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告别“审批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史迪钢[1](2021)在《深化行政审批与行政监管法治化改革研究》文中指出行政审批与行政监管法治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是解决政府依法对资源配置权力的公开公平公正运用问题,将资源配置的权力从政府各组成部门中收回,集中在政府行政审批部门一个平台上,以法定规范、市场主体可见的方式运行;让政府组成部门告别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部门配置市场资源权力,全力做好事中事后监管,建立新型监管机制,做到标准公开、规则公平、预期合理、各负其责。本文通过分析推进行政审批与行政监管法治化改革的必要性、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建立完善的全国一体化行政服务平台,实现批管分离,破除数据壁垒等对策建议。
王慧珍[2](2021)在《S工程局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文中认为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促进社会经济进步的中坚力量,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国有企业的支撑,因此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随着近些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式的发展变化和我们国家有关政策的颁布,使国有企业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但是随着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外市场的迅速变化,国有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缺陷渐渐暴露出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展使固定资产占企业所有资产的比重呈现出一个大幅度上升的趋势,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缺陷不但不利于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和相应成效的取得,也不利于企业的后续发展和进步。基于此,为了实现企业的后续发展和进步,必须做好固定资产管理这项重要工作,所以进行相关分析和研究工作就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价值。本文将以某国有企业——S工程局为例,对其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进行系统性研究,找出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缺陷,并给出优化建议。在对西方内部控制理论的演变过程进行考察以及对我国内部控制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国有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相关理论进行概念界定和总结,以此形成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以某事业单位下属国有企业——S工程局为例,研究其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有效性,具体从设计的有效性和运行的有效性两个方面进行了评价和分析。首先结合对比分析法与赋分法探究S工程局固定资产内控设计的合理性,将研究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与《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中关于固定资产内控的要求进行对比,由专家打分,对照判定结果表判定其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设计是否有效。然后构建包含多层指标的评价体系,以问卷调查的方法得到评价隶属度后,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S工程局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整体有效,但是在仍存在较多缺陷,具体体现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不健全,固定资产业务管理不严谨等。为了找出内控管理中可能存在的例外事项,再用穿行测试法对S工程局某些业务进行了测试,增加了结论可靠性。笔者为该企业提出了优化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S工程局能够重视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不足,及时对其内控体系实行相对应的优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从而提升自身竞争力,为今后的稳健发展提供一定的保证。
蒋婷婷[3](2021)在《基建项目征地拆迁审计研究 ——以G项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规模也在日益扩大,征地拆迁作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一项工作,成为各地领导关注、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再加上目前投资建设项目多、涉及的征地拆迁资金量大,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切身相关,并且征地拆迁工作中也存在较多问题,所以进行征地拆迁审计尤为重要。虽然很多学者从不同侧面对征地拆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但是对征地拆迁审计的研究却很少。通过本文对征地拆迁审计的研究,可以丰富征地拆迁审计的研究成果。此外,还可以加强跟踪审计、提高资金审计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率与效果。长期以来,征地拆迁审计一直是投资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审计机关任务量大、时间紧等原因,实际多采用事后审计。但结合以往征地拆迁项目审计的经验,发现此种审计模式由于介入时间晚,不但难以发现问题,即使利用财务资料审计出问题,也无回旋余地。根据这些过往的经验来看,在征地拆迁项目中,投入的资金与产出的效益并不成比例,所以审计工作者带来了跟踪审计。审计机关可以慢慢转变审计方式,将“重点环节跟踪审计为主,阶段性跟踪审计为辅”的审计方式应用于征地拆迁审计。该种结合方式既节省审计资源又全面及时,还能在审计中将“免疫系统”功能充分发挥,有效弥补传统审计的缺点。这样一来征地拆迁审计的步骤、方式、内容等均会有很大程度的改变,跟踪审计也将替代审计人员原有的思维和做法。本文以基建项目征地拆迁审计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征地拆迁的工作流程,结合开展征地拆迁审计的现状及必要性,提出征地拆迁审计可以按照征地拆迁工作流程对应的四个审计阶段划分,即征地拆迁准备阶段、审查报批阶段、实施阶段和结算阶段,并阐述每阶段应重点关注的审计内容,如征地拆迁程序、土地勘测丈量、资金收支管理、补偿标准的制度与执行等。然后依托案例阐述实际征地拆迁审计中,在审计程序、审计方式、审计内容的选择上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给出适当的建议。文章具体分为八部分:第一部分,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及方法,同时归纳分析了与本文研究有关的文献。第二、三部分,阐述了征地拆迁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作为文章论述的理论支撑。再结合实际情况,阐述了基建项目征地拆迁审计的现状,及实施征地拆迁审计的必要性。第四部分,主要是对征地拆迁审计相关的一些基本理论进行梳理,如征地拆迁审计的目标、遵循原则、审计程序和审计依据。第五部分,则是最重要的征地拆迁审计方式和内容,讨论了哪种审计方式更适合进行征地拆迁审计,以及征地拆迁各阶段的重点审计内容进行。接着第六部分,引入了G项目征地拆迁审计这个案例,将其采用的审计方式和重点关注的审计内容与第五部分进行对比,分析案例审计组在实施征地拆迁审计时存在的问题,并深究其背后原因。