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氯胺酮对大鼠心肌细胞钙离子移动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小虎[1](2021)在《氯胺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构建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模型,探讨氯胺酮对该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为临床寻找预防或减轻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恢复供血后的MIRI的解决办法提供实验数据。方法:(1)健康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MIRI模型组、氯胺酮2.5mg/kg组、氯胺酮5mg/kg组、氯胺酮7.5mg/kg组。构建MIRI模型,氯胺酮给药组分别于缺血前10min或缺血30min末冠脉再通前给予2.5mg/kg、5mg/kg、7.5mg/kg氯胺酮;假手术组和MIRI模型组分别以生理盐水同步对照。(2)利用BL420S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实时监测记录大鼠左心室内压等心功能指标及肢体Ⅱ导联心电图,并观察记录心律失常发生情况;(3)TTC染色检测心肌梗死面积;(4)HE染色检测心肌病理形态学变化;(5)试剂盒测定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肌钙蛋白I(cTnI)浓度和心肌组织超氧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6)采用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氯胺酮缺血前给药和复灌前给药在改善MIRI模型大鼠心功能、心电图及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等方面有无差异。结果:(1)缺血前10min给药,氯胺酮5mg/kg和7.5mg/kg组可改善缺血30min时以及再灌注后受损的心功能(p<0.05),同时,可缩短缺血期间和复灌期间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p<0.05),且随剂量增加,效应增强,呈剂量依耐性;(2)复灌前给药,氯胺酮5mg/kg和7.5mg/kg组也可明显改善缺血后再灌注导致的心功能损伤和心电活动紊乱,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p<0.05);缩小心肌梗死面积(p<0.05);降低LDH、CK-MB活性及TnI含量(p<0.05);增加心肌组织SOD、GSH-Px、CAT的活性,降低MDA含量(p<0.05);(3)氯胺酮对MIRI模型大鼠的心脏保护作用于缺血前给予氯胺酮优于复灌前给药。尤其是在降低LVEDP、ST波幅水平及缩短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方面差异更显着,二者在同剂量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胺酮缺血前给药和再通前给药都可明显改善心肌缺血及复灌后引起的心肌损伤,对MIRI有保护作用,且缺血前给药效果优于复灌前给药。该作用可能与其产生的抗氧化作用有关。
熊伟[2](2021)在《肥大细胞参与右美托咪定心脏保护效应的炎性调控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右美托咪定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脏保护效应:随机对照双盲研究[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择期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或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的40例成年患者,随机对照双盲分为2组(N=20例/组),对照组(CON组)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组(DEX组)在麻醉诱导前10 min内予以右美托咪定1 μg/kg负荷量,然后0.5μg/kg/h持续泵注至术毕。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观察注射负荷量药物、切皮、锯开胸骨前后SBP及HR变化情况,注射负荷量药物后高血压、低血压和严重心动过缓发生率,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以及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PMACE)发生率。在术前和术后检测血常规,在术前、停机时、术毕和出ICU时检测患者外周血中cTnI和TPS浓度。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cTnI、TPS和NLR预测PMACE的准确性。[结果]两组患者间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注射负荷量药物后,SBP和HR变化率DEX组高于CON组;但切皮和锯开胸骨后,SBP和HR变化率DEX组低于CON组(P<0.05)。DEX组较CON组的高血压和严重心动过缓发生率高,而低血压发生率低(P<0.05)。去氧肾上腺素使用率和多巴胺使用量,DEX组低于CON组;而阿托品使用率,DEX组高于CON组(P<0.05)。DEX组的低心排综合征和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CON组低(P<0.05)。与CON组比较,DEX组在停机时、术后即刻和出ICU前的外周血中cTnI和TPS的浓度降低(P<0.05),且 cTnI 和 TPS 呈正相关(R2>0.9)。NEUT、MONO 和 WBC绝对值变化率DEX组高于CON组,而LYMPH绝对值和NLR变化率DEX组低于CON组(P<0.05)。单独使用NLR、TPS和cTnI预测PMACE具有较高准确性(AUC分别为0.831、0.833和0.848)。另外,联合使用NLR、TPS和cTnI构建多元回归模型用于预测PMACE可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其中联合cTnI和NLR,TPS 和 NLR,cTnI、TPS 和 NLR 的 AUC 分别为 0.902、0.892和 0.895。[结论]右美托咪定治疗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可抑制切皮和开胸刺激,减少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和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术后cTnI、TPS和NLR,联合cTnI、TPS和NLR在预测PMACE中具有一定准确性。第二部分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对抗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对抗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min(缺血)和再通120min(再灌注)构建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予以右美托咪定和肥大细胞促分泌剂C48/80处理。在体预实验分为五组(N=6只/组),Sham组、MIRI组、Group Ⅰ 组(C48/80 0.1 mg/kg.i.v.)、Group Ⅱ 组(C48/80 0.5mg/kg.i.v.)和 GroupⅢ组(C48/80 1 mg/kg.i.v)。在体正式实验分为五组(N=12只/组),Sham组、I/R 组、DEX+I/R 组(DEX20 μg/kg.i.v.)、C48/80+I/R 组(C48/800.5 mg/kg.i.v.)和 DEX+C48/80+I/R 组(DEX 20 μg/kg.i.v.+C48/80 0.5 mg/kg.i.v.)。观察术中血流动力学和心律失常,以及术后左心室功能改变,并采用TTC法、ELISA法、透射电镜、HE染色、甲苯胺蓝和TUNEL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染色、QRT-PCR和Western blot进行检测。[结果]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缺血30 min和再灌注120 min成功构建大鼠在体MIRI模型,C48/80在一定范围内(0.1、0.5、1.0mg/kg.i.v.)可以加重I/R损伤,且呈剂量依赖性。与Sham组比较,I/R组术中血流动力学紊乱和心律失常严重程度评分明显升高,术后左心室功能障碍和心肌梗死面积比明显增加,cTnl和TPS含量明显升高;而这些损伤在C48/80+I/R组中明显加重,在DEX+I/R组中明显减轻(P<0.05)。