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穗型超高产杂交稻港优527的选育及应用

重穗型超高产杂交稻港优527的选育及应用

一、重穗型超高产杂交稻冈优527的选育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琦,周伟,任万军[1](2018)在《1986—2015年四川省杂交籼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与适应机插栽培的演进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1986—2015年由四川育种单位选育并通过四川省和农业部审定的总计436个杂交籼稻品种进行统计分析,明确产量构成因素演进与适应机插栽培的趋势,为今后四川杂交籼稻品种培育、栽培技术优化创新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来源于国家水稻数据中心的品种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产量构成因素和机插适应性的演进特点。【结果】近30年通过审定的四川杂交籼稻品种产量随年份呈上升趋势,但上升缓慢,增产幅度多为4%6%,高产或超高产的品种少。年际间波动幅度大,其中共有12年未达平均值,2009年后波动减缓。每穗颖花数、千粒重、穗长、生育期随年份递进有所提高,而有效穗、结实率表现为下降趋势。以早熟高产为适宜机插,以迟熟高产为次适宜机插作为机插适应性筛选标准,筛选出适宜和次适宜机插的品种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后,并呈快速增加的趋势。【结论】四川杂交籼稻品种的演进趋势是大穗、高产,适应机插的能力越来越强,但需提高结实率,缩短生育期。

杨金松,周素明,张再君,邱东峰[2](2017)在《湖北省三系杂交稻育种发展概述及展望》文中指出简要回顾了湖北省三系杂交稻的研究成果,介绍了三系杂交稻生产上推广的主要品种,对其发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建议。

任光俊,颜龙安,谢华安[3](2016)在《三系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中指出我国首创的籼型杂交水稻技术开辟了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的新途径,为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回顾了野败型雄性不育的发现与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简称三系)配套及发展的历程.水稻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系在我国大面积生产应用,除野败型外,还有岗型、D型、印水型、矮败型、红莲型、K型不育胞质.其中红莲型的恢、保关系与野败型不同,其他都与野败型相似.杂交水稻不育胞质的多样性解决了胞质单一可能带来的生产风险.在骨干亲本的选育方面,本文介绍了优良不育系珍汕97A,V20A,Ⅱ-32A,金23A等,以及优良恢复系IR24,明恢63,蜀恢527等的选育和应用情况.目前,我国三系杂交水稻主推品种已经由过去的高产品种,转变为优质、高产、抗病兼顾的新品种为主.但是,三系杂交水稻面临产量潜力提升较慢、优良保持系创制效率较低、杂交稻种子生产成本较高,以及不完全适应轻简化栽培等诸多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建议以培育优质、高产、安全、高效的绿色杂交水稻新品种为目标,以分子技术在杂交水稻育种中的应用为手段,以选育适合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三系亲本为方向,全面提升杂交水稻的科技竞争力.

徐富贤,熊洪,张林,朱永川,刘茂,蒋鹏,郭晓艺,周兴兵[4](2016)在《南方稻区杂交中籼稻高产品种的库源结构及其优化调控规律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探明水稻高产品种的库源结构,对指导育种实践具有普遍意义。在大面积水稻生产中,利用品种自身的库源特征及种植地的生态和土壤肥力关键指标及其与高产栽培技术的相关性,确定品种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模式,不仅可节省因种栽培所需的人力、财力,还可加快新品种示范、推广进程。本文根据已报道资料,结合笔者20余年的研究结果,综合分析了杂交水稻高产品种的库源特征及其因种优化调控规律的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1)水稻高产品种的穗粒数以160220粒为佳,这类品种在协调了"库"与"源"矛盾的同时,还较好地利用了基部绿叶的光合生产能力;大穗型品则应通过适当增施粒肥,充分发挥下部叶片的光合功能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2)采用扩"库"增"源"的高产栽培策略,增施氮肥以补充光合源,从而保证在高粒叶比情况下有较好的籽粒充实度。旱育秧比当地湿润育秧的增产量与海拔高度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当地湿润育秧的产量水平呈极显着负相关;水稻高产高效氮肥施用量与地理位置和土壤肥力呈极显着线性关系。氮后移的增产效果与稻田地力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并通过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而增产。建立了以齐穗期剑叶SPAD值(X)预测粒肥高效施用量(Y)的简便适用新方法,Y=-30.798X+1 340.9,r=0.954 7**。形成了水稻高产与蓄水相结合的水分管理技术。(3)水稻高产栽插密度分别与施氮量和不同品种之间的穗粒数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每穗粒数偏少的品种更适宜强化栽培,生产上以选择传统栽培条件下的穗粒数不超过170粒的中小穗型品种为宜。前氮后移增产量(Y)与杂交组合穗粒数(X)的关系可表述为:Y=2 607.9-11.02X(R2=0.630 8),穗粒数≤237粒可作为采用前氮后移施肥法的杂交品种的选择指标。有待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的研究内容主要有:适应机插、机收的杂交水稻品种"库""源"结构,杂交水稻前期苗情诊断与高产高效施肥技术,杂交水稻倒伏的早期监测与预防技术,和杂交水稻减氮增产高效技术。

