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入贯彻《审计法》 再创审计辉煌业绩(论文文献综述)
李伟[1](2021)在《时政要闻》文中研究指明(2021年5-6月)国内要闻新华社北京5月6日电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切实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修正草案)》。会议指出,保障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大局,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全力抓好农业生产,粮食连年丰收,重要农产品供给充裕,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为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提供了坚实支撑。
艾野[2](2021)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面依法治国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依法治国是人文社科领域研究的焦点内容和重要命题,是我国法治建设的新方向,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和社会的长治久安。随着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光辉成果,极大地改变了社会及人们的对法治的意识和认知,推动了世界领域的法治文化交流,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战略部署。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思想的研究,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整体把握、法治体系的完善和我国未来的法治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标志着依法治国被赋予了时代的内涵,对我国法治发展有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强调要继续坚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申和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是一场治国理政的深刻革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和人民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探索出一条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制度体系,并将《决定》定为我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永恒追求,也是总结前人经验后作出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就是将其动态的治理理念和方式融入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之中,将其时代内涵淋漓尽致地发挥到我国建设的每一个阶段中。依法治国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建设中的地位和治国理政的作用。本文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为目标,深入地研究了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牢牢把握习近平提出的“十一个坚持”对我国法治发展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依法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法治文明发展规律。这是对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理论研究的重要推动,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和法治中国建设指明方向。本文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历史分析法和理论和实际相统一法,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视角高度概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发展与实践,对依法治国的理论渊源进行系统整理,并对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主要内容、成就、特征、经验、优势、挑战和完善路径进行了全面研究,努力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研究提供理论素材。本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组成,具体来讲:第一部分,绪论。重点分析论文的研究基础及研究效用,通过剖析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成果,形成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整体认识,并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为研究提供理论参考。理清研究的思路,阐述研究方法,从而搭建本研究的基本架构,总结研究成果,分析研究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是依法治国的基本理论概述。本章节首先从法治相关的概念进行概述,分别对法治、法制、人治、德治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进行系统分析。其次从依法治国的内涵入手,对依法治国进行了整体概述,对其理论、核心和本质特征分别进行了论述。从整体的机构上为后续的研究做了理论铺垫。第三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思想基础与理论渊源。这一部分首先,深入了解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法治思想,阐述马克思恩格斯法治思想为依法治国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提出了马克思恩格斯法治思想的时代价值。有利于我们准确的认识法治思想来源。其次,研究列宁斯大林对法制的探索和教训,研究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法治的形成与失败的教训,这部分能有效地为我国法治实践提供依据。之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法治思想进行研究,对我国法治从无到有进行整体分析。最后从我国的传统法治入手,分别对古代法制思想、近代社会法制思想展开论述。阐述了我国古代、近代法治的弊端与发展,从而对新时代依法治国产生启示作用。第四部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入新时代。本章是该论文的核心部分。首先深入地对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地进行了概述,从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形成、主要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其次,对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成就进行论述,这部分以法治过程中的实质转变为主要成就的依据,通过向更好的方式转变、更具体的实践操作、更先进的治理模式和更高的目标作为成就的主要表现。最后,从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特征展开论述,明确依法治国在新时代的主要特征、深化时代赋予的内涵。第五部分,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历史地位与实践价值。