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常用检查仪器消毒方法探讨

门诊常用检查仪器消毒方法探讨

一、五官科门诊常用检查器械消毒方法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盛永琴,张莹[1](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肖雄[2](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罗曦[3](2020)在《当代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中心手术部作为综合医院发展与建设的重中之重,其设计过程集多专业于一体,极具复杂性、综合性与发展性。我国手术部建设起步较晚且基础薄弱,现阶段仍然存在大量设计问题,而我国关于中心手术部的建筑设计的系统研究仍然较少,尤其是对现状问题及满足时代需求的设计策略的研究甚少。如何设计建设一个高标准的中心手术部已是医院管理者与设计师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当代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等方法,通过对中心手术部的发展概况、基本设计要素、功能流程与空间组织进行系统分析,最终提出当代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设计策略。手术室的概念源于国外,由早期简易型、分散型、集中型、层流洁净型发展至数字一体化手术室,相比较而言,我国手术部建设起步较晚且基础薄弱。本文选取国内5家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进行调研、问卷与访谈,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以调研医院为代表的我国当代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的现状问题与不足,包括功能用房配置前瞻性不足、医护人员流线组织欠妥、手术部与相关部门联系不便、舒适性较差、灵活性较低、改扩建需求与现有空间的矛盾、数字化水平较低、传统设计及建设过程不科学,由此提出全面协同、安全经济、医疗高效、可持续性、健康舒适的设计原则。基于国内外实际案例及设计指引等理论研究,对中心手术部的基本功能组成、空间规模、用房分级、手术室及必备辅助用房的基本设计要素展开系统分析,并对中心手术部科学高效的院区总体规划、基本流线构成、功能流程关系、空间组织方式进行归纳与探讨。最后,结合国内外的优秀案例分析,提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中心手术部设计策略:关注多维介入的互动式设计、关注健康舒适的人性化设计、关注可持续性的弹性化设计及关注医疗高效的智慧型手术部设计。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未来从事手术室部建设的医院管理者与设计工作者提供一定指导,并促进相关设计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王亚鹏[4](2020)在《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优化配置与仿真评估研究》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流行病疫情等突发事件频发不断,应急医学救援作为一项济人民群众生命之危、保人民群众生命之安的基础性和兜底性工作,其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受关注和重视。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以及化工行业的迅速发展,危化品事故剧增且大有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与财产安全。因此,深入开展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研究成为一种发展所需和大势所趋,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作为实施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的工具载体和物质支撑,是研究的关键内容与重点问题之一。针对当前国内外危化品事故救援与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两者结合性研究比较缺乏甚至缺失而两者融合研究又非常必要和急迫的矛盾与现实,论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与军队重点科研项目,以危化品事故为前提,以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为对象,重点围绕装备需求分析、体系构建、模块化编配、效能仿真评估等问题开展系统融合研究,以期解决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中“装备需求有哪些?”“装备体系是什么?”“装备应如何编配?”“装备效能怎么样、如何评?”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为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及装备建设、发展与运用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同时也可为其他类似领域应急医学救援装备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基础理论分析了危化品事故发生机理,明确了危化品发生泄漏和未发生泄漏两种模式下事故演变链条,每个模式分别有五个演变链条,得出了火灾、爆炸和中毒是危化品事故“头三号公敌”的结论,并把此三个事故类型确定为论文的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对以往危化品事故伤情分析,总结了危化品事故伤情分布规律;在分析突发事件应急医学救援一般流程基础上,分析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的八项基本原则,总结提炼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的五大环节和四个关键步骤。(2)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分析从两个方面分析界定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的内涵,从四个方面剖析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的特性,明确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的研究边界;创新性地引入应用场景分析法,从环境、用户需求和方法手段三个维度系统分析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3)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化研究通过文献检索与分析,梳理构建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库;采用德尔菲法对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库进行了优化设计,最终构建了包括3个一级模块、9个二级模块和34个三级模块的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面向危化品火灾、爆炸和中毒三类事故救援任务的装备模块体系。(4)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及编配研究在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体系框架下,综合运用市场调研法、文献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细化构建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共包括215类装备(模块);在对国家应急医疗救援队人员进行单元编组设计基础上,通过专家咨询研究设计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在国家应急医疗救援队中的编配方案:指挥、侦检洗消、分类后送、急救处置、手术、重症监护、病房、特诊、药房和勤务保障等10个装备单元,215类装备(模块),共计1456件(台/套)装备。补充模块包括危化品火灾、爆炸和中毒三个事故类型救援模块,共计350件(台/套)装备。(5)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仿真评估研究在分析界定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评估内涵基础上,确定了采用数学模型进行仿真评估的基本理念,运用集对分析法构建了“基于对比择优”和“基于对比定位”的两类仿真评估模型;通过分析影响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的两大因素,构建了侦检装备、洗消装备、防护装备、急救装备、后送装备等五类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典型装备的效能评估指标体系,以及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实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运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权重;结合防护服效能评估和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实战效能评估,示例说明了评估模型的应用。

