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肛肠疾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肛肠疾病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治疗肛门直肠疾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杜金鑫[1](2021)在《疏肝健脾汤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肛门坠胀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比较观察疏肝健脾汤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单纯使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肛门坠胀的临床疗效,验证疏肝健脾汤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的临床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研究方法:选取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予疏肝健脾汤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对照组则单纯给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视觉模拟(VAS)坠胀评分、汉密尔顿焦虑评分(HAMA)、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分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差异。研究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和56.67%,经统计学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VAS坠胀评分、HAMA焦虑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生活质量改善方面,两组患者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无明显差异;在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疏肝健脾汤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及单纯应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对于肛门坠胀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能够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2.疏肝健脾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的疗效要优于单纯应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3.疏肝健脾汤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肛门坠胀安全有效,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陈琴[2](2021)在《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复发的预测模型构建、疗效评价及其固脱机制的整合药理学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直肠脱垂(Rectal Prolapse,RP)是肛肠科的少见良性病,古代中医称“脱肛”。中医固脱疗法是其重要的治疗方式,具有疗效好、操作简单、痛苦小等优势。消痔灵是固脱剂的代表药物。本课题组长期采用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获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消痔灵注射后存在一定的复发率,并成为治疗的难点。针对复发这一难题,本课题组曾探索性将双层四步注射(简称“双层四步”)改进为直肠周围间隙八步注射(简称“单层八步”),经过前期病例系列的观察,发现消痔灵单层八步注射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复发。因未与双层四步注射进行对比研究,其结果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同时,单靠改进注射方式以减少复发,并不足以解决问题。根据我们的经验,影响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复发的因素较多,但还没有一个量化工具对复发进行准确预测。因此,后续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并找出影响复发的各种相关危险因素,建立临床预测模型,对复发概率进行量化评估,以便对高复发人群提前进行重点干预,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注射方式作为影响复发的可能因素之一,还需进行深入探讨,即比较单层八步和双层四步注射的近远期疗效,进一步分析不同注射方式对治愈率、复发等方面的影响程度,以提供循证医学证据。相对于临床研究,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基础研究还较为落后,其作用机制至今尚未阐明。作为中医药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整合药理学从分子、细胞、组织等多个层面上,解析了中药复方的分子生物网络和药理效应。将整合药理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阐释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作用机制中,以探索其作用的关键靶点和效应途径。研究目的1.探讨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复发的影响因素,建立临床预测模型,客观评估其复发概率,重点加强对高复发人群的及时干预,提供个体化诊治方案以减少复发。2.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方法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比较作为复发影响因素之一的不同注射方式(单层八步与双层四步)的近期疗效和远期复发率,并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均衡组间的混杂因素,为临床研究提供循证医学证据。3.采用整合药理学的研究方法,探索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潜在作用机制,为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研究方法1.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复发的预测模型构建以2009.1.1-2019.12.31期间行消痔灵注射的直肠脱垂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肛肠科。根据诊断、纳排标准,最终入选150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病程、脱垂长度、脱垂形状、分型分度、肛门括约肌功能、是否合并小肠脱垂、注射方式10个潜在影响因素,以及术后3月、6月、1年、2年、3年、5年、10年的随访数据。采用IBM SPSS 26.0统计软件对整个队列150例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描述,对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的特征进行一般描述。采用GraphPad Prism 8.0绘制整个队列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进行生存分析。采用两种方法筛选影响因素,分别为Cox单因素和多因素法,以及随机生存森林方法,确定与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并进行Cox比例风险假定检验,其中分类变量采用R3.6.3软件包survminer,绘制两组生存曲线(Kaplan-Meier法),判断曲线有无交叉,生存资料的统计分析采用survival软件包。利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差异的比较,以P<0.05认为在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对于连续变量,利用Schoenfeld残差法判断有无线性相关。基于以上两种方法筛选出的复发影响因素,分别建立预测模型,其预测复发的能力差异经Time-dependent ROC曲线下面积来评价比较,选择预测能力较好的模型,进一步采用R3.6.3软件的foreign包、survival包、rms包绘制列线图,可视化呈现预测模型,模型的校准度采用校准曲线检验。2.消痔灵单层八步和双层四步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疗效比较以2009.1.1-2019.12.31期间行消痔灵注射的直肠脱垂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肛肠科。根据诊断、纳排标准,最终入选150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病程、脱垂长度、脱垂形状、分型分度、肛门括约肌功能、是否合并小肠脱垂、术前症状总积分,消痔灵的浓度比例(1:1、2:1)及用量,并计算原液总量。记录术后并发症(尿潴留、便秘、腹泻)和不良事件(小腹坠痛、肛门坠胀、发热、肛门出血、直肠粘膜溃疡及坏死、前列腺炎)情况。收集术后3月、6月、1年、2年、3年、5年、10年的随访数据。将队列分为单层八步和双层四步两组。两组间混杂因素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加以平衡,卡钳值设为0.2,PSM分析通过IBM SPSS 24.0统计软件的PSM扩展程序实现。最终按1:1匹配后的病例进行比较。近期疗效指标中,主要比较两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术后第1、3、7、15天的症状总积分。次要观察并发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严重程度、处理及转归。远期疗效指标中,主要比较两组总复发率、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及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次要观察复发后脱垂长度、伴随症状及治疗情况。数据分析采用IBM SPSS 26.0软件,均为双侧假设检验,其中检验水准设为α=0.05,P<0.05认为统计学上有差异。计量资料分正态分布和非正态分布两种情况:前者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后者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Wilcoxon秩和检验被用于组间比较。