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论文文献综述)
张虹倩[1](2021)在《“民主国家峰会”与拜登政府的对华战略——基于布鲁金斯政策报告话语的框架分析》文中认为拜登政府的"民主国家峰会"构想,既是美国民主党基于"价值观外交"的重要政治设计,也是"西方阵营"概念失灵后新的话语策略。这一构想以"扞卫民主价值观"为核心,意图重塑美国作为全球领导者的国家身份。布鲁金斯学会作为美国国家安全问题和中国问题的顶级智库之一,积极参与了这一构想的谋划。基于框架理论对布鲁金斯学会的政策报告开展话语分析,逐层考察其框架背后的目标设定、议程设置、组织机制、成员资格、标准制定、时机选择、预期成果等,从中可以探知美国政府的相关决策动向。所谓"民主国家峰会"的构想不但牵涉中美关系,更可能对全球的中国形象建构产生重大影响。为应对可能的严峻挑战,需要未雨绸缪,多渠道、多路径地以"民主形式的多样性""民主实践的发展性"的话语,构建"民主国家"议题上的反向认知,有效实现"民主"概念的再框架化,维护中国全球形象,推进中国形象的国际理解。
杨发庭,费洋[2](2020)在《国际比较视野下智库建设刍议》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意义]对比分析国外智库案例,为我国智库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本文从国际比较的视野,以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欧洲比利时布鲁盖尔研究所、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为例,对它们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管理机制、筹资机制等进行分析。[结果 /结论 ]对我国智库的建设提出了构建智库市场化运作机制、打造中国特色智库人才"旋转门"机制、构建推动智库成果高效转化的激励机制等政策建议。
张伟[3](2020)在《美国智库的舆论引导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作为根植于本土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独立、非营利性公共政策研究和倡议机构,美国智库的社会功能不仅体现在为政府决策者提供专业务实的政策分析与建议,还需要借助思想传播和公众教育等活动“启发民智”,服务公众利益。在理论上,针对美国智库舆论引导策略的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智库的社会功能,并借此洞察当代美国社会和政治运转中的相关现象;还可为今后研究不同国家、不同类型智库的舆论引导活动提供可借鉴的分析框架。在实践上,针对美国智库舆论引导策略的研究可为我们深度解读当前美国各领域对华政策提供一定的启示,同时为我国智库加强舆论引导能力建设提供借鉴。借助文献研究法、结构功能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跨学科研究法,在考察舆论传播一般规律和汲取社会学、政治学和新闻传播学等相关领域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构建出一套审视美国智库舆论引导策略的分析框架,借此系统地考察智库在影响舆论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作为美国公共政策舆论场中的舆论引导主体之一,智库引导公众舆论的目标包含微观目标——影响舆论客体和宏观目标——实现组织发展与社会效益两个层面。为实现上述目标,美国智库在引导公众舆论时展现出较为清晰的行为逻辑与程序规范,即“策略”。它由“势能”——能力构建和“动能”——行动实施两要素构成,能力构建是基础,行动实施是表现。其中,能力构建反映在舆论资源占有上,美国智库不仅依托各类成熟的内部机制,整合自身现有舆论资源,还巧借政府、其他社会组织甚至是个人的信息资源、公众信誉、传播渠道等,在信任资源、认知资源和注意力资源的能力构建上展现出明显的“内部塑造与外部借用相结合”的模式。行动实施是基于目标和能力的落实环节。在微观上,美国智库通过选择议题、建构议题和传播议题积极与普通公众展开议题互动,对舆论的传播过程施加影响;在宏观上,美国智库则致力于将社会精英阶层所代表和维护的主流意识形态投射到整体社会意见环境之中,影响普通公众的公共话语、主流意见、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等,更深地嵌入到国家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之中。
李建霞[4](2020)在《美国智库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分析与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入的国家逐渐增多,已成为国际合作平台和全球公共产品,对亚洲乃至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智库是专业从事知识和思想生产,面向政府、社会和个人提供专业决策咨询服务的机构。以布鲁金斯学会、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兰德公司、传统基金会等为代表的美国智库在舆论生态和政治决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针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了大量知识思想生产和传播。因此,了解美国智库对倡议的认知态度和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选取美国影响力最强的五家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传统基金会以及兰德公司为研究对象,收集了它们自2013年以来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133篇研究文章。