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沉井施工(续1)(论文文献综述)
罗伟洲[1](2020)在《砂土中应力拱效应的试验与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砂土是土木工程中常见的材料,由于砂土内部的颗粒相互摩擦作用和受力转动特性,会引起颗粒物质的受力方向发生改变,形成应力拱效应而产生应力的重分布和应力饱和等现象。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测试静止砂堆、筒仓砂堆、砂垫层和挡土墙的应力,分析不同的因素对砂土的应力拱效应的作用机理,并对应力拱效应在工程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本文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1)点源式堆积形成的砂堆和筒仓砂堆均存在明显的应力拱效应,导致砂堆底部的压应力的分布呈现出中心凹陷现象和筒仓砂堆的应力饱和现象。(2)通过圆锥和楔形体砂堆压应力测试,发现了应力拱效应产生的砂堆底部应力凹陷现象随粒径组成、砂堆形状、堆积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规律。(3)通过筒仓模型试验,获得应力拱效应产生的底部饱和应力随粒径组成、堆积方式和侧壁边界条件的变化规律,并首次发现筒仓底部的应力凹陷现象。(4)通过砂垫层压应力与挡土墙侧应力及填料底部压应力试验,获得应力拱效应产生的砂垫层应力非均匀分布规律随垫层厚度和砂的力学参数(c、φ值)的变化规律,并发现了填料底部应力凹陷和挡土墙侧压力饱和现象。(5)基于砂堆、筒仓、砂垫层及挡土墙模型试验所得的应力非均匀分布规律,针对基础垫层、筒仓类结构、填方挡土墙的压应力及侧压力给出的分析可供工程设计参考。
赵久斌[2](2020)在《商丘某电厂桩基工程质量检测研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桩基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形式广泛应用于工民建、公路、铁路等各个领域。在不能满足建筑物的承载力或沉降要求的地层中,采用桩基尤为有效。由于桩基埋于地下,属于隐伏工程,其工程质量受诸多因素控制,如果质量出现瑕疵,将会直接影响到上部主体结构的安全和正常运营。为此,开展桩基工程质量检测,保障桩基安全牢固,满足工程质量要求,是整个工程安全得以保障的关键环节。目的:本文在搜集整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现阶段国内外比较常用的几种检测手段,如桩基承载力检测、桩身完整性检测及桩身内力检测等,分析了各种检测手段的试验原理、手段和目的,以及各自的优缺点。方法:以商丘某电厂桩基工程质量检测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了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桩身和桩端的应力测试、单桩水平静载试验、高应变和低应变等检测手段。通过静载试验、高应变法及理论公式等三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论:相比普通的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后注浆后的桩基抗压极限承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对于后注浆之后的三种方法比较,当桩身完整性没有问题时,三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基本吻合,达到了设计预期。通过静载试验、高应变法及理论公式等三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可以看出,单桩沉降趋势都是随着荷载增大沉降也增大,但存在差异,高应变法得到的沉降值与理论公式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静载试验的结果相比要大很多。通过本文的研究,检验了各种桩基检测手段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明确了各方法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差异,取得的成果可为同类型的工程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撑和技术支撑。
陈晓梅[3](2020)在《深厚回填土中单桩受力与变形特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兴起,出现了许多新近深厚填土工程。新近厚填土工程最明显的特点是填方重度大,填料自重应力引起的填筑体的自身压缩沉降及基础沉降大。位于新近厚填土场地的桩基会因填土的自身压缩沉降产生可观的负摩阻力,并且深厚回填土具有一定的时间效应,如果设计或者施工不当,在以后建筑桩基使用过程中将会引起重大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因此对于深厚回填土中桩基性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巨腾国际内江基地一期工程实际监测情况,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对新近深厚填土场地负摩阻力对桩基工程性状影响进行分析。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结合巨腾内江基地一期工程桩基工程案例的现场测试、监测数据等,总结了在施工过程中当场地内存在深厚回填土时,桩身受力及变形情况、中性点位置及负摩阻力的变化规律,分析得到桩基负摩阻力特征及对桩基的影响。(2)结合有限元软件Midas/GTS建立桩土共同相互作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选择合理的土体模型参数、材料参数及接触参数,分析深厚回填土中单桩性状的变化情况。通过对基准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监测数据的对比,验证了基准模型计算结果的可靠性。(3)在上述模型基础上,分别考虑桩端土弹性模量、桩顶竖向荷载、回填土厚度等因素变化时,对于单桩桩身摩阻力、轴力、中性点位置和沉降等特性性能的影响。(4)根据不同条件下深厚回填土中单桩负摩阻力的变化规律,提出了一些减小单桩负摩阻力效应的工程措施,用以指导设计与施工。
