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宁波建成两条塑钢门窗生产线(论文文献综述)
符越[1](2020)在《苏南地区农村住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与城市住宅相比,农村住宅的建设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在夏热冬冷的苏南地区,室内热环境质量差、能效低等问题一直影响着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而围护结构作为农宅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影响建筑节能、室内热环境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农宅自筹自建的方式、对建筑低能耗技术认识不足和各主体的利益不一致等问题,都造成了农宅低能耗技术推广困难。如何兼顾各方面利益,针对苏南农村地区本身的地域特点,选择适宜的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成为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按照综合评价理论构建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具体工作包括:第一部分,课题背景和理论研究。通过对适宜性技术理论的梳理,针对不同的利益主体,建立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的需求导向框架。提出农宅低能耗技术的推行,必须在节能性、经济性和环境性之间寻求的最佳结合点。第二部分,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整理和基准建筑确定。结合现状调研和文献研究,用统计分析法提炼苏南农宅的基准建筑和常见围护结构材料构造特点,并根据当地地域特点,整理符合苏南当地的地域特征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第三部分,研究对象的适宜性定量分析。根据苏南气候特征,针对农宅围护结构特点,分别使用建筑能耗动态模拟预测法、全寿命周期成本法和全寿命周期环境影响法,构建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节能性、经济性和环境性的核算模型。并通过计算,确定各评价指标的参数值及指标分项权重。提供了不同视角下,不同围护结构最佳低能耗技术的类型、材料和构造。研究为经济性、环境性评价研究提供了定量分析参数,为实际的设计提供指导和评价基础。第四部分,建立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评价体系。在评价指标、数学模型、权重因子和评价结果表达的框架下建立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的参数特性采用不同的无量纲法统一分值,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价法确定一级权重,最后建立综合性评价体系。并开发了便于用户评价的软件工具。最后应用评价软件对南京江宁某农宅进行了试评估,验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及实用价值。本文从适宜性理论出发,在综合评价框架下,借助跨学科知识构建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结合实地调研进行模拟计算和回归理论研究,探寻研究对象的节能性、经济性和环境性的综合效益最高值,达到了技术选择决策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在平衡居住质量和环境负荷的同时,兼顾各方利益,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朱岩,李晓辉,张弘[2](2019)在《从中国第三到世界第一:北新建材“制高点”战略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在一个充分竞争、完全开放的传统制造业,北新建材赢得全国超过50%的市场份额。这样一家现象级的标杆企业,在2004年之前也曾遭遇过很多困难甚至危机。它是怎样度过危机一跃而成为全球第一的呢?中国工业领域最高奖"中国工业大奖"第四届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北新建材,000786.sz)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兵上台领奖并代表获奖企业发言:"中国工业大奖是怎样炼成的?"
刘洋[3](2012)在《本土建筑使用状态的观察与隐忧》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正处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繁荣,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也在逐步的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建筑领域也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在过去的20年里,大量的建设项目改变了城市和乡镇的风貌,在建筑师们的不断努力下,越来越多独具匠心新颖独特的建筑项目不断建成,此外,一些国际的建筑设计力量也开始在中国的建筑设计舞台上开始施展才能。中国的建筑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态势。但是在繁荣背后也隐藏着非常严重的问题。