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规划建设三大港口群(论文文献综述)
王丹,柴慧,崔园园,谷金,王玮[1](2022)在《国际代表性港口群一体化治理经验及对长三角港口群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面向未来,长三角港口群一体化治理应在充分尊重现实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按照"三结合"的指导思想,根据规划、投资、运营、服务、管理一体化的要求,着力实现"四统一"的目标。其中,"三结合"是指统筹和效率相结合,增量和存量相结合,硬件和软件相结合;"四统一"是指形成统一的物流设施网络体系,形成统一的物流服务市场环境,形成统一的信息互联互通平台,形成统一的政策和机制创新,以实现港口群整体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鲁渤,路宏漫[2](2020)在《我国沿海港口群优化整合与环境协调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港口竞争方式已经发生改变,港口区域化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沿海港口发展的普遍趋势。港口群的优化整合是促进港口区域化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改善港口群的布局和结构,促进区域供应链的整合,港口群可以在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国际竞争力。然而,港口优化整合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可能会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从我国港口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规划政策中可以看出,当前我国沿海港口群的发展现状距离建设绿色港口、实现港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完善港口群整合战略,优化港口群物流网络,促进港口企业信息化转型,港口群可以在优化整合的过程中实现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杨枝煌,陈尧[3](2020)在《中国大湾区建设的战略运筹》文中研究指明大湾区建设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蓝图的核心部分,是实现经济空间结构转型、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及激活国内国际双循环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世界三大湾区的发展路径、塑造经验、自上而下的高度规划及海外布局的发展模式为中国大湾区建设提供了借鉴。从粤港澳大湾区到闽粤桂琼大走廊再到闽粤桂琼经济一体化综合区;从长三角大湾区到苏沪浙大走廊再到苏沪浙经济一体化综合区;从环渤海大湾区到辽冀津鲁大走廊再到辽冀津京鲁经济一体化综合区的湾区经济建设构想,纵横串联了中国南北沿海线和东中西部地区,同时顺应了大国经济空间重构、区域经济空间重构、全球经济空间重构的大势,有利于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湾区经济发展道路,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张晨瑶[4](2020)在《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要求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明确了东北参与“一带一路”的方式和程度即深度融入,提升了新形势下东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站位,即建成国家开放合作高地。时隔一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强调,东北地区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提示东北要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进一步提升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从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国家对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的定位逐步升级,期望逐渐提高。为此,东北地区在融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努力贯彻新理念、注重拓展新领域,实现对外开放的高层次、高质量。丝路深耕,开放升级,“一带一路”倡议给东北地区开放发展提供了新舞台也提出了新要求,东北唯有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才能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尽快达到对外开放新前沿的理想境界。关于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是侧重于某一产业、某一领域的对接,和相对笼统的整体性研究,缺乏系统而完整、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东北三省一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为切入点,分析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重要依托、拓展平台、推进路径,提炼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力求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展开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区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开发阵容,以此撬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方向的主要驱动力量。