李天宇[4](2018)在《基于多尺度有限元分析的钢箱提篮拱桥抗震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桥梁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是人民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工程,容易在地震中遭受到破坏,并且一旦破坏很难及时修复。这便会给震后救灾工作开展造成影响,错过救灾的最佳时机。钢拱桥不仅具有跨越能力大,美观经济,而且承载力大,抗震性能好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关于它的抗震研究也吸引了大量学者。但提篮拱桥的抗震研究较少,在整桥的抗震研究中只有借用计算机手段进行模拟。目前的有限元研究中多数采用的是梁单元模型,这样的模型虽然具有计算速度快,数据整理简单等优点,但会造成较大的误差。为了改善计算精度,在本文中采用的是多尺度建模形式,对中承式提篮拱桥进行抗震性能分析。本文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基于某实际工程建立了中承式钢箱提篮拱桥多尺度模型(内倾角4度),进行动力时程分析。并将位移及内力响应与传统梁单元模型所得结果进行对比,讨论梁单元模型与多尺度模型的差异。其次,为了探究提篮拱桥拱肋内倾角对拱桥抗震性能的影响,建立了内倾角为0°和7°的拱桥多尺度模型,分别进行横桥向和顺桥向地震作用下的动力时程分析。将4°和7°的结果与0°模型的结果进行对比,探究拱桥内倾角对抗震性能的影响。得到的结果如下:(1)以实际在建拱桥为基础,建立中承式提篮拱桥的多尺度模型,应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进行特征值分析。得到该拱桥的固有周期、频率、振型等动力特性。并对前15阶振型进行了分析。(2)建立拱桥的多尺度模型与梁单元模型,分别进行地震作用下的动力时程分析,对比两个模型的位移及内力响应结果。结果表明,在地震作用下,除了在1/4跨处的其他截面,多尺度模型与梁模型的时程曲线走势吻合良好。1.5倍地震作用下,拱脚进入屈服状态之后,从两个模型分别取得的拱脚应力-应变滞回曲线偏差较大。说明梁单元无法考虑构件局部屈服,应力集中等现象。故在进行抗震性能分析时,对于需要重点分析、易发生局部失稳的部位应采用多尺度建模进行抗震性能分析。(3)建立了两个拱肋内倾角为0°及7°的多尺度拱桥模型,进行动力特性分析,结果得出:内倾角提高了拱桥的横向稳定性。(4)对三座拱桥模型进行了动力时程分析,分别沿横桥向和顺桥向施加地震作用,分析它们的位移及内力响应,并对比塑性区域单元的应力-应变滞回曲线。通过对比结果可知,提篮拱桥可以有效减小拱顶横向位移,4°拱桥模型减小2.99%-14.9%,7°拱桥模型减小1.79%-20%;对顺桥向地震下位移响应的影响不大;横桥向地震作用下,提篮拱桥1/4跨及拱顶截面的弯矩和剪力均小于平行拱,其中4°拱桥模型的改善效果最佳,减小了5.9%-58.7%,7°模型减小3.7%-45.2%;顺桥向地震作用下,随着拱肋向内倾斜,拱肋关键截面的轴力及剪力逐渐减小。综上研究,采用多尺度有限元分析中承式提篮钢拱桥可以考虑关键构件的局部失稳及应力集中现象,具有较高的精度。并且随着提篮拱桥内倾角的增加,改善了整体桥梁的抗震性能,在设计时对横撑结构需要进行抗震加固。
江冠[5](2015)在《人工挖孔抗滑桩分段式护壁与桩身结构相互作用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分段式护壁作为人工挖孔桩施工时保证施工人员安全的临时性支护结构,在工程设计时没有考虑护壁对桩所受水平荷载的分担作用,同时现有的设计规范也没有考虑它对桩身水平承载力的贡献能力。为研究水平荷载作用下人工挖孔桩分段式护壁与桩身相互作用规律以及其水平承载能力贡献,本文开展了1:10的物理模型试验和基于ANSYS数值模拟试验,取得了以下一些成果:(1)数值模拟试验表明:在相同水平荷载作用下,有护壁桩前土体的水平应力比无护壁桩小,且随着护壁尺寸的增大,桩前土体最大水平应力逐渐减小,说明护壁对减小桩前土体水平应力效果显着;物理模型试验表明:在相同桩顶水平位移下,有护壁桩前土压力大于无护壁桩前土压力,说明护壁增加了桩土接触面积,增大了桩前土体水平抗力。(2)数值模拟试验表明:在相同水平荷载作用下,有护壁桩身受拉侧和受压侧竖向应力均比无护壁桩小,且随着护壁尺寸增加,桩身受拉侧和受压侧最大竖向应力逐渐减小;物理模型试验表明:在相同桩顶水平位移下,有护壁桩身受拉侧钢筋应变均大于无护壁桩身受拉侧钢筋应变。两种试验结果均说明护壁对桩身所受水平荷载具有分担作用,能提高桩身的水平承载力。(3)利用本文提出的护壁对桩身的水平承载力贡献值计算公式,得到的理论贡献度与物理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实验的结果非常接近,均能达到20%左右,该公式对人工挖孔抗滑桩桩身和护壁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徐珂[6](2013)在《高速公路下穿既有运营铁路施工关键技术及安全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和铁路路网密度不断提升,交通通道资源日益紧缺,两种交通方式间的交叉穿越逐渐增多。高速公路下穿既有运营铁路工程是指新建高速公路与既有铁路发生交叉,需要在既有铁路正常运营的情况下,采取措施完成高速公路穿越施工。此类工程既有一般的高速公路工程的特点又具有其特殊性,其中最突出的矛盾就是高速公路施工区域的安全和既有铁路线安全运营的冲突问题。一方面,新建高速公路下穿既有铁路,施工过程中会对既有铁路线的路基造成影响,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另一方面,既有铁路线在施工的条件下正常营运,同时也对铁路运营安全产生威胁。尤其在既有运营铁路下进行高速公路箱桥顶进施工过程时,施工对既有铁路路基及列车运营安全必将产生影响;同时,列车通过施工路段时的动荷载对顶进施工也将产生影响。