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杆、绳、弹簧与物理过程(高一、高三)(论文文献综述)
张佳颖[1](2021)在《高三学生力学图像表征调查研究》文中认为图像是高中物理教学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十分重视图像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图像问题解决即学生进行图像表征的过程。问题解决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图像表征作为问题解决的重要形式,本质也是思维的外显表现。提高学生图像表征能力能够帮助学生迅速解决物理问题、促进思维发展。为了解高三学生图像表征现状、提高其图像表征能力,笔者对学生图像表征过程进行调查研究。本文对有关物理表征理论、思维理论等文献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将图像表征过程划分为知觉物理图像、掌握和分析物理图像以及灵活运用物理图像三个阶段。随后与专家、教师讨论选出10道力学函数图像问题编制成测试卷对S市某学校300名高三学生进行测验调查。回收试卷后,对三个表征阶段的正答率进行统计以了解学生图像表征过程的整体情况;分析学生各个题目的作答过程,同时针对每道题目不同作答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访谈,最终结合20名一线教师访谈总结学生在图像表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上述分析表明:(1)高三学生在力学图像表征过程中整体表现一般。大部分学生能够在知觉图像物理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图像描述的运动过程,建构物理模型,但不能灵活运用图像解决物理问题。(2)学生在图像表征各阶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在知觉物理图像阶段不能准确提取函数图像要素、理解图像物理意义;在掌握和分析图像阶段存在消极的思维定势、模型建构能力不足;在灵活运用物理图像阶段难以对函数图像进行严密地推理、不能根据问题情境选择恰当的问题表征方式、画图能力较差。(3)学生对图像表征功能的应用能力不足。大部分学生将函数图像视为数学工具,不善于利用图像表征在挖掘隐含信息、表述物理概念和规律以及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等方面的功能。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教学建议:(1)培养学生图像表征意识,根据情境选择恰当表征方式;(2)深入挖掘图像物理意义,提高学生知觉图像能力;(3)基于图像建构物理模型,提高学生掌握和分析图像能力;(4)重视图像建构过程,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图像能力。
骆玉茹[2](2021)在《物理模型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文中提出科学思维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表示“模型建构”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第一要素。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和老师开始注意模型教学。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是调查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的发展现状,分析物理模型在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从而为实际课堂中的模型教学提出有效的建议。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阐述了国内物理模型教学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以及模型教学现状的研究情况。并且论述了物理模型教学的相关理论基础,包括物理模型的概念及分类、物理建模的过程及方法以及物理模型教学的概念及作用。接下来从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梳理出与物理模型教学有关的内容,为物理教材中模型教学内容分析奠定基础,以便找出高中教材中模型教学的典型内容,再结合学生所做练习题中的问题模型,总结出高中物理课堂中典型的模型教学内容,从而为后续调查物理模型教学现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调查物理模型教学现状,首先通过问卷法调查高中生对物理模型、建模的认知以及对物理模型的学习行为,从而得出高中生物理模型学习情况的现状:(1)学生对物理模型认知比较浅薄;(2)学生认可模型教学的积极价值;(3)学生建模和应用模型的意识弱。接下来通过问卷法调查教师对物理模型和物理模型教学的认知情况以及模型教学专业发展情况,然后通过课堂观察法调查教师在课堂中对一些需要模型教学的内容是否模型教学以及如何开展模型教学,从而得出高中物理教师模型教学情况的现状:(1)教师对物理模型的认知比较浅薄;(2)教师认可模型教学的积极价值;(3)教师模型教学专业发展途径多样;(4)教师模型教学实施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模型教学频率低、教师无意识模型建构、教师并不重视模型建构过程、教师把物理模型当作知识点传授给学生。通过访谈法,访谈有经验的高中物理教师找出模型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1)教师应重视模型教学,改变教育方式,(2)教师要提高建模教学能力,(3)学生要从物理学的视角去感受生活,(4)模型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
姜西瑶[3](2021)在《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规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二十世纪后期,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教学理论研究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支架式教学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关于支架式教学理论的研究都是时下的热点,支架式教学强调情境支架的搭建、复杂任务的拆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能力迁移,这些都是高中物理教学中非常需要的。高中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一般要经历概念的建立、规律的习得、知识的应用、体系的建构等几个环节,其中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学习是高中物理学习的核心内容。通过查阅文献,本文分析汇总了国内外关于支架式教学研究的典型代表。理论方面的研究包括: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支架式教学的内涵、分类和教学的基本环节等。