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生态公益林经营规划编制与经营探讨

福建省生态公益林经营规划编制与经营探讨

一、福建省生态公益林经营方案编制和管理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2021)在《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文中提出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三届]第五十二号《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已由福建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于2021年4月1日通过,现予公布。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沙晓娟[2](2020)在《林业局级森林经营方案整体评价 ——以乌尔旗汉林业局为例》文中认为森林经营方案是科学合理的规划、利用森林资源,高效、科学的经营管理森林法定性文件,也是林业主管部门管理、检查和监督森林经营活动的重要依据,开展森林经营方案的评价对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缺乏对林业局级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的评价研究。乌尔旗汉林业局是国家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单位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示范点。因此,本文以乌尔旗汉林业局为研究案例,对比两期森林经营方案来评价森林经营方案(2006年)编制情况,建立林业局级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准则决策分析法对乌尔旗汉林业局森林经营方案(2006年)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对乌尔旗汉林业局两期森林经营方案对比,发现2017年森林经营方案在内容上编制的更为丰富和完善,几乎涵盖了《纲要》中要求编制的内容,涵盖了非木质资源经营与游憩规划、森林健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经营基础设施与维护、经营能力建设和森林经营生态与社会影响评估方面内容,这些内容在2006年森林经营方案中没有体现。(2)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林业局级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森林经营方案的经营措施和经营效果的评价,共有9项标准31项指标。其中森林经营方案的经营措施评价有森林采伐、更新造林、森林抚育3项标准,经营效果评价由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森林结构、自然灾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6项标准。(3)通过对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中各评价指标分析计算,表明在上一经理期内,经营措施中除生长抚育指标完成情况较好外,其余指标完成情况不理想;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表现在: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年均净增率分别为0.33%和3.56%,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年净增率分别为0.46%和0.37%,有林地单位面积蓄积量增长率为33.19%等;森林结构中,中龄林面积和蓄积明显高于其它龄组;森林火灾较其他自然灾害更为严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有提升。(4)采用多准则决策分析法对乌尔旗汉林业局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总体得分为4.2,表明此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接近中等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本研究针对乌尔旗汉林业局森林经营方案的评价结果,提出了一些森林经营方案调整建议,可为修订森林经营方案提供指导意见;多准则决策分析方法可应用于在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价,评价过程简单易懂,便于操作。

赵津津[3](2020)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主义者始终追求的目标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城乡生态环境的设想,为中国共产党人解决城乡生态环境问题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发展的不同阶段,推动城乡生态关系理论逐步完善、实践不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当代中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城乡生态关系思想,为我国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工作在短短几年时间迈上新台阶,取得了系列重大突破和成就:国土空间面貌发生深刻改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性不断增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积累了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经验——注重顶层设计及其推动落实,以及促进城乡利益协调。美丽中国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党谋划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引;统筹生态城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创新,施行最严密的法治,是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自上而下层层推动、先行试点与经验推广、压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保责任,则是有效推动顶层设计落地实施的关键。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促进城乡利益协调采取的重要举措有:第一,统筹城乡空间规划。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坚持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推动城乡空间规划的协调统筹,促进城乡“三生空间”合理布局。第二,推动生态补偿创新发展。多年来,流域生态补偿与森林生态补偿在政策制定、法律保障和地方实践各层面都做出丰富的探索。第三,城乡优势互补共建生态文明。我国重视利用城市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助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通过补齐农村环境短板,为城市提供生态支持。但也应看到,新时代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统筹推进依然面临现实挑战,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突出,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机制有待完善,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制度不完善及治理效能不彰显。为应对这些挑战,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平衡充分发展,完善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机制,促进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制度完善及治理效能提升。

韩俊英[4](2019)在《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南方集体林区作为我国传统的三大林区之一,同时作为我国集体林区制度改革推行的试点区域,在全国率先基本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我国森林资源与林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后,南方集体林区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各种新的社会矛盾不断凸显,特别是行政主体与经营主体在追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平衡上的矛盾日渐成为影响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的耦合发展为研究对象,在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的耦合系统中,依法行政子系统与经济转型子系统以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变为媒介促进要素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厘清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对于有效辨识南方集体林区行政主体与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与内生关系,有效解决行政主体与经营主体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法经济学理论、依法行政理论、经济转型理论、系统耦合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主要理论支撑,借助极差方法、距离协调度模型以及灰色系统理论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实现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研究范式,系统分析了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运行机理,关键影响因素与耦合度测量方法等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对涉及本文的研究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对依法行政、经济转型以及二者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全面阐述;做了相关的理论贮备,分析了法经济学理论、依法行政理论、经济转型理论、系统耦合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2)以南方集体林区10省区典型经济指标特征确定划分标准,将其划分为第一类地区、第二类地区和第三类地区,分别对三个区域的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三区域的实际发展状况分别总结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为论文后续研究奠定现实基础;(3)辨识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在文献分析与专家调查的基础上,构建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初始影响因子集,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构建白化函数,对初始指标集合进行客观筛选,最终共得到7大类46项关键影响因素,作为构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依据。(4)对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的耦合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在对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的目标、功能以及结构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主分量各序参量之间、主分量与子系统之间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耦合机理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理论分析,为二者耦合发展的评价与耦合度表征奠定基础。(5)构建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耦合度评测方法体系。结合研究对象实际特点,在对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有效整合的基础上,设计了包括行政经济主分量和资源条件子系统、科技创新子系统、社会环境子系统以及市场环境子系统等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行政经济主分量主要包括经济环境、产业环境与行政环境影响因素指标,三者的指标要素能够很好地表征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具体效应,而关键影响因素中资源条件、科技创新水平、人文与地理环境以及资金与市场环境则分别对应设计为资源条件子系统、科技创新子系统、社会环境子系统和市场环境子系统等要素指标,作为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的辅助子系统来表征子系统间以及主分量与子系统间的耦合度。结合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度测量的实际需要,分别用极差方法、距离协调度模型以及灰色关联度模型构建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度测量方法体系,其中运用极差方法确定指标与序参量权重系数,运用协调度与灰色关联度模型测量耦合度。(6)以广东省为例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以进一步检验前述研究结论,特别是耦合度测量指标体系与耦合度测量方法体系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7)针对南方集体林区10省区的共性与个性问题,结合实证研究结论,给出适用于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保障对策。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的耦合发展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命题,但是二者的耦合具有广泛的现实与理论基础。南方集体林区10省区之间无论是在依法行政还是经济转型发展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林业经济相对发达的省区,表现出法治政府建设相对规范,政府行政效率和依法行政水平较高,直接反映了林区经济转型发展与依法行政存在一定的内生关系。正确处理好依法行政、政府职能转变与经济转型发展之间的关系,是解决南方集体林区林权改革后新生矛盾的有效路径。