李雪梅[5](2016)在《水稻骨干亲本蜀恢527的遗传构成及产量相关性状的改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骨干亲本在新品种选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明确骨干亲本中相关性状的遗传将有助于培育新的骨干亲本,因此骨干亲本的研究对于水稻育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蜀恢527(527R)是由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于2000年选育出来的强优势恢复系,具有一般配合力高、杂种优势强、千粒重较大等优点。527R作为骨干亲本,在性状上实现了高产、优质、多抗和广适的有机结合,在育种应用上选育了大量的新品种并衍生了一系列优秀的恢复系。为明确527R的基因组构成和遗传基础,本研究广泛收集了 527R系谱亲本材料和目前在生产上广泛应用的衍生恢复系18份,利用高密度水稻SNP芯片进行全基因组扫描确定527R的基因组组成、区段确切来源及其在衍生系中的遗传,初步确定了重要的候选基因。同时,将产量性状与全基因组SNP进行关联,发现了一些可能与骨干亲本重要性状关联的位点。此外,我们还利用CRISPR/Cas9系统探讨了对527R性状进行进一步改良的可能性。通过上述实验,获得了如下结果:1.农艺性状调查结合SNP芯片扫描结果确定了 527R的基因组组成、区段确切来源及其能在衍生系中稳定遗传的关键基因组区段。1)农艺性状调查显示,527R的株高倾向G630,有效穗倾向IR24,而千粒重倾向G630—R1318—527R途径,因此推测527R整体表现优秀的原因在于协调了 G630大粒性状和IR24的分蘖能力。2)G630对527R全基因组贡献最大,提供了 149个来源区段(52,875,065 bp,全基因组占比约14.2%),其余亲本贡献率介于3.58-0.07%之间,贡献率排序为IR24>F36-2>GU154>IR1544。其中,527R基因组共有366个特异区段来自G630(5,348,693 bp,占比约1.4%)。其余亲本特异区段贡献率介于0.27-0.02%之间,贡献率排序为 F36-2>GU154>IR24>IR1544。3)片段遗传分析显示,共有3147个片段能稳定保留于所有衍生恢复系中,基因组覆盖率达17.54%。基于衍生恢复系的优良特性,这些区段可能构成527R作为骨干亲本的关键基因组区域。2.通过区段分析结果和已克隆产量相关基因信息的结合分析,初步探讨了 527R优异产量性状及527R关键区段的可能分子基础。1)定位于G630来源的区段的产量相关基因最多,一共有13个,包括GW2、EP3、OsFAD8等产量相关以及抗逆基因;定位于IR24来源的区段的产量相关基因有4个,且主要与分蘖和穗型相关,提示IR24在优化527R株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些结果提示了 527R优良性状形成的可能分子基础。2)定位于关键基因组区段已知产量相关基因25个,包括恢复系关键产量基Ghd7,粒数、粒型、粒重相关基因如Gn1a、GS5、TGW6,穗型株型分蘖等密切相关的基因如DEP2、d-27,和一些抗逆相关基因,这些基因可能共同解释了衍生恢复系从527R遗传下来的大粒重穗、株型良好、抗逆稳产等性状的分子基础。3.利用多年的产量性状数据和SNP芯片结果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了一些新的产量性状的关联位点。农艺性状数据结合全基因组SNP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关联位点261个,其中与分蘖数性状关联的位点最多(146个);全部关联位点中有132个关联位点位于特定的区段上,在这些位点上共检索到9个已克隆水稻产量相关性状基因。4.利用CRISPR/Cas9系统敲除部分产量相关基因,初步获得了相应性状改良的527R变异株系。Gn1a敲除共获得7种变异类型,其中4种已获得纯合单株,部分变异株系穗粒数极显着增加;GW2获得5种变异类型,均已获得纯合单株,其千粒重均在40g以上;DEP1敲除获得6种变异类型,其中3种已获得纯合单株,部分变异株系表现优异,呈半直立密穗,穗粒数显着增加;TGW6敲除包含5种变异。实验结果初步显示这些敲除变异系对于527R的进一步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张喜娟[6](2009)在《水稻超高产品种的生理特性及遗传基础》文中研究说明实现水稻超高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重要作用,超高产水稻的生理特性和遗传基础是实现水稻超高产的理论依据。沈农265和沈农6014是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培育出来的直立穗型超高产水稻品种,它们推动了粳型超高产水稻育种研究的深入和超高产水稻品种种植面积的扩大。本文从多方面研究了超高产水稻沈农265和沈农6014的生理特性及沈农265的遗传基础。研究内容包括:1)以辽粳294和辽粳371为对照,研究了超高产水稻沈农265和沈农6014的产量性状、光合特性、维管束性状和籽粒灌浆充实特性;2)以12个不同穗颈弯曲度的北方粳稻品种为试材,研究了直立穗型与弯曲穗型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差异,沈农265和沈农6014为直立穗型试材;3)利用沈农265/丽江新团黑谷的176株F2群体,对超高产水稻沈农265的产量、穗部、穗颈维管束以及抗倒伏性状进行了QTL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沈农265和沈农6014产量水平高。沈农265比对照辽粳294和辽粳371分别增产7.96%和14.16%,沈农6014比对照分别增产9.50%和15.80%。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沈农265和沈农6014通过适当降低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大幅度地提高穗粒数及保持较高的结实率来获得高产。从穗部性状特点来看,沈农265和沈农6014的穗长中等、穗着粒密度大、一二次枝梗数及粒数多、一二次枝梗着粒密度大且结实率较高、一二次枝梗千粒重较小、穗型指数较大。从穗部性状与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相关分析来看,穗着粒密度和一二次枝梗着粒密度大、一二次枝梗数和粒数多、一次枝梗结实率高是两超高产水稻品种获得高产的重要因素,这些特点可以作为北方水稻育种的重要参考指标。2沈农265和沈农6014光合生产和光合产物转运能力强是其获得高产的生理基础。它们的光合特点有:1)叶面积指数相对较小,但上三叶叶面积所占比例较高,上三叶叶长适中,但叶宽和比叶重较大,空间配置较好;2)剑叶叶绿素含量高、叶绿素a/b的值低,剑叶衰老缓慢,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强,在弱光及低CO2浓度下有较强的同化能力,光合“午休现象”较轻,耐光氧化能力强,叶片净光合速率高;3)分蘖成穗率高,光合产物浪费少,整个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优势不大,但齐穗后干物质积累优势明显,经济系数高,光合产物分配到穗部的量多,茎鞘中储藏物质转运率较高。3沈农265和沈农6014维管束性状和籽粒灌浆充实特点有:剑叶、穗颈和穗下部一二次枝梗维管束系统发达,说明两超高产水稻品种光合产物运输系统比较发达;由于穗粒数多,尽管光合生产和光合产物转运能力强、维管束系统发达,沈农265和沈农6014籽粒的灌浆起始势、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和达最大灌浆速率时间等灌浆特性并没有优势,而各粒位和穗位籽粒仍表现了较高的结实率和充实度。相关分析表明:改善剑叶、穗颈和枝梗维管束性状,不仅利于增加穗粒数和形成大穗,还能使各粒位和穗位的结实率、充实率提高,说明穗粒数与结实率和充实率间的矛盾,可以通过改进维管束系统来协调;由剑叶、穗颈和枝梗维管束性状改善所引起的穗粒数增多、灌浆速率降低及灌浆期延长,可以通过提高枝梗小维管束韧皮部面积占维管束面积的比例来解决。此外,剑叶、穗颈及枝梗维管束性状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剑叶和穗颈维管束性状对枝梗维管束性状改善有促进作用,作用大小表现为:穗下部>穗中部>穗上部,提高穗颈小维管束韧皮部所占比例有利于提高枝梗小维管束韧皮部所占比例。4直立穗型粳稻穗下第1节间(N1)、第2节间(N2)、第3节间(N3)和第4节间(N4)的弯曲力矩与弯曲穗型品种差异不显着,但N1、N2、N3的抗折力却显着提高,从而使N1、N2、N3的倒伏指数显着或极显着低于弯曲穗型粳稻,说明其中上部节间抗倒能力明显增强。进一步分析直立穗型与弯曲穗型粳稻茎杆解剖结构、化学成分以及它们与茎杆抗折力的相关性发现,直立穗型粳稻N1、N2、N3抗折力强的主要原因是:(1)茎壁厚度和茎壁面积增大,节间抗折的物理性状明显提高;(2)大小维管束数目多,大小维管束、韧皮部、木质部面积增大,节间内部组织的结构明显改善:(3)纤维素含量高,支持细胞壁结构的物质含量多。茎壁厚度、茎壁面积、维管束性状及纤维素含量可以作为选育抗倒伏品种的主要参考指标。就北方粳稻而言,培育直立穗型品种,更容易获得抗倒性强的品种。5对沈农265/丽江新团黑谷的F2群体的产量、穗部和穗颈维管束以及抗倒伏性状进行了QTL分析。1)共检测到17个控制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分布在6条染色体上,其贡献率差异较大,在12%~65%之间,其中有4个QTL的贡献率超过25%,分别是控制穗长的qPL9、每穗颖花数的qSPP4-1、着粒密度qSD9和结实率的qRG12。2)共检测到37个控制穗部和穗颈维管束性状的QTL,它们分布在水稻的第1、2、3、4、5、6、7、8、9和12号染色体上,单个QTL对性状表型贡献率在11%~65%之间,其中大于20%的有15个。这些QTL分别位于第3、4、6、9和12号染色体上,以6个QTL簇(QCR)的形式存在。说明紧密连锁或成簇分布是穗颈维管束性状和穗部性状高度相关的遗传学基础之一。3)共检测到18个控制基部第二节间机械强度及其相关性状的QTL。其中控制基部第二节间抗折力的QTL检测到4个,位于第4、7、9和10号染色体上,可解释遗传变异的12%~23%,其正效等位基因均来自沈农265。在第4染色体上的相同区间上还同时检测到了控制茎粗、茎壁厚度、单个大维管束面积、单个大维管束木质部面积、单个小维管束面积和单个小维管束木质部面积的QTL,贡献率在12%~21%之间。在第7染色体与控制基部第二节间抗折力的QTL相同的位置上,检测到控制茎粗的QTL,贡献率为13%,说明这两个位点是控制基部第二节间机械强度的重要区域,也是茎壁性状、维管束性状与机械强度高度正相关的遗传学基础。