另外,I/R组较Sham组病理组织学评分和肥大细胞脱颗粒比明显升高,心肌纤维波状扭曲、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左室心肌和冠状动脉超微结构明显损伤,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后有所改善,但C48/80可以加重这种损伤。然而,这些损伤在DEX+C48/80+I/R组中较C48/80+I/R组部分逆转。与Sham组比较,I/R组细胞凋亡率升高,心肌组织中HMGB1、TLR4和NF-κB p65的阳性细胞率、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与I/R组比较,DEX+I/R组中这些改变被部分逆转,而C48/80+I/R组中加剧了这些改变(P<0.05)。另外,DEX+C48/80+I/R组中较C48/80+I/R组细胞凋亡率和HMGB1、TLR4和NF-κBp65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炎性相关因子级联释放和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对抗大鼠在体I/R损伤。第三部分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心脏常驻肥大细胞脱颗粒减轻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心脏常驻肥大细胞脱颗粒减轻大鼠离体MIRI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大鼠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流模型停止灌注30 min(全心缺血)和复灌60 min(再灌注)构建大鼠心脏离体MIRI模型。离体预实验分为五组(N=6 只/组),Control 组、MIRI 组、GroupⅠ 组[(C48/80 1 μg/mL×5 min+KHB × 5 min)× 4]、Group Ⅱ 组(C48/80 1 μg/mL × 5 min+KHB × 5 min)和 GroupⅢ组(20 μg C48/80)。离体正式实验分为五组(N=12只/组),Control组、I/R组、DEX+I/R 组(10 nM DEX × 30 min)、C48/80+I/R 组(C48/80 1 μg/mL × 5 min)和 DEX+C48/80+I/R 组(10 nM DEX × 30 min+C48/80 1μg/mL × 5 min)。观察血流动力学、心律失常和心肌水含量改变,并采用TTC法、ELISA法、透射电镜、HE染色、甲苯胺蓝和TUNEL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染色、QRT-PCR和Western blot进行检测。[结果]大鼠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流模型停止灌注30 min(全心缺血)和复灌60 min(再灌注)成功构建大鼠离体MIRI模型。离体预实验中Group I组中反复的C48/80干预洗脱,可改善MIRI引起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心律失常、心肌水肿和梗死,而Group Ⅱ和Group Ⅲ经短时程C48/80干预激发肥大细胞脱颗粒,可加重I/R损伤(P<0.05)。离体正式实验中,与Control组比较,I/R组血流动力学紊乱、心律失常、心肌水肿和梗死升高,cTnI和TPS含量升高(P<0.05)。I/R组较Control组病理组织学评分和肥大细胞脱颗粒比升高,心肌纤维波状扭曲、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左室心肌和冠状动脉超微结构明显损伤。与Control组比较,I/R组细胞凋亡率升高,心肌组织中HMGB1、TLR4和NF-κBp65的阳性细胞率、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上述改变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后有所改善,但C48/80可以加重这种损伤;同时,DEX+C48/80+I/R组较C48/80+I/R组上述改变被部分逆转(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心脏常驻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炎性相关因子级联释放和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对抗大鼠离体I/R损伤。第四部分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介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介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构建大鼠心肌细胞H9C2(2-1)和大鼠肥大细胞RBL-2H3共培养体系,分别予以右美托咪定10 nM和肥大细胞促分泌剂C48/80 10 μg/mL预处理。实验分为三组(N=6孔/组):S组(不予以任何药物处理)、C组(C48/8010μg/mL 干预 30 min)和 DC 组(10 nM DEX 预处理 60 min,然后 C48/80 10μg/mL干预30min)。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MTT法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及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率,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和肥大细胞标志物TPS含量,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细胞中HMGB1、TLR4和NF-κBp65的阳性细胞率、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C组较S组的H9C2(2-1)和RBL-2H3细胞活性明显下降,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cTnI和TPS释放明显升高,而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后DC组可部分抑制(P<0.05)。另外,C组较S组的心肌细胞中HMGB1、TLR4和NF-κB p65的阳性细胞率、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而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后DC组中降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以及炎性相关信号通路HMGB1/TLR4/NF-κB,从而减轻肥大细胞脱颗粒介导的心肌细胞损伤。
刘小虎,秦冰杰,郑卫红[3](2021)在《氯胺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实验通过构建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MIRI)模型,观察低浓度氯胺酮对该模型大鼠心功能、心电图及其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探索氯胺酮对心脏MIRI的保护作用效应及其机制。利用BL420S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实时监测记录缺血前10 min给药和缺血30 min后于冠脉再通前给药后大鼠左心室内压等心功能指标及肢体Ⅱ导联心电图,并观察记录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实验结束后,TTC染色检测心肌梗死面积;HE染色检测心肌病理形态变化;试剂盒测定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肌钙蛋白Ⅰ(c TnⅠ)浓度和心肌组织超氧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研究结果显示,低剂量氯胺酮能够改善心肌缺血和缺血后再灌注引起的心功能损伤和心电活动紊乱,并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改善心肌组织病理损伤,降低心肌梗死面积,减少心肌酶的漏出,提高心肌抗氧化能力,抑制活性氧的产生。该研究结果提示,低剂量氯胺酮对MIRI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有关。这为临床寻找预防或减轻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恢复供血后的MIRI的解决办法提供了实验数据。
