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柠檬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清洁生产(论文文献综述)
邹伟钊[1](2020)在《废铅酸蓄电池铅膏铵法预脱硫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废铅酸蓄电池是重要的二次资源,对其进行再生回收既能满足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能避免铅对环境造成污染。预脱硫-低温熔炼技术是我国大力推广的废铅酸蓄电池清洁再生工艺路线,其中铅膏预脱硫是该工艺的关键环节,开发经济高效铅膏预脱硫技术装备对再生铅行业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有重要意义。根据近年来我国铅膏预脱硫行业提效降耗的紧迫需求,本文紧密结合工业实际可行条件,着眼铵法脱硫过程特性,开展了以NH4HCO3作为脱硫剂的铅膏铵法强制预脱硫工艺和装备研究,以期为铵法铅膏预脱硫技术工业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首先,在了解铅膏化学组分及基本特性的基础上分别对铵法铅膏脱硫反应进行了热力学及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在常温条件下反应的推动力很大,反应很容易发生;反应过程主要受内扩散控制,反应产物PbCO3对PbSO4的包裹是影响脱硫反应效率的主要原因。其次,在工业实际可行条件下开展了铅膏铵法预脱硫工艺条件影响实验研究,分别考察了投料方式、搅拌速度、C/S比、反应时间、矿浆浓度对脱硫转化率的影响。同时基于反应过程中产生的CO2引起浆液起泡这一现象,考察了搅拌速度、反应温度、铅膏粒径和矿浆浓度对浆液起泡能力的影响,探讨了起泡对生产能力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在工业实际可行条件下进行铅膏铵法预脱硫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投料方式为往铅膏浆液中加NH4HCO3固体、搅拌速度为300 r/min、C/S比为2、反应时间为60 min,该条件下转化率可达92.6%。但是高矿浆浓度下反应的脱硫效果不能达标,内扩散影响显着。起泡实验中,提高搅拌速度、降低反应温度、减小浆液浓度和增大铅膏颗粒粒径均能抑制浆液的起泡性能,但在现有的最优工艺条件下,起泡对生产能力会造成一定影响,需采用消泡剂或改进实验装置等方法对反应过程进行消泡处理。最后,根据前两章的研究结果,设计开发基于文丘里效应的新型强制铅膏铵法脱硫装置和CO2承压驰放气液分离系统,并利用CFD软件对装置中搅拌罐内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确定了搅拌罐内的最佳工况;继而开展了基于新型反应系统的铵法铅膏脱硫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增大搅拌速度可以改善罐内铅膏浆液的悬浮特性,当搅拌速度为300 r/min时浆液的混合效果达到最佳;挡板的设置可促进流体的循环流动及固相颗粒的悬浮状态,显着提高浆液的混合效果。应用实验研究中发现,新型反应系统的脱硫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搅拌釜的脱硫效果,即使在矿浆浓度为60%时,反应60 min左右铅膏的最终含硫率也能稳定低于0.5%,满足工业要求。同时消泡效果也比较显着,产生的少量气泡不会对反应造成不良影响。
陈博[2](2020)在《羧基化改性单宁酸/蛋白粉的制备及其助铬鞣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传统铬鞣方法会在制革废液中残留大量Cr2O3,不仅会对环境产生危害,而且对于铬资源也是一种浪费,会增加制革企业的废水处理成本,不利于制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以单宁酸和蛋白粉为原料,对其进行羧基化改性,合成了一系列铬鞣助剂,并将其应用于铬鞣工艺中,以期对制革产业的清洁化生产有辅助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以下四个部分:(1)以单宁酸和一氯乙酸为原料,在水性体系中,分别控制单宁酸与一氯乙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8制得TAMO-1,物质的量之比为1:10制得TAMO-2,物质的量之比为1:12制得TAMO-3,以蓝湿革的收缩温度和废液中的Cr2O3含量为指标,确定最佳铬鞣助剂为TAMO-2。蓝湿革中Cr2O3含量检测结果表明加入铬鞣助剂TAMO-2的蓝湿革中Cr2O3含量最高,其扫描电镜结果也表明加入铬鞣助剂TAMO-2的坯革粒面最为平整。利用单因素分析法确定铬鞣助剂TAMO-2的最佳用量为4.0%,对应最佳铬粉用量为4.5%,通过扫描电镜图像分析,发现当铬鞣助剂TAMO-2的用量为4.0%时,加入4.5%的铬粉与6.0%的铬粉所得蓝湿革的胶原纤维分散性相差不大。再对其蓝湿革中Cr2O3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当铬粉用量从4.5%增加至6.0%时,蓝湿革中间层的Cr2O3含量增加较少,再结合蓝湿革的收缩温度,可知所增加的铬粉大多数结合在皮胶原纤维的表面,因此从环保角度考虑,选择铬粉用量为4.5%。(2)利用柠檬酸对水解蛋白粉进行水解,控制不同的水解时间,得到三种不同分子量的水解蛋白,分别为SJDB-1、SJDB-2、SJDB-3,通过GPC结果分析蛋白粉的水解程度。利用乙醛酸对其分别进行改性,得到三种铬鞣助剂PGA-1、PGA-2、PGA-3,以废液中Cr2O3的含量和蓝湿革的收缩温度为指标确定最佳铬鞣助剂为PGA-2,蓝湿革中Cr2O3含量检测结果表明加入铬鞣助剂PGA-2的蓝湿革中Cr2O3含量最高,扫描电镜结果表明:加入铬鞣助剂PGA-2时胶原纤维分散性最好。利用单因素分析法确定铬鞣助剂PGA-2的最佳用量为5.0%,对应最佳铬粉用量为5.0%,通过电镜观测发现当铬鞣助剂PGA-2的用量为5.0%时,加入5.0%的铬粉与6.0%的铬粉所得蓝湿革的胶原纤维分散程度相似。再对其蓝湿革中Cr2O3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当铬粉用量从5.0%增加至6.0%时,蓝湿革中间层的Cr2O3含量增加较少,再结合蓝湿革的收缩温度,可知所增加的铬粉大多数结合在皮胶原纤维的表面,因此从环保角度考虑,选择铬粉用量为5.0%。(3)再利用一氯乙酸分别对SJDB-1、SJDB-2、SJDB-3进行改性,得到三种铬鞣助剂PGMO-1、PGMO-2、PGMO-3,以蓝湿革的收缩温度和废液中的Cr2O3含量为指标,确定最佳铬鞣助剂为PGMO-2,对蓝湿革中Cr2O3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加入铬鞣助剂PGMO-2的蓝湿革中Cr2O3含量最高,而SEM扫描结果表明加入铬鞣助剂PGMO-2的坯革粒面最为平整。利用单因素法确定铬鞣助剂PGMO-2的最佳用量为6.0%,对应最佳铬粉用量为5.0%,通过电镜观测发现当铬鞣助剂PGMO-2的用量为6.0%时,加入5.0%的铬粉与6.0%的铬粉所得蓝湿革的胶原纤维分散性相似。再对其蓝湿革中Cr2O3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当铬粉用量从5.0%增加至6.0%时,蓝湿革中间层的Cr2O3含量增加较少,再结合蓝湿革的收缩温度,可知所增加的铬粉大多数结合在皮胶原纤维的表面,因此从环保角度考虑,选择铬粉用量为5.0%。(4)通过环保影响以及BOD5/COD考察分析了 TAMO-2、PGA-2、PGMO-2铬鞣助剂的环境生态性,结果表明TAMO-2、PGA-2、PGMO-2的BOD5/COD 值均高于 0.45,并且其废液的 EIA(COD、BOD5、SS、TS、DS)数值均低于未加铬鞣助剂的传统废液,这表明铬鞣助剂TAMO-2、PGA-2、PGMO-2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利于制革工业的清洁化生产,对于制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王亚伟[3](2019)在《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苎麻脱胶增效的关键酶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苎麻纤维是最好的天然植物纤维,其纤维最长、强度大,具有吸湿透气、防霉耐磨等多种功能,使苎麻纤维织物在国内外高端市场广受欢迎。