相对于国外的建筑,中国土地上的建筑在建成后投入使用的过程中正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消蚀着其价值: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崭新的建筑在经过短短几年的使用之后就开始出现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由于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和处理,影响了建筑实现其所应具有的使用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建筑的使用寿命。大规模的快速建设的结果,带来的不仅仅是现代化的生活,还有大量的已经过早衰老的建筑。这些看似简单的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多方面的原因。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崔恺工作室在过去的20年来的建筑实践作品的回访和调查,对使用中呈现出的典型的使用问题进行详细的归纳总结,并试图找到产生这些的问题的原因,尝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此项研究的目的在于认清中国建筑生存的环境特点,为未来的建筑设计能够更好的解决这个时代的问题提供可靠的改进建议。同时另一方面也意在引导社会可以进一步认识建筑的使用价值,尊重建筑,尊重建筑设计,规范和引导的建筑的正确使用,防止错误的观念和使用方式对建筑的破坏。同时也试图发现一些先行制度,标准中的误区和盲区,为完善它们尝试性地提出一些建议。
王舒扬[4](2011)在《我国华北寒冷地区农村可持续住宅建设与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基于“寒冷气候区住宅节能技术标准与专题论证研究”课题(2008BAJ08B12-02),对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地18个镇42户农宅进行实地调研。调研对象在建筑设计、能源利用、营建方式、用能设备、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导致农宅建设问题的直接诱因来自政策、经济、人力资源、思想观念多个层面,而我国城乡二元的结构矛盾与人地关系紧张的国情矛盾是导致农宅建设问题的根本原因。在此背景下,华北地区农村可持续住宅建设和设计的宏观定位是以农村居民的利益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使可持续农宅的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生态复合循环系统中发挥积极作用。研究分析了国家政策、民众参与、经济发展、规划定位在可持续农宅建设中的作用,提出创建支持可持续农宅建设与设计外部宏观环境的构想,即“欲支农,功夫在宅外”。研究从“适居”与“宜居”两个角度探讨了可持续农宅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的手段。可持续农宅对于“适居”的追求,体现在运用适应性空间设计手段,通过住宅构件部品化、支撑体与可分体分离、弹性空间设计,颠覆预设农宅布局静止不变的传统思想,使农宅在空间上具有灵活性和包容性,以适应家庭生活横向的差异性和纵向的动态性;可持续农宅对于“宜居”的追求,体现在对农宅内外环境的设计中,提出以视觉设计、听觉设计、触觉设计、嗅觉设计作为自然美的表达途径,挖潜农村生活亲近自然的独特魅力。研究从“开源、节流”两方面探讨了可持续农宅的能源利用手段。“开源”即“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探讨了华北地区农宅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的手段;“节流”即“高效利用能源”,借鉴城市住宅的设计经验,结合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建材资源特色,通过墙体、地面、地下构件、屋面、门窗、热桥处理的设计,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秦咏舟,君子竹[5](2010)在《寻找“绿色概念”龙头》文中研究指明出口退税刹车彰显我国经济转型正在全面提速,随着世界环保大会的即将召开,中国将正式进入绿色经济年。绿色经济作为国家经济转型的核心所在,必将带来二级市场巨大
孙曙光[6](2009)在《中航三鑫股份有限公司成长的关键因素分析 ——基于市场、组织、策略的框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经济逐渐步入知识化和信息化时代,企业成长的外部环境和竞争规则都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以公司治理结构改善或者是战略成功等某一项因素来分析企业成长的视角已经无法适应当今复杂的社会背景。本文的研究遵循从理论到案例、从建模到应用、从结果到原因的逻辑,以中航三鑫公司的成长为研究对象,围绕以下内容展开论述:首先,对企业成长理论进行研究综述,并引出企业成长的市场——组织——策略的系统性分析模型。并揭示出,传统的企业成长理论沿用的是单一因素决定企业成长的机械决定论的思路,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建立一个多维度的更加系统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企业成长。其次,从外因的角度,应用五力模型,分析中航三鑫所处的行业发展环境。再次,从内因的角度,应用市场——组织——策略的模型对支撑中航三鑫公司成长的具体因素进行分析,揭示中航三鑫股份有限公司的成长是基于这一框架中的多个因素综合发挥效力的结果。最后,得出本文的主要观点,即企业成长不是一个单变量、单维度的问题,而是一个多变量、多维度的系统问题。只有系统考虑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的发展思路。