廖凌云[5](2018)在《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统筹社区发展与生态保护是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重点与难点。世界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已由消极保护走向社区参与的积极保护。然而,在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阶段,部分试点区仍采用核心区生态移民的消极保护方式来简单化处理社区问题。试点区的社区政策多为通则式、均质化条款,缺乏对社区管理、社区参与机制和社区发展等方面现状问题的系统认识。研究以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社区问题为研究对象与切入点,综合多学科方法建构了基于多尺度社区问题分析的社区规划研究框架,以武夷山试点区为实证案例系统分析了社区问题的空间布局特征、时空变化以及关键影响因素,并反馈与完善了规划研究框架的内容与方法。研究首次建构了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规划研究的理论框架,填补了对武夷山试点区社区规划研究的空白,也为中国乃至世界其他自然保护地的社区规划提供了理论和案例参照。研究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访谈,运用耦合空间和机制的系统分析方法,从区域、试点区和社区三个尺度深入解析武夷山试点区社区的现状问题和形成机制。研究揭示了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问题的复杂性、尺度效应和不确定性,并从意识、技术和制度三个方面归纳了社区问题的根源,基于对社区问题的系统认识,研究提出以“区域协调发展、人地关系优化和社区能力提升”为优化目标,并从空间和机制两方面提出社区规划的优化策略。空间规划优化策略包括划定多层次的生态缓冲区、调整和细化功能分区和优化社区分类调控。机制优化策略包括:完善联合保护机制,健全区域协调机制;优化资源产权制度,完善社区参与制度;细化社区发展机制,推动社区营造计划。研究对武夷山试点区社区规划案例展开系统研究,初步探索了实现中国东部地区国家公园“人-地”关系和谐的社区规划途径,从社区规划的视角为中国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及体制建设的完善提供政策建议。

董玮[6](2017)在《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评价及公共政策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以森林的生物机能为核心的现代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越来越表现出基础性、主体性和先导性。由于林业的基础是森林,其公益性、产业性和弱质性密不可分,经营、管理和外部性都伴随着较高的综合风险,尤其需要公共政策的协同发力和持续保障。当前,在“五大”发展理念成为引领中国前行的新战略,我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协同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下,实施以林业为主体的生态建设,发展以林业为支撑的林业生态经济正在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成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推进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方面。发展林业生态经济,完善林业公共政策体系日益上升为国家战略,日渐成为学术研究和社会讨论的热点。在促进林业生态经济的基础上,如何选择合理有效的林业公共政策,通过政策的实行完成对相关群体利益的调节,利用利益激励机制实现对森林生态建设的推动和林业经济增长的促进,进而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林业公共政策作为经济激励方式,在体现生态保护经济性的同时又兼顾了经济发展的生态性,其实行有理论依据和现实必要。本文以公共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基本理论为分析基础,从林业的两大特殊属性——公共品与外部性出发,从理论上阐释了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内涵,并从实践上进行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评价与公共政策的效应测度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统计数据、网站资料以及实际调研,本文对省级和农户层面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以及公共政策实施与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评价并分析了我国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现状,并进一步对林业公共政策的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进行了详细分析,探讨了林业财政政策、林业产权政策和林业管制政策三大公共政策对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并基于2003-2013年涵盖9个省份1497个样本农户的跟踪调研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法,多维度实证检验了我国林业公共政策对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政策效应,并测算了各政策的贡献度。最后,基于理论与实证双重分析结果提出我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公共政策的优化建议。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内涵与模式研究。基于生态经济学视经济系统为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的基本原理与思想,构建了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理论释义模型,认为经济的扩大化再生产不是无限的,必须受到能量传递不可逆转条件的制约。林业经济增长也并非无限,而必须有适度的规模,适度规模的约束条件即林业生态的承载力。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要求在一定的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发展林业经济,达到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以及废弃物的吸收平衡,即达到稳态均衡。(2)我国林业生态发展状况及林业公共政策体系研究。通过宏观统计数据,认识我国林业生态发展总体状况以及区域生态发展差异状况,明确了我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描述了我国林业生态发展特征化事实,我国林业发展总体水平偏低,区域差异较大,森林生态功能较弱。基于公共品与外部性理论,指出了林业公共政策施行的必要性和现实性。通过对我国林业公共政策的演进以及当前林业公共政策体系的梳理,结合对政策执行及需求等现实情况的调研,反映了林业公共政策的总体情况,并指出存在财政支出结构刚性、产权改革目标偏离、管制寻租及委托代理风险等问题。(3)我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研究。利用历年森林资源普查数据、林业发展统计数据和微观农户调研数据,从宏观、微观两方面以及规模、结构、分配三个角度分析了我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构建了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熵值法对我国各区域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综合指数进行了测算。整体来看,南方林区及其他林区林业生态经济综合状况较好,区域林业生态经济综合指数的均值分别为1.899和1.821,南方林区对区域林业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更高,其他林区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更多依赖对林业资源消耗。而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林业生态经济综合状况较差,其指数分别为0.908和0.871,尽管东北林区及西南林区林业资源丰富,但是对林业资源的利用程度不高,存在效率损失。(4)我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区段和类型划分。按照各区域林业生态经济综合指数大小,将我国不同区域林区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优质区、良好区、成长区和落后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优质区主要包括贵州、广东等5个省份,均分布在南方林区,单位林业生态产生的经济效益在2倍以上,林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较高。林业生态良好区主要包括江西、辽宁等9个省份,单位林业生态所生产的经济效益处于1和2之间,林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较好。成长区包括吉林、黑龙江等省份,基本分布在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尽管这两大国有林区林业资源特别丰富,但是区域林业经济发展并未发挥森林资源的比较优势。林业生态经济落后区包括山东、江苏和甘肃3个省份,该区域省份在考察期间生态水平均呈现了下降趋势,林业经济的发展模式严重损害了林业生态资源和环境。(5)影响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因素与差异分析。根据对我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评价结果,分析案例省份影响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因素,并继而比较省份之间政策因素的差异,识别出重点政策因素,作为实证分析的基础。不同地区间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政治基础的差异,其公共政策的实施与执行的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财政政策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公共管护支出、林区补偿标准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等方面;产权政策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林权证的规范化管理、林地流转、林权抵押贷款、林业保险以及林权纠纷调处问题等方面;相较于林业财政政策和产权政策,各省份间的管制政策差异性较小,只是对于不同林区伐后森林郁闭度、林分蓄积量、采伐强度等的数值规定略有不同。(6)林业公共政策的生态经济效应测度。在定性分析找出政策因素的基础上,做更深一步的公共政策效应及贡献度定量分析,以遴选出对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有突出作用的政策类别,为政策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林业公共政策对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有明显的影响效应。其中,对林业生态经济效应影响系数最高的三项分别是:产权政策中的林地流转政策、管制政策中的林木采伐指标是否易获得以及财政政策中的造林补贴政策。造林补贴主要针对生态林有较为显着的效果;而对于商品林,抚育补贴、集体林权改革、林木资源管制政策效果较为明显。(7)林业公共政策对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分析。对林业公共政策的贡献度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林业生态发展,林业公共政策的贡献度大小依次是:产权政策35.53%,管制政策8.63%,财政政策8.21%。对于林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林业公共政策的贡献度大小依次是:产权政策5.14%,财政政策0.83%,管制政策0.16%。不同省区由于所处区位、资源、环境的不同和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差异,各项林业公共政策在各地区的贡献度表现不同。综合来看,产权政策在浙江、福建、江西三省贡献度较高,管制政策在湖南、福建、江西三省贡献度较高,财政政策在湖南、辽宁、福建三省贡献度较高。(8)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是当地资源、经济、社会、体制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下的产物,不同的发展模式与政策搭配存在效力的差异。从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要素利用角度,提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包括提高林地产出率、森林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林业资本产出率、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制度效率等。结合对生态经济和公共经济学理论的演绎推理,明确公共政策促进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政策目标,进而针对不同林区所处的不同区位、不同权属、不同林种等特征,设计差别化的林业公共政策组合方案,并辅以相关配套政策,建立多层次公共政策组合体系。

