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护理观念转变的思考

现代护理观念转变的思考

一、现代护理观念转变的若干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朱晓萍[1](2021)在《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基于行动地当前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问题日趋凸显,而医院-社区-家庭的连续性照护方案尚不完善的现状,运用行动研究方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计划、实施计划、方案评价等五个阶段,从多角度探索行动地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并在临床应用中不断修正和优化,探讨该模式实施后的效果,为规范脑卒中护理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框架,按照行动研究“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反思”的螺旋循环过程以两轮行动循环的方式,优化并修订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一阶段,诊断阶段:通过临床实践现状调查了解脑卒中患者疾病照护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了解患者及照顾者的疾病照护需求。第二阶段,计划阶段:研究者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三阶段,行动阶段:研究者选择脑卒中中心及神经内科实施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采用参与式观察法、焦点小组访谈方法收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结合研究者以及行动小组的反思、讨论共同对方案进行优化和修订;第四阶段,评价阶段: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1月~12月实施修订后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与2017年11月~12月未实施该个案管理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进行前后对比,通过对患者层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出院满意度等)、照顾者层面(照顾者照护能力评价指标、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医护层面(医师、护士、社区护士满意度、对个案管理模式的认知与接受度)以及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层面(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相关数据的前后对比,采用描述性统计、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干预前后1、3、6个月数据的差异性,评价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对患者、照顾者、医护以及医疗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并为第二轮行动循环的开展提出建议和意见。第五阶段,反思阶段,回顾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研究,通过对行动小组成员、个案管理师及参与本阶段研究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访谈,从患者、家庭照顾者、医护实践者、护理专业及卫生资源利用层面反思行动研究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第二轮行动循环则根据第一轮行动循环的研究结果进行第二轮的计划、实施、评价和反思。【研究结果】1、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果:临床现状调研发现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存在较高照顾需求,包括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需求、连续性照护管理需求、社会支持需求;医院脑卒中患者连续性照护管理目前仅局限于院外随访阶段,阻滞因素多而复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脑卒中患者的连续性照护管理认知欠缺,医院社区的联动、引导是重要解决途径。文献回顾发现脑卒中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欠佳、早期康复训练缺乏规范性、家庭照护者照护压力较大、院外连续性照护存在脱节现象、以护理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等保障机制不健全、对个案管理模式中关键要素与环节质量把控有待提升;基于理论研究、文献研究以及行动小组头脑风暴,依据指导照护模式,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通过初步实施以及评价阶段不断优化方案,最终形成由专职个案管理师主导、兼职个案管理师辅助,包含医师、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药剂师等多重角色的学科协作团队,实施包括评估、监测、支持、提供教育、自我管理、沟通与协调的从入院到出院,再到社区、家庭等全程疾病照护管理流程。脑卒中个案管理实施后,在患者层面,显着改善患者疾病照护结局,患者的疾病康复指标,如血压、血脂、血糖控制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等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照顾者层面,显着提高照顾者照顾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干预组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远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亦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其生活质量测评指标总体健康状况(GHQ-28)亦显着改善,干预组GHQ-28各维度以及总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除严重抑郁维度外亦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护层面,干预组医院医护对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及满意度皆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方面,干预组患者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针对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之处,如患者渴望上门医疗服务、纸质版宣教材料略显不足、护士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及技能不足、护理人力资源的短缺以及社区参与管理不足等维度进行优化和整改,形成最终版的脑卒中个案管理模式,着重于卒中宣教材料《脑卒中防治ABC》制定、增加社区上门服务、增加Hcy疾病指标收集、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及人力资源激励政策等方面的修订。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相比,社区参与力度提高,社区医生、护士对个案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认知程度及接受程度皆显着提升(p<0.05)。社区上门医疗服务给患者及照顾者带来便捷,使其从中体验到更多关怀和照顾,个案管理护士专科水平和社会认可度亦大幅提升。【研究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及其照顾者对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连续性照护管理及社会支持等方面存在持续需求;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是以个案管理护士为主导的脑卒中多学科照护模式,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连续性的疾病照护和管理,使患者及其照顾者及时获取疾病诊疗及照护信息、有效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疾病康复过程及结局,促进脑卒中患者的整体康复;在照顾者层面提高其照顾能力、改善其健康状况,亦起到积极作用;在医疗卫生系统层面可有效改善医患、护患关系、减轻医疗负担、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完善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卫生服务模式;在护理专业层面使护士深刻感受到自身责任感和价值感、促进其专业学习和提升,最终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拓展脑卒中护理服务范围,使连续性护理服务有效延伸,为脑卒中患者持续、动态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提供可靠专业支持和照护,丰富临床护理实践范畴。

黄欢欢[2](2021)在《社区居家智慧养老模式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立足于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传统养老模式面临巨大挑战,智慧养老优势突出且发展趋势明显这一现实背景,旨在:1.了解社区居家老年人对智慧养老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为后期智慧养老平台的设计提供方向,为社区居家智慧养老模式的构建提供现实依据。2.设计和开发适用于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场景的智慧养老平台,解决智慧养老模式中的技术及产品配置问题。3.构建、应用并评价社区居家智慧养老模式,为我国老年健康服务产业的智慧化转型升级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三部分:1.社区居家老年人智慧养老接纳及影响因素的顺序解释性混合研究量性部分为横断面调查研究,于2018年8月~2019年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对重庆市内的3个区的6个街道的社区居家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自制问卷了解社区居家老年人对智慧养老的接纳态度,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因素。质性部分为质性描述性研究,于2020年5月~2020年7月采用目的抽样法对19名社区居家老年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分析社区居家老年人智慧养老接纳的影响因素,以验证和补充量性结果。