绩效考核体系设计的目标
        3.1.2 绩效考核体系设计的原则
    3.2 BX 公司绩效考核指标优化设计思路
        3.2.1 结合 BX 公司战略目标分解出关键成功因素
        3.2.2 BX 公司关键绩效指标的提取及检验
    3.3 BX 公司管理层绩效考核指标设计
        3.3.1 高层管理者绩效考核指标设计
        3.3.2 中层管理者绩效考核指标设计
    3.4 BX 公司绩效考核流程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BX 公司绩效考核体系的实施保障
    4.1 加强培训、增强员工的绩效考核观念
        4.1.1 培训的内容
        4.1.2 培训的对象和时间
    4.2 综合运用绩效考核结果
        4.2.1 进一步合理化奖惩、价值分配
        4.2.2 绩效考核应用于人员配置
        4.2.3 考核结果应用于个人发展
    4.3 注重考核全过程的沟通与结果反馈
        4.3.1 沟通贯穿考核始终
        4.3.2 进行有效的绩效结果反馈
    4.4 建立申诉机制确保绩效考核公正公开
    4.5 其他保障措施
        4.5.1 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机构
        4.5.2 引进优秀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黑龙江 BX 公司绩效考核效果访谈
附录 2 黑龙江 BX 公司绩效考核调查问卷
后记
个人简历

(7)在上海当“麦工”一种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与洞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的缘起
    第一阶段、2008年10月至同年12月
    第二阶段、2009年元月至2010年11月底
一、研究的背景
    A、麦当劳在沪的品牌历程
        1.1、1994-2003:更多选择,更多欢乐,就在麦当劳
        1.2、2003-2010:我就喜欢
        1.3、2010:快乐就是0负担
    B、商业研究阶段的发现与困惑
二、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2.1、全球化与地方转型语境中的"麦工"(MCJOBS):一个值得田野工作者探究和推敲的文化符号
    2.2、解析上海都市"麦工"的意义世界:研究方法与策略
三、田野中上海"麦工"世界
    3.1 员工的类型
        群体一:"4050"下岗职工
        群体二:职高在校学生
        群体三:大学毕业生
    3.2 员工的职级
        1、管理组
        2、生产组
四、上海"麦工"世界的时空结构
    4.1 麦工的空间
        1、大堂(顾客用餐区)
        2、服务区
        3、产区
        4、后区
    4.2 麦工的岗位
        1) 大堂岗位(顾客用餐区)
        2) 服务区岗位
        3) 产区岗位
        4) 后区岗位
    4.3 麦工的时间
        1、OP开铺
        2、RUSH尖峰时刻
        3、CL打烊
        4、休假与OT与TB
    4.4 MFY系统
五、"麦工"的调适策略
    5.1 薯条的地方规则
    5.2 汉堡的效率诀窍
    5.3 饮料机修师的"微调"
    5.4 打烊班的"PARTY"
    5.5 食物的交换
    5.6 各种"改单"
    5.7 "轧朋友"
    5.8 "兜店"与VIP
六、小白:一位明星"麦工"的职业轨迹
    6.1、2000-2002:"诱人的食物"与"酷酷的工作"
    6.2、2002-2004:福州当兵
    6.3、2005年再次选择麦当劳
    6.4、2006年进入管理组
    6.5、2007年—2009年其实不想走
    6.6、2010年哈根达斯
七、分析:"麦工"作为一种本土文化景观
    7.1、上海"麦工"的意义图景
    7.2、上海"麦工"的本土化改造
    7.3、"麦工"日常工作的调适
八、结语
附录:"麦工"术语表
参考文献
注释
致谢

(8)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背景
        1.1.2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 创新和特色
    1.4 行业背景和企业介绍
        1.4.1 教育培训行业的背景
        1.4.2 研究企业的介
第2章 教育培训产品营销的基本阐释和研究基础
    2.1 教育培训产品营销的基本阐释
        2.1.1 教育培训产品与一般产品的区别
        2.1.2 教育培训产品的营销与教育营销的区别
    2.2 教育培训产品营销的具体分析
        2.2.1 教师因素
        2.2.2 课程因素
        2.2.3 服务因素
        2.2.4 教育机构自身因素
第3章 新东方产品营销成功经验的总结和分析
    3.1 新东方产品线概况及发展历程
        3.1.1 培训产品的综述
        3.1.2 产品线的发展历程
    3.2 新方产品营销的成功分析
        3.2.1 教师的魅力和高质的授课
        3.2.2 产品的差异性
        3.2.3 产品周期性的弥补和互补
        3.2.4 教育品牌的影响
    3.3 新东方市场营销策略的总体分析
        3.3.1 市场需求的分析
        3.3.2 市场定位竞争环境的分析
        3.3.3 营销策略的综合
第4章 新东方产品营销策略的存在问题分析
    4.1 培训产品种类仍然单薄
    4.2 产品个性与标准的矛盾
        4.2.1 依赖教师个性
        4.2.2 缺乏标准化
    4.3 教学硬件和工具的落后
        4.3.1 硬件的落后
        4.3.2 多媒体教学模式落后
    4.4 网络营销的滞后
第5章 新东方未来产品营销策略的建议
    5.1 产品策略的改进
        5.1.1 新产品开发
        5.1.2 产品个性与标准的统
        5.1.3 销售队伍建设
    5.2 市场手段的改进
        5.2.1 加大网络营销
        5.2.2 注重媒体公关
    5.3 顾客关系的改进
        5.3.1 服务营销
        5.3.2 体验式营销
第6章 结论、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创新型企业商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图索引
表索引
Contents
List of Figures
List of Tables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实践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本研究的基本范畴
        1.2.1 基本概念
        1.2.2 基本问题
    1.3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与基本内容
        1.3.1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2 基本内容简介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创新型企业的研究
        2.1.1 经济学视角
        2.1.2 管理学视角
        2.1.3 中国创新型企业实践
    2.2 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