范先明[7](2016)在《森林可持续经营评价及其经营方案的编制研究 ——以闽侯桐口国有林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发展主要是以森林的资源作为基础,而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发展战略己被纳入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之中。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和谐发展,就必需要保证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同时也要保证以保护森林的工作作为我们的基础。然而在国有林场这个作为实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前沿阵地之一,存在很多了不足,国有林场是我们国家森林资源培育的重要基地,也是我们国家现代化林业建设的根本所在,所以我们要好好地保护它们,保护好它们的同时同样也是在维护生态的平衡和生态文明建设。本文主要以闽侯桐口国有林场这个微观主体作为研究的对象,从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发展的研究作为切入点,从森林资源质量情况,森林资源利用情况,森林受干扰情况的视角出发,分析了闽侯桐口国有林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现状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能力。同时在前人研究森林可持续经营成果的基础上,参考了相关的文献,构建了一套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构建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在得到了相关思想和相关原则的指导下,合理地选取了相关的指标,结合闽侯桐口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经营的现状,以5个层级和20个评价指标,构建了的闽侯桐口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指标体系和测算的方法。根据前人研究的方法和相关技术规范,还包括经验的赋值等方法来确定了各个层指标的基本值和评价值,通过构建的判断矩阵测算出了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分别计算了各个目标层、指标层以及各指标的评价指数,最终得出了闽侯桐口国有林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综合评价指数为0.68,处于可持续经营状态。在这个评价值的基础上编制了林场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可持续经营方案主要包括林场的森林经营区划、森林培育、森林采伐、森林保护、森林的多种经营开发利用以及林场的经营方案效益评估等。

杨素萍[8](2016)在《耦合林分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公益林优化调整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国家将森林划分为商品林和生态公益林,实行林业分类经营,生态公益林经营的好坏,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因此,经营好生态公益林对促进现代林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省三明市陈大国有林场米槠为优势树种的生态公益林为研究对象,在实地林分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运用林学、测树学、森林经理学和结构化森林经营理论,通过分析研究区林分树种组成、直径分布、树高分布、蓄积结构和空间结构规律,结合前人相关研究,提出林分结构优化调整的目标,耦合林分的空间结构特征,从择伐和补植2个角度构建生态公益林优化调整技术,以期为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管理和优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区生态公益林林分共9种树种组成,米槠为优势树种。林分直径分布整体上表现为:随直径的增大,株数逐渐减少,2cm径阶林木株数呈明显的倒J型分布,负指数拟合q值为1.38,林木径阶分布合理,符合异龄林典型的倒J型结构。林分树高整体是随胸径的增大而增高,二者曲线斜率在胸径≤30cm时较大,树高增长较快,当胸径>30cm之后,树高增速减缓。林分蓄积大致处在175.42~312.61 m3/hm2之间,小、中、大和特大径组林木蓄积比为1:3:4:2,其中蓄积的主体为26cm径阶以上的大径木,比例占到52%~72%。(2)利用角尺度、混交度、大小比数、竞争指数和开阔比数,分析了研究区生态公益林林分的空间分布格局、树种隔离程度、大小分化程度和竞争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526,空间分布格局属聚集分布;林分平均混交度为0.48,接近中度混交,不同树种之间的混交度差异较大,优势树种米槠较其他树种,混交度相对较低,其株数比例占优势,故对林分平均混交度影响大;林木平均胸径大小比数为0.52,不同标准地各个等级上的分布比例呈现两极化,不同树种大小分化程度差异显着;林分平均竞争指数为4.38,主要树种竞争指数排序为木荷>杉木>苦槠>米槠>马尾松,米槠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林分平均开阔比为0.31,66%的林木生长空间不足。(3)为评价研究区林分空间结构,利用乘除法思想,通过角尺度、混交度、大小比数、竞争指数和开阔比5个空间结构参数,本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表征林分空间结构的综合指数(Z)。研究区林分空间结构综合指数处于0.343~0.413之间,平均值仅为0.379。(4)通过灰色关联法确定了研究区林分混交度、角尺度、大小比数、竞争指数、开阔比和林分空间综合指数的关联度分别为0.841、0.852、0.791、0.782和0.842,根据关联度排序为角尺度>开阔比>混交度>大小比>竞争指数,提出了基于关联度的空间结构调整次序。(5)研究运用可持续森林经营理论,通过对研究区林分结构特征分析,提出了研究区生态公益林优化调整的经营目标,围绕经营目标从择伐和补植两个角度构建了研究区生态公益林优化调整技术:①方式以生态疏伐为主②择伐强度控制在10%~15%③借鉴结构化森林经营的思想,根据林木空间结构参数确定择伐木:当林木为聚集分布时,从角尺度>0.5的林木所在的空间结构单元中筛选;当林木为均匀分布时,从角尺度<0.5的林木所在的空间结构单元中筛选,优先选择挤在参照树同侧开阔比≤0.5、混交度≤0.5、大小比数为>0.5的林木,与保留木株距<0.5m的林木作为择伐对象。针对林分密度、郁闭度较低的林分,研究提出生态公益林均匀或局部补植技术,补植树种可以从季相的角度确定,补植营造方式以混交为主。补植位置:基于Voronoi图确定林木生长空间,采用K-均值聚类法确定补植适宜性等级,利用空间插值技术确定补植适宜区域图,补植林木间距>3m,尽量使补植木与最近四株林木保持相近的夹角,以72°左右为宜。(6)通过择伐案例和补植案例模拟,林分经营调整后林木为随机分布,角尺度处于0.50~0.52,混交度和开阔比增加10%以上,说明研究提出的优化调整技术可以为生态公益林的经营改造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从而提高区域生态公益林的功能效益。

