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萘乙酸甲酯的合成方法及应用

1-萘乙酸甲酯的合成方法及应用

一、1-萘乙酸甲酯的合成方法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何慕雪[1](2021)在《电化学介导C-C/C-N键偶联合成1-萘酚、多取代呋喃、N-烷基唑和偶氮化合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C-C键和C-N键形成反应被广泛应用于合成医药分子、农用化学品以及具有重要价值的材料科学复杂分子中,因此,构建C-C键和C-N键如今已成为有机合成中的重要研究课题。近几十年来,有机合成化学家不断开发新的和更实用的催化剂,或者为构建C-C键和C-N键寻找环境更友好的合成技术。其中,有机电合成可通过电极表面上的电子转移,在无外源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温和条件下实现选择性氧化还原转化,无需使用危险的化学试剂,并且通常表现出良好的官能团耐受性,从而提供了构建C-C键和C-N键的理想策略。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利用电化学阳极氧化和阴极还原代替传统的有机氧化还原反应,通过碳正离子中间体、碳自由基中间体或氮自由基中间体等构建了C-C和C-N键,从而简洁、高效地合成了各种抗肿瘤活性化合物。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萘酚骨架在天然产物和生物活性化合物中普遍存在,其中,多取代的1-萘酚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我们发展了一种以1,3-二羰基化合物和炔烃为反应底物,在恒电压电解条件下,经过碳自由基中间体途径,继而发生分子间[4+2]环化构建C-C键合成1-萘酚化合物的方法。利用单晶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并且通过控制实验、循环伏安法实验解析了反应机理。该电化学方法使用廉价的二茂铁(Cp2Fe)作为氧化还原催化剂,反应释放出氢气,避免了贵金属催化剂和氧化剂的使用。使用恒电压电解,通过改变反应电势,解决了反应产物过氧化问题;具有环境友好、底物范围广、区域选择性好等优点。(2)呋喃是许多生物活性天然产物、药物分子和有机功能材料中的核心骨架,其中,多取代呋喃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杂环化合物,具有各种各样的生物活性。在此,我们以1,3-二羰基化合物和联烯为反应底物,价格低廉的二茂铁为催化剂,在电化学条件下构建C-C键,间接氧化分子间环化合成了新型的四取代呋喃化合物。利用单晶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并且通过控制实验、循环伏安法实验解析了反应机理。该反应具有官能团耐受性好、原子经济性高、可控等优点,为开发新型的有价值的复杂呋喃衍生物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替代合成策略。(3)唑类化合物是药物和农药化学中存在的最大化学家族,其中五元氮杂环的N-烷基唑类是许多生物活性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结构单元。在此,我们开发了一种电化学介导的苯甲硫醚C(sp3)-H唑化反应,通过构建C-N键以合成含硫N-烷基唑类化合物。并且通过控制实验、循环伏安法实验解析了反应机理。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环境友好、原子经济性高和反应过程易控制等优点。(4)芳香族偶氮化合物作为一种重要的含氮化合物,不仅是染料工业中重要的合成着色剂,还可用作指示剂、自由基反应引发剂、材料和食品添加剂等。我们开发了一种以官能化的吡咯或吲哚与芳基重氮盐为反应底物成对电解条件下构建C-N键合成芳香族偶氮化合物的方法。利用单晶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并且为了解析反应机理进行了控制实验和循环伏安法实验。成对电解同时使用阳极和阴极反应来合成目标化合物,从而避免了牺牲物质氧化/还原所需的电费,实现了高原子经济性并且使得能源效率达到最大化。(5)使用MTT法对合成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筛选,大多数合成化合物对肿瘤细胞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中一些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例如:1-萘酚化合物1-3bl对T-24肿瘤细胞显示出良好的抑制活性,其IC50值为9.0±1.0μM;多取代呋喃化合物2-3da的IC50值为6.3±0.7μM,显示出其对T-24肿瘤细胞的良好抑制活性;芳香族偶氮化合物4-3ea的IC50值为1.5±1.3μM,也显示出其对T-24肿瘤细胞的良好抑制活性。进一步的抗肿瘤机制研究表明1-萘酚化合物1-3bl能够诱导T-24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并能抑制肿瘤细胞迁移。

