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李帅,范一鸣,刘方煜,张洪宇,王岩松[1](2022)在《星形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与损伤的严重程度和部位相关,尽管对脊髓损伤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多年,但目前仍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恢复受损脊髓的功能。目的:对星形胶质细胞的特征、近年来有关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研究以及相关治疗策略进行综述。方法:在PubMed数据库中,以"spinal cord injury,astrocyte"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在万方数据库、CNKI中以"脊髓损伤,星形胶质细胞"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为2010年1月至2020年10月,按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归纳总结,排除了与研究目的无关、年代较为久远以及重复性文章,纳入符合标准的61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星形胶质细胞的生理功能多样且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稳定性极为重要,在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也可活化为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进一步对神经系统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以星形胶质细胞为靶点治疗脊髓损伤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减少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促进轴突生长和再髓鞘化。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类型和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相关治疗策略的安全性问题及成本问题也需进一步解决,因此还需要更深入地探索星形胶质细胞对于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
尤荻[2](2021)在《电刺激联合Cs-Au/GelMA水凝胶对臂丛神经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臂丛神经损伤(brachial plexus injuries,BPI)后可能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其中神经节前颈根撕脱伤后会产生严重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由于同时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涉及多种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如神经炎症、胶质细胞活化等,常规的镇痛药物治疗很难获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目前临床用于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癫痫药、抗抑郁药和类阿片药物,尽管有多种药物可以选择,甚至是联合应用,但临床满意率仍不足一半,而且还要受到不同程度副作用的影响。近年,很多研究人员致力于组织工程学的研究,希望获得更为满意的疗效。水凝胶是由一种可通过非侵入性的方式注入受损部位的组织工程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可塑性,并通过搭载药物、细胞、纳米粒子等进行局部释放,强化治疗作用,在神经损伤后的功能恢复和神经再生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可见光交联的可注射性甲基丙稀酸明胶(methylacrylic acid gelatin,Gel MA)水凝胶,含有精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序列,对细胞粘附、分化、增殖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已广泛用于心脏、皮肤、骨骼等多领域的研究中,也被证明可以在脊髓损伤的研究中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为此,我们拟构建一种基于Gel MA水凝胶的生物支架体系,通过加入壳聚糖(chitosan,Cs)改性的金纳米粒子(Cs-Au NPs),利用金纳米独特生物学性能,抑制胶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抑制促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通过抑制神经炎症的水平减轻臂丛神经损伤后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而且金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神经损伤后主要是神经电传导的破坏,而电刺激(electrical stimulation,ES)治疗被报告可以有效改善神经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可以干预神经传导的“闸门变化”,抑制胶质细胞的增殖和活化。综合考虑神经炎症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拟构建一种含有Cs-Au NPs的Gel MA水凝胶,并联合电刺激共同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后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本研究将在4章构建Cs-Au/Gel MA水凝胶,并对其表征进行检测,在第5章通过动物模型检测Cs-Au/Gel MA水凝胶和电刺激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作用。研究目的:研究BP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这一过程中胶质细胞、神经炎症水平的变化规律。应用组织工程学手段结合物理治疗——电刺激,治疗BPI后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构建一种具有潜在导电性能、生物学安全性良好、具有可降解性、亲水性的Cs-Au/Gel MA,选取合适的电刺激频率。分析神经电刺激、Cs-Au/Gel MA水凝胶及其联合应用,对大鼠BPI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行为学变化、生化改变、细胞学变化的影响,评价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推断其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可能与抑制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活化,降低促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神经炎症有关。研究方法:1.选定初始机械性刺激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为4g的成年雌性SD大鼠,建立神经节前颈根撕脱伤(preganglionic cervical root avulsion,PCRA)模型(钝性撕脱C6-C8颈神经后根),研究大鼠臂丛神经损伤后的行为学、细胞学、生化指标变化。2.通过与假手术组进行对比,在损伤后的第1、2、3、5和7天分别测量两组大鼠的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每次进行行为学检测后,将大鼠处死切取大鼠脊髓组织进行免疫印迹检查,检查指标包括离子钙结合受体分子-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or molecule 1,Iba-1)、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3.制备Cs-Au/Gel MA水凝胶并进行表征检测,先合成Cs包裹的Cs-Au NPs,再通过细胞实验筛选最适的浓度用于合成Cs-Au/Gel MA水凝胶。4.使用明胶为原材料合成Gel MA水凝胶,并检测其固液转化性能,合成Cs-Au/Gel MA水凝胶检测其亲水性、降解性。5.通过细胞实验筛选最适合的电刺激频率后,应用于动物实验中。6.实验动物随机分为PCRA组(不给予治疗)、ES组(200 Hz电刺激治疗)、Cs-Au/Gel MA水凝胶组(损伤局部注射Cs-Au/Gel MA水凝胶)、联合治疗组(电刺激治疗+水凝胶局部注射);治疗3日后,处死大鼠后取脊髓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含量,免疫印迹法检测Iba-1、GFAP、IL-1β、IL-6和TNFα含量;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受累节段脊髓组织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1(Superoxide dismutase-1,SOD1)、超氧化物歧化酶-2(Superoxide dismutase-2,SOD2)、氮氧化物-2(nitrous oxides-2,NOX2)、氮氧化物-4(nitrous oxides-4,NOX4)等氧化损伤指标;7.连续监测PCRA组、ES组、Cs-Au/Gel MA水凝胶组、联合治疗组大鼠造模后3周的行为学变化——MWT和TWL。研究结果:1.与假手术组比,PCRA模型大鼠术后的MWT和TWL明显降低,过程中可见假手术组虽然术后早期也会出现疼痛敏感,但很快可以自行恢复;而PCRA组术后早期疼痛敏感水平略有改善,但之后一直维持在一个疼痛敏感状态。2.与假手术组相比,PCRA模型鼠的脊髓组织中Iba-1和GFAP的表达均增加,即胶质细胞含量增加;IL-1β、IL-6和TNF-α的分泌水平也均有升高,即促炎症细胞因子含量增加,并会在损伤后的第2、3日达到高峰,所以后续研究中我们选取术后前3日作为干预治疗的时间窗。3.Cs-Au NPs形态均匀,呈分散分布,浓度为0.05 mg/ml时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情况最佳,并按此浓度制备Cs-Au/Gel MA水凝胶。4.0.05 mg/ml的Cs-Au/Gel MA水凝胶接触角约为81.2°,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在大鼠皮下植入Cs-Au/Gel MA水凝胶后,术后1-5周进行取样发现均无明显的炎症反应、且水凝胶体积逐渐减小,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可降解性。5.电刺激和Cs-Au/Gel MA水凝胶均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胶质细胞的增生和促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但电刺激的作用更为明显,疗效更为显着。损伤后3日,相较于PCRA组,Cs-Au/Gel MA组、ES组、联合治疗组Iba-1表达量均明显减少(P<0.01);相较于PCRA组,ES组、联合治疗组GFAP表达量均明显减少(P<0.01);6.相较于PCRA组,三个治疗组中的IL-1β、IL-6和TNF-α均明显下降,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7.电刺激还可以有效抑制BDNF的产生,而Cs-Au/Gel MA水凝胶对氧化损伤抑制作用更为明显。二者的联合治疗,较单独任何一种都更为有效。研究结论:1.PCRA后会出现明显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且在早期不会自行好转。2.PCRA后大鼠脊髓内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会发生增殖与活化,其中小胶质细胞在疼痛维持的过程中可能更为重要。3.PCRA后大鼠脊髓内IL-1β、IL-6、TNF-α等促炎细胞因子会增加,其峰值出现在损伤后的48-72 h。4.Cs-Au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过高浓度反而可能抑制细胞的增殖。5.Cs-Au/Gel MA水凝胶是一种良好的组织工程支架,具有良好的塑性性、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6.ES和Cs-Au/Gel MA水凝胶均可抑制PCRA后的胶质细胞增殖与活化、减少促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且二者联合应用疗效可获得进一步的提高。