研究发现,五家智库的发表数量差距较大,关注度呈现提升态势,中长篇研究文章居多,纯文字形式为主,基本为专家原创,所在栏目多为博客和项目专栏,总体态度中立、模糊。美国智库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研究文章涉及到事实内容、经贸投资、政治外交、能源环境和国家安全五个主题,其中,能源环境主题较正面,事实内容主题的负面与中立态度相当,经贸投资、政治外交和国家安全主题态度较中立和模糊。从2013年至2019年,美国智库始终对经贸投资和政治外交主题关注较高,随时间推移,国家安全和能源环境主题的关注度有所提升。本研究最终提炼出扩张冲突、经济影响和内在发展三种框架。扩张冲突框架是指突出倡议存在的负面问题、矛盾冲突,反复强调倡议带来的全球影响力,态度消极;经济影响框架将倡议看作一种经济活动,评价其带来的经济收益或损失;内在发展框架是指倡议基于中国进行自我发展的需要展开,态度积极。在意识形态和国际关系的复杂影响下,美国智库并没有保持“中立性”。此外,文章分析了美国智库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新媒体传播机制,发现其官方网站存在博客化的特征,凸显了专家权威,利用了社会化媒体展开矩阵式传播,形成了“耦合”传播模式,将研究成果扩散至公众和国际国内媒体。最后本文为我国智库的“一带一路”舆论引导提出了两点策略,一是把握中美合作大方向,寻找战略合作点;二是善用官网和社交媒体,做好国际传播工作。
李芷娴[5](2020)在《美国智库涉华互联网治理议题设置研究(2010-2019)》文中认为智库作为美国的外脑,在涉华互联网治理议题设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对美国16家智库近十年(2010-2019)公开网络出版物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美国智库最为重视中国互联网治理的技术、安全领域,主要设置了十大议题,议题设置强度有增加之势。各家智库的关注侧重点和设置强度略有不同,但整体议题立场偏负面,具有较浓意识形态色彩;形成了较固定的议题设置专家团队。议题设置策略方面,美国智库共设置了四大策略:灵活调控议题时长,关键点引导外界关注;铺垫背景,提升议题与外界的关联性;选择性呈现,构建事件人物的专属标签;话语修辞,配合框架建构议题图景,进而建立了从议题筛选到议题建构的完整框架。智库议程与美国政策议程互动频繁,发挥着自身设置效果。对此,中国在互联网治理领域,需要在把握美国智库议题设置规律基础上,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设置针对性议题,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打造新型智库建设,构建智库协同联动生态圈;加强中美智库深度交流,及时追踪西方观点;增进智库、政府、媒体三方的良性互动。
冲佩璇[6](2020)在《智库与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研究》文中提出克林顿政府作为后冷战时期美国真正意义上的首届政府,其形成的对华外交政策奠定了整个后冷战时代美国对华政策的总基调。纵观克林顿政府对华外交政策形成过程,可以发现美国各类智库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智库影响克林顿政府对华外交政策制定这个角度出发,进行中美关系研究,可以重视智库在中美交往中的作用,从新视角厘清美国对华政策脉络、掌握美国对华政策制定精髓。智库能够影响克林顿政府对华外交政策制定,是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因素所促成的。以白宫和国会斗争为主形成的去中心化、各自为政的政治体制,以及政党组织体系松散和动员大众能力的下降造成的宽松政治环境,为美国智库提供了进行政策建议的真空地带。同时,经过保守主义运动之后,美国智库开始带有党派色彩,他们积极为自己归属的党派提供政策建议来进行党派斗争,自此加大了智库影响政府政策制定的程度。伴随着智库“中国学”研究的深入,以克林顿政府时期进行的对华政策大辩论为契机,美国智库对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制定产生的影响开始凸显。奉行保守主义外交理念且以传统基金会为代表的保守主义智库和奉行自由主义外交理念且以布鲁金斯学会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智库,以及以兰德公司为代表的无党派色彩的中立智库对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制定产生重要影响。三大派别的智库在各自外交理念指导下分别提出对华“威慑接触”、“弹性接触”和“遏制并接触”政策,三种形式迥异但目的都是以美国利益至上的政策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克林顿政府官方对华政策倾向的形成。三大派别智库依据各自的政策倾向,在对华经贸问题、涉台问题和如何应对中国能源、环境发展问题,中国军力发展问题、民主人权问题上提出意见建议。总的来说,保守主义智库政策建议表现出遏制成份多于接触成份的特点,自由主义智库政策建议表现出接触成份多于遏制成份的特点,中立智库政策建议是视中国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是否在美国接受范围内,来决定对华采取遏制为主、接触为辅还是接触为主、遏制为辅的政策。不管三大派别智库在各自信奉思想、理念指导下总体政策倾向和具体政策建议如何,其最终都是为了维护美国国家利益,使美国在美中交往中占据主导地位。三大派智库作为可以影响美国政策成型的权力二层,他们通过“旋转门”机制、充当候选总统政策设计师和政策营销手段,动员权力内层和权力外层来共同影响政府决策,通过各种政策营销方式促成克林顿政府对华“遏制+接触”政策的形成。