苎麻纤维是由苎麻韧皮脱胶获得,习惯将苎麻纤维以外的果胶、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成分统称为胶质。对比目前普遍使用的高温强碱脱胶工艺,生物脱胶能大幅节能减排,并显着提高纤维品质,是目前的研究重点和难点。本课题组前期筛选获得苎麻高效脱胶菌株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HG-49,其脱胶率达82.2%,去除了苎麻韧皮中95%果胶、70%半纤维素,残留的主要胶质为半纤维素,仍需一定量的碱进行高温碱煮才能去除,分析发现残胶中的甘露聚糖含量较高。为了进一步提高P.carotovorum HG-49脱胶效果,减少碱的用量和高温能耗,本研究对降解甘露聚糖的关键半纤维素酶进行了筛选和脱胶效果评价,并构建相应的高效工程菌,以期显着提高脱胶效果,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鉴定并高效表达了苎麻脱胶关键酶—甘露聚糖酶(Man B),发现该酶与P.carotovorum HG-49协同脱胶能提高苎麻韧皮的半纤维素去除率。依据苎麻半纤维素中甘露聚糖含量较高的特征,以及P.carotovorum HG-49脱胶过程中监测p H变化由中性逐渐升高至碱性,确定以耐碱的甘露聚糖酶为关键半纤维素酶的筛选目标。对已发表的甘露聚糖酶进行了筛选,获得一种能特异性水解甘露聚糖的耐碱典型甘露聚糖酶。对该酶的密码子进行优化,使其适用于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合成优化后的酶基因序列并命名为Man B(Gen Bank accession No.KJ806638.1)。构建了高产重组菌株6×Man B-P.pastoris GS115,并在30 L发酵罐中高密度发酵后,上清液中酶活力达1649 IU/m L,蛋白质浓度达3.34 g/L。Man B的最适反应温度为70-75oC,最适反应p H为7-9,在p H 6-10能够维持稳定。Man B对角豆胶和魔芋粉水解活力最高,比活力分别为494.0 IU/mg和152.8 IU/mg。将不同浓度的Man B与P.carotovorum HG-49联合使用对苎麻韧皮进行原位脱胶处理,发现添加400 IU/m L Man B时苎麻韧皮脱胶率提高到85.6%。(2)分析P.carotovorum HG-49基因组中糖苷水解酶,发现了一种能显着提高苎麻韧皮脱胶效果且具有较高甘露聚糖酶活性的酶(Cel5M),并鉴定了该酶的特性和功能。通过分类注释P.carotovorum HG-49基因组中所有糖苷水解酶,仅发现一种N端催化域分类于糖苷水解酶第五家族(GH5)、C端分类于碳水化合物第三家族(CBM3)的酶具有较高甘露聚糖酶活力,尤其是对以葡甘聚糖为主的魔芋粉水解活性最高,故命名为葡甘聚糖酶Cel5M(Gen Bank accession No.MH544226.1)。利用重组酶Cel5M与P.carotovorum HG-49联合脱胶,发现添加400 IU/m L Cel5M时脱胶率提高至88.9%,特别是,半纤维素去除率显着提高。Cel5M最适反应温度为65o C,最适反应p H为6.5,在p H 5.0-9.0能够维持较高的稳定性。该酶具有较宽广的底物水解谱,对魔芋粉、羧甲基纤维素钠、木聚糖、角豆胶和瓜尔豆胶等水溶性底物均具有较高的水解活力,比活力依次为1061.1 IU/mg、647.3 IU/mg、563.4 IU/mg、315.1IU/mg和297.1 IU/mg。以魔芋粉作为底物时,Cel5M的热稳定性与酸碱耐受性较高。另外,Cel5M的CBM3能显着提高催化域的比活力,并降低对金属离子等的敏感性。(3)以P.carotovorum HG-49为表达受体,构建了过表达工程菌,提高了苎麻韧皮脱胶效果。将携带信号肽的Cel5M基因与载体p UC18-YJ重组后,转化原始菌P.carotovorum HG-49,获得Cel5M的组成型表达工程菌。分析比较工程菌与原始菌分别在富营养条件下和苎麻脱胶过程中的生长状态和酶活力,发现工程菌具有明显的生长和产酶优势。工程菌将脱胶率由原始的82.2%提高到87.7%,提高了苎麻韧皮的脱胶效果。本研究发现甘露聚糖酶能显着提高P.carotovorum HG-49苎麻脱胶效果,通过构建同源过表达Cel5M的高效脱胶工程菌,大幅降低了苎麻生物脱胶过程中半纤维素的残留,促进了苎麻生物脱胶绿色技术的应用。
张宏建[4](2018)在《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构建及其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柠檬酸是一种天然的、多功能的有机酸,它同其它大宗发酵产品一样,柠檬酸废水具有水量大、浓度高、酸性强,处理难度大等问题。为减轻柠檬酸废水对环境的污染,国内外生产企业主要采用“厌氧消化+好氧消化”的方式来处理柠檬酸废水,然而这种废水处理方式不仅占地大、操作费用高,且出水仍无法实现达标排放,这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环境负担。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论文以柠檬酸绿色制造为研究目标,根据“生态营养链”的原理,构建了“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探讨影响该生态工学系统中的抑制因子及其临界抑制浓度,并剖析抑制物对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影响的机制,通过引入耦合膜技术对厌氧消化液进行资源化处理以解除关键抑制物的抑制,又解析了该系统建立前后沼气发酵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最后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来模拟研究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的运行规律,以揭示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稳定运行的必要性。这种生态循环制造模式,对解决柠檬酸废水污染问题,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实现该产业的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以及促进整个发酵产业的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构建了“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即柠檬酸发酵废水经过沼气发酵处理,将高浓度有机物转化为沼气,沼气通过热电联产技术转变成蒸汽和电能应用于柠檬酸生产系统,而厌氧消化液(沼气发酵出水)经过资源化处理后作为配料水循环回用生产柠檬酸,从而构成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厌氧消化液直接循环回用,造成柠檬酸产量降低9.1%。研究发现,在厌氧消化液中氨氮、钠离子、镁离子是影响柠檬酸发酵的主要抑制物,其临界浓度分别为100、200和40 mg·L-1。厌氧消化液经过空气吹脱处理后,基本消除了氨氮和镁离子对柠檬酸发酵的抑制,而钠离子浓度基本没有变化,因而钠离子成为循环生态工学系统中主要抑制物并作为后续的研究对象。2.探究了关键抑制因子钠离子对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高浓度钠离子(500 mg·L-1)对黑曲霉细胞的生长和菌体形态及TCA循环中的四个关键酶:丙酮酸脱氢酶、柠檬酸合成酶、顺乌头酸酶和异柠檬酸脱氢酶的活力均不会产生负面影响。但却引起柠檬酸发酵前期(4-24 h)发酵液的pH快速下降,造成糖化酶和异麦芽糖酶活力的降低,从而使发酵液中残总糖和残异麦芽糖浓度上升,黑曲霉可利用糖总量减少,最终导致柠檬酸产量下降。3.建立了采用超滤和纳滤耦合膜技术对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中的关键抑制因子去除策略。经过对管式超滤膜进行筛选和优化,最终选取截留分子量为100 kD的超滤膜,在操作压力为0.45 MPa、操作温度35℃、膜面流速4 m·s-1时,COD、色度和氨氮去除率均达到30%以上,浊度去除率高达98.5%。