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区小儿药源性血尿33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时林飞,白利华[1](2012)在《药源性血尿的文献复习》文中提出在药物代谢或排泄过程中,由于其本身或代谢产物的作用,直接或间接损害肾脏乃至整个机体,使尿液中出现一定数量的红细胞称为药源性血尿,临床比较常见,现将药源性血尿的文献综述如下。1药源性血尿的发生原因及分类
张瑜[2](2007)在《小儿药源性疾病及表现与治疗》文中认为
杨明周[3](2006)在《儿童药源性血尿27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儿科各种药物引起药源性血尿的发生情况。方法:通过对27例药源性血尿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各种药物引起的药源性血尿的发生率及其原因和机制。结果:由抗生素类药物引起的药源性血尿所占比例最高(81.48%)。结论:应重视在患儿用药过程中各种药物引起的药源性血尿。
谢洁灵[4](2003)在《社区小儿药源性血尿33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 1998年8月~2002年8月我院两个社区共收治小儿药源性血尿33例,为更好的预防、处理该病,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3例患儿中男23例,女10例,年龄<4岁9例,4~14岁24例。1.2 服药情况1.2.1 病因及应用药物见表1。以解热镇痛药引起者最多,占49%,磺胺类药物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占33%,头孢菌素类占18%。
吴苑珊,郑企琨[5](2000)在《489例药源性血尿文献分析》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对1980~1998年间国内医药文献有关药源性血尿文献分析,结果表明共有86种药物引起血尿,其中以解热镇痛抗炎药品种数及例数最多(22种,230例),而感冒通片则排在首位(99例),占全部病例的20.25%。并对引起药源性血尿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建议应注意合理用药,减少药源性肾损害的发生。
李卉[6](2021)在《基于代谢组学儿童孤立性血尿湿热证模型大鼠生物标志物筛选及清法方药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从中医理论探讨了“清法”理论渊源,儿童血尿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并进一步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目的:主要应用代谢组学核磁技术,动态监测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大鼠在尿液出现改变的不同时间点,其尿液代谢物变化与血液生化、肾组织病理、细胞因子的联系规律,从而筛选出标志性代谢物组群,并通过观察中药清法(金水清)在不同时间对模型干预作用的差异性,最终确定血尿湿热证生物标志物,为临床无创性判断血尿儿童的肾组织病理改变提供依据,并确定最佳干预时间。方法:一阶段4周龄SPF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制作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每周固定时间留取尿液分别检测尿红细胞、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用NMR技术检测代谢尿,在4、6、8、10、12周末随机处死6只大鼠,HE及PAS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学改变,用ELISA法检测血液NF-κB、TGF-β1,生化仪测BUN、Scr、Chol、TG。二阶段4周龄SPF级SD大鼠11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金水清早期治疗组、中期治疗组、晚期治疗组,复制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治疗组在模型组的基础上,分别于第5、7、9周,给予金水清合剂灌胃治疗,每日1次,至第12周末,在6、8、10、12周末随机处死5只大鼠,同一阶段检测,12周末加用电镜观察各组肾脏病理学改变,Western-blot检测肾组织TGF-β1、CTGF、VEGF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TGF-β1、VEGF及CTGFm RNA的表达。结果:第一阶段(实验一、实验二)1模型组大鼠第4周出现湿热症状。第5周起模型组体质量较对照组增长速度放缓,第7周起与对照组相比,体质量增长迟缓(P<0.05),第11周最为明显(P<0.01)。2尿液分析显示模型大鼠血尿出现在第6周(P<0.05),蛋白尿出现在第8周(P<0.05)。3生化指标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肾功能及血脂均出现升高,模型组血Scr、TG和Chol增高有差异性(P<0.05)。4细胞因子显示模型组NF-κB第6周升高(P<0.05)早于TGF-β1第10周升高(P<0.05)。5肾组织病理显示模型组出现系膜细胞、系膜基质明显增生,在实验第8、10、12周逐渐加重。免疫荧光示模型组第十二周肾小球系膜区可见Ig A沉积++。6尿液代谢物筛选出与湿热证模型相关的14种潜在生物标志物,这类物质从第5周开始与对照组比较出现差异表达(P<0.05),通过数据库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和代谢网络构建,发现模型大鼠涉及三羧酸循环、尿素循环、氨基酸、糖类代谢、肠道菌群和胆碱代谢等6条通路相应代谢物的异常表达逐渐加重。第二阶段(实验三、实验四)1治疗后大鼠湿热证表现有所好转,尤其以金早组改善明显,大鼠体重有所追赶,造模第11-12周,金早组与模型组比较体重增加(P<0.05)。2尿液分析显示造模第6周,尿红细胞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第8周开始降低,第10周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中组第10周开始降低,第12周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第8周,尿蛋白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第9周开始降低,第11周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中组、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生化指标显示BUN各治疗组治疗后较模型组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第8周,大鼠Scr与对照组比较升高(P<0.05),治疗后金早组较模型组降低(P<0.05)。造模第8周,模型大鼠TG和Chol均增高(P<0.05),治疗后金早组、金中组均较模型组降低(P<0.05)。