但是,两者彼此影响的程度有多深;如何减少施工对周围土层的扰动,最大限度地降低施工对铁路路基变形的影响,以及如何对受影响地层及周围环境采取保护措施;如何选取适宜的箱桥顶进速度限值、列车运营速度限值、降水方案,才能满足安全运营同时保证穿越施工顺利进行,这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因此,就高速公路箱桥下穿铁路施工引起的既有线路路基变形及安全控制研究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本文结合商周二期高速公路箱桥下穿顶进陇海铁路、京九铁路工程实际,较为系统地收集了类似工程和相关研究的资料,开展以下研究:(1)研究公铁交叉中箱桥下穿顶进施工的技术原理、适用范围及工艺流程;(2)提出了顶进施工过程中铁路路基变形和运营期箱桥下穿段路面积水是公铁交叉项目存在安全风险的主要原因,并详细分析了顶进施工过程中铁路路基变形的主要因素;(3)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工作坑开挖、箱桥顶进步长、列车时速、施工降水等因素造成铁路路基变形进行数值分析;(4)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铁路路基加固方案,进而提出了箱桥下穿施工过程中铁路路基变形的控制措施。(5)针对平原区高速公路下穿铁路路段积水这一难题,提出了高速公路正常排水系统+集水沉井+渗井的解决方案;(6)研究箱桥下穿施工安全风险管控体系:通过具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分析影响施工安全的主要危险源和安全风险因素,确定出高速公路穿越高速铁路工程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本文通过影响安全的关键技术分析,进一步研究了箱桥下穿施工安全风险管控体系:通过具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分析影响施工安全的主要危险源和安全风险因素,确定出高速公路下穿既有运营铁路工程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对各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的比较,选定合理的安全风险评估模型,采集相应数据,对工程施工安全做出评价,为项目安全管理与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并提出一套完善的高速公路下穿既有运营铁路施工的安全管理体系。
沈雪婧[7](2013)在《赣州福寿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福寿沟排水系统是宋代赣州主要的城市成就之一,具有典型的地域性特点。其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以及审美、技术工艺等方面的信息。本文希望借对其的设计理念,以及与其构成防洪网的城墙、水窗、水塘的研究,为现代城市以启示及有益的借鉴信息。论文从赣州福寿沟形成的时代背景、构造、材料与工艺、功能、艺术性、文化内涵、与国内外优秀排水传统比较四个方面进行展开。第一部分主要是从赣州城址的演变、福寿沟的设计者和使用者进行研究,得出赣州福寿沟是因城市的内需和外部支持共同作用产生的。第二部分,文章的重点,主要是对福寿沟排水系统因势利导、全面性(排水工程、水塘、水窗、城墙综合发挥防洪作用)的理念、材料的环保性、实用性与装饰性的结合等方面进行研究。第三部分内容是福寿沟从一个普通的城市“产品”提升到精品,原因在于其中凝结的的堪舆文化、吉祥文化、理学等因子。第四部分从青岛、北京紫禁城、巴黎、日本排水系统与赣州福寿沟排水系统不比较。第五部分是通过以上四章的研究,得出现代城市规划应一是顺应自然,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劣势;二是运用排、滞、蓄、渗等方法,将城市排水系统变为一个循环系统;三是注重运用先进的维护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宣传方式促进现代排水系统的发展;最后,最为重要的是城市规划建设需要有文化渗入意识。对于赣州福寿沟排水系统的研究采用的是文献法、田野调查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并结合艺术设计学及城市规划学等方法,力图对赣州福寿沟排水系统进行全面的考察和研究。
黄孝敏[8](2012)在《闭合型地下连续墙桥梁基础土拱效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整体刚度大,承载能力强,作为一种新型的桥梁基础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本文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闭合墙桥梁基础的承载性状以及墙端附近土体中的土拱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的内容和结论如下:(1)阐述了地下连续墙基础的分类和在桥梁基础中的应用状况;总结了土拱效应研究的发展历程。(2)对闭合墙基础进行了竖向荷载作用下承载性能的数值模拟分析,研究表明:在竖向荷载作用下闭合墙基础基本不会出现破坏,其极限承载力主要受沉降要求的控制。(3)研究了上体的弹性模量、内聚力、内摩擦角和密度等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对闭合墙基础沉降和土拱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土体的物理性质越好,闭合墙基础沉降越小,土拱效应越明显。其中,土体弹性模量的影响最大,土体密度的影响最小。(4)研究了墙室尺寸和墙身深度对闭合墙基础极限承载力和土拱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墙室尺寸越大,闭合墙基础的极限承载力越大,但是较大或较小的墙室尺寸都不利于土拱效应作用的发挥,适当的墙室大小能加强土拱效应的作用。墙身深度对闭合墙基础的极限承载力影响不是很大,其对墙端附近土体中土拱效应的影响也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王明明[9](2011)在《大跨度中承式钢箱混凝土系杆拱桥受力特性分析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系杆拱桥自身所具有的优越性:一方面它将继续是大跨度桥梁的有力竞争者,另一方面它又是美观桥梁的首选桥型之一。近年来,随着超静定结构分析理论的发展以及施工新工艺的应用和普及,系杆拱桥得到快速的发展。本文结合一实际工程,该桥采用拱式连续梁体系,为系杆拱桥的另一新型结构形式,本桥的主要特点是主拱肋和主纵梁固结,增大了结构刚度,特别是横向刚度,从而增加了主拱肋的面外稳定性。但是,固结部位的构造复杂,进一步加剧了力在此部位传递的复杂性,因此,对该桥的力学特性的认识还不够彻底,有必要对该新型系杆拱结构进行细致的力学仿真分析,分析该桥的受力特性,同时验证该桥结构体系的合理性。