频数/百分率用于表示计数资料的构成比,其比较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利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采用GraphPad Prism 8.0绘制PSM前后脱垂长度的小提琴图。利用R3.6.3软件的survminer包绘制两组的生存曲线,survival包对生存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组间的差异,采用Log-rank检验,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水平。检验效能利用PASS 15.0.1软件计算。3.基于整合药理学探讨消痔灵固脱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作用机制基于TCMIP V2.0(整合药理学平台)以预测消痔灵和直肠脱垂的靶标,然后构建核心靶标网络,筛选关键靶标,并进行GO基因功能分析以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建立“药物-化学成分-核心靶标-关键通路-疾病”的多维网络图,揭示其潜在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复发的预测模型构建1.1随访结果及总体生存分析随访过程中,累计死亡4例,累计失访35例(第二次和第三次随访后的失访累计例数)。复发79例(52.7%),未复发71例(47.3%)。150例患者的无复发中位生存时间为60月(95%CI(46.5-73.5))。术后3月、6月、1年、2年、3年、5年、10年的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3.3%、87.3%、80.3%、68.2%、55.1%、38.9%、22.1%。1.2整个队列的临床基线特征分析入选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7岁(28.75-68.25岁)。包括81例男性,69例女性,男女比例1.17:1。体质指数为23.66±3.54。10年以下的病程占57.3%,10-50年病程占40%,50年以上病程占2.7%。脱垂长度在6 cm以下者占62.7%。圆柱形脱垂形状最多见,占64.7%。以Ⅱ型Ⅰ度、Ⅱ型Ⅱ度脱垂占比更高(70%)。约一半的患者肛门括约肌功能减弱,肛门括约肌无收缩力的患者占16%。伴随小肠脱垂的患者比例稍高,占52%。消痔灵原液低剂量与中高剂量所占比例各约一半。行单层八步注射84例,双层四步注射66例。1.3 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临床基线特征比较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患者中老年居多,合并小肠脱垂者占多数,采用双层四步注射占比更大,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组大多数患者病程在10年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两组性别、体质指数、脱垂长度、脱垂形状、分型分度、肛门括约肌功能及女性患者分娩与未分娩的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1.4 筛选危险因素并建立复发预测模型1.4.1 Cox单因素与多因素方法结局变量为注射后是否复发,在单因素分析中,把影响因素(P≤0.1)纳入Cox多因素中,以输入法的方式分析,影响复发的危险因素经筛选并符合Cox比例风险假定检验,最终如下:分型分度之Ⅱ型Ⅲ度(X1,P=0.000<0.01),肛门括约肌无力(X2,P=0.032<0.05),小肠脱垂(X3,P=0.018<0.05),注射方式(单层八步,X4,P=0.016<0.05)。建立的预测模型为:h(t,X)=h0(t)exp(1.344*X1+0.730*X2+0.610*X3-0.592*X4)。1.4.2 随机生存森林方法结局变量为注射后是否复发,影响复发的危险因素经筛选并符合Cox比例风险假定检验,最终如下:分型分度之Ⅱ型Ⅱ度(X],β=0.763,P=0.069>0.05)、分型分度之Ⅱ型Ⅲ度(X1,β=1.278,P=0.001<0.01),肛门括约肌功能减弱(X2,β=0.558,P=0.054>0.05),肛门括约肌无力(X2,β=0.703,P=0.037<0.05),小肠脱垂(X3,P=0.010<0.05),脱垂长度(X4,P=0.158>0.05),年龄(X5,P=0.027<0.05),注射方式(单层八步,X6,P=0.009<0.05)。建立的预测模型为:h(t,X)=h0(t)exp(0.763/1.278*X1+0.558/0.703*X2+0.648*X3+0.058*X4+0.012*X5-0.675*X6)1.5两种复发预测模型性能评价根据Time-dependent ROC曲线下面积AUC(t)显示,与Cox单、多因素筛选法(4个危险因素)相比,随机生存森林筛选法(6个危险因素)建立的Cox预测模型,在术后每个随访节点的AUC值均高于前者,其均值也大于前者(0.803 versus 0.773)。1.6绘制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列线图,可视化呈现由随机生存森林方法筛选的危险因素所建立的预测模型。1.7校准曲线评价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校准度由校准曲线可知,列线图预测模型在注射后3月、6月、1年、2年、3年、5年、10年的预测复发概率与实际复发概率基本一致。2.消痔灵单层八步和双层四步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疗效比较2.1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前基线资料情况PSM前,两组间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病程、分型分度、肛门括约肌功能、脱垂形状、小肠脱垂及术前症状总积分的差异均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但两组脱垂长度差异则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脱垂长度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需采取PSM法平衡两组间的这一差异。2.2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后基线资料情况PSM后,单层八步组中有35例未能匹配,双层四步组中有17例未能匹配,均被排除,最终两组均纳入49例,组间达到平衡并具有可比性。2.3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后近期疗效比较单层八步组治愈率高于双层四步组,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两组间总有效率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术后,两组间第1、3、7、15天的症状总积分比较中,在术后第1天,其差异并没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在术后第3、7、15天,单层八步组症状总积分均低于双层四步组,脱垂症状改善更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等级均为轻度。单层八步组共发生3例(6.1%),其中1例尿潴留,1例便秘。双层四步组共发生6例(12.2%),其中2例尿潴留,3例便秘,1例腹泻。两组间的差异均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两组发生的不良事件均为轻度,总发生率具有差异(P<0.05)。单层八步组共发生14例(28.6%),包括小腹坠痛8例,肛门坠胀3例,发热1例,肛门出血1例,血压、心率下降1例,无直肠粘膜溃疡、坏死和前列腺炎发生。双层四步组共发生6例(16.3%),包括小腹坠痛1例,肛门坠胀1例,发热1例,肛门出血2例,直肠粘膜溃疡1例,无前列腺炎及血压、心率下降发生。其中,单层八步组发生小腹坠痛明显多于双层四步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肛门坠胀,发热,肛门出血,直肠粘膜溃疡、坏死,前列腺炎,血压、心率下降的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均无意义(P>0.05)。单层八步组出现不明原因血压、心率下降1例,经积极处理后恢复正常,未遗留后遗症。双层四步组出现1例便血后,肠壁柱状坏死形成窦道,经保守治疗1月后好转出院。2.4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后远期疗效比较单层八步组的总复发率为51.0%(25/49),无复发中位生存时间为60月(95%CI(45.2-74.8))。术后3月、6月、1年、2年、3年、5年的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5.9%、91.8%、87.6%、73.4%、58.2%、31.0%。双层四步组的总复发率为65.3%(32/49)。无复发中位生存时间为24月(95%CI(11.4-36.6))。术后3月、6月、1年、2年、3年、5年的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7.8%、79.6%、66.7%、49.4%、38.4%、25.8%。两组总复发率无差异(P=0.152)。单层八步组累积无复发生存率高于双层四步组,其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0.05),无复发中位生存时间更长(60月VS 24月)。单层八步组复发25例,其中13例男性、12例女性,最大年龄为89岁,最小15岁,60岁以上者10例,病程10年以上者13例,合并小肠脱垂者16例。双层四步组复发32例,其中16例男性、16例女性,最大年龄为89岁,最小17岁,60岁以上者有13例,病程10年以上者有18例,合并小肠脱垂者16例。两组复发患者脱垂长度的比较,单层八步组短于双层四步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发生的肛门坠胀、肛门失禁和便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层八步组有13例复发后继续来本院治疗,其中8例再次行单层八步注射,1例行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1例行直肠脱垂悬吊术(开腹),1例行直肠脱垂悬吊术(腹腔镜),1例行经肛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1例行肛门环缩术联合外括约肌折叠术。双层四步组有11例复发后继续来本院治疗,其中1例再次行双层四步注射,4例行单层八步注射,1例行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1例行直肠脱垂悬吊术(开腹),2例行直肠脱垂悬吊术(腹腔镜)。1例行单层八步注射联合自动痔疮套扎术。1例第二次行单层八步注射后再次复发,第三次予行直肠脱垂悬吊术(腹腔镜)。3.基于整合药理学探讨消痔灵固脱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作用机制通过TCMIP V2.0,设置药物相似性阈值≥0.6,去除重复靶标后,共获得消痔灵有效成分鞣酸的304个药物靶标,直肠脱垂靶标55个,构建核心靶标网络,筛选出6个药物作用的关键靶标(NFKB2、IKBKB、CHUK、NFKB1、NFKBIA、AKT1)。所参与的生物学过程主要包括:细胞周期阻滞、转录正调控DNA模板、蛋白质磷酸化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获得的信号通路有6条与NF-κB信号通路相关,分别为 RIP-mediated NF-κB activation via ZBP1、TRAF6 mediated NF-κB activation、TAK1 activates NF-κB by phosphorylation and activation of IKKs complex、NF-κB is activated and signals survival、Activation of NF-kappaB in B cells、FCERI mediated NF-κB activation。