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大就业思想指导力度,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论文文献综述)
王锐杰[1](2021)在《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文中提出本研究通过对大型机械制造加工类企业的薪酬绩效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发现,该类企业薪酬绩效管理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从内外部薪酬绩效水平调查来看,其仍需通过内部薪酬绩效的完善与优化,提升整体管控水平,从而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期待本次研究能够为大型机械制造加工类企业的薪酬绩效管理,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武智[2](2021)在《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研究(1949-2019)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文中提出职业教育是当代中国参与国际人才竞争的一个重要平台,是联结教育、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纽带。职业教育政策不仅是规范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指针,而且是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写照,更成为了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本研究主要是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将职业教育政策置于理论分析的中轴,从历史制度主义独特的时间观、历史观和制度观出发,对新中国成立七十年间职业教育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类,阐释政策文本的丰富意涵,对职业教育政策发展演变进行合理归因,并揭示不同历史阶段职业教育政策的主要特征和政策演进的可能路向。本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从论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学术史梳理,辨析历史制度主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政策等相关概念,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研究主要方法等。简要介绍了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理论基础和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构建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和路径依赖的分析范式,形成了由宏观结构—中层制度—微观行动者的解释框架。第二部分(第一至二章)对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进行分阶段研究。历史制度主义方法论有助于我们分析长时段的教育政策变迁。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历经七十年的变迁,在不同历史时期,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教学模式持续变革。具体而言,改革开放前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分为过渡时期的职业教育政策(1949—1956)、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职业教育政策(1957—1966)、“文革”时期职业教育政策(1966—1977)三个阶段。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包括职业教育内在需求型发展阶段政策(1978—1989)、职业教育巩固提高型发展阶段政策(1990—1998)、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型发展阶段政策(1999—2009)、职业教育内涵提升型发展阶段政策(2010年—2016)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型阶段政策(2017—2019)五个方面。这部分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重点从政策环境分析、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小结。研究过程中从经济发展、政治体制、文化观念等宏观因素出发,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结构性互动及其影响,试图通过追寻事件发生的历史轨迹找出过去对现在的重要影响。论文援引历史制度主义的时间观,将关键节点、序列、事件等引入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历史的追溯之中,具体从纵向线性历史序列和横向的点状历史节点两个层面出发,强调不同时期职业教育政策的特殊性,考虑制度内生机制的影响和偶然因素的影响,体现职业教育政策变迁鲜明的渐进性和时序性,力求生动地呈现出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第三部分(第三章)是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分析、路径依赖和效能分析。历史既是过去的时间性存在又决定着当下的现实性存在。纵观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历程,一方面,职业教育制度具有内生性特征,政策的演变遵循着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是一个逐步完善和持续改进的过程;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政策受偶然变量的影响,行动与制度互动的同时,历史过程中出现的偶然性导致意外性制度变迁的发生。通过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段和八个“关键节点”的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动因分析,集中探讨外生性变量、内生性变量和行动者变量等在职业教育政策变迁中的作用,从政府理性选择、学校理性选择两个方面对职业教育政策变迁进行合理归因,并分析了投入效能和产出效能,揭示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效应。第四部分(第四章)是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基本规律与历史经验。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基本规律整体上呈现出“断裂均衡”的特征,可以归纳为政治结构形塑职业教育制度变迁方向、经济结构调节职业教育政策演化过程和利益主体制衡职业教育政策迭代更新。新中国成立后,现有的一系列职业教育政策迫切需要变革,梳理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政策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专业技术教育体制的建立、中等专业学校的建立、技工学校和职工教育得到发展、城市职业学校的兴办、“文革”时期导致职业教育停滞的过程。改革开放是新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节点,掀开了历史发展的新篇章。新中国成立七十年间相继出台了职业教育改革的各项政策举措,职业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高潮。总体来看,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经验主要是以问题为导向完善职业教育政策,构建统一协调的职业教育动力机制和职业教育走内涵式特色化发展势在必行。先前的职业教育政策对后续的职业教育发展有持续性的影响,同时,后来发生的政策演变对此前的历史实践也具有经验总结和规则承续的意义。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以及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得以高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渐恢复提升,并且中职教育逐步向农村地区延伸,以发挥其服务“三农”、助力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功能,突出了职业教育政策的包容性,从战略高度推动职业教育向高质量方向持续发展。