本章首先阐述了新时代依法治国的历史地位,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发扬,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补充和丰富。其次阐述了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实践价值,分别从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人类的法治文化的角度对新时代依法治国进行了有效的定位和评价,从而体现出其在我国社会发展全过程中的价值。第六部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基本经验和优势。在基本经验上,以法为主要研究目标,分别对其与党、权、民主、依规治党的关系进行研究。在现实生活中,党的领导、权力、民主自由、法规制度都与法无法分割,其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监督、促进和相统一的。国外法治实践的经验对中国而言是宝贵的,但对经验的学习依然要建立在我国的发展实际上,没有国情为基础的借鉴学习所得到的结果可能与所想背道而驰。在优势上,依法治国发挥出了我国的制度优势。党的领导是我国制度优势的最大体现,人民主体、以德治国、人人平等和中国实际出发都是依法治国的在新时代的优势,依法治国确保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公平正义,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是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最优结合,保持中国实际为基本准则才能把握依住依法治国的优势和未来法治发展的前景。第七部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理性思考。理性的分析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所要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正视存在的问题,是促进依法治国再进步的最佳途径。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给依法治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更是对依法治国潜力深层挖掘的契机。通过理性思考,从八个方面完善新时代依法治国的路径,集中地将“十一个坚持”主要内涵融入新时代依法治国的实践当中,从而将问题和挑战转化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强大动力。总之,通过系统地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面依法治国,论文主要提出以下创新观点:一是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时代内涵,从社会发展中蕴含的古今的哲学智慧体现出中国特色、中国经验和中国实践。二是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面临的问题和对策,从社会主要矛盾、法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新时代依法治国完善路径,深入研究我国依法治国理论的发展与实践。三是从新时代依法治国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实践逻辑的阐释,为国家的发展建设提出科学的指南和正确的价值引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马薇[3](2019)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提出审计监督作为国家权力监督体系中的一项关键制度安排,通过权力监督权力的根本形式发挥制约功能,进而在提升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维护国家财政经济安全、提升政府效能、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审计监督建设愈发显得迫切。为此,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的总体要求。这意味着审计领域的改革将要走进“深水区”,触碰深层次的体制、结构等问题,以更好发挥审计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在党中央已然进行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之时,地方层面上的跟进和创新情况更为值得关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地方各级政府和审计机关既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审计署的改革部署,又结合本地特色实现创新发展,使得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始终在路上”。作为国家治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入,现行的地方审计管理体制在诸多方面上已然无法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因而推进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具有了显着地必要性。事实上,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已然为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内容、过程、趋向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有效开展分析研究,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梳理以及国家治理理论、公共受托责任理论等相关理论工具,搭建起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分析框架。它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在内部主要由组织、权力、制度、机制等要素构成;在外部则由党的领导、审计体制、审计价值构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审计管理体制先后经历旧审计阶段、红色审计阶段、现代审计阶段、新时代审计阶段四个时期。通过回顾和梳理历史,能够清晰认识其发展成就,并归纳出发展规律以更深入的理解审计制度建设的“中国特色之路”。当然,现阶段的地方审计管理体制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基于分析框架,这主要体现在组织设置与国家治理需求不相匹配、权力划分与国家治理趋势相违背、审计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相互脱节、审计机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运行难以契合。针对现实困境,部分地区已经展开了改革尝试。本文选取南京、广州、重庆、贵阳四地进行个案研究和比较分析,既具象化展示当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也试图从典型案例中获得建设性启示。基于分析框架和案例研究,本文提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推进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应当首先明确两个前提条件,即价值取向和审计体制模型。前者包含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调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内在规定性以及独立性、权威性、专业性价值的树立;后者则强调应保持行政型审计体制基本不变。在此基础上,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路径应当从组织、权力、制度、机制四个方面上具体展开。其中,组织设置包括审计机构的增减、地方审计委员会的建设以及组织关系厘定;权力优化涉及管理权限确认、审计职能转型和权力清单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既要注重静态层面上的良法和制度建设,也要注重程序设计以保证动态层面上的依法执法落实;机制修缮则分为内生机制、外部机制和联接机制三个方面。