整合量性和质性数据,构建社区居家老年人智慧养老接纳概念模型。2.智慧养老平台的设计与开发研究(1)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为对象,分析2010年~2020年10年内国内外智慧养老平台研究进展,利用数据库自带分析功能和文献计量学软件VOSviewer、Cite Space对年发文量、研究领域、关键词等基本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和可视化展示,通过原文阅读对纳入文献的研究内容进行定性分析,为构建适用于社区居家养老场景的智慧养老平台提供参考。(2)基于社区居家老年人智慧养老接纳概念模型和国内外智慧养老平台的文献对比研究结果,基于混合情景感知模型和无障碍原则,采用协同设计法设计和开发适用于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场景的智慧养老平台。3.基于智慧养老平台的社区居家智慧养老模式构建及应用评价研究在智慧养老平台的技术支撑下,在重庆市社区居家老年人健康服务技术推广基地构建、应用社区居家智慧养老模式。利用平台使用情况和用户使用体验对社区居家智慧养老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社区居家老年人智慧养老接纳及影响因素的顺序解释性混合研究在量性部分共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180份,有效回收率98.33%。811位的社区居家老年人接纳智慧养老,占比68.7%。教育、月收入、医保类型、自我健康评估、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失能情况是其接纳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在质性研究部分,通过主题分析提炼了4个主题(接纳智慧养老、社会人口学因素、资源因素和需求因素),6个亚主题(人格特性、健康信念、产品特性、资源可及性、评估需求、感知需求)。基于安德森健康行为模型对量性和质性数据进行整理和综合,最终构建了一个含前倾因素、使能因素和需要因素为一体的社区居家老年人智慧养老接纳概念模型。2.智慧养老平台的设计与开发(1)最终纳入166篇外文文献,78篇中文文献。在发文量方面,国外相关研究的年发文量高于国内,但国内外年发文量都呈递增趋势。在研究领域方面,国外相关研究涉及信息系统、临床医学、心理、护理、健康管理、经济政治等领域,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科技、社会科学、经济和管理学等领域。在高频关键词方面,国外研究的关键词出现次数较多的为“assistive technology”,“smart home”,“e-health”,“telecare”,“rehabilitation”等,国内研究的关键词出现次数较多的为“智慧养老”,“物联网”,“智能家居”,“互联网+”,“防意外跌倒”等。在研究内容方面,在技术准备度层面,大多数国外研究处于TRL5~TRL6,而国内研究处于TRL1;在设计层面,国内外研究在平台的设计上都关注老年用户的感知和需求;在功能和应用层面,国外研究更重视新兴技术在平台的整合应用,国内研究虽然可以实现新兴技术,但还存在数据共享、技术整合方面的问题;在隐私和数据保护层面,四分之一的国外研究描述了保护个人的隐私的方法,国内研究仅部分提及了隐私保护的理念;在平台效果评价方面,国外研究对平台在可行性、健康改善等方面的临床试验和评价较多,国内研究主要聚焦于可行性评价。(2)通过组建含专业医疗护理人员、信息技术人员和老年用户为一体的协同设计团队,在混合感知模型的理论支撑,以及内容的可感知性、界面组件的可操作性、网络系统的兼容性、用户的隐私和数据安全性的设计原则指导下,最终设计和开发出的智慧养老平台的物联网构架分为4个(数据采集层,数据交互层,应用平台和应用管理层),系统组成包括5个子系统(生理数据感知系统,环境感知系统,位置感知系统,活动感知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业务展现形式包括3种(各类智慧养老产品,网页管理端和手机应用程序),可提供3类医养结合服务,包括健康管理(离床检测,心率检测,呼吸检测)、紧急救助(异常提醒,一键呼救,紧急援助)和康养服务(预约挂号,健康咨询,生活照料)。3.基于智慧养老平台的社区居家智慧养老模式构建及应用评价研究在智慧养老平台的技术支持下,老年人、家属、1所二级医院、1所三级医院、基地等多个利益相关主体相互联系,并通过在老年人居家、社区环境进行网络布置,构成了一个小型“线上+线下”的养老服务生态圈。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在基地试运行期间签约老人180位,平均年龄(76.3±7.15),后台调查数据显示平台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用户及家属的满意率为96%,平台报警排名前三为各类环境及身体传感器触发报警331次,厕所滞留报警284次,睡眠质量差预警72次。报警响应率100%,上门干预率36.86%。主题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认为智慧养老平台可以增强心理安全感,契合医养需求,维持生活自主性,但也报告了对个人隐私的关注,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技术不适应。结论:1.社区居家老年人对智慧养老的接纳度较高,但是潜在影响因素复杂且系统。2.智慧养老平台具备创新性、科学性和适宜性,为满足智慧养老模式构建和应用的技术需要提供了支持。3.尽管还有改进的空间,智慧养老模式运行良好,用户评价积极,有望为老年健康服务产业的智慧化转型升级提供参考和借鉴。

宋心宇[3](2021)在《兰州市三甲医院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评价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构建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评价体系和确定指标权重,并运用构建的评价指标调查兰州市三甲医院护理人员科研能力情况,找出护理人员科研能力发展优势和存在的不足,以期为开展护理人员科研能力教育培训提供导向,为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的提升提出科学可行的对策。方法:(一)在文献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基础上,运用Delphi法和AHP层次分析法构建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指标权重系数;(二)依据构建的科研能力指标体系编写调查问卷,利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兰州市4所三甲医院480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研,调研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一)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中,本研究共邀请了18名专家进行电子邮件式函询,问卷回收率两轮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Cr)分别为0.89和0.90,表明专家在指标选取上依据相关理论及实践经验,变异系数小于0.25,第一、二轮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232和0.341(P<0.01),上述各指标说明专家问函调查结果可信。研究确立了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评价指标及各指标权重系数,该指标评分体系包括了6个一级指标和30个二级指标。(二)兰州市三甲医院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得分低水平(0-40分)350人,占79.7%,中水平(41-80分)89人,占20.3%,高水平(81-120分)11人,占2.5%。总体得分分布在5-106分之间,平均为38.94±1.87分。其中发现问题能力指标得分跨度2-12分,均分为2.06±0.62分;科研设计能力指标得分跨度2-17分,均分为1.28±0.66分;沟通协作能力指标得分跨度2-12分,均分为1.72±0.17分;资料处理能力指标得分跨度0-20分,均分为1.51±1.06分;文献运用能力指标得分跨度0-12分,均分为1.62±0.85分;研究报告撰写及投稿能力指标得分跨度0-18分,均分1.22±1.11分;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在不同学历、职称、职务、是否带教、有无科研团队情况上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不同年龄分组得分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一)构建了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评价体系并确定各级指标权重。(二)兰州市三甲医院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总体水平不高且个体差异较大;建议管理者有针对性地设置护理科研进阶课程,提升护理人员学历层次及科研素养,建设护理科研小组,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以期有效激励护理人员开展科研活动。

符晓红[4](2020)在《中医院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培训方案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编制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测评问卷;2.了解目前中医院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现状及岗位培训需求;3.依据现实及需求,构建、修订基于M-Learning的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培训方案。方法本研究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现状与培训现状及需求调查第一阶段: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测评问卷研制①访谈分析。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11名规培护士,10名规培护士导师,8名护理管理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其规培导师临床教学能力的看法、期望、建议及岗位培训需求,为临床教学能力问卷的编制和培训方案的构建进行内容补充。②结合查阅文献、访谈分析结果,初步编制“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问卷”,通过专家小组会议讨论,最终形成“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问卷”,并对问卷进行了验证:便利选取符合标准的335名规培护士纳入研究对象,采用同质性信度评价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程度;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问卷的结构效度以及内容效度指数计算问卷的专家内容效度;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方法验证探索性因子阶段的结果。第二阶段: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现状调查。