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上敏感信息智能快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李芸[1](2020)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都市报融媒体的粘性要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移动互联技术的影响,新旧媒介此消彼长,媒介生态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用户的信息消费习惯也在快速转变。媒体融合背景下,建设移动新型主流媒体、重塑主流媒体与用户的连接成为我国媒体融合的主要目标。我国当前媒体融合进入到深度融合阶段,都市报融媒体建设是我国完善四级融合发展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转型探索具有充满张力的格局意义。研究以信息系统使用理论、关系营销理论、信息素养理论、媒介生态理论为依据,使用了定量研究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调动了数据、模型、访谈、问卷等多重工具和手段,探讨都市报融媒体粘性的要素,以都市报的融媒体发展的视角回应对我国四级媒体融合发展布局的“中部力量”建设的思考。都市报融媒体粘性是都市报吸引用户、留住用户、维系用户、聚集用户的系统性战略,平台层面的粘性、产品层面的粘性、都市报从业者的融媒体素养、用户粘性是其粘性的构成要素。都市报融媒体的粘性反映了都市报融媒主体与用户基于价值连接的互动关系,都市报融媒主体与用户之间双向沟通、对用户需求了解和用户服务,他们为融媒产品的设计、制作、传播协同合作,他们在共生融合之中实现共赢。都市报融媒体以大数据技术驱动,赋能平台价值;平台之间的联动、协同发力和激发多层次的用户互动参与构建了平台粘性。都市报融媒产品为用户提供核心价值、延伸价值和附加价值构建了产品粘性。都市报主体层面的融媒体意识、融媒体能力、融媒体知识、融媒体伦理与道德四个方面构成了都市报融媒主体的融媒体素养,人才的优势及其融媒体素养成为决定都市报融媒体市场竞争力的实质性因素。都市报融媒体的用户粘性是用户在使用都市报的多元融媒体传播平台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持续使用行为,建立在用户的采纳开始,经过持续使用到粘性产生的行为演进过程,粘性的强弱反映着都市报和用户关系的强弱。研究以期望确认模型(ECM-ISC)为原型,构建用户持续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都市报融媒体的用户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持续使用意向,并通过持续使用意向影响粘性。满意度也正向影响用户持续使用意向。持续使用意向、感知转换成本、习惯均正向影响粘性。都市报融媒体可以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提升用户对都市报融媒体的有用性和易用性的感知,提升用户满意度,进而逐步形成依存感,形成粘性。研究通过深度访谈和案例分析以深描我国都市报融媒体的运行现状,研究发现我国都市报在融合进程中希冀通过技术、产品、服务三个维度上对都市报的特质、功能形成延伸,给用户提供优质的使用体验,增加用户的满意度感知,进而增强用户的持续使用意向,增强粘性。技术方面,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支撑,从平台建设方面实现跨媒体、跨业务的融合,解决内容、用户和连接方面的问题;产品方面,发挥都市报不可替代的专业化生产优势,转型战略从原来的“媒介拓展”调整到优质内容生产的本位上来,将优质内容向移动端迁移;服务方面,整合都市报长期积累的资源,以综合化的媒体创新服务,开拓都市报的市场新空间。都市报的融合行进之路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在移动互联网思维引领下,技术、产品、业态、用户、体制机制等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和系统协调。我国都市报在融合过程中,要在增强自主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越飞越高。都市报融媒体的粘性提升路径,要在都市报融媒体与用户之间的关系连接为核心的基础上,确立优质内容生产本位、优化业务流程,社交化传播、激活用户“价值”,技术驱动、与内容传播融通共享,树立融媒体意识、创新管理机制。在国外报纸提升粘性、建立与用户的新型关系策略中,我国的都市报可以借鉴通过创新团队组建、编辑部重组进行高品质的内容生产,实现组织结构的深刻变革;探索会员制、付费制等模式,与用户关系强连接;多平台的智能化互动,构建新型关系,增强粘性;跨界融合、延长产业链。
周莹[2](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刘睿[3](2019)在《议程设置视角下的基层政府形象传播研究 ——以秦淮区苜蓿园大街环境整治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基层治理日益被重视,同时,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加速融合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自身形象的传播,积极通过各种路径探索实践。但是由于媒体传播环境变化日新月异、公共话语权被重新建构等原因,基层政府形象传播的出发点和实际效果往往存在较大差距,如何突破基层有限的公共资源瓶颈,破解形象传播困境,塑造和传播良好的公共形象,是当前各基层政府面临的紧迫问题。本文在议程设置的理论视角下,基于政策议程—媒介议程—公众议程的融合,建构了基层政府形象传播的理论分析框架,将秦淮区政府在重点公共工程中的形象传播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深度访谈、对比分析等方法,探讨融媒体背景下的基层政府形象传播问题。通过对苜蓿园大街环境整治个案的分析,阐释了基层政府塑形传播和矫形传播的全过程,剖析了议程设置、把关人等理论的实践应用和指导意义。通过对核心样本的论证,系统归纳基层政府形象传播面临的接受困境、责任困境、能力困境,对其深层次原因进行探析,并结合大量实践案例予以论证。