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抗旱造林技术

五种抗旱造林技术

一、五种抗旱造林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林,林兆霞,吴艺,令建康,张嘉龙,李翔[1](2021)在《抗旱技术在青海抗旱造林中的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干旱缺水是影响干旱区造林绿化的主要制约因素,抗旱造林成为现阶段干旱区造林绿化的关键技术之一。本研究以青海的油松、白榆、青杨等树种造林为例,以含水率、土壤温度、植物生长量为指标,采用集雨托盘、黑地膜、白地膜、保水剂、防渗袋、集水盆、育苗袋7种抗旱技术进行试验对比,判断不同造林抗旱技术的效果,筛选最优的抗旱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实施抗旱造林技术的实验区,其土壤含水率较未实施抗旱技术的对比区域平均增加(2.732±1.920)%;覆盖技术的保水效果较防渗技术平均低(4.856±1.980)%;按保水能力强弱对比,依次是集水盆>育苗袋>防渗袋>集雨托盘>黑地膜>白地膜>空地;综合保水率、土壤温度和林木成活率和生长量以及成本投入等指标,推荐集水托盘或者集水盆技术作为主要抗旱造林技术。本研究对干旱区造林成本削减和效率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屈冬林[2](2021)在《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对林业工程抗旱造林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我国林业工程抗旱造林存在的水资源不足、树种选择不当、操作不到位及林业管理有待改进等问题,结合抗旱造林的主要技术如幼苗抚育、容器苗造林、覆膜造林等技术提出了针对性的抗旱造林措施,旨在提高树苗存活率,提升抗旱造林效果和林业工程的各项效益。

郭彧[3](2020)在《吉兰泰盐湖区不同造林方式对梭梭生长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吉兰泰盐湖地处阿拉善高原东南部,区域内干旱少雨、风沙肆虐,采取合宜的造林方式是该地区治理沙害、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以吉兰泰盐湖区三种造林方式(抢墒造林、水冲造林、机械穴植造林)样地为试验材料取样点,采取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试验分析的方法,对研究区内造林植物梭梭的多种生长性状进行调查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造林方式下梭梭的株高-冠幅-基径特征、地上枝系构型特征、同化枝水分生理特征、地上构件生物量分配特征等。试验结果能够为吉兰泰盐湖区选取合理有效的造林方式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造林方式下梭梭株高、冠幅、基径及其生长率存在一定的差异。水冲造林方式下植株属于增高生长模式;抢墒造林则属于横向生长模式;机械穴植造林的个体在横、纵向生长表现相对较差。(2)枝系各构件枝长、枝径、角度、体积以抢墒造林方式下的最优,水冲造林次之,机械穴植造林方式下各指标值均最小。抢墒造林方式中第Ⅳ级枝枝长、分枝角度分别为 7.61±0.70 cm、47.64±2.28°,第Ⅲ、Ⅳ级枝径达到 1.89±0.11 mm、1.27±0.05 mm。在植物分枝率及分形特征方面,水冲造林方式具有较强的优势,其总体分枝率为6.51±:1.95%,树冠分形维数(2.05)、计盒维数(0.49)拟合方程相关系数均为 0.89。(3)植物同化枝含水量等特征均以机械穴植造林更优,植株体内较高的水分含量显着提高了植物在干旱环境中的生存机率。机械穴植造林方式下植物同化枝含水量、肉质化程度分别为63.00±0.01%、1.30±0.04%,同化枝持水时间为50.01 h;同化枝束缚水含量、束缚水/自由水比值表现均最高;而水冲造林方式下的光合生理特征表现最佳。(4)不同造林方式各构件生物量分配特征以水冲造林方式下个体的生物量更大。水冲造林方式下植物因拥有更多的枝系,其同化枝生物量、营养构件生物量、总生物量含量均最大,分别为 1396.98±920.66 g、1857.02±1054.51 g、1865.68±1055.97g。三种造林方式下花-同化枝、干-同化枝、营养构件-生殖构件均呈极显着异速生长关系(P<0.01)。(5)通过主成分综合分析,不同造林方式综合得分顺序为:水冲造林>抢墒造林>机械穴植造林。

孙永磊[4](2019)在《喀斯特断陷盆地两种乡土植物幼苗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文中认为喀斯特断陷盆地季节性干旱严重,每年的11月-次年4月为旱季,5月-10月为雨季,水分是阻碍当地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非生物因子。本研究选择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folia)、白枪杆(Fraxinus malacophya)两种常见的乡土植物幼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雨季-旱季-雨季不同的盆栽幼苗控水处理方式,分别对D1、D2、D3、D4、D5五种不同水分梯度(土壤重量含水量依次为40%、34%、28%、22%、16%)、持续性降低水分及复水梯度植物幼苗的生长、光合生理及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分析,以期揭示植物幼苗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机制。同时,利用隶属函数法分析植物幼苗适应水分胁迫能力强弱,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筛选植物幼苗水分胁迫指标评价体系。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对D1、D2、D3、D4、D5五种不同水分梯度清香木和白枪杆植物幼苗分析表明,D5水分梯度(土壤重量含水量16%)的清香木和白枪杆幼苗由于极度缺水,在水分胁迫约40天后全部死亡,但D1至D4水分梯度(土壤重量含水量40%~22%)的幼苗没有出现死亡现象,由此推断,植物萎蔫系数在16%~22%之间。此外,随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清香木和白枪杆两种植物幼苗的株高、总生物量、根干重、地上部干重、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绿素指标值在雨季Ⅰ、旱季、雨季Ⅱ测定时间内先升高后降低,可溶性糖指标值随测定时间的推移呈现出“降-升-降”的规律,脯氨酸、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指标值随测定时间的推移先降低后升高。综合分析得出,两种植物幼苗均在D2水分梯度(土壤重量含水量34%)生长状况最佳,土壤水分过高或过低均会对清香木和白枪杆幼苗生长、光合生理及生理生化性状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2)对持续性降低水分及复水梯度两种植物幼苗分析表明,两种植物幼苗的生长、光合生理及生理生化指标在复水后的补偿效应与前期水分胁迫程度成反比。雨季复水后,D1-D4水分梯度幼苗(土壤重量含水量由22%复水到40%)株高、总生物量和地上部干重不能恢复到D1-D2水分梯度(土壤重量含水量由34%复水到40%)幼苗指标值水平。D2-D4水分梯度(土壤重量含水量由22%复水到34%)幼苗净光合速率恢复程度较高,但与D2-D3水分梯度(土壤重量含水量由28%复水到34%)幼苗净光合速率仍有显着差异。生理生化指标方面表现为清香木和白枪杆幼苗在雨季复水到D2水分梯度(土壤重量含水量34%)后,D2-D3和D2-D4水分梯度幼苗的叶绿素含量能够恢复到较高水平,而脯氨酸、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均能够随恢复时间的推移而维持在较低水平。(3)对清香木和白枪杆幼苗14种测定指标的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净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等光合生理指标、株高及总生物量等生长指标与水分胁迫抗逆性的关联度较高,这为评判当地乡土植物幼苗应对水分胁迫的适应能力强弱提供了可参考的筛选指标。另外,清香木和白枪杆幼苗的隶属函数平均值分别为0.442和0.501,白枪杆幼苗应对水分胁迫逆境的综合能力要强于清香木幼苗。因此,从植物应对水分胁迫逆境综合能力的角度出发,与清香木幼苗相比较,白枪杆幼苗可作为喀斯特断陷盆地植被恢复的优先选择树种。

