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藏自治区农牧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实施方案(试行)(论文文献综述)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2019)在《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文中研究表明编者按历史是一面镜子。纪念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做好现在、开辟未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纂了《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纪略》突出体现党的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各民族团结奋斗三大历史主要脉络,重?
唐晨[2](2015)在《中国旅游产业政策变迁研究:趋势与动因(1978-2013)》文中提出旅游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依据产业经济背景制定的一系列战略方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办法措施的总和,是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旅游产业发展的依据。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自建国以来,就处在旅游政策的引导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旅游政策也适应旅游业的扩张需求,加大了政策的支持与推进力度。虽然现有研究在产业政策的内容、政策评估、政策绩效等方面已有不少文献成果,但关于政策变迁趋势和变迁动因的研究尚不深入。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政策、公共政策、产业政策基本概念的探源,对相关理论展开深入探讨,厘清了旅游产业政策的概念,强调了以政府为政策主体,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为核心目标的两大核心要点。进而对政策理论进行分层次的系统构建,得到以激励性政策和保障性政策为大类,按照内容分为13个具体小类的四级旅游产业政策系统。同时,在基本概念基础上将系统论的观点引入研究,把政策主体、政策媒介、政策客体、政策环境作为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展开分析。在本文研究的核心部分,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自1978年到2013年间的旅游政策进行搜集、整理,确定了近千项通过国家或地方行政管理部门出台的旅游产业政策作为研究样本。借助统计工具和地理信息系统工具,从时间、空间、内容、结构层次等方面对样本旅游产业政策进行深入分析。并在趋势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政策内部环境的拉动力因素和外部环境的推动力因素构建旅游产业政策变迁的动因模型,从而探讨各个因素的影响力作用和影响方式。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经历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中国旅游产业政策系统基本建立。体系上,以国家政策为基础,地方政策为补充的产业政策系统在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较为完整的成长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层次上,涵盖了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针对性政策等各个层级的政策文件。内容上,包含旅游业发展中旅行社、酒店、景区、交通等各个重要行业和部门的针对性政策,以及组织建设、行业监管等保障性政策。(2)旅游产业政策变迁趋势表现为:时间上,国家旅游产业政策经历了增长期、回落期、波动发展期三个时期;结构层次上,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建制工作与其他具体指导性政策相得益彰;内容上,经历了从组织建设和酒店业优先发展,逐渐演变为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同步发展,再到有针对性的重点引导具体某一两个行业的过程。地方政策在时间、层次、内容等方面,整体上与国家政策趋势保持一致。地方旅游产业政策在空间上的变迁表现为:重心从东部部分省份到西南地区,再铺向全国的变化,从本质上是“政治经济高地——自然文化资源高地——政策依赖型高地”两次重心转移的体现。(3)旅游产业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政策变迁是政策内部动因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包含产业起步阶段特殊性的奠基作用、产业发展引致的政策供需矛盾、政策利息相关方驱动三方面的内部动因,以及由改革开放的大环境、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和事件影响的冲击力共同形成的外部动力,共同推动产业政策的演化。而政策实施产生的效用又作用于政策内外环境,潜移默化地改变政策的内外环境,进而再对产业政策施加影响,从而形成循环演进模式。旅游产业政策发展虽然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均衡,部分地区政策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但产业政策对促进旅游业发展,助推我国旅游产业制度完善和旅游经济腾飞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力求通过客观求实的数据分析和直观清晰的趋势表达,为旅游政策领域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李晶[3](2011)在《中国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房地产税收的发展是矛盾和冲突的产物。房地产税收制度是在解决矛盾过程中不断的变化、改革和进步的。在房地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解决各种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产生了,在不断的矛盾调整中,房地产税收制度走向和谐与完整。时至今日,中国房地产税收面临着巨大的改革压力,将房地产税收改革推向风口浪尖:第一,走过极贫极弱的发展历史,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探索着富国富民的道路,集30年的经验,走出改革开放的大方向。伴随着农村改革、工业改革、商业改革、财政改革、金融改革等改革进程,各个行业在进行着改革,各个部门在进行着改革。房地产既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重要的生活资料,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房地产行业也开始改革,以土地使用有偿化为核心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和住宅自有化住房制度改革在中国开始广泛实施并全面推广。由于原房地产税收制度是基于土地无偿使用而设置的,因此,房地产业的改革成为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的基础性动因。第二,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造成了房地产业和原有税收制度的冲突,这种冲突迫使政府必须改革原房地产税收制度,以适应房地产业的发展需求。第三,房地产业的发展引发了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房地产供给和需求在总量上的矛盾激化,结构上的矛盾亦格外突出。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消费者利益受损的情况,整个购房者作为主体,其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害。经济的发展是消费者至上,消费者利益受损必然导致房地产业畸形发展。为了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和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均衡,需要对原房地产税收制度进行改革。第四,在社会进步和社会生产过程中,中国社会财富占有的差距越来越大,这种财富差距不仅表现在流量上,而且表现在存量上。为了缩小财富的差距,需要对收入分配政策的重点进行调整。调整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调整流量即调整收入的差距,一是调整存量即调整财产的差距。正是在如此巨大的改革压力下,对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的思考变得紧迫而意义非凡。论文分析我国房地产税收的社会经济基础,总结房地产业的发展阶段,从与房地产的影响关系与影响程度的角度,分析房地产价格的密切影响因素和一般影响因素;沿着历史的脉搏,探索房地产税收发展的历史轨迹,归纳现代房地产税收的改革历程,从税收要素的角度介绍房地产财产税、房地产商品税、房地产所得税和房地产其他税等房地产税种设置。之后,论文进行现行房地产税收的政治经济分析,分析房地产行业现行地租、税收、收费的状况及税费比重;分析现行房地产企业直接承担和间接承担的税收负担水平;指出在现行房地产税收体系中存在着房地产税种安排略多、房地产重复征税略重以及房地产取得环节、交易环节和保有环节税种设置欠妥等问题:在房地产财产税中存在着的城乡之间土地与房屋存在法律差异、个人拥有不同房产之间存在法律差异、计税依据设计不够公平、个人拥有经营性住房税收流失严重等问题;在房地产商品税中存在着商品税体制滞后、商品税附加制度陈旧等问题;在房地产得税中存在着级差利润调整作用微弱、环保节能导向作用较弱、调节社会财富存量功能较弱和实现社会正义功能尚未得以发挥等问题;最后,对中国现行房地产税收制度进行客观评价。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现行房地产税收的制度创新的目标模式。