吴朝晖[7](2008)在《超级杂交中籼稻高产生理生态及其调控研究》文中提出为了从生态和栽培方面研究促进超级稻高产的理论和技术,本人于2004~2007年在海南三亚、湖南长沙等地,以超级杂交水稻组合两优培九、两优0293、GD-1S/Rb207等为材料,进行了超级稻生态适应性、栽培模式、施肥水平等试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出了一批高产超级杂交稻组合,如Y优173、88S/金18、YHH-5、88S/R24-6、广湘24S/R28-3-2、8两优45、T64S/0293等。其共同特点是有效穗数较多,结实率较高,千粒重中上。超级稻的理想栽培方式为宽窄行、垄栽。垄栽主要通过促进分蘖、减小剑叶叶角等达到提高产量目的。强分蘖能力组合(如两优0293)密度以120000穴/hm2左右为宜,而弱分蘖能力组合(如GD-1S/RB207)密度应以150000穴/hm2左右为宜。(2)为使超级稻产量达到12t/hm2左右,长沙地区适宜施氮量为225kg/hm2,海南地区适宜施氮量为300kg/hm2,且基肥与追肥比例为5:5~6:4。(3)功能叶特性受施氮量影响:剑叶随施氮量增加而变长:变宽,剑叶叶角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的变化趋势;叶片SPAD值随施肥水平上升与密度变小而增大;叶片光合速率随施氮水平提高而显着增加。(4)适量施氮促进根系生长、下扎及根系活力增强,过量施氮有抑制作用:施氮量明显影响根系的分层分布与幼穗分化期根系IAA与ABA的分泌量,施氮水平间呈现N2>N1>N3>N4趋势,而密度对根系分布及其激素分泌影响甚微。(5)在施肥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提高穗肥比例可防止根叶早衰;孕穗期增施钾肥,防止早衰的效果更明显;将单施穗肥改为施穗肥+粒肥,再结合根外施肥,能显着延长功能叶寿命,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超级杂交稻产量。(6)密度和施肥对超级稻具有明显互作效应:产量与有效穗数以N3M3(中肥密植)最高;千粒重不受密度影响,但随施氮量增大而显着下降;施氮水平对超级杂交稻产量形成的影响是,在较低施氮水平下表现为对穗数的影响,但在较高施氮水平下主要表现为对每穗粒数的影响。(7)根际微生物数量在不同施肥处理间差异显着,且受到密度的影响;水稻根际微生物数量在整个生育期内的变化在不同施氮量处理间有差异;各种微生物的活性在经过一季作物后的改变表现不一致,而总微生物活性的下降幅度与施氮量和密度有关,微生物活性随N、P、K施用量增加而降低;水稻分蘖期解磷细菌量因施菌肥而明显增加,解钾细菌数量随生育时期的推进而增多,但不受钾肥影响。

祁玉良,石守设,余新春,申关望,胡劲东,何道君,严德远[8](2007)在《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的进展与策略探讨》文中提出介绍了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的目标,技术路线和育种理论,综述了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的概况,以及在亲本选育,品种选育和分子育种技术等方面取得的进展,阐述了通过加强水稻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扩大亲本遗传差异,提高水稻生物学产量,改善水稻生理机能等技术策略,选育出综合性状优良的超级杂交稻新组合,进一步提高中国超级杂交稻产量水平。