赵恒煜[7](2020)在《美国智库的“中国观”研究——以布鲁金斯学会中国问题研报的综合分析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意义]开展美国智库关于中国问题研究成果的情报挖掘分析,有助于积累美国对华研究史料、发现美国政府经由智库透露的对华战略意图以及以他者视角反思中国发展问题,因而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方法/过程]从智库的知识权力观的理论视角出发,通过文献计量和文本分析的量化与质性混合方法,对布鲁金斯学会关于中国问题的研究报告展开抽样分析。[结果/结论]通过分析,梳理出布鲁金斯学会在历史维度上的中国研究热点演变过程以及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环境六个领域的中国观念框架和视角,呈现出美国智库在决策生态下从事知识生产的成果如何呈现并建构出关于中国国家的认知与战略判断。
徐诺[8](2019)在《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运营和科技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布鲁金斯学会是一个世界级的非营利公共政策研究组织。本文从智库的资金运营、发展战略和成果传播的维度,概述和分析布鲁金斯学会的运营模式,以及近年布鲁金斯所关注的科技创新政策话题的走向,以期为我国相关科技智库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叶怀凡[9](2019)在《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对高校智库建设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加强高校智库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内在要求与重要内容之一。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作为世界顶级智库,其在凝练研究方向、保持自身独立性等方面的举措富有成效,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高水平高校智库提供了可资学习和借鉴之处。在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新阶段,加强高校智库建设,应整合学校优势学科,凝练相对明确且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借鉴"旋转门"机制,构建稳定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人才队伍;探索智库基金建设,保证充裕且自主的财政基础。
杨希通[10](2019)在《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独立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民间智库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我国智库界现状呈现出“官强民弱”的特征,民间智库在夹缝中艰难求生。然而,这并不能否认民间智库存在的价值,尤其是民间智库独立性的价值。在此背景之下,必须重视民间智库的建设,特别是保证民间智库独立性的发展。民间智库独立性是指智库享有政治独立、财政独立、人事独立及思想独立,彼此之间联系紧密、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民间智库独立性的内涵。民间智库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智库研究成果质量和影响力的高低,对其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布鲁金斯学会向来保持高度的独立性,成为全世界智库界的翘楚。因此,本文以布鲁金斯学会独立性研究为主题,运用公共政策舆论场理论和协同创新理论对学会的独立性进行分析。通过对布鲁金斯学会发展历程、学会宗旨与文化、学会现状的剖析,更加全面深入了解学会的概况,发现学会独立性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学会是公民社会的“代言人”、受到大众批判性质疑精神的拥护、获得民间组织和基金会的资助、享有宽松的言论环境和政治体制及可以从全球范围内招募杰出人才等。发掘出学会独立性价值表现为保持与政府或政党之间的张力、确保研究项目充裕的资金、保障专业型人才来源的自主性以及保证智力产品的客观性与真实性等四个方面。进而从政治、经济、教育及外交方面分析布鲁金斯学会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布鲁金斯学会独立性经验值得给予肯定,但我们在垂涎其独立性经验之时,切忌不能简单照搬照抄,必须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汲取精华以为我所用。有鉴于此,本研究得出一下三点启示:首先,在政府推进科学化、民主化决策进程中,政府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完善决策咨询服务制度和探索中国特色的旋转门制度,为民间智库独立性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律政策保障;其次,在社会参与过程中,充分调动民间社团的积极性,广泛募集社会资金,鼓励创办民间智库,为民间智库独立性发展奠定社会根基;最后,在智库自身发展过程中,制定捐赠规制、聘任多学科人才、优化成果推销方式,从智库内部保障独立性发展。
二、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论文提纲范文)
