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就节水便器标准问题与有关同志商榷(论文文献综述)
王春民[1](2014)在《天地人和—生态社区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带来的环境恶化和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同应对的问题,倡导生态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社区一方面作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水准的高低;另一方面与社区规划建设息息相关的房地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如何科学引导也日益受到重视。将生态的理念运用于社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在满足人们基本居住需求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自然的影响,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和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是应对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国内对生态社区的研究多集中在生态技术的应用和评价体系的建立,而对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以及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情况认识不足,对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缺乏深层次的分析,致使出现理论研究深入细致、而社会实践却偏行渐远的不良局面。本论文综合运用社会学、生态学和城市规划、建筑、风景园林等相关学科理论,以历史发展时期为轴线、以东西方居住文化为背景,阐述了生态社区价值观的历史演进,对国内外生态社区的成功案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生态社区的基本内涵。最后重点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查找我国生态社区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实施策略和生态社区的未来研究方向。研究表明,生态社区的基本内涵除了生态技术的广泛应用外,经济和文化的因素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公平原则的贯彻落实和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是生态社区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国外生态社区案例在生态技术的推广利用和生态意识的培育方面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针对我国生态社区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只有在市场机制、行政机制、法律机制和社会机制方面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能推动生态社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推动生态社区研究成果的转化,推动生态社区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从而真正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潘术香[2](2004)在《北京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北京市水环境日益恶化,北京水污染问题已成为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热点。为了研究地表水质污染程度,对五大水系进行了布点采样,采用模糊数学法和单因子评价法进行水质评价并分析污染原因,进而提出污染控制策略。 研究结果表明: (1) 潮白河水系水质良好,41.4%的断面好于或符合Ⅱ~Ⅲ类水体功能要求。下游污染来源于顺义河段以及牛栏山酒厂等排放的工业废水。 (2) 永定河水系水质较好,27.3%的断面好于或符合Ⅱ~Ⅲ类水体功能要求。延庆县以及上游张家口和宣化地区污水造成局部地区水质恶化。 (3) 大清河水系水质较差,从上游往下游,水体污染明显加重,由单纯重金属污染转为有机与无机污染并存的形式。石家庄市大量施用的农药、化肥以及山区采矿业和乡镇企业的废水造成水体污染。 (4) 蓟运河水系水质较差,为Ⅴ类或劣Ⅴ类水质,下游断面有多项污染物超标。平谷县污水以及顺义地区的养殖废水对水体造成污染。 (5) 北运河水系水质最差,为劣Ⅴ类水质。北运河水系是北京城近郊区的主要排污河道,所以水体被严重污染。 (6) 湖泊基本符合水质功能的要求。除了密云、海子水库,其余水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官厅、沙河水库水质最差。 (7) 氮磷以及有机污染指标之间相关性极为显着(P<0.01),重金属之间相关性各异。DO与各指标基本呈负相关。各指标相关性不同体现了污染来源即存在共性又存在差异。 (8) 模糊数学法水质评价结果可以表明水质好于水体功能要求的情况,避免只以一种污染物评价的偏颇,而单因子评价避免饮用水超标带来的威胁,列出超标污染物及其倍数,便于进行污染原因分析。应该结合两种方法对北京市地表水质进行评价。
王景福[3](2003)在《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绵阳节水型社会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在总结借鉴前人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构建适合我国实际的节水型社会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始终把握以下四个建设要点:一是以流域区域生态承载力(包括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承载压力度、生态弹性度)为主要标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建设;二是以水权、水市场为理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设;三是以市场经济手段为主体的节水运行饥制建设;四是以数字化为主要手段的节水型社会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在该理论体系的支撑下,以四川省绵阳市涪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节水运行机制建设、节水型社会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的实践为实证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检验节水型社会理论,并及时指导正在建设中的绵阳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最终达到增加有效供给,减少无效需求,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及实际运用如下: 1.