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伤性骨折病人的心理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薇[1](2022)在《心理护理对骨折伴发精神障碍患者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对骨折伴发精神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66例骨折伴发精神障碍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的研究组(常规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各33例。对比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后的PTSD评分、SCL-90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结果研究组护理后PTS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护理后SCL-90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护理后HAMA、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骨折伴发精神障碍患者(即为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经心理干预有助于负面情绪的缓解,患者创伤后应激反应减轻,使患者顺利走出心理阴影,心理护理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薛芳群,冯彬,柳玉芳,林旺[2](2021)在《心理韧性对创伤性骨折病人急性应激障碍影响的交叉滞后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心理韧性对创伤性骨折病人急性应激障碍(ASD)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追踪设计,对101例创伤性骨折病人使用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SASRQ)以及心理韧性量表(CD-RISC)进行术前以及术后2周的二次评估。结果:创伤性骨折病人术前ASD检出率为32.7%,术后ASD检出率为18.8%,术前CD-RISC得分为(50.23±11.76)分,术后CD-RISC得分为(57.54±12.76)分;相比较于术前,术后ASD检出率降低(χ2=5.07,P<0.05),CD-RISC得分则显着增加(t=-4.51,P<0.01);术前的心理韧性能够显着负向预测病人术后的ASD(β=-27,SE=0.13,P<0.01),但术前ASD则不能够预测病人术后的心理韧性(β=-0.09,SE=0.17,P=0.43)。结论:创伤性骨折病人术前的心理韧性对其术后的ASD具有延时的保护作用。
杨丹[3](2021)在《创伤性下肢骨折病人心理弹性与术后急性疼痛的相关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创伤性下肢骨折病人心理弹性状况及术后急性疼痛情况,分析心理弹性与急性疼痛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6月我院接受治疗的69例创伤性下肢骨折病人,依据术后是否发生急性疼痛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测指标及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分,分析病人术后急性疼痛的影响因素;检验CD-RISC评分预测病人术后发生急性疼痛的效能。结果:69例创伤性下肢骨折病人中,40例术后发生急性疼痛(57.97%);发生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含量高于未发生组;CD-RISC评分低于未发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模型结果显示,骨折至手术时间、血清白细胞介素-1β过表达、白细胞介素-6过表达及CD-RISC得分低是创伤性下肢骨折病人术后发生急性疼痛的影响因素(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显示,CD-RISC评分预测创伤性下肢骨折病人术后急性疼痛风险的曲线下面积为0.857。结论:创伤性下肢骨折病人术后发生急性疼痛可能与心理弹性低有关,临床可考虑通过术前评估病人心理弹性状况来预测术后急性疼痛的发生风险,以指导早期干预,减少急性疼痛发生。
张梦婷[4](2021)在《基于循证构建护士主导的急性创伤性疼痛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在一项初步研究中,我们的研究小组发现,疼痛可能会对急性创伤患者产生一系列短期和长期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发现了患者在急诊室中不可避免地遭受各种疼痛刺激。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循证方法制定一套适合护士在急诊临床中处理急性外伤性疼痛管理的策略,并为护理管理人员开发相关的疼痛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改善医院疼痛管理的质量。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法,根据研究者所要研究内容的相关问题,检索了CINAHL、RNAO、NGC、Cochrane、Pubmed、OVID、Web of Science、EBSCO以及知网、万方等数据库,系统全面地查阅近10年来国内外急性疼痛治疗相关的文献,尤其是相关疼痛管理指南、专家共识及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对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价,以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初步构建出急性创伤患者的疼痛管理策略。并通过德尔菲法(Delphi),遴选了急危重症领域的护理管理者、急诊专科护士、120和急诊科的医护专家32位,经过两轮函询,对各条目疼痛策略的重要性和操作性进行评价,结合专家意见,对策略进行修订整理,使用专家的积极系数,专家的权威系数以及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等指标对两次专家协商的可靠性和代表性进行统计分析以评审和组织该策略。研究结果:本研究构建了一套由护士主导的急性创伤性疼痛管理策略,其中包括评估、干预和团队管理三个维度29项措施的管理策略。并经过统计学分析,两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分别是94.1%和100%,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4和0.86,第一轮专家协调系数W为0.34、0.32,显着性检验结果提示P<0.001;第二轮专家协调系数W为0.46、0.47,显着性检验结果提示P<0.001。研究结论:基于循证构建了一套涵盖评估、干预和团队管理三个维度的29项措施的由护士主导的急性创伤性疼痛管理策略。其中干预措施包括评估时机、评估工具、评估疼痛患者的非语言表现、由麻醉师和医生评估后的药物干预措施,心理护理、冷热疗法等非药物干预措施以及团队管理等内容。专家信函查询的积极系数,权威系数以及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证明,专家信函查询是非常有代表性和可靠的。