陈烨,余奇劲[4](2021)在《麻醉药物与围术期心电监测》文中研究说明心电监测是围术期患者必不可少的监测项目,可协助麻醉医生实施高效的麻醉管理与麻醉规划,其具有的及时、个体化、显着、易于识别等优势还可用于指导麻醉用药方案。围术期心电监测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术中麻醉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也多种多样。局部麻醉药物引起PQ间期延长、QRS波延长、HR减慢,布比卡因可导致心律失常发生率升高;瑞芬太尼引起HR减慢、PR间期、QRS时限和QTc间期缩短,大剂量时造成心肌显着抑制,舒芬太尼仅引起HR减慢;氯胺酮导致HR增快、RR间期延长、QRS间期延长;非甾体抗炎药引起ST-T改变与R波脉搏波传导增快;丙泊酚诱导时引起HR减慢、Tp-e与QTc间期延长;硫喷妥钠引起QTc间期明显延长、HR升高;右美托咪定导致HR明显减慢、QT间期延长、QTc间期缩短与Tpe/QT比值减小;琥珀胆碱引起HR减慢,发生严重高钾血症时出现QT间期缩短、QRS波增宽等;阿曲库铵、罗库溴铵、米库氯铵、泮库溴铵与氧化亚氮均引起HR增快;新斯的明和舒更葡糖钠均引起HR减慢,舒更葡糖钠还可导致QT间期延长;高浓度七氟烷引起HR减慢、QTc间期延长与Tp-e/QT比值降低;异氟烷、地氟烷均可引起HR增快、QTc间期延长;氟烷可引起HR减慢、QTc间期延长。
刘志沛[5](2020)在《异莲心碱和人参皂苷Rb1的抗心律失常机制》文中研究说明心律失常是心脏疾病的主要并发症,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会导致心源性猝死,因此心律失常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心律失常的治疗主要有两类方式,一种是器械和手术治疗,比如植入起搏器、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心脏射频消融术;另一种是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比如胺碘酮、维拉帕米。虽然器械和手术治疗效果比较好,但也存在各种问题,因此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仍然是治疗心律失常最常见的策略。目前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大多数是西药,但是西药有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副作用较大,因此很多人尝试从传统中草药中开发抗心律失常药物。相较于西药,直接开发中草药及其活性单体优势很多,如中草药在中国乃至亚洲地区已应用数千年,其临床使用、毒性和副作用等方面都比较清楚,因此其开发成本低且安全性较高。炙甘草汤是抗心律失常的名方,在它的基础上研发了许多抗心律失常中成药,例如心速宁等。中成药心速宁由甘草、黄连、莲子心、人参、半夏、茯苓、枳实、常山、苦参、青蒿和麦冬等十一味中草药组成。这些药材的大多数活性成分都做过抗心律失常方面的研究,但有些活性成分在抗心律失常方面的研究不够完整。异莲心碱和人参皂苷Rb1分别提取自莲子心和人参,据报道它们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尤其是对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根据上述资料,我们推测异莲心碱和人参皂苷Rb1可能具有抗心律失常的潜质,但其抗心律失常的机制需要深入研究。我们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家兔左心室肌细胞的锋钠电流、晚钠电流、L型钙电流、多种钾电流和动作电位,观察异莲心碱和人参皂苷Rb1对这些电流和动作电位的作用。我们还记录了心室肌细胞的钙瞬变,观察人参皂苷Rb1对心室肌细胞内钙的影响。在细胞层面,也建立了多种病理模型,从缺氧-复氧模型中观察人参皂苷Rb1在缺氧后再复氧的条件下如何影响细胞内钙离子;从海葵毒素Ⅱ(ATX-II)诱导的早期后除极和细胞外高钙诱导的晚期后除极模型中观察异莲心碱和人参皂苷Rb1对后除极这种与心律失常密切相关的病理活动的影响。最后,还观察了人参皂苷Rb1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心律失常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异莲心碱浓度依赖性地抑制锋钠电流,半抑制浓度为5.43μmol/L,8μmol/L的异莲心碱使锋钠电流稳态激活曲线右移,稳态失活曲线左移,同时也使锋钠电流时间依赖性复活曲线右移。异莲心碱也能浓度依赖性地抑制L型钙电流,半抑制浓度为1.18μmol/L,2μmol/L的异莲心碱使L型钙电流稳态失活曲线左移,但不影响稳态激活曲线和时间依赖性复活曲线。异莲心碱(1、5、10μmol/L)还能抑制ATX-II诱导增大的晚钠电流,但20μmol/L的异莲心碱不影响内向整流钾电流和延迟整流钾电流的大小。异莲心碱对动作电位的作用表现为抑制动作电位幅度和最大上升速率,缩短动作电位时程,但不影响静息膜电位水平。异莲心碱可以消除ATX-II诱导的早期后除极和细胞外高钙(3.6 mmol/L)诱导的晚期后除极。人参皂苷Rb1浓度依赖性地抑制锋钠电流,半抑制浓度为13.22μmol/L,20μmol/L的人参皂苷Rb1使锋钠电流稳态失活曲线左移,但不影响稳态激活曲线。人参皂苷Rb1也能浓度依赖性地抑制L型钙电流,半抑制浓度为41.89μmol/L,80μmol/L的人参皂苷Rb1使L型钙电流稳态失活曲线左移,但不影响稳态失活曲线。人参皂苷Rb1(40、80、160μmol/L)对内向整流钾电流和延迟整流钾电流的大小无影响。人参皂苷Rb1对动作电位的作用表现为抑制动作电位幅度和最大上升速率,缩短动作电位时程,但不影响静息膜电位水平。人参皂苷Rb1不仅可以降低细胞内钙浓度,抑制缺氧-复氧引起的钙超载的发生,还能消除细胞外高钙(3.6 mmol/L)诱发的晚期后除极。40μmol/L人参皂苷Rb1降低了缺血再灌注损伤引发的室性早搏的次数,延迟了室性早搏的首发时间,也降低了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综上所述,异莲心碱通过抑制锋钠电流、L型钙电和晚钠电流,消除早期后除极和晚期后除极的发生来发挥抗心律失常的作用;人参皂苷Rb1通过抑制锋钠电流、L型钙电流,降低细胞内钙水平和抑制钙超载的发生来发挥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陈茜[6](2019)在《电针预处理对力竭运动大鼠心肌AMPK/PGC-1α信号转导通路调控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中医针灸治未病的理论指导下,观察电针预处理干预方法对力竭运动致心肌损伤大鼠力竭运动时间、左心室功能、心脏损伤血生化指标、线粒体结构功能及氧化应激损伤、线粒体生物合成相关信号转导通路中相关因子蛋白和基因的表达,以AMPK为切入点从AMPK/PGC-1α对线粒体生物合成作用,探讨电针预处理干预方法对力竭运动状态下心脏保护的作用机制,以期望为力竭运动致心肌损伤早期预防治疗提供方法,降低运动所致机体损伤提供新的实验依据和理论依据。方法选用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力竭运动组、电针预处理组、AICAR组、电针预处理+Compound C组以及Compound C组。力竭运动前14日,空白对照组大鼠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力竭运动组大鼠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并抓握刺激15分钟;电针预处理组大鼠每日给予足三里、关元、内关电针干预;AICAR组大鼠每日腹腔注射AMPK激动剂AICAR;电针预处理+Compound C组大鼠给予足三里、关元、内关电针干预;Compound C组每日抓握刺激15分钟。电针预处理+Compound C组及Compound C组造模前腹腔注射Compound C;空白对照组大鼠直接检测取材;力竭运动组、电针预处理组、AICAR组、电针预处理+Compound C组、Compound C组五组大鼠进行游泳力竭运动后检测取材。记录大鼠力竭运动时间长度、左心室功能,检测血清CK-MB、LDH、cTnT、IL-6、IL-1β心肌TNF-α、MDA、SOD、GSH-Px、ATP、线粒体结构及呼吸功能、AMPK/PGC-1α信号转导通路心肌中 AMPK、PGC-1α、NRF1、NRF2、mtTFA蛋白和基因表达。结果(1)电针预处理组大鼠力竭运动时间长度高于力竭运动组(p<0.01),且高于 Compound C 组(P<0.01);电针预处理+Compound C组大鼠力竭运动时间长度高于Compound C组(P<0.05);电针预处理组运动时间长度低于与AICAR组(P>0.05)。(2)力竭运动组大鼠LVSP、LVEDP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LVdP/dtmax、+LVdP/dtmax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电针预处理组大鼠LVSP、LVEDP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高于力竭运动组(P<0.01),+LVdP/dtmax、+LVdP/dtmax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高于力竭运动组(P<0.01);电针预处理+Compound C组LVSP、LVEDP高于Compound C组(P<0.05);电针预处理组LVSP、+LVdP/dtmax、+LVdP/dtmax 高于 AICAR 组(P>0.05);电针预处理组 LVEDP 低于 AICAR 组(P>0.05)。