第七部分,针对征地拆迁审计的现状以及案例审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最后,得出结论并进一步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经本文研究分析,我们知道相关部门虽然在征地拆迁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实施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在征地拆迁过程中依然存在较多问题亟待解决,对于审计人员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基于监督的角度,揭露当前征地拆迁审计整个工作过程存在的问题,发现当前征拆审计工作存在无法可依、审计方法和思路落后、审计时间介入晚、无审计指导实施方案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在征地拆迁审计领域还需要完善法律法规、提供指导实施方案、增强审计力量、加强跟踪审计、学习与征拆相关的政策文件等,以便征地拆迁审计能快速高质量发展,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孟露露[4](2021)在《账本里的世界:集体化时代剪子湾村的生产、生活与社会经济》文中研究说明集体化时代,广大农村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留存了大量的账本、凭证等基层经济资料。这些资料是农村生产队的生产和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其中包含了细致的农村经济生活信息,对于研究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具有重要的价值。山西太原城郊村剪子湾保存了大量的集体化时代账本资料,从时间段上连续且完整,涉及农民经济活动的多个方面,是从经济角度研究村庄发展变迁的珍贵史料。本文利用剪子湾村的账本资料探讨集体化时代城郊村庄的生产与村民生活问题。具体而言,对账本展开全面细致地解读,结合村庄所处的地理位置,剖析村民的生存方式、村庄的经济发展,揭示工业化建设背景下国家对农村的资源汲取,以及对农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剪子湾村临河而居,历史上以农业生产为主。集体化时代由于人口增加、土地被侵占,导致村民只依赖土地完全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在这样的困境下,村民很早就有从事副业维持生计的传统,集体化时代更是利用地处城郊,这样较为优越的理位置发展马车运输、劳务输出、白灰、砂场等副业,副业利润逐渐成为村庄和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村民通过多次向政府申请的方式发展副业,这种非暴力的方式充分显示出了他们的生存理性。同时,由于水利建设、肥料、种子等的投入,农作物产量有所增加,传统农业的潜力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人口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的劳动力增加,导致劳动生产率没有相应地提高。此一时期,国家为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通过税收和统购统销的方式转移了村庄的收入。另外,公共工程建设和公社抽调村庄的劳动力,但却将这部分人的开支转嫁到生产队。这些都消耗了村庄收入,导致副业较为发达的剪子湾村并未能摆脱“内卷化”的命运。在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下,农民生活受到一定的影响,口粮被挤压到最低消费水平,虽然现金收入呈增长趋势,但并未实现质的飞跃。农民日常生活消费还是以食品支出为主,呈现出人均收入缓慢增长与恩格尔系数居高不下的不平衡状态。
杜雨薇[5](2021)在《保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产品案例分析 ——以“皮草贷”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小微企业在增加城乡就业人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多个方面都起到着重要作用,但小微企业存在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信用记录较差、缺乏有效担保等问题,使得小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难题,发展受到阻碍。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局面,主要从加大信贷投放量、降低贷款利率、督促大型银行设立普惠金融部门、补贴地方性金融机构支出等方面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支持。银行业借助国家发布的金融政策,积极进行信贷产品开发、优化信贷流程,解决长期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题。保定银行一直以来与小微企业关系密切,针对小微企业实际特点和现实需求,将这个领域确定为重要业务范畴,在开发小微企业信贷产品的过程中与各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贴近客户融资需求,实现了产品多样化发展。本文对保定银行开发的小微企业信贷产品“皮草贷”进行分析。首先,通过查阅国内外学者对小微企业以及与小微企业相关问题的文献,选取市场细分理论等理论依据,便于接下来的案例研究。其次,对保定银行“皮草贷”产品概况做了基本的描述,先介绍了保定银行存贷款状况、不良贷款率、小微企业信贷余额变动情况和目前主要推行的小微企业信贷产品,然后对产品开发背景、产品基本信息、客户准入条件、产品推出过程、产品运作流程做了详细介绍。接着对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保定银行开发“皮草贷”产品的可行性、产品运营模式、产品风险防范手段以及产品效益,总结出产品的成功之处。最后,基于上述分析,总结出“皮草贷”产品开发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对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几点建议,如,通过差异化手段增加客户始终选择在该银行办理业务的可能性;加强小微企业信贷团队专业化培养步伐,提高保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产品开发效率和员工队伍素质;强化产品与金融科技的联系,抓住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机遇,推动产品与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融合;坚持服务本土小微企业的市场定位,充分发挥区域竞争优势等。关于保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产品“皮草贷”的研究可以为其他城市商业银行因地制宜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题提供经验和思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婧雅[6](2021)在《S集团财务共享中心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洪流里想要保持企业活力,在长期竞争中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从转变自身陈旧的管理模式开始。通过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依托智能化的一体化财务系统平台,在系统内置新的统一的标准体系的规范,将易于归类的大量同质性、日常性业务集中化处理。这一举动可以简化核算环节,优化组织管理结构,打破并重新整合原有的繁复的工作流程,促使信息资源在各部门联动传递,实时共享,从而达到降低企业内部运营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风险管控力度、激活财务部门价值创造能力的效果。S集团作为其省内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分支机构多、业务量大且种类复杂,面临着财务成本过高、运转效率低下、企业组织结构老旧等现实问题,需要寻求财务共享的新模式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本文首先利用文献研究法,在第二章概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概念与特点、相关理论、业务框架、建设基础、构建思路等,奠定理论基础。然后利用调查法,在第三章简介S集团现状,分析目前实行的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及其缺点,论述其构建共享中心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构建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第四章从微观视角详述S集团财务共享中心构建的具体内容,包括总体目标与内容、组织与人员建设、业务流程建设、制度建设、信息系统建设等。最后在第五章剖析构建共享中心可能遇到的难点及其成因,并提出维护共享中心运营的内部和外部保障措施。本文结合S集团的公司现状,提供了国内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在财务共享中心构建上的思路和方法借鉴,旨在给S集团及有相似组织架构和企业规模的其他公司以思考和启示,助力财务共享中心的理论发展。