实践方面的研究包括:支架式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习惯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后发现,关于支架式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方面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物理概念的教学和习题课的教学方面,关于物理规律教学这一重要内容的研究却非常之少,因此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了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规律教学的应用研究上。在学习了支架式教学和高中物理规律教学的相关理论之后,本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两个方面,一是关于高中生物理规律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二是关于支架式教学理论与物理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的融合。对于第一个方面的内容,除了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常规的研究方法之外,本文还采用了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分析日常批阅的学生作业,对其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整理和汇总,并以其中的典型作业为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背后的成因,并结合支架式教学和物理规律教学的相关理论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对于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本文按照物理规律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划分,依次呈现了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规律教学中的引入环节、规律习得环节和规律应用环节的应用研究,其中穿插了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代表性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说明。为更完整的展现支架式教学理论在高中物理规律教学中的应用,本文还以《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为例,展示了完成的教学设计,呈现了在支架式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同支架的选择、搭建、消除过程,充分体现了支架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本文选择了两个成绩相近的班级进行对照实验。原本对照班级的成绩甚至比实验班级稍占优势,在实施了支架式教学的方法策略之后,经过了两个阶段的教学实践,在后来的几次大型考试中,实验班级的成绩逐渐超过了对照班级,并且维持领先。实践研究发现,不仅在成绩方面,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讨论物理问题的活跃程度方面也有所提高。这些实践结果,充分证明了支架式教学理论对高中物理规律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
谭畅[4](2020)在《高三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建模能力的实践探索 ——以天津市杨村第一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中凝练了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其中模型构建作为“科学思维”的核心要素,无论是在教学改革还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上来看,都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尤其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越来越多的日常应用或科技创新应用出现在考题当中,据统计天津2020年高考物理12题当中有6道题涉及到新情境,笔者也通过网络搜索,在其他省市的高考题中新情境所占比例均不低于20%,说明提升高三学生模型构建能力至关重要!本文首先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综述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物理模型、物理建模及建模方法进行了概述,并通过查阅相关教育教学着作、文章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通过学生问卷和教师访谈,定性和定量的研究了刚升入高三的学生建模能力的现状。发现大部分同学在物理建模上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对物理模型了解太少,无法灵活运用所学典型模型,对于真实情境问题,也无法准确提取要素,构建正确的物理模型。高三教师在复习时,由于课时的限制,也极少对学生进行建模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利用物理模型解决物理问题。针对调查所出现的问题,笔者进行了为期半年的教学实践探索,论文中给出了部分具体的教学实践案例,并在实践之后对学生再次进行了测评反馈,效果良好。经过实践研究,凝练出了以下有效的提升高三学生建模能力的教学建议:①逐步渗透建模思想,重视高三学生建模意识的培养;②通过概念规律复习课,渗透建模方法,提升高三学生建模能力;③通过实验复习课,整合实验器材,培养高三学生建模能力;④通过习题课,抓好典型模型教学,训练高三学生程序化思维;⑤合理引入原始物理问题,培养高三学生建模能力。
逄艳玲[5](2020)在《高三学生物理模型建构能力的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生的物理学科能力一般分为学习理解能力、应用实践能力和迁移创新能力。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是学生物理学科能力的最高层次,物理模型建构能力是指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能从物理问题中找出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各个要素构建物理模型描述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2020年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开局之年,在新课标、新高考的政策下,学生的物理模型建构能力的发展状况如何,存在怎样的问题,以及面对这些问题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都需要对学生的能力现状进行调查。