郭嘉华[2](2021)在《西芹腐根物质二次层析物对FOC的化感作用及其对黄瓜枯萎病诱导抗性的研究》文中认为黄瓜枯萎病(Cucumber fusarium wilt)是黄瓜生产上一种危害十分严重的土传病害,具有毁灭性,其病原菌能以枯萎孢子的状态在土壤中生存多年,一直是制约黄瓜优质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防治黄瓜枯萎病的策略主要还是以预防为主,缺少既便捷环保又有效的防治方法。本课题组多年研究表明,西芹鲜根及根际土不同浸提液对黄瓜枯萎病菌具有化感抑制作用,对黄瓜枯萎病具有诱导抗性,且已研究到了六次层析物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但西芹腐根及根际土浸提液二次层析物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还尚未见报道,且用层析物诱导处理黄瓜幼苗后,其体内代谢通路和基因表达的变化也尚未研究。本研究以西芹腐根及根际土为试验材料,丙酮、乙醇和蒸馏水为浸提剂,相互组合,共得到6种浸提液,分别经过两次柱层析分离纯化,将所得流分分别作用于黄瓜枯萎病菌上,通过菌落直径和化感作用的测定,6种浸提液经两次筛选,共得到24个最佳流分;两次层析过程中,分别测定各流分处理后黄瓜枯萎病菌自身分泌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镰刀菌酸含量和细胞膜透性以及菌体内的保护酶活性;将筛选得到的24个最佳流分进行GC-MS检测,鉴定出流分中所含的具体物质,并分析其中存在的化感物质;最后利用24个最佳流分作为诱导剂,研究对黄瓜枯萎病的诱导抗性,并对诱导抗性效果最强流分处理后的幼苗和对照的幼苗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分析,对比诱导处理后黄瓜幼苗的基因表达和代谢通路的变化。本试验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6种浸提液经两次层析筛选共得到24个最佳流分。层析过程中所有流分与对照相比均可抑制黄瓜枯萎病菌的生长和孢子萌发(P<0.05),其中,西芹腐根丙酮浸提液和西芹腐根根际土乙醇浸提液二次层析最佳流分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极显着,化感作用分别为29.83%、33.65%、40.51%、41.67%和37.61%、36.78%、41.80%、44.96%;对枯萎病菌孢子的萌发抑制率分别为50%、53.70%、61.57%、65.28%和57.87%、57.41%、65.28%、69.44%。(2)将西芹腐根及根际土各浸提液二次层析获得的24个最佳流分作用于黄瓜枯萎病菌后,显着影响了菌体自身的生化代谢,包括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纤维素酶、果胶酶和β-葡萄糖苷酶);细胞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镰刀菌酸含量和抗氧化系统酶活性(CAT、POD和SOD)。经测定,菌体内分泌的纤维素酶、果胶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与对照相比极显着降低(p<0.05),与化感作用呈显着负相关关系,三种酶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处理后黄瓜枯萎病菌分泌的镰刀菌酸含量也显着下降,与对照差异极显着,与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化感作用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当最佳流分处理黄瓜枯萎病菌后,菌体分泌的丙二醛含量显着升高,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说明菌体的细胞膜在一定程度上被破坏,其中丙二醛含量与化感作用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对于菌体内的抗氧化系统,处理后黄瓜枯萎病菌内保护酶CAT、POD和SOD酶活性显着降低,与化感作用呈显着负相关关系,三个酶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关系。(3)对24个最佳流分进行GC-MS检测,其中西芹腐根二次酮层物共鉴定出了30种物质;西芹腐根二次醇层物共鉴定出了22种物质;西芹腐根二次水层物共鉴定出了9种物质;西芹腐根根际土二次酮层物共鉴定出了12种物质;西芹腐根根际土二次醇层物共鉴定出了23种物质;西芹腐根根际土二次水层物共鉴定出了11种物质。其中,除了西芹腐根根际土二次水层物的主要物质为醇类,其他5种浸提液中有机酸、酯类和含氮化合物占主要成分,结合各浸提液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有机酸,酯类和含氮化合物应为主要化感物质。(4)24个最佳流分作为诱导剂,诱导处理后的黄瓜幼苗均会显着提高对黄瓜枯萎病的诱导抗性,其中西芹腐根二次酮层物的4个最佳流分和西芹腐根根际土二次醇层物的4个最佳流分对黄瓜枯萎病的诱导抗性效果与对照相比差异极显着,分别为78.95%,78.95%,86.84%,89.47%和81.58%,81.58%,84.21%,84.21%。其中最强诱导抗性效果为89.47%,对应的流分是RRA102,故选择流分RRA102为最强流分。(5)对最强流分RRA102诱导处理后的黄瓜幼苗和对照黄瓜幼苗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共获得差异基因322个,其中上调表达152个,下调表达170个。差异基因中228个获得GO数据库功能注释,主要富集到细胞结构、生物学过程和酶活性等诸多生理生化过程;在KEGG数据库富集分析发现,共103个基因被注释到63个通路中,显着富集在氮代谢、抗坏血酸和醛酸代谢、氨基酸的生物合成、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代谢通路中,以上通路均与植物抗病性有关,说明黄瓜幼苗在诱导处理后激发了自身的防御系统,进而有效抑制黄瓜枯萎病的发生,为进一步更绿色有效的防控黄瓜枯萎病,挖掘抗病基因提供理论基础。

陈露露[3](2020)在《炔酮高选择性环化反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炔酮作为一类特殊的内炔烃,可以很方便通过端炔与酰氯Sonogashira偶联反应制备。因炔酮分子中碳碳三键和羰基直接相连,使其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可以提供多个活性点参与环化反应以制备功能化环状化合物。本论文在炔酮作为双活性点和四活性点参与环化反应的工作基础上,分别研究了炔酮参与的[2+4]和[4+3]环化反应,高选择性构建不同功能化环状化合物。设计了碱调控炔酮与邻溴苯乙腈高选择性环化合成5-氰基苯并氧杂环庚三烯和苯并呋喃并[2,3-b]吡啶化合物。在Li OtBu作用下能够高效和高选择性制备相应的5-氰基苯并氧杂环庚三烯,收率最高可达到96%。以DBU作为碱,可以高选择性制备一系列苯并呋喃并[2,3-b]吡啶类化合物,收率最高可达到84%。可能的反应机理研究表明炔酮通过[4+3]环化反应以构建相应的5-氰基苯并氧杂环庚三烯,经过氧原子重排过程以构建苯并呋喃并[2,3-b]吡啶类化合物。基于炔酮和邻溴苯乙腈反应的认识,进一步开发了炔酮与邻溴苯乙酸甲酯在高温下脱羧[4+3]环化,构建一系列苯并氧杂环庚三烯类化合物。基于炔酮和邻溴苯乙腈反应的认识,进一步发展了炔酮与邻炔基苯乙腈的[2+4]环化反应,成功构建一系列多取代萘类化合物。该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良好的底物普适性、完全区域选择性和原子经济性等诸多优势,为制备多取代萘类化合物提供了一种简便高效的途径。

吴明阳,李万明,丁大杰,范香全,赵罗琼,黄娟,邓力,何艺璇[4](2019)在《马铃薯抑芽药剂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铃薯贮藏过程中使用抑芽药剂抑制马铃薯发芽是马铃薯产业中的重要问题。常用的抑芽药剂有氯苯胺灵、青鲜素(抑芽丹)、a-萘乙酸甲酯,其抑芽效果好,在生产中被广泛使用,但存在不适用于种薯、具有安全隐患等负面影响。近年来在抑芽药剂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乙烯、香芹酮等新型抑芽药剂不断涌现,不仅抑芽效果好,且安全无毒,但由于成本高、技术不成熟等原因未被广泛应用。从马铃薯抑芽药剂研究及应用现状来看,应加强对马铃薯抑芽调控机制的研究,研发安全、高效、低成本的抑芽药剂以及复合型配方药剂。