以自行编制的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问卷为调查工具,便利抽取郑州市5所三级中医院92名规培护士,获得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现状的相关信息,为本研究的培训内容设置提供依据。第三阶段:规培护士导师岗位培训需求调查。采用向利编制的《临床护理教师岗位培训现状及需求》问卷为调查工具,便利抽取郑州市5所三级中医院的规培导师125人进行问卷调查,获得规培导师培训现状及需求的相关信息,为本研究方案构建提供基础。第二部分:基于M-Learning的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培训方案构建与修订本部分是在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查阅和访谈分析结果,初拟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培训方案,并形成专家咨询表,经过2轮Delphi专家咨询对其修订。结果第一部分:第一阶段: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测评问卷研制①结合规培护士、规培护士导师及护理管理者对临床教学能力的看法、期望及建议,提炼出“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及教学素养”四个主题,22个亚主题,其中教学设计能力涵盖教学内容设计能力、教学时间分配能力、教学手段设计能力、教学目标设计能力、授课方式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包含了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的能力、语言表达和沟通交流能力、教学媒体选择能力和调节反馈能力、启发学生思考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涵盖对学生学情的评估能力、对学生全面评价的能力、与同行交流的能力;教学素养涵盖人文关怀能力、中医护理思维能力及专业发展能力、多媒体制作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自我完善发展能力兴趣发掘能力、教学方法创新能力、以研促教能力。最终补充了临床教学能力测评问卷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及教学素养”的具体条目。②结合查阅文献、访谈分析结果,初拟问卷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及教学素养”四个维度,共31个条目,专家小组会议共删除了 3个条目,修订了 4个条目,问卷由原来31个条目修改为28个条目。信效度检验结果: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测评问卷总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66,各维度Cronbach’s α系数分别在0.819~0.917。折半系数为0.932,且各维度的折半系数在0.667~0.847之间。间隔两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886,且各维度的重测信度均大于0.6(P<0.05)。该问卷的S-CVI为0.95,各I-CVI均大于0.8。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问卷表共选取4个公因子,即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素养,解释变异量的累积方差贡献率71.997%。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探索性因子分析选取的4个公因子结构进一步验证,结果显示,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问卷的4个因子模型拟合较好,所有条目载荷均大于0.4,所有的拟合指数均达到标准,拟合指数χ2=664.533,χ2/df=1.932,RMSEA=0.067,RMR=0.032,CFI=0.924。第二阶段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总均分为(3.59±0.37)分,处于中等水平,教学素养低于中等水平。其中导师学历、带教年限为主要影响因素(P<0.05)。第三阶段规培护士导师岗位培训现状及需求显示:规培护士导师的培训需求强烈,认为“比较需要”的占49.2%,“非常需要”接受培训的占19.2%,“非常不需要”或“不需要”的仅占1.6%;76%的是因为岗位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以往培训中存在问题:54.4%规培护士导师表示在培训前未进行培训需求评估,69.6%的规培护士导师表示临床工作任务繁重,与培训时间冲突;60.8%规培护士导师认为培训缺乏内容需求性分析,无针对性;51.2%的规培护士导师表示培训内容随机,无系统性。规培护士导师希望培训内容实用化,包括带教方法和沟通技巧培训(83.2%),护理人文及教育心理学培训(72.0%);希望得到的培训形式信息化,培训方法多元化。希望培训形式手机网络学习(72%),培训方法希望选择网络平台(74.4%)、讨论经验交流(73.6%)、案例分析(72.0%)情景模拟(59.2%)等能互动方法;希望培训师资来源丰富化、培训效果持续化。第二部分:初步构建临床教学能力培训方案,经过2轮Delphi专家咨询,最终构建中医院规培护士导师教学能力培训方案包含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学时及方式、培训师资及培训效果评价6各方面。其中培训目标23个条目;培训内容包含教学理论及规范、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和教学素养五个模块,104个条目,共38学时;培训师资16个条目,培训效果评价13个条目。结论本研究基于M-Learning构建了中医院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培训方案,包含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学时及方式、培训师资及培训效果评价6各方面;培训内容包括教学理论及规范、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和教学素养五大模块。该方案是在了解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基础及岗位培训现状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分析结果进行构建的,突出临床教学能力及信息化特点,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可靠性,为中医院开展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培训提供了科学依据,然而在今后培训方案实施的过程中仍需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以确保对规培护士导师培训质量和效果的提高。

杨蓉[5](2020)在《养老机构推行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养老机构医护人员及老年人对预立医疗照护计划(Advance Care Planning,ACP)的认知现状,明确养老机构推行ACP的影响因素及开展ACP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提出发展对策。方法1.养老机构医护人员ACP知信行现状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使用《医护人员一般资料调查表》、《ACP知信行问卷》、《ACP推广阻碍因素问卷》,对重庆市主城区内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进行ACP知信行及ACP阻碍因素调查;以《养老机构医护人员ACP实践体验》为主题对医护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2.养老机构老年人ACP接受情况研究采用《老年人一般资料调查表》、《ACP接受程度问卷》,便利选取重庆市主城区内养老机构老年人做ACP接受程度调查,以《养老机构老年人ACP接受程度及影响因素》为主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3.养老机构推行ACP的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采用SWOT分析法,基于养老机构医护人员ACP知信行、ACP推广的阻碍因素及老年人ACP接受程度及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和质性研究结果,总结分析养老机构推行ACP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并提出发展对策。结果1.养老机构医护人员ACP知信行现状研究对重庆市主城9大行政区内27所养老机构的432名医护人员完成了问卷调查;医护人员ACP知信行总分为(55.73±11.14)分,其中,ACP知识得分为(20.42±6.27)分、ACP态度得分为(30.15±4.87)分、ACP行为得分为(5.16±2.28)分;医护人员认为阻碍ACP推广的主要因素有:“临终老年人的治疗方案通常是由家属的意见决定的”,占75.7%、“家属担心老年人受刺激,不愿意告知老年人真实病情”,占71.5%、“受传统讳死观念影响,老年人及家属不愿谈及死亡话题”,占67.4%、“老年人不知道什么是ACP”,占64.6%、“老年人不知晓ACP的有效途径”,占62.3%;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学历、重病经历、丧亲经历、对ACP的了解情况是医护人员ACP知信行的影响因素。16名医护人员参加了《ACP实践体验》的质性访谈,共提炼出4类15个主题:(1)总体感受:支持开展ACP、需要加强ACP学习、推广ACP时需结合老年人的具体情况;(2)开展ACP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医护人员比较了解老年人、具有医疗护理的专业权威性、但存在ACP知识及技能不足的问题;(3)外部影响因素:家庭观念浓重、老年人的文化程度及理解力有限、死亡观念的束缚、老年人对ACP认知较差、是否为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ACP缺乏明确的法律保障;(4)促进养老机构开展ACP的建议:加强ACP教育培训、渐进式地宣传及实施ACP、以家庭为中心开展ACP工作。2.养老机构老年人ACP接受情况研究重庆市主城9大行政区内27所养老机构的515名老年人完成了问卷调查;老年人ACP接受程度总分为(61.29±11.74)分,其中ACP态度为(9.61±2.83)分、ACP感受为(35.90±6.79)分、ACP打算为(15.78±3.08)分;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文化程度、患慢性病情况、了解生命支持治疗情况、了解ACP情况是老年人ACP接受程度的影响因素;16名老年人参加质性访谈,凝练出6个主题:重视晚年生命质量、对ACP态度积极、愿意讨论ACP、现阶段没有讨论ACP的必要、ACP讨论需要家属的支持、ACP讨论需要医护人员的支持。3.养老机构推行ACP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养老机构推行ACP具有的优势(S):医护人员ACP态度积极、医护人员了解老年人、具有医疗护理的专业权威性。具有的劣势(W):医护人员ACP认知和实践不足。拥有的机遇(O):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国家对老年事业发展和安宁疗护给予大力政策支持、老年人对ACP态度较积极。面临的挑战(T):传统家庭观念及死亡观念束缚、老年人ACP认知度及接受度不高、ACP推行尚无法律保障。促进养老机构推行ACP的对策:(1)利用机遇,发挥优势,积极鼓励推进ACP工作(SO策略);(2)依靠优势,克服挑战,破除传统观念束缚(ST策略);(3)克服劣势,紧抓机遇,建立多元化的ACP培训模式(WO策略);(4)减轻劣势,规避挑战,构建有效的ACP推行模式(WT策略)。结论1.养老机构医护人员ACP知信行处于中等水平。学历、重病经历、丧亲经历、对ACP的认知情况会影响医护人员ACP知信行。2.养老机构医护人员ACP知识及技能不足等内部因素、传统家庭观念及死亡观的束缚、老年人文化程度低且缺乏ACP认知、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ACP缺乏明确的法律保障等外部因素均阻碍了ACP实施。3.养老机构老年人ACP接受程度处于中等水平。文化程度、对ACP的认知、对生命支持治疗的了解、患慢性病情况、家属及医护人员的支持会影响老年人对ACP的接受度。4.养老机构推行ACP具有医护人员ACP态度积极、对老年人较了解、医疗护理专业技能和权威的优势;存在对ACP认知和实践不足的劣势;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国家对老年事业发展和安宁疗护给予大力政策支持、老年人对ACP态度较积极的大好机遇;传统家庭观念及死亡观念束缚、老年人ACP认知度及接受度不高、ACP推行尚无法律保障是主要的威胁。建议养老机构应充分利用人口老龄化及国家大力支持安宁疗护的机遇,发挥养老机构医护人员的专业优势,加强ACP宣传培训,努力破除传统观念束缚,建立ACP法律保障,构建多元化的ACP实践模式,积极有效地推进ACP工作。