王玉平[9](2007)在《四川隐性核不育水稻的遗传研究与育种利用》文中认为植物雄性不育是比较普遍出现的一种现象,由于利用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的三系杂交水稻的成功应用,植物雄性不育的研究受到重视。普通隐性核不育遗传简单,不受温光条件影响,有利于进行雄性不育的遗传规律、雄性不育的机理研究以及杂种优势利用等研究。本文利用四川隐性核不育水稻H2S,对其进行遗传规律和遗传效应研究,然后进行了细胞形态学研究,利用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定位,并利用该隐性核不育材料H2S进行了水稻的轮回育种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四川隐性核不育水稻H2S是无花粉的雄性不育系,其花药细小,呈白色水浸状,成熟的花药无花粉粒;颖花的雌蕊等其它结构都正常,其不育性表现稳定,不受温光条件的影响。2.遗传分析表明:H2S的不育性遗传表现为隐性的细胞核单基因控制,不受细胞质影响;恢复谱广,各种籼稻都是其恢复系。在不同胞质来源的珍汕97A(CMS-WA)、D702A(CMS-D)、G46A(CMS-G)、K18A(CMS-K)、协青早A(CMS-DA)、粤泰A(CMS-HL)的遗传背景下,均表现为隐性单基因遗传,与这些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不育核基因是不等位的,没有发生两类不育核基因间的互作;表明该隐性核不育与核质互作不育是两个独立的、不同的系统。3.利用回交转育构建了该不育基因的突变型(H2S)、杂合型(H2Sh)、野生型(H2Sw)近等基因系,遗传背景分析表明除不育基因外遗传背景高度相似;通过对近等基因系的性状考察,发现该不育基因对播始历期和有效穗具有正效应,对株高和穗平着粒具有负效应。4.利用回交转育及SSR和ISSR分析,构建了遗传背景相似含三系雄性不育细胞质CMS-WA、CMS-D、CMS-G、CMS-K、CMS-DA等的H2S同核异质系。通过对同核异质系的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发现该不育基因在可育细胞质下,株高和穗平着粒数显着低于5个不育细胞质的同核系,包颈粒率和包颈度则极显着高于5个不育细胞质同核异质不育系,表明该不育基因在可育细胞质下对株高、穗平着粒、包颈粒率和包颈度存在显着的负效应,而当两套不育系统结合在一起,反而会部分解除隐性核不育基因的影响或三系雄性不育系统抑制了隐性核不育基因对上述性状的负效应。通过双列杂交试验结果分析,三系雄性不育细胞质的负效应主要表现在株高、结实率和千粒重,进一步影响单穗重和产量;隐性核不育H2S在这些方面没有显着的负效应,因此在杂种优势利用中有着显着的潜力。5.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四川隐性核不育在早期的花器官形态发生时,颖花原基到雄蕊、雌蕊原基的先后分化都正常,雌雄蕊原基的数目与形态与H2Sw无差异,表明该隐性核不育材料在早期的形态建成正常。石蜡切片细胞学观察,发现该隐性核不育能形成正常的四分体孢子,四分体释放出小孢子后,在单核花粉进入液泡化时小孢子的发育异常,不进行正常的液泡化,逐渐开始解体和消失;相应的绒毡层在小孢子形成后的降解延迟,绒毡层细胞的体积略有增大,在小孢子降解快结束时也很快解体。因此,四川隐性核不育是绒毡层降解延迟导致小孢子解体而发生的无花粉雄性不育。6.采取极端集团—隐性群法,利用SSR标记进行初步定位,在此基础上筛选新的SSR标记和开发INDEL分子标记,实现了基因的精细定位,把四川隐性核不育基因定位到分子标记W19、W11之间,遗传图距分别为0.5cM和0.2cM;在这两个标记间约73Kb的区域内找到11个已经预测的候选基因,经分析LOC Os06g42310有可能是目标基因。经检索,该隐性不育基因属首次利用分子标记定位的新基因,暂命名为ms-nop(t)。7利用四川隐性核不育材料进行了三系杂交稻的轮回选择育种研究,通过分别构建保持系和恢复系的轮回群体,进行了两轮轮回选择,选育出产量一般配合力高于原始群体骨干亲本一般配合力的新亲本;发现经2轮轮回选育出的亲本产量一般配合力优于1轮轮回选择,其它性状的选择效果因性状的遗传特点而异,一般非加性遗传效应强的数量性状通过轮回选择的改良比较有效。通过轮回选择育种,选育出D35A、蜀恢498、D83A等优良三系杂交稻亲本,已有配组的杂交稻新组合通过四川省的品种审定。

黄富[10](2006)在《水稻抗稻瘟病种质资源筛选评价及改造利用》文中研究表明由Magnaporthe grisea(Hebert)Barr引起的稻瘟病是世界性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实践证明,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异是导致水稻品种抗瘟性“丧失”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掌握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分布及其变异动态以及水稻主栽品种抗瘟性变化动态,对制定抗稻瘟病育种策略和指导抗病品种合理利用以及病害预测预报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抗病种质资源的发掘、研究与利用是水稻抗稻瘟病育种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在探明四川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分布及其变异动态和主要杂交稻品种抗瘟性变化动态的基础上,对现有部分抗源材料的抗性特点、主要农艺性状、稻米品质、恢、保特性、遗传多样性进行系统的研究评价,同时采用“细胞工程技术与杂交育种技术相结合,病圃低世代材料稻瘟病抗性鉴定筛选和高世代稳定材料恢复力、配合力测定相结合,快速创制优质、抗稻瘟病新材料”的技术路线,改造抗稻瘟病种质资源的综合农艺性状,创制可直接应用于高产、优质、抗稻瘟病突破性杂交稻新组合选育的新材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2002~2005年利用全国统一的7个鉴别品种对四川稻区477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2002~2005年四川稻区稻瘟病菌由7群33个小种组成,其中,ZB群出现频率为74.0%,为优势小种群,ZA群出现频率为19.7%,为重要小种群。ZB13小种出现频率最高(36.5%),为优势小种,重要小种有ZA13(9.6%)、ZB15(8.2%)、ZB29(7.6%)、ZB31(5.7%)和ZB5(5.2%)。年度间稻瘟病菌小种组成有差异,ZA群小种对水稻品种的致病力明显强于ZB群和ZC群,ZA群小种出现频率从2002~2003年的8.3%~3.4%上升到2004~2005年的30.3%~36.7%,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应引起高度重视,抗病育种策略应重点针对ZA群小种。不同生态区的稻瘟病圃雅安病圃、叙永病圃、蒲江病圃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有差异。因此,有必要在不同生态区进行抗性鉴定,才能对水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系统分析四川稻区历年(1979~2005年)来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的变化动态和稻瘟病的流行危害情况。结果表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的变化与稻瘟病的流行危害密切相关,一个地区或生长季节的病原菌群体,其优势小种(群)所占的比例越高,该地区或生长季节病害发生危害就越严重。这对开展稻瘟病流行危害的中长期预测预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重穗型超高产杂交稻冈优527的选育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穗型超高产杂交稻冈优527的选育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1986—2015年四川省杂交籼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与适应机插栽培的演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品种及数据来源
    1.2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演进
    2.2 产量构成因素演进
    2.3 生育期演进
    2.4 机插适应性演进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2 结论

(2)湖北省三系杂交稻育种发展概述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研究成果
    1.1 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的发现及利用研究
    1.2 马协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发现及利用研究
2 三系杂交稻品种的选育
    2.1 Ⅱ优58
    2.2 红莲优6号
    2.3 珞优8号
    2.4 马协63
    2.5 科优8377
    2.6 巨风优72
3 三系杂交稻育种发展的探讨与思考