研究结论1.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复发的预测模型构建筛选出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复发的影响因素并建立临床预测模型。以是否复发作为结局变量,并考虑未复发时间与复发结局的关系,采用两种方法:Cox单因素、多因素法和随机生存森林法,筛选复发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由后者所建立的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复发的预测性能更好。进一步构建了注射术后3月、6月、1年、2年、3年、5年、10年复发概率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可视化呈现。其中年龄、分型分度、肛门括约肌功能、脱垂长度、小肠脱垂得分越高,则术后复发的概率越大。采用单层八步注射的复发概率低于双层四步注射。利用校准曲线验证后,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复发概率与实际复发概率基本一致。今后需不断扩大样本量并纳入更多影响因素(如影像学、组学等)进行前瞻性研究,进一步完善初步建立的预测模型,并利用外部队列数据验证,以便实际运用于临床,提高医师临床决策能力。2.消痔灵单层八步和双层四步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疗效比较单层八步组的近期治愈率高于双层四步组,术后第3、7、15天症状总积分低于后者,脱垂症状改善更好。两组的近期总有效率相当,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事件。远期疗效中,两组总复发率无差异,单层八步组比双层四步组累积无复发生存率更高,无复发中位生存时间更长,复发患者的脱垂长度更短。可推荐将单层八步注射作为注射疗法的首选术式。3.基于整合药理学探讨消痔灵固脱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作用机制通过整合药理学研究,获得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关键作用靶点有NFKB2、IKBKB、CHUK、NFKB1、NFKBIA、AKT1,参与的信号通路中,与6条NF-κB信号通路相关,推测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是消痔灵注射产生作用的重要环节。这为今后体内外实验验证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临床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孙旭云[3](2021)在《出口梗阻型便秘的证型分布与盆底肌电评估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中医证型与盆底肌电评估结果,总结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与盆底肌电评估的分布规律,并证明二者具有相关性,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通过选取161例于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二科住院被确诊为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一般情况、中医四诊信息并行盆底肌电评估,基于证素辨证进行辨证分析,研究证型分布规律及盆底肌电评估分布规律。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最终确定二者具有相关性。结果(1)161例有效病例一般情况分析:男女比例为1:1.72,以中年、老年多见。病程多在1年-5年,ODS评分平均分数为9.53±2.87,PHQ-9量表平均数为2.88±4.08,GAD-7量表平均数为2.63±3.91;Bristol评分以1-3型为主,临床表现主要以排便费力、肛门梗阻、肛门下坠以及腹胀等肛门直肠及腹部症状为主,OCC患者多合并混合痔、直肠粘膜内脱垂等肛门直肠疾病。(2)中医证型分布规律:5种证型最为常见,肺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脾肾两虚证、气阴两虚证,其各自所占比例分别是2.5%、18.0%、40.4%、36.0%、3.1%,经拟合优度卡方检验5种证型在OCC患者分布中存在差异(P<0.05);青中年以肝郁脾虚证多见,老年人以脾肾两虚证多见。其出现频率较高的病位证素:大肠、脾、肝、肾,频率较高的病性证素:气虚、气滞、阴虚、阳虚、火(热)、湿。(3)盆底肌电评估分布规律:男、女均以混合型盆底肌多见,紧张型盆底肌多以肝郁脾虚证为主,松弛型以脾虚肝郁证、肝肾阴虚证为主,混合型则多以脾肾两虚证、脾虚肝郁证为主;从中医证型上分析:肝郁脾虚在三类盆底肌类型中均占较高比例,肝肾阴虚以松弛型为主,脾肾两虚、肺脾气虚、气阴两虚证均以混合型为主。(4)出口梗阻型便秘的证型分布与盆底肌电评估具有相关性。经Fisher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出口梗阻型便秘的证型分布与盆底肌电评估具有相关性。

朱绒绒[4](2021)在《银芪合剂治疗高位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和探讨高位肛周脓肿患者术后创面运用银芪合剂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入住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92例,将其编号,运用统计学中的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例数对等的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这两组术式均是高位肛周脓肿一次性根治术。治疗组患者术后第3天开始口服银芪合剂,对照组患者术后第3天开始口服维生素C片,两组患者均连服14天。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观察时点的创面疼痛程度、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创面分泌物、创面巨噬细胞数量、初始创面面积及术后30天创面面积缩小率、创面愈合时间、创面疗效、创面瘢痕修复程度,并记录患者在观察期间有无出现不良反应事件。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大小、性别差异、住院时间长短、初始创面面积大小经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可进行临床比较。(1)关于两组患者创面疼痛程度的评分比较,服药前和服药后第3天,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后第7、14、21天,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减轻患者创面疼痛的疗效强于对照组。(2)关于两组患者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的评分比较,服药前和服药后第3天,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后第7、14、21天,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促进患者创面肉芽组织生长的疗效高于对照组。(3)关于两组患者创面分泌物的评分比较,服药前和服药后第3天,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后第7、14、21天,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减少患者创面分泌物的疗效高于对照组。(4)关于两组患者服药后第3、7、14天的创面巨噬细胞数量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增加患者创面巨噬细胞数量的疗效高于对照组。(5)关于术后30天创面面积的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和初始创面面积进行组内比较,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于术后30天创面面积缩小率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促进创面恢复,缩小创面面积的疗效上高于对照组。(6)关于创面愈合时间的比较,治疗组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促进创面恢复,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的疗效高于对照组。(7)关于两组患者的创面疗效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创面疗效上没有差别。(8)关于两组患者的创面瘢痕修复程度的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修复瘢痕疗效高于对照组。结论银芪合剂在减轻患者创面疼痛、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减少创面分泌物、增加巨噬细胞数量、缩小创面面积、缩短愈合时间、修复瘢痕上疗效明显,可以降低患者身心痛苦,减少经济花销。

刘江浩[5](2021)在《清利益气散治疗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混合痔是一种良性肛肠疾病,发病率颇高,手术是其临床常用疗法,而尿潴留则是其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本研究对清利益气散治疗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尿潴留的患者进行疗效观察,以期寻求一种临床疗效确切且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创造社会效益,同时对清利益气散的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本研究将自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收入的湿热下注型混合痔行外痔剥离内痔注射结扎术的患者纳为观察对象,根据不平衡指数最小分配原则,按照患者术后诊断尿潴留的先后顺序,随机将66例入组患者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为确保试验的均衡性,观察的对象均采用相同的手术方式、麻醉方式及围手术期管理方案。确诊尿潴留且经心理诱导和环境诱导治疗无效后,治疗组口服清利益气散半剂(均用温水50ml冲服),1小时后再次服用半剂,自服药后开始观察患者症状,如果2小时后症状不能缓解或加重,则判定为无效并导尿;如果症状缓解则第2~10日继续服用,日1剂,早晚分服,总疗程10天。对照组口服癃闭舒胶囊0.9g(均用温水50ml送服),1小时后再次服0.9g,自服药后开始观察患者症状,如果2小时后症状不能缓解或加重,则判定为无效并导尿;如果症状缓解则第2~10日继续服用,每次0.9g,早晚各1次,总疗程10天。