首先,论文介绍了拱桥的发展、结构分类和拱桥的计算理论;然后简要地叙述了桥梁的工程背景和结构形式,随后利用MIDAS计算软件建立了全桥空间杆系单元的计算分析模型,对该系杆拱桥进行了施工阶段验算和成桥运营阶段验算。其次,利用通用分析软件ANSYS计算了结构的弹性稳定、几何非线性稳定、材料非线性稳定以及双重非线性稳定,并分析了系杆拱桥稳定的主要影响参数。最后,建立了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ANSYS动力有限元计算模型,计算了结构的动力特性,并分析了桩-土刚度效应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采用反应谱分析法和地震时程分析法计算了系杆拱桥在地震动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并对两者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屈志英[10](2011)在《黄土地区深基坑支护桩后土压力分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加显着。城市高层建筑、地铁工程、市政工程以及地下空间开发规模日益增大,产生了大量深基坑工程,其规模和深度也在不断增加。而深基坑工程是具有较强区域性、个性,时间效应与空间效应的系统工程,主要体现在岩土性质、设计、施工工艺及过程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等方面。大量的实践表明,传统土压力应用于不同的区域,可能已经造成了较大的浪费或者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找到不同区域的土压力特性,对科学设计、节约投资很有必要。本文针对深基坑的稀桩基+钢围梁支护法进行黄土地区桩后土压力研究,以西安市东月路雨水工程中的顶管工作坑为依托。对支护各施工工况测得的桩后土压力、桩内钢筋应力、钢围梁应力及环境温度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对地勘报告中描述的场地土物理力学性质进行分析,将现场实测数据与传统土压力理论进行对比。利用MIDAS/CIVIL2010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模拟基坑开挖的全过程。并对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桩后土压力值小于静止土压力,接近但不同于主动土压力,但也不同于沉井壁后的土压力值。影响土压力的因素很多,为了便于实际工程应用,本文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对实测土压力进行回归,并带入计算模型进行验算,得到黄土地区支护桩后土压力公式,计算简便,易于推广。
二、浅谈沉井施工(续1)(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沉井施工(续1)(论文提纲范文)
(1)砂土中应力拱效应的试验与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颗粒堆的应力拱效应的研究 |
1.2.2 筒仓中的应力拱效应研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压力传感器研发及试验材料参数测试 |
2.1 概述 |
2.2 压力传感器研发 |
2.2.1 压力传感器的原理 |
2.2.2 传感器的归零与标定 |
2.3 试样物理力学特性的测定 |
2.3.1 砂的比重的测定 |
2.3.2 砂的最大干密度、最小干密度和堆积密度的测定 |
2.3.3 砂颗粒压缩模量与含水率测定 |
2.3.4 砂颗粒内摩擦角的测量 |
2.3.5 砂颗粒的休止角的测定 |
2.4 粒径成分与物理力学性质的汇总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砂堆底部应力测试及应力拱效应分析 |
3.1 概述 |
3.2 试验试样与压力传感器 |
3.3 试验方案与试验过程 |
3.3.1 圆锥砂堆底部应力测试试验 |
3.3.2 楔形体砂堆的底部应力测量试验 |
3.3.3 缓慢堆积圆锥砂堆的底部应力测试试验 |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1 试验结果 |
3.4.2 试验分析 |
3.5 试验敏感性因素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筒仓砂堆底部应力测试与应力拱效应分析 |
4.1 概述 |
4.2 试验试样与仪器 |
4.2.1 试验用砂与压力传感器 |
4.2.2 模型试验筒仓 |
4.3 试验方案与试验过程 |
4.3.1 固定漏斗高度堆积试验方案 |
4.3.2 缓慢堆积试验方案 |
4.3.3 改变的筒仓侧壁条件的试验方案 |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1 试验结果 |
4.4.2 试验分析 |
4.5 筒仓砂堆和圆锥体砂堆的应力拱效应对比分析 |
4.5.1 底部压应力的径向分布特点与应力拱效应分析 |
4.5.2 应力拱效应随高度变化特点对比 |
4.6 试验敏感性因素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础垫层及挡土墙的应力拱效应的试验分析 |
5.1 概述 |
5.2 圆台形垫层应力测试与应力拱效应分析 |
5.2.1 试验概况 |
5.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 方形垫层的应力测试与应力拱效应分析 |
5.3.1 试验概况 |
5.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4 挡土墙模型的压力测试和应力拱效应分析 |
5.4.1 试验概况 |
5.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5 试验敏感性因素分析 |
5.5.1 砂的力学特性参数 |
5.5.2 加载对称性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砂土应力拱效应的数值模拟及工程应用浅析 |
6.1 概述 |
6.2 有限单元法简介 |
6.3 圆锥体砂堆有限元模型建立 |
6.3.1 模型尺寸和边界条件 |
6.3.2 材料本构模型参数 |
6.3.3 有限元模拟结果与分析 |
6.4 楔形体砂堆有限元模型建立 |
6.4.1 模型尺寸和边界条件 |
6.4.2 材料本构模型参数 |
6.4.3 有限元模拟结果与分析 |