樊冰洁[5](2019)在《三种萘甲酸类物质的二元及三元体系固液相平衡研究》文中认为结晶技术可以实现多种化工产品及中间体的高效提纯与净化,固-液相平衡及溶解度曲线是结晶方法的理论基础。萘甲酸类有机物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有机染料和感光材料等行业,是精细化工领域的重要原料和中间体。本文以文献中报道较少的2-羟基-3-萘甲酸(2,3-HNA)、α-萘甲酸和β-萘甲酸为研究对象进行固-液相平衡研究,填充固-液相平衡数据库,为3种萘甲酸物质的工业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重量分析法,在常压和293.15 K~333.15 K温度范围内,分别测定了 2,3-HNA、α-萘甲酸和β-萘甲酸在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正丁醇、异丁醇、丙酮、乙酸、乙酸甲酯、乙酸乙酯10种纯溶剂中的溶解度,以及2,3-HNA在乙醇+正丙醇、α-萘甲酸在乙醇+异丁醇、β-萘甲酸在乙醇+甲醇二元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根据测得的溶解度数据,绘制了3种固体溶质的二元及三元溶解度曲线图,并分析了溶解规律、影响因素及混合溶剂的共溶效应。基于修正的Van’t Hoff模型计算了 3种溶质溶解于不同纯溶剂和混合溶剂中的热力学效应,其均为吸热、熵增的非自发溶解过程。分别使用 Wilson,NRTL,UNIQUAC,Apelblat,Van’t Hoff,从模型关联了 3种溶质在纯溶剂和混合溶剂中溶解度。Apelblat模型的关联效果最优,平均ARD均小于1%;UNIQUAC,Van’t Hoff和λh方程的平均ARD小于2%,关联效果良好;NRTL方程的平均ARD在4%以内,在可接受的范围内;Wilson模型对2,3-HNA和β-萘甲酸在混合溶剂中溶解度关联的平均ARD较大,在4%~7%范围内,相比于另外5种模型,关联效果较差。针对Jouyban-Acree模型中需要用到目标溶质在对应纯溶剂中溶解度的部分,结合经验方程中形式简单的Apelblat方程进行了改进和推导,改进模型包含10个关联参数,提高了 Jouyban-Acree模型的适用性。并使用改进的JA-Apleblat模型对2,3-HNA、α-萘甲酸和β-萘甲酸在混合溶剂中溶解度进行了关联拟合,其平均ARD均小于2%,表现了良好的适用性。

蔡文卿[6](2018)在《用于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治疗的尿酸转运体1(URAT1)抑制剂的合成、活性及构效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痛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炎性关节疾病之一,是由尿酸单钠盐在关节或其周围组织沉积所导致,它的特征是在病变部位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红肿和疼痛。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形成的前提,是血液中尿酸单钠盐的浓度高于其在生理温度和生理pH下最大溶解度(6.8 mg/dL,404 μml/L)的一种疾病。发达国家的痛风发病率高于发展中国家,但在过去几十年里都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尿酸是嘌呤在人体内的最终代谢产物,人每天产生的尿酸三分之一是经胃肠道排泄,三分之二经肾脏排泄,其中经肾脏排泄的尿酸有90%会在阴离子转运蛋白的作用下被重吸收,在这一重吸收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分布于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上的尿酸转运体1(uric acid transporter 1,URAT1)。研究表明,只有大约10%的高尿酸血症是由于尿酸产生过多造成的,高于90%是由于尿酸排泄减少造成的,因此,通过抑制URAT1的重吸收来促进尿酸排泄,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治疗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方法。Lesinurad(RDEA594)是由美国Ardea Biosciences公司研发的新型URAT1抑制剂,于2015年年底经FDA批准在美国上市,随后在2016年初在欧盟被批准上市。Lesinurad是2002年URAT1被发现后首个获得批准的URAT1抑制剂,但同时,它也有药效差、治疗窗口窄等缺点。本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前言综述部分,后三章为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中,我们在研究URAT1抑制剂的过程中,把lesinurad结构中的羧酸基团替换为其生物电子等排体四氮唑之后得到化合物Ⅱ-1f,发现Ⅱ-1f体外URAT1抑制试验中的活性是lesinurad的2倍。考虑到在许多情况下四氮唑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羧酸的生物电子等排体,同时也受化合物Ⅱ-1f与母体lesinurad相比URAT1抑制活性增加的鼓励,我们决定围绕Ⅱ-1f进行一个系统的构效关系探索,而幸运的是,我们发现了化合物Ⅱ-1i作为一个更有效的URAT1抑制剂,其体外URAT1抑制试验表明其活性为 lesinurad 的 11 倍(IC50 = 0.66 μM against human URAT1 forⅡ-li vs 7.18 μM for lesinurad)。总之,将lesinurad中的羧酸片段替换为其生物电子等排体四氮唑后,得到了具有中等强度活性的URAT1抑制剂Ⅱ-1f。对Ⅱ-1f进行系统的SAR探索后发现了具有更高活性的URAT1抑制剂Ⅱ-1i,它具有新的分子骨架,活性是母体lesinurad的11倍。合成的大多数四唑类化合物Ⅱ-1a~Ⅱ-1n所显示的中度至强的URAT1抑制活性表明,四氮唑在目前的研究中是一种令人满意的羧酸生物电子等排体。第三章中,我们主要围绕候选药物Ⅲ-1展开研究。含柔性萘三唑甲烷结构的尿酸转运体1(URAT1)抑制剂Ⅲ-1是我们发现的一类新型的用于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治疗的强效候选药物。为了进一步研究其构效关系,探究其分子结构中萘环和三唑环之间CH2连接臂上取代基的空间位阻对候选药物Ⅲ-1的生物活性的影响,我们设计并合成了 7个含有大位阻结构的化合物Ⅲ-2a~Ⅲ-2g。所设计的化合物使用了 1H-NMR、13C-NMR和HR-MS进行了表征,并测试了它们对URAT1的体外抑制活性。结果发现,CH2连接臂上不能容忍任何其他取代基,因为引入取代基后活性普遍显着降低,且引入取代基后的分子的柔性越差,活性越弱。本研究的结果对URAT1抑制剂的结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第四章中,我们更深入地研究了基于lesinurad结构的更有效的URAT1抑制剂的构效关系。在我们实验室早期的研究中,己成功地发现了许多强有效的URAT1抑制剂,其中一些化合物的IC50值甚至比lesinurad低了近两个数量级。这些强效的URAT1抑制剂都具有相同的结构特点,由一个连接臂连接的羧酸基团和具有柔性骨架的萘基三唑基甲烷结构。受以上研究成果鼓励,我们朝着将这个特定的萘基三唑基甲烷骨架转换成普通的二芳基甲烷骨架的方向努力,对二芳基甲烷骨架以及羧酸基团α-位取代的化合物开展系统的构效关系研究,期望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独特的柔性结构,同时期望发现强有效的URAT1抑制剂作为有前景的候选药物。构效关系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具有新的骨架的高效的URAT1抑制剂Ⅳ-1h,噻吩基三唑基甲烷结构,其抑制活性是其母体化合物lesinurad 的 200 倍(IC50 = 0.035 μM against human URAT1 for Ⅳ-1h vs 7.18 μM for lesinurad),是目前为止我们实验室所发现的活性最好的URAT1抑制剂,其活性也可与目前处于临床试验中的最有效的URAT1抑制剂相比。目前的研究强有力的证明了,在设计有效的URAT1抑制剂时,二芳基甲烷骨架是一个相当有前途的分子骨架。综上所述,本论文在母体化合物lesinurad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进行URAT1抑制剂的构效关系研究,对其有了深入的了解,研究结果所获得的构效关系对URAT1抑制剂的结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研究过程中,也成功发现了多个高效的URAT1抑制剂,其活性也可与目前处于临床试验中的最有效的URAT1抑制剂相比。