观察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内痔程度、痔核数量、手术时间);术后首次排尿时间、术后首次排尿量;治疗后首次排尿时间、治疗后首次排尿量;治疗前、治疗第3天及治疗第10天患者排尿情况评分及疗效判定;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等。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首次排尿时间及首次排尿量方面比较显示(P=0.430,P=0.55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在治疗后首次排尿时间上比较,差异极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治疗后首次排尿量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治疗第3天排尿情况各因素评分比较:排尿状况评分比较,Z=-1.6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5>0.05);小腹症状评分比较,Z=-1.0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0>0.05);排尿时间评分比较,Z=-2.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0.05);膀胱叩诊评分比较,Z=-1.7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8>0.05)。两组患者在治疗第10天排尿情况各因素评分比较:排尿状况评分比较,Z=-2.4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0.05);小腹症状评分比较,Z=-2.653,差异极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1);排尿时间评分比较,Z=-2.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0.05);膀胱叩诊评分比较,Z=-2.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0.05)。两组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和治疗第10天排尿情况总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总评分比较Z=-0.1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0>0.05),治疗前具有可比性;两组第3天总评分比较Z=-2.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第10天总评分比较Z=-2.859,差异极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方面显示:两组治疗3天近期疗效对比:治疗组治愈7例,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治愈率21.21%;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5例,有效18例,无效7例,治愈率9.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0.05)。两组治疗10天远期疗效对比:治疗组治愈18例,显效9例,有效2例,无效4例,治愈率54.54%;对照组治愈10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8例,治愈率30.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0.05)。结论:清利益气散治疗湿热下注型混合痔外痔剥离内痔注射结扎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优于癃闭舒胶囊,能有效缩短术后尿潴留患者的排尿时间,增加术后尿潴留患者的排尿量,能明显改善术后尿潴留患者的排尿情况。清利益气散具有益气养血、清热利湿、行气止痛之功效,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冯若冰[6](2021)在《侧移黏膜瓣术治疗克罗恩病肛瘘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侧移黏膜瓣术作为确定性手术治疗克罗恩病肛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搜集并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20年6月之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行侧移黏膜瓣术的23例克罗恩病肛瘘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定期电话随访或门诊随访至2021年3月,通过观察瘘管愈合情况、比较手术前后PDAI、比较手术前后CDAI,综合判定局部短期疗效、局部长期疗效及全身疗效。通过患者肛门失禁评分(Wexner评分)前后比较,判断侧移黏膜瓣术的安全性。采用t检验、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分析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随访6个月,临床应答率100%。随访12个月,瘘管愈合率95.5%。随访30个月,瘘管愈合率为85.7%。至2021年3月,共随访9~81个月(中位随访47个月),总瘘管治愈率达82.6%。术后PDAI评分(0.52±1.20)较术前(4.3±1.84)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7,P<0.001)。术后简化 CDAI 评分(0.87±0.85)较术前(1.17±1.09)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P=0.025)。术前术后Wexn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本研究患者在6、14、31个月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5.7%、86.5%、81.1%。t检验单因素分析及KM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外口数量是瘘管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COX回归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外口数量是瘘管复发的危险因素(B=1.573>0,OR=4.822,95%CI 1.305-17.813;P=0.018)。结论:侧移黏膜瓣手术治疗克罗恩病肛瘘近期、远期疗效好,不损伤肛门功能,可作为克罗恩病肛瘘确定性手术的选择之一。

杨雅萍[7](2021)在《基于肛门压力测定研究闽派陈氏中医挂线技术治疗高张力型肛提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高张力型肛提肌综合征为肛提肌综合征的类别之一。生物反馈疗法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方法,已被美国神经胃肠病学与动力学会和欧洲神经胃肠病学与动力学会指南推荐用于本病的治疗,但患者依从性差,疗程长,复发率较高。而现代医学认为手术疗法起效快,复发率较低,但是对肛门功能有一定的损伤。因此,本课题基于肛门压力测定研究闽派陈氏中医挂线技术与生物反馈疗法治疗高张力型肛提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对比,以期为治疗本病寻找一种更符合临床实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方法:从本院肛肠科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住院病人中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40例,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按1:1比例分别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采用闽派陈氏中医挂线技术,对照组采用生物反馈疗法。观察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肛肠动力学检测指标,比较治疗前后各个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本次研究最终完成研究且研究资料完整的共38例,脱落病例2例,均为中途退出试验。两组病例年龄、性别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治疗组有效率90%,对照组有效率72.22%,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VAS评分:两组治疗前分别与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有效;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两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肛肠动力学检测指标:在肛管静息压方面,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有效;两组治疗后3个月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平均收缩压及括约肌功能长度方面,治疗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3个月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5)复发情况:治疗组复发率为5.56%,对照组复发率为46.15%,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在远期控制情况上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基于肛门压力测定研究发现闽派陈氏中医挂线技术治疗高张力型肛提肌综合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与生物反馈疗法相比,具有起效快、复发率低的优点,且可以明显缓解患者高张力状态,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2、闽派陈氏中医挂线技术是一种临床疗效显着、安全、稳定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姬慧茹[8](2021)在《止痛如神汤治疗PPH术后肛门感觉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是肛肠科常见的一种微创手术方式,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Ⅲ、Ⅳ度内痔、以内痔为主的混合痔、环形混合痔及直肠内脱垂等肛肠疾病。相对混合痔外剥内扎术而言,PPH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临床上仍有不少患者饱受并发症所带来的痛苦。