张雨佳[3](2021)在《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 ——以河北省B学院为例》文中认为就业是民生之本。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我国经济受到影响,导致我国毕业生就业压力显着增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根据就业形势变化调整政策力度”。只有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才能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大力促进民办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首要任务,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应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民办高职院校,提高办学质量,办出高水平的民办高等学校。要推动民办教育发展,就要把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当作重点。高质量的就业工作,提高当前政府、高校、毕业生三者的就业协调配合工作。首先,论文结合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构建了河北省B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包括薪酬福利、工作岗位、工作条件、发展空间和就业满意度5个一级指标,一级指标下设有15个二级指标。其次,论文将河北省B学院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就业质量各级指标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汇总并整理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分析法分析B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情况以及就业质量影响因素。最后,针对B学院及其他民办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政府、高校和毕业生三个层面出发,从政府角度应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的机构和职能,进一步加强政府的监管职责;从民办高职院校应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优化就业指导队伍,规范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从毕业生角度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就业竞争力,加快转变就业观念,树立积极就业心态。
陈学丰[4](2021)在《青海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文中提出就业是民生的基础,也是财富的来源。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稳定就业和保障就业放在了“六稳”和“六保”的首位。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及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近几年青海省高校每年的招生数量和毕业生逐年增加,为确保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对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执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于青海省就业政策文本与执行现状的相关分析,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访谈、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采用史密斯模型作为基础模型,聚焦青海省就业政策执行中的政策文本分析、政策执行主体分析、政策执行客体分析、政策执行环境分析等四方面,研究青海省公共就业政策执行情况。通过研究,剖析发现青海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执行中存在较多问题。政策文本本身存在政策体系缺乏整体性和相关性、政策内容需要进一步优化、缺少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的问题;政策执行主体存在就业政策人力资源配备不足、政策宣传渠道不够丰富,宣传力度不足、缺少就业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环节等问题;政策执行客体存在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脱离国家需要、毕业生的自主创业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政策执行环境存在就业执行客体的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少数民族生源较多及就业观念陈旧等问题。针对问题进一步探究出因此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政策体系的制定缺少科学性和长远性规划、政府部门的岗位设置与配置数量受到严格的限制、同级部门监督体系不完整,上下级监督缺少工作体系、没有政策执行效果评价体系和对结果不重视、自主创业的空间有限、高校毕业生缺少主动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就业政策的意识、就业观念深受地域和家庭观念的影响等。根据就业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在政策制定方面,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政策顶层设计、强化就业政策的预见性与规划性、制定可行的政策实施性文件;在政策执行主体方面,明确政府各部门的职责、配备充足的人力资源,提高执行队伍专业化水平、完善对高校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等建议;在政策执行客体方面,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等建议;同时,要优化就业市场环境、强化法治宣传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自助治理能力等。
张子夜[5](2020)在《云南财经大学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分析 ——基于史密斯过程模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大学生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和先锋力量,其毕业时的就业问题一直受到政府、社会各界的重视,特别是目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大学生就业问题有很大关系,伴随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职业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式和突出的就业问题每年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日益彰显,尤其在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中,市场充当了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大学生相关的就业制度和鼓励支持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也更具有针对性、更为灵活和更加多样。每年,从国家、各地政府到各高校,合理制定和高效执行就业政策、加强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指导、引导大学生“入伍”和支教支边等措施,有效的推进了大学生就业工作。然而,在推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在制度的合理性、政策执行机构的有效衔接、政策目标群体的精准性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尤其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管理存在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基于此,本文运用公共政策管理中的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对云南财经大学的就业政策执行过程进行研究。在系统分析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基础上,首先梳理和归纳当前国家层面和云南省层面的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过程现状,形成分析研究云南财经大学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过程的基础;其次从政策本身、政策执行机构、政策指向目标群体和政策执行的环境因素等四个视角,通过对云南财经大学大学生就业政策、制度的梳理,与政策执行涉及部门、人员、大学生的访谈,就云南财经大学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现状进行分析;第三,针对云南财经大学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在实际执行中所显露出的问题,包括政策本身执行存在偏差、学校培养计划与实际就业情况存在偏差、政策执行主体工作方式有待改进、政策目标群体就业意向不足等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最后,根据前面的现状、问题、原因分析基础上,围绕政策本身、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环境因素等四个方面,就如何改进云南财经大学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提出相应对策。