李正红[6](2019)在《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循证护理现状调查及培训方案构建》文中提出目的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其循证护理知识和技能、态度及实践行为现状及对循证护理临床培训的需求。在文献回顾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构建适合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的循证护理培训方案,为医院开展循证护理培训提供参考。方法1.文献回顾法:回顾循证护理教育和培训相关文献,确定本研究的主题为“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循证护理现状调查及培训方案构建”。2.问卷调查法:2018年1月至2018年3月,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143名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循证实践知识、态度、行为问卷和一般情况调查表作为研究工具,收集相关资料。在文献回顾和问卷调查基础上,构建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循证护理培训方案。3.德尔菲法:为了对上述循证护理培训方案的内容设置进行评价,我们遴选出27名专家,其研究领域涵盖护理管理、护理教育、临床护理、护理科研等诸多方面。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咨询,最终的评价意见趋于一致,得到了一个较可靠的临床培训方案。4.统计学方法:应用Excel 2010与SPSS 2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用频数和百分数对专家的一般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用咨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表示专家积极系数;用权威系数表示专家权威程度;用指标重要性赋值均数和满分比表示专家意见集中程度;用专家协调系数(Kendall’s W)表示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结果1.96%的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认为临床工作中需要开展循证护理实践,94%的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认为有必要在规范化培训期间开展循证护理培训。本科新入职护士循证护理实践态度维度得分最高,为(5.02±1.08)分,而循证知识技能维度和实践行为维度得分偏低,分别为(3.98±0.95)分和(4.25±1.17)分。2.第一轮和第二轮专家的积极系数分别为90%和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65和0.875,总体Kendall’s W分别为0.139和0.131(P≤0.001)。3.初步构建了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循证护理临床培训方案,包含6项一级指标,分别是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时间、培训师资、培训效果评价,并延伸出了31个二级指标和131个三级指标。结论1.通过对现阶段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循证护理知-信-行现状的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实践中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循证护理态度较积极,但循证护理知识技能和循证实践水平不容乐观,因此,医院应加强对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循证护理相关培训,提高其循证护理知-信-行水平。2.我们以知-信-行理论为指导,构建了一套循证护理临床培训方案。该方案包含了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时间、培训师资、培训效果评价6个方面,以强化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循证护理意识,提高其循证护理实践能力。本研究最终形成的培训方案具有可靠性和针对性,对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循证实践培训的开展具有理论参考作用。

蔡敏[7](2019)在《广州市居家养老老年人主观生活质量的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了解广州市居家养老老年人主观生活质量的现状。2.深入了解广州市居家养老老年人关于主观生活质量的认知与理解。3.探讨广州市居家养老老年人主观生活质量的需求层次状况与需求内容。4.为构建居家养老老年人主观生活质量量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现象学研究法之深入访谈法通过目的抽样法、滚雪球抽样法选取居住于广州市越秀区、番禺区采取居家养老方式的老年人共30例作为访谈对象。研究访谈提纲的建立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 f Life-Brief,WHOQOL)为基础,并结合广州市地域特色,同时根据访谈结果及时调整访谈内容。研究访谈方式为深入、半结构、面对面访谈,访谈过程中对访谈内容录音,并通过Poland转录规范在24小时内转录访谈内容至Word文档。资料分析由双人采用Nvivo11.0软件、Colaizzi7步分析法对研究数据进行编码分类、建立节点、凝练主题,同时结合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评估研究对象生活质量水平。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所得数据通过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频数、构成比、均值、标准差等进行统计描述。结果:1.WHOQOL得分情况:30名广州市居家养老老年人WHOQOL总得分为86.77±9.91,其中生理领域得分为14.13±2.85;心理领域得分为13.33±2.30;社会领域得分为14.93± 1.76;环境领域得分为14.00±1.91。2.广州市居家养老老年人对主观生活质量的主要认知理解包括政府养老金对吃穿等基本物质生活保障的情况、常见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医疗报销的保障情况、子孙日常陪伴情况三个方面。3.主观生活质量需求层次与需求内容:(1)需求层次方面,Nvivo关键词频云图显示,较常出现的与养老相关的词为“孩”、“女”、“儿”、“养”、“病”、“住”、“医”。(2)需求内容方面,本研究共提炼出五大主题,包含“基本生活需求、医疗安全需求、邻里亲属关爱、理想实现与追求、养老院的接受与担忧”。其中“基本生活需求”包括两个子主题:满足基本物质保障、基础公共设施需改善;“医疗安全需求”包括四个子主题:慢性疾病得到保障、担忧重大疾病、三甲医院看病人多且贵、社区医院医疗服务宣传不到位;“邻里亲属关爱”包括两个子主题:邻里关系弱化但和谐、子孙照护需求;“社会理想与自我追求”包括两个子主题:社会实现需求较低、自我实现未被满足;“养老院的接受与担忧”包括两个子主题:自愿接受入住养老院、担忧入住养老院问题。结论:1.广州市居家养老老年人生理领域的生活质量已达一定水平,但心理领域生活质量水平较低。2.广州市居家养老老年人对主观生活质量方面的认知理解,认为养老金物质生活保障程度、慢性疾病报销保障程度、子孙陪伴情况三个方面决定了主观生活质量水平。3.广州市居家养老老年人需求层次方面:(1)经济保障等基本生理需求层次已得到满足;(2)老年人现有需求层次主要为安全需要、爱与归属为需求,包括对重大疾病、慢性疾病等方面的担忧,对三甲医院与社区医院服务的不满;(3)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求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表现为对社会贡献关注较少,集中于追求自我提升。4.广州市居家养老老年人需求内容方面:(1)经济状况、公共交通设施等基本保障需求满意度较高,但部分老年人认为公共交通便利程度及其服务质量需求未被满足;(2)医疗安全需要中,老年人慢性疾病已得到保障,但部分老年人仍对重大疾病保障感到担忧,同时认为三级医院服务水平、社区医院医疗服务宣传有待加强;(3)邻里关系方面,老年人需求度较低,子孙照护需求较高,热衷于子孙共饮早茶;(4)社会理想与自我实现方面,自我实现需求较社会贡献需求高,实现需求的主要途径为上老年大学。5.养老观念转变影响养老需求,对入住养老院的接受度提高,但老年人仍认为养老院服务存在弊端需不断改善。

