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ETECTION OF p53 GENE MUTATION OF BRONCHOSCOPIC SAMPLIES IN THE PATIENTS SUSPECTED TO LUNG CANCER(论文文献综述)
姜雪娇[1](2021)在《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多原发癌(multipleprimary cancer,MPC)指同一机体的器官组织同时或先后发生不止一个且互相独立的原发恶性肿瘤。肺癌由于其高发生率及死亡率一直以来受到学界广泛重视。然而临床研究中对既往确诊癌症患者再次发生第二原发肺癌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鲜有报道。第二原发肺癌与肺部转移灶,病理性质完全不一致,其治疗手段及临床预后也不同。临床中由于新出现的第二原发肺癌灶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可能导致医务工作者重视首发癌,而忽略第二原发肺癌的发生,甚至直接误诊成首发癌的肺部转移,造成漏诊误诊。第二原发肺癌的漏诊或误诊,给规范化的临床治疗提出严峻挑战,均会造成患者放弃根治性治疗甚至过度治疗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因此,对其临床特征、风险因素、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等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减少第二原发肺癌的误诊和漏诊,并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提高治愈率及改善预后。分析同类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目前已发表的研究大多整理分析了第二原发肺癌的临床特征,并未涉及其远期预后的分析,成为其研究的不足。基于此,我们提出了 72例LCSPM-MPC患者的回顾性分析,从多角度去探究影响其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目的探讨肺癌作为第二原发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形成原因、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性别、年龄、个人史、肿瘤家族史、时间间隔、首发癌情况(器官分布、病理分期、治疗方式)、第二原发肺癌情况(首次出现时的症状、病灶最大径、淋巴及器官转移情况、TNM分期、病理类型、ki-67、基因突变、治疗方式)及中医证候等因素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及其生存差异,以期提高医务工作者对LCSPM-MPC的认识,更好的指导临床诊疗。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收集整理中日友好医院2012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收治的经病理确诊为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按照诊断标准从中筛选出肺癌作为第二原发癌的多原发癌患者纳入研究。详细采集并录入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资料并随访,包括一般情况、病史资料、首发癌相关信息、第二原发肺癌相关信息、中医证候及生存状态。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以中位计数法表示,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对再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性癌各临床指标运用log-rank单因素检验对比组间差异和Cox风险比例模型做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索影响LCSPM-MPC预后可能的风险因素,显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发病率:中日友好医院2012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共经病理确诊为肺癌2375例,发现LCSPM-MPC患者72例,发生率约为3.03%。2)性别及年龄:全组男性、女性患者各36例,男女发病比例相近。首发癌确诊中位年龄是62岁(19~83岁),平均年龄60.25±12.74岁,高发年龄段为60~69岁。其中男性中位年龄63岁(49~81岁),平均年龄64.38±7.57岁,高峰年龄段60~69岁;女性中位年龄57岁(19~83岁),平均年龄56.11±15.38岁,高峰年龄段为50~69岁,男女在年龄分层上存在明显差异(P<0.05)。第二原发肺癌确诊中位年龄是69岁(31~90岁),平均年龄66.22±12.21岁,高峰年龄为70~79岁之间。其中男性中位年龄70岁(53~90岁),平均年龄69.55±8.64岁,高峰年龄段为70~79岁;女性中位年龄66岁(31~87岁),平均年龄62.89±14.32岁,高峰年龄段为70~79岁,男女在年龄分层上未见明显差异(P>0.05)。3)两癌灶间隔时间:同时瘤组(SMPC)占20.83%(15/72),异时瘤组(MMPC)占79.17%(57/72),异时瘤组是同时瘤组的3.8倍。SMPC组中,首癌与第二原发肺癌中位间隔时间是0.5个月(0~5.1个月);MMPC组中,首癌与第二原发肺癌中位间隔时间是77个月(10~304个月)。40例(55.56%)在首发癌确诊后的5年内有发生第二原发肺癌,提示发病高峰时间集中于首发癌后的5年内。4)首发癌发病特点:消化系统30例,乳腺12例,泌尿系统8例,头颈部7例,女性生殖系统6例,淋巴系统4例,血液系统及胸腺各2例,腹膜后副神经1例,其中消化道(25/69,34.72%)及乳腺癌(12/72,16.67%)是首发癌的好发部位,其次是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头颈部肿瘤及妇科系统肿瘤。从性别差异来看,女性乳腺癌最多见(12/36,33.33%),男性胃肠道肿瘤最多见(16/36,44.44%)。从同时异时性来看,MMPC和SMPC患者在首发癌系统及器官分布上无差异。病理类型以实体瘤多见,白血病、淋巴瘤病理类型少见。在首发癌分期方面,超过三分之二的首发癌临床分期为Ⅰ期(51/72,70.83%)。在首癌治疗方式中,84.72%(61/72)行手术治疗,其中76.39%(55/72)例行根治性手术。5)第二原发肺癌发病特点:54.17%(39/72)患者在确诊前无任何不适症状,仅通过常规体检偶然发现;55.56%(40/72)肿瘤最大径小于3cm;48.61%(35/72)患者伴发转移,37.5%(27/72)患者伴发淋巴结转移,30.56%患者(22/72)伴远处转移;50%(36/72))患者临床分期为Ⅰ期;63.89%患者(46/72)肺部病灶位于上叶;超过三分之二的病理类型为腺癌(58/72,80.56%);25%(18/72)患者具有EGFR敏感基因突变;55.56%(40/72)患者 Ki-67 指数<20%;65.28%(47/72)患者行手术治疗,54.17%(39/72)例行根治术。6)中医证候:31.94%(23/72)痰湿证,19.44%(14/72)血瘀证,15.28%(11/72)阴虚证,13.89%(10/72)气郁证,9.72%(7/72)湿热证,6.94%(5/72)阳虚证,2.78%(2/72)气虚证。7)生存情况:72例LCSPM-MPC患者至随访终点时,54.12%仍存活(39/72),45.83%(33/72)已死亡。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time,OS)范围为 12.93~337.37 个月,中位生存时间(Median survival time,mOS)为155.23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2/72)、83.33%(60/72)、62.5%(45/72)。8)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对再发癌为肺癌的MPC各项临床指标与生存时间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log-rank检验方法,结果显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包括:性别、冠心病史、同时性或异时性、两癌时间间隔、首发癌年龄、首发癌器官分布(女性特有肿瘤)、首发癌分期、首发癌是否行根治术、第二原发肺癌病灶大小、淋巴转移情况、远处转移情况、第二原发肺癌TNM分期、第二原发肺癌Ki-67数值、第二原发肺癌根治手术、中医证候(阴虚证)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经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后显示,性别、间隔时间、阴虚证、首发癌年龄、首发癌行根治术及第二原发肺癌分期对总生存期影响较大(P<0.05)。研究结论1)LCSPM-MPC好发于中老年人,对于消化道肿瘤及乳腺癌患者,在首发癌确诊前5年内出现的肺部新发病灶,临床上需考虑到有第二原发肺癌的可能性,以便早期诊治,争取为患者赢取更大的生存获益。2)LCSPM-MPC患者均存在证候偏颇状态,以痰湿证居多,其次为血瘀、阴虚及气滞证,其中阴虚证患者预后可能较差。3)对LCSPM-MPC患者多项临床指标进行生存分析显示:①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女性患者、无冠心病史、异时瘤组、首发癌灶与第二原发肺癌发病间隔时间>5年、首癌年龄<62岁,首癌及第二原发肺癌分期为Ⅰ-Ⅱ期、首发癌为女性常见肿瘤(乳腺癌和生殖系统肿瘤)、第二原发肺癌病灶<3cm、无淋巴及周围器官组织转移、第二原发肺癌Ki-67数值<20%,首发癌及第二原发肺癌行根治术患者预后较好,生存期显着延长。②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性别、间隔时间、首发癌年龄、首发癌行根治术、第二原发肺癌分期对LCSPM-MPC患者预后的影响更大,其中男性患者、间隔时间小于5年、首发癌年龄≥62岁、首发癌未行根治术及第二原发肺癌为中晚期,死亡风险显着升高。