在此基础上,依据议程设置的传播规律和融媒体的传播特征,从工作理念、制度设计、正向传播、危机管理等方面,提出融媒体背景下的基层政府形象传播优化对策,引导基层政府准确把握传播规律,精准聚焦公众需求,加强形象传播的全过程管理,为基层治理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贾军[4](2017)在《媒体智能化背景下的新闻生产研究》文中提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机交互方式智能化、人工智能算法等共同推动着当前的媒介平台、系统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在媒体智能化发展进程中,社会信息传播系统转向在线社会信息传播系统,媒体智能化发展从新闻内容形态、新闻生产者、新闻制作、编辑、分发等环节对新闻生产实践活动带来变化和创新。而与此同时,我国媒体新闻生产实践活动在媒体智能化发展背景下面临着更深层次的危机。基于此背景,本文研究聚焦于媒体智能化背景下智能化媒体新闻生产,以新闻生产理论、技术取向的媒介环境学作为理论资源,在媒介形态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宏观背景下,以案例法、溯因推理等研究方法,对当前国内新闻生产进行考察,分析媒体智能化发展趋势对新闻生产实践活动影响,尝试构建智能媒体的新闻生产实践活动及其模式,以弥补现有模式解释力的不足。在智能媒体新闻生产实践活动构建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当前传统媒体新闻生产实践活动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传统媒体在智能化过程新闻生产转型的对策和建议。媒体智能化发展改变媒介形态是本文研究问题的起点,智能媒体的媒介形态回归口语传播时代的特征,实现对人各项感官的全面调动和再平衡。媒介形态的改变推动了智能化媒体新闻生产实践活动的创新。本文在新闻生产实践活动的构成要素和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形成了新闻内容、新闻生产者及工作方式、新闻编辑、新闻分发和受众的分析框架。智能媒体新闻生产内容的总体特征是再现式新闻报道,突出沉浸感和临场感,优化传播效果。新闻传播主体维度上表现为新闻机构、普通用户、自媒体和人工智能计算程序共存的新闻生产图景。新闻编辑部的功能退守到内容编辑领域内,编辑部职能向平台层面转型,呈现出更多自组织、自动化的特征。智能媒体的受众实现了从“不定量的多数”向具有清晰存在感的“节点”转向。算法的本质在于,基于新闻内容的标记和用户画像,主动向用户提供用户可能会感兴趣的信息。智能媒体依靠人工编辑和算法协同实现新闻分发,有利于解决受众信息阅读碎片化、资讯信息大规模产出这两大趋势之间存在的注意力资源有效配置的根本性矛盾。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智能媒体、智能媒体新闻生产循环系统、智能媒体树形模型、智能媒体生产主体的煎蛋模型等,试图再现智能媒体多主体共存、传统新闻生产主体去中心化以及普通用户以社会化方式参与新闻生产的特征,是在人类智慧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人类智慧和人工智能协同的信息传播流动联盟。本文最后提出媒体智能化背景下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实践对策。坚持内容价值,编辑部职能转向UGC内容的公司化接管、对新闻资讯内容的知识化管理和新闻资讯的核查与求证。在智能化媒体的内容形态方面,要遵循媒介发展规律创新进行内容创新,智能化媒体要注重数据价值的挖掘、表达方式向视觉转换,同时增加新闻内容的场景因素。以组织及其成员的观念和技能为切入点,推动新闻组织机构内组织规范、新闻常规与新媒介配套发展,以智能媒体算法驱动实现人工编辑自我定位,实现人机协同。媒介组织创新是智能媒体新闻生产的组织机构保证,本文认为要以互联网为主体、以吸引和汇聚用户为目的、以三个平台建设为核心、同时争取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
梁延华,胡红霞,王振兴,李申堂[5](2003)在《网上敏感信息智能快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本文介绍了网上敏感信息智能快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该系统根据Web空间资源分布的特点,针对特定地理域,采用一种基于Web敏感站点的网页文本检索模式。本文对系统的结构设计、各模块功能实现及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
胡红霞[6](2002)在《Web敏感页面发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Internet的普及,Web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分布式信息空间。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极有价值的信息源,也为我军情报收集工作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但是,Web信息检索工具并没有和Web同步增长。“信息过载”问题仍是困扰人们在Web网上进行信息发现的一个重要问题。 Web敏感页面发现系统是院批项目“网上敏感信息智能快报技术”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目的是及时、准确的发现Web网上含有敏感信息的Web页面。它能够根据用户需求自动在Web网上查找相关信息页面并提交给用户。系统通过用户对系统提交文档的反馈对用户的兴趣爱好进行自学习,以满足用户对信息需求的个性化要求。本文阐述了Web敏感页面发现系统的基本理论、技术实现以及性能指标。本文的研究重点如下: 1.针对HTML文档是半结构化数据的特点,系统对VSM的词条权重选择算法TFIDF算法进行了改进,使之更加适用于处理HTML文档; 2.系统引入了文本链长比的概念,区分内容页面和目录页面,保证提交给用户的文档都是内容页面,这大大减轻了用户浏览的负担; 3.系统对查找结果进行了简单的聚类分析,保证结果无重复; 4.系统采用了反馈不同、处理不同的基于反馈的机器学习算法对用户的兴趣爱好进行自学习,有效的克服了用户兴趣爱好偏移问题; 测试数据表明,系统运行稳定,运行结果良好。