4细胞因子血液ELISA检测示模型组NF-κB第6周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第8周不再上升,第10周下降(P<0.05),第12周,金中组、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所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TGF-β1第8周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在第10周即较模型组下降,12周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中组、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所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组织免疫组化示模型组大鼠肾组织中NF-κB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各治疗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减少,金早组、金中组均明显,其光密度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在模型组大鼠肾脏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各治疗组阳性表达程度均较模型组减轻,其中以金早组减轻明显,其光密度值较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检测肾组织TGF-β1、CTGF、VEGF蛋白的表达显示模型组TGF-β1、CTGF、VEGF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TGF-β1、CTGF、VEGF蛋白表达降低,金早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RT-PCR检测TGF-β1、VEGF及CTGFm RNA的表达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GF-β1、CTGF、VEGFm RNA的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TGF-β1、CTGF、VEGF蛋白表达降低,金早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5肾组织病理光镜显示模型组出现典型Ig A肾病表现,金早组在实验10周开始改善,金中组在实验第12周稍有改善,金晚组无明显改善。电镜示模型组系膜基质增生,部分系膜区可见小块电子致密物沉积,治疗组金早组改善明显,金晚组无明显改变。6尿液代谢组学显示模型组总体趋势表达下调的物质共计13种,表达上调的物质共计1种,三个治疗组可回调14种代谢物,其中金早组(第5周)早期干预后可显着回调13个代谢物,金中组(第7周)中期干预后可显着回调7个代谢物,金晚组(第9周)晚期干预后可显着回调4个代谢物(P<0.05)。血尿湿热证涉及8个代谢途径紊乱,经金水清治疗后有回调趋势。7通过ROC曲线对代谢物预测出现血尿的能力进行分析,得出柠檬酸、马尿酸、4-羟基苯乙酸酯3种代谢物联合与之相关性较高,AUC达到最高0.848(敏感性81.6%、特异性71.1%,P<0.001),阳性似然比为2.82。结论:推断柠檬酸、马尿酸、4羟基苯乙酸酯三种代谢物联合时可以作为判断早期血尿改变的生物标志物。中药清法早期干预治疗可以改善儿童孤立性血尿预后。尿液代谢物筛查可以作为一种预测肾脏病变及判断血尿治疗节点的良好方法,根据代谢物改变早期干预有助于提高疗效改善预后,为准确把握儿童血尿的治疗时机提供了动物实验基础及理论依据。
崔庆科[7](2020)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HSP)的机理及发挥作用的机制。方法: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依托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和中药分子机理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检索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的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收集过敏性紫癜作用靶点,随后整合数据获得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病靶点。通过Cytoscape3.2.1构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活性化合物-治病靶点网络图,使用String构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病靶点PPI网络,研究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2.运用UPLC-Q-Orbitrap-MS法分析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化学成分:选用安捷伦SB C18超高效液相色谱柱(3.0 mm×50 mm,1.8μm),采用梯度洗脱,以0.1%甲酸水(A)-乙腈(B)为流动相;电喷雾离子源,质量分析器为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3.采用基于LC-MS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对HSP患儿和健康儿童的尿液进行分析,通过UPLC-Q-TOF/MS分析观察小儿过敏性紫癜对儿童尿液代谢物变化的影响,寻求过敏性紫癜的生物标志物。4.(1)对171例HSP患儿的相关检验指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调查HSP患儿一般情况、发病月份、发病情况、伴随病症、一般炎症指标、肺炎支原体及衣原体感染情况、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水平、呼吸道病毒感染情况等相关指标。(2)收集HSP患儿晨起空腹血清,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患儿治疗前后IL-6、IL-8、TNF-α、IgA1、IgA/FcαRI(CD89)数值。(3)用含有HSP患儿血清的F12k培养基培养HUVECs细胞并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进行干预,用ELISA法检测IL-6、IL-8、TNF-α、IgA/FcαRI(CD89)数值,Western blot检测Syk、p-Syk、PI3K、p-PI3K蛋白表达。结果:1.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活性化合物-治病靶点网络图包含9个单味药,206个活性化合物,以及40个治病靶点。PPI网络包含39个靶点蛋白,关键蛋白涉及IL6、INS、VEGFA等。基因本体(GO)条目14个,涉及脂多糖的反应、缺氧的反应、药物的反应等。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4条,涉及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2.结合文献报道和质谱数据,通过串联质谱对小儿紫癜疹消颗粒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结构鉴定,共鉴定了21个化合物,包括10个黄酮类成分,4个蒽醌类成分,2个萜类成分,2个紫草呋喃类成分,1个甾醇苷类成分,1个多酚类成分,1个木脂素类成分。3.筛选出92个尿液中的代谢物作为小儿过敏性紫癜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共鉴定出其中15个代谢物,可能是过敏性紫癜患儿与健康儿童尿液代谢标记物的区别。4.(1)急性期HSP患儿一般炎症指标均有所上升,提示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等感染可能是过敏性紫癜发病的诱因;HSP患儿急性期血清免疫球蛋白IgM、IgG、IgA、补体C3水平存在紊乱,其血清IgA、补体C3水平HSP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HSP患儿呼吸道病毒感染主要以腺病毒、人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副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为主。