(3)力竭运动组大鼠血清LDH、CK-MB、cTnT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电针预处理组大鼠血清LDH、CK-MB、cTnT低于力竭运动组(P<0.01)、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低于AICAR组(P>0.05);电针预处理+Compound C 组血清 LDH、CK-MB、cTnT低于 Compound C 组(P<0.05)。(4)力竭运动组大鼠血清IL-6、IL-1β心肌TNF-α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电针预处理组大鼠血清IL-6、IL-1β心肌TNF-αc低于力竭运动组(P<0.01)、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低于AICAR组(P>0.05);电针预处理+Compound C组血清IL-1β低于Compound C 组(P<0.01)。(5)力竭运动组大鼠心肌形态学受损程度重于空白对照组;电针预处理组大鼠心肌形态学受损程度重于空白对照组,但轻于力竭运动组;电针预处理+Compound C组心肌形态学受损程度轻于Compound C组;电针预处理组心肌形态受损程度与AICAR组差异不明显。(6)力竭运动组大鼠心肌线粒体RCR、心肌组织ATP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电针预处理组大鼠心肌线粒体RCR、心肌组织ATP高于力竭运动组(P<0.01)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电针预处理组大鼠心肌线粒体RCR低于AICAR组(P>0.05)、心肌组织ATP高于AICAR组(P>0.05);电针预处理+Compound C组心肌组织ATP高于Compound C组(P<0.05)。(7)力竭运动组大鼠心肌MDA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心肌GSH-Px、T-SOD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电针预处理组心肌MDA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低于力竭运动组(p<0.01)、低于AICAR组(P>0.05),心肌GSH-Px、T-SOD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高于力竭运动组(P<0.05)、高于AICAR组(p>0.05);电针预处理+Compound C组大鼠心肌MDA低于Compound C组(P<0.05),心肌 GSH-Px、T-SOD 高于 Compound C 组(P<0.05)。(8)力竭运动组大鼠心肌AMPK、PGC-1α、NRF1、NRF2及mtTFA蛋白灰度比值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电针预处理组大鼠心肌AMPK、PGC-1α、NRF1、NRF2及mtTFA蛋白灰度比值高于力竭运动组(P<0.01),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高于AICAR组(P>0.05);针预处理+Compound C 组大鼠心肌 AMPK、PGC-1α、NRFI、NRF2及mtTFA蛋白灰度比值高于Compound C组(P<0.01)。(9)力竭运动组大鼠心肌AMPK mRNA、PGC-1αmRNA、NRF1 mRNA、NRF2 mRNA及mtTFA mRNA扩增倍数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电针预处理组大鼠心肌AMPK mRNA、PGC-1αmRNA、NRF1 mRNA、NRF2 mRNA及mtTFA mRNA扩增倍数高于力竭运动组(P<0.01),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高于AICAR组(P>0.05);针预处理+Compound C 组大鼠心肌 AMPK mRNA、PGC-1αmRNA、NRF1 mRNA、NRF2 mRNA 及 mtTFA mRNA 扩增倍数高于Compound C 组(P<0.01)。结论(1)力竭运动会对大鼠心肌组织造成损伤,影响大鼠左心室功能,增加心肌损伤标志物在血液中的表达,对心肌产生炎性反应及氧化应激损伤,破坏心肌组织结构及线粒体功能。提示力竭运动对心肌组织的损伤或与炎性反应、氧化应激损伤及线粒体能量代谢异常相关。(2)电针预处理可以延长大鼠达到力竭运动状态的时间,同时明显下调力竭运动状态下心肌损伤血清标志物的表达,降低心肌炎性反应,超微病理形态学上对心肌线粒体、肌原纤维的结构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并且改善线粒体功能。提示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的保护及结构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3)线粒体AMPK/PGC-1α信号转导通路参与在力竭运动心肌损伤大鼠病理变化过程,在力竭运动后心肌AMPK表达下降,AMPK/PGC-1α信号转导通路下游参与线粒体合成的因子表达也受到抑制,而电针预处理可以明显的激活AMPK的表达。提示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机制或与AMPK/PGC-1α信号转导通路相关。(4)电针预处理与AMPK激动剂AICAR均可以下调力竭运动状态下心肌损伤血清标志物的表达,降低心肌炎性反应,改善线粒体功能,明显的改善心肌线粒体、肌原纤维结构,对心肌的保护及结构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提示电针预处理或可以起到与AICAR相同保护作用,其效应机制或涉及AMPK/PGC-1α信号转导通路参与。(5)AMPK抑制剂Compound C组与电针预处理+Compound C组之前存在明显差异,说明或AMPK抑制剂Compound C可以对电针预处理产生拮抗效应。
李帅[7](2017)在《过表达Calpastatin对心肌梗死后心肌损伤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钙蛋白酶(Calpain)在心肌梗死(心梗)后心肌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抑制钙蛋白酶可以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Calpastatin是钙蛋白酶的特异性内源性抑制剂,细胞内过表达Calpastatin可以抑制钙蛋白酶的活性,但是Calpastatin对心梗后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目前仍有争议,且相关的机制仍不明确。目的本研究使用钙蛋白酶特异性的内源性抑制剂Calpastatin过表达的转基因模型Tg-CAST来研究Calpastatin对心肌梗死后心肌损伤的影响,并且探讨该作用是否通过内质网应激/CHOP通路实现。方法:将Tg-CAST小鼠及相应的WT小鼠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7天后通过心超评价左心室的收缩功能,使用组织切片评价左心室纤维化程度及瘢痕面积,使用PI+Hoechst共同染色联合Caspase 3活性评价心肌凋亡,使用WB检测内质网应激的标志CHOP蛋白表达。为了进一步验证内质网应激的作用,将C57小鼠制作心梗模型,给予内质网应激抑制剂TAUR治疗后,重复观察上述心功能、和心肌损伤的指标。最后我们在体外实验使用过氧化氢诱导心肌损伤,分别用钙蛋白酶抑制剂Pd150606、内质网应激抑制剂TAUR和CHOP的siRNA预处理心肌细胞,观察其对过氧化氢诱导的H9C2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心肌梗死后7天Tg-CAST组与WT组死亡率没有差别。与SHAM组相比,心梗后左室收缩功能下降,梗死周边区显着的纤维化、左心室扩张。非梗死区的心肌组织里内质网应激诱导的CHOP蛋白表达明显升高,Caspase 3活性增加、细胞死亡增加。过表达Calpastatin可以显着的抑制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过程,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抑制梗死周边区纤维化及左心室的扩张。同时可以抑制心肌梗死引起的心肌组织CHOP的高表达,抑制心肌细胞死亡及心肌组织Caspase 3的活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心功能下降、纤维化、心腔扩大和心肌细胞凋亡也可以被内质网应激抑制剂TAUR所抑制。体外实验表明,过氧化氢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表现为内质网应激诱导CHOP表达升高,以及细胞凋亡增加。蛋白酶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CHOP的表达而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结论:心肌梗死后发生严重的心肌损伤和心室重构。过表达Calpastatin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CHOP通路起到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