本文针对高三学生物理模型建构能力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首先,全面阐述了调查的背景、目的、意义,并针对整个调查做出相应规划;通过对调查问题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厘清物理模型、物理模型建构过程以及物理模型能力评价指标等发展演变历程,并对不同学者提出的问题以及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综述;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此调查中评价指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学生对于物理学习态度、解题习惯、听课习惯以及学生的物理模型认知水平,并利用学生模型自评表进一步了解学生对自我模型学习的评价倾向;通过习题和原始物理问题全方面了解学生各个能力培养的现状,将采集数据按不同班级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进行分析研究,并对整个调查结果进行成因分析和总结,并针对调查结果提出教学实践建议;最后,分析调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思考解决的方式并对未来的调查研究做出展望。调查问卷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动力影响学习建模能力的水平,学生对待物理学习方法偏向于记忆,大部分学生认为物理模型是对物理现象或者物理问题的一种简化,同时也是一种物理学习的方法;通过学生物理模型自评表了解到基础班和提高班学生整体上认为自己对于基本物理的模型的掌握情况是较好的,基本上达到了认识并能够应用的程度,但整体上提高班的自评得分要高于基础班。并且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成正相关,学习成绩较好的班级对于基础物理模型的认识更加深刻;在习题与原始物理问题测试卷中发现学生在两种情境下的物理建模能力水平不同,提高班在习题情境中不同组别建模能力水平较高且差别不大,而在原始物理问题情景中不同组别建模能力差别较大;基础班在习题情境中不同组别建模能力差别较大,原始物理中不同组别水平较低且差别不大。研究表明有确定的知识运用范围时学生表现出的建模能力水平是较高的,原始物理问题更能反映学生在建模过程中对于问题情境分析与物理表征的能力;利用课堂观察及调查数据分析出学生现阶段物理模型建构能力现状主要是由学生因素、教师因素、与任务变量三种因素造成的,针对成因,提出物理建模教学应采取思维可视、“问题串”逼近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水平。
魏丽媛[6](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高中物理习题学习研究》文中认为2017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新版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将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培养落实到各学科之中。因此学科核心素养成为近年来教育界关注的热点,深度学习成为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论文基于核心素养培养,以高中生物理习题学习为研究领域,构建物理习题学习评价指标,展开对本地区高三学生的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现状调查研究,并通过实践研究探讨深度学习理论对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促进的有效性的问题。研究主要完成以下工作:首先,通过文献综述,了解国内外现有研究,从而梳理得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启示,继而明确本研究的问题及意义。其次,通过文献法,将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评价目标制定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并通过文献梳理对其四个维度: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内涵进行梳理,建构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为调查研究提供依据,也为后续的策略研究及实践研究提供参照。再次,依据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现状的问卷。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学生物理习题学习在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分别存在:多个物理观念综合应用能力有所欠缺;应用物理观念解决陌生情境的物理问题较为困难;独立将较为复杂的过程抽象概括为物理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将事实证据与理论依据联结较为困难;独立提出科学的猜想与假设的能力较为欠缺;自主设计不同实验方案的能力欠缺等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成因分析,主要有对多个物理观念间的联系未理清;缺乏与日常生活较远的情境的训练;自主提出科学的猜想以及设计实验方案的兴趣较低几点,提出了变式训练、创设情境、合作学习以及反思学习的促进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策略,由此建构促进学生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习题课模型,并参照模型,结合指标以及所提出的促进策略进行教学案例的设计。最后,通过实践研究,将上述研究所设计的教学案例应用于实践教学。并通过教师及学生的量表评价总结得出应用深度学习理论对学生在物理习题学习方面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促进作用。
安晶晶[7](2020)在《物理核心素养下高一学生科学思维现状及培养策略》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国家对人才的需要大大提高,学校对学生进行知识教授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物理学科要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特别是科学思维的培养。我国高中的教学容易忽视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而高一学生科学思维水平相对较低,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物理学科很难。笔者在深刻理解科学思维的内涵基础之上,结合教育学的相关理论,以高一年级的三次代表性试卷的试题为例,运用教育测量理论知识从试卷的编制、信度、效度、难度以及区分度评价试卷的质量,结合科学思维对试卷内容和学生成绩进行分析,制作图表,了解学生科学思维现状。在了解学生科学思维现状的基础上,从科学思维的四个维度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通过案例分析、例题解析和师生对话多种形式展示,促进学生科学思维水平的发展,为教师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柯佼[8](2020)在《高中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学和物理的联系非常紧密。很多物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于数学知识进行相应的推导和论证,高中物理考试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对相应能力的考查,高考中需要用到数学知识解决的物理问题也很多,高校物理课程中还专门设立《物理数学方法》的课程。