马彦波[5](2021)在《协同护理模式对创伤性骨折术后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基于协同护理模式对创伤性骨折术后患者心理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为创伤性骨折术后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院内院外健康教育制定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选择2019年6月~2020年6月期间抚顺某三甲医院住院治疗的符合纳排标准的创伤性骨折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每组各45人,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健康宣教、出院指导及出院后电话随访;干预组实施基于协同护理模式的护理干预,运用一对一个性化护理干预指导至术后三个月。运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对患者入院时和术后三个月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采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判定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婚姻状况、月收入、受伤原因、付费方式)、临床相关资料(损伤部位、住院时间、损伤原因、损伤程度、入院疼痛评分)、心理状况(自我效能、焦虑、抑郁、生活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干预后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形成、压力性损伤、关节僵硬、感染)的发生率干预组低于对照组,?2值分别为7.636、5.316、4.459、3.896,P值分别为0.006、0.021、0.035、0.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心理状况:(1)干预组自我效能、焦虑、抑郁干预前后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688、11.904、11.440;对照组自我效能、焦虑、抑郁干预前后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528、9.281、9.570,P值均小于0.001。(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效能、焦虑、抑郁得分差值比较,干预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20、-3.474、-2.647,P值分别为0.001、0.001、0.010。4.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满意度比较,干预后生活满意度均优于干预前,t值分别为-9.952,-16.681,P值均<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生活满意度干预前后得分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628,P值为0.010。结论协同护理模式可以更好的提高创伤性骨折术后患者的自我效能,改善焦虑、抑郁情绪,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满意度。
简文,任莎莎,张颖,何晓俐[6](2021)在《心理护理对缓解骨科创伤患者心理情绪的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目的系统评价心理护理对缓解骨科创伤患者不良心理情绪的作用。方法全面检索CNKI、VIP、WanFang Data、Pubmed数据库从建库至2019-10所发表的与心理护理干预对骨科创伤患者相关的文献,检索关键词设置为"心理"、"护理"、"骨科"、"创伤"。经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应用Rev Man 5.3软件分析数据。结果对最终纳入的15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在焦虑情绪方面,心理干预后患者焦虑程度(SAS量表、HAMA量表)低于心理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常规护理组相比,心理护理组患者焦虑程度(SAS量表、HAMA量表)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抑郁情绪方面,心理干预后患者抑郁程度(SDS量表、HAMD量表)低于心理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理护理是缓解骨科创伤病患者心理负面情绪的有效方法。
刘文强[7](2020)在《骨折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感受负担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骨折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感受负担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现状;分析一般人口学资料对骨折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感受负担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探讨骨折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感受负担及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的相关性;为减轻创伤骨折患者的心理障碍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创建干预对策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属于非实验性研究中的相关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以吉林省一所三级甲等医院及辽宁省一所三级甲等医院骨科共计260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中文版自我感受负担量表及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平民版对患者进行量化评估。采用均值、标准差、频数、百分率等指标描述骨折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社会支持、自我感受负担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现状;采用t检验、单因素ANOVA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中,骨折患者社会支持得分为34.16±5.43分。单因素分析显示骨折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在年龄、文化程度及人均月收入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2)本研究中,骨折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得分为31.10±5.12分。单因素分析显示,骨折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水平在性别、人均月收入、付费方式、骨折部位、骨折程度、主要照顾者健康状况及BI指数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3)本研究中,骨折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得分为36.06±4.42分。