(2)急性期HSP患儿血清炎症细胞因子IL-6、IL-8、TNF-α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降低,IgA1、IgA/FcαRI(CD89)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HSP患儿血清刺激后HUVECs上清液IL-6、IL-8、TNF-α、IgA/FcαRI(CD89)水平表达升高(P<0.05),运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干预后其表达水平下降(P<0.05)。结论:1.通过网络药理学手段初步预测了小儿紫癜疹消颗粒的药理作用和分子机制,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药理作用和分子机制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UPLC-Q-Orbitrap-MS方法快速、简便、可靠地鉴别小儿紫癜疹消颗粒的化学成分,有助于揭示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物质。3.过敏性紫癜患儿与健康儿童尿液存在代谢标记物的区别,可为疾病鉴别、证型诊断、疾病治疗中提供方法。4.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发挥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靶向调控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有关。
郝静[8](2016)在《闫慧敏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养阴清瘀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闫慧敏老师是京城着名中医儿科医家,从事中医儿科工作四十余年,临证经验丰富,而且在医、教、研各方面成绩卓着。本文全面整理、总结闫慧敏老师的学术渊源、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以更好的传承闫老师学术经验,为日后更好的发展、创新中医儿科的诊疗方法积累临床研究资料。2.同时,本文依据闫慧敏老师的学术思想,重点总结闫老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经验,针对病程大于1月以上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先进行了的证候分析及研究,进一步应用老师的“养阴清瘀汤”治疗小儿气阴两虚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进行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老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学术价值。方法1.第一部分追溯闫慧敏老师40余年的从医经历,详述师承渊源,总结老师的学术渊源、传承和发扬创新、学术思想成形的经过。从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用药特点、古今各家学说等角度总结老师的学术观点,并整理和总结老师所擅长的临床病种的诊疗验案,全面总结老师的诊疗特色和学术经验。2.第二部分运用老师的学术思想展开临床研究。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患儿(病程>1月以上)进行临床分型研究,并进一步进行应用养阴清瘀汤治疗小儿气阴两虚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观察,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对免疫等理化指标的影响,以进一步验证闫老师的学术经验在临床的有效性、创新性。结果1.闫老师的学术经验总结:闫老师临床经验丰富,曾经作为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拜师刘韵远先生,传承刘韵远先生的学术思想,故刘老学术思想对其影响深远。例如对于外感性疾病,尤其是小儿咳喘以及痰饮病的治疗,受刘韵远先生教诲,多以仲景之法治之,予经方加减化裁,特色鲜明,疗效显着。同时对于内伤杂病,尤其是脾胃病的治疗,则受王鹏飞老先生的影响较多。而王老多以民间验方辨治脾胃病,闫老师汲取王老经验方的精髓,治疗小儿脾系疾病,卓有成效。总之,闫老师揣摩历代前辈医家的学术观点,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汲取各家之长,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在临诊时,她重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注重当代小儿的体质特征,审因论治,以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为核心,强调四诊合参,尤重小儿望诊,传承刘韵远先生独创小儿舌诊观察法,并予以继承发扬。强调首先辨病,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施治,以免贻误病情。谨守病机,辨证用药以扶正祛邪为总则,虚实兼顾、标本兼治。无论是对脾系疾病的治疗,还是对于其他外感或内伤杂病的治疗,扶助正气方面无不强调以顾护脾胃为中心,兼顾他脏。强调祛邪为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注重内外之邪兼顾,尤重食积、湿热、痰饮和血瘀之邪。将仲景经方与时方相结合,灵活应用,用药清轻严谨,善于应用药对。体现在治疗小儿脾系疾病时,扶正健脾以平补脾胃,醒脾助运;肝脾同治,调畅气机以解气机壅塞;活用消导以祛食积之邪,补泻兼施;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小儿,注意祛除湿热之邪,攻伐有度;久病注重祛除瘀邪。在治疗小儿肺系疾病时,外感咳嗽初起,祛除外邪为要,避免清泻太过;急性咳喘祛除痰阻重在治肺调气,慢性咳喘重在扶正培土生金,对于小儿反复咳喘之证,扶正祛邪各有偏重,分期而治,标本兼顾,以促康复,防止反复。本文还总结了闫老师治疗对于小儿多种疾病的治疗经验,如慢性咳嗽、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厌食、胃痛(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便秘、滞颐、舔疮、胎黄、腺样体肥大、霰粒肿、麦粒肿等疾病临床经验总结和验案分析。多年来,闫老师努力学习现代医学的诊疗技术,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上不断尝试,收获颇丰。自1989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小儿胃镜检测工作,迄今已进行数千例小儿胃镜的检测。以胃镜检查为基础在探索小儿胃肠黏膜的微观辨证和中医证候的宏观辨证的相关性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观察胃镜下微观病理变化的客观检测指标,探讨脾胃病舌脉宏观辨证和与胃镜下黏膜改变微观辨证的有机结合,提高对小儿脾系疾病的认识,开拓创新,拓宽中西医结合的新思路。同时,临床与科研、教学并重,传承与创新发展并重,以使儿科事业后继有人。2.闫老师诊治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研究:本文重点探讨了闫老师在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诊治经验。闫老师认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是在气阴两虚的基础上虚实夹杂之证,虚、瘀、湿热共同为患。其治疗周期长,应分期辨治,早期以祛湿解毒、活血化瘀为主,随着病程的延长,随着气阴耗伤,虚证逐渐显现,患儿气阴两虚、阴虚内热的症状逐渐显现加重。故后期易出现以阴虚、气虚为主的症状,且仍有挟瘀挟湿之象,应以养阴益气,健脾固精、清利化瘀通络为主。要根据患儿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辨证用药,审因辨证,以中医对于疾病序贯治疗的思维,将扶正祛邪、标本同治的原则贯穿于治疗的始终。