对纳滤膜进行筛选和优化后获得截留分子量为150 D的纳滤膜,在操作压力为1.2 MPa,操作温度35℃,二价金属离子去除率基本达到100%,一价金属离子去除率也达到90%以上,COD、氨氮、色度、碱度等去除率在85%-100%之间。将双膜耦合技术应用于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中,连续进行四批循环实验,结果表明柠檬酸产量、残总糖及柠檬酸产率与对照组相当,证明双膜耦合技术有效消除厌氧消化液对柠檬酸发酵的抑制。4.利用454焦磷酸测序技术解析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建立前后的沼气发酵微生物群落结构。循环前后两者的细菌优势菌门相同,均为Firmicutes(厚壁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Chloroflexi(绿弯菌门)和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在古菌群落中,Euryarchaeota在循环前后均为优势菌门,是专性乙酸营养型产甲烷菌,并且丰度从循环前的80.75%进一步提升到循环后98.74%,在Euryarchaeota门下,Methanobacterium和Methanosaeta这两种菌属几乎占据全部丰度。这表明建立后的生态工学系统,其沼气发酵对降解高浓度的有机物的效率进一步提高,沼气发酵运行的稳定性也得到加强,因此保证了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的稳定性。5.根据所构建的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建立了三个数学模型对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中的主要抑制物(如COD、总离子、挥发酸和色度等)累积规律进行模拟分析。双膜耦合技术资源化后的厌氧消化液循环回用2-7批次后相关抑制物达到稳定的平衡状态,结果与实际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在平衡状态下相关抑制物均低于其临界抑制浓度之下,对柠檬酸发酵没有明显负面影响,其柠檬酸产量、发酵时间以及淀粉利用率均与去离子水为配料水的发酵水平相当。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在连续15批次的循环实验过程中,相关发酵参数都保持稳定,且抑制物也处于临界浓度之下并维持在一个平衡状态,上述均可证明该循环生态工学系统可连续稳定运行。
贾卫平[5](2016)在《循环经济模式下的新疆氯碱化工产业生态效率评价研究 ——以新疆天业化工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氯碱化工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也是传统的资源转化型产业。氯碱产品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重要部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新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新疆氯碱化工产业取得了飞速发展,产业竞争力、技术水平等各个方面有了巨大进步,但是,还存在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利用率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结构不合理和市场竞争力弱等诸多问题。其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改观,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高投入问题十分突出。如何能够保证氯碱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新疆氯碱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新疆氯碱化工产业生态化转型已经成为新疆氯碱工业一项刻不容缓、十分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实现新疆氯碱化工产业生态化转型,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产业是新疆氯碱化工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为了促进新疆氯碱化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评估其生态化建设和转型升级,需要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为新疆地方政府和产业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生态效率通常表述为提供能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满足社会需要的竞争性定价商品与服务,同时使整个生命周期的生态影响与资源能源强度逐渐降低到与地球能够承载能力相一致的水平。其思想核心是以较低资源消耗和较少污染排放生产较高质量的产品,对新疆氯碱化工产业来讲,就是要求产业内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同时使用较少的资源和能源,同时对环境产生影响的较小,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最终实现新疆氯碱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我国氯碱化工行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新疆天业为样本,结合新疆氯碱化工工业实际情况,探讨了新疆氯碱化工产业生态效率的内涵。以企业为核心从产业链、物质流和共生网络的视角分析了新疆天业循环模式,建立了新疆天业生态效率测度模型和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对新疆天业生态效率进行了科学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疆氯碱化工产业生态效率的提升路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并得到以下相关结论:(1)新疆天业循环经济模式依然存在粗放经营带来的资源浪费问题,使用污染企业治理污染,造成电石渣、盐泥和焦炭粉循环利用程度较低,产业链中的企业污染物叠加排放,是新疆天业固废污染的主要原因;(2)新疆天业生态效率总体上讲不高,并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尽管提高纯技术效率是提高新疆天业生态效率的重要措施,但规模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疆天业生态效率的提高,新疆天业生态效率改进分析表明,新疆天业还存在着较严重的投入拥挤和产出不足现象,即新疆天业还存在较大的节能减排潜力;(3)新疆天业内各企业的管理水平、产业共生体、地方政府管理、生态文化和市场等几个因素对新疆天业生态效率皆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从影响程度上分析,企业管理水平、产业共生体两类因素的影响最为明显。然而,外部环境中的生态文化与市场因素对新疆天业生态效率的作用无论是显着性水平还是影响强度都不理想;(4)新疆天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稳定性对生态效率有着显着的积极影响作用。新疆天业内各企业的管理水平、产业共生体、地方政府管理、生态文化与市场等几个因素对新疆天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稳定性都产生程度不同的积极影响。地方政府对循环经济产业链稳定性的影响在1%的水平下是显着的,说明地方政府在推动新疆天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进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以及税收优惠等政策对新疆天业循环经济转型升级尤其重要。