6.5 工程应用浅析 |
6.5.1 浅基础的砂垫层底面压应力分布浅析 |
6.5.2 筒仓类结构的应力的分布浅析 |
6.5.3 填方路基挡土墙的应力分布浅析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主要研究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2)商丘某电厂桩基工程质量检测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依据与意义 |
1.1.1 桩的历史 |
1.1.2 桩基础的应用 |
1.2 常见的基桩质量通病 |
1.3 基桩的检测 |
1.3.1 承载力检测 |
1.3.2 完整性检测 |
1.4 基桩质量检测的重要性 |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灌注桩的检测方法 |
2.1 承载力检测 |
2.1.1 静载试验 |
2.1.2 高应变法 |
2.2 桩身完整性检测 |
2.2.1 定义 |
2.2.2 适用范围 |
2.3 桩身内力测试 |
2.3.1 传感器埋设技术要求 |
2.3.2 桩身内力测试数据分析 |
2.4 各检测方法对比之下的优缺点 |
第三章 工程实例 |
3.1 工程概况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3.1.1 工程概况 |
3.1.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3.2 检测方法 |
3.2.1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
3.2.2 桩身和桩端的应力测试 |
3.2.3 单桩水平静载试验 |
3.2.4 高应变检测 |
3.2.5 低应变检测 |
3.3 数据整理 |
3.3.1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
3.3.2 桩身和桩端的应力测试 |
3.3.3 单桩水平静载荷试验 |
3.3.4 高应变检测 |
3.3.5 低应变检测 |
3.4 检测结果 |
3.4.1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
3.4.2 桩身和桩端的应力测试 |
3.4.3 单桩水平静载试验 |
3.4.4 高应变检测 |
3.4.5 低应变检测 |
第四章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和沉降的确定 |
4.1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的确定 |
4.1.1 静载试验确定 |
4.1.2 高应变法确定 |
4.1.3 理论公式确定 |
4.1.4 三种方法对比分析 |
4.2 单桩沉降的确定 |
4.2.1 静载试验确定 |
4.2.2 高应变法确定 |
4.2.3 理论公式确定 |
4.2.4 三种方法沉降量的比较与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深厚回填土中单桩受力与变形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桩基分类及适用范围 |
1.3 深厚填土地基研究现状 |
1.4 桩基负摩阻力研究现状 |
1.4.1 现场原位及模型试验 |
1.4.2 理论方法及有限元数值分析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竖向荷载作用下单桩受荷及变形理论分析 |
2.1 单桩竖向受荷机理及影响因素 |
2.1.1 桩的竖向荷载传递 |
2.1.2 影响荷载传递的因素 |
2.1.3 单桩破坏形式 |
2.2 单桩沉降计算 |
2.3 桩基负摩阻力机理 |
2.3.1 负摩阻力概述 |
2.3.2 负摩阻力的产生条件 |
2.3.3 影响负摩阻力的因素 |
2.3.4 中性点 |
2.3.5 负摩阻力计算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深厚回填土桩基础负摩阻力测试研究 |
3.1 巨腾内江基地一期工程桩基础工程概况 |
3.1.1 工程简介 |
3.1.2 工程地质条件 |
3.2 巨腾内江基地一期工程桩基础负摩阻力测试方案 |
3.2.1 监测目的及内容 |
3.2.2 试验桩信息及监测方法 |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3.1 桩轴力及摩阻力测试结果 |
3.3.2 不同土层的桩侧摩阻力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深厚回填土桩基受力及变形特性数值分析 |
4.1 有限元分析基本理论及软件介绍 |
4.1.1 有限元分析基本理论 |
4.1.2 MIDAS/GTS简介及特点 |
4.2 深厚回填土中单桩计算模型 |
4.2.1 基本假定 |
4.2.2 本构模型 |
4.2.3 计算模型描述 |
4.2.4 考虑结构与土体的共同作用 |
4.2.5 考虑场地初始地应力 |
4.3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现场试验结果的比较 |
4.4 不同条件下深厚回填土中单桩受力与变形特性分析 |
4.4.1 桩端土层弹性模量的影响 |
4.4.2 桩顶竖向荷载的影响 |
4.4.3 回填土厚度的影响 |
4.5 减小负摩阻力影响的工程措施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
(4)基于多尺度有限元分析的钢箱提篮拱桥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2 钢箱拱桥发展概况 |
1.2 桥梁结构的抗震分析方法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1 拱桥抗震的研究现状 |
1.3.2 多尺度分析发展现状 |
1.3.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钢箱提篮拱桥多尺度有限元模型及特征值分析 |
2.1 引言 |
2.2 拱桥工程概况 |
2.3 中承式拱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3.1 单元选取及网格划分 |
2.3.2 材料特性 |
2.3.3 接触方面设置 |
2.3.4 边界条件 |
2.4 动力特性分析 |
2.4.1 求解桥梁自振特性的方法 |