吴子健[3](2021)在《通腑逐瘀法指导下抵当汤加减调控AQP4表达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本次研究结合急性脊髓损伤(acute spinal cord injury,ASCI)的研究现状和热点,基于导师的临床经验,以通过抑制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的表达从而减轻ASCI后脊髓水肿为切入点,旨在探讨通腑逐瘀法治则指导下抵当汤加减治疗ASCI的可能作用机制,以期为推广通腑逐瘀法治疗ASCI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第一部分:10周龄SD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自制打击器2cm组(B1组)、自制打击器4cm组(B2组)、NYU组1.25cm组(C1组)、NYU组2.5cm组(C2组),每组各6只。除Sham组外,其余各组采用改良Allen’s法造模。B1、B2组将9g打击杆分别从2cm、4cm处自由坠落撞击T10脊髓,C1、C2组使用NYU打击器分别从1.25cm、2.5cm处撞击T10脊髓。各组造模完成后分别于1、3、5、7d进行BBB评分和Reuter评分,7d后行灌注取材,石蜡包埋切片,尼氏染色,观察各组组织受损程度和神经元存活率。第二部分:10周龄SD大鼠60只按随机分配方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抵当汤组(DDD)、TGN-020组(TGN-020)和抵当汤联合TGN-020组(DDD+TGN-020),每组各12只。Sham组仅打开椎板暴露脊髓但不损伤脊髓;其余各组均采用自制脊髓打击器从40mm高度对脊髓进行打击。Sham组和Model组术后不予任何治疗措施干预,DDD组于术后3d予以抵当汤加减每日灌胃,持续3d,根据大鼠与人用药剂量体表面积换算法,DDD组大鼠每日用药剂量为5.04g/kg,采用蒸馏水进行稀释一定比例配制后予以灌胃处理,每日早晚各1次。TGN-020组处理方法:腹腔注射给药,每日用药剂量为5mg/kg,给药时间为3d。DDD+TGN-020组处理方法:予TGN-020腹腔注射给药,随后给予DDD灌胃处理。干预结束后进行行为学评价(BBB评分、斜板实验及Reuter评分)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取材后进行脊髓组织大体观察和含水率检测、HE染色观察组织受损程度,尼氏染色观察神经元形态,免疫荧光检测各组脊髓组织AQP4、GFAP共表达的阳性细胞个数,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脊髓组织中AQP4、GFAP、CSPG、PCNA、NGF、BDNF、GAP-43蛋白的表达量,q PCR法检测各组脊髓组织中CSPG、PCNA基因的表达量,电镜下观察各组髓鞘和神经元组织形态,高尔基染色观察树突和树突棘形态。第三部分:8周龄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血清组和含药血清组,含药血清组给予5.04g/kg DDD灌胃,持续3d,空白血清组予等剂量超纯水灌胃,持续3d,干预结束后提取血清备用。每次取胚胎大鼠8-12只,通过机械-酶消化法提取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AS),细胞采用10%的高糖培养基培养,观察细胞传代至第3代进行后续实验。首先,免疫荧光鉴定细胞中GFAP含量,随后进行实验分组:空白组(Control group,CG)、模型组(Model group,MG)、空白血清组(Blank serum group,BSG)、DDD含药血清组(DDD)、TGN-020干预组(TGN-020)、DDD联合TGN-020组(DDD+TGN-020),除MG外,其余各组均以划痕法进行造模,造模完成后DDD予以含药血清干预,BSG予以等剂量空白血清干预,TGN-020予以100nm TGN-020干预,DDD+TGN-020先予TGN-020干预后再予DDD干预。MTT法检测DDD含药血清干预AS的安全干预浓度、最佳干预时间和干预浓度,MTT法检测各组对RAS活性的影响,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RAS中AQP4和GFAP共表达的细胞数,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RAS中AQP4、GFAP和NGF、BDNF、GAP-43蛋白的表达量,镜下观察DDD含药血清对RAS迁移率的影响。统计学方法:实验所得数据均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误(`X±S)表示,所得数据均经过正态性分布检测,若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则采用LSD法,方差不齐则采用Games-Howell法;若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非参检验。以P<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第一部分:自制脊髓打击器与NYU打击器建立脊髓损伤模型研究1.各组脊髓外观形态比较A组T10节段处硬脊膜完整,脊髓组织呈均匀乳白色,形态饱满圆润;B1、B2、C1、C2组T10节段处硬脊膜均完整,颜色呈不同程度的鲜红色或暗红色,损伤处可见水肿、瘀血及瘢痕组织增生,相对于B1、C1组,B2、C2组水肿更严重、瘀血范围更广、颜色更深、瘢痕组织更多。2.行为学评分比较BBB评分结果显示,A组术后除因手术致运动量减少外,未出现双下肢功能异常的表现,评分为21分;其余各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具体表现为:B2与B1、C2与C1相比,BBB评分显着降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B1与C1、B2与C2相比,BBB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Reuter评分结果显示,A组术后未发现感觉功能异常现象;其余各组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感觉功能异常现象,具体表现为B2、C2组术后1d牵张反射消失,肌力、肌张力减弱或消失,疼痛回缩反射迟钝,背部感觉存在或消失;B1、C1组术后1d除肌力消失外,牵张反射、肌张力、疼痛回缩反射、背部感觉均存在,术后3d肌力开始恢复。B2与B1、C2与C1相比,Reuter评分显着降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B1与C1、B2与C2相比,Reuter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3.尼氏染色尼氏染色结果显示,A组脊髓组织结构完整,灰白质边界清晰,神经元细胞形态规则、胞核大、核仁清晰可见、数量多,胞质内可见斑块样尼氏体。相比A组,其余各组结构破坏更严重,灰白质结构不清,组织空白间隙更大,损伤处可见细胞呈空泡样改变或细胞皱缩、体积减小,神经元数量减少,尼氏体模糊或消失。4.脊髓受损面积比结果表明,A组未见受损区域,比值为0,其余各组均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相对于B1和C1,B2和C2损伤面积比值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B1与B2、C1与C2损伤面积比值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5.各组脊髓前、后角神经元损伤程度比较通过分析前、后角神经元阳性细胞数结果显示,A组神经元数目多,尼氏体含量多,其余各组均少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相对于B1和C1,B2和C2神经元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B1与B2、C1与C2神经元阳性细胞数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第二部分:抵当汤加减调节AQP4表达对SCI大鼠脊髓水肿的作用研究1.各组脊髓组织的大体观察从大体观察上来看,Sham组脊髓组织颜色鲜白,组织完整,未见瘀血部位和水肿;Model组在打击损伤部位可见明显的瘀血区域,瘀血颜色深红,瘀血范围较大,并可见明显脊髓水肿;DDD组在打击损伤部位可见较小的瘀血区域,瘀血部位颜色淡红,可见轻度水肿;DDD组、TGN-020组以及DDD+TGN-020组大体观察相似,肉眼见无显着差异。2.各组脊髓组织含水率与Sham组相比,其余各组脊髓组织含水率均显着增高(P<0.05);与Model组相比,DDD组、TGN-020组以及DDD+TGN-020组脊髓组织含水率均显着降低(P<0.05);DDD组、TGN-020组以及DDD+TGN-020组组间比较,脊髓组织含水率没有显着差异(P>0.05)。3.行为学观察结果各组大鼠BBB评分、斜板实验结果以及Reuter评分显示,与Sham组相比,其余各组BBB评分和斜板实验得分均显着降低(P<0.05),Reuter评分均显着升高(P<0.05);与Model组相比,DDD组、TGN-020组以及DDD+TGN-020组BBB评分均显着升高(P<0.05),Reuter评分均显着降低(P<0.05);DDD组、TGN-020组以及DDD+TGN-020组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4.HE染色Sham组组织结构完整,神经元等细胞形态结构良好,未见瘢痕组织或空洞形成,未见瘀血区域或炎性物质渗出。Model组损伤部位可见组织结构离乱,大量瘢痕组织和脊髓空洞的形成,可见明显的瘀血区域,并伴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神经元等细胞皱缩,数量减少。其余三组可见组织形态结构较完整,可见少量脊髓空洞的形成,瘀血区域范围较小,炎性细胞清润较少,神经元等细胞形态结构较完整。使用Image J软件对各组空洞面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Model组脊髓空洞面积显着增加(P<0.05);与Model组相比,DDD组、TGN-020组、DDD+TGN-020组脊髓空洞面积显着降低(P<0.05);DDD组、TGN-020组和DDD+TGN-020组脊髓空洞面积组间比较不具有显着差异(P>0.05)。5.尼氏染色观察各组神经元形态Sham组脊髓形态结构完整,灰质呈蝴蝶状,灰白质界限清晰,可见较多的神经元分布,神经元胞质内可见染色清晰的斑块状尼氏体,神经元胞体饱满,细胞核大,核仁明显。Model组脊髓组织破坏严重,结构不完整,灰、白质界限不清,可见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神经元皱缩、液化、坏死,形成较多的空泡,尼氏体较小或消失。相对Model组,DDD组、TGN-020组以及DDD+TGN-020组脊髓结构较完整,隐约可见灰白质界限,神经元仍可见,数量较多,空泡样改变减少,尼氏体数量较多、较饱满。但相对于Sham组,神经元仍存在固缩,胞浆减少,核变小,尼氏体减少等病理改变。6.免疫荧光检测各组AQP4、GFAP的阳性细胞表达量AQP4阳性细胞表达呈绿色,GFAP阳性细胞表达呈红色,DAPI染色呈深蓝色,AQP4+/GFAP+细胞表达呈黄色树枝状,各组染色背景干净,表达清晰,细胞核数量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Sham组少见或未见明显的AQP4+/GFAP+细胞,Model组可见较多的AQP4+/GFAP+细胞,且细胞亮度高,胞体肿胀程度严重。与模型组相比,DDD组、TGN-020组以及DDD+TGN-020组细胞数量较少,亮度较低,细胞肿胀程度减轻。对各组的AQP4+/GFAP+细胞进行计数和统计,与Sham组相比,其余各组AQP4与GFAP的阳性细胞占比均显着增高(P<0.05);与Model组相比,DDD组、TGN-020组和DDD+TGN-020组AQP4与GFAP的阳性细胞占比显着降低(P<0.05);DDD组、TGN-020组和DDD+TGN-020组间相比较,AQP4与GFAP的阳性细胞占比无显着差异(P>0.05)。7.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AQP4、GFAP、PCNA、CSPG、NGF、BDNF、GAP-43的蛋白表达量各组蛋白条带背景清晰,无杂带现象,蛋白表达量趋势明显,具有可比性。与Sham组相比,各组脊髓组织中AQP4、GFAP、PCNA、CSPG蛋白的灰度值显着增高(P<0.05),NGF、BDNF、GAP-43蛋白的灰度值显着降低(P<0.05);与Model组相比,DDD组、TGN-020组和DDD+TGN-020组脊髓组织中AQP4、GFAP、PCNA、CSPG蛋白的灰度值显着降低(P<0.05),NGF、BDNF、GAP-43蛋白的灰度值显着增高(P<0.05);DDD组、TGN-020组和DDD+TGN-020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各组脊髓组织中AQP4、GFAP、PCNA、CSPG、NGF、BDNF、GAP-43蛋白的灰度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各组脊髓组织中PCNA和CSPG基因表达量各组基因检测的扩增曲线变化平稳,溶解曲线为平滑的单峰形态,说明引物设计好,模板未见污染,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各组目的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各组脊髓组织中PCNA、CSPG基因的表达量显着增高(P<0.05);与Model组相比,DDD组、TGN-020组和DDD+TGN-020组脊髓组织中PCNA、CSPG基因的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DDD组、TGN-020组和DDD+TGN-020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各组脊髓组织中PCNA、CSPG基因的表达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髓鞘和神经元组织形态Sham组脊髓组织在透射电镜下可见髓鞘外形规则,厚薄均一,形似同心圆状,结构完整,未见破裂、缺失等改变,板层结构均匀致密,胞内线粒体丰富,胞浆饱满,清晰可见。