闫丽红[7](2021)在《山西省殡葬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一生中“生老病死葬”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殡葬,殡葬工作也是国家基本民生保障、基础公共服务和新时代城市基本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保障每个公民“幼有所育、居有所安、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基础上实现“死有所葬、逝有所安”的必然要求。殡葬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长期倡导的一项重大社会变革,根本宗旨是:“推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移风易俗,减轻群众负担。”全国殡葬改革始于1956年毛泽东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签名倡导火葬,山西省殡葬改革工作则从1964年建设第一批火葬场开始,迄今取得了较为显着的成效。但在当前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基础养老和社会兜底保障等民生大事都引起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的背景下,殡葬这一关系万千民众的“生死大事”却未得到足够的关注,殡葬改革的纵深推进阻碍重重。在新形势下,探讨如何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通过何种路径和模式去加强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和现代殡葬改革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殡葬在保障基本民生,推进生态文明,促进精神文明,维护社会和谐等方面的作用显得愈发重要而紧迫。山西省与其它中西部其他大部分省份相类似,在全国殡葬改革中居于相对落后地位。其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在中西部地区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采用数据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研究山西省殡葬改革的现状、分析山西省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一步探讨完善殡葬改革的对策建议,有助于加深对山西省殡葬改革水平的认识,科学把握山西省殡葬改革的方向,有效化解当前面临的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殡葬服务需求,促进山西省殡葬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论文除引言与结语外,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殡葬改革概述。通过介绍殡葬的概念和殡葬改革相关理论,引出当前加强殡葬改革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是山西省殡葬改革的现状。分别从火化量及火化率、殡仪馆等设施建设及分布情况、殡葬管理和执法、从业人员结构和待遇、信息化水平等方面,梳理山西省殡葬改革现状,认为山西省殡葬改革严重滞后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周边同处于中下游的陕西、河南、河北等相比也有很大差距。其近年来取得的成效为设施建设逐步加强,火葬区域不断扩大,惠民殡葬全面推行,丧葬陋俗得以遏制等。第三部分是山西省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通过与全国其他省份横向对比,找出山西省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山西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认为设施建设滞后,规划引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联合执法乏力,思想观念保守等问题正制约着山西省殡葬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推进。主要原因是思想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滞后、行业发展不规范等因素叠加导致。第四部分是当前完善殡葬改革的对策建议。基于一线工作实际,并借鉴江西、山东、上海等殡葬改革先进省份的经验做法,提出从高位推动、建章立制;规划引领、加大投入;统筹协调、联合执法;培养人才、规范管理等对策建议。本文研究山西省殡葬改革的现状、分析山西省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一步探讨当前完善殡葬改革的对策建议,以期加深殡葬改革认识,科学把握殡葬改革的方向,有效化解当前面临的问题,从而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殡葬服务需求,促进殡葬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闫菁清[8](2021)在《“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的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化的高速发展,在建设服务型政府浪潮、公民文化需求兴起的大时代背景下,作为政府制度改革创新产物的行政服务中心是行政服务工作的重要物质空间载体,它通过将行政审批职能部门集中整合形成一站式服务机构,来为企业与公众提供高效便捷的审批服务,以提升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在为社会经济发展消除制度性障碍的同时,提高政府对公众的回应力。行政服务中心在从诞生至今的二十余年内,发挥着巨大成效并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建设。目前,随着各级政府对政务服务建设的重视度逐年提高,各地行政服务中心纷纷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不断进行政务创新,开始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建设,而当下的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依旧沿用僵化、保守的政务办公建筑设计方法,忽略了行政改革及信息化时代背景发展需求,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明显滞后于新的政务服务模式,而显现出建筑设计中的各种问题。基于对此的思考,本文以我国各地的市级、区级行政服务中心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研究,针对当下时代发展需求与行政服务中心建筑之间存在的矛盾进行分析梳理,以“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影响机制为启发对行政服务中心建筑策划与建筑设计提出策略性意见,从而使行政服务中心建筑顺应时代发展,产生积极效应。本文以当前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切入点进行阐述,探究阻碍行政服务中心建筑发展的深层困境。分析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产生背景、作用机制以及它对行政服务中心建筑的影响,总结归纳出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行政服务中心建筑发生的转变,并根据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行政服务中心建筑发展新趋势,总结出行政服务中心在互联网+政务模式下的设计前期和建筑设计的策略,对行政服务中心建筑在建设目标、功能配置、空间构想方面提出前期策划策略,对行政服务中心建筑在空间形态、布局组织与环境设计等方面的设计策略做出详细阐述,为互联网+政务模式下的新型行政服务中心的建筑设计提供指导与借鉴。