刘杰[2](2020)在《早期肺腺癌快速复发的基因芯片及免疫组库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及目的:随着低剂量螺旋CT(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LDCT)的应用,早期肺癌包括早期肺腺癌的诊断取得了很大进展,越来越多的早期肺腺癌患者得到了手术治疗的机会。通过手术切除,早期肺腺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可达67%,但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少部分患者(约占15%)在术后1年内快速复发,其5年生存率仅为45.1%,远低于67%,这说明早期肺腺癌患者一旦快速复发则预后很差。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发现另一部分患者在术后3年内均未复发,其5年生存率则达到了惊人的94.5%。因此,我们推测早期肺腺癌可能是一种包含不同亚类的异质性极高的疾病;若将早期肺腺癌的两类患者预先区分开来,对快速复发风险高的患者可进行及早干预以改善临床结局,对迟复发患者则可避免过度医疗,这可能是目前在辅助治疗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对患者最有利的选择。当前已有许多关于早期肺腺癌复发的预测因子及生物标志物研究,包括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DNA甲基化、基因panel、蛋白表达等,但价值有限且均未能应用于临床,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标志物不能用于区分快速复发患者。本研究旨在寻找能区分早期肺腺癌快速复发的预测因子,并从新的角度理解和探讨早期肺腺癌快速复发的机制。研究方法:1.早期肺腺癌复发及快速复发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研究:对早期肺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无复发生存时间(Relapse free survival,RFS)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到影响患者RFS的临床病理特征;通过Cox回归模型的多因素分析,得到影响早期肺腺癌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将早期肺腺癌1年内复发(RFS≤12个月)和3年内未复发(RFS>36个月)的患者分别定义为快速复发与迟复发患者,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从而得到其中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2.早期肺腺癌快速复发的基因芯片研究:提取20例(8例快速复发,12例迟复发)早期肺腺癌患者石蜡包埋肿瘤组织的RNA,进行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将基因芯片数据导入软件Transcriptome Analysis Console(TAC)3.0.0得到基因聚类热图。通过limma软件包分析得到两组患者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对DEGs进行GO(Gene Ontology,基因本体论)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信号通路分析,得到差异显着的功能富集结果;对DEGs进行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分析,得到其中的关键基因。增加患者例数后对得到的免疫相关的关键基因IL-1β和PTGS2进行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分析其蛋白表达水平对早期肺腺癌RFS的影响,同时通过卡方检验比较其蛋白表达水平在快速复发与迟复发患者中的差异。对患者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的标志包括CD3、CD4、CD8和CD20进行IHC染色,比较两组患者TILs浸润程度的差异。3.早期肺腺癌快速复发的免疫组库研究:提取39例(20例快速复发,19例迟复发)早期肺腺癌患者石蜡包埋肿瘤组织的DNA,通过多重PCR扩增技术对B细胞受体(B cell receptor,BCR)重链(IGH)及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β链(TRβ)可变区的互补决定区3(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area 3,CDR3)进行扩增,利用Illumina Hiseq3000平台进行超深度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统计学及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热图展示每名患者对于各个V基因片段(variable gene segment)、J基因片段(joining gene segment)的使用频率,并分组进行比较以得出两组患者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IGHV、IGHJ、TRβV、TRβJ基因。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因重排组合以得到具有统计学差异的IGHV/J以及TRβV/J。计算BCR和TCR克隆的多样性指数Clonality和Evenness以评价两组患者克隆多样性的差异。将BCR和TCR的克隆频率分为5个等级(稀有、低、中、高、超高)并分组进行比较,探讨每个等级的克隆分布在两组患者间是否存在差异。4.APE1(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ease 1,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对肺腺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将小鼠Lewis细胞接种于APE1基因敲除(knock-out,KO)小鼠及野生型(wildtype,WT)小鼠,取肿瘤组织并分离免疫细胞后用CD8+T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MDSC的相应抗体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上述细胞。研究结果:1.早期肺腺癌复发及快速复发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研究: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的大小及组织学类型是影响早期肺腺癌患者复发的因素。Cox多因素分析进一步表明肿瘤直径>2cm和非贴壁为主型的组织学类型是影响早期肺腺癌患者RFS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风险比(Hazard Ratio,HR)分别为2.688(95%CI:1.211-5.920)和2.040(95%CI:1.006-4.135),P<0.05。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快速复发与迟复发患者的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存在显着差异,前者的非贴壁为主型和低分化程度的人数占比明显高于后者,分别为95.5%vs 71.1%、54.5%vs 23.9%,P<0.05。2.早期肺腺癌快速复发的基因芯片研究:基因聚类热图结果表明,早期肺腺癌快速复发与迟复发患者从基因层面上基本可以各归为一类。通过Limma分析得到416个DEGs,对这些DEGs进行GO富集分析发现其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在排行前10项的功能类别里,细胞成分中有2项(2/10)、分子功能中有2项(2/10)、生物学过程中有9项(9/10)涉及免疫功能。KEGG分析结果表明具有统计学差异的8项通路中有6项涉及免疫或炎症。通过PPI网络分析从416个DEGs中鉴定出10个关键基因,包括与免疫或炎症密不可分的IL-1β和PTGS2。免疫组化及Kaplan-Meier分析表明IL-1β低表达患者组的中位RFS更低(21.5个月vs 55.0个月),P<0.05;卡方检验进一步表明IL-1β低表达患者人数在快速复发组中的比例更高(31.8%vs 8.1%,P<0.05)。PTGS2的结果与IL-1β类似,即PTGS2低表达患者的中位RFS更低(19.0个月vs 77.0个月,P<0.05),PTGS2低表达患者人数在快速复发组中占比更大(68.2%vs 10.8%,P<0.05)。IHC结果显示TILs低浸润的患者人数比例在快速复发组中更高,分别为CD3(81.8%vs 54.1%),CD4(86.4 vs 55.4%),CD8(90.9%vs 62.6%),CD20(95.5%vs71.6%),P<0.05。3.早期肺腺癌快速复发的免疫组库研究:⑴在V、J基因的使用频率方面:对于BCR而言,两组患者共存在4个差异基因(IGHV1-69D、IGHV3-NL1、IGHV4-59和IGHJ2)且均在快速复发患者中的使用频率更高;对于TCR则存在6个差异基因,其中TRβV6-9在快速复发组中使用频率更高,TRβV3-2、TRβV6-1、TRβV6-4、TRβJ1-4、TRβJ2-6在迟复发组中的频率更高。⑵在V/J基因重排方面:对于BCR而言,两组患者有8个差异的重排组合,其中IGHV3-43/IGHJ6,IGHV3-NL1/IGHJ3,IGHV3-69-1/IGHJ5,IGHV1-18/IGHJ3在快速复发患者中的出现频率更高,而IGHV3-23D/IGHJ6,IGHV3-11/IGHJ6,IGHV3-23/IGHJ6,IGHV3-11/IGHJ2在迟复发组中的频率更高(IGHV3-11/IGHJ2仅出现在迟复发组);对于TCR而言,两组患者有23个差异重排组合,其中TRBV14/TRBJ2-4,TRBV7-8/TRBJ1-4,TRBV3-1/TRBJ1-3,TRBV5-1/TRBJ2-4,TRBV13/TRBJ2-7,TRBV5-1/TRBJ1-4,TRBV4-1/TRBJ2-1,TRBV5-6/TRBJ1-1,TRBV4-3/TRBJ2-2,TRBV9/TRBJ2-1,TRBV6-1/TRBJ1-3,TRBV6-9/TRBJ2-7,TRBV3-2/TRBJ2-7在快速复发组中的频率更高(TRBV6-9/TRBJ2-7和TRBV3-2/TRBJ2-7仅出现在快速复发组),而TRBV28/TRBJ1-4,TRBV10-3/TRBJ2-3,TRBV7-9/TRBJ1-1,TRBV2/TRBJ2-2,TRBV6-6/TRBJ2-4,TRBV4-1/TRBJ2-2,TRBV12-5/TRBJ1-1,TRBV6-3/TRBJ2-5,TRBV10-2/TRBJ1-4,TRBV16/TRBJ1-1在迟复发组中的频率更高(TRBV16/TRBJ1-1仅出现在迟复发组)。⑶BCR及TCR的克隆多样性指数Clonality和Evenness方面:对于BCR,两组患者的Clonality和Evenness无显着差别;对于TCR,快速复发患者TCR克隆的Clonality更高,Evenness更低,即其TCR克隆的多样性低于迟复发患者。⑷BCR和TCR的克隆频率的分布方面:两组患者的BCR和TCR的频率分布均无显着差异。4.APE1对肺腺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APE1 KO小鼠肿瘤浸润的功能性CD8+T细胞、树突状细胞均明显少于WT小鼠,而肿瘤浸润性的MDSC明显多于WT小鼠。研究结论:1.早期肺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中的肿瘤大小(>2cm)和组织学类型(非贴壁为主型)是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对于区分快速复发与迟复发患者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2.快速复发与迟复发的早期肺腺癌患者在免疫相关分子、免疫功能相关的富集通路、肿瘤淋巴细胞浸润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3.早期肺腺癌患者BCR及TCR特定的V或J基因使用频率、V/J基因重排组合对于区分快速复发与迟复发患者具有指示意义;TCR的克隆多样性降低可能是早期肺腺癌快速复发的重要原因。4.APE1能影响小鼠肺腺癌移植瘤的浸润性免疫细胞比例从而干预肿瘤免疫功能,这可能是APE1影响早期肺腺癌复发的重要原因。