但是目前在我国物理和数学是两门彼此独立的学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切实感受到高中生因应用数学知识能力不足所带来的物理学习障碍。因此,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非常必要。本文主要使用的是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文本调查和经验总结这几种研究方法。通过对高中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能力的现状的调查,找到学生感到困难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文献调研针对其中的重难点模块以专题形式进行研究,给出教学建议,从而突破这一教学的重难点。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调查高中生在物理学习时应用数学知识的现状:通过学生问卷和教师访谈的方式对华中师范大学龙岗附属中学的师生进行调查,了解一线教师、学生对物理学习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认识程度和具体实施情况,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困难,确定研究重点;2.调查高中数学、物理的课程进度安排从而确定知识衔接的内容及可行性;3.研读高中物理、数学教材并统计高中物理课程学习过程中所需的数学知识。按照课本章节的顺序统计出各个章节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解决高中物理哪些知识板块需要用到哪些数学知识这一问题,并根据两门课程的进度安排以及课程内容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4.根据调查和统计结果显示,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是矢量、方程(组)、三角函数这三个模块,其次是函数、平面几何、解析几何这三个模块。最难的是函数、导数与积分、解析几何、方程(组)这四个模块。其次是平面几何、三角函数这两个模块。综上,为了突破这一难题,以专题模块形式对几大模块进行整理。每一个模块总结了涉及的核心数学知识点,并针对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重难点问题以典型问题或例题的形式呈现,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希望给物理教师的教学提供素材和借鉴。
李宝金[9](2020)在《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模型建构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题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得到答案,而是要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模型建构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式,由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模型建构的思维方式来解决物理习题,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本文第1章运用了文献研究法,从元建模层面、物理模型应用层面广泛收集查找国内外相关文献,以此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第2章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两个相关概念做出了界定:物理模型与习题教学。并为习题教学中模型建构的实践研究寻求了三个支撑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迁移理论、问题解决理论;第3章运用了问卷调查法,使用基于SPSS统计软件分析实习所在学校任教的三个班级模型建构水平,结果表明:(1)是绝大多数学生模型建构能力不合格:物理模型认知不深刻、问题表征能力不足、物理与数学知识迁移不够。(2)对建模测量成绩与物理综合成绩做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发现两者有显着正相关,模型建构能力的提高有助于物理综合成绩的提高。(3)对男女生建模测量成绩的均值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女生建模成绩的均值无显着性差异[1];第4章运用了案例分析法结合前面理论与实践调查研究,提出了习题教学中模型建构的教学原则以及教学环节。给出了问题解决的几个步骤:问题表征—建立模型(对象模型、过程模型、数学模型)—选择原理—解释预测—反馈评价。并设计了《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与《机械能守恒定律》两个教学案例;第5章对本论文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与展望,并对不足之处进行分析。
冷玉兰[10](2020)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微情境小专题教学探究》文中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育人的重要部分,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的载体。在核心素养的教学背景下,针对物理学科特点,笔者于2016年9月至2019年6月在四川省彭州中学任教高中物理期间,在相关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利用教学时间实践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微情境小专题教学,并收集成果形成此文。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查阅文献分析高中物理微情境小专题教学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分析高中物理教学现状和高考真题,确定研究内容和方法,明确研究意义;第二部分:阐明微情境小专题教学的形式,分析了微情境小专题教学基于现有专题教学添加的微情境设定,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理论;第三部分:分析微情境小专题教学实践策略,做好教学实践前期准备工作,确定微情境小专题的实践时间、实践流程,实践原则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分析基于核心素养的微情境小专题教学实践案例:体现科学思维的模型建构类——牛顿运动定律、注重物理观念的知识运用类——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注重科学推理的方法技巧类——动力学问题;第五部分:微情境小专题教学在教学、学生培养、教师成长三个方面的总结,微情境小专题教学的研究不足,以及微情境小专题的教学探究展望。高中物理微情境小专题教学注重对知识的运用和规律的提炼,注重模型建构,注重归纳思想和方法;通过本文的理论分析及笔者的教学实践表明,将微情境小专题的教学形式融入高中物理教学,对提高学生物理核心素养有一定作用。