高祎博[9](2021)在《“70后”作家小城镇叙事》文中指出本论文试图对“70后”作家的小城镇叙事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从70后作家小城镇叙事的发生入手,对小城叙事进行比较全面的梳理和分析,指出其历史价值和文学意义,也关注其小城镇叙事表现出来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即“70后”作家的小城镇叙事对中国当代社会“城镇化”的文学呈现、记录以及这一过程中折射出的复杂多样的人文体验、美学特征。第一章,着重考察“70后”作家成长背景。小城镇是相当一部分“70后”作家少年时期的成长之地与当下的生活空间。小城镇和“70后”作家之间有着天然的关联,这是“70后”作家小城镇叙事的先天性优势。“70后”作家对小城镇书写多是从日常生活切入,以商街和工厂作为主要表现对象。在城市化不断拓进的当代社会,小城镇正在成为都市的模仿者,但有限的生活区域增强了对于外部世界无限的想象。第二章,主要分析“70后”作家小城镇叙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即小城镇青年群体。徐则臣、石一枫、阿乙等作家塑造出一批漂泊的“城市异乡人”形象;田耳、张楚等作家塑造了那些不曾离开故乡的“在地者”形象。小城镇青年群体中有命运跟随国家改革政策而起落的青年工人,也有坚持文学梦想不曾放弃的写作者,他们以火车、地图、星空、望远镜为象征符号展开想象,他们的身与心在故乡与世界之间徘徊不定。第三章,主要探讨“70后”作家小城镇叙事中对于社会伦理、家庭伦理关系的思考。在“70后”作家的小城镇叙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感受到社会转型时期,都市性的消费主义对小城镇人际关系的冲击。对父子、夫妻关系的影响、塑造,对边缘群体的叙事隐含着“70后”作家的矛盾心态:既渴望摆脱传统伦理关系带来的精神束缚,又呼唤传统伦理秩序回归。第四章,主要分析70后作家小城叙事与当代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关系。“70后”作家的小城镇叙事是面向当代的社会发展现实的文学书写。“70”后作家的小城镇叙事以社会事件作为切入点,站在底层视角,以平视的目光审视人生痛点与精神疑难,用细密的笔法描绘出时代变迁中小城镇变化:从物质生活到价值观念乃至思维观念的骚动、渐变。以房伟和马笑泉的作品为例,透过个体命运,折射出国企改革、城镇化建设等大的社会改革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呈现出一种现实主义精神以及理想化的人文情怀。第五章,主要分析“70后”作家小城叙事与现代主义即先锋文学的关系。70后作家是80年代先锋文学的忠实读者与文学精神的继承者,在城镇叙事中,他们用充满象征与隐喻的叙事策略,营造出小城镇作为闭合环境的荒诞氛围。本章以金仁顺、黄孝阳、瓦当等作家为例,分析“70后”作家设置的超越常理的人物关系,在那些离奇乃至诡谲的情节背后,叙事的主旨仍在于揭示和描绘世界与人生的无常,现实的变幻莫测。
边云涛[10](2021)在《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源型区域经济增长缓慢、遭遇“资源诅咒”制约着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而产业转型升级是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的关键。资源型区域资源产业依赖导致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缓慢,产业演进中形成了低端锁定现象。而加快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是各级政府和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的实践已经经历较长时间,但产业转型升级依然是资源型区域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学术界对资源型区域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关注较多,但较少聚焦到资源型区域脆弱的产业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基于产业生态视角对资源型区域的产业低端锁定与转型升级进行研究,对于丰富产业经济学产业生态、产业关联等理论,促进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利用机理分析、社会网络分析、计量检验、案例研究等方法,基于产业生态视角,以工业部门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两类数据,研究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首先,在梳理产业演进、产品空间、资源产业依赖与转型升级等文献基础上,提出产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阐释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机理;其次,利用产品空间理论构建中国资源型省域产业空间网络图,检验资源依赖与产业演进的逆向关系;然后,利用计量模型检验产业生态对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接着,对典型资源型城市长治市进行案例研究;最后,提出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可能的创新之处为:(1)借鉴生态学思想提出产业生态系统概念与模型,搭建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与转型升级的理论框架。利用生态系统构成与演替模型理论,构建由产业基础、产业要素、产业服务、产业设施等组成的产业生态系统及其演进模型,产业发展通过正向关联带动其他产业是促进模型,产业发展不影响其他产业发展呈中性是随机模型,产业发展排挤其他产业是抑制模型。在工业部门,资源依赖形成通过对制造业、生产要素、优质服务、基础设施的挤出导致产业生态恶化,产业生态恶化带来产业结构逆向演进,形成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的抑制模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首先开展资源产业管制避免资源依赖,形成有利于制造业新产业成长的随机模型,接着政府引导资源收益转化,加速培育制造业新主导产业进入促进模型第一阶段,最后通过制造业新主导产业内生关联驱动,实现产业生态与产业演进良性互动的促进模型第二阶段。在工业部门假定下提升产业多样化水平、产业关联程度是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2)拓展产品空间理论解释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低端锁定。使用2003至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四位代码行业数据,重点在邻近度计算中将赋值范围从传统[0,1]拓展为[-1,1],构建中国正、负产业空间网络基准图。正产业空间网络呈“核心致密—边缘稀疏”结构,核心区域为纺织、电气机械与器材、电子通信设备等高邻近度制造业,边缘区域为采矿业、炼焦、金属冶炼等低邻近度资源型产业。负产业空间网络呈许多小范围一个产业与多个产业之间构成的“中心—外围”结构,“中心”与“外围”产业为互斥、抑制关系。“中心”多是采矿业等资源型产业,与之相连的是受资源型产业“抑制”的装备制造、纺织等产业。高资源依赖的山西、青海等资源型省份优势产业数量少、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和产业密度均较低。计量结果显示资源依赖度提升会导致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显着下降,也就是资源依赖导致产业逆向演进。(3)以工业部门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为被解释变量,利用计量模型分析产业生态对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基于“省份—行业—年份”三维数据研究发现被解释变量滞后期、产业密度滞后期对产业升级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产业升级具有路径依赖特征,高资源依赖省份最显着。“省份—年份”二维面板数据研究发现经济发展与产业演进呈“倒U型”非线性关系,但高资源依赖组呈“U型”关系,资源依赖是资源型区域工业升级的动力。从产业生态角度分析发现产业基础、要素禀赋、产业服务、产业设施对产业演进产生显着影响,产业生态的改善有利于促进资源型区域产业升级。机制检验表明,资源依赖会通过挤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降低人口密度等产业要素影响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资源依赖也通过挤出外商投资、民营经济、产业密度、路网密度影响经济发展活力,阻碍区域产业演进。最后以产业多样化指数、三次产业结构升级指数替代原被解释变量进行了拓展检验。(4)以典型资源型城市、全国首批12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长治市为例进行案例研究。长治“二三一”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发展缓慢,工业结构中资源依赖、重工业化明显,但呈下降趋势;产业空间网络图中长治优势产业处于正产业空间网络边缘、负产业空间网络“中心”位置。长治产业演进呈现路径依赖、路径创造、路径中断等特点。长治通过煤炭产业管制导致主导地位缓降与产业素质提升,以改善产业要素、产业服务、产业设施为主的产业生态改良为制造业、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助力长治产业演进由抑制模型向随机、促进模型转变。(5)提出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资源型区域可以通过产业再造、产业延伸、产业退出等实现路径依赖式产业升级,也可以通过产业植入、产业培育、产业融合等实现路径突破式产业升级。最后从以产业关联促进产业群落化发展、改善生产要素禀赋、提升产业服务能力,完善基础设施保障等方面提出优化产业生态促进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可能的创新之处:一是尝试借鉴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由产业基础、产业要素、产业服务、产业设施组成的产业生态系统及其演进模型,进而基于产业生态视角搭建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与转型升级的理论框架,分析资源依赖导致产业生态恶化与产业结构逆向演进的抑制模型,提出资源管制、政府引导、内生关联驱动的产业转型升级的随机模型、促进模型。二是将传统产品空间理论邻近度范围[0,1]拓展至[-1,1]来显示产业生态演进抑制模型,提出正、负产业空间概念揭示资源型区域存在的典型产业负向关联,资源产业依赖会排挤制造业发展。三是综合运用区域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为衡量产业演进变量,以及对长治的案例研究是论文特色之处。