张雯靓[5](2020)在《我国现代综合医院的演变与应变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综合医院是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的公共建筑,当前我国医院处于快速建设时期。医院建筑特点鲜明,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处于动态变化中。其在建成时具有一定稳定性,然而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目前我国缺乏对综合医院建筑历史的研究,以史为鉴,顺应发展规律,结合当前综合医院发展弊端,才能为未来发展的设计策略提供更可靠的依据。因此,本文在建国后到当前这段时间内,我国综合医院的建筑演变,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与总结,旨在提出对未来发展具有参考价值的建筑设计策略。本文研究对象是综合医院,关键词是“演变”,最终落脚点在应变策略上,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找出问题,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明确了研究意义及当前发展现状。第二部分分析问题,首先明确综合医院和演变的定义及功能构成,介绍医院演变主要涉及到的规划布局、门诊部、医技部和住院部。然后从规划布局、门诊部、医技部和住院部这四个角度入手,介绍其发展历程。将综合医院发生较为重大的演变的时间节点,作为历史沿革分段的依据,将我国综合医院的演变历史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普及期、发展期、市场化期,对不同时期的综合医院的时代背景、功能构成和建筑设计特征进行分析与总结。最后,归纳其中演变规律和特点,归纳总结对综合医院设计产生影响的各方面因素:医疗政策、社会、人口结构、疾病病谱、医学发展和经济因素等,分析整理综合医院的现存弊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优秀案例,总结未来发展趋势。第三部分解决问题,从规划布局、门诊部、医技部和住院部这四个方面,出综合医院应变具体的设计策略,并根据上述设计策略,将其运用到实际项目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设计策略更具有落地性。本文总结了影响综合医院发展的主要因素,梳理了综合医院规划布局、门诊部、医技部和住院部的演变脉络,通过对未来弹性化、可持续性和人性化发展趋势的研究,探索了适合我国综合医院未来发展的设计策略。

陈韵玄[6](2020)在《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规划布局与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以苏中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分级诊疗推行背景下,乡镇卫生院面临整个医疗设施体系下医院本身功能定位、规模大小的问题。扬州市率先选取18家自身发展较好,布局合理的乡镇卫生院进行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以下简称农村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并取得良好效果,江苏省规划在全省建设200家农村区域医疗中心,予以推广。其意义在于集中整合区域内优势资源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农村区域医疗中心作为区域性医疗机构,需要从区域整体布局角度进行考虑;针对乡镇卫生院的现行标准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也缺乏基于实例的建筑设计研究。本文以苏中地区为例对农村区域医疗中心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策略进行研究。首先是规划布局部分,对苏中地区医疗设施规划布局现状进行分析,包括空间分布与密度、服务距离、交通可达性和就医可达性分析等,对进一步展开建筑设计研究具有实际意义。其次是建筑设计部分,选取苏中地区南通市、扬州市和泰州市在农村区域医疗中心规划名录中、发展较好的九家乡镇卫生院进行分析。在实地访谈和调研的基础上,从场地布局与建筑形态、功能设置、面积比例与空间环境等方面对建筑现状进行分析。最后从规划布局与选址、场地布局、医院规模、建筑功能与空间环境等方面对规划布局与建筑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本文主要结论包括:在规划布局与选址上提出区域医疗网络构建、合理服务区域与半径、均衡与合理布点、规划视角下区位选址等策略;在医院规模上提出精细化床位数计算和适宜建筑规模策略;在场地布局上提出合理设置流线与分区、统筹规划与分期建设等策略;在建筑功能上提出差异化功能配置、功能适宜性设计、功能弹性设计、功能复合设计等策略;在空间环境上提出安全性、舒适性和可识别性等策略。上述对农村区域医疗中心从规划布局到建筑设计的策略研究,可为今后农村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图尔新[7](2020)在《现代蒙医医院建筑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蒙医学与中医学、藏医学和壮医学等几门医学组成了我国民族医学的主要体系,蒙医院及蒙医科诊疗单元作为蒙医学的载体,同时兼具着医疗诊治和传承地方文脉的双重功能。蒙医医院作为民族医院中的重要分类之一,其发展水平更与民族地区的发展息息相关,医院建设受政策因素影响较大。在如今我国国内医院建设大潮与国家推动民族医学发展的趋势下,蒙医院为代表的民族类医院建筑的设计策略仍缺乏系统的研究,多地存在简单沿用综合医院的设计模式,缺少对建筑中蒙医特色诊疗空间设计和蒙医文化表达策略的专业化思考。论文从民族医疗工艺及地方文脉两个方面对蒙医院建筑设计的影响进行探究,通过对当前典型的蒙医医院建筑案例进行调研,与同地区的中医院与综合医院案例从诊疗空间模式、建筑形式和文化表现角度进行了全面的对比及分析。总结出蒙医医院的功能构成及分布,以蒙医五疗科、正骨科、心身医学科等为代表的蒙医特色科室的医患流程及医疗空间设计模式,对受游牧文化、召庙文化及现代蒙古建筑元素风格影响的蒙医建筑立面与细部设计策略做了详细阐述。通过对蒙医学诊疗空间和蒙古地方文化对建筑立面影响的分析,总结出现代蒙医医院的设计思路,为此后民族医院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张宁芮[8](2020)在《收缩城市视角下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城镇化进程在近年来提速迅猛,以致出现不断流失的乡镇人口以及不断严重的老龄化等问题,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受到冲击,县域医疗资源配置与人口空间结构的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乡镇医疗设施布局不平衡,可达性差,服务覆盖率低。另一方面,部分乡镇卫生院存在病人就诊率下降、相关科室功能闲置、医院内部流线混乱等问题。目前乡镇卫生院的建设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需要探索符合患者实际医疗需求和设施均衡配置的规划及建筑策划方法。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包含两部分:首先是规划布局与建筑现状分析,规划布局主要以我国常州市明光市为研究案例,以日本石川县南加贺二次医疗圈和金泽市为比较案例,运用Arc GIS可视化平台对比分析2国4个地区医疗设施分布特征及可达性,总结存在的问题。其次是进一步对乡镇卫生院规划布点进行评价,以我国常州市99所乡镇卫生院为分析对象,运用Arc GIS的最近设施点分析,测定不同级别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半径,与《常州市医疗卫生计生设施布局规划(2016-2020)》中基层医疗设施的未来规划目标相比较,判断其合理性。建筑现状分析结合对我国乡镇卫生院的实地调研分析,对乡镇卫生院的建设规模、科室功能设置、选址规划进行合理剖析。以常州市下辖溧阳市戴埠中心卫生院、南渡中心卫生院及新北区罗溪卫生院、奔牛人民医院为调研对象:1.对医护工作者进行访谈,了解卫生院发展脉络、设计初衷、使用现状遇到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2.通过收集现有资料、提炼建筑内部功能信息、发放问卷、访谈等方式,实地调研4所卫生院内部相关区域,获取各部分科室功能的设置、位置关系、改扩建及功能置换情况等。3.对比分析医院现状平面与原始设计图纸之间的差异,研究分析针对医院功能设置与患者间的需求错位、实际空间使用不均衡、内部流线混乱等具体问题。同时以日本人口收缩地区二次医疗圈的4所地域医疗支援医院为比较案例,通过对比二者建设规模、功能设置、面积指标等,分析优缺点。其次是对建筑策划的研究,本文研究范围为乡镇卫生院这类医疗设施,并非针对某一特定建筑。