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与体制改革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税收制度的整体框架内,房地产税改革的目标应当是:确立房地产税在房地产税收体系和地方税收体系中的主体地位;确立分类课征的房地产税收基本模式;建立房地产税收体系;建立城乡企业与居民普遍征收的房地产税收制度;建立房地产估价制度。在理论基础部分,主要从房地产税收政治学、房地产税收社会学、房地产税收伦理学、房地产税收经济学、房地产税收法学等角度,论述房地产税收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在基本架构部分,主要确立租、利、税、费并存的财政收入体制;确立房地产税收在税收体系中的主体地位;确立房地产税收体系的结构;确立房地产税收的基本模式:建立城乡企业与居民普遍征收的房地产税收制度;在相关制度部分,主要论证房地产税收制度创新所必需建立房地产估价制度。房地产按照评估价值计税的必要基础在于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市场经济的发展、房地产重复征税的变革、地方财政的可持续增长和国际房地产税制的发展趋势。最后,论文提出现行房地产税收的制度创新的改革进程。根据房地产税收的改革目标,按照改革任务的逻辑关系,考虑各级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和企业与居民对于税制改革的承受能力,房地产税收体系创新应划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进行。2011-2015年,与“十二五”规划同期,形成房地产税收制度近期目标;2016-2020年,与“十三五”规划同期,形成房地产税收制度中期目标;2021-2025年,与“十四五”规划同期,形成房地产税收制度远期目标。房地产税收体系改革的近期方案,提供对于城市居民住房普遍征收房产税、对城市居民用地普遍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的房地产财产税改进方案,改进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的房地产商品税改进方案,在技术研发与应用研究方面、提供在建筑节能方面、节能减排资金投入及使用方面和减排与循环经济方面的房地产所得税改进方案;房地产税收体系改革的中期方案,提供将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的征税范围扩大到农村的房地产财产税改进方案,对建筑业、销售不动产业征收营业税改为征收增值税的房地产商品税改进方案,将土地增值税并入企业所得税、试点混合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房地产所得税改进方案;房地产税收体系改革的远期方案,提供推广混合个人所得税制度、新设遗产税与赠与税的房地产所得税改进方案。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在交易环节征收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在保有环节征收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在遗赠环节征收个人所得税和遗产税的房地产税收体系,实现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目标。
姜黎黎[4](2011)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公共卫生资源及公共卫生服务绩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楚雄州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公共卫生服务效果及居民公共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情况。[方法]采用文献复习法收集2000~2008年楚雄州公共卫生服务供方资料及州、市/县基本情况,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进行居民公共卫生服务需要和利用情况调查。[结果]1.2008年末楚雄州1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有卫生人员56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69人,每万人口拥有疾控卫生技术人员1.80人,平均年龄38.60±6.81(x±s,岁)。大学以上学历人员州级疾控中心占38.3%、市/县疾控中心为12.5%。高、中、初级三级职称比例州级为1.6:4.7:3.8,市/县级为0.4:3.2:6.4,州疾控工作人员无职称人员比重达17.1%。2.2000~2008年楚雄州每万人口妇幼保健卫生技术人员平均增长3.52%,2008年楚雄州每万人口配置妇幼保健卫生技术人员1.57人。楚雄州妇幼保健院配置人员105人,其中执业医师51人(48.6%),护士38人(36.2%);各县级妇幼保健院平均配置31人。全州执业医师229人(55.9%),护士119人(29.0%)。大学及以上、大专、中专、高中、初中人员比例分别为16.8%、50.5%、28.3%、3.9%、0.5%,无硕士及博士。高、中、初级职称之比约为0.6:3.8:5.6。3.2008年楚雄州每10万人口配备专职健康教育人员0.19人,每万人口配备0.57名卫生监督员,每万人口拥有精神卫生专科保健人员0.48人,每10万人口配备精神科医师1.76人。4.2008年楚雄州共投入公共卫生事业费4023万元,占财政支出的0.56%,占卫生事业总费用的6.74%,人均公共卫生事业费15.45元。2000~2008年楚雄州全州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平均增长了14.23%、17.51%,政府公共卫生支出平均增长1.85%。疾控中心总收入的52.93%来自财政拨款,27.92%来自业务收入,总支出的40.91%用于人员支出。妇幼保健院总收入的62.45%来自业务收入,支出的28.77%用于人员支出。5.2008年全州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142.66/10万。进行艾滋病初筛179,232人次,确认检测464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上报率100%、报告及时率93.83%,新发HIV/AIDS综合管理首次随访率100%,随访完整率94%。DOTs覆盖人口2,218人,覆盖率100%。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90.13%,孕产妇死亡率为36.92/10万,婴儿死亡率13.09%o,新生儿死亡率8.94%0,儿童系统管理率为82.93%。6.入户调查资料显示,楚雄州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患病率为72.0%o,高血压是最主要的慢性病,患病率为2.06%,占所有慢性病的34.13%,前五种主要慢性病依次是高血压、风湿及类风湿、糖尿病、腰椎间盘突出、慢性胃肠炎。重性精神病患病率为2.2‰。新生儿访视率65.5%、预防接种卡建卡率为97.7%、卡介苗接种率97.69%、麻疹疫苗接种率94.12%、脊髓灰质炎疫苗全程接种率94.46%、百白破疫苗全程接种率97.69%、乙肝疫苗接种率96.19%、乙脑疫苗接种率82.93%、流脑疫苗全程接种率86.97%,“五苗”全程接种率达88.47%。妇检率60.75%、产前检查率97.0%、住院分娩率93.5%、产后访视率为66.2%。7.各市/县公共卫生服务效果综合评价存在差异,公共卫生服务效果综合评价得分与人均公共卫生费用、人均公共卫生技术人员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871,0.800(P<0.05)。[结论]1.楚雄州公共卫生人力资源总数不足,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亟待提高,人员结构、学历构成及职称构成难以适应当前公共卫生工作的需要;2.政府财政支出的增长与政府公共卫生事业支出的增长不同步;政府公共卫生支出的绝对数在增加,但相对数在减少;政府公共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公共卫生机构开展工作所需的人员经费、业务经费等得不到保障;3.全州慢性病控制工作薄弱、重性精神疾病卫生服务滞后,传染病控制工作及妇幼保健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进一步完善;4.加大公共卫生投入,提高公共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标准可改善公共卫生服务效果。
谢玥[5](2010)在《云南省综合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以来,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益增多,从美国的“9.11”事件、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SARS)到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08年的汶川“5.12”大地震、“三鹿奶粉”事件以及2009年大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诸多来势凶猛的突发事件和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公众的健康。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的各个环节中都离不开综合医院,综合医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整个事件的处置结果。综合医院的应急任务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依据科学分析得到最准确的信息,从而迅速采取应急处置方案,减少灾害事故对群体的伤亡,尽可能减少其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本文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出发,分析了我国特别是云南省卫生现状,介绍了有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国内外的基本情况和医院目前的分级分类情况,论述了综合医院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存在的风险、遇到的困难和需要处理好的四种关系。并从应对能力建设的内涵入手,结合国外医疗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设和云南省综合医院应对能力,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三个阶段的特点提出综合医院需要树立法制意识、管理意识和危机意识,建立预警系统、应急预案,建立指挥系统、完善急救工作流程,加强人才培养到风险评估和应急保障等工作的合理化建议,对提高云南省综合医院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对能力进行了有益探索。