霍云丽[3](2020)在《肺癌相关七种自身抗体(CAGE、GAGE7、GBU4-5、MGE A1、P53、PGP9.5、SOX2)检测的临床意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肺癌是目前全球癌症死亡主要原因之一,是由环境、遗传、免疫等多种因素引起的恶性疾病。近半个世纪全球各国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呈现增高的态势。目前临床确诊的肺癌患者多处于中晚期,其五年生存率极低;相对比,早期肺癌的五年生存率较高,预后良好。目前医学界迫切需要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可以辅助临床筛查早期肺癌的技术手段。目的:由于全球尤其是中国肺癌发病率的上升态势,早期诊断手段有限造成不能及时诊断导致死亡率高,因此本研究进行了不同人群肺癌相关七种自身抗体(CAGE、GAGE7、GBU4-5、MAGE A1、P53、PGP9.5、SOX2)的检测,旨在探索其对早期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为肺癌患者的早期实验室诊断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121例初诊(即首次确诊)肺癌患者(肺癌组)、34例体检健康者(健康组)、5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肺良性疾病组)和100例经过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肺癌筛查指南诊断的不确定实性结节的人类受试者血清样本(肺结节组)。本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法对各组受试者血清中七种自身抗体的水平进行检测,绘制ROC曲线,分析其对肺癌的诊断效能,并比较七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肺癌患者间和各受试组间的阳性率,并通过对100例疑似肺癌患者的肺结节组阶段性追踪结果,观察其对早期肺癌的阳性预测价值。结果:1、以肺癌相关七种自身抗体组合中至少有一个抗体定性结果为强阳性作为判断标准:(1)通过肺癌组与健康组对比,肺癌组患者血清中CAGE、GAGE7、GBU4-5、MAGE A1、P53、PGP9.5、SOX2七种抗体的相对浓度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初步结果显示敏感性为 45.5%(38%-56%,95%CI),特异性为 85.3%(73-95%,95%CI),根据ROC曲线显示AUC为0.660。(2)通过肺癌组与非肺癌组(健康组加肺良性疾病组)对比,肺癌患者血清中七种抗体的相对浓度明显高于非肺癌组(P<0.05);初步判断为敏感性为45.5%(38%-56%,95%CI),特异性为 83.3%(75-94%,95%CI)。(3)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优于原有通用的肿瘤标志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2、本研究针对肺癌相关七种自身抗体组合的判定方法进行了两种比较:(1)如果存在至少一个强阳性抗体反应,则判定测试结果确定为阳性,敏感性为45.5%(38%-56%,95%CI),特异性为 85.3%(73-95%,95%CI),ROC 分析的 AUC 为0.660。(2)如果存在至少一个强阳性抗体反应和(或)至少两个弱阳性抗体反应,则测试结果确定为阳性,敏感性增加至55.4%,而特异性保持相同85.3%。ROC曲线的AUC为0.719。3、本研究结果显示100名患有GGNs或肺实性结节的患者中28名患者的结果为阳性,本研究对28例阳性结果的患者经过6个月临床随诊,结果显示8名患者被确诊为肺癌;3名患者被诊断为良性肺病;其余17名患者的病例信息保持不变。此方法对此组患者诊断的阳性预测值为72.7%。结论:通过本研究发现这七种肺癌相关自身抗体组合的阳性结果能够很好区别肺癌和正常人、肺部良性疾病病人;可以预测肺癌的高风险,而且通过对肺结节组的七种自身抗体浓度的检测及病例追踪,结果显示高阳性预测值(PPV),以期对预测实体结节患者的肺癌风险提供较可靠的帮助。这七种肺癌相关自身抗体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预警信号。
卢信[4](2020)在《经支气管镜局部注射恩度联合顺铂治疗晚期肺鳞癌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应用电子支气管镜下局部注射顺铂联合恩度,对晚期肺鳞癌导致的气道狭窄疗效和安全性,从而为该方法的应用提供更多的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由海慈医疗集团肺病科收治的40例肺鳞癌III期以上的病患,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全身静脉化疗联合放疗的基础上应用电子支气管镜于镜下局部注射顺铂及恩度,对照组采用全身静脉化疗联合放疗的方案,两组患者均治疗两个周期,每个周期21天。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支气管镜检查结果、CT影像结果、病理结果和不良反应,综合评价用气管镜进行局部注射治疗的短期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另外,在治疗后的1个月和3个月时对病患随访,评价两组治疗方案的近期疗效。结果:用电子支气管镜镜下局部注射顺铂和恩度对SqCLC患者进行联合治疗,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缩小大气道内及周围组织瘤体的大小,恢复大气道的顺畅,其中治疗结束一个月后,治疗组有效率为85%,对照组有效率为50%;治疗结束三个月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5%,对照组有效率为65%。评分方面,两组SqCLC患者的KPS评分和SS评分在治疗后的1个月和3个月与治疗前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肺功能方面,两组SqCLC患者的FEV1结果在治疗后1个月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经统计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FEV1/FVC在治疗后1个月均较治疗前提高,经统计有明显差异(P<0.05)。将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肺功能改善情况对比后发现,治疗组在肺功能改善上的效果优于对照组。在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的血液学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以治疗组20例患者,共计40个治疗周期为观察对象,治疗前/后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窦性心动过速9/18(%)、ST-T改变12/18(%)、血压波动5/18(%)、临床症状0/13(%)。新发生率分别为9%、6%、13%和13%。其中,ST-T改变(P=0.022)、窦性心动过速(P=0.039)、血压波动(P<0.001)及临床症状(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电子支气管镜镜下局部注射顺铂和恩度可以有效缩小瘤体大小,恢复患者气道通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2)电子支气管镜镜下局部注射顺铂和恩度的治疗方案短期和近期疗效显着,预后良好;(3)电子支气管镜镜下局部注射顺铂和恩度的治疗方案几乎不会加重患者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
高成磊[5](2020)在《7种自身抗体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7种肿瘤相关自身抗体(7-TAAbs:P53、SOX2、PGP9.5、GAGE7、MAGE A1、CAGE、GBU4-5)在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变化及其诊断价值,以期发现肺癌诊断的新型血清学标志物。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初诊且病理检查确诊的194例肺癌患者为肺癌组、144例健康者为健康组。根据病理类型分为肺腺癌(LUAD)组(147例)、肺鳞状细胞癌(LSQCC)组(36例)、小细胞肺癌(SCLC)组(11例);并进一步将肺腺癌组分为原位腺癌(AIS)组(15例)、微浸润腺癌(MIA)组(14例)、浸润腺癌(IAC)组(118例);根据TNM分期分为I-Ⅱ期组(148例)、Ⅲ-Ⅳ期组(46例)。采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临床资料、肿瘤标志物(CEA、NSE、ProGRP、CYFRA 21-1)血清浓度、胸部CT结果等数据。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7种自身抗体的血清表达。采用SPSS24.0进行统计分析,研究7种自身抗体在肺癌患者中的血清表达变化,与病理类型、TNM分期等的关系。通过ROC曲线,分析7种自身抗体对肺癌的诊断价值,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运用卡方检验分析自身抗体联合胸部CT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结果:1.