陈平[5](2019)在《五种观赏竹的抗旱性研究》文中提出竹类是禾本科(Gramineae)竹亚科(Bambusodeae)植物的总称,全世界竹类植物约有70多属1200余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少数竹类分布在温带和寒带。在南方竹子在园林景观中应用较多,但是在北方应用较少,主要因为北方干旱少雨,水分是北方竹子的主要限制因素。本文从园林绿化常用的观赏竹种中选取应用较广泛的紫竹、金镶玉竹、红壳竹三种散生竹,以及无毛翠竹和菲白竹两种铺地竹为实验材料。研究水分胁迫对土壤含水量、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情况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测定盆栽苗土壤含水量变化来反映水分胁迫程度。紫竹的土壤含水量下降最快。复水后,各竹种土壤含水量突然上升后下降,无毛翠竹和菲白竹恢复最快,保水率最优。(2)从叶色、叶形和斑叶等形态指标来看,无毛翠竹变化速度最慢,抗旱性最好。从叶片卷曲程度来看,无毛翠竹叶片的卷曲比例最少,抗性最好。从斑叶占比来看,菲白竹的斑叶最少,抗性最好。(3)测定水分胁迫对叶片含水量、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等生理指标的影响。从叶片含水量来看,水分胁迫状态下五种观赏竹的叶片含水量均呈下降趋势,复水后叶片含水量又上升。五种观赏竹的丙二醛含量都呈现先降后升的情况,其中紫竹的累积量最大,抗旱性最差;菲白竹累积量最少,抗性最好。可溶性糖含量同样呈现先升后降的现象,紫竹累积最多,菲白竹的累积量最少,因此紫竹抗旱性较差,菲白竹抗旱性最好。从叶绿素含量来看整体呈下降趋势,金镶玉竹的降幅最大,菲白竹降幅最小,金镶玉竹抗旱性较差,菲白竹的抗旱性最好。从叶绿素荧光参数中直观指标最大光合效率Fv/Fm的变化来看,水分胁迫开始后五个观赏竹的值都下降,变化最大的是无毛翠竹,变化最小的是菲白竹,说明无毛翠竹的抗旱性较差,菲白竹的抗旱性较好。(14)综合评价。用主成分分析结合隶属函数法的方法,对各个植株进行综合性评价,得出菲白竹的D值最高。紫竹、金镶玉竹、红壳竹、无毛翠竹和菲白竹的D值分别为0.0360、0.6209、0.4044、0.6656和0.7318,由此可知无毛翠竹和菲白竹的抗旱性最好,紫竹的抗旱性最差。

金红宇,徐文娣,陈国雄[6](2018)在《花棒生理生态研究及其展望》文中研究表明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 Fish. Et Mey.),又名细枝岩黄耆,沙漠中豆科大灌木,固沙先锋植物,种子可食,嫩枝叶是优良饲草,对沙区生态建设与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理生态学研究揭示了花棒对沙漠环境的适应性机理,为其固沙造林和引种驯化提供了理论依据。近年来,花棒生理生态学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在种子萌发方面,探明了果荚对"部分休眠"的物理限制作用、萌发所需环境条件、飞播及育苗的最佳时间;在生长发育发面,揭示了生长发育规律、繁殖策略、根际微生物及根瘤菌的促生作用;在耐逆性方面,发现了耐风蚀沙埋独特的克隆生长构型、C4途径生化亚型、耐旱光合生理及水分关系;在固沙造林方面,根据其生理生态学基础,提出了不同区域的合理布局和适宜密度,建立了固沙造林的成功案例。然而,花棒造林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耐盐性不够强、有病虫危害、易烂根等。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开展相应的生理机制和遗传育种研究,建立种质资源库,培育耐盐抗病虫害品种。花棒生理生态学进一步研究:比较不同沙区花棒的代谢组、转录组、基因组等组学特征,结合地理学和分子遗传学分析,揭示花棒在我国沙漠的进化历程。此外,花棒在沙区畜牧业、城镇园林绿化、食品与食用油等方面的开发利用研究亦具有广阔前景。