(3)三系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雄性不育的发现与杂种优势利用
    1.1 自然雄性不育现象与杂种优势利用的构想
    1.2 野败型雄性不育性与三系配套
        1.2.1 野败型雄性不育的发现与不育系培育
        1.2.2 野败型雄性不育恢复系的筛选与三系配套
        1.2.3 珍汕97A和V20A应用情况
    1.3 新不育胞质的发掘与利用
        1.3.1 冈型、D型不育系
        1.3.2 印尼水田谷型不育系的选育与应用
        1.3.3 矮败型不育系的选育与应用
        1.3.4 红莲型不育系的选育与应用
        1.3.5 K型不育系的选育与应用
        1.3.6 其他不育胞质
    1.4 新优良保持系及其不育系的选育
2 新恢复系的创制
    2.1 第二代优良恢复系的选育及应用
    2.2 第三代抗病恢复系的培育
    2.3 超级稻恢复系的培育
3 三系法杂交水稻育种与生产现状
    3.1 优质杂交水稻育种研究与推广
    3.2 三系杂交稻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种植面积下降
        3.2.2 产量水平增幅较慢
        3.2.3 优良保持系选育效率较低
4 展望
    4.1 培育优质高产、绿色高效的杂交水稻新品种
        4.1.1 建立优质高产并重、绿色高效生产的新理念
        4.1.2 构建理想株型
        4.1.3 优化绿色性状
        4.1.4 适于轻简栽培
    4.2 促进分子技术在杂交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4.3 培育适合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三系亲本

(4)南方稻区杂交中籼稻高产品种的库源结构及其优化调控规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库源结构及其调控在指导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中的理论价值
2 杂交水稻高产品种的库源结构
    2.1 品种间产量与库源结构的关系
    2.2 品种间籽粒充实度与库源结构的关系
        2.2.1 灌浆期下部叶片对籽粒灌浆结实的作用与库源结构的关系
        2.2.2 粒重稳定性与库源结构的关系
    2.3 根系活力与品种间库源结构的关系
3 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规律性
    3.1 高产栽培策略
    3.2 高产栽培规律
        3.2.1 水稻旱育秧增产效果与当地产量水平和海拔高度关系
        3.2.2 水稻高产高效氮肥施用量与地理位置和土壤肥力的关系
        3.2.3 水稻前氮后移增产作用与土壤地力产量的关系
        3.2.4 水稻粒肥高效施用量与剑叶SPAD值的关系
        3.2.5 水分管理对稻谷产量的影响
    3.3 因种调控技术
        3.3.1 水稻本田高产适宜插秧密度与品种间穗粒数关系
        3.3.2 适应强化栽培品种的库源特征
        3.3.3 适应不同栽培模式品种的库源特征
        3.3.4 适应氮肥后移品种的库源特征
        3.3.5 机插秧的高产栽培技术
4 杂交水稻高产高效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展望
    4.1 适应机插、机收的杂交水稻品种库源结构研究
    4.2 杂交水稻前期苗情诊断与高产高效施肥技术研究
    4.3 杂交水稻倒伏的早期监测与预防技术研究
    4.4 杂交水稻减氮增产高效技术研究