二、中国告别“审批经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告别“审批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1)深化行政审批与行政监管法治化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行政审批与行政监管法治化改革的必要性 |
(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
(二)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的需要 |
(三)提升依法执政能力的需要 |
(四)顺应群众诉求的需要 |
二、当前行政审批与行政监管法治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备 |
(二)改革举措未能完全实现预期目标 |
(三)部门间数据壁垒破除难,亟需相关法律予以规范 |
(四)行政监管体系难以适应新形势,监管未能依法到位 |
(五)行政审批与行政监管之间职责难分,导致有法不依 |
三、深化行政审批与行政监管法制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
(一)建立完善的全国一体化行政服务平台,实现批管分离 |
(二)进一步梳理审批事项要件,促进行政审批提速增效 |
(三)尽力集中行政审批事项,努力建立依法行政体制 |
(四)分类建设审批数据库,破除部门数据壁垒 |
(五)依法履行监管职责,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 |
(六)强化监管队伍建设,筑牢依法监管理念 |
(七)建立严格的行政监管机制,实现监管规则和标准的公开统一 |
(2)S工程局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2.3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实地调察法 |
1.4.3 案例分析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
2.1.1 内部控制含义 |
2.1.2 内部控制要素 |
2.1.3 内部控制原则 |
2.2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
2.2.1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定义 |
2.2.2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目标 |
2.2.3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关键控制点 |
2.3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相关理论 |
第三章 S工程局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分析 |
3.1 S工程局简介及固定资产现状 |
3.1.1 S工程局简介 |
3.1.2 S工程局固定资产现状 |
3.2 S工程局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描述 |
3.3 S工程局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分析 |
3.3.1 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的评级方法及思路 |
3.3.2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评价 |
3.3.3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四章 S工程局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分析 |
4.1 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评价方法及思路 |
4.1.1 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评价思路 |
4.1.2 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评价方法 |
4.2 模糊综合评价法下S工程局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评价 |
4.2.1 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
4.2.2 评价体系的构建 |
4.2.3 模糊综合评价计算 |
4.2.4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4.3 S工程局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穿行测试 |
4.3.1 穿行测试的定义和方法 |
4.3.2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穿行测试 |
4.4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运行存在的问题分析 |
4.4.1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理念薄弱 |
4.4.2 预算管理不全面 |
4.4.3 盲目采购或采购舞弊 |
4.4.4 验收流程不严谨 |
4.4.5 固定资产利用率较低 |
4.4.6 盘点过程形式主义 |
4.4.7 资产处置效率低下 |
第五章 S工程局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优化方案 |
5.1 S工程局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设计方面的优化建议 |
5.1.1 制定询价制度 |
5.1.2 制定岗位不相容制度 |
5.1.3 制定重型固定资产投保制度 |
5.1.4 制定固定资产定期养护制度 |
5.2 S工程局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运行方面的优化建议 |
5.2.1 加强内部控制意识 |
5.2.2 建立灵活全面的预算制度 |
5.2.3 预防采购舞弊 |
5.2.4 重视验收流程且确保不相容职务分离 |
5.2.5 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 |
5.2.6 严格规范盘点清查工作 |
5.2.7 提高固定资产处置效率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S 工程局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设计有效程度问卷调查表 |
附录 2 S 工程局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运行有效程度问卷调查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3)基建项目征地拆迁审计研究 ——以G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征地拆迁相关规定研究 |
二、基建项目审计相关研究 |
三、征地拆迁审计相关研究 |
四、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征地拆迁 |
二、征地拆迁审计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经济控制理论 |
二、绩效审计5E理论 |
三、“免疫系统”理论 |
第三章 基建项目征地拆迁审计的现状及必要性 |
第一节 基建项目征地拆迁审计的现状 |
一、审计思路及方法相对落后 |
二、审计介入时间晚 |
三、征地拆迁政策法规不完善 |
四、征地拆迁审计欠缺指导实施方案 |
第二节 基建项目征地拆迁审计的必要性 |
一、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
二、保障民生、体现公平 |
三、规范征地拆迁行为 |
第四章 基建项目征地拆迁审计基本理论 |
第一节 基建项目征地拆迁审计的目标 |
一、审查内部控制和资金管理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 |
二、关注征地拆迁的相关工作方案及工作程序的合法性、合规性 |
三、关注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制定与执行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合理性 |