这四部分既相互独立,发挥独特作用,又相互统一,共同构成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内容。总之,推进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体现,是紧跟党中央和国家有关审计改革步伐的重要举措,亦是推进地方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乔春华[4](2018)在《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审计的辉煌成就与启示》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审计发展飞速,取得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审计的基本框架,健全高校审计制度并将高校审计定位于大学治理的层面上,构建"以财务审计为主、管理审计为辅"逐步过渡到"以管理审计为主、财务审计为辅"的高校审计基本模式等辉煌成就。改革开放丰富的实践和辉煌的成就需要对高校审计进一步的制度创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如需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第九十一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制定高校《内部审计章程》等;需要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审计理论和方法;在实务中要推动设置高校总审计师、评审高校正高级审计师等。
李小健[5](2007)在《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企业改革经历了20多年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诸如国有公司经营者动力不足、预算软约束、决策失误、监督乏力、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财务管理混乱、财务造假泛滥等。仔细分析这些问题,无一不与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有关,因而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是财务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创新。本文从我国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的现状出发,以马克思产权理论、现代企业理论和现代财务理论为指导,在借鉴国外公司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首先对国有公司财务管理基本理论,进行垫铺性的分析说明,这是研究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问题的逻辑出发点。其次,研究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的基本内容和运行基础:公司财务治理。再次,对国有公司目前财务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的目标模式:市场导向下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控制模式。最后,根据目标模式的各构成要素,分别研究了各子机制不断完善和创新的内容。第一章导论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思路方法,对国内外研究动态作了评述,并说明了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财务管理机制总论本章从分析财务关系入手,阐述了财务管理机制的基本概念,说明了财务管理机制与经营机制与财务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重点探讨了财务管理机制的运行基础:公司财务治理,它以产权制度为基础,以财权配置为重点,是公司治理的核心,也是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的运行基础。同时研究了在委托代理制下产权制度安排和财权在国有公司的配置问题。第三章财务管理机制目标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也是财务管理机制赖以建立的基础。根据利益兼顾原则,提出了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分层确定观点,即国有公司财务管理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总体目标分为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经济目标和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社会目标两个层次。具体目标中的经济目标包括公司在筹资、投资和分配管理方面的目标,具体目标的社会目标可分为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成本和提高社会效益。第四章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目标模式构建本章针对目前财务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剖析,在借鉴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企业财务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在构建目标和原则的指导下,设计出了我国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的目标模式:市场导向下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控制模式,具体内容为,综合激励的动力机制、运行顺畅的运行机制、内外结合的监督机制和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为以后各章研究提出了基本思路。第五章财务管理动力机制根据以物质激励为主,精神激励为辅的动力机制目标,本章重点探讨了经营者年薪制和股权激励动力方式。年薪制是以年为单位决定工资薪金的制度。在我国试行已有十多年,出现了一元结构、二元结构、三元结构等多种结构模式,本文认为二元结构模式适合我国国情,即年新=基薪+风险收入,对于激励作用最显着的风险收入应以超额利润为依据确定较为合理,即风险收入=超额利润×比例系数×考核指标完成系数。股权激励分为股票激励和股票期权激励,由于股票期权是一种事后给付方式,其动力激励效果最好,对此本文应用实证资料、典型案例分析了股权激励的原理、实施中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第六章财务管理运行机制本章对运行机制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原理,结合国有公司具体情况进行了不断完善与创新的具体研究,提出了对策。在预算机制中,要根据公司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预算模式,预算执行与考核要增强力度,克服预算软约束弊端。共同治理的决策机制是以公司财务经理为主,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决策主体、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和遏制经理机会主义的制衡手段,其关键是财务决策权的配置和重大投融资决策的科学管理。财务控制机制的核心是财务控制权的配置,可具体选用集权型、分权型和集权分权结合型等。风险管理机制中,应用预警系统,以定性方法和方量方法进行财务预警分析,并针对不同财务风险提出了防警与排警措施。第七章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国有公司财务监督机制是建立在内外财务监督关系基础之上的,监督机制的主要方式为审计监督。在外部监督机制中,强调国家审计监督的“龙头”地位和依靠CPA社会审计监督主要力量,并对CPA中介监督出现的信誉危机问题,从国内外相关事件的分析中,查找原因,提出完善的对策。内部监督机制中,应完善公司财务治理结构,保证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及监事会等各层次监督主体有效行使监督权,同时应加强内部审计监督、会计监督和财务总监制度。第八章财务管理评价机制本章对我国国有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沿革做了回顾,对现行财务指标体系优缺点作了评述,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净利润或每股收益、经济增加值、市盈率、托宾q等财务指标与产品等级品率、员工满意度、员工培训、研发费投入比重、技改投入率等非财务指标,使其更适合国有公司的特点。同时,大胆借鉴,应用平衡记分卡、业绩多棱体等方法,从战略上对国有公司财务评价机制进行创新。论文创新之处:论文构建的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新模式:市场导向下利益相关者共同控制型模式,即综合激励的动力机制,运转顺畅的运行机制,内外结合的监督机制和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具有创新性。在财务管理目标确定中提出的分层确定论观点,以及公司治理的核心是财务治理,财务治理以财权配置为中心,财务治理是企业财务管理机制运行基础的观点具有新意。