李盼[7](2008)在《北京郊区农宅外围护结构的节能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农村住宅的节能设计才刚刚起步,与城市住宅的节能设计相比,仍然处于落后状态。而农村与城市的差异决定了农村住宅的节能设计工作不能完全照搬城市住宅的节能经验,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村住宅的节能设计的研究。本论文首先通过实地调查近年来北京郊区农村住宅的外围护结构形式,经过统计分析后提出了北京郊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农宅形式,确定了北京郊区典型的非节能农宅围护结构形式。通过调查并结合理论知识,较为全面的分析了影响农宅能耗的各种因素,运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高效便捷、经济实用的指导原则和思想,总结出一套在我国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的,适宜京郊农宅外围护结构节能技术的设计理论和方法。运用仿真手段对北京郊区典型的非节能农宅的全年采暖、制冷能耗进行了模拟,首次通过对京郊农宅外墙材料、窗户的形式、屋面构造、地面构造四个因素对农宅室内热环境和农宅全年采暖、制冷能耗的影响进行了模拟实验分析,从而提出了北京郊区节能农宅的适宜推广的基本模式。找出了现阶段适宜京郊农宅节能的优化围护结构组合方案,并通过一个实例验证了优选农宅围护结构方案的实际节能效果。
唐玮[8](2007)在《“长三角”地区城市舒适性住宅适宜技术及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三角’地区城市舒适性住宅适宜技术及策略研究”从我国的时代背景出发,深入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新时期城市居民的生活实态。以此为依据,选取了具有示范性的“长三角”地区城市住宅作为论文的研究对象。结合“长三角”地区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大力推广舒适性住宅是该地区的住宅发展方向。在此基调下,文章全面阐述了“长三角”地区城市舒适性住宅的发展策略和相关技术。“舒适性”是一个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动态发展概念,文章将影响居住舒适性的因素分为三个大类:第一是住宅外部环境舒适性,第二是住宅使用功能舒适性,第三是住宅室内环境舒适性。只有从这三个方面全面研究和综合把握,才能确保住宅舒适性的实现。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住宅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及“长三角”地区城市住宅建设的现状,并以此作为研究住宅舒适性的社会背景和现实基础;随后,文章从影响住宅舒适度的各个因素出发,进行了相关技术和策略的深入讨论;最后文章根据上述分析的结果,对于可改进的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并提出适合“长三角”地区城市舒适性住宅运用的相关技术和策略。通过前文的论述,结合我国的国情和住宅产业发展的现状,论文最后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一、舒适性住宅是在国家提倡大力发展中小套型住宅的背景下提出的,研究舒适性住宅,应当结合普通大众的住宅,在中小套型住宅中实现住宅的舒适性。二、舒适性住宅发展必须与住宅产业化紧密结合;三、舒适性住宅设计应该加强整体设计与技术集成;四、舒适性住宅建设必须与住宅全装修相结合。五、中小套型住宅的舒适性,要通过精细化设计来实现。论述方式:文章采取寓理于事的方式,以虚拟家庭的生活历程作为文章的主线展开论述。各章内容的开始部分先构思一段虚拟家庭的故事,故事反映的主题思想即为本章论述的核心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家庭生活作为背景,引发对影响住宅舒适性的各个方面问题的思考,并以此为基础,自然地切入主题。在提出每一章节的论述主题以后,进而展开具体论述。论述的程序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影响住宅舒适性的各项要素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作者通过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技术和措施;第三部分则以结语的形式将作者的观点加以总结和强调。文章中引用的大量实际案例多为作者实地调研得来的第一手资料,或者来自于作者的工程实践;其它的资料则是引自相关文献资料。这些资料经过分析、整理和归纳,并结合作者的观点,成为论文有力的论据。
李贤斌[9](2004)在《LG化学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6年以来,随着《国家化学建材推广应用“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实施,全国塑料门窗行业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因此吸引了众多的塑料型材企业为争夺这一市场而激烈角逐,我国塑料门窗行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本文重点分析天津乐金塑钢门窗型材有限公司作为这个行业的领先者,选择在2002年进入中国市场,抢占国内市场分额所应该采取的市场战略。 首先本论文阐述了中国塑料型材行业的外部环境,对塑料型材行业竞争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得出塑料型材行业已经进入产品成熟期的结论。接着结合公司的远景目标,综合运用企业竞争战略管理等现代管理理论和知识,对比分析行业国内领先企业的竞争状况,重点剖析了公司所面临的竞争风险和竞争优势,研究提出了公司的战略选择——中期采取低成本与高差异化整合战略,长期则以低成本战略为主;并提出相应的战略实施措施和具体实施控制措施。本论文为国外企业如何进入中国市场提出了竞争战略实施的具体建议。
陈木林[10](2000)在《抓科技创新促企业发展》文中研究表明
二、宁波建成两条塑钢门窗生产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波建成两条塑钢门窗生产线(论文提纲范文)