产业共生体在对循环经济产业链稳定性的显着性检验中在1%和5%的水平下并不显着,在10%的水平下还是显着的,说明新疆天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是其发展循环经济最为重要的动因,从新疆天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看来,“企业承担的环境责任感”的重要性程度不是很高,新疆天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中企业配置不合理,存在使用污染企业治理污染的情况;(5)市场因素中“废弃物处理后的潜在及现实市场需求”是影响新疆天业循环经济系统转型升级的关键性因素,它在所有市场因素中占据最为重要的位置;(6)“社区居民环境保护意识”这一个因素的影响力并不突出。目前,虽然周围居民的环境意识开始提高,但是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还是普遍偏低;然而随着当地居民环保意识的逐步提高,市场对生态产品的需求将会有进一步的改善,这最终将会进一步促进新疆天业符合外部市场需求;(7)新疆天业生态化技术因素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提条件,但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有了生态化技术也未必就能使新疆天业成功实现循环经济的转型升级。
靳丽亚[6](2015)在《清洁生产审核方法在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食物植物油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消费品。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食用植物油的消费量逐年上升,食用植物油行业的发展前景良好。但是,食用植物油在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能耗尤其是汽耗高,浸出制油中有机溶剂的使用等都会制约企业的发展。清洁生产从生产全过程入手,从源头减少污染物产生,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把清洁生产运用到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本文运用清洁生产的思想来评价食用植物油加工行业,把清洁生产审核思路运用到具体的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通过对清洁生产理论研究发现:清洁生产在食用植物油加工行业的应用是可行的;清洁生产审核是食用植物油企业实施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方法,使食用植物油行业在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2)通过对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产排污的分析,发现了食用植物油清洁生产的潜力,和企业清洁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清洁生产方案。(3)通过对企业清洁生产方案的分析发现,清洁生产可以优化工艺、改善管理、节约能源、节约成本、减少生产对环境的危害。经过对已实施的无/低费方案进行核算,企业每年可实现经济效益100万元,其中节约用电156万KWh,节约电费98万元,节约用煤300吨。(4)对于在清洁生产审核中存在的问题从政策、技术、资金物资、管理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扫清在清洁生产审核时的障碍,使清洁生产审核在食用植物油企业中得以顺利应用,同时为其他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提供思路、方法。
林卓[7](2012)在《玉米深加工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减排绩效实现途径与核算办法》文中指出“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措施将从以工程减排、结构减排为主逐渐向管理减排为主转变。清洁生产作为管理减排的重要举措,其最为直接有效的实施手段是清洁生产审核。因此,减排绩效的体现应是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标志性成果之一。但是关于清洁生产审核的减排量核算尚未建立统一的方法及程序,更没有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可循。所以如何将审核减排的污染物量纳入总量核查结果会影响到今后我国减排目标的持续性改进和实现。基于此,本文以玉米深加工行业为突破口,研究以下五部分:一、查阅文献及相关政策法规,通过对国内外玉米深加工行业的发展阶段、发展状况、主要产品、深加工能力及经营模式进行研究,确定本文以玉米深加工中最主要玉米淀粉加工为研究主线,贯穿全文。并对吉林省玉米深加工行业发展状况、行业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二、按照清洁生产审核思路,重点分析玉米深加工废水及废气的产生及排放,找到影响清洁生产审核减排绩效因素的主要来源。三、对吉林省已完成清洁生产审核的玉米深加工企业产生的清洁生产方案进行汇总,结合查阅相关资料、咨询专家等手段对涉及减排类的审核途径,从影响生产的八方面加以筛选,总结提出适用于玉米深加工企业的减排绩效实现途径。四、对现阶段清洁生产审核中涉及减排类污染物核算的方法进行研究。提出适用于玉米深加工行业的减排绩效核算方法,即用实测法核算COD、氨氮,用物料法核算SO2减排绩效,用产排污系数核算NOx减排绩效。并对核算方法在使用条件和参数设置方面进一步细化。五、以玉米深加工企业为实例,将以上结论运用于具体实践。针对企业提出清洁生产审核减排绩效实现途径,并核算出该企业通过减排绩效的实施成果。
瞿露,汪诚文,陆茵,赵雪锋[8](2012)在《企业集团内各产业链间资源综合利用分析研究》文中提出以江苏某生物化学-热电联营企业为研究对象,针对企业内部产业链的特殊性,构建了集团内部不同产业链之间的耦合。从与同行业常规工艺的比较入手,分析了跨行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各项工程技术实践。结果表明:产业链耦合可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雷兰兰[9](2012)在《榨菜低盐腌制特征性微生物生长动力学模型及清洁生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预测榨菜低盐腌制特征性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生长动态,将分离筛选得到的嗜柠檬酸明串珠菌L33(L.citreum L33)和植物乳杆菌L34(L.plantarumL34)分别作为试验菌株建立生长预测模型。采用MRS液体培养基,调节初始pH值和NaCl浓度,在不同温度下培养,采用Origin软件进行曲线拟合及数据处理,由此建立植物乳杆菌和嗜柠檬酸明串珠菌的生长预测一级和二级模型。结果表明,在试验的生长条件下,L33和L34的生长预测一级模型可用四参数的Gompertz方程来描述,得到较高的拟合精度(Adj. R-Square在0.99以上);而由Gompertz方程得到的最大比生长速率与温度、初始pH及NaCl浓度的关系可分别用Ratkowsky方程、Cubic方程、Arrhenius方程、Arrhenius-Davey方程及Linear方程来描述;对所得到的模型进行可靠性评价,得到的偏差因子和准确因子都非常接近于1,表明所建立的模型既可靠又能准确的预测L33和L34在实验条件范围内的生长动态。建立的模型对开发利用植物乳杆菌和嗜柠檬酸明串珠菌及腌制蔬菜生产优化控制提供基础,并为更深层次模型的建立提供数据。为了解决腌制榨菜产生的含盐废水对环境的污染,采用榨菜低盐腌制新工艺,并将其中的卤水通过膜分离、真空浓缩及巴氏杀菌等工艺优化过程,将其制成了一种新型的营养调味汁。研究结果表明,优化的处理条件为采用孔径为0.22μm的超滤膜,真空浓缩条件为65℃/0.090MPa,水浴杀菌条件90℃/10min;最后制成一种榨菜低盐腌制营养调味汁产品,其体态澄清、鲜亮,咸甜适口,滋味醇厚,具有浓郁的榨菜香味及少许的酱香味,是凉拌菜、面条等的良好调味品。为了预防和减少榨菜产业对产地环境形成的各种污染,分析了榨菜产业的污染源现状,从榨菜产业的产品周期全过程和榨菜的生产过程出发,制定了榨菜产业实施清洁生产方案的关键步骤流程图,并讨论了榨菜产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各种措施。