李申堂[7](2002)在《Web敏感网址发现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Web信息资源及其应用的高速增长,Web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信息共享和信息传播的最主要渠道之一。一方面,Web信息资源的快速膨胀极大丰富了网络用户的信息来源,但另一方面,随着Web规模的增大,Web所固有的异构性、开放性、动态性、分布性等特性又使得用户对Web信息资源的准确定位与及时获取变得越来越困难,网上搜索引擎已成为人们探索网络空间的有力工具,但仍然需要更加快速的、智能的、可以从内容和语义上指导信息搜索和浏览的手段,敏感信息智能快报技术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被提出的。 为了实现敏感信息智能快报,我们提出了“敏感网址发现”的课题,它是院批项目“敏感信息智能快报技术研究”的一个子课题。本文在讨论了Web的发展、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着重研究了实现敏感网址发现系统的几项关键技术:Web Robot技术、Web页面的分析与分类技术、超链的分析与分类技术、站点的结构分析技术、基于内容的文本信息分类技术。 敏感网址发现系统的实现包括了站点信息采集,页面内容和链接的分析,站点结构的分析和建立,站点主题信息的获取,以及根据主题对站点的敏感性进行判定等功能模块。本文别给出各部分的算法流程及相应的数据结构。针对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本文在应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用VSM模型进行敏感网址判定的思想,针对系统相关模块的实现,提出了多个新的算法和判定规则。
钱朝[8](2021)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中国工商银行A支行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产生了第三方支付、P2P网贷平台、大数据金融、互联网金融门户、众筹融资平台等多种互联网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不断改变着传统的金融体系,深深地影响着我国银行业的变革。在受到巨大的影响和强烈的冲击之时,我国银行业也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吸取互联网,开展金融科技、开发网络金融产品、拓展线上渠道等,积极投入互联网金融的浪潮中。机遇、困境、挑战共存,这一系列的变化给中国银行业的市场营销策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工商银行主动拥抱互联网金融,开发自己的互联网金融品牌,为中国工商银行A支行营销策略的优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平台。本文以中国工商银行A支行为研究对象,首先,在梳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形成了全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并通过整理互联网金融及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其次,对A支行当前营销管理现状、客户管理现状进行了描述,运用经典4P理论研究了A支行营销策略现状,并发现了营销中的问题。再次,通过SWOT分析法深入分析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A支行的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研究发现中国工商银行A支行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拥有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为优化A支行营销策略指明方向。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结合4P营销理论和长尾理论,从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宣传策略以及客户管理策略五方面就中国工商银行A支行如何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优化营销策略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其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满足市场需求,提升核心竞争力。
王雅茜[9](2020)在《基于新零售的苏宁易购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零售业是向消费者个人或者社会组织出售生活消费品及相关服务的行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零售行业迅速发展,网络购物和农村市场的不断开拓使得零售总额不断提升。随着市场结构的不断优化、消费升级、消费转型、消费方式不断创新,消费场景层出不穷,线上线下加速融合,2016年马云首次提出新零售这一概念,对商品的制造、流通与销售过程进行升级,重塑行业结构与生态圈,对线上服务、线下体验、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始终为消费者提供超出期望的内容,新零售注重打破不同零售渠道之间的壁垒,重构人—货—场。在新零售冲击下,实体店开设网上商场的数量逐步增加,打破空间与时间的壁垒,为消费者提供多场景便捷购物,全时段随时下单,高清、详细的产品介绍以及购物评价与反馈。网络电商开设实体店,为消费者提供线下试用以及网店引流。线上的流量优势与线下的场景优势完美互补、融合升级,实现了将消费者由线下引流至线上购物,同时也实现了将消费者由线上吸引至线下。商家能够更迅速收集消费者的反馈以便及时调整,同时商家更易时时掌握库存情况,实现精准补货。苏宁易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建成传统意义上的全国家电零售龙头企业,随着网上购物迅速发展,线下新零售业态层出不穷,苏宁易购迅速转型,积极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处于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本文在新零售背景下,以苏宁易购为研究对象,首先综述了文献和理论基础,其次在苏宁易购的营销现状、问题分析、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营销战略分析,并依据新零售理论提出了提升营销策略设计,认为苏宁易购应积极满足消费者对商品的新诉求、对内容的新诉求和对服务的新诉求,通过精准营销数字化消费者、按需智能供货和建造消费场景坚持移动端发力,重构人—货—场。本文通过苏宁易购营销策略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在新零售背景下苏宁易购的客户满意度以及市场竞争力。