杨敏[9](2015)在《永安市集体林权体制改革引发的管理问题及其治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集体林权体制的改革对于提高林农收入、林业经营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林业体制机制的一次重大实践,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中国农村经营体制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永安市是我国唯一的林业改革发展示范区,中国竹子之乡,中国笋竹之乡。本研究以永安市集体林权体制的改革为例,回顾了永安市集体林权体制的历史沿革,指出永安市在林权改革过程中林木采伐、林地管理、合作组织运作、林业要素流通及产业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改革现有采伐政策、强化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建立林业要素聚集体制、加大林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推进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及发挥地方协会组织作用等对策建议,为各地进一步深化集休林权体制改革解决改革中引发的问题提供参考。

高兆蔚,洪端芳[10](2012)在《福建省森林经营成效与提升森林质量对策》文中提出以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为基础,结合福建省实际,总结评价了福建省森林经营实践的主要成效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福建省森林经营的建议和对策。

二、福建省生态公益林经营方案编制和管理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建省生态公益林经营方案编制和管理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论文提纲范文)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福建省城乡供水条例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供水水源保护与水质管理
    第三章供水设施规划与建设
    第四章供水经营与用水管理
    第五章供水设施维护与管理
    第六章用户权益保护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消费者的权利
    第三章经营者的义务
    第四章消费者权益的国家保护
    第五章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
    第六章消费争议的解决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福建省生态公益林条例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规划与建设
    第三章保护与利用
    第四章资金保障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2)林业局级森林经营方案整体评价 ——以乌尔旗汉林业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森林经营方案发展、概念研究进展
        1.3.2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研究进展
        1.3.3 森林经营方案检查与评定研究进展
        1.3.4 森林经营方案调整与修订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区概况
        2.1.1 自然条件概况
        2.1.2 社会经济条件
    2.2 研究方法
        2.2.1 比较研究法
        2.2.2 文献阅读法
        2.2.3 数理统计分析法
        2.2.4 多准则决策分析法(MCDA)
        2.2.5 层次分析法(AHP)
3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情况评价
    3.1 森林资源及经营评价
        3.1.1 森林资源分析
        3.1.2 两期方案相关内容对比
    3.2 森林经营方针与目标
    3.3 森林区划与组织森林经营类型
        3.3.1 森林区划
        3.3.2 组织森林经营类型
    3.4 森林经营规划设计
    3.5 非木质资源经营与游憩规划
    3.6 森林健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3.7 森林经营基础设施与维护
    3.8 经营能力建设
    3.9 投资概算与效益评价
    3.10 森林经营生态与社会影响评估
4 方案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1 评价指标选择方法
    4.2 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4.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1 标准与指标确定
        4.3.2 经营措施评价
        4.3.3 经营效果评价
5 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价
    5.1 标准与指标权重确定
    5.2 各评价指标计算分析
        5.2.1 经营措施各指标分析
        5.2.2 经营效果各指标分析
    5.3 方案实施效果评价结果
    5.4 方案调整及实施建议
        5.4.1 完善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内容,提升森林综合效益
        5.4.2 统筹编案内容的完整性和差异化,促进方案优化升级
        5.4.3 重视森林经营方案执行情况监督与检查
        5.4.4 强化更新造林,提高林地利用率
        5.4.5 加强森林抚育,提高林分质量
        5.4.6 着重调整森林资源的龄组结构
        5.4.7 适当增加阔叶树种比例,维持树种结构平衡
        5.4.8 增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6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内容
        6.1.2 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6.1.3 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价方法
        6.1.4 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价结果
    6.2 主要结论
    6.3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相关指标计算公式
附录 B 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社会主义城乡生态关系思想及其当代发展
    第一节 空想社会主义的城乡生态关系思想萌芽
        一、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城乡生态问题的批判
        二、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城乡生态关系的设想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生态关系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城乡生态问题的批判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城乡生态关系的设想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城乡生态关系的探讨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人对城乡生态关系的探讨
        二、改革开放后至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人对城乡生态关系的探讨
        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十八大以来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第一节 国土空间面貌发生深刻改变
        一、国土空间布局表现出较为合理的趋向
        二、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拉大趋势得以扭转
    第二节 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成效显现
        二、农业面源污染扩大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第三节 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性不断增强
        一、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实现程度大幅提高
        二、生态补偿取得明显成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十八大以来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经验之一:注重顶层设计及其推动落实
    第一节 高屋建瓴制定发展战略
        一、美丽中国战略的城乡生态一体化导向
        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城乡生态一体化导向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城乡生态一体化导向
    第二节 推动政策制定和法制化进程
        一、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密集出台
        二、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建设法制化加速推进
    第三节 推动顶层设计的落地实施
        一、自上而下层层推动
        二、先行试点与经验推广
        三、以生态环保责任制强化落实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十八大以来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经验之二:促进城乡利益协调
    第一节 城乡利益协调的理论阐释
        一、城乡利益分配不均的困境
        二、以城市利益让渡调整利益格局
        三、城乡互利合作实现利益最大化
    第二节 统筹城乡空间规划
        一、坚持主体功能区的战略导向
        二、科学划定“三区三线”
        三、推动城乡空间规划的协调统筹
        四、促进城乡“三生空间”合理布局
    第三节 推动生态补偿创新发展
        一、推动流域生态补偿的制度建设和实践探索
        二、推动森林生态补偿的制度建设和实践探索
    第四节 城乡优势互补共建生态文明
        一、以城带乡助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二、补齐农村环境短板锚固城市生态本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统筹推进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突出
        一、城乡空间规划仍不平衡不协调
        二、城乡生活垃圾治理能力不平衡
        三、生态农业发展不充分问题突出
    第二节 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机制有待完善
        一、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机制不完善
        二、要素配置不均衡导致城乡统筹推进机制不完善
        三、生态补偿的城乡协同机制不健全
    第三节 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制度不完善及治理效能不彰显
        一、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政策制定有待完善
        二、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三、城乡统筹的生态治理效能不彰显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时代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统筹推进的应对策略
    第一节 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城乡融合发展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引领城乡空间发展
        二、坚持“生态价值论”和“两山论”理念引领生态补偿
        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引领生态保护修复
    第二节 推动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平衡充分发展
        一、平衡协调城乡空间规划
        二、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能力
        三、挖掘生态农业发展潜力
    第三节 完善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机制
        一、完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机制
        二、以要素自由流动完善城乡统筹推进机制