因而在第四章中依据建筑策划的研究方法及步骤,同时结合第二章与第三章的研究成果从策划目标的确定、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还有策划战略中选址、规模、功能的策划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乡镇卫生院的建筑策划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结论有:通过对比我国与日本医疗设施布局均衡性及可达性之间的差距,结合常州市2016-2020年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布局,提出三种模式乡镇卫生院服务半径指标的测定,进而优化设施服务覆盖范围指标及建设标准的可行性。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我国人口收缩地区乡镇卫生院和日本二次医疗圈地域医疗支援医院的基础上解明了卫生院患者行为特征、就医需求以及内部功能的使用现状与设计人员预想之间的差距,运用记述统计、聚类比较等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了乡镇卫生院各科室房间功能设置、面积占比及位置关系等设计要点。综合以上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从规模策划、功能策划、选址策划3个角度为乡镇卫生院这一建筑类型的策划方法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王梓瑜[9](2020)在《海南某综合医院感染现况调查》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横断面流行病调查方法,研究海南某综合性三甲医院感染状况、感染特征和发展趋势,对于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对于医护人员进一步做到规范医院感染预防和治疗,制定并实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各种管理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本次研究是选取2018年8月7日0:0024:00以横断面调查住院患者,对所有住院病人进行病例采集并记录,逐一填写统一的《医院感染病例调查表》并录入杏林系统。对于基本信息和调查内容进行汇总统计,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调查数据采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调查1894人,实际检查1894人,实际检查率为100%。医院感染现患率为2.48%,医院感染例次率为2.69%。内科系统当中ICU最高为33.33%,外科系统心血科外科最高为22.73%。社区感染现患率五官科居首位91.67%。抗生素使用率为31.52%。预防用药为主,预防用药为主的是4个科室分别为内科、外科、儿科、五官科;治疗用药为主的科室分别是外科、妇科、产科。病原菌送检率为64.66%。下呼吸道感染为首位。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占34.29%;社区感染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占13.10%。抗生素种类使用率为100%,内科和外科当中以β-内酰胺类为主,分别占35.42%和占24.53%;其次以第三代头孢菌素类为主。社区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为18.57%;外科是以大肠埃希菌为首位,占22.64%。年龄组别、切口类型、医院感染多重耐药性无显着性差异。基础性疾病医院感染的差异化明显,其中以呼吸感染为首位。结论:1、医院感染现患率略低于全国医院感染水平,重症加护病房是医院感染的高危险发病区;重症加护病房、急诊科为重点监控目标。调查医院感染的现患率都各不相同,与临床上报不及时有一定关系。社区感染的现患率也偏低,五官科是重点目标。2、年龄组别、切口类型与医院感染无直接关系,患有基础性疾病与医院感染有关系,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医院感染位居首位。3、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感染部位中都是以下呼吸道感染为首位。下呼吸道感染是病原菌寄生的主要部位。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来源于医院感染病原中;铜绿假单胞菌类主要来源于社区感染病原菌。4、以国家统一标准抗生素使用比例来说,本院使用情况偏高。抗生素使用以预防为主。联用情况以一联用药为主,抗菌药物病原菌送检率为64.66%,病原菌送检比例最高的科室是五官科;最低则是是产科。5、本院使用抗生素种类是692种,使用率最高是青霉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中以治疗用药为主。内科、外科系统当中同样也是以青霉素β-内酰胺类为主;其次是使用第三代头孢类的抗生素。6、医院感染各个科室多重耐药性无明显的差异性,可能与送检科室样本量有密切关系。社区感染各个科室多重耐药性,其中是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最高。监控重点科室是以内科和外科多重耐药性为主。

王楠[10](2019)在《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疫病防治工作的研究》文中认为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引起和加剧了各种传染病在中国各地的流行,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和生产力下降。人多是中国坚持长期抗战的基础,而病灾成为这个基础的严重威胁之一。在八路军控制的各根据地,起初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主要关注于军队和党政机关的医疗卫生工作,而对群众医疗卫生工作重视程度不高。1943年以后各根据地普遍强调群众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初步建立了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提倡中西医合作,组织中医,建立医疗合作社,开展清洁卫生运动,在疫病流行时组织医疗队进行救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也加强了八路军与群众的联系,一定程度上普及了新的卫生知识,改变了乡村旧的医疗卫生习惯,并促进了乡村社会的政治动员。亦成为抗战时期乡村社会变迁的一个侧面,并为解放以后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抗战的中心、战略总后方和革命大本营,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试验场。由于在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开展了规模性的群众疫病防治工作并取得了疫病防治工作的显着成绩,对其他抗日根据地的疫病防治工作有着引领示范作用。因此,研究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疫病防治工作,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抗战时期党和政府在疫病防治工作上采取的相关措施,保证广大军民的身体健康,支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而且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分析陕甘宁边区疫病防治工作在新中国成立后乃至改革开放的今天具有的现实价值。本文将紧围绕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疫病防治工作题目展开论述,通过剖析边区疫病流行的现状及原因,还原了陕甘宁边区落后的社会、经济、文化、医疗史实;通过边区党和政府发动人民群众制定的疫病防治工作防治政策和措施,展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具有特色的行之有效的一整套医疗卫生防疫体系;通过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疫病防治的总体评价,总结了边区党和政府在疫病防治工作上取得的显着效果,以及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揭示当年边区疫病防治工作留给我们的那些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和借鉴启示。第一,先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疫病防治工作研究的背景进行了阐述,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疫病防治工作研究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进行叙述,对该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具体的分析,在对现有文献进行了整理、相关史料进行综述之后,拟采取历史分析、系统分析、多学科交叉等方法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疫病防治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同时指出论文的创新之处及不足之处。