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组竞价的电力合约市场交易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许喆,丁军策,梁志飞,陈玮[1](2020)在《跨省区中长期连续交易机制的实现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我国南方区域现有的跨省区中长期电力交易特点,提出了一种跨省区连续交易机制实现方案,重点阐述了跨省区交易机制与省内中长期及现货的交易时序要求,并针对网省两级电力市场协调方式、组织流程、价格机制、交易组织形式等市场配套机制问题提出了具体设计思路。所提出的跨省区中长期交易机制可通过市场化手段提高发电主体参与跨省区交易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落实"西电东送"战略、促进清洁能源水电消纳的目标。
李晨,钟茜,彭丽霖,王林,熊永华,庞晓艳[2](2019)在《现货市场过渡期的中长期市场月内交易模式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已成为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关键。在现货市场过渡期,如何推动中长期月内市场建设,促进中长期市场向现货市场过渡是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首先探讨了与现货市场衔接的中长期市场特点;其次设计了现货过渡期三种中长期月内交易的新模式,包括月内定期交易模式、月内连续交易模式和月内分时交易模式;最后对三种模式的适应性进行了对比,提出以月内连续交易模式作为主要推荐模式,为我国中长期电力市场深化建设提供了参考。
李欢欢[3](2018)在《电改环境下我国售电公司风险识别与控制优化模型研究》文中指出新一轮电力市场化改革中,售电侧市场的放开使得拥有选择权的电力用户范围逐步由电力大用户向全体电力用户扩展,也标志着我国的电力市场运营模式正由批发竞争模式向零售竞争模式转变。电力行业的竞争风险由发电侧单独承担逐步发展为发售电侧同时承担电力市场量价风险。与此同时,在行业政策的鼓励下,全国范围内售电公司的数量猛增,截止2017年2月,全国已成立6389家售电公司。其中既包括具有长期购售电经验的电网公司和配网公司,又包括具有竞价上网和大用户直购电交易经验的发电型售电公司,还包括大量不具备购售电交易经验的独立售电公司。随着月度竞价市场与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的逐步建立,我国电力零售行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但不同类型的售电公司电力业务模式、风险因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电改背景下不同类型售电公司的风险识别与管控是当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一个研究点。本文在我国传电公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按照售电资质和主营业务特点,将传电公司划分为配网型、发电型、社会型和中间代理商,并分别分析了其业务特点和在电力市场中扮演的角色。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售电公司的不同业务模式,按照购售电业务、增值服务与输配电业务的分类,总结了售电公司不同业务模式的概念、特点等,结合电力市场的四类运营模式,分析不同运营模式下售电公司的竞争关系,作为后文的研究基础。在售电公司风险识别方面,按照不同风险识别维度,对售电公司在不同阶段、不同市场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并对特殊类型售电公司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在不同阶段的风险因素分析中,由于发配售一体化类型售电公司面临的风险因素涵盖了大多数类型售电公司的风险因素,以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风险识别。将售电公司的发展阶段划分为筹建阶段、规划建设阶段和运营维护阶段。通过不同阶段的风险识别,得出了覆盖面较为广泛的风险因素群,对其进行筛选得出关键风险因素。不同电力市场风险因素识别则通过定性识别得出因素类型,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关键风险因素,针对其中管理相关类风险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方法,对决策相关类风险,梳理了售电公司在不同情景的风险控制方法。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售电公司在不同电力市场中的风险控制构建了优化模型。针对双边合约市场中面临的信息偏差或不对等风险,分别构建了“一对一”双边谈判报价优化模型与“多对一”竞拍报价优化模型;在其基础上,针对市场力风险对合约电量进行优化,结合差价合约下售电公司的利润函数,构建了考虑风险与收益均衡的差价合约最优购电量模型。上述报价模型与电量模型的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售电公司在双边合约市场中的经济风险控制优化模型。为了控制集中竞价市场中的行业政策风险和负荷预测风险,在分析售电公司在不同电价结算机制下的报价优化选择的基础上,利用RE算法对购售电双方在市场统一出清电价结算机制下的交易行为进行模拟,为售电公司的报价决策提供参考。基于各试点偏差考核政策,构建偏差考核机制下售电公司盈利分析模型。在其基础上,构建了售电公司将电力用户的用电需求进行捆绑,并考虑可中断负荷、价格型需求侧响应、储能系统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优化下的售电公司购电模型,以减少总体偏差电量和考核费用,提升总利润,控制偏差考核政策与负荷预测偏差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在各个市场进行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售电公司综合考虑各级电力市场的成本和收益,通过协调不同市场电量分配的比重来得出风险与收益均衡的策略。在电力市场发展的初期,风险与收益可以认为是不对等的,引入金融领域对于偏度的定义,在不同电力市场成本、收益分析与风险-收益的典型投资组合优化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含组合偏度约束或者偏度最大化的购售电风险控制优化模型。虚拟电厂型售电公司的风险因素和控制途径较为特殊,其关键风险因素主要包括经济风险、负荷预测风险、电能质量风险、行业政策风险、可再生能源政策风险等,针对上述风险控制,本文构建了虚拟电厂运营风险优化模型与政策风险控制优化模型,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帮助售电公司控制政策风险的影响。
