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悬辊法预制公路圆管的质量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王洋浩瀚,马增琦,张英杰[1](2021)在《混凝土圆管涵管节预制技术微创新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山区高速公路圆管涵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运输不便、各标段用量不大、分散预制成本高的难题,云茂高速公路项目结合现场实际,提出了小型构件集中预制的工作思路。在充分调研同类工程经验的基础上,以云茂高速公路土建第一合同段(简称TJ1标)小型构件预制场通过微创新打造"品质工程"为例,系统介绍了混凝土圆管涵管节预制模板优化、施工工艺优化、工效、质量检验及其适用性等情况。
丁凤[2](2020)在《探析公路桥梁中钢筋混凝土涵洞的施工技术》文中研究指明以某钢筋混凝土涵洞工程为例,分析了钢筋混凝土涵洞的施工设计参数,围绕钢筋混凝土管节构造技术、钢筋混凝土管节拼接与安装、涵洞基底施工技术、钢筋绑扎与模板安装技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涵洞台背回填与质量检验六个层面,探讨了公路桥梁中钢筋混凝土涵洞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以供参考。
王剑峰[3](2019)在《钢筋混凝土涵洞的施工技术》文中提出为了提高钢筋混凝土涵洞施工技术质量,促进公路桥梁建设的发展,结合实际从涵洞施工技术内容出发,在总结分析钢筋混凝土涵洞的使用要求及作用的基础上,对钢筋混凝土涵洞施工技术要点进行研究。实践可知,在钢筋混凝土涵洞技术应用过程中,严格控制材料、工艺、养护等方面,能够切实提高该技术的应用效果,对提高公路桥梁工程施工质量意义重大。
李万军[4](2018)在《超高性能混凝土排水管道的结构及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现有市政排水管道,在强度和耐久性方面日益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超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种集优异的力学性能、良好的工作性能和超高的耐久性及韧性于一体的水泥基材料,将其应用于管道制作,为市政排水管道的强度和耐久性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和研究方向。然而,超高性能混凝土排水管道的结构设计理论较为缺乏。基于此,本文进行了三方面的研究工作:(1)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排水管道的结构设计理论进行研究。首先对比不同敷设方式的埋地管道土压力计算方法,指出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局限。然后基于普通钢筋混凝土管道结构设计理论,修正截面配筋公式和裂缝宽度公式。修正后的截面配筋公式考虑超高性能混凝土中的钢纤维对截面受拉承载力的贡献,裂缝宽度公式采用钢纤维掺量特征值f?和钢纤维对超高性能混凝土管道的裂缝宽度影响系数?cw综合考虑钢纤维对裂缝的抑制作用。继而以沟埋式超高性能混凝土圆形排水管道(平口式接口)为例,对管道进行理论设计和裂缝宽度验算。(2)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FEA分析了钢纤维、环筋间距和内水压力对沟埋式超高性能混凝土排水管道(平口式接口)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1)材料配比和埋地深度相同条件下,钢纤维掺量在0.7%1.4%时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排水管道抗裂强度的增强作用更明显;2)环筋间距的变化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排水管道的抗裂性能影响并不明显;3)内水压力对管道受力有一定的影响,内水压力较小时,对管道产生有利作用,内水压力超过一定值时,对管道产生不利作用。(3)基于理论设计和数值模拟分析,通过对管道模具进行设计和制作,综合使用泵送顶升技术,制备不同钢纤维掺量和环筋间距的足尺超高性能混凝土排水管道,并进行了管道外压荷载试验。研究表明:对于内径400mm、壁厚30mm、长度为2m的沟埋式超高性能混凝土排水管道(平口式接口),在胶材配比为58%水泥+12%矿粉+10%粉煤灰+20%硅灰、环筋间距为80mm、钢纤维掺量为1.4%时,其外压荷载性能能够满足Ⅱ级管的标准。经对比分析,足尺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和数值计算结果接近,说明了理论计算公式的适用性。研究结果可为以后的超高性能混凝土排水管道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李峰,李张宇,熊明祥[5](2017)在《悬辊工艺圆管涵干硬性混凝土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悬辊工艺生产混凝土圆管涵具有成型速度快、成品合格率高、安全环保等优点,结合干硬性混凝土的水胶比小、水泥用量少、强度高等特点,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约成本。文章以滁定高速公路预制标为例,对干硬性混凝土在悬辊工艺上的应用进行研究。