李少川[7](2018)在《水溶性超分子笼的设计合成及其主客体催化性能》文中提出超分子金属有机笼是一类由金属离子与结构匹配的有机配体通过配位自组装形成的具有一定空腔结构的超分子化合物,在分子识别包裹、分子运输、离子检测、催化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随着配位导向自组装方法的日渐成熟,越来越多新颖的超分子金属有机笼状结构被成功构筑,同时它们在仿生催化领域的应用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本论文利用新型Pd4L12,Pd4L22类八面体笼和Pd5L21L02杂配体笼对一系列客体分子进行主客体识别包裹。将Pd4L12超分子笼作为分子反应器,在水溶液中,催化水杨醛及其衍生物与含活泼氢的烷烃合成香豆素衍生物。主要结论如下:1.设计合成一系列新型吡啶鎓盐阳离子型自组装配体基元,此配体基元由两个2,4,6-三(4-吡啶基)-1,3,5-三嗪(TPT)与1,4-二甲基苯或联苯桥连合成。在水溶液中,以此配体基元、TPT和顺式封端Pd金属配体en-/tmen-Pd(NO3)2配位自组装,成功构筑同配体Pd4L12,Pd4L22和杂配体Pd5L21L02超分子笼。通过NMR,X射线衍射手段进行结构表征,证明此类超分子金属笼具有较大的纳米疏水空腔和良好水溶性的特征。2.利用Pd4L12,Pd4L22和Pd5L21L02超分子笼对不同客体分子进行主客体识别包裹,通过NMR,X射线衍射进行主客体复合物表征,结果发现不同空腔构型的超分子笼对客体分子的结合能力和包裹数目不同,形态尺寸各异的客体分子同样影响主客体之间的作用能力。利用溶剂挥发的方法,得到三个主客体复合物的晶体。通过单晶结构分析直观展现了客体分子在主体笼内的空间排布和构型,客体分子与主体笼上TPT面板存在π-π堆积作用力形成稳定主客体复合物。主客体包裹实验的研究,是超分子金属有机笼实现分子识别分离、底物运输、催化、检测等功能应用的前提。3.Pd4L12超分子笼作为分子反应器,在水溶液中催化水杨醛及其衍生物合成香豆素衍生物的合成。此催化反应条件温和,底物适用范围广泛。以2-羟基-1-萘甲醛和氰乙酸乙酯反应为例,在相同条件下我们进行了背景实验、控制实验和抑制试验。结果表明,Pd4L12超分子笼作为催化剂条件下,香豆素衍生物产率最高。研究了 2-羟基-1-萘甲醛和氰乙酸乙酯催化反应动力学,根据米氏方程拟合,得出催化反应效率是背景反应的23倍。通过研究1-萘甲醛和氰乙酸甲酯反应,发现反应决速步为亲核加成(Knoevenagel缩合)消除反应,并且提出了合理的催化反应机理。

孟青[8](2017)在《雷西纳德的合成工艺优化及新型URAT1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文中指出痛风是由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因单钠尿酸盐沉积于机体组织所致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目前用于治疗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药物包括尿酸生成抑制剂和促尿酸排泄剂。雷西纳德是阿斯利康公司研发的一种新型选择性尿酸重吸收抑制剂(SURI),主要通过抑制肾小管尿酸盐转运蛋白1(URAT1),增加尿酸的排泄来降低血尿酸浓度。该药物分别于2015年12月22日和2016年2月18日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和欧盟药品局(EMA)的上市批准,与黄嘌吟氧化酶抑制剂联合使用,治疗与痛风相关的高尿酸血症,为痛风患者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但目前雷西纳德生产的成本很高,药物价格十分昂贵,且只在美国和欧洲上市,所以寻找一种更加高效、经济、具有工业化生产价值的合成路线,在其专利保护到期后快速实现国内产业化,对缓解我国痛风治疗药物匮乏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对目前专利报道的雷西纳德的几种合成路线进行了分析,对关键中间体1-环丙基萘-4-基异硫氰酸酯的合成方法进行了优化,使用相对廉价的4-溴-1-萘胺作为原料,路线中避免了有毒试剂硫光气的使用和毒性副产物硫脲、胍衍生物的生成,同时也将合成路线由最初的八步缩短为六步。在关键中间体1-环丙基萘-4-基异硫氰酸酯的合成中,运用控制单一变量法和正交实验法考察了反应温度、时间以及4-环丙基-1-萘胺与1,1’-硫代羰基二咪唑的当量比对反应的影响。最终,优化后的工艺路线缩短了反应步骤、减少了生产成本,将反应的总收率从9.5%提高至38.8%。此外,小试三批工艺验证实验中,三次收率较为接近,保证了此工艺路线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为雷西纳德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方法。此外,雷西纳德作为首创药物,具有较大的结构优化空间。据此,本论文以雷西纳德为先导化合物,在分析其结构中发挥药理活性的药效团特征的基础上,采用骨架跃迁的药物设计策略,设计、合成了一系列(40个)全新结构的咪唑并吡啶巯乙酸类化合物,并在动物水平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降血尿酸的活性筛选。结果显示,此类新合成的化合物普遍具有较好的降血尿酸的活性。其中19个化合物的活性优于上市药物苯溴马隆和雷西纳德。同时对该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进行了讨论,发现稠合环吡啶并咪唑中氮原子的位置显着影响化合物对URAT1的抑制活性,4-位较5-位和7-位更有利于提高化合物的活性。此外,URAT1抑制实验确证了此类化合物对靶点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T7对URAT1的抑制作用(IC50=1.175 μmol/L)是阳性对照药雷西纳德(IC50=6.597μmol/L)的 5.6 倍。综上所述,本论文主要改进了雷西纳德的合成工艺,缩短了反应步骤,大大地提高了反应的总收率。同时,采用骨架跃迁的药物设计策略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咪唑并吡啶巯乙酸类衍生物,通过高尿酸血症动物筛选模型的建立,发现了多个活性优良的先导化合物,并进一步确证该类化合物的作用靶点为URAT1,具有进一步研发的价值。