二、杆、绳、弹簧与物理过程(高一、高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杆、绳、弹簧与物理过程(高一、高三)(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三学生力学图像表征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课程标准对学生图像表征能力的重视 |
1.1.2 高考对图像问题的考查增加 |
1.1.3 图像表征有利于实现物理问题解决 |
1.1.4 图像表征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
1.2 图像表征研究现状 |
1.2.1 物理问题表征研究现状 |
1.2.2 物理图像表征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 |
2.1 物理图像 |
2.1.1 物理图像界定 |
2.1.2 物理图像统计 |
2.2 物理图像表征 |
2.2.1 物理问题表征 |
2.2.2 物理图像表征 |
2.3 研究理论基础 |
2.3.1 信息加工理论 |
2.3.2 戴尔“经验之塔”理论 |
2.3.3 问题解决的表征态理论 |
3 力学图像表征过程分析 |
3.1 图像表征过程分析说明 |
3.2 图像表征过程阶段划分 |
3.2.1 知觉物理图像阶段 |
3.2.2 掌握和分析物理图像阶段 |
3.2.3 灵活运用物理图像阶段 |
3.3 学生图像表征典型案例分析 |
4 高三学生力学图像表征调查研究 |
4.1 测验调查 |
4.1.1 测验目的及对象 |
4.1.2 测验编制 |
4.1.3 测验实施 |
4.1.4 测验评价 |
4.2 测验调查分析 |
4.2.1 高三学生力学图像表征整体分析 |
4.2.2 高三学生力学图像表征过程分析 |
4.2.3 调查结论 |
4.3 教师访谈调查 |
4.3.1 访谈目的 |
4.3.2 访谈对象选取 |
4.3.3 访谈提纲设计 |
4.3.4 访谈结果分析 |
5 提高学生图像表征能力的教学建议 |
5.1 培养学生图像表征意识,根据情境选择恰当表征方式 |
5.2 深入挖掘图像物理意义,提高学生知觉图像能力 |
5.3 基于图像建构物理模型,提高学生掌握和分析图像能力 |
5.4 重视函数图像建构过程,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图像能力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调查结论 |
6.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高三学生力学图像表征测验试卷 |
附录2: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2)物理模型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课堂观察法 |
1.5.4 访谈调查法 |
第二章 物理模型教学相关理论基础 |
2.1 物理模型 |
2.1.1 物理模型的概念 |
2.1.2 物理模型的分类 |
2.2 物理建模的过程及方法 |
2.2.1 物理建模的过程 |
2.2.2 物理建模的方法 |
2.3 物理模型教学 |
2.3.1 物理模型教学概念 |
2.3.2 物理模型教学作用 |
第三章 基于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模型教学内容分析 |
3.1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模型教学内容的分析 |
3.2 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的典型内容 |
第四章 对高中生物理模型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4.1 学生调查问卷设计 |
4.1.1 调查目的 |
4.1.2 问卷编制 |
4.1.3 样本信息 |
4.2 学生调查问卷实施 |
4.3 学生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
4.3.1 学生对物理模型概念与分类的认知 |
4.3.2 学生对建模意义的认知 |
4.3.3 学生物理模型学习行为情况 |
4.4 高中生物理模型学习情况的现状 |
4.4.1 学生对物理模型认知比较浅薄 |
4.4.2 学生认可模型教学的积极价值 |
4.4.3 学生建模和应用模型的意识弱 |
第五章 对高中物理教师模型教学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5.1 对高中物理教师模型教学知识及其发展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5.1.1 教师调查问卷设计 |
5.1.2 教师调查问卷实施 |
5.1.3 教师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5.2 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的课堂观察与分析 |
5.2.1 课堂观察研究设计 |
5.2.2 课堂教学记录片段 |
5.2.3 课堂观察的结果分析 |
5.3 高中物理教师模型教学情况的现状 |
5.3.1 教师对物理模型认知浅薄 |
5.3.2 教师认可模型教学的积极价值 |
5.3.3 教师模型教学专业发展途径多样 |
5.3.4 教师模型教学实施存在问题 |
第六章 对高中物理教师模型教学的访谈调查与分析 |
6.1 教师访谈设计 |
6.1.1 访谈目的 |
6.1.2 访谈对象 |
6.1.3 访谈内容 |
6.2 教师访谈结果 |
6.2.1 对模型教学内涵的理解 |
6.2.2 物理模型教学内容的选择 |
6.2.3 物理模型教学的课前准备情况 |
6.2.4 模型教学的实施情况及反馈 |
6.2.5 物理模型教学的课后反思 |
6.3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6.3.1 师生对物理模型认知浅薄的原因 |
6.3.2 教师模型教学实施存在问题的原因 |
6.3.3 学生建模、应用模型意识弱的原因 |
第七章 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的建议 |
7.1 教师重视建模教学,改变教育方式 |
7.2 教师提高建模教学能力 |
7.3 学生要从物理学的视角去感受生活 |
7.4 模型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高中生物理模型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2:高中物理教师模型教学知识及其发展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附件 |
(3)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规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2 相关理论及关键词解读 |
2.1 物理规律教学 |
2.1.1 物理规律的内涵与特点 |
2.1.2 物理规律的教学要求 |
2.1.3 物理规律教学的教学流程 |
2.2 支架式教学相关理论 |
2.2.1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
2.2.2 支架式教学 |
2.3 支架式教学与高中物理规律教学的契合性分析 |
3 高中物理规律教学现状分析 |
3.1 高中生物理规律学习情况调查分析及支架搭建方案探讨 |
3.2 高中生应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作业案例分析 |
3.3 专家型教师访谈分析 |