肺癌组中7种自身抗体阳性率在不同性别、年龄、吸烟史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P53、SOX2、PGP9.5、GAGE7、MAGE A1、CAGE和GBU4-5血清浓度及阳性率肺癌组均高于健康组(均P<0.05)。7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血清阳性率肺癌组明显高于健康组(54.64%vs.19.44%,P<0.05),联合检测血清阳性率明显高于单项检测(54.64%vs.19.07%、18.57%、11.86%、20.10%、13.40%、19.59%、9.28%,均P<0.05)。3.LUAD组、LSQCC组、SCLC组三组间自身抗体表达水平比较:PGP9.5血清阳性率LSQCC组高于LUAD组(25.00%vs.8.16%,P<0.05),但在SCLC组与LUAD组、LSQC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IS组、MIA组、IAC组三组间自身抗体血清浓度比较:GAGE7血清浓度IAC组高于AIS组、MIA组[5.65(3.28-11.03)vs.4.10(2.16-4.90)、3.35(1.22-6.82),均P<0.05],但在AIS组与MI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Ⅰ期肺癌组7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血清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组(50.40%vs.19.44%,c2=28.644,P<0.05)。但在肺癌的Ⅰ-Ⅱ期与Ⅲ-Ⅳ期,7种自身抗体血清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肺癌组中,NSE与PGP9.5、CAGE呈正相关(r=0.297、0.296,均P<0.05),ProGRP与MAGE A1、CAGE呈正相关(r=0.279、0.275,均P<0.05)。6.ROC曲线分析发现,7种自身抗体单项检测灵敏度均较低(9.28%-20.62%),特异度均较高(93.75%-98.61%)。7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灵敏度升高(56.19%),特异度降低(76.39%)。7-TAAbs联合检测较CEA+NSE+ProGRP+CYFRA 21-1联合检测灵敏度高、AUC低(灵敏度:56.19%vs.48.45%,AUC:0.686 vs.0.729,均P>0.05)。7-TAAbs+CEA+NSE+ProGRP+CYFRA 21-1联合检测灵敏度为67.01%,特异度为81.25%,AUC为0.787(95%CI:0.739-0.829)。7-TAAbs+CEA+NSE+ProGRP+CYFRA21-1联合检测灵敏度、AUC均高于7-TAAbs或CEA+NSE+ProGRP+CYFRA 21-1联合检测(灵敏度:67.01%vs.56.19%、48.45%,AUC:0.787 vs.0.686、0.729,均P<0.05)。7.在肺癌诊断中,7-TAAbs+胸部CT联合诊断的阳性率高于胸部CT检查或7-TAAbs检测的阳性率(83.51%vs.70.10%、54.64%,均P<0.05)。结论:1.7种自身抗体在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均升高,提示7种自身抗体可作为肺癌诊断的新型血清学标志物。2.自身抗体不受TNM分期、性别、年龄、吸烟史的影响,可用于肺癌筛查,尤其是早期筛查。3.PGP9.5在肺鳞状细胞癌的阳性率高于肺腺癌,GAGE7更易在肺浸润腺癌表达,可用于肺癌不同病理类型的鉴别诊断。4.7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对肺癌诊断价值明显高于单项检测,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可提高肺癌的诊断价值、联合胸部CT检测可提高肺癌的诊断率。
蔡钱伟[6](2020)在《七项血清肿瘤自身抗体检测联合低剂量胸部CT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肺癌是位居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第一位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命与健康。肺癌早期往往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人们容易忽视其存在,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大多数患者得到诊断时已处于晚期,手术机会及生存率极低。因此对肺癌的早期诊断已经成为肺癌诊疗的当务之急,同时也是有效降低肺癌死亡率的首要措施。当前肺癌早期筛查的方法主要有肿瘤标志物、胸部CT成像、外周血或组织细胞中小分子RNA和肿瘤自身抗体检测。随着医疗卫生水平和大众医疗健康意识的提升,主动进行肺癌早期筛查的人数也逐渐增加,低剂量胸部CT做为一种最常用的筛查手段而被广泛推广。虽然低剂量胸部CT筛查可使肺癌死亡率显着降低,但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假阳性率可达40%,而且使患者反复处于辐射暴露的环境中,从而影响了它的广泛应用。此外,随着肺癌病情不断的进展,肿瘤相关性抗原(TAAs)随之产生,它可刺激人类的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早于临床症状出现的肿瘤自身抗体,后者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是其灵敏性不高,单一检测不能达到肺癌早期筛查的需要。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肺癌筛查的临床应用价值,将肿瘤自身抗体检测与低剂量胸部CT联合,也许是进行肺癌早期筛查的最佳手段。研究目的:探究七项血清肿瘤自身抗体(p53,PGP9.5,SOX2,GAGE7,GBU4-5,CAGE,MAGE-A1)联合低剂量胸部CT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为肺癌早期诊断提供临床参考依据。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6月到2019年12月就诊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胸外科并通过低剂量胸部CT及其他辅助检查发现肺部结节患者93例。通过病理学诊断证实肺癌63例,良性疾病30例,分别将其设为肺癌组和良性疾病组;同期就诊的健康体检者32例设为健康对照组,均行低剂量胸部CT检查,未发现肺部结节。应用ELISA法测定三组患者血清样本中七项肿瘤自身抗体水平,分析七项肿瘤自身抗体表达水平及阳性率;分析七项肿瘤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对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析肺癌患者不同临床特征与肿瘤自身抗体水平阳性率之间关系;分析低剂量胸部CT对肺部结节的诊断阳性率、假阳性率;分析肺癌患者不同临床特征对七项肿瘤自身抗体与低剂量胸部CT联合检测的影响;研究七项肿瘤自身抗体联合低剂量胸部CT对肺癌早期诊断的评价指标及临床诊断价值。数据分析: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年龄)符合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阳性率表示,组间比较使用卡方检验;自身抗体水平为偏态分布,用中位数表示。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七种血清肿瘤自身抗体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对肺癌早期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AUC值通过绘制ROC曲线分析。研究结果:1.肺癌组中七项血清肿瘤自身抗体表达水平和阳性率均显着高于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七项血清肿瘤自身抗体联合检测的阳性检出率在不同临床特征的肺癌患者分组间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七项血清肿瘤自身抗体联合检测诊断肺癌患者敏感性为65.1%,特异性为82.3%,AUC值为0.808,其敏感性、特异性和AUC值均高于各单项抗体检测。4.低剂量胸部CT对肺癌的诊断敏感性(81.0%),特异性(66.7%),但也存在较高的假阳性率(33.3%)。5.七项血清肿瘤自身抗体联合低剂量胸部CT,在肺癌组中阳性率升至87.3%,相比于单用低剂量胸部CT诊断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比于单用自身抗体诊断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良性病变组中,两种方法联合阳性率升高至80.0%,假阳性率降至20.0%,相比于单纯使用低剂量胸部CT检测,假阳性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七项血清肿瘤自身抗体联合低剂量胸部CT,诊断肺癌的敏感性(87.3%)及特异性(85.5%)可进一步提高,且假阳性率明显降低(14.5%)。结论:七项血清肿瘤自身抗体检测联合低剂量胸部CT在肺癌早期诊断中优于单项检测,能提高肺癌的诊断率,使肺癌患者能够得到早期诊断,并予以早期治疗。该两种方法联合检测明显提高了肺癌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值得在临床推广及应用。