单因素分析显示,骨折患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骨折原因、骨折部位、骨折程度及BI指数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4)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骨折患者社会支持与自我感受负担及创伤后应激障碍分别呈负相关(r=-0.638,P<0.05;r=-0.658,P<0.05),自我感受负担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呈正相关(r=0.593,P<0.05)。(5)骨折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经回归分析后显示,性别、骨折程度、BI指数、自我感受负担及社会支持进入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回归方程,共解释了 53.7%的变异度。结论:(1)本研究中,骨折患者社会支持处于中等水平。年龄越小、文化程度越高、人均月收入越高,社会支持水平越高。(2)本研究中,骨折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处于轻至中度水平。女性、人均月收入越低、自费、脊柱骨折、骨折部位越多、主要照顾者健康状况越差、BI指数越低,自我感受负担水平越高。(3)本研究中,骨折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率为35.8%。女性、年龄越高、文化程度越低、因车祸或暴力伤骨折、脊柱骨折、骨折部位越多、BI指数越低,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越高。(4)骨折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感受负担及创伤后应激障碍三者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患者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自我感受负担水平越低,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越低。(5)性别、骨折程度、BI指数、自我感受负担及社会支持是影响骨折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因素。提示临床工作中,应关注患者的精神及心理特点,提高创伤骨折患者的社会支持,减轻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促进患者的康复。
王飙,赵和平,武翊伦,葛凡,陈楚[8](2019)在《凝血-纤溶标志物对诊断创伤性骨折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创伤性骨折围手术期凝血-纤溶标志物的变化,分析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病例-对照研究,纳入创伤性骨折手术患者427例,无血栓患者179例作为对照;术前和术后检测D-二聚体(D-D)、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酶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复合物(t PAIC)、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超声探查血栓形成。结果:超声共检测出血栓事件248例,术前血栓组TAT、TM、t PAIC、PIC分别为(5. 65±2. 96) ng·ml-1、(5. 65±4. 45) IU·ml-1、(18. 45±9. 33) ng·ml-1、(0. 83±0. 85)μg·ml-1,高于非血栓组的(3. 86±0. 31) ng·ml-1(P> 0. 05)、(2. 47±0. 31) IU·ml-1(P <0. 001)、(14. 42±7. 93) ng·ml-1(P> 0. 05)、(0. 41±0. 31)μg·ml-1(P <0. 05);术后,血栓组D-D为(8. 19±6. 59) mg·ml-1,高于非血栓组的(4. 70±4. 07) mg·ml-1(P <0. 001),凝血-纤溶四项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 0. 05);手术前后对比,血栓组D-D之间无明显差异(P> 0. 05),非血栓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 <0. 001),凝血-纤溶四项在两组间均无差异(P> 0. 05)。结论:手术前后D-D的动态监测有利于对于患者DVT的预判,PIC和TM可能对创伤性骨折术前血栓的早期诊断具有价值。
吴蓉,陆巍,梁嘉娜[9](2019)在《CICARE沟通模式对创伤性骨折病人负性心理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CICARE沟通模式对创伤性骨折病人负性心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6月在医院骨伤科就诊的60例创伤性骨折病人为对照组,选取2017年7月—2017年12月就诊的60例创伤性骨折病人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沟通模式,观察组采用CICARE沟通模式,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入院后2 h、术前1 d、出院前1 d病人心理进行评估,在病人出院前1 d采用自制的满意度评价表测评病人对护士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病人手术前1 d、出院前1 d 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对护士的满意度评分为(98.01±3.0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31±10.01)分(P<0.05)。[结论]护理人员采用CICARE沟通模式能改善骨伤科创伤性骨折病人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病人对护士的满意度。
邱情[10](2019)在《个案工作在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心理社会康复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危险因素增加,创伤成为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创伤患者在康复过程中不仅要面临生理疾病影响,还要遭受心理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困扰,如情绪低落、悲观、焦虑、对生活丧失信心、出院后无法融入社会等问题。因此,创伤患者的心理及社会适应等问题应该被人们关注。面对创伤患者这一群体,国内外的研究主要是临床医学治疗与常规护理,近年来,辅以心理护理及疏导。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本着以病人为中心的目的,部分医院已开始转变医疗模式,积极引入医务社会工作,为创伤患者提供专业的服务,获得了患者的一致好评。本文从成都市X医院骨科病房的社会工作实务切入,在以往学者研究创伤患者心理社会康复问题的基础上,运用个案工作的方法对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心理社会康复问题进行介入研究。