有学者将PPH术后肛门疼痛、肛门坠胀、里急后重、控便障碍等短期不适症状称为“PPH术后肛门感觉功能障碍综合征”,这些症状虽然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但在临床上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对PPH手术的满意度,影响术后伤口恢复,并且对患者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临床上对此大多进行随症处理,尚缺乏完善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选用明代《外科启玄》的肛肠疾病经典方剂止痛如神汤,采用口服用药方法,来观察PPH术后肛门疼痛、肛门坠胀、里急后重、控便障碍的改善情况,探讨止痛如神汤治疗PPH术后肛门感觉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不符合排除标准的60例患者采用SPSS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出现肛门疼痛、肛门坠胀、里急后重、控便障碍中的两个及两个以上临床症状后予止痛如神汤颗粒冲服,每日一付,一付两次,一周为一个疗程,连服两周;对照组患者出现肛门疼痛、肛门坠胀、里急后重、控便障碍中的两个及两个以上临床症状后予致康胶囊口服,每日三次,每次0.6g,一周为一个疗程,连服两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服药后第1、2、3、7、14天肛门疼痛、肛门坠胀、里急后重、控便障碍的情况,并于服药后1月进行随访记录,利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GraphPad Prism 5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做图分析。结果:最终共有60例PPH术后患者完成病例研究。(1)两组一般情况比较:性别,年龄,术前病程,术前痔疮分度,手术方式,治疗前各症状评分,症状总积分及止痛药物使用情况,P值均>0.05,统计学上无显着差异。提示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基线数据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结果比较:①肛门疼痛:服药后第1、2、3、7天P值均<0.05,统计学上具有显着性差异,第14天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AS评分:服药后第1、2、3、7天P值均<0.05,统计学上具有显着性差异,第14天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无论从肛门疼痛评分还是从VAS评分,在治疗第1、2、3、7天治疗组对PPH术后肛门疼痛止痛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14天效果无显着差异。②肛门坠胀:服药后第1天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2、3、7、14天P值均<0.05,统计学上具有显着性差异;提示在治疗第2、3、7、14天治疗组对PPH术后肛门坠胀的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③里急后重:服药后第1、2、3天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7、14天P值均<0.05,统计学上具有显着性差异;提示在治疗第7、14天治疗组对PPH术后里急后重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④控便障碍:服药后第1、2、3、7天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14天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在治疗14天治疗组对PPH术后控便障碍的改善效果比对照组好。⑤症状总积分:服药后第1天P>0.05,统计学无明显差异;服药后第2、3、7、14天P值均<0.05,统计学上具有显着性差异;提示在治疗第2、3、7、14天治疗组对PPH术后肛门感觉功能障碍综合征总体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⑥证候总体积分疗效评定:治疗组30例患者,痊愈4例,显效19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30例患者,痊愈1例,显效3例,有效2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7%;P<0.05,差异具有较大的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3)两组预后结果比较:在服药后1月对患者进行随访,治疗组有10例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对照组有4例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其中两组患者肛门疼痛症状均消失。两组遗留症状情况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遗留症状明显少于对照组。肛门疼痛、里急后重、控便障碍分析结果显示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在肛门疼痛、里急后重、控便障碍的预后方面无明显区别;肛门坠胀、症状总积分的分析结果显示P值均<0.05,统计学上具有显着性差异,提示治疗组在肛门坠胀及症状总积分方面预后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止痛如神汤在治疗PPH术后肛门感觉功能障碍综合征方面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有效缓解PPH术后肛门疼痛、肛门坠胀、里急后重、控便障碍等术后并发症,总体有效率高,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临床值得推广。

李可欣[9](2021)在《中医治疗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系统评价及临床观察》文中指出本文通过文献综述、Meta分析、临床观察三部分来阐述现代医学及中医对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认识,系统评价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疗效,探索揿针治疗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一、文献综述本研究对于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中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阅读研究,总结了现代医学及中医对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认识、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方面的研究进展。二、Meta分析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LARS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 CNKI、万方、VIP、Sinomed、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共7个数据库关于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运用RevMan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及图形绘制。结果:检索纳入结果:共检索出593篇文献,最终纳入文献15篇,共计病例819例。Meta分析结果:中医药治疗:①临床有效率:RR=1.38(95%CI:1.20,1.59),P<0.00001;②徐忠法五项十分制量表:RR=1.87(95%CI:1.30,2.69),P<0.00001;③LARS复发情况:RR=0.20(95%CI:0.05,0.87),P=0.03。中西医结合治疗:①临床有效率:RR=1.26(95%CI:1.11,1.42),P=0.0003。②徐忠法五项十分制量表总评分:MD=1.91(95%CI:1.29,2.53),P<0.00001。③LARS 量表:MD=-4.46(95%CI:-6.20,-2.72),P<0.00001。④QLQ-C30 生活质量量表:躯体功能,MD=14.69(95%CI:4.27,25.11),P=0.006;角色功能,MD=12.23(95%CI:7.20,17.26),P<0.00001;情绪功能,MD=11.24(95%CI:6.13,16.35),P<0.0001;认知功能,MD=10.55(95%CI:5.50,15.60),P<0.0001;社会功能,MD=14.79(95%CI:12.66,16.93),P<0.00001;总体健康领域,MD=8.37(95%CI:4.79,11.96),P<0.00001。⑤LARS 复发情况:RR=0.60(95%CI:0.18,2.03),P=0.41。描述性分析结果:中医药治疗:①肛管直肠压力:1篇文献提及,试验组治疗后ARP(10.02 ± 2.33)kPa,对照组 ARP(8.12±2.44)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9<0.05)。②不良反应:1篇文献提及,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0.05)。中西医结合治疗:①徐忠法五项十分制量表优良率:纳入1篇文献,试验组治疗后优良率85.71%,对照组为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5)。②肛管直肠压力:1篇文献提及,试验组治疗后ARP(34.26±6.41)mmHg,对照组 ARP(31.72±5.83)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不良反应:3篇文献提及,其中2篇文献中两组均无不良反应,1篇文献中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0.05)。结论:中药内服或中西医结合治疗LARS可能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肠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但结论仍然需要进一步证据支持。三、临床观察目的:观察揿针治疗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揿针治疗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治疗前后及随访时进行疗效评价及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后患者的LARS等级、LARS总评分、漏气、排便次数、便后1h再次排便情况、排便急迫感相关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漏便相关评分与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时各项评分与治疗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揿针治疗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可以降低患者LARS量表得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且安全性较高,仅应用1次治疗后远期疗效不佳,无法长期维持治疗效果。