(1)苏南地区农村住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的农村建设 |
1.1.2 农村住宅能耗 |
1.1.3 农村住宅能耗评价系统 |
1.2 论文的相关概念界定 |
1.2.1 苏南地区农村住宅 |
1.2.2 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 |
1.2.3 适宜性评价系统 |
1.3 国内外研究的发展和现状 |
1.3.1 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和现状 |
1.3.2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研究趋势 |
1.3.3 建筑低能耗技术评价研究方法 |
1.3.4 文献综述 |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框架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适宜性理论下的综合评价法 |
2.1 综合评价法 |
2.2 适宜性理论体系 |
2.2.1 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理论体系研究 |
2.2.2 适宜性评价系统的构建原则 |
2.2.3 适宜性评价系统的构建方法 |
2.2.4 适宜性评价系统的框架 |
2.3 适宜性理论应用于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评价的可行性研究 |
2.3.1 评价目标一致 |
2.3.2 核心内容相通 |
2.3.3 科学的互补 |
2.4 适宜性评价基本流程 |
2.5 小结 |
第3章 实地调研现状剖析与基准建筑的建立 |
3.1 调研基本情况 |
3.1.1 调研目的 |
3.1.2 调研方法 |
3.1.3 调研对象与时间 |
3.2 地域气候特征 |
3.2.1 地域特征 |
3.2.2 气候特征 |
3.2.3 典型城市气候分析 |
3.3 农村住宅建筑概况和基准建筑构建 |
3.3.1 农村住宅建筑空间布局 |
3.3.2 苏南农村住宅围护结构特点 |
3.3.3 统计分析法确定苏南农村住宅基准建筑模型 |
3.4 农村住宅能耗现状和热环境分析 |
3.4.1 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措施 |
3.4.2 能耗构成水平 |
3.4.3 调研测试方案 |
3.5 建筑能耗相关因素与能耗关系研究 |
3.5.1 建筑能耗相关因素的选取途径 |
3.5.2 本体因素的节能影响对比 |
3.6 小结 |
第4章 苏南地区农村住宅的低能耗目标和实现策略 |
4.1 苏南地区农村住宅的低能耗目标 |
4.1.1 苏南地区农村住宅的舒适目标 |
4.1.2 苏南地区农村住宅的能耗目标 |
4.1.3 农宅的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目标 |
4.2 围护结构低能耗目标的实现技术手段 |
4.2.1 减小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 |
4.2.2 建筑遮阳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节能性分析 |
5.1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节能性影响评价方法概述 |
5.1.1 低能耗技术节能性评价的框架架构 |
5.1.2 低能耗技术节能性定量评价的实现途径 |
5.2 节能性评价系统能耗模拟软件的选择和能耗分析 |
5.2.1 建筑能耗软件的选择和比较 |
5.2.2 农宅建筑能耗模拟软件模拟验证分析 |
5.3 节能性评价显着性影响因素分析 |
5.3.3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 |
5.3.4 遮阳措施 |
5.4 各参数敏感性分析 |
5.4.1 采暖期各参数敏感性分析 |
5.4.2 空调期各参数灵敏度分析 |
5.4.3 全年各参数灵敏度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经济性分析 |
6.1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经济性影响评价体系构建 |
6.1.1 低能耗技术经济性评价的框架架构 |
6.1.2 低能耗技术经济性评价的基本方法 |
6.2 低能耗技术经济性评价方法研究 |
6.2.1 低能耗技术经济性评价系统构成要素 |
6.2.2 经济性评价系统计算模型 |
6.3 苏南农村住宅低能耗技术各措施的经济性评价 |
6.3.1 墙体低能耗技术方案的经济性分析 |
6.3.2 屋顶低能耗技术方案的经济性分析 |
6.3.3 建筑门窗经济性分析 |
6.3.4 遮阳板经济性分析 |
6.4 分项敏感性和权重分析 |
6.4.1 分项敏感性分析 |
6.4.2 分项权重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环境性分析 |
7.1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环境性影响评价体系构建 |
7.1.1 低能耗技术环境性评价的框架架构 |
7.1.2 低能耗技术环境性评价的基本方法 |
7.1.3 环境影响因子提取 |
7.2 农村住宅低能耗技术的环境性评价模型 |
7.2.1 研究目的和范围界定 |
7.2.2 清单分析 |
7.2.3 环境性评价 |
7.3 围护结构低能耗方案的环境性分析 |
7.3.1 墙体低能耗方案的环境性分析 |
7.3.2 屋顶低能耗方案的环境性分析 |
7.3.3 门窗低能耗方案的环境性分析 |
7.3.4 遮阳低能耗方案的环境性分析 |
7.4 分项权重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适宜性评价体系的建立 |
8.1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框架 |
8.2 系统权重的确定 |