第二,主要是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疫病流行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从居高的妇幼死亡率和频发的疫病传染率论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疫病流行的现状;从自然灾荒发生频发、医疗基础设施缺乏、封建迷信思想盛行、群众卫生意识薄弱、人口流动迁徙增加五个方面来论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疫病流行的原因。第三,概括归纳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疫病防治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从确立了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阐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疫病防治的方针政策;从成立相关防疫工作领导机构、建立完善疫病防控预警机制、开展群众性的防疫宣传教育、加大破除迷信改造巫神运动、促进中西医互相结合的防治、完善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加强药品设备的研发和供应、注意牲畜的科学化饲养管理八个方面尽可能完整地概括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疫病防治的措施。第四,主要是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疫病防治的总体评价。从遏制了流行性传染病的肆虐蔓延、健全了边区防疫系统的医疗机构、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卫生意识三个方面论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疫病防治取得的成效;从封建迷信思想并未根生剔除、不讲卫生的坏习惯仍然存在、防疫人员医学理论知识有限三个方面指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疫病防治存在的不足之处;从群众性、战时性、阶段性描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疫病防治的特点;从增强了边区民众对党在局部执政合法性的认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为抗战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建立了初步较为完善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制度三个方面论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疫病防治发挥的具体作用。第五,挖掘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疫病防治工作的历史经验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历史启示。从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疫病防治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中,高度提炼概括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疫病防治工作五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即政治动员宣传是前提、广大群众参与是基础、建立规章制度是保障、优待医务人员是关键、政府部门重视是根本;面对当前医疗卫生事业改革面临的处境,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疫病防治工作给我们的历史启示: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把卫生防疫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思想、坚定不移地贯彻预防为主的疫病防治方针、坚持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方向道路、坚持以人为本扎扎实实抓好医德医风建设。抗日根据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救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抗战爆发后,不仅人民群众对于医疗卫生的需求更加迫切,而且医疗卫生也是中国坚持长期抗战的条件之一,意义更加突出。全面开展防疫、清洁卫生和治疗工作,推广新法接生,反对迷信巫神。这些努力也促进医药卫生知识在乡村社会的普及,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乡村社会的医疗条件和卫生习惯。抗战时期各根据地医疗卫生工作形成的强调医疗卫生为乡村人民群众服务的思路,提倡中西医合作的方针,重视开展群众性清洁卫生运动的防疫方式和成立医药合作社的组织形式,都对解放后新中国的医疗卫生工作有深远的影响。

二、五官科门诊常用检查器械消毒方法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五官科门诊常用检查器械消毒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1.1 患者取药流程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5 讨论

(2)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新中国“十七年”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三) 运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材料
        (一) 材料来源
        (二) 材料的甄选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四) 简要评议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一、西医学习针灸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结语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3)当代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当代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
        1.1.2 当代中心手术部的发展需求
    1.2 研究对象
        1.2.1 当代综合医院
        1.2.2 中心手术部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实地调研法
        1.6.3 跨学科研究法
        1.6.4 总结归纳法
    1.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当代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的发展概述
    2.1 国外中心手术部的发展历程
        2.1.1 简易型手术室
        2.1.2 分散型手术室
        2.1.3 集中型手术室
        2.1.4 层流洁净手术室
        2.1.5 数字一体化手术室
    2.2 我国中心手术部的发展历程
        2.2.1 萌芽阶段
        2.2.2 形成阶段
        2.2.3 成长阶段
        2.2.4 全面发展阶段
    2.3 我国当代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的现状调研与问题思考
        2.3.1 我国当代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的现状调研认知
        2.3.2 调研医院中心手术部现状问题与不足
    2.4 当代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的设计原则探讨
        2.4.1 全面协同
        2.4.2 安全经济
        2.4.3 医疗高效
        2.4.4 可持续性
        2.4.5 健康舒适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当代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的基本设计要素
    3.1 中心手术部的功能组成
        3.1.1 基本功能用房组成
        3.1.2 基于无菌水平的功能区域划分
    3.2 中心手术部的空间规模与用房分级
        3.2.1 中心手术部的空间规模
        3.2.2 中心手术部的用房分级