康路平,黄声旺[6](2015)在《生产水泥混凝土涵管的技术工艺探讨》文中提出目前,在国省道公路改造及养护维修中,为满足排水及路域农田灌溉需要,需大量使用到钢筋混凝土圆管涵,从生产实践中,对如何控制圆涵管的生产质量,保证设计使用寿命,降低后期养护维修成本,进行了总结分析。
苏雪梅,苏涛,王芝松[7](2012)在《浅谈路堑边沟钢筋混凝土暗排圆管施工工法》文中研究指明结合某高速公路的施工实践,详细介绍了路堑边沟钢筋混凝土暗排圆管施工工艺及操作要点,提出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李子怡,李洪涛[8](2011)在《论管涵施工技术》文中研究指明管涵在公路桥涵施工中应用很广泛,从管涵的施工程序、管涵的基础修筑、管节安装、管涵施工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论述了管涵的施工技术,目的在于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设计及施工参考资料。
李建春[9](2009)在《关于公路桥梁涵洞施工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钢筋混凝土管涵的施工为例,从钢筋渴凝土管的预制、管节的运输与装卸、钢筋混凝土管涵施工注意事项三个方面对公路桥梁涵洞施工进行了分析。
谢承安,张作刚[10](2007)在《公路钢筋混凝土圆管涵管身外压荷载标准探讨》文中提出该文指出了目前采用国家标准进行圆管涵管身三点法外压荷载试验的不足之处,通过分析研究和计算,按照公路行业标准并结合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圆管涵通用图,提出了各种规格圆管涵管节不同填土高度下的三点法外压荷载检验标准值,作为公路项目钢筋混凝土圆管涵成品管的质量评定参考。
二、悬辊法预制公路圆管的质量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悬辊法预制公路圆管的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混凝土圆管涵管节预制技术微创新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前期调研 |
3 管节预制技术微创新 |
3.1 施工工艺流程 |
3.2 模板设计优化 |
3.2.1 内模设计及拆装 |
3.2.2 模板底部封浆带及扣件 |
3.2.3 混凝土浇筑方式 |
3.3 工效统计 |
4 质量控制效果 |
5 结语 |
(2)探析公路桥梁中钢筋混凝土涵洞的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实例与钢筋混凝土涵洞施工设计分析 |
1.1 工程概况 |
1.2 钢筋混凝土涵洞设计 |
2 公路桥梁中钢筋混凝土涵洞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探讨 |
2.1 钢筋混凝土管节构造技术 |
(1)震动器的使用 |
(2)运用脱心技术 |
(3)采用悬辊法 |
2.2 钢筋混凝土管节拼接与安装 |
2.3 涵洞基底施工技术 |
2.4 钢筋绑扎与模板安装技术 |
2.5 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
2.6 涵洞台背回填与质量检验 |
3 结 论 |
(3)钢筋混凝土涵洞的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涵洞施工技术概述 |
2 涵洞的使用要求及作用 |
3 钢筋混凝土涵洞施工技术要点 |
3.1 钢筋混凝土管节制作 |
3.2 管节安装 |
3.3 钢筋混凝土管节回填施工 |
3.4 做好混凝土养护工作 |
4 钢筋混凝土管涵施工质量控制 |
5 结语 |
(4)超高性能混凝土排水管道的结构及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市政排水管道研究概况 |
1.2.1 市政排水管道的研究与发展 |
1.2.2 埋地排水管道的结构研究 |
1.2.3 超高性能混凝土排水管道的试验研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本文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技术路线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超高性能混凝土排水管道的结构计算理论研究 |
2.1 引言 |
2.2 管顶土压力计算 |
2.2.1 上埋式管道的土压力计算 |
2.2.2 沟埋式管道的土压力计算 |
2.2.3 非开槽式管道的土压力计算 |
2.3 管侧土压力计算 |
2.4 管基反力计算 |
2.5 管道结构计算 |
2.5.1 管道结构内力计算 |
2.5.2 管道截面配筋计算 |
2.5.3 管道裂缝宽度计算 |
2.6 超高性能混凝土排水管道典例计算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高性能混凝土排水管道的有限元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本构关系 |
3.2.1 超高性能混凝土本构 |
3.2.2 土体本构 |
3.2.3 钢筋本构 |
3.3 管道有限元数值模型 |
3.3.1 几何尺寸 |
3.3.2 材料参数 |
3.3.3 单元类型 |
3.3.4 工况设定 |
3.4 计算结果分析 |