张晨[4](2016)在《售电放开政策下电力交易多方主体利益分析模型研究》文中提出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将在进一步完善政企分开、厂网分开、主辅分开的基础上,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体制架构,有序放开输配以外的竞争性环节电价,有序向社会资本开放配售电业务,有序放开公益性和调节性以外的发用电计划。售电市场因其自然垄断性较弱,改革的阻力相对较小,成为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的关注聚焦点。售电侧放开市场机制下的电力交易模式是对电力改革顶端设计方案的具体承接和实际执行,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售电放开政策为出发点,本文围绕电力体制改革历史进程,对新形势下的电力市场运营机制,各交易主体的准入和评价,电网企业、发电商、售电商的经济行为等相关问题展开研究。以电改相关政策为研究背景,从原则层次、竞争性市场、售电侧三维空间、一般性思路以及阶段划分等方面对售电侧放开的涵义进行界定和剖析。根据电力交易模式进行分类,对电力双边交易、电力集中交易两种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给出我国电力市场运营机制框架,从两个维度对合同市场进行划分;其次,从月度竞价市场、日前市场、实时平衡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等4个层面对电力现货市场和辅助市场进行了划分;再次,对零售市场运行、交易、电价制定等模块进行分析。售电放开政策下的电力市场准入机制,是电力体制改革的基本环节。本文结合相关政策,利用综合评价方法以发电侧和用户侧2个角度对电力交易各主体的准入条件进行界定。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发电商、大用户和售电商3类主体的准入进行评价与排序。根据电力市场实际情况以及市场容量,按照排序结果选择合适的企业参与电力交易。售电侧的放开使电网企业的赢利模式发生改变,电网企业角色转变为对电力交易收取输配电费的服务性企业。一方面,电网企业作为输配电公司保有输配收益,根据核定原则对电网企业输配电成本进行核算,建立输配电价水平测算模型,模拟改革前后电网企业利益变动情况。另一方面,电网企业可成立售电商参与售电市场竞争,根据电网企业保底服务建立电网企业售电业务利益模型,探讨保底居民类用户电力下的输配电价补贴问题。售电侧改革后的发电商交易模式转变为面向售电商的直接交易。对不同情景下发电商利益进行模拟分析,设定情景包含单一发电商与单一售电商交易、多发电商与单一售电商交易2类。在探讨“一对一”模式时,以中长期合同交易为背景,研究发售双方交易时的电价谈判问题,根据Zeuthen决策建立贝叶斯学习模型,提出一个发电商与售电商之间逐步估算对方底限的电价谈判策略。对于“多对一”模式,发电商之间存在竞争现象,根据平均对手法与静态贝叶斯纳什均衡理论建立报价策略模型,探讨发电商的报价策略。售电侧的放开将带来一个新角色-售电商,售电商作为电力终端用户与发电商之间的中介,其经济行为及购售电模式对上下游电力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在购电方面,研究作为中长期合约之一的差价合约下的售电商的购电策略。利用Stackelberg模型分析售电商之间存在联盟时,对电力交易市场价格的影响,借助夏普利值法建立售电商联盟合作利益均衡模型,研究联盟内各售电商的利益分配策略。在售电方面,用户负荷预测的准确度对售电商收益有较大影响。当市场出现多家售电商博弈时,测算由于负荷预测不准确带来的额外成本,模拟不同情景下电力现货市场交易电价情况,对售电商的利润变动情况进行分析。
冷媛[5](2012)在《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电力市场运营状态识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开始了电力市场化改革。纵观世界各国电力体制改革及电力市场建立的模式,电力行业改革的基本趋势是打破垄断,形成竞争,电力工业由计划走向市场已经成为必然。2002年,我国开始了电力市场化改革之路。经过9年的实践,如何对电力市场的运营效率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复杂系统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将电力市场看作一个复杂的经济系统,重点从系统演化的非线性角度出发,综合运用了灰色系统理论、协同论原理、突变理论等知识,结合电力市场的特性,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电力市场的演化情况、运营状态等内容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定性分析了电力市场的系统性、经济性和复杂性,描述了电力市场的结构、层次和运作机理;以分形理论为研究基础,定量分析了电力市场的自相似性,并结合非线性、自组织等特征说明了电力市场是一个复杂系统。(2)将电力市场划分为五个模块,针对电能生产、电能交易和电能需求三个模块划分出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供需、市场交易、市场绩效五个子系统。结合灰色理论模型和协同学原理构建了电力市场的协同演化模型,反映了子系统之间的动态关系,并通过某区域电力市场运营数据求解出该区域电力市场的序参量为结算电价和社会总剩余。(3)分析了序参量演化与市场运营状态的关系,运用突变理论相关原理求解了电力市场这个复杂系统的势函数,定义了三种市场运营状态,并基于势函数构建了电力市场运营状态的识别规则体系,通过实证分析展示了电力市场状态识别的过程。(4)以电力市场运营的有序状态作为有效运营的判据,给出了电力市场有效运营的域和边界,并实现了电力市场的预警作用。
曹芳[6](2011)在《电力市场体系协调运作模式研究与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电力工业进行了3次重大改革,然而从电力市场结构、电价机制、市场风险等方面来看,我国当前的电力市场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研究电力市场框架和运作模式,对各市场主体的作用和责权进行合理的设计,完善定价机制,降低交易风险,提高市场效率,加强监管和激励,保证电力市场的安全稳定长效运行显得越发重要。论文在全面综述电力市场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电力市场总体框架与协调性市场体系的构建,建立了兼具竞争性与稳定性的协调完备的电力市场结构;分别对电力现货市场、备用容量市场与远期市场的市场结构与具体运作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设计和实证分析;建立了计及输电堵塞的双结算系统垄断均衡模型,分析在考虑各种约束的情况下双结算系统市场运作情况和市场设计时的注意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基于分散性与集中性电力市场体系的设计思路,考虑电力市场特性与市场效率的需求,设计了远期、现货与备用容量市场相结合的协调市场体系,并引入双结算系统解决协调市场体系下现货市场电价信号的失真问题,有效降低了市场风险。研究了现货电力市场结构与运作机制,建立了基于MCP结算与PAB结算的备用市场与现货市场联合模型对比分析了模拟结果,展开了动态需求情况下的市场主体行为分析提出了控制合谋市场力的相关措施建议。研究了远期合约对于短期现货市场与电力市场长期稳定性的影响,并建立了基于期权定价理论的远期合约市场定价体系,对比分析了电力期货交易与远期合约交易的异同,分析了电力期货市场对市场流动的影响并对电力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关系做了实证研究。