    3.3 中心手术部的功能用房设计基本解析
        3.3.1 手术室设计的基本解析
        3.3.2 必备辅助用房设计的基本解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当代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的功能流程与空间组织
    4.1 中心手术部的院区总体规划
        4.1.1 避免污染、自成一区
        4.1.2 与相关医疗部门联系紧密
        4.1.3 院区交通高效便捷
    4.2 中心手术部的功能流程设计
        4.2.1 中心手术部的基本流线构成
        4.2.2 .中心手术部的功能流程关系
    4.3 中心手术部的空间组织方式
        4.3.1 物流组织方式的影响
        4.3.2 器材准备区分布形式的影响
        4.3.3 中心手术部的空间组织模式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当代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设计策略研究
    5.1 关注多维介入的互动式设计策略
        5.1.1 详细的设计导引
        5.1.2 多学科参与的设计过程
        5.1.3 3D设计平台
    5.2 关注健康舒适的人性化设计策略
        5.2.1 改善手术部环境品质
        5.2.2 完善手术部功能配置
    5.3 关注可持续性的弹性化设计策略
        5.3.1 适应未来发展的模块化设计
        5.3.2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可变性设计
    5.4 关注医疗高效的智慧型手术部设计策略
        5.4.1 紧凑型功能空间设计
        5.4.2 医疗资源高效整合新型手术室及智慧型手术室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总结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当代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调研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优化配置与仿真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基本概念约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危化品事故应急救援研究现状
        1.4.2 应急医学救援装备研究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方法
第2章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相关理论分析
    2.1 危化品事故发生机理及伤情分析
        2.1.1 危化品事故发生机理分析
        2.1.2 危化品事故响应等级分析
        2.1.3 危化品事故伤情分析
    2.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特点分析
        2.2.1 事发突然难预测,应急响应时效强
        2.2.2 伤病员量大集中,现场急救任务重
        2.2.3 致伤因素较复杂,专业救治要求高
        2.2.4 工作环境较险恶,紧急救援效率低
        2.2.5 特殊药材需求急,药材筹措难度大
        2.2.6 参与救援部门多,力量协同困难多
    2.3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流程分析
        2.3.1 突发事件应急医学救援勤务一般流程
        2.3.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的基本原则
        2.3.3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的关键步骤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及模块化研究
    3.1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的内涵与特性
        3.1.1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的内涵
        3.1.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的特性
    3.2 基于应用场景的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分析
        3.2.1 应用场景分析基本结构
        3.2.2 基于条件/环境的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分析
        3.2.3 基于用户需求的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分析
        3.2.4 基于方法手段的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分析
    3.3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优化设计
        3.3.1 基于文献分析法的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库初步设计
        3.3.2 基于德尔菲法的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确定
        3.3.3 面向任务的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及编配研究
    4.1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构建原则
        4.1.1 依法构建
        4.1.2 立足现有
        4.1.3 突出应急
        4.1.4 规模适度
        4.1.5 系统配套
    4.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构建方法与流程
        4.2.1 市场调研法
        4.2.2 文献分析法
        4.2.3 专家咨询法
    4.3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及编配方案
        4.3.1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框架
        4.3.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编组分析
        4.3.3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化编配方案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仿真评估研究
    5.1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仿真评估理论基础
        5.1.1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评估内涵
        5.1.2 仿真评估理论
        5.1.3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仿真评估模型
    5.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5.2.1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2.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影响因素分析
        5.2.3 典型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评估指标体系
        5.2.4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实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
    5.3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评估指标权重确定
        5.3.1 侦检装备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权重
        5.3.2 洗消装备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权重
        5.3.3 化学防护服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权重
        5.3.4 集体防护方舱/帐篷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权重