Model组髓鞘结构不规则,部分髓鞘断裂缺失,厚薄不一,局部可见褶皱卷曲,板层结构松散、融合,线粒体肿胀,甚至部分溶解消失;DDD组、TGN-020组、DDD+TGN-020组可见髓鞘结构较完整,形态部分不规则但较Model组改善,部分髓鞘可见卷曲、厚薄不一,板层结构较均匀,虽有部分缺失,但松散程度相对Model组较轻,仍可见清晰的线粒体,但数量较Sham组少,胞体较小。10.电镜观察树突和树突棘形态各组脊髓经高尔基染色后结果显示:Sham组脊髓树突结构完整、形态规则、长度较长,树突上密布树突棘,树突棘分布整齐、均匀致密、数量较多;Model组脊髓树突形态不规则,部分断裂缺失,长度较短,较为纤细,树突棘数量少,稀疏分布,排列紊乱;与Model组相比,DDD组、TGN-020组、DDD+TGN-020组脊髓树突形态有所改善、树突较长、结构较完整、周经较粗,树突棘数量较多,排列更为规则、整齐。对各组脊髓树突长度及树突棘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Model组树突长度明显降低(P<0.05),树突棘数量明显减少(P<0.05);与Model组相比,DDD组、TGN-020组、DDD+TGN-020组树突长度明显增加(P<0.05),树突棘数量显着增多(P<0.05);DDD组、TGN-020组、DDD+TGN-020组组间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部分:抵当汤加减含药血清对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迁移及神经生长相关细胞因子分泌的作用1.原代AS镜下观察原代细胞培养2d,镜下可见AS细胞呈不规则形状散在分布,部分细胞形似星形,细胞核大、呈椭圆形,细胞胞浆丰富,从胞体向四周发出长而有分支的突起;将原代细胞传代至第三代可见细胞生长状态良好,适宜进行后续实验。2.AS鉴定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GFAP染色呈阳性,阴性对照组未见任何阳性染色,提示GFAP呈特异性表达,所提取的细胞为AS。3.DDD含药血清对AS的安全干预浓度,以及干预RAS的最佳干预时间和最佳干预浓度DDD含药血清干预AS的安全浓度范围为:0-15%,DDD含药血清干预RAS最佳的干预浓度为10%,最佳干预时间为48h。4.DDD含药血清对RAS活性的影响MTT结果显示,与CG组相比,其余各组RAS活性均降低(P<0.05);与MG相比,BSG组RAS活性无显着差异(P>0.05),DDD、TGN-020和DDD+TGN-020组RAS活性均显着下降(P<0.05);DDD、TGN-020和DDD+TGN-020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5.DDD含药血清对RAS迁移率的影响损伤24h后,各组RAS与对侧细胞完全分离,中间形成一条空白的划痕区域,划痕区未见或少见RAS;48h后部分细胞开始向对侧延伸突触,划痕区域出现部分肥大的RAS,细胞胞浆丰富,胞体呈球形,发亮,细胞加速分裂;72h后划痕区域缩小,部分RAS与对侧RAS突触交织,划痕开始愈合。在整个愈合过程中,24h各组划痕区域面积比无显着差异(P>0.05);自48h开始,与MG组相比,BSG划痕区域面积比无显着差异,其余各组均明显较大(P<0.05)。DDD组、TGN-020组和DDD+TGN-020组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72h后,MG组与BSG组划痕区域面积比无显着差异(P>0.05)。与MG组相比,DDD组、TGN-020组和DDD+TGN-020组划痕区域面积比明显较大(P<0.05),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以上划痕区域面积比的改变反映了RAS在损伤发生后向受损区域的迁移速率。6.各组对RAS中AQP4、GFAP荧光表达量的影响使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对RAS中AQP4、GFAP和细胞核进行了标记。染色结果显示,AQP4+细胞呈绿色,GFAP+细胞呈红色,细胞核呈蓝色,荧光双标的细胞呈黄色的不规则树枝状。其中,CG组仅见12个零星分布的AQP4+/GFAP+细胞;MG组和BSG可见较多的AQP4+/GFAP+细胞,亮度较高,细胞肿胀程度严重;DDD组、TGN-020组、DDD+TGN-020组可见较少的AQP4+/GFAP+细胞,亮度较低,细胞肿胀程度较轻。对AQP4+/GFAP+细胞进行计数统计,结果表明,与CG相比,其他各组阳性细胞占比显着增多(P<0.05);与MG相比,除BSG组无显着差异外(P>0.05),DDD组、TGN-020组和DDD+TGN-020组阳性细胞占比显着减少(P<0.05);DDD组、TGN-020组和DDD+TGN-020组阳性细胞占比组间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7.各组对RAS中AQP4、GFAP和NGF、BDNF、GAP-43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CG组相比,其余各组AQP4和GFAP蛋白表达量均显着增高(P<0.05),NGF、BDNF、GAP-43蛋白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5);与MG组相比,除BSG组无明显差异外(P>0.05),DDD组、TGN-020组和DDD+TGN-020组AQP4和GFAP蛋白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5),NGF、BDNF、GAP-43蛋白表达量均显着增高(P<0.05),3组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 1.自制简易脊髓打击器从20mm、40mm高处垂直撞击脊髓组织具有和NYU打击器从12.5mm、25mm处打击脊髓损伤程度相似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自制简易脊髓打击器安全性高,稳定性好,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可供科研工作者参考。2.通腑逐瘀法治则指导下抵当汤加减可有效消除SCI大鼠损伤处水肿,促进神经功能康复。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为:通过抑制AQP4的表达可抑制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减少胶质瘢痕形成,提高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及细胞膜生长相关蛋白的表达,促进神经功能康复。3.DDD含药血清能通过抑制AQP4的表达,有效减轻RAS水肿,减少RAS活化和减缓RAS迁移,促进RAS中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
陈临池[4](2021)在《甲泼尼龙对视神经夹伤模型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文中提出视神经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轴突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在视神经受损后,如何维持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存活仍然是临床上面临的难题。甲泼尼龙作为一种人工合成的皮质类固醇,甲泼尼龙冲击疗法由于其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良好临床结果而被应用于治疗急性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目前有些研究表明高剂量的皮质类固醇在此情况下有效,但对于仅使用低剂量的治疗效果以及其对于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的影响却少有研究。本实验选用昆明系小鼠和GFP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左眼行视神经夹伤手术以建立视神经夹伤模型,通过Neu-N免疫组化染色比较了尾静脉注射和灌胃两种给药方式,确定了最佳给药方式及给药浓度;利用甲苯胺蓝染色法观察视神经损伤后神经退行性病变。采用H-E染色和GFAP免疫荧光染色,分别观察视网膜结构变化和星形胶质细胞表达量变化;并以GFP小鼠作为实验材料观察小胶质细胞数量的变化。通过检测T-SOD活力以及MDA含量研究视网膜的氧化应激反应,并利用qRT-PCR分析星形胶质细胞相关因子表达量变化。以体外培养的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剥夺葡萄糖条件培养建立损伤模型,使用不同浓度的甲泼尼龙进行处理,通过MTT测定细胞活力及GFAP免疫荧光进行形态学观察。以此探讨甲泼尼龙对于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保护作用中可能的机制。实验结果显示:(1)相比于连续采用高剂量的甲泼尼龙,低剂量的甲泼尼龙治疗组RGC存活量在视神经夹伤后有明显增加;视网膜内核层及外核层厚度在视神经夹伤后减少,而经过甲泼尼龙治疗后保持稳定;(2)视神经纤维束在夹伤后出现排列紊乱的变化,但在甲泼尼龙的治疗下排布有恢复的趋势;(3)视神经夹伤后星形胶质细胞以及小胶质细胞大量激活,经过甲泼尼龙治疗后激活趋势得到抑制;(4)甲泼尼龙的治疗可以在减少星形胶质细胞总量的前提下,反而使A2型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增加;(5)甲泼尼龙不利于激活状态的星形胶质细胞的存活,而低浓度的甲泼尼龙能够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从而使星形胶质细胞能够在甲泼尼龙的处理下保持较高的细胞活力。本实验表明,低剂量的甲泼尼龙对小鼠视神经夹伤模型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有保护作用。视神经夹伤后,尾静脉注射5.4 mg/kg的甲泼尼龙可以通过减轻视网膜中的氧化应激水平和炎症反应,从而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激活;同时还会促进星形胶质细胞向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A2激活表型分化来延缓小鼠RGC的凋亡同时维持视网膜结构稳定。