建立了电力市场双结算模型,该模型阐述中涉及到了潮流阻塞,需求的不确定性,突发情况以及市场力等多种因素。在该模型中,引入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理论来解决均衡约束条件下的均衡问题,利用该模型各发电公司较好地解决了带均衡约束的数学规划问题。本文的研究对初步形成未来中国电力市场建设的蓝图,加速推进我国电力市场改革,形成公平有效的电力市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李清清[7](2010)在《不确定电力市场环境下梯级电站竞价理论与应用》文中指出我国水资源丰富,且富集于十二大水电基地的大江大河,具备梯级滚动开发的有利条件。随着一系列流域梯级电站群的建成投运以及全国互联电网的形成,流域水电能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已成为影响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为提高互联大电网背景下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我国开展了以“厂网分开,竞价上网”为核心的电力市场改革,初步建立了发电侧竞价市场,使梯级电站运营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电力市场环境下梯级电站的竞价策略是梯级电站经济运行的重要内容,亟须相关的理论和技术提供支撑。为此,国内外学者对梯级电站竞价策略开展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然而,我国电力市场改革历时短,能源政策和市场规则尚不完善,电网结构与国外不同,市场信息获取机制缺乏,市场主体竞争与合作、电价和负荷波动、需求价格弹性、竞争对手行为等不确定因素相互作用,使梯级电站竞价策略成为一个多阶段、多层次、多市场的复杂对策决策问题,建模及求解非常困难,现有研究成果难以直接应用,需要从竞价理论和方法上进行突破。本文围绕梯级电站在不确定电力市场环境下的竞争与冲突,以分析不确定因素对梯级电站竞价策略的影响为切入点,引入系统优化、概率性区间预测、(非)合作博弈等先进理论,考虑梯级电站发电约束和市场政策变动、不完全信息、竞争对手行为、发电主体竞争与合作等因素,建立了不同市场条件下梯级电站多级市场竞价的对策决策模型,制定了多级市场中梯级电站竞价策略,通过分析竞价市场均衡演化规律揭示了梯级电站竞价策略对市场政策、不完全信息、竞争对手行为、需求价格弹性和发电成本变动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响应机理,并基于理论研究成果设计并实现了梯级电站竞价上网决策支持系统,为梯级电站在多级市场下的优化运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包括:(1)通过分析市场出清电价特性,提出了两种确定性电价预测模型;针对确定性电价预测结果表现信息不全的固有缺陷,在确定性电价预测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误差统计分析的电价概率性区间预测模型;(2)针对不同竞价模式的特点,考虑梯级电站发电机组成本特性、预期利润回报和多级市场间电量的分解,建立并求解了梯级电站中长期合约市场最优竞价模型;基于电价概率性区间预测结果,提出了日前市场梯级电站最优竞价策略;(3)从市场多主体全局优化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市场条件,分别建立了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下的日前市场竞价过程序贯博弈模型和Cournot博弈模型,通过求解模型均衡获得不同条件下梯级电站的最优竞价策略,并分析了市场能源政策和不完全信息对市场均衡和梯级电站竞价策略的影响;围绕日前市场中市场主体的竞争与冲突,建立了日前市场供给函数模型,通过求解并分析市场均衡的变化规律,揭示了竞争对手行为、需求价格弹性、发电成本特性影响市场均衡和梯级电站竞价策略的作用机理。(4)考虑流域梯级水电能源在市场条件下的优化配置,探索了日前市场中梯级电站与“唯一购买方”电网公司合作的可能性,分析了梯级电站竞价策略影响市场均衡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推导了厂网合作的条件,揭示了厂网合作对市场出清结果的影响,设计了合作双方的收益分配策略,为市场条件下流域梯级水电能源优化配置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5)基于上述理论研究成果,以三峡-葛洲坝梯级为对象,设计了梯级电站竞价上网决策支持系统的物理结构、功能结构、主要功能模块和逻辑结构,并在J2EE平台上实现了系统的开发与集成。
黄仁辉[8](2010)在《电力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与实现路径研究》文中指出电力金融市场是电力系统理论、经济学理论、优化理论、计算机与信息工程以及金融、证券市场等领域的理论与技术的结合体。由于各国、各地区电力工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电力工业结构各不相同,电力金融市场发展到今天,尚没有形成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市场运营模式。本文首先就电力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的三个关键理论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包括:(1)电力金融市场微观结构与交易机制;(2)电力金融市场效率理论、效率模型与识别方法;(3)电力金融市场风险理论、市场风险预警模型与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电力金融市场各发展阶段必备的市场微观结构和边界条件,设计我国电力金融市场的实现路径。本论文在归纳和分析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在电力金融市场设计的四个方面取得以下创新成果:(1)借鉴电力市场理论、金融市场理论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构建了电力金融市场设计理论与分析框架——电力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分别建立电力金融市场的集合竞价交易模型、连续竞价交易模型、做市商交易模型和信息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分析模型,通过交易模型和信息影响非必须模型展现电力金融市场的运行机理。(2)针对电力金融市场效率问题,提出了考虑交易成本的“定价效率与信息效率”二维效率模型与识别方法,并以北欧电力金融市场进行了实证研究。理论与方法部分主要是借鉴金融市场效率理论和经济学中交易成本理论,研究电力金融市场效率与交易成本理论,针对现有的市场效率理论忽略交易成本的缺陷,提出考虑交易成本的“定价效率与信息效率”二维效率模型与识别方法,并对北欧电力期货(日期货)进行了实证研究,为电力金融市场价格风险预警和市场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3)根据电力金融市场特点以及电力金融合约价格与电力现货价格之间的关系特性,提出点面结合的电力金融市场风险预警模型与方法,为电力金融市场风险预控提供一种思路。(4)基于电力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和我国实际,分析我国当前电力实物市场和有效的电力金融市场的微观结构,指出它们在市场微观结构上的差异,提出电力金融市场建设过程也是市场微观结构进化过程的观点;然后进一步分析电力金融市场各发展阶段必备的市场微观结构和边界条件,设计适合我国实际的电力金融市场微观结构进化与实现路径。