瞿露,汪诚文,王玉珏[10](2011)在《两种柠檬酸生产工艺的清洁生产评价》文中指出以江苏某柠檬酸厂的实际生产为基础,对传统钙盐法和连续色谱法两种柠檬酸生产工艺进行了系统的清洁生产评价。结果表明:色谱法比钙盐法消耗的原材料少,排放的污染物也少。以此为基础,为柠檬酸行业的清洁生产提出了建议。
二、柠檬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清洁生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柠檬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清洁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1)废铅酸蓄电池铅膏铵法预脱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铅酸蓄电池简介 |
1.2.1 铅酸蓄电池的发展现状 |
1.2.2 铅酸蓄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
1.2.3 废铅酸蓄电池的产生与危害 |
1.3 废铅酸蓄电池回收技术研究进展 |
1.3.1 火法高温熔炼技术 |
1.3.2 湿法再生技术 |
1.3.3 预脱硫低温熔炼技术 |
1.4 课题来源和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1.4.1 课题来源 |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3 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2.3.1 动力学实验 |
2.3.2 工艺条件单因素实验 |
2.3.3 起泡实验 |
2.3.4 性能实验 |
2.3.5 实验流程 |
2.4 分析方法 |
2.4.1 废铅膏初始含硫率测定 |
2.4.2 脱硫反应后溶液中SO42-浓度测定 |
2.4.3 预脱硫性能评价指标 |
2.4.4 实验材料的表征 |
第3章 铅膏铵法预脱硫反应热力学与动力学分析 |
3.1 铅膏铵法预脱硫反应热力学分析 |
3.2 铅膏铵法预脱硫反应动力学分析 |
3.2.1 反应动力学模型 |
3.2.2 反应动力学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铅膏铵法预脱硫小试实验研究 |
4.1 工艺条件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1 NH_4HCO_3的投加方式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4.1.2 搅拌速度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4.1.3 反应时间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4.1.4 NH_4HCO_3用量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4.1.5 矿浆浓度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4.2 起泡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1 搅拌速度对反应起泡的影响 |
4.2.2 反应温度对反应起泡的影响 |
4.2.3 铅膏粒径对反应起泡的影响 |
4.2.4 矿浆浓度对反应起泡的影响 |
4.2.5 起泡性能衡算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CO_2承压驰放强制铅膏脱硫装置设计与性能研究 |
5.1 CO_2承压驰放新型强制铵法铅膏脱硫装置设计 |
5.1.1 CO_2承压驰放新型强制铵法铅膏脱硫装置设计机理 |
5.1.2 CO_2承压驰放新型强制铵法铅膏脱硫装置搭建 |
5.2 搅拌罐内微观数值模拟分析 |
5.2.1 模拟对象及方法 |
5.2.2 模拟结果与分析 |
5.3 性能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反应器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5.3.2 搅拌速度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5.3.3 NH_4HCO_3投加量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5.3.4 矿浆浓度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5.3.5 浆液流量大小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5.3.6 脱硫反应后铅膏表征分析 |
5.3.7 装置消泡情况 |
5.3.8 新型强制脱硫装置优势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2)羧基化改性单宁酸/蛋白粉的制备及其助铬鞣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高吸收铬鞣工艺 |
1.2.1 无盐浸酸铬鞣 |
1.2.2 改进鞣制反应条件 |
1.3 高吸收铬鞣机理及其基本原理 |
1.3.1 铬鞣机理 |
1.3.2 高吸收铬鞣机理 |
1.3.3 胶原纤维的结构 |
1.3.4 胶原修饰 |
1.3.5 无机铬鞣助剂 |
1.3.6 小分子铬鞣助剂 |
1.3.7 高分子铬鞣助剂 |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2 TAMO铬鞣助剂的制备及应用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内容 |
2.2.1 铬鞣助剂的合成与表征 |
2.2.2 铬鞣助剂的应用研究 |
2.2.3 应用性能分析与检测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不同铬鞣助剂的应用研究分析 |
2.3.2 最佳铬鞣助剂用量优化研究 |
2.3.3 不同铬粉用量的应用研究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PGA铬鞣助剂的制备及应用 |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仪器 |
3.2 实验内容 |
3.2.1 铬鞣助剂的合成与表征 |
3.2.2 铬鞣助剂的应用研究 |
3.2.3 应用性能分析与检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不同铬鞣助剂的应用研究分析 |
3.3.2 最佳铬鞣助剂用量优化研究 |
3.3.3 不同铬粉用量的应用研究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PGMO铬鞣助剂的制备及应用 |
4.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仪器 |
4.2 实验内容 |
4.2.1 铬鞣助剂的合成与表征 |
4.2.2 铬鞣助剂的应用研究 |
4.2.3 应用性能分析与检测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铬鞣助剂的应用研究分析 |
4.3.2 不同用量PGMO-2的应用研究分析 |
4.3.3 不同铬粉用量的应用研究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TAMO、PGA、PGMO铬鞣助剂及其生态性 |
5.1 实验方法 |
5.1.1 铬鞣助剂TAMO-2、PGA-2、PGMO-2的生物降解性测定 |
5.1.2 TAMO-2、PGA-2、PGMO-2铬鞣助剂废液的环境影响评估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TAMO-2、PGA-2、PGMO-2的可生物降解性研究 |
5.2.2 TAMO-2、PGA-2、PGMO-2废液的环境影响评估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成果 |