刘宏杰[6](2010)在《边疆民族地区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矛盾也日益凸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矛盾引发了各种自然灾害、人为祸害和群体性事件不断爆发,加之三股势力在境外反华势力的支持下大肆破坏现有社会秩序,严重影响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本文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着眼于边疆民族地区客观实际,试图分析各类突发事件爆发的根源及其特征,并对边疆民族地区当前应急机制进行剖析,并从总体上设计边疆民族地区应急机制构建的框架体系,分析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及其应对思路等。按照这样的逻辑思路,本文全文共分六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即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并对文章中的核心概念进行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当前相关的研究成果,说明了本文的写作框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基本概况及当前面临的安全隐患、突发事件表现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了解边疆民族地区概况是进行应急机制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为应急机制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对于各类突发事件的归纳汇总则有利于对边疆民族地区突发事件的总体态势加以把握,进而从整体上提出边疆民族地区特色的应急框架体系。第三部分,主要从应急预案编制实施、应急组织体系建设、应急预防预测与预警机制建设、应急指挥与协调机制、应急保障机制、应急参与机制等六个方面考察了当前边疆民族地区应急机制的总体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边疆民族地区应急机制建设的特殊性,阐明了可能遇到的困难。第四部分,根据边疆民族地区应急机制的构建环境及任务的特殊性,本部分针对性地提出了在大安全观下建构应急机制的建议,并以此为基础初步建立了边疆民族地区安全测评指标体系。通过对边疆民族地区应急管理现状的分析,提出从应急法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应急预案、应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事后恢复重建等六大机制着手建构边疆民族地区应急机制的观点。第五部分,针对边疆民族地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当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暴露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将信息监测与疏导机制、应急联动机制、应急培训机制、外部介入引导机制列为当前发展的重点,增强边疆民族地区应急机制的针对性和可行性。第六部分,即本文的结语部分,简单地回顾了本文的主要观点,总结了本文研究取得的成绩与不足,并对未来研究工作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蔡文智[7](2009)在《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现状调查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预防和控制职业伤害是公共卫生领域优先研究的问题之一。虽然在全世界范围内采取了一系列的预防控制措施,但职业伤害仍然是全人群,特别是职业人群死亡和致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近些年来,国内外对于伤害的研究已渐成熟,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三级预防措施,但关于职业岗位引起的伤害研究还在不断的探索和思考当中。医院是个特殊的职业场所,它不但是预防和控制职业伤害的工作场所,同时也是受职业伤害影响的场所,医务人员(hospital staff)在医院工作过程中需要面对罹患各种疾病的患者,经常暴露于生物、化学、物理性因素等各种职业有害因素中,并处于高度紧张及心理学过度的应急状态,其所遇到的职业性危害,既有慢性长期的影响,又有急性突发性的危害。医务人员具有传染病易感者和感染源的双重身份,高强度、高风险、高应急、高投入、低产出的工作状态,生理、心理、社会等多重压力,导致医务人员职业伤害(occupational injury,OI)流行日趋严重,这不仅损害了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也影响了医疗卫生单位的生存与发展。然而该如何界定存在于医务人员群体中的职业伤害,因职业环境中有害因素所造成的伤害该如何防护和干预,国内外尚无一个统一的标准。直到近10余年来,不断出现的医务人员“过劳死”、医院暴力导致医务人员受伤、致残、致死等恶性事件,引起了全世界各个国家卫生行政管理官员的重视,才对医院医务人员的职业伤害给予了较为积极的关注。尽管这些年我国卫生领域的科学和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疾病防护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卫生医疗体系的关注仍多倾向于患者的生命维护和身体健康,而对于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却关注得很少,国内现有的众多相关研究还仅局限于职业危险因素对医务人员的伤害,更深层次的组织管理因素和个体特质等因素对职业伤害的影响很少有研究报道,并且也少有多地区、多医疗机构的联合研究。有鉴于此,为了解国内医务人员群体中发生职业伤害的流行情况,为全面分析造成医务人员职业伤害流行的深层次因素,为明确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的操作定义,界定职业伤害的高危人群,本研究对国内医务人员的职业伤害流行病学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并获得了一些有利、有益的信息,将有助于下一步建立医务人员职业伤害防御机制提供有力而客观的依据,同时也为今后形成医务人员职业伤害评估量表建立有效的数据资源。目的本课题大规模的采集了影响医务人员职业伤害流行的各种资料(如人口社会学特征、组织管理环境、个人特征、职业暴露危险因素,职业损害情况等资料),以期了解医务人员职业伤害流行情况,形成一套有效的医务人员职业伤害调查表。运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与统计学分析理论,综合分析引起医务人员职业伤害流行的各种危险因素,明确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类型的操作定义,筛选导致医院职业伤害发生的高危因素,锁定高危人群。为研制医务人员职业伤害调查量表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便界定医院工作场所的职业伤害高危人群提供切实可行的评价工具,为下一步建立医务人员职业伤害防御和经济补偿机制奠定研究基础。方法参考国内外大量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经预调查和专家咨询后确定,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一般情况、生活方式、职业危险因素表、职业伤害类型表4个部分。其中一般情况包括被调查者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如单位性质、所在科室、性别、年龄、职称、岗位、学历、工作年限等。生活方式部分包括吸烟、饮酒、饮食、睡眠、娱乐活动、排便及体育锻炼等。职业危险因素表基于现存国内医疗单位职业性质现状和美国Gimeno等学者的职业伤害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而形成,3个分表共49个条目,分别为组织管理因素(分表1)18个条目(条目1有5个子条目)、个人因素(分表2)10个条目、职业暴露因素(分表3)21个条目,基本可以涵盖国内医疗机构的职业特征情况。职业伤害类型表分为3个类型分表,即1类损伤:亚健康自评表;2类损伤:工作相关性损伤表;3类损伤:工作相关性疾病表。职业危险因素表和职业伤害类型表中的亚健康自评表均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进行危险程度的评估。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按照不同区域、不同省市地区、不同医院等级、岗位等进行分层抽样,于2008年4月-11月对国内10560名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技术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后勤人员等)进行现场问卷调查,调查涵盖全国华东、华北、东北、中南、西南、西北等6个区域共138家医疗机构。人员比例按照PPS抽样法(按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概率抽样法),按三级医院(住院床位≥500张)100人,二级医院(住院床位100-499张)60人,一级医院(住院床位20-99张) 32人的比例随机抽取调查对象。