许甜[10](2021)在《中医药治疗肛门痛的数据挖掘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对肛门痛的证型分布、病机特征及用药规律开展研究,为肛门痛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搜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中华医典》(第五版)中有关中医药治疗肛门痛的医案医话及文献,筛选出内服方剂,分别建立药物及证型统计表、功效、四气五味、归经数据库。利用SPSS 25.0对数据库中及性味归经进行频次频率统计,再结合SPSS Modeler18.0对统计出的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最后通过Cytoscape构建复杂网络图,直观反映药物关联规律。研究结果本研究收录文献164篇(古代文献62篇,现代文献102篇),方剂404首(古代方剂89首,现代方剂315首),涉及药物274味(排除11味性味归经不明药物)。1、证型分布本研究中404首方细分为脾胃虚弱107首,瘀血内结91首,肠道湿热69首,肝郁气滞64首,肝肾亏虚54首,中焦阻滞17首,胆郁痰扰2首(频数过少,不予纳入讨论)。2、药物分析(1)药物频数:本研究涉及263味药物,其中使用频数>20次的药物共计50味。各证型删选出使用频数≥10次的药物(中焦阻滞挑选使用频数≥4次的药物),分别为脾胃虚弱25味,瘀血内结30味,肠道湿热20味,肝郁气滞17味,肝肾亏虚24味,中焦阻滞10味。(2)药物功效:筛选出的原始数据库常用药物(使用频数>20次)中,补虚药最多见(36.13%),其次为活血化瘀药(13.22%)和理气药(12.31%),三类药物总占比达58.00%;不同证型的药物使用频率如下:①脾胃虚弱中补虚药(57.56%),解表药(15.64%)、理气药(9.36%);②瘀血内结中活血化瘀药(31.48%)、补虚药(25.18%)、理气药(13.68%);③肠道湿热中补虚药(22.96%)、清热药(16.09%)、利水渗湿药(15.57%);④肝郁气滞中补虚药(44.10%)、理气药(25.17%)、解表药(15.14%);⑤肝肾亏虚中补虚药(52.34%)、解表药(12.67%)、利水渗湿药(9.37%);⑥中焦阻滞中理气药(26.76%)、化湿药(25.35%)、补虚药(12.68%)。(3)药物性味归经:原始数据库常用药物性味分布按使用频率依次为温(43.24%)、寒(31.01%)、平(22.15%)和甘(31.34%)、苦(29.43%)、辛(28.58%),其中以甘温药居首位;药物归经主入脾经(22.86%)、肝经(16.68%)、肺经(13.30%)、心经(13.29%)。不同证型的药物性味归经分布如下:①脾胃虚弱药物性味分布按使用频率分布依次为温(55.51%)、平(20.38%)、寒(18.08%)和甘(44.36%)、苦(27.03%)、辛(22.18%),其中以甘温药物居首位;药物归经主入脾肺胃经,以脾经(28.85%)多见。②瘀血内结药物性味分布按使用频率分布依次为温(45.40%)、寒(31.84%)、平(22.76%)和苦(33.87%)、辛(32.26%)、甘(25.87%),其中以苦温药物居首位;药物归经主入肝脾心经,以肝经(23.79%)多见。③肠道湿热药物性味分布按使用频率分布依次为寒(40.11%)、温(33.25%)和苦(34.49%)、甘(26.78%)、辛(23.45%),其中以苦寒药物居首位;药物归经主入脾胃肝大肠经,以脾经(20.00%)多见。④肝郁气滞药物性味分布按使用频率分布依次为寒(38.08%)、温(35.86%)、平(26.06%)和苦(30.56%)、辛(27.63%)、甘(27.14%),其中以苦寒药物居首位;药物归经主入脾经(27.92%)、肺经(19.46%)、肝经(15.85%)。⑤肝肾亏虚药物性味分布按使用频率分布依次为温(53.44%)、寒(23.42%)、平(23.14%)和甘(43.19%)、辛(22.52%)、苦(16.97%),其中以甘温药物居首位;药物归经主入肝经(19.88%)、脾经(17.48%)、肾经(17.27%)。⑥中焦阻滞药物性味分布按使用频率分布依次为温(59.15%)、平(16.90%)和辛(40.60%)、苦(31.58%)、甘(15.79%),其中以辛温药物居首位;药物归经主入脾经(32.13%)、肺经(20.81%)、胃经(19.46%)。(4)聚类分析各证型药物聚类依次为:脾胃虚弱9类、瘀血内结5类、肠道湿热4类、肝郁气滞5类、肝肾亏虚5类、中焦阻滞2类。(5)关联规则分析各证型药物关联规则结果依次为:脾胃虚弱常用药对7组,常用药组8组,使用次数最多的药物组合为白术-陈皮(49)和黄芪-当归-白术(45);瘀血内结常用药对5组,常用药组6组,使用次数最多的药物组合为桃仁-红花(54)、出现川芎-红花(54)、桃仁-红花-甘草(47);肠道湿热常用药对2组,常用药组10组,使用次数最多的药物组合为黄柏-泽泻(25)、当归-苍术-黄柏(19);肝郁气滞常用药对5组,常用药组11组,使用次数最多的药物组合为甘草-当归(41)、甘草-白芍-柴胡(37);肝肾亏虚常用药对5组,常用药组6组,使用次数最多的药物组合为当归-熟地黄(27)、熟地黄-泽泻-当归(17);中焦阻滞常用药对4组,常用药组2组,使用次数最多的药物为陈皮-苍术(8)、厚朴-人参-炮姜(5)、陈皮-苍术-厚朴(5)。(6)复杂网络分析各证型核心药物及核心药对依次如下:脾胃虚弱:甘草、黄芪,甘草-黄芪;瘀血内结:桃仁、红花、川芎、甘草,桃仁-红花、甘草-川芎、桃仁-甘草;肠道湿热:泽泻、黄柏,泽泻-黄柏;肝郁气滞:甘草、柴胡,甘草-柴胡;肝肾亏虚:当归、熟地黄,当归-熟地黄;中焦阻滞:陈皮,陈皮-厚朴、陈皮-苍术。研究结论(1)本病属于虚实夹杂症候,以脾虚为本,治疗以健脾为第一要义,同时辅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理气消滞、散寒止痛等方法,在补益脾脏气血的同时不忘理气,以防补益类药物滋腻碍胃。(2)药物使用主入脾经,与气血密切相关。(3)湿邪与脾病相互影响。

二、中医药治疗肛门直肠疾病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药治疗肛门直肠疾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疏肝健脾汤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肛门坠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临床试验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中止及剔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3.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给药方案
        3.3 治疗疗程
        3.4 注意事项
    4.观察项目与指标
        4.1 疗效性观察指标
        4.2 安全性观察指标
        4.3 疗效评定标准
    5.统计学方法
    6.一般资料分析
    7.研究结果
    8.安全性评价
讨论
    1.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1.1 发病因素
        1.2 现代医学治疗措施
    2.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 中医学疗法
    3.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3.1 情志致病
        3.2 从肝脾论治的依据
    4.疏肝健脾汤方解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5.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现代药理研究及应用
    6.结果分析
    7.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肛门坠胀中西医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2)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复发的预测模型构建、疗效评价及其固脱机制的整合药理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历史源流及发展概况
        1 肛肠疾病注射疗法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2 直肠脱垂注射疗法的历史源流
        3 直肠脱垂注射疗法的发展概况
        3.1 国外发展概况
        3.2 国内发展概况
        3.3 注射疗法联合其他术式
        4 小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消痔灵注射液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1 消痔灵的作用机理研究
        2 五倍子的药理作用研究
        2.1 收敛作用
        2.2 抗菌
        2.3 抗病毒
        2.4 抗氧化
        2.5 抗癌
        3 明矾的药理作用研究
        3.1 抗菌及抗病毒
        3.2 抗癌
        3.3 收敛作用
        3.4 毒性和安全性
        4 小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文献筛选和处理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2 随机对照文献的相关情况
        2.3 临床疗效观察类文献的的相关情况
    3 讨论
    4 小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复发的预测模型构建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资料收集及数据录入
        1.6 伦理审查
        1.7 随访内容
        1.8 统计方法
        1.9 技术路线
    2 研究结果
        2.1 随访结果及总体生存分析
        2.2 整个队列的临床基线特征分析
        2.3 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临床基线特征比较
    3 复发影响因素的变量与赋值
    4 复发影响因素的变量筛选方法
        4.1 Cox回归变量筛选
        4.2 随机生存森林变量筛选
    5 Cox比例风险假定的检验
        5.1 分类变量的PH假定检验
        5.2 连续变量的PH假定检验
    6 复发风险的预测模型建立
        6.1 模型一: Cox回归筛选变量后的预测模型
        6.2 模型二: 随机森林筛选变量后的预测模型
    7 两种复发预测模型性能评价
    8 绘制列线图预测模型
    9 校准曲线评价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校准度
    10 讨论
        10.1 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10.2 影响因素筛选方法
        10.3 预测模型的构建及性能评价
        10.4 列线图的建立及校准曲线的验证
    11 研究的局限性
        11.1 样本量的问题
        11.2 失访的问题
        11.3 预测模型的校准度问题
    12 小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消痔灵单层八步和双层四步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疗效比较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同第三部分研究
        1.2 诊断标准: 同第三部分研究
        1.3 纳入标准: 同第三部分研究