于逸飞[5](2021)在《胶质瘤细胞源性富含miR-124-3p的外泌体抑制胶质瘢痕形成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丰富的神经胶质细胞,其数量超过神经元的五倍。它们不仅是神经元的支持细胞,而且在突触形成、离子稳态、神经递质清除、细胞外空间体积调节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正常生理条件下,星形胶质细胞支持并保护神经元发育,维持神经元周围离子平衡,调节递质代谢,参与跨突触信号传递过程;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损伤周围的星形胶质细胞被激活发生肥大化变为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活跃增殖并迁移至损伤部位与少突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等形成胶质瘢痕,分泌轴突生长抑制剂并阻止轴突再生,是中枢神经系统再生能力受限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抑制和消除反应性星形胶质形成的胶质瘢痕成为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关键。miR-124是中枢神经系统中表达最丰富的miRNA之一,通过调节自噬、神经炎症、氧化应激和神经分化以及线粒体功能等方面,在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证明,miR-124通过靶向STAT3减少了中风后的胶质瘢痕形成并改善了神经功能恢复。并且有研究者发现星形胶质细胞在过表达miR-124后转分化为神经元,细胞活化被抑制。这些研究表明miR-124不仅具有抑制胶质瘢痕形成的功能,还有利于神经网络的再形成和神经组织功能的恢复。外泌体是细胞向胞外分泌的囊泡类小体,具有典型的脂质双分子层膜结构,包裹有蛋白质、脂质和不同的核酸(m RNAs,miRNA,lnc RNAs)。外泌体作为一种细胞间信号传递的天然载体,可以高效递送miR-124等生物活性物质调控细胞特性,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发挥显着的生物学效果。为了大量获得搭载生物活性物质的外泌体,需要选取合适的细胞量产、改造外泌体。胶质瘤细胞作为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性恶性肿瘤细胞,已开发出诸多商品化细胞系,可能是制备大量携带生物活性成分的外泌体并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优良供体。因此本实验拟用商品化的U-87MG人胶质瘤细胞系(U-87细胞)为外泌体的供体,收集制备富含miR-124-3p的外泌体,探索此种外泌体在胶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和机制,并进行安全性评价,为以胶质瘤来源外泌体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进行创新性基础研究并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内容:(1)从大鼠乳鼠的大脑中提取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应用细胞免疫荧光鉴定细胞特性及纯度,应用TGF-β1刺激其活化为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2)选择商品化的U-87细胞作为外泌体的供体细胞,通过超速离心从上清液中分离外泌体,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测量外泌体的形态及大小,应用Western blot分析外泌体的特征表面标记蛋白CD9、CD63和TSG101表达情况,应用NTA分析外泌体粒径分布浓度,应用PKH67染色标记外泌体,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外泌体是否可被反应性星型细胞吸收;(3)分别应用两种方式构建过表达miR-124-3p的外泌体,应用RT-q PCR检测外泌体中miR-124-3p相对表达水平,将外泌体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应用RT-q PCR检测细胞中miR-124-3p含量变化,应用Western blot和RT-q PCR检测活化相关分子GFAP、SOX9和瘢痕形成相关物STAT3、p-STAT3的表达情况,并探讨两种构建方式的优劣;(4)cy3荧光素标记的胆固醇修饰的miR-124-3p mimic与外泌体在37℃下共孵育制备富含miR-124-3p的外泌体,然后处理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5)EdU和富含miR-124-3p的外泌体共同处理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应用免疫荧光分析细胞增殖;(6)通过高通量检测分析外泌体处理过的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中差异表达的m RNA,推测外泌体的作用机制;(7)将外泌体移植到脊髓损伤大鼠体内,检测胶质瘢痕形成情况并观察移植后是否出现成瘤现象。结果如下:(1)成功分离培养乳鼠大脑皮层来源的星形胶质细胞,通过细胞免疫荧光鉴定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为强阳性表达;阿糖胞苷进一步提纯后,细胞纯度达到95%以上;(2)超速离心获取U-87细胞外泌体,在电镜下显示成盘状结构,直径100nm左右;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到外泌体的特征表面标记蛋白CD9、CD63和TSG101的表达;应用NTA分析检测得到的粒子分布系数(PDI)在0.08-0.7之间,粒径中30nm-150nm范围所占百分比为56%;荧光显微镜观察到PKH67标记的外泌体(绿色)位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细胞质中,表明外泌体被吸收;(3)方式一:先转染miR-124-3p后分离外泌体分别应用50、100、200 n M的miR-124-3p mimic转染U-87细胞,RT-q PCR检测到细胞中miR-124-3p含量依次提高约4、6、6倍,但相较于其他浓度,200n M浓度下U-87细胞数目明显减少,因此选择100n M作为最佳转染浓度。收集U-87细胞上清液,通过超速离心分离外泌体,应用RT-q PCR检测外泌体中miR-124-3p提升4倍。将过表达miR-124-3p的外泌体按70μg/ml的浓度加入到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培养液中,共培养48h,RT-q PCR检测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中miR-124表达提升1.8倍,Western blot检测GFAP、SOX9在蛋白水平下调,STAT3磷酸化水平下降。方式二:先分离外泌体后共孵育提高miR-124-3p直接从U-87细胞培养液中超速离心收集外泌体,与胆固醇修饰的miR-124-3p mimic在37℃下共孵育1h,PBS缓冲液洗涤后再次离心获取外泌体,外泌体中miR-124-3p提升15倍。将过表达miR-124-3p的外泌体按70μg/ml的浓度加入到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培养液中,共培养48h,RT-q PCR检测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中miR-124-3p表达提升8倍,活化相关分子GFAP、SOX9和瘢痕相关物STAT3在基因水平显着下调,Western blot检测GFAP、SOX9在蛋白水平下调,STAT3磷酸化水平下降,且相较于方式一,下调程度更加显着。综上,方式二操作简单方便,miR-124-3p提升更加显着,有效抑制STAT3磷酸化以及GFAP和SOX9等反应性胶质细胞标志物的表达,是体外构建过表达miR-124-3p外泌体的最佳策略,后续实验应用方法二制备的富含miR-124-3p的外泌体进行。(4)制备富含胆固醇修饰cy3标记的miR-124-3p外泌体处理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中含有大量发cy3荧光的物质,证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通过摄取外泌体的方式大量摄入miR-124-3p;(5)通过EdU实验证明过表达miR-124-3p的外泌体可以抑制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殖(P<0.05);(6)过表达miR-124-3p的外泌体调控生长增殖、细胞外基质分泌以及胶质瘢痕形成相关的多个基因(Gfap、Vim、Cspg5、Sox9、S100b、Cdk1)和通路(c AMP、Jak-STAT、m TOR、PI3K-Akt、TGF-beta),推测其可能是通过作用于多个途径协同调控损伤后的瘢痕形成过程;(7)过表达miR-124-3p的外泌体在体内可被星形胶质细胞摄取并抑制其增殖,有助于减少胶质瘢痕形成。结论:(1)应用胆固醇修饰的miR-124-3p mimic与外泌体共孵育的方式可有效制得富含miR-124-3p的外泌体,相较于先转染后分离的传统方法,效率更高、操作更加便捷;(2)富含miR-124-3p的外泌体可被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吸收,下调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中与生长增殖、细胞外基质分泌以及胶质瘢痕形成相关的多个基因和通路,有效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以及胶质瘢痕形成。
张晓丽[6](2021)在《谷氨酸与丙酮酸对星形胶质细胞耐受氧化应激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氧化应激已经被众多研究证实与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正常生理状态下,星形胶质细胞内的ATP(三磷酸腺苷)水平维持在一个动态平衡中,但氧化应激可显着抑制ATP的合成,引发一系列细胞反应,最终导致细胞死亡。本研究发现,H2O2(过氧化氢)可使星形胶质细胞内的谷氨酸水平降低,而外源给予谷氨酸可以显着增强星形胶质细胞在氧化应激状态下的生存,但在氧化应激之后的恢复期谷氨酸的作用显着不如丙酮酸。线粒体外葡萄糖的糖酵解步骤比线粒体内的TCA循环(三羧酸循环)更容易受到氧化应激的损伤而停止TCA循环底物的供给,谷氨酸与丙酮酸先后提供了TCA所必须的底物,为细胞维持ATP合成以从氧化应激中恢复提供了重要的能量保障。目的探究氧化应激状态下,谷氨酸代谢对星形胶质细胞活性以及维持ATP合成的影响方法通过给予外源性的H2O2来引起细胞氧化应激,用谷氨酸、丙酮酸等加以干预,用CCK-8、荧光染色等方法检测细胞的活力,结合胞内ATP浓度检测以及HPLC(高效液相色谱)测量细胞内谷氨酸受氧化应激的影响。研究星形胶质细胞经受氧化刺激的过程中以及刺激消除后的恢复过程,谷氨酸与丙酮酸对星形胶质细胞的ATP合成与细胞活性的影响。图像数据以Leica LAS X以及Image J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用0~2 mM的H2O2处理星形胶质细胞15 min、30 min后,细胞活性均显着降低,200μM谷氨酸预处理可以显着提高细胞活性。(2)H2O2处理之后,外源给予Pyr(丙酮酸)可以显着增加细胞的存活,外源给予Glu(谷氨酸)无明显效果。(3)H2O2处理时间与剂量依赖性地降低胞内的ATP水平,而谷氨酸预处理可以显着缓解这种ATP降低。(4)H2O2处理加速胞内的谷氨酸消耗,谷氨酸预处理可以提升胞内的谷氨酸储备,使得胞内谷氨酸更能耐受H2O2处理导致的消耗。(5)急性给予高浓度谷氨酸也可部分缓解H2O2处理导致的胞内ATP下降。结论(1)谷氨酸预处理可以减少星形胶质细胞受H2O2刺激产生的损伤,预存于细胞内的谷氨酸可提供糖酵解失活后三羧酸循环所需要的代谢底物。(2)在谷氨酸预处理的情况下,H2O2刺激之后的恢复期,给予外源性丙酮酸绕开糖酵解能力的抑制,直接进入三羧酸循环合成ATP,有利于维持细胞的活性。(3)H2O2短期刺激时,同时给予高浓度(1~100 m M)的谷氨酸也可以保护星形胶质细胞内的ATP水平,但效果不如低浓度谷氨酸预处理时。
杜欣[7](2021)在《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体外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阐明牛黄及其有效成分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内在生物学机制。方法:1.体外脑神经血管单元模型的建立以及缺氧/复氧模型的建立(1)利用体外原代细胞培养技术,提取大脑皮质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细胞鉴定;(2)利用transwell板将三种细胞共培养,构建体外脑神经血管单元的模型,利用TEER值,判定模型是否成功;(3)采用缺氧1h,复氧24h,构建OGD/R模型,利用TEER值、荧光素钠渗透系数判定模型是否成功。2.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三种细胞的毒性利用不同浓度的牛黄(Bezoar)、牛磺酸(Taurine)、牛黄熊去氧胆酸(TUDCA)和熊去氧胆酸(UDCA),作用于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内皮细胞,分别干预24h和48 h,利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检测每种不同浓度的药物对细胞的毒性。3.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1)通过OGD/R模型,检测牛黄、牛磺酸、TUDCA和UDCA的不同剂量对细胞的作用,利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确定每种药物的最佳剂量;(2)利用药物的最佳剂量进行干预,通过检测血脑屏障的通透性:TEER值、荧光素钠渗透系数和γ-GT;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氧化应激指标SOD、NO、MDA以及神经元凋亡率。(3)牛黄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机制研究加入抑制剂LY294002,检测牛黄对细胞的干预是通过PI3K/AKT通路实现的;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金属蛋白酶MMP2、MMP9,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Claudin-5 以及 HIF-1α、VEGF、PI3K、AKT、p-AKT。4.不同配伍组分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1)利用OGD/R模型,筛选牛磺酸+牛磺熊去氧胆酸(T+T),牛磺酸+熊去氧胆酸(T+U)的最佳剂量;(2)利用药物的最佳剂量进行干预,通过检测血脑屏障的通透性:TEER值、荧光素钠渗透系数和γ-GT;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氧化应激指标SOD、NO、MDA以及神经元凋亡率。