3.4 高中物理规律教学现状分析总结 |
4 支架式教学指导下的高中物理规律教学实践研究 |
4.1 研究设计 |
4.2 支架式教学指导下的物理规律教学片段呈现 |
4.2.1 支架式教学在教学准备环节的应用——分析学情,搭脚手架 |
4.2.2 支架式教学在教学引入环节的应用——情境体验,接收支架 |
4.2.3 支架式教学在探索规律过程中的应用——分析问题,独立探索 |
4.2.4 支架式教学在讨论规律阶段的应用——相互借鉴,合作学习 |
4.2.5 支架式教学在规律应用阶段的应用——总结提升,效果评价 |
4.3 支架式教学指导下的高中物理规律教学案例——《牛顿第三定律》 |
5 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高三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建模能力的实践探索 ——以天津市杨村第一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理论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物理模型 |
2.1.2 物理建模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内在动机理论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3 学习迁移理论 |
2.2.4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下《课程标准》的要求 |
第三章 高三学生前期建模能力调查及结果分析-以天津市杨村第一中学为例 |
3.1 前期学生问卷 |
3.1.1 调查时间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问卷设计 |
3.1.4 调查结果及分析 |
3.2 前期教师访谈 |
3.2.1 访谈时间 |
3.2.2 访谈目的 |
3.2.3 访谈对象 |
3.2.4 访谈提纲设计 |
3.2.5 访谈结果分析 |
3.3 前期调查结论 |
第四章 提升高三学生建模能力的应用举例及教学建议 |
4.1 逐步渗透建模思想,重视学生建模意识的培养 |
4.2 通过概念规律复习课,渗透建模方法,提升建模能力 |
4.3 通过实验复习课,整合实验器材,培养学生建模能力 |
4.4 通过习题课,抓好典型模型教学,训练学生程序化思维 |
4.5 合理引入原始物理问题,培养学生建模能力 |
第五章 高三学生后期建模能力测评及结果分析 |
5.1 测评时间 |
5.2 测评对象 |
5.3 测评问卷设计 |
5.4 测评结果及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Ⅰ 调查问卷A |
附录Ⅱ 调查问卷B及学生成绩 |
附录Ⅲ 教师访谈问题提纲及部分对话 |
附录Ⅳ 测评问卷C及学生成绩 |
参考文献 |
(5)高三学生物理模型建构能力的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调查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物理模型研究综述 |
一、模型 |
二、物理模型 |
第二节 物理建模研究综述 |
一、建模与物理建模 |
三、建模教学实践 |
第三节 物理建模能力研究综述 |
一、能力与物理建模能力 |
二、物理建模能力发展历程 |
三、建模能力评价工具研究 |
第四节 物理模型建构能力现状调查研究综述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物理模型分类理论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访谈法 |
二、问卷法 |
三、观察法 |
第三节 物理模型建立方法理论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调查对象 |
第三节 调查研究工具 |
一、问卷设计 |
二、测试卷设计 |
三、学生建模能力测评指标 |
四、访谈提纲 |
第五章 模型现状调查数据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一、学生物理学习态度分析 |
二、学生对于模型本质的认识 |
三、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习惯调查 |
四、学生在物理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习惯自评 |
五、问卷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学生物理模型自评分析 |
第三节 习题情境中学生应用模型能力的分析研究 |
一、提高班学生口语报告分析 |
二、基础班学生口语报告分析 |
第四节 原始物理问题情境中学生模型建构能力的分析研究 |
一、提高班学生口语报告分析 |
二、基础班学生口语报告分析 |
第五节 两种情景下的对比分析 |
一、提高班数据分析 |
二、基础班数据分析 |
第六节 :教师课堂教学记录片段分析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第一节 调查结果与成因分析 |
一、调查结果 |
二、成因分析 |
第二节 教学实践建议 |
一、思维可视化促进建模教学 |
二、利用“问题串”逐渐逼近策略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一、问题与反思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专着 |
中文文献 |
英文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件7 |
致谢 |
(6)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高中物理习题学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研究背景 |
(二)提出问题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不足及启示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流程 |
四、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五、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第一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习题学习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
一、评价指标的初步构建 |
(一)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
(二)评价指标的初步建构流程 |
(三)评价指标的具体设置 |
二、评价指标的专家评判与修正 |
(一)专家问卷的设置 |
(二)专家问卷的评判意见与指标修正 |
(三)指标权重得出 |
第二章 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现状调查研究 |
一、调查研究设计 |
(一)调查研究目的 |
(二)调查研究内容 |
(三)调查对象的选取 |
二、调查工具设计 |
(一)问卷的初步编制 |
(二)问卷初测及修改 |
三、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一)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二)学生物理习题学习——物理观念现状分析 |
(三)学生物理习题学习——科学思维现状分析 |
(四)学生物理习题学习——科学探究现状分析 |