2.4.2 拱桥动力特性分析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尺度模型和梁单元模型拱桥抗震分析比较 |
3.1 引言 |
3.2 阻尼的设置 |
3.3 地震波的选取 |
3.4 1.0倍JRT-NS波动力时程分析结果 |
3.4.1 横桥向地震结果对比 |
3.4.2 顺桥向地震结果对比 |
3.5 1.5倍地震波作用下的分析结果 |
3.5.1 横桥向地震结果对比 |
3.5.2 纵桥向地震结果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拱桥内倾角对钢箱提篮拱桥抗震性能影响 |
4.1 引言 |
4.2 模型建立及内倾角对钢箱提篮拱桥动力特性的影响 |
4.3 内倾角对钢箱提篮拱桥抗震性能的影响 |
4.3.1 横桥向抗震性能的影响 |
4.3.2 纵桥向抗震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5)人工挖孔抗滑桩分段式护壁与桩身结构相互作用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水平荷载作用下分段式护壁与桩身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
1.2.2 水平荷载作用下分段式护壁与土体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
1.2.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分段式护壁与桩身结构相互作用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
2.1 物理模型试验概况 |
2.1.1 试验目的 |
2.1.2 模型试验研究内容 |
2.1.3 试验模型设计 |
2.1.4 模型土及土层剖面 |
2.1.5 应变片和土压力盒的布设 |
2.1.6 加载装置及试验装置 |
2.1.7 试验步骤 |
2.2 护壁对桩侧土压力和抗力分布的影响 |
2.3 护壁对桩身受拉钢筋的影响 |
2.4 护壁对受压区混凝土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分段式护壁与桩身结构相互作用数值模拟试验研究 |
3.1 前言 |
3.2 有限元模型概况 |
3.2.1 材料本构模型 |
3.2.2 基本假设 |
3.2.3 选取参数和选定单元 |
3.2.4 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5 边界条件和加载 |
3.3 护壁尺寸对桩侧土压力的影响 |
3.3.1 桩周土的应力特征 |
3.3.2 护壁尺寸对桩前土体水平应力的影响 |
3.3.3 护壁尺寸对桩后土体水平应力的影响 |
3.4 护壁参数对桩身受拉侧的影响 |
3.4.1 护壁尺寸对桩身受拉侧的影响 |
3.4.2 护壁混凝土弹性模量对桩身受拉侧的影响 |
3.5 护壁参数对桩身受压区混凝土的影响 |
3.5.1 护壁尺寸对桩身受压侧混凝土的影响 |
3.5.2 护壁混凝土弹性模量对桩身受压区混凝土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分段式护壁对桩身水平承载力的贡献研究 |
4.1 概述 |
4.2 分段式护壁影响桩身水平承载性状的原因 |
4.3 分段式护壁影响桩身水平承载性状的规律 |
4.4 分段式护壁对桩身水平承载力的贡献 |
4.4.1 按水平位移水平控制承载力计算贡献值 |
4.4.2 按矩形截面梁的最大受弯承载力计算贡献值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高速公路下穿既有运营铁路施工关键技术及安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箱桥顶进施工研究现状 |
1.2.2 箱桥顶进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
1.2.3 存在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线路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线路 |
2 公铁交叉风险因素分析和控制指标体系研究 |
2.1 箱桥顶进施工简介 |
2.1.1 箱桥顶进施工的发展历程 |
2.1.2 箱桥顶进施工主要原理和流程 |
2.2 商周二期下穿陇海铁路项目简介 |
2.2.1 项目背景 |
2.2.2 项目概况 |
2.3 公铁交叉项目风险因素分析 |
2.3.1 箱桥顶进导致铁路路基变形的风险 |
2.3.2 列车动载导致铁路路基变形的风险 |
2.3.3 施工降水导致铁路路基变形的风险 |
2.3.4 箱桥积水导致高速公路运营安全的风险 |
2.4 公铁交叉项目风险因素分析的控制指标体系研究 |
2.4.1 铁路路基变形的控制指标 |
2.4.2 高速公路箱桥下穿路段路面排水要求 |
2.5 本章小结 |
3 箱桥下穿顶进导致铁路既有线路基变形的数值分析 |
3.1 路基变形的数值分析方法 |
3.1.1 流体质点运动的研究方法 |
3.1.2 基于拉格朗日法的应用软件—FLAC3D 简介 |
3.1.3 有限差分软件 FLAC3D 模拟分析过程 |
3.1.4 运用 FLAC3D 建立三维模型 |
3.1.5 箱桥穿越施工模拟的实现 |
3.2 工作坑开挖对铁路既有线路基变形影响的数值分析 |
3.2.1 不同开挖步对铁路线路沉降的影响 |
3.2.2 不同列车运行速度对铁路线路沉降的影响 |
3.3 不同顶进步长对铁路既有线路基变形影响的数值分析 |
3.3.1 每步开挖顶进 1.0m 时的铁路线路沉降 |
3.3.2 每步开挖顶进 2.0m 时的铁路线路沉降 |
3.3.3 每步开挖顶进 3.0m 时的铁路线路沉降 |
3.4 不同列车时速对铁路既有线路基变形影响的数值分析 |
3.4.1 每步开挖顶进 1m 时不同列车时速的影响 |
3.4.2 每步开挖顶进 2m 时不同列车时速的影响 |
3.4.3 每步开挖顶进 3m 时不同列车时速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施工降水导致铁路既有线路基变形影响的数值分析 |
4.1 降水方案的选择 |
4.2 箱桥下穿高速铁路施工降水工程数值模拟分析方法 |
4.3 不同降水速率对铁路既有线路基变形影响的数值分析 |
4.4 连续降水对铁路既有线路基变形影响的数值分析 |
4.5 加固补强后连续降水对铁路既有线路基变形影响的数值分析 |
4.5.1 铁路既有线路基加固补强措施 |
4.5.2 铁路既有线路基加固补强后抗变形效果分析 |
4.6 箱桥下穿顶进过程中降水突停对铁路既有线路基变形的影响 |