四、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真实性和效益性 |
第二节 基建项目征地拆迁审计遵循的原则 |
一、责权一致的原则 |
二、独立审计的原则 |
三、客观公正的原则 |
第三节 基建项目征地拆迁审计程序 |
一、审计准备阶段 |
二、审计实施阶段 |
三、审计报告阶段 |
第四节 基建项目征地拆迁审计依据 |
一、单位内部制定的审计依据 |
二、单位外部制定的审计依据 |
第五章 基建项目征地拆迁审计方式与内容 |
第一节 基建项目征地拆迁审计方式 |
一、跟踪审计模式分析 |
二、征地拆迁项目审计方式 |
第二节 基建项目征地拆迁的审计内容 |
一、基建项目征地拆迁的工作流程及实施内容 |
二、征地拆迁准备阶段审计内容 |
三、征地拆迁审查报批阶段审计内容 |
四、征地拆迁实施阶段审计内容 |
五、征地拆迁结算阶段审计内容 |
第六章 G项目征地拆迁审计案例分析 |
第一节 G项目的基本概况 |
一、项目简介 |
二、项目参与单位情况 |
三、项目资金收支情况 |
四、G项目工程进展情况 |
第二节 G项目征地拆迁审计概况 |
一、审计工作组构成 |
二、G项目征地拆迁审计程序 |
三、G项目征地拆迁审计方式 |
四、G项目征地拆迁审计内容 |
第三节 G项目征地拆迁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G项目征地拆迁审计存在的问题 |
二、G项目征地拆迁审计问题产生的原因 |
三、案例总结 |
第七章 完善基建项目征地拆迁审计的建议 |
第一节 增强征地拆迁审计力量 |
一、聘请外部专业机构或购买中介服务 |
二、招聘人员专业放宽 |
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技能 |
第二节 加强征地拆迁跟踪审计 |
第三节 加强相关政策文件的学习 |
第四节 完善征地拆迁相关政策法规 |
第五节 补充征地拆迁审计指导实施方案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账本里的世界:集体化时代剪子湾村的生产、生活与社会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基础史料 |
五、文章主要内容 |
第一章 剪子湾村及账本概况 |
一、剪子湾村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 |
二、账本资料概况 |
三、账本的创造者:会计 |
第二章 剪子湾村的经济活动 |
一、村庄的主业 |
二、村庄的“富业” |
三、畜牧业 |
四、劳动生产率 |
第三章 生产的转移:征税与征购 |
一、显性的转移:农业税与工商税 |
二、隐性的转移:征购与价格差 |
第四章 农民劳动产品的分配 |
一、分配依据:工分制 |
二、口粮与现金分配 |
第五章 农民的日常生活与社会保障 |
一、村民的生活条件 |
二、乡村社会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保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产品案例分析 ——以“皮草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 |
1.2.2 关于小微企业信贷的研究 |
1.2.3 关于银行开发小微企业信贷产品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实地调研法 |
1.4.3 案例分析法 |
1.5 创新点 |
第2章 银行开发小微企业信贷产品的理论依据 |
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 市场细分理论 |
2.3 企业成长周期理论 |
第3章 保定银行“皮草贷”产品案例介绍 |
3.1 保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概况 |
3.1.1 保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状况 |
3.1.2 保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产品类型 |
3.2 “皮草贷”产品介绍 |
3.2.1 产品开发背景 |
3.2.2 产品推出过程 |
3.2.3 产品基本说明 |
3.2.4 产品运作流程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保定银行“皮草贷”产品案例分析 |
4.1 产品开发可行性分析 |
4.1.1 宏观政策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
4.1.2 保定银行在助力小微企业发展方面经验丰富 |
4.1.3 银税合作推动银行信贷产品创新 |
4.2 产品运营模式分析 |
4.2.1 “企业+商户”担保方式 |
4.2.2 贷款审批流程 |
4.2.3 产品营销方式 |
4.2.4 差异化信贷策略 |
4.3 产品风险防范分析 |
4.3.1 严格执行信贷管理流程 |
4.3.2 对小微企业信贷采用双重约束手段 |
4.3.3 强化信贷业务日常监督 |
4.4 产品效益分析 |
4.4.1 带动县域税收增长 |
4.4.2 改善当地信用环境 |
4.4.3 吸引更多商户回归本土 |
4.4.4 提升保定银行竞争力 |
第5章 总结与建议 |
5.1 总结 |
5.1.1 保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产品的成功之处 |
5.1.2 保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产品存在的不足 |
5.2 建议 |
5.2.1 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 |
5.2.2 加强小微企业信贷团队建设与管理 |
5.2.3 运用科技手段推动产品发展 |
5.2.4 坚持服务本土小微企业的市场定位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S集团财务共享中心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调查法 |
第2章 财务共享中心的理论概述 |
2.1 财务共享中心的概念与特点 |
2.1.1 财务共享中心的概念 |
2.1.2 财务共享中心的特点 |
2.2 财务共享中心的相关理论 |
2.2.1 规模经济理论 |
2.2.2 流程再造理论 |
2.3 财务共享中心的业务框架理论 |
2.3.1 业务部分 |
2.3.2 共享财务部分 |
2.3.3 战略财务部分 |
2.4 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基础理论 |
2.4.1 企业规模程度 |
2.4.2 信息系统建设 |
2.4.3 人事与组织保障 |
2.5 财务共享中心的构建思路理论 |
2.5.1 整体管控 |
2.5.2 细节管控 |
第3章 S集团财务管理体制模式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S集团概况 |
3.2 S集团财务管理体制模式的现状 |
3.2.1 财务工作运转成本过高 |
3.2.2 风险防控力度有限 |
3.2.3 运转过程效率不足 |
3.2.4 财务系统与软件无法形成统一平台 |
3.3 S集团实施财务共享的必要性 |
3.3.1 外部要求 |
3.3.2 内部动因 |
3.4 S集团实施财务共享的可行性分析 |
第4章 S集团财务共享中心的构建 |
4.1 总体构建目标与建设内容 |
4.1.1 构建目标 |
4.1.2 建设主体 |
4.2 财务共享中心的组织与人员建设 |
4.2.1 行政架构 |
4.2.2 人员岗位分工与职责 |
4.3 财务共享中心的业务流程建设 |
4.3.1 流程建设目标与工具 |
4.3.2 总业务流程 |
4.3.3 特殊业务流程 |
4.4 财务共享中心的制度建设 |
4.5 财务共享中心的信息系统建设 |
4.5.1 信息系统应用架构 |
4.5.2 信息技术平台功能 |
第5章 S集团财务共享中心建设的难点及保障措施 |
5.1 S集团实施财务共享的难点 |
5.2 S集团实施财务共享的难点成因分析 |
5.3 S集团实施财务共享的保障措施 |
5.3.1 内部保障措施 |
5.3.2 外部保障措施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山西省殡葬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殡葬改革概述 |
1.1 概念界定 |
1.1.1 殡葬 |
1.1.2 殡葬改革 |
1.2 相关理论 |
1.2.1 公共治理理论 |
1.2.2 公共产品理论 |
1.3 当前加强殡葬改革的必要性 |
1.3.1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殡葬需求的迫切需要 |
1.3.2 处置各类应急突发事件善后事宜的现实需要 |
1.3.3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
1.3.4 强化殡葬服务保障能力的客观需要 |
第二章 山西省殡葬改革的现状 |
2.1 山西省殡葬改革概况 |
2.1.1 火化量及火化率 |
2.1.2 殡葬基础设施建设及分布情况 |
2.1.3 殡葬管理和殡葬执法 |
2.1.4 殡葬从业人员结构和待遇 |
2.1.5 殡葬信息化 |
2.1.6 殡葬政策法规 |
2.2 山西省殡葬改革成效 |
2.2.1 重新划定火葬区 |
2.2.2 全面实行惠民殡葬 |
2.2.3 出台两办《意见》 |
2.2.4 大力推进移风易俗 |
2.2.5 殡葬基础设施建设初见成效 |
2.2.6 实现殡葬服务规范化 |
2.2.7 开展文明安全祭扫服务保障活动 |