回收的调查数据经Epitada3.1数据库双人录入,核查后导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将5级评分归类为2级评分(即选择“非常满意、满意”或“从来没有、几乎没有”者确定为“满意”或“无”,赋值为1分,选择“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或“有时有、经常有、一贯有”者确定为“不满意”或“有”,赋值为2分)。对建立的调查问卷进行信度、效度检验,采用Cronbach’α系数、分半信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进行评价。本研究收集的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χ2检验、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调查表经过信度、效度检验后得出,职业伤害相关因素表Cronbach’α系数为0.947,分半信度为0.713,结构效度采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为45.193%,亚健康状态调查分表Cronbach’α系数为0.926,分半信度为0.902,结构效度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为58.019%,提示调查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共发放调查问卷10560份,回收9510份,回收率90.0%,以完整填写无缺项视为有效问卷,有效问卷9066份,有效率达95.3%。本研究完整调查127家单位包括三级医院74家,二级医院26家,一级医院27家,其中男性2823人,女性6243人,年龄17-63岁(平均32.8±8.5岁),95.4%医务人员为汉族,其余为少数民族。岗位:护理人员4263人(47.0%),医疗人员3604人(39.8%),技术人员627人(6.9%),行政管理人员212人(2.3%),后勤人员360人(4.0%);职称:初级4516人(49.8%),中级2561人(28.2%),高级(含正副高)1191人(13.1%),其他798人(8.8%)。3.医务人员职业伤害情况不容乐观,根据伤害程度分为3种类型,其中,Ⅰ类伤害表现为亚健康状态,发生率为54.7%。其中轻度亚健康者为32.4%,中度亚健康者为19.5%,重度亚健康者为2.9%。前5位的亚健康状态表现是睡眠质量差,多梦、易醒(60.8%);腰酸背痛,头昏眼花(60.4%);刺激性症状,如咳嗽、流泪、喷嚏(59.0%);做事反复核对,倍感精神大不如前(58.1%);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57.5%)。4.Ⅱ类伤害为工作相关性损伤,发生率为16.53%。医务人员工作相关性损伤前10位的分别是针刺伤(49.4%)、口腔溃疡(38.4%)、切割伤(28.5%)、碰撞伤(28.5%)、月经异常(29.7%)、扭伤(20.5%)、皮肤皲裂(18.4%)、过敏性皮炎(16.8%)、皮疹(15.7%)及摔伤(14.3%)等。5.Ⅲ类伤害为工作相关性疾病,患病率为6.06%。排在前十位的医务人员工作相关性疾病分别是慢性咽炎(25.7%)、神经衰弱(22.1%)、腰颈椎病(20.9%)、慢性鼻炎(17.6%)、胃溃疡(14.3%)、下肢静脉曲张(11.4%)、抑郁症(7.5%)、听神经受损(3.1%)、腕管综合症(2.7%)、肺炎(2.7%)等。6.医务人员对组织管理环境中的医院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满意度最低,其次是所处的安全工作环境,医务人员对医院重视员工健康问题方面的满意度最高;安全环境与安全操作之间的相关性最大;组织管理环境满意度与不同单位等级、科室、岗位、学历及工作年限等变量具有相关性,高等级医院,非临床科室、非临床岗位对组织管理环境的满意度与认同感越高,而高学历、工作年限中等长的医务人员对组织环境的满意程度较低。7.不同性质的职业暴露因素对医务人员造成的职业暴露各不相同,生物性、化学性因素导致的职业暴露最高,其次是社会性、心理性以及物理性暴露。暴露率最高的生物性因素为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其他分泌物,其次为接触高危人群(AIDS/淋病/梅毒/SARS/结核病/乙肝等);化学性因素暴露率最高的是接触化学物质(消毒剂/药物/试剂);物理性因素中,工作中处于弯腰或被迫体位等不良姿势、噪音刺激、工作连续站立时间>4h/日、掰安瓿、使用剪、刀、针和各种锐器装置等暴露率较高。不同岗位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职业伤害暴露最严重的是临床医务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各职业暴露因素的暴露危害率远高于其他临床岗位人员,生物性暴露最为显着。不同职称人员中,初级职称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象最为显着(P<0.001),其次是中级职称、高级职称,学生的职业暴露相对较低。8.医务人员对个人因素中自我认知和个人能力的评价相对较好,只有约10.2%的人员不太满意与工作相关的个人能力,其中对面临继续医学教育问题与自主调节生物钟的能力不满意率分别为10. 3%、9.9%,面临继续医学教育问题的能力与应对新业务、新技术的能力,和处理临床职业安全问题的能力具有显着相关性。自主调节生物钟的能力与克服不良情绪变化的能力,以及处理临床职业安全问题的能力具有显着相关。在自我认知问题上,有约22.7%的医务人员不满意自己目前的现状,其中对个人待遇、及承受的精神压力满意率较低(分别为33.5%、23.3%)。高等级医院、非临床科室、非临床岗位、高收入等特征的医务人员对个人待遇的满意度要高,而初级职称、工作年限长、对工作满意度认可较低等特征的医务人员对个人待遇的满意度也低。临床科室人员较非临床科室的医务人员精神压力高,工作年限越长,长期轮班与超负荷工作,长期接受噪音刺激,经常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其他分泌物、接触高危人群、面临急危重患者及受到埋怨或辱骂,其承受的精神压力越大,满意度越低。9.导致发生不同程度的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的危险因素包括:医院等级、所处地区区域环境、岗位、职称和学历、工作时间、生活方式、组织环境、人力资源和工作负荷、安全工作环境和安全操作行为等。结论1.本次调查对所使用的调查问卷进行了信度、效度检验,各级指标充分显示了本调查问卷的内在一致性和有效性,为下一步建立适合于临床应用的医务人员职业伤害评估量表提供了有利信息。2.本次调查研究显示,发生于国内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的情况较为严重,医务人员是职业伤害的高危人群,按照伤害的程度应将医务人员职业伤害归类为3种类型,1类伤害为亚健康状态,2类伤害为工作相关性损伤,3类伤害为工作相关性疾病。本研究创新性地界定了发生于医院工作场所的职业伤害定义,为今后规范医务人员职业伤害认证工作提供依据。3.导致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的因素是复杂而多方面的,它们彼此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引起职业伤害的发生。职业伤害的危险因素包括医务人员的人口社会学特征、职业环境、组织管理环境和个人特质等,具体有如下:医院等级、所处地区区域环境、岗位、职称和学历、工作时间、生活方式、组织环境、人力资源和工作负荷、安全工作环境和安全操作行为等。提示减少各种职业危险因素对医务人员职业伤害非常重要,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包括建立职业健康与安全委员会、建立有效的职业上报制度、改善生活方式、提供有效而合理的职业防护措施、满足临床合理人力资源等。4.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医务人员应引起医院管理层的重视,这类人群通过有效的健康指导和干预,能避免职业伤害的进一步加重。当医务人员发生工作相关性损伤时,相关人员应严格对职业危险因素进行有效识别和管理,加强相关职业危险因素的防护,减少职业疾病的发生。而一旦有员工发生工作相关性疾病,医院管理决策层应充分认识到职业伤害对他们的健康危害,并及时给予适当的补偿,给予人性化关怀,使工作相关性疾病所造成的伤害和损失减少到最小。5.职业伤害是一个全球性的、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而医务人员承担了维护人类生命健康和促进疾病康复的社会使命,他们的职业健康和安全问题却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本次研究调查所获得的结果和信息,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为医务人员创造良好的从业环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医务人员职业伤害防护和职业健康管理机制的研究。
邓凌[8](2009)在《医务人员职业伤害流行病学特征调查研究》文中提出预防和控制职业伤害是公共卫生领域优先研究的问题之一。虽然在全世界范围内采取了一系列的预防控制措施,但职业伤害仍然是全人群,特别是职业人群死亡和致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近些年来,国内外对于伤害的研究已渐成熟,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三级预防措施,但关于职业岗位引起的伤害研究还在不断的探索和思考当中。医院是个特殊的职业场所,它不但是预防和控制职业伤害的工作场所,同时也是受职业伤害影响的场所,医务人员(hospital staff)在医院工作过程中需要面对罹患各种疾病的患者,经常暴露于生物、化学、物理性因素等各种职业有害因素中,并处于高度紧张及心理学过度的应急状态,其所遇到的职业性危害,既有慢性长期的影响,又有急性突发性的危害。医务人员具有传染病易感者和感染源的双重身份,高强度、高风险、高应急、高投入、低产出的工作状态,生理、心理、社会等多重压力,导致医务人员职业伤害(occupalional injury,OI)流行日趋严重,这不仅损害了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也影响了医疗卫生单位的生存与发展。然而该如何界定存在于医务人员群体中的职业伤害,因职业环境中有害因素所造成的伤害该如何防护和干预,国内外尚无一个统一的标准。直到近10余年来,不断出现的医务人员“过劳死”、医院暴力导致医务人员受伤、致残、致死等恶性事件,引起了全世界各个国家卫生行政管理官员的重视,才对医院医务人员的职业伤害给予了较为积极的关注。