柳思琪[7](2020)在《外周血肿瘤相关天然自身抗体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病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肺癌在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位居前列,严重威胁着人类身心健康,实现肺癌的早期诊断对于肺癌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意义重大。目前临床工作中用于肺癌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众多,但其敏感性及特异性都不高,对于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仍有一定局限性。本研究组的前期研究中,已经筛选出一些与非小细胞肺癌相关的肿瘤抗原。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设计了一些新的肿瘤相关抗原,在单个抗原检测的基础上,探索进行肿瘤相关抗原的联合检测,以期寻找到对非小细胞肺癌早期诊断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的生物学标志物,并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方法:1.设计抗原多肽:从NCBI数据库检索HER2、MUC1、VEGFR1、ABCC5、MYC、TNF-α和POU5F1的完整氨基酸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和在线工具(http://www.iedb.org)设计并合成了7个线性抗原多肽,制备了9种抗体检测试剂盒,其中7种由单价抗原多肽制备而成,即HER2、MUC1、VEGFR1、ABCC5、MYC、TNF-α和POU5F1;另外2种分别由3个独立抗原多肽混合后制备而成,即HER2-MUC1-VEGFR1和CD25-MUC1-VEGFR1。其中CD25是在我们前期研究中发现的与非小细胞肺癌诊断和预后密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2.检测血浆中天然自身抗体水平:选取211例未经任何抗癌治疗的首次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实验组研究对象,同期选取200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利用ELISA方法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浆中天然自身抗体水平。同时,将研究对象分别按照性别、年龄、肿瘤组织学类型及肿瘤分期进行分组,研究血浆中天然自身抗体水平与性别、年龄、肿瘤组织学类型及肿瘤分期的关系。3.筛选血浆:收集150例健康献血者的血浆,应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血浆中HER2、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水平。选择天然自身抗体水平排名首位的健康献血者血浆命名为阳性组;选择天然自身抗体水平排名末位的健康献血者血浆命名为阴性组。上述两种血浆用于后期细胞培养。4.研究富含天然自身抗体的血浆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富含和低含HER2、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的血浆分别培养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和NCI-H2122,应用CCK-8测定两种细胞的增殖,计算细胞活度,研究富含三种天然自身抗体的血浆对非小细胞肺癌增殖的影响。5.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HER2、MUC1和VEGFR1 mRNA的表达:分别提取A549和NCI-H2122的总RNA,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两种肿瘤细胞的HER2、MUC1和VEGFR1 mRNA的表达。结果:1.成功设计并合成抗原多肽片段,序列如下:HER2: H-kllallppgaastqvctgtdm klrlpasp-OHMUC1: H-crynltisdvsvsdvpfpfsaqsgah-OHVEGFR1: H-dlklsctvnkflyrdvtwillrtvnnrtmhysi-OHABCC5: H-tstsgthrdredskfrrtrplecqdal-OHMYC: H-rvkldsvrvlrqisnnrkcfellptpplsps-OHTNF-α: H-cqlqwlnrranallangvelrdnqlv-OHPOU5F1: H-keleqfakllkqkritlgytqadvgltc-OHCD25: H-iyhfvvgqmvyyqcvqgyralhrgpaesve-OH2.天然自身抗体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中的水平变化:(1)比较21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20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天然自身抗体水平,发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中抗VEGFR1、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1)。(2)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按照性别分组,分别进行分析,发现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抗MUC1、抗VEGFR1、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均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1);男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1)。(3)将非小细胞肺癌组和健康对照组按照年龄<60岁和≥60岁进行分组,发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在两个年龄组中均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1),抗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仅在<60岁组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1)。(4)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组织学病理类型分为腺癌及鳞癌两组,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腺癌患者(124例)血浆中抗HER2、抗MUC1、抗VEGFR1、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均显着降低(P<0.001或P<0.05),而鳞癌患者(87例)血浆中仅抗VEGFR1、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显着降低(P<0.001或P<0.05)。(5)根据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期,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A组(I期和IIA期)、B组(IIB期)和C组(III期和IV期)三组。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浆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在三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均显着降低(P<0.001),抗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在早期和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均显着降低(P<0.001;P<0.05),抗MUC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仅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中显着降低(P<0.05)。3.ROC曲线分析发现,确定特异性为95.0%时,抗VEGFR1、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对非小细胞肺癌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19.0%、19.0%和42.2%,抗CD25-MUC1-VEGFR1三种抗原多肽联合的天然自身抗体(IgG)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检测敏感性高达49.6%。4.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抗HER2、抗MUC1、抗VEGFR1、抗ABCC5、抗MYC、抗TNF-α、抗POU5F1、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生存期无关(P>0.05)。5.体外细胞学研究发现,经过抗HER2天然自身抗体(IgG)阳性血浆处理组,NCI-H2122细胞活力显着低于阴性血浆处理组(P<0.05),A549细胞活力高于阴性血浆处理组(P<0.05);经过抗MUC1或抗VEGFR1阳性血浆处理组,NCI-H2122细胞活力均显着低于阴性血浆处理组(P<0.001),A549细胞活力无显着差异(P>0.05)。6.肿瘤相关基因表达研究发现,NCI-H2122细胞中HER2、MUC1和VEGFR1基因mRNA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A549细胞(P<0.001)。结论:1.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中抗VEGFR1、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提示血浆抗VEGFR1、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的生物标记。2.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中抗CD25-MUC1-VEGFR天然自身抗体(IgG)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诊断的敏感性最高,达到49.6%。因此,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联合检测有望成为非小细胞肺癌早期诊断新的生物标记。3.血浆中抗MUC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中显着降低,提示抗MUC1天然自身抗体(IgG)可能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在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提示抗MUC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可能对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4.血浆中抗HER2和抗MUC1天然自身抗体(IgG)在肺腺癌患者中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提示抗HER2和抗MUC1天然自身抗体(IgG)可能对肺腺癌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5.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抗HER2、抗MUC1、抗VEGFR1、抗ABCC5、抗MYC、抗TNF-α、抗POU5F1、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生存期无关,对判断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无指导意义。6.富含抗HER2、抗MUC1或抗VEGFR1天然自身抗体的血浆可显着抑制NCIH2122细胞增殖。提示含有天然自身抗体的血浆对非小细胞肺癌可能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7.NCI-H2122细胞HER2、MUC1和VEGFR1 mRNA表达显着高于A549细胞,这就是为什么富含HER2、MUC1和VEGFR1天然自身抗体的血浆抑制NCI-H2122细胞增殖作用比A549细胞更强的原因。