鄂义强[6](2020)在《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文中认为自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由培育“精英”逐渐走向大众化,大学毕业生人数从扩招后第一届(2003年)的212万人次上升到2019年的834万人次,在就业市场化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中国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已将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升到一个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加以重视,同时国家层面不断出台系列的就业政策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问题研究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本文选择了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进行研究,也就是把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这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将大学生就业置于整体政府责任的建构逻辑中去考察,从而有助于厘清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要承担的有关责任,在此基础上展开问题研究,就可以明晰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构建的重点。厘清中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是开展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的逻辑起点。通过对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之间关系的省思,依据责任政府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本观、市场失灵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依据现实中政府维护公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的政府基本职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责,阐释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履行责任的必要性,厘定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为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一般而言,研究社会现象和相关问题,都不能割裂历史的纵向联系,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不同就业制度时期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府责任履行状况进行考察,也就是于历史演进中去考察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的履行,阐释大学生就业中政府履行责任的合理性及存在的问题,凸显20世纪末大学生自主择业时期政府责任履行上存在的问题,确保当代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研究的历史承续性,为进行深层次的问题研究打下基础。呈现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的总体现状,在此基础上开展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问题研究。为提高研究的可信度与客观性,以网络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进行实证研究。编制《毕业年级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情况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涵盖全国52所高校、20 197名大学毕业生,通过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主要采用频率分析法和交叉分析法,分别得出频率分析结果和交叉分析结果。同时对部分用人单位负责人和政府官员进行个案访谈。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三个向度的问题研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就业政策对大学生个人需求关注不够,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亟待提升。大学生就业中政府服务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高校以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不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促进大学生就业作用不明显。大学生就业中政府监督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回应大学生就业状况的高等教育质量有效监督不足,大学生平等就业法治环境建设滞后,大学生就业政策监督机制不健全。深入研究英国、美国、日本、瑞典等发达国家,俄罗斯等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在此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提出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以及中国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构建必须坚持的中国道路。最后在现实的逻辑上回应理论逻辑中所厘定的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探索立足中国国情的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履行的建构性策略:在政府调控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政策理念,提升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在政府服务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强化高校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供给能力;在政府监督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以政府监督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以法律制度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以主体问责制提升就业政策执行实效性。从而在现实的逻辑上,形成中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促进机制,力求逐步破解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周媛媛[7](2020)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及人才培养策略探析》文中提出在“汉语热”的背景下,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国际汉语教育教学及汉语言文化传播人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且招生人数在逐年扩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作为热门的新兴专业,市场需求与就业比例失调、人才培养力度不到位、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等成为阻碍该专业发展的显着性问题。本文以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近五年本科毕业生和毕业生所在的就业单位为调查对象,分析该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去向,以及就业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反馈,并基于成果导向教育原则,从社会市场需求出发,结合本学院该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策略。本文主要分为绪论和正文两个板块。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的内容及方法、相关概念界定、文献综述。正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就业去向统计分析。分析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4届至2018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统计出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与云南师范大学整体的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相比较,分析其存在的差距和原因。第二部分,调查问卷分析。运用SPSS软件对《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调查问卷》和《用人单位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反馈调查问卷》两份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反馈情况。第三部分,以就业去向分析和问卷调查结果为依据,从社会市场、学校教育、学生个人三个方面分析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因素。