姚文华[10](2020)在《我国移动新闻客户端的新闻把关研究》文中指出移动新闻客户端以转载新闻为主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方式,形成了新闻信息的“克隆式”传播态势;巨大的信息流和庞大的受众群体,也促使新闻客户端成为舆论的“扩音机”;因此,做好移动新闻客户端的新闻把关,才能保障新闻生态的风朗气清。移动新闻客户端与传统媒体相比,更加侧重用户注意力市场,追求时效性、丰富性、精准性、个性化、用户需求等;由于新闻生产理念和目标的不同,新闻把关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以适应当前的新闻传播环境,比如:新闻客户端的算法运用、人机协同的双重把关、用户的反向把关等。移动新闻客户端适应了人们碎片化的、个性化的阅读需求,是目前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最重要渠道之一。本研究主要针对移动新闻客户端的新闻生产链条的核心逻辑展开研究,梳理互联网渗透下的新闻把关过程,分析媒介环境变迁过程中新闻把关的变化,探究把关智能化、多极化、网状化等问题以及带来的传播隐忧和弊端。全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对此次研究的基本情况进行阐述和说明;第二部分主要对移动新闻客户端新闻把关的概念等进行界定和自身属性的比较;第三部分侧重对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内部把关进行分析,包括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前期把关(新闻推送之前)、后期把关(推送之后)等;第四部分侧重对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外部把关进行分析,包括管理者把关、用户反向把关等;第五部分主要是从新闻从业者、管理者和受众等角度,对移动新闻客户端新闻把关提出建议和思考。本研究对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内部和外部把关进行多维度分析,丰富和发展了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归纳出“5W1H”模式、运营者对舆论的修补把控、用户的反向把关等是本文的重要创新点;对案例的整理和结合案例的分析以及对新闻客户端新闻把关从业者的访谈等是本文的难点。新闻客户端新闻再生产、传播、反馈等内容构成了本篇论文的框架,交织的细节分析填充了论文的血肉,其中基于实践和个人认知的思考赋予了这篇研究以灵魂。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商业属性催生出的流量思维,成为了新闻把关过程中重要的考量标准,导致在新闻生产和传播过程中,问题稿件数见不鲜,新闻把关也较为被动,呈现出“严要求、低执行”“上严下松”的新闻把关状态。
二、网上敏感信息智能快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上敏感信息智能快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移动互联网时代都市报融媒体的粘性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关于媒体融合的研究现状 |
1.2.2 关于都市报融合发展的研究现状 |
1.2.3 关于融媒体研究 |
1.2.4 关于粘性影响因素和粘性机理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阐释 |
2.1 融媒体的界定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
2.1.1 融媒体的界定与内涵 |
2.1.2 融媒体相关概念辨析 |
2.2 粘性的界定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
2.2.1 粘性的界定与测量 |
2.2.2 粘性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信息系统使用理论 |
2.3.2 关系营销理论 |
2.3.3 信息素养理论 |
2.3.4 媒介生态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都市报融媒体粘性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 |
3.1 都市报融媒体的特质及其与资讯类平台差异 |
3.1.1 都市报融媒体的特质 |
3.1.2 都市报融媒体与资讯类平台的差异 |
3.2 都市报融媒体的粘性构成要素 |
3.2.1 平台层面 |
3.2.2 产品层面 |
3.2.3 传播主体层面 |
3.2.4 用户层面 |
3.3 都市报融媒体粘性构成要素的结构与相互作用 |
3.3.1 都市报融媒体粘性构成要素的结构 |
3.3.2 都市报融媒体粘性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都市报融媒体的用户粘性分析 |
4.1 相关理论基础 |
4.2 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
4.2.1 模型构建 |
4.2.2 变量构念与假设提出 |
4.3 问卷设计与预调查 |
4.4 样本数据及处理 |
4.4.1 《钱江晚报》融媒体用户粘性影响因素调查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4.4.2 问卷信度、效度 |
4.5 数据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粘性视角下都市报融媒体运营现状与案例考察 |
5.1 粘性视角下都市报融媒体运营现状 |
5.1.1 都市报融媒产品运营 |