        三、健全生态补偿的城乡协同机制
    第四节 促进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制度完善及治理效能提升
        一、完善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政策制定
        二、完善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法律法规
        三、促进城乡统筹的生态治理效能提升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合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法经济学理论
        2.1.1 法治与经济的关系
        2.1.2 法与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
        2.1.3 法律制度与预期行为刺激
        2.1.4 法治政府的经济理性
    2.2 依法行政理论
        2.2.1 依法行政与法治政府的关系
        2.2.2 政府职能与权力清单
        2.2.3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的界定
    2.3 转型经济学理论
        2.3.1 经济转型的基本内涵
        2.3.2 中国的经济转型
        2.3.3 南方集体林区经济转型的界定
    2.4 系统耦合理论
        2.4.1 耦合与耦合发展
        2.4.2 系统与系统耦合
        2.4.3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的耦合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1 南方集体林区的可持续发展
        2.5.2 依法行政与可持续发展
        2.5.3 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2.6 本章小结
3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3.1 南方集体林区特征区域划分标准
    3.2 南方集体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现状
        3.2.1 第一类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现状
        3.2.2 第二类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现状
        3.2.3 第三类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现状
    3.3 南方集体林区经济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共性问题
        3.3.2 个性问题
    3.4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现状
        3.4.1 第一类地区依法行政现状
        3.4.2 第二类地区依法行政现状
        3.4.3 第三类地区依法行政现状
    3.5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
        3.5.1 共性问题
        3.5.2 个性问题
    3.6 本章小结
4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关键影响因子
    4.1 辨识关键影响因子应遵循的原则
    4.2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初始因子集
    4.3 重要影响因子的确定方法
        4.3.1 专家群体问卷调查表的设计及调查
        4.3.2 专家群体意见汇集方法
        4.3.3 调查结果专家群体意见汇集
    4.4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筛选关键影响因子
        4.4.1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4.4.2 模型运算与结果
    4.5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关键影响因子调查结果分析
        4.5.1 实际工作中缺乏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共生发展的评价机制
        4.5.2 学界缺乏针对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内生关系的研究
        4.5.3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的耦合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
    4.6 本章小结
5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的耦合机理
    5.1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互动发展的现实基础
        5.1.1 我国宏观决策层面的思想转变与法治实践
        5.1.2 世界典型国家经济改革与法治实践的经验例证
        5.1.3 国内外学界的理论共识
        5.1.4 耦合理论与技术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多元化发展与运用
    5.2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的理论基础
        5.2.1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系统的耗散结构特性
        5.2.2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系统的协同特性
        5.2.3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系统的系统动力学特性
    5.3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设计
        5.3.1 系统耦合的目标
        5.3.2 系统耦合的原则
        5.3.3 系统耦合的结构
        5.3.4 系统耦合的功能
        5.3.5 系统的耦合效应
    5.4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系统的框架
        5.4.1 行政经济主分量
        5.4.2 资源条件子系统
        5.4.3 科技创新子系统
        5.4.4 社会环境子系统
        5.4.5 市场环境子系统
        5.4.6 系统总体框架
    5.5 行政经济主分量各序参量间的耦合机理
        5.5.1 经济发展状况与依法行政状况的耦合
        5.5.2 经济发展状况与产业发展状况的耦合
        5.5.3 产业发展状况与依法行政状况的耦合
        5.5.4 行政经济主分量各序参量的总体耦合
    5.6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子系统间的耦合机理
        5.6.1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资源条件子系统的耦合
        5.6.2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科技创新子系统的耦合
        5.6.3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社会环境子系统的耦合
        5.6.4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市场环境子系统的耦合
        5.6.5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子系统间的总体耦合
    5.7 子系统间的耦合机理
        5.7.1 资源条件子系统与科技创新子系统间的耦合
        5.7.2 资源条件子系统与社会环境子系统间的耦合
        5.7.3 资源条件子系统与市场环境子系统间的耦合
        5.7.4 科技创新子系统与社会环境子系统间的耦合
        5.7.5 科技创新子系统与市场环境子系统间的耦合
        5.7.6 市场环境子系统与社会环境子系统间的耦合
        5.7.7 子系统间的总体耦合
    5.8 本章小结
6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思路
        6.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6.1.2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6.2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行政经济主分量指标
        6.2.1 经济发展状况
        6.2.2 依法行政状况
        6.2.3 产业发展状况
    6.3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资源条件子系统指标
        6.3.1 森林资源分布状况
        6.3.2 森林生产力
        6.3.3 林业资源再利用
    6.4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科技创新子系统指标
    6.5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社会环境子系统指标
        6.5.1 示范促进培训与推广
        6.5.2 林区居民整体素质
        6.5.3 林区民俗特色文化
        6.5.4 林区特色旅游资源
        6.5.5 林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6.6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市场环境子系统指标
        6.6.1 金融机构林业授信
        6.6.2 林业产品市场竞争力
    6.7 本章小结
7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度测量
    7.1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度分析
        7.1.1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度界定
        7.1.2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的耦合函数
        7.1.3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的耦合标准分析
    7.2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测度模型的构建
        7.2.1 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7.2.2 灰色关联度耦合模型
    7.3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度测量方法
        7.3.1 确定耦合系统分析序列
        7.3.2 耦合系数数据的无量钢化处理
        7.3.3 确立各子系统间的关联系数
        7.3.4 计算系数间的耦合关联度
        7.3.5 计算子系统间的耦合关联度
        7.3.6 计算系数整体耦合关联度
    7.4 本章小结
8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实证研究—一以广东省为例
    8.1 广东省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度计算
        8.1.1 行政经济主分量指标
        8.1.2 资源条件子系统指标
        8.1.3 科技创新子系统指标
        8.1.4 社会环境子系统指标
        8.1.5 市场环境子系统指标
        8.1.6 广东省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评价指标体系
    8.2 广东省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度测量
        8.2.1 行政经济主分量序参量及其要素间耦合度
        8.2.2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子系统间耦合度
        8.2.3 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度
    8.3 广东省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系统耦合结果分析
        8.3.1 行政经济主分量各序参量间的耦合分析
        8.3.2 行政经济主分量与各子系统间耦合分析
        8.3.3 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分析
    8.4 本章小结
9 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保障对策
    9.1 依法行政保障对策
        9.1.1 建立行政人员法治思维意识长期培育和有限录用制度
        9.1.2 健全并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倒查与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9.1.3 建立和完善全方位与多渠道的权力监督制约制度
        9.1.4 建立健全林区依法行政的激励诱导制度