宋彩虹[8](2019)在《我国老年人安宁疗护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平均每年约增加640万,到2020年将达到2.55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7.8%左右。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疾病死亡谱也在发生变化,近几年恶性肿瘤居于老年人疾病死亡的首位,老年人对安宁疗护服务需求愈益迫切。安宁疗护起源于英国,是为临终老人及家属提供的关怀服务,使得临终老人可安宁地度过生命最后阶段,家属可尽快走出亲人逝世的阴影。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以上海市为例,选取部分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他们对于安宁疗护服务的认知情况;选取临终老人及家属、安宁护理人员、安宁疗护机构管理人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了解目前安宁疗护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二,梳理了安宁疗护在我国“本土化”过程中出现的发展模式,比如PDS模式、施氏模式及“三床联动”模式等。第三,从政策体系建设、专业队伍建设、心理服务建设和提高社会参与度等四个方面,借鉴安宁疗护发展比较成熟的英国和美国的经验。第四,基于需求层次理论、关怀科学理论和King’s达标理论,结合我国安宁疗护发展的现实需求,提出应建立“家庭—医院—社区安宁疗护服务中心”一体化的安宁疗护模式,并从基本架构、运作机制和规范要求三方面对该模式展开论述。最后,对发展我国安宁疗护事业提出如下对策建议:政府要重视法律、政策及机制建设,整合安宁疗护资源,加强安宁疗护服务的标准化建设;高校要推进安宁疗护专业建设,培养训练有素的安宁疗护专业人才;社会大众要转变传统观念,增强志愿服务意识,提高社会大众对安宁疗护的知晓度和接受度,共同促进安宁疗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王琳[9](2019)在《重大疾病家庭照顾者社会支持的干预研究》文中认为健康风险是人类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近年来,我国重大疾病的发生率居高不下,与重大疾病的发生相伴而来的是高额的医疗费用以及日益增高的照顾成本,尽管我国已初步建成了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险体系,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但一方面由于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水平还比较低,所以医疗成本依然高昂;另一方面,我国的疾病照护资源相对紧缺,缺乏正式的重大疾病患者照顾者。所以,现阶段家庭照顾依然是主要的照顾形式。而重大疾病家庭照顾者由于长期承担照顾任务,心理及生理压力较大,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严重影响个体的正常生活,故而这一群体急需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社会支持理论重视人对社会的适应性问题,强调人在社会环境中的感受,重视个人对周围环境中资源的利用,认为通过有计划的行动模式,制定干预行动,实现个体资源交换,可以有效缓解个体焦虑,达到个体生理与心理的良好生存状态。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笔者发现,重大疾病家庭照顾者群体目前存在负性情绪较为严重、生活积极性较低以及社交渠道受限三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与该群体对社会支持了解较少、社会支持水平较低密切相关。本研究是在社会支持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前期需求调研,运用社会支持量表以及老年人负性情绪量表,精准定位该群体需求,采用小组工作的形式,依据社会支持过程模型,设计六大主题活动,并在行动过程中及时调整,确保干预成效。干预实施结束后,经过量表分析、互动过程及治疗元素分析,对干预成效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是重大疾病家庭照顾者的共同需求;通过对量表分析发现,干预前后干预对象的社会支持水平显着提升,负性情绪得分显着下降,由此可见,小组干预是提升该群体社会支持水平的有效模式。

雷禹[10](2019)在《健康传播视域下新媒介使用对医患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上海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医患纠纷日益增多,伤医事件频发,医师执医环境恶化,医患关系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高风险领域之一。伴随新媒介快速发展以及社会日趋媒介化,医患关系不仅遭遇新挑战,也面临新机遇。随着健康中国战略与健康上海政策施行,在当前社会与数字媒介环境下,新媒介使用日趋深刻影响医患行为,健康传播范式发生转变。学术界认识到,在医患关系中,医患双方互相依赖,彼此需要,进行着密不可分的医疗活动,医患行为在助推医患关系的发展中有着非常显性的重要作用,新媒介对于医患行为影响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可以为新媒介使用如何改善医患关系提供研究基础。然而,健康传播视野下的相关研究非常匮乏,缺陷比较明显。现有研究文献中,核心概念界定有待辩证;其次,不够重视平衡医患双方研究,尤其忽视新媒介使用对于医者行为的影响研究,医患行为研究框架与模式偏重患者;其三,研究方法上偏重思辨,定量研究甚少,而且主要局限于新闻报道文本分析;其四,定量研究方法运用相当单一,变量设置比较简单,不足以描述医患双方新媒介使用对其行为影响的复杂状态。因此,在医患双方新媒介使用影响其行为的路径与机制这一重要问题上,目前并没有事实充分的发现,以及基于事实的论证,亟待深化研究,以有切实而又系统的发现,以及据此进行深入的探索。有鉴于此,在上海市医学专家与医疗行政部门大力支持下,本研究基于媒介系统依赖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运用问卷调查与结构方程模型,通过上海案例研究,立足于当前新媒介发展迅捷、高度渗透并影响医患行为这一历史性大背景,聚焦于医患行为,考究重要影响因子,建构纵横交错的变量模型,以揭示新媒介使用对于医患行为的一系列彼此关联的重要影响,发掘影响产生的路径与机制,以期填补新媒介与医患行为实证研究空白,实质性地推进这一学术研究领域,为新媒介视域下改善医患关系研究,以及健康传播理论研究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学术文献。本研究主要采用实证调查的方法开展探究。在理论支撑层面,本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媒介依赖理论,以结构方程模型为分析框架来探讨与医患双方个体——患者与医者两方个体新媒介使用行为对其就医行为与执医行为产生影响的机制,着重探讨此影响的路径通道、中介变量,以及调节变量对路径的作用等。在实证调查层面,本研究建立关于医患双方个体新媒介使用行为与医患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模型,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医患研究模型假设、现状发现假设、影响关系假设、影响路径假设。根据假设,本研究对新媒介使用行为、就医态度与行为、执医态度与行为等相关变量,进行维度的选择与确定,确定核心变量——自变量“新媒介使用行为”,因变量“就医行为”与“执医行为”。后两者维度分别是“参与认知度”、“信任度”、“依从度”、“尊重度”,以及“尊重度”、“信任度”、“忠诚度”、“激情度”;前者根据不同使用主体,确定患者自变量维度是“新媒介信息依赖度”与“新媒介技术依赖度”,医者自变量维度是“新媒介依赖度”;通过征求专家意见并反复修改后,形成医患两个版本的问卷。抽样采用书面问卷与网络问卷相结合的方式,问卷发放覆盖各类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医院等上海医疗机构共计近30家单位。在对获取的医患数据进行清理、质量控制及信效度分析检验后,采用频数统计、交互分类、多元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数据分析结果,采用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一一验证医患双方新媒介使用行为现状发现的系列假设,即对理论模型中相关变量进行数据分析与假设验证。由此发现医患双方各变量本身的强弱程度、各变量与新媒介相关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可能影响各变量的个体属性因素,进而发现新媒介使用行为对医患行为影响路径中各环节分别受到作用的因素,为之后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影响路径与探讨影响机制提供数据支持。在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分析验证后发现,新媒介使用对就医行为与执医行为确实具有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并非直接的,而是通过影响一些中介因素继而影响到行为。另外,个体属性对影响具有调节作用。就患者而言,“新媒介使用行为”对“就医行为”的影响路径主要是通过影响就医态度,继而影响就医行为意向,最终影响就医行为。此外,患者的性别、年龄、学历、收入、健康状况等人口学属性均会对此影响路径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就医者而言,“新媒介使用行为”对于医者“执医行为”的影响作用有三条实现路径:其一,通过影响执医态度,继而影响执医行为;其二,通过影响社会支持,继而影响执医行为;其三,通过影响社会支持,继而影响自我效能感,最后影响执医行为。此外,医者人口学属性中仅性别与收入对以上影响路径产生调节作用,但作用较为微弱。由影响作用实现路径分析可见:新媒介作为健康传播工具与渠道,在患者就医行为与医者执医行为干预方面,不仅潜力显着,而且具有现实可行性。根据相关验证结论,本研究进行深入讨论与思考,探讨新媒介冲击下医患沟通行为的健康传播范式嬗变,探索提升新媒介使用行为对医患行为影响路径畅通度的方案,探究新媒介影响医患行为的路径障碍,如新媒介造成医患认知鸿沟、医患话语权失衡,以及新媒介报道失范等,并结合影响路径相应提出利用新媒介干预医患行为的构想,进而提出提升医患素养、重建医患信任、建构医患舆论场、定位媒介角色等一系列手段的建议,为在健康传播视域下结合新媒介,规范与引导医患行为寻求现实径路,为医疗卫生等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学术参考。

二、现代护理观念转变的若干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护理观念转变的若干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一)脑卒中防治是慢病管理系统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
        (二)临床实践凸显脑卒中照护模式变革需求
        (三)个案管理是实现脑卒中连续性照护服务的可行模式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研究方案与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指导照护模式
    三、研究目的
    四、方法的选择---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的起源与概述
        (二)行动研究的概念与应用
        (三)行动研究的步骤
        (四)本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契合性分析
        (五)行动研究场所的选择
    五、研究内容
    六、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一)资料收集方法
        (二)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人权保护措施
    九、技术路线
第三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一、诊断阶段---问题的确认
        (一)田野研究---行动地临床现状调研
        (二)患者及家庭照顾者的居家照护体验
        (三)医护人员的知情者访谈
        (四)讨论
        (五)小结
    二、计划阶段---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一)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构建原则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文献回顾