在进行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证候分析时,选择116例病程大于1月以上的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分为气阴两虚型、湿热瘀阻型和阴虚内热型三型进行证候分型观察。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0软件,采用多组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数据统计计算及分析。结果显示,116例患儿中,以气阴两虚型最多,72例,占62.07%;湿热瘀阻型33例占28.4%;阴虚内热型11例,占9.48%。并进一步进行理化指标的检测。结果提示患儿血尿与蛋白尿程度与证候分型有一定关联,三型患儿均存在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以及凝血纤溶系统紊乱,T细胞亚类、凝血指标D-二聚体的升高可能与临床证候分型有一定相关性,其他如免疫球蛋白测定、补体的测定等提示与证侯分型关系不大,但因样本数量有限,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样本以验证。鉴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的患儿,以气阴两虚证患儿较多,且既往研究相对少见的现状,本研究进一步在气阴两虚证的患儿中纳入了66例患儿(选择轻度血尿蛋白尿型,未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应用闫老师拟定的养阴清瘀汤,与西药福辛普利钠和双嘧达莫对照,随机分组,进行前瞻性研究,疗程8周,每4周监测血常规、尿常规,复查肝肾功以及心电图,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凝血五项,补体C3、免疫球蛋白IgA,T细胞亚类等指标,记录中医证候表现及半定量积分,观察中医证候、临床疗效和理化指标的改变情况。根据数据情况,分别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计算。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组的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明显优于西药治疗对照组。中药组治疗4周总有效率91.18%,8周总有效率97.06%;西药组4周总有效率71.88%,8周总有效率87.5%,说明在改善气阴两虚、挟瘀挟湿的症状上,中药具有较大优势。对于轻度蛋白尿(<25mg/(kg·d))的治疗,单纯的中药治疗和单纯的西药治疗均较为有效,且疗效差别不大。在对血尿的治疗上,中药治疗更具有优势。在免疫相关指标和补体的改善上,对治疗4周和8周后的相关检测数值分别进行组间比较提示,两组治疗均可以有效改善患儿免疫功能和补体系统紊乱状态,中药治疗组降低IgA值、提高T辅助细胞CD4+值、以及升高补体C3值的作用较西药更为显着。同时,在第一个4周的疗程中,中药组降低D-二聚体值的作用较西药观察组更为显着;提示中药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调节机体的凝血机制,改善纤溶系统。结论本文全面总结了闫慧敏老师的学术经验,并运用闫老师的学术经验,以中药养阴益气清热活血化瘀之法,扶正祛邪,治疗气阴两虚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可以有效缓解中医证候,降低血尿、蛋白尿,调节免疫,改善凝血机制。
曾子芸[9](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上篇为文献综述、中篇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下篇为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上篇主要是通过探讨中医下法的理论形成依据、张仲景对下法的运用、下法的禁忌、后世医家对三承气汤的运用与发展、笔者对三承气汤之见,在探讨中医八法中的“下法”。中篇是经由全面检索、收集、阅读、统计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个人经验)文献,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下篇则是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在具有相同研究内容及目的基础进行分类,依据文献资料共分为11组。在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最后,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研究对象1发表于1949-2014年之间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以及以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的期刊文献。2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期刊文献。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于CNKI、VIP、CBM等三大数据库中,分别设定检索词为:大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加减;小承气汤、复方小承气汤、小承气汤加减;调胃承气汤、复方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减;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2文献整理:基于本论文研究内容,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文献整理方法与步骤如下:2.1全面阅读整理所有检索获得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再分别归纳分类出三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文献。2.2全面阅读整理出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3文献录入: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依照疾病系统的分类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将符合每篇文献按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系统中7项检测逐一做记录后,删除偏倚风险过高文献,最终获得较高质量的文献资料。最后,将分类好的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研究,分别在Review Manager Meta-analysis中设定研究题目及录入建档。4数据处理: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运用EXCEL表格及基本统计学方法处理相关数据;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包含OR、RR、RD、SMD等四方面。研究内容1将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期刊文献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从中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2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下列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中的疗效对比:2.