    9.2 经济转型发展的保障对策
        9.2.1 持续推进动态产业优化
        9.2.2 加强完善生态抚育制度
        9.2.3 强化科教兴林互促发展
        9.2.4 加快完善社会服务保障制度
    9.3 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的保障对策
        9.3.1 合理制定与严格执行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9.3.2 鼓励与推动林业生产经营创新
        9.3.3 加快建立林业金融支撑保障制度
        9.3.4 加快建立林业风险保障制度
    9.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5)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的界定
        1.1.1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
        1.1.2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
        1.1.3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规划
    1.2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1 国际背景
        1.2.2 国内背景
        1.2.3 研究切入点和拟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4.2 论文的章节安排
    1.5 研究方法
        1.5.1 系统论方法
        1.5.2 社会调查方法
        1.5.3 空间分析方法
第2章 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问题的复杂性分析及社区规划评述
    2.1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的现状特征
        2.1.1 人口社会:农村社区为主,人口密度东西差异大
        2.1.2 资源权属:集体土地比例高,资源使用权有争议
        2.1.3 产业经济:产业结构较单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2.2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问题的复杂性分析
        2.2.1 以集体林为主的非自然保护地面积增加
        2.2.2 多种自然保护地与社区的多重矛盾叠加
    2.3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规划评述
        2.3.1 试点区相关社区规划政策概述
        2.3.2 问题一:周边社区合作保护策略缺乏保障制度的设计
        2.3.3 问题二:分区管理与社区搬迁策略忽略社区发展权益
        2.3.4 问题三:同质化的社区发展策略忽略社区内部差异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多尺度问题分析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规划研究框架建构
    3.1 相关研究综述
        3.1.1 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研究进展
        3.1.2 中国自然保护地社区问题研究综述
        3.1.3 中国自然保护地的社区规划研究综述
        3.1.4 国外国家公园的社区规划研究综述
        3.1.5 小结
    3.2 框架建构思路与理论基础
        3.2.1 思路:以社区问题的多尺度系统分析为切入点
        3.2.2 系统论
        3.2.3 冲突理论
    3.3 框架建构的目标与意义
        3.3.1 目标:针对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3.3.2 意义:提升认识和提供指导
    3.4 框架的内容与方法
        3.4.1 研究对象
        3.4.2 研究步骤与内容
        3.4.3 研究方法体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概况及研究框架概述
    4.1 基本情况
        4.1.1 地理位置与范围
        4.1.2 自然文化资源概况
    4.2 社区概况
        4.2.1 区内社区概况
        4.2.2 周边社区概况
        4.2.3 社区管理现状
    4.3 武夷山试点区社区典型性分析
    4.4 武夷山试点区社区规划研究框架概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武夷山试点区周边社区的问题研究
    5.1 问题识别:周边社区对试点区的影响与威胁
        5.1.1 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破碎化与孤岛化保护
        5.1.2 壮年晚期、老年期丹霞地貌局部地区受损
        5.1.3 九曲溪流域的水质、水量面临潜在威胁
        5.1.4 影响与威胁因素的空间分布现状
    5.2 试点区周边社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以武夷山市为例
        5.2.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2.2 1992-2014 年武夷山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分析
        5.2.3 1992-2014 年九曲溪东南支流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5.3 周边社区问题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周边社区经济发展诉求大
        5.3.2 区域联合保护政策不完善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武夷山试点区内社区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研究
    6.1 问题识别:试点区内社区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6.1.1 山上:茶林之争
        6.1.2 山下:人地矛盾
    6.2 试点区茶园建设管理的古今变化分析
        6.2.1 选址布局:从分散种植到集中密植
        6.2.2 环境营造:从茶林相生到全垦除杂
        6.2.3 耕种管理:从精耕细作到粗耕药作
    6.3 试点区内社区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6.3.1 意识:传统生态理念转变,注重短期经济利益
        6.3.2 技术:茶园建设技术改变,茶产业发展不充分
        6.3.3 制度:产权制度不完善,被动式社区参与保护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武夷山试点区内社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7.1 问题识别:试点区内社区经济发展问题
        7.1.1 区域发展不平衡
        7.1.2 贫富收入差距大
        7.1.3 产业发展不充分
    7.2 典型社区的产业发展脉络
        7.2.1 自然保护区社区产业发展脉络——以桐木村为例
        7.2.2 武夷山地区社区茶产业发展脉络——以黄柏村为例
    7.3 试点区社区经济发展问题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7.3.1 社区基础条件差异
        7.3.2 社区能力建设不足
        7.3.3 社区发展政策不同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多尺度社区问题分析的试点区社区规划优化
    8.1 武夷山试点区多尺度问题分析小结
    8.2 武夷山试点区社区规划相关政策评述
        8.2.1 区域协调相关政策未明确空间和保障机制的设计
        8.2.2 社区管理相关政策或将加剧试点区与社区的矛盾
        8.2.3 社区发展相关政策忽略社区的差异性和能力提升
    8.3 武夷山试点区社区规划优化的目标及内容框架
        8.3.1 社区规划的优化目标
        8.3.2 社区规划的内容框架
    8.4 区域尺度的社区规划优化对策
        8.4.1 划定多层次的生态缓冲区
        8.4.2 完善联合保护机制,健全区域协调机制
    8.5 试点区尺度的社区规划优化对策
        8.5.1 调整和细化功能分区
        8.5.2 优化资源产权制度,完善社区参与制度
    8.6 社区尺度的社区规划优化对策
        8.6.1 优化社区分类调控
        8.6.2 细化社区发展机制,推动社区营造计划
    8.7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1.1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社区特征及社区问题的复杂性
        9.1.2 基于多尺度问题分析的试点区社区规划研究框架建构
        9.1.3 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社区问题及形成机制
        9.1.4 基于多尺度问题分析的武夷山试点区社区规划优化
    9.2 讨论
        9.2.1 创新点
        9.2.2 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中国自然保护地与社区的冲突案例分析一览表
附录B 访谈情况汇总表及部分访谈摘录
附录C 社区调查问卷
附录D 黄柏村口述史访谈大纲及部分访谈摘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评价及公共政策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林业生态经济
        二、林业公共政策
        三、政策贡献度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林业属性特征与政府干预
        一、林业的公共品特性
        二、林业外部性的相关研究
        三、政府干预相关研究
    第二节 林业生态经济与公共政策相关研究
        一、林业生态经济演进、内涵和模式
        二、林业财政政策相关研究
        三、林业产权政策相关研究
        四、林业管制政策相关研究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第三章 中国林业生态发展状况与现行林业公共政策体系
    第一节 中国林业发展总体状况
    第二节 中国林业生态发展特征化事实描述
        一、林地资源数量变动及趋势
        二、林地资源质量变化
        三、林木资源变动及趋势
        四、林木资源质量变化
    第三节 中国现行林业公共政策体系及演进
        一、中国现行林业公共政策体系
        二、中国林业公共政策演进及存在的问题
        三、林业公共政策体系的国际视角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评价
    第一节 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一、林业生态经济规模情况
        二、林业生态经济结构情况
        三、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状况:基于微观农户的考察
        四、基于林业经济分配情况进一步考察
    第二节 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测度:改进熵值法
        一、指标体系构建
        二、评价方法
        三、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指标评价结果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效应
    第一节 公共政策因素的识别与区域差异
        一、公共政策因素的识别
        二、林业公共政策区域差异
    第二节 林业公共政策效应测度
        一、基本研究框架构建
        二、数据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三、林业公共政策效应测度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基于公共政策贡献度的进一步分析
        一、贡献度理论模型构建
        二、公共政策对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测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公共政策建议
    第一节 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路径选择的基本原则
        二、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二节 促进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建议
        一、林业公共政策的优化目标
        二、促进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建议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局限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典型案例调研情况
    调研情况一:林业生态经济
    调研情况二:政策需求情况
附录 B:部分国际林业公共政策列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后记