(5)水稻骨干亲本蜀恢527的遗传构成及产量相关性状的改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文献综述
    1.1 骨干亲本的研究
        1.1.1 骨干亲本的概念与作用
        1.1.2 骨干亲本的形成与优良性状的传递
        1.1.3 骨干亲本的遗传构成、遗传多样性与遗传效应研究
        1.1.4 水稻骨干亲本的研究进展
        1.1.5 水稻恢复系骨干亲本527R的选育与应用
    1.2 SNP芯片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
    1.3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
2.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农艺性状考察
        2.2.2 水稻SNP芯片扫描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2.3 已克隆基因信息收集
        2.2.4 527R全基因组遗传整合图构建
        2.2.5 CRISPR/Cas9基因敲除
3.结果与分析
    3.1 农艺性状调查结果
    3.2 系谱材料遗传差异
    3.3 527R关键基因组区段分析
        3.3.1 527R的遗传构成分析
        3.3.2 527R的遗传给下代的关键区段分析
    3.4 527R关键基因组区段的可能基因分析
        3.4.1 水稻产量相关已克隆基因的搜集
        3.4.2 特异亲本来源区段上的基因
        3.4.3 稳定遗传的关键区段上的基因
        3.4.4 527R全基因组遗传整合图构建
    3.5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
    3.6 利用CRISPR/Cas9对527R定向改良
        3.6.1 敲除基因的选取
        3.6.2 基因定向敲除转基因株系鉴定
4.讨论
    4.1 水稻育种现状:遗传基础单一
    4.2 水稻骨干亲本527R的研究
    4.3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4.4 后续试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水稻超高产品种的生理特性及遗传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超高产水稻育种理论的研究
        1.1.1 超高产水稻育种的起源
        1.1.2 中国超高产水稻育种理论
    1.2 高产水稻的形态和生理性状的研究
        1.2.1 产量及其相关性状
        1.2.2 光合相关性状
        1.2.3 维管束性状与籽粒灌浆充实性
        1.2.4 植株的抗倒伏性
        1.2.5 根系活力
    1.3 高产水稻遗传基础的研究
        1.3.1 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1.3.2 控制产量相关性状基因的精细定位与克隆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超高产水稻产量性状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水稻品种产量的比较
        2.2.2 不同水稻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比较
        2.2.3 不同水稻品种穗部性状比较
        2.2.4 穗部性状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性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超高产水稻光合生产能力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冠层结构
        3.2.2 叶片净光合速率
        3.2.3 不同生育期叶片中叶绿素含量
        3.2.4 齐穗后剑叶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3.2.5 分蘖成穗率
        3.2.6 光合产物的积累、分配及转运状况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超高产水稻维管束性状与籽粒灌浆充实特性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维管束性状
        4.2.2 穗部不同部位籽粒灌浆特性
        4.2.3 不同粒位和穗位籽粒性状
        4.2.4 剑叶、穗颈和枝梗的维管束性状与籽粒灌浆及其它性状的相关性
    4.3 讨论
        4.3.1 不同部位维管束性状的关系
        4.3.2 维管束性状与籽粒灌浆及其它性状的的关系
        4.3.3 沈农265和沈农6014的维管束性状和籽粒性状
    4.4 结论
第五章 直立穗型粳稻品种抗倒伏性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直立穗型与弯曲穗型粳稻的茎秆抗倒伏性能
        5.2.2 茎杆结构特征
    5.3 讨论
        5.3.1 水稻茎秆机械强度的影响因素
        5.3.2 直立穗型粳稻抗倒性
    5.4 结论
第六章 超高产水稻遗传基础的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6.1.4 数据分析
    6.2 结果分析
        6.2.1 沈农265/丽江新团黑谷的SSR标记连锁图
        6.2.2 沈农265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6.2.3 沈农265穗部和穗颈维管束性状的QTL分析
        6.2.4 沈农265基部伸长节间性状与机械强度的相关性和QTL分析
    6.3 讨论
        6.3.1 沈农265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6.3.2 沈农265穗部和穗颈维管束性状的QTL分析
        6.3.3 沈农265基部节间性状与机械强度的相关性和QTL分析
    6.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7)超级杂交中籼稻高产生理生态及其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目的与意义
    2 水稻高产研究进展
        2.1 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的历史及进展
        2.1.1 水稻高产育种的历史
        2.1.2 水稻高产育种现状
        2.1.3 高产育种的发展
        2.2 超高产水稻栽培研究的来源及进展
        2.2.1 超高产水稻栽培研究的来源
        2.2.2 水稻超高产栽培的新理念
        2.2.3 超高产栽培现状
        2.2.4 超级稻的栽培与调控途径
        2.2.5 湖南省一季稻种植现状
        2.3 水稻氮肥施用现状及超级杂交稻科学施氮研究进展
        2.3.1 目前水稻生产施肥现状
        2.3.2 湖南一季水稻(中籼稻)施肥现状
    3 论文主要内容、技术路线
第二章 超级杂交稻两种不同生态条件下的适应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2005年湖南长沙基点超级杂交中籼稻品比
        1.1.2 2006年湖南长沙基点超级杂交中籼稻品比
        1.1.3 2007年湖南长沙基点超级杂交中籼稻品比
        1.1.4 2006-2007年海南三亚基点的超级杂交中籼稻品比
        1.2 试验地点
        1.2.1 湖南长沙
        1.2.2 海南三亚
        1.3 试验方法
        1.4 观察记载项目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参试品种综合性状的表现、显着性检验及多重比较分析
        2.2 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性分析
        2.3 产量构成性状的相关分析
        2.4 品种综合性状的聚类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3.1 参试组合产量比较情况
        3.2 参试组合各项性状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变异系数分析
        3.3 参试组合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诸因子的相关分析
        3.4 聚类分析
第三章 栽植方式对超级杂交稻的影响及分析
    1 栽插及中耕方式对超级杂交稻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灰色关联度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1.1 供试材料和地点
        1.1.2 试验设计
        1.1.3 试验的实施
        1.1.4 观察、测定项目及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2.1 分蘖动态
        1.2.2 叶面积指数(LAI)
        1.2.3 干物质积累
        1.2.4 齐穗期维管束数
        1.2.5 不同处理的光合作用特性
        1.2.6 不同处理的经济性状
        1.2.7 不同栽培方式、密度、中耕方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1.2.8 农艺性状与实产量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1.3 讨论
    2 不同垄栽对超级杂交稻根系、剑叶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
        2.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生长发育进程及分蘖动态
        2.2.2 垄栽模式对根系伤流的影响
        2.2.3 垄栽模式对根层分布的影响
        2.2.4 栽培模式对剑叶张角的影响
        2.2.5 栽培模式对剑叶光合作用的影响
        2.2.6 栽培模式对顶叶完全叶SPAD值的影响
        2.2.7 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
        2.3 小结与讨论
    3 不同密度对超级杂交中稻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设计
        3.1.2 测定项目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2.2 密度对叶面积的影响
        3.2.3 分蘖后期密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3.2.4 不同处理对叶绿素SPAD值的影响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施氮量对超级杂交稻产量及性状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分蘖动态
        1.2.2 株型调查
        1.2.3 叶片开张角
        1.2.4 根系测量
        1.2.5 农艺性状
        1.2.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长发育进程及分蘖动态
        2.2 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
        2.3 施氮对生长期叶面积动态及植株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2.4 施N对根系伤流的影响
        2.5 施N对根层分布的影响超高产水稻根系的发育形态
        2.6 各层次根系对形成超高产的贡献
        2.7 施 N对剑叶张角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3.1 氮肥管理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3.2 氮肥管理对水稻根系生长的影响
        3.3 氮肥管理对水稻剑叶生长的影响
第五章 超级杂交中稻优化施氮模式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1.1 2005年氮肥施用量试验
        1.1.2 2006年试验设计
        1.1.3 2007年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
        1.3 氮效率计算公式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高产施氮模式
        2.1.1 施氮量
        2.1.2 氮肥运筹
        2.1.3 施肥方式
        2.2 水稻优质施氮模式的研究
        2.2.1 施氮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2.2.2 氮肥运筹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2.3 水稻高氮素利用效率的施氮模式
        2.3.1 施氮量对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2.3.2 氮肥运筹对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2.3.3 施肥方式对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2.4 不同施氮水平产量经济效益比较
    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超级杂交中稻抗衰老与调控补偿栽培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1.3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1.4 叶片绿叶面积变化计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茎蘖动态
        2.2 产量及构成
        2.3 叶面积和功能叶光合功能期
        2.3.1 灌浆结实期叶面积指数(LAI)变化
        2.3.2 灌浆结实期单株高效叶面积变化
        2.3.3 高效叶叶绿素含量及功能叶光合期变化
    3 讨论
        3.1 合理的肥料运筹可以延缓衰老
        3.2 穗肥的施用原则
        3.3 根外追肥对于防早衰
        3.4 库源关系与衰老
    4 结论
第七章 综合处理对超级杂交水稻某些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1 不同施肥量和密度处理对超级杂交水稻的影响
        1.1 材料与方法
        1.1.1 试验地点
        1.1.2 供试品种
        1.1.3 试验设计
        1.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1.5 数据处理
        1.2 结果与分析
        1.2.1 不同处理对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1.2.2 不同处理的群体结构特点
        1.2.3 不同处理对叶的影响
        1.2.4 不同处理对根系的影响
        1.2.5 不同处理不同时期植株NPK的含量
        1.2.6 不同处理不同时期植株根际微生物的含量
        1.3 小结与讨论
    2 固氮解钾等微生物量的变化与超级杂交稻产量的关系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大田实验区
        2.1.2 大田实验设计
        2.1.3 取样与测定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和讨论
        2.2.1 不同生长时期和黄熟期乳熟期对微生物总活性的影响
        2.2.2 好氧自生固氮菌在不同施氮量条件下的变化
        2.2.3 厌氧自生固氮菌在不同施氮量条件下的变化
        2.2.4 分蘖期解磷细菌量在不同施肥水平和密度条件下的比较
        2.2.5 施菌与不施菌条件下解钾细菌在水稻不同生育期间的变化
        2.2.6 施菌肥与不施菌肥条件下水稻产量的变化
        2.3 小结
第八章 全文结论
    1 两个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超级杂交水稻生态适应性研究
        1.1 参试组合产量比较情况
        1.2 参试组合生育期、经济性状等变异系数分析
        1.3 参试组合生育期、经济性状等相关分析
        1.4 聚类分析
    2 超级杂交稻超高产栽培的栽插方式研究
        2.1 栽插方式对生长动态的影响
        2.2 栽插方式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2.3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评估
        2.4 栽插方式对经济形状的影响
    3 不同垄栽模式对超级杂交稻根系、剑叶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3.1 垄栽模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3.2 垄栽模式对水稻根系生长的影响
        3.3 垄栽模式对水稻剑叶生长的影响
    4 不同密度对超级杂交中稻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5 施氮量对超级杂交稻产量及性状的影响
        5.1 氮肥管理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5.2 氮肥管理对水稻根系生长的影响
        5.3 氮肥管理对水稻剑叶生长的影响
    6 超级杂交中稻优化施氮模式研究
        6.1 对产量的影响
        6.2 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6.3 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6.4 优化施氮模式
    7 超级杂交中稻抗衰老与调控补偿栽培研究
        7.1 合理的肥料运筹可以延缓衰老
        7.2 穗肥的施用原则
        7.3 根外追肥对于防早衰
    8 不同施肥量和密度处理对超级杂交水稻的影响
        8.1 施肥和密度水平对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8.2 对生长动态的影响
        8.3 对生理特性的影响
        8.4 对水稻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9 固氮解钾等微生物量的变化与超级杂交稻产量的关系研究
        9.1 施肥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9.2 菌肥对产量的影响
第九章 全文创新之处
    1 首次在超级杂交稻栽培方式的综合比较中,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
    2 首次在田间条件下,研究超级杂交稻的根际微生态
    3 首次明确提出了超级杂交水稻在长沙和三亚的适宜施氮量
    4 对超级杂交水稻生态适应性参试组合进行聚类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成果着作与课题