5.1.2 都市报融媒平台运营 |
5.1.3 都市报及其从业人员的融媒体素养 |
5.2 技术驱动型: 《钱江晚报》 |
5.2.1 基于大数据的智能传播和服务平台 |
5.2.2 垂直化、精准化的产品和服务,优质资源整合 |
5.2.3 创新管理机制,助力提升产品的自我迭代能力 |
5.2.4 个性化推荐、智能化互动,增强用户活跃度 |
5.3 创新优质融媒产品型: 成都商报 |
5.3.1 借力纸媒,打造区域新媒体集群 |
5.3.2 内容为王,重视原创新闻 |
5.3.3 市场化运作模式,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
5.3.4 打造社群聚合平台,突出用户互动服务 |
5.4 定制化、综合化媒体服务型: 安徽生活网 |
5.4.1 综合平台+垂直账号全面布局,构建新媒体集群 |
5.4.2 瞄准用户痛点,重点打造精细化、垂直化的城市生活服务 |
5.4.3 联合多业态资源,提升品牌效应 |
5.4.4 打造互动性的品牌主题活动,建立与用户的持久连接 |
5.5 国外报纸融合转型的启示与借鉴 |
5.5.1 跨界融合,向入口平台转型 |
5.5.2 重组编辑部,深耕高品质内容 |
5.5.3 付费制、会员制、订阅制等多种模式,以服务与用户强连接 |
5.5.4 多平台的智能化互动,构建新型与用户关系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都市报融媒体粘性提升策略 |
6.1 以建设综合智慧平台为支撑,优化业务流程 |
6.2 以优质内容生产为本位,提升都市报融媒体品牌影响力 |
6.3 以融媒体意识为贯穿,创新管理机制 |
6.4 以用户参与为中心,激活用户“价值”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议程设置视角下的基层政府形象传播研究 ——以秦淮区苜蓿园大街环境整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难点 |
1.4.2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政府形象 |
2.1.2 政府形象传播 |
2.1.3 融媒体 |
2.2 理论基础 |
2.2.1 议程设置理论 |
2.2.2 把关人理论 |
2.3 基层政府形象传播的理论分析框架 |
3 议程设置视角下基层政府形象传播个案分析 |
3.1 苜蓿园大街环境整治项目中的政府形象传播概述 |
3.1.1 苜蓿园大街环境整治项目背景 |
3.1.2 项目推进中政府形象传播主要流程 |
3.2 苜蓿园大街环境整治中的正向塑形传播 |
3.2.1 塑形传播中的议题策划 |
3.2.2 塑形传播中的内容建构 |
3.2.3 塑形传播中的路径选择及传播效果 |
3.3 苜蓿园大街环境整治中的反向矫形传播 |
3.3.1 “道路红线之争”引发形象危机 |
3.3.2 矫形传播中的政策议程 |
3.3.3 矫形传播中的媒介议程 |
3.3.4 矫形传播中的公众议程 |
3.4 案例启示 |
3.4.1 融媒体时代下议程间的互动更加紧密 |
3.4.2 聚焦公众议程中的诉求表达 |
3.4.3 “把关人”角色不可缺失 |
4 议程设置视角下基层政府形象传播困境与原因探析 |
4.1 基层政府形象传播面临的困境 |
4.1.1 接受困境:正向传播效果欠佳 |
4.1.2 责任困境:舆论监督中的被动地位 |
4.1.3 能力困境:缺乏专业力量支撑 |
4.2 基层政府形象传播困境主要影响因素 |
4.2.1 议程设置缺失缺位 |
4.2.2 基层政府公信力下降 |
4.2.3 传播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
5 优化基层政府形象传播的对策建议 |
5.1 充分认识和把握新闻规律 |
5.1.1 提高公众的关注度 |
5.1.2 扩大传播影响力 |
5.1.3 增强公众的参与度 |
5.2 强化基层政府传播制度设计 |
5.2.1 确立服务公众的形象本位 |
5.2.2 健全形象传播工作机制 |
5.2.3 打造融媒体中心 |
5.3 优化正向塑形传播 |
5.3.1 科学策划议题 |
5.3.2 重视议程设置时机 |
5.3.3 创新传播平台和工具 |
5.3.4 科学分析传播效果 |
5.4 强化议程设置的矫形传播管理 |
5.4.1 把握第一解释权 |
5.4.2 发挥把关人作用 |
5.4.3 提升公众参与素质 |
5.4.4 发挥多议程融合作用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以议程设置视角开展基层政府形象传播具有客观必要性 |
6.1.2 强化基层政府形象传播需要增强系统性 |
6.1.3 基层政府形象塑形传播需要聚焦公众需求 |
6.1.4 基层政府形象危机管理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4)媒体智能化背景下的新闻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研究价值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创新和研究价值 |
1.2 文献综述 |
1.2.1 变革语境下的新闻生产研究 |
1.2.2 智能媒体与智能媒体新闻生产研究 |
1.3 理论基础 |
1.3.1 新闻生产理论 |
1.3.2 媒介环境学理论 |
1.4 概念界定 |
1.4.1 媒体智能化 |
1.4.2 新闻生产 |
1.4.3 在线社会信息传播系统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1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2 研究方法 |
2 媒体智能化发展对新闻生产的影响 |
2.1 新技术与媒体智能化发展趋势 |
2.1.1 人工智能在机器学习领域发展迅速 |
2.1.2 信息领域相关的人工智能加快迅速 |
2.1.3 国家利益需求、国家政策推动媒体智能化发展 |
2.2 媒体智能化发展推动媒介形态变迁 |
2.2.1 媒体智能化发展驱动媒介形态变迁 |
2.2.2 媒体智能化趋势下的媒介形态 |
2.3 媒体智能化发展推动新闻生产发生变化 |
2.3.1 虚拟现实新闻:新闻内容形态发生变化 |
2.3.2 机器人写作:新闻生产主体的变化 |
2.3.3 受众、用户的智能化迁移 |
2.3.4 媒体智能化发展推动新闻编辑部发生变化 |
2.3.5 算法主导新闻内容分发 |
3 媒体智能化发展背景下我国媒体新闻生产的现状与问题 |
3.1 我国传媒当前新闻生产的现状 |
3.2 媒体智能化背景下我国传统媒体新闻生产存在的问题 |
3.2.1 传统媒体新闻生产SWOT分析及存在问题 |