(7)森林可持续经营评价及其经营方案的编制研究 ——以闽侯桐口国有林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可持续经营的研究概述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可持续经营的发展
    1.2 森林可持续经营评价理论的研究进展
        1.2.1 国外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研究
        1.2.2 国内森林可持续经营研究
    1.3 林业分类经营理论的研究
        1.3.1 关于林业分类经营的理论研究
        1.3.2 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与林业的分类经营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林场的概况及研究路线
    2.1 研究的内容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区概况
        2.3.1 地理位置
        2.3.2 自然条件
        2.3.3 自然资源
        2.3.4 交通运输
        2.3.5 历史沿革和社会经济
    2.4 森林资源现状
        2.4.1 森林资源面积
        2.4.2 森林蓄积
        2.4.3 林龄结构、树种结构
        2.4.4 生态公益林资源
        2.4.5 商品林资源
        2.4.6 林分质量
3 闽侯桐口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现状的评价
    3.1 构建闽侯桐口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现状的评价体系
        3.1.1 评价指标的筛选
        3.1.2 确定各种权重
        3.1.3 闽侯桐口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可持续状况评价权重的确定
    3.2 闽侯桐口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可持续状况评价
        3.2.1 各指标的赋值
        3.2.2 评价结果
        3.2.3 评价结论
4 编制林场的森林经营方案
    4.1 编制目的
    4.2 编制方案的原则
    4.3 经营方案内容体系
5 闽侯桐口国有林场的森林经营区划
    5.1 经营方针、经营目标与总体布局
        5.1.1 经营方针
        5.1.2 基本原则
        5.1.3 主要目标
    5.2 森林功能区划与布局
    5.3 森林分类规划
        5.3.1 生态公益林分类管理
        5.3.2 商品林经营管理
    5.4 森林经营类型组织设计
        5.4.1 森林经营类型
        5.4.2 林分差异
        5.4.3 培育目标
6 森林培育
    6.1 森林培育的原则
        6.1.1 分类经营、分区管理的原则
        6.1.2 森林培育坚持集约经营的原则
        6.1.3 森林经营坚持科技兴林的原则
        6.1.4 方案编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6.2 造林更新的设计
        6.2.1 造林更新面积
        6.2.2 造林更新措施
        6.2.3 主要技术措施
    6.3 幼林有关的抚育技术措施
    6.4 林场抚育间伐
    6.5 林分改造设计
        6.5.1 林分的改造
        6.5.2 改造林分的方式和技术措施
        6.5.3 用材林的改造与防护林治理
    6.6 封山育林
        6.6.1 封山育林对象
        6.6.2 封山育林技术措施
        6.6.3 封山育林面积
7 森林采伐
    7.1 采伐地点、范围的确定
    7.2 采伐年龄的确定
    7.3 合理年伐蓄积量的确定
    7.4 合理年伐量的确定
    7.5 年伐出材量计算
    7.6 伐区木材生产
    7.7 伐区配置
        7.7.1 工艺设计
        7.7.2 采伐方式
        7.7.3 伐区生产工艺流程
        7.7.4 木材生产
8 非木资源经营
    8.1 油茶林培育
        8.1.1 油茶林现状
        8.1.2 油茶林的经营效益分析
        8.1.3 油茶项目建设和科研
        8.1.4 油茶项目实施内容
    8.2 果树
    8.3 竹林经营
    8.4 花木培育
    8.5 林场北凤森林公园规划
9 森林保护与森林健康
    9.1 组织保障措施
    9.2 技术保障措施
    9.3 森林强化管理
    9.4 森林资源保护
    9.5 森林保护与环境保护
        9.5.1 森林防火
        9.5.2 防治林场中有害生物
        9.5.3 安全工作管理
10 林场的经营方案效益评估
    10.1 “十三五”投资概算与效益分析
    10.2 生态、社会效益分析
11 研究结论和讨论
    11.1 研究结论
    11.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耦合林分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公益林优化调整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1.3 项目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林分结构研究进展
        1.2.2 生态公益林经营技术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标准地调查
    2.3 林分特征分析方法
        2.3.1 林分树种组成
        2.3.2 林分直径分布
        2.3.3 林分树高曲线
        2.3.4 蓄积计算
    2.4 空间结构分析方法
        2.4.1 空间结构单元的确定
        2.4.2 角尺度
        2.4.3 混交度
        2.4.4 大小比
        2.4.5 开阔比
        2.4.6 竞争指数
3 生态公益林林分结构特征分析
    3.1 林分非空间特征分析
        3.1.1 树种组成分析
        3.1.2 直径结构分析
        3.1.3 林分树高规律分析
        3.1.4 蓄积结构分析
    3.2 林分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3.2.1 林木空间分布分析
        3.2.2 林木隔离分析
        3.2.3 林木大小分化分析
        3.2.4 林木竞争分析
    3.3 林分空间结构综合分析
        3.3.1 构建林分空间结构综合指数
        3.3.2 林分空间结构现状分析
    3.4 空间结构关联度的确定
    3.5 小结
4 林分结构优化调整技术
    4.1 优化调整目标
    4.2 优化经营内容
        4.2.1 树种组成调整
        4.2.2 直径分布调整
        4.2.3 蓄积结构调整
        4.2.4 密度调整
        4.2.5 空间结构调整