田震西[8](2020)在《TTF-1、Napsin A、P63与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收集临床上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的四诊资料与免疫组化指标当中的P63、TTF-1、Napsin A,对两者进行相关性研究,旨给予肺癌的中医辨证一个客观参考,为中医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给予更多思路。研究方法:本课题入组非小细胞肺癌病人100例,按中医和西医双重标准对病例进行分型、分期,中医证型由主治及以上的中医师进行辨证确认后,按照中医证型进行分组。分别对各组病例的TTF-1、Napsin A、P63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非小细胞肺癌病人在中医的证型方面与其分期具有相关性(P<0.05)。2.TTF-1、Napsin A、P63三者的表达和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的病理类型、性别之间具有相关性(P<0.01),Napsin A、TTF-1两者在肺腺癌的表达率均是100.0%,并且在女性表达更多,阳性率均为93.3%;P63主要表达在肺鳞癌,阳性率是100.0%,在男性表达更多,阳性率是52.7%。3.TTF-1、Napsin A、P63表达与肺癌病人的基因突变状态具有统计学相关性(P<0.01),TTF-1、Napsin A在有基因突变的患者中阳性率为97.6%。4.TTF-1、Napsin A、P63三者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辨证分型具有统计学相关性(P<0.01)。Napsin A、TTF-1在不同证型阳性率的表达依次是气虚痰湿证,气阴两虚证,气血瘀滞证,阴虚毒热证,阳性率的具体值依次是:83.9%、78.8%、75.0%、50.0%;P63在不同证型中的阳性率从高到低是:阴虚毒热证,气阴两虚证,气血瘀滞证,气虚痰湿证,具体的阳性率是:75.0%、39.4%、25.0%、16.1%。结论:1.中医辨证分型和非小细胞肺癌分期具有相关性,I、II期患者多见气虚痰湿证和气血瘀滞证,III、IV期患者多见气阴两虚证和阴虚毒热证。2.TTF-1、Napsin A、P63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病理类型、性别、基因突变具有相关性,Napsin A、TTF-1的表达主要见于肺腺癌,尤其在女性和有基因突变的患者中表达明显,Napsin A及TTF-1可作为肺腺癌的诊断参考指标。P63主要表达于肺鳞癌,尤其在男性和无基因突变的患者中表达明显,可作为肺鳞癌的诊断参考指标。3.TTF-1、Napsin A、P63的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证型相关。Napsin A、TTF-1在气虚痰湿证的阳性率最高,阴虚毒热证的P63最高,验证了“有诸内必形诸外”,将此作为肺癌中医辨证的客观参考。
蒋迪[9](2020)在《基于蛋白质芯片筛选肿瘤相关抗原自身抗体及肺癌诊断模型构建》文中提出肺癌(Lungcancer,L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其五年生存率较低,仅为19.8%,因此寻找一种有效且低损低耗的早期检测方法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研究表明,肿瘤相关抗原(Tumor associated antigen,TAA)在多种肿瘤患者血清中异常表达,可以引发自身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抗肿瘤相关抗原自体抗体(Anti-tumor associated autoantibody,TAAb)。相较于TAAs,TAAbs在血清中更稳定且更持久,具有成为肿瘤血清标志物的优势。目的通过蛋白质芯片筛选,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实验验证得到对肺癌具有诊断价值的候选TAAbs,运用多种数据挖掘技术构建肺癌自身抗体诊断模型,并比较各个模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从而获得一种能对早期肺癌进行高效诊断的模型。方法1)蛋白质芯片筛选TAAbs基于138个癌症驱动基因定制蛋白质芯片,对100例肺癌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Normalconrtol,NC)血清中的自身抗体进行检测,应用多种数据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筛选,最终获得具有潜在诊断价值的候选TAAbs。2)间接ELISA进行TAAbs的检测间接ELISA检测155例新发肺癌患者和155例正常对照血清标本中候选TAAbs的含量并比较两组间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候选TAAbs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估,根据ROC曲线下面积(AUC)>0.5且P<0.05筛选自身抗体。3)间接ELISA在大样本中验证TAAbs诊断价值间接ELISA检测300例新发肺癌患者、144例良性肺部疾病(Benign lung disease,BLD)患者和300例正常对照血清标本中自身抗体的含量,分别比较肺癌组和正常对照组、肺癌组和良性肺部疾病组中TAAbs的差异,进一步的验证TAAbs对肺癌的诊断价值。4)肺癌诊断模型的构建与评估将验证组中研究对象(300例肺癌患者和300例正常对照)随机分为训练集(n=414)和验证集(n=186),训练集用于构建模型,验证集用于评价模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针对实验筛选的TAAbs,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构建肺癌诊断模型,包括Logistic回归分析、Fisher判别分析、决策树(DT)C5.0、人工神经网络(ANN)-多层感知器(MLP)及径向基函数(RBF)和支持向量机(SVM)。通过绘制ROC曲线评估各个模型的诊断价值,并依据AUC、灵敏度和特异度及纳入TAAbs的个数筛选出最佳模型。5)最佳模型在早期肺癌及良性肺部疾病中的应用首先将最佳组合模型分别应用于肺癌早期和晚期以评估该模型的诊断价值,然后将模型应用于良性肺部疾病的鉴别诊断。6)统计方法使用 SPSS 21.0,SPSS Modeler 18.0,GraphPad Prism 5.0 和 MedCalc 11 等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非参数检验比较肺癌与正常对照,肺癌与良性肺部疾病血清抗体表达水平的差异,通过ROC曲线获得各个自身抗体的AUC、灵敏度、特异度以及95%置信区间(95%CI)。研究均为双侧检验,当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通过蛋白质芯片筛选出12种TAAbs,包括TP53、P62、NPM1、Survivin、GNA11、SRSF2、HIST1H3B、FGFR2、PBRM1、JAK2、TSC1 和 PIK3CA。2)通过间接ELISA检测,并设置筛选条件AUC>0.5且P<0.05,最终筛选出 8 种 TAAbs(TP53、NPM1、GNA11、SRSF2、HIST1H3B、FGFR2、TSC1 和PIK3CA),诊断肺癌的 AUC(95%CI)的范围为 0.591(0.528-0.654)-0.802(0.753-0.850)。3)通过间接ELISA实验在大样本中的验证,8种TAAbs均符合AUC>0.5且P<0.05。其中 TP53 的诊断价值最高,AUC(95%CI)为 0.751(0.710-0.793),FGFR2 的诊断价值最低,AUC(95%CI)仅为 0.556(0.509-0.602)。4)通过数据挖掘将上述8种TAAbs联合并构建肺癌诊断模型,经对比发现决策树C5.0模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最高,共纳入了 7种TAAbs(TP53、NPM1、FGFR2、PIK3CA、GNA11、HIST1H3B 和 TSC1),在训练集中 AUC(95%CI)为0.897(0.863-0.924),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4%和84.9%;在验证集中AUC(95%CI)为 0.838(0.777-0.88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89.4%和 78.2%。5)决策树C5.0模型在鉴别诊断早期和晚期肺癌与正常对照组时AUC(95%CI)分别达到 0.886(0.845-0.926)和 0.864(0.826-0.902),在鉴别诊断肺癌和良性肺部疾病时,AUC(95%CI)为0.576(0.510-0.642)。结论1)通过蛋白质芯片技术筛选及间接ELISA验证发现的8种TAAbs(TP53、NPM1、GNA11、SRSF2、HIST1H3B、FGFR2、TSC1 和 PIK3CA)可能成为诊断肺癌的潜在标志物。2)基于 7 种 TAAbs(TP53、NPM1、FGFR2、PIK3CA、GNA11、HIST1H3B和TSC1)所构建的决策树C5.0模型对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对早期肺癌诊断价值更高,对肺癌和良性肺部疾病也具有一定的鉴别作用。