(1)“民主国家峰会”与拜登政府的对华战略——基于布鲁金斯政策报告话语的框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主”与“中国”:布鲁金斯知识生产的“视域性框架” |
二、“民主国家峰会”:布鲁金斯研究报告的“议题性框架” |
(一)“民主国家峰会”的目标设定与中美关系 |
(二)“民主国家峰会”的议程设置 |
(三)“民主国家峰会”的组织机制:“社区”而非“联盟” |
(四)“民主国家峰会”的成员资格:地缘政治重组 |
(五)“民主国家峰会”并不意味着一定是“美国标准” |
(六)“民主国家峰会”的时机选择 |
(七)“民主国家峰会”的主要预期成果:制定“民主战略”及其路线图 |
三、民主/非民主:“民主国家峰会”构筑的“认知性框架” |
第一,直接污名化中国的国际形象。 |
第二,严重干扰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乃至各种全球活动。 |
四、何为民主:重塑民主话语权,努力实现“再框架化” |
第一,主动开启对话,寻找民主议题上的共同关切。 |
第二,重新定义民主,倡导“民主”概念的多元性认识。 |
第三,设置新的议程,塑造民主实践不断发展的认识。 |
第四,加强高端智库之间的深度对话,助力“中国声音”和全球治理。 |
结 语 |
(2)国际比较视野下智库建设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外智库研究综述 |
2 国外智库比较——基于对三家智库的分析 |
2.1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 |
2.2 比利时布鲁盖尔研究所 |
2.3 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 |
3 国外智库建设经验 |
3.1 人才管理机制:灵活协调运转,多方监督把控 |
3.1.1 董事会制度 |
3.1.2 矩阵式组织结构 |
3.1.3 人才储蓄池 |
3.2 筹资机制:资金来源多样,品质决定价值 |
3.3 成果推销机制:联系社会各界,扩大影响范围 |
4 相关建议 |
4.1 构建智库市场化运作机制 |
4.2 打造中国特色智库人才“旋转门”机制 |
4.3 构建推动智库研究成果高效转化的激励机制 |
(3)美国智库的舆论引导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 |
四、研究现状 |
五、研究创新 |
六、研究方法 |
七、研究路径与基本结构 |
第一章 舆论传播概述 |
第一节 舆论传播的规律认知 |
一、舆论的形成与传播 |
二、舆论的功能 |
三、舆论的引导 |
第二节 舆论传播的理论解读 |
一、舆论形成的社会环境——场域理论 |
二、舆论传播的行为体间结构——社会分层理论 |
三、舆论变化的控制因素——说服理论与议程设置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美国智库引导舆论的主体性、目的性和策略构成 |
第一节 美国智库引导舆论的主体性 |
一、舆论传播活动行为体 |
二、舆论引导主体系统 |
三、舆论引导主体系统中的智库 |
第二节 美国智库引导舆论的目的性 |
一、微观目标 |
二、宏观目标 |
第三节 美国智库引导舆论的策略构成 |
一、蓄势阶段——能力构建 |
三、发动阶段——行动实施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美国智库舆论引导的能力构建 |
第一节 舆论引导能力要素的内部塑造 |
一、认知资源的内部塑造 |
二、信任资源的内部塑造 |
三、注意力资源的内部塑造 |
第二节 舆论引导能力要素的外部借用 |
一、认知资源的外部借用 |
二、信任资源的外部借用 |
三、注意力资源的外部借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美国智库舆论引导的行动实施 |
第一节 影响公众议程设置 |
一、选择议题 |
二、建构议题 |
三、传播议题 |
第二节 参与意识形态传播 |
一、获取意识形态传播话语权 |
二、建构意识形态传播内容 |
三、开展意识形态大众传播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案例分析:美国智库在对华网络安全政策上的舆论引导策略 |
第一节 案例背景 |
一、精英认知的持续稳固 |
二、公众认知的显着变化 |
第二节 案例分析 |
一、能力构建过程分析 |
二、行动实施过程分析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启示建议 |
三、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4)美国智库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分析与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新闻传播学视域下“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研究 |
1.2.2 关于智库的研究 |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问题 |
1.3.2 研究方法 |
1.4 理论基础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对象 |
2.2 内容分析 |
2.2.1 时间选取 |
2.2.2 分析单位 |
2.2.3 类目建构 |
2.2.4 信度检验 |
2.3 语料库分析 |
3 美国智库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文章分析 |
3.1 数量与发表时间:数目差距大,关注度提升 |
3.2 篇幅与内容形式:中长篇文章居多,纯文字形式为主 |
3.3 来源与所在栏目:原创性的专家博客、项目专栏为主 |
3.4 态度倾向:中立和模糊立场为主 |
3.5 主题分析 |
3.5.1 主题分布 |
3.5.2 历时性分析 |
3.5.3 主题与态度 |