杨玉峰[9](2012)在《磺化分子筛固定床合成1-萘乙酸甲酯的研究》文中认为实验以甲醇与1-萘乙酸先预酯化,再将预酯化液在262-磺化分子筛固定床反应器中高温酯化工艺合成1-萘乙酸甲酯。考察了高温酯化反应的影响因素。最佳高温酯化条件为:预酯化液的酸值(KOH)为60mg/g,甲醇与1-萘乙酸的质量比为0.5,反应温度为95℃,反应物流量为0.9mL/min,总酯化率达99.0%以上。催化剂循环使用11次,表现出优良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与传统工艺相比无需中和、水洗、萃取等步骤便可得到高纯度的产品。

邓斌,陈劲翔,张晓军,徐安武[10](2010)在《微波辐射下稀土复合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抑芽酸酯》文中研究表明借助微波辐射技术,以稀土复合固体超强酸Nd3+-SO42-/ZrO2作催化剂,1-萘乙酸和甲醇为原料合成了抑芽酸酯。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探讨了影响酯产率的主要因素,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醇酸摩尔比为16∶1,催化剂用量为醇酸总质量的11%,微波输出功率为480 W,辐射时间为12 min。在此优化条件下,抑芽酸酯的产率可达97%以上。实验结果表明:稀土复合固体超强酸Nd3+-SO42-/ZrO2对抑芽酸酯的合成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同时微波辐射加快了反应进程。