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的,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判断流域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衡量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的主要标准应当是生态承载力,包括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承载压力度和生态弹性度。生态承载力越大,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2.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基础,是水权明晰。实现水权明晰的主要手段是制定科学权威的水资源规划,包括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水环境和水资源的有效保护。水资源规划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对流域区域生态承载力的深入研究和科学把握上。生态承载力的评价为水资源规划奠定了基础,水资源规划则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为理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的依据。没有科学权威的水资源规划,就没有科学合理的初始水权分配。 3.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是运用市场手段建设节水运行机制。有明晰的水权和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水权的交易就易于完成,水市场的发育就易于成熟。科学的以市场经济为主的节水运行机制建设,是引导全社会积极节水,吸引各种社会资本进入水市场的有效手段。 4.节水型社会的建设,离不开现代化手段。无论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还是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都必须以数字化建设为主要手段。因此,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的成败。 5.绵阳节水型社会建设,是水利部着眼全局、分类指导的重要举措。绵阳位于长江上游,正在建设西部硅谷,经济总量四川第二,西部第五,生态区位突出,社会影响重大,经济地位重要。在水资源相对丰沛、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建设以节水防污为主要特色的节水型社会,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经验,意义十分重大。但由于人们的节水意识比较淡薄,体制机制很不健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任务也十分艰巨。本文所研究的节水型社会理论,就是在建设绵阳节水型社会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又不断及时指导实践的产物。因此,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张卫民[4](2002)在《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在广泛参考国内外城市可持续发展及其综合评价研究的基础上,以北京为研究对象,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从系统工程学角度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1.通过对可持续发展概念和研究进展的系统回顾,在总结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发展机制的基础上,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 2.提出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框架并建立起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从城市系统分析入手,从社会统计的角度出发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进行研究,该方法的前期工作是提出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无论国内国外,每个城市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环境,发展的宏观背景不尽相同,必然会出现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因此,研究者在进行综合评价时,特别是在指标体系设计方面,既要兼顾不同城市发展的共性,便于城市之间的比较研究,又要充分考虑城市的个性,体现出具体城市的特色。 3.提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优化决策模型。该模型从系统优化角度,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要素进行综合考虑,可在进行约束替代后,对给定的替代因子分析,用Lagrange乘子法求出其最优解。 4.提出利用熵值法进行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的方法。为了全面反映城市复合系统各个方面的状况,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需要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在对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分析时,本文尝试利用熵值法复合构造出经济发展指数、社会进步指数和资源环境支持指数三个复合指标,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个综合评价系数:城市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系数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协调系数,用这两个系数来定量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程度。 5.根据系统工程学理论,构造城市可持续发展预测模型。 6.评价北京城市1990—2000年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下,通过努力,城市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市景观和面貌日新月异,当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存在需要进一步提高之处。本文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北京在20世纪90年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规律,为城市未来发展决策提供了依据,同时也可供其它城市借鉴。 7.探讨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机制,通过对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得失的分析,总结了考察期内城市发展的要素及其作用。考察期内在政府正确引导、企业和公众积极参与的共同作用下,北京市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经济发展成为社会进步和环境发展的推动器;北京市敏感地抓住申办奥运这一影响城市发展的重大事件,引导城市加速了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8.