第四部分,基于第三部分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分析,结合本人对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思考,针对社会方面的专业/学科定位、专业宣传、职业体系建设;学校方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设置、实践管理、就业指导;学生方面的专业的准确认知、知识技能的提高、职业生涯的规划等提出合理的人才培养策略改进建议,并展望本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徐蕊[8](2020)在《A独立学院转型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国家经济全面调整转型的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作为高等教育大家庭中的一员,独立学院也应按照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和部署,积极完成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任务。A独立学院是云南省7所独立学院之一,其自身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着问题与不足。本文以A独立学院为研究样本,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战略管理相关理论和分析法对学校内部、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进而提出A独立学院的转型发展战略。本文结合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和高校战略管理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分析了A独立学院的发展现状,面临的竞争和行业环境。通过PEST分析法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A独立学院的外部环境,了解A独立学院的竞争态势,掌握外部环境带给A独立学院的机会与挑战;通过资源、能力、核心竞争力等要素分析了A独立学院的内部环境,总结了A独立学院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运用SWOT分析法对A独立学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找出影响A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主要因素,为A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目标指出方向。笔者参照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成功案例,总结出A独立学院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在明确A独立学院的战略方向和战略目标后,笔者重点从职能层角度做出了A独立学院的转型战略选择,并提出相应的战略实施路径。
孟燕荣[9](2020)在《中职学校技能型人才就业问题的研究 ——以张家口机械工业学校为例》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就业问题对解决民生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及促进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但在高就业率数字之下,却隐藏着诸多问题。本论文通过研究中职学校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就业岗位和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面临的就业形势,以张家口机械工业学校为例,利用调查研究法总结出中职学校技能型人才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为今后同一类型职业学校如何解决中职生的就业问题提供参考与借鉴,也为职业教育的就业发展打下基础。本论文以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的就业为研究主线,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绪论。本章主要介绍该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文献综述,回顾国内外中职生就业的研究现状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方向并介绍了实现本研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阐述了关于中职学校技能型人才就业的关键词语的概念。第一章中职学校技能型人才的特点与就业形势。此部分是对中职学校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就业岗位和当前经济背景下中职学校技能型人才面临的就业形势的研究,为后文中职学校技能型人才就业对策的提出积累了现实依据。第二章中职学校技能型人才就业的现状与问题。本章节以张家口机械工业学校为例展开调查研究,分析了中职学生的就业现状,包括就业率、就业稳定性、薪资水平、就业满意度等,总结出了中职生在就业过程中比较突出的就业问题,及分析了形成就业问题的原因。为后文提出中职学生就业的对策提供参考。第三章中职学校学生就业的对策。此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根据对中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所有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分别从政府、学校、家庭、学生四个方面为学生能够顺利就业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对论文进行总结与反思,归纳了论文的研究成果,客观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李鹏[10](2020)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 ——以石家庄市高职院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高校扩招规模逐渐扩大,我国的高等教育呈现普遍化现象,高校毕业生数量也出现新高,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稳定性和教育界关注的重点。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和特色分支,高质量的就业成为毕业生的向往,而高职教育正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改善高职学生的就业难现状。本研究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法对石家庄市高职院校的师生进行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对其就业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改善策略,如专业技能不能胜任岗位要求,专业与就业岗位不对口,薪资水平差异分布明显,用人单位裁员或毕业生离职率较高,偏远地区就业意愿较低,就业单位选择偏向公办性质等。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可以从社会、高职院校和毕业生三个层面分析,从社会层面来看,高职院校就业宏观政策指向不明确,就业形势总体较为严峻,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同度低等;从高职院校层面,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有待改革,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高,校企合作模式难以深入等;从毕业生层面,择业观念有待转变,实践素质有待提升,职业规划意识有待加强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从政府层面,要完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升高职社会认同感等;从高职院校层面,要坚持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契合,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打造专业的教学师资队伍,坚持校企结合模式下毕业即就业;从高职院校毕业生层面来看,还需正确认识自身实力,提高自身实践素质,明确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
二、加大就业思想指导力度,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大就业思想指导力度,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论文提纲范文)
(1)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研究目的 |
●方法 |
●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员工薪酬绩效满意度的整体调查结果 |
●影响员工内部薪酬绩效满意度的相关因素 |
●影响员工外部薪酬绩效满意度的相关因素 |
结论 |
(2)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研究(1949-2019)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学术史梳理 |
第三节 相关概念辨析 |
第四节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创新点与存在不足 |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职业教育政策变迁(1949-1977) |
第一节 过渡时期的职业教育政策(1949—1956) |