        (三)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构建的理论转化
        (四)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五)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三、行动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实施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实施与修订
    四、评价阶段---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评价指标与工具
        (四)干预措施
        (五)资料收集方法
        (六)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研究结果
        (九)讨论
        (十)小结
    五、反思阶段---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讨论
        (七)小结
第四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
    一、计划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完善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讨论修订
    二、行动阶段---修订版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五)小结
    三、评价阶段---第二轮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质量控制措施
        (六)研究结果
        (七)讨论
        (八)小结
    四、反思阶段---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成果
    二、研究结论
    三、研究的创新性
    四、研究的局限性
    五、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附录
综述 积极老龄化视阈下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社区居家智慧养老模式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1 养老服务体系
        2 养老模式
        3 社区居家养老
        4 医养结合
        5 智慧养老
        6 智慧养老接纳
        7 智慧养老平台
    第二节 理论基础
        1 技术接受模型
        2 健康信念模型
        3 安德森健康行为模型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假设
        1 研究内容
        2 研究假设
    第五节 技术路线
        1 研究方案
        2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社区居家老年人智慧养老接纳及影响因素的顺序解释性混合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设计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智慧养老平台的设计与开发研究
    第一节 国内外智慧养老平台建设的对比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设计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智慧养老平台设计与开发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设计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基于智慧养老平台的社区居家智慧养老模式构建及应用评价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设计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1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2 不足与展望
文献综述 协同设计在智慧养老中的应用与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兰州市三甲医院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评价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概况
    1.研究背景
    2.相关概念
    3.国内外研究现状
    4.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护理人员科研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1.初步确定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评价指标
    2. 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3.结果
    4.指标体系权重赋分
    5.讨论
    6.小结
第三部分 兰州市三甲医院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现况调查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3.质量控制及统计分析
    4.研究结果
    5.讨论
    6.护理人员科研能力提升对策
第四部分 结论及展望
    1.结论
    2.研究的创新性
    3.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我国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4)中医院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培训方案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立题依据
        1.2 相关概念及定义
        1.3 国内外文献回顾
        1.4 小结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理论依据
    4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研究
    第一阶段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测评工具的研制
        1 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测评工具的研制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 资料收集及处理
        1.4 结果
        1.5 问卷编制
        1.6 问卷信效度检验
        1.7 讨论
        1.8 小结
    第二阶段 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现状调查
        2 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现状调查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阶段 规培护士导师岗位培训现状及需求研究
        3 规培护士导师岗位培训现状及需求研究
        3.1 研究对象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M-LEARNING的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培训方案的构建与修订
    1 初拟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培训方案
    2 形成专家咨询表
    3 讨论与思考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新护士规范化培训现状对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5)养老机构推行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的内容
    四、技术路线
    五、相关概念
第二章 养老机构医护人员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知信行现状研究
    一、养老机构医护人员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知信行问卷调查
    二、养老机构医护人员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实践体验的质性访谈
第三章 养老机构老年人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接受情况研究
    一、养老机构老年人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接受程度问卷调查
    二、养老机构老年人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接受程度的质性访谈
第四章 养老机构推行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一、养老机构推行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的SWOT分析
    二、养老机构推行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的对策
全文总结
    一、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性
    三、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循证护理现状调查及培训方案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3 研究相关概念
    4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循证护理现状调查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结果
        1 调查对象一般资料
        2 新护士循证护理知-信-行具体现状
    讨论
        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及培训需求分析
        2 新护士循证护理知-信-行处于中等水平
第二部分 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循证护理培训方案的构建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结果
        1 文献回顾法结果
        2 德尔菲法咨询结果
        3 专家咨询结果
    讨论
        1 培训方案构建的科学性与咨询结果的可靠性
        2 本科学历新护士循证护理培训方案的制定
        3 本研究的创新性