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1章,绪论。概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对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以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重要论述作为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梳理从国家到东北各地关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政策依据。从历史渊源、文化底色、经济关联、跨境交往四个方面探究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第3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全面分析了东北地区既有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沈阳经济区、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情况。评估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强化其依托作用以更好的承接“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机遇。第4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系统阐释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四个方向上的跨国战略平台,即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北上开发北极航线,东进西拓南下北上构建东北全方位开放大格局。第5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深入论证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的时代契机、基本思路、重要价值、支撑条件、现存问题、实施方案等,以重大工程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第6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塑造包容性全球化发展的中国范例: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章强[5](2020)在《长三角港口群发展定位的演变及上海港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基于相关规划和规划纲要来分析长三角港口群发展定位的演进变化,对于正确认识长三角港口群以及上海港的作用与地位具有现实意义。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上海港要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为重要遵循,始终坚持一体化发展导向,深化与长三角其他港口间的合作关系;要着眼于国家战略需要,着力增强港口高端物流服务要素集聚和辐射能力,促进和保障国内国际双循环;要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通过组建长三角港口联盟,港口间定期展开技术交流以扩大示范效应,进而提升整个港口群的国际竞争力。
欧电[6](2020)在《基于博弈论的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提出新时代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的再次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为避免各港口重复建设、功能同构和生产结构趋同等同质化竞争问题带来的资源浪费和效率损失,需要找准大湾区港口群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着力点与重点突破方向,进一步统筹优化区域内港口群资源配置,整体完善国际航运功能,高效促进港口群的科学协同发展。本文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国际竞争力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港口群国际竞争力、博弈论理论及其在港口博弈策略中的应用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为使得整个港口群在内部竞争条件下整体与个体收益达到最优,引入博弈论中的定量分析,构建了基于博弈论的港口群博弈模型。然后,假设大湾区港口的主要特征参数并应用于博弈模型,同时,以竞争力评价指标对港口群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定性分析,分析港口群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拓展港口群辐射范围、合作提升服务效能、打造国际航运中心集群等方面,提出了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体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以及港口竞争力、港口竞合关系的有关理论和研究成果,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主要界定了港口群、港口群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内涵与特征,并对博弈论及其在港口博弈策略中的应用进行了梳理。第三部分,对港口博弈策略及港口合作博弈可行性等进行了研究,并构建了基于博弈论的港口博弈模型,为本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四部分,阐述了大湾区港口群总体态势,假设大湾区港口的主要特征参数并应用于博弈模型。第五部分,以竞争力评价指标定性地对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分析港口群发展存在问题。第六部分,从拓展港口群辐射范围、合作提升服务效能、打造国际航运中心集群等方面,研究提出了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第七部分,总结与展望,梳理研究结论,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内容进行探讨。