8.2.1 研究方法 |
8.2.2 研究过程和结论 |
8.3 数学模型 |
8.3.1 无量纲化 |
8.3.2 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
8.4 指标内容和指标基准 |
8.4.1 节能性 |
8.4.2 经济性 |
8.4.3 环境性 |
8.4.4 设计与创新 |
8.4.5 评价结果 |
8.5 评价系统的流程设计和评价软件开发 |
8.5.1 评价系统的输入 |
8.5.2 评价系统的输出 |
8.5.3 评价软件的开发 |
8.6 试评价 |
8.6.1 建筑基本信息 |
8.6.2 围护结构低能耗方案选择 |
8.6.3 围护结构低能耗方案确定 |
8.6.4 住宅低能耗效果测试 |
8.7 小结 |
第9章 总结和展望 |
9.1 论文工作总结 |
9.2 创新点 |
9.3 论文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情况说明 |
致谢 |
(2)从中国第三到世界第一:北新建材“制高点”战略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陷入困境 |
聚焦主业 |
“制高点”战略 |
“双线择优”管理模式 |
致力于打造世界级工业标杆 |
(3)本土建筑使用状态的观察与隐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
1.1.1 建筑的使命和价值 |
1.1.2 我国建筑使用现状概述 |
1.1.3 国外建筑使用情况概述 |
1.2 研究意义和角度 |
1.2.1 选题的由来 |
1.2.2 选择使用方式作为研究角度的理由 |
1.2.3 对建筑使用状况调查研究的指导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章 概述 |
2.1 研究对象 |
2.1.1 崔恺工作室概况 |
2.1.2 调查项目的选取 |
2.1.3 调查项目的分类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流程 |
2.2.2 评价标准 |
2.3 研究框架 |
第3章 策划和设计环节引发的使用问题 |
3.1 和规划相关的使用问题 |
3.2 任务书制定中的一些问题 |
3.2.1 任务书的前瞻性不足 |
3.2.2 任务书制定得不够准确 |
3.2.3 任务书对于建筑合用频率的估计 |
3.3 专项设计的缺失或不协调 |
3.4 弹性空间的设计 |
3.5 被设计方案策略性牺牲掉的使用功能 |
3.6 设计控制的不足 |
3.6.1 广告位的控制的力度不足 |
3.6.2 设计深度控制不足 |
3.7 小结 |
第4章 管理使用阶段的问题 |
4.1 功能调整和置换 |
4.1.1 功能调整的成因及实例 |
4.1.2 功能调整的指导原则 |
4.2 建筑入口管理 |
4.2.1 建筑地面入口管理问题 |
4.2.2 建筑平台入口管理问题 |
4.3 建筑空间的错用或弃用 |
4.3.1 杂物的随意堆放 |
4.3.2 户外庭院的弃用 |
4.3.3 户外平台的弃用 |
4.4 过度安全防范 |
4.4.1 过度的防盗防范 |
4.4.2 过度的防坠落防范 |
4.5 检修、清洗、维护困难 |
4.5.1 检修 |
4.5.2 清洗 |
4.5.3 维护和替换 |
4.6 规范验收 |
4.7 小结 |
第5章 工程技术问题汇总 |
5.1 保温隔热问题 |
5.1.1 建筑入口的保温 |
5.1.2 高大空间的控温 |
5.1.3 玻璃幕墙及天窗的隔热 |
5.2 防水排水 |
5.2.1 天窗排水 |
5.2.2 室外平台的排水 |
5.2.3 地下室返潮 |
5.3 通风问题 |
5.3.1 卫生间排风 |
5.3.2 其他房间的通风排风 |
5.4 室内吊顶 |
5.4.1 无吊顶需注意的问题 |
5.4.2 做吊顶需注意的问题 |
5.5 设备及控制 |
5.5.1 设备分控 |
5.5.2 电源、开关位置 |
5.6 建材老化及损毁 |
5.6.1 玻璃爆裂 |
5.6.2 外墙老化和损毁 |
5.6.3 设施的人为损毁 |
5.7 小结 |
第6章 使用中的改造 |
6.1 合法建筑改造的操作流程 |
6.2 加建面积 |
6.2.1 封阳台 |
6.2.2 庭院封顶 |
6.2.3 屋顶加建 |
6.3 空间重新分隔 |
6.3.1 空间分隔的原因及案例 |
6.3.2 空间分隔的操作原则 |
6.4 垂直交通改造 |
6.4.1 交通空间改造的原因及案例 |
6.4.2 垂直交通改造的操作原则 |
6.5 内装改造 |
6.5.1 内装改造的原因及案例 |
6.6 立面改造 |
6.6.1 立面改造的原因及案例 |
6.7 设备管线管道加建 |
6.7.1 加建设备管道管线的原因及案例 |
6.8 小结 |
第7章 问题的分析和改进对策 |
7.1 建筑师和业主在建筑活动中各自的立场 |
7.2 使用中不良现象的溯源以及责任划分 |
7.3 建筑师对改善建筑使用状况的责任 |
7.3.1 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 |
7.3.2 提高业务水准,以及对建筑控制的深度 |
7.4 使用者及业主对改善建筑使用状况的责任 |
7.4.1 任务书的制定要准确而有前瞻性 |
7.4.2 提高管理水平,接受新观念,采用新方法 |
7.4.3 理解和尊重建筑设计 |
7.5 建筑师和业主沟通机制对改善建筑使用状况的责任 |
7.5.1 项目洽谈期间的沟通 |
7.5.2 提供建筑使用说明书 |
7.5.3 重视设计的售后服务和定期反馈 |
7.5.4 委托原设计单位进行改造设计 |
后记 |
附录一 参考书目 |
附录二 策划和设计环节问题在考察项目中的分布情况 |
附录三 管理和使用阶段的问题在考察项目中的分布情况 |
附录四 工程技术问题在考察项目中的分布情况 |
附录五 建筑改造在考察项目中的分布情况 |
附录六 使用中的问题因果关系图 |
附录七 崔恺工作室部分建成项目回访调研报告 |
(4)我国华北寒冷地区农村可持续住宅建设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 |
1.2.1 国内外有关可持续住宅的研究成果 |
1.2.2 国内外有关农村可持续住宅的研究成果 |
1.3 研究对象的范围界定 |
1.3.1 有关"华北地区"的界定 |