一、政策环境分析 |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
四、小结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职业教育政策(1957—1966) |
一、政策环境分析 |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
四、小结 |
第三节 “文革”时期职业教育政策(1966—1977) |
一、政策环境分析 |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
四、小结 |
第二章 改革开放至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职业教育政策变迁(1978—2019) |
第一节 职业教育内在需求型发展阶段政策(1978—1989) |
一、政策环境分析 |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
四、小结 |
第二节 职业教育巩固提高型发展阶段政策(1990—1998) |
一、政策环境分析 |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
四、小结 |
第三节 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型发展阶段政策(1999—2009) |
一、政策环境分析 |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
四、小结 |
第四节 职业教育内涵提升型发展阶段政策(2010年—2016) |
一、政策环境分析 |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
四、小结 |
第五节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型阶段政策(2017—2019) |
一、政策环境分析 |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
四、小结 |
第三章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分析、路径依赖和效能分析 |
第一节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分析 |
一、外生性变量在职业教育政策变迁中的作用 |
二、内生性变量在职业教育政策变迁中的作用 |
三、行动者变量在职业教育政策变迁中的作用 |
第二节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 |
一、政府理性选择与职业教育政策变迁 |
二、学校理性选择与职业教育政策变迁 |
第三节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效能分析 |
一、投入效能分析 |
二、产出效能分析 |
三、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效应考察 |
第四章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基本规律与历史经验 |
第一节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基本规律 |
一、政治结构形塑职业教育政策变迁方向 |
二、经济结构调节职业教育政策演化过程 |
三、利益主体制衡职业教育政策迭代更新 |
第二节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经验 |
一、以问题为导向完善职业教育政策 |
二、构建统一协调的职业教育动力机制 |
三、职业教育走内涵式特色化发展之路势在必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新中国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文件一览(1949—2019)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 ——以河北省B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就业 |
2.1.2 就业质量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2.2 目标管理理论 |
2.2.3 能岗匹配原理 |
第三章 B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就业质量评价 |
3.1 B学院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
3.1.1 整体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 |
3.1.2 不同专业就业率存在差异 |
3.1.3 就业类型以灵活就业为主 |
3.1.4 毕业生就业地域较为集中 |
3.1.5 就业单位性质以民营企业为主 |
3.2 B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 |
3.2.1 数据来源 |
3.2.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3.2.3 指标权重确定 |
3.2.4 模糊综合评价 |
3.3 评价结果分析 |
3.3.1 薪酬福利总体评价 |
3.3.2 工作岗位总体评价 |
3.3.3 工作条件总体评价 |
3.3.4 发展空间总体评价 |
3.3.5 就业满意度总体评价 |
第四章 B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存在的问题 |
4.1 薪酬福利较低 |
4.1.1 社会保险缴纳种类不全 |
4.1.2 工资起薪较低 |
4.1.3 福利待遇较低 |
4.2 工作岗位普遍较低 |
4.2.1 专业吻合度偏低 |
4.2.2 就职岗位层次较低 |
4.3 工作条件较差 |
4.3.1 工作时间较长 |
4.3.2 工作环境和条件较差 |
4.4 发展空间前景不足 |
4.5 就业满意度偏低 |
4.6 就业率高但就业质量偏低 |
第五章 影响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 |
5.1 政府因素 |
5.1.1 政策鼓励扶持力度不够 |
5.1.2 公共就业服务效能低 |
5.2 高职院校因素 |
5.2.1 专业设置不合理 |
5.2.2 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
5.2.3 就业服务效能低 |
5.3 毕业生自身因素 |
5.3.1 学习态度 |
5.3.2 就业观念 |
5.3.3 就业能力 |
第六章 提高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
6.1 充分发挥政府的支持作用 |
6.1.1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职能 |
6.1.2 加大对民办高职院校政策支持 |
6.1.3 进一步加强政府监督管理职责 |
6.2 发挥民办高职院校教育培养作用 |
6.2.1 合理优化专业设置,发挥人才培养优势 |
6.2.2 加强就业指导服务,规范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 |
6.2.3 整合多方就业资源,提供良好毕业生就业环境 |
6.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发展 |
6.3 发挥毕业生主体作用 |
6.3.1 不断丰富知识结构,提高就业竞争力 |
6.3.2 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提高自身求职能力 |
6.3.3 加快就业观念转变,树立积极就业观念 |
6.3.4 及时了解就业形势,合理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
第七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青海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高校毕业生 |
二、大学生就业 |
三、就业政策 |
四、政策执行 |
五、基本就业能力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近现代就业理论 |
二、公共政策执行理论 |
第三章 青海省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现状与调查分析 |
第一节 青海省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现状 |
一、青海省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机构 |
二、青海省大学生就业政策梳理 |
三、青海省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清单 |
第二节 应往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一、研究对象与样本选择 |
二、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情况调查分析 |
三、毕业生对于就业创业政策了解程度调查 |
四、关于青海省高校毕业就业服务工作调查 |
五、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工作能力的调查 |
六、就业创业政策执行效果与存在问题调查 |
第三节 青海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现状访谈 |
一、研究对象与样本选择 |
二、对应往届毕业生的访谈 |
三、对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访谈及分析 |
四、对用人单位的访谈及分析 |
五、对政府就业机构的访谈 |
第四章 青海省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一节 青海省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
一、青海省大学生就业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 |