金凯[7](2020)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山东半岛港口群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来,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逐渐增加,不论是对于地区还是整个国家来说,国际贸易经济都为其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港口作为连接海陆运输的重要节点,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对港口供给能力和港口服务效率的要求也在不断增长,这也促使各港口规模不断扩大,港区泊位相继增加。而山东省作为我国沿海经济贸易较为发达的省份,不管是地区经济还是进出口贸易的增加速度都不容小觑,特别是当国家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措施实施之后,山东半岛港口群的发展更是向前迈了一大步,相继有三个港口突破吞吐量3亿大关。但随着港口建设投入的不断递增,半岛港口群之间腹地重叠度高、港口功能同质化严重、港口恶性竞争加剧等问题不断显现。这也是山东港口集团的成立原因之一,山东港口群迈向整合,目前仍存在很多阻碍,其中如何对山东省各个港口的资源合理分配,港口群之间如何协调发展,都是现在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所以,对山东半岛港口群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已是当务之急,一方面有利于港口群的区域协同共进,另一方面对山东省的整体贸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至关重要。由于港口群系统的构成较为庞杂,能对其造成影响的因素也多种多样,目前对于港口群系统的探讨分析大多数仅仅是在理论阶段,少有关于系统动态模拟的研究。本文在经过研究港口群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协调山东半岛港口群发展的相关理论,通过SWOT态势分析的方法对山东半岛港口群的协调发展进行了定性分析研究,并依据系统动力学的思想,建立了山东半岛港口群与腹地发展模型以及山东半岛港口群协调发展模型。在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指导下,设置了合理的动态模型参数变量;并以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所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山东半岛港口群模型更贴近于实际系统做了充分准备。考虑区位因素和数据获取因素,本文选择了山东半岛港口群中三个主要港口为研究对象,分别是青岛、烟台、日照港,使用所研究的港口群系统模型对这三个港口的发展趋势做出分析。首先,通过检验分析了山东半岛港口群系统投资模型的可靠性,基于投资变化,对港口群系统与腹地经济的协调发展趋势做出分析研究,然后再建立模型模拟仿真港口群之间合作协调发展的可能性,并利用模型的仿真研究不同变量对港口群系统协调发展的影响,从而为以后山东港口集团的发展提供行而有效的合理化建议。
王珊珊[8](2020)在《环渤海港口整合后的港口物流市场边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环渤海地区作为我国对外交流的门户,经济发展越来越快,港口作为一个区域发展的带动因素,越来越多的政策向着港口发展。“一带一路”的倡议下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建立,势必带来更高的经济发展。在现阶段,港口资源的整合越来越广泛,环渤海地区主要由辽宁港口群、京津冀港口群、山东港口群组成,经济的发展模式不再与单一港口的发展模式相同,如果大幅度增加自己的腹地,企图增加港口的经济,可能不仅仅损坏的是港口群本身,更多的是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在此背景下,为了实现环渤海港口群整合后的合理发展,对港口群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研究,从而为港口整合方法提供支撑。首先本文通过对市场边界的研究,进行拓展,从而应用到港口中,提出了港口物流市场边界的概念,并确定了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其次根据影响港口的物流市场边界因素,提出评价指标,建立改进TOPSIS分析法的评价模型;再次根据环渤海港口的特点,结合港口市场边界划分方法,建立场强模型,根据互联网地图服务的时间测距法进行计算;再次寻找到相应的数据,借助求解软件SPSS,对改进TOPSIS分析法的评价模型进行求解,得到港口群的发展特点,同时将场强模型导入到ARCGIS软件中,求出港口群的物流市场边界,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最后,针对上述研究的成果进行分析,提出未来港口整合发展的模式,以及未来港口资源整合的方法,给出港口的发展建议。通过对模型以及数据的计算,本文得出环渤海港口整合,必然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但要明确港口的定位,以及港口的发展优势,扬长避短,避免因为整合导致港口之间的恶性竞争,行政区域的划分将不再成为港口合作的隔阂,而是港口之间合作越来越密切,促进港口以及物流市场边界的发展。
王栋[9](2020)在《长江下游江海中转港口群竞合博弈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航运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内河运输的快速发展,江海联运在集装箱运输中起着重要作用。长江下游港口群作为连通江海联运重要节点,其重要性也愈发明显。同时,长江下游内河港口分布紧密,引发不同港口对共同辐射范围内货源的激烈竞争。针对这个问题,政府制定战略规划成立港口群,划分港口层次,从而引导港口与港口群有序发展。本文侧重对长江下游的江苏港口群和上海港口群的港口竞合关系进行研究分析,主要考虑港口群内港口合作和港口群间港口竞争,研究长江下游江海中转港口群竞合博弈问题,为港口群的港口竞合关系提供理论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创新如下:(1)本文首先归纳整理国内外关于多港口区域港口竞争与合作的相关研究,发现多港口区域港口竞争与合作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腹地集装箱市场对港口竞争与合作的影响。