(8)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的进展与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超级稻发展的概况与中国超级稻育种目标
2 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的进展
    2.1 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的技术路线与育种理论
    2.2 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的实践与进展
3 对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的思考与策略探讨
    3.1 加强中国水稻种质资源的创新和利用, 为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3.2 通过有利基因集团的构建, 扩大亲本的遗传差异, 提高杂种优势利用水平
    3.3 增加水稻生物学产量, 提高水稻的光合效率, 改善水稻生理机能, 选育综合性状优良的超高产组合

(9)四川隐性核不育水稻的遗传研究与育种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水稻雄性不育的获得与分类
        1.1 水稻雄性不育的获得
        1.1.1 寻找和利用自然界产生的雄性不育变异株
        1.1.2 通过种间或种内杂交和连续多代回交的方法创造不育系
        1.1.3 用人工诱变的方法创造不育系
        1.1.4 用生物技术创造不育系
        1.2 水稻雄性不育的分类
        1.2.1 细胞核雄性(GMS)不育
        1.2.2 核质互作雄性不育
        1.2.3 植物雄性不育分类的新发展
    2.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的遗传效应研究
        2.1 细胞质效应的组成
        2.2 细胞质遗传效应的研究方法
        2.3 细胞质遗传效应的表现
    3 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基础
        3.1 物质及能量代谢与水稻雄性不育
        3.2 酶活性与水稻雄性不育
        3.3 植物生长物质与水稻雄性不育
        3.4 Ca~(2+)与水稻雄性不育
    4 水稻雄性不育的细胞生物学研究
        4.1 花粉败育时期的研究
        4.2 绒毡层的发育异常与水稻雄性不育
        4.3 细胞骨架变化与水稻雄性不育
        4.4 水稻雄性不育过程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
    5 水稻雄性不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5.1 主要的分子标记
        5.2 水稻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定位
        5.2.1 细胞核不育基因的定位
        5.2.2 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定位
        5.3 水稻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克隆
    6 雄性不育的遗传机制
        6.1 植物雄性不育机理的假说
        6.1.1 植物雄性不育机理的假说的经典理论
        6.1.2 植物雄性不育机理的假说的新发展
        6.2 核质互作雄性不育机制的研究
        6.2.1 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的普通遗传学机制
        6.2.2 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
        6.3 细胞核基因组与雄性不育的研究
        6.3.1 GMS的普通遗传学机制
        6.3.2 GMS的分子机制
    7 水稻雄性不育在育种中的应用
        7.1 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
        7.1.1 三系杂交稻育种研究
        7.1.2 两系杂交稻育种研究
        7.1.3 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
        7.2 水稻群体改良研究
        7.2.1 水稻轮回选择育种研究概况
        7.2.2 光温敏核不育在水稻轮回选择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7.2.3 普通隐性核不育(ms)在水稻轮回选择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8.开题设想
第二章 四川隐性核不育水稻的遗传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亲本材料
        2.1.2 杂交组合
        2.2 试验方法
        2.2.1 田间试验
        2.2.2 性状调查
        2.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形态特征
        3.2 遗传分析
        3.3 在不同雄性不育胞质背景下的遗传
    4 讨论
        4.1 四川隐性核不育的遗传特点
        4.2 普通隐性核不育的保持
        4.2.1 利用核不育基因的互作保持不育性
        4.2.2 连锁核不育基因的利用
        4.2.3 细胞核雄性不育的化学保持
    5 小结
第三章 四川隐性核不育水稻的遗传效应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亲本材料与杂交组合
        2.2 试验方法
        2.2.1 田间试验
        2.2.2 性状调查
        2.2.3 同核异质不育系的遗传背景分析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H_2S与其杂合型和野生型的性状比较
        3.1.1 H_2S的近等基因系的遗传背景分析
        3.1.2 H_2S的近等基因系的性状比较
        3.2 隐性核不育基因在各种不育胞质中的遗传效应
        3.2.1 同核异质系的背景分析
        3.2.2 同核异质系的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
        3.2.3 隐性核不育基因在各种不育胞质中的遗传效应
        3.2.4 细胞质效应比较
    4 讨论
        4.1 关于隐性核不育基因的遗传效应法
        4.2 雄性不育细胞质遗传效应
        4.3 隐性核不育基因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前景
    5 小结
第四章 四川隐性核不育水稻的细胞发育形态学研究
    1 前言
    2 材料方法
        2.1 植物材料
        2.2 扫描电镜观察
        2.3 石蜡切片观察
        2.4 压片观察
    3 结果与分析
        3.1 隐性核不育花器官的形态发生
        3.2 四川隐性核不育水稻可育株花药壁及花粉形成和发育
        3.2.1 可育株花药壁的形成和发育
        3.2.2 可育株花粉的形成与发育
        3.3 四川隐性核不育水稻不育株花药壁及花粉的形成和发育
        3.3.1 不育株花药壁的形成和发育
        3.3.2 不育株花粉的形成和发育
    4 讨论
        4.1 水稻花粉败育时期的研究
        4.2 水稻花粉的败育与绒毡层的变化
    5.小结
第五章 四川隐性核不育水稻的基因定位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植物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材料种植
        2.2.2 基因组DNA的提取
        2.2.3 PCR检测
        2.2.4 目的基因的初步定位与精细定位
        2.2.5 候选基因预测
    3.结果与分析
        3.1 隐性核不育的初步定位
        3.2 隐性核不育的精细定位
        3.3 候选基因预测
    4 讨论
        4.1 有关隐性核不育基因定位及存在的问题
        4.2 进行图位克隆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4.3 影响图位克隆成功与否的因素
    5 小结
第六章 四川隐性核不育水稻在轮回育种中的应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轮回选择的程序
        2.2.2 田间试验
        2.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轮回选择育成亲本的性状表现
        3.2 产量及其主要构成性状配合力的轮回选择效果分析
        3.2.1 产量及其构成性状方差分析和配合力方差分析
        3.2.2 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效应
        3.2.3 群体配合力方差和遗传参数估算
        3.2.4 产量及其主要构成性状配合力的轮回选择效果初步分析
        3.3 杂交稻亲本的轮回选择育种效果
        3.3.1 三系不育系的选育
        3.3.2 三系恢复系的选育
    4 讨论
        4.1 利用隐性核不育进行轮回育种的特点
        4.2 利用隐性核不育进行轮回育种的存在的问题
        4.2.1 性状选择与不育基因的剔除
        4.2.2 轮回的次数与性状的选择
        4.2.3 参与轮回群体的亲本数目
        4.3 水稻轮回选择育种的应用前景
    5 小结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目录