3.4.1 钢纤维掺量对管道的力学性能影响 |
3.4.2 环筋间距对管道的力学性能影响 |
3.4.3 内水压力对管道的力学性能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高性能混凝土排水管道试验及力学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原材料及检测方法 |
4.3 超高性能混凝土排水管道成型 |
4.3.1 试验设备 |
4.3.2 管道模具 |
4.3.3 材料配合比 |
4.3.4 管道成型工艺 |
4.4 超高性能混凝土排水管道外压荷载试验 |
4.4.1 试验设备 |
4.4.2 管道外压荷载试验 |
4.4.3 结果分析 |
4.5 试验与理论计算及有限元计算对比分析 |
4.5.1 试验与理论计算对比分析 |
4.5.2 试验与有限元计算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建议及展望 |
结论 |
建议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悬辊工艺圆管涵干硬性混凝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悬辊工艺成型圆管涵原理 |
2 干硬性混凝土特征及力学性能试验 |
2.1 干硬性混凝土特征 |
2.2 干硬性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 |
3 干硬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3.1 原材料选用 |
3.2 配合比设计 |
4 干硬性混凝土质量控制 |
4.1 原材料控制 |
4.2 混凝土搅拌 |
4.3 混凝土运输及喂料 |
4.4 混凝土养护 |
5 结束语 |
(6)生产水泥混凝土涵管的技术工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成品要求 |
2 模板质量控制 |
3 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和工艺要求 |
4 辊机辊压离心制管 |
5 脱模 |
6 养生 |
7 检验 |
8 几点注意事项 |
9 结语 |
(7)浅谈路堑边沟钢筋混凝土暗排圆管施工工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工法特点 |
2 适用范围 |
3 材料与设备 |
3.1 材料 |
(1) 水泥 |
(2) 粗骨料 |
(3) 细骨料 |
(4) 水 |
(5) 其他材料 |
3.2 机械设备 |
4 施工工艺及操作要点 |
4.1 工艺流程 |
4.2 操作要点 |
4.2.1 钢筋加工及安装 |
4.2.2 模板组装 |
4.2.3 混凝土浇注、悬辊成型 |
4.2.3.1 混凝土配制、拌和、运输及浇注 |
4.2.3.2 悬辊成型 |
4.2.4 蒸汽养护 |
4.2.5 脱模、修补与后期养护 |
5 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
5.1 质量检验控制措施 |
5.2 工程材料、试验质量控制 |
(8)论管涵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管涵的预制和运输 |
3 管涵的施工程序 |
(1) 单孔有圬工基础管涵其施工程序为: |
(2) 双孔无圬工基础管涵: |
(3) 涵底陡坡台阶式基础管涵: |
4 管涵的基础修筑 |
5 管节安装 |
6 结语 |
(9)关于公路桥梁涵洞施工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钢筋渴凝土管的预制 |
(一) 震动制管器法 |
(二) 离心法 |
(三) 悬辊法 |
二、管节的运输与装卸 |
(一) 管节的运输 |
(二) 管节的安装 |
1. 滚木安装法 |
2. 压绳下管法 |
3. 吊车安装 |
三、钢筋混凝土管涵施工注意事项 |
四、悬辊法预制公路圆管的质量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混凝土圆管涵管节预制技术微创新及应用[J]. 王洋浩瀚,马增琦,张英杰. 山东交通科技, 2021(02)
- [2]探析公路桥梁中钢筋混凝土涵洞的施工技术[J]. 丁凤.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20(06)
- [3]钢筋混凝土涵洞的施工技术[J]. 王剑峰. 交通世界, 2019(10)
- [4]超高性能混凝土排水管道的结构及力学性能研究[D]. 李万军.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5]悬辊工艺圆管涵干硬性混凝土的应用研究[J]. 李峰,李张宇,熊明祥. 价值工程, 2017(09)
- [6]生产水泥混凝土涵管的技术工艺探讨[J]. 康路平,黄声旺.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5(02)
- [7]浅谈路堑边沟钢筋混凝土暗排圆管施工工法[J]. 苏雪梅,苏涛,王芝松. 北方交通, 2012(03)
- [8]论管涵施工技术[J]. 李子怡,李洪涛. 现代商贸工业, 2011(23)
- [9]关于公路桥梁涵洞施工的思考[J]. 李建春. 现代经济信息, 2009(16)
- [10]公路钢筋混凝土圆管涵管身外压荷载标准探讨[J]. 谢承安,张作刚. 中外公路,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