伊力哈木·阿卜杜外力[8](2016)在《维医成熟疗法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维医成熟疗法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既往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异常黑胆质大鼠载体动物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在异常黑胆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载体大鼠模型基础上,为了研究维医异常黑胆质成熟剂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选择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假手术组、正常手术组、造模假手术组、造模手术组、成熟剂干预组及阿托伐他汀干预组。监测各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期间的、心电图变化、心肌组织形态改变、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及心肌酶谱的变化。结果:(1)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成功的建立了异常黑胆质缺血再灌注载体动物模型,通过研究可以进行后续的研究。(2)成熟剂干预组大鼠心肌酶及肌钙蛋白水平明显低于造模组,与阿托伐他汀组相比略低。HE染色心肌组织变化及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显示成熟剂干预组心肌组织损伤程度最轻。监测心电图改变可得结扎缺血时成熟剂干预组S-T段变化最小,再灌注后各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最低。结论:(1)异常黑胆质缺血再灌注载体动物模型时可行的,可以用于后续研究。(2)维吾尔医成熟剂干预可以明显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及心脏电生理功能,其疗效可能优于阿托伐他汀。
蒋智渊[9](2015)在《microRNA-590-3p调控的PDGF-B/PDGFR-β信号通路在心房颤动心房纤维化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其发病机制复杂,心房重构是其中的中心环节。心房重构包括电重构和结构重构,研究表明电重构可以逆转,而结构重构则难于逆转或仅能部分逆转。心房纤维化是心房结构重构最主要的病理改变,因此,探索心房纤维化的机制,阻断心房结构重构,将为房颤的治疗提供新的、有效的手段。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是重要的致纤维化因子,通过与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PDGFR)结合,激活下游信号通路,刺激心脏成纤维细胞分泌细胞外基质,而在心肌纤维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RNA,通过与靶基因mRNA的3’非翻译区(3’-Untranslated Region,3’-UTR)结合,在转录后水平调节蛋白质的合成。多个miRNA被证明参与了心房纤维化的病理生理过程,生物信息学预测编码 PDGF-B 的 PDGFB 是 miRNA-590-3p 调控的靶基因,但 miRNA-590-3p是否通过调控PDGF-B信号通路而参与房颤心房纤维化的病理生理过程,尚未见文献报道。本研究将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quantit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免疫印迹(Western-blot)、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cal,IHC)检测房颤和窦性心律(窦律)患者右心耳miRNA-590-3p、PDGF-B、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亚基(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β,PDGFR-β)、Ⅰ 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Ⅰ,COL1)mRNA及蛋白表达,Masson染色观察右心耳胶原纤维沉积。建立快速心房起搏房颤犬模型,检测不同房颤时程犬左、右心耳,左、右心房miRNA-590-3p、PDGF-B和PDGFR-β 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进行miRNA-590-3p靶基因验证。应用外源性PDGF-BB及PDGFR酪氨酸酶激酶抑制剂(AG1295)干预大鼠心房成纤维细胞,探讨miRNA-590-3p调控的PDGF-B/PDGFR-β信号通路在房颤心房纤维化中的作用,为房颤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研究结果显示:1.(1)房颤患者右心耳组织miRNA-590-3p表达水平明显下调,而COL1表达水平明显上升,胶原纤维沉积增多。(2)房颤犬左、右心耳,左、右心房组织miRNA-590-3p表达水平随房颤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至房颤第二周后维持在较低的表达水平;COL1的表达水平则随着房颤时间的延长逐渐上升。(3)房颤犬心房胶原纤维增生表现出空间上的各向异性,以右心耳、右心房胶原纤维增生更为明显。2.(1)房颤患者右心耳PDGF-B、PDGFR-β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2)房颤犬左、右心耳,左、右心房PDGF-B表达水平随着房颤时间的延长进行性增加,PDGFR-β表达水平在房颤初期无变化,自房颤第2周起逐渐上调。3.(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表明PDGFB是miRNA-590-3p直接调控的靶基因;(2)PDGF-BB促进大鼠心房成纤维细胞COL1分泌,并呈现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AG1295可以减轻上述效应。以上结果提示,miRNA-590-3p下调在心房纤维化发生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miRNA-590-3p下调对PDGF-B的抑制作用减弱,使得PDGF-B/PDGFR-β信号通路过度激活,促进心房成纤维细胞分泌细胞外基质,导致心房纤维化。第一部分miRNA-590-3p在心房颤动心房纤维化中的作用研究目的探讨miRNA-590-3p在房颤心房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72例开胸心脏手术患者,分为房颤组(39例),窦律组(33例)。RT-qPCR检测两组患者右心耳miRNA-590-3p和COL1 mRNA表达水平,Western-blot及IHC检测COL1蛋白表达和空间分布,Masson染色观察右心耳胶原纤维沉积情况。构建快速心房起搏房颤犬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房颤1周组、房颤2周组和房颤4周组,每组4只。采用RT-qPCR检测各组犬左、右心耳,左、右心房miRNA-590-3p和COL1 mRNA表达水平,Western-blot及IHC检测COL1蛋白表达水平和空间分布,Masson染色观察犬心房胶原纤维沉积情况。结果1.房颤组患者右心耳miRNA-590-3p表达水平(0.7981±0.5422)明显低于窦律组患者(1.6123±1.1132)(P<0.05)。2.房颤组患者右心耳COL1 mRNA表达水平(3.2719±2.0143)明显高于窦律组患者(1.7813±0.8255),(P<0.05);蛋白表达水平(0.6524±0.2097)亦明显高于窦律组患者(0.3123±0.1218)(P<0.05)。3.房颤组患者右心耳胶原纤维沉积明显多于窦律组患者,房颤组胶原容积分数(32.83%±8.07%)明显高于窦律组(11.07%±4.02%)(P<0.01)。4.(1)房颤犬左、右心耳和左、右心房miRNA-590-3p表达水平随着房颤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至第2周后维持在较低水平;(2)房颤2周后,右心耳和右心房miRNA-590-3p表达水平低于左心耳和左心房(P<0.05)。5.(1)房颤犬左、右心耳和左、右心房COL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随着房颤时间的延长进行性上升;(2)房颤2周后,右心耳和右心房COL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左心耳和左心房(P<0.05)。6.(1)随着房颤时间的延长,房颤犬心房胶原纤维沉积逐渐增加(P<0.05);(2)房颤第2周时可观察到明显的胶原纤维沉积,且以右心耳和右心房更为明显(P<0.05)。