(3)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苎麻脱胶增效的关键酶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苎麻韧皮及结构成分 |
1.2 苎麻韧皮脱胶研究进展 |
1.3 苎麻生物脱胶关键酶研究进展 |
1.4 苎麻脱胶菌株研究进展 |
1.5 本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2 P.carotovorum HG-49 苎麻脱胶增效的关键酶高效表达、酶特性及其应用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3 本章小结 |
3 P.carotovorum HG-49 内源关键酶的筛选及其与HG-49 联合脱胶性能评价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3 本章小结 |
4 P.carotovorum HG-49 内源葡甘聚糖酶Cel5M的酶特性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3 本章小结 |
5 葡甘聚糖酶Cel5M的同源表达工程菌构建及应用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论文和专利情况 |
(4)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构建及其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柠檬酸概述 |
1.1.1 柠檬酸的起源与发展 |
1.1.2 柠檬酸的工业应用 |
1.1.3 柠檬酸的工业生产 |
1.1.4 柠檬酸提取工艺 |
1.1.5 柠檬酸生产废水处理技术 |
1.2 柠檬酸产业的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柠檬酸产业的生产现状 |
1.2.2 柠檬酸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其面临问题 |
1.3 生态工学 |
1.3.1 生态工学的原理及意义 |
1.3.2 生态工学在发酵工业中的尝试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中的抑制物的确定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菌株和原料 |
2.2.2 原料预处理 |
2.2.3 菌株保藏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2.2.4 种子液制备与培养 |
2.2.5 柠檬酸发酵培养基制备与培养 |
2.2.6 沼气发酵 |
2.2.7 厌氧消化液空气吹脱处理 |
2.2.8 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厌氧消化液循环回用对原料液化的影响 |
2.3.2 厌氧消化液直接循环回用对柠檬酸发酵的影响 |
2.3.3 厌氧消化液中对柠檬酸发酵抑制因子解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中关键抑制物的抑制机理探索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菌株与原料 |
3.2.2 培养基制备及培养条件 |
3.2.3 柠檬酸发酵过程中的pH调控策略 |
3.2.4 生物量的测定 |
3.2.5 菌球直径的测定 |
3.2.6 酶活力测定 |
3.2.7 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抑制物Na+对柠檬酸发酵及菌体量的影响 |
3.3.2 抑制物Na+对柠檬酸发酵菌体形态的影响 |
3.3.3 抑制物Na+对柠檬酸发酵过程中培养基pH的影响 |
3.3.4 抑制物Na+对TCA循环中关键酶活力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膜法在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中的应用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菌株与原料 |
4.2.2 种子培养基制备及培养条件 |
4.2.3 发酵培养基制备及培养条件 |
4.2.4 膜的性能特征及操作条件 |
4.2.5 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超滤膜筛选及操作因素对废水分离性能的影响 |
4.3.2 纳滤膜的操作因素对模拟废水分离性能的影响 |
4.3.3 纳滤膜操作因素对处理实际废水的研究 |
4.3.4 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的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中沼气发酵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材料 |
5.2.2 DNA提取 |
5.2.3 16SrRNA基因扩增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细菌群落分析 |
5.3.2 古菌群落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中的物质平衡分析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菌株与酶 |
6.2.2 原料预处理 |
6.2.3 种子培养基培养条件 |
6.2.4 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6.2.5 厌氧消化出水处理条件 |
6.2.6 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 |
6.2.7 柠檬酸提取 |
6.2.8 分析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可溶性抑制物在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中累积模式 |
6.3.2 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中COD的累积情况 |
6.3.3 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中电导率和色度变化情况 |
6.3.4 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中不同循环批次对沼气发酵的影响 |
6.3.5 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中不同循环批次对柠檬酸发酵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循环经济模式下的新疆氯碱化工产业生态效率评价研究 ——以新疆天业化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氯碱化工产业循环经济研究现状 |
1.2.2 生态效率研究现状 |
1.2.3 生态效率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1.2.4 生态效率评价的应用研究现状 |
1.2.5 新疆氯碱化工产业生态效率评价研究现状 |
1.2.6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理论分析框架 |
2.1 相关概念 |
2.1.1 循环经济模式 |
2.1.2 生态效率 |
2.2 理论基础 |
2.2.1 循环经济理论 |
2.2.2 生态产业链理论 |
2.2.3 产业共生理论 |
2.2.4 物质流理论 |
2.2.5 产业生态化理论 |
2.3 理论框架与思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疆氯碱化工产业发展简介 |
3.1 发展基础 |
3.2 发展规模 |
3.3 发展模式 |
3.3.1 传统的发展模式 |
3.3.2 新疆天业循环经济模式 |
3.4 面临的挑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疆天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4.1 新疆天业发展历程 |