    4.3 择伐调整技术
        4.3.1 择伐方式
        4.3.2 择伐强度
        4.3.3 择伐木的确定
    4.4 补植调整技术
        4.4.1 补植方式
        4.4.2 补植树种
        4.4.3 补植营造方式
        4.4.4 补植间距
        4.4.5 补植位置的确定
    4.5 调整案例
        4.5.1 择伐方案
        4.5.2 补植方案
        4.5.3 经营效果评价
    4.6 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9)永安市集体林权体制改革引发的管理问题及其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节 集体林权体制改革的相关理论基础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永安市集体林权体制改革现状及其引发的管理问题
    第一节 永安市集体林权体制改革的情况介绍
    第二节 林木采伐、林地管理过程存在的管理问题
    第三节 林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及存在的管理问题
    第四节 林业要素流通及产业化管理存在的管理问题
第二章 永安市集体林权体制改革引发的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林木采伐、林地管理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林业合作组织体系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林业要素流通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林业产业化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三章 永安市集体林权体制改革引发的管理问题治理对策
    第一节 改革现有的采伐政策
    第二节 强化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等社会化服务
    第三节 提升林业服务社会化能力
    第四节 加大林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
    第五节 推进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
    第六节 发挥地方林业专业协会组织和志愿者协会的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福建省森林经营成效与提升森林质量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源清查客观反映森林资源情况
    1.1 森林资源数量状况
        1.1.1 森林覆盖率
        1.1.2 活立木蓄积量
    1.2 森林资源质量状况
        1.2.1 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
        1.2.2 林木平均生长与消耗量
    1.3 森林资源数量与质量动态变化
        1.3.1 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蓄积量动态变化
        1.3.2森林质量与林木生长量、消耗量动态变化
2 福建省森林经营管理的主要成效
    2.1 福建省主要森林经营模式
        2.1.1 用材林经营模式
        2.1.2 生态公益林经营模式
        2.1.3 乡土珍贵树种选择与经营模式
        2.1.4 世行贷款造林经营模式
        2.1.5 天然次生林封山育林与人工促进更新经营模式
    2.2 森林经营管理的成功形式
        2.2.1 国有林省办地管经营管理形式
        2.2.2 集体林股份合作制的经营管理形式
        2.2.3 “基地办林场、林场管基地”的经营管理形式
        2.2.4 农户承包经营村级集体林场的经营管理形式
        2.2.5 乡 (镇) 林业站实行局乡双重领导的组织管理形式
        2.2.6 定期下派特派员、督导员和举办技术培训班的组织管理形式
        2.2.7 生态经营的“芝麻观”模式
3 森林经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森林经营重微观、轻宏观, 重数量、轻质量
    3.2 森林经营重经济、轻生态
    3.3 超限额采伐和违法征占用林地严重
    3.4 森林灾害频发
    3.5 森林经营教材和林业经营基础数表有待更新
    3.6 森林经营技术人才断层严重
4 福建省森林经营的发展对策
    4.1 森林经营发展展望
    4.2 森林经营体系的总体框架
    4.3 森林经营发展对策
        4.3.1 加大科技和实用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
        4.3.2 不断完善森林经营学科理论
        4.3.3 继续做好森林经营规划与方案实施的示范和样板工作
        4.3.4 做好森林经营学科人才培养[23]

四、福建省生态公益林经营方案编制和管理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J].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2021(02)
  • [2]林业局级森林经营方案整体评价 ——以乌尔旗汉林业局为例[D]. 沙晓娟.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研究[D]. 赵津津.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4]南方集体林区依法行政与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研究[D]. 韩俊英.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5]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规划研究[D]. 廖凌云. 清华大学, 2018(04)
  • [6]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评价及公共政策效应研究[D]. 董玮. 安徽大学, 2017(12)
  • [7]森林可持续经营评价及其经营方案的编制研究 ——以闽侯桐口国有林场为例[D]. 范先明.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9)
  • [8]耦合林分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公益林优化调整技术研究[D]. 杨素萍.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4)
  • [9]永安市集体林权体制改革引发的管理问题及其治理[D]. 杨敏.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5)
  • [10]福建省森林经营成效与提升森林质量对策[J]. 高兆蔚,洪端芳. 福建林业科技, 2012(03)

标签:;  ;  ;  ;  ;  

福建省生态公益林经营规划编制与经营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