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2.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2.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2.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2.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2.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2.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2.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2.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研究结果1由统计结果发现,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两方大量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无论是在临床经验或个人经验记载,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分别均以运用于治疗肠梗阻比例最高。2遵循循证医学及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其疗效: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由以上11组统计研究结果来看,中医学加上西医学治疗肠梗阻的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学的个种治疗方案。研究成果与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结论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笔者与导师陈明教授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方案如下:1中药处方: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2主要加减配伍:桃仁、炒莱菔子、赤芍;3兼证3.1兼瘀血重者加:桃仁、赤芍、丹参,以活血化瘀;3.2兼食积重者加:炒莱菔子、陈皮,以和胃消积;3.3兼腹胀痛重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3.4兼气血虚重者加:黄芪、党参、当归,以益气补血;3.5兼湿热重者加:黄芩、金银花,以清热燥湿解毒。4针灸取穴:足三里、天枢、上巨墟、中脘、关元、下巨墟;5西医基础疗法: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抗感染,其他治疗。
二、社区小儿药源性血尿33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区小儿药源性血尿33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药源性血尿的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药源性血尿的发生原因及分类 |
1.1 原因 |
1.2 分类 |
2 引发血尿的药物 |
2.1 抗感染药物 |
2.1.1 青霉素类: |
2.1.2 头孢菌素类: |
2.1.3 大环内酯类: |
2.1.4 喹诺酮类: |
2.1.5 林可胺类: |
2.2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
2.2.1 镇静催眠类: |
2.2.2 解热镇痛抗炎类: |
2.2.3 抗组胺药: |
2.3 作用于循环系统的药物 |
2.3.1 抗心力衰竭药: |
2.3.2 利尿药: |
2.4 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 |
2.5 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 |
2.6 预防性生物制品 |
2.6.1 甲型H1N1流感疫苗: |
2.6.2 乙肝疫苗: |
2.7 其他 |
2.7.1 中成药: |
2.7.2 大剂量维生素C: |
3 预防措施 |
(2)小儿药源性疾病及表现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小儿药源性疾病的病因 |
1.1 小儿生理因素 |
1.2 家族遗传因素 |
1.3 误服和不合理用药 |
2 小儿药源性疾病的具体表现 |
2.1 药源性神经系统疾病 |
2.2 药源性心血管疾病 |
2.3 药源性血液病 |
2.4 药源性肝脏疾病 |
2.5 药源性泌尿系统疾病 |
2.6 药源性耳病 |
2.7 生长发育障碍 |
3 防治对策 |
3.1 小儿药源性疾病的处理原则 |
3.2 小儿药源性疾病的预防 |
(3)儿童药源性血尿27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药物种类和分布 |
2.2 治疗及转归 |
3 讨论 |
(6)基于代谢组学儿童孤立性血尿湿热证模型大鼠生物标志物筛选及清法方药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清法理论探源 |
2 儿童血尿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3 儿童血尿的中医辨证论治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实验结论 |
实验二 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生物标志物筛选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实验结论 |
实验三 清法对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细胞因子干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实验结论 |
实验四 清法对幼龄大鼠IgA肾病湿热证模型生物标志物干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实验结论 |
讨论 |
1 病证结合的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 |
2 清法方药对孤立性血尿细胞因子调节机制 |
3 儿童孤立性血尿尿液生物标志物筛选 |
4 研究创新点、不足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代谢组学在肾脏疾病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代谢组学的概况 |
2 代谢组学在肾脏疾病中医药的研究进展 |
3 代谢组学在肾脏疾病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
3.1 关于肾脏疾病生物标志物群的筛选 |
3.2 关于病理分型生物标志物群的筛选 |
4 研究及应用展望 |
参考文献 |
就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7)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小儿过敏性紫癜中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儿童过敏性紫癜西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UPLC-Q-Orbitrap-MS法分析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化学成分 |
1 材料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代谢组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的研究 |