本文侧重考虑航运成本、港口收费、港口基础设施等因素分析海运集装箱货流对江海中转港口选择偏好,并刻画不同贸易链上海运集装箱货流对多港口区域港口竞争与合作的影响。根据文献综述可知,虽然有少数相关研究成果研究多港口区域港口的竞合关系,但未发现有研究成果研究港口群港口的竞合关系。(2)本文针对长江下游港口,分析不同贸易链上海运集装箱货流对长江下游江海中转港口的选择偏好,并建立考虑港口收费、港口基础设施、航运成本的Logit选择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Logit选择的双港口群港口竞争博弈模型和双港口群港口竞合博弈模型,来深入研究长江下游江苏港口群与上海港口群关于江海中转港口收费的多港口竞争与合作博弈。(3)为了拟合Logit模型的参数,本文基于算例数据通过软件Biogeme进行拟合获得参数。在此基础上,采用博弈论中的迭代算法对提出的两个港口群博弈模型进行求解,得出博弈均衡状态下各港口的港口收费。算例结果表明,忽略港口群内港口合作,使得港口收益偏低。
钟浩[10](2020)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主要国家港口综合竞争力及效应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海丝沿线主要国家积极加强双边港口互联互通,不断提高双边港口合作,打造极具现代化竞争力的国际港口运营体系。在此背景下,中国与海丝沿线主要国家的整体港口综合竞争力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港口综合竞争力水平的高低对中国与海丝沿线主要国家的双边贸易有何影响?如何进一步提高港口综合竞争力?这是本文研究目的所在。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46个主要国家的港口综合竞争力为研究对象,覆盖区域包括东南亚、南亚、中东及西亚、北非、南非、东北非、南欧、中东欧及西欧,时间维度是2007-2018年共12年,本文通过建立港口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海丝沿线国家港口综合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建立双边贸易引力模型测算港口综合竞争力高低对双边贸易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是整体上海丝沿线主要国家港口综合竞争力从2007-2018年处于平稳上升阶段,但也存在伊朗、利比亚、突尼斯、希腊等部分区域国家在近几年略有下降。二是沿线不同区域国家港口综合竞争力差距相对较大,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沙特阿拉伯、埃及、南非、英国、德国、法国、荷兰等国家港口综合竞争力处于该区域较高水平。三是港口综合竞争力高低对中国与海丝沿线主要国家双边贸易(以水产品为例)具有显着正向效应,港口基础设施的完善,港口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将有效带动海丝沿线双边贸易额。通过以上研究,可得政策启示:一是加强政府间国际合作,搭建双边港口合作的顶层设计。二是加强双边港口互联互通,构建双边港口联盟发展机制。三是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港口运营作业水平。四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多维度港口发展融资机制。五是提高港口科技操作水平,打造新一代智慧智能型港口。
二、中国规划建设三大港口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规划建设三大港口群(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代表性港口群一体化治理经验及对长三角港口群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 国际代表性港口群一体化治理的经验分析 |
(一)聚焦全物流链,推进物流设施网络的一体化建设,构建高效的多式联运体系 |
(二)聚焦服务大市场,推进港航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提供高效完备的物流服务供给 |
(三)聚焦信息大枢纽,推进港口群信息平台一体化建设,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和高效交互 |
(四)聚焦整体竞争力,推进港航政策和机制创新一体化,营造港口群整体政策竞争优势 |
二、 国际代表性港口群实现一体化治理的保障条件 |
(一)统一的规划引领 |
1.中央政府统一规划,自上而下统筹港口群协调发展 |
2.港口合作诉求获得国家层面支持,自下而上形成港口群协调发展机制 |
(二)明确的法律保障 |
(三)共建的协调机构 |
三、 对长三角港口群一体化治理的启示及建议 |
(一)长三角港口群一体化治理进展与面临问题 |
(二)启示和建议 |
1.协同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区域港口集疏运体系 |
2.强化信息共享连通,构建广泛互联的信息枢纽平台 |
3.推动航运服务标准一体化,推进实施长三角航运营商环境一体化建设 |
4.加强长三角航运政策联动创新,推动区域性政策体系创新协同 |
5.强化组合港管委会的统筹协调功能,提升港口群一体化治理的水平 |
6.加强规划统筹和法律保障,形成区域港口整体合力发展态势 |
(2)我国沿海港口群优化整合与环境协调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港口群优化整合与环境协调的意义 |
1.1 港口群优化整合与港口区域化 |
1.2 港口群优化整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
1.3 港口群优化整合与环境协调的目标 |
2 我国港口群优化整合与环境协调现状 |
2.1 五大港口群优化整合现状 |
2.2 我国港口群发展与环境协调现状 |
3 我国港口群优化整合与环境协调的目标差距分析 |
3.1 相关政策、标准和规范需要完善 |
3.2 港口信息系统没有与环境建设相协调 |
3.3 有序的港口竞争合作格局尚待确立 |
4 港口群优化整合与环境协调策略建议 |
4.1 制定合作共赢、因地制宜的发展战略 |
4.2 构建分工明确、协调一致的物流网络 |
4.3 打造数据共享、科技创新的信息系统 |
5 结论 |
(3)中国大湾区建设的战略运筹(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际大湾区建设的基本实践 |