        1.4 排除标准: 同第三部分研究
        1.5 伦理审查: 同第三部分研究
        1.6 技术路线
    2 资料收集
        2.1 人口学资料
        2.2 病情资料
        2.3 治疗情况
        2.4 并发症
        2.5 不良事件
        2.6 随访资料
    3 治疗方案
        3.1 注射方法及步骤
        3.2 观察项目
    4 研究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5 统计学处理
    6 近期疗效比较
        6.1 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前基线资料比较
        6.2 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后基线资料比较
        6.3 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后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
        6.4 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后术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6.5 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
        6.6 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
    7 远期疗效比较
        7.1 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后总复发率、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及无复发中位生存时间比较
        7.2 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后复发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7.3 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后复发患者的治疗情况
    8 典型病例
        8.1 单层八步组典型病例
        8.2 双层四步组典型病例
    9 讨论
        9.1 真实世界研究
        9.2 倾向性评分匹配法
        9.3 近期疗效分析
        9.4 关于在直肠前壁注射消痔灵的安全性探讨
        9.5 远期疗效分析
        9.6 样本量的问题
    10 研究的局限性
    11 小结及展望
    临床研究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基于整合药理学探讨消痔灵固脱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作用机制
    前言
    1 研究方法
        1.1 消痔灵的有效化学成分来源及靶标收集
        1.2 直肠脱垂疾病候选靶标收集
        1.3 蛋白互作用网络(PPI)的构建
        1.4 GO基因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1.5 构建“药物-化学成分-核心靶标-关键通路-疾病”的多维网络图
    2 研究结果
        2.1 消痔灵的潜在靶标
        2.2 直肠脱垂靶标
        2.3 核心靶标网络构建
        2.4 GO基因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结果
        2.5 “药物-化学成分-核心靶标-关键通路-疾病”的多维网络图
    3 讨论
        3.1 整合药理学在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3.2 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作用机制探讨
        3.3 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动物模型选择的理论探索
        3.4 研究的局限性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一: 病例报告表
附录二: Wexner便秘评分量表
附录三: Wexner肛门失禁评分表
附件

(3)出口梗阻型便秘的证型分布与盆底肌电评估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医四诊信息
附录二 盆底肌电评估报告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出口梗阻型便秘中西医诊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银芪合剂治疗高位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1.2.2 西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研究分组
    2.2 术前准备
    2.3 手术方式
    2.4 药物制备
    2.5 术后治疗
3.观察指标
    3.1 临床观察指标
        3.1.1 安全性指标
        3.1.2 一般观察指标
    3.2 疗效观察指标
        3.2.1 创面疼痛程度
        3.2.2 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
        3.2.3 创面分泌物
        3.2.4 创面巨噬细胞数量
        3.2.5 初始创面面积及术后 30 天创面面积缩小率
        3.2.6 创面愈合时间
        3.2.7 创面疗效
        3.2.8 创面瘢痕修复程度
    3.3 不良反应事件
4.统计分析及数据处理
5.结果
    5.1 临床观察指标
        5.1.1 安全性指标
        5.1.2 一般观察指标
    5.2 疗效性观察指标
        5.2.1 创面疼痛程度
        5.2.2 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
        5.2.3 创面分泌物
        5.2.4 创面巨噬细胞数量
        5.2.5 初始创面面积及术后30天创面面积缩小率
        5.2.6 创面愈合时间
        5.2.7 创面疗效
        5.2.8 创面瘢痕缩小程度
    5.3 患者脱落及剔除情况
6.讨论
    6.1 祖国医学对肛痈及治疗的认识
        6.1.1 祖国医学对肛痈的认识
        6.1.2 祖国医学对肛痈治疗的认识
    6.2 祖国医学对术后创面愈合及治疗的认识
        6.2.1 祖国医学对术后创面愈合的认识
        6.2.2 祖国医学对术后创面愈合治疗的认识
    6.3 现代医学对肛周脓肿及治疗的认识
        6.3.1 现代医学对肛周脓肿的认识
        6.3.2 现代医学对肛周脓肿治疗的认识
    6.4 现代医学对术后创面愈合及治疗的认识
        6.4.1 现代医学对术后创面愈合的认识
        6.4.2 现代医学对术后创面愈合治疗的认识
    6.5 影响创面愈合原因
    6.6 银芪合剂方解
    6.7 研究结果分析
        6.7.1 银芪合剂对创面疼痛的影响
        6.7.2 银芪合剂对创面肉芽组织和瘢痕修复程度的影响
        6.7.3 银芪合剂对创面分泌物的影响
        6.7.4 银芪合剂对创面巨噬细胞数量的影响
        6.7.5 银芪合剂对创面面积缩小率和创面愈合时间的影响
        6.7.6 银芪合剂对创面疗效的影响
7.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药物促进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清利益气散治疗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表
引言
1.病例来源
2.诊断标准
    2.1 痔的诊断标准
    2.2 尿潴留的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3.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术前准备
    3.3 手术方法
    3.4 术后处理
    3.5 治疗方法
    3.6 急症处理
    3.7 观察指标
    3.8 统计方法
4.结果与分析
    4.1 病例剔除及脱落情况
    4.2 一般资料分析
    4.3 观察指标分析
    4.4 疗效指标分析
    4.5 临床疗效分析
5.讨论
    5.1 现代医学对尿潴留的认识
    5.2 尿潴留的中医研究
    5.3 组方原则及方解
    5.4 课题研究评价
6.结论
7.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综述混合痔术后尿潴留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B 临床观察表
致谢
作者简介

(6)侧移黏膜瓣术治疗克罗恩病肛瘘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克罗恩病肛瘘的祖国医学认识
        1.1 克罗恩病肛瘘的历史沿革
        1.2 克罗恩病肛瘘的病因病机
        1.3 克罗恩病肛瘘的中医治疗
    2 克罗恩病肛瘘的现代医学认识
        2.1 克罗恩病肛瘘的概述
        2.2 克罗恩病肛瘘的临床表现
        2.3 克罗恩病肛瘘的诊断及分类
        2.4 克罗恩病肛瘘的治疗
    3 克罗恩病肛瘘的确定性手术
        3.1 手术时机
        3.2 保留括约肌手术方式
        3.3 侧移黏膜瓣术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一般资料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2 手术方法
    3 观察方法
    4 疗效评估和分类标准
        4.1 疗效评定标准:
        4.2 肛门控便功能评估
        4.3 肛瘘分类
        4.4 克罗恩病分型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6.1 临床特征
        6.2 疗效
        6.3 肛门控便功能
        6.4 影响侧移黏膜瓣术治疗克罗恩病肛瘘复发率的单因素分析
        6.5 生存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统计结果分析
    2 复发原因总结
    3 侧移黏膜瓣的优点
    4 不足与展望
    5 创新点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克罗恩病肛瘘病例观察表
    附录2: 中英文对照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基于肛门压力测定研究闽派陈氏中医挂线技术治疗高张力型肛提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LAS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治疗