(10)水稻抗稻瘟病种质资源筛选评价及改造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稻瘟病的发生危害及防治
    2 稻瘟病菌的致病性
        2.1 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分化及变异
        2.2 稻瘟病菌的群体结构及遗传多样性
        2.3 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异的机制
        2.3.1 突变
        2.3.2 有性重组
        2.3.3 准性重组
        2.4 稻瘟病菌致病性的遗传
        2.4.1 致病性的遗传特性
        2.4.2 遗传转化
        2.4.3 无毒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和克隆
    3 水稻品种的抗病性及利用
        3.1 水稻抗稻瘟病种质种资鉴定筛选及评价
        3.2 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遗传
        3.3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定位和克隆
        3.4 水稻抗稻瘟病育种
        3.4.1 稻瘟病抗源的收集和鉴定
        3.4.2 稻瘟病菌群体结构变化的监测
        3.4.3 常规的有性杂交和转基因技术相结合导入抗性基因
        3.4.4 抗性鉴定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4.1 立项依据及目的意义
        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四川省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异监测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供试品种
        1.2 试验方法
        1.2.1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1.2.2 稻瘟病菌群体毒力频率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
        2.2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布
        2.3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消长动态
        2.4 稻瘟病菌主要生理小种群的致病力
    3 讨论和结论
        3.1 四川稻区稻瘟病菌小种组成、分布及变化趋势
        3.2 四川稻区稻瘟病菌小种变化动态及其与病害流行的关系
        3.3 稻瘟病菌小种变化的原因分析
第三章 四川省主要杂交稻品种稻瘟病抗性变化监测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供试品种
        1.2 试验方法
        1.2.1 病圃自然诱发叶瘟、穗瘟抗性鉴定
        1.2.2 苗期人工接种抗谱测定
        1.3 分级标准
        1.3.1 叶瘟分级标准
        1.3.2 穗瘟分级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四川主要杂交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
        2.2 主要杂交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变化动态
        2.3 水稻主栽品种抗瘟性变化与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异的关系
        2.4 恢复系抗瘟性与杂交稻组合抗瘟性的关系
        2.5 不育系抗瘟性与杂交稻组合抗瘟性的关系
    3 结论与讨论
        3.1 四川主要杂交稻品种抗瘟性变化动态
        3.2 主栽杂交稻品种抗瘟性变化监测
        3.3 杂交稻抗稻瘟病育种策略
第四章 97份水稻种质资源的稻瘟病抗性及其主要农艺性状评价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抗病性鉴定
        1.2.2 主要农艺性状观测
        1.2.3 恢保特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瘟病抗性评价
        2.2 主要农艺性状评价
        2.3 恢保特性
    3 讨论和结论
第五章 优质和抗稻瘟病的水稻种质资源筛选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稻瘟病抗性鉴定及抗谱测定
        1.2.2 碾米及外观品质测定
        1.2.3 基因组DNA提取
        1.2.4 RAMP扩增
        1.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瘟病抗性及抗谱分析
        2.2 碾米及外观品质分析
        2.3 RAMP多态性
        2.4 遗传相似系数
        2.5 聚类分析
    3 讨论和结论
        3.1 优质抗稻瘟病水稻种质资源筛选
        3.2 优质抗稻瘟病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第六章 重穗型抗稻瘟病新恢复系泸恢1345的创制及高产优质杂交稻新组合D62A/泸恢1345的选育
    1 稻瘟病抗源改造利用的技术路线
    2 重穗型抗稻瘟病新恢复系泸恢1345的创制
        2.1 泸恢1345的创制经过
        2.2 泸恢1345的特征特性
        2.3 泸恢1345的稻瘟病抗性
        2.4 泸恢1345的配合力
    3 高产优质杂交稻新组合D62A/泸恢1345的选育
        3.1 D62A/泸恢1345的选育经过
        3.2 D62A/泸恢1345的特征特性
        3.3 D62A/泸恢1345的丰产性
        3.4 D62A/泸恢1345的米质
        3.5 D62A/泸恢1345的稻瘟病抗性
        3.6 D62A/泸恢1345的栽培及制种技术要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四、重穗型超高产杂交稻冈优527的选育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1986—2015年四川省杂交籼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与适应机插栽培的演进分析[J]. 刘琦,周伟,任万军.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8(01)
  • [2]湖北省三系杂交稻育种发展概述及展望[J]. 杨金松,周素明,张再君,邱东峰. 湖北农业科学, 2017(23)
  • [3]三系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任光俊,颜龙安,谢华安. 科学通报, 2016(35)
  • [4]南方稻区杂交中籼稻高产品种的库源结构及其优化调控规律研究进展[J]. 徐富贤,熊洪,张林,朱永川,刘茂,蒋鹏,郭晓艺,周兴兵.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10)
  • [5]水稻骨干亲本蜀恢527的遗传构成及产量相关性状的改良[D]. 李雪梅. 四川农业大学, 2016(05)
  • [6]水稻超高产品种的生理特性及遗传基础[D]. 张喜娟. 沈阳农业大学, 2009(12)
  • [7]超级杂交中籼稻高产生理生态及其调控研究[D]. 吴朝晖. 中南大学, 2008(02)
  • [8]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的进展与策略探讨[J]. 祁玉良,石守设,余新春,申关望,胡劲东,何道君,严德远. 中国农学通报, 2007(09)
  • [9]四川隐性核不育水稻的遗传研究与育种利用[D]. 王玉平. 四川农业大学, 2007(02)
  • [10]水稻抗稻瘟病种质资源筛选评价及改造利用[D]. 黄富. 四川农业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重穗型超高产杂交稻港优527的选育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