(一)纽约湾区 |
(二)旧金山湾区 |
(三)东京湾区 |
二、中国大湾区建设的基本规划 |
(一)从粤港澳大湾区到闽粤桂琼沿海大走廊再到闽粤桂琼经济一体化综合体 |
(二)从长三角大湾区到苏沪浙沿海大走廊再到苏沪皖浙经济一体化综合体 |
(三)从环渤海大湾区到辽冀津鲁沿海大走廊再到辽冀津京鲁经济一体化综合体 |
三、中国大湾区建设的愿景定位 |
(一)大国内部经济空间重构层面,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
(二)国际区域经济空间重构的层面,打造亚洲超级宜业宜居大走廊 |
(三)全球经济空间重构层面,建成国际经济合作示范圈 |
(4)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 |
2.1 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 |
2.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意蕴 |
2.1.2 “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 |
2.1.3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
2.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依据 |
2.2.1 国家顶层设计 |
2.2.2 地方政策规划 |
2.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 |
2.3.1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渊源 |
2.3.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底色 |
2.3.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关联 |
2.3.4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境交往 |
第3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 |
3.1 辽宁沿海经济带 |
3.1.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概述 |
3.1.2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存问题 |
3.1.3 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现存问题的应对措施 |
3.2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
3.2.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现状 |
3.2.2 当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
3.2.3 应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现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
3.3 沈阳经济区 |
3.3.1 沈阳经济区的基本态势 |
3.3.2 当前制约沈阳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
3.3.3 解决沈阳经济区现存问题的基本路径 |
3.4 哈长城市群 |
3.4.1 哈长城市群发展情况概述 |
3.4.2 当前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
3.4.3 加快哈长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举措 |
第4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 |
4.1 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
4.1.1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 |
4.1.2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 |
4.1.3 推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
4.2 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 |
4.2.1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优势条件与发展态势 |
4.2.2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瓶颈 |
4.2.3 优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选择 |
4.3 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 |
4.3.1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现状 |
4.3.2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
4.3.3 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
4.4 北上参与北极航线开发 |
4.4.1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战略价值 |
4.4.2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现实挑战 |
4.4.3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基本策略 |
第5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 |
5.1 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方略 |
5.1.1 大连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条件 |
5.1.2 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战略价值 |