5.配伍组分牛磺酸和熊去氧胆酸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作用机制利用T+U的最佳剂量,进行OGD/R的造模,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金属蛋白酶 MMP2、MMP9,紧密连接蛋白 ZO-1、Occludin、Claudin-5 以及 NF-κBp65,p-P65,IKBα,p-IKBα 蛋白表达。6.配伍组分牛磺酸和牛磺熊去氧胆酸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作用机制利用T+T的最佳剂量,进行OGD/R的造模,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金属蛋白酶MMP2、MMP9,紧密连接蛋白 ZO-1、Occludin、Claudin-5,CA43、AQP4以及 P38MAPK,P-P38MAPK。结果1.获得了纯度较高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内皮细胞(1)神经元培养7d后成熟,经MAP2免疫荧光鉴定,纯度大于95%;(2)星形胶质细胞培养7d后成熟,经GFAP免疫荧光鉴定,纯度大于95%;(3)内皮细胞培养7d后成熟,经Ⅷ因子免疫荧光鉴定,纯度大于95%。2.利用transwell,建立了脑神经血管单元的模型(1)该模型的电阻值在3-5天趋于平稳;(2)三细胞共培养,三种细胞的状态和单细胞相比,更佳。3.成功复制OGD/R模型利用缺氧1h,复氧24h,能够成功复制OGD/R模型,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电阻值降低,荧光素钠渗透系数升高,能够进行下一步的实验研究。4.筛选药物毒性利用不用浓度的牛黄、牛磺酸、牛磺熊去氧胆酸和熊去氧胆酸分别干预24h和48h,筛选药物的毒性。5.筛选药物的保护剂量利用无毒性的各种药物浓度,通过OGD/R造模方法,检测细胞活力,筛选出保护作用的最佳剂量。6.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体外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1)牛黄及其有效成分降低LDH,升高γ-GT,提高TEER值和降低荧光素钠渗透系数;(2)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减少炎症因子TNF-α、IL-6、IL-1 β的水平;(3)牛黄及其有效成分降低NO、MDA的水平,升高SOD的水平;(3)牛黄及其有效成分抑制神经元的凋亡;(4)牛黄降低MMP2、MMP9的蛋白表达;(5)牛黄能升高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提高ZO-1、Occludin、Claudin-5的蛋白表达;(6)牛黄通过HIF-α/VEGF,PI3K/AKT通路,发挥保护NVU的作用,牛黄降低HIF-1α、VEGF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I3K、AKT的蛋白表达水平。7.不同配伍组分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1)筛选了配伍组分的最佳剂量,T+T的最佳剂量1mM Taurine和1μM TUDCA,T+U的最佳剂量1mM Taurine和1μM UDCA;(2)T+T、T+U有效保护血脑屏障,降低TEER值,降低荧光素钠渗透系数,升高γ-GT;(3)T+T、T+U有效减轻细胞损伤,降低LDH的水平;(4)T+T、T+U有效减轻炎症反正,降低TNF-α、IL-6、IL-1β的值;(5)T+T、T+U有效抑制氧化反应,降低NO、MDA的水平,升高SOD的活力;(6)T+T、T+U抑制神经元的凋亡率。8.配伍组分牛磺酸和熊去氧胆酸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作用机制(1)T+U抑制神经元的凋亡率;(2)T+U 提高 ZO-1、Occludin、Claudin-5 的蛋白表达;(3)T+U降低MMP2、MMP9的蛋白表达;(4)T+U降低Bax、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Bcl-2蛋白表达;(5)T+U降低MyD88、P-P65、P-IKB α的蛋白表达,通过MyD88/NF-κB信号通路发挥脑保护作用。9.配伍组分牛磺酸和牛黄熊去氧胆酸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作用机制(1)T+T抑制神经元的凋亡率;(2)T+T 提高 ZO-1、Occludin、Claudin-5 的蛋白表达;(3)T+T降低MMP2、MMP9的蛋白表达;(4)T+T降低Bax、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Bcl-2蛋白表达;(5)T+U降低AQP4、P38MAPK,升高CX43的蛋白表达。结论(1)牛黄、牛磺酸、TUDCA和UDCA能够减轻炎症反应,降低氧化应激的水平,抑制神经元的凋亡发挥神经保护的作用;(2)牛黄通过HIF-1α/VEGF和PI3K/AKT通路发挥脑保护作用;(3)牛磺酸和牛磺熊去氧胆酸,牛磺酸和熊去氧胆酸配伍,发挥协同作用,比单独使用牛磺酸药效更好;(4)牛磺酸和熊去氧胆酸1000:1的配伍能够抑制炎症反应,降低氧化应激的水平,保护血脑屏障,抑制神经元的凋亡,能够抑制通路MyD88/NF-κB通路发挥脑保护作用(5)牛磺酸和牛磺熊去氧胆酸1000:1的配伍能够抑制炎症反应,降低氧化应激,保护血脑屏障,能够抑制P38MAPK通路,发挥脑保护作用;
李季声[8](2021)在《HMGB1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亚型变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进行氧糖剥夺/复氧复糖(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Restoration,OGD/R)以模拟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损伤状态。观察损伤后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表达情况以及正常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转化为A1型和A2型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情况,探讨HMGB1对经过OGD/R模型损伤后的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亚型变化的调节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观察体外氧糖剥夺/复氧复糖损伤处理后活化的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向A1和A2型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亚型的转化情况。培养取自1-2内新生的SD大鼠的乳鼠的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建立氧糖剥夺/复氧复糖模型。实验共有四组:正常组(正常培养的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不做特殊处理),OGD6h/R6h(氧糖剥夺6小时/复氧复糖6小时的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细胞),OGD6h/R12h(氧糖剥夺6小时/复氧复糖12小时的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细胞),OGD6h/R24h(氧糖剥夺6小时/复氧复糖24小时的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细胞)。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上述四组细胞培养基内(即细胞外的)HMGB1含量。接下来,采取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上述四组细胞中A1型星形胶质细胞标记蛋白C3和A2型星形胶质细胞标记蛋白S100A10的表达情况。第二部分,观察抑制HMGB1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亚型转换情况及其功能变化。通过第一部分实验找出A1型星形胶质细胞表达最多的时间点。通过转染携带HMGB1沉默基因的慢病毒干扰细胞合规部蛋白的表达,通过丙酮酸乙酯(Ethyl pyruvate,EP)抑制HMGB1的表达。实验分为五组进行:正常组,模型组(氧糖剥夺/再灌注组),HMGB1干扰组(携带HMGB1沉默基因的慢病毒与正常星形胶质细胞共同培养后进行氧糖剥夺),阴性序列转染组(将携带对HMGB1基因没有影响的慢病毒与正常星形胶质细胞共同培养后进行氧糖剥夺),HMGB1+EP组(氧糖剥夺/再灌注+EP)。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细胞培养基中HMGB1,谷氨酸,IL-1β,TNF-α含量,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上述四组细胞中A1型星形胶质细胞标记蛋白C3和A2型星形胶质细胞标记蛋白S100A10以及HMGB1蛋白的表达含量。第三部分,观察HMGB1通过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对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损伤后亚型的调节作用。实验分为五组进行:正常组,模型组,HMGB1抑制剂组,TLR4抑制剂组,NF-Κb抑制剂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细胞培养基中HMGB1,谷氨酸,IL-1β,TNF-α含量,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上述五组细胞中A1型星形胶质细胞标记蛋白C3和A2型星形胶质细胞标记蛋白S100A10以及TLR4和NF-Κb蛋白的表达含量。结果:1.在第一部分实验中:观察体外氧糖剥夺/复氧复糖处理后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亚型的表现情况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回报:与正常组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培养基相比,其余三组进行了OGD/R损伤的细胞培养基中的HMGB1含量明显增高(P<0.05),且在复氧复糖24小时时,HMGB1含量达到峰值。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未进行OGD/R的正常培养的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相比,氧糖剥夺/复氧复糖组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C3蛋白的表达量增高(P<0.05),且在复氧复糖12小时后表达量最多。S100A10蛋白表达含量经氧糖剥夺损伤后也呈上升趋势,并且与正常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其表达量最多的时间点在复氧复糖损伤后6小时。因为本实验侧重于A1型星形胶质细胞的研究,因此我们选择OGD6h/R12h作为后续实验的典型时间点。2.在第二部分实验中:观察抑制HMGB1后,对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亚型的影响以及对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功能的影响。ELISA结果显示:与氧糖剥夺/复氧复糖组相比,sh RNA转染组和HMGB1抑制剂EP组细胞培养基中HMGB1、谷氨酸、IL-1β、TNF-α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而阴性序列转染组与氧糖剥夺/复氧复糖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损伤组相比,sh RNA转染组和HMGB1抑制剂EP组C3蛋白、S100A10蛋白、和HMGB1表达减少(P<0.05),而阴性序列转染组与氧糖剥夺/复氧复糖组相比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3.在第三部分实验中:观察HMGB1通过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对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损伤后亚型的调节作用。ELISA结果显示:与氧糖剥夺/复氧复糖组相比,HMGB1抑制剂EP组和TLR4抑制剂CLI-095组以及NF-κB抑制剂BAY11-7082组细胞培养基中HMGB1、谷氨酸、IL-1β、TNF-α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而阴性序列转染组与氧糖剥夺/复氧复糖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损伤组相比HMGB1抑制剂EP组、TLR4抑制剂CLI-095组以及NF-κB抑制剂BA11-7082组C3蛋白、S100A10蛋白、TLR4蛋白、NF-κB蛋白表达减少(P<0.05),而阴性序列转染组与氧糖剥夺/复氧复糖组相比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损伤后,HMGB1释放增多,细胞开始向A1型和A2型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转化。2.抑制HMGB1可减少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向A1型星形胶质细胞的转化。减少谷氨酸的释放,有利于神经系统损伤后的恢复。3.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损伤可通过HMGB1/TLR4/NF-κB通路促进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向A1型星形胶质细胞的转化。