甘德一[9](2010)在《我国电力供需侧市场设计及其要素与关键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电力市场改革已经进入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为了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改革,建立有效竞争的市场机制,需要对现有的市场结构和模式进行重新认识并调整设计。本文研究了供应侧、需求侧以及采用怎样的市场模式将这两个市场衔接组织起来等相关关键问题,提出了我国电力市场设计的相关政策建议。首先,通过构建能够反映竞争性电力市场多个关键要素的多机组竞价模型,从市场平均价格和产出效率两个方面,对统一竞价和差别竞价两种竞价模式进行了优劣比较;其次,针对发电侧市场中的发电容量增长变化建立了动态仿真模型,提出了基于可靠性和经济性的发电容量动态仿真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两项发电侧市场关键参数之间的协调性问题;第三,研究分析了电力市场中引入需求侧响应的总体设计以及实施模式设计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实施建议;第四,构建了电力交易者行为分析模型,分析了在现货市场、双边市场、金融衍生市场共存的情况下电力交易者可能的行为选择。研究表明,发电侧市场的竞价效率不仅取决于竞价模式设计与方法的选择,而且还取决于竞价模式设计以外的其他配套体系设计所带来的市场需求水平的高低;选择较低的电能价格上限和较高的容量价格有助于抑制发电容量的波动幅度,避免发电容量的过度投资,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系统的供电可靠性;建立有效的需求侧响应机制,能够明确各个市场成员的职责,有利于市场资源的充分利用与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现货与远期市场共存的混合电力市场组织模式下,引入金融衍生市场将更加有利于保持市场的流动性与市场的稳定性。最后,提出了有效竞争电力市场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和主要机制;总结了我国建立有效竞争电力市场的主要挑战;提出了我国有效竞争电力市场设计的政策建议。
赵亮[10](2008)在《电力市场远期合同及其风险模型》文中认为随着电力市场机制的引入,市场价格风险和其他风险必然会出现。长期来看市场会带来价格的下跌,这是在理论和实践证明了的事实。电力市场建设初期规避市场电价风险的电力交易主要还是市场各成员之间采取场外交易形式,也就是说市场成员之间主要通过场外远期交易签订大部分电力合同,我国电力市场几个运行试点在建设前期电能的交易还是主要采用的远期交易,因此为了能够联系国情,本文主要是针对电力远期合约建立风险规避合同模型,以便通过理论研究达到能运行于实际的效果。
二、分组竞价的电力合约市场交易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组竞价的电力合约市场交易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3)电改环境下我国售电公司风险识别与控制优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电改环境下售电公司运营模式相关研究 |
1.2.2 电改环境下售电公司购售电风险因素识别相关研究 |
1.2.3 电改环境下售电公司购售电风险控制相关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电改环境下购售电业务类型与竞争关系分析 |
2.1 引言 |
2.2 电改环境下我国售电公司发展现状 |
2.2.1 各省份售电公司成立现状 |
2.2.2 以广东为代表的月度竞价现状 |
2.3 售电公司的主要类型及特征分析 |
2.3.1 售电公司分类依据 |
2.3.2 配网型售电公司特征 |
2.3.3 发售型售电公司特征 |
2.3.4 社会型售电公司特征 |
2.4 售电公司主要业务模式分类与分析 |
2.4.1 购售电业务主要类型分析 |
2.4.2 增值服务业务主要类型分析 |
2.5 不同市场模式下售电公司竞争关系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售电公司风险因素识别与控制分析途径 |
3.1 引言 |
3.2 售电公司在不同阶段的风险因素识别 |
3.2.1 售电公司风险因素识别维度 |
3.2.2 筹建阶段风险因素识别 |
3.2.3 规划建设阶段风险因素识别 |
3.2.4 运营维护阶段风险识别 |
3.2.5 售电公司关键风险因素筛选 |
3.3 售电公司在不同电力市场中的风险识别 |
3.3.1 基于时间跨度的电力市场分类 |
3.3.2 售电公司在不同电力市场中的风险因素 |
3.3.3 售电公司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方法 |
3.3.4 案例分析 |
3.4 不同情景下售电公司风险控制途径 |
3.4.1 双边合约市场的风险控制途径 |
3.4.2 集中竞价市场的风险控制途径 |
3.4.3 不同市场中的风险控制途径 |
3.4.4 虚拟电厂型售电公司风险控制途径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售电公司双边合约市场风险控制优化模型 |
4.1 引言 |
4.2 售电公司在双边合约市场中谈判报价风险控制优化模型 |
4.2.1 谈判让步策略 |
4.2.2 迂回让步与Zeuthen策略的谈判报价模型 |
4.2.3 贝叶斯学习模型 |
4.2.4 基于迂回让步Zeuthen策略与贝叶斯学习法的双边谈判流程 |
4.2.5 算例分析 |
4.3 售电公司在双边合约市场中竞拍报价风险控制优化模型 |
4.3.1 目标函数 |
4.3.2 均衡价格估算 |
4.3.3 最优报价方案 |
4.3.4 算例分析 |
4.4 差价合约下售电公司购电风险控制优化模型 |
4.4.1 售电公司最优合约电量模型构建 |
4.4.2 差价合约基本概念与售电公司利润模型 |
4.4.3 基于风险收益均衡的售电公司购电风险控制优化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售电公司集中竞价市场风险控制优化模型 |
5.1 引言 |
5.2 市场集中竞价的不同电价结算机制 |
5.2.1 市场统一出清电价机制 |
5.2.2 按报价支付电价机制 |
5.3 不同电价结算机制下售电公司报价优化选择 |
5.3.1 统一出清机制下售电公司报价优化选择 |
5.3.2 按报价支付机制下售电公司报价优化选择 |
5.4 统一出清电价机制下集中竞价交易模拟 |
5.4.1 购售电双方报价约束 |
5.4.2 市场出清电价计算模型 |
5.4.3 集中竞价出清结果模拟 |