尽管这些年我国卫生领域的科学和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疾病防护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卫生医疗体系的关注仍多倾向于患者的生命维护和身体健康,而对于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却关注得很少,国内现有的众多相关研究还仅局限于职业危险因素对医务人员的伤害,更深层次的组织管理因素和个体特质等因素对职业伤害的影响很少有研究报道,并且也少有多地区、多医疗机构的联合研究。有鉴于此,为了解国内医务人员群体中发生职业伤害的流行情况,为全面分析造成医务人员职业伤害流行的深层次因素,为明确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的操作定义,界定职业伤害的高危人群,本研究对国内医务人员的职业伤害流行病学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并获得了一些有利、有益的信息,将有助于下一步建立医务人员职业伤害防御机制提供有力而客观的依据,同时也为今后形成医务人员职业伤害评估量表建立有效的数据资源。目的基于上述的研究需要和现状,本研究拟在大规模采集影响医务人员职业伤害流行的各种资料(如人口社会学特征、组织管理环境、个人特征、职业暴露危险因素,职业损害情况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与统计学分析理论,综合分析引起医务人员职业伤害流行的各种危险因素,明确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类型的操作定义,筛选导致医院职业伤害发生的高危因素,锁定高危人群。本研究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和资料将有助于我们下一步建立医务人员职业伤害调查量表,制定合理有效的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和干预管理模式等工作的开展。方法参考国内外大量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经预调查和专家咨询后确定,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一般情况、生活方式、职业危险因素表、职业伤害类型表4个部分。其中一般情况包括被调查者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如单位性质、所在科室、性别、年龄、职称、岗位、学历、工作年限等。生活方式部分包括吸烟、饮酒、饮食、睡眠、娱乐活动、排便及体育锻炼等。职业危险因素表基于现存国内医疗单位职业性质现状和美国Gimeno等学者的职业伤害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而形成,3个分表共49个条目,分别为组织管理因素(分表1)18个条目(条目1有5个子条目)、个人因素(分表2)10个条目、职业暴露因素(分表3)21个条目,基本可以涵盖国内医疗机构的职业特征情况。职业伤害类型表分为3个类型分表,即1类损伤:亚健康自评表;2类损伤:工作相关性损伤表;3类损伤:工作相关性疾病表,3个分表基本包括目前临床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现状。职业危险因素表和职业伤害类型表中的亚健康自评表均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进行危险程度的评估。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按照不同区域、不同省市地区、不同医院等级、岗位等进行分层抽样,于2008年4月-11月对国内10560名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技术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后勤人员等)进行现场问卷调查,调查涵盖全国华东、华北、东北、中南、西南、西北等6个区域共138家医疗机构。人员比例按照PPS抽样法(按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概率抽样法),按三级医院(住院床位≥500张)100人,二级医院(住院床位100-499张)60人,一级医院(住院床位20-99张)32人的比例随机抽取调查对象。回收的调查数据经Epitada3.1数据库双人录入,核查后导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将5级评分归类为2级评分(即选择“非常满意、满意”或“从来没有、几乎没有”者确定为“满意”或“无”,赋值为1分,选择“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或“有时有、经常有、一贯有”者确定为“不满意”或“有”,赋值为2分)。本研究收集的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x2检验、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共发放调查问卷10560份,回收9510份,回收率90.0%,以完整填写无缺项视为有效问卷,有效问卷9066份,有效率达95.3%。本研究完整调查127家单位包括三级医院74家,二级医院26家,一级医院27家,其中男性2823人,女性6243人,年龄17-63岁(平均32.8±8.5岁),95.4%医务人员为汉族,其余为少数民族。岗位:护理人员4263人(47.0%),医疗人员3604人(39.8%),技术人员627人(6.9%),行政管理人员212人(2.3%),后勤人员360人(4.0%);职称:初级4516人(49.8%),中级2561人(28.2%),高级(含正副高)1191人(13.1%),其他798人(8.8%)。2.调查问卷经过信度检验后得出,职业伤害危险因素表Cronbach’α系数为0.947,亚健康状态调查分表Cronbach’α系数为0.926,提示调查问卷内在一致性好,具有良好的信度。3.医务人员职业伤害情况不容乐观,根据伤害程度分为3种类型,其中,Ⅰ类伤害表现为亚健康状态,发生率为54.7%。其中轻度亚健康者为32.4%,中度亚健康者为19.5%,重度亚健康者为2.9%。前5位的亚健康状态表现是睡眠质量差,多梦、易醒(60.8%);腰酸背痛,头昏眼花(60.4%);刺激性症状,如咳嗽、流泪、喷嚏(59.0%);做事反复核对,倍感精神大不如前(58.1%);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57.5%)。4.Ⅱ类伤害为工作相关性损伤,发生率为16.53%。医务人员工作相关性损伤前10位的分别是针刺伤(49.4%)、口腔溃疡(38.4%)、切割伤(28.5%)、碰撞伤(28.5%)、月经异常(29.7%)、扭伤(20.5%)、皮肤皲裂(18.4%)、过敏性皮炎(16.8%)、皮疹(15.7%)及摔伤(14.3%)等。5.Ⅲ类伤害为工作相关性疾病,患病率为6.06%。排在前十位的医务人员工作相关性疾病分别是慢性咽炎(25.7%)、神经衰弱(22.1%)、腰颈椎病(20.9%)、慢性鼻炎(17.6%)、胃溃疡(14.3%)、下肢静脉曲张(11.4%)、抑郁症(7.5%)、听神经受损(3.1%)、腕管综合症(2.7%)、肺炎(2.7%)等。6.导致发生不同程度的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的危险因素包括:医务人员的人口社会学特征、职业环境、组织管理环境和个人特质等,具体有如下:医院等级、所处地区区域环境、岗位、职称和学历、工作时间、生活方式、组织环境、人力资源和工作负荷、安全工作环境和安全操作行为等。结论1.本次调查研究显示,发生于国内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的情况较为严重,医务人员是职业伤害的高危人群,按照伤害的程度应将医务人员职业伤害归类为3种类型,1类伤害为亚健康状态,2类伤害为工作相关性损伤,3类伤害为工作相关性疾病。2.导致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的因素是复杂而多方面的,它们彼此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引起职业伤害的发生。职业伤害的危险因素包括医务人员的人口社会学特征、职业环境、组织管理环境和个人特质等,具体有如下:医院等级、所处地区区域环境、岗位、职称和学历、工作时间、生活方式、组织环境、人力资源和工作负荷、安全工作环境和安全操作行为等。提示减少各种职业危险因素对医务人员职业伤害非常重要,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包括建立职业健康与安全委员会、建立有效的职业上报制度、改善生活方式、提供有效而合理的职业防护措施、满足临床合理人力资源等。3.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医务人员应引起医院管理层的重视,这类人群通过有效的健康指导和干预,能避免职业伤害的进一步加重。当员工发生工作相关性损伤时,医院相关部门应严格进行职业危险因素的有效识别和管理,加强职业危险因素的防护,减少疾病发生。当有员工发生工作相关性疾病时,医院管理部门应充分认识到职业伤害对员工的健康危害,并及时给予适当的补偿,给予人性化关怀,使工作相关性疾病所造成的伤害和损失减少到最小。4.职业伤害是一个全球性的、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而医务人员承担了维护人类生命健康和促进疾病康复的社会使命,他们的职业健康和安全问题却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本次研究调查所获得的结果和信息,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为医务人员创造良好的从业环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医务人员职业伤害防护和职业健康管理机制的研究。