余水生[9](2021)在《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在胶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脊髓损伤后Fascin-1特异性表达在小胶质细胞并调控其迁移背景:最近的研究表明,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迁移并聚集在星形胶质细胞瘢痕和纤维性瘢痕之间,具有抑制炎症和神经保护功能,但小胶质细胞迁移的机制尚不清楚。Fascin-1是一种关键的肌动蛋白捆绑蛋白,调节细胞的迁移、侵袭和粘附,但其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尚未见报道。方法:本文采用小鼠胸段(T10)脊髓压迫损伤模型。利用Western blot检测脊髓损伤前和损伤后3、7、14天Fascin-1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变化;采用组织免疫荧光,对Fascin-1与脊髓的主要细胞标记物分别进行荧光双标,分析Fascin-1的细胞定位。利用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SF1R)抑制剂PLX5622体内特异性体内清除小胶质细胞,以验证Fascin-1的细胞来源。体外利用BV-2小胶质细胞结合划痕实验和Transwell法观察Fascin-1对小胶质细胞迁移功能的影响。体外诱导小胶质细胞极化,观察Fascin-1的表达变化。结果:小鼠脊髓损伤后7-14天,Fascin-1表达显着上调(P<0.001),主要分布于损伤核心周围,且特异性表达于CX3CR1+小胶质细胞。对脊髓损伤后14天的组织进行Fascin-1和CX3CR1荧光双标定量发现,Fascin-1+CX3CR1+细胞分别占Fascin-1+、CX3CR1+细胞总数的94.06±0.82%和87.65±1.08%。通过免疫荧光双标发现,Fascin-1在GFAP+星形胶质细胞、Neu N+神经元、NG2+细胞、PDGFRβ+周细胞以及损伤核心的MAC2+血源性巨噬细胞中均不表达。用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SF1R)抑制剂PLX5622特异性去除损伤脊髓中的小胶质细胞后,Fascin-1的表达相应降低(P<0.0001)。髓磷脂碎片体外激活小胶质细胞后,可上调Fascin-1的表达,并促进小胶质细胞的迁移(P<0.05)。使用小干扰RNA(si RNA)抑制Fascin-1的表达可显着抑制小胶质细胞的迁移(P<0.05),但这种抑制作用可通过加入髓磷脂碎片逆转。小胶质细胞M1/M2极化不影响Fascin-1的表达。结论:脊髓损伤后,Fascin-1在小胶质细胞中特异性高表达,在小胶质细胞迁移和小胶质细胞瘢痕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因此,阐明这一机制将为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第二部分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M1极化能通过TGFβ1/SOX9通路促进星形胶质细胞产生CSPG背景: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逐渐迁移到损伤核心的周围,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肥大形成星形胶质瘢痕,并产生CSPG,限制炎症扩散的同时,也阻碍了轴突的生长;小胶质细胞也同样形成小胶质细胞瘢痕包绕损伤核心,而且小胶质细胞还可以根据微环境不同表现为促炎的M1极化和抗炎的M2极化。但是小胶质细胞极化对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尚不清楚。方法:本文采用小鼠胸段(T10)脊髓压迫损伤模型。利用组织免疫荧光检测脊髓损伤前和损伤后3、7、14天小胶质细胞M1型(i NOS+)及M2型(Arg1+)极化情况以及14天时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位置关系。体外培养小鼠小胶质细胞系(BV-2)和星形胶质细胞系(C8-D1A),利用Western blot和细胞免疫荧光验证小胶质细胞极化诱导,并检测小胶质细胞极化情况下TGFβ1的表达情况。采用组织免疫荧光检测脊髓损伤前和损伤后3、7、14天小胶质细胞表达TGFβ1的情况。体外诱导小胶质细胞极化,并用极化的条件培养基与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检测SOX9和CSPG的表达情况。设计挽救实验,验证小胶质细胞M1极化通过TGFβ1/SOX9通路促进星形胶质细胞产生CSPG。结果:脊髓损伤后14天小胶质细胞(CX3CR1+)与星形胶质细胞(GFAP+)均形成致密瘢痕,而且在损伤核心边缘高倍镜下两细胞空间位置紧密相邻。脊髓损伤前和损伤后3、7、14天小胶质细胞极化状态不同,在损伤后3天和7天时主要是M1(i NOS+CX3CR1+)极化,分别占CX3CR1+小胶质细胞的54.3±4.4%和76.7±3.6%;而M2(Arg1+CX3CR1+)极化的小胶质细胞,在损伤后7天和14天少量表达,分别占CX3CR1+小胶质细胞的16.6±3.5%和24.9±2.8%。体外成功诱导小胶质细胞极化,并发现M1极化情况下高表达TGFβ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通过组织免疫荧光也验证了3天和7天的M1型小胶质细胞高表达TGFβ1。小胶质细胞M1极化的条件培养基可以通过上调SOX9的表达,促进星形胶质细胞产生CSP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在SOX9被敲低后,促进效果消失,加入TGFβ1细胞因子并不能逆转。结论:小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后3天和7天处于M1极化,并高表达TGFβ1。M1极化的小胶质细胞通过TGFβ1/SOX9通路促进星形胶质细胞产生CSPG。
宋旆文[10](2021)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及神经再生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CM)对神经分化和免疫炎症的调控作用及其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在体外细胞实验,将BMSC-CM和神经干细胞(NSCs)进行共同培养7天,随后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共培养7天后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比例。在动物实验通过建立脊髓孙损伤动物模型,注射BMSC-CM利用组织免疫荧光和Western-Blot检测其对损伤局部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再生的影响。同时,利用ELISA、WB、He染色、BBB评分,分别检测BMSC-CM对损伤局部炎症因子表达、神经细胞凋亡、空洞大小及大鼠下肢功能的影响。结果:体外细胞实验发现,BMSC-CM的加入共培养7天后,明显提高神经元所占总细胞数的比例,同时降低星形胶质细胞所占比例。在脊髓损伤局部,BMSC-CM治疗也能够促进损伤空洞周围瘢痕减少,促进神经元再生和神经纤维向瘢痕内芽生。同时,还发现BMSC-CM能够通过抑制促炎因子表达,上调抗炎因子分泌,进而减少损伤局部细胞凋亡、空洞大小,提高下肢神经功能评分。结论:BMSCs在抑制脊髓损伤后过度炎症反应和有效促进内源性NSCs更多的向神经元方面两个方面,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目的:检测BMSC-CM对BMP/Smad 1/5/8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在NSCs中分别加入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和BMP+BMSC-CM共培养7天,细胞免疫荧光检测NSCs分化情况。WB检测BMSC-CM对p-Smad 1/5/8表达的影响;建立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在不同时间利用WB检测BMSC-CM对脊髓损伤大鼠局部组织BMP4和p-Smad 1/5/8表达的影响。结果:在NSCsz中加入BMP4后,其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比例明显增高,但这一生物学效应在加入BMSC-CM后,受到明显抑制,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比例下降,同时Map-2阳性神经元比例增高。WB结果表明BMSC-CM能够明显抑制NSCs早期p-Smad 1/5/8的表达。在脊髓损伤动物局部组织,BMSC-CM处理的大鼠,其局部BMP4和p-Smad 1/5/8表达均低于对照组。结论:通过抑制BMP4/Smad 1/5/8信号通路,BMSCs能够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减少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目的:验证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在BMSCs诱导SCI大鼠神经恢复中的作用方法:利用HGF和BMP4与NSCs共培养,检测其p-Smad 1/5/8表达及对其分化的影响。采用westernblot、ELISA、免疫组化、苏木精-伊红染色等方法研究HGF对SCI大鼠神经细胞再生和炎症的影响。Westernblot检测了HGF/c-Met与BMP/smad1/5/8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利用c-Met抑制剂或和si RNA,通过阻断BMP/c Met信号通路和沉默BMSCs中HGF的表达,检测影响BMSC-CM对SCI大鼠神经细胞再生和炎症、BMP/Smad 1/5/8信号通路产生影响。结果:通过抑制BMP/Smad信号通路,HGF在体外能够促进NSCs更加有效的向神经元分化,在SCI大鼠,促进损伤局部瘢痕边缘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和突起生长,并通过调节炎症过程减轻继发性损伤,其与BMSC-CM具有类似生物学效应。当功能性阻断BMSCs中的c-Met抗体或HGF敲除可显着逆转BMSC-CM介导的功能改善。结论:MSC对SCI大鼠恢复的生物学效应主要依赖于HGF的分泌。目的:探讨BMSC-CM对NSCs和脊髓损伤SCI大鼠smad6表达的影响及其在神经干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方法:体外(NSCs)和体内(SCI大鼠)检测BMSC-CM和TGF-β对Smad6表达的调节作用。采用westernblot分析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TGF-β及阻滞剂体内外对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再生的影响。采用BBB评分评价不同时间点脊髓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情况。结果:BMSC-CM在体外可上调smad6的表达。TGF-βI型受体激酶抑制剂SB431542预处理可抑制BMSC-CM相关Smad6表达的上调。BMSC-CM能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Smad6基因敲除部分减弱了这种神经分化作用,导致共培养7天后,神经元表达比例的降低。在体内,损伤后期Smad6的表达在早期被BMSC-CM所下调,但在损伤7天后其表达在BMSC-CM加入后升高。更重要的是,加入TGF-βI型受体激酶抑制剂仅能够抑制晚期BMSC-CM在脊髓损伤大鼠局部对Smad6的上调作用。结论:BMSC-CM可通过分泌TGF-β上调smad6的表达。它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部分是通过上调Smad 6.