5.5 偏差考核机制下售电公司集中竞价市场购售电风险控制优化模型 |
5.5.1 偏差考核费用考核与结算方式 |
5.5.2 月度偏差考核计算分析模型 |
5.5.3 偏差考核机制下售电公司盈利分析模型 |
5.5.4 偏差考核机制下售电公司基于可中断负荷的购电优化模型及模拟 |
5.5.5 偏差考核机制下售电公司基于需求响应的购电优化模型及模拟 |
5.6 利用储能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风险控制优化模型 |
5.6.1 租用储能系统情景下售电公司风险控制优化模型 |
5.6.2 与可再生能源合作情景下售电公司风险控制优化模型 |
5.6.3 算例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售电公司不同市场购售电组合风险控制优化模型 |
6.1 引言 |
6.2 投资组合理论与风险控制优化模型 |
6.2.1 投资组合基本理论 |
6.2.2 组合购/售电策略的加权收益偏度定义 |
6.2.3 售电公司不同组合购售电风险控制优化模型 |
6.3 售电公司不同电力市场购电成本分析 |
6.3.1 现货市场购电成本 |
6.3.2 中长期合同市场购电成本 |
6.3.3 期权市场购电成本 |
6.3.4 需求响应市场购电成本 |
6.4 售电公司不同电力市场购电风险控制优化模型 |
6.4.1 目标函数 |
6.4.2 约束条件 |
6.4.3 算例分析 |
6.5 售电公司不同电力市场售电风险控制优化模型 |
6.5.1 目标函数 |
6.5.2 不同电力市场的售电收益 |
6.5.3 约束条件 |
6.5.4 算例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虚拟电厂型售电公司运营风险控制优化模型 |
7.1 引言 |
7.2 分布式电源市场化发展概述 |
7.2.1 市场化政策背景 |
7.2.2 不同售电模式下售电公司收益分析 |
7.3 虚拟电厂型售电公司运行风险控制优化模型 |
7.3.1 售电模式与基本结构 |
7.3.2 运行经济性指标 |
7.3.3 目标函数 |
7.3.4 虚拟电厂内部组件运行模型 |
7.3.5 约束条件 |
7.3.6 出力不确定性模拟 |
7.4 虚拟电厂型售电公司联合运营风险控制优化模型 |
7.4.1 虚拟电厂联合运营优化模型 |
7.4.2 基于Shapley法的利益分配模型 |
7.4.3 模型求解步骤 |
7.4.4 算例分析 |
7.5 虚拟电厂型售电公司政策风险控制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4)售电放开政策下电力交易多方主体利益分析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市场经济下的电力交易环境 |
1.2.2 电力交易模式研究 |
1.2.3 电网输配电价体系研究 |
1.2.4 电力交易各主体利益分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我国售电侧放开政策及现状分析 |
2.1 售电侧放开政策发展进程 |
2.1.1 电力体制改革概况 |
2.1.2 售电侧放开的涵义 |
2.1.3 电改过程中的利益分配 |
2.2 售电放开政策下电力交易模式分析 |
2.2.1 双边交易 |
2.2.2 集中交易 |
2.2.3 交易模式的分析讨论 |
2.3 售电放开政策下电力交易现状 |
2.3.1 我国用户侧电力改革历史进程 |
2.3.2 基于输配电价改革的交易模式 |
2.3.3 售电公司成立情况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售电放开政策下电力市场运营机制 |
3.1 市场管理 |
3.1.1 经济主体职责 |
3.1.2 经济主体准入条件 |
3.2 合同交易市场 |
3.2.1 按交易主体数量分类 |
3.2.2 按合约签订周期分类 |
3.3 现货交易市场 |
3.3.1 月度竞价市场 |
3.3.2 日前市场 |
3.4 辅助性市场 |
3.4.1 实时平衡市场 |
3.4.2 辅助服务市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售电放开政策下交易主体准入评价模型 |
4.1 各交易主体准入机制 |
4.1.1 发电侧准入机制 |
4.1.2 用户侧准入机制 |
4.1.3 直接交易准入机制 |
4.2 电力交易准入评价指标体系 |
4.2.1 发电商准入评价指标体系 |
4.2.2 大用户准入评价指标体系 |
4.2.3 售电商准入评价指标体系 |
4.3 电力交易准入评价模型 |
4.3.1 主观评价方法 |
4.3.2 客观评价方法 |
4.3.3 综合评价方法及流程 |
4.4 案例分析 |
4.4.1 发电商准入综合评价 |
4.4.2 大用户准入综合评价 |
4.4.3 售电商准入综合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售电放开政策下电网企业利益分析模型 |
5.1 售电放开政策下电网企业定位 |
5.1.1 电网企业角色转变 |
5.1.2 电网企业输配电价阶段划分 |
5.1.3 电网企业参与售电侧市场 |
5.1.4 电网企业盈利模式 |
5.2 电网企业输配电价核定 |
5.2.1 输配电价改革试点情况 |
5.2.2 输配电成本核算要素 |
5.2.3 输配电价模型 |
5.3 电网企业利益分析模型 |
5.3.1 输配电价改革下的电网企业利益分析 |
5.3.2 电网企业售电业务利益分析 |
5.3.3 案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不同交易情景下发电商利益分析模型 |
6.1 售电放开政策下发电商定位 |
6.2 售电放开政策下的发电商交易模式 |
6.2.1 “一对一”交易模式 |
6.2.2 “多对一”交易模式 |
6.2.3 “一对多”交易模式 |
6.3 发电商售电策略分析模型 |
6.3.1 发电商利益函数 |
6.3.2 约束条件 |
6.3.3 模型求解 |
6.3.4 案例分析 |
6.4 单一发电商与单一售电商交易谈判模型 |
6.4.1 Zeuthen策略模型 |
6.4.2 贝叶斯学习(Bayesian learning)模型 |
6.4.3 报价谈判模型 |
6.4.4 案例分析 |
6.5 多发电商与单一售电商交易谈判模型 |
6.5.1 平均对手法 |
6.5.2 发电商报价策略模型 |
6.5.3 案例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差价合约下售电商购电利益博弈模型 |
7.1 售电放开政策下的售电商定位 |
7.1.1 售电业务及盈利模式 |
7.1.2 售电模式 |
7.2 差价合约下发电商电力交易决策模型 |
7.2.1 售电侧放开下电力交易差价合约 |
7.2.2 古诺(Cournot)模型 |
7.2.3 差价合约下发电价格计算模型 |
7.2.4 差价合约下发电出力计算模型 |
7.3 差价合约下售电商购电决策模型 |
7.3.1 不合作情景下决策模型 |
7.3.2 合作情景下决策模型 |
7.4 基于合作博弈的售电商利益分配模型 |
7.4.1 售电商合作利益分析模型 |
7.4.2 夏普利值法-Shapley value |
7.5 案例分析 |
7.5.1 基本参数设置 |
7.5.2 模型求解 |
7.5.3 利润分配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考虑负荷预测精度的售电商利益分析模型 |
8.1 售电商售电模式分析 |
8.1.1 售电主体分类 |
8.1.2 售电商交易模式 |