郭杰[7](2016)在《喀斯特地区乡土植物筛选种植及抗旱保墒技术与示范》文中提出喀斯特地区虽然雨量丰富,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再加上地表地下二元结构导致季节性干旱频发。随着近几年来西南地区极端干旱发生次数的增多,在喀斯特地区,特别是石漠化地区抗旱性植物的筛选和保墒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利用恢复生态学和逆境生理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毕节撒拉溪朝营小流域和贞丰花江顶坛小流域进行生态监测,掌握了当地的自然条件、植被类型以及生长状况,通过室内盆栽控水模拟干旱胁迫实验结果,筛选出适合喀斯特地区大规模种植的乡土植物。2015年在毕节撒拉溪朝营小流域和花江顶坛小流域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将筛选出的抗旱植物经过标准化种植并应用枯枝落叶覆盖、碎石块覆盖、薄膜覆盖、保水剂4种保墒技术进行了示范,得出了以下结论:(1)根据示范区不同等级石漠化样地木本植物生态调查研究状况,通过室内盆栽控水模拟干旱胁迫生理实验,并通过多维空间坐标综合评定法对植物抗旱性进行评判,抗旱性从大到小依次是花椒、金银花、刺梨、核桃。(2)以种植保墒耦合的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穴状整地与覆盖保墒抗旱造林模式和高原峡谷中度-强度石漠化鱼鳞坑整地与地膜、保水剂抗旱造林模式基本完成。根据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形和小气候特点,在种植过程中融入保墒技术。种植的技术流程主要为:良种选育、整地施肥、科学栽种、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在整地过程中应根据石漠化地区实际情况进行科学整地,对于坡度较小的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采用穴状整地,对于坡度较大的中度-强度石漠化地区采取鱼鳞坑整地。(3)根据喀斯特地区生境干旱特点,因地制宜,在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采取枯枝落叶和碎石块覆盖,在中度-强度石漠化地区采取地膜覆盖和保水剂。通过保墒措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或增加根系周围水分的凝聚和吸收可缓解干旱对植物的破坏。基于毕节撒拉溪示范区石漠化等级较轻,山上植被较多,枯枝落叶丰富,碎石分布较为广泛的特点,我们提出收集枯枝落叶和碎石块,以覆盖的方式进行苗木保墒。针对中度-强度石漠化地区岩石裸露率高,干旱严重的特点,我们采取通过保水剂吸收周围水分从而保持土壤水分的方法以及地膜覆盖的方法。通过和对照组的指标对比发现,各种抗旱保墒技术的保墒性能都比对照好。由于植物的不同,保墒效果有所差异。(4)抗旱保墒技术示范基本完成。毕节撒拉溪示范区在课题组的带领下,核桃-刺梨套种示范面积25.33公顷,其中应用碎石块覆盖面积2公顷,应用枯枝落叶覆盖面积2公顷,关岭-贞丰花江示范面积3公顷。由于枯枝落叶覆盖和碎石块覆盖在长期自然条件下会有部分破损,因此要及时进行维护。(5)抗旱保墒技术能够促进植物生长,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喀斯特地区抗旱保墒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据统计,在撒拉溪示范区种植药用刺梨,达到丰产期后均产值为5668元/亩。对抗旱保墒经济成本上计算,枯枝落叶和碎石块可以在山区就地取材,保水剂0.36元/穴。枯枝落叶覆盖、碎石块覆盖、地膜覆盖、施加保水剂均能够提高植物的生长速度,这与刺梨收益相比,经济效益显着。

王韡烨[8](2014)在《黑龙江省西部低山丘陵区集水抗旱造林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主要试验区域为黑龙江省甘南县中兴乡兴久村、龙江县错海林场和黑龙江省森林与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绿源林业科技示范基地。黑龙江省西部低山丘陵区属于大兴安岭余脉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由于气候条件干旱,立地环境较差,常规生产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低,林木生长不良,造林难度大,成本高,需要多次补植或重造才能完成绿化任务或指标。已影响到该区的林业生态建设,急需开展相关研究,解决这一生产实际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开展了以提高荒山荒坡造林绿化质量为目标的造林技术研究。本文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通过盆栽试验观察18个树种在苗期的主要生理生态特征,测定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叶水势、凋萎系数等光合和水分生理指标;对叶片角质层厚度、栅栏组织、表皮层、叶片厚度以及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等显微结构进行测定。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值法对所选树种进行抗旱性综合排序。同时在实际生产中调查不同立地条件下各树种的适应性表现,与盆栽抗旱适应性试验结果相结合。最后,在同类树种中筛选出适合黑龙江省西部低山丘陵区的主栽造林树种11个,依次为樟子松、红皮云杉、长白落叶松、小黑杨、山新杨、银中杨、青竹柳、紫丁香、山杏、小叶锦鸡儿、榆树。并根据这些树种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提出树种配置技术方案。(2)针对不同立地荒山分别试验了环山掘壕、环山拉沟、环山拉沟筑埂等三种整地方式,测定不同整地方式对土壤水分含量、积雪量、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分析不同整地方式下的造林成活率、林木生长状况及造林成本。结果表明:掘壕整地可使造林成活率提高20多个百分点,林木初期高生长提高20%以上,环山拉沟和环山拉沟筑埂整地可使造林成活率提高10-20个百分点,林木初期高生长提高10%以上,造林效果显着。(3)通过试验覆膜、喷防水剂、撒水泥、刨光压实、自然等五种坡面集水处理方式,测定植苗带土壤水分含量、造林成活率、林木生长量指标(乔木测定株高、胸径、冠幅、高生长量,灌木测定株高、冠幅、地上生物量)进行集水效果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覆膜处理集水效果最好,其次为喷防水剂、刨光压实、撒水泥、自然坡面,选择林木成活率、高生长、成本及对环境污染状况作为对坡面不同处理效果评价的指标,并以樟子松为例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将原始数据标准化后进行综合评价。自然坡面、覆膜处理、刨光处理为较理想的径流集水措施,喷防水剂与撒水泥处理效果较差。(4)通过覆膜、覆沙、覆秸秆对林下地表进行覆盖保水试验,测定和比较各覆盖处理林地的土壤水分含量、造林成活率、树木高生长等指标。结果表明:覆膜效果最好,然后依次为覆秸秆、覆沙。通过添加保水剂、添加锯末子、添加珍珠岩、加套容器袋、增施厩肥等进行土壤蓄水保墒试验,测定和比较土壤含水率、土壤的养分结构及容重、林木成活率、林木高生长等指标。结果表明:增施厩肥效果最好,依次为添加保水剂、添加锯末子、加套容器袋、添加珍珠岩。结合造林质量与造林成本对地表覆盖处理及土壤保墒处理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并与对照比较,不同处理在提高造林质量时所增加的造林成本是经济合算的;利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值法对各处理进行了综合判定、排序,结果覆膜处理最好,提高造林质量幅度最大,而增加的造林成本最低,接下来依次是加套容器袋、增施厩肥、添加保水剂、添加锯末子、覆沙、添加珍珠岩、覆秸秆。