本版编辑 甘州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张掖工业园区管委会 甘州区财政局 甘州区电力局 甘州区城乡建设局 甘州区环境保护局 甘州区交通局 甘州区粮食局 甘州区农机局 甘州区水务局 甘州区审计局 张掖市工商局甘州分局 甘州区市场建设服务中心 甘州区房地产管理局 甘州区农业办公室 甘州区农业局 甘州区畜牧局 甘州区总工会 甘州区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 甘州区卫生局[6](2006)在《凝心聚力顺势推进努力实现甘州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推动项目建设 谱写辉煌篇章 “十五”期间,甘州区把发展抓项目作为统揽全区经济的中心工作来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项目建设掀起了热潮。确定重点建设项目169项,总投资162.2亿元,建成112项,实际完成投资64.34亿元,为拉动经济增长、促
胡志勇[7](2006)在《我国国家审计管理机制创新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国家审计机关自1983年成立以来,审计查出的违法违规金额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从1983年的20000万元,到2001年的60257352万元,增长了3012倍;平均每单位审计查出违法违规金额,最低为1987年6万元/个,最高为2001年416万元/个。国家审计如何应对屡审屡犯的棘手问题及如何提高审计工作效果,是我国国家审计管理领域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国家审计效果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环境、审计体制密切相关,也与国家审计管理密切相连。李金华审计长在全国审计理论研讨会上指出:“审计管理水平低是影响我国审计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我国国家审计与国际现代审计的主要差距所在”。论文选择我国国家审计管理为研究主题,探索科学的审计管理机制,努力解决审计管理中的现实问题。 创新审计管理,构成了现代审计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出了深刻的理论价值。一方面,从我国传统审计理论研究体系看,国家审计管理问题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仍然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论文将系统科学理论、博弈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图论理论引入国家审计管理机制理论研究,进一步充实了我国现有的审计理论研究体系;另一方面,国家审计管理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研究成果,审计理论研究与审计实践之间还存在某种程度的脱节,迫切需要对实践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及解决思路进行理论上的总结。 论文通过对国家审计实施现状的分析,揭示影响我国国家审计效果的五大因素:国家审计系统观念淡薄、审计结果封闭性、审计处理处罚随意性、审计合谋行为、审计机关内部组织结构僵化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论文提出了建立国家审计系统组织结构新模式的构想,强调必须创新国家审计管理机制,才能提高国家审计效果。全文共分五个层次:第一层次阐述了用系统科学思想来指导国家审计的必要性;第二层次是对国家审计管理机制创新总体思路的研究;第三层次是分析了审计处理处罚力度、审计合谋行为、审计公告制的问题,并通过建立审计管理的动力学模型和审计组管理数学模型来促进审计管理的科学性;第四层次提出了建立国家审计系统组织结构新模式构想;第五层次是通过实证研究(包括问卷、统计分析和案例)来验证论文的结论。在论文研究过程中,努力进行了以下创新性工作: (一)基于系统科学理论,研究国家审计系统科学发展观问题,论证了国家
张金男[8](2006)在《政府审计效能之研究 ——以台湾为例》文中提出人类对欲望的追求,早期只靠自我实现,之后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变,而渐次的扩张,也就是人类的欲望原只由私经济的满足扩张到尚须抑赖公经济来满足;在私经济方面,国家为安定社会秩序,订有工商企业等各种法规,以保障人民权益;在公经济方面,也订有各种财经及行政法规,并透过政府的相关施政,以满足人类的欲望,而政府的施政品质,有赖审计之监督而提升。中国审计制度之兴起,远从周朝即已出现,历经数百、千年的演化、修订,均系随着人们欲望扩张而改变,从政府的公共政策到施政品质,政府审计都扮演着相当重要的监督角色。 为研究政府审计之效能,先就过去有关政府审计之文献予以研究归纳,并就台湾地区实施政府审计的创建、沿革,以及组织架构,其与效能之关系作分析,并参考先进国家之制度,同时利用实证及问卷予以分析,以所发掘问题,供有关人士探讨改进,将有助于审计效能之提升,进而使人类对公共资源的分配,得到充分的满足。 本文共分七章,摘要大约如下: 第一章 绪论:阐述政府审计在财务活动中的现代意义及审计与行政三联制的关联,用意在于确立政府审计的现代意义,以及审计机关在现今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定位。 第二章 政府审计文献的探讨:系以政府审计理论及演进之文献,加以探究审计的意义、效能的贡献,及与社会经济思想之相关性。政府审计之演化,乃在于审计效能的提升,实施审计制度所创造之审计效能,对经济资源分配具有相当的贡献,近几年先进国家也在要求政府审计应力求效率与效能的提高,均为本研究探讨之参据。 第三章 政府审计效能的经济理论:探讨政府在经济理论之机能架构,分析政府在总体经济体系中的角色;透过财政预算与施政之手段,担任运作并使其影响经济之繁荣;台湾地区近些年年产业外移严重,复遭受剧大的地震、SARS、土石流、水灾等祸患接连发生,政府审计也因应政府应变而设立跨厅、处、室之督导审核小组,
李淑琴[9](2003)在《总结历史经验 再创辉煌业绩——陕西审计工作20年回顾与展望》文中指出
王奇飞[10](2000)在《深入贯彻《审计法》 再创审计辉煌业绩》文中研究表明
二、深入贯彻《审计法》 再创审计辉煌业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入贯彻《审计法》 再创审计辉煌业绩(论文提纲范文)
(1)时政要闻(论文提纲范文)
国内要闻 |
国际要闻 |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面依法治国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现实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难点 |
1.4.1 创新之处 |
1.4.2 论文难点 |
第2章 依法治国的相关概念 |
2.1 系列概念 |
2.1.1 法治 |
2.1.2 法治与人治 |
2.1.3 法治与德治 |
2.1.4 法治与法制 |
2.2 依法治国的内涵 |
2.2.1 依法治国的概述 |
2.2.2 依法治国的理论基础 |
2.2.3 依法治国理论的本质特征 |
2.3 依法治国的核心 |
2.3.1 依宪治国 |
2.3.2 依法执政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思想基础与理论渊源 |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法治思想 |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法治思想 |