第三章 山西省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1 山西省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 |
3.1.1 平均火化率低,市县区域差异显着 |
3.1.2 设施建设滞后,殡葬服务供给不足 |
3.1.3 违规行为频发,政府行政执法乏力 |
3.1.4 行业地位较低,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
3.2 山西省殡葬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 |
3.2.1 历史文化影响,思想观念保守 |
3.2.2 殡改意识不强,政府重视不够 |
3.2.3 缺少规划引领,资金投入不足 |
第四章 完善殡葬改革的对策建议 |
4.1 高位推动、建章立制 |
4.1.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一把手负责制 |
4.1.2 完善法规政策推进殡葬法治建设 |
4.1.3 通过党员干部带头引导群众参与 |
4.2 规划引领、加大投入 |
4.2.1 加强总体规划引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殡葬服务体系 |
4.2.2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提升惠民殡葬力度,落实殡葬经费保障 |
4.2.3 加强公墓审批管理,规范殡葬服务收费,健全殡葬管理制度 |
4.3 统筹协调、联合执法 |
4.3.1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强化部门联合执法 |
4.3.2 推动管办分离改革,健全殡葬执法队伍 |
4.3.3 因地制宜细化政策,执法区别群体地域 |
4.4 培养人才、规范管理 |
4.4.1 加强殡葬人才队伍和系统行风建设 |
4.4.2 推进殡葬服务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的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治体制改革与信息化快速发展 |
1.1.2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提出 |
1.1.3 行政服务中心建设问题亟待解决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
1.3.1 研究对象 |
1.3.2 概念界定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行政服务中心的研究现状 |
1.4.2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第2章 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概况与现状问题 |
2.1 行政服务中心的演变与发展概述 |
2.1.1 行政服务中心的历史演变 |
2.1.2 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概况 |
2.2 当前行政服务中心发展所处的时代背景 |
2.2.1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浪潮 |
2.2.2 人民公共文化需求兴起 |
2.2.3 信息化发展与广泛应用 |
2.3 行政服务中心的现状调研及存在问题 |
2.3.1 调研总体框架 |
2.3.2 问卷调查分析 |
2.3.3 当前存在问题 |
2.4 行政服务中心建筑现状问题成因分析 |
2.4.1 政务服务职能定位的失衡 |
2.4.2 传统官僚管理体制的弊病 |
2.4.3 传统政务服务模式的僵化 |
2.4.4 政务服务的服务理念偏差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形成及对行政服务中心建筑的影响 |
3.1 “互联网+”介入政务服务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3.1.1 “互联网+”的发展概况 |
3.1.2 “互联网+”引入政务服务模式的可行性 |
3.1.3 “互联网+”对政务服务模式的指导意义 |
3.2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综合概述 |
3.2.1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产生背景 |
3.2.2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范式转变 |
3.2.3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基本要素 |
3.3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对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的影响 |
3.3.1 服务体系指引建筑建设方向 |
3.3.2 运行机制催化空间形态变化 |
3.3.3 办理模式衍生布局组织转变 |
3.3.4 服务理念主导空间情景氛围 |
3.4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新趋势 |
3.4.1 功能构成标准化与复合化 |
3.4.2 空间形态多义性与开放化 |
3.4.3 布局组织集约化与灵活化 |
3.4.4 环境氛围智能化与体验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的行政服务中心设计前期策略 |
4.1 适应新模式的科学化建设目标 |
4.1.1 基于体系的职能定位重构 |
4.1.2 协同城市发展的规划选址 |
4.1.3 满足发展需求的建设规模 |
4.2 协同政务服务体系的功能配置 |
4.2.1 市级——拓展复合化服务功能 |
4.2.2 区级——设定标准化服务功能 |
4.2.3 基层——与社会资源功能整合 |
4.3 契合政务服务新模式的空间构想 |
4.3.1 功能空间类型划分 |
4.3.2 功能空间配置标准 |
4.3.3 功能空间规模构想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的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策略 |
5.1 增强建筑空间的适应性 |
5.1.1 网络化取代等级化的办公空间 |
5.1.2 信息化整合趋势的服务空间 |
5.1.3 强化多义与复合的交往空间 |
5.1.4 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辅助空间 |
5.2 布局组织的整体性优化 |
5.2.1 集约整合的整体布局 |
5.2.2 灵活自由的空间组织 |
5.2.3 优化高效的流线组织 |
5.3 强化服务意识的环境塑造 |
5.3.1 增强建筑空间的体验感 |
5.3.2 建筑边界的开放性塑造 |
5.3.3 环境氛围的人性化营造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70后”作家小城镇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历史与研究现状 |
(一)小城镇的话题缘起 |
(二)小城镇叙事的研究现状 |
二、“70 后”作家与小城镇叙事 |
第一章 “70 后”作家与小城镇的文学构建 |
第一节 “70 后”作家生命体验与小城镇书写 |
第二节 日常生活的力量与小城镇之变 |
一、岁月迟缓——小城镇前现代社会的时间体验 |
二、框定的生活空间 |
三、商品经济时代成为“城市模仿者”的小城镇 |
第二章 城镇青年及其精神内涵 |
第一节 小城镇的出走者 |
一、徐则臣——到世界去 |
二、石一枫——漂泊于城市中的“失败青年” |
三、阿乙——土狗的焦虑 |
第二节 在地者的外部想象 |
第三节 寂落的青工 |
一、路内——穿越迷雾的追寻 |
二、时代变迁下的青工群体 |
第四节 异类的写作者 |
第三章 小城镇视域中的伦理叙事 |
第一节 孱弱的父亲 |
第二节 失衡婚姻中的夫妻伦理 |
第三节 消费时代中小城镇伦理秩序的溃退 |
第四节 边缘的脱序者 |
第四章 现实主义与小城镇叙事 |
第一节 现实主义回归下的小城镇叙事 |
第二节 底层叙述中的意外社会事件与人文关怀 |
一、底层视角里的人文关怀 |
二、突入小城生活的意外社会事件 |
第三节 “英雄”的落寞——《血色莫扎特》 |
一、落寞的英雄 |
二、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 |
三、强烈的批判现实的指向性 |
第四节 县城中的官场生态学——《迷城》 |
一、权力体系中的生存之道——从“愤怒”到“沉默” |
二、官场叙事的继承与拓展 |
三、文化根性与政治选择 |
第五章 现代主义与小城镇叙事 |
第一节 先锋文学的“遗腹子” |
一、先锋文学的“遗腹子” |
二、闭合环境下的荒诞感 |
第二节 金仁顺——文字之外的余韵悠长 |
一、越界的母女 |
二、于意外处戛然而止 |
第三节 黄孝阳——人世间的梨桥县 |
一、大地之上的“梨桥县” |
二、县城里的恶棍哲学 |
第四节 在寂灭中光芒万丈——瓦当的“临河城” |
一、错乱表象下的爱与灵 |
二、在现实与虚构中的小城人生 |
三、从“临河镇”开始,归来依旧是少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产业生态与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文献综述 |