二、1-萘乙酸甲酯的合成方法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萘乙酸甲酯的合成方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电化学介导C-C/C-N键偶联合成1-萘酚、多取代呋喃、N-烷基唑和偶氮化合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电化学构建C-C和C-N键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电化学构建C-C键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电化学构建C-N键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电化学构建C-X键的研究进展
    第四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1,3-二羰基化合物与炔烃电化学构建C-C键合成1-萘酚
    第一节 研究进展—1-萘酚的合成方法
        1.1 1-萘酚的药理活性
        1.2 金属催化合成1-萘酚的文献回顾
        1.3 非金属催化合成1-萘酚的文献回顾
        1.4 文献归纳总结
    第二节 1,3-二羰基化合物与炔烃电化学构建C-C键合成1-萘酚
        2.1 研究思路
        2.2 反应条件优化
        2.3 底物适用性研究
        2.4 反应机理研究
        2.4.1 控制实验
        2.4.2 循环伏安实验
        2.4.3 反应机理的提出
    第三节 小结
    第四节 实验部分
        4.1 试剂与仪器
        4.2 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
        4.2.1 电化学条件下合成1-萘酚化合物的方法
        4.2.2 实验数据
    参考文献
第三章 1,3-二羰基化合物和联烯电化学构建C-C键合成多取代呋喃
    第一节 研究进展—多取代呋喃化合物的合成
        1.1 多取代呋喃化合物的药理活性
        1.2 金属催化联烯合成多取代呋喃化合物的文献回顾
        1.3 非金属催化联烯合成多取代呋喃化合物的文献回顾
        1.4 文献归纳总结
    第二节 1,3-二羰基化合物与联烯电化学构建C-C键合成多取代呋喃
        2.1 研究思路
        2.2 反应条件优化
        2.3 底物适用性研究
        2.4 反应机理研究
        2.4.1 控制实验
        2.4.2 循环伏安法实验
        2.4.3 反应机理的提出
    第三节 小结
    第四节 实验部分
        4.1 试剂与仪器
        4.2 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
        4.2.1 电化学条件下合成多取代呋喃衍生物的方法
        4.2.2 实验数据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电化学介导的苯甲硫醚C(sp~3)-H唑化反应
    第一节 研究进展—含硫N-烷基唑类化合物的合成
        1.1 N-烷基唑类及苯甲硫醚化合物的药理活性
        1.2 含硫N-烷基唑类化合物的合成文献回顾
        1.3 苯甲硫醚的C(sp~3)-H官能团化反应文献回顾
        1.4 文献归纳总结
    第二节 电化学介导的苯甲硫醚C(sp~3)-H唑化反应
        2.1 研究思路
        2.2 反应条件优化
        2.3 底物适用性研究
        2.4 反应机理研究
        2.4.1 控制实验
        2.4.2 循环伏安实验
        2.4.3 实验机理提出
    第三节 小结
    第四节 实验部分
        4.1 试剂与仪器
        4.2 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
        4.2.1 电化学条件下合成含硫N-烷基唑类化合物的方法
        4.2.2 实验数据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芳基重氮盐与含氮杂环电化学构建C-N键合成芳族偶氮化合物
    第一节 研究进展—芳香族偶氮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1.1 芳香族偶氮化合物的药理活性
        1.2 金属催化合成芳香族偶氮化合物的文献回顾
        1.3 非金属催化合成芳香族偶氮化合物的文献回顾
        1.4 文献归纳总结
    第二节 芳基重氮盐与含氮杂环电化学构建C-C键合成芳香族偶氮化合物
        2.1 研究思路
        2.2 反应条件优化
        2.3 底物适用性研究
        2.4 反应机理研究
        2.4.1 控制实验
        2.4.2 循环伏安法实验
        2.4.3 反应机理的提出
    第三节 小结
    第四节 实验部分
        4.1 试剂与仪器
        4.2 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
        4.2.1 电化学条件下合成芳香族偶氮化合物的方法
        4.2.2 实验数据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抗肿瘤活性研究
    第一节 实验部分
        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1.2 化合物对细胞的抑制活性筛选
    第二节 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
        2.1 1-萘酚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
        2.2 多取代呋喃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
        2.3 含硫N-烷基唑类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
        2.4 芳香族偶氮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
        2.5 小结
    第三节 1-萘酚化合物1-3bl抗肿瘤机制研究
        3.1 Hoechst33342 核酸染色
        3.2 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检测
        3.3 细胞内活性氧浓度的检测
        3.4 划痕实验
        3.5 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附录
    1.化合物1-4、1-5、1-6和1-7 的高分辨质谱图
    2.化合物2-4、2-5、2-6、2-7、2-8和2-9 的高分辨质谱图
    3.化合物4-4、4-5和4-6 的高分辨质谱图
    4.1-萘酚的核磁谱图
    5.多取代呋喃衍生物的核磁谱图
    6.含硫的N-烷基唑类化合物的核磁谱图
    7.芳香族偶氮化合物的核磁谱图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西芹腐根物质二次层析物对FOC的化感作用及其对黄瓜枯萎病诱导抗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黄瓜枯萎病的研究进展
        1.1.1 黄瓜枯萎病发病症状与发病规律
        1.1.2 黄瓜枯萎病致病机制
        1.1.3 黄瓜枯萎病抗病机理
        1.1.4 黄瓜枯萎病防治措施
    1.2 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
        1.2.1 化感作用及化感物质的释放途径
        1.2.2 化感物质的提取与分离纯化
        1.2.3 化感物质的鉴定方法
        1.2.4 化感作用防治植物病害机理
    1.3 植物诱导抗性的研究
        1.3.1 植物诱导抗性的定义
        1.3.2 诱导因子
        1.3.3 植物诱导抗性的机制
    1.4 植物抗病研究过程中转录组学的应用
        1.4.1 转录组学的技术方法与原理
        1.4.2 转录组学的应用及发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图
2 西芹腐根及根际土浸提液层析流分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西芹腐根及根际土各浸提液第一次层析流分对FOC的化感作用
        2.2.2 西芹腐根及根际土各浸提液第二次层析最佳流分对FOC的化感作用
        2.2.3 西芹腐根及根际土各浸提液层析流分对FOC的孢子萌发的影响
    2.3 讨论
3 西芹腐根及根际土浸提液层析流分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机理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分析
        3.2.1 西芹腐根及根际土各浸提液层析流分处理FOC后对菌体分泌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影响
        3.2.2 西芹腐根及根际土各浸提液层析流分处理后对FOC产生镰刀菌酸含量的影响
        3.2.3 西芹腐根及根际土各浸提液层析流分处理后对FOC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3.2.4 西芹腐根及根际土各浸提液层析流分处理后对FOC菌体内保护酶系统活性的影响
        3.2.5 西芹腐根及根际土各浸提液二次层析最佳流分处理后FOC的化感作用与不同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4 西芹腐根及根际土各浸提液二次层析最佳流分中化感物质的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化感物质的鉴定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西芹腐根丙酮浸提液二次层析最佳流分的化感物质成分分析
        4.2.2 西芹腐根乙醇浸提液二次层析最佳流分的化感物质成分分析
        4.2.3 西芹腐根蒸馏水浸提液二次层析最佳流分的化感物质成分分析
        4.2.4 西芹腐根根际土丙酮浸提液二次层析最佳流分的化感物质成分分析
        4.2.5 西芹腐根根际土乙醇浸提液二次层析最佳流分的化感物质成分分析
        4.2.6 西芹腐根根际土蒸馏水浸提液二次层析最佳流分的化感物质成分分析
    4.3 讨论
5 西芹腐根及根际土各浸提液二次层析最佳流分对黄瓜枯萎病诱导抗性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西芹腐根各浸提液二次层析最佳流分对黄瓜枯萎病的诱导抗性
        5.2.2 西芹腐根根际土各浸提液二次层析最佳流分对黄瓜枯萎病的诱导抗性
    5.3 讨论
6 西芹腐根及根际土浸提液二次层析最强流分RRA102 诱导处理后黄瓜幼苗的转录组学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检测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1.3 数据处理
    6.2 测序数据结果分析
        6.2.1 测序数据质量分析
        6.2.2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6.2.3 主成分(PCA)分析
        6.2.4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6.2.5 差异基因表达水平聚类分析
        6.2.6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
        6.2.7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功能富集分析
    6.3 讨论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炔酮高选择性环化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基于炔酮中碳碳三键参与的环化反应
        1.2.1 [2+1]环化反应
        1.2.2 [2+2]环化反应
        1.2.3 [2+3]环化反应
        1.2.4 [2+4]环化反应
        1.2.5 [2+5]环化反应
        1.2.6 [2+6]环化反应
    1.3 基于炔酮四个活性点的环化反应
        1.3.1 [4+1]环化反应
        1.3.2 [4+2]环化反应
        1.3.3 [4+3]环化反应
        1.3.4 [4+4]环化反应
    1.4 本文立论依据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邻溴苯乙腈与炔酮高选择性制备5-氰基苯并氧杂环庚三烯和苯并呋喃并[2,3-b]吡啶
    2.1 研究背景
    2.2 课题的提出与设计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反应条件的筛选与优化
        2.3.2 底物扩展
        2.3.3 克级规模放大反应
        2.3.4 产物的衍生与邻卤苯乙腈的适用性反应
        2.3.5 单晶结构
        2.3.6 物理光学性质研究
        2.3.7 反应机理的探索与研究
    2.4 本章小结
    2.5 实验部分
        2.5.1 实验仪器
        2.5.2 实验试剂
        2.5.3 底物的合成
        2.5.4 反应的步骤
        2.5.5 产物结构表征数据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邻溴苯乙酸甲酯与炔酮[4+3]环化反应制备苯并氧杂环庚三烯
    3.1 研究背景
    3.2 课题的提出与设计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反应条件的筛选与优化
        3.3.2 底物扩展
        3.3.3 克级规模放大反应
        3.3.4 产物的衍生
        3.3.5 反应机理的探索与研究
    3.4 本章小结
    3.5 实验部分
        3.5.1 实验仪器
        3.5.2 实验试剂
        3.5.3 底物的合成
        3.5.4 反应的步骤
        3.5.5 产物结构表征数据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邻炔基苯乙腈与炔酮[4+2]苯环化反应制备1-氰基-3-酰基多取代萘类化合物
    4.1 研究背景
    4.2 课题的提出与设计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反应条件的筛选
        4.3.2 底物扩展
        4.3.3 克级规模放大反应
        4.3.4 产物的衍生
        4.3.5 单晶结构
        4.3.6 反应机理的探索与研究
    4.4 本章小结
    4.5 实验部分
        4.5.1 实验仪器
        4.5.2 实验试剂
        4.5.3 底物的合成
        4.5.4 反应的步骤
        4.5.5 产物结构表征数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附录 部分化合物谱图