3.2.2 媒体智能化背景下传统媒体新闻生产面临的问题 |
3.3 媒体智能化背景下我国传统新闻生产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1 新闻生产传播模式发生革新 |
3.3.2 媒介技术及媒介形态持续创新 |
3.3.3 用户及用户关系发生变革 |
3.3.4 传统媒体面临政治、商业和技术的多重诉求 |
3.3.5 传统媒体组织及其人员认知、观念的局限 |
4 智能媒体新闻生产系统构建思路 |
4.1 智能媒体新闻生产构成要素 |
4.1.1 智能媒体新闻内容的再现式特征 |
4.1.2 智能媒体新闻内容与数据流密切相关 |
4.1.3 智能媒体新闻生产主体系统模式构成 |
4.1.4 智能媒体新闻生产的用户 |
4.1.5 智能媒体系统的新闻编辑部 |
4.1.6 智能媒体新闻分发 |
4.2 智能媒体新闻生产过程模式:与信息技术等全方位对接 |
4.3 智能媒体新闻生产系统构成模式 |
4.3.1 智能媒体 |
4.3.2 智能媒体系统模式 |
4.4 当前阶段智能媒体新闻分发的案例分析 |
4.4.1 推荐算法主导新闻生产传播——以《今日头条》为例 |
4.4.2 推荐算法主导新闻生产传播模式的结构性制约 |
5 智能化媒体的新闻生产实践对策 |
5.1 走向智能化媒体的新闻生产实践活动 |
5.1.1 智能化媒体新闻生产仍需坚持内容价值 |
5.1.2 新闻机构对UGC内容的机构化接管 |
5.1.3 新闻机构对新闻资讯的知识化管理 |
5.1.4 新闻机构对新闻资讯的核查与求证 |
5.2 智能化媒体遵循媒介发展规律进行新闻内容创新 |
5.2.1 智能化媒体的新闻生产:从数据、信息到价值 |
5.2.2 新闻内容的形态向视觉化转向 |
5.3 走向人机协同的新闻生产者 |
5.3.1 提升媒体智能化形态下的新闻生产实践技能 |
5.3.2 算法技术驱动人工编辑升级自我定位,实现人机协同 |
5.3.3 改革新闻机构内组织结构和常规,克服路径依赖 |
5.4 智能化媒体的媒介组织创新 |
5.4.1 新闻生产智能化重构与组织变革 |
5.4.2 组织变革应遵循互联网发展规律 |
5.4.3 组织变革应以汇聚用户为主 |
5.4.4 新闻编辑部要建设三大基础平台 |
5.4.5 传媒规制、版权管理等政策和法律的支持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5)网上敏感信息智能快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系统结构 |
3 系统功能描述 |
3.1 敏感站点分析子系统 |
(1) 站点的发现和定位 |
(2) 站点的描述和分类 |
(3) 敏感站点的监控 |
3.2 敏感信息发现子系统 |
(1) 用户接口模块 |
(2) 智能信息检索模块 |
4 技术实现 |
4.1 前端子系统所用技术 |
4.2 后端子系统所用技术 |
4.2.1 用户敏感信息的表示、提取和更新 |
4.2.2 改进的TFIDF算法 |
4.2.3 文本链长比的引入 |
(6)Web敏感页面发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本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
§1.2 网上敏感信息智能快报的技术思路和结构框架 |
§1.3 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IR)技术简介 |
§1.3.1 信息检索的定义与发展 |
§1.3.2 布尔检索 |
§1.3.3 向量检索 |
§1.3.4 文本检索的基本度量 |
§1.4 WEB信息检索工具简介 |
§1.4.1 Web信息检索工具的发展 |
§1.4.2 Web信息检索工具的不足 |
§1.5 敏感页面发现子系统的设计 |
§1.5.1 系统的设计思想 |
§1.5.2 系统框架结构 |
§1.5.3 系统功能及运行方式 |
第二章 敏感信息发现的技术基础 |
§2.1 引言 |
§2.2 网页信息预处理技术 |
§2.2.1 普通文档信息预处理 |
§2.2.2 超文本标记信息预处理 |
§2.3 向量空间模型(VECTOR SPACE MODEL,VSM) |
§2.3.1 VSM的几个基本概念 |
§2.3.2 特征项的选择 |
§2.3.3 权重计算 |
§2.4 文本分类技术 |
§2.5 文本聚类技术 |
§2.6 用户描述文件的模型和获取 |
§2.6.1 用户个性信息模型 |
§2.6.2 用户个性信息获取 |
§2.6.3 几种常用的机器学习算法 |
第三章 信息检索的设计与实现 |
§3.1 引言 |
§3.2 网页预处理 |
§3.2.1 网页结构分析 |
§3.2.2 文本链长比的引入 |
§3.2.3 文本预处理 |
§3.3 文本索引的设计与实现 |
§3.3.1 改进的TF算法 |
§3.3.2 索引数据结构设计 |
§3.3.3 文本索引的实现 |
§3.4 信息检索的实现 |
§3.4.1 文档相关度计算公式的确定 |
§3.4.2 阈值的确定 |
§3.4.3 信息检索的实现 |
§3.5 检索结果的提交 |
§3.6 文档数据库管理 |
第四章 用户信息个性化的实现 |
§4.1 概述 |
§4.2 用户界面的设计和实现 |
§4.3 信息推送方式的实现 |
§4.4 用户反馈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
§4.4.1 用户个性化信息的表示 |
§4.4.2 用户特征向量更新算法 |
§4.5 系统工作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性能测试 |
§5.1 系统性能测试参数的确定 |
§5.2 系统测试结果 |
§5.3 系统测试结果分析 |
第六章 进一步的工作 |
§6.1 系统性能的改进 |
§6.1.1 系统性能优化 |
§6.1.2 多用户处理 |
§6.2 超链接信息分析和处理 |
§6.3 汉语信息处理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系统所用的停止词表 |
附录B 去后缀条件规则表 |
(7)Web敏感网址发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敏感网址发现需要要解决的问题 |
§1.2.1 敏感性界定 |
§1.2.2 敏感网址的判定方法 |
§1.2.3 智能快报的实现 |
§1.2.4 敏感网址发现的关键技术 |
§1.3 敏感网址发现课题研究面临的主要困难 |
§1.4 敏感网址发现与搜索引擎的区别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数据挖掘的方法 |