(五)学生物理习题学习——科学态度与责任现状分析 |
四、存在问题 |
(一)物理观念 |
(二)科学思维 |
(三)科学探究 |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 |
(五)小结 |
第三章 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促进策略及案例设计研究 |
一、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
(一)多种物理观念综合应用 |
(二)陌生物理情境 |
(三)实际问题抽象为物理问题 |
(四)猜想与假设 |
(五)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 |
(六)小结 |
二、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促进策略 |
(一)变式训练 |
(二)创设情境 |
(三)合作学习 |
(四)反思学习 |
三、促进高中生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习题课模型建构 |
(一)情境创设 |
(二)合作学习 |
(三)变式训练 |
(四)课堂小结 |
四、促进高中生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案例设计 |
(一)《共点力平衡》习题课设计 |
(二)《平抛运动》习题课设计 |
第四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习题学习实践教学与评价 |
一、实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
(一)实践研究的目的 |
(二)实践研究的对象 |
(三)实践研究的实施过程 |
二、实践效果分析 |
(一)教师评价 |
(二)学生评价 |
(三)自我反思 |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
一、结论 |
(一)关于三级评价指标的构建修订及权重的计算 |
(二)关于调查问卷的编制修订及实践研究评价量表的制订 |
(三)依据三级评价指标及相关策略建构的实践教学模型 |
(四)关于对实践教学中教师评价的分析 |
(五)关于对实践教学中学生评价的分析 |
二、启示 |
(一)教师要丰富自身的理论积累 |
(二)重视反思学习的作用 |
(三)向学生普及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等词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物理习题学习评价指标确定调查问卷 |
附录2:物理习题学习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3:物理习题深度学习评价指标权重分布 |
附录4: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现状调查(第1版) |
附录5: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现状调查(第2版) |
附录6: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现状调查问卷明细表 |
附录7:共点力平衡习题课教学案例 |
附录8:平抛运动习题课教学案例 |
致谢 |
个人情况简介 |
(7)物理核心素养下高一学生科学思维现状及培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现状 |
1.3.1 国外现状研究 |
1.3.2 国内现状研究 |
1.4 研究的方法 |
2 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物理核心素养 |
2.1.2 科学思维 |
2.2 教育测量理论 |
2.2.1 试卷的编制 |
2.2.2 试卷质量衡量指标 |
2.3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3 基于物理试卷和物理成绩分析学生科学思维现状 |
3.1 物理试卷分析 |
3.1.1 试卷编制的双向细目表 |
3.1.2 期中试卷质量分析 |
3.1.3 月考试卷质量分析 |
3.1.4 期末试卷质量分析 |
3.2 基于物理成绩分析学生科学思维现状 |
3.2.1 高一学生期中考试成绩及学生科学思维的现状分析 |
3.2.2 高一学生月考成绩及学生科学思维的现状分析 |
3.2.3 高一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及学生科学思维的现状分析 |
4 物理核心素养视角下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策略 |
4.1 培养学生建构物理模型能力的教学策略 |
4.1.1 基于经验事实,注重建模过程 |
4.1.2 以不变应万变,注重动态建模能力 |
4.1.3 提取文字信息,建构物理模型 |
4.2 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教学策略 |
4.2.1 基于学生思维发展开展教学推理活动 |
4.2.2 以问题链的形式培养推理意识 |
4.2.3 形象认知,侧重方法,开放思维 |
4.3 培养学生科学论证能力的教学策略 |
4.3.1 依据事实,提炼观点,论证互动 |
4.3.2 有理有据,科学论证 |
4.4 培养学生质疑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 |
4.4.1 利用学生错误,引发学生质疑 |
4.4.2 发现问题,层层递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建议 |
5.3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三套代表性试卷的试题内容 |
附录二:三套代表性试卷的成绩分析表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8)高中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缘由 |
1.2 选题的必要性 |
1.2.1 物理与数学的学科特点 |
1.2.2 高中物理考纲要求 |
1.2.3 物理与数学的相关性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数学与物理结合的理论探究 |
2.1 迁移理论 |
2.1.1 学习迁移的涵义 |
2.1.2 迁移理论的启示 |
2.2 奥苏泊尔的同化论 |
2.2.1 同化论的涵义 |
2.2.2 同化论的启示 |
第3章 高中物理课程学习所需数学知识文本调查研究 |
3.1 高中数学课程进度安排 |
3.2 高中物理课程学习所需数学知识统计 |
第4章 高中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现状调查 |
4.1 调查研究目的及方法 |
4.2 高中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现状——学生问卷调查 |
4.3 高中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现状——针对教师的访谈 |
4.4 结论 |
第5章 高中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专题分析及教学建议 |
5.1 函数模块 |
5.1.1 利用函数思想推导物理规律 |
5.1.2 利用函数图像基本性质解决物理图像问题 |
5.1.3 利用函数单调性、极值求解物理临界问题 |
5.1.4 教学建议 |
5.2 三角函数模块 |
5.2.1 利用三角函数极值求物理最值问题 |
5.2.2 利用三角函数图像及性质认识简谐运动规律 |