在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北京市可持续发展趋势分析中,发现北京市当前选取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基本是正确的,若按现行城市发展战略自然演变发展,城市的社会、环境、经济以及整体水平将稳步向好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城市社会进步指数状况高于环境和经济指数反映了北京市在城市发展中追求社会进步的倾向和成果。同时本文通过对参数修改控制设计了三个方案进行调控试验模拟比较,试图寻求加速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进程的策略。 9.针对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的初步结论和问题,在参考其它学者的观点和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对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丁卫东,缪斌[5](2001)在《就节水便器标准问题与有关同志商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就节水便器标准问题与有关同志商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就节水便器标准问题与有关同志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1)天地人和—生态社区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课题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 |
1.2.1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2.2 课题研究的方法 |
1.2.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生态社区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对生态社区的研究 |
1.3.2 我国对生态社区的研究 |
1.4 相关概念阐述 |
1.4.1 生态学 |
1.4.2 社会学 |
1.4.3 可持续发展 |
1.4.4 社区 |
1.4.5 生态社区 |
第二章 生态社区价值观的历史演进 |
2.1 工业化前时期:朴素的生态意识 |
2.1.1 西方文明 |
2.1.2 东方文明 |
2.2 工业化社会早期:机械的生态价值观 |
2.3 现代社会时期:多维的生态价值观 |
第三章 国内外生态社区案例分析 |
3.1 国外生态社区典型案例 |
3.1.1 贝丁顿零碳社区 |
3.1.2 丹麦的太阳风社区 |
3.1.3 德国的弗莱堡生态小城 |
3.2 国内生态社区城市设计 |
3.2.1 崇明岛国际实验生态社区 |
3.2.2 中新天津生态城 |
第四章 生态社区内涵分析 |
4.1 经济层面 |
4.1.1 合理的人口规模 |
4.1.2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
4.2 文化层面 |
4.2.1 生态意识 |
4.2.2 公平意识 |
4.2.3 和谐的邻里关系 |
4.2.4 历史文化的传承 |
4.3 技术层面 |
4.3.1 选址合理 |
4.3.2 配套完善 |
4.3.3 人性化的室外空间 |
4.3.4 良好的绿化景观 |
4.3.5 合理的建筑形态 |
4.3.6 舒适的室内空间 |
4.3.7 环保节能技术的利用 |
第五章 我国生态社区发展之路 |
5.1 我国生态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5.1.1 主要问题 |
5.1.2 原因分析 |
5.2 生态社区实施对策探索 |
5.2.1 市场机制 |
5.2.2 行政法律机制 |
5.2.3 社会机制 |
5.3 生态社区研究方向展望 |
5.3.1 生态社区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
5.3.2 学习型社区的建立 |
5.3.3 生态旅游观光的拓展 |
5.3.4 从“生态社区”到“生态城市” |
5.3.5 生态社区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结合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北京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水资源现状 |
1.3 北京市水资源形式 |
1.4 河流水质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第二章 研究方案与试验设计 |
2.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2.2 研究思路 |
2.3 材料与方法 |
2.4 水质评价方法原理及举例 |
第三章 北京市地表水的水质评价 |
3.1 潮白河水系水质评价 |
3.2 永定河水系水质评价 |
3.3 蓟运河水系水质评价 |
3.4 北运河水系水质评价 |
3.5 大清河水系水质评价 |
3.6 湖泊和水库水质评价 |
3.7 各污染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8 小结 |
第四章 两种评价方法比较分析 |
4.1 两种方法评价结果的比较 |
4.2 评价方法的选择 |
4.3 小结 |
第五章 北京市地表水污染控制策略 |
5.1 加强水源地保护 |
5.2 防治河湖污染 |
5.3 综合措施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3)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绵阳节水型社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一、关于生态承载力 |
(一) 生态承载力 |
(二) 生态承载力的基础条件——资源承载力 |
(三) 生态承载力的约束条件——环境承载力 |
(四) 生态承载力的支持条件——生态弹性力 |
二、关于水权、水价、水市场 |
(一) 国外水权研究综述 |
(二) 国内水权研究综述 |
三、关于节水型社会建设 |
第1章 总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基本思路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绵阳市的社情水情 |
2.1 经济社会自然情况 |
2.1.1 经济社会概况 |
2.1.2 自然条件 |
2.2 水资源量情况 |
2.2.1 水资源量及变化趋势 |
2.2.2 水资源可利用量及变化趋势 |
2.3 水环境情况 |
2.3.1 水质状况 |
2.3.2 水质评价 |
2.3.3 水土流失状况 |
2.4 供用水情况 |
2.4.1 现状年供水水资源开发程度分析 |
2.4.2 供水和用水结构分析 |
2.4.3 现有供水工程存在的问题 |
2.5 用水效率情况 |
2.5.1 现状用水效率和用水水平比较研究 |
2.5.2 现状用水效率和用水水平趋势分析 |
第3章 绵阳涪江流域生态承载力评价 |
3.1 生态承载力判定模式与求解方法 |
3.1.1 生态承载力基本判定指标 |
3.1.2 生态承载力判定模式与计算方法 |
3.2 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方法 |
3.3 涪江流域生态承载力计算与分析评价 |
3.3.1 涪江流域生态弹性度计算与分析评价 |
3.3.2 涪江流域资源承载指数计算与分析评价 |
3.3.3 涪江流域水资源承载压力度计算与分析评价 |
3.3.4 涪江流域生态承载力综合分析评价 |