二、青海省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主体存在的问题 |
三、青海省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客体存在的问题 |
四、青海省大学生就业政策环境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青海省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就业政策执行主体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二、青海省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客体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三、青海省大学生就业政策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加强青海省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力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完善青海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 |
一、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的顶层设计 |
二、强化就业创业政策的长远性与科学性 |
三、明确部门职责并制定政策实施性文件 |
第二节 提高政策执行主体的执行效力 |
一、保障政策执行的人力资源配备 |
二、构建政策执行的监督评价体制 |
三、构建政策宣传渠道加强宣传力度 |
四、完善对高校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 |
第三节 培育政策执行客体的就业能力 |
一、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
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
第四节 重视环境因素带来的影响 |
一、优化就业市场环境 |
二、强化法治宣传建设 |
三、利用社会自助治理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A 青海省高校毕业生促进就业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 B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访谈提纲 |
附录 C 对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访谈提纲 |
附录 D 对用人单位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
(5)云南财经大学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分析 ——基于史密斯过程模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大学生就业 |
二、大学生就业政策 |
三、政策执行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史密斯过程模型概括 |
二、史密斯过程模型原理分析 |
第二章 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与政策执行 |
第一节 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与政策执行情况 |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概述 |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情况 |
第二节 云南省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分析 |
一、云南省大学生就业政策内容概述 |
二、云南省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分析 |
第三章 云南财经大学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云南财经大学大学生就业现状 |
一、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
二、毕业生就业结构分析 |
三、毕业生就业趋势分析 |
第二节 云南财经大学就业政策执行分析 |
一、云南财经大学就业政策执行概述 |
二、云南财经大学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分析 |
第四章 云南财经大学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云南财经大学就业政策执行存在问题 |
一、政策执行存在偏差 |
二、政策执行主体执行能力有待提高 |
三、政策目标群体就业引导有待加强 |
四、有待突破政策执行环境的限制 |
第二节 云南财经大学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问题原因分析 |
一、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合理性和保障执行的局限 |
二、政策执行主体的有效联动不强 |
三、政策目标群体就业观束缚 |
四、复杂的就业政策执行环境因素影响 |
第五章 促进云南财经大学就业政策执行的对策与建议 |
一、健全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制定 |
二、提升就业政策执行效率 |
三、增强政策服务目标群体的针对性 |
四、优化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的环境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6)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实证研究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六、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关系的理论概述 |
一、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的概念界定 |
(一)大学生就业的概念界定 |
(二)政府责任的概念界定 |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理论基础 |
(一)责任政府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本观 |
(三)市场失灵理论 |
(四)新公共服务理论 |
(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现实依据 |
(一)维护公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
(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责的内在要求 |
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厘定 |
(一)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调控责任 |
(二)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服务责任 |
(三)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监督责任 |
第二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实践历程 |
一、“统包统分”就业制度时期:政府包办、计划配置 |
(一)“统包统分”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
二、“供需见面”就业制度时期:计划配置为主、调节为辅 |
(一)“供需见面”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
三、“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时期: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相结合 |
(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
第三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现状与问题 |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总体现状 |
(一)政府调控责任履行现状 |
(二)政府服务责任履行现状 |
(三)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现状 |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实证研究 |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调查设计 |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调查概况 |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频率分析结果 |
(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交叉分析结果 |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
(一)政府调控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
(二)政府服务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
(三)政府监督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