刘佳慧[10](2020)在《BRAF及P53表达与EGFR突变型中晚期NSCLC靶向治疗中原发性耐药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BRAF及P53表达与EGFR敏感突变型中晚期NSCLC靶向治疗中原发性耐药的相关性。方法对2016.07-2019.07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首次B超或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术、超声支气管镜(EBUS)或经纤维支气管镜获取活检组织,由我院病理科明确诊断为NSCLC且经基线评估为中晚期的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存在EGFR敏感突变(19Del,L858R等)使用一代EGFR-TKIs一线治疗且36月即出现疾病进展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即原发性耐药),最终确定32例患者入组,调取其首次确诊的病理蜡块组织。采用IHC法检测BRAF及P53蛋白在EGFR敏感突变型中晚期NSCLC患者中的表达状况,并分析其与临床资料的关系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随访记录其疾病无进展时间(PFS)、总生存期(OS),分析和评估其与原发性耐药的关系。结果1.BRAF蛋白在EGFR突变型中晚期NSCLC中的表达主要位于细胞质中,阳性表达率为40.63%(13/32)。P53蛋白在EGFR突变型中晚期NSC LC中的表达主要位于细胞核中,阳性表达率为68.75%(22/32)。2.P53蛋白在EGFR敏感突变型中晚期NSCLC原发性耐药患者中的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状态、病理类型及远处转移均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BRAF蛋白在EGFR敏感突变型中晚期NSCLC原发性耐药患者中的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状态均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与患者组织病理类型、远处转移、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BRAF阳性患者接受EGFR-TKIs后出现原发耐药的发生率较BRAF阴性组的患者高,生存率低,两者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P53阳性患者应用EGFR-TKIs后出现原发耐药的发生率较P53阴性的患者高,生存率也较低,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BRAF+/P53+组较BRAF-/P53-组患者出现原发性耐药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FS更短,总生存期更短,生存率明显下降。两组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EGFR突变型中晚期NSCLC应用EGFR-TKIs治疗后出现原发性耐药的患者病理组织标本中,BRAF阳性表达率为40.63%(13/32),P53阳性表达率为68.75%(22/32)。2.BRAF、P53基因表达与EGFR突变型中晚期NSCLC靶向治疗后原发性耐药的发生率、总生存期相关,BRAF表达阳性、P53表达阳性的患者出现原发性耐药的发生率高,PFS缩短,OS明显缩短,生存率下降。3.采用Fisher检验,记录其双侧精确显着性P值为0.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BRAF和P53基因在EGFR突变型中晚期NSCLC原发性耐药患者中表达无相关性。4.检测BRAF及P53基因在EGFR突变型中晚期NSCLC患者的表达情况,对患者应用EGFR-TKIs后原发性耐药的发生和总生存期有预测价值,临床可提前给与干预,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以延长患者生存期。
二、DETECTION OF p53 GENE MUTATION OF BRONCHOSCOPIC SAMPLIES IN THE PATIENTS SUSPECTED TO LUNG CANCER(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ETECTION OF p53 GENE MUTATION OF BRONCHOSCOPIC SAMPLIES IN THE PATIENTS SUSPECTED TO LUNG CANCER(论文提纲范文)
(1)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多原发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1. 多原发癌的发病率 |
2. 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 |
2.1 性别及发病年龄 |
2.2 癌肿的发病间隔 |
2.3 发病部位 |
3 多原发癌的形成原因及危险因素 |
3.1 多原发癌的现代医学认识 |
3.2 多原发癌的中医学认识 |
4. 多原发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5. 多原发癌的治疗 |
5.1 多原发癌的现代医学治疗 |
5.2 多原发癌的中医治疗 |
6. 多原发癌的预后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 |
1. 病历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1.3 纳排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观察指标 |
2.2 随访 |
2.3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临床资料 |
3.2 生存情况 |
3.3 生存分析 |
4. 讨论 |
1. 发病率 |
2. 形成原因 |
3. 临床特征 |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
5. 治疗 |
6 预后 |
7. 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 |
8.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早期肺腺癌快速复发的基因芯片及免疫组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早期肺腺癌复发及快速复发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早期肺腺癌快速复发的基因芯片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早期肺腺癌快速复发的免疫组库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肺癌预后的预测因子——免疫相关生物标志物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筛查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肺癌相关七种自身抗体(CAGE、GAGE7、GBU4-5、MGE A1、P53、PGP9.5、SOX2)检测的临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设计 |
二、研究对象 |
三、材料、仪器和试剂 |
四、实验过程 |
五、结果 |
六、讨论 |
七、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肺癌自身抗体在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初步研究成果 |
研究生简介 |
(4)经支气管镜局部注射恩度联合顺铂治疗晚期肺鳞癌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排除标准 |
2.3 气管镜药物注射操作方法 |
2.4 研究方案 |
2.4.1 分组 |
2.4.2 治疗组方案 |
2.4.3 对照组方案 |
2.4.4 疗效评估 |
2.4.5 数据统计 |
2.5 疗效评价 |
2.5.1 胸部CT及气管镜检查 |
2.5.2 近期疗效评价 |
2.5.3 患者生存质量评价 |
2.5.4 肺功能改善评价 |
2.5.5 病理学评价 |
2.5.6 安全性评价 |
2.6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治疗前后气管镜检查结果 |
3.2 治疗前后CT检查结果 |
3.3 近期疗效评价 |
3.4 患者生存质量评价 |
3.4.1 KPS评分 |
3.4.2 SS评分 |
3.5 患者肺功能改善评价 |
3.5.1 治疗前后FEV1对比 |
3.5.2 治疗前后FEV1/FVC对比 |
3.6 病理学评价 |
3.7 安全性评价 |
3.7.1 血液学相关不良反应 |
3.7.2 心血管系统相关不良反应 |
第四章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鳞状细胞肺癌 |
2、鳞状细胞肺癌的治疗方法 |
2.1 化学疗法 |
2.2 靶向治疗 |
2.3 免疫治疗 |
3、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在肺癌中的应用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7种自身抗体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1 仪器及试剂 |
2 研究对象 |
3 样本采集及处理 |
4 实验方法 |
5 结果判读 |
6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研究对象基本临床资料特征及比较 |
2 自身抗体阳性率与肺癌组基本临床资料关系 |
3 自身抗体在肺癌组与健康组差异比较 |
4 自身抗体在不同病理类型中差异比较 |
5 自身抗体在不同TNM分期中差异比较 |
6 肺癌组自身抗体与肿瘤标志物相关性分析 |
7 自身抗体、肿瘤标志物单项及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 |
8 自身抗体与胸部CT在肺癌组与健康组阳性率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6)七项血清肿瘤自身抗体检测联合低剂量胸部CT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肺癌早期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外周血肿瘤相关天然自身抗体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病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肺癌概述 |
1.1.1 肺癌流行病学 |
1.1.2 肺癌的危险因素 |
1.1.3 肺癌病理分型 |
1.1.4 肺癌分期 |
1.1.5 早期肺癌的诊断及筛查方法 |