1.3.2 有关"寒冷地区"的界定 |
1.3.3 有关"农村"的界定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框架与内容 |
1.6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问题探查——实地调研现状剖析 |
2.1 调研测试基本情况 |
2.1.1 调研目的 |
2.1.2 调研对象与时间 |
2.1.3 调研内容 |
2.2 农宅设计问题探析 |
2.2.1 农宅建设规模超标 |
2.2.2 空间设计使用不便 |
2.2.3 建筑形式缺少美感 |
2.2.4 缺少节能意识 |
2.3 农宅能源利用问题探析 |
2.3.1 太阳能利用现状 |
2.3.2 沼气利用现状 |
2.3.3 秸秆利用现状 |
2.3.4 生土利用现状 |
2.4 与农宅相关其它问题探析 |
2.4.1 农宅的营建方式 |
2.4.2 农宅用能设备 |
2.4.3 家庭人口构成 |
2.4.4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 |
2.4.5 土地利用与景观环境 |
2.5 小结 |
第三章 追本探源——农宅问题产生的根源与可持续农宅的宏观定位 |
3.1 农宅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
3.1.1 历史政策与未到位的农村改革 |
3.1.2 农村经济发展不充分 |
3.1.3 就地就业不成功 |
3.1.4 村民对本土文化无信心 |
3.2 农宅问题背后潜藏的深层次矛盾 |
3.2.1 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 |
3.2.2 人地关系紧张的国情矛盾 |
3.3 华北地区可持续农宅的宏观定位 |
3.3.1 经济效益——创新型产业,显乘积增值效应 |
3.3.2 社会效益——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
3.3.3 生态效益——应万物顺天时的基层村落细胞 |
3.4 小结 |
第四章 功夫在宅外——创建可持续农宅的外部宏观环境 |
4.1 行政支持 |
4.1.1 政策倾斜,加强监管 |
4.1.2 绿色奖罚,引导市场 |
4.1.3 依托法律,倡导节约型消费文化 |
4.1.4 政府示范工程引导 |
4.2 民众参与 |
4.2.1 挖潜本土组织资源 |
4.2.2 "参与型"设计 |
4.2.3 建立村民利害共同体 |
4.3 经济可行 |
4.3.1 多渠道筹集建房资金 |
4.3.2 降低农宅建设成本 |
4.3.3 赢取远期增值效益 |
4.4 规划先导 |
4.4.1 整治旧村环境 |
4.4.2 慎选新村址 |
4.4.3 适度超前规划基础设施 |
4.4.4 空间整复维系自然伦理秩序 |
4.5 小结 |
第五章 适居与宜居——可持续农宅的建筑与环境设计 |
5.1 适居——可持续农宅的建筑设计 |
5.1.1 适应性住宅设计的发展历程 |
5.1.2 可持续农宅的适应性设计手段 |
5.2 宜居——可持续农宅的环境设计 |
5.2.1 环境设计的策略 |
5.2.2 环境设计的手段 |
5.3 小结 |
第六章 开源节流——可持续农宅的能源利用 |
6.1 开源——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
6.1.1 太阳能的利用 |
6.1.2 地热能利用 |
6.1.3 风能利用 |
6.1.4 生物质能利用 |
6.2 节流——高效用能,减少能源损失 |
6.2.1 墙体设计 |
6.2.2 地面与地下构件设计 |
6.2.3 屋面设计 |
6.2.4 门窗设计 |
6.2.5 热桥处理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论文研究的难点 |
7.1.1 地理位置限定带来的难度和复杂性 |
7.1.2 住宅研究类型限定带来的难度和复杂性 |
7.2 论文研究成果 |
7.2.1 第一、二章的研究成果 |
7.2.2 第三章的研究成果 |
7.2.3 第四章的研究成果 |
7.2.4 第五章的研究成果 |
7.2.5 第六章的研究成果 |
7.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附录 |
(6)中航三鑫股份有限公司成长的关键因素分析 ——基于市场、组织、策略的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内容的结构安排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企业成长理论研究综述 |
2.1 企业成长的外生因素理论 |
2.2 企业成长的内生因素理论 |
2.3 国内对于企业成长因素的研究 |
2.3.1 市场因素 |
2.3.2 组织因素 |
2.3.3 策略因素 |
第3章 中航三鑫公司成长的市场环境分析 |
3.1 行业简介 |
3.2 行业发展现状 |
3.3 行业竞争结构 |
3.3.1 潜在进入者 |
3.3.2 替代品的威胁 |
3.3.3 供应者和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 |
3.3.4 现有企业间的竞争 |
第4章 中航三鑫公司成长的关键支撑因素分析 |
4.1 中航三鑫的市场选择 |
4.1.1 捕捉市场 |
4.1.2 改变市场 |
4.1.3 创造市场 |
4.2 中航三鑫的组织保障 |
4.2.1 灵活的体制机制 |
4.2.2 有效的资源管理 |
4.2.3 成长的文化氛围 |
4.2.4 卓越的执行能力 |
4.3 中航三鑫的成长策略 |
4.3.1 技术领先策略 |
4.3.2 资本运作策略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北京郊区农宅外围护结构的节能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内容、范围与目标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的指导原则与具体方法 |
1.4.1 研究的指导原则 |
1.4.2 研究的方法 |
1.5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1.6 研究的框架 |