4.2 新疆天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 |
4.3 新疆天业循环经济模式分析 |
4.3.1 新疆天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分析 |
4.3.2 新疆天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共生网络分析 |
4.3.3 新疆天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物质流分析 |
4.4 新疆天业发展循环经济成效分析 |
4.4.1 构建了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
4.4.2 突破了清洁生产的技术瓶颈 |
4.4.3 全面提升新疆天业的环保水平 |
4.4.4 新疆天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共生经济效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循环经济模式下的新疆天业生态效率评价 |
5.1 研究方法选择 |
5.2 DEA模型 |
5.3 DEA模型在新疆天业生态效率评价中的应用 |
5.3.1 新疆天业污染物处理 |
5.3.2 新疆天业生产可能集 |
5.3.3 新疆天业生态效率评价模型 |
5.4 新疆天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设立的依据 |
5.5 新疆天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5.1 新疆天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5.5.2 新疆天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释义 |
5.6 数据来源 |
5.7 新疆天业生态效率评价 |
5.7.1 新疆天业生态效率分析 |
5.7.2 新疆天业Malmquist效率指数分析 |
5.7.3 新疆天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不足 |
5.7.4 企业间生态效率对比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循环经济模式下的新疆天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6.1 研究方法选择 |
6.2 结构方程模型 |
6.3 循环经济模式下的新疆天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选择 |
6.4 新疆天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
6.5 新疆天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6.5.1 新疆天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设计 |
6.5.2 新疆天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调查问卷样本统计描述 |
6.5.3 新疆天业生态效率问卷调查样本检验 |
6.6 新疆天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
6.6.1 新疆天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构建 |
6.6.2 新疆天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检验 |
6.6.3 调整后的新疆天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检验 |
6.6.4 新疆天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待验假设检验 |
6.7 新疆天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提升新疆氯碱化工产业生态效率的路径分析 |
7.1 基于企业层面的提升路径 |
7.2 基于产业层面的提升路径 |
7.3 基于政府层面的提升路径 |
7.4 基于公众参与的提升路径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新疆天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6)清洁生产审核方法在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食用植物油行业清洁生产概述 |
1.1.1 我国食用植物油行业简介 |
1.1.2 食用植物油行业清洁生产发展及现状 |
1.1.3 食用植物油行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意义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课题支撑及论文技术路线 |
1.4.1 课题支撑 |
1.4.2 论文技术路线 |
第2章 清洁生产与清洁生产审核 |
2.1 清洁生产 |
2.1.1 清洁生产的由来和发展 |
2.1.2 清洁生产的定义、内容 |
2.1.3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 |
2.1.4 生命周期评价 |
2.1.5 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
2.1.6 国内外清洁生产的发展状况 |
2.2 清洁生产审核 |
2.2.1 清洁生产审核的定义 |
2.2.2 清洁生产审核的目的 |
2.2.3 清洁生产审核的思路 |
2.2.4 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程序 |
第3章 某食用植物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实践研究 |
3.1 企业简介 |
3.2 企业食用植物油生产工艺 |
3.2.1 预处理工艺 |
3.2.2 浸出工艺 |
3.2.3 精炼工艺 |
3.3 清洁生产审核方法在企业的应用 |
3.3.1 产排污分析 |
3.3.2 清洁生产潜力分析 |
3.3.3 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的实施情况 |
3.4 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 |
3.4.1 问题 |
3.4.2 建议 |
第4章 某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方案分析 |
4.1 磷酸采购与输送方式的改造 |
4.1.1 磷酸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
4.1.2 磷酸的采购与输送 |
4.1.3 企业改造前后情况 |
4.1.4 综合效益评价 |
4.2 碟片离心机的维护和保养 |
4.2.1 碟片离心机在生产中的使用 |
4.2.2 企业改造前后情况 |
4.2.3 综合效益评价 |
4.3 锅炉吹灰系统的改造 |
4.3.1 锅炉的使用 |
4.3.2 锅炉吹灰系统改造前后情况 |
4.3.3 综合效益评价 |
4.4 锅炉进料装置的调节 |
4.4.1 调节前后的情况 |
4.4.2 综合效益评价 |
4.5 预榨料入口水分调节方式改造 |
4.5.1 压榨制油 |
4.5.2 改造前后预榨料水分调节方式 |
4.5.3 综合效益评价 |
4.6 菜籽加工期间工艺的调整 |
4.6.1 调整前后情况 |
4.6.2 综合效益评价 |
4.7 调整单个工艺蒸汽走向 |
4.7.1 食用植物油生产蒸汽的使用 |
4.7.2 改造前后蒸汽走向 |
4.7.3 综合效益评价 |
4.8 废水回收利用 |
4.8.1 废水的产生和处理 |
4.8.2 废水回收利用前后 |
4.8.3 综合效益评价 |
4.9 员工培训 |
4.10 完善空调管理制度 |
4.10.1 改善前后情况 |
4.10.2 综合效益评价 |
4.11 生产记录的管理 |