3.1.2 列宁斯大林对法制的探索和教训 |
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依法治国理论 |
3.2.1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开端 |
3.2.2 从法制到法治建设 |
3.2.3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 |
3.2.4 依法治国理论体系的建立 |
3.3 中国传统法制思想 |
3.3.1 中国古代法制思想 |
3.3.2 中国近代法制思想 |
第4章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入新时代 |
4.1 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概述 |
4.1.1 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形成 |
4.1.2 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主要内容 |
4.2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成就 |
4.2.1 从治国基本方略转变为全面推进 |
4.2.2 从形式法治到实质法治 |
4.2.3 从依法管理向治理现代化 |
4.2.4 从依法治国到法治中国建设 |
4.3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特点 |
4.3.1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全面性 |
4.3.2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创新性 |
4.3.3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性 |
4.3.4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科学性 |
第5章 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历史地位与实践价值 |
5.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历史地位 |
5.1.1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 |
5.1.2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
5.1.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理论地位 |
5.1.4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现实意义 |
5.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实践价值 |
5.2.1 新时代依法治国为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有力保障 |
5.2.2 新时代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最集中体现 |
5.2.3 新时代依法治国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 |
5.2.4 新时代依法治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
5.2.5 新时代依法治国为人类法治文化贡献了中国智慧 |
第6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基本经验和优势 |
6.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基本经验 |
6.1.1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党与法的关系 |
6.1.2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法与权的关系 |
6.1.3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
6.1.4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
6.1.5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立足国情与借鉴中外法治经验的关系 |
6.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优势 |
6.2.1 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最大特色和优势 |
6.2.2 以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为力量源泉和重要保障 |
6.2.3 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客观要求 |
6.2.4 以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为实现路径 |
6.2.5 以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为重要原则 |
第7章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理性思考 |
7.1 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7.1.1 法治发展不平衡制约了整体法治水平的提升 |
7.1.2 法治发展不充分难以发挥法治的功能 |
7.1.3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对依法治国的影响 |
7.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完善路径 |
7.2.1 科学立法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关键 |
7.2.2 严格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 |
7.2.3 公正司法是现代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防线 |
7.2.4 全民守法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 |
7.2.5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
7.2.6 依法治国、依法治党、依法治军全盘考虑 |
7.2.7 全面贯彻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 |
7.2.8 国家、地方、个人协调一致共同发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
致谢 |
(3)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进展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主要内容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一个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核心概念剖析 |
一、国家治理 |
二、国家审计 |
三、地方审计管理体制 |
第二节 理论基础分析 |
一、国家治理理论 |
二、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第三节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逻辑进路 |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框架搭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的沿革及评述 |
第一节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的沿革 |
一、旧审计阶段:封建社会及民国时期 |