(4)马铃薯抑芽药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市场化的抑芽药剂
    1.1 氯苯胺灵
    1.2 青鲜素
    1.3 α-萘乙酸甲酯
    1.4 常用抑芽药剂的负面影响
2 新型马铃薯抑芽药剂
    2.1 乙烯
    2.2 香芹酮
    2.3 其他新型抑芽药剂
3 展望

(5)三种萘甲酸类物质的二元及三元体系固液相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三种萘甲酸类物质的发展现状
        1.1.1 2-羟基-3萘甲酸
        1.1.2 α-萘甲酸
        1.1.3 β-萘甲酸
    1.2 固-液相平衡的发展现状
    1.3 固体溶解度的测定方法
        1.3.1 静态平衡法
        1.3.2 动态法
        1.3.3 热分析法
    1.4 固-液相平衡的数学模型
        1.4.1 活度系数方程
        1.4.2 经验方程
        1.4.3 状态方程
        1.4.4 其他方程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物系和试剂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流程和步骤
    2.4 实验装置的可靠性验证
        2.4.1 实验过程的误差分析
        2.4.2 实验装置的可靠性验证
    2.5 溶质表征实验
        2.5.1 DSC表征
        2.5.2 XRD表征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溶解度定义
    3.2 2,3-HNA的溶解度
        3.2.1 纯溶剂中的溶解度
        3.2.2 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
    3.3 α-萘甲酸的溶解度
        3.3.1 纯溶剂中的溶解度
        3.3.2 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
    3.4 β-萘甲酸的溶解度
        3.4.1 纯溶剂中的溶解度
        3.4.2 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溶解过程热力学分析
    4.1 溶解热力学模型
    4.2 2,3-HNA的溶解热力学分析
    4.3 α-萘甲酸的溶解热力学分析
    4.4 β-萘甲酸的溶解热力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溶解度模型的关联
    5.1 目标函数与相对偏差
    5.2 模型关联所用物性参数
    5.3 2,3-HNA的模型关联结果
        5.3.1 纯溶剂中的模型关联结果
        5.3.2 混合溶剂中的模型关联结果
    5.4 α-萘甲酸的模型关联结果
        5.4.1 纯溶剂中的模型关联结果
        5.4.2 混合溶剂中的模型关联结果
    5.5 β-萘甲酸的模型关联结果
        5.5.1 纯溶剂中的模型关联结果
        5.5.2 混合溶剂中的模型关联结果
    5.6 不同模型关联结果分析
        5.6.1 不同模型对2,3-HNA溶解度关联结果分析
        5.6.2 不同模型对α-萘甲酸溶解度关联结果分析
        5.6.3 不同模型对β-萘甲酸溶解度关联结果分析
    5.7 Jouyban-Acree模型的改进和关联
        5.7.1 Jouyban-Acree模型的改进
        5.7.2 改进模型的关联结果
        5.7.3 改进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6)用于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治疗的尿酸转运体1(URAT1)抑制剂的合成、活性及构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痛风及高尿酸血症
    1.2 现有药物
    1.3 URAT1及其抑制剂类药物的研究现状
        1.3.1 已被批准的URAT1抑制剂
        1.3.2 临床试验阶段的URAT1抑制剂
        1.3.3 研发阶段的URAT1抑制剂
        1.3.4 其他具有URAT1抑制活性的药物
    1.4 URAT1抑制剂的评价
        1.4.1 URAT1抑制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4.2 URAT1抑制剂的构效关系
        1.4.3 未来方向
    1.5 本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6 Reference
第二章 四氮唑类URAT1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2.1 背景介绍
    2.2 实验部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目标化合物合成
        2.3.2 体外活性测试
    2.4 小结
    2.5 Reference
第三章 含大位阻结构的柔性URAT1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3.1 背景介绍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目标化合物合成
        3.3.2 体外活性测试
    3.4 小结
    3.5 Reference
第四章 二芳基骨架的URAT1抑制剂的构效关系研究及高活性URAT1抑制剂的发现
    4.1 背景介绍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化合物的合成
        4.3.2 体外活性测试
    4.4 小结
    4.5 Reference
总结论
附图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
    发表论文
    申请专利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水溶性超分子笼的设计合成及其主客体催化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超分子化学研究背景
    1.2 超分子化学分类和发展
    1.3 超分子金属有机笼在主客体方面的应用
        1.3.1 对自由基的识别
        1.3.2 对多肽类的识别
        1.3.3 对硅氧烷的识别
        1.3.4 对中性分子识别
        1.3.5 对烃类分子的识别
        1.3.6 双分子识别
        1.3.7 对染料分子识别
    1.4 超分子金属有机笼催化性能应用研究
        1.4.1 氧化反应
        1.4.2 周环反应
        1.4.3 Nazarov环化反应
        1.4.4 亲核反应
        1.4.5 光化学反应
        1.4.6 C-H活化反应
        1.4.7 其他催化反应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立题依据
第二章 超分子金属有机笼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理
        2.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3 配体的设计合成与表征
        2.2.3.1 配体(L~1)的设计合成与表征
        2.2.3.2 配体(L~2)的设计合成与表征
        2.2.4 Pd_4L~1_2超分子笼的合成与表征
        2.2.4.1 Pd_4L~1~2超分子笼的合成路线
        2.2.4.2 N,N,N,N-四甲基乙二胺硝酸钯和乙二胺硝酸钯的合成
        2.2.4.3 Pd_4L~1_2超分子笼的合成与表征
        2.2.5 Pd_4L~1_2超分子笼的单晶
        2.2.5.1 Pd_4L~1_2超分子笼的晶体生长
        2.2.5.2 超分子金属有机笼的晶体结构
    2.3 M_6L~0_4超分子笼的合成
    2.4 Pd_4L~2_2和杂配体Pd_5L~2_1L~0_2超分子笼的合成与表征
        2.4.1 Pd_4L~2_2超分子笼的合成和表征
        2.4.2 Pd_4L~2_2超分子笼的晶体模拟结构
        2.4.3 杂配体Pd_5L~2_1L~0_2超分子笼的合成与表征
        2.4.3.1 配体自组装构筑Pd_5L~2_1L~0_2超分子笼
        2.4.3.2 同配体超分子金属有机笼转化生成Pd_5L~2_1L~0超分子笼
    2.5 超分子金属有机笼的结构模型对比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分子金属有机笼的主客体作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3 实验原理
    3.4 Pd_4L~1_2超分子笼对水杨醛及其衍生物主客体作用
        3.4.1 Pd_4L~1_2超分子笼和水杨醛主客体复合物合成与表征
        3.4.2 Pd_4L~1_2超分子笼和2-OH-1-萘甲醛主客体复合物合成以及表征
    3.5 Pd_4L~2_2、Pd_5L~2_1L~0_2和Pd_6L~0_4超分子笼的主客体作用
        3.5.1 超分子金属有机笼与萘分子的主客体作用
        3.5.2 超分子金属有机笼对1-金刚烷醇和2-羟基-1-萘甲醛分子共包裹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d_4L~1_2超分子笼催化香豆素衍生物的合成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与试剂
    4.3 实验原理
    4.4 催化实验过程与表征
        4.4.1 Pd_4L~1_2超分子笼催化香豆素衍生物生成的反应条件
        4.4.2 Pd_4L~1_2超分子笼催化2-羟基-1-萘甲醛和氰乙酸乙酯反应
        4.4.3 2-羟基-1-萘甲醛和氰乙酸乙酯背景实验反应
        4.4.4 2-羟基-1-萘甲醛和氰乙酸乙酯控制实验反应
        4.4.5 Pd_4L~1_2笼催化2-羟基-1-萘甲醛和氰乙酸乙酯反应的抑制实验
        4.4.5.1 催化反应抑制剂的选取
        4.4.5.2 催化抑制剂复合物的制备
        4.4.5.3 抑制反应实验
        4.4.6 实验小结
    4.5 Pd_4L~1_2超分子笼催化香豆素衍生物合成汇总
    4.6 Pd_4L~1_2超分子笼催化香豆素衍生物合成的反应动力学
        4.6.1 催化反应动力学实验设计思路
        4.6.2 Pd_4L~1_2超分子笼的催化实验
        4.6.3 背景实验
        4.6.4 反应数据整理与汇总
    4.7 Pd_4L~1_2超分子笼催化反应决速步探讨
        4.7.1 Pd_4L~1_2超分子笼催化1-萘甲醛和氰乙酸甲酯反应
        4.7.1.1 Pd_4L~1_2超分子笼与1-萘甲醛主客体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4.7.1.2 Pd_4L~1_2笼催化1-萘甲醛和氰乙酸甲酯反应及表征
        4.7.2 1-萘甲醛和氰乙酸甲酯背景反应
        4.7.3 Pd_4L~1_2笼和(E)-2-氰基-3-(1-萘基)丙烯酸甲酯复合物合成与表征
    4.8 Pd_4L~1_2超分子笼催化香豆素衍生物合成的反应机理
    4.9 tmen-Pd_6L~0_4超分子笼催化2-羟基-1-萘甲醛和氰乙酸乙酯反应
        4.9.1 tmen-Pd_6L~0_4超分子笼和2-羟基-1-萘甲醛包裹反应
        4.9.2 tmen-Pd_6L~0_4超分子笼催化2-羟基-1-萘甲醛和氰乙酸乙酯反应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个人简历