8.1.3 售电利益分析模型 |
8.2 系统动力学相关概念 |
8.2.1 系统动力学理论-System Dynamics |
8.2.2 因果回路图 |
8.2.3 系统流图 |
8.2.4 结构方程式 |
8.3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售电商博弈分析模型 |
8.3.1 基于预测电量的因果回路图 |
8.3.2 仿真模型 |
8.3.3 不同情景下售电商利益分析模型 |
8.4 案例分析 |
8.4.1 基本参数设置 |
8.4.2 单一售电商模式 |
8.4.3 多家售电商模式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作者简介 |
(5)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电力市场运营状态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单因素对市场效率影响的研究 |
1.2.2 市场效率评价体系的研究 |
1.2.3 市场效率仿真模型的研究 |
1.2.4 当前研究中可以改进的地方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难点及创新点 |
第2章 电力市场特征 |
2.1 电力市场内涵 |
2.1.1 电力市场的定义 |
2.1.2 电力市场的结构 |
2.1.3 电力市场的交易模式 |
2.1.4 电力市场的运作机制 |
2.2 电力市场的系统性 |
2.2.1 系统的内涵 |
2.2.2 电力市场的系统内涵 |
2.2.3 电力市场的系统层次 |
2.2.4 电力市场的构成模块 |
2.3 电力市场的经济特性 |
2.4 电力市场的复杂性 |
2.4.1 复杂系统特性 |
2.4.2 电力市场复杂特性 |
2.4.3 复杂系统及复杂系统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协同学原理的电力市场运营演化模型 |
3.1 协同学理论介绍 |
3.1.1 协同学的基本概念 |
3.1.2 协同学的基本原理 |
3.1.3 电力市场运营系统的协同特性 |
3.1.4 电力市场协同演化模型的分析框架 |
3.2 电力市场协同演化模型的建立 |
3.2.1 模型变量的选择 |
3.2.2 模型的建立 |
3.2.3 模型求解 |
3.3 算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突变论原理的电力市场运营状态识别 |
4.1 突变论理论介绍 |
4.1.1 突变理论基本概念 |
4.1.2 奇点理论与势函数 |
4.2 电力市场运营状态识别机理 |
4.2.1 系统演化与支配原理 |
4.2.2 序参量与状态识别 |
4.2.3 势函数与状态识别 |
4.2.4 序参量与势函数 |
4.3 电力市场运营状态的划分 |
4.3.1 势函数特性与系统状态的关系 |
4.3.2 电力市场的三种运营状态 |
4.4 电力市场运营状态的识别规则 |
4.4.1 序参量方程求解 |
4.4.2 势函数求解 |
4.4.3 电力市场运营状态的识别规则及流程 |
4.5 算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力市场有效运营的判断 |
5.1 电力市场有效运营的含义 |
5.2 电力市场有效运营与有序运营状态 |
5.3 电力市场有效运营的判断方法 |
5.4 电力市场有效运营的边界及市场预警作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研究结论 |
6.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6)电力市场体系协调运作模式研究与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
1.3.1 主要技术内容 |
1.3.2 论文研究目标 |
1.3.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电力市场理论基础 |
2.1 经济学理论与电力市场基础 |
2.1.1 供需与市场均衡 |
2.1.2 社会福利问题与帕累托最优 |
2.2 电力市场及其特性 |
2.2.1 电力市场概述 |
2.2.2 电力市场特性 |
2.3 电力市场研究方法基础 |
2.3.1 博弈论在电力市场的应用 |
2.3.2 拍卖理论与电力市场定价 |
2.3.3 套利与风险规避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协调性电力市场体系及其运作框架研究 |
3.1 电力市场建设的目标与主要框架 |
3.1.1 电力市场建设的目标 |
3.1.2 电力市场主要框架 |
3.2 市场交易机制设计 |
3.2.1 交易的集中与分散问题 |
3.2.2 集中与双边混合交易机制设计的特点 |
3.3 兼具竞争性与稳定性的协调完备电力市场 |
3.3.1 电力市场的市场职能与系统需求 |
3.3.2 电力市场主要类型 |
3.3.3 各类市场设计与电力系统特性的满足 |
3.3.4 市场协调性的表现与电价体系和交易流通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力现货市场与备用市场的研究设计与分析 |
4.1 集中型现货市场的必要性 |
4.2 现货市场结构与运作机制设计 |
4.2.1 现货市场的构成与基本运作 |
4.2.2 日前市场的研究与设计 |
4.2.3 实时市场的研究与设计 |
4.2.4 主要电价机制研究与对比分析 |
4.3 备用容量市场设计与现货市场电价机制 |
4.3.1 备用容量市场对现货市场的作用与影响 |
4.3.2 基于MCP结算与PAB结算的备用市场与现货市场联合模型 |
4.3.3 模拟结果的对比性分析 |
4.3.4 主要结论 |
4.4 动态需求情况下的市场主体行为分析与合谋市场力控制 |
4.4.1 两阶段的博弈模型 |
4.4.2 第二阶段:价格博弈 |
4.4.3 第一阶段:容量博弈 |
4.4.4 博弈结果分析与建议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力远期市场的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
5.1 电力远期合约概述 |
5.1.1 电力远期合约的定义 |
5.1.2 合约签订形式 |
5.1.3 远期合约主体与结算 |
5.2 远期合约对电力市场的影响 |
5.2.1 对于短期现货市场的影响 |
5.2.2 对电力市场的长期稳定性影响 |
5.3 基于期权定价理论的远期合约市场定价体系 |
5.3.1 前提假设与期权定价理论 |
5.3.2 均衡选择与合约交割敲定 |
5.4 电力期货交易及其与远期合约交易的对比 |
5.4.1 电力期货交易概念与基本特征 |
5.4.2 电力期货交易流程与模型 |
5.4.3 电力期货市场的主要作用 |
5.4.4 电力期货交易与远期合约交易的异同 |
5.5 电力期货市场对市场流动的影响 |
5.5.1 电力期货市场与市场稳定性与竞争性的关系 |
5.5.2 期货市场对需求侧行为影响分析 |
5.5.3 期货市场对发电商的行为影响分析 |
5.5.4 对电力市场设计的启发 |
5.6 电力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关系实证研究 |
5.6.1 数据集描述 |
5.6.2 两个市场的特性研究 |
5.6.3 期货市场的风险溢价分析 |