5.1.3 推进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对策建议 |
5.2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推进构想 |
5.2.1 满洲里对外开放的历史沿革 |
5.2.2 满洲里开放发展的现存问题 |
5.2.3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的品牌识别与塑造 |
5.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
5.3.1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历史沿革和现实进展 |
5.3.2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重要战略价值 |
5.3.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可行性分析 |
5.3.4 加快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的建议 |
5.4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
5.4.1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动力解析 |
5.4.2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挑战 |
5.4.3 推进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策略 |
第6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 |
6.1 塑造全球化包容性发展的中国范例 |
6.1.1 把握全球化模式深度调整下的历史机遇 |
6.1.2 提供东北亚各国共话发展的沟通平台 |
6.1.3 促进东北地区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
6.2 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 |
6.2.1 完善国家区域经济总体布局 |
6.2.2 推进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协同发展 |
6.2.3 提升东北地区城市群整体实力 |
6.3 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
6.3.1 形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
6.3.2 打通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大通道 |
6.3.3 开创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新局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长三角港口群发展定位的演变及上海港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21世纪以来长三角港口群发展定位的演变 |
1.1 长三角港口群整体发展定位的演变 |
1.2 长三角主要港口发展定位的演变 |
2 长三角港口群发展定位演变的基本动因 |
2.1 国家战略的引领与推动 |
2.2 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
2.3 港口群发展的动态不均衡性 |
3 上海港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
3.1 坚持一体化发展导向,与长三角其他港口深化合作 |
3.2 立足于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和保障国内国际双循环 |
3.3 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提升整个港口群国际竞争力 |
(6)基于博弈论的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港口竞争力研究 |
1.2.2 港口竞合关系研究 |
1.2.3 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研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 |
2.1 港口群概念 |
2.1.1 港口群内涵与特征 |
2.1.2 港口群的布局与类型 |
2.2 港口群国际竞争力 |
2.2.1 港口群国际竞争力内涵 |
2.2.2 港口群国际竞争力评价 |
2.3 博弈论及博弈模型 |
2.3.1 博弈论有关概念与理论 |
2.3.2 博弈的分类 |
2.3.3 博弈模型 |
2.3.4 博弈论理论应用分析 |
第三章 港口群博弈模型构建与分析 |
3.1 港口博弈策略基础 |
3.2 港口博弈模型构建及分析 |
3.2.1 基本假设 |
3.2.2 港口博弈模型收益分析 |
3.2.3 三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分析 |
3.2.4 模型均衡解分析 |
第四章 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博弈模型应用 |
4.1 大湾区港口群发展态势 |
4.1.1 大湾区港口群总体情况 |
4.1.2 大湾区港口群当前发展格局 |
4.1.3 港口群集装箱码头发展特点 |
4.2 大湾区港口群博弈模型应用及分析 |
4.2.1 模型参数假设 |
4.2.2 模型计算 |
4.2.3 大湾区港口群博弈策略应用分析 |
第五章 大湾区港口群国际竞争力分析 |
5.1 大湾区港口群国际竞争力分析 |
5.1.1 港口群条件 |
5.1.2 航运服务 |
5.1.3 综合服务 |
5.1.4 发展潜力 |
5.2 大湾区港口群发展使命与存在问题 |
5.2.1 大湾区港口群发展使命 |
5.2.2 大湾区港口发展存在问题 |
第六章 大湾区港口群国际竞争力提升对策建议 |
6.1 拓展大湾区港口群辐射范围 |
6.1.1 增强“一带一路”战略的参与度 |
6.1.2 推进与沿海经济带的协同发展 |
6.1.3 强化海上门户枢纽功能 |
6.1.4 优化港口群发展格局 |
6.2 合作提升港口群服务效能 |
6.2.1 推动港口群合作发展 |
6.2.2 提高港口装备水平 |
6.2.3 构建智慧型港口群 |
6.2.4 提升港口运营管理国际化水平 |