杨志军[9](2008)在《我国慢性传染病预防与治疗监测的经济学分析 ——以慢性乙型肝炎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传染病是世界范围内引起死亡最多的疾病,也是我国死亡率最高的三类疾病之一。医学技术的进展使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取得了重要成果。传染病预防与治疗监测进行经济学分析对传染病防治和医学技术发展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目的是建立传染病预防与治疗监测经济学分析的数学模型,并分析和评估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治疗监测技术的经济学影响。本文的第一章为绪论,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对文章的结构安排进行了说明。本文的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对传染病的经济负担、卫生经济学中的评估工具、慢性传染病防治技术的发展、卫生经济学中关于生产和成本研究、新技术的扩散、新技术的评价以及我国慢性传染病防治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完整介绍了国内外在本文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背景资料。本文第三章建立了模拟传染病扩散和估算我国慢性传染病经济负担的数学模型。传染病扩散模型可以估算人群中感染者、易感染和健康者的数量,估算传染病经济负担的模型可以根据感染者所处的不同疾病状态的直接和间接成本估算出疾病负担。据此估算的我国2007年慢性乙型肝炎的直接医疗成本高达367亿元人民币。如果不进行免疫预防,我国2007年出生的人口在将来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154亿元人民币。在此之前,本章还分析了我国经济法发展与传染病控制的相关关系。第四章建立了分析疫苗免疫技术经济学影响的数学模型,并对我国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的经济学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根据最新公布的慢性乙肝调查数据,通过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益分析和成本-效用分析,证明疫苗免疫的经济效果非常显着,每年可以节约50多亿元人民币的治疗费。第五章建立数学模型对慢性传染病治疗监测进行经济学分析和评价。建立了确定最佳耐药检测时间的数学模型、确定定性检测条件下更换治疗方案的最优策略的数学模型、确定定量检测条件下更换治疗方案的最优策略的数学模型以及不同检测方法比较评价的数学模型。确定拉米夫定耐药监测时间间隔,分析和评估拉米夫定耐药检测经济学影响,发现如果采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监测手段,每年可以节约治疗费用5亿多元人民币。最后一章给出本文的如下结论:(1)现阶段我国传染病发病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家财政支出呈显着负相关,病死率与农村恩格尔系数呈显着正相关;(2)我国慢性传染病的经济负担非常沉重,采用疫苗预防具有很高的经济效果;(3)采用本文建立的马尔科夫决策模型和增量成本效果分析模型可以对慢性传染病的预防与治疗监测进行经济学分析和评价;(4)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经济负担十分严重,采用疫苗免疫和合适的治疗监测可以节约大量治疗费用。文章的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对我国传染病防治与医学技术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卫生技术经济学分析的研究在我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有许多理论和实践的具体问题需要探索和研究。本论文针对我国慢性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的特点,建立评估我国传染病经济负担的数学模型、评价传染病预防技术及策略的数学模型和评价传染病治疗监测的数学模型,同时详细估算了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经济负担、预防技术和策略的经济学影响和治疗监测技术的经济学影响。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了确定慢性传染病治疗监测最优策略的数学模型:国内外的研究人员虽然对疾病负担、预防技术、诊断技术和治疗技术的评估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对治疗监测技术的经济学分析缺乏深入研究,这可能与治疗监测技术仅仅在最近几年才得到迅速发展有关。本论文应用马尔可夫决策方法建立了确定慢性传染病治疗监测最优策略的数学模型,为更加有效地治疗慢性传染性疾病、降低医疗费用和节约卫生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2、建立了确定慢性传染病最佳治疗监测时间的数学模型:虽然对慢性传染病的治疗效果进行监测已经成为临床专家的共识,但目前对治疗监测时间的确定仍然基于专家的经验判断,缺乏理论上的支持。本论文采用决策分析方法,建立了确定慢性传染病最佳治疗监测时间的数学模型,为慢性传染病的治疗监测提供了理论依据。3、建立了对慢性传染病治疗监测技术进行经济学分析的数学模型:治疗监测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基于药物基因组学的新技术,其临床应用的范围日益扩大,但对其进行经济学分析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建立了对治疗监测技术进行经济学评价的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慢性疾病治疗监测策略的经济学意义奠定了基础。4、系统分析了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经济负担、预防技术和策略的经济学影响以及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监测技术的经济学影响:我国是慢性乙型肝炎重负担国家,但目前仍缺乏对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经济负担估算的系统研究。对免疫预防技术的评估也仅限于城市区域,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监测技术的经济学分析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采用我国2006年慢性乙型肝炎全国普查的最新资料(本资料于2008年4月21日公布)对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经济负担进行估算,并根据我国乙型肝炎免疫规划分析疫苗免疫接种的经济学影响,同时还对目前的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监测策略进行经济学分析和评价,为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决策提供了具体的资料。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10](2004)在《2003年度中国民用航空政策报告》文中提出 前言增强民航政策的透明度,是民航总局实行政务公开的重要措施,是提高政策制定的民主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也是履行我国入世承诺的需要。现发表《2003年度中国民用航空政策报告》白皮书,对2001~2003年民航总局出台的重大政策进行介绍和说明,以有助于有关部门、民航企事业单位、消费者和广大公众了解民航政策的现状与趋势。
二、西藏自治区农牧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实施方案(试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藏自治区农牧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实施方案(试行)(论文提纲范文)
(1)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论文提纲范文)
编者按 |
1949年 |
1950年 |
1951年 |
1952年 |
1953年 |
1954年 |
1955年 |
1956年 |
1957年 |
1958年 |
1959年 |
1960年 |
1961年 |
1962年 |
1963年 |
1964年 |
1965年 |
1966年 |
1967年 |
1968年 |
1969年 |
1970年 |
1971年 |
1972年 |
1973年 |
1974年 |
1975年 |
1976年 |
1977年 |
1978年 |
1979年 |
1980年 |
1981年 |
1982年 |
1983年 |
1984年 |
1985年 |
1986年 |
1987年 |
1988年 |
1989年 |
1990年 |
1991年 |
1992年 |
1993年 |
1994年 |
1995年 |
1996年 |
1997年 |
1998年 |
1999年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2)中国旅游产业政策变迁研究:趋势与动因(1978-201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基础理论和旅游产业政策体系构建 |
2.1 基本概念 |
2.1.1 政策 |
2.1.2 公共政策 |
2.1.3 产业政策 |
2.2 旅游产业政策 |
2.2.1 旅游产业政策的概念与内涵 |
2.2.2 旅游产业政策的分类结构 |
2.2.3 旅游产业政策的地位 |
2.3 旅游产业政策系统 |
2.3.1 系统论原理 |
2.3.2 旅游产业政策系统 |
第3章 中国旅游产业政策的变迁历程 |
3.1 旅游产业政策样本选取 |
3.2 旅游产业政策演化趋势 |
3.2.1 时间角度演化趋势 |
3.2.2 空间角度演化趋势 |
3.2.3 结构层次角度演化趋势 |
3.2.4 内容角度演化趋势 |
第4章 中国旅游产业政策变迁的动因 |
4.1 演化动因及模型构建 |
4.1.1 政策演化的动因 |
4.1.2 政策演化动因模型的构建 |
4.2 内部动因 |
4.2.1 我国旅游产业起步的特殊性 |
4.2.2 产业政策供给与需求矛盾 |
4.2.3 产业政策利益相关方的驱动力 |
4.3 外部动因 |
4.3.1 改革开放 |
4.3.2 国民经济发展 |
4.3.3 事件影响 |
第5章 产业政策的问题与提升对策 |
5.1 旅游产业政策变迁中体现的问题 |
5.2 优化对策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之处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中国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房地产业面临着全新的发展问题 |
1.1.2 房地产业积累了突出的发展矛盾 |
1.1.3 房地产业肩负着更多的发展责任 |
1.1.4 房地产税收实现快速稳定的增长 |