        5.3.5 化学急救箱/盒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权重
        5.3.6 化学急救车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权重
        5.3.7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实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权重
    5.4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评估模型应用示例
        5.4.1 防护服效能评估示例
        5.4.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实战效能评估示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体系构建专家咨询表
    附录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构建专家咨询表
    附录3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化编配专家咨询表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主要简历
致谢

(5)我国现代综合医院的演变与应变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综合医院快速建设
        1.1.2 我国综合医院建设特点突出
        1.1.3 我国综合医院建筑历史研究缺失
        1.1.4 现存弊端影响综合医院建设发展
        1.1.5 探索未来我国综合医院建筑的设计策略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研究范围界定
    1.3 研究意义
        1.3.1 我国综合医院建筑发展的梳理
        1.3.2 我国综合医院建筑设计策略的总结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实地调研法
        1.5.3 分析推演法
        1.5.4 工程实践法
    1.6 论文框架结构
2 我国现代综合医院演变相关概念界定
    2.1 综合医院概述
        2.1.1 医院的分类与等级
        2.1.2 综合医院业务部门的功能组成
    2.2 综合医院演变定义
    2.3 综合医院演变构成
        2.3.1 规划布局功能定位及构成
        2.3.2 门诊部功能定位及构成
        2.3.3 医技部功能定位及构成
        2.3.4 住院部功能定位及构成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现代综合医院建筑演变历程
    3.1 规划布局与建筑形态演变历程
        3.1.1 普及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3.1.2 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3.1.3 市场化时期-21世纪至今
    3.2 门诊部建筑演变历程
        3.2.1 普及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3.2.2 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3.2.3 市场化时期-21世纪至今
    3.3 医技部建筑演变历程
        3.3.1 普及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3.3.2 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3.3.3 市场化时期-21世纪至今
    3.4 住院部建筑演变历程
        3.4.1 普及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3.4.2 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3.4.3 市场化时期-21世纪至今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现代综合医院建筑发展总结与未来趋势预测
    4.1 综合医院建筑演变规律
        4.1.1 规划布局演变规律
        4.1.2 门诊部演变规律
        4.1.3 医技部演变规律
        4.1.4 住院部演变规律
    4.2 综合医院演变主要影响因素
        4.2.1 医疗政策因素
        4.2.2 社会因素
        4.2.3 人口结构因素
        4.2.4 疾病病谱因素
        4.2.5 医学发展因素
        4.2.6 经济因素
    4.3 综合医院发展面临的挑战
        4.3.1 盲目扩大规模
        4.3.2 规划布局不合理
        4.3.3 建筑内部结构缺失、功能固化
        4.3.4 院内交通、绿化品质差
    4.4 综合医院未来发展趋势
        4.4.1 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
        4.4.2 弹性化建筑布局
        4.4.3 可持续性发展
        4.4.4 人性化空间营造
    4.5 本章小结
5 我国综合医院建筑应变设计策略
    5.1 规划布局与建筑形态设计策略
        5.1.1 科学选址、合理定量
        5.1.2 弹性化布局
        5.1.3 高效便捷交通
        5.1.4 绿色可持续发展
    5.2 门诊部建筑设计策略
        5.2.1 弹性发展布局
        5.2.2 可持续化设计
        5.2.3 一站式门诊
    5.3 医技部建筑设计策略
        5.3.1 手术部弹性发展布局
        5.3.2 影像科弹性发展布局
    5.4 住院部建筑设计策略
        5.4.1 弹性发展布局
        5.4.2 病房品质优化
        5.4.3 可持续化设计
        5.4.4 丰富公共活动空间
    5.5 本章小结
6 应变策略下的设计实践
    6.1 晋城市人民医院易址迁建项目
        6.1.1 项目建设背景
        6.1.2 规划布局与建筑形态设计
        6.1.3 门诊部建筑设计
        6.1.4 医技部建筑设计
        6.1.5 住院部建筑设计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规划布局与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以苏中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2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数据来源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农村区域医疗中心规划布局分析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区域概况
    2.3 医疗设施空间分布与密度
        2.3.1 空间分布与密度
        2.3.2 人口分布与医疗设施之间关系
    2.4 医疗设施服务距离
    2.5 医疗设施可达性
        2.5.1 交通可达性
        2.5.2 就医可达性
    2.6 小结
第三章 农村区域医疗中心建筑设计分析
    3.1 研究目的
    3.2 调研对象概况
    3.3 实际情况与规范的差异
    3.4 场地布局与建筑形态
    3.5 功能设置与平面布局
        3.5.1 门诊部
        3.5.2 医技部
        3.5.3 住院部
        3.5.4 后勤供应部
    3.6 面积比例
        3.6.1 部门间面积比例
        3.6.2 部门内面积比例
    3.7 空间环境
    3.8 小结
第四章 规划布局与建筑设计策略
    4.1 研究目的
    4.2 规划布局与选址策略
        4.2.1 区域医疗网络构建
        4.2.2 合理服务区域与半径
        4.2.3 均衡与合理布点
        4.2.4 规划视角下区位选址
    4.3 医院规模策略
        4.3.1 精细化床位数计算
        4.3.2 适宜建筑规模
    4.4 场地布局策略
        4.4.1 合理设置流线与分区
        4.4.2 统筹规划与分期建设
    4.5 建筑功能策略
        4.5.1 差异化功能配置
        4.5.2 功能适宜性设计
        4.5.3 功能弹性设计
        4.5.4 功能复合设计
    4.6 空间环境策略
        4.6.1 安全性
        4.6.2 舒适性
        4.6.3 可识别性
    4.7 防疫防灾视角下思考
    4.8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今后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附录