刘中亮[9](2011)在《盱眙火山岩山地典型植被群落结构及抗旱机理》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盱眙火山岩山地中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典型植物群落进行结构调查和空间结构分析,并以二年生实生树种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黄檀(Dalbergia hupeana)、朴树(Celtis sinesis)、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湿地松(Pinus elliotii)5个主要建群种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抗旱机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乔木层α多样性指数呈稳定上升趋势,灌木层、草本层在湿地松群落和朴树+侧柏群落都偏低,整个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在朴树+黄连木群落达最大。群落的演替规律呈现为:针叶纯林阶段—→针叶林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阶段—→针阔混交林阶段—→阔叶混交林阶段。2、林分空间分析结果表明,林分物种多样性丰富,乔木层共出现14个树种,径级结构分布连续,群落垂直结构特征明显,可分为3个林层,林分平均混交度为0.516,处于强度混交状态;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465,属于均匀分布;林分平均大小比数为0.454,即有45.4%的林木处于优势状态;林分平均开敞度为0.296,林木生长空间略有不足。栓皮栎、麻栎和侧柏种群优势度明显,群落暂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侧柏缺少更新个体,群落最终将演替为落叶阔叶混交林。3、对野外调查筛选出5个主要优势树种黄连木、黄檀、朴树、麻栎、湿地松,进行干旱模拟试验。在干旱胁迫下,气孔导度与Chla含量变化呈现出显着下降的趋势;从整体上可以看出抗旱性强的树种与渗透调节能力相关的脯氨酸、可溶性糖的含量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大多数树种在重度和中度胁迫的末期则呈现出了显着下降的趋势;抗旱性强的树种在胁迫的初期SOD呈现出显着的上升趋势,随着胁迫时间延长,抗旱性较弱的树种最先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4、轻度干旱胁迫下,湿地松的叶片超微结构未受损伤;麻栎线粒体无明显变化,叶绿体有扩张现象;黄连木与黄檀线粒体外膜有降解现象,叶绿体膨胀;朴树线粒体与叶绿体受损明显。重度胁迫下,湿地松、麻栎的线粒体内部出现降解,叶绿体受损;黄连木与黄檀出现质壁分离,叶绿体与线粒体受到严重损伤;朴树细胞内部受损最严重。5、综合5种树种的成活率和外部形态,用隶属函数法对多个评价指标和各树种的抗旱性以及生理适应性进行评价,各树种抗旱能力从高到低的排序为:湿地松>麻栎>黄连木>黄檀>朴树。

谭雪红[10](2011)在《河北省廊涿高速公路抗旱植物筛选及地表覆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河北省廊涿高速公路为例,盆栽试验与野外实验相结合为该公路中央隔离带和边坡绿化筛选抗旱性植物,并分析了陶粒覆盖抗旱技术对土壤温度、含水量及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为该公路选择适宜绿化植物及地表覆盖技术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中央隔离带绿化5种候选植物在水分胁迫下大叶黄杨、紫叶小檗的表观形态变化最大,侧柏、小叶黄杨变化较小。大叶黄杨的ΨL、Gs、Ci、Pn、Tr、WUE、Fo、Fv、Fv/Fm、Fv/Fo在水分胁迫下的平均变化速率最大,紫叶小檗的Fm平均变化速率最大,侧柏各指标的变化速率均较小。边坡绿化5候选植物在水分胁迫下肥皂草、太行菊的表观形态变化最大,八宝景天、马蔺变化较小,太行菊的ΨL、Ci、WUE、Fo、Fv/Fm在水分胁迫下的平均变化速率最大,肥皂草的Pn、Tr、Gs、Fv、Fv/Fo平均变化速率最大,八宝景天各指标的平均变化速率均较小。对每种植物建立了所测指标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回归方程。(2)根据水分胁迫下Gs和Ci变化方向的差异判断W1为大叶黄杨光合作用的降低由气孔限制转为非气孔因素的分界线,其光合器官已受损,W2为紫叶小檗、小叶黄杨的分界线,W3为月季、侧柏分界线。八宝景天、马蔺以W3作为分界线,五叶地锦、肥皂草和太行菊以W2为分界线。CK时,大叶黄杨的WUE最高,月季、小叶黄杨、侧柏在W2时最高,紫叶小檗在W1时最高。八宝景天、马蔺在W2时WUE最高,五叶地锦、肥皂草和太行菊在W1时最高。植物WUE最高时的土壤含水量越低,抗旱性越强。根据植物的光合器官受损分界线和WUE最高时的控水程度,可初步判断中央隔离带5种植物大叶黄杨的抗旱性较差,侧柏、月季的抗旱性较强。边坡5种植物八宝景天、马蔺抗旱性较强,而五叶地锦、肥皂草和太行菊抗旱性较弱。(3)以各种植物在水分胁迫下变化速率为原始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了供试植物的抗旱性。中央隔离带5种候选植物抗旱性大小排序为:侧柏>小叶黄杨>月季>紫叶小檗>大叶黄杨,聚类分析结果为:侧柏、小叶黄杨、月季为抗旱性较强的植物,紫叶小檗为抗旱性中等的植物,大叶黄杨为抗旱性较差的植物。边坡绿化5种候选植物抗旱性大小排序为:八宝景天>马蔺>五叶地锦>太行菊>肥皂草。聚类分析结果为:八宝景天、马蔺为抗旱性较强的植物,五叶地锦为抗旱性中等的植物,太行菊、肥皂草为抗旱性较差的植物。(4)分析了廊涿高速公路试验路段的气象因子及裸地土壤含水量,表明水分是本区植物存活和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中央隔离带5种候选植物野外种植在水分亏缺状态下WUE日均值排序为:侧柏>小叶黄杨>月季>紫叶小檗>大叶黄杨。存活率排序为:侧柏>小叶黄杨>月季>紫叶小檗>大叶黄杨。边坡绿化5种候选植物野外种植水分亏缺状态下WUE日均值排序为:八宝景天>马蔺>五叶地锦>太行菊>肥皂草,存活率排序为:八宝景天>马蔺>五叶地锦>太行菊>肥皂草。10种植物的野外试验结果和盆栽抗旱性综合评价保持了一致性。(5)从0cm到15cm土层,陶粒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弱,夏季陶粒覆盖减弱日变化幅度效果明显,但对日均值影响较小,对5cm以上的浅土层表现为降温作用,15cm处表现为升温作用,M2的保温效果好于M1。陶粒覆盖增大了土壤含水量,减弱了不同土层、不同月份之间的差距,M2效果好于M1;从10cm土层到60cm土层,土壤含水量的排序均为M2>M1>MD,随着土层的加深,陶粒覆盖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逐渐降低,越干旱的月份,陶粒覆盖保水效果越明显。(6)陶粒覆盖对月季、大叶黄杨的Pn、Tr、WUE均产生了影响,提高了月季、大叶黄杨的Pn、Tr日均值,使其日变化峰值出现时间发生变化,但对WUE影响要远远小于对Pn、Tr的影响,M2对植物光合的影响大于M1。陶粒覆盖通过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从而影响植物生长,大大提高了紫叶小檗、侧柏、小叶黄杨、大叶黄杨、月季五种植物的成活率,增加了植物的地径、株高增长量,M2的效果均好于Ml(7)通过本文研究结果,本人认为中央隔离带的绿化植物材料应选侧柏,小叶黄杨和月季。边坡绿化植物应选八宝景天、马蔺和五叶地锦。考虑经济成本,一层陶粒覆盖(M1)即可达到预期效果。