    2 祖国医学对中医挂线术的认识
    3 现代医学对LAS的认识
        3.1 定义
        3.2 发病机理
        3.3 诊断与鉴别诊断
        3.4 治疗方法
        3.5 疗效评估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选择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脱落及剔除标准
        2.5 中止试验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分组
        3.2 治疗前准备
        3.3 治疗方法
    4 观察指标
        4.1 一般资料
        4.2 安全性观察指标
        4.3 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
        4.4 肛肠动力学检测指标
        4.5 疗效评估
        4.6 治疗后3 个月复发情况
    5 统计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
        1.1 年龄比较
        1.2 性别比较
    2 视觉模拟评分(VAS)
    3 治疗前、治疗后3 个月肛肠动力学检测指标
        3.1 肛管静息压
        3.2 肛管最大收缩压
        3.3 肛管平均收缩压
        3.4 括约肌功能长度
    4 疗效对比
    5 治疗后3 个月复发情况对比
    6 安全性检验与不良反应
    7 脱落说明
讨论
    1 本课题对LAS的认识
        1.1 生物反馈疗法虽然是目前治疗LAS的临床推荐疗法,但仍有不足之处
        1.2 闽派陈氏中医挂线技术治疗LAS的优势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疗效分析
        2.3 视觉模拟评分(VAS)
        2.4 肛肠动力学检测指标分析
        2.5 治疗后3 个月复发情况
    3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肛提肌综合征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止痛如神汤治疗PPH术后肛门感觉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PPH术后并发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1 吻合器痔上黏膜切除术(PPH)的理论基础
        1.2 PPH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1.3 PPH术后并发症的中西医治疗方法
        1.4 总结
        参考文献
    2 止痛如神汤治疗肛肠相关疾病的研究现状
        2.1 止痛如神汤的组方及药理分析
        2.2 止痛如神汤治疗肛肠相关疾病的临床应用
        2.3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剔除、中止与终止试验的标准与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疗效评定标准
        2.4 安全性评价
    3 统计方法
    4 技术路线图
    5 结果
        5.1 基线资料比较分析
        5.2 两组症状评分比较分析
        5.3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分析
        5.4 安全性分析
        5.5 脱落、剔除、中止与终止试验情况
    6 讨论
        6.1 从中医角度探讨PPH术后肛门感觉功能障碍病因病机
        6.2 从西医角度探讨PPH术后肛门感觉功能障碍的原因
        6.3 对照组药物致康胶囊的选择
        6.4 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中医治疗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系统评价及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1 LARS的研究概况
        1.1 定义与分类
        1.2 评估工具
    2 LARS的病因病机
        2.1 现代病因病机
        2.2 中医病因病机
    3 LARS的治疗方法
        3.1 西医药物治疗
        3.2 西医非药物治疗
        3.3 中医治疗
    4 总结
第二部分 Meta分析 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Meta分析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
        1.4 数据提取
        1.5 质量评估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中医药治疗LARS的Meta分析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LARS的Meta分析
    3 结论
        3.1 结果分析
        3.2 研究的优点与局限
        3.3 总结与展望
第三部分 临床观察 揿针治疗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和处理
        1.7 终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合并用药及治疗规定
        2.3 临床数据收集
        2.4 不良事件的观察处理及分级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结局指标分析
        3.3 不良反应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中医药治疗肛门痛的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祖国医学对肛门痛的认识
        1.1 中医对肛门痛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对肛门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1.4 辨证分型
    2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的认识
        2.1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定义
        2.2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流行病学调查
        2.3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的发病机制
        2.4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的诊断方法
    3 中西医治疗进展
        3.1 中医治疗
        3.2 西医治疗
        3.3 中西医优劣性
第二部分 研究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选择标准
        2.3 方药信息规范化
        2.4 数据录入
        2.5 研究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证型分布
    2 肛门痛总数据库药物分析
    3 各证型药物分析
        3.1 脾胃虚弱药物分析
        3.2 瘀血内结药物分析
        3.3 肠道湿热药物分析
        3.4 肝郁气滞药物分析
        3.5 肝肾亏虚药物分析
        3.6 中焦阻滞药物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 健脾为第一要义
        1.1 四季脾旺不受邪
        1.2 脾主肌肉
        1.3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2 药物分析
        2.1 脾胃虚弱
        2.2 瘀血内结
        2.3 肠道湿热
        2.4 肝郁气滞
        2.5 肝肾亏虚
        2.6 中焦阻滞
    3 气血不和,百病丛生
    4 课题不足与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符号说明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感言

四、中医药治疗肛门直肠疾病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疏肝健脾汤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肛门坠胀的临床研究[D]. 杜金鑫.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复发的预测模型构建、疗效评价及其固脱机制的整合药理学探讨[D]. 陈琴.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出口梗阻型便秘的证型分布与盆底肌电评估相关性分析[D]. 孙旭云.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银芪合剂治疗高位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D]. 朱绒绒.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清利益气散治疗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江浩.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侧移黏膜瓣术治疗克罗恩病肛瘘的临床观察[D]. 冯若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基于肛门压力测定研究闽派陈氏中医挂线技术治疗高张力型肛提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D]. 杨雅萍.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止痛如神汤治疗PPH术后肛门感觉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姬慧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9]中医治疗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系统评价及临床观察[D]. 李可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10]中医药治疗肛门痛的数据挖掘研究[D]. 许甜.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中医药治疗肛肠疾病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