2.1 产业演进研究 |
2.1.1 产业演进的内涵 |
2.1.2 产业演进的影响因素 |
2.1.3 产业演进的路径选择 |
2.2 产业生态与产品空间研究 |
2.2.1 产业生态的研究进展 |
2.2.2 产品空间理论研究进展 |
2.3 资源型区域产业锁定与转型升级研究 |
2.3.1 资源型区域产业锁定及其成因 |
2.3.2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与措施 |
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产业生态视角下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理论框架 |
3.1 从生态系统到产业生态系统 |
3.1.1 生态系统的构成 |
3.1.2 生态平衡及生态系统演替模型 |
3.1.3 产业生态系统的构成 |
3.1.4 产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演进模型 |
3.1.5 本文后续所使用的主要概念与模型 |
3.2 产业生态恶化与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抑制模型 |
3.2.1 基本假定 |
3.2.2 资源丰裕、资源繁荣与资源型区域产业生态恶化 |
3.2.3 产业生态恶化、低端锁定与资源型区域产业结构逆向演进 |
3.3 产业生态改良与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随机、促进模型 |
3.3.1 资源管制、资源依赖弱化与资源型区域产业中性演进:随机模型 |
3.3.2 政策引导、资源收益转化与资源型区域产业生态改良:促进模型 1 |
3.3.3 产业生态改良、内生驱动与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模型 2 |
3.4 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数理解析 |
3.4.1 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分析 |
3.4.2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分析 |
3.5 三次产业演进与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拓展分析 |
3.5.1 三次产业演进、经济发展阶段与工业部门产业演进关系 |
3.5.2 资源依赖与三次产业演进的关系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的实证分析 |
4.1 省级层面中国资源型区域的划分依据 |
4.2 中国资源型省份产业演进的测度与特征:基于产品空间理论 |
4.2.1 基于产品空间理论的测度概念与方法 |
4.2.2 中国产业空间网络构建方法 |
4.2.3 中国产业空间网络的总体特征 |
4.3 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升级能力评价 |
4.3.1 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与产业空间网络特征 |
4.3.2 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特征 |
4.3.3 生产能力禀赋与产业密度特征 |
4.4 资源依赖对区域产业演进影响的实证检验 |
4.4.1 模型设定与样本选择 |
4.4.2 基准计量检验:2003-2013 |
4.4.3 补充计量检验:2007-2017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产业生态对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影响的计量检验 |
5.1 产业基础对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基于三维数据 |
5.1.1 三维数据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
5.1.2 三维数据模型基准计量检验:2003-2013 |
5.1.3 三维数据模型补充计量检验:2007-2017 |
5.2 产业生态对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研究 |
5.2.1 模型设定与样本选择 |
5.2.2 基准计量检验:2003-2013 |
5.2.3 补充计量检验:2007-2017 |
5.3 资源依赖抑制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中介机制检验 |
5.3.1 中介效应模型设定与样本选取 |
5.3.2 资源依赖“诅咒”经济发展水平的中介效应检验 |
5.3.3 资源依赖影响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的中介效应检验 |
5.3.4 资源依赖影响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的中介效应检验 |
5.4 拓展检验:替代原有被解释变量 |
5.4.1 资源依赖与区域产业低端锁定的实证检验 |
5.4.2 产业生态对区域产业演进影响的实证检验 |
5.4.3 资源依赖对产业生态的影响:机制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演进的典型案例研究:以山西长治为例 |
6.1 长治产业演进的总体特征与产业空间网络格局 |
6.1.1 长治经济发展与产业演进的总体特征 |
6.1.2 中国产业空间网络中的长治格局 |
6.2 长治产业演进的路径探索与转型方向 |
6.2.1 长治产业演进的路径依赖 |
6.2.2 长治产业演进的路径创造 |
6.2.3 长治产业退出导致路径中断 |
6.2.4 长治产业转型升级的未来方向 |
6.3 长治产业生态改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阐释 |
6.3.1 煤炭产业管制促进主导地位缓降与产业素质提升 |
6.3.2 产业生态改良为长治制造业、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
6.3.3 制造业、新兴产业助力长治产业演进向随机、促进模型转变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优化生态促进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建议 |
7.1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
7.1.1 资源型区域路径依赖式产业升级 |
7.1.2 资源型区域路径突破式产业升级 |
7.2 资源型区域产业生态优化的政策建议 |
7.2.1 以产业关联推动资源型区域产业群落化发展 |
7.2.2 促进资源型区域生产要素禀赋升级 |
7.2.3 提升资源型区域产业服务能力 |
7.2.4 完善资源型区域产业基础设施保障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
附表 1“省份—行业—年份”三维数据Probit回归结果 |
附表 2 1999-2019 年长治市主要工业品产量 |
附图 1 2013 年中国正产业空间网络基准图 |
附图 2 2013 年中国负产业空间网络基准图 |
四、中国告别“审批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化行政审批与行政监管法治化改革研究[J]. 史迪钢. 宁波经济(三江论坛), 2021(09)
- [2]S工程局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D]. 王慧珍.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3]基建项目征地拆迁审计研究 ——以G项目为例[D]. 蒋婷婷.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4]账本里的世界:集体化时代剪子湾村的生产、生活与社会经济[D]. 孟露露. 山西大学, 2021(12)
- [5]保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产品案例分析 ——以“皮草贷”为例[D]. 杜雨薇. 河北金融学院, 2021(07)
- [6]S集团财务共享中心的构建研究[D]. 王婧雅.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7]山西省殡葬改革研究[D]. 闫丽红. 山西大学, 2021(12)
- [8]“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的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研究[D]. 闫菁清.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9]“70后”作家小城镇叙事[D]. 高祎博. 吉林大学, 2021(01)
- [10]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研究[D]. 边云涛.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标签:内部控制论文;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