第4章 绵阳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力增强途径研究 |
4.1 节水 |
4.1.1 节水总体目标任务 |
4.1.2 节水措施 |
4.2 减污 |
4.2.1 减污目标任务 |
4.2.2 减污措施 |
4.3 污水资源化 |
4.3.1 再生污水利用原则 |
4.3.2 城市再生污水回用量计算 |
4.3.3 经济效益分析 |
4.3.4 污水资源化措施 |
第5章 绵阳水权宏观控制和微观定额研究 |
5.1 水权宏观控制 |
5.1.1 区域初始水权分配 |
5.1.2 区域初始水权分配方案 |
5.2 排污权宏观控制 |
5.2.1 纳污能力 |
5.2.2 排污量控制 |
5.3 微观定额指标 |
5.3.1 城镇生活用水定额 |
5.3.2 农业灌溉用水定额 |
5.3.3 工业用水定额 |
5.3.4 生活服务业用水定额 |
5.3.5 绵阳河道生态用水定额 |
第6章 绵阳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建设研究 |
6.1 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节水运行机制障碍 |
6.1.1 管理方式陈旧 |
6.1.2 管理职能分割 |
6.1.3 管理制度残缺 |
6.1.4 管理手段落后 |
6.1.5 调节手段乏力 |
6.1.6 投资市场疲软 |
6.1.7 工作机制欠妥 |
6.2 体制和机制障碍的成因 |
6.3 改革管理方式,实现政府管水宏观化 |
6.4 改革管理职能,实行涉水事务管理一体化 |
6.5 改革管理制度,实现水资源管理法制化 |
6.6 改革管理手段,实现水资源管理现代化 |
6.6.1 建设目标 |
6.6.2 设计原则 |
6.6.3 系统功能和组成 |
6.7 善用价格杠杆 |
6.8 拓宽投资渠道 |
6.9 健全工作机制 |
第7章 绵阳市水利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框架研究 |
7.1 绵阳水利现代化的内涵 |
7.2 水利建设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
7.2.1 水利建设成就 |
7.2.2 水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7.3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
7.3.1 指导思想 |
7.3.2 基本原则 |
7.4 主要目标 |
7.5 六大体系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
7.5.1 建立人水协调的防洪抗旱体系 |
7.5.2 建立持续优化的水资源配置体系 |
7.5.3 建立高质和谐的水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体系 |
7.5.4 建立统一高效的水管理体系 |
7.5.5 建立完善健全的水政策法规体系 |
7.5.6 建立创新务实的科技与人才队伍建设体系 |
7.6 保障措施 |
7.6.1 思想保障 |
7.6.2 体制保障 |
7.6.3 机制保障 |
7.6.4 前期工作保障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8.1 结论 |
8.2 建议 |
参考文献 |
(4)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
1.2.1 国外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观 |
1.2.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观 |
1.2.3 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
1.2.4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1.2.5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 |
1.2.6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学科方向 |
1.2.7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趋向 |
1.3 可持续发展评价及指标体系 |
1.3.1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定义 |
1.3.2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作用与功能 |
1.3.3 国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情况述评发 |
1.3.4 国内对可持续发展评价课题的研究述评 |
1.4 城市可持续发展 |
1.4.1 城市系统 |
1.4.2 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意义 |
1.4.3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1.4.4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性 |
1.4.5 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 |
1.4.6 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特征 |
1.4.7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述评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1.5.1 研究方案 |
1.5.2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5.3 主要内容 |
第2章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2.1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理论 |
2.1.1 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观点 |
2.1.2 城市复合系统理论 |
2.1.3 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特征 |
2.2 城市发展可持续的内涵 |
2.2.1 社会子系统的可持续性 |
2.2.2 环境子系统的可持续性 |
2.2.3 经济子系统的可持续性 |
2.3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及范围分类 |
2.3.1 设计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遵循的基本原则 |
2.3.2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范围和分类 |
2.4 本文设计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方法 |
2.5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成 |
2.5.1 指标体系的结构 |
2.5.2 社会可持续指标组 |
2.5.3 资源环境可持续指标组 |
2.5.4 经济可持续指标组 |
第3章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模型 |
3.1 评价方法 |
3.1.1 概述 |
3.1.2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优化模型 |
3.2 熵值法 |
3.2.1 熵与熵值函数 |
3.2.2 信息系统的熵值函数 |