本文通过大量查阅文献分析骨科创伤患者需求,以优势视角为指导理论,增加患者抗逆力,运用个案工作的介入方法服务于骨科创伤患者术后的康复中,通过对个案服务对象的选取,对其处境进行问题分析和需求界定,发现其情绪低落、消极、对疾病的非理性认知、经济压力大、自我照顾能力下降、社会功能性降低、对未来生活及职业规划感到迷茫。总结归纳:主要为心理和社会适应恢复的问题。文章通过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和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技巧,让服务对象正视情绪、发现优势、强化优势、加强家庭支持、同辈支持、链接资源、参与活动、重返社会,缓解服务对象心理社会康复问题,并探讨个案工作在此类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心理康复的应用过程和成效性。通过CASQ情绪乐观悲观测量量表的前后两次比较、目标达成量表、医护人员、社会工作者及服务对象满意度共同评估服务效果。最后,根据对研究的结果和不足进行总结和反思。研究发现,个案工作在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心理社会康复中具有积极影响,具体表现为:服务对象重新认识自我,消极悲观情绪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康复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加,社会适应力等得到提升。
二、创伤性骨折病人的心理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伤性骨折病人的心理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心理护理对骨折伴发精神障碍患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观察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PTSD评分对比 |
2.2两组SCL-90评分对比 |
2.3 两组HAMA、HAMD评分对比 |
3 讨论 |
(2)心理韧性对创伤性骨折病人急性应激障碍影响的交叉滞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调查工具 |
1.2.1 急性应激障碍 |
1.2.2 心理韧性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病人在手术前后ASD的发生情况 |
2.2 病人在手术前后心理韧性情况 |
2.3 心理韧性和ASD的相关分析 |
2.4 心理韧性与ASD的交叉滞后分析 |
3 讨论 |
3.1 ASD及心理韧性的现状 |
3.2 心理韧性对ASD的延时预测效应 |
4 小结 |
(3)创伤性下肢骨折病人心理弹性与术后急性疼痛的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调查方法 |
1.2.1 实验室指标 |
1.2.2 心理状态 |
1.2.3 创伤性下肢骨折病人术后急性疼痛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创伤性下肢骨折病人术后急性疼痛情况 |
2.2 创伤性下肢骨折病人发生疼痛的单因素分析(见表1) |
2.3 IL-1β、IL-6及CD-RISC得分对创伤性下肢骨折病人术后急性疼痛的影响(见表2) |
2.4 对创伤性下肢骨折病人术后急性疼痛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
2.5 CD-RISC评分预测术后急性疼痛风险的效能分析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4)基于循证构建护士主导的急性创伤性疼痛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急性创伤性疼痛国外研究现状 |
1.2.2 急性创伤性疼痛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概念 |
2.1 循证护理 |
2.2 急性创伤性疼痛 |
2.3 德尔菲法 |
3 基于循证初步构建护士主导的急性创伤性疼痛管理策略 |
3.1 系统评价法 |
3.1.1 指南的检索策略 |
3.1.2 指南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准则 |
3.1.3 指南搜索路径的概述 |
3.1.4 制定搜索策略,原始文献以及系统评价的检索 |
3.1.5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3.1.6 文献的检索路径总结 |
3.2 循证结果 |
3.2.1 文献特征分析 |
3.2.2 文献资料的提取与分析 |
3.2.3 文献证据循证结果 |
4 使用德尔菲法进行两次专家咨询 |
4.1 专家咨询法 |
4.2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
4.3 形成专家函询问卷 |
4.4 选择函询专家 |
4.4.1 选择问卷咨询专家时应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 |
4.4.2 函询专家的纳入标准 |
4.5 本研究使用德尔菲法的实施细则 |
4.6 统计学方法 |
4.6.1 专家积极系数 |
4.6.2 专家意见权威系数 |
4.6.3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5 研究结果 |
5.1 两次咨询专家的结构分析 |
5.2 两次专家咨询结果 |
5.2.1 第一次专家咨询统计学结果 |
5.2.2 第二次专家咨询统计学结果 |
5.3 专家积极系数函询结果 |
5.4 专家意见权威系数函询结果 |
5.5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统计结果 |
5.6 最终形成护士主导的急性创伤性疼痛管理策略 |
6 讨论 |
6.1 构建护士主导的急性创伤性疼痛管理策略的临床研究意义 |
6.2 本课题研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分析 |
6.2.1 对纳入文献的分析 |
6.2.2 文献的证据提取 |
6.2.3 各条目的循证资料分析 |
6.3 函询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
6.3.1 专家代表性 |
6.3.2 专家积极性 |
6.3.3 专家权威性 |
6.3.4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
6.3.5 专家意见协调性 |
6.4 对确立护士主导的急性创伤性疼痛管理策略的讨论与分析 |
6.4.1 删除条目 |
6.4.2 修改条目 |
7 结论及后续研究意义 |
7.1 结论 |
7.2 这项研究的缺点和后续研究的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创伤性疼痛控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协同护理模式对创伤性骨折术后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文献综述 创伤性骨折患者心理干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二、在学期间的科研成绩 |
三、致谢 |
四、个人简介 |
(6)心理护理对缓解骨科创伤患者心理情绪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及筛选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
2.3 系统分析结果 |
2.3.1 心理护理对骨科创伤病患者焦虑的作用 |
2.3.2 心理护理对骨科创伤病患者抑郁的作用 |
3 讨论 |