2 北京地区的地理气候特征与居住建筑节能目标 |
2.1 地理区位 |
2.2 气候特征 |
2.3 北京地区住宅建筑的节能目标 |
2.4 北京地区农宅的问卷调查 |
2.4.1 概述 |
2.4.2 住宅调查结果分析 |
2.4.2.1 人口基本情况 |
2.4.2.2 住宅围护结构 |
2.4.2.3 农户能耗调查情况分析 |
2.5 北京地区农宅节能实践(发展阶段) |
2.6 村镇住宅建筑的类型和设计特点 |
2.6.1 村镇住宅建筑的类型 |
2.6.2 村镇住宅设计特点 |
3 外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
3.1 概述 |
3.2 外墙保温与隔热技术 |
3.2.1 墙体材料及其分类 |
3.2.2 墙体构造 |
3.3 屋顶保温与隔热技术 |
3.3.1 保温材料类型 |
3.3.2 屋顶形式 |
3.3.3 几种屋顶保温和屋顶隔热措施 |
3.4 门窗保温与隔热技术 |
3.4.1 门窗的种类及特点 |
3.4.2 影响门窗节能的因素分析 |
3.5 地面保温与隔热技术 |
3.6 与建筑围护结构相关的其他节能技术 |
3.6.1 建筑节能规划 |
3.6.1.1 建筑朝向 |
3.6.1.2 建筑选址 |
3.6.1.3 建筑体型 |
3.6.1.4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 |
3.7 本章小节 |
4 外围护结构的节能优化 |
4.1 优化设计方法 |
4.1.1 优化设计原则 |
4.1.2 前期分析 |
4.1.3 Dest-h 软件简介 |
4.2 北京郊区农宅节能模拟分析 |
4.2.1 计算模型 |
4.2.2 节能优化与经济性分析 |
4.2.3 北京郊区农宅围护结构节能推荐做法 |
4.2.4 外墙外保温技术应用上的安全问题 |
4.2.5 本章小结 |
5 京郊农宅节能设计实例分析 |
5.1 东石村农宅现状 |
5.2 住宅改造实例具体情况 |
5.3 模拟分析 |
5.4 建筑节能设计的判定 |
5.5 成本造价计算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8)“长三角”地区城市舒适性住宅适宜技术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研究课题说明 |
1 课题的提出 |
2 课题研究的背景 |
3 课题研究的主线—文章论述的逻辑思路 |
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
5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1章 我国城市住宅建设的背景 |
1.1 我国城市住宅的发展现状 |
1.2 我国城市住宅建设存在的问题 |
1.2.1 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与城市问题加剧的矛盾 |
1.2.2 住宅建设的高能耗与我国能源及资源紧缺的矛盾 |
1.2.3 住宅建设规模与普通大众住房需求结构的矛盾 |
1.2.4 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人居环境品质滞后的矛盾 |
1.3 我国城市住宅的发展策略 |
1.3.1 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1.3.2 推广节能省地型住宅 |
1.3.3 调整住房的供应结构 |
1.3.4 提升住宅的综合品质 |
结语 |
第2章 “长三角”地区城市舒适性住宅发展模式的提出 |
2.1 “长三角”地区概况 |
2.1.1 “长三角”的地理位置 |
2.1.2 “长三角”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 |
2.1.3 “长三角”地区住宅节能的双重任务 |
2.2 “长三角”地区房地产发展现状 |
2.2.1 “长三角”地区房地产发展概况 |
2.2.2 “长三角”地区房地产市场规模 |
2.2.3 “长三角”地区房地产价格水平 |
2.3 “长三角”地区城市住宅建设的特点 |
2.3.1 土地资源 |
2.3.2 住房供应结构 |
2.3.3 住宅消费观念 |
2.3.4 住宅开发成本 |
2.4 “长三角”地区城市舒适性住宅发展模式的提出 |
2.4.1 “长三角”地区城市舒适性住宅发展模式的涵义 |
2.4.2 “长三角”地区城市舒适性住宅发展模式提出的依据 |
2.4.3 “长三角”地区城市舒适性住宅发展模式提出的意义 |
结语 |
第3章 舒适性住宅研究的理论与技术支持体系 |
3.1 舒适性住宅研究的理论支持体系 |
3.1.1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舒适性住宅 |
3.1.2 住宅适应性理论与舒适性住宅 |
3.2 舒适性住宅研究的技术支撑体系 |
3.2.1 “四节一环保”技术框架 |
3.2.2 住宅产业化相关政策及配套技术 |
3.2.3 住宅设计相关规范和评价标准 |
结语 |
第4章 舒适性住宅外部环境 |
引子 |
4.1 住区环境建设的目标 |
4.2 住区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4.3 住区环境建设的基本构思 |
4.4 舒适性住区环境的营造 |
4.4.1 用地与规划 |
4.4.2 建筑造型 |
4.4.3 绿地与活动场地 |
4.4.4 室外噪声与空气污染 |
4.4.5 水体与排水系统 |
4.4.6 公共服务设施 |
4.4.7 智能化系统 |
4.4.8 住区氛围 |
结语 |
第5章 舒适性住宅使用功能 |
引子 |
5.1 舒适性住宅建设中存在的误区 |
5.2 舒适性住宅建设的目标 |
5.3 舒适性住宅的使用功能 |
5.3.1 住宅单元平面 |
5.3.2 住宅套型 |
5.3.3 住宅装修 |
5.3.4 住宅无障碍设计 |
结语 |
第6章 舒适性住宅室内环境 |
6.1 室内热环境 |
6.1.1 室内热环境与人体舒适度 |
6.1.2 改进室内热环境的主要措施 |
6.1.3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
6.2 室内空气质量环境 |