第四章 国外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
一、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
(一)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 |
(二)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的启示 |
二、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
(一)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 |
(二)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的启示 |
第五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策略建议 |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政策理念 |
(二)提升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 |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服务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
(一)强化高校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 |
(二)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供给能力 |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
(一)以政府监督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
(二)以法律制度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 |
(三)以主体问责制提升就业政策执行实效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毕业年级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 B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人才要求访谈提纲 |
附录 C 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履行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7)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及人才培养策略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选题依据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成果导向教育 |
二、完全学分制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研究现状及主要成果 |
二、成果评述 |
第二章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 |
第一节 2014届至2018届本科毕业生整体就业去向 |
一、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
二、就业去向分布 |
三、就业地区分布 |
四、就业质量分析 |
第二节 2014届至2018届本科毕业生分别就业去向 |
一、2014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
二、2015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
三、2016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
四、2017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
五、2018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
第三章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反馈 |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一、问卷的设计 |
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二节 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 |
一、本科毕业生调查问卷分析 |
二、用人单位调查问卷分析 |
第四章 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分析 |
第一节 社会市场因素 |
一、专业定位不明确 |
二、专业宣传不到位 |
三、市场需求不平衡 |
第二节 学校教育因素 |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
二、培养力度不到位 |
三、就业指导不完善 |
第三节 学生个人因素 |
一、对专业了解不够清晰 |
二、对知识技能掌握不够扎实 |
第五章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优化建议 |
第一节 社会方面 |
一、明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及学科定位 |
二、客观宣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
三、完善汉语国际教育职业体系 |
第二节 学校方面 |
一、以需求为导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
二、破除单一化人才培养模式 |
三、完善选课制度,科学设置课程 |
四、明确教学实践要求,加强实践管理 |
五、完善就业指导,提高就业质量 |
第三节 学生方面 |
一、认真了解专业,避免盲目报考 |
二、扎实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
三、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树立谋业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问卷Ⅰ |
附录 B 问卷Ⅱ |
附录 C 访谈提纲 |
附录 D 访谈记录(1) |
附录 E 访谈记录(2) |
附录 F 访谈记录(3) |
附录 G 访谈记录(4) |
附录 H 访谈记录(5) |
附录 I 访谈记录(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A独立学院转型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我国独立学院发展历程及转型背景 |
二、A独立学院转型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现状评述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与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回顾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独立学院 |
二、战略 |
三、战略管理 |
四、应用型大学 |
第二节 高校战略管理理论 |
一、高等学校战略管理涵义 |
二、高等学校战略管理基本特点 |
三、高等学校战略管理主要构成 |
四、高等学校发展战略类型 |
五、高等学校战略管理的过程 |
第三节 理论回顾 |
一、PEST分析 |
二、SWOT分析 |
三、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四、利益相关者分析 |
第三章 A独立学院发展情况分析 |
第一节 独立学院发展情况 |
一、我国独立学院发展情况 |
二、云南省独立学院发展情况 |
第二节 A独立学院基本情况 |
第三节 A独立学院的外部环境分析 |
一、宏观环境分析 |
二、产业与竞争环境分析 |
三、市场环境分析 |
第四节 A独立学院的内部环境分析 |
一、资源分析 |
二、能力分析 |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
第四章 A独立学院转型战略分析 |
第一节 A独立学院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
一、主观必要性分析 |
二、客观必要性分析 |
第二节 A独立学院转型SWOT分析 |
一、优势因素分析 |
二、劣势因素分析 |
三、机会因素分析 |
四、威胁因素分析 |
第三节 A独立学院SWOT战略分析 |
一、SO战略 |
二、WO战略 |
三、ST战略 |
四、WT战略 |
第四节 A独立学院利益相关者分析 |
一、A独立学院的利益相关者识别 |
二、确定型利益相关者 |
三、预期型利益相关者 |
四、潜在型利益相关者 |
第五节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发展启示 |
一、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发展进程 |
二、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特点 |
三、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经验总结 |
四、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经验对我国独立学院转型的启示 |
第五章 A独立学院转型战略思路 |
第一节 A独立学院转型战略定位 |
一、战略思想 |
二、战略方向 |
三、战略目标 |
四、战略任务 |
第二节 A独立学院转型战略选择 |
一、财务成本控制策略 |
二、人才强校强教策略 |
三、目标生源细分策略 |
四、课程开发市场化策略 |
五、后勤管理精细化策略 |
第三节 A独立学院转型战略实施路径 |
一、治理管理方面 |
二、教育教学方面 |
三、师资建设方面 |
四、招生市场方面 |