(7)骨折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感受负担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相关概念 |
1.5 文献回顾 |
1.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工具 |
2.4 资料收集 |
2.5 统计分析 |
2.6 质量控制 |
2.7 伦理学原则 |
2.8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骨折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
3.2 骨折患者社会支持现状 |
3.3 骨折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现状 |
3.4 骨折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现状 |
3.5 骨折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感受负担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性 |
3.6 骨折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骨折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分析 |
4.2 骨折患者社会支持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4.3 骨折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4.4 骨折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4.5 骨折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感受负担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
4.6 骨折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五章 结论 |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5.2 创新性 |
5.3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调查问卷) |
附录C (综述) 骨折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凝血-纤溶标志物对诊断创伤性骨折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标本采集 |
1.2.2 仪器及试剂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基础数据分析 |
2.2 D-D的变化差异 |
2.3 新凝血-纤溶四项的变化差异 |
3 讨论 |
(9)CICARE沟通模式对创伤性骨折病人负性心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干预方法 |
1.2.1 成立CICARE沟通小组 |
1.2.2 系统培训 |
1.2.3 建立沟通流程并运用实施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CICARE沟通模式能改善创伤性骨折病人的焦虑、抑郁情绪 |
3.2 CICARE沟通模式可提高创伤性骨折病人对护士的满意度 |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小结 |
(10)个案工作在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心理社会康复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骨科创伤患者相关研究 |
1.2.2 医务社会工作的相关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4 理论依据 |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心理社会康复个案工作的运用过程 |
2.1 服务对象基本信息 |
2.1.1 服务对象情况 |
2.1.2 家庭成员状况 |
2.2 问题分析与需求评估 |
2.2.1 面临问题 |
2.2.2 原因分析 |
2.2.3 服务对象需求评估 |
2.3 介入目标 |
2.3.1 总体目标 |
2.3.2 具体目标 |
2.4 介入计划 |
2.4.1 介入阶段阐述 |
2.4.2 个案服务计划 |
2.4.3 角色及义务澄清 |
2.5 介入过程 |
2.5.1 接纳倾听,建立信任关系 |
2.5.2 情绪疏导,挖掘自身优势 |
2.5.3 亲子互动,争取家庭支持 |
2.5.4 病友互助,增加同辈支持 |
2.5.5 链接资源,运用社会支持 |
2.5.6 优势强化,建立理性认知 |
2.5.7 走出病房,增加社会适应 |
2.5.8 规划未来,完成结案工作 |
第3章 评估与跟进服务 |
3.1 过程评估 |
3.2 效果评估 |
3.2.1 目标达成程度 |
3.2.2 CASQ量表评估 |
3.2.3 满意度调查 |
3.2.4 医护人员评估 |
3.2.5 社会工作者的观察 |
3.3 跟进服务 |
第4章 结论与反思 |
4.1 结论 |
4.2 反思 |
4.2.1 增加“人在情境中”的运用 |
4.2.2 充分运用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 |
4.2.3 融入个案管理的运用 |
4.2.4 加强社会工作者相关专业知识培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四、创伤性骨折病人的心理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心理护理对骨折伴发精神障碍患者的影响[J]. 张薇. 中国医药指南, 2022(01)
- [2]心理韧性对创伤性骨折病人急性应激障碍影响的交叉滞后研究[J]. 薛芳群,冯彬,柳玉芳,林旺. 全科护理, 2021(36)
- [3]创伤性下肢骨折病人心理弹性与术后急性疼痛的相关分析[J]. 杨丹. 循证护理, 2021(09)
- [4]基于循证构建护士主导的急性创伤性疼痛管理策略研究[D]. 张梦婷.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1)
- [5]协同护理模式对创伤性骨折术后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D]. 马彦波. 锦州医科大学, 2021(01)
- [6]心理护理对缓解骨科创伤患者心理情绪的系统评价[J]. 简文,任莎莎,张颖,何晓俐.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21(02)
- [7]骨折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感受负担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性研究[D]. 刘文强. 延边大学, 2020(05)
- [8]凝血-纤溶标志物对诊断创伤性骨折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研究[J]. 王飙,赵和平,武翊伦,葛凡,陈楚. 现代医学, 2019(08)
- [9]CICARE沟通模式对创伤性骨折病人负性心理的影响[J]. 吴蓉,陆巍,梁嘉娜. 全科护理, 2019(23)
- [10]个案工作在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心理社会康复的应用研究[D]. 邱情.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