第一节 171 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回顾性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结论 |
第二节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HSP患儿IgA/FcαRI及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结论 |
第三节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HUVECs细胞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结论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8)闫慧敏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养阴清瘀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闫慧敏老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
一、闫慧敏老师的学术渊源 |
(一) 传承刘韵远先生学术思想 |
(二) 汲取王鹏飞先生脾胃病辨治精髓 |
(三) 博采众长 兼收并蓄 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 |
(四) 注重创新探索 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科研并重 |
1. 率先开展小儿胃镜检查 突出小儿脾胃病中医特色诊疗 |
2. 开发痰喘宁合剂 弥补小儿咳嗽用药不足 |
3. 临床与科研并重 拓宽思路 探索疑难病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 |
(五) 传道授业解惑硕 果累累 |
二、闫慧敏老师学术思想总结 |
(一) 先辨病 其次辨证 谨守病机 |
(二) 四诊合参 尤重小儿望诊 |
(三) 扶正祛邪并重标 本同治 |
1. 扶正祛邪之法概述 |
2. 扶正为治本之法 以脾为核心 兼顾其他脏腑 |
3. 祛邪为关键环节 内外之邪兼顾 |
(四) 用药清轻严谨 善用药对 |
三、闫慧敏老师临床诊疗经验总结 |
(一) 谨守扶正祛邪之则治疗小儿脾系疾病 |
1. 扶正健脾以平补脾胃 醒脾助运 |
2. 肝脾同治 调畅气机以解气机壅塞 |
3. 活用消导以祛食积之邪 消补兼施 |
4. 祛除湿热之邪 攻伐有度 |
5. 久病注重祛除瘀邪 |
(二) 闫老师治疗小儿脾系疾病的临床诊疗经验及验案分析 |
1. 厌食 |
2. 胃痛(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 |
3. 胎黄 |
4. 滞颐 |
5. 便秘 |
(三) 谨守扶正祛邪之则治疗小儿肺系疾病 |
1. 外感咳嗽初起 祛除外邪为要 避免清泻太过 |
2. 急性咳喘祛除痰阻 重在治肺调气 |
3. 慢性咳喘重在扶正 培土生金兼以温肾 |
4. 反复咳喘 扶正祛邪 分期而治 标本兼顾 |
5. 扶正不忘活血逐瘀 阻止咳喘反复发生 |
(四) 闫老师治疗小儿肺系疾病的临床诊疗经验及验案分析 |
1.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
2. 痰湿蕴肺型慢性咳嗽 |
3. 腺样体肥大 |
(五) 闫老师对其他系统疾病的治疗 |
1. 霰粒肿 |
2. 麦粒肿 |
3. 舔疮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养阴清瘀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研究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
一、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二、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一、闫慧敏老师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经验及其迁延期证候研究 |
(一) 闫慧敏老师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经验及其迁延期辨证分型依据 |
1. 闫慧敏老师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经验 |
2. 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辨证分型依据 |
(二) 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证候研究 |
临床资料 |
诊断标准 |
研究方法 |
结果 |
结论 |
讨论 |
小结 |
(三) 养阴清瘀汤主要方药及立方依据 |
二、养阴清瘀汤治疗气阴两虚型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临床观察 |
临床资料 |
诊断标准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结论 |
讨论 |
创新点总结 |
小结及心得体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主要研究成果 |
(9)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上篇 三承气汤理论研究 |
第一章 中医学下法的形成与发展 |
1 下法理论形成依据 |
2 探讨张仲景对下法的应用 |
2.1 《伤寒论》中的下法 |
2.1.1 攻逐瘀血法 |
2.1.1.1 桃核承气汤证 |
2.1.1.2 抵当汤证 |
2.1.1.3 抵当丸证 |
2.1.2 泻热逐水法 |
2.1.2.1 大陷胸丸证 |
2.1.2.2 大陷胸汤证 |
2.1.3 三物白散证 |
2.1.4 十枣汤证 |
2.1.5 苦寒泻下法 |
2.1.5.1 调胃承气汤证 |
2.1.5.2 小承气汤证 |
2.1.5.3 大承气汤证 |
2.1.6 麻子仁丸证 |
2.1.7 蜜煎导证 |
2.1.8 变治法 |
2.1.8.1 大柴胡汤证 |
2.1.8.2 柴胡加芒硝汤证 |
2.1.8.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
2.1.8.4 桂枝加大黄汤证 |
2.1.9 急下存阴法 |
2.1.9.1 阳明三急下证 |
2.1.9.2 少阴三急下证 |
2.2 《金匮要略》中的下法 |
2.2.1 攻下泻热法 |
2.2.1.1 阳明实热痉病证治 |
2.2.1.2 实积下利证治 |
2.2.1.3 支饮证面热证证治 |
2.2.1.4 谷疸证证治 |
2.2.1.5 酒疸证证治 |
2.2.1.6 热盛里实黄疸证证治 |
2.2.1.7 热盛吐衄证证治 |
2.2.2 攻下行气法 |
2.2.2.1 表寒里实腹满证证治 |
2.2.2.2 里实胀重证证治 |
2.2.2.3 里实少阳心下满痛证证治 |
2.2.2.4 里实积胀俱重证证治 |
2.2.2.5 支饮腹满证证治 |
2.2.3 峻下去积法 |
2.2.4 攻下逐饮法 |
2.2.4.1 留饮欲去证证治 |
2.2.4.2 悬饮证证治 |
2.2.4.3 肠间饮聚成实证证治 |
2.2.4.4 水血并结血室证证治 |
2.2.5 攻下逐瘀法 |
2.2.5.1 虚劳干血证证治 |
2.2.5.2 急性肠痈未成脓证证治 |
2.2.5.3 瘀血内结证证治 |
2.2.5.4 瘀结成实证证治 |
2.2.6 泻热通便止呕法 |
2.2.7 缓下润燥法 |
2.2.8 温里攻下法 |
第二章 三承气汤论述 |
1 调胃承气汤论述 |
1.1 原文 |
1.2 主证 |
1.3 药物组成 |
1.4 煎服法 |
1.5 调胃承气汤证之见 |
1.5.1 不大便,心烦,躁动不安 |
1.5.2 蒸蒸发热 |
1.5.3 吐下腹胀满不痛 |
1.5.4 脉调和或阴脉微 |
1.6 调胃承气汤方之见 |
2 小承气汤论述 |
2.1 条文 |
2.2 主证 |