4.11.1 生产记录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2 解决方法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玉米深加工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减排绩效实现途径与核算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国内外清洁生产审核现状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 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1.3.1 技术路线及方法 |
1.3.2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玉米深加工行业发展状况及相关政策法规 |
2.1 全球玉米深加工行业发展状况 |
2.2 国内玉米深加工行业发展状况 |
2.2.1 发展阶段 |
2.2.2 发展状况 |
2.2.3 经营模式 |
2.3 吉林省玉米深加工行业发展状况 |
2.3.1 吉林省玉米深加工行业特点 |
2.3.2 吉林省玉米深加工行业现存问题 |
2.4 相关政策法规 |
2.4.1 节能减排政策与清洁生产审核的相关法规 |
2.4.2 玉米深加工行业节能减排政策法规 |
第3章 玉米深加工行业清洁生产指标和标准 |
3.1 生产工艺与装备 |
3.1.1 生产工艺 |
3.1.2 生产装备 |
3.1.3 清洁生产指标和标准 |
3.2 资源能源利用 |
3.2.1 各种资源利用情况 |
3.2.2 清洁生产指标和标准 |
3.3 产品 |
3.3.1 产品结构 |
3.3.2 产品指标 |
3.4 污染物的产生 |
3.4.1 废水 |
3.4.2 废气 |
3.4.3 噪声 |
3.4.4 固体废物 |
3.4.5 清洁生产指标和标准 |
3.5 废物回收利用 |
3.5.1 废水 |
3.5.2 废气 |
3.5.3 清洁生产指标和标准 |
3.6 环境管理要求 |
第4章 玉米深加工清洁生产审核减排绩效实现途径与核算办法 |
4.1 玉米深加工清洁生产审核减排绩效实现途径 |
4.1.1 原辅料和能源 |
4.1.2 技术工艺 |
4.1.3 设备 |
4.1.4 过程控制 |
4.1.5 管理 |
4.1.6 员工 |
4.1.7 产品 |
4.1.8 废弃物 |
4.2 玉米深加工清洁生产审核减排绩效核算办法 |
4.2.1 核算方法比较分析 |
4.2.2 玉米深加工行业核算方法 |
第5章 实例分析 |
5.1 企业概况 |
5.2 清洁生产水平分析 |
5.2.1 原辅料和能源 |
5.2.2 工艺技术 |
5.2.3 设备 |
5.2.4 过程控制 |
5.2.5 管理方面 |
5.2.6 员工方面 |
5.2.7 产品 |
5.2.8 废弃物 |
5.3 存在的问题与措施建议 |
5.3.1 废气 |
5.3.2 废水 |
5.4 清洁生产审核减排绩效核算 |
5.4.1 电站 1#链条炉改造为 35 t/h 循环硫化床锅炉 |
5.4.2 刮刀视镜水改用 2105 加热器冷凝水 |
5.4.3 16.10 节水改造项目 |
5.4.4 冷却循环水深度回用 |
第6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导师和作者简介 |
致谢 |
(8)企业集团内各产业链间资源综合利用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企业情况介绍 |
2 传统工艺的环境问题 |
2.1 柠檬酸行业高污染问题 |
2.2 热电厂烟气脱硫及水耗问题 |
3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
3.1 柠檬酸清洁生产 |
3.2 电厂烟气脱硫及硫提纯 |
3.3 中水回用 |
3.4 其他资源综合利用实践 |
3.4.1 沼气利用 |
3.4.2 污泥及煤泥利用 |
4 小结 |
(9)榨菜低盐腌制特征性微生物生长动力学模型及清洁生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食品微生物生长预测学概述 |
1.1.1 食品微生物预测学的概念及产生 |
1.1.2 食品微生物生长预测模型研究的动态 |
1.1.3 微生物生长预测模型的建模方法 |
1.1.4 建立微生物生长动力学模型时所使用的软件 |
1.1.5 建立榨菜腌制特征性微生物生长动力学模型的意义 |
1.2 榨菜低盐腌制清洁生产技术研究 |
1.2.1 榨菜低盐腌制的意义 |
1.2.2 清洁生产的介绍 |
1.2.3 制作榨菜调味汁的目的意义 |
1.2.4 榨菜调味汁的制作关键技术 |
1.2.5 榨菜清洁生产工艺体系 |
2 植物乳杆菌和嗜柠檬酸明串珠菌的生长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主要试剂与材料 |
2.1.2 主要设备与仪器 |
2.1.3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条件下 L34 和 L33 生长曲线的测定 |
2.2.2 一级模型的建立 |
2.2.3 二级模型的建立 |
2.2.4 不同条件下模型的可靠性评价 |
2.3 本章小结 |
3 榨菜低盐腌制卤水生产营养调味汁的工艺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超滤流程的研究结果 |
3.2.2 真空浓缩过程的研究结果 |
3.2.3 卤汁调味实验 |
3.2.4 杀菌工艺条件 |
3.3 本章小结 |
4 榨菜行业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 |
4.1 榨菜产业的污染源分析 |
4.1.1 固体废弃物污染 |
4.1.2 含盐废水污染 |
4.1.3 微生物污染 |
4.2 行业法律法规及规范性引用标准 |
4.3 榨菜行业进行清洁生产的实施措施 |
4.3.1 榨菜产业进行清洁生产的关键步骤流程 |
4.3.2 榨菜产业实施清洁生产措施的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5.1 实验结论 |
5.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5.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柠檬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清洁生产(论文参考文献)
- [1]废铅酸蓄电池铅膏铵法预脱硫技术研究[D]. 邹伟钊. 湘潭大学, 2020(02)
- [2]羧基化改性单宁酸/蛋白粉的制备及其助铬鞣性能研究[D]. 陈博.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3]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苎麻脱胶增效的关键酶及应用研究[D]. 王亚伟.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4]柠檬酸-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生态工学系统构建及其稳定性研究[D]. 张宏建. 江南大学, 2018(04)
- [5]循环经济模式下的新疆氯碱化工产业生态效率评价研究 ——以新疆天业化工为例[D]. 贾卫平. 石河子大学, 2016(02)
- [6]清洁生产审核方法在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的应用研究[D]. 靳丽亚. 集美大学, 2015(01)
- [7]玉米深加工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减排绩效实现途径与核算办法[D]. 林卓. 吉林大学, 2012(10)
- [8]企业集团内各产业链间资源综合利用分析研究[J]. 瞿露,汪诚文,陆茵,赵雪锋. 环境工程, 2012(02)
- [9]榨菜低盐腌制特征性微生物生长动力学模型及清洁生产技术研究[D]. 雷兰兰. 宁波大学, 2012(03)
- [10]两种柠檬酸生产工艺的清洁生产评价[J]. 瞿露,汪诚文,王玉珏. 环境工程, 2011(03)
标签:清洁生产论文; 新疆天业论文; 柠檬酸论文;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苎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