5.6.4 两个市场动态关联研究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计及输电阻塞的双结算系统垄断均衡模型 |
6.1 两阶段模型的基本设定 |
6.1.1 阶段二:现货市场 |
6.1.2 阶段一:期货市场 |
6.2 模型符号与术语的具体解释 |
6.2.1 约束条件解释 |
6.2.2 MPEC问题的函数与符号描述 |
6.3 模型求解与实证分析 |
6.3.1 MPEC问题的性质 |
6.3.2 利用MPEC法则求解 |
6.3.3 利用EPEC方案求解 |
6.4 计算结果处理 |
6.4.1 MPEC法则测试 |
6.4.2 EPEC方案测试 |
6.5 对结果的经济性解释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不确定电力市场环境下梯级电站竞价理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梯级电站竞价策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梯级电站电价概率性区间预测竞价方法 |
2.1 梯级电站竞价的市场环境及相关假设 |
2.2 市场出清电价特性分析与预测 |
2.3 基于误差统计特性的电价概率性预测模型 |
2.4 基于电价概率性区间预测的梯级电站竞价策略 |
2.5 本章小结 |
3 梯级电站非合作博弈竞价策略分析 |
3.1 非合作博弈及其在电力市场中的应用 |
3.2 基于序贯博弈模型的发电商竞价策略分析 |
3.3 基于供给函数均衡的现货市场均衡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合作博弈的梯级电站优化运营策略 |
4.1 合作博弈及其在电力市场中的应用 |
4.2 基于最优控制结构框图的竞价过程建模与分析 |
4.3 日前市场梯级电站与电网公司合作 |
4.4 算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梯级电站竞价上网决策支持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物理结构 |
5.2 系统需求分析和功能设计 |
5.3 系统逻辑结构 |
5.4 系统集成与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和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攻读博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附录2:攻读博士期间完成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8)电力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与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索引 |
表索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电力金融市场设计的理论与应用综述 |
1.2.1 电力市场设计 |
1.2.2 电力金融交易理论研究现状 |
1.2.3 电力金融市场设计理论研究现状 |
1.3 金融市场理论、实践对我国电力金融市场设计与建设的启示 |
1.4 论文的内容结构、创新点与研究路线 |
第二章 电力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研究 |
2.1 引言 |
2.2 市场微观结构理论概述 |
2.2.1 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基本内涵与研究内容 |
2.2.2 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研究框架 |
2.3 电力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组成与交易制度 |
2.4 电力金融市场交易模型 |
2.4.1 集合竞价交易模型 |
2.4.2 连续竞价交易模型 |
2.4.3 做市商交易模型 |
2.4.4 几种市场的比较分析 |
2.5 电力金融市场信息影响价格形成过程分析 |
2.5.1 交易策略分析 |
2.5.2 信息影响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力金融市场效率理论、识别方法与实证研究 |
3.1 引言 |
3.2 电力金融市场效率理论 |
3.2.1 市场效率的定义 |
3.2.2 保证电力金融市场有效运行的市场机制 |
3.2.3 电力金融市场效率的随机模型 |
3.3 电力金融市场交易成本理论 |
3.3.1 交易成本理论的形成 |
3.3.2 电力金融市场交易成本构成 |
3.4 电力金融市场效率识别理论与方法 |
3.5 电力金融市场效率的实证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力金融市场风险理论与市场风险预警研究 |
4.1 引言 |
4.2 风险基本理论概述 |
4.2.1 风险的经济学概念 |
4.2.2 金融风险概述 |
4.3 风险预警理论 |
4.3.1 预警的产生和发展 |
4.3.2 风险预警方法与模型 |
4.3.3 风险预警方法的选取 |
4.4 电力金融市场价格风险预警模型研究 |
4.4.1 引言 |
4.4.2 电力市场价格风险预警模型 |
4.4.3 实证分析 |
4.5 基于案例推理的电力衍生品风险预警研究 |
4.5.1 引言 |
4.5.2 案例推理方法的理论基础 |
4.5.3 基于案例推理的风险预警技术研究 |
4.5.4 算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力金融市场微观结构进化与实现路径研究 |
5.1 引言 |
5.2 我国电力市场的现状与展望 |
5.2.1 我国电力市场的现状 |
5.2.2 我国电力市场的发展趋势分析 |
5.3 我国建立电力金融市场的必要性 |
5.4 我国当前电力市场微观结构与有效的电力金融市场微观结构比较 |
5.5 我国电力金融市场建设的切入点 |
5.6 我国电力金融市场的建设目标 |
5.7 我国电力金融市场的实现方式总体设计和演化路径分析 |
5.7.1 实现方式总体设计 |
5.7.2 市场演化路径分析 |
5.7.3 电力衍生品合约设计 |
5.7.4 市场交易价格形成方式 |
5.7.5 电力金融市场风险控制机制设计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9)我国电力供需侧市场设计及其要素与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2.1 发电侧竞价模式设计的研究现状 |
1.2.2 发电竞争关键参数设计问题的研究现状 |
1.2.3 需求侧响应机制总体设计的研究现状 |
1.2.4 需求侧响应机制的实施模式研究现状 |
1.2.5 市场组织结构模式设计的研究现状 |
1.2.6 市场设计实施问题及我国电力市场设计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论文的总体架构 |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1.4.1 主要研究成果 |
1.4.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电力市场中的发电侧竞价模式总体设计 |
2.1 引言 |
2.2 模型的建立 |