五、财物资源方面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职学校技能型人才就业问题的研究 ——以张家口机械工业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一)选题的研究背景 |
(二)选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中等职业学校 |
(二)技能型人才 |
(三)就业 |
(四)就业问题 |
三、选题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分析 |
(一)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四、选题使用的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调查研究法 |
五、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视角和思路 |
(一)研究主要内容 |
(二)研究视角和思路 |
第一章 中职学校技能型人才的特点与就业形势 |
一、中职学校技能型人才的就业岗位与特点 |
(一)中职学校技能型人才的就业岗位 |
(二)中职学校技能型人才的特点 |
二、中职学校技能型人才面临的就业形势 |
(一)经济社会转型影响中职学生就业 |
(二)高校扩招影响中职学生就业 |
(三)农村劳动力大批量转移影响中职学生就业 |
第二章 中职学校技能型人才就业的现状与问题 |
一、中职学校技能型人才就业的现状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
(二)校本选择情况 |
(三)2015 届毕业生的基本情况 |
(四)调查问卷的分析 |
(五)对用人单位访谈结果的分析 |
二、中职学校技能型人才就业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就业率高而就业稳定性不高的矛盾 |
(二)劳动时间长而工资水平和社会保障度低的矛盾 |
(三)缺少职业生涯规划 |
(四)学生综合素质偏低 |
第三章 中职学校学生就业的对策 |
一、政府层面的优化对策 |
(一)加强对中职学校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 |
(二)规范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增强中职生就业保障 |
(三)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吸纳更多中职生就业 |
(四)转变社会对中职生的就业歧视,提高中职生就业信心 |
二、学校层面的优化对策 |
(一)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
(二)转变传统教学方法,强化专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
(三)注重综合素养,加强就业指导,提高求职能力 |
(四)适时调整专业设置,迎合市场人才需求 |
三、家庭层面的优化对策 |
四、个人层面的优化对策 |
(一)提高职业能力,明确自我定位 |
(二)培养健康就业心理,适应社会需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后记(含致谢) |
(10)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 ——以石家庄市高职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高职院校 |
(二)就业 |
四、选题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分析 |
(一)国内研究现状与分析 |
(二)国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问卷法 |
(三)访谈法 |
六、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一章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机遇与挑战 |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机遇 |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支持较多 |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资源较为广泛 |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多样化 |
(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日趋多元化 |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挑战 |
(一)经济下行压力依旧存在,劳动力市场需求不足 |
(二)工业化进程加快,城镇就业岗位日趋紧张 |
(三)城镇化加快,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 |
(四)高等学校毕业生之间的内部竞争越来越激烈 |
第二章 石家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问题调查 |
一、调查对象概况 |
二、问卷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二)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三)调查问卷的统计 |
三、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一)专业技能不能胜任岗位要求 |
(二)专业与就业岗位不对口 |
(三)薪资水平差异分布明显 |
(四)用人单位裁员或毕业生离职率较高 |
(五)偏远地区就业意愿较低 |
(六)就业单位性质分布不均 |
四、调查结论 |
第三章 石家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原因分析 |
一、社会层面 |
(一)高职院校就业宏观政策指向不明确 |
(二)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同度低 |
二、高职院校层面 |
(一)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有待提升 |
(二)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
(三)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
(四)校企合作模式难以深入 |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层面 |
(一)择业观念有待提升 |
(二)实践素质有待提升 |
(三)职业规划意识有待提升 |
第四章 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
一、政府层面 |
(一)完善就业政策 |
(二)提升高职社会认同感 |
二、高职院校层面 |
(一)兼顾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 |
(二)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 |
(三)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
(四)坚持校企结合模式下毕业即就业 |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层面 |
(一)转变就业观念 |
(二)提升个体实践素质 |
(三)加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加大就业思想指导力度,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论文参考文献)
- [1]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J]. 王锐杰. 人力资源, 2021(22)
- [2]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研究(1949-2019)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D]. 武智. 扬州大学, 2021(02)
- [3]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 ——以河北省B学院为例[D]. 张雨佳. 河北大学, 2021(02)
- [4]青海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D]. 陈学丰.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5]云南财经大学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分析 ——基于史密斯过程模型分析[D]. 张子夜.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3)
- [6]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D]. 鄂义强.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7]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及人才培养策略探析[D]. 周媛媛.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A独立学院转型战略研究[D]. 徐蕊.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9]中职学校技能型人才就业问题的研究 ——以张家口机械工业学校为例[D]. 孟燕荣.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10]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 ——以石家庄市高职院校为例[D]. 李鹏.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