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星形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文题释义: |
0引言Introduction |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
1.1 资料来源 |
1.2 文献入选标准 |
1.3 文献排除标准 |
1.4 文献质量评估方法 |
2 结果Results |
2.1 星形胶质细胞简介 |
2.1.1 星形胶质细胞的基础形态 |
2.1.2 星形胶质细胞的生理功能 |
2.1.3 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 |
2.2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 |
2.2.1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中的不利作用 |
2.2.2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中的积极作用 |
2.3 治疗策略 |
2.3.1 抑制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 |
2.3.2 抑制核因子κB的激活 |
2.3.3 应用mi RNA |
2.3.4 星形胶质细胞相关细胞移植疗法 |
2.4 问题与展望 |
3 总结Conclusions |
(2)电刺激联合Cs-Au/GelMA水凝胶对臂丛神经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概述 |
2.2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调节机制 |
2.2.1 神经胶质细胞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调节机制 |
2.2.2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调节机制 |
2.2.3 促炎症细胞因子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调节机制 |
2.2.4 趋化因子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调节机制 |
2.3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 |
2.4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动物模型 |
2.4.1 脊神经选择性结扎模型 |
2.4.2 脊神经根切断模型 |
2.4.3 坐骨神经轴索切断模型 |
2.4.4 坐骨神经慢性压缩性损伤 |
2.4.5 坐骨神经半结扎模型 |
2.4.6 坐骨神经分支损伤模型 |
2.4.7 臂丛神经损伤模型 |
2.5 总结 |
第3章 臂丛神经损伤后病理性神经痛产生的病理生理基础 |
3.1 研究背景 |
3.2 实验材料 |
3.2.1 仪器耗材 |
3.2.2 药品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实验动物 |
3.3.2 手术造模 |
3.3.3 机械性刺激缩足阈值(MWT)检测 |
3.3.4 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检测 |
3.3.5 免疫印迹实验 |
3.3.6 统计分析 |
3.4 研究结果 |
3.4.1 机械性刺激缩足阈值(MWT)行为学改变 |
3.4.2 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行为学改变 |
3.4.3 PCRA术后大鼠脊髓组织中小胶质细胞的变化 |
3.4.4 PCRA术后大鼠脊髓组织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 |
3.4.5 PCRA术后大鼠小脊髓组织中促炎症细胞因子的变化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4章 CS-Au/GelMA水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
4.1 研究背景 |
4.2 实验材料 |
4.2.1 实验动物 |
4.2.2 仪器耗材 |
4.2.3 药品试剂 |
4.3 实验方法 |
4.3.1 神经干细胞的提取和培养 |
4.3.2 神经干细胞滴片培养 |
4.3.3 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神经干细胞 |
4.3.4 Gel MA水凝胶的合成 |
4.3.5 Cs-Au纳米粒子的制备 |
4.3.6 Cs-Au纳米粒子的表征 |
4.3.7 Cs-Au纳米粒子生物安全性的检测 |
4.3.8 Cs-Au/Gel MA水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
4.3.9 Cs-Au/Gel MA水凝胶的体内降解 |
4.4 研究结果 |
4.4.1 神经干细胞的提取与鉴定 |
4.4.2 Gel MA水凝胶的制备 |
4.4.3 Cs-Au纳米粒子的表征 |
4.4.4 Cs-Au纳米粒子生物安全性的检测 |
4.4.5 Cs-Au/Gel MA水凝胶的亲水性和机械性能 |
4.4.6 Cs-Au/Gel MA水凝胶的体内降解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5章 CS-Au/GelMA水凝胶联合电刺激治疗在PCRA后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及机制 |
5.1 研究背景 |
5.2 实验材料 |
5.2.1 实验动物 |
5.2.2 仪器耗材 |
5.2.3 药品试剂 |
5.3 实验方法 |
5.3.1 神经干细胞的提取和培养 |
5.3.2 细胞实验筛选电刺激频率 |
5.3.3 手术造模及分组治疗 |
5.3.4 免疫印迹实验 |
5.3.5 免疫荧光实验 |
5.3.6 机械性刺激缩足阈值(MWT)检测 |
5.3.7 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检测 |
5.3.8 统计分析 |
5.4 研究结果 |
5.4.1 电刺激对神经干细胞 |
5.4.2 PCRA术后大鼠脊髓组织中小胶质细胞的变化 |
5.4.3 PCRA术后大鼠脊髓组织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 |
5.4.4 PCRA术后大鼠小脊髓组织中促炎症细胞因子的变化 |
5.4.5 机械性刺激缩足阈值(MWT)行为学改变 |
5.4.6 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行为学改变 |
5.4.7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变化 |
5.4.8 氧化损伤标志物变化 |
5.5 讨论 |
5.6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通腑逐瘀法指导下抵当汤加减调控AQP4表达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自制脊髓打击器与NYU打击器建立脊髓损伤模型研究 |
1.目的 |
2.材料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6.不足和展望 |
第二部分 抵当汤加减调节AQP4 表达对SCI大鼠脊髓水肿的作用研究 |
1.目的 |
2.材料 |
3.方法 |
4.实验结果 |
5.讨论 |
6.小结 |
7.不足与展望 |
第三部分 抵当汤加减含药血清对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迁移及神经生长相关细胞因子分泌的作用 |
1.目的 |
2.材料 |
3.实验方法 |
4.实验结果 |
5.讨论 |
6.小结 |
7.不足和展望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自制简易打击器与NYU打击器 |
附件2 脊髓打击损伤模型 |
附录3 BBB评分 |
附录4 Reuter评分 |
附录5 综述 水通道蛋白在急性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
References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甲泼尼龙对视神经夹伤模型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视觉系统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
1.2 视神经损伤及再生研究进展 |
1.2.1 视网膜损伤的研究进展 |
1.2.2 视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
1.2.3 视网膜及视神经再生的研究进展 |
1.3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胶质细胞 |
1.3.1 正常生理条件下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特征及功能 |
1.3.2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星型胶质细胞的反应 |
1.3.3 正常生理条件下小胶质细胞的形态特征及功能 |
1.3.4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小胶质细胞的反应 |
1.3.5 视网膜中特殊的胶质细胞 |
1.4 甲泼尼龙的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试剂及溶液配制 |
2.1.3 实验主要仪器及耗材 |
2.2 实验方法 |
2.2.1 小鼠视神经夹伤模型的建立 |
2.2.2 甲泼尼龙药物处理模型的建立 |
2.2.3 形态学组织样品制备 |
2.2.4 小鼠视网膜组织石蜡切片及H-E染色 |
2.2.5 小鼠视网膜组织冰冻切片及免疫荧光染色 |
2.2.6 小鼠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 |
2.2.7 小鼠视网膜组织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染色 |
2.2.8 小鼠视神经冰冻切片及甲苯胺蓝染色 |
2.2.9 T-SOD、MDA检测 |
2.2.10 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星形胶质细胞相关因子表达量 |
2.2.11 原代视网膜星型胶质细胞培养 |
2.2.12 细胞样品取材 |
2.2.13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
2.2.14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 |
2.3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甲泼尼龙药物浓度筛选 |
3.1.1 不同浓度的甲泼尼龙对视神经夹伤小鼠RGC的保护作用 |
3.1.2 不同浓度甲泼尼龙对视神经夹伤后小鼠视网膜结构变化的影响 |
3.1.3 甲泼尼龙对于小鼠视神经夹伤后视神经轴突排列的影响 |
3.2 甲泼尼龙对视神经夹伤后CNS免疫细胞的影响 |
3.2.1 甲泼尼龙对小鼠视神经夹伤后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数目的影响 |
3.2.2 甲泼尼龙对小鼠视神经夹伤后视网膜小胶质细胞数目的影响 |
3.2.3 甲泼尼龙与小鼠视神经夹伤后星形胶质细胞相关因子表达量的关系 |
3.3 甲泼尼龙对小鼠视神经夹伤后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
3.4 原代培养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纯度鉴定 |
3.5 甲泼尼龙对小鼠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活力的影响 |
3.6 甲泼尼龙对激活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
3.6.1 甲泼尼龙对糖剥夺条件培养下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活力的影响 |
3.6.2 甲泼尼龙对糖剥夺条件培养下视网膜星型胶质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GC的使用剂量和给药方式 |
4.1.2 GC的抑炎作用 |
4.1.3 GC与氧化应激 |
4.1.4 GC与星形胶质细胞 |
4.2 主要结论 |
4.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胶质瘤细胞源性富含miR-124-3p的外泌体抑制胶质瘢痕形成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概述 |
1.1.1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现状及治疗研究进展 |
1.1.2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病理变化 |
1.2 胶质瘢痕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的关键 |
1.2.1 胶质瘢痕的形成 |
1.2.2 胶质瘢痕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过程中的作用 |
1.3 MIRNA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的应用 |
1.3.1 miRNA简介 |
1.3.2 miRNA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存在密切联系 |
1.3.3 miRNA在胶质瘢痕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
1.3.4 应用miR-124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具有广泛前景 |
1.4 外泌体疗法的前景及挑战 |
1.4.1 外泌体简介 |
1.4.2 外泌体是运载miRNA的优良载体 |
1.4.3 富含miR-124 的外泌体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的应用 |
1.4.4 量产、改造外泌体的工程细胞的选择 |
第2章 实验材料 |
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2 主要试剂 |
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3章 实验研究 |
3.1 体外提高胶质瘤细胞外泌体中MIR-124-3P观察对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
3.1.1 实验方法 |
3.1.2 实验结果 |
3.2 MRNA高通量测序分析胶质瘤细胞来源富含MIR-124-3P的外泌体对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MRNA表达影响 |
3.2.1 实验方法 |
3.2.2 实验结果 |
3.3 大鼠脊髓损伤模型观察胶质瘤细胞来源富含MIR-124-3P的外泌体胶质瘢痕形成的影响 |
3.3.1 实验方法 |
3.3.2 实验结果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谷氨酸与丙酮酸对星形胶质细胞耐受氧化应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氧化应激 |
1.1.1 氧化应激与自由基 |
1.1.2 氧化应激与细胞生存 |
1.1.3 氧化应激与疾病 |
1.2 能量代谢 |
1.2.1 谷氨酸-谷氨酰胺代谢与TCA循环 |
1.2.2 能量代谢与ATP |
1.3 星形胶质细胞 |
1.3.1 星形胶质细胞与疾病 |
1.3.2 星形胶质细胞与线粒体功能 |
1.3.3 星形胶质细胞与谷氨酸代谢 |
2.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主要试剂 |
2.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2.4 主要试剂配制 |
2.4.1 星形胶质细胞培养液 |
2.4.2 溶木盐溶液 |
2.4.3 胰酶 |
2.4.4 人工脑脊液(ACSF) |
2.4.5 HBSS溶液(HEPES buffered saline solution) |
2.4.6 木瓜蛋白酶溶液 |
2.5 研究方法 |
2.5.1 星形胶质细胞原代培养 |
2.5.2 细胞传代培养 |
2.5.3 谷氨酸处理与预处理细胞的方法 |