5.2.3 利用三角函数图像及性质认识机械波运动规律 |
5.2.4 利用三角函数图像及性质认识交流电的规律 |
5.2.5 教学建议 |
5.3 导数与积分模块 |
5.3.1 导数与定积分的基础知识 |
5.3.2 导数的应用 |
5.3.3 定积分的应用 |
5.3.4 教学建议 |
5.4 几何图像模块 |
5.4.1 几何图的基础知识 |
5.4.2 几何光学中的几何问题 |
5.4.3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中的几何问题 |
5.4.4 教学建议 |
5.5 矢量模块 |
5.5.1 矢量在力、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中的应用 |
5.5.2 矢量在动态平衡问题中的应用 |
5.5.3 教学建议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模型建构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
1.1.2 学生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需要 |
1.1.3 高考命题趋势的启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物理模型 |
2.1.2 习题教学 |
2.1.3 习题教学中模型建构的设计 |
2.2 研究的理论依据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学习迁移理论 |
2.2.3 问题解决理论 |
第3章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模型建构的调查分析 |
3.1 研究对象 |
3.2 测试设计与分析 |
3.2.1 测试工具设计 |
3.2.2 数据采集 |
3.2.3 测试统计 |
3.2.4 建模测量成绩与物理综合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3.2.5 建模测量成绩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
3.3 调查结论 |
第4章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模型建构的教学设计 |
4.1 模型建构的原则 |
4.1.1 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原则 |
4.1.2 情境性教学原则 |
4.1.3 启发性原则 |
4.2 习题教学中模型建构的教学环节 |
4.2.1 教学准备 |
4.2.2 教学实施 |
4.2.3 教学反馈 |
4.3 习题教学中模型建构的教学案例 |
4.3.1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习题教学设计 |
4.3.2 《机械能守恒定律》习题教学设计 |
第5章 结语 |
5.1 研究小结 |
5.2 研究的不足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测量卷 |
附录 B 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测量卷赋分表 |
附录 C 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测量卷成绩汇总 |
附录 D 高一下学期物理综合成绩汇总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微情境小专题教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专题复习 |
1.2.2 关于情境创设的专题复习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4.1 微情境小专题教学与学生的学习 |
1.4.2 微情境小专题教学与教师的成长 |
2.微情境小专题教学与核心素养理论 |
2.1 微情境小专题教学 |
2.2 核心素养理论 |
3.高中物理微情境小专题教学实践策略研究 |
3.1 微情境小专题教学实践准备 |
3.1.1 微情境小专题教学实践前期分析 |
3.1.2 微情境小专题教学实践集中时间 |
3.2 微情境小专题教学实践方法 |
3.2.1 微情境小专题教学实践流程 |
3.2.2 微情境小专题教学实践原则 |
3.2.3 微情境小专题教学实践注意事项 |
4.基于核心素养的微情境小专题教学实践案例 |
4.1 牛顿运动定律微情境小专题教学 |
4.1.1 教学实践案例 |
4.1.2 实践案例总结 |
4.2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微情境小专题教学 |
4.2.1 教学实践案例 |
4.2.2 实践案例总结 |
4.3 动力学微情境小专题教学 |
4.3.1 教学实践案例 |
4.3.2 实践案例总结 |
5.总结与展望 |
5.1 微情境小专题教学总结 |
5.2 微情境小专题教学研究不足 |
5.3 微情境小专题教学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杆、绳、弹簧与物理过程(高一、高三)(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三学生力学图像表征调查研究[D]. 张佳颖.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物理模型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 骆玉茹. 海南师范大学, 2021(12)
- [3]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规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姜西瑶.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4]高三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建模能力的实践探索 ——以天津市杨村第一中学为例[D]. 谭畅.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高三学生物理模型建构能力的现状研究[D]. 逄艳玲.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6]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高中物理习题学习研究[D]. 魏丽媛.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7]物理核心素养下高一学生科学思维现状及培养策略[D]. 安晶晶.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8]高中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研究[D]. 柯佼.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9]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模型建构的实践研究[D]. 李宝金.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10]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微情境小专题教学探究[D]. 冷玉兰.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