二、五种抗旱造林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五种抗旱造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抗旱技术在青海抗旱造林中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与试验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覆盖技术的抗旱效果
    2.2 防渗技术的抗旱效果
    2.3 不同类型抗旱技术的抗旱效果对比
3 讨论
    3.1 不同抗旱技术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2 不同抗旱技术对树木成活率和生长量的影响
    3.3 不同抗旱技术的综合效率评估
4 结论

(2)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现状
    1.1 水资源不充足
    1.2 树种选择不当
    1.3 实际操作不到位
    1.4 林业管理有待改进
2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主要技术
    2.1 幼苗抚育管理技术
    2.2 容器苗造林技术
    2.3 覆膜造林技术
    2.4 贮存水资源
3 加强林业工程抗旱造林的有效措施
    3.1 合理选择树种
    3.2 改善土壤环境
    3.3 蓄积水资源
    3.4 规范造林操作
4 结语

(3)吉兰泰盐湖区不同造林方式对梭梭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干旱区造林技术研究进展
        1.2.2 相关研究进展
    1.3 科学问题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条件
    2.3 气候条件
    2.4 植被资源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3.3 研究方法
        3.3.1 三种造林技术简介
        3.3.2 植株株高、株高、基径特征研究方法
        3.3.3 植物构型及分形维数研究方法
        3.3.4 植物水分生理研究方法
        3.3.5 生物分配及异速生长研究方法
        3.3.6 数据分析
4 结果分析
    4.1 三种造林方式下梭梭株高、冠幅、基径生长特征对比
        4.1.1 不同造林方式下梭梭株高-冠幅-基径生长率变化特征
        4.1.2 小结
    4.2 不同造林方式下梭梭枝系构型特征对比
        4.2.1 不同造林方式下梭梭枝系构型基本特征对比
        4.2.2 不同造林方式下梭梭枝系构件分形维数特征对比
        4.2.3 小结
    4.3 不同造林方式下梭梭同化枝水分生理特征对比
        4.3.1 不同造林方式下梭梭同化枝含水量特征对比
        4.3.2 不同造林方式下梭梭同化枝束自比特征对比
        4.3.3 不同造林方式下梭梭同化枝持水力特征对比
        4.3.4 不同造林方式下梭梭同化枝肉质化特征对比
        4.3.5 不同造林方式下梭梭同化枝叶绿素特征对比
        4.3.6 小结
    4.4 不同造林方式下的梭梭地上生物量分配及其异速关系特征
        4.4.1 不同造林方式下的梭梭地上生物量分配特征
        4.4.2 不同造林方式下的梭梭地上生物量异速关系特征
        4.4.3 小结
    4.5 不同造林方式下梭梭生长状况综合分析
        4.5.1 相关性分析
        4.5.2 主成分分析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抢墒造林对梭梭生长的影响
        5.1.2 水冲造林对梭梭生长的影响
        5.1.3 机械穴植造林对梭梭生长的影响
    5.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喀斯特断陷盆地两种乡土植物幼苗对水分胁迫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物幼苗对水分胁迫的适应机制
        1.2.2 植物幼苗对水分胁迫适应能力的判定指标
        1.2.3 植物幼苗对水分胁迫适应能力的评价方法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内容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2.4 研究方法
        2.4.1 实验设计
        2.4.2 测定指标及方法
        2.4.3 统计分析
3 两种植物幼苗对5种不同水分梯度的响应
    3.1 水分胁迫对两种植物幼苗生长性状的影响
        3.1.1 水分胁迫对两种植物幼苗株高的影响
        3.1.2 水分胁迫对两种植物幼苗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1.3 水分胁迫对两种植物幼苗根冠比的影响
    3.2 水分胁迫对两种植物幼苗光合生理性状的影响
        3.2.1 水分胁迫对两种植物幼苗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2.2 水分胁迫对两种植物幼苗蒸腾速率的影响
        3.2.3 水分胁迫对两种植物幼苗气孔导度的影响
        3.2.4 水分胁迫对两种植物幼苗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3.3 水分胁迫对两种植物幼苗生理生化性状的影响
        3.3.1 水分胁迫对两种植物幼苗叶绿素的影响
        3.3.2 水分胁迫对两种植物幼苗脯氨酸的影响
        3.3.3 水分胁迫对两种植物幼苗丙二醛和可溶性糖的影响
        3.3.4 水分胁迫对两种植物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4 两种植物幼苗对持续性降低水分及复水的响应
    4.1 持续性降低水分及复水对幼苗生长性状的影响
    4.2 持续性降低水分及复水对幼苗光合生理性状的影响
        4.2.1 持续性降低水分及复水对幼苗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4.2.2 持续性降低水分及复水对幼苗蒸腾速率的影响
        4.2.3 持续性降低水分及复水对幼苗气孔导度的影响
        4.2.4 持续性降低水分及复水对幼苗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4.3 持续性降低水分及复水对幼苗生理生化性状的影响
        4.3.1 持续性降低水分及复水对幼苗叶绿素的影响
        4.3.2 持续性降低水分及复水对幼苗脯氨酸的影响
        4.3.3 持续性降低水分及复水对幼苗丙二醛的影响
        4.3.4 持续性降低水分及复水对幼苗可溶性糖的影响
        4.3.5 持续性降低水分及复水对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5 两种植物幼苗对水分胁迫逆境适应能力的综合评价
    5.1 水分胁迫下植物幼苗生长、光合生理及生理生化指标间相互关系
    5.2 两种植物幼苗对水分胁迫逆境适应能力强弱分析
    5.3 两种植物幼苗与水分胁迫逆境相关指标的筛选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五种观赏竹的抗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文献综述
    1.1 中国竹资源概述
    1.2 竹子的抗逆性研究进展
    1.3 抗旱性评价指标研究
2.研究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研究内容和实验设计
    3.1 试验地概况
    3.2 研究竹种
        3.2.1 紫竹(Phyllostachys nigra)
        3.2.2 金镶玉(Phyllostachys aureosulcata f.spectabilis)
        3.2.3 红壳竹(Phyllostachys iridescens)
        3.2.4 无毛翠竹(Sasa pygmaea)
        3.2.5 菲白竹(Sasa fortunei)
    3.3 实验设计
        3.3.1 技术路线
        3.3.2 实验步骤
    3.4 数据检测与数据分析
        3.4.1 数据检测
        3.4.2 数据分析
4.结果与分析
    4.1 水分胁迫对根际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4.2 水分胁迫对形态指标的影响
        4.2.1 水分胁迫对叶色的影响
        4.2.2 水分胁迫对叶形的影响
        4.2.3 水分胁迫对斑叶的影响
    4.3 水分胁迫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4.3.1 叶片含水量变化
        4.3.2 水分胁迫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4.3.3 水分胁迫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4.3.4 水分胁迫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3.5 水分胁迫对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4.4 抗旱性综合评价
        4.4.1 五种观赏竹的生长系数
        4.4.2 主成分分析
        4.4.3 抗旱性综合评价
5.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水分胁迫对根际土壤含水量影响
        5.1.2 水分胁迫对形态指标影响
        5.1.3 水分胁迫对生理指标影响
        5.1.4 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
    5.2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花棒生理生态研究及其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种子萌发
2 生长发育
3 耐逆性
4 固沙造林
5 展望