    附录A 调研对象信息
    附录B 访谈提纲
    附录C 相关文件
    附录D 农村区域医疗中心统计表

(7)现代蒙医医院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2.课题研究意义及对象
        1.2.1.课题的研究意义
        1.2.2.课题的研究对象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内研究现状
        1.3.2.国外研究现状
    1.4.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研究内容
        1.4.2.研究方法
    1.5.论文构成及框架
2.蒙医学及蒙医院相关概述
    2.1.蒙医学理论概述
        2.1.1.蒙医学的发展历程
        2.1.2.蒙医学典型疗法介绍
    2.2.蒙医医院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2.2.1.蒙医医疗机构的历史发展
        2.2.2.蒙医医院的现状
    2.3.蒙医院的患者人群分析
    2.4.本章小结
3.蒙医、中医及综合医院建筑案例调研及对比分析
    3.1.调研概况
        3.1.1.调研对象
        3.1.2.调研目的
        3.1.3.调研内容
    3.2.蒙医院案例调研
        3.2.1.调研案例一: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
        3.2.2.调研案例二:鄂尔多斯市蒙医医院
        3.2.3.调研案例三:锡林郭勒盟蒙医医院
    3.3.内蒙古地区中医医院调研
    3.4.内蒙古地区综合医院调研
        3.4.1.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调研
        3.4.2.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调研
    3.5.蒙医、中医、综合医院的对比分析
        3.5.1.蒙医、中医与综合医院内部空间的对比分析
        3.5.2.蒙医、中医及综合医院建筑造型形式的对比分析
    3.6.本章小结
4.蒙医医院功能空间设计模式
    4.1.现代蒙医医院的设计依据
        4.1.1.现代综合医疗工艺的设计依据
        4.1.2.蒙医学诊疗空间的需求
    4.2.蒙医院规划设计模式策略
        4.2.1.蒙医院的总体布局模式
        4.2.2.蒙医院功能构成
    4.3.蒙医医院各功能区域空间组织及分布
        4.3.1.急诊急救系统
        4.3.2.门诊系统
        4.3.3.医技系统
        4.3.4.住院系统
        4.3.5.公共空间系统
        4.3.6.其他系统
    4.4.蒙医医院特色科室空间设计
        4.4.1.蒙医特色科室构成及布局
        4.4.2.蒙医五疗科
        4.4.3.蒙医正骨科
        4.4.4.蒙医心身医学科
        4.4.5.其他治疗科室
        4.4.6.蒙医药制剂中心
    4.5.本章小结
5.蒙医医院外部造型影响因素及立面设计
    5.1.蒙医医院外部造型影响因素分析
        5.1.1.游牧文化的对蒙医医院形体布局设计的影响
        5.1.2.“召庙文化”对蒙医院空间形态的影响
        5.1.3.现代蒙古建筑风格对蒙医院建筑设计的影响
    5.2.蒙医医院建筑立面造型设计
        5.2.1.蒙古地域元素在建筑造型设计上的表达
        5.2.2.立面花纹
        5.2.3.色彩应用
        5.2.4.细部设计
    5.3.小结
6.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图录表录
附录二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三 :蒙医医院空间使用体验调查问卷(病人及家属)
致谢

(8)收缩城市视角下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收缩城市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医疗建筑策划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3 乡镇医疗设施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调查对象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规划布局分析
    2.1 本章研究目的
    2.2 人口收缩地区医疗设施现状分析
        2.2.1 国内人口收缩地区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以江苏省常州市、安徽省明光市为例
        2.2.2 日本人口收缩地区医疗设施现状分析——以石川县金泽市、南加贺二次医疗圈为例
        2.2.3 比较研究
    2.3 乡镇卫生院现状布局评价——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
        2.3.1 运用算法及其原则
        2.3.2 运用于常州市乡镇医疗设施规划选址分析
        2.3.3 分析结果
        2.3.4 人口收缩与乡镇卫生院布局之间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现状分析
    3.1 本章研究目的
    3.2 国内人口收缩地区乡镇卫生院建筑现状——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
        3.2.1 概况
        3.2.2 相关指标及政策
        3.2.3 功能设置
        3.2.4 原始功能与需求功能间的差异
        3.2.5 建筑平面及面积指标分析
        3.2.6 乡镇卫生院功能与面积指标小结
    3.3 日本人口收缩地区医院建筑现状——以二次医疗圈地域医疗支援医院为例
        3.3.1 概况
        3.3.2 功能设置
        3.3.3 建筑平面及面积指标分析
        3.3.4 日本地域医疗支援医院在人口收缩区域所承担的作用分析
    3.4 比较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乡镇卫生院建筑的策划方法
    4.1 本章研究目的
    4.2 策划目标的确定
    4.3 数据收集与分析
    4.4 策划战略的确定
        4.4.1 考虑影响因素优先级
        4.4.2 选址策划
        4.4.3 规模策划
        4.4.4 功能策划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今后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目录
    附录A 问卷
    附录B 常州市各级公立医疗机构明细表
    附录C 国内4所乡镇卫生院基本资料
    附录D 日本4所地域医疗支援医院基本资料
    附录E 患者问卷调查
    附录F 文献研究动向

(9)海南某综合医院感染现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医院感染含义和现况分析
    1.2 国外研究现况
    1.3 国内研究现况
    1.4 调查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背景
    2.2 调查对象
    2.3 调查内容
    2.4 调查方法
    2.5 资料控制
        2.5.1 资料采集
        2.5.2 调查人员培训
        2.5.3 数据输入
    2.6 统计方法
    2.7 医院感染诊断界限
3 结果
    3.1 基本情况采集
    3.2 各科室实查率
    3.3 各科室医院感染的现患率
        3.3.1 内科医院感染现患率
        3.3.2 外科医院感染现患率
    3.4 各科室社区感染现患率
        3.4.1 内科社区感染现患率
        3.4.2 外科社区感染现患率
    3.5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3.6 社区感染部位分布
    3.7 病原菌情况
        3.7.1 医院感染病原菌构成
        3.7.2 医院感染病原菌来源
    3.8 社区感染病原菌情况
        3.8.1 社区感染病原菌的构成
        3.8.2 社区感染病原菌来源
    3.9 抗生素使用情况
        3.9.1 不同科室使用抗生素目的情况
        3.9.2 抗生素使用率
        3.9.3 抗生素联用情况
        3.9.4 病原菌送检率
    3.10 不同药物种类的使用情况
        3.10.1 不同药物种类使用目的的情况
        3.10.2 各种种类抗生素使用率
        3.10.3 不同科室抗生素种类使用情况
    3.11 多重耐药性的情况