6.2.1 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主要因素 |
6.2.2 改进室内空气品质的主要措施 |
6.3 室内声环境 |
6.3.1 影响室内声环境的主要噪声源 |
6.3.2 改进室内声环境的主要措施 |
6.4 室内光环境 |
6.4.1 室内光环境与人体舒适度 |
6.4.2 改善室内光环境的主要措施 |
结语 |
第7章 回顾、结论、展望 |
7.1 回顾:舒适性住宅的研究主线 |
7.1.1 中国的国情和住宅发展政策 |
7.1.2 “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特征 |
7.1.3 舒适性住宅核心技术策略 |
7.2 结论:舒适性住宅的总体发展策略 |
7.2.1 结合住宅产业化 |
7.2.2 加强整体设计与技术集成 |
7.2.3 结合住宅全装修 |
7.3 展望:舒适性住宅的可持续发展 |
7.3.1 国家政策 |
7.3.2 产业政策 |
7.3.3 管理体制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LG化学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背景概述 |
1.1.1 天津乐金塑钢门窗型材有限公司概况 |
1.1.2 行业现状及前景 |
1.1.3 公司目前面临的情况 |
1.2 国内外竞争理论研究发展状况 |
1.3 论文指导思想及理论研究基本框架 |
2.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
2.1 政治法律环境 |
2.2 经济环境 |
2.2.1 经济发展速度 |
2.2.2 我国当前的消费状况与发展趋势 |
2.3 技术环境 |
2.4 社会文化环境 |
2.4.1 人均收入 |
2.4.2 居民生活质量提高 |
2.4.3 购买习惯 |
3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3.1 行业现状及前景 |
3.1.1 行业寿命周期 |
3.1.2 行业规模结构 |
3.1.3 行业技术状况 |
3.1.4 行业存在问题 |
3.1.5 国外型材行业的发展趋势 |
3.1.6 塑料型材门窗业发展趋势分析 |
3.2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3.2.1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2.2 替代品的压力 |
3.2.3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
3.2.4 顾客的讨价还价能力 |
3.2.5 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 |
4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
4.1 企业现状分析 |
4.2 企业竞争风险分析 |
4.2.1 财务风险 |
4.2.2 市场风险 |
4.2.3 业务经营风险 |
4.2.4 管理风险 |
4.2.5 政策性风险 |
4.3 企业内部优势与劣势 |
4.3.1 企业内部竞争优势 |
4.3.2 企业的竞争劣势 |
4.3.3 同行业竞争情况 |
4.3.4 市场竞争的发展趋势 |
4.5 企业增殖流程分析(价值链分析) |
5 竞争战略分析与选择 |
5.1 公司远景目标 |
5.2 公司竞争战略的选择 |
5.3 公司战略评价 |
5.3.1 适用性评价 |
5.3.2 可行性评价 |
6 竞争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
6.1 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 |
6.2 公司竞争战略的实施 |
6.2.1 进一步提高公司产量 |
6.2.2 建立“LG好佳喜”营销网络 |
6.2.3 提高资金周转速率 |
6.2.4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
6.2.5 “GCGP”人才方案 |
6.2.6 提高品牌宣传力度 |
6.3 战略实施过程的控制 |
6.3.1 公司业务经营和机构的独立性 |
6.3.2 主要产品的质量控制 |
6.3.3 对研发、技术人员的管理、激励机制 |
6.3.4 对高级管理人员的选择、考评、激励和约束机制 |
6.3.5 内部控制制度 |
6.3.6 利用外部咨询力量控制战略实施 |
6.4 战略实施的评价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宁波建成两条塑钢门窗生产线(论文参考文献)
- [1]苏南地区农村住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D]. 符越. 东南大学, 2020(02)
- [2]从中国第三到世界第一:北新建材“制高点”战略实践[J]. 朱岩,李晓辉,张弘. 清华管理评论, 2019(04)
- [3]本土建筑使用状态的观察与隐忧[D]. 刘洋.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2012(01)
- [4]我国华北寒冷地区农村可持续住宅建设与设计研究[D]. 王舒扬. 天津大学, 2011(06)
- [5]寻找“绿色概念”龙头[J]. 秦咏舟,君子竹. 证券导刊, 2010(24)
- [6]中航三鑫股份有限公司成长的关键因素分析 ——基于市场、组织、策略的框架[D]. 孙曙光. 苏州大学, 2009(S1)
- [7]北京郊区农宅外围护结构的节能技术研究[D]. 李盼. 北京林业大学, 2008(12)
- [8]“长三角”地区城市舒适性住宅适宜技术及策略研究[D]. 唐玮. 同济大学, 2007(07)
- [9]LG化学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李贤斌. 西北大学, 2004(04)
- [10]抓科技创新促企业发展[J]. 陈木林. 长江建设, 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