结论(1)房颤患者、房颤犬均存在明显的心房纤维化,并且伴有miRNA-590-3p表达水平明显下调,提示miRNA-590-3p下调可能在房颤心房纤维化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房颤犬心房胶原纤维增生表现出空间上的各向异性。第二部分PDGF-B/PDGFR-β3信号通路在心房颤动心房纤维化中的作用研究目的探讨PDGF-B/PDGFR-β3信号通路在房颤心房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72例开胸心脏手术患者,分为房颤组(39例),窦律组(33例)。RT-qPCR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两组患者右心耳PDGF-B和PDGFR-β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IHC检测PDGF-B和PDGFR-β空间分布。构建快速心房起搏房颤犬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房颤1周组、房颤2周组和房颤4周组,每组4只。采用RT-qPCR和Western-blot检测各组犬左、右心耳,左、右心房PDGF-B和PDGFR-β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IHC检测PDGF-B和PDGFR-β空间分布。结果1.房颤组患者右心耳PDGF-B mRNA表达水平(2.5675±2.3481)明显高于窦律组(1.5674±0.8314)(P<0.05);蛋白表达水平(0.8074±0.2407)亦明显高于窦律组(0.3806±0.1049)(P<0.01)。2.房颤组患者右心耳PDGFR-β mRNA表达水平(2.0112±1.6320)明显高于窦律组患者(1.3566±0.7931)(P<0.05);蛋白表达水平(0.4044±0.1818)亦明显高于窦律组患者(0.1950±0.0841)(P<0.01)。3.房颤犬左、右心耳,左、右心房PDGF-B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随着房颤时间的延长进行性上升。4.房颤犬左、右心耳,左、右心房PDGFR-β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房颤初期无变化,自房颤第2周起逐渐上调。结论房颤患者、房颤犬心房PDGF-B和PDGFR-β表达水平增加,提示PDGF-B/PDGFR-β信号通路过度激活在房颤心房纤维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三部分miRNA-590-3p-PDGF-B-PDGFR-β信号通路在心房颤动心房纤维化调控中的机制研究目的探讨miRNA-590-3p-PDGF-B-PDGFR-β信号通路参与房颤心房纤维化调控的机制。方法构建人miRNA-590过表达质粒、miRNA阴性对照质粒、PDGF-B 3’-UTR报告质粒和PDGF-B 3’-UTR结合位点突变报告质粒载体。分为miRNA-590-3p组(miRNA-590过表达质粒与PDGF-B 3’-UTR报告质粒共转染人293T细胞)、miRNA阴性对照组(miRNA阴性对照质粒与PDGF-B 3’-UTR报告质粒共转染人293T细胞)、突变组(miRNA-590过表达质粒与PDGF-B 3’-UTR结合位点突变报告质粒共转染人293T细胞)和突变对照组(miRNA阴性对照质粒与PDGF-B 3’-UTR结合位点突变报告质粒共转染人 293T 细胞),48h 后收集细胞,检测 Gaussia Luciferase(Gluc)及 SEAP活性。提取Wistar大鼠心房成纤维细胞,MTT试验检测心房成纤维细胞增殖情况。心房成纤维细胞分别予0、10、50和100ng/ml的PDGF-BB及50ng/ml PDGF-BB+AG1295(10μmol/1)培养 24 h,并予 50ng/ml 的 PDGF-BB 培养 24h、48h、72h 小时,RT-qPCR 和 Western-blot 分别检测各组细胞 COL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miRNA-590-3p组Gluc/SEAP较miRNA阴性对照组下降20.96%(P<0.05),突变组与突变对照组Gluc/SEAP无名显差异(P>0.05)。2.MTT试验提示PDGF-B刺激大鼠心房成纤维细胞增殖。3.随着PDGF-BB浓度的增加,大鼠心房成纤维细胞COL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增加(P<0.01)。4.随着PDGF-BB培养时间延长,大鼠心房成纤维细胞COL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也渐增加(P<0.05)。5.AG1295可以减弱PDGF-BB促进心房成纤维细胞COL1合成的作用。结论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表明PDGFB是miRNA-590-3p直接调控的靶基因。miRNA-590-3p下调,对PDGF-B的抑制作用减弱,使得PDGF-B/PDGFR-β信号通路过度激活,刺激心房成纤维细胞分泌COL1等细胞外基质,促进心房纤维化,从而在房颤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郭有才,徐学富,王燕荣,高耀星[10](2008)在《静脉麻醉药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心脏手术及体外循环手术的常见并发症,寻找防治心肌缺血的药物和方法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随着近年来麻醉药种类的增多及研究方法的进一步提高,静脉麻醉药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更加深入,将为心脏外科手术所致的缺血再灌注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氯胺酮对大鼠心肌细胞钙离子移动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氯胺酮对大鼠心肌细胞钙离子移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氯胺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1章 氯胺酮缺血前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结果 |
2.1 氯胺酮缺血前预处理对MIRI模型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
2.2 氯胺酮缺血前预处理对MIRI模型大鼠心电图的影响 |
2.3 各组大鼠典型心律失常图形 |
2.4 氯胺酮缺血前预处理对MIRI模型大鼠心律失常的影响 |
第2章 氯胺酮复灌前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损伤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结果 |
2.1 氯胺酮复灌前预处理对MIRI模型大鼠的影响 |
2.2 氯胺酮缺血前处理与复灌前预处结果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心肌阳离子通道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肥大细胞参与右美托咪定心脏保护效应的炎性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序言 |
第一部分 右美托咪定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脏保护效应:随机对照双盲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对抗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心脏常驻肥大细胞脱颗粒减轻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四部分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介导的心肌细胞损伤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全文总结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右美托咪定心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从基础到临床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氯胺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药品与试剂 |
1.1.3 仪器与设备 |
1.2 方法 |
1.2.1 动物分组 |
1.2.2 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
1.2.3 监测心功能和心电图指标 |
1.2.4 监测各组大鼠心律失常发生率 |
1.2.5 测定心肌梗死面积 |
1.2.6 HE染色检测心肌组织病理性改变 |