6.3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航运中心集群 |
6.3.1 提升口岸通关国际化水平 |
6.3.2 打造自由贸易港试点 |
6.3.3 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 |
6.3.4 夯实航运要素保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山东半岛港口群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港口群的研究综述 |
1.2.2 港口群系统竞合发展的研究综述 |
1.2.3 港口群系统协调发展的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港口群系统的概念 |
2.1.1 港口群系统的构成条件 |
2.1.2 港口群系统发展条件 |
2.2 协同学理论 |
2.2.1 协同学概述 |
2.2.2 协同学基本原理 |
2.2.3 港口群系统协同发展的目标 |
2.3 系统动力学理论 |
2.3.1 系统动力学理论概述 |
2.3.2 系统动力学的特征 |
3 山东半岛港口群发展现状 |
3.1 山东半岛港口群概况 |
3.1.1 地理位置概况 |
3.1.2 货物吞吐量情况 |
3.1.3 基础设施情况 |
3.1.4 主要港口直接经济腹地发展情况 |
3.2 山东半岛港口群协调发展的SWOT分析 |
3.2.1 山东半岛港口群协调发展的优势分析 |
3.2.2 山东半岛港口群协调发展的劣势分析 |
3.2.3 山东半岛港口群协调发展的机遇分析 |
3.2.4 山东半岛港口群协调发展的威胁分析 |
3.3 山东半岛港口群协调发展模式借鉴 |
3.3.1 基于港口协调发展的模式 |
3.3.2 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模式 |
4 山东半岛港口群系统仿真模拟 |
4.1 系统动力学的适应性分析 |
4.2 模型建立的目的 |
4.3 港口群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流程 |
4.4 山东半岛港口群与腹地经济发展模型及预测 |
4.4.1 模型主要指标的确定 |
4.4.2 因果关系图 |
4.4.3 港口群与腹地发展模型的建立 |
4.4.4 模型有效性检验 |
4.4.5 模型仿真及预测结果分析 |
4.5 山东半岛港口群系统协调模型及预测 |
4.5.1 港口群系统协调模型的因果关系图 |
4.5.2 港口群系统协调模型的建立 |
4.5.3 预测结果分析 |
5 山东半岛港口群系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度量最优规模,提高港口群效率 |
5.2 优化港口效率,促进港口群共同发展 |
5.3 协调港口间货运物流,避免额外运输成本 |
5.4 扶持龙头企业,促进港口群发展 |
5.5 完善港口群投融资机制,开拓投融资渠道 |
5.6 升级港口群物流信息系统,建立国际物流中心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8)环渤海港口整合后的港口物流市场边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港口物流的相关研究 |
1.3.2 物流市场边界相关研究 |
1.4 研究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港口物流市场边界概述 |
2.1 港口物流市场边界简介 |
2.1.1 港口物流的定义 |
2.1.2 港口物流市场边界 |
2.2 港口物流市场边界的影响因素 |
2.3 港口物流市场边界划分存在的问题 |
2.3.1 我国港口整合后物流市场现状 |
2.3.2 港口物流市场边界问题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3 环渤海港口整合后的港口物流市场发展分析 |
3.1 环渤海港口的发展现状 |
3.1.1 辽宁港口群的发展现状 |
3.1.2 京津冀港口群的发展现状 |
3.1.3 山东港口群的发展现状 |
3.2 港口物流市场边界评价体系 |
3.2.1 评价体系的设立原则 |
3.2.2 影响港口物流市场边界的主要因素 |
3.2.3 物流市场边界评价指标 |
3.3 改进TOPSIS分析法的港口物流评价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4 环渤海港口的物流市场边界划分 |
4.1 港口物流市场边界划分方法 |
4.2 基于场强模型的港口物流市场边界划分方法 |
4.2.1 环渤海港口群的相关数据 |
4.2.2 考虑吸引力指数的港口市场边界 |
4.2.3 采用地图服务的距离测算 |
4.2.4 港口物流市场边界划分的场强模型 |
4.3 ARCGIS的港口物流市场边界划分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5 港口物流市场边界分析 |
5.1 环渤海港口物流市场边界评价 |
5.1.1 数据来源 |
5.1.2 基于改进TOPSIS分析法评价结果 |
5.2 环渤海港口的物流市场边界 |
5.2.1 港口吸引力指数 |
5.2.2 港口物流市场边界的海向腹地 |
5.2.3 ARCGIS实现港口市场边界划分 |
5.3 环渤海港口整合前后的发展建议 |
5.3.1 促进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 |
5.3.2 优化港区管理体制,提升多地互动行政效率 |
5.3.3 临港产业错位发展,战略整合需要加强 |
5.3.4 促进“智慧港口”建设,高质量提高港口能级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9)长江下游江海中转港口群竞合博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港口竞争的定性评价 |
1.2.2 港口竞争的定量评价 |
1.2.3 基于博弈论的港口竞争 |
1.2.4 多港口区域的港口竞合分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 港口群与港口竞争 |
2.1.1 港口群的定义 |
2.1.2 港口竞争力 |
2.1.3 港口竞争模型 |
2.2 离散选择模型 |
2.2.1 Logit模型的定义 |
2.2.2 Logit模型的类型 |
2.3 博弈论简介 |
2.3.1 博弈论的定义 |
2.3.2 博弈的分类 |
2.3.3 纳什均衡 |
3 长江港口与港口群分析 |
3.1 长江集装箱运输概况 |
3.2 长江港口布局分析 |
3.3 长江下游港口群 |
3.3.1 江苏港口群 |
3.3.2 上海港口群 |
4 基于Logit选择的双港口群江海中转港口收费博弈模型 |