        3.11.1 医院感染病原菌多重耐药情况
        3.11.2 社区感染病原菌多重耐药情况
4 讨论
    4.1 医院感染实查率
    4.2 医院、社区感染现患率的分析
    4.3 感染人群与感染的关系
    4.4 医院、社区感染的科室分布情况
    4.5 医院、社区感染部位的分析
    4.6 医院、社区感染病原菌来源分析
    4.7 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
    4.8 抗生素使用率、联用情况分析
    4.9 抗生素药物种类使用情况的分析
    4.10 病原菌多重耐药性情况分析
5 对策及建议
    5.1 加强教育宣传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5.2 规范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完善和落实相关管理制度
    5.3 加大监督管理、从面到点开展目标监控
    5.4 加大对抗生素使用的监督力度
6 本次课题在研究时存在的特点和问题及未来所研究方向
    6.1 研究的特点
    6.2 本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6.3 本课题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综述 海南某综合医院感染现况调查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10)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疫病防治工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依据及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选题思路及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及其不足
第二章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疫病流行的现状及原因
    2.1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疫病流行的现状
        2.1.1 居高的妇幼死亡率
        2.1.2 偏高的疫病传染率
    2.2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疫病流行的原因
        2.2.1 自然灾荒发生频繁
        2.2.2 医疗机构药品缺乏
        2.2.3 封建迷信思想盛行
        2.2.4 群众卫生意识薄弱
        2.2.5 人口流动迁徙增加
        2.2.6 历史遗留问题严重
第三章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疫病防治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3.1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疫病防治的方针政策
        3.1.1 确立了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
        3.1.2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
    3.2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疫病防治的措施
        3.2.1 成立相关防疫工作领导机构
        3.2.2 建立基本疫病防控预警机制
        3.2.3 开展群众性的防疫宣传教育
        3.2.4 加大破除迷信改造巫神运动
        3.2.5 促进中西医互相结合的防治
        3.2.6 完善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3.2.7 加强药品设备的研发和供应
第四章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疫病防治的总体评价
    4.1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疫病防治的成效
        4.1.1 遏制了流行性传染病的肆虐蔓延
        4.1.2 建立了边区防疫系统的医疗体系
        4.1.3 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卫生意识
    4.2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疫病防治的不足
        4.2.1 封建迷信思想并未根本剔除
        4.2.2 不讲卫生的习惯仍然存在
        4.2.3 防疫人员医学理论知识有限
    4.3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疫病防治的特点
        4.3.1 群众性
        4.3.2 战时性
        4.3.3 阶段性
    4.4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疫病防治的作用
        4.4.1 增强了边区民众对党在局部执政合法性的认同
        4.4.2 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为抗战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4.4.3 建立了初步较为完善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制度
第五章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疫病防治工作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5.1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疫病防治工作的历史经验
        5.1.1 政治动员宣传是前提
        5.1.2 广大群众参与是基础
        5.1.3 建立规章制度是保障
        5.1.4 优待医务人员是关键
        5.1.5 党对疫病工作的重视是根本
    5.2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疫病防治工作的历史启示
        5.2.1 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5.2.2 坚持把卫生防疫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思想
        5.2.3 坚定不移地贯彻预防为主的疫病防治方针
        5.2.4 坚持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方向道路
        5.2.5 坚持以人为本扎扎实实抓好医德医风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五官科门诊常用检查器械消毒方法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J]. 盛永琴,张莹.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
  • [2]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当代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设计策略研究[D]. 罗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优化配置与仿真评估研究[D]. 王亚鹏. 军事科学院, 2020
  • [5]我国现代综合医院的演变与应变策略研究[D]. 张雯靓.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7)
  • [6]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规划布局与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以苏中地区为例[D]. 陈韵玄. 东南大学, 2020
  • [7]现代蒙医医院建筑设计研究[D]. 图尔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8]收缩城市视角下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D]. 张宁芮. 东南大学, 2020(01)
  • [9]海南某综合医院感染现况调查[D]. 王梓瑜.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10]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疫病防治工作的研究[D]. 王楠. 吉林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门诊常用检查仪器消毒方法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