4 美国智库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研究文章的框架分析 |
4.1 主题意义 |
4.1.1 事实内容主题 |
4.1.2 经贸投资主题 |
4.1.3 政治外交主题 |
4.1.4 能源环境主题 |
4.1.5 国家安全主题 |
4.2 框架提炼 |
4.2.1 扩张冲突框架 |
4.2.2 经济影响框架 |
4.2.3 内在发展框架 |
4.3 信源分析 |
4.4 成因分析 |
4.4.1 意识形态 |
4.4.2 国际关系 |
5 美国智库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新媒体传播机制 |
5.1 官网博客化,凸显专家权威 |
5.2 社会化媒体矩阵式传播 |
5.3 “耦合”传播模式 |
6 结语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美国智库涉华互联网治理议题设置研究(2010-201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案 |
1.5 研究思路 |
2 美国智库涉华互联网治理议题的设置归类 |
2.1 智库文本总体概况 |
2.2 议题分布及主要观点 |
2.3 议题变迁情况 |
2.4 各智库议题设置情况及侧重点 |
2.5 议题态度立场 |
2.6 议题设置专家结构 |
3 美国智库涉华互联网治理议题的设置策略 |
3.1 灵活调控议题时长,关键点引导外界关注 |
3.2 铺垫背景,提升议题与外界的关联性 |
3.3 单一呈现,构建人物与行动的属性标签 |
3.4 话语修辞,配合框架建构议题图景 |
4 美国智库涉华互联网治理议程与政策议程的互动 |
4.1 政策战略参谋者:为政策发布提供智力支撑 |
4.2 政策议程推动者:推进国内涉华政策合法化 |
4.3 政策解读阐释者:论证现行政策的合理性 |
4.4 政策背书游说者:助推美国互联网霸权倡议 |
5 美国智库涉华互联网治理议题的中国应对之道 |
5.1 设置针对性议题,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
5.2 打造新型智库建设,构建智库协同联动生态圈 |
5.3 加强中美智库深度交流,及时追踪西方观点 |
5.4 增进智库、政府、媒体三方的良性互动 |
6 结语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智库与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综述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五、重点难点、创新点 |
第一章 智库影响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制定的缘由 |
第一节 美国独特的政治体制 |
第二节 智库的政治转型和研究领域的扩展 |
第三节 时代机遇造就的对华政策大辩论 |
第二章 智库对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倾向的影响 |
第一节 保守主义智库的外交理念和对华“威慑接触” |
第二节 自由主义智库的外交理念和对华“弹性接触” |
第三节 中立智库的理念和对华“遏制并接触” |
第三章 智库对克林顿政府处理对华重点问题的建议 |
第一节 传统基金会对政府处理对华重点问题的建议 |
第二节 布鲁金斯学会对政府处理对华重点问题的建议 |
第三节 兰德公司对政府处理对华重点问题的建议 |
第四章 智库政策建议下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逐渐清晰 |
第一节 智库发挥政策影响力的途径 |
第二节 克林顿政府对华最终形成“遏制+接触”政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
(7)美国智库的“中国观”研究——以布鲁金斯学会中国问题研报的综合分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开展国际智库中国观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2 研究现状综述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样本收集与来源 |
3.3 研究问题与方法 |
4 分析结果 |
4.1 研究总趋势 |
4.2 研究领域 |
4.3 专家学者 |
4.4 研究热点的演化 |
4.5 核心议题与相关观点 |
4.5.1 政治议题 |
4.5.2 经济议题 |
4.5.3 社会议题 |
4.5.4 文化议题 |
4.5.5 军事议题 |
4.5.6 环境议题 |
5 研究结论 |
(8)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运营和科技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成立背景 |
2 资金运转与“精神收入” |
3 发展战略与成果传播 |
4 科技政策研究与管理 |
5 结语 |
(9)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对高校智库建设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布鲁金斯学会成为世界顶级智库的归因分析 |
(一)凝练富有优势与特色的重点研究方向,为学会奠定声誉和知识基础 |
1.致力于有效政府的研究 |
2.战争与和平方面的研究 |
3.塑造国家 |
4.经济增长方面的研究 |
5.应对全球化挑战的研究 |
6.管理和重建方面的研究 |
(二)不遗余力地保持自身独立性,为学会成功营造自由空间 |
1.打造了一支研究领域分布广泛且相互合作的高水平研究队伍 |
2.拥有稳定而丰富的资金来源渠道 |
3.多通道的影响力建设 |
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智库 |