2.5.4 H_2O_2处理细胞的方法 |
2.5.5 细胞荧光染色 |
2.5.6 细胞图像分析 |
2.5.7 细胞ATP含量以及蛋白含量测定 |
2.5.8 CCK-8细胞增殖检测 |
2.5.9 液相色谱法测定细胞内外谷氨酸含量 |
2.6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谷氨酸预处理对星形胶质细胞对H_2O_2的抵御作用 |
3.1.1 H_2O_2可以诱导细胞氧化应激损伤 |
3.1.2 谷氨酸预处理可以保护星形胶质细胞一定程度免受氧化损伤 |
3.2 不同培养液对细胞氧化损伤后的保护作用比较 |
3.2.1 氧化应激损伤后的细胞在不同培养液中的活性 |
3.2.2 不同培养液对氧化应激后细胞活性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分析 |
3.2.3 丙酮酸预处理对星形胶质细胞抵御氧化损伤的影响 |
3.2.4 氧化应激保护作用发生的机制分析 |
3.3 氧化应激对细胞内的ATP影响 |
3.3.1 谷氨酸预处理可以保护ATP水平一定程度免受H_2O_2损伤 |
3.3.2 给予H_2O_2,星形胶质细胞胞内谷氨酸浓度的变化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星形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氧化应激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上篇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缺血性中风背景下的神经血管单元 |
1. 缺血性中风的研究现状 |
2. 神经血管单元的组成 |
3. 在正常和低氧条件下的生理学 |
4. 缺血性脑卒中的实验模型 |
5. 基于神经血管单元的治疗策略 |
6.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药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一. 植物药 |
1.1 人参 |
1.2 栀子 |
1.3 姜黄 |
1.4 丹参 |
1.5 黄芪 |
1.6 川芎 |
1.7 地黄 |
1.8 黄连 |
二. 动物药 |
2.1 牛黄 |
2.2 麝香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下篇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神经血管单元”体外模型的建立以及缺氧/复氧模型的建立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实验二 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单独培养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内皮细胞的细胞毒性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不同配伍组分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五 牛磺酸和熊去氧胆酸对神经血管单元的作用机制 |
1. 实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六 牛磺酸和牛磺熊去氧胆酸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作用机制 |
1. 实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HMGB1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亚型变化的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观察体外氧糖剥夺/复氧复糖处理后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亚型的表现情况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1.4 主要试剂配制 |
1.2 方法 |
1.2.1 原代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提取 |
1.2.2 原代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传代培养 |
1.2.3 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类型及纯度的鉴定 |
1.2.4 氧糖剥夺/复氧复糖(OGD/R)模型的建立 |
1.2.5 ELISA法检测氧糖剥夺/复氧复糖后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培养基中HMGB1 的浓度 |
1.2.6 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HMGB1、C3、S100A10 蛋白的表达 |
1.2.7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不同倍数光镜下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形态 |
2.2 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纯度的鉴定 |
2.3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OGD/R后培养基中HMGB1 的含量 |
2.4 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OGD/R后不同时间点后细胞内HMGB1 的表达情况 |
2.5 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OGD/R后细胞内A1 型星形胶质细胞标志蛋白C3 与A2 型星形胶质细胞标志蛋白S100A10 的表达情况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抑制HMGB1 对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氧糖剥夺损伤后向A1 型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亚型转化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材料 |
1.1.1 主要试剂 |
1.1.2 主要仪器 |
1.1.3 主要试剂配置 |
1.2 方法 |
1.2.1 原代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提取与培养 |
1.2.2 携带HMGB1 沉默基因的慢病毒的转染 |
1.2.3 氧糖剥夺/复氧复糖(OGD/R)模型的建立 |
1.2.4 ELISA法检测氧糖剥夺/复氧复糖后上述各组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培养基中HMHB1,谷氨酸,IL-1β,TNF-α的含量 |
1.2.5 Western blot检测上述各组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蛋白的表达 |
1.2.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ELISA和 Western Blot检测应用了HMGB1 沉默基因和 HMGB1 抑制剂EP后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HMGB1 的表达情况。 |
2.2 Western Blot检测转染了 HMGB1 沉默基因及应用了 EP的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经氧糖剥夺/复氧复糖处理后细胞内C3 蛋白的表达水平 |
2.3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转染了 HMGB1 沉默基因及应用了 EP的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经氧糖剥夺/复氧复糖处理后细胞培养基中谷氨酸,IL-1β,TNF-α蛋白的含量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HMGB1 调节氧糖剥夺/复氧复糖后大鼠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向A1 型反应性星形胶质转化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材料 |
1.1.1 主要试剂 |
1.1.2 主要仪器 |
1.1.3 主要试剂配制 |
1.2 方法 |
1.2.1 原代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提取与培养 |
1.2.2 携带HMGB1 沉默基因的慢病毒的转染 |
1.2.3 氧糖剥夺/复氧复糖(OGD/R)模型的建立 |
1.2.4 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蛋白的表达 |
1.2.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Western Blot检测抑制TLR4、NF-κB氧糖剥夺/复氧复糖后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内TLR4 蛋白的表达情况 |
2.2 Western Blot检测抑制TLR4、NF-κB氧糖剥夺/复氧复糖后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内NF-κB蛋白的表达情况 |
2.3 Western Blot检测抑制TLR4、NF-κB氧糖剥夺/复氧复糖后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内C3 蛋白的表达情况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脊髓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细胞的免疫反应及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在胶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脊髓损伤后Fascin-1 特异性表达在小胶质细胞并调控其迁移 |
1.引言 |
2.资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M1 极化能通过TGFβ1/SOX9 通路促进星形胶质细胞产生CSPG |
1.引言 |
2.资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胶质瘢痕在脊髓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10)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及神经再生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1 |
Abstract1 |
摘要2 |
Abstract2 |
摘要3 |
Abstract3 |
摘要4 |
Abstract4 |
第一部分 BMSC-CM 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的作用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BMSC-CM促进NSCs向神经元方向分化 |
3.2 BMSC-CM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再生的影响 |
3.3 BMSC-CM对炎症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
3.4 BMSC-CM对损伤局部凋亡、空洞及大鼠下肢功能评分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BMSCs通过抑制BMP/Smad1/5/8 信号通路调控NSCs分化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BMSC-CM抑制BMP4 促进NSCs胶质化作用 |
3.2 BMSC-CM通过抑制Smad1/5/8 磷酸化调控NSCs分化 |
3.3 BMSC-CM对脊髓损伤后BMP/Smad1/5/8 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BMSC-CM通过分泌HGF调控炎症反应和NSCs分化 |
1 引言 |
2 材料和实验方法 |
2.1 实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BMSCs分泌HGF |
3.2 HGF通过BMP/Smad1/5/8 调控NSCs分化 |
3.3 HGF通过免疫调控降低损伤局部细胞凋亡,缩小空洞大小 |
3.4 c-Met抑制剂阻断HGF及 BMSC-CM生物学效应 |
3.5 HGF沉默消除BMSC-CM的生物学效应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BMSC-CM通过上调smad6 的表达阻止NSCs向星形胶质细胞过度分化 |
1 引言 |
2 材料和实验方法 |
2.1 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BMSC-CM影响神经干细胞Smad6 的表达 |
3.2 BMSC-CM通过分泌TGF-β调控Smad6 的表达 |
3.3 BMSC-CM部分通过上调Smad6 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 |
3.4 Smad6 基因敲除减弱BMSC-CM对 BMP信号转导的抑制作用 |
3.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TGF-β在脊髓损伤后期上调Smad6 的表达 |
3.6 SB431542 不同时期注射度脊髓损伤大鼠组织形态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脊髓损伤与修复的细胞生物学 |
参考文献 |
四、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 [1]星形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J]. 李帅,范一鸣,刘方煜,张洪宇,王岩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13)
- [2]电刺激联合Cs-Au/GelMA水凝胶对臂丛神经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及机制研究[D]. 尤荻. 吉林大学, 2021(01)
- [3]通腑逐瘀法指导下抵当汤加减调控AQP4表达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D]. 吴子健.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甲泼尼龙对视神经夹伤模型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D]. 陈临池. 兰州大学, 2021(09)
- [5]胶质瘤细胞源性富含miR-124-3p的外泌体抑制胶质瘢痕形成及机制研究[D]. 于逸飞. 吉林大学, 2021(01)
- [6]谷氨酸与丙酮酸对星形胶质细胞耐受氧化应激的影响[D]. 张晓丽.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7]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研究[D]. 杜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HMGB1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亚型变化的作用及其机制[D]. 李季声.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9]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在胶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余水生.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10]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及神经再生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D]. 宋旆文.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