        2.2.1 起源与流派
        2.2.2 内涵与构成
        2.2.3 商业模式创新
    2.3 关于知识资产的研究
        2.3.1 知识
        2.3.2 知识资本
        2.3.3 知识资产经营
    2.4 关于价值链与价值网络的研究
        2.4.1 价值链
        2.4.2 价值网络
    2.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商业模式框架理论的研究
    3.1 商业模式研究概述
        3.1.1 商业模式概念的经济背景
        3.1.2 商业模式概念的基本内涵
    3.2 本研究商业模式的界定
        3.2.1 商业模式的研究流派
        3.2.2 商业模式的研究层次
        3.2.3 本研究的商业模式界定
    3.3 一般商业模式的基本内容
        3.3.1 已有商业模式框架
        3.3.2 商业模式的核心研究内容
        3.3.3 商业模式与价值链理论的关系
    3.4 创新型企业的商业模式框架
第四章 创新型企业商业模式的演变
    4.1 四个历史阶段的创新型企业概述
        4.1.1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创新型企业
        4.1.2 美国二战前后的创新型企业
        4.1.3 日本二战后的创新型企业
        4.1.4 美国新经济时期的创新型企业
        4.1.5 四代创新型企业的商业模式总结
    4.2 创新型企业三阶段演化模型
        4.2.1 持续竞争优势与商业模式
        4.2.2 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与商业模式的演变关系
        4.2.3 传统企业向现代创新型企业演化的三阶段模型
    4.3 创新型企业商业模式的演变规律分析
        4.3.1 核心价值活动的演变
        4.3.2 价值主张与产出形式的演变
        4.3.3 价值活动结构的演变
第五章 知识资产价值网络与创新型企业理论假设
    5.1 知识资产价值网络
        5.1.1 知识活动链
        5.1.2 创新活动链
        5.1.3 知识产权经营活动
        5.1.4 知识资产价值网络
    5.2 外部价值网络
        5.2.1 产业价值网络
        5.2.2 互补资产价值网络
        5.2.3 创新价值网络
        5.2.4 外部价值网络的层次
    5.3 创新型企业的商业模式与理论假设
        5.3.1 创新型企业的商业模式
        5.3.2 创新型企业三阶段演化模型假设
        5.3.3 现代创新型企业的商业模式假设
第六章 研究方法
    6.1 本研究的方法选择
    6.2 案例研究方案设计
        6.2.1 案例研究目的与类型
        6.2.2 案例研究方案
        6.2.3 案例选择
        6.2.4 信度与效度控制
    6.3 案例研究的数据收集与分析
        6.3.1 研究提纲
        6.3.2 数据收集
        6.3.3 数据分析
第七章 案例研究报告
    7.1 宝钢集团案例
        7.1.1 宝钢集团简介
        7.1.2 宝钢集团的发展过程
        7.1.3 宝钢集团的技术创新
        7.1.4 宝钢集团的知识产权经营
        7.1.5 宝钢集团的商业模式评价
    7.2 展讯通信案例
        7.2.1 展讯通信简介
        7.2.2 展讯通信的产业价值网络定位
        7.2.3 展讯通信的产品技术架构
        7.2.4 展讯通信的组织模式
        7.2.5 展讯通信的产品变革
        7.2.6 展讯通信商业模式评价
    7.3 Infinity基金案例
        7.3.1 Infinity基金公司简介
        7.3.2 Infinity知识产权银行模式
        7.3.3 晶方半导体(Shellcase)案例
        7.3.4 Infinity商业模式评价
    7.4 假设验证与相关讨论
        7.4.1 创新型企业三阶段演化模型的验证
        7.4.2 现代创新型企业商业模式假设验证
        7.4.3 基于创新型企业商业模式的相关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研究的结论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8.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10)SOP在哈威物流公司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基本理论以及文献综述
    2.1 冷链物流基本理论与研究现状
    2.2 SOP 基本理论与研究现状
3 SOP 在哈威物流公司基于环节的应用现状
    3.1 SOP 在收货环节的应用
    3.2 SOP 在存货环节的应用
    3.3 SOP 在运输环节的应用
    3.4 SOP 在其他环节的应用
4 SOP 在哈威物流公司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 SOP 的新增频率不能匹配业务的发展速度
    4.2 部分SOP 中的某些条款不适应现有操作流程
    4.3 SOP 的培训力度有待加强
    4.4 SOP 的执行不够彻底
5 SOP 在哈威物流公司应用改进策略
    5.1 增强SOP 与业务的匹配性
    5.2 将SOP 的更新工作落实到日常工作
    5.3 加强SOP 的培训工作
    5.4 确保SOP 被严格执行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四、由麦当劳培训制度所想到的(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中国市场的MT品牌提升策略研究[D]. 王彬.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2]海底捞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黄浩.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2)
  • [3]深圳麦当劳公司商业模式的改进研究[D]. 郑媛琳. 深圳大学, 2018(07)
  • [4]创业企业品牌形象设计[D]. 王雪纯.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5]从下岗女工到“麦工”:一项关于上海阿姐被动个体化与自我再造的民族志研究[D]. 郭莉. 复旦大学, 2014(03)
  • [6]黑龙江BX牛业有限公司绩效考核体系研究[D]. 周广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6)
  • [7]在上海当“麦工”一种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与洞见[D]. 洪浩瀚. 复旦大学, 2011(01)
  • [8]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王可.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9]创新型企业商业模式研究[D]. 王云美. 复旦大学, 2012(02)
  • [10]SOP在哈威物流公司的应用研究[D]. 任凯. 华中科技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麦当劳培训系统的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