二、红色审计阶段:革命根据地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之初 |
三、现代审计阶段:改革开放之后 |
四、新时代审计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 |
第二节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发展取得的成就 |
一、及时有效披露相关信息,提升了政府透明度 |
二、发挥权力制约和监督作用,保障了国家治理稳定有序 |
三、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审计质量 |
四、丰富审计内容和审计形式,维护了人民根本利益 |
第三节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发展的基本规律 |
一、审计法制化趋向 |
二、审计功能不断扩展 |
三、审计民主化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当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的困境及生成机理 |
第一节 现实困境 |
一、组织设置与国家治理需求不相匹配 |
二、权力划分与国家治理趋势相违背 |
三、审计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相互脱节 |
四、审计机制与国家治理运行难以契合 |
第二节 生成机理 |
一、审计体制的制约 |
二、政府职能转型滞后 |
三、对审计的认识有待提高 |
四、利益协调困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若干典型个案: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
第一节 多地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实践概述 |
一、南京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
二、广州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
三、重庆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
四、贵阳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
第二节 多地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比较研究 |
一、组织建设层面的比较 |
二、权力配置层面的比较 |
三、制度建设层面的比较 |
四、机制修缮层面的比较 |
第三节 多地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启示 |
一、坚持党的领导,高扬党的旗帜 |
二、坚持协调发展,理顺多重关系 |
三、坚持全面改革,谋求深化发展 |
四、坚持效益目标,提升审计质量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前置设计 |
第一节 根本条件: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 |
一、毫不动摇的思想指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二、鲜明的主题设置:强调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内在规定性 |
三、有效的改革原则:独立性、权威性、专业性价值的保障 |
第二节 基础条件:国家审计体制确认 |
一、审计组织模式优化 |
二、审计领导体制模式调整 |
三、国家审计体制确认的意义阐明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探索——组织及其权力 |
第一节 组织和权力优化的原则坚守 |
一、独立性和联系性的把握 |
二、一致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
三、全面性和重点性的兼顾 |
第二节 地方审计组织设置及关系优化 |
一、组织设置之“加减法”应用 |
二、发挥地方审计委员会的作用 |
三、组织关系厘定 |
第三节 审计权力优化与规范 |
一、审计管理权限确认 |
二、审计职能转型 |
三、权力清单制度建立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探索——制度与机制 |
第一节 制度与机制建构的条件设立 |
一、价值取向:公共性确立 |
二、要素供给:可行性把握 |
三、注意事项:衔接性处理 |
第二节 审计制度建设 |
一、良法:夯实改革创新的合法性 |
二、制度:强化改革创新的规范性 |
三、程序:提升改革创新的秩序性 |
第三节 审计机制修缮 |
一、内生机制 |
二、外部机制 |
三、联接机制 |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4)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审计的辉煌成就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审计的飞速发展 |
(一) 组建高校审计机构, 配备高校审计人员 |
(二) 健全了高校审计制度, 开创了依法审计新局面 |
(三) 由财务审计逐步拓展到“财务审计与管理审计相结合”的高校审计基本模式 |
(四) 十八大以后对内部审计特别是对管理审计更加重视 |
二、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审计领域的辉煌成就 |
(一) 探索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审计的基本框架 |
1.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中国特色之一 |
2. 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是中国特色之二 |
3.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审计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之三 |
4. 审计、纪律检查与监察等部门协调配合是中国特色之四 |
5. 经济责任审计是中国特色之五 |
(二) 新时代将高校审计定位于大学治理的层面上 |
1. 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基石 |
2. 十八大以后强调“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是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和健全权力约束机制的重要措施” |
(三) 构建了“以财务审计为主、管理审计为辅”逐步过渡到“以管理审计为主、财务审计为辅”的高校审计基本模式 |
(四) 高校审计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高校深化改革、促进依法治校、推进廉政建设、促进高校科学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
三、改革开放对高校审计的启示 |
(一) 建议修改或补充《宪法》《审计法》中的有关条款, 更好依法审计 |
1. 建议修改《宪法》第九十一条中的审计对象 |
2. 建议补充《宪法》第九十一条中的审计管理体制 |
3.《审计法》“总则”应补充 |
(二)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审计的基本框架 |
(三) 尽快从“以财务审计为主、管理审计为辅”向“以管理审计为主、财务审计为辅”逐步过渡 |
(四) 加强高校审计的基础建设 |
1. 制定高校《内部审计章程》 |
2. 成立高校审计委员会, 设置高校总审计师 |
3. 评审高校正高级审计师 |
(5)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财务管理机制总论 |
2.1 财务及财务关系 |
2.1.1 财务关系实质 |
2.1.2 财务关系内容 |
2.2 机制与财务管理机制 |
2.2.1 机制的内含 |
2.2.2 财务管理机制 |
2.3 财务管理机制与经营机制和财务体制的关系 |
2.3.1 财务管理机制与经营机制的关系 |
2.3.2 财务管理机制与财务体制的关系 |
2.4 财务管理机制的运行基础:公司财务治理 |
2.4.1 公司财务治理及其在财务管理机制中的作用 |
2.4.2 公司财务治理的基础:财权制度 |
2.4.3 委托代理制下的产权制度安排和财权配置 |
第三章 财务管理机制目标 |