2.3 两种需求水平下的均衡分析 |
2.4 情景分析 |
2.4.1 多步投标报价情形 |
2.4.2 需求有弹性的情形 |
2.4.3 寡头垄断情形 |
2.4.4 长期投标情形 |
2.5 模型结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力市场中供应侧市场关键参数设计 |
3.1 引言 |
3.2 发电投资的动态仿真原理 |
3.2.1 仿真模型的动态推演 |
3.2.2 仿真模型的动态决策 |
3.3 一般动态仿真模型下的发电竞争关键参数设计 |
3.3.1 适当电能价格上限的敏感性分析 |
3.3.2 适当容量价格的敏感性分析 |
3.3.3 基于可靠性与经济性的仿真评价指标体系 |
3.3.4 算例分析 |
3.4 动态仿真与云模型下的发电竞争关键参数设计 |
3.4.1 云理论的基本概念 |
3.4.2 长期需求增长不确定性及云模型 |
3.4.3 仿真评价指标体系与运算过程 |
3.4.4 算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力市场中引入需求侧响应的总体设计 |
4.1 引言 |
4.2 有关市场主体的职责划分 |
4.2.1 独立输电商的主要职责 |
4.2.2 用电服务机构的主要职责及其激励措施 |
4.2.3 管制机构的主要职责 |
4.3 独立输电商市场中需求侧响应的引入 |
4.3.1 市场出清中需求侧投标机制的引入 |
4.3.2 实时调度与定价过程中需求侧投标机制的引入 |
4.3.3 价格限额条件下需求侧响应的供电资源 |
4.3.4 辅助服务市场中需求侧响应的供电资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需求侧响应在独立输电商市场的实施模式设计 |
5.1 引言 |
5.2 需求侧响应在独立输电商市场中的运行问题研究 |
5.2.1 实时市场中的需求侧响应的实施 |
5.2.2 日前市场中的需求侧响应的实施 |
5.3 独立输电商市场中实施需求侧响应的风险规避问题 |
5.3.1 基于合同机制的价格波动管理 |
5.3.2 需求侧响应在辅助服务市场中的有偿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电力市场中市场组织模式设计 |
6.1 引言 |
6.2 电力现货市场中金融衍生产品的作用 |
6.3 模型构建 |
6.3.1 现货市场交易中的用户行为 |
6.3.2 电力现货市场中的发电商行为 |
6.4 模型运算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考虑供需侧要素的我国电力市场设计关键问题分析 |
7.1 引言 |
7.2 有效竞争电力市场设计关键问题与主要机制 |
7.2.1 有效竞争电力市场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分析 |
7.2.2 有效竞争电力市场的主要机制分析 |
7.3 我国建立有效竞争电力市场的主要挑战 |
7.4 我国有效竞争电力市场设计的建议 |
7.5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
(10)电力市场远期合同及其风险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力市场远期交易概述 |
2.1 电力市场概述 |
2.2 电力市场远期交易 |
2.3 微观经济学基础 |
2.3.1 需求与供给 |
2.3.2 短期边际发电成本 |
2.3.3 市场类型 |
2.3.4 风险偏好 |
2.3.5 电力市场主体 |
2.4 现有远期交易种类 |
2.4.1 电力差价合约 |
2.4.2 单边可选则远期合约 |
2.4.3 双边可选则远期合约 |
2.4.4 限定区间价交易合约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远期风险合同模型研究现状 |
3.1 电力远期合同定价方法 |
3.1.1 风险调整价格作为合同价格的定价模型 |
3.1.2 实时电价定价模型 |
3.1.3 发电边际成本预测定价模型 |
3.1.4 小结 |
3.2 电力中长期合约交易 |
3.3 供电公司与用户单边可选择远期合同模型 |
3.4 其他合同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适合电力市场起步阶段的简易远期合同模型 |
4.1 模型实用前提条件 |
4.1.1 电力市场建设初期 |
4.1.2 单一制上网电价 |
4.1.3 其他条件 |
4.2 合同电价的计算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发电商与供电公司可选择远期合同模型 |
5.1 前提条件 |
5.2 合同电价的计算 |
5.3 中断电价的计算 |
5.4 算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用户可选择远期合同模型 |
6.1 前提条件 |
6.2 合同电价的计算 |
6.3 中断电价的计算 |
6.4 算例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四、分组竞价的电力合约市场交易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跨省区中长期连续交易机制的实现模式研究[J]. 许喆,丁军策,梁志飞,陈玮. 电网技术, 2020(06)
- [2]现货市场过渡期的中长期市场月内交易模式设计[A]. 李晨,钟茜,彭丽霖,王林,熊永华,庞晓艳.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市场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全国电力交易机构联盟论坛论文集, 2019
- [3]电改环境下我国售电公司风险识别与控制优化模型研究[D]. 李欢欢.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8(04)
- [4]售电放开政策下电力交易多方主体利益分析模型研究[D]. 张晨.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12)
- [5]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电力市场运营状态识别[D]. 冷媛. 华北电力大学, 2012(01)
- [6]电力市场体系协调运作模式研究与实证分析[D]. 曹芳.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1(01)
- [7]不确定电力市场环境下梯级电站竞价理论与应用[D]. 李清清.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1)
- [8]电力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与实现路径研究[D]. 黄仁辉.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0(09)
- [9]我国电力供需侧市场设计及其要素与关键问题研究[D]. 甘德一.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0(09)
- [10]电力市场远期合同及其风险模型[D]. 赵亮.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