(7)喀斯特地区乡土植物筛选种植及抗旱保墒技术与示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选题背景
    2 立题依据
    3 研究的理论意义
    4 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 研究现状
    1 乡土植物筛选种植与抗旱保墒
    2 喀斯特地区乡土植物筛选种植与抗旱保墒
    3 喀斯特地区植物抗旱保墒研究进展与展望
        3.1 文献获取与论证
        3.2 研究阶段划分
        3.3 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3.4 目前国内外仍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二 研究设计
    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1 研究目标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特点与科技难点和创新点
    2 技术路线与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3.1 研究区选择的原则和依据
        3.2 研究区基本特征和代表性论证
    4 材料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三 抗旱性植物筛选研究
    1 喀斯特地区抗旱性树种选择的原则和要求
    2 喀斯特地区抗旱植物鉴定方法
    3 植物抗旱性鉴定指标
    4 喀斯特地区抗旱植物筛选过程
        4.1 确定筛选植物的种类
        4.2 拟筛选的植物在石漠化地区生长状况
        4.3 植物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4.4 植物抗旱性的综合比较
四 植物种植抗旱保墒耦合模式
    1 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2 模式构建的边界条件
        2.1 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模式的边界条件
        2.2 中度-强度石漠化地区模式的边界条件
    3 模式构成的技术体系
        3.1 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模式的技术体系
        3.2 中度-强度石漠化地区模式的技术体系
    4 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
        4.1 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模式的结构与功能
        4.2 中度-强度石漠化地区模式的结构与功能
    5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模式的结构与功能对比分析
五 乡土植物种植及抗旱保墒关键技术
    1 石漠化地区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创新
    2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技术优化与集成
        2.1 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技术优化与集成
        2.2 中度-强度石漠化地区技术优化与集成
        2.3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技术优化与集成对比分析
六 乡土植物种植及抗旱保墒技术示范
    1 示范点选择与生态经济问题
        1.1 毕节撒拉溪朝营小流域示范点
        1.2 关岭-贞丰花江顶坛小流域示范点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任务
        2.1 毕节撒拉溪朝营小流域示范点建设目标与任务
        2.2 关岭-贞丰花江顶坛小流域示范点建设目标与任务
    3 土地适宜性评价评价与工程布局
        3.1 毕节撒拉溪朝营小流域示范点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工程布局
        3.2 关岭-贞丰花江顶坛小流域示范点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工程布局
    4 工艺流程与工程示范过程
        4.1 工艺流程
        4.2 工程示范过程
    5 示范点建设成果与对比分析
        5.1 毕节撒拉溪朝营小流域示范点建设成效
        5.2 关岭-贞丰花江顶坛小流域示范点建设成效
        5.3 毕节撒拉溪朝营小流域与关岭-贞丰花江顶坛小流域示范点建设对比分析
七 石漠化地区抗旱性植物种植及抗旱保墒效益监测评价
    1 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2 监测布局与监测点
    3 监测过程与实验过程
    4 数据分析与计算结果
        4.1 喀斯特地区保墒技术的效益评价
        4.2 不同保墒技术的保墒效果评价
八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抗旱保墒模式优化与推广应用
    1 模式存在问题与优化
    2 模式推广适宜性分析
    3 模式推广应用范围
        3.1 毕节撒拉溪抗旱保墒模式推广范围分析
        3.2 贞丰-花江抗旱保墒模式推广范围分析
    4 模式推广应用保障措施
九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黑龙江省西部低山丘陵区集水抗旱造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植物抗旱性研究进展
    1.2 集水造林技术研究进展
    1.3 抗旱保墒造林技术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试验区概况
    2.1 甘南县概况
    2.2 龙江县概况
    2.3 齐齐哈尔绿源林业科技示范基地
3 抗旱树种选择与配置技术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供试树种
        3.1.2 盆栽试验
        3.1.3 主要参数测定
        3.1.4 临时切片的制作方法
        3.1.5 田间适应性调查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树种的生理生态特性
        3.2.2 不同树种叶片横切面显微结构特征
        3.2.3 各树种抗旱性综合评价
        3.2.4 田间适应性表现
        3.2.5 抗旱造林树种配置模式
        3.2.6 树种配置示范模式
    3.3 本章小结
4 集水造林技术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供试树种
        4.1.2 不同整地方式试验设计
        4.1.3 坡面集水材料选择的试验设计