3.1 财务管理机制目标的意义及特性 |
3.1.1 财务管理机制目标的意义 |
3.1.2 财务管理目标的特性 |
3.2 主要财务管理目标评价 |
3.2.1 产值最大化 |
3.2.2 利润最大化 |
3.2.3 股东财富最大化或所有者财富最大化 |
3.2.4 每股收益最大化或资本利润率最大化 |
3.3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确立 |
3.3.1 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各种利益集团 |
3.3.2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 |
3.4 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因素及措施 |
3.4.1 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因素 |
3.4.2 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措施 |
第四章 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目标模式的构建 |
4.1 构建财务管理机制的原则 |
4.1.1 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 |
4.1.2 体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原则 |
4.1.3 政企职责分开,政资职能分明的原则 |
4.1.4 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的权责关系,坚持两权分离原则 |
4.1.5 借鉴西方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的原则 |
4.2 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构成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
4.2.1 财务管理动力机制及其存在问题 |
4.2.2 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及其存在的问题 |
4.2.3 财务监督机制及其存在问题 |
4.2.4 财务评价机制及其存在问题 |
4.3 借鉴西方经验,洋为中用 |
4.3.1 美国企业财务管理机制的特点 |
4.3.2 德国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的特点 |
4.3.3 日本企业财务管理机制 |
4.4 学习西方经验,构建我国财务管理机制目标模式 |
4.4.1 西方发达国家财务管理机制给我们的启示 |
4.4.2 我国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的目标模式 |
第五章 财务管理动力机制 |
5.1 设计财务动力机制的理论依据 |
5.1.1 经理激励的基本理论 |
5.1.2 财务动力机制的模式 |
5.2 物质激励手段 |
5.2.1 经营者年薪制 |
5.2.2 经营者股权激励 |
5.3 经营者精神激励 |
5.3.1 经营者精神激励概述 |
5.3.2 精神激励的形式 |
5.4 综合激励方案的设计与组织 |
5.4.1 各种激励方法的比较 |
5.4.2 综合激励方案的设计 |
5.4.3 经营者综合激励方案的组织工作 |
第六章 财务管理运行机制 |
6.1 财务预算机制 |
6.1.1 财务预算机构设置 |
6.1.2 预算的编制 |
6.1.3 预算执行 |
6.1.4 预算监控和考评 |
6.1.5 预算模式的选择 |
6.1.6 财务部门在预算管理机制中的特殊使命 |
6.2 共同治理的分层财务决策机制 |
6.2.1 共同治理分层财务决策机制的内涵 |
6.2.2 共同治理财务决策机制决策权的配置 |
6.2.3 国有公司筹资决策与投资决策管理 |
6.3 财务控制机制 |
6.3.1 相机干预财务控制机制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
6.3.2 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权的配置 |
6.3.3 国有公司集团的财务控制 |
6.3.4 改革国有公司经营者选择机制,消除行政任命制 |
6.4 财务风险控制机制 |
6.4.1 财务预警的概念及机制构成 |
6.4.2 财务预警分析方法 |
6.4.3 财务风险的防警与排警对策 |
第七章 财务管理监督机制 |
7.1 构建国有公司财务监督机制的思路 |
7.1.1 国有公司财务监督关系 |
7.1.2 构建国有公司财务监督机制的基本思路 |
7.2 国有公司外部财务监督机制 |
7.2.1 国家对国有公司的财务监督机制 |
7.2.2 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 |
7.3 国有公司内部财务监督机制 |
7.3.1 国有公司内部财务监督基础 |
7.3.2 企业内部职能部门财务监督机制 |
第八章 财务管理评价机制 |
8.1 国有公司财务评价的概述 |
8.1.1 不同评价主体对公司财务业绩评价一般说明 |
8.1.2 财务评价机制模式的确定 |
8.2 国有公司财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8.2.1 我国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沿革 |
8.2.2 国有公司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 |
8.3 国有公司财务评价机制创新的探索 |
8.3.1 国有公司财务评价机制的几点思考 |
8.3.2 国有公司财务评价机制创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我国国家审计管理机制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选择 |
1.6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国家审计的理论综述 |
2.2 国家审计的实施现状研究综述 |
2.3 国家审计行政管理的综述 |
2.4 国家审计管理机制的相关内容研究综述 |
3 国家审计系统科学发展观 |
3.1 从系统科学理论看国家审计系统的科学发展观 |
3.2 从五大范畴来看国家审计系统的科学发展观 |
3.3 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国家审计的几点启示 |
3.4 小结 |
4 国家审计处理处罚力度分析 |
4.1 审计报告处理准则与审计处理处罚 |
4.2 审计处理处罚的博弈分析 |
4.3 审计合谋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4.4 审计处理处罚自主裁量权分析 |
4.5 审计处理处罚力度实证分析 |
4.6 小结 |
5 国家审计公告制度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 |
5.1 审计公告制度的理论依据 |
5.2 审计公告制度的法律依据 |
5.3 国外审计公告制度的通行做法 |
5.4 完善审计公告制度的法律法规 |
5.5 审计风险控制与审计公告制度 |
5.6 审计公告案例 |
5.7 小结 |
6 国家审计系统管理动力学模型及分析 |
6.1 系统动力学理论 |
6.2 审计系统管理动力学模型及定性分析 |
6.3 审计系统管理动力学模型及定量分析 |
6.4 小结 |
7 国家审计系统组织结构新模式及分析 |
7.1 审计系统组织结构新模式分析 |
7.2 审计系统新模式的审计组管理数学模型 |
7.3 审计系统新模式的职业化体系框架构建 |
7.4 小结 |
8 国家审计管理机制研究的实证分析 |
8.1 关于审计管理机制问题 |
8.2 关于审计系统科学发展观问题 |
8.3 关于审计处理处罚力度和审计合谋问题 |
8.4 关于审计公告制度问题 |
8.5 关于审计管理与审计系统组织结构问题 |
9 结论与展望 |
9.1 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 |
9.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国家审计管理机制研究的调查问卷 |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8)政府审计效能之研究 ——以台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中文) |