4.1 问题描述 |
4.2 双港口群博弈分析 |
4.2.1 模型假设 |
4.2.2 承运人行为分析 |
4.2.3 港口群博弈决策空间 |
4.2.4 港口群港口竞合分析 |
4.3 双港口群博弈模型的建立 |
4.3.1 双港口群竞争博弈模型 |
4.3.2 双港口群竞合博弈模型 |
4.4 模型求解 |
5 算例分析 |
5.1 数据说明 |
5.2 参数拟合及分析 |
5.3 结果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迭代算法伪代码图 |
附录B: 问卷调查表 |
附录C: 核心算法代码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主要国家港口综合竞争力及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1.4.1 研究视角的创新 |
1.4.2 研究方法的创新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港口综合竞争力 |
2.1.2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
2.2 港口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
2.2.1 核心竞争力理论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2.2.3 要素禀赋理论 |
3 海丝沿线主要国家港口现状分析 |
3.1 海丝沿线主要国家港口概况 |
3.1.1 中国主要港口概况 |
3.1.2 东盟主要国家港口概况 |
3.1.3 南亚主要国家港口概况 |
3.1.4 西亚及北非主要国家港口概况 |
3.2 海丝沿线主要国家港口相关情况 |
3.2.1 海丝沿线主要国家港口集装箱吞吐量 |
3.2.2 海丝沿线主要国家班轮运输效率水平 |
3.2.3 海丝沿线主要国家港口基础设施效率水平 |
3.3 海丝沿线主要国家港口合作概况 |
3.3.1 中国与海丝沿线主要国家港口合作模式 |
3.3.2 中国与海丝沿线主要国家港口合作典型案例 |
4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国与海丝沿线主要国家港口综合竞争力分析 |
4.1 港口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1 港口综合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4.1.2 港口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1.3 港口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4.2 港口综合竞争力评价方法选择 |
4.2.1 港口综合竞争力评价方法概述 |
4.2.2 主成分分析法 |
4.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港口综合竞争力 |
4.3.1 评价指标体系原始数据 |
4.3.2 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4.3.3 主成分分析可能性检验 |
4.3.4 主成分的确定与解释 |
4.3.5 主成分的计算与得分 |
5 基于港口综合竞争力的贸易效应 |
5.1 模型构建 |
5.2 样本数据选取及理论说明 |
5.2.1 样本选取 |
5.2.2 数据来源及理论说明 |
5.3 实证分析 |
6 结论及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启示 |
6.2.1 加强政府间国际合作,搭建双边港口合作的顶层设计 |
6.2.2 加强双边港口互联互通,构建双边港口联盟发展机制 |
6.2.3 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港口运营作业水平 |
6.2.4 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力度,建立多维度港口发展融资机制 |
6.2.5 提高港口科技操作水平,打造新一代智慧智能型港口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四、中国规划建设三大港口群(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代表性港口群一体化治理经验及对长三角港口群的启示[J]. 王丹,柴慧,崔园园,谷金,王玮. 科学发展, 2022(01)
- [2]我国沿海港口群优化整合与环境协调策略研究[J]. 鲁渤,路宏漫. 物流研究, 2020(02)
- [3]中国大湾区建设的战略运筹[J]. 杨枝煌,陈尧. 社会科学, 2020(12)
- [4]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D]. 张晨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5]长三角港口群发展定位的演变及上海港对策研究[J]. 章强. 航海, 2020(06)
- [6]基于博弈论的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D]. 欧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3)
- [7]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山东半岛港口群协调发展研究[D]. 金凯.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8]环渤海港口整合后的港口物流市场边界研究[D]. 王珊珊.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9]长江下游江海中转港口群竞合博弈研究[D]. 王栋.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10]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主要国家港口综合竞争力及效应研究[D]. 钟浩.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标签:港口论文; 一带一路论文;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论文;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论文; 合作博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