1.1.5 房地产税收改革进程滞后 |
1.1.6 房地产税收改革压力巨大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 |
1.3 篇章结构及研究方法 |
1.3.1 篇章结构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和不足之处 |
1.4.1 论文创新之处 |
1.4.2 论文不足之处 |
2 房地产相关概念、种类与属性 |
2.1 房地产相关概念 |
2.1.1 土地与地产 |
2.1.2 房屋与房产 |
2.1.3 建筑物与构筑物 |
2.1.4 房地产与不动产 |
2.1.5 房地产业与建筑业 |
2.1.6 房地产税与财产税 |
2.2 房地产种类 |
2.3 房地产属性 |
2.3.1 房地产的自然属性 |
2.3.2 房地产的经济属性 |
2.3.3 房地产的社会属性 |
2.3.4 房地产的政治属性 |
3 房地产税收的社会经济基础 |
3.1 房地产体制 |
3.1.1 房地产的产权关系 |
3.1.2 房地产的所有制关系 |
3.2 房地产业发展 |
3.2.1 房地产业的发展阶段 |
3.2.2 房地产业的发展状态 |
3.3 房地产价格表现形式与影响因素 |
3.3.1 房地产价格表现形式 |
3.3.2 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 |
4 房地产税收的形成与发展 |
4.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房地产税收 |
4.1.1 土地与房屋交易课税 |
4.1.2 土地使用课税 |
4.1.3 房屋使用课税 |
4.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房地产税收 |
4.2.1 土地与房屋交易课税 |
4.2.2 土地与房屋使用课税 |
4.2.3 现代房地产税收改革历程 |
4.3 现行房地产税收制度 |
4.3.1 房地产税收体系 |
4.3.2 房地产税种设置 |
4.4 现行房地产税收政策 |
4.4.1 2003~2008 年的房地产税收政策 |
4.4.2 2008~2009 年的房地产税收政策 |
4.4.3 2009年以来的房地产税收政策 |
5 现行房地产税收的经济分析 |
5.1 房地产租、税、费关系分析 |
5.1.1 房地产租金与税收 |
5.1.2 房地产收费与税收 |
5.2 房地产税收水平分析 |
5.2.1 房地产税收绝对水平:从税收角度的观察 |
5.2.2 房地产税收相对水平:从地租和收纳角度的观察 |
5.3 房地产税收体系分析 |
5.3.1 房地产税种安排略多 |
5.3.2 房地产重复征税略重 |
5.3.3 房地产各环节税种设置欠妥 |
5.4 房地产财产税分析 |
5.4.1 城乡之间的土地与房屋存在法律差异 |
5.4.2 个人拥有不同房产之间存在法律差异 |
5.4.3 计税依据设计不够公平 |
5.4.4 个人拥有的经营性住房税收流失严重 |
5.5 房地产商品税分析 |
5.5.1 商品税体制滞后 |
5.5.2 商品税附加制度陈旧 |
5.6 房地产所得税分析 |
5.6.1 级差利润调整作用微弱 |
5.6.2 环保节能导向作用不足 |
5.6.3 调节社会存量财富功能较弱 |
5.6.4 社会正义功能尚未充分发挥 |
5.7 总结 |
5.7.1 房地产税收职能:有作用但不可无限放大 |
5.7.2 房地产税收制度:有缺陷且不可被忽视 |
6 现行房地产税收制度创新:目标模式 |
6.1 理论基础 |
6.1.1 房地产税收社会学 |
6.1.2 房地产税收政治学 |
6.1.3 房地产税收伦理学 |
6.1.4 房地产税收经济学 |
6.1.5 房地产税收法学 |
6.2 基本架构 |
6.2.1 租利税费并存的财政收入体制 |
6.2.2 房地产税收在税收体系中的地位 |
6.2.3 房地产税收体系 |
6.2.4 房地产税收基本模式:确立分类房地产税模式 |
6.2.5 房地产税收目标模式:建立城乡企业与居民普遍征收的房地产税制度 |
6.3 房地产估价制度 |
7 现行房地产税收制度创新:改革进程 |
7.1 近期方案 |
7.1.1 改进房地产财产税 |
7.1.2 改进房地产商品税 |
7.1.3 改进房地产所得税 |
7.2 中期方案 |
7.2.1 改进房地产财产税 |
7.2.2 改进房地产商品税 |
7.2.3 改进房地产所得税 |
7.3 远期方案 |
7.3.1 推广混合个人所得税制度 |
7.3.2 新设遗产税与赠与税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4)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公共卫生资源及公共卫生服务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来源、整理与分析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及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5)云南省综合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分析 |
(一) 定义 |
(二) 特点 |
(三) 种类 |
三、云南省卫生现状 |
(一) 云南省卫生基本情况 |
(二) 本研究以云南省综合医院为研究对象 |
第二章 综合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中的地位 |
一、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
(一) 国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基本情况 |
(二)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
(三) 国内学者对我国医疗应急体系能力建设的研究 |
二、目前我国医疗机构分类情况 |
三、综合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的现状 |
(一) 综合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作用 |
(二) 综合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的风险 |
(三) 综合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存在的困难 |
(四) 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综合医院面临要处理的四种关系 |
第三章 综合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对能力分析 |
一、应对能力建设 |
(一) 应对能力建设的内涵 |
(二) 国外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建设 |
(三) 国内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建设 |
二、云南省综合医院应对能力分析 |
三、提高综合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对能力 |
(一) 预防能力(事前) |
(二) 处理和控制能力(事中) |
(三) 恢复能力(事后) |
(四) 评估能力(事前、中、后)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边疆民族地区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 突发事件的概念及内涵 |
(二) 应急管理与应急机制 |
三、相关研究动态 |
(一) 国内外有关应急管理体系及应急机制的研究 |
(二) 边疆民族地区相关问题的研究动态 |
四、论文研究方法 |
五、论文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边疆民族地区概况及一般危机情境 |
第一节 边疆民族地区基本概况 |
一、行政区划及特点 |
二、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状况 |
三、人口、民族与宗教基本状况 |
第二节 环境安全与自然灾害 |
一、生态破坏严重,生存环境恶化 |
二、自然灾害频发,危害严重 |
第三节 经济发展现状与经济安全问题 |
一、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
二、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隐患与问题 |
三、经济发展"铁三角"及金融安全问题 |
第四节 社会发展现状与公共安全 |
一、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现状及不足 |
二、当前边疆民族地区潜藏的其他社会安全隐患 |
第五节 跨境犯罪问题严重,影响恶劣 |
一、非法走私贸易问题 |
二、毒品犯罪问题 |
三、非法移民问题 |
第二章 边疆民族地区应急机制现状及其特殊性分析 |
第一节 边疆民族地区应急机制现状 |
一、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实施情况 |
二、应急组织体系建设现状 |
三、突发事件预防、预测与预警机制现状 |
四、政府应急指挥协调机制现状 |
五、应急保障机制现状 |
六、应急参与机制现状 |
第二节 边疆民族地区应急机制建设特殊性 |
一、安全形势严峻,应急机制责任重大,意义特殊 |
二、客观条件限制,创构应急机制难度大,任务艰巨 |
三、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对应急机制资源整合能力要求高 |
四、宗教文化及民族风俗因素影响广泛,对应急机制创新性要求高 |
第三章 基于大安全观视角下的应急机制 |
第一节 大安全观及其对应急机制诉求 |
一、大安全观基本界定 |
二、大安全观下边疆民族地区公共安全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三、大安全观对政府及边疆民族地区应急管理机制的诉求 |
第二节 大安全观下边疆民族地区应急体系及机制的建构 |
一、边疆民族地区应急法制的完善 |
二、边疆民族地区政府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构建 |
三、边疆民族地区应急预案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
四、边疆民族地区应急监测与预警机制的建构 |
五、边疆民族地区应急处置机制及其实现途径 |
六、边疆民族地区突发事件恢复与重建体系的构建 |
第四章 边疆民族地区应急机制关键环节及创构思路 |
第一节 构建多系统应急信息监测与疏导机制 |