1.2.7 生化指标检测血清LDH、CK-MB活性 |
1.2.8 ELISA检测血清c TnⅠ含量 |
1.2.9 生化指标检测心肌组织SOD、GSH-Px、CAT活性和MDA含量 |
1.2.1 0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氯胺酮对心肌缺血损伤的影响 |
2.1.1 氯胺酮对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
2.1.2 氯胺酮对大鼠心电图的影响 |
2.1.3 各组大鼠典型心律失常图形 |
2.1.4 氯胺酮对在体大鼠MIRI心律失常影响的统计 |
2.2 氯胺酮对心肌缺血后复灌损伤的影响 |
2.2.1 氯胺酮对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
2.2.2 氯胺酮对大鼠心电图的影响 |
2.2.3 氯胺酮对大鼠心律失常的影响 |
2.2.4 氯胺酮对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 |
2.2.5 氯胺酮对在体大鼠心肌病理形态的影响 |
2.2.6 氯胺酮对大鼠心肌损伤标志酶的影响 |
2.2.7 氯胺酮对大鼠心肌组织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
3 讨论 |
(4)麻醉药物与围术期心电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1 局部麻醉药与围术期心电监测 |
1.1 局部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 |
1.2 局部麻醉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 |
2 静脉镇痛药物 |
2.1 阿片类镇痛药 |
2.1.1 瑞芬太尼 |
2.1.2 舒芬太尼 |
2.2 非阿片类镇痛药 |
2.2.1 氯胺酮 |
2.2.2 非甾体类抗炎药 |
3 静脉镇静药物 |
3.1 丙泊酚 |
3.2 依托咪酯 |
3.3 硫喷妥钠 |
3.4 右美托咪定 |
3.5 咪达唑仑 |
4 肌松药物和肌松拮抗药 |
4.1 去极化肌松药物 |
4.2 非去极化肌松药物 |
4.2.1 顺式阿曲库铵 |
4.2.2 罗库溴铵 |
4.2.3阿曲库铵 |
4.2.4 米库氯铵 |
4.2.5 泮库溴铵 |
4.2.6 维库溴铵 |
4.3 肌松拮抗药 |
4.3.1 新斯的明 |
4.3.2 舒更葡糖钠 |
5 吸入性麻醉药物与围术期心电图监测 |
5.1 七氟烷 |
5.2 异氟烷 |
5.3 地氟烷 |
5.4 氟烷 |
5.5 氧化亚氮 |
6 影响机体心电活动的其他因素 |
6.1 患者病理生理变化 |
6.2 环境因素 |
6.3 药物因素 |
7 围术期心电图监测的运用与麻醉优化用药的思考 |
7.1 围术期使用心电图监护的必须性 |
7.2 围术期心电监测用于指导麻醉用药不足 |
7.2.1 及时性 |
7.2.2 差异性 |
7.2.3 显着性 |
7.2.4易于识别性 |
7.3 围术期心电监测的革新与展望 |
(5)异莲心碱和人参皂苷Rb1的抗心律失常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炙甘草汤和心速宁及两者活性成分的抗心律失常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前言 |
第三章 材料和方法 |
3.1 家兔左心室肌细胞的制备 |
3.2 实验中所使用的溶液和试剂 |
3.2.1 药品试剂 |
3.2.2 实验中用到的溶液的配方 |
3.3 离子通道电流和动作电位的记录方法 |
3.3.1 锋钠电流的记录 |
3.3.2 晚钠电流的记录 |
3.3.3 L型钙电流的记录 |
3.3.4 内向整流钾电流的记录 |
3.3.5 延迟整流钾电流的记录 |
3.3.6 动作电位的记录 |
3.4 心室肌细胞钙瞬变的记录方法 |
3.5 离体心脏心电图记录方法 |
3.6 数据分析 |
第四章 结果 |
4.1 药物的筛选 |
4.2 异莲心碱的抗心律失常机制 |
4.2.1 异莲心碱对锋钠电流的作用 |
4.2.2 异莲心碱对ATX-II诱导增大的晚钠电流的作用 |
4.2.3 异莲心碱对L型钙电流的作用 |
4.2.4 异莲心碱对内向整流钾电流和延迟整流钾电流的作用 |
4.2.5 异莲心碱对动作电位、早期后除极和晚期后除极的作用 |
4.3 人参皂苷Rb1 的抗心律失常机制 |
4.3.1 人参皂苷Rb1 对锋钠电流的作用 |
4.3.2 人参皂苷Rb1 对L型钙电流的作用 |
4.3.3 人参皂苷Rb1 对内向整流钾电流和延迟整流钾电流的作用 |
4.3.4 人参皂苷Rb1 对动作电位和晚期后除极的作用 |
4.3.5 人参皂苷Rb1 对缺氧-复氧情况下细胞内钙的影响 |
4.3.6 人参皂苷Rb1 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的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
第五章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6)电针预处理对力竭运动大鼠心肌AMPK/PGC-1α信号转导通路调控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电针预处理对力竭运动大鼠力竭运动时间及左心室功能指数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结果讨论 |
实验二 电针预处理对力竭运动大鼠心肌酶谱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结果讨论 |
实验三 电针预处理对力竭运动大鼠心肌超微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结果讨论 |
实验四 电针预处理对力竭运动大鼠心肌MDA、SOD、GSH-Px含量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结果讨论 |
实验五 电针预处理对力竭运动大鼠心肌AMPK/PGC-1α通路相关因子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实验讨论 |
讨论 |
1. 力竭运动致心肌损伤的机制 |
2. 线粒体合成与AMPK/PGC-1α信号通路 |
3 力竭运动致心肌损伤的理解与针灸治未病 |
4 选穴理论依据 |
5 力竭运动致心肌损伤选穴的依据 |
6 干预方法评价 |
7 创新点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附图 |
附录三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7)过表达Calpastatin对心肌梗死后心肌损伤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 |
第一部分 过表达CAST抑制心肌梗死后心脏重构 |
1.1 前言 |
1.2 材料和方法 |
1.2.1 实验材料 |
1.2.2 实验设计 |
1.2.3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3.1 小鼠的一般情况 |
1.3.2 死亡率 |
1.3.3 心功能结果 |
1.3.4 瘢痕面积及左室心腔大小 |
1.3.5 组织纤维化 |
1.3.6 心梗后心肌细胞死亡 |
1.3.7 Caspase3 活性 |
1.3.8 CHOP蛋白的表达 |
1.4 小结 |
1.5 讨论 |
第二部分 CAST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CHOP通路保护心肌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设计 |
2.2.3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小鼠的一般情况 |
2.3.2 死亡率 |
2.3.3 心功能结果 |
2.3.4 瘢痕面积、组织纤维化及心室腔大小 |
2.3.5 心梗后心肌细胞死亡 |
2.3.6 Caspase3 活性 |
2.3.7 CHOP蛋白的表达 |
2.4 小结 |
2.5 讨论 |
第三部分 过表达CAST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CHOP通路抑制心肌细胞凋亡 |
3.1 前言 |
3.2 实验一Calpain抑制剂Pd150606 对过氧化氢引起的H9C2 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 |
3.2.1 材料和方法 |
3.2.2 实验设计 |
3.2.3 实验方法 |
3.2.4 实验结果 |
3.3 实验二内质网应激抑制剂TAUR对过氧化氢引起的H9C2 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 |
3.3.1 材料和方法 |
3.3.2 实验设计 |
3.3.3 实验方法 |
3.3.4 实验结果 |
3.4 实验三CHOP siRNA对过氧化氢引起的H9C2 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 |
3.4.1 材料和方法 |
3.4.2 实验设计 |
3.4.3 实验方法 |
3.4.4 实验结果 |
3.5 小结 |
3.6 讨论 |