(一)整合学校优势学科,凝练相对明确且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
(二)借鉴“旋转门”机制,构建稳定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人才队伍 |
(三)探索智库基金建设,保证充裕且自主的财政基础 |
三、结语 |
(10)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独立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问题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述评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的重难点 |
二、研究创新之处 |
第六节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第二章 布鲁金斯学会发展历程与现状 |
第一节 布鲁金斯学会嬗变历程 |
一、一战后的布鲁金斯学会稳步发展 |
二、二战后布鲁金斯学会发展的“黄金时期” |
三、21世纪布鲁金斯学会艰难的卓越 |
第二节 布鲁金斯学会的宗旨与文化 |
一、布鲁金斯学会的宗旨 |
二、布鲁金斯学会的文化 |
第三节 布鲁金斯学会的现状 |
一、内部组织运行架构 |
二、机构规模与员工数量 |
三、研究经费主要来源 |
四、与高校开展科研合作 |
第三章 布鲁金斯学会独立性表现 |
第一节 保持布鲁金斯学会主体独立 |
一、布鲁金斯学会独立于政府 |
二、布鲁金斯学会独立于政党 |
第二节 保证布鲁金斯学会财政独立 |
一、布鲁金斯学会经费来源多元化 |
二、布鲁金斯学会选择性接受资金援助 |
第三节 确保布鲁金斯学会人事独立 |
一、布鲁金斯学会的人事变动不受外界干预 |
二、布鲁金斯学会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自主进行人员调配 |
第四节 保障布鲁金斯学会思想独立 |
一、布鲁金斯研究成果保证独立 |
二、布鲁金斯研究观点保持客观与中立 |
第四章 布鲁金斯学会获得独立性的原因与价值 |
第一节 布鲁金斯学会获得独立性的原因 |
一、学会成为公民社会的“代言人” |
二、学会受到大众批判性质疑精神的拥护 |
三、学会获得民间组织和基金会的资助 |
四、学会享有宽松的言论环境和政治体制 |
五、学会可以招募到全球范围内杰出人才 |
第二节 布鲁金斯学会独立性的价值 |
一、保持与政府或政党之间的张力 |
二、确保研究项目充裕的资金 |
三、保障专业型人才来源的自主性 |
四、保证智力产品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
第五章 布鲁金斯学会的影响力分析 |
第一节 对美国国内的影响力 |
一、为美国政府储备人才和提高效率 |
二、在经济改革中扮演关键角色 |
三、致力于美国联邦教育政策研究 |
四、引领美国外交政策的新趋向 |
第二节 对美国以外地区的影响力 |
一、重点关注动荡地区的政治态势 |
二、支援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的发展 |
三、引领全球教育的发展潮流 |
四、推动多变外交关系的发展 |
第六章 布鲁金斯学会独立性对我国民间智库的启示 |
第一节 在政府推行科学民主决策中确保智库独立性 |
一、建立健全智库发展的法律法规 |
二、完善决策咨询服务的规章制度 |
三、完善税收减免政策 |
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旋转门制度 |
第二节 在社会参与中保证智库独立性 |
一、搭建政府与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 |
二、鼓励民众创建民间智库 |
三、多渠道筹募社会资金 |
第三节 在智库自身发展中保障智库独立性 |
一、制定捐赠机制防止资助者干预 |
二、组建专门的多学科人才科研团队 |
三、优化成果推销以提升智库的影响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民主国家峰会”与拜登政府的对华战略——基于布鲁金斯政策报告话语的框架分析[J]. 张虹倩. 社会科学, 2021(07)
- [2]国际比较视野下智库建设刍议[J]. 杨发庭,费洋. 文献与数据学报, 2020(04)
- [3]美国智库的舆论引导策略研究[D]. 张伟.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4]美国智库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分析与传播研究[D]. 李建霞.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1)
- [5]美国智库涉华互联网治理议题设置研究(2010-2019)[D]. 李芷娴. 暨南大学, 2020(04)
- [6]智库与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研究[D]. 冲佩璇.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美国智库的“中国观”研究——以布鲁金斯学会中国问题研报的综合分析为例[J]. 赵恒煜. 情报杂志, 2020(02)
- [8]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运营和科技创新研究[J]. 徐诺. 竞争情报, 2019(06)
- [9]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对高校智库建设的启示[J]. 叶怀凡. 高教探索, 2019(11)
- [10]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独立性研究[D]. 杨希通.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