§2.2 数据挖掘中文档特征表示与分类方法 |
§2.2.1 Naive Bayes模型 |
§2.2.2 实例映射模型 |
§2.2.3 神经网络模型 |
§2.2.4 向量空间模型 |
§2.3 站点采集技术 |
§2.4 HTML文档的预处理技术 |
第三章 敏感网址发现子系统关键技术 |
§3.1 系统模型 |
§3.2 站点的页面采集 |
§3.3 采集数据的分析和存储 |
§3.4 站点的结构挖掘 |
§3.5 站点内容的敏感性判定 |
§3.6 划分综合性站点 |
第四章 站点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站点采集系统的模型设计 |
§4.2 WEB ROBOT技术 |
§4.2.1 HTTP协议 |
§4.2.2 用Robot实现站点采集的算法与流程 |
§4.3 站点采集的过滤条件设定 |
§4.4 采集数据的组织管理 |
§4.5 多站点采集和管理 |
§4.6 站点的动态监测与更新机制 |
第五章 HTML页面分类与站点结构挖掘 |
§5.1 HTML页面分析 |
§5.2 超链接与内容的关系 |
§5.3 超链接的分类 |
§5.4 页面按功能分类 |
§5.4.1 页面按功能分类的意义 |
§5.4.2 页面按功能分类的方法 |
§5.5 站点的物理结构 |
§5.6 站点逻辑结构 |
§5.6.1 逻辑结构的作用 |
§5.6.2 逻辑结构的表示 |
§5.6.3 生成算法 |
第六章 内容挖掘与敏感网址确定 |
§6.1 基于VSM模型的文档分类技术的实现 |
§6.1.1 实现步骤 |
§6.1.2 文档预处理 |
§6.1.3 特征提取 |
§6.1.4 特征匹配 |
§6.2 站点敏感性的判定 |
§6.2.1 正向判定算法 |
§6.2.2 逆向判定算法 |
第七章 敏感网址发现系统的实现 |
第八章 结束语 |
§8.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
§8.2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中国工商银行A支行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互联网金融概述 |
2.1.1 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
2.1.2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
2.2 理论基础 |
2.2.1 4P营销理论 |
2.2.2 长尾理论 |
2.2.3 SWOT分析方法 |
第三章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中国工商银行A支行营销策略现状研究 |
3.1 中国工商银行A支行基本情况 |
3.1.1 A支行概况 |
3.1.2 A支行经营情况分析 |
3.2 A支行营销管理现状 |
3.2.1 A支行营销理念分析 |
3.2.2 A支行组织结构分析 |
3.2.3 A支行营销队伍建设情况 |
3.3 A支行客户结构分析 |
3.3.1 对公客户分析 |
3.3.2 个人客户分析 |
3.3.3 长尾客户分析 |
3.4 基于4P理论的A支行营销现状分析 |
3.4.1 产品策略分析 |
3.4.2 价格策略分析 |
3.4.3 渠道策略分析 |
3.4.4 促销策略分析 |
3.5 A支行营销中的问题分析 |
3.5.1 产品策略的问题 |
3.5.2 价格策略的问题 |
3.5.3 渠道策略的问题 |
3.5.4 宣传策略的问题 |
3.5.5 客户管理的问题 |
第四章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中国工商银行A支行SWOT分析 |
4.1 优势分析 |
4.1.1 领先的互联网金融进程 |
4.1.2 突出的风险控制能力 |
4.1.3 完善的营销渠道网络 |
4.2 劣势分析 |
4.2.1 互联网营销思维欠缺 |
4.2.2 营销模式创新性不足 |
4.3 机会分析 |
4.3.1 金融科技快速发展,提升网点金融服务效能 |
4.3.2 大数据运用正在加快,精准化营销逐步推广 |
4.3.3 第一个人金融战略出台,助力提升客户体验 |
4.4 威胁分析 |
4.4.1 金融科技的发展加速金融脱媒 |
4.4.2 互联网金融产品掠夺传统市场 |
4.4.3 同业竞争日益白热化 |
4.5 SWOT分析小结 |
第五章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A支行营销策略优化对策研究 |
5.1 产品策略优化 |
5.1.1 设计个性化金融服务,提升产品附加值 |
5.1.2 推动产品交叉销售和联动销售 |
5.2 价格策略优化 |
5.2.1 通过客户资产配置,实现价格差异 |
5.2.2 把握价格优惠活动,调整价格策略 |
5.3 渠道策略优化 |
5.3.1 优化线下渠道体验,提升服务质效 |
5.3.2 打造线上渠道升级,助力获客维客 |
5.3.3 整合线上营销渠道与线下营销渠道 |
5.4 宣传策略优化 |
5.4.1 创新自媒体营销渠道 |
5.4.2 完善金融场景化建设 |
5.5 客户策略优化 |
5.5.1 推进有效管户,提升客户关系管理质量 |
5.5.2 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
5.5.3 精准挖掘中高端客户需求,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 |
5.5.4 加强长尾客户平台维护,推广标准化金融服务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新零售的苏宁易购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营销策略的相关研究 |
1.2.2 “新零售”的相关研究 |
1.2.3 “新零售”下零售业营销创新的相关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新零售”概念与内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营销策略理论 |
2.2.2 波特五力模型 |
2.2.3 目标市场战略理论 |
第3章 苏宁易购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苏宁易购简介 |
3.2 苏宁易购营销策略现状分析 |
3.2.1 产品策略现状 |
3.2.2 价格策略现状 |
3.2.3 渠道策略现状 |
3.2.4 促销策略现状 |