        4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今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缩略词表
致谢

(7)广州市居家养老老年人主观生活质量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研究
    1.2 我国老年人养老模式现状研究
    1.3 居家养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居家养老涵义
        1.3.2 居家养老特点
        1.3.3 国内居家养老研究现状
        1.3.4 国外居家养老研究现状
    1.4 生活质量国内外相关研究
        1.4.1 生活质量的定义
        1.4.2 生活质量的测评工具研究
        1.4.3 主观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
    1.5 小结
第二章 实验研究
    2.1 研究内容
        2.1.1 样本来源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脱落标准
        2.1.5 研究对象获取
        2.1.6 样本量的确定
    2.2 研究方法
        2.2.1 抽样方法
        2.2.2 研究工具
        2.2.3 资料收集环节
        2.2.4 资料整理环节
        2.2.5 资料分析环节
        2.2.6 提高研究科学性的措施
        2.2.7 伦理考虑
        2.2.8 统计学分析
        2.2.9 技术路线图
    2.3 研究结果
        2.3.1 受试者一般情况资料
        2.3.2 访谈对象WHOQOL评分
        2.3.3 研究结果云图
        2.3.4 提炼的主题
    2.4 讨论
        2.4.1 广州市居家养老老年人生活质量现状
        2.4.2 广州市居家养老老年人对主观生活质量的认知理解
        2.4.3 广州市居家养老老年人需求层次
        2.4.4 广州市居家养老老年人主观生活质量需求内容
    2.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8)我国老年人安宁疗护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关于老年人安宁疗护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3.2 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和设计方案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安宁疗护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安宁疗护
        2.1.2 姑息医疗
        2.1.3 老年人安宁疗护模式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需求层次理论
        2.2.2 关怀科学模式理论
        2.2.3 King’s达标理论
第三章 我国老年人安宁疗护的历史起源与实践探索
    3.1 安宁疗护的历史嬗变
        3.1.1 古代安宁疗护的实践
        3.1.2 传统思想文化与安宁疗护思想
        3.1.3 传统中医理论下的安宁疗护思想
    3.2 近现代安宁疗护的发展
        3.2.1 安宁疗护政策梳理
        3.2.2 安宁疗护实践的发展
    3.3 当前我国的安宁疗护模式
        3.3.1 PDS模式
        3.3.2 施氏模式
        3.3.3 “三床联动”模式
        3.3.4 “家庭—社区—医护人员”模式
第四章 我国安宁疗护服务现状的实证分析—以上海市为例
    4.1 调查准备
        4.1.1 调查对象与问卷设计
        4.1.2 调查实施
    4.2 老年人安宁疗护服务的实证分析
        4.2.1 基本情况分析
        4.2.2 安宁疗护服务认知情况分析
    4.3 老年人安宁疗护服务的案例分析
        4.3.1 案例1:生理的折磨与家属的无奈
        4.3.2 案例2:现实的困境与未来的希望
        4.3.3 案例3:护理的特殊与人生的选择
    4.4 老年人安宁疗护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4.4.1 民众对安宁疗护接受度低
        4.4.2 安宁疗护相关政策不完善
        4.4.3 安宁疗护护理人才缺乏
        4.4.4 安宁疗护服务内容单一
第五章 老年人安宁疗护模式的国际比较分析
    5.1 国外安宁疗护模式发展分析
        5.1.1 英国安宁疗护发展现状
        5.1.2 美国安宁疗护发展情况
    5.2 国外安宁疗护实践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5.2.1 注重心理和精神关怀
        5.2.2 建立完善的政策标准体系
        5.2.3 组建专业的护理人才队伍
        5.2.4 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度
第六章 我国老年人安宁疗护发展的目标模式
    6.1 安宁疗护目标模式的设计原则
        6.1.1 以人为出发点
        6.1.2 注重伦理关怀
        6.1.3 尊重患者尊严
    6.2 安宁疗护目标模式的设计
        6.2.1 基本架构
        6.2.2 运作机制
        6.2.3 规范要求
    6.3 安宁疗护目标模式的SWOT分析
        6.3.1 优势与劣势分析
        6.3.2 机会与威胁分析
第七章 促进我国老年人安宁疗护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转变传统意识观念
        7.1.1 转变传统生死观念
        7.1.2 增强大众安宁疗护志愿服务意识
    7.2 完善安宁疗护的政策法规
        7.2.1 完善老年人安宁疗护的法律法规
        7.2.2 加强老年人安宁疗护的政策建设
    7.3 加大安宁疗护人才培养力度
        7.3.1 重视高校安宁疗护专业建设
        7.3.2 提高护理人员专业化水平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9)重大疾病家庭照顾者社会支持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目的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重大疾病
        1.2.2 重大疾病家庭照顾者
        1.2.3 社会支持
    1.3 文献回顾
        1.3.1 对重大疾病家庭照顾者的现状研究
        1.3.2 对重大疾病家庭照顾者社会支持情况的研究
        1.3.3 社会工作介入重大疾病家庭照顾者的研究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思路
    1.5 理论基础
    1.6 研究方法
        1.6.1 研究对象
        1.6.2 研究方法的选取
        1.6.3 资料分析的方法
第2章 照顾者社会支持现状及需求评估
    2.1 重大疾病家庭照顾者的社会支持现状
        2.1.1 社会支持的来源
        2.1.2 社会支持的内容
        2.1.3 社会支持的功能
        2.1.4 照顾能力、照顾负担与社会支持
    2.2 重大疾病家庭照顾者的社会支持影响因素分析
        2.2.1 照顾者因素
        2.2.2 患者因素
        2.2.3 家庭因素
        2.2.4 社会因素
    2.3 对重大疾病家庭照顾者的社会支持的需求分析
        2.3.1 疏解负性情绪
        2.3.2 习得支持能力
        2.3.3 重燃生活激情
        2.3.4 搭建社交互动平台
    2.4 小结
第3章 小组干预设计
    3.1 干预基础——社会支持过程模型
    3.2 干预重点
        3.2.1 小组性质与目标
        3.2.2 小组活动内容
    3.3 评价指标的确立
        3.3.1 定性评价
        3.3.2 定量评价
第4章 小组实施过程分析
    4.1 前期筹备阶段
    4.2 干预实施前相关分析
        4.2.1 支持接受者(小组成员)的分析
        4.2.2 组员量表前测(基线期)得分情况
        4.2.3 干预策略回应支持接受者(小组成员)的需求分析
    4.3 小组干预实施与互动
        4.3.1 小组初期: 建立关系
        4.3.2 小组中期: “情”之一事
        4.3.3 小组后期——从“新”出发
        4.3.4 小组总结与反思
第5章 小组干预成效评估
    5.1 对社会工作者的评估
        5.1.1 方案技巧评估
        5.1.2 社会工作者扮演的角色及责任评估
        5.1.3 小组成员对社会工作者的评价
    5.2 干预前后社会支持水平评估
        5.2.1 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
        5.2.2 干预前后组员社会支持水平比较
    5.3 干预前后负性情绪变化评估
        5.3.1 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
        5.3.2 干预前后组员负性情绪比较
    5.4 干预小组成效的质性分析
        5.4.1 干预小组对成效的积极影响
        5.4.2 干预形式对成效的积极影响
        5.4.3 小组治疗元素对成效的积极影响
        5.4.4 基于社会支持过程模型的评价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讨论
    6.1 总结
    6.2 小组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的实务经验与体会
        6.2.1 从服务针对性到工作者权力
        6.2.2 小组工作介入重大疾病家庭照顾者社会支持的有效模式
        6.2.3 小组工作介入照顾者社会支持提升的有效经验
    6.3 研究创新与不足
        6.3.1 研究创新
        6.3.2 本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卷内备考表

(10)健康传播视域下新媒介使用对医患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上海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实意义
        三、研究理论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路径
        一、研究对象
        二、主要研究问题
        三、研究路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篇章结构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篇章结构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运用模型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四、定量分析法