结论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1.研究工作总结 |
2.本研究的创新性 |
3.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4.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8)维医成熟疗法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材料 |
1.1 主要仪器 |
1.2 主要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2.方法 |
2.1 干寒属性饲料的制备 |
2.2 动物分组 |
2.3 异常黑胆质动物模型建立并验证法,异常黑胆质成熟剂及阿托伐他丁干预治疗 |
2.4 异常黑胆质载体动物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建立 |
2.5 观察指标 |
2.6 指标检测方法 |
2.7 统计方法 |
2.8 技术路线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9)microRNA-590-3p调控的PDGF-B/PDGFR-β信号通路在心房颤动心房纤维化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miRNA-590-3p在心房颤动心房纤维化中的作用研究 |
第1节 心房颤动患者右心耳组织miRNA-590-3p表达变化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主要仪器 |
3. 主要试剂 |
4. 实验方法 |
5.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窦性心律组与心房颤动组患者右心耳组织形态学比较 |
2. 窦性心律组与心房颤动组患者右心耳组织超微结构比较 |
3. 窦性心律组与心房颤动组患者右心耳胶原纤维沉积比较 |
4. 窦性心律组与心房颤动组患者右心耳miRNA-590-3p表达 |
5. 窦性心律组与心房颤动组患者右心耳COL1 mRNA和蛋白表达 |
第2节 快速心房起搏心房颤动犬心房miRNA-590-3p表达变化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动物 |
2. 主要仪器 |
3. 主要试剂 |
4. 手术器械及材料 |
5. 实验方法 |
6.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快速心房起搏心房颤动犬模型构建情况 |
2. Control组、Sham组与4W组犬左、右心房形态学比较 |
3. Control组、Sham组和4W组犬左、右心房组织超微结构比较 |
4. 各组犬左、右心房胶原纤维沉积比较 |
5. 各组犬左、右心耳和左、右心房miRNA-590-3p表达 |
6. 各组犬左、右心耳和左、右心房COL1A1mRNA表达水平 |
7. 各组犬左、右心耳和左、右心房COL1蛋白表达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PDGF-B/PDGFR-β信号通路在心房颤动心房纤维化中的作用研究 |
第1节 心房颤动患者右心耳组织PDGF-B及PDGFR-β表达变化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主要仪器 |
3. 主要试剂 |
4. 实验方法 |
5.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窦性心律组与心房颤动组患者右心耳PDGF-B mRNA和蛋白表达 |
2. 窦性心律组与心房颤动组患者右心耳PDGFR-β mRNA和蛋白表达 |
第2节 快速心房起搏心房颤动犬心房PDGF-B和PDGFR-β表达变化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动物 |
2. 主要试剂 |
3. 主要仪器 |
4. 手术器械 |
5. 实验方法 |
6.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各组犬左、右心耳和左、右心房PDGF-B mRNA和蛋白表达 |
2. 各组犬左、右心耳和左、右心房PDGFR-β mRNA和蛋白表达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miRNA-590-3p-PDGF-B-PDGFR-β信号通路在心房颤动心房纤维化调控中的机制研究 |
第1节 miRNA-590-3p对PDGF-B调控作用的验证 |
材料与方法 |
1. 主要仪器 |
2. 主要试剂 |
3. 实验方法 |
结果 |
第2节 PDGF-B/PDGFR-β信号通路过度激活对心房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1. 主要仪器 |
2. 主要试剂 |
3. 实验方法 |
4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大鼠心房成纤维细胞形态 |
2. 大鼠心房成纤维细胞鉴定 |
3. PDGF-BB对大鼠心房成纤维细胞形态的影响 |
4. PDGF-BB对大鼠心房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
5. PDGF-BB对大鼠心房成纤维细胞COL1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 |
研究结论 |
创新点与新见解 |
研究局限性 |
综述 微小RNA在心房颤动心房重构中的作用 |
1 miRNA的生物学特征 |
2 miRNA在心房电重构中的作用 |
2.1 心房电重构与房颤 |
2.2 miRNA与心房电重构 |
3 miRNA在心房结构重构中的作用 |
3.1 心房纤维化与房颤 |
3.2 miRNA与心房结构重构 |
3.3 其它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件 |
(10)静脉麻醉药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异丙酚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
1.1 炎性细胞因子释放增多、中性粒细胞激活 |
1.2 氧自由基增加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重要机制之一 |
1.3 钙离子平衡紊乱在再灌注心律失常中起主要作用 |
1.4 丙泊酚与儿茶酚胺 |
1.5 IR发生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 即抗凋亡基因/促凋亡基因表达失衡 |
2 异丙酚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临床研究 |
3 氯胺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3.1 氯胺酮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 |
3.2 氯胺酮降低钙离子超载及抗凋亡基因/促凋亡基因表达失衡 |
4 展望 |
四、氯胺酮对大鼠心肌细胞钙离子移动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氯胺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 刘小虎. 三峡大学, 2021
- [2]肥大细胞参与右美托咪定心脏保护效应的炎性调控机制研究[D]. 熊伟.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3]氯胺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J]. 刘小虎,秦冰杰,郑卫红. 生命的化学, 2021(03)
- [4]麻醉药物与围术期心电监测[J]. 陈烨,余奇劲. 中国药师, 2021(01)
- [5]异莲心碱和人参皂苷Rb1的抗心律失常机制[D]. 刘志沛.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6]电针预处理对力竭运动大鼠心肌AMPK/PGC-1α信号转导通路调控机制的研究[D]. 陈茜.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
- [7]过表达Calpastatin对心肌梗死后心肌损伤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李帅. 上海交通大学, 2017
- [8]维医成熟疗法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D]. 伊力哈木·阿卜杜外力. 新疆医科大学, 2016(10)
- [9]microRNA-590-3p调控的PDGF-B/PDGFR-β信号通路在心房颤动心房纤维化中的作用研究[D]. 蒋智渊. 广西医科大学, 2015(08)
- [10]静脉麻醉药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J]. 郭有才,徐学富,王燕荣,高耀星.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2008(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