3.3 苏宁易购营销问题分析 |
3.3.1 问卷调查 |
3.3.2 苏宁易购营销策略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章 苏宁易购的营销环境与营销战略分析 |
4.1 苏宁易购营销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环境分析 |
4.1.4 科技环境分析 |
4.2 苏宁易购竞争环境分析 |
4.2.1 行业内现有竞争者分析 |
4.2.2 行业新加入者分析 |
4.2.3 替代品分析 |
4.2.4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
4.2.5 购买者分析 |
4.3 新零售背景下苏宁易购营销战略分析 |
4.3.1 市场细分 |
4.3.2 目标市场选择 |
4.3.3 市场定位 |
第5章 基于新零售的苏宁易购营销策略设计 |
5.1 苏宁易购积极满足消费新诉求 |
5.1.1 满足消费者的商品诉求 |
5.1.2 满足消费者的内容诉求 |
5.1.3 满足消费者的服务诉求 |
5.2 苏宁易购重构人—货—场 |
5.2.1 精准营销数字化消费者 |
5.2.2 按需智能供货及运用APP智能推送 |
5.2.3 建造消费场景坚持移动端发力 |
第6章 苏宁易购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 |
6.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6.2 加强企业团队建设 |
6.2.1 积极吸纳优秀人才 |
6.2.2 建立健全企业激励机制 |
6.3 加强企业信息系统建设 |
6.4 完善物流体系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基于新零售的济南苏宁易购顾客满意度的调查问卷 |
(10)我国移动新闻客户端的新闻把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 |
1.2 研究对象 |
1.3 目的和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 |
1.6 难点和创新点 |
第2章 移动新闻客户端新闻把关的界定 |
2.1 移动新闻客户端 |
2.1.1 传统媒体类新闻客户端 |
2.1.2 商业门户类新闻客户端 |
2.1.3 聚合类新闻客户端 |
2.2 新闻把关 |
2.2.1 传统媒体类新闻客户端的新闻把关 |
2.2.2 商业门户类新闻客户端的新闻把关 |
2.2.3 聚合类新闻客户端的新闻把关 |
2.3 商业门户类、聚合类与传统媒体类新闻客户端新闻把关的比较 |
2.3.1 把关标准不同:用户需求和价值导向 |
2.3.2 把关目的不同:选择分拣和示范引导 |
2.3.3 把关方式不同:机器运算和人工筛查 |
第3章 移动新闻客户端新闻把关的内部把关 |
3.1 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前期把关 |
3.1.1 新闻源把关(who):新闻源的选择和监控 |
3.1.2 新闻生产过程把关(says what):标题和导语的拟定和检测 |
3.1.3 新闻传播对象把关(to whom):新闻的个性化推送和到达 |
3.2 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后期把关 |
3.2.1 人机协同把关(in which channel):机器识别和人工复检 |
3.2.2 运营量化评估(with what effect):数据复盘和分析评估 |
3.2.3 舆论修补把控(how to take measures):应急处理和后台操作 |
第4章 移动新闻客户端新闻把关的外部把关 |
4.1 管理部门把关:通过宏观调控,实现监督引导 |
4.2 用户反向把关:依托后台反馈,间接影响把关 |
4.2.1 影响数据,作用新闻生产 |
4.2.2 参与互动,发现潜在问题 |
第5章 关于移动新闻客户端新闻把关的建议和思考 |
5.1 新闻从业者:提高自身素质、完善算法机制 |
5.1.1 遵守新闻规范,坚守职业道德 |
5.1.2 完善把关机制,加强人工复检 |
5.2 管理部门:完善法律法规,增强业务监督 |
5.3 受众:发挥监督职能,协助新闻把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2020 年1月5 日和1月7 日,以人民日报、新京报、腾讯新闻、网易新闻、今日头条、看点快报六大新闻客户端为样本的手机弹窗统计 |
附录2 采访某些新闻客户端从业者的采访提纲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网上敏感信息智能快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移动互联网时代都市报融媒体的粘性要素研究[D]. 李芸.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3]议程设置视角下的基层政府形象传播研究 ——以秦淮区苜蓿园大街环境整治为例[D]. 刘睿.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4]媒体智能化背景下的新闻生产研究[D]. 贾军. 武汉大学, 2017(06)
- [5]网上敏感信息智能快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梁延华,胡红霞,王振兴,李申堂. 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03(04)
- [6]Web敏感页面发现技术研究[D]. 胡红霞.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2(02)
- [7]Web敏感网址发现技术研究[D]. 李申堂.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2(01)
- [8]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中国工商银行A支行营销策略研究[D]. 钱朝. 河北大学, 2021(02)
- [9]基于新零售的苏宁易购营销策略研究[D]. 王雅茜.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3)
- [10]我国移动新闻客户端的新闻把关研究[D]. 姚文华. 吉林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