一、信息监测与疏导机制的意义及当前存在问题 |
二、多系统、网络化政府安全信息传播与疏导体系的构建 |
三、高度重视对互联网信息监控体系的建设 |
四、完善信息发布制度,确保信息连续一致 |
五、注重宣传媒体的正面导向功能,建立健全政府应急信息科学疏导机制 |
第二节 构建民族地区特色的应急联动机制 |
一、应急救援中的联动机制的构建 |
二、完善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机制 |
第三节 构建边疆民族地区特色的应急培训机制 |
一、多元培训体系的构建 |
二、政府对应急培训的支持与激励机制 |
第四节 构建外部介入引导机制 |
一、边疆民族地区突发事件中的外部环境介入 |
二、边疆民族地区外部环境介入的处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7)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现状调查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职业伤害定义 |
2 医院职业伤害的相关因素 |
3 展望 |
第一部分 医务人员职业伤害调查表设计与应用 |
1.1 医务人员职业伤害调查表形成 |
1.2 调查医院方法 |
1.3 资料收集方法 |
1.4 职业伤害调查表信度检验 |
1.5 职业伤害调查表效度检验 |
1.6 小结 |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质量控制 |
第三部分 结果 |
3.1 一般情况描述 |
3.2 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相关因素分析 |
3.3 职业伤害流行情况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4.2 医务人员职业伤害情况 |
第五部分 结论 |
5.1 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相关因素 |
5.2 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管理现状 |
第六部分 建议 |
6.1 获取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职业伤害防护机制和管理办法 |
6.2 强化服务理念,一切以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为中心 |
6.3 提供有效的信息途径,建立专业的防护培训制度 |
6.4 大力开发及推广职业防护设施和设备 |
6.5 加强医务人员的健康管理 |
6.6 人性化管理,建立激励体制,减少压力 |
6.7 按照职业伤害的危险程度进行分级管理 |
第七部分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医务人员职业伤害流行病学特征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调查医院的选择 |
2.3 研究方法 |
2.4 资料整理及统计分析 |
2.5 质量控制 |
2.6 调查表变量定义与赋值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情况描述 |
3.2 医务人员职业伤害流行情况 |
第4章 讨论 |
4.1 医务人员职业伤害流行情况 |
4.2 医务人员职业伤害危险因素 |
4.3 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管理现状及建议 |
4.4 本研究特色 |
4.5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5章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录 |
成果 |
致谢 |
统计学证明 |
(9)我国慢性传染病预防与治疗监测的经济学分析 ——以慢性乙型肝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内容安排与章节结构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慢性传染病的经济负担 |
2.2 卫生经济学中的评估工具 |
2.2.1 成本-效益分析 |
2.2.2 成本-效果分析 |
2.2.3 成本-效用分析 |
2.3 医学技术发展与慢性传染病防治 |
2.4 卫生保健的生产和成本 |
2.4.1 卫生保健的投入要素及相互替代 |
2.4.2 卫生保健的成本函数 |
2.4.3 医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成本 |
2.4.4 医学技术的推广及其影响因素 |
2.5 新技术的扩散 |
2.5.1 新技术扩散的基本模型 |
2.5.2 医学新技术的扩散 |
2.5.3 医疗管理与医学技术扩散 |
2.6 新技术的评价 |
2.6.1 结构 |
2.6.2 资料 |
2.6.3 一致性 |
2.7 我国慢性传染病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
第三章 我国慢性传染病的经济负担 |
3.1 我国慢性传染病概况 |
3.1.1 我国法定传染病种类的历史变迁 |
3.1.2 我国法定传染病的发病情况 |
3.1.3 我国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3.2 估算传染病经济负担的数学模型 |
3.2.1 传染病传播的数学模型 |
3.2.2 传染病经济负担的数学模型 |
3.3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经济负担 |
3.3.1 乙型肝炎的基本资料 |
3.3.2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经济负担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慢性传染病预防的经济学分析 |
4.1 慢性传染病的预防策略 |
4.1.1 传染病预防的基本策略 |
4.1.2 传染病预防的全球行动 |
4.1.3 我国传染病预防的成就 |
4.1.4 我国计划免疫体系 |
4.2 疫苗的价值及其发展 |
4.2.1 疫苗的价值 |
4.2.2 疫苗技术的发展 |
4.2.3 疫苗接种的政策影响 |
4.3 评价疫苗接种经济效果的数学模型 |
4.4 基因工程疫苗预防慢性乙型肝炎的经济学分析 |
4.4.1 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的生物学特性及接种策略 |
4.4.2 我国乙型肝炎疫苗新生儿普遍接种计划的经济学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慢性传染病治疗监测的经济学分析 |
5.1 抗感染治疗过程中的耐药现象及其后果 |
5.1.1 慢性传染病治疗过程中的耐药现象及其经济损失 |
5.1.2 慢性传染病耐药的临床对策 |
5.2 传染病治疗监测技术的发展 |
5.2.1 检测耐药相关基因突变的技术及其发展 |
5.3 模型 |
5.3.1 确定最佳耐药检测时间的模型 |
5.3.2 定性检测条件下更换治疗方案的最优策略 |
5.3.3 定量检测条件下更换治疗方案的最优策略 |
5.3.4 不同检测方法的经济学分析和评价 |
5.4 慢性乙型肝炎拉米夫定治疗检测及其经济学分析 |
5.4.1 拉米夫定耐药检测时间间隔的确定 |
5.4.2 拉米夫定耐药检测的成本-效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农村人口最低收入水平 |
6.2.2 重视疾病经济负担的评估,为实现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提供可靠的决策参考和财政预算资料 |
6.2.3 重视疾病的预防,完善农村免疫接种网络建设 |
6.2.4 重视慢性疾病的治疗监测,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节约卫生资源 |
6.2.5 重视医学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经济学评估,完善公费医疗项目审核体系 |
6.3 研究的局限性 |
6.4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西藏自治区农牧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实施方案(试行)(论文参考文献)
- [1]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N].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青海日报, 2019
- [2]中国旅游产业政策变迁研究:趋势与动因(1978-2013)[D]. 唐晨. 河南大学, 2015(07)
- [3]中国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研究[D]. 李晶.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7)
- [4]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公共卫生资源及公共卫生服务绩效研究[D]. 姜黎黎. 昆明医学院, 2011(09)
- [5]云南省综合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研究[D]. 谢玥. 云南大学, 2010(05)
- [6]边疆民族地区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D]. 刘宏杰.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3)
- [7]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现状调查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研究[D]. 蔡文智. 第四军医大学, 2009(12)
- [8]医务人员职业伤害流行病学特征调查研究[D]. 邓凌. 南方医科大学, 2009(05)
- [9]我国慢性传染病预防与治疗监测的经济学分析 ——以慢性乙型肝炎为例[D]. 杨志军.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4)
- [10]2003年度中国民用航空政策报告[J].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公报,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