        4.1.4 主要参数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石质荒山掘壕整地
        4.2.2 土质荒山拉沟整地与环山拉沟筑埂整地
        4.2.3 不同整地方式对土壤的增肥作用
        4.2.4 不同整地方式成本比较
        4.2.5 不同坡面处理集水效果比较
        4.2.6 不同坡面处理对造林成活率及林木生长的影响
        4.2.7 不同坡面处理效果评价
    4.3 本章小结
5 蓄水保墒造林技术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土壤表面覆盖试验
        5.1.2 土壤蓄水保墒试验
        5.1.3 保水剂施用量试验
        5.1.4 主要参数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土壤表面覆盖效果比较
        5.2.2 不同土壤蓄水保墒方式效果
        5.2.3 不同处理措施成本比较
        5.2.4 不同土壤保水、蓄水处理措施效果评价
        5.2.5 保水剂适宜施用量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9)盱眙火山岩山地典型植被群落结构及抗旱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森林群落结构
        1.1 森林群落演替理论
        1.2 生物多样性理论
    2 植物的抗旱性研究
        2.1 植物的抗旱机理
        2.2 植物的抗旱反应
        2.2.1 植物以形态变化适应水分亏缺
        2.2.2 植物生理反应适应水分缺失
        2.3 林木抗旱性鉴定方法
        2.4 抗旱性鉴定指标
        2.4.1 形态特征指标
        2.4.2 生长指标
        2.4.3 生理生化指标
        2.4.4 抗旱生产力指标
        2.4.5 林木抗旱性综合评定方法
        2.5 综合评价指标
    3 选题依据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3.1 选题依据
        3.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火山岩山地典型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1.2 研究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火山岩群落类型划分与物种组成特征
        2.2 物种丰富度变化
    3 结论
第三章 火山岩山地典型植物群落空间结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1.2 样地调查法、边缘效应的校正及结构单元的确定
        1.3 林分空间结构参数的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林分基本特征分析
        2.2 林木树种空间隔离程度及个体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2.3 林木大小分化程度与生长空间分析
    3 结论
第四章 干旱胁迫对5个建群种幼苗生理生化过程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与处理方法
        1.2 试验测定的主要指标及其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干旱胁迫对植物生长指标的影响
        2.1.1 干旱胁迫对苗木高生长的影响
        2.1.2 五个建群种的生物量分析
        2.2 干旱胁迫对植物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2.2.1 干旱胁迫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2.2.2 干旱胁迫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2.3 干旱胁迫对质膜相对透性的影响
        2.2.4 干旱胁迫对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2.2.5 干旱胁迫对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2.2.6 干旱胁迫对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2.3 树种抗旱性的综合评价
        2.3.1 抗旱性隶属函数法
        2.3.2 综合评价各树种的抗旱性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干旱胁迫对5个建群种幼苗的结构特征影响
    1 试验材料与处理方法
    2 测定的主要指标及其测定方法
        2.1 光合特性的测定
        2.2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2.3 气孔密度和气孔大小的观测
        2.4 叶片超微结构的观察与测定
        2.5 数据分析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干旱胁迫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3.1.1 干旱胁迫对五个树种苗木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1.2 干旱胁迫对气孔导度(Gs)的影响
        3.1.3 干旱胁迫对胞间CO_2浓度(Ci)的影响
        3.1.4 干旱胁迫对蒸腾速率(Tr)的影响
        3.2 干旱胁迫条件下五个树种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3 干旱胁迫对五个树种解剖结构的影响
        3.3.1 干旱胁迫对五个树种气孔的影响
        3.3.2 干旱胁迫对五个树种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
        3.4 五个树种抗旱性潜力评价
    4 讨论
        4.1 干旱胁迫对五个树种苗木光合特性的影响
        4.2 干旱胁迫条件下五个树种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4.3 干旱胁迫对五个树种气孔的影响
        4.4 干旱胁迫对五个树种超微结构的影响
        4.4.1 干旱胁迫对五种植物叶绿体超微结构的不同影响
        4.4.2 干旱胁迫对五种植物线粒体超微结构的不同影响
        4.5 树种抗旱评价指标的筛选与评价体系的建立
    5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火山岩山地植物群落结构现状
        1.2 火山岩山地植物群落空间结构特征
        1.3 五种主要树种抗旱性表现
        1.4 五种主要树种耐旱性机理分析
    2 本研究的特色
    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Abstract