2.3 药物组成 |
2.4 煎服法 |
2.5 小承气汤证之见 |
2.5.1 脉滑而疾 |
2.5.2 腹大满不通 |
2.5.3 大便燥结、小便频数 |
2.6 小承气汤方之见 |
3 大承气汤论述 |
3.1 原文 |
3.2 主证 |
3.3 药物组成 |
3.4 煎服法 |
3.5 大承气汤证之见 |
3.5.1 当下而尚未攻下之大承气汤证 |
3.5.1.1 局部证候特点 |
3.5.1.1.1 腹胀满、大便不通、绕脐痛 |
3.5.1.1.2 热结旁流兼喘证 |
3.5.1.1.3 不能食 |
3.5.1.2 全身证候特点: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
3.5.1.3 神志证候特点:心烦、心中懊憹、谵语 |
3.5.1.4 脉迟而实有力 |
3.5.2 急下存阴的阳明大承气汤证 |
3.5.2.1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
3.5.2.2 发热汗多 |
3.5.2.3 腹胀满疼痛、减不足言 |
3.6 大承气汤方之见 |
4 三承气汤总结 |
4.1 配伍为主治证候疗效的关键 |
4.2 煎服法为处方理法方药的特点 |
第三章 阳明病下法禁忌 |
1 阳明腑证未实不可下 |
2 阳明表未解不可下 |
3 阳明病兼少阳证不可下 |
4 阳明病兼太阳少阳证不可下 |
5 阳明经证不可下 |
6 阳明虚寒证不可下 |
7 阳明热在上不可下 |
第四章 承气类方的形成与发展 |
1 新加黄龙汤证 |
2 宣白承气汤证 |
3 导赤承气汤证 |
4 牛黄承气汤证 |
5 增液承气汤证 |
6 护胃承气汤证 |
7 承气合小陷胸汤证 |
8 桃仁承气汤证 |
中篇 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 |
前言 |
1 大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1.1 大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
1.2 大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1.3 大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2 小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2.1 小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
2.2 小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2.3 小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3 调胃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3.1 调胃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表 |
3.2 调胃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3.3 调胃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4 结论 |
下篇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
第一章 医学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1 系统评价概述 |
1.1 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
1.2 Cochrane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
1.3 Meta分析 |
1.4 文献综述 |
2 系统评价的方法与步骤概述 |
2.1 系统评价方法 |
2.2 系统评价步骤简易流程图 |
2.2.1 系统评价程序流程图 |
2.2.2 检索与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流程图 |
2.2.3 纳入文献资料可能的偏倚风险来源简易图 |
2.2.4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规则 |
3 Meta分析概述 |
3.1 Meta分析基本概念 |
3.2 Meta分析的目的 |
3.2.1 增加统计学检验效能 |
3.2.2 定量估计研究效应 |
3.2.3 发现既往研究缺乏之处 |
4 Meta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
4.1 确立研究课题 |
4.2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检索 |
4.2.1 文献检索方法 |
4.2.1.1 检索词 |
4.2.1.2 文献检索方法 |
4.2.1.3 检索范围 |
4.2.2 文献检索步骤 |
4.3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资料的纳入与排除 |
4.3.1 课题研究设计的类型 |
4.3.2 文献发表年限、所使用语言 |
4.3.3 样本量和随访期限 |
4.3.4 结果测量指标 |
4.3.5 重复发表文献 |
4.3.6 信息完整性 |
4.4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
4.4.1 随机对照研究 |
4.4.1.1 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 |
4.4.1.2 CONSORT扩展版(ectensions of the CONSORT statment) |
4.4.1.3 STARD(Standards for the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
4.4.2 观察性研究 |
4.4.2.1 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Epidemiology) |
4.4.2.2 TREND(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Designs) |
4.4.3 系统评价(Meta分析) |
4.4.3.1 QUOROM(Quality of Reporting of Meta-analysis) |
4.4.3.2 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Meta-analysis) |
4.4.3.3 MOOSE(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Epidemiology) |
4.5 数据及相关信息提取 |
第二章 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1 前言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确立题目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3.2.1 检索词 |
3.2.2 检索数据库 |
3.2.3 手工检索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1 排除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2.1 随机分组 |
3.3.2.2 隐蔽分组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3.3.2.7 其他偏倚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3.4.2.1 二分类变量 |
3.4.2.2 连续性变量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3.4.3.3 统计学意义 |
3.4.4 统计分析 |
研究一 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