1.1.6 肺癌治疗 |
1.2 肿瘤免疫 |
1.2.1 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 |
1.2.2 免疫耐受(immunologic tolerance) |
1.2.3 肿瘤免疫逃逸(tumor immune escape) |
1.3 天然抗体 |
1.3.1 天然抗体概述 |
1.3.2 IgM天然抗体的特点和作用 |
1.3.3 IgG和 IgA天然抗体的特点和作用 |
1.3.4 天然抗体与肿瘤 |
1.4 肿瘤抗原 |
1.4.1 肿瘤抗原概述 |
1.4.2 肿瘤抗原的筛选方法 |
1.4.3 抗原多肽和免疫信息学 |
1.5 本研究相关的抗原 |
1.5.1HER2 |
1.5.2 MUC1 |
1.5.3 VEGFR1 |
1.5.4 ABCC5 |
1.5.5 MYC |
1.5.6 TNF-α |
1.5.7 POU5F1 |
1.6 小结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样本 |
2.1.1 人体血浆样本来源 |
2.1.2 肺癌患者纳入及排除标准 |
2.1.3 样本预处理、分装与保存 |
2.1.4 细胞样本来源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试剂 |
2.3.1 实验试剂及试剂盒 |
2.3.2 常用实验试剂配制 |
2.4 实验方法 |
2.4.1 抗原的选择和设计 |
2.4.2 抗原合成 |
2.4.3 检测天然自身抗体在血浆中的水平-ELISA方法 |
2.4.4 筛选富含和低含天然自身抗体血浆 |
2.4.5 细胞培养 |
2.4.6 RNA提取 |
2.4.7 反转录获得cDNA |
2.4.8 实时定量PCR分析 |
2.4.9 CCK-8 细胞增殖实验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抗原的设计 |
3.2 肺癌组及健康对照组基本信息 |
3.3 肺癌组随访信息 |
3.4 血浆天然自身抗体水平分析 |
3.4.1 抗体水平正态性检验 |
3.4.2 抗体水平在NSCLC和健康对照中的差异 |
3.5 天然自身抗体水平与NSCLC患者生存期的关系 |
3.6 富含天然自身抗体的血浆对NSCLC细胞增殖的影响 |
3.6.1 富含天然自身抗体HER2 的血浆对体外培养的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
3.6.2 富含天然自身抗体MUC1 的血浆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
3.6.3 富含天然自身抗体VEGFR1 的血浆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
3.7 HER2、MUC1和VEGFR1 m RNA在 NSCLC细胞中的表达 |
第四章 讨论 |
4.1 外周血天然自身抗体作为肿瘤生物学标志物的意义 |
4.2 肺癌患者外周血天然自身抗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
4.2.1 抗HER2 IgG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
4.2.2 抗MUC1 IgG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
4.2.3 抗VEGFR1 IgG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
4.2.4 天然自身抗体联合检测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
4.2.5 其他天然自身抗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
4.3 富含天然自身抗体血浆对NSCLC细胞的作用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TTF-1、Napsin A、P63与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对象 |
3 诊断标准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3.2 临床分期标准 |
3.3 中医诊断标准 |
4 病例标准 |
4.1 纳入标准 |
4.2 排除标准 |
4.3 脱落标准 |
5 研究方法 |
5.1 基线资料收集 |
5.2 中医证型的确定 |
5.3 标本采集 |
5.4 实验步骤 |
5.5 结果分析 |
5.6 统计学方法 |
5.7 研究意义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各项指标的相关性比较 |
2.1 NSCLC患者的病理类型与中医证型 |
2.2 NSCLC患者的临床分期与中医证型 |
2.3 NSCLC患者的基因突变状态与中医证型 |
2.4 NSCLC患者Napsin A、TTF-1、P63 的表达与年龄、性别 |
2.5 NSCLC患者Napsin A、TTF-1、P63 的表达与分期、基因突变 |
2.6 NSCLC患者的Napsin A、TTF-1、P63 表达与病理类型 |
2.7 NSCLC患者的Napsin A、TTF-1、P63 表达水平与中医证型 |
讨论 |
1 中医对肺癌的研究概况 |
1.1 中医对肺癌病名的认识 |
1.2 肺癌的病因病机 |
1.3 肺癌的中医辨证论治 |
1.4 肺癌辨证的分子学研究基础 |
1.5 肺癌复发转移中医认识的现代研究 |
2 Napsin A在肺癌的相关研究与应用 |
3 TTF-1在肺癌的相关研究与应用 |
4 P63在肺癌的相关研究与应用 |
5 研究结果分析 |
5.1 基线资料可比性 |
5.2 关于本次研究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TTF-1、Napsin A、P63 与 NSCLC 中医证候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西医诊断标准 |
附录二 :肺癌TNM分期标准 |
附录三 :KPS评分 |
附录四 :NSCLC患者信息采集表 |
附录五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9)基于蛋白质芯片筛选肿瘤相关抗原自身抗体及肺癌诊断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血清标本 |
2.1.2 癌症驱动基因及编码蛋白种类 |
2.1.3 实验仪器设备 |
2.1.4 实验试剂及耗材 |
2.1.5 常用溶液的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技术路线 |
2.2.2 蛋白质芯片定制及筛选肺癌候选TAAbs |
2.2.3 间接ELISA实验确证及验证TAAbs |
2.2.4 建模并筛选最佳组合模型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
3.1.1 蛋白质芯片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
3.1.2 间接ELISA实验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
3.2 蛋白质芯片筛选结果 |
3.2.1 芯片实验结果 |
3.2.2 芯片实验筛选候选TAAbs结果 |
3.2.3 候选TAAbs的基本信息 |
3.3 间接ELISA实验确证和验证肺癌抗TAAs自身抗体 |
3.3.1 小样本量确证实验 |
3.3.2 大样本量验证实验 |
3.4 数据挖掘建立肺癌诊断模型及其应用价值评价 |
3.4.1 肺癌诊断模型的建立 |
3.4.2 单个抗体及决策树C5.0模型对早晚期肺癌的诊断价值 |
3.4.3 最佳模型对良性肺部疾病的鉴别价值 |
4 讨论 |
4.1 癌症驱动基因及蛋白质芯片 |
4.2 肺癌相关抗原自身抗体功能及诊断价值 |
4.3 肺癌预测诊断模型及诊断价值 |
4.4 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 |
4.5 研究工作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138种癌症驱动基因基本信息 |
综述 生物标志物在肺癌筛查中的成就、前景和挑战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10)BRAF及P53表达与EGFR突变型中晚期NSCLC靶向治疗中原发性耐药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附录 B 主要试剂及仪器 |
附录 C 个人简历 |
附录 D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DETECTION OF p53 GENE MUTATION OF BRONCHOSCOPIC SAMPLIES IN THE PATIENTS SUSPECTED TO LUNG CANCER(论文参考文献)
- [1]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D]. 姜雪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早期肺腺癌快速复发的基因芯片及免疫组库研究[D]. 刘杰.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3]肺癌相关七种自身抗体(CAGE、GAGE7、GBU4-5、MGE A1、P53、PGP9.5、SOX2)检测的临床意义研究[D]. 霍云丽.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4]经支气管镜局部注射恩度联合顺铂治疗晚期肺鳞癌疗效研究[D]. 卢信. 青岛大学, 2020(01)
- [5]7种自身抗体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探讨[D]. 高成磊. 青岛大学, 2020(01)
- [6]七项血清肿瘤自身抗体检测联合低剂量胸部CT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蔡钱伟. 山东大学, 2020(02)
- [7]外周血肿瘤相关天然自身抗体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病的关系研究[D]. 柳思琪. 吉林大学, 2020(08)
- [8]TTF-1、Napsin A、P63与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 田震西.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基于蛋白质芯片筛选肿瘤相关抗原自身抗体及肺癌诊断模型构建[D]. 蒋迪. 郑州大学, 2020
- [10]BRAF及P53表达与EGFR突变型中晚期NSCLC靶向治疗中原发性耐药的相关性研究[D]. 刘佳慧. 蚌埠医学院, 2020(01)
标签:肺癌论文; 肺腺癌论文; 肺癌症状论文; 肺腺癌最佳治疗方法论文; 肺癌转移论文;