摘要(英文)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动机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流程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架构 |
一、研究架构 |
二、研究范围 |
第二章 文献探讨 |
第一节 政府审计理论 |
一、审计的意义 |
二、政府审计的意义 |
三、政府审计机关之独立 |
四、审计制度之公共性 |
五、本研究之相关文献 |
第二节 绩效评估的方法 |
一、绩效 |
二、绩效评估之目的与架构 |
三、绩效评估的方法 |
第三节 资料包络分析法(DEA) |
一、资料包络分析之缘起 |
二、资料包络分析的特质与限制 |
第三章 政府审计效能的经济理论 |
第一节 经济理论与审计效能之关系 |
一、政府在总体经济体系中的角色 |
二、在各种经济制度下政府之角色 |
三、政府预算制度在经济上的影响 |
四、政府审计在实现经济活动之效能 |
第二节 公共政策理论与审计效能之关系 |
一、公共政策与政府职能之关系 |
二、政府审计在监督政府公共政策方面之效能 |
第三节 审计效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一、经济发展趋势与政府施政措施及财政收支之关系 |
二、审计效能与经济景气及政府收支之关联 |
第四节 审计制度变革与经济发展之关系 |
一、审计制度肇始,在当时经济社会中的角色 |
二、国民政府时期审计制度与经济环境关系 |
三、宪法实施后之审计制度对经济发展影响 |
第四章 政府审计组织架构职能分配与效能 |
第一节 政府审计组织与效能之关系 |
一、政府审计与财务管理之效能 |
二、台湾地区政府审计之建制 |
三、审计机关之组织与效能 |
第二节 政府审计职权分配运用与效能 |
一、政府审计职权之机能与任务 |
二、政府审计职权之行使 |
三、政府审计职权之运用 |
第三节 台湾地区政府审计之效能 |
一、政府审计效能之意义及对国家整体之效益 |
二、台湾地区政府审计职权与其运作情形影响审计效能之分析 |
三、台湾地区政府审计个案之研析 |
第四节 政府审计权归属争议与审计效能关系及其影响 |
一、审计权改隶立法院之缘起及主张 |
二、审计权归属争议之论述 |
三、审计权归属与审计效能关系与影响之分析 |
第五节 先进国家审计职权运用与效能 |
一、审计职权运用与效能 |
二、审计结果之处理与效能 |
第五章 DEA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
第一节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模型之构建—产出导向 |
一、资料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 |
二、产出导向DEA实证模型之建立 |
第二节 产出导向DEA实证结果—横断面分析 |
一、1998年度 |
二、1999年度 |
三、2000年度 |
四、2001年度 |
五、2002年度 |
第三节 经营绩效纵断面分析 |
一、经营绩效趋势分析 |
二、整体审计单位各项效率值比较 |
第四节 实证结果 |
一、个别审计单位经营绩效横断面分析 |
二、个别审计单位经营绩效纵断面分析 |
第六章 政府审计效能之问卷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调查对象 |
第二节 问卷设计 |
第三节 调查结果分析 |
一、样本结构与各变项描述性统计分析(Descriptive Statistic Analysis) |
二、变异数分析 |
三、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问卷调查表 |
结尾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谢词 |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9)总结历史经验 再创辉煌业绩——陕西审计工作20年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回顾过去,艰苦创业,全省审计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
(一)以建设一支廉洁高效、作风过硬、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审计干部队伍为目标,切实加强队伍建设,为审计事业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
(二)以依法行政为目标,不断加强法制建设,使审计工作迈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
(三)以提高审计质量与审计水平为目标,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和审计宣传力度,促进审计工作顺利发展 |
(四)以搞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目标,加强审计工作纪律,树立了公正廉洁的审计形象 |
(五)以创建文明机关为目标,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
二、总结经验,再接再厉,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 |
(一)只有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才能不断把审计事业推向前进 |
(二)只有始终坚持紧紧围绕经济工作中心开展审计监督,才能充分发挥审计工作在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中的重要作用 |
(三)只有坚持“全面审计、重点突出”的方针,才能确保审计资源合理配置,圆满完成各项审计工作任务 |
(四)只有始终坚持集中力量积极组织开展行业和专项资金审计,才能多出审计成果,扩大审计影响 |
(五)只有始终坚持审计监督的基本职能,才能使审计工作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
(六)只有始终坚持微观审计与宏观服务相结合,才能积极发挥审计为宏观决策服务的重要作用 |
(七)只有始终坚持依法审计、严格执法的方针,才能确保不断提升审计质量,促进审计工作不断上新台阶 |
(八)只有始终坚持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才能确保我省审计事业健康发展 |
三、展望未来,开拓创新,把全省审计事业推向一个新阶段 |
四、深入贯彻《审计法》 再创审计辉煌业绩(论文参考文献)
- [1]时政要闻[J]. 李伟.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21(Z2)
-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面依法治国理论与实践研究[D]. 艾野. 吉林大学, 2021(01)
- [3]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马薇. 苏州大学, 2019(07)
- [4]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审计的辉煌成就与启示[J]. 乔春华. 会计之友, 2018(18)
- [5]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研究[D]. 李小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6]凝心聚力顺势推进努力实现甘州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N]. 本版编辑 甘州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张掖工业园区管委会 甘州区财政局 甘州区电力局 甘州区城乡建设局 甘州区环境保护局 甘州区交通局 甘州区粮食局 甘州区农机局 甘州区水务局 甘州区审计局 张掖市工商局甘州分局 甘州区市场建设服务中心 甘州区房地产管理局 甘州区农业办公室 甘州区农业局 甘州区畜牧局 甘州区总工会 甘州区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 甘州区卫生局. 张掖日报, 2006
- [7]我国国家审计管理机制创新研究[D]. 胡志勇. 南昌大学, 2006(11)
- [8]政府审计效能之研究 ——以台湾为例[D]. 张金男. 暨南大学, 2006(06)
- [9]总结历史经验 再创辉煌业绩——陕西审计工作20年回顾与展望[J]. 李淑琴. 陕西审计, 2003(S2)
- [10]深入贯彻《审计法》 再创审计辉煌业绩[J]. 王奇飞. 中州审计,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