5.1 肛门排气时间标准均数差SMD |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3 腹胀腹痛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4 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6 典型医案 |
研究二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生长抑素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三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二联法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
5.1 肛门排气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3 腹胀缓解/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4 肠鸣音恢复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5 恶心、呕吐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6 治疗/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研究四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三联法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五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盐水灌肠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六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肥皂水灌肠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七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石蜡油灌胃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八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阿托品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第三章 小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1 前言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确立题目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3.2.1 检索词 |
3.2.2 检索数据库 |
3.2.3 手工检索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1 排除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2.1 随机分组 |
3.3.2.2 隐蔽分组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3.3.2.7 其他偏倚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3.4.2.1 二分类变量 |
3.4.2.2 连续性变量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3.4.3.3 统计学意义 |
3.4.4 统计分析 |
研究 小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第四章 针灸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1 前言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确立题目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3.2.1 检索词 |
3.2.2 检索数据库 |
3.2.3 手工检索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1 排除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2.1 随机分组 |
3.3.2.2 隐蔽分组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3.3.2.7 其他偏倚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3.4.2.1 二分类变量 |
3.4.2.2 连续性变量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3.4.3.3 统计学意义 |
3.4.4 统计分析 |
研究一 针灸治疗与西医临床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5 典型医案 |
研究二 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第五章 肠梗阻疗法研究成果与建议治疗方案 |
1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 s中的方药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
2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s下针刺治疗肠梗阻取穴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
3 研究总结-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参考书目 |
附篇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社区小儿药源性血尿33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药源性血尿的文献复习[J]. 时林飞,白利华.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2(02)
- [2]小儿药源性疾病及表现与治疗[J]. 张瑜. 中国医刊, 2007(11)
- [3]儿童药源性血尿27例临床分析[J]. 杨明周. 儿科药学杂志, 2006(06)
- [4]社区小儿药源性血尿33例临床分析[J]. 谢洁灵. 中国全科医学, 2003(12)
- [5]489例药源性血尿文献分析[J]. 吴苑珊,郑企琨.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0(02)
- [6]基于代谢组学儿童孤立性血尿湿热证模型大鼠生物标志物筛选及清法方药干预研究[D]. 李卉.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D]. 崔庆科.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闫慧敏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养阴清瘀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研究[D]. 郝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9]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D]. 曾子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