        五、结构方程模型方法
    第五节 创新性与可行性
        一、研究创新性
        二、研究可行性
    第六节 研究难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健康传播
        一、概念范畴
        二、历史演进
        三、理论框架
    第二节 医患行为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范式
        三、行为沟通模式
        四、医患行为量表
    第三节 媒介与医患
        一、历史与发展
        二、框架与文本
        三、作用与影响
        四、成因与对策
    第四节 文献评析
        一、研究视角
        二、理论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第一节 理论框架
        一、媒介系统依赖理论
        二、计划行为理论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维度的选择
        一、新媒介依赖度的概念
        二、医患行为的定义
        三、医患行为的维度
第四章 医患新媒介感知模式实证调查设计
    第一节 样本选取与采集
        一、样本选取
        二、数据来源
    第二节 问卷编制
        一、变量的选取
        二、研究量表标度的选择
        三、患者量表纬度构建与编制
        四、医者量表纬度构建与编制
        五、已有量表的参考与选择
        六、问卷设计与修整
    第三节 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
        一、患者理论模型修正
        二、患者研究假设建立
        三、医者理论模型修正
        四、医者研究假设建立
第五章 数据质量评估与统计
    第一节 数据统计与整理
        一、患者数据的整理与质量控制
        二、医者数据的整理与质量控制
    第二节 CR值的计算与判定
        一、患者数据的CR值判定
        二、医者数据的CR值判定
    第三节 探索性因子分析
        一、患者数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的适合性检验
        二、患者数据探索性因子分析过程及结果
        三、医者数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的适合性检验
        四、医者数据探索性因子分析分析过程及结果
    第四节 信度分析
        一、患者问卷的信度分析
        二、医者问卷的信度分析
    第五节 效度分析
        一、患者问卷的效度分析
        二、医者问卷的效度分析
第六章 新媒介视域下的医患行为现状分析
    第一节 医患双方样本构成分析
        一、患者基本情况
        二、医者基本情况
    第二节 医患双方新媒介使用习惯分析
        一、患者新媒介使用时间与渠道
        二、患者新媒介使用时间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三、医者新媒介使用时间与渠道
        四、医者新媒介使用时间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第三节 医患新媒介信任度分析
        一、患者新媒介信任度
        二、患者新媒介信任度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三、医者新媒介信任度
        四、医者新媒介信任度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第四节 医患新媒介依赖度分析
        一、患者新媒介依赖度
        二、患者新媒介依赖度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三、医者新媒介依赖度
        四、医者新媒介依赖度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五、医患新媒介依赖度与新媒介信任度关系分析
    第五节 医患双方自我效能感分析
        一、患者自我效能感程度
        二、患者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三、医者自我效能感程度
        四、医者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五、医患自我效能感与新媒介变量相关度
    第六节 医患双方社会支持分析
        一、患者社会支持获得程度
        二、患者社会支持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三、医者社会支持获得程度
        四、医者社会支持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五、医患社会支持与新媒介变量相关度
    第七节 就医现状与执医现状
        一、医患态度与意向现状
        二、医患态度与意向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三、医患态度与新媒介变量相关度
        四、医患行为现状
        五、医患行为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第八节 新媒介视域下医患行为现状
        一、新媒介视域下医患行为感知
        二、医患行为和谐度
        三、患者就医现状发现假设验证一览
        四、医者执医现状发现假设验证一览
第七章 新媒介使用对医患行为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第一节 患者结构方程模型假设的验证
        一、患者结构方程模型图
        二、患者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
    第二节 患者影响关系假设的验证
    第三节 患者影响路径假设的验证
    第四节 患者影响的调节变量的验证
        一、性别属性的影响
        二、年龄属性的影响
        三、学历属性的影响
        四、收入属性的影响
        五、健康状况的影响
        六、新媒介信任度的影响
    第五节 医者结构方程模型假设的验证
        一、医者结构方程模型图
        二、医者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
    第六节 医者影响关系假设的验证
    第七节 医者影响路径假设的验证
    第八节 医者影响的调节变量的验证
        一、性别属性的影响
        二、年龄属性的影响
        三、学历属性的影响
        四、收入属性的影响
        五、职称的影响
        六、新媒介信任度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结论与探析
        一、医患行为及其和谐度的现实印证
        二、新媒介使用行为影响医患行为的路径确定
        三、医患行为影响路径中变量的相关性确认
    第二节 讨论与思考一:新媒介冲击下医患沟通的健康传播范式的嬗变
        一、新媒介的冲击:医患受众习惯与传受渠道发生转变
        二、文化碰撞与交融:健康传播范式遭遇困境与冲突
        三、“微”变革与元创新:医患沟通健康传播模式发生转换与重构
    第三节 讨论与思考二:新媒介使用行为对医患行为影响路径畅通度的提升方案
        一、患者新媒介使用行为对其就医行为影响路径畅通度的提升
        二、医者新媒介使用行为对其执医行为影响路径畅通度的提升
    第四节 讨论与思考三:新媒介“人际网络”中医患行为的沟通噪音
        一、医患认知鸿沟
        二、医患信任降低
        三、医患话语权失衡
        四、媒介报道失范
    第五节 对策与建议:健康传播范式转换下医患行为和谐度提升的现实径路
        一、提升医患个体素养
        二、重建医患信任关系
        三、建构医患话语舆论场
        四、准确定位媒介角色
    第六节 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设计的不足与展望
        二、研究测量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项目
致谢
附录一: 患者新媒介使用行为(新媒介依赖度)量表
附录二: 医者新媒介使用行为(新媒介依赖度)量表
附录三: 患者就医态度量表
附录四: 患者就医行为意向量表
附录五: 患者就医行为量表
附录六: 医者执医态度量表
附录七: 医者执医行为量表
附录八: 医患自我效能感量表
附录九: 医患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附录十: 健康传播视域下新媒介使用对医患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调查问卷(患者使用)
附录十一: 健康传播视域下新媒介使用对医患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调查问卷(医者使用)

四、现代护理观念转变的若干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D]. 朱晓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
  • [2]社区居家智慧养老模式构建及应用研究[D]. 黄欢欢.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兰州市三甲医院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评价与对策研究[D]. 宋心宇.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中医院规培护士导师临床教学能力培训方案构建研究[D]. 符晓红. 郑州大学, 2020(02)
  • [5]养老机构推行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杨蓉.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6]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循证护理现状调查及培训方案构建[D]. 李正红. 青岛大学, 2019(02)
  • [7]广州市居家养老老年人主观生活质量的质性研究[D]. 蔡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我国老年人安宁疗护模式研究[D]. 宋彩虹.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9(06)
  • [9]重大疾病家庭照顾者社会支持的干预研究[D]. 王琳.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10]健康传播视域下新媒介使用对医患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上海案例研究[D]. 雷禹. 上海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现代护理观念转变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