(8)雷西纳德的合成工艺优化及新型URAT1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痛风、高尿酸血症及其治疗药物
        1. 痛风与高尿酸血症
        2. 抗痛风药物
        3. URAT1抑制剂
    第二节 抗痛风药物雷西纳德概述
        1. 雷西纳德的发现历程
        2. 雷西纳德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3. 雷西纳德的药动学特点
        4. 雷西纳德的临床应用
        5. 雷西纳德的合成路线综述
        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雷西纳德的合成工艺优化
    第一节 雷西纳德的合成路线确定
    第二节 雷西纳德关键步骤的工艺研究
        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步骤以及合成过程的工艺路线考察
        3. 小试工艺三批验证试验
        4. 雷西纳德的质量分析
        5. 小结
第三章 新型咪唑并吡啶巯乙酸类URAT1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
    第一节 新型咪唑并吡啶巯乙酸类URAT1抑制剂的设计
    第二节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实验
    第三节 目标化合物的活性评价
        1. 目标化合物降低血尿酸的活性筛选实验(动物水平)
        2. 目标化合物对URAT1的抑制实验(细胞水平)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
        1. 雷西纳德的合成工艺
        2. 咪唑并吡啶巯乙酸类URAT1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
        3. 不足之处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已发表文章
附录
附件

(9)磺化分子筛固定床合成1-萘乙酸甲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试剂
    1.2 自制固定床反应器
    1.3 工艺流程
    1.4 实验方法及步骤
    1.5 酯化率的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影响高温酯化反应的因素
        2.1.1 高温酯化预酯化液的酸值对总酯化率的影响
        2.1.2 高温酯化温度对总酯化率的影响
        2.1.3 高温酯化甲醇与预酯化液的质量比对总酯化率的影响
        2.1.4 高温酯化物料流量对酯化率的影响
        2.1.5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能
    2.2 产品分析
    2.3 本工艺与现行工艺的比较
3 结 论

四、1-萘乙酸甲酯的合成方法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化学介导C-C/C-N键偶联合成1-萘酚、多取代呋喃、N-烷基唑和偶氮化合物[D]. 何慕雪.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2]西芹腐根物质二次层析物对FOC的化感作用及其对黄瓜枯萎病诱导抗性的研究[D]. 郭嘉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3]炔酮高选择性环化反应研究[D]. 陈露露. 河南大学, 2020(02)
  • [4]马铃薯抑芽药剂研究进展[J]. 吴明阳,李万明,丁大杰,范香全,赵罗琼,黄娟,邓力,何艺璇. 中国马铃薯, 2019(03)
  • [5]三种萘甲酸类物质的二元及三元体系固液相平衡研究[D]. 樊冰洁.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6]用于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治疗的尿酸转运体1(URAT1)抑制剂的合成、活性及构效关系研究[D]. 蔡文卿. 山东大学, 2018(12)
  • [7]水溶性超分子笼的设计合成及其主客体催化性能[D]. 李少川. 辽宁大学, 2018(01)
  • [8]雷西纳德的合成工艺优化及新型URAT1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D]. 孟青. 山东大学, 2017(05)
  • [9]磺化分子筛固定床合成1-萘乙酸甲酯的研究[J]. 杨玉峰. 精细石油化工, 2012(04)
  • [10]微波辐射下稀土复合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抑芽酸酯[J]. 邓斌,陈劲翔,张晓军,徐安武.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2010(06)

标签:;  ;  ;  

1-萘乙酸甲酯的合成方法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