4.6.1 箱桥顶进 11m 降水突停分析 |
4.6.2 箱桥完全顶进到位后降水突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铁路既有线路基控制变形及箱桥排水技术措施 |
5.1 箱桥下穿顶进施工过程分项控制措施 |
5.1.1 工作坑开挖 |
5.1.2 箱桥顶进步长控制 |
5.1.3 列车运行速度控制 |
5.1.4 降水控制 |
5.1.5 铁路路基注浆加固 |
5.1.6 铁路线路加固 |
5.1.7 铁路路基沉降观测 |
5.2 箱涵下穿顶进过程的现场监测 |
5.2.1 现场监测的作用 |
5.2.2 现场监测内容 |
5.2.3 测试方法和原理 |
5.3 理论分析数据与现场监测数据耦合度分析 |
5.4 箱桥下穿路段路面排水技术 |
5.4.1 集水沉井的设计与作用 |
5.4.2 渗井技术的应用 |
5.4.3 集水沉井+渗井在高速公路下穿铁路路段排水系统中的组合应用 |
5.4.4 商周二期下穿陇海铁路沉井+渗井技术应用实例 |
5.5 本章小结 |
6 高速公路下穿既有铁路工程安全风险评估及控制研究 |
6.1 高速公路下穿既有铁路工程安全风险评估指标研究 |
6.1.1 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6.1.2 安全风险评估指标具体描述 |
6.2 高速公路下穿既有铁路工程安全风险评估研究 |
6.2.1 安全风险评估方法比选 |
6.2.2 支持向量机理论 |
6.2.3 基于 SVM 回归高速公路下穿既有铁路工程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建立 |
6.2.4 商周二期高速公路穿越陇海铁路安全风险评估实例 |
6.3 高速公路下穿既有铁路工程安全风险控制研究 |
6.3.1 本质安全理论 |
6.3.2 基于本质安全高速公路下穿既有铁路工程安全预控措施 |
6.3.3 高速公路下穿既有铁路工程安全风险预控系统建立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科研成果及实践成果 |
(7)赣州福寿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1章 赣州福寿沟形成的历史背景 |
1.1 古代赣州的城市形成 |
1.1.1 汉代之前的赣州 |
1.1.2 唐宋时期的赣州城 |
1.2 赣州福寿沟的设计者和使用者 |
1.2.1 赣州福寿沟的设计者 |
1.2.2 赣州福寿沟的使用者 |
小结 |
第2章 赣州福寿沟排水工程的基本概况 |
2.1 赣州福寿沟的历史发展脉络及遗址现状 |
2.1.1 赣州福寿沟的历史发展脉络 |
2.1.2 赣州福寿沟的遗址现状 |
2.2 赣州福寿沟的构造、功能及材料与工艺 |
2.2.1 赣州福寿沟的构造 |
2.2.2 赣州福寿沟的功能 |
2.2.3 赣州福寿沟的材料与工艺 |
小结 |
第三章 赣州福寿沟的文化内涵 |
3.1 趋吉避凶的堪舆文化与赣州城城址的选择 |
3.1.1 赣派风水术的形成发展 |
3.1.2 赣派风水创始人杨筠松与赣州城城址的确定 |
3.2 吉祥文字与赣州福寿沟整体规划设计 |
3.2.1 赣州福寿沟整体规划设计中“福”、“寿”二字的运用 |
3.2.2 影响赣州福寿沟规划设计的北宋理学 |
3.3 吉祥图形与赣州福寿沟的排水孔设计 |
小结 |
第四章 赣州福寿沟与国内外类似排水系统的比较 |
4.1 与国内类似城市排水系统的比较 |
4.1.1 与青岛“德式下水道”比较 |
4.1.2 与北京紫禁城地下排水系统的比较 |
4.2 与国外类似城市排水系统的比较 |
4.2.1 与巴黎的地下排水系统比较 |
4.2.2 与日本地下排水系统比较 |
小结 |
第五章 赣州福寿沟对当下城市地下规划设计的价值 |
5.1 遵循自然规律兼具全局性、可持续性的设计理念 |
5.2 应从实用性与艺术性多方面借鉴 |
5.2.1 构造方面 |
5.2.2 材料工艺方面 |
5.2.3 养护与宣传方面 |
5.2.4 艺术性方面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8)闭合型地下连续墙桥梁基础土拱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地下连续墙桥梁基础研究现状 |
1.2.2 土拱效应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1.4 本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闭合型地下连续墙桥梁基础概述 |
2.1 地下连续墙基础的特征 |
2.1.1 地下连续墙基础的定义 |
2.1.2 地下连续墙基础的分类 |
2.1.3 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的构造设计 |
2.2 闭合墙基础的优缺点及应用 |
2.3 闭合墙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
2.3.1 作为桥梁锚碇基础在工程中的应用 |
2.3.2 作为桥梁基础在工程中的应用 |
2.4 小结 |
第3章 闭合墙桥梁基础数值模拟研究 |
3.1 Plaxis程序简介 |
3.2 数值模型的建立 |
3.2.1 基本假定 |
3.2.2 计算范围 |
3.2.3 几何模型的建立 |
3.2.4 结构单元模型 |
3.2.5 土体模型 |
3.2.6 网格密度和边界条件 |
3.2.7 荷载的模拟 |
3.3 小结 |
第4章 闭合墙基础承载性状及土拱效应数值分析 |
4.1 土拱效应概述 |
4.1.1 土拱效应研究发展历程 |
4.1.2 土拱效应的分类 |
4.2 闭合墙土拱效应分析 |
4.2.1 竖向承载力作用下闭合墙基础沉降特性 |
4.2.2 竖向承载力作用下土芯沉降特性 |
4.2.3 闭合墙基础承载传递过程 |
4.2.4 闭合墙基础土拱效应分析 |
4.3 小结 |
第5章 影响闭合墙基础承载性状及土拱效应因素的分析 |
5.1 引言 |
5.2 土体物理性质的影响 |
5.2.1 弹性模量的影响 |
5.2.2 内聚力的影响 |
5.2.3 内摩擦角的影响 |
5.2.4 密度的影响 |
5.2.5 几种常见土体的实例分析 |
5.3 几何尺寸的影响 |
5.3.1 墙室尺寸的影响 |
5.3.2 墙身深度的影响 |
5.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9)大跨度中承式钢箱混凝土系杆拱桥受力特性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拱桥概述 |
1.1.1 拱桥的发展现状 |
1.1.2 拱桥的分类 |
1.2 系杆拱桥的结构组成 |