(10)河北省廊涿高速公路抗旱植物筛选及地表覆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高速公路绿化植物的选择及绿化技术研究进展
        1.2.1 高速公路绿化植物选择研究
        1.2.2 高速公路绿化技术研究
    1.3 植物抗旱性研究进展
        1.3.1 植物抗旱性机理研究
        1.3.2 植物形态结构特征与抗旱性的关系
        1.3.3 植物个体生长发育与抗旱性的关系
        1.3.4 植物叶水势(ΨL)与抗旱性的关系
        1.3.5 植物光合作用与抗旱性的关系
        1.3.6 叶绿素荧光与植物抗旱性的关系
        1.3.7 植物抗旱性研究与评价方法
    1.4 地表覆盖研究进展
        1.4.1 地表覆盖对土壤的影响
        1.4.2 地表覆盖对杂草的影响
        1.4.3 地表覆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 研究区概况
    2.1 廊涿高速公路概况
        2.1.1 廊涿高速公路位置
        2.1.2 地质与地貌
        2.1.3 土壤植被
        2.1.4 气象水文
        2.1.5 社会经济条件
    2.2 实验区概况
        2.2.1 高速公路野外试验所在地
        2.2.2 植物苗木盆栽水分胁迫试验所在地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本文创新之处
    3.3 研究方法
        3.3.1 盆栽水分胁迫试验所用植物材料
        3.3.2 高速公路中央隔离带地表覆盖试验所用材料
        3.3.3 盆栽水分胁迫试验设计
        3.3.4 野外试验设计
        3.3.5 苗木抗旱性综合评价方法
        3.3.6 数据处理
    3.4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4 高速公路绿化候选植物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4.1 相关环境因子及土壤含水量分析
    4.2 土壤水分胁迫对植物表观形态的影响
        4.2.1 中央隔离带绿化候选植物表观形态的变化
        4.2.2 边坡绿化候选植物表观形态的变化
    4.3 土壤水分胁迫下植物叶水势的变化
        4.3.1 中央隔离带候选绿化植物叶水势的变化
        4.3.2 边坡绿化候选植物叶水势的变化
    4.4 土壤水分胁迫下植物光合参数的变化
        4.4.1 中央隔离带绿化候选植物光合参数的变化
        4.4.2 边坡绿化候选植物光合参数的变化
    4.5 土壤水分胁迫下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
        4.5.1 中央隔离带绿化候选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
        4.5.2 边坡绿化候选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
    4.6 小结
5 高速公路绿化候选植物抗旱性综合评价
    5.1 中央隔离带绿化候选植物的抗旱性综合评价
        5.1.1 五种植物各指标的相关分析
        5.1.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抗旱性综合评价
        5.1.3 五种植物抗旱性的聚类分析
    5.2 边坡绿化候选植物的抗旱性综合评价
        5.2.1 五种植物各指标的相关分析
        5.2.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抗旱性综合评价
        5.2.3 五种植物抗旱性的聚类分析
    5.3 小结
6 高速公路立地条件及野外植物生长状况分析
    6.1 高速公路立地条件分析
        6.1.1 土壤
        6.1.2 气象因子
        6.1.3 土壤含水量
    6.2 中央隔离带绿化候选植物野外光合作用、生长状况分析
        6.2.1 环境因子的日变化
        6.2.2 五种植物的光合作用
        6.2.3 五种植物的成活率及生长状况分析
    6.3 边坡绿化候选植物野外光合、生长状况分析
        6.3.1 五种植物的光合作用
        6.3.2 五种植物的成活率及生长状况分析
    6.4 小结
7 高速公路中央隔离带陶粒覆盖研究
    7.1 陶粒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7.2 陶粒覆盖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7.2.1 不同深度下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
        7.2.2 不同覆盖下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
    7.3 陶粒覆盖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7.3.1 陶粒覆盖对月季光合作用的影响
        7.3.2 陶粒覆盖对大叶黄杨光合作用的影响
    7.4 陶粒覆盖对植物生长状况的影响
        7.4.1 陶粒覆盖对植物成活率的影响
        7.4.2 陶粒覆盖对植物生长速率的影响
    7.5 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讨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四、五种抗旱造林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抗旱技术在青海抗旱造林中的效果评价[J]. 李雪林,林兆霞,吴艺,令建康,张嘉龙,李翔. 林业科技通讯, 2021(09)
  • [2]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分析[J]. 屈冬林. 南方农业, 2021(21)
  • [3]吉兰泰盐湖区不同造林方式对梭梭生长的影响[D]. 郭彧.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4]喀斯特断陷盆地两种乡土植物幼苗对水分胁迫的响应[D]. 孙永磊.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5]五种观赏竹的抗旱性研究[D]. 陈平.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1)
  • [6]花棒生理生态研究及其展望[J]. 金红宇,徐文娣,陈国雄. 西北农业学报, 2018(11)
  • [7]喀斯特地区乡土植物筛选种植及抗旱保墒技术与示范[D]. 郭杰. 贵州师范大学, 2016(12)
  • [8]黑龙江省西部低山丘陵区集水抗旱造林技术研究[D]. 王韡烨.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2)
  • [9]盱眙火山岩山地典型植被群落结构及抗旱机理[D]. 刘中亮.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4)
  • [10]河北省廊涿高速公路抗旱植物筛选及地表覆盖研究[D]. 谭雪红. 北京林业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五种抗旱造林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