3.2.3 综合评价中信息熵及权重函数 |
3.2.4 样本的评价 |
3.2.5 多层评价系统的评价 |
3.3 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方法 |
3.3.1 社会进步指数、环境支持指数和经济发展指数 |
3.3.2 发展可持续系数 |
3.3.3 发展协调系数 |
3.3.4 综合评价 |
3.4 主成分分析法复核 |
3.4.1 原始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
3.4.2 求指标数据的相关矩阵 |
3.4.3 求相关矩阵R的特征根特征向量,确定主成分 |
3.4.4 求方差贡献率,确定主成分个数 |
3.4.5 对l个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 |
第4章 城市可持续发展趋势评价 |
4.1 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 |
4.1.1 因果反馈结构 |
4.1.2 系统结构 |
4.2 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子模块 |
4.2.1 人口模块 |
4.2.2 社会模块 |
4.2.3 环境资源模块 |
4.2.4 经济模块 |
4.3 城市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 |
4.3.1 模型参数的确定 |
4.3.2 模型的计算和检验 |
4.4 城市可持续发展趋势评价 |
第5章 北京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特征 |
5.1 北京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 |
5.1.1 建国前,北京是单一的政治中心,经济职能十分薄弱 |
5.1.2 建国后北京城市建设的发展和成就 |
5.1.3 北京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 |
5.1.4 社会发展水平全国第一 |
5.1.5 北京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
5.2 北京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
5.2.1 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又上新台阶 |
5.2.2 结构调整取得显着成效三次产业全面优化升级 |
5.2.3 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对外开放水平显着提高 |
5.2.4 首都市场繁荣活跃消费领域不断拓宽 |
5.2.5 科技优势发挥作用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 |
5.2.6 与发达城市的经济效益还有相当的差距 |
5.3 北京市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 |
5.3.1 人口发展 |
5.3.2 居民生活状况 |
5.3.3 卫生保健事业积极发展人民健康水平显着提高 |
5.3.4 教育改革逐步深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
5.3.5 文化产业为首都增添光彩 |
5.3.6 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市容市貌显着改观 |
5.3.7 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
5.4 北京资源与环境的主要特征 |
5.4.1 土地资源 |
5.4.2 水资源 |
5.4.3 空气质量 |
5.4.4 固体废弃物治理 |
5.4.5 噪声治理 |
5.4.6 生态环境建设 |
第6章 20世纪90年代北京市可持续发展评价 |
6.1 北京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系数的计算过程 |
6.1.1 熵值法计算过程 |
6.1.2 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复核验算 |
6.1.3 计算结果比较及结论 |
6.2 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6.2.1 综合评价 |
6.2.2 对社会进步、环境支持、经济发展指数的分析 |
6.2.3 评价指标相关关系分析 |
第7章 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因素分析 |
7.1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背景——经济发展 |
7.1.1 世界经济发展背景 |
7.1.2 中国经济发展背景 |
7.1.3 经济发展推动北京向可持续发展迈进 |
7.2 政府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引导作用发 |
7.2.1 北京行动计划——北京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行动指南 |
7.2.2 北京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和目标 |
7.2.3 在经济发展中政府的引导作用 |
7.2.4 在社会进步中政府的引导作用 |
7.2.5 在环境治理中政府的引导作用 |
7.3 主体发展机制——企业行为 |
7.4 个体发展机制——公众行为 |
7.4.1 公众的环境意识 |
7.4.2 居民的消费行为 |
7.5 申办奥运——重大事件的影响 |
7.5.1 绿色奥运 |
7.5.2 科技奥运 |
7.5.3 人文奥运 |
7.5.4 基础设施建设 |
7.5.5 经济发展 |
第8章 北京市可持续发展趋势评价 |
8.1 模型的建立和运算 |
8.2 模型的检验 |
8.3 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趋势评价 |
8.3.1 自然演变型评价 |
8.3.2 调控试验模拟评价 |
第9章 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议 |
9.1 加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城市功能 |
9.2 关于社会可持续发展 |
9.3 关于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 |
9.4 关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就节水便器标准问题与有关同志商榷(论文参考文献)
- [1]天地人和—生态社区理论与实践研究[D]. 王春民. 天津大学, 2014(03)
- [2]北京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D]. 潘术香. 中国农业大学, 2004(03)
- [3]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绵阳节水型社会建设研究[D]. 王景福. 南京林业大学, 2003(02)
- [4]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 张卫民. 北京工业大学, 2002(02)
- [5]就节水便器标准问题与有关同志商榷[J]. 丁卫东,缪斌. 中国建材, 2001(01)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综合评价模型论文;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论文; 中国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