1.3 拱桥的计算理论 |
1.4 选题意义及背景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拱桥设计方案与计算分析模型简介 |
2.1 工程背景 |
2.1.1 中承式钢箱混凝土系杆拱桥简介 |
2.2 全桥有限元模型介绍 |
2.2.1 建模概述 |
2.2.2 全桥空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3 小结 |
第3章 钢箱混凝土系杆拱施工阶段计算分析 |
3.1 引言 |
3.2 施工阶段划分 |
3.3 施工阶段计算分析结果 |
3.3.1 施工过程中支座的偏移量计算 |
3.3.2 系杆拱桥施工阶段挠度计算 |
3.3.3 系杆拱桥工后残余变形 |
3.3.4 系杆拱桥施工阶段应力计算 |
3.4 小结 |
第4章 钢箱混凝土系杆拱桥运营阶段计算分析 |
4.1 运营阶段荷载工况 |
4.1.1 恒载作用 |
4.1.2 列车ZK活载作用 |
4.1.3 人行道竖向静活载 |
4.1.4 结构温度荷载 |
4.1.5 风荷载 |
4.2 结构变形计算 |
4.2.1 结构变形、变位限值 |
4.2.2 结构变形控制计算结果 |
4.3 ZK活载作用下的计算分析 |
4.3.1 ZK活载作用下的内力分析 |
4.3.2 ZK活载作用下的应力分析 |
4.4 温度荷载作用下的计算分析 |
4.4.1 温度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
4.4.2 温度荷载作用下的应力计算分析 |
4.5 风荷载作用下的计算分析 |
4.6 荷载组合作用下的计算分析 |
4.6.1 荷载组合作用下结构应力的计算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钢箱混凝土系杆拱桥稳定性分析 |
5.1 稳定理论概述 |
5.1.1 稳定理论的发展 |
5.1.2 拱桥稳定问题的分类 |
5.1.3 拱桥两类稳定分析基本理论 |
5.2 全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3 弹性稳定计算 |
5.3.1 加载工况介绍 |
5.3.2 弹性稳定计算结果 |
5.4 非线性稳定计算 |
5.4.1 几何非线性稳定分析 |
5.4.2 材料非线性稳定分析 |
5.4.3 几何材料双重非线性稳定分析 |
5.5 拱桥稳定的影响参数研究 |
5.5.1 拱肋刚度对桥梁稳定的影响 |
5.5.2 主纵梁刚度对桥梁稳定的影响 |
5.5.3 吊杆刚度对桥梁稳定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钢箱混凝土系杆拱桥动力性能分析 |
6.1 引言 |
6.2 桥梁固有振动特性 |
6.2.1 桥梁固有振动基本理论 |
6.2.2 桥梁固有振动的计算 |
6.2.3 桩—土作用的刚度对桥梁动力特性的影响 |
6.3 桥梁地震反应谱计算分析 |
6.3.1 反应谱计算方法简介 |
6.3.2 结构振型分析 |
6.3.3 反应谱分析的地震动输入 |
6.3.4 地震反应谱分析计算结果 |
6.4 桥梁时程反应计算分析 |
6.4.1 时程分析法简介 |
6.4.2 地震波的输入 |
6.4.3 时程计算分析结果 |
6.5 反应谱和地震动时程计算结果比较 |
6.5.1 位移结果对比 |
6.5.2 内力结果对比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黄土地区深基坑支护桩后土压力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深基坑支护发展现状 |
1.3 支护桩后土压力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常用土压力计算方法 |
2.1 土压力的基本概念 |
2.2 土压力的种类 |
2.3 土压力的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 |
3.1 工程简介 |
3.2 计算理论 |
3.3 计算结果 |
第四章 深基坑支护结构试验测试 |
4.1 测试仪器的选择 |
4.2 结果分析与测点布设 |
4.3 数据采集工况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场地地质勘察成果及实测土压力数据分析 |
5.1 工程场地地质勘察成果 |
5.2 实测土压力数据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土压力数据分析及公式修正 |
6.1 实测土压力与理论土压力的对比 |
6.2 土压力与土层性质的关系 |
6.3 土压力与环境温度的关系 |
6.4 土压力公式修正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浅谈沉井施工(续1)(论文参考文献)
- [1]砂土中应力拱效应的试验与分析研究[D]. 罗伟洲.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商丘某电厂桩基工程质量检测研究分析[D]. 赵久斌. 长安大学, 2020(06)
- [3]深厚回填土中单桩受力与变形特性分析[D]. 陈晓梅.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基于多尺度有限元分析的钢箱提篮拱桥抗震性能研究[D]. 李天宇. 沈阳建筑大学, 2018(04)
- [5]人工挖孔抗滑桩分段式护壁与桩身结构相互作用试验研究[D]. 江冠. 长安大学, 2015(02)
- [6]高速公路下穿既有运营铁路施工关键技术及安全控制研究[D]. 徐珂.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7)
- [7]赣州福寿沟设计研究[D]. 沈雪婧. 赣南师范学院, 2013(07)
- [8]闭合型地下连续墙桥梁基础土拱效应分析[D]. 黄孝敏.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9]大跨度中承式钢箱混凝土系杆拱桥受力特性分析与研究[D]. 王明明.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4)
- [10]黄土地区深基坑支护桩后土压力分布研究[D]. 屈志英